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总体要求:首先于目录处标出各大哲学板块体系及基本问题的页码(分板块记忆);其次,注重理解

教材笔记及考查的知识重点,深刻理解是关键,强化记忆是手段

【本书总思路】

1.“致同学们(前言)”和第一单元:阐述哲学的一般知识。(1)哲学(第一、二课);(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2.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阐述马哲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1)辩证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第四、五课);(2)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状态(面貌)(第七、八、九、十课);(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与世界的关系(第六课)。

3.第四单元:阐述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第11课历史观、第12课价值观、人生观)。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产生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含义(P6)(1)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的作用(1)对个人的作用: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学问”“……灵魂”。②它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的艺术,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P25):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与实践。(2)(真正的哲学)对社会的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首先体现在它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其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总之。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变革。(3)哲学对具体科学的作用: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功能:具有指导

4、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5、★★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特点不同:世界观人人都有,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

(2)联系:①研究对象相同,二者都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当作研究对象。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③哲学和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6、★★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区别:第一,(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表现不同)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是怎么去“想”,而方法论则是从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去“做”的角度思考问题。

②联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7、★★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①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2)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

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判断);▲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判断)。

8、★★★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10-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Δ(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Δ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2)为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题的回答。

9、★★★哲学的基本派别(P12)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二者的根本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阅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3)★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③局限性:第一,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第二,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④经典观点:【阅读:△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①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②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③局限性:第一,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三,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第四,唯心史观(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C.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4)▲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

★经典观点:(阅读:主观唯心主义:△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阅读:客观唯心主义:△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根本观点错误,

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10、哲学与时代(经济、政治)的关系(结合科学发展观是如何体现哲学与时代关系的?)

(1)(“决定”)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反作用”)一定形态的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其作用体现在:(P17三点)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最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传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4)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P18—20)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个统一)(P21—22)

马哲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2)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记忆:科学发展观(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单元唯物论、认识论(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识记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2、意识的本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理解:意识就其反映的内容或对象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是主观的)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4、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5、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6、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实践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三个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8、认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和认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般来说,意识是相对物质而言的,认识是相对实践而言的。)

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A、【唯物论】主要原理及其运用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内容阐述】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或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内容阐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能动认识客观事物;(2)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1)建设先进文化的哲学理论根据是什么?(2)为什么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答案要点】(1)建设先进文化的哲学理论根据是:意识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①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又是万万不行的。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就会有力地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进步。②不断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能够使人民群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发展生产力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条原理又包括“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能动作用”两条子原理)【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3、意识活动的特点原理: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内容阐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地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内容】(1)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1)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内容阐述】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客观规律;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应用举例】辨析:规律是客观的,也是不变的。答案要点(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2)但由此得出规律是不变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不同的物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它们是随着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因此,人不能消灭、创造规律,但应充分注意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

【联系实际应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如:(1)三峡工程兴建,人造卫星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要重视规律,按规律办事。(2)破坏生态平衡,受到洪涝灾害的惩罚。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分析洪灾等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7、★“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内容阐述】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8、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

【内容阐述】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二者不可分,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都是错误的。

【应用举例】:“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要点】(1)物质和运动关系原理,从略。(2)“刻舟求剑”故事的楚国人承认舟、水、剑的客观存在,却看不到三者都是在运动着的,也就是否认了物质的运动,结果虽然“刻舟”,而“求剑”失败。(3)这个寓言故事启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善于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去认识事物,把握规律.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按变化了的客观规律办事。

9、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阐述】区别:(1)含义不同。运动P31、静止: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P32;(2)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内容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方法论】(理解)要求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发展、检验和运用认识。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以自己的思想、意志等主观的东西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错误做法。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

【内容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片面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否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条原理又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原理”两条子原理)

3、★★★实践的特点原理: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4、★★真理的客观性原理【内容阐述】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真理。

5、★★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原理【内容阐述】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的,要求善于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6、★★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内容阐述】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认识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

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人的认识运动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重点:真理方面知识体系P46---49(A、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含义、属性---客观性、具体性和条件性;B、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7、(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内容阐述】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看两者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因为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经过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认识,仍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树立解放思想的观念,破除思想僵化,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更新认识,树立新的思想。

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涵盖:联系观、发展观(包括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矛盾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

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创新意识

一、必须识记的概念

1、★联系: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整体: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3、★系统:系统是有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新事物:新事物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6、旧事物:旧事物就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7、量变: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8:★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9、★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10、★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1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2、★辨证的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实质就是“扬弃”。)

13、创新的哲学依据:①辩证法角度,树立创新意识是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共同的方法论要求,

也是发展普遍性、发展实质原理的方法论要求;②唯物论角度,创新是主观能动性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③认识论角度,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前移

14、创新的作用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15、(理解)“联系、发展、矛盾”三者的关系

联系、发展、矛盾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联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一切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2)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它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16、(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变化。(2)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根本改变,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退步的。(3)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4)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成熟发展。

A、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错误倾向】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联系实际运用】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答案要点】(1)原理及方法论意义(略)(2)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地球不堪重负,必然阻碍经济的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要依靠一定的资源,而环境恶化,资源的滥用乃至枯竭,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3)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三者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互联网络等。〖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错误倾向】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①要求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②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关键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P58。〖方法论〗:(从整体角度--哲学依据: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影响部分)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从部分角度--哲学依据:整体是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得分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错误倾向】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或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

五、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本质特征)、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又要把各部分各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应用举例】一个企业,在人员、设备、资金和其他资源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使结构有序,配合默契,就会产生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出现1+1>2的效果。“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掣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被内耗了,出现1+1<2的效应。

B、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5条原理)

一、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实质原理:(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属矛盾分析法之一】:(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外部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要求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1)原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方法论)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2)原理---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方法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重视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努力取得优势加快

发展;④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不可取;⑤坚持适度原则。【错误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畏缩不前、贻误时机。

五、辩证的否定原理:1、〖原理内容〗: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是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根本途径;③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将旧事物中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既继承又批判。(理解: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方法论〗:(1)树立创新意识(理论和实践),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对任何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否定中看到肯定,肯定中看到否定。

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1、(原理)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法论要求:①要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C、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对立统一观点:(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要求---用全面观点(或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区别:①矛盾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有条件的转化;矛盾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也属矛盾分析法之一

四、矛盾普遍性原理:(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求:(1)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五、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表现: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二者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又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正确认识事物时,要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即认识事物要遵循“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认识秩序;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如“抓好典型”、“先试验后推广”、“举一反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这一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七、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有条件相互转化;次要矛盾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方法论)要求: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③主次矛盾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八、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方法论)要求:看问题要全面,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②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③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九、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原理)(1)重点论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两点论指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2)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方法论)(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2)一方面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从而把握重点和主流;另一方面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四单元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识记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注:经济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是社会意识,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是社会存在】

3、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指经济制度);上层建筑: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与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个人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得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7、★价值观: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10、★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二、要牢记的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A、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历史观部分)原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内容阐述】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方法论】(1)要求我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2)重视正确、科学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内容阐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和主力军。【方法论】(1)要求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2)群众观点内容: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对群众负责为人民服务。要求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表现---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具体方式(1)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非对抗性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实现---改革的性质、目的、哲学依据P92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内容阐述】(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阐述】(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第二,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方法论】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历史唯物主义(价值选择----价值观、人生观观部分)原理

1、★★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理。

【内容阐述】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方法论】“即答-----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或途径?”(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4)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内容阐述】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价值观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方法论】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1)要树立正确价值观,进行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把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2)发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内容阐述】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方法论】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重点体系:熟悉上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清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各自包含的知识体系;识记价值观知识(价值的含义、人生价值的内容、价值评价、价值观的导向)P96---9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识(1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含义;2产生;3客观标准;4特征---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主体性;5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6价值观的导向)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哲学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 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 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A. ①②③⑥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④⑥ D. ③④⑤⑥ 2. 当前,一些同学推崇“地球村”“世界公民”,以做“世界公民”为荣,看不到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差别。待他们出国后,才切身感受到世界上没有世界公民。产生这种错误认识从辩证法上看是因为() A. 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 实践决定认识 C. 事物是发展的 D. 忽视了统一中的对立 3.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知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A.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事物的发展变化不由人的意志决定,而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 规律的存在和其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 四季更替 B.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 牵一发而动全身 D.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长江起初发源于现在的三峡地区的山地,在1亿年的漫长岁月里,沿东高西低的地形走势,向西流入地中海。一直到5000万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挤撞使地中海的东部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从而使原来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变成西高东低,长江也就由向西注入地中海变为向东注入太平洋了。由于青藏高原的高度逐渐增高,因而长江的源头也由三峡地区转移到了唐古拉山的山峰——各拉丹东雪峰。回答5—6题。 5. 长江流向漫长的变化过程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B. 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发展 C. 客观物质世界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 D. 事物的发展变化千头万绪,毫无秩序可言 6. 长江流向由西向东的变化历经5000万年,这说明() A. 任何事物都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根本不变化的事物是没有的 B.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D. 要推动一切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与进步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怎么写?下面为大家推荐2篇优秀的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针对高一三历史的教学特点及第一次怀化市统一命题考试成绩,认真研究如何上好复 习课,力争通过复习课让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2000字一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 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 具有追求探索性。 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开 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刚刚进入高中的新生,对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 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 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 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实践证明,在一开始就历史科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 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 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一、“学为人师,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进入高三下学期,学校教学工作也以高三迎考为核心了。对于整体的安排是必要的。 比如进行市统一举行的适应性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地检验并训练学生所学,也会 给教师在教学进度上带来一些影响。除需要细致研究适应性考试试题,明确高考方向外, 还应对预先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但总的调整原则是既要完成学科规定的教学任务,也要在 调整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考的方向。比如在二模后,学校加大了对学生高考模拟考试的训练,在选题中就要切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依据大纲要求及考试方向来进行。 “学为人师,行为规范”,这是北师大的校训,它告诉教育工作者,学识丰富是教书 育人的基础,而品行端正、为人师表则是赢得学生尊敬、有效开展教学的有力保证。很多 事情教师喊破嗓子,却不如自己先做出样子。事实证明,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既少不 了言传,更少不了身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 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 具体科学的分类 具体科学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 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 史唯物主义律 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本原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高二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下学期 中段考试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学完“百家争鸣”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讨论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A.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别注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 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 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 D.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 2.李明同学暑假去泰山旅游,看到一座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 ,石刻内容反映的思想最有可能是() A . “君权神授” B. “仁义、王道” C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无为而治” 3.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且不去管他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4.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A. 提倡愚孝思想 B. 强化宗法伦理 C. 确立儒学正统 D. 重视文化教育 5.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6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卷,答案解析

中职《哲学与人生》考试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15×2,共30分) 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A 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 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 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A 量力而行 B 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 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 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 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A 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 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 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 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6、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 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 物质决定意识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7、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一首诗中写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说出了这样一条哲理() A 新旧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C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旧事物阻挡不住新事物的产生和成长 D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 8、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A 事物具有两面性 B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9、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上讲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霸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潘林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一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资料

高中历史必修三总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1、2、5、6单元)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列举先秦时期的儒家代表及他们的思想主张。 孔子的思想: 核心:①“仁” 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思想:“为政仁德”,以德治民。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伦理观:性相近。 孟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政”思想;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伦理观:“性善论” 荀子的思想:政治思想:“仁义”“王道”;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 2、列举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及其主张。简述宋明理学分别得到哪些新的发展。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1)代表及主张: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C、主张“格物致知”。 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A “存天理,灭人欲”B、深化“格物致知”C、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南宋陆九渊: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 C、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A、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致良知”(核心);“知行合一” 2)发展: 北宋时期,儒家学融合了佛、道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明朝时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3)评价: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3、简述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及主张、影响。 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程朱理学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代表及主张: “离经叛道”的李贽:A、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B、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黄宗羲: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影响: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前国家图书馆馆长、研究世界宗教的学者任继愈说:“儒学之所以能持续2000多年,主要是因为它不断地吸取新的内容。”试联系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儒学的发展。 ①战国时,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等各家思想的精华,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3分)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反思

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宿州二中历史教研组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思想的发展,教材的变更,教师素养的提高,学生年龄与教材深浅的结合,教学设备及条件存在状态,其他学科任务的难易度,学科间知识是否能在相对同步中互相支撑,历史本学科框架结构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性,家长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认识等要素,无不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着影响。 在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认为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堂容量与课时有限的矛盾。现行教材把教本变成了干枯的读本,要求学生自读,并能从中认识和思考问题,使教师的教学可深入、可拓展。基于这一理念,课程伸缩性增加了,造成教学容量自然增加与每个学习单元有限课时的矛盾。 第二,历史课知识结构的板块模式,与初中教材严重脱节,给学的学习造成许多困难,师生双方均陷入应对无策的困境。 第三,高中历史教材的模块式编写方式,造成历史学科知识碎片化。高中学生在15——16岁的年龄段还不能够很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专题性的结构必然造成专业化知识的深入,形成浅了不理解,深了“啃”不动的僵局。事实上学生也没有时间和能力深入钻研,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这个问

题是由于课标所决定的,教师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第四,教材知识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在一些专业性知识方面表述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光电量子论等。社会科学领域所涉及的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剩余价值学说,智者学派,国家政体等。宗教思想上的先定论,因信称义等。音乐美术方面的古典音乐、印象派绘画等。这些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深入,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否在同时期其他学科中同步进行,则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不能够同步而行,学生不具备这份“资源”,历史教师又不具备这份“资本”,造成历史教学很难解析这类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因而,教学深度的把握和正确传输历史知识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第五,体现学生为主的课堂,究竟“主”是什么含义,定位的差异,理解的不同,便会造就课堂“形”与“质”的差异,“虚”与“实”的难辨,如何体现“主”的地位,成为我们教学中的难题。。 第六,如何落实开放学习和合作学习,对于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是有实际困难的。开放式学习,需要校外、课下学习的空间、条件和一定的时间,但学生课业负担不能保障时间。实践中根本不可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设想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使新课程的理念成为空中楼阁。 第七,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但现行教材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教科书,从政治的层面贯彻国家意志,历史学科本应具备的人文因素十分贫乏。历史教育本来应当是公民养成性教育,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和人文意识的人,但现实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一种实用主义主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高二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2、4.5.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

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5.4、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6.1、价值的实现方式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拥有幸福的根本途径。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 .宗教束缚的削弱 D C.人文主义的影响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

高二历史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 (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师道尊严的“师长”变为与学生平等的“谈话人”,精心营造民主与平等的新型角色关系,促使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参与教学;三是转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历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能充分发展,把历史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理念。 新课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唱独角戏,因为:一是学生一直处于听者、被动的地位,没有思考、参与的机会。二是学生一课听到底,即使有兴趣,也未免有疲劳之感,这样在一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知识点

高二政治哲学提纲 一、哲学统论 1、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世界观人人都有)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7、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8、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9、下列说法均属于主观唯心: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政治. 含答案

高二思想政治(文)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政治. 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 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5.本试卷共6页。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I卷单项选择题 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②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具体科学的基础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觉得哲学没有实际效用。哲学对于人生的影响一直都是极其深刻、巨大、久远的,它给人生以心灵上的陶冶、动力上的激励、发展上的指导、境界上的提高。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这是因为 A.哲学是对客观存在正确的反映 B.没有哲学理论的民族无法生存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反思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3.唯物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人为自然界立法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A.③→①→④ B.①→②→④ C.③→②→④ D.①→③→④ 4. 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 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祝福别人“万事如意”,在担心一件事情不能成功时又常常安慰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从哲学上看,“万事如意”与“成事在天”的区别在于A.前者是积极的观点,后者是消极的观点 B.心想不一定事成,天命却是不可违抗的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D.前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6.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还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它沉重打击了上帝创造物种的神创论,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目的论和物种论,并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上述事实说明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年度的教学工作已基本结束,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特就这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本人任教高三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一个是文化班、两个特长班学生水平差距较大,程度把握不太准。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是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如何吃透教材,如何将教材的内容上下联系,如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等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讨教经验。在教学中,认真钻研大纲、努力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同时把一些较先进的理论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及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 二、纪律方面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平时,勤

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1 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提高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业务方面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购买大量的专业书籍,如《国史大纲》、《放宽历史的视野》、《全球通史》、《中国大历史》、《极端年代》等,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努力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历史知识和理论。同时也挤出时间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丰富自己的教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不足方面 本学年度来看,工作中依然存在些问题,比如说:在教学中如何将趣味性与时效性相结合还需要下功夫,而且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问题也还缺乏一些有效地办法,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地方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优的辅导,做好准备。 (本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