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ZXJ10(V10)交换机技术手册 第七

ZXJ10(V10)交换机技术手册 第七

第一章ZXJ10在智能网中的应用

1.1智能网的产生背景

智能网(IN)是当今通信网发展的主要潮流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重视,被称为21世纪的通信网,从其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看,智能网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以及市场驱动的产物。

自从上世纪末电话问世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相对缓慢的发展,从本世60年代起,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传输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终于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首先是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的产生,为通信网络结构的演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后是共路信令系统的形成,丰富了信令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传送效率;80年代以来网络用户对电信新业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各交换机生产厂家必须不断地对其交换机的软、硬件作调整,才能适应网络运营者和用户的要求。这种方法不但实现起来困难、效率低、周期长,而且其灵活性也很差,不能让用户自行生成新业务,制约了新业务的开展。人们也试图通过增加专用设备(如168语音平台等)的方法来提供新业务,但这种方法既不标准也不灵活,功能也很有限,只具有短期效果,不利于业务的进一步扩展,因此一部分厂家和部门开始合作,研究在不改变电信网硬件结构的条件下,采用集中业务逻辑处理和集中数据库系统手段,加速生成电信新业务的技术。终于在1984年由美国Bellcore 提出了智能网的概念,并立即引起各国的极大兴趣,纷纷投入人力物力研究智能网,使智能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2智能网的概念及目标

智能网是一个用于产生和提供电信业务的体系结构,它能快速、方便、灵活、经济、有效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的体系。这个体系的目标是为所有的网络服务,即它不仅可以为现有的电话网络(PSTN)、分组交换数据网(PSPDN)、窄带综合业务数字网(N-ISDN)服务,还可以为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服务。

C C S 7 N E T W O R K

P S T N

N -IS D N

N -IS D N

P S P D N

M ob ile

N etw ork

S C P S S P

IP

S M S S ervice P rovider

E nd-U ser

D B

IN T E R N E T

Internet 图7.2-1智能网应用范围示意图

智能网的目标不仅在于今天能向用户提供诸多的业务,而且着眼于今后也能方便、快速、经济地向用户提供新的业务。因此,智能网为向用户提供新业务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即建立集中的业务控制点和数据库,进而进一步建立集中的业务管理系统和业务生成环境来达到上述目的。

智能网是一个生成和提供新业务的体系,它的特征是: (1) 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 (2) 网络功能的模块化;

(3) 重复使用标准的网路功能生成和实施新的业务; (4) 网路功能灵活地分配在不同的物理实体中;

(5) 通过独立于业务的接口,网路功能之间实现标准通信; (6) 有效的使用信息处理技术;

(7) 业务用户可以控制由用户所规定的业务属性; (8) 业务使用者可以控制由使用者所规定的业务属性; (9) 标准化的业务逻辑管理。

可见,智能网的目标,是利用独立于业务的功能块、功能实体的标准通信,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快速、简便、灵活地提供各种新的补充业务。

1.3智能网的演变及发展

自1967年美国首先开放了“被叫集中付费”的800业务以后,智能网业务在世界各国逐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后智能网业务在世界各国发展更快。这些智能网业务能给网路经营者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电信业务的市场上又具有竞争力,因此得到了一些国家电信主管部门的重视。

在80年代初期Bell系统解体后,新组建的7家地区控股公司及贝尔通信研究所(Bellcore),出于业务发展的需要,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智能网的思想,即IN/2。

图7.3-1IN/2结构

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IN/2在短期内不能实现,于是又推出IN/1和IN/1+的计划。

IN/2和IN/1+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集中式业务逻辑,而后者采用分布式业务逻辑,且IN/2在业务交换点中设置网路信息数据库;在生成业务时,既可以在脱机的计算机上进行,也可以在运行的交换机上进行。

实际上,我们一般首先采用IN/1(图7.3-2)的结构来实现智能网,它仅是智能网的起点。IN/1是将业务逻辑集中置于智能的中央计算机,由中央计算机去控制

交换机,但它在选择路由和计费等方面仅具有有限的呼叫处理能力。其中的SSP、SCP及SMS软件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业务,若要开放新的业务必须重新开发新软件。

智能网的目标是逐步完成的,目前正在建设的国际和国内智能网是能力级1,即CS-1,CS-1主要限于向PSTN、N-ISDN和在一个网的网内提供各种智能网业务。但是随着网路发展以及实际网路运行的复杂性,用户还有业务管理和业务生成方面的要求,因此在CS-2增加了网间互通业务、呼叫方处理业务(如呼叫转移、呼叫等待等)、终端移动性业务、业务管理业务、业务生成业务等。

目前CS-1和CS-2方面的建议已经标准化,ITU-T现正着手CS-3方面的研究。除了对CS-3进行研究外,还在研究长期智能网结构(LTA)。LTA的研究是为适应当前技术的快速进步,用户对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各种业务间的互连以及由于通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灵活地、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又能满足各种可能的业务需求的新型通信网控制和管理机制。

因此,智能网的发展是以业务发展为前提,并且将逐步扩展到移动通信和宽带通信领域,还要与电信管理网结合起来,提供一种更灵活、适应最新技术发展的通信系统。

早在1994年,鉴于对国际智能网业务的迫切需求,我国首先建设了国际智能网,提供ABS、800及VPN三种业务。从1995年起,开始建设国内智能网,它与国际智能网是分别进行建设和使用的,各自提供不同的业务,拥有各自的用户,两个网间是不互通的。有鉴于此,中兴通讯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了积极推动我国智能网的建设,并考虑到以后发展的需要,推出了一套完整的符合我国智能网应用规程C-INAP及ITU-T Q.1200系列建议的智能网产品—中兴ZXIN10智能网系统。

1.4ZXIN10智能网系统结构

完善的中兴智能网体系如图7.4-1所示。

1.ZXIN-SSP业务交换点的主要完成业务交换功能、呼叫控制、呼叫控制接入功能,在不采用

独立IP的情况下,还完成部分特殊资源功能。

2.ZXIN-SCP业务控制点是智能网的核心。主要完成业务的控制功能和业务数据功能,并可接

受SMS对其的管理。

3.ZXIN-SMP业务管理点,主要提供接入管理、业务管理(如业务的在线加入)和业务数据管

理,网络管理等功能。

图7.4-1 ZXIN10智能网体系

4.ZXIN-SCE为业务生成环境,它提供业务逻辑编辑、业务数据生成、语法检查、业务仿真执

行、业务性能测试和业务冲突检测和业务生成等功能。

5.ZXIN-IP智能外设, 提供DTMF收发、消息发送/接收、语音信箱、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等功

能,其录音通知功能提供三种以上的语言供选择。

1.5中兴ZXIN10系统目标

1.方便、灵活、快速、有效地实施新业务

2.对以前的业务影响小,稳定性高。

3.可实现非智能网方式难以或无法提供的各种业务。

4.不占用交换机大量的存储空间和处理能力

5.有效地利用网路资源,能灵活地从现有网络演进到目标网络,即可采用叠加网的方式,又可

采用综合网的方式接入智能网。

6.重复使用标准的网路功能来生成和实施新的业务

7.通过独立于业务的接口,网路功能之间实现标准通信。

8.网路功能的模块化,可方便地管理网路单元、运行情况和网路资源,保证服务质量和网路性

能。

9.网路功能灵活地分配在不同的物理实体中,其中的一部分发生变化不会对网路中的其他部分

造成影响。

10.用户可通过标准的接口接入智能网,以获得智能网提供的各种业务。

11.能方便地完成对业务的接入控制。

1.6系统功能

中兴ZXIN10系统可提供业务生成、业务管理、业务处理和网络管理的功能,能够很好地完成上述的系统目标。

1.业务生成功能

智能网的特征之一是可以方便、快捷地生成新业务。ZXIN10提供了功能完备的业务生成环境,它利用与网络类型和网络配置无关的独立于业务的构件来生成新业务,可以实现以下的功能:业务逻辑的编辑、业务生成、业务仿真执行、业务性能的测试、业务冲突测试等。为用户安全、迅捷地提供新业务提供了最大的方便。

2.业务管理功能

ZXIN10系统,不仅可使网络运营者对网络进行管理,同时也允许用户对某些功能进行管理。如为用户提供了某些可设定的业务参数(如遇忙/无应答前转号码等)。主要有以下的功能:接入管理、数据库同步、计费管理、业务数据的管理、业务控制点管理、业务用户的数据、权限和性能管理、用户业务监视和测量。

业务管理接入不仅提供了近端接入,而且提供了DDN/X.25等多种远端接入方式,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配置。

3.业务处理功能

首先为用户接入智能网提供了多种方式,它包括PSTN/ISDN接入、专用网接入、移动网接入等。业务处理是智能网的核心,能控制和处理各种智能业务的进行。

由于智能网采用了业务处理和呼叫处理分离的方式,将智能业务处理集中在业务控制点中进行,业务的更改、添加和删除等均在该部分完成,不影响到其他部分。其中业务逻辑部分采用了模块化的独立于业务的构件,并且构件可重复使用,这样增加新的业务时,只需将独立于业务的构件根据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即可,方便快捷。

4.网络管理功能

网络管理主要包括对智能网的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及安全管理等。

1.7系统特点

1.技术特点

(1)符合ITU-T关于智能网的标准。

(2)符合我国有关七号信令C-INAP、TCAP、SCCP及其他相关部分的技术规范书的规定。

(3)符合我国各种有关设备规范(建议稿)。

(4)系统具有可扩展性,能够平滑扩充、稳定且不中断业务。

(5)提供灵活、充分的业务独立构件SIBs,可满足各种业务需求。

(6)采用了开放、标准、通用的软硬件平台和系统。

(7)功能实体间的通信采用标准的信息流,提供了开放的标准接口。

(8)系统软件采用了分层模块设计,模块间的通信符合国际规定的标准接口,实现了信息流的标准化,任一模块的维护、更新都不影响其他软件模块的正常工作。

2.功能特点

(1)业务生成环境采用图形化的界面,使用方便。

(2)提供了综合化的业务测试、仿真环境ZXIN-SCE。

(3)提供功能完善的业务管理点ZXIN-SMP。

(4)提供了完善的业务处理点ZXIN-SCP。

(5)提供了标准的业务交换点ZXIN-SSP。

(6)提供独立的智能外设ZXIN-IP。

(7)提供灵活而完善的计费功能。

(8)支持大容量数据库。

(9)支持业务的在线装载和修改。

(10)提供系统在线升级能力。

1.8ZXIN-SSP业务交换点

1.8.1SSP的系统结构

ZXIN-SSP是在中兴ZXJ10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基础上,保留原交换机所有功能和特点,增加了标准智能网的CCF(呼叫控制功能)、SSF(业务交换功能)、SRF(专用资源功能)而组成的。它可通过七号信令的TCAP/SCCP支持与其它智能网设备,如SCP、SDP等相连接,共同组建智能网,向通信网络提供各种智能业务。

SSP系统采用分布式分散控制的结构,和集中系统维护管理。即在各模块间按容量分担的方式实行分散控制,各模块内部按功能分散的方式实行分布控制,在系统维护管理上又采用集中控制形式,是分散和集中控制完美的统一。使系统容量、模块数量、处理能力、用户投资四个方面按一定比例呈线性增长关系。话务处理的分散控制提高了系统处理能力,又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使得局部的故障不会造成系统整体瘫痪,便于故障的隔离和局部处理。

SSP的系统结构形式如图7.8-1所示。

图7.8-1 ZXIN-SSP的体系结构图

图中:PSM(PeripheralSwitchingModule):外围交换模块

SNM(Digital Switching Network Module):数字交换网模块

MSM(MessageSwitchingModule):消息交换模块

RSM(RomoteSwitchingModule):远端交换模块

SSP系统有以下几种模块:

(1)外围交换模块PSM,负责用户和中继的接入和交换。

(2)远端交换模块RSM,负责远端用户和中继的接入和交换,RSM的结构与PSM基本相同。

(3)交换网络模块SNM,负责各个外围交换模块的互连。

(4)消息交换模块MSM,主要完成各模块之间的消息的交换。

(5)后台操作维护网络,与前台配合负责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包括静态/动态数据管理、计费管理、告警管理、话务管理、人机命令、信令跟踪、112等

1.8.2SSP的软件功能结构

业务交换点SSP是连接现有PSTN/ISDN与智能网的连接点,它提供接入智能网功能集的功能。它可检出智能业务的请求,并与SCP通信,对SCP的请求作出响应,允许SCP中的业务逻辑影响呼叫处理。

从功能上讲,业务交换点包括呼叫控制接入功能(CCAF)、呼叫控制功能(CCF)和业务交换功能(SSF)。在不采用独立IP的情况下,它还应包括部分的专用资源功能(SRF)。其软件功能图如图7.8-2所示。

CCAF(Call Control Agent Function)是呼叫控制接入功能。它提供用户接入,是用户和网络呼叫控制功能的接口,主要功能如下:

1.提供用户接入与用户进行通信,以便按要求去建立、维护、修改和释放一个呼叫。

2.能使用CCF中所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例如建立、传送、保持等,以便建立和释放一个呼叫。

3.接收从CCF处来的关于呼叫或业务方面的指示,并把这些指示按要求重新产生并送给用户。

4.维持由该功能实体所能领悟的呼叫/业务状态信息。

1.8.

2.2CCF

CCF(Call Control Function)是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基本的呼叫处理功能以及为支持IN呼叫的附加功能。

1.基本的呼叫处理功能

这部分功能是指IN呼叫的建立及监视过程中的信令及呼叫控制过程,与非IN呼叫相同。

2.附加的功能

(1)IN触发检出

包括触发检出点及触发标准。

(2)事件处理

SSF可请求CCF监视、处理呼叫相关的事件。当SSF请求CCF监视、处理呼叫相关的事件时,CCF根据接收到的事件执行SSF所请求的处理。主要是对指定的通信通路中信令系统所接收或传送的事件进行监视,而且,监视功能是通过CCF的内部过程来实现的。SSF可以只请求CCF向其报告事件,而不要求CCF做任何处理;也可以请求CCF向其报告事件的同时,等待SSF的指令,此时CCF 将事件处理悬置,直至接收到SSF的回答。

(3)对SSF来的控制请求的处理

CCF接受来自SSF的呼叫控制相关信息,支持呼叫的建立和监视。

1.8.

2.3SSF

SSF(ServiceSwitchingFunction)是业务交换功能,SSF与CCF相结合提供了CCF和业务控制功能(SCF)之间通信所要求的一组功能。

1.SSF的主要功能

(1)扩展CCF的逻辑,包括业务控制触发的识别及与SCF间的通信。

(2)管理CCF和SCF之间的信令。

(3)按要求修改呼叫/连接处理功能(在CCF中),在SCF控制下去处理IN业务的请求。

2.SSF与呼叫无关的功能

(1)激活测试功能(Activity test )

激活测试功能为SCF提供了一个测试SCF与SSF之间的关系是否持续存在的方法,SCF向SSF 发送“激活测试”信息流,若关系存在,SSF收到此操作后,向SCF回送“激活测试响应”信息流。

(2)业务过滤功能(Service filtering)

业务过滤控制由SCF使用“激活业务过滤”操作启动。此操作规定了SSF阻止请求发送到SCF 所使用的规则。每次一个请求被阻止掉时,计数器就加一,计数器的值用“业务过滤响应”操作送回SCF。

(3)呼叫间隙功能(Call gap)

SSF/CCF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向SCF提供大量的消息业务量。如果允许业务量增长超过了工程允许的范围,SCF范围内就会发生拥塞。这样会增加消息响应时间和呼叫故障率。因此检出拥塞后SCF可以激活“呼叫间隙”控制,请求SSF/CCF减少向SCF发送业务请求的速率。没有请求IN 功能辅助的呼叫不受此功能的影响。

1.8.

2.4SRF(SpecializedResourceFunction)

SRF是专用资源功能,它提供了在实施IN业务时所需要的专用资源,包括:DTMF接收器、音发生器、录音通知、消息发送器/接收器、话音合成/语音识别设备。SRF还应提供对这些资源的管理,包括:搜索资源的能力、管理资源的状态,例如忙/闲/闭塞等,以及控制资源的动作,并提供SRF 与其他功能实体交换信息所必须的功能。

对于呼叫/业务处理,SRF与SSF/CCF、SCF有一个逻辑关系。SCF控制SSF/CCF与SRF之间的连接,并向SRF发送指令,SRF把响应送到SCF。

SCF指令SRF在建立SSF/CCF和SRF之间的通路以后,启动与用户的对话。SRF和用户之间的通话包括可以向用户发通知、收集数字,SRF将收集的数字信息送给SCF。当SCF中的业务逻辑不再需要资源,SCF请求SSF/CCF释放和SRF的连接,使SRF中的资源得到释放。

1.8.3SSP其他功能

SSP除完成以上介绍的主要功能外,还完成以下的功能:

1.与独立IP通信的功能

对于不具备SRF功能的SSP,它应能够与外部独立的智能外设(IP)进行通信,并与其一起完成呼叫中的SRF功能。

2.业务辅助功能(Service assist capability)

业务辅助过程用于启动的CCF/SSF没有直接的通路接入到呼叫/业务试呼处理中要求的适当的SRF的情况。业务辅助过程通过网络与适当的SRF建立临时连接。此连接在SRF使用后被释放,且呼叫处理在启动SSF/CCF中进行。

3.业务“hand-off”功能(Service hand-off capability)

业务hand-off过程用于启动的CCF/SSF没有直接的通路接入到呼叫/业务试呼处理中要求的适当的SRF的情况。业务hand-off过程允许启动CCF/SSF将试呼向上接到与SRF有直接接入的CCF/SSF。在SRF使用结束后,试呼从后一个CCF/SSF向上接续,即在完成与用户交互作用之后,呼叫的控制保持在后一个SSP上。

4.呼叫信息请求和报告(Call information requesting and reporting)

SSF可应SCF的请求记录关于呼叫的规定的信息,一旦呼叫结束就将其报告给SCF。

5.根据SCP的要求监视通话时长的功能

SSP可根据SCP送来的申请计费消息(Apply Charging)中的余额,计算用户此次呼叫中可通话的时间。SSP根据计算所得的可通话时间或SCP送来的呼叫监视时间,对呼叫进行监视。

6.根据SCP的要求达到通话时长时向用户送录音通知的功能

SSP在呼叫中监视呼叫是否达到可通话的时间,若达到,则向用户送录音通知。

7.根据SCP的要求重置无应答定时器值的功能

SSP可接受SCP通过INAP消息送来的无应答的监视时间值,此监视时间值是根据业务逻辑的要求而设置的,SSP可据此值重新设置其无应答定时器的值。

8.根据SCP的要求,选择指定的录音通知。

9.号码存储和译码能力。

10.INAP之下的SCCP、TCAP的功能。

11.计费功能

在智能网的呼叫中,得到SCP指令以后,由SSP来完成呼叫的连接。所以在计费方面,也是由SCP决定是否计费、计费类别及计费相关信息, 由SSP具体进行生成记录。当呼叫结束后, SSP将

详细计费信息送往计费中心, 将与分摊相关的信息送到SCP, 由SCP送往SMP, 再送到结算中心, 由结算中心进行分摊。

对于每一计费类别均有全费、减费功能。全费、减费可自动转换,可用人机命令修改减费日期及时间,一天费率转换次数至少可达3次。

计费文件的传送与存储。对IN呼叫按次计费的功能。

12.信号配合能力。它包括呼叫监视、IN呼叫连接中的呼叫信号处理等。

13.IN维护功能。它包括对IN数据的管理、从交换机/网路业务中心(NSC)接入、对INAP

消息跟踪的管理、在SSP与SCP之间的协议版本的更新、对内部IP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14.SSP的测量及网管功能,它包括统计类型的测量、监视类型的测量、网路管理、与SRF

资源相关的测量。

1.8.4SSF/CCF模型

SSF/CCF模型是抽象一个IN呼叫看其在SSF和CCF中的连接处理,它提供一个工具,模拟了一个呼叫去描述功能实体间的功能分配和功能实体间的关系。它用来说明对SSP软件的要求。

图7.8-3表示对主叫或被叫用户单端业务逻辑处理实例SLPI(Service Logic Processing Instance)的SSF/CCF模型。它主要包括基本呼叫管理BCM(Basic Call Manager),IN交换管理IN-SM(IN Switching Manager),性能兼容性管理FIM(Feature Interactions Manager)和呼叫管理CM(Call Manager),BCM与IN-SM关系,IN-SM与FIM/CM关系,及在SSF/CCF提供的各个功能。下面就各个部分分别进行介绍。

图7.8-3 SLPI的SSF/CCF模型

1.8.4.1基本呼叫管理(BCM)

BCM是CCF的一个功能实体,它提供基本呼叫和连接控制去建立用户的通信通路,并把通信通路连接起来,检出基本呼叫和连接控制事件,并调用IN业务逻辑请求或向工作的IN业务逻辑请求报告。

它管理支持基本呼叫和连接控制的资源。实现基本呼叫状态模型和检出点DP的处理,其中DP 检出点是基本呼叫管理的实体,它与特征交互关系的管理/呼叫管理相互作用。

基本呼叫状态模型是用有限状态的机制来描述CCF为建立和维持用户的通信通路所要求的动作。它规定了CCF的一组基本呼叫和连接动作,并表示这些动作是如何结合在一起去处理一个基本呼叫和连接的。它分为发端呼叫状态模型和终端呼叫状态模型。

它们由SSF/CCF中一个功能上分离的基本呼叫管理来管理。

发端BCSM描述了呼叫起始端的基本呼叫/连接的状态迁移过程,而终端BCSM描述了呼叫终端侧的基本呼叫/连接的状态迁移的过程。

1.8.4.2IN交换管理

IN交换管理是业务交换功能中的一个实体,它在为用户提供IN业务特性的过程中提供与业务控制功能的接口。它可为业务控制功能提供关于SSF/CCF呼叫/连接处理动作的可识别的观点,并可为业务控制功能提供到SSF/CCF功能和资源的接入。它还检测IN呼叫/连接事件(这些事件应当报告,以激活IN业务逻辑实例),管理支持IN业务逻辑实例的SSF资源。IN交换管理与特征交互管理和呼叫管理相互作用。

1.8.4.3特征交互关系的管理和呼叫管理

它提供支持在一个单一呼叫中存在IN业务逻辑实例与非IN业务逻辑实例的多个并行实例的机制。特别是,它可防止IN与非IN的业务逻辑实例的多个实例被激活。

1.主要功能

(1)协调一个给定的CS-1连接控制中多个基本呼叫状态模型间的事件报告(例如当在多个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同时检出相同的事件,如“拍叉簧”、DTMF#或*XX,或者当在多个基

本呼叫状态模型中同时检出不同事件的时候的事件报告,如从一个用户检出“拍叉簧”,

从另一个用户检出拆线)。

(2)协调一个给定的IN CS-1连接控制多个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处理的暂停和恢复(例如:当在一个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检出需要基本呼叫模型去请求有关如

何继续进行处理的进一步指令的事件时,此IN CS-1连接控制的所有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的处理需暂停)。

(3)强制IN CS-1连接控制的规则和限制的实施。

(4)特征交互关系的管理应提供一个业务逻辑实例的选择机制,以确定对一个DP去调用哪一个业务逻辑实例,该机制应选择合适的IN业务逻辑实例或非IN业务逻辑实例,在CS

-1可以对一个特定的检出点阻塞任何其他业务逻辑实例的调用。

(5)特征交互关系的管理并不是总是允许同时激活IN和非IN业务逻辑实例,解决这个问题有动态和静态机制。

(6)特征交互关系的管理应该提供支持作用在同一呼叫段的来自于不同SCF的同时激活的业务逻辑实例间的简单的、有限的业务逻辑实例相互作用的机制。

2.交互关系的考虑

IN所提供的业务是由一个或多个业务特征组成,它是由一个或多个由网络提供给用户的可重复使用的功能单元(例如SIB)构成,而且在一个呼叫中一个或多个业务特征可能同时激活,在一个呼叫中IN和非IN业务特征可能同时激活,因此需要有一个业务特征相互作用的机制去管理这些业务特征之间潜在的制约关系(既有希望的,也有不希望的。),当业务特征是靠业务逻辑实例来实现时,该机制制定了多个业务逻辑实例的触发、一致性、优先、调用、执行和事件报告的规则和过程。

(1)静态方面

业务逻辑实例制约管理的静态方面与对用户的业务特征的提供有关,例如,用户A早已有了业务特征X,而且知道业务特征X和Y相互是不兼容的,这时如果试图通过OAM程序向用户A提供业务特征Y的业务逻辑实例的调用,则该试图应被拒绝。

(2)动态方面

业务逻辑实例制约管理的动态方面需要考虑三个方面:

1)如果在一个特定的DP可以调用多个业务逻辑实例,那么必须决定首先应该调用的是哪

一个业务逻辑实例(也就是业务逻辑实例的选择);

2)如果一个业务逻辑实例可以调用,那就必须确定新的业务逻辑实例是否与同一个呼叫

段中早已激活的任何业务逻辑实例一致;

3)如果新的业务逻辑实例与同一个呼叫段中早已激活的任何业务逻辑实例一致,则需确

定它与其他激活业务逻辑实例的呼叫处理事件(如信令消息)的优先次序,如果新的业务

逻辑实例是不兼容的,则应该闭塞。

3.业务特征交互关系的机制

FIM机制包括管理IN和非IN业务逻辑实例的调用的优先权和优先机制,及管理有关现有的IN业务逻辑实例仍然激活情况下调用新的IN业务逻辑的拒绝机制。

1.8.4.4SCF接入管理

它提供以下低层接口维护功能:

(1)建立并维护到业务控制功能的接口。

(2)将业务控制功能来的消息排队(必要的话)并传递给IN交换管理来处理。

(3)将从IN交换管理收到的消息, 进行格式化和排队, 并发送给业务控制功能。

1.8.5DP检测点

DP(Detection Point)检测点也就是“触发检查点”,它是ZXIN-SSP与SCP的相互作用的检测点。ZXIN-SSP中提供了完备的这种事件检测点;当业务交换点检测到相应的事件后,它首先将原来的处理悬置,并向业务控制点进行报告,由业务控制点决定是否启动相应的业务处理逻辑进行处理。否则继续原来的呼叫,此时不涉及到业务控制功能。

表7.8-1列出了检测点与呼叫操作的关系。

1.8.6业务接口

ZXIN-SSP通过NO.7信令的TCAP与SCCP进行通信,采用SCCP(无连接服务)进行传输,其应用协议遵循中国智能网应用规程C-INAP协议。

ZXIN-SSP采用下述的操作或信息流。表7.8-2给出了操作的名称、信息流、方向和类别。

表中INAP 操作类别的意义为:

类别1 成功和失败都报告

类别2 仅报告失败

类别3 仅报告成功

类别4 成功和失败都不报告

1.8.7ZXIN-SSP性能特点

(1)符合ITU-T Q.1200系列建议,及中国国内智能网规范,采用七号信令SCCP、TCAP 技术;

(2)采用与业务无关的INAP规程,支持智能网CS-1的各种种操作,并可方便地向CS-2、CS-3过渡;

(3)标准的智能网络节点,可与其它各厂家产品互联;

(4)分布式功能结构,适应于ZXJ10总体布局,与原ZXJ10软件兼容,系统可方便地升级;

(5)提供内置式IP功能,也可以外接独立IP;

(6)基本呼叫处理完全采用DP驱动。

1.8.8ZXIN-SSP的优点

1.灵活的组网方式

既可单模块独立成局,又可多模块成局。既可采用PDH树形组网,又可采用SDH环形组网。模块数、处理能力、用户投资按一定比例呈线性增长,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

2.大容量,集成度高

单板可实现32路用户电路;单板实现8K×8K 时隙交换;中心交换网络64K×64K,系统最大可达51万用户线和6万千中继线。系统体积小,插件种类少。

3.系统资源配置十分灵活

数字用户板和模拟用户板可以混插;通信板上只要装载不同的软件就可以分别实现模块内通信处理、模块间通信处理、NO.7信令处理、V5信令处理、分组数据处理等功能;音资源理板加载不同的软件就可以分别实现DTMF、MFC、信号音和语音功能。

4.高度的可靠性设计

运用了多重冗余设计技术和容错技术。采用分布式分散控制的结构,以及集中维护管理。硬件计,提高了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5.严密完善的诊断测试

系统配置了自动测试诊断系统、机载模拟呼叫器、机载信令测试仪,使操作维护系统更趋于完善。

6.功能强大的ISDN交换机

支持动态时隙分配交换,内部交换网络全面提供N×64Kbit/s的时隙交换。带宽可以从64Kbit/s~8Mbit/s任意选择。模拟用户板与数字用户板(2B+D接口)可以混插。交换机可以全部安装ISDN用户,支持BRI用户和PRI用户。使用户享有音频、数据、图像和多媒体全位的服务。

7.丰富的信令接口

具有中国一号信令、七号信令MTP、TUP、ISUP、SCCP、TCAP、INAP、MAP,以及V5.1、V5.2信令,模拟用户信令、数字用户信令DSS1等等。

8.良好的开放性

支持Internet接入、支持向宽带网过渡。

1.9技术指标

1.呼损指标

同《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之“6.2.1呼损指标”。

2.时延概率

当有一个录音通知消息的请求时,此消息准备好之前的时延应有限制,忙时指标为:

(1)95%被请求的消息在0.5秒内提供;

(2)99.9%被请求的消息在2.0秒内提供;

(3)99.99%被请求的消息在5.0秒内提供;

(4)SSP全年的故障时间不超过3分钟。

3.PSM的技术指标

(1)单独成局的技术指标

ZXIN-SSP系统的一个外围交换模块可以单独成局,模块内用户端口、中继端口、各种资源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组织,构成下列几种典型配置:

1)作为用户中继模块

用户数:12480

中继:2400

DTMF:840套

MFC:360套

七号信令链路:48条

2)作为纯中继模块

中继:5760

MFC :720套

七号信令链路:48条

(2)多模块情况下的PSM的技术指标

1)作为用户中继模块

用户数:9600

中继:1200路

DTMF:600套

MFC :240套

七号信令链路:48条

2)作为纯用户模块

用户数:15360

DTMF:960套

3)作为纯中继模块

中继:2040路

MFC :360套

七号信令链路:48条

4.系统总的技术指标

(1)SSP最大容量:51万用户线,61000路中继

(2)话务处理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