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张彩云1,濮励杰1,2,韩书成1,赵姚阳1

(1.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江苏省吴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未利用土地、其他农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2.91%、26.42%、14.83%和13.31%;8年来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快速增加为主,其中耕地减少了19.26%,交通运输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分别增加了38.23%、22.08%。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口因素、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因素是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吴江市

中图分类号F30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5-3778-04

A na lysis of Land U se C hange a nd D riving Fo rce of Wujia ng C ity

ZHA NG C a-i y un et al(Dep artment of Urb an an d Resources Sciences,Nanjing University,Nanji ng,Jiangsu210093)

Abstract Research on land u se and change(L UC C)is the core in the fiel d of global change.Wujiang City of Jian gsu Provi nce i s goi ng throu gh a fast p ro-cess of urbanization.In this paper,the au thor analyz ed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ypes and its drivin g force in the peri od from1996to2004.The res ult sho wed that the mai n types of land use were arable lan d,undevel oped land,other farmland,residen tial area and in dustri al and mi ning area,w hich respecti vely au-oun ted to a prop orti on of32.91%,26.42%,14.83%and13.31%.The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 i n8-year p eri od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a persisten t decrease of arable l an d and a fas t increase of resi denti al area,i ndus trial and minin g area and tran sport area.From1996to2004,the arable land was de-creased b y19.26%,while the am ount of the resid en tial area and transp ort area respectively clim ped b y38.23%an d22.08%.Further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populati on,rel ative economic i nterests an d m acro p olicies were the main dri vin g force i n the change of the land use typ es.

Key w ords Wujiang city;Land u se chan ge;Driving force analysis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短缺、浪费与耕地非农占用问题等日益突出[1],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2]。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主要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二是引起这种变化的驱动力,且前者是后者研究的基础[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人地矛盾尤为突出。笔者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江苏省吴江市1996~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经济发达地区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

1.1研究区概况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N30b45c36d~ 31b13c41d,E120b21c4d~120b53c59d。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苏州市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市总面积为121965.6hm2(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吴江市全境无山,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

2.0m左右。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面积2.67万hm2(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占全市总面积的22.70%。

吴江市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心位置,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区位条件优越,受上海和苏州的经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 K20050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1106);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

划0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

计划0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彩云(1981-),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利用、土地资源与环境等。

收稿日期2006-05-08济辐射影响大,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享有/丝绸之府0、/电缆之都0、/电子之城0的美誉。吴江市总人口77.7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4.47万,人口密度661人/k m2。2004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0.1亿元(人均43742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3.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亿元,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4.35B62.69B 32.96。产业结构属于二、三、一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1.2基础数据分析数据采用吴江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和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数据。其中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按照新的土地分类,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农用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

2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

2.1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变化吴江市土地总面积121965.6hm2,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率7

3.58%,未利用土地中主要是荒草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后备土地资源有限。在已利用土地中,农用地占58.06%,居优势地位。农用地又以耕地、园地为主,林地和牧草地较少;建设用地占15.52%,其中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较少。

由表1可见,1996~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园地减少,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绝对数量变幅最大的是耕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次是园地、未利用土地、交通用地;研究期内,该区土地利用结构有较大变化,总体来看,耕地、园地所占比例减少,其他土地类型所占比例增加。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 i Agri.Sci.2006,34(15):3778-3781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

表11996~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1996

面积M h m2占总面积M%

2000

面积M h m2占总面积M%

2004

面积M h m2占总面积M%

1996~2004年

增减量M hm2增减百分比M%

耕地47869.539.2447865.739.2540139.632.91-7729.9-19.26园地13686.411.2213039.710.6911992.89.83-1693.6-14.12林地453.30.37448.70.37592.60.49139.323.51其他农用地14499.411.9214163.311.6118085.214.833585.819.8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651.910.3713474.411.0516237.113.313585.222.08交通运输用地1308.6 1.071358.91.112118.4 1.74809.838.23水利设施用地572.20.46573.50.47575.10.47 2.90.50未利用地30924.325.3531041.425.4532224.726.421300.44.04

2.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可以用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单一

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

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

可以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来表示,其表达式为:

K=(U b-U a)/U a@(1/T)@100%

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U a、U b分

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T

为研究时段,当T的时段设定为年时,K值就是该研究区某

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4]。

表21996~2004年吴江市土地利用动态度%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耕地-2.0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3.54

园地-1.55交通运输用地7.74

林地 3.84水利设施用地0.06

其他农用地 3.09未利用地0.53

由表2可知,吴江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耕地、园地。耕地、园地的年递减率分别为2.02%、1.55%,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年递增率分别为3.84%、3.09%、3.54%、7.74%、0.06%、0.53%。

2.3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特征为进一步分析吴江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下面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时间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以变化幅度比较大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例说明。

2.3.1建设用地变化。2004年吴江市建设用地面积比1996年增长了4397.89hm2,年均增长速度3.36%。图1显示,1996~2004年吴江市建设用地增长趋势分2个阶段: 1996~2000年是缓慢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速度为1.5%;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2004年增长速度比2001年高2.25个百分点,2000~2004的年均增长速度为5.3%。

2.3.2耕地变化。1996~2004年吴江市耕地面积减少了7729.91hm2,年均减少858.88hm2。从变化率上看,2004年比1996年减少了16.15%,年均减少1.94%。图2显示,吴江市耕地面积在1996~2000年期间变化幅度很小,1997年耕地面积稍有增加后又有小幅度下降,2000年耕地面积和1996年耕地面积基本持平,面积仅减少了3.82h m2。随后2年,面积减少幅度开始加大,2001年耕地减少621.08hm2,

2002年减少7132.04hm2,说明随着吴江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加大,导致了耕地的减少量较多。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及耕地保护力度的加大,2002年开始耕地减少量开始得到控制,并且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措施使耕地面积得到一定的补充,与2002年相比,2004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7.03h m2。从1996~2004年耕地的绝对量看,吴江耕地面积变化可以分成2个阶段:1996~2000年为第1阶段,耕地面积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小幅度的增减阶段;第2阶段是经过2001年的大幅下降后在相对较低水平上小幅度变化阶段,即2001~2004年。

图11996~2004年吴江市的建设用地变化情况

图21996~2004年吴江市耕地变化情况

从耕地减少的流向分析看,1997~2004年耕地减少量为10181.23hm2,其中主要是变为坑塘水面、农村道路等其他农用地以及非农建设占用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占减少总量的58.30%;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39.22%,而变为园地、林地等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较少,分别仅占0.26%和1.64%。

3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3.1自然因素吴江市全境无山,河网密布。境内地势低平,自东北向西南缓慢倾斜,南北高差2.0m左右。田面高程一般3.2~

4.0m,最高处

5.5m,极低处1.0m以下。吴江

3779

34卷15期张彩云等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市全年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适合农作物和水生作物生长,素有/鱼米之乡0的美誉。这种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直接影响了吴江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使吴江市耕地、水域在土地面积中占绝对优势。

表3

吴江市耕地减少去向分析情况

耕地去向 面积M h m 2

比例M %

园地 26.39 0.26

林地 167.011.64其他农用地 5935.4758.30建设用地占用3993.4739.22变为未利用地58.890.58合计

10181.23

100

3.2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吴江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建设用地增长趋势明显。建设用地的面积在全区和各个乡镇都呈

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也与吴江市经济建设的发展趋势一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占用一定量的建设用地,但无节制地盲目扩大建设,不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会使大量的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增长是各种经济、社会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三产结构等经济因素和人口总量、人口城镇化等社会因素。

3.2.1 GD P 、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可从GD P 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来探讨。吴江市1996~2004年,随着GDP 、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总面积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中1998、1999和2004年由于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量增加出现突降趋势。而2002和2003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建设用地量猛增的局面。2002年比2001年增长了9.19个百分点。2002~2004年,吴江市增加建设用地量达到4757.03hm 2。

通过对1996~2004年吴江市的建设用地总面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线性一元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建设用地的面积跟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

y =0.0026x +14146 R 2=0.9517

3.2.2 三产结构。吴江市的三产结构变化情况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有很密切的关系。表4显示,2004年吴江市三产结构为

4.3B 62.7B 33.0,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接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和的2倍,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从1996~2004年吴江市的三产结构变化来看,总体上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土地资源在不同产业部门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5]。第二产业的发展必然要带来相应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其他配套用地的需求,使用地矛盾日益加剧。相应的吴江市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园地等农用地的比重在下降,而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在内的建设用地的比重呈增长的趋势。3.3 人口因素 人口是社会经济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尤其是现在大

部分城镇人口还未达到饱和,城镇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使大

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因此建设用地的需求快速增加。人口不断增加以及人类对衣食住行要求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同时增加,然而土地总量有限,在未利

用地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建设用地必定占用农用地[6]。近8年来随着吴江市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情况都有了相应改变。主要体现在农用地中的耕地减少,建设用地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快速增加,从而影响了土地利用格局。

表41996~2004年吴江市三产结构

年份第一产业万元第二产业万元第三产业万元三产结构%199614627378552649358510.3B 55.1B 34.619971493028899675757619.2B 55.1B 35.719981476229425106605218.4B 53.8B 37.719991543759652976655078.6B 54.1B 37.320001498499854046767398.3B 54.4B 37.3200114409911254577641057.1B 55.3B 37.620021491971327333869053 6.4B 56.6B 37.120031355431711561963412 4.8B 60.9B 34.32004

148011

2132117

1120890

4.3B 62.7B 33.0

图3反映了吴江市建设用地的面积与人口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建设用地的面积增长与人口总量的增加呈正相关。通过对1996~2004年吴江市人口总量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分析可知,人口总量的增长,尤其是城镇人口的增长与建设用地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联,即人口总量的增加导致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快速增加;反之,建设用地的扩展速度减缓。

图3 1996~2004年吴江市人口总量与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关系

3.4 宏观政策 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导向因子,它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为直接[6]。从农业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的转化来看,受国家政策的深刻影响。199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严格制止乱占、滥用耕地,以及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政策。1998年新的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6更明确实施/动态平衡0,切实保护耕地的措施;与调控城镇非农建设用地政策相对应,国家对耕地保护也采取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1997年下发5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6,从激励制度上刺激农民根植于农业用地的经济利益,保护和稳定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1]。为了贯彻(中发[1997]11号)文件的精神,实现苏州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这一战略目标,苏府[1997]107号文件提出:关于严格保护耕地总量平衡的意见。由于受国家和地方政策等驱动因素的影响,吴江市耕地面积在

3780 安徽农业科学 2006年

1996~2000年期间变化幅度很小,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面缓慢的变化;建设用地量在1998、1999和2004年增加出现突降趋势。

3.5 比较经济利益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实施,不同类型土地的产出效益差异逐渐体现出来。在土地利用结构上表现为农用地内部、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化,以及城镇内部空间重构等类型。其中以农用地内部的转化和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的转化最为突出。随着城乡土地市场日益发育,土地价值差异也逐渐显现,不同类型土地的价格也随之变动,而差异越大,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经济驱动力就越强[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较经济利益是导致耕地资源流向非农利用或者优质粮田抛荒的最根本原因。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上升较快,而粮食价格持续偏低,种粮收益明显减少,耕地用途转移或者弃耕势成必然[7]。由于粮食种植和果园、桑园、养殖业效益的差异较大,受比较利益的驱动,加上该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0和/丝绸之府0,许多地方将耕地向果园、桑园、鱼塘等转化[8]。1997~2004年吴江市耕地减少量为10181.23h m 2,其中主要去向是变为坑塘水面、农村道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占39.22%,而变为园地、林地等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较少,分别仅占0.26%和1.64%。4 小结与讨论

(1)1996~200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均以耕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土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上,即耕地的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并且在宏观政策的驱动下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有变缓的趋势,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矛盾还将存在。吴江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比较快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其他农用地、耕地、园地。

(2)吴江市建设用地变化存在较明显的阶段性,1996~2000年间建设用地的变化平缓,2001~2003年建设用地增加趋势明显。其中1998、1999和2004年是由于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建设用地量增加出现突降趋势。而2002和2003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建设用地量猛增的局面。

(3)从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的简要分析来看,人口因素、经济发展、比较经济效益和宏观政策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1998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差异主要由政策因素造就;人口因素和比较经济利益则主导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形成。参考文献

[1]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

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研究,2004,23(2):43-50.

[2]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3]杨朝现,陈荣蓉,刘秀华.重庆市北碚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6-29.

[4]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

1999,18(1):81-86.

[5]韩芳,刘军会,王卫.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国

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2):30-32.

[6]莫宏伟,任志远,谢红霞.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

衡阳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51-556.[7]衣华鹏,刘贤赵,张鹏宴.烟台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山东

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3):407-410.

[8]朱振华,濮励杰,彭补拙,等.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数量变化及保护对

策)))以吴江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4):320-322.

(上接第3763页)

[8]D A VIDS O N E A,HER MA N D J ,SC HUS TER A,et al.Cattle grazin g an d oak

trees as fac tors affectin g soil e missi on s of ni tri c oxid e fro m an an nu al gras slan ds [C]//HA RPER L A.Agri cul tural ecosys tem effects on trace ga ses and global cli mate ch ange[M].AS A,CS S A,an d S SS A,Madi son,W I:A S ASp ec Pu bl,1993:109-119.

[9]W ILLIA M E I,HU LTCHINS O N G L,FESEN FELD F C.N Ox and N 2O emi s -sion s f ro m soil[J ].Glob al Biogeoche mical Cycles,1992,6(4):351-388.

[10]BO U W MA N A F.S oi ls an d the green h ouse effect[J].Chic hes te r:Joh n Wi ley

&Son s,1990:32-35.[11]Z HENG X H,W AN G M X ,W A NG Y S.Mitigati on op tion s for me than e,n -i

trous oxi de and ni tric oxid e emi ssi on s from a gricu ltu ral ecos ystems[J].Ad -vances in A tmosp heric S cien ces,2000,17(1):83-92.

[12]A KIYA M A H,TS UR U T A H,W A T A NABE T.N 2O an d N O e missi ons f ro m soil s

after th e ap pli cation of d ifferen t ch emical fe rtil izers[J].Ch emosp he re -Glob al Chan ge Scie nce,2000,2:313-320.

[13]郑循华,王明星,王跃思.太湖地区农田NO 排放不连续测量最佳时间

[J].环境科学,2000,21(1):1-6.[14]WI LLIA M E J ,H ULTC HINS O N G L,FEHSEN FELD F C.N Ox and N 2O e mi s -si ons from soil[J].G lobal Bi ogeoche mi cal Cycles,1992,6(4):351-388.[15]WI LLIA M E J,G UEN THER A,FEHSEN FELDF C.An in ven tory of ni tric o xid e

e missi on s

f ro m s oi ls in the Un ited Sta te s[J].J Geop hys Res,1992,97(D 7):7511-7519.

[16]YA S UK AZ U H,KO BKIET P,HAR UO T.Effec ts of d eep ap plica ti on of urea

on NO and N 2O emis sion s from an And is ol[J].N utrien t Cycli ng in Agroec osys -tems,2002,63:197-206.

GB/T 7714-2005著录用文字

(1)文后参考文献原则上要求用文献本身的文字著录。

(2)著录数字时,须保持文献原有形式,但卷期号、页码、出版年、版次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文书的版次用序数词的缩写形式表示。

(3)个人著者,其姓全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用全名。

(4)出版项中附在出版地之后的省名、州名、国名等以及作为限定语的机关团体名称可按国际公认的方法缩写。(5)西文期刊刊名的缩写可参照IS045信息与文献)))出版物题名和标题缩写夫则6的规定。(6)著录外文文献时,大写字母的使用要符合文献本身文种的习惯用法。

3781

34卷15期 张彩云等 江苏省吴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0-08-09T15:53:38.48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陆晓波 [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增长、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异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日趋激化,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的研究。目前,我国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较为深入,研究成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既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一些有代表意义的学者观点,分别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驱动机制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模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机制 中图分类号:N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049-02 一、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综合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IHDP(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于1993年委任了正式的核心计划委员会,并于1995年联合提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计划,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1995年,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LASA)为了推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方面的创造性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以欧洲和亚洲北部为研究对象,确定以发展新方法,提出新概念,对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进行预测(陈佑启、杨鹏,2005);日本京都大学、国立环境研究所及东京农业大学所做的LU/GEC项目,是为研究全球环境保护而进行的土地利用项目,项目主要对亚太地区土地利用/覆盖情况进行可持续研究等。 随着国际上有关LUCC研究大量开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紧跟国际研究动态,开展了一些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监测、驱动力、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张芳怡等,2009)。由于我国具有土地利用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数量高度稀缺、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耕地流失强度大、土地利用结构急剧变动等一系列显著的驱动特征,因而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同时也是建立动态模型定量分析和预测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 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因素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一般包括自然驱动力和社会经济驱动力。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文3类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在社会系统中,社会经济驱动力可分为接驱动力和间接驱动力,直接驱动因素包括:对土地的投入、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土地集约程度、土地权属、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政策及土地资源保护态度等,间接驱动因素包括:人口变化、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取向(郑海金等,2005)。对于此类研究,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尺度、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例如:李静等(2008)对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淡水和海洋咸水所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是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基本控制了分布的格局,并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可能性及变化方向。郭杰、欧名豪、刘琼、欧维新(2009)根据江苏省不同来源耕地数据差异,对江苏1949-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进行修正,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成果表明人口增长与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社会因素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王宗明(2009)对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等社会因素是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虽然目前关于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大都包括上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但这些因素在不同时空、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程度及表现形式还是有所不同的,进行一些特定时期典型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很有必要的。Zhang K等(2007)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应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指标体系和热点地区以及关键性区域的研究、自然与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监测以及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过程模拟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热点地区”、脆弱区与典型地区研究。国内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方面相似,学者们通常选择我国“热点地区”、脆弱地区和典型地区。脆弱和典型地区大多选择受各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相对敏感地区或受人文因子影响急剧变化并对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地区,如黄英等(2010)就黄果树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相关研究等。 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是一种典型案例对比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土地管理中的自然——社会驱动力变化的认识,从而帮助建立区域和全球模型。其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行为与决策、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模拟、从局部的案例研究到区域与全球的过程模拟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其中颇受重视的内容是社会经济机制及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何春阳、史培军,2007),包括:体制怎样影响到具体的土地利用行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的改变怎样作用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大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协定、国家的环境与国土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摆万奇(2005)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结合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区域性土地利用结构及其驱动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的系统中,来考察土地利用的长期动态趋势,较好地模拟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贡献作用的大小。王思远等(2002)在研究湖北省1996以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定性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农业人口比重以及收入增加等经济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杨桂山(2001)在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年耕地数量变化过程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作用,导致长江三角洲耕地数量减少的驱动力主要是政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数量变化过程中的明显突变主要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相关联,而耕地数量变化的阶段性和持续减少则主要与经济快速发展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对耕地减少的驱动也不可忽视;朱会义(2006)等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得出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国外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土地利用变化历史与现状数据获取,并采用多种数学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主导因子,建立土地利用变化定性的概念模型与数学模型,在建立模型时,普遍考虑到了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环境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0至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 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夜幕中,雪白色的晶莹的莲花在碧波莲叶间相互依偎着,有的躲在莲叶下娇羞欲语,有的沐浴着月色含(bāo)欲放,有的帖着水面如睡美人般娇柔地打盹儿。朦胧月光下的光与影,以及远处的蛙鸣声,交织成一首和谐的旋律。 凝视着恬静无暇的湖面,我仿佛进到一个远离喧(xiāo)的空灵世界,感到一种超凡的宁静,诉说着生命的感动,洗(dí)浮世的尘埃。叫我漫步于此怎能不每每(zhù)足。 ⑴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含(bāo)欲放_____ ②喧(xiāo)_____ ③洗(dí)_____ ④(zhù)足______⑵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① ____改为_____②_____改为____ 二、句子默写 2.默写古诗文名旬,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_____________》) ②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③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⑤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⑥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⑧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名著阅读 3.根据名著,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 A.傅聪是我国著名的钢琴家,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载:公元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下,举行了有楚、晋两大诸侯国和宋、郑等十余小国参加的弭兵会议,达成“晋、楚之从(注:从国)交相见”的决议;此后,宋、郑等国“仆仆于晋、楚之廷”。这段记载反映出 A.周王室已经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B.战国初年诸侯争霸极为激烈C.大小诸侯与周王室的宗法关系不同 D.当时分封制度受到较大破坏2.“戽车寻丈旧知名,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 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成熟 D.属于古代农业耕犁技术的进步3.“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引文意在强调科举制 A.选拔人才存在缺陷 B.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 C.考试内容较为繁多 D.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 4.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文人周必大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用沈存中法,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下列对材料有关信息理解有误的是 A.材料有助于研究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B.《玉堂杂记》最早记载了活字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开创了人类印刷史上的新纪元 D.宋代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代 5.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昆山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 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C.洋务派惧怕民族工业与之争利 D.封建束缚阻碍民族企业的发展6.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段歌词描述的是 A.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的武装斗争 B.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 C.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敌后抗日 D.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 7.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doczj.com/doc/cb7073843.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 1.3的相反数是() A.B.C.3D.﹣3 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7a+a=7a2B.5y﹣3y=2 C.3x2y﹣2yx2=x2y D.3a+2b=5ab 3.①x﹣2=;②0.3x=1;③x2﹣4x=3;④=5x﹣1;⑤x=6;⑥x+2y=0.其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A.2B.3C.4D.5 4.小胖同学用手中一副三角尺想摆成∠α与∠β互补,下面摆放方式中符合要求的是()A. B. C. D. 5.已知关于x的多项式﹣2x3+6x2+9x+1﹣(3ax2﹣5x+3)的取值不含x2项,那么a的值是()A.﹣3B.3C.﹣2D.2 6.若x=1是方程2x+m﹣6=0的解,则m的值是() A.﹣4B.4C.﹣8D.8 7.画如图所示物体的俯视图,正确的是()

A.B. C.D. 8.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ab>0B.|b|<|a|C.b<0<a D.a+b>0 9.如果a和1﹣4b互为相反数,那么多项式2(b﹣2a+10)+7(a﹣2b﹣3)的值是()A.﹣4B.﹣2C.2D.4 10.甲、乙两人在长为25米泳池内始终以匀速游泳,两人同时从起点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甲的速度是1米/秒,乙的速度是0.6米/秒,那么第十次迎面相遇时他们离起点() A.7.5米B.10米C.12米D.12.5米 二、填空题 11.比较大小:﹣0.4﹣. 12.计算:t﹣3t﹣t=. 13.科学家们测得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225000000米/秒,数字2250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14.若代数式2a m b4与﹣5a2b n+1是同类项,则m n=. 15.若∠α=72°,则∠α的补角为°. 16.在同一平面内,∠AOB=150°,∠BOC=110°,则∠AOC的度数为. 17.如果关于x方程ax+b=0的解是x=0.5,那么方程bx﹣a=0的解是. 18.如图,每一幅图中均含有若干个正方形,第1幅图中有2个正方形;第2幅图中有6个正方形;…按这样的规律下去,第7幅图中有个正方形.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试卷分值: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 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图1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数量(用a 表示)、中国的 合理人口容量(用b 表示)、中国的环境人容量(用c 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c B .c <b <a C.b <a <c D.a <c <b 2.有关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正确叙述是( ) A .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 容量必定越大 B .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C .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D .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图2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3~5题。 3.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 A .1% B .1.5% C .4% D .3% 4.图中①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 A .人口老龄化问题 B.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C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D .失业人口增加问题 5.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A .开发劳务市场 B .实行计划生育 C .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D.加大教育投入 图3为“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读图完成6~7题。 6.深圳户籍四川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四川( ) A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B.自然资源短缺 C .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 D .生态移民较多 7.大规模人口迁移( ) A .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B .扩大了地区经济差异 C .调节了地区间人才余缺 D.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8.图4所示甲乙丙丁四处中,最有可能为商业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读图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黑圆圈代表城市等级)”,回答9~11题。 图 1 图 2 图3 图4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基于SPS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 分析 黎海锋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2008年末土地利用以及相关社会经济因素的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同时利用SPSS软件的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功能,分析该 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因子;定量分析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依据土地利用变化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及其根本驱动力。以广东省广州市1999年末~2008年末城市土地利用及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该区内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的 科学性。 1 导语 面对当前日益加剧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成为地理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被列为全球地表资源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1】。 广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腹地,地处南亚热带,为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地势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部为山区,主要以林地和园地为主,而平原地区则以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伴随着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广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了解、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掌握土地资源变迁的内在机制,为该区调整土地利用对策,进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实现土地优化提供了数据基础,从而缓解人地矛盾,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空间变化上呈现出不同土地类型间的变化, 在时间变化上服从于人类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速度, 两者都涉及变化的内容和幅度问题。所以本文决定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999年以来,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及其主要的驱动力,并对科学制定全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提出一些个人觉得较为有效的建议与方法,为建立一种更为高效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贡献自己的智慧。 2 1999年末~2008年末土地利用动态 2.1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表1列出了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10年间三大地类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各减少了6532.00公顷和2515.00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9046.00公顷。农用地中园地减少幅最大,共减少5431.00公顷。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增幅最大,增加了4179.00公顷。 表1 1999年末~2008年末广州市土地利用分类变化表 土地利用类型1999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2008年末土地利用 分类面积(公顷) 10年间土地利用面 积变化 (公顷)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常熟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池 建1 宁镇亚2 (1.宿迁学院,江苏宿迁223800;2.国家测绘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4) 摘 要:利用专题数据分析了常熟市80年代至90年代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其驱动力因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 明:常熟市以耕地为主的土地资源供求失调,人增地减趋势明显,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经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交通是影响常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常熟市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的研究,尤其是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国内外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领域研究的主要趋势。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用地矛盾、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均可起到借鉴作用。 1、研究区概况 常熟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地区,北濒长江,南接昆山、吴县,东邻太仓,西连无锡、江阴,境域略呈荷叶形,地理坐标为东径120°33ˊ~121°03ˊ,北纬31°30ˊ~31°50ˊ,全市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域109.8平方公里。常熟境内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海拔大多在3-7m 之间,最低2.5m ,最高263m 。常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其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低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1054.0mm ;平均无霜期为242d ;年平均总日照数2130.2h 。 2、数据与处理 数据包括:1980、1990、2000年三期1:10万土地利用专题数据(数据源于全国生态环境调查),1∶5万地形图,实地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等。 首先将各种数据统一投影坐标:投影方式为双标准纬线等面积圆锥(Albers)投影,采用的椭球体为Krasovsky 椭球体,主要参数:中央经线110°E,原点纬线12°,第一标准纬线为25°N,第二标准纬线为47°N 。并以此制作土地利用专题图(见图1-3)。 其次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分类专题数据以及常熟市实际情况,确立常熟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详见表1)。利用AR - CGIS 、EXCEL 对专题数据进行处理,计算统计属性中各数据,并制图制表。为了形象地描述其不同地类之间的转化, 在ARCGIS9.0中对数据进行两两叠加,获得不同地类之间的转移矩阵(见表2-3),并计算其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相对变化率。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k 时期的变化程度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方法为: E=[ n x =1 ΣAXy-n y =1 ΣAXy]/n y =1 Σ×100% 式中,E 为相对变化率,x,y 分别为k 与k+1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A 为k 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变为k+1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 3、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80年代,常熟主要以农业为主,秉承着一贯的 鱼米之乡之名,全市耕地面积为98568.8hm 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1%,主要以平原水田和平原旱地为主,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3.2%、12.9%;水域面积19974.2hm 2,占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5.0%;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就偏少,为 表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编号 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编号 土地利用类型11水田42湖泊12旱地43水库坑塘21有林地46滩地23疏林地51城镇用地24其他林地52农村居民点31草地53 其他建设用地 41 河渠 * *基金项目:宿迁学院校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苏州市吴江区“十三五” 新能源发展规划

前言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冲击等问题的背景下,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已成为建设“乐居吴江”和“南部现代新城区、优势产业新板块、开放创新新高地、和谐乐居新家园”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吴江区能源结构优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对于吴江实现转型升级新发展、培育经济战略新支撑、实现绿色崛起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吴江区级新能源发展规划属于首次编制的专项规划。课题组在认真分析吴江发展新能源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吴江,着眼苏州,面向长三角,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等的框架性思路,以供参考。 本规划中新能源范围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品种。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发展回顾 (1) 一、“十二五”时期能源消费情况 (1) 二、“十二五”新能源开发取得的成绩 (6) 三、新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9) 第二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形势 (11) 一、发展的机遇 (11) 二、存在的问题 (13) 第三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思路与目标 (14)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14) 二、主要目标 (16) 第四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主要任务 (19) 一、开发三大高品质创新服务平台 (19) 二、建设四大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20) 三、打造一批高水平应用示范项目 (21) 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23) 一、投资估算 (23) 二、环境社会效益分析 (23) 第六章“十三五”新能源发展保障措施 (24)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24) 二、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 (24) 三、强化相关要素保障 (25)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试卷分值: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是() A.细菌质粒B.噬菌体C.动植物病毒D.酵母菌核内DNA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克隆羊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B.培育无子番茄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 C.制备单克隆抗体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 3.伊拉克战争加剧了海洋石油污染。基因工程创造的“超级细菌”能提高降解石油的效率。这是因为() A.多种目的基因的表达B.不消耗O2 C.提供动物幼体的食物D.以石油成分作为生长因子 4.“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A.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B.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D.DNA的基因排列顺序 5.某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a转至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Amy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这一过程涉及() A.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后,可随马铃薯的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传给子代细胞B.基因a导入成功后,将抑制细胞原有的新陈代谢,开辟新的代谢途径 C.细菌中的DNA分子较小,可直接作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中不需要整合到马铃薯的DNA分子中 D.目的基因来自细菌,可以不需要载体直接导入受体细胞 6.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必须使用基因探针才能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这里基因探针是指() A.人工合成免疫球蛋白的DNA分子 B.人工合成的苯丙氨酸羧化酶的DNA分子 C.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 D.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等标记的蛋白质分子 7.科学家已能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羊合成并分泌人的抗体。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技术导致定向变异 B.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细胞 C.垂体分泌的催乳素能促进B淋巴细胞产出抗体 D.宜采用人工合成方法获得目的基因 8.下列有关基因污染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

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把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通过对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经济增长、人口变化、产业结构变动、城镇化、国家和地方政策是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nd use change data,statistic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ynamic trend and degree of land use in chongqing city, and reveals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industrial structure, population change, urbanization, national and local policies are the driving force for land use.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驱动力;重庆市 key words: land use;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driving factors;chongqing 0 引言 人类社会要得到长足的生存和发展是绝对不能与土地分离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重视研究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覆被的研究方 法及应用、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同时掌握了其驱动机制的互动互馈关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近年来雾霾频现,大气质量堪忧.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大气环境的是()A.治理工地扬尘 B.广泛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C.短途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 D.露天焚烧秸秆、树叶 2.(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果榨汁B.海水晒盐C.蜡烛燃烧D.冰山融化3.(2分)下列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A.铜B.食盐C.氧气D.水 4.(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B.滴加液体 C.检查气密性D.加热液体 5.(2分)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蔗糖和水B.硝酸钾和水C.碘和酒精D.植物油和水6.(2分)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液态水凝固成冰,所占体积变大──分子变大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18g水中大约有6.02×1023个水分子──分子的质量很小 7.(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釜底抽薪”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C.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D.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8.(2分)明矾[KAl(SO4)n?12H2O]可作为净水剂,其中n的值为()A.2B.3C.4D.5 9.(2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C.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产生耀眼的白色火焰,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 10.(2分)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A.分别测定它们的密度 B.观察颜色并闻它们的气味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D.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 11.(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锈钢是永不生锈的钢铁 B.人体若缺少碘元素易患甲状腺肿大,因此要尽可能多吃含碘食物 C.生铁和钢都与铁的性质有所不同,都属含碳量不同的铁合金 D.面粉、蔗糖灼烧后都变成炭黑,说明它们是相同的物质 12.(2分)锂电池是一种新型的高能电池,质量轻、电容量大,颇受手机、电脑等用户的青睐。某种锂电池的总反应式可表示为:Li十MnO2═LiMn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中锂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该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C.LiMnO2属于氧化物 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13.(2分)如图为钠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苏州市吴江区户口迁入办法

第一条为适应吴江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国家和省、苏州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性质,凡居民在我区登记的户口,统称为“居民户口”。 第三条在本区申请户口迁移实行条件准入制。凡在本区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基本条件的人员,要求将户口从外市迁入本区的,经有关部门受理,符合本办法的准予迁入。 第四条在迁入地无直系亲属的18周岁以下人员,不予准迁。迁入人员需符合国家计划生育相关政策,并经区人口计生部门核准。 第五条苏州市其他区申请迁移至本区及在本区范围内申请迁移的,实行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的准入登记制度。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合法固定住所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区居住房屋属于自己的产权房屋。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是指:申请迁移人在本区或苏州市其他区通过合法手续取得的各类工作,且签订劳动合同或持有工商执照、参加社会保险,有一定经济来源,包括退休人员退休工资等其他合法的社会保障,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低于本区最低生活保障线。第八条本办法所称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是指:申请迁移人在外市城镇无业或农村的配偶。 第九条下列人员户口准入,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受理: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二)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

(三)具有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且年龄男性40 周岁以下、女性35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四)被单位合法聘用,连续工作满2 年以上,同时段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具有大专或中专学历或技(职)校毕业生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 (五)按照毕业生就业政策接收安置的毕业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及本区生源的中专和技(职)校毕业生; (六)因家庭实际困难需要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职工)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 (七)生产急需,经考核符合要求引进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八)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准入的其他人员。 上述(一)至(三)项人员除本人户口准迁外,允许其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随迁。 第十条下列人员户口准入,由公安机关受理: (一)在本区或苏州市其他区个人投资实收资本人民币100万元以上,并合法经营3年以上,或近3年累计纳税人民币20万元以上,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3 年以上,并在本区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允许其本人、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迁入; (二)购买本区成套商品住房75平方米以上,取得房屋所有权证3 年以上,且被本区或苏州市其他区单位合法聘录用3 年以上,同时段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合法稳定经济收入的,允许其本人、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及其未成年子女迁入;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七年级(上) 期末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24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朗读者》精心挑选经典美文,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旨在实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目标,展现真实的人物情感。其mèi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嘉宾分享的故事同样精采。这些简单的过往经厉却有着深刻的内涵或动人的情感在里面。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在节目中畅谈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分岐、隔hé乃至冲突,与观众分享对儿子的教育心得及父子间的相处之道,令人感概。不少人把《朗读者》喻为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以此肯定该节目的创办意义。 (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mèi 力②隔hé (2)阅读语段,找出文中的四个错别字并改正。 错别字 改字 2.(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诈骗案层出不穷,行骗手段之高明,蒙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 B.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 ....地撑着筏子,唯恐它被巨浪打翻。 C.班级联欢会上,王萌同学的精彩表演让大家忍俊不禁 ....。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 ....的。 3.(6分)名著阅读。 (1)下列表述内容与原著一致的一项是() A.《二十四孝图》中最让作者反感的两件事情是“卧冰求鲤”和“郭巨埋儿”。 B.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范爱农。 C.白龙马原为东海龙王之三太子小白龙,因纵火烧了玉帝赐的明珠被贬到鹰愁涧后化作白马驼负唐僧取经。 D.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佛祖规劝,皈依佛门,保唐僧取经,得成正果。 4.“裙钗本是修成怪,为子怀仇恨泼猴。行者虽然生狠怒,因师路阻让娥流。先言拜借芭蕉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政治试卷(带解析)

江苏省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政治 试卷(带解析) 1.2014年02月2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了2013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报告称,过去的2013年,全球范围内对人权组织和活动的镇压力度有所升级。此外,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的关注点几乎与此前没有多少改变。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再次回应美国国务院发表的《2013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责。对任何国家和民族来说,人权的首要内容是()A.知情权与监督权 B.平等权与自由权 C.生存权与发展权 D.表达权与参政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的环节入手,没有生存权、发展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这是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故C符合题意,A、B、D 均与题意不符。 考点: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2.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登记在册的各种基金会、研究会、联谊会、协会等各类社会团体20多万个,国家对他们的合法活动都给予了合法的保护。由此可见 A.我国公民充分享有结社的自由 B.我国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建社会团体 C.我国公民有成立各种政治组织的权利和自由 D.结社自由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自由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的无约束的自由,自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公民应该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故A符合题意,B错误。D错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最基本政治权利,C与题意无关。 考点: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3.因在中国钓鱼岛海域作业而被日本非法扣押的中国船长詹其雄面对日本检方的刑事调查,坚持认为自己无罪,并多次表示:“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在钓鱼岛海域捕鱼作业是正当的”,“如我认罪,将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启示我们必须 A.坚持言论自由的原则 B.充分享有维护国家统一的权利 C.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D.坚定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公民应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故D 符合题意,A、C与题意无关。B错误,维护国家统一是公民的义务而非权利。 考点: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论文 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班级:规划1001 姓名:张治莹 学号:1005200108

2012年6月6号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调查分析,对于人口,政策及经济的增长等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变化驱动力。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类发展 前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利用反映了土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罂粟之间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杭州市市区为例,根据对杭州市区土地利用的变化的分析,并研究其驱动力。 一、研究区域与主要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1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浙江第一大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两个副中心城市之一。杭州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杭州市土地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是3068平方公里。 2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土地利用战略布局为: 杭州、嘉兴、绍兴和湖州四市,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及华中、华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布局相衔接并成为这些地区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打造浙江省可持续产业发展中心与创新基地,提升杭州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综合竞争力。 3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 杭州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布局,着力提升杭州省域中心城区用地功能,优化老城区用地空间格局,整合新城用地空间,打破分区管辖权限进行统一土地利用协调,促进临平副城与下沙副城用地整合,富阳与之江旅游度假区用地协调,西部新城与余杭组团用地协调,强化萧山区与滨江区功能设施的协调。 (二)研究方法 主要方法是在统计年鉴中手机所需要的数据,结合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数据来源 以2001年到2010年杭州市统计年鉴,获得总面积,建设用地,道路面积,绿地面积。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