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督脉

督脉

十三.督脉
(一) 经脉循行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体表循行于后背正中,经颈部达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二)主要病候
主要表现为腰脊强痛,头重,头痛和神志病。
(三)主治概要
临床上本经腧穴主要用于治疗热病、神志病、与腧穴部位相应的内脏病以及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病变。
(四)常用腧穴
本经腧穴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28穴,临床常用1腧穴如下。

长强(络穴)



定位:位于尾骨尖端和肛门连线之中点
功能:宁神解痉,理肠消痔,清利湿热
主治: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痔疾、脱肛、癫狂、痫证。瘛疭、脊强反折、腰脊、尾骶部疼痛、癃闭、淋证、遗尿、阴部湿痒(治遗尿效果好,甚至对大人遗尿也有效,治小儿遗尿常配三阴交)
分析:长强为督脉之络,别走于任脉;为督脉与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肾与膀胱相表里;穴位于下焦阴部,所以可清利湿热,而治疗前阴病。
长强位于肛门处,肛门为大肠之门户――理肠消痔,治疗后阴病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足少阴经脉注入于心,心主神明――宁神志,治疗癫狂痫证;督脉并脊里而上行,长强位于尾骶部――治疗脊强反折,腰脊、尾骶部疼痛。
主治要点:后阴病、泄泻、肠炎痢疾、痔疮、脱肛等,尤为小儿腹泻常用之。
配穴举例:
①配承山治疗痔疾在许多文献中有记载。
②配天枢、气海,治里急后重
③配百会、气海治脱肛
现代研究:
有人在动物身上刺“长强”观察该穴对消化功能影响,发现对大肠有调整作用,对蠕动迟缓者可使其,对功能亢奋者,可起到缓解作用
刺灸方法: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直刺伤及直肠,以防感染,一般不灸。
附注:督脉络穴。《甲乙经》:督脉别络,少阴所结
《铜人》:足少阴、少阳,所结会。《八脉考》:督脉、足太阳、少阴之会。

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髂嵴相平。
功能:祛寒除湿,调补肾气
主治: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分析:督脉贯行于脊中、为“阳脉之海”,诸阳经与其会合,足三阳经皆循行于下肢,穴位又位于腰部,(腰阳关与足太阳经相关联,正如《医经理解》:背阳关,太阳之关也。)―可治疗腰骶痛,下肢痿痹。
督脉起于胞中,贯脊属肾,肾藏精,主生殖;又穴属督脉,临近命门,故可调补肾气―治疗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现多用于治疗腰骶痛,腰部软组织损

伤及月经不调,还可用来治疗性功能减退。
配穴举例:
①配肾俞、环跳、阳陵泉治下肢痿痹
②配肾俞、三阴交、关元、治带下、遗精、阳痿
③配大肠俞、委中治腰痛。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可灸。

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两侧肾俞穴)。
功能:培元补肾,通利腰脊
主治:虚损腰痛、脊强反折、阳痿、遗精、早泄、带下、胎屡坠、遗尿、泄泻(五更泄)、五劳七伤、头晕耳鸣、手足逆冷、癫痫、惊恐
分析:命门位于两肾之间,乃生命之门户,肾气为一身之本,据此命门穴有培元补肾之作用,为强壮保健穴之一,可用治五劳七伤,肾虚头晕耳鸣等以及肾阳亏虚所致手足逆冷。腰为肾之府,培元补肾,可治虚损腰痛。督脉贯脊属肾,通利腰脊,治疗脊强反折。肾藏经、主生殖、司二便,培元补肾,治疗肾阳(气)亏虚所致生殖、泌尿系疾患。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治疗神志病。
主治要点:生殖、泌尿病;慢性腰部疾病等,如现代医学所说的肾盂肾炎、肾绞痛、性功能减退、女性盆腔炎等常用此穴,此外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狭窄、突出等所致腰痛也常用此穴。
配穴举例:
①肾俞、腰阳关、委中治疗慢性腰痛。
注意:如腰痛痛在脊柱,常取命门、腰阳关;如痛在两侧则一般不用命门、腰阳关,而常用肾俞。另外,急性腰痛或腰扭伤者,不常用命门、而慢性虚证腰痛常用之。
②配天枢、足三里治五更泄(肾气虚)
现代研究:
①对阳虚患者可用命门配大椎施灸效好,能加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且效果和针刺次数有关,第一次明显,以后逐减,若加阿托品,可增加疗效
②动物实验:针刺兔子的“命门”、“脊中”,可以明显提高痛阈
③有报道:对长期患有慢性腰痛的病人,在伏天施灸,一伏灸一次即可,须注意:督脉经穴尽量采用隔物灸,而不用化脓灸,因化脓灸如保护不当,易造成感染,若长期不愈,深入到韧带,病人在弯腰时会有牵拉感,影响腰部活动,故须注意。
刺灸方法:直刺0.5-1寸,可灸,该穴临床多用补法和艾灸。针刺督脉腧穴从针下手感讲,不像肌肉丰满部位那么松软,而是有抵阻感,因下面是韧带,而脱空感是在针刺通过软脊膜时产生,同时病人有触电感出现,故不可深刺。

至阳



定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与肩胛下角相平
功能:宽胸利膈,疏肝利胆
主治:胸胁胀痛、黄疸、身热;心痛、胸闷;腰背痛、脊强。
分析:本穴正当横膈部位,上可宽胸理气心肺病;下可疏肝利胆治疗肝

胆疾患。督脉并行脊里,故可治疗腰背痛、脊强。
主治要点:胸胁胀痛、黄疸等肝胆疾患。如现代医学所说的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对心绞痛有止痛作用。
配穴举例:
①配阳陵泉、胆俞、腕骨治疗黄疸性肝炎
②配列缺治疗咳嗽、胸痛
现代研究:
①据报道:针刺至阳、神道、天柱穴可使食管平滑肌驰缓,粘膜皱皮可因此在吞钡餐检查时显影更清楚,故可作为食管静脉曲张的检查方法
②针至阳、脊中行腹部手术,能明显提高痛阈,有人试验用K+(钾离子)作致痛源,针至阳、脊中后,痛阈可提高一倍。
刺灸方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因胸椎棘突是由前上斜向后下,故针刺督脉胸部穴都是向上斜刺

身柱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相平
功能:宣肺、清热、宁神、镇惊
主治:咳嗽、气喘、身热头痛、癫狂、痫证、惊厥 腰脊强痛。
分析:穴在两肺俞之间,通于肺气――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治咳、喘。《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督脉为“阳脉之海:有通调全身的作用;穴位于两肺俞之间,肺主表,有清热解表的作用。因此可用于治疗身热头痛、疔疮初起,风热恶寒等表证。
配穴举例:
①配曲池、合谷、委中(刺血)治疗疔疮初起,效果很好
②配肺俞、天突、膻中治咳喘
③配神门治癫痫
刺灸方法:向上斜刺0.5-1寸,可灸。

大椎(交会穴)



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
功能:清热解表,安神,宣调肺气
主治:外感证,胸肺病,神志病
分析:大椎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以清热,为退热要穴。对各种急性传染性疾病都有退热作用,对外感引起的热度高,病程短患者,退热效果特别好。
大椎是督脉和三阳经的交会穴,即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必用穴。
大椎位于背部,邻居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常用穴。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
此外大椎穴还可以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乏力等,乃因肺气虚弱,表虚不固所致,似肺痨证,取大椎可治之,故大椎有一名叫百劳。同样,大椎也可治疗神志病,腰脊痛,是治疗癫狂痫证的常用穴。
主治要点:主要用于热病,疟疾、肺、神志、项背、腰脊痛
配穴举例:
①配曲池、合谷、外关治疗
②配间使、后溪治疟疾,要在疟疾发作前1小时针刺,可起到截疟的作用。
③配风门、肺俞治疗咳嗽、气喘。

④配百会、风池、内关、三阴交、神门治疗神志病(精神分裂症)
现代研究:
①有抗炎作用:针刺家兔的“大椎”,观察对人工创伤或化学物品引起的炎症的影响,发现在炎症未形成之前可预防,如炎症已形成减轻炎症的渗出,加速炎症消退。
②有报道:大椎与足三里相配,可治疗因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疗效较好,一般用灸法,针也行,如白细胞少于3000,要终止化疗,针刺、艾灸大椎、足三里,三天后一般见到明显效果。每次要灸一小时左右,至局部发红、发热,灸后注意局部保暖,且嘱咐病人灸后2小时不要喝水(属经验,机理不详)。所以此法可协助肿瘤病人接收化疗、放疗之法的治疗。
③有人把肺炎球菌集中于兔子身上,针“大椎”对照发现血中肺炎球菌明显减少。
刺灸方法:本穴不宜针刺过深,因过深易刺伤脊髓,重者可造成肢体瘫痪,或刺伤造成出血或血肿压迫。所以针刺时,如病人出现触电感向肢端放射,应立即退针,切勿再作提插捻转,以免刺激过量造成后遗症。
据一精神病院1972年报道: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有效,大椎穴因进针过深,刺激过强,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十多例,经抢救治疗,多数病人恢复健康,个别病人造成瘫痪,我们应引以为鉴。
附注: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

风府(交会穴)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能:风府以主治风疾而得名,具有疏解风邪之功(无论内风,还是外风)还有通关开窍功能。
主治:1颈项强急、咽喉肿痛、癫狂、痫证、中风不语,半身不遂、头痛目眩。
分析:风府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会,三经皆主表,体表为人身之藩篱,正如《医经理解》所说“盖风所从入之府也”,即此穴为风邪侵入之门户,临床多用于风证的治疗。如:
外风:1.外感风寒引起的颈项强痛,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肿痛、鼻衄、目赤肿痛;可取风府疏风解表。
内风:肝风内动,上扰神明――引起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证、癔病,因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主神志,该穴善熄风,开窍以治之。
故事:宋朝,宋仁宗患病,意识丧失,传太医看无效,只好请一民间医生,这位医生刺风府一针,宋仁宗的眼就睁开了,说了句“好惺惺”(醒悟,清醒的意思)故说明本穴有醒脑开窍(可能是肝风内动所致)。现代临床上:风府穴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流感、神经性头痛,癔病等。
感冒初期,可用两手按揉风池、风府,各100次至局部发热,可预防感冒。
配穴举例:
①配廉泉、通里、涌泉治疗中

风不语。
②配水沟、内关治疗癔病。
③配水沟、内关四神聪治癫痫,昼发配申脉,夜发配照海。
现代研究:
针刺风府、哑门穴从CT观察可促进脑出血病人血块的吸收,血块周围水肿很快消失,
刺灸方法: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向下斜刺0.5-1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禁灸,《甲乙经》: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痖。
附注:《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奇经八脉考》督脉足太阳、阳维之会。

百会(交会穴)



定位:后发际中点上7寸处
功能:清热熄风,苏厥开窍,升阳固脱
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健忘、癫狂、痫证、癔病、瘛疭,肛脱、痔疾、阴挺、泄泻。
分析:百会为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与督脉的交会穴,所以其治疗作用也与这五经有关。
外风:头痛头胀,而百会为治风证之要穴。
内风:眩晕、中风不语。督脉、足太阳入于脑,“脑为元神之府”,百会治疗神志病。
督脉“阳脉之海”,百会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督脉起于胞中,经肛门部,贯脊上行 。
根据“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及《灵枢·终始》篇“病在下者高取之”治疗原则,百会可用于治疗肾气虚弱,下元不固,经筋驰缓,肛门失约,所致脱肛、泄泻或带脉失约所致的阴挺。
主治要点:神志病、头部疾患及气虚下陷等证。
配穴举例:
①配长强治疗脱肛;
②配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健忘
③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疗气虚下陷诸证,如胃下垂恩等
④配大椎、风池、合谷、太冲等治疗头痛、眩晕、癫狂
故事:《新唐书·则天武后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唐高宗常犯头风病,一犯据头目眩晕,不能睁眼,一次唐高宗犯病“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灸医家)说,这是风上逆,取头部穴放些血可治愈。帷幛后的武则天一听非常恼怒,“帝体宁刺血处耶?”下令要斩首。唐高宗则劝说:“他们是讲医道的,怎么有罪呢?”而且我眩晕的厉害,就让他们刺吧。秦鸣鹤即在百会、脑户穴刺出血。随即唐高宗就说:“吾目明矣。”
现代研究:
①艾灸狗的百会,再配合加温的普鲁卡因注射于其他穴位,能增强失血性休克的耐受力,提高生存率。
②重刺激家兔“百会”部位,可明显阻断使用肾上腺素引起的升压作用,有的血压反出现下降。
③临床针百会穴治疗癫痫,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正常。
④对高血压患者针百会,可使血管舒张,下降。
刺灸方法:平刺0.5-0.8寸

,可灸。但头部穴灸的时间过长易于上火,有的出现头脑昏沉,视物不清等。
附注:百会一名三阳五会,乃因此处为手足少阳、足太阳、足厥阴与督脉所交会。(三条阳经,共五脉会于此)故名。

上星



定位:头部中线前发际1寸。
功能:清头目,通鼻窍
主治:头目鼻窍(但不治耳疾)。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面赤肿痛、鼻渊、鼻衄、鼻痔、鼻痈,还可治疗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疟疾、热病。
分析:上星穴在颅上,直鼻中央,督脉所发有宣泄诸阳气的作用,故用治热病。
上星穴在颅上两目,通于鼻;督脉者,“阳脉之海”,有宣泄诸阳经热气之功,因此上星穴是治疗头目及各种鼻病的要穴,诸如;头痛、眩晕
上星为督脉经穴,自可治疗癫狂、痫证、小儿惊风
主治要点:头目、鼻疾
配穴举例:
①配迎香、合谷治疗鼻疾(外感,鼻流清涕,效果更好)
②《聚英》:上星、风池、天柱治头眩
③《千金方》:上星、肝俞,主目泪出多哆蔑,因眼屎影响视力),内眦赤痛痒,生白肤翳。
刺灸方法:平刺0.5-0.8寸,可灸,《铜人》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须灸,即拔气上,令人不明。

水沟(交会穴)



定位:人中沟上1/ 3交点处。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祛风通络
主治:神志、头面、口鼻以及脊膂强痛,挫闪腰痛
分析:
水沟位于口鼻之间,能沟通任督阴阳经气――协调阴阳;同时督脉入于脑,其分支和心相联系――开窍启闭,宁心安神,所以可治疗昏迷、晕厥、抽搐、中暑、癫狂、急慢惊风、牙关禁闭、霍乱、瘟疫。
督脉贯行腰脊《难经》:“督之为病,脊强而厥”,――疏利腰脊――挫闪腰痛,腰脊强痛,可收立竿见影之功。
水沟是督脉与手足阳明经交会穴,手足阳明经循于口、齿、鼻、面部,水沟穴位于口之上,鼻之下,因此可祛风通络,治疗鼻塞、鼻衄、风水面肿、歪僻、齿痛、牙关紧闭
黄疸、消渴不取人中,除非出现神志异常。
主治要点:用于各种急救、神志病、头面、口鼻病及腰痛或腰扭伤在脊柱中央者,都常取水沟穴。
配穴举例:
①配内关、涌泉或太冲合谷治昏迷厥证
②配十宣、内关治疗中暑神昏
③配腰痛点、后溪治急性腰扭伤
④配地仓、颊车、承浆治口歪(人中偏纠上唇歪,承浆偏治下唇歪)
现代研究:
①动物实验,刺水沟抗各种休克,使血压回升,血流量增加,内脏血流量恢复,尽快恢复脏器功能的障碍。
②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验证:85%以上的病人和动物

,针水沟都可使呼吸即时性加强,对呼吸和呼吸停止的病人可使之恢复。
③针刺水沟配十宣、中冲可治疗CO中毒,可使CO明显下降,苏醒时间与对照比较,明显缩短
④家兔实验:刺“水沟”配“天突”、“足三里”,可使家兔脑血管扩张,改善血管弹性。
⑤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刺水沟,5分钟内有明显好转,1小时症状可消失。
刺灸方法:提起上唇,从上往下刺0.3-0.5寸,治口歪,流涎、先往上刺再向两侧刺,此穴针感主要是疼痛,酸胀不明显,此外,本穴少用灸法,因为穴在面部,同时呼吸时烟就进鼻,呛人。
附注:又名人中,是手足阳明与督脉的交会穴。

小结

主治要点:本经经穴主治热病、神志病、肛肠病、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病,如腰脊疼痛、项背强痛、另外,也多用于急救。
热病:大椎、陶道;神志病:水沟、哑门、百会、长强;急救:水沟、素了、百会;肛肠:长强、百会;项背痛:大椎、陶道;腰脊痛;命门、腰阳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