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分析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分析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分析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分析

1 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其中农村人口占据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劳动力聚集在农村,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三农问题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山西,由于多年来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缓慢,相比其他省份,山西有着较多的农村劳动力,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多年来虽然制订了不少解决方案,但却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使山西农村劳动转移问题越发的严峻阻碍了山西各方面的发展。所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山西省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就业,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为此,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2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缓解人地矛盾,增加收入,提高生存质量

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山西省人口己增加到3571.21万人,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72亩,而目人口分布也不平衡。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当前,我国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后,山西省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山西省的“二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要让农民在耕地以外找到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

2.2开阔视野,转变观念,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山西省农村居民通过外出转移,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人的观念更新是农村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山西省农村发展也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营造积极的氛围。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与家乡的日常联系以及候鸟式返回成为传播现代观念、转变乡村传统观念的重要机制。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角色是给家乡人开眼界,介绍新的做事方法,使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有吃有穿的生活。尤其是一些“精英分子”在这方面影响更大更广。因为他们本身由于能力、口才、自我意识等获得了村民更多的尊重、关注与信任,这使他们传播的知识、信息、观念等更易被接受,并拥有更高的引用率。他们向村民传播现代观念还表现在他们带回的资金为村民添置现代传播工具并改善基础设施上,如开通闭路电视、有线电视等,这是村民获得新观念极为重要的途径。

同时,山西省农村要发展必须打破不合时宜的旧权威格局。当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提供主体由老年人转变为能人(相对年轻)时,乡村传统的、建立在长幼自然差别基础上的上尊下卑的等差序列也随之改变了,农村差序格局呈现新

的变化趋势与特点。当这样的影响被复制与扩大,整个农村的权威结构都经历着重构。新的权威格局充满了生气,在这种格局中新观念被尊重,迅速接受,广泛传播,并最终转化为改造生活、生产的力量。传统的家族意识、权威意识正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而法治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浓厚。

2.3提供资金,引进技术与知识,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都会将大部分打工所得寄回家乡,成为家乡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些资金改善了家中生活,支持家乡生产。资金注入家乡,一方面保证农业生产所需费用,改善农村家庭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家乡向非农业生产转移提供了原始资金,村民有能力支付从事非农产业的成本,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许多人在外打工几年后,就有意识地把技术、经验、信息带回家乡,个体或者雇几个人。这样一来,农村流出劳动力就开辟了把资金救术和经验从富裕地区向家乡转移的渠道,成为了政府在农村开发基础设施、教育和基本服务的重要补充。

2.4创业反哺,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农村奔小康,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奔小康的重要保证。

山西省农村改革的日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让百万农民富裕起来,但只要还有70%左右的农业人口,守着极其有限的耕地,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

在山西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和流动的影响。没有伴随着农民发展商品经济本领增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没有更多的农民懂得市场、走向市场,就没有山西省农村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格局的结束,就难以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社会转型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则必须实现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要实现这种结构变革,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随着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过程的深入发展,

以及农业技术变革的不断推进,山西省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必然要发生变革: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在整个国家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会不断增加,就业机会不断增多;同时,农业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小,从而农村劳动力将逐渐地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从纯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和城市转移。以山西省屯瓦村为代表的劳动力大量迁移到附近的城镇模式。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避免劳动力资源浪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并发挥每个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社会则富,同时可以避免引发其它的社会问题。

在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一、二产业转移,从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在第一、二产业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配逐渐趋于稳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陇调发展。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在近十几年农村的持续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山西省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3.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环境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带乡、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合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加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分别投入1650万元和2200万元(含扶贫),完成引导性培训114.4万人,完成“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15万人,新转移劳动力46.4万人,全省新增务工收入20多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100元。在“十一五”之初,省政府做出明确规划,全省每年都要完成引导性培训60万人,新转移30万人。2006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各级政府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农业部和财政部给山西省安排培训资金约2000万元,省财政在预算中安排了2300万元(含扶贫),市级安排了1500多万元,每个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补助约250元。2007年,全省新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新增务工收入31.3亿元,农民务工收入323亿元,人均工资性收入1525.95元,比上年增加146.6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1.5%。2008年,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省级财政劳动力转移培训专项资金提高到了3000万元,市、县两级培训一名劳动力的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了350元。

3.2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鲜明

伴随着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数额的增加,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增大,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3.2.1早期劳务品牌雄风不减。山西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队伍经过多年的摸爬滾打,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劳务品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五台的泥瓦匠、临猗的蛋糕工、浑源的保姆、永济的扯面饺子、临县的“的哥”、万荣的“防水工”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劳务品牌的劳动力转移队伍至今仍然活跃在第一线,是山西省劳动力转移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调查数据表明,山西省劳动力转移以就地转移为主,本市(县)内转移占64%,省内市(县)外转移占30%,省外从业者不足一成,仅占6%。本市(县)内转移比例较大的原因主要是许多务工者要兼顾家里农活,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山西

传统的“守家”思想比较重。

本市(县)内转移64%

省内市(县)外转移

30%

图3.1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地比例

3.2.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受客观条件和自身素质的制约,长期以

来山西省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转移总量的一

半以上,就业的行业以农村工业(主要是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为主。随着

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近年来山西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转移到第三产业的

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调查中,外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的比重达46%,从

事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比重有所下降。

3.2.3季节性短期外出务工数量减少,长期稳定外出务工数量增加。外出务

工时间长短是劳动力在外就业稳定程度的主要标志。调查中,长期稳定外出务工

人员数量大幅增加,连续外出务工5年以上的占40%,连续外出务工2年以上的

占64%。

3.2.4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劳务输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伴随着农村外出务

工劳动力规模的扩大,外出务工收入在劳务输出户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调查中,有68%的被调查户认为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26%的被调

查户认为外出务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务输出成为支撑农民收入

增长的新亮点。

3.2.5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显身手。经历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

熏陶洗礼的外出返乡农民工,转变了观念,掌握了技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他们有的给家乡引回了资金,有的带

回了新技术、新信息,有的回乡创业,开厂办公司,形成了输出一人致富一户,

转移一个带走一家,转移一批带动一方的良好局面。目前山西省有20万外出务

工农村劳动力,在惠农政策吸引下,纷纷回乡二次创业,推动新农村建设。据统计,吕梁市有2万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回乡创业,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

长治市拥有的2.57万个乡镇民营企业中,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兴办的就有

1.15万个。

4对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

4.1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

目前在山西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

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

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5.4%

图4.1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

根据山西省统计局的调查,200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规模,因此要想实现每年最少56.3万的农村人口转移目标,未来的任务依然很艰巨。而农村劳动力也只能在传统的、低级的、简单的劳动领域,靠出苦力挣钱,收入不仅低且缺乏稳定性。虽然山西省政府及劳务输出部门在有计划、有组织地促进农民工跨地区、跨省市甚至于国外劳务输出方面不断加大各项宣传和服务工作力度,但受众多知识不高的局限,整体上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4.2 组织化程度不高

随着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每年向外输出的数量不断增加。而长期以来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自发或通过亲友介绍,带有很大自发性和盲目性,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则带有偶然性。返乡的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几乎全是自发外出的农民。农民盲目外出务工,一方面难以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增加了务工成

本;另一方面给务工目的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稳定。

4.3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只是松动并没有完全消解,因此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绝大多数是“移而不迁”,仍然保留了农民的身份,因此才形成了“民工”这一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现象,降低了劳动力在城市中的政治地位。由于受身份的限制和体制内外及社区性、功能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他们基本上只能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中寻求“城市剩余工作”,在付出重体力劳动后的收益远远低于城市劳动力,影响了劳动力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同时,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外来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利益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4.4城市自身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共创造了1595.7万万个就业岗位。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镇的就业需求出现了让人担忧的现象。不仅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不断走低,1998年为27.1%,2001年降至26.3%,2002年则降至25%以下;

2224

26

28

1998年2001年2002年山西下岗再就业率

图4.1 1998~2002山西下岗再就业率

而且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也不断下滑,1992-1998年,城镇每年新增的从业人员在350-401万之间,大多数时间在371.4万人左右,而同期每年的新增劳动人口在500万左右,也就是说每年最多只有70%的新增劳动力能够找到工作。进入21世纪以后,高学历人员的失业率开始不断上升,到2001年全省重点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降为70.2%;一般院校的初次就业率迅速下降为53.2%;高等专科学校的初次就业率为31.23%,不到一半。

5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5.1劳动力素质偏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就业的成功与否以及职业的分工,在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选择就业渠道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希望能够得到综合能力较强的人员,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需要。调查中,缺乏专业技术和较高素质的外出务工劳动力只能提供低水平的劳务,在务工过程中缺乏竞争力,难以适应产业升级加快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难以获取较高的劳动报酬。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5.2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组织化缺乏有力支持

政府在有关城镇化的决策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私人主体(主要是农民)基本上没有决策权。政府通过行政集权对城镇化实行供给垄断,私人主体对城镇化的需求受到人为抑制而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在有关城镇的各项制度安排中,农民始终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可能对是否向城镇转移或流动做出主动的选择和决定。在这种背景下,山西省城镇化的方向、速度、规模、水平和形式的选择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政府各项目标的需要,政府行为是影响和控制城镇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变量。

5.3务工权益的保障缺乏有效监督与制约

由于外出务工劳动力权益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监督制约,一些不法雇主便有了可乘之机,利用务工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就业困难等弱点,常常以各种理由拖欠农民工资,务工权益缺乏保障严重地影响了农民外出务工的信心,已经成为作为弱势群体的外出务工农民的沉重心病。

5.4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化建设滞后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是适应市场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而山西省由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城镇建设滞后,难以为农村

劳动力提供更多转移空间。

6促进农村劳动力健康有序转移的对策建议

6.1狠抓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劳动力就业需求的重点将会是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劳动者。因此,必须强化教育和培训,要围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心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素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真正掌握一技之长。调查中,有30%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希望在知识技能培训方面得到政府帮助。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开展农民文化教育。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让农民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是抓好科技普及、推广和应用。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等方式,向农民传授各种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产品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6.2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服务体系

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关键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村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因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具体要做到:一要大力发展联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二要加快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三要采取政府和民间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培训、文化培训和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四要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和管理,保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6.3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农村劳动力要实现稳步持续快速转移,首要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宏观政策环境。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竞争有序的统一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要坚持运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向,让市场调节需求,

实行公平竞争。重点是培育劳动力就业的中介机构,并注意改善劳动就业的“软环境”。其次要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完善农村劳动力从进城务工经商到稳定定居的移民政策。要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配套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发展机会面前地位平等。第三,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建立经营权流转机制,通过“四权”(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使耕地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农村转出人口在就业、就学、就医等方面与城市人口不平等的问题等。

6.4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

一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转移空间。小城镇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建设和进一步发展的载体,也是发展第三产业最适宜的腹地。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弹性大,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出路。二是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它的发展能带动和促进交通、通讯、能源、商业、餐饮、轻工、文化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各地应根据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作为山西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战略的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启新的途径。三是发展农村加工业。在新时期发展农村加工业既要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又要有所创新。要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企业集聚,提高科技含量,延伸加工产业链上下功夫;要在增加投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扩大企业规模,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上下功夫;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机会。

结论

综上所述,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主要表现在: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探讨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障碍因素,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宏观战略和具体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生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应对这种发展,山西省各级政府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投入数额的增加,使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不断增大,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但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从农村劳动力自身的角度分析,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很难立足于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也是由于这种原因,许多农民工不能很好的维护自身权益,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严重影响了其向乡镇市转移的步伐;从企业的角度分析,由于许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已陆续进入技术进步和内涵发展的阶段,对劳动力的新增吸纳能力已经下降,使不少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市中就业,只能再回到农村;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政府对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进行有效地管理和引导,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政府行为是影响和控制城镇化进程的最重要的变量。

对于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管理,但努力的方向应该是形成一套市场经济条件下灵活有效的体制措施。将流动的农民主要作为人口管理,而不是主要作为劳动力管理;将其纳入到对市民的统一管理之中,而不是另眼相看,采取特殊的身份性管理。同时加强对农村的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劳动力素质。从根本上看,应该大量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增加智力投资,这是决定农村劳动力长期就业和转移的战略思路。我们必须在农村的义务教育、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劳动就业、公益建设和享用、民主政治活动的参与等方面,彻底消除对农民的歧视,还农民一个平等的社会地位,使农民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上拥有切实的主动权,这样,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不论是向城市转移,还是在农村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都能做到合理公平,使农民的心理承受上都能够做到平衡。上述问题, 既是已有研究成果的薄弱之处, 又是实现山西省劳动力转移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近年来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十大特点》

[2] 李敏.《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

[3] 程名望,史清华,赵永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 一个文献综述》

[4] 牛翠芳.《关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5] 常永明.《关于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6] 王亦兵.《对当前山西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7] 王凤鸿,伊文君.《区域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8] 左仲山.《试论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樊翠珍.《山西省定襄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初探》

[10] 薄一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山西省忻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完整版)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2)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2)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2) 二、海南省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 (一)海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3) (二)海南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三)加快海南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9) 三、海南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9) (一)发展优势 (9) (二)现状分析 (10) (三)发展缺陷 (13) 四、海南省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与规划 (14) 五、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15) 六、总结 (16) 七、附录 (17)

一、海南省基本概述 (一)海南省的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67.15万人。 海南岛是仅次于台湾岛的中国第二大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常年有台风,雨量充沛,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二)海南省的经济发展状况 1、总概况 目前,海南省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保持旺销,财政收入和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房地产销售面积降幅继续扩大。 表1-1海南省2014年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分区域经济运行情况 (1)服务业带动中部地区经济稳步回升,前三季度,服务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由上半年的29.9%提高到40.5%。 (2)受房地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回落。当前,东部地区贡献了全省近六成经济总量,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山西省情2

山西省情 自然地理 一、位置 山西省地处我国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邻河北,西界陕西,南接河南,北连内蒙古自治区。 山西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4°36′——40°44′, 东经110°15′——114°32′。 山西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二、面积、地形 山西省南北长680多公里,东西宽380多公里,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其轮廓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 山西地形较为复杂,境内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整个地貌是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间。最高点为五台山的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点在垣曲县境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 三、主要山脉、河流 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有恒山、五台山,南有中条山,中有太岳山。主要河流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境内有大小河流1000多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 240条,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长在 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汾河最长,全长659公里。 被称为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偏关、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石楼、永和、大宁、吉县、乡宁、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19个县的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沿途有偏关河、县川河、朱家川河、岚猗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昕水河、鄂水河、汾河、涑水河、沁河、丹河等支流源源注入。 四、气候特征 山西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因而既有纬度地带性气候,又有明显的垂直变化。山西地处中纬度,距海不远,但因山脉屏障,夏季风影响不大,属于暖温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4°—— 14℃之间。气温地区分布总趋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向山地递减。北部和中部山地,年平均温度一般在 5°——7℃之间,五台山最低,仅—4℃。西部黄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晋东南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 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均温达12°——14℃。冬季气温全省均在0℃以下,南北温差较大。 夏季全省普遍高温,7月份气温介于21°——26℃之间,南北温差小于冬季。 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雁北地区为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则长达200——220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400——650毫米。 历史沿革 一、省名由来 山西以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

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山西省“十一五” 旅游产业进展总体规划 (审定稿) 山西省人民政府 托付单位:山西省旅游局

编制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经济所旅游规划中心 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请山西省旅游局填写) 编制组专家成员名单: 总顾问:魏小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旅游局原司长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助理:江五七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访问学者、硕士、讲师 杨宏伟山西大学商学院旅游系主任助理、讲师、硕士 毛成刚山西财经大学讲师、硕士 魏诗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专家:李南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报刊协会秘书长全华东北财经大学旅游系主任、博士后、教授 董恒年北京联合大学都市与环境学院,博士,副教授 丁刚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博士,研究员 郭亚军西北大学旅游系,讲师,主任助理

张豪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付磊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进展研究院,院长,博士 宋建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陈龙桂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员,博士 朱世铭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研究室副主任 鲜宏利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所,访问学者,高工 专项规划组 组长:石培华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中心主任、教授、博士常洪林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成员:邱于皙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常华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王振清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贺素雯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 方磊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已成为新的技术制高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刻改变着宏观经济环境,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日前在京举行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大会”上,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数据产业当前还面临信息资源难共享、数据安全风险大、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难题,需从优化产业政策入手,促其健康发展。 1 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我国大数据产业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但在对大数据的社会认知、政策环境、市场规模、产业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首先,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日益完善。大数据产业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的结果。鉴于大数据对经济、社会、科研、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价值,中国各级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大数据产业深入发展。 早在2011年,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把云计算定位为构建国家级信息基础设施、实现融合创新的关键技术和重点发展方向,此规划被视为较早推动大数据发展的政策。 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阐述了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意义、目标、任务和政策,此纲要的出台标志着大数据产业已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逐渐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其次,各地逐渐建立起了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相关平台也逐步建立。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建成和在建的大数据产业园已达到100多个。为推动大数据研究,学术界成立了大数据专家委员会等机构,举办了大数据共享与开发、大数据技术创新、大数据运用、大数据产业发展等主题的学术研讨会。

山西运城旅游业发展研究

[PageIndex=1] 旅游区位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西运城为例要轶丽1,郑国2(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710069;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2-04-04;[修订日期]:2002-07-30[作者简介]要轶丽(1977-),女,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郑国(1977-),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规划。[摘要]旅游区位非优区是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随着我国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的改变,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基于对旅游区位非优区现状的剖析,以山西运城市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发展动力机制,促进其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关键词]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规划;运城[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1)05-0058-041 旅游区位非优区内涵及研究意义旅游区的区位通过其与客源地和周围目的地的空间关系以及交通可达性来体现,因此旅游区的区位就主要包括了旅游资源区位、旅游市场区位和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区的区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在宏观区域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宏观区域旅游开发中的时序、水平、结构和组织等,具有良好区位条件的地区往往能够首先获得某一种或几种区位优势而得以

优先快速发展。那么旅游区位非优区就是由于其区位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一般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点地区。过去我们对这类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但随着当前旅游市场结构的改变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即:在空间尺度上,短线旅游将取代长线旅游而成为发展的主流;在空间位置上,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将由传统的旅游热点地区向温点地区转移。这就意味着旅游区位非优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因此加强对这类地区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2 旅游区位非优区透视2 1 资源区位旅游资源区位是指某一区域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上与临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地旅游业能否兴旺及兴旺的程度,不仅取决于资源的绝对价值,更取决于资源的相对价值,即该地在空间位置中与临近区域资源的组合关系。旅游资源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种,即互补增强作用和抑制替代作用。在同一等级旅游资源之间这种作用是相互的,在不同等级旅游地之间,其作用是单向的,表现为上一等级作用于下一等级(见表1)。表1 旅游资源空组合关系Tab.1 Spatialrelationoftourismresources类型性质相异性质相同等级相同互补关系替代关系等级不同单补关系(高级对低级)单代关系(高级对低级) 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补增强作用,无疑会互相促进其旅游事业的发展,而目的地之间的抑制替代作用则会影响到其间市场机会的重新分配。保继刚等在对海滨沙滩和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分

山西省评标专家库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山西省评标专家库 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制定的《山西省评标专家库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OO六年四月五日 山西省评标专家库及评标专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评标活动,打破行业和地区垄断,实现专家资源共享,保证评标活动的公平、公正,提高评标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和《山西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全省综合性的评标专家库,即山西省评标专家库,并负责评标专家的培训和认定工作。 现有省直各部门的评标专家库的专家纳入山西省评标专家库统一管理。 第三条依法必须招标的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人或者招标代理机构应当从山西省评标专家库中抽取评标委员会的专家。 国家规定需从国家级专家库中抽取评标专家的,应当从相应的国家级专家库抽取评标专家。 山西省评标专家库为开展招标活动提供评标专家资源,招标人或者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均可以免费从中抽取评标专家。 第二章专家条件及申请程序

第四条申请加入山西省评标专家库的评标专家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8年并具有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 (二)熟悉有关招标投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具有相关专业领域的经验; (三)能够认真、公正、诚实、廉洁地履行职责; (四)年龄在65岁(含)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评标工作; (五)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五条申请加入山西省评标专家库,按下列程序办理: 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包括单位推荐和个人申请两种方式。采取单位推荐方式的,应事先征得被推荐人同意。申请人或者被推荐人持统一格式的申请表(申请表可从山西省招标投标网下载)及相关证明材料,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六条经审查,符合条件且年龄在55岁(含)以上的,可直接颁发评标专家证书;年龄小于55岁的,应当参加统一组织的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知识及评标技能、职业道德培训。培训合格的,颁发评标专家证书。 第三章评标专家的权利和义务 第七条评标专家的权利: (一)接受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聘请,担任招标项目评标委员会成员; (二)按照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独立评审,不受任何干预; (三)按照有关规定,接受评标劳务报酬; (四)向招标人或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反映评标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八条评标专家的义务: (一)按时出席评标活动并认真执行招投标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遵循公平、公正、科学、择优的原则,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遵守职业道德,对所提出的评审意见承担责任; (二)积极协助和配合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具有法定回避情形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评标专家的抽取和评标委员会组成 第九条评标专家名单应当在开标前1-2个工作日内确定,特殊项目评标专家名单确定的时间,经批准可适当调整。 评标专家名单在中标结果确定前应当保密。 第十条评标专家由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负责抽取。需要核准招标事项(招标方案)的项目,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当持招标方案的核准文件办理抽取专家事宜。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山西省省情完整版 默认分类2008-04-21 14:22:20 阅读82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 阅 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简称晋。基本地形是中间为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300万人,辖11 个市、119个县(市、区)。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传说中的尧、舜、禹等都曾是在此建都。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 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我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

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佛教圣地五台山、黄河壶口瀑布、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 黄河壶口瀑布等驰名中外。 山西矿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占三分之一,煤炭产量和外运量居第一位,分别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四,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 之一。 山西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十年九旱,山区、丘陵区约占80%,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省城太原有对外航线42条,可直通全国30个城市和香港。山西工业经济属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 山西矿产资源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已发现的矿产有120多种,其中煤炭储量居全国之首,是世界年产1亿吨以上六大煤炭基地之一,已探明储量2600多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六五”期间,国家将山西确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全省煤炭年产量3亿多吨,占

山西旅游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山西旅游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山西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早在山西省“九五”发展规划中,旅游业就被确定为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山西旅游产业发展快速,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和机遇,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山西旅游产业进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山西旅游业在发展规模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山西旅游业由资源大省向资源强省的转变。因此,努力探索将山西文物资源大省转变为旅游经济大省的对策,实现山西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为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发展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新时期山西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本文在调查山西省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客观的评价了近年来山西省旅游发展的成绩。提出要以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强调旅游服务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山西旅游市场中存在的诸如管理体制、人力资源、不正当竞争和投融资方面的问题;并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出发,探讨政府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职能转变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对私营经济投融资进入旅游景区进行经营,从产权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将其作为政府投资的重要补充来对待,以此来解决制约山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词】:旅游市场法律问题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7;D922.29;F592.7 【目录】:摘要6-7Abstract7-8目录8-101山西旅游业发展现状10-131.1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111.2旅游市场现状111.3旅游业对全省国民产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11-121.3.1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21.3.2旅游业拉动作用明显121.3.3缓解就业压力121.4旅游管理体系得到完善,管理机制创新12-131.5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旅游业发展环境优化132山西旅游产业相关问题分析13-192.1山西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13-162.1.1景区规划不科学13-142.1.2旅游市场法制不完善142.1.3政府管理职能机制不健全14-152.1.4产业发展硬件落后15-162.2解决旅游产业相关问题的构想16-192.2.1强化管理、理顺体制16-172.2.2优化法制环境、安全机制17-182.2.3完善旅游安全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18-193山西旅游市场中不正当竞争问题规制19-243.1旅游业不正当竞争表现形式19-223.1.1恶性削价19-203.1.2商业贿赂20-213.1.3虚假宣传213.1.4商业诋毁213.1.5市场混同21-223.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22-243.2.1立法措施223.2.2行业组织的自律22-233.2.3加强公众监督23-244山西旅游人力资源现存问题及对策24-274.1山西旅游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24-254.1.1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缺乏规划24-254.1.2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254.1.3旅游人力资源结构不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6845996.html, 国内外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 作者:方申国谢楠 来源:《信息化建设》2017年第06期 大数据作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物联网、电子商务、社会化网络的快速发展,数据体量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大数据正在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根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2020年的数据增长量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35ZB。世界经济论坛报告称,“大数据为新财富,价值堪比石油”。随着计算机及其存储设备、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应用领域随之不断丰富。大数据产业将依赖快速聚集的社会资源,在数据和应用驱动的创新下,不断丰富商业模式,构建出多层多样的市场格局,成为引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目前,大数据以爆炸式的发展速度迅速蔓延至各行各业。随着各国抢抓战略布局,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 年增长率达40%,在2017年将达到530亿美元。美国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研究”上升为国家意志;2015年发布“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深入推动大数据技术研发,同时还鼓励产业、大学和研究机构、非盈利机构与政府一起努力,共享大数据提供的机遇。目前,美国大数据产业增长率已超过71%,大数据在美国健康医疗、公共管理、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政府自2013年开始就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研发投入,2015年投入7300万英镑用于55个政府的大数据应用项目,投资兴办大数据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在公开平台上发布了各层级数据资源,直接或间接为英国增加了近490亿至660亿英镑的收入,并预测到2017年,大数据技术可以为英国提供5.8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或将带来2160亿英镑的经济增长。法国2011年推出了公开的数据平台 date.gouv.fr,以便于公民自由查询和下载公共数据;2013年相继发布《数字化路线图》、《法国政府大数据五项支持计划》等,通过为大数据设立原始扶持资金,推动交通、医疗卫生等纵向行业设立大数据旗舰项目,为大数据应用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并积极建设大数据初创企业孵化器。日本在《日本再兴战略》中提出开放数据,将实施数据开放、大数据技术开发与运用作为2013-2020年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积极推动日本政务大数据开放及产业大数据的发展,零售业、道路交通基建、互联网及电信业等行业的大数据应用取得显著效果。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科学、通信和未来规划部与国家信息社会局(NIA)共建大数据中心,大力推动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根据《2015韩国数据行业白皮书》统计显示, 数据服务市场规模占韩国总行业市场规模的47%,位列第一;数据库构建服务以41.8%的占有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法定节假日的增加,人们对旅游消费的观念在发生转变,需求在不断扩大。旅游业在不断进入成熟阶段的过程中,促使相关产业为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20XX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33800亿元,比20XX年提高%。但与世界比较,不论是占第三产业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还有着很大的空间与潜力,所以有必要找出发展较慢的原因,提出对策。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因范围的模糊性和统计测量的困难性,导致旅游业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采取的定义为:旅游业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游览服务的行业。广义上这个行业中除了直接从事旅游业的部门外,还包括那些与其相关的各行各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XX-20XX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XX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山西省情知识

省情知识: 1、山西发展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赶超发展为战略,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2、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究其原因:一是能源重、化工轻;二是采冶重、制造轻;三是生产重、服务轻;四是材料重、加工轻。 3、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是对原有发展的扬弃,是一个整合、提升、深化、创新的过程,是发展的发展。 4、我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定位是,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早日建成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5、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跨越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这是统筹兼顾、互促互动、有机统一的发展战略。 6、所谓工业新型化,从趋势上讲,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从粗放能耗型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从驱动上讲,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工业化;从产业上讲,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化;从形态上讲,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从经济学角度讲,是投入产出比高、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的工业化;从目标上讲,是落后生产力得到淘汰,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业化。 7、山西的优势在煤,山西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所以我们要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

8、工业新型化的七条路径:路径之一是围绕传统产业实行循环化,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路径之二是围绕煤炭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实现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的转变。路径之三是围绕煤炭运销形成的巨大运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实现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路径之四是围绕煤焦冶电等高耗能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现环境压力向发展动力的转化。路径之五是围绕能源资源优势做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把一个优势变成两个乃至多个优势。路径之六是围绕煤炭及关联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路径之七是围绕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 9、做大做强我省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做到:大片大作大戏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10、农业现代化:山西不是粮食大省,农业之长在特色。要坚持农业产业化这个主题。要突出县域工业化这个核心。要夯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个基础。要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 11、市域城镇化: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一核一圈三群”的格局。“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即太原大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大都市圈;“三群”,一是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中部城镇群,二是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中部城镇群,三是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

山西旅游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山西旅游业发展环境的SWOT分析 (Wuyuel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Shanxi province 030051) 摘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 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SWOT分析法竞争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 thorough analysis , by a scientific analytical method SWO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which Shanxi tourism industry is expand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ituation be sized up and long-term strategies be formulated for promoting heal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hanxi tourism business. Key words: Tourism resources; SWOT; Compete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 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 山西旅游业取得了很大发展。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 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 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一个旅游经济弱省。 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我省经 济建设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 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 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 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四个方面对山西 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 (一)主要优势 1.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 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如五台山、平遥古城、芮城 永乐宫、北魏的恒山悬空寺、解州关帝庙、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祁县乔家 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榆次常家大院等等,都各有特点,均是引人入胜的 人文历史景观。 山西的自然景物资源也是极为丰富而独特的。山西名山大川遍布,自然风光资源丰富 优美。北岳恒山是五岳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绵山气候宜人,自古就是避暑胜地;北 武当山、灵空山、管涔山等也各有特点;黄河壶口瀑布是全国第二大瀑布,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还建有庞泉沟、芦芽山等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景致各异,有古树名木,珍稀动 物出没。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遗址和革命文物遍布全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山西旅 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2.旅游景点建设初见成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改观 自1999年后,山西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投入并吸引了大量资金 改善景区道路、停车场、供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旅游厕所、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 并加强了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纪念品开发、旅游购物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举措 摘要: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的“石油”。随着大数据的 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本文在分析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举措,以期为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探索更明晰的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举措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与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产业已成为抢占全球科技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大数据产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信息服务业,适时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家治理模式和企业决策流程重塑,而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建成。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及特点 (一)大数据产业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大数据产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一是二分法。根据占有大数据情况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自身生产数据或获取数据的产业和为大数据产业生产基础设 施和技术支持的大数据衍生产业;二是三分法。根据数据的营销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数据产品销售,为用户

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服务类产业、整合数据为用户提供整套服务的产业以及通过专业化分析为用户提供产品销售和广告 推介的产业;三是五分法。根据价值模式不同,大数据产业可以分为五种模式:内生型、外生型、寄生型、产品型以及云计算服务型。 (二)大数据产业特点 一是产业服务个性化。据相关调查显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的企业不仅在销售额上比未运用数据分析的企业增长 百分之二十,而且在企业增长率上表现得更为突出,高达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种类广泛、数量庞大的大数据不仅能够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创造巨大的价值,而且还能满足高端客户的需求,提升企业生产率,获得更高的经济受益。换句话说,大数据产业已成为企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工具。二是产业决策智能化。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产业不仅能促进劳动与资本一体化,提升企业自身的决策智能化发展水平,而且还能推动生产组织去中心化,为行业决策智能化提供平台。过去,局限于信息化技术发展水平,企业只关注数据的存储和传输,对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还不足企业存储和传输信息的百分之五,也就是说,大数据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仍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其在推动企业决策智能化和科学化发展过程中未能发挥领头羊的 作用。三是产业技术的高创新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渗

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总体情况 (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供给结构初步形成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十二五以来,我国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全国各地发展大数据积极性较高,行业应用得到快速推广,市场规模增速明显。易观国际数据显示,2011-2014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分别为37.4亿元、47.3亿元、59亿元和75.7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长约为27%。易观国际同时预测,2015、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保持约30%的增长速度,在十二五末市场规模接近100亿元。 图1 2011-2016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 37.447.3 5975.798.9129.326.7%24.7%28.4%30.7%30.7%0%5%10%15%20%25%30%35%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201120122013 201420152016规模(亿元)增速 数据来源:易观国际数据,2015.1 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互联网企业(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传统IT 厂商(以华为、联想、浪潮、曙光、用友等为代表)、大数据企业(以亿赞普、拓尔思、海量数据、九次方等为代表)共同组成的市场供给关系,但各环节发展水平不均衡,在

大数据产业链高端环节缺少成熟的产品和服务,面向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服务较多,而前端环节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后端环节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及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较为匮乏。 (二)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 技术创新基础初具。十二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大数据的发展,利用“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电子发展基金等进行了前沿部署,针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的迫切需求,安排了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研究、大型通用数据库系统研究等课题,对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大型数据管理的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我国企业已经在大数据领域开始布局,不仅加强物理存储设备与处理能力的建设,也加快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人才队伍的培养。 应用驱动创新特征明显。十二五以来,大数据领域由技术创新转驱动向应用创新驱动转变的趋势开始显现,很多技术和产品是在应用需求的引导下完成的创新和突破。在Hadoop、Spark、Storm等开源技术的影响下,大数据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低,使得开展大数据业务的企业无需担忧技术实现问题,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对需求的挖掘、分析和满足上。面对各行业的特性需求和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不断地创新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行业应用成为热点方向 投融资活动初步兴起。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数据领域融资并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浅谈山西旅游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规划 摘 要:通过一些现状及数据对山西旅游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山西旅游业应审时度势,制定长远发展战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以及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个下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同时拉动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旅游资源;发展环境;旅游业;山西省 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日益加快。山西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该省对于以煤炭为代表的重工业的过多政策性倾斜,使山西省的旅游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要将旅游业作为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并提出编制黄河中下游集中连片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作为该区域核心部分,这一战略将给山西省的黄河旅游精品线开发带来直接机遇。国务院将山西列为煤炭经济转型试点省,将太行山区和沿黄地区比照西部开发政策,也给山西旅游开发带来重大机遇。旅游业被列为该省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奠定产业地位,优化发展环境成为本省的工作重点。但是伴随而来的如何解决山西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使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旅游收入不断增长等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旅游业具有促进开放、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改善环境、带动大批相关产业发展等综合功能和显著的产出效益,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山西旅游业取得了

很大发展。然而,山西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仍然处于落后地位,与其拥有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严重不符,旅游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市场化、特色化发展程度较低,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弱项,对我省经济发展拉动效果不大. 而面对今天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趋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山西省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在全面分析其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实现山西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我们运用经典的战略环境分析方法——SWOT分析法,从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ens)4个方面对山西旅游业经营发展环境进行了全面深入分析,为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借鉴。 一、山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 1.1 主要优势 (1)山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山西,位于太行山以西,黄河以东,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这里是晋国的领地,所以至今简称为晋。山西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是文物资源大省,文物不仅数量多,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如五台山、平遥古城、芮城永乐宫、北岳的恒山悬空寺、解州关帝庙、云岗石窟、应县木塔、永济普救寺、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