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能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_省略_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_宣晓伟

中国能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_省略_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_宣晓伟

中国能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_省略_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_宣晓伟
中国能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_省略_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_宣晓伟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一、“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应成为共识,但面临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

1. 推动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改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暴露出其缺陷,最根本的问题是这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在未来难以持续。能源的粗放利用模式是中国经济传统发展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最为重要的表现之一是能源供求模式的不可持续。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个根本性的任务是要加快

摘 要 “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应成为共识,但面临大量理论和现实问题。能源领域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实质是要利用能源供求日益严峻的形势,通过设置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核心是实现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方式向着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转变,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在能源领域的调整,从而达到政府和市场在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等各方面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中国 能源战略 改革 能源管理 政府职能 市场化 创新

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以能源可持续来推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转变,将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应成为中国社会普遍的共识和相应的行动策略,政府部门也要由此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然而在现实中可以看到,中国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同样处于“久推难转”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和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是中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部分。中国是一个后发赶超型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战略是赶超战略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无论是从加快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福利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角度考虑,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能源的供求牢牢地掌握在国家的手中,由此形成计划经济下的能源管理体制和庞大的国有能源体系。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中国能源管理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

宣晓伟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No.2

2015

济转型的过程中,能源领域的改革面临着异常复杂的局面,决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线性的市场化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中国能源领域的改革都还存在大量充满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该不该市场化、哪些领域该市场化、如何市场化和打破垄断争论不休;相应监督管理机制的转型难以有效推进

众所周知,能源领域生产、流通和消费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然垄断和外部性问题,难以完全依靠市场竞争来解决所有的矛盾。而且在不少能源供给领域存在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即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也会诞生庞然大物般的能源公司。因此,在各类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具体环节中,哪些可以市场化、开展怎样的市场化和打破垄断,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答案,各国的实践经验也千差万别,所采取的模式与其经济发展程度、现实条件和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管理方式和相应体制机制的转变,能源领域也是如此,其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运行相符的能源监督管理体制。但在具体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方向和程度尚存争议的情况下,能源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方式也存在很多的争论,从而阻碍了能源监督管理体制的转型,也难以有效建立起相应的监管能力。

(2)对国有能源企业如何推进下一步改革的争论尤其激烈

在理想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不同类型企业通过平等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达到整个社会福利和效率的最大化。而要实现企业间的平等竞争,前提是先有合理的市场竞争结构和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如何加快改革、民营企业如何参与其中以及如何加强对垄断的监督等问题。

从经济的角度,国有企业由于难以有效解决委托代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其运行效率常常难如人意。除了在自然垄断或者公共产品领域,一般性竞争领域并不鼓励国有企业的参与,能源领域亦是如此。所以,一般认为在那些能够开展市场竞争的能源领域和环节,应该充分地市场化和民营化,国有企业应专注在自然垄断和公共产品的能源领域和环节。

但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国际政治的现实矛盾,国有企业常常被认为是更能够体现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和战略安全,国有能源企业也往往被发展中国家当作是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体。与此同时,由于在理论上是全民所有,国有企业也经常被认为是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主要载体,发展国有经济成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也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应有之义和必然举措。由此可见,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国有能源企业改革的方向可以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很难达成有效的共识。

而且,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国有能源企业尤其是大型重点企业对能源领域的改革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国有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还拥有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常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直接影响甚至设置能源领域的改革议程。

(3)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体制尚未建立,能源资源溢价难以公平分配,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正当性支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能源资源名义上是全民和国家所有,事实上占有和开发者常常无偿或者低价占有矿产资源。在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条件下形成的能源价格就会有一个跃升的过程(即能源资源的溢价过程),这个溢价的合理分配难以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有效解决,却对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至关重要。目前来看,应该怎样建立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体系、怎样分配能源资源溢价以及如何建立相关的机制保证溢价分配的公正性,还存在很多的争议。不同类型能源资源的溢价如何在政府(中央和地方)、企业(生产者和流通者、上下游企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消费者之间形成合理的分配,远未达成共识。

在现实的条件下,能源资源占有和生产者常常会获得能源资源溢价的主要部分,所以在并未理顺能源资源溢价分配的条件下,谁能获得能源资源开采的权利就成为关键。目前大多数能源资源开采具有高度的垄断性,政府在能源资源开采权分配中的介入很深,但介入方式和结果不尽合理。那些有机会获得参与能源开采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往往会拥有暴利(典型的例子是煤老板),从而削弱了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正当性。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在垄断的能源市场结构和缺乏资源溢价合理分配机制的条件下,能源领域尤其是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能源价格领域的市场化几乎完全等同于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相关收益不合理分配的进一步强化,能源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往往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

2. 政府部门在能源领域“双手互搏”、“大包大揽”的策略难以真正实现“以能源可持续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根本任务

一方面是能源领域改革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性,由此在能源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紧张。在尖锐的矛盾下,一个现实可行的策略是在继续努力推进能源供给侧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能源消费侧的模式转变,通过设置各种约束和采取各类措施来引导能源消费行为、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从而缓解能源供求之间的巨大紧张,回应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在上述逻辑下,设置强制性的能耗强度约束等指标,并将全国性指标在地方政府和主要行业加以分解和考核,就成为了利用能源约束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各级政府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得益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所释放的活力,也是由于通过不断改革、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了各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地方之间的竞争成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然而地区竞争在带给中国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地方保护、底线竞争、重复建设;地方政府过于关注经济增长而对民生服务投入不足、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在现有能源体制下,地方之间的激烈竞争客观上对能源的低效利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促就了粗放利用能源的经济和生产结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常采取优惠手段,压低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价格;为了快速做大本地GDP,地方政府往往更青睐那些能源资源密集型的高载能项目,由此造成许多地区不管自身条件是否适宜,都意图打造各种重化工业基地,发展能源密集型的产业①。

有鉴于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有效改变能源供求的粗放模式,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就需要从根本上引导各级政府的意识和调整其行为。通过设定各地的节能减排目标,等于是给各地盲目发展、以GDP为纲的行为上了一个“紧箍咒”。所以中央政府将能耗强度指标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本质上就是要给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一个约束,从而通过考核相应指标,来推动地方政府的行为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述“通过不断强化能源约束、进一步设置更多指标并加强相关考核”的做法能够真正实现“将能源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目的吗?事实上,当前形成能源低效粗放使用的根本原因在于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难以形成和相关的环境监管难以到位。而要形成真正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有效引导资源在不同群体间实现优化配置的能源价格体系,离不开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体系以及对能源领域自然垄断环节的有效监管。目前政府部门深深介入不同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牢牢地掌握着能源资源的配置权和收益权、控制着不同类型的能源价格,使得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无法形成,对环境和自然垄断的有效监管也迟迟难以建立。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政府行政手段的不当干预,在相关职能上的越位和缺位,才造成了当前能源资源粗放利用的发展环境,使得稀缺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难以有效地传递给能源消费者(企业、居民),促使他们集约有效地使用能源,从根本上阻碍了能源粗放供求模式的转变。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政府部门在许多具体的能源使用领域常常采取了大包大揽、一手包办的做法,忙于不同对象各种节能指标的设立、监督和考核。

因此,目前政府部门在能源领域的所作所为本质上是一种“双手互搏”的方式。即一方面通过行政干预造就和维护一个能源资源粗放利用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一个个具体的能源使用者施加行政上的能源约束以提高其能源效率。

可以想见,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实施成本巨大,实施效果很难保证。

首先,在节能方面强化政府的责任和作用是必要的,然而采取层层分解节能指标的方法并加以严格考核,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节能指标制定缺

①典型的例子是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地区竞争的发展模式下,几乎有一定煤炭资源的地方都要发展自身的煤化工基地。参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2011年3月23日。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No.2

2015

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各类地区、各种产业、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仅靠政府部门就想制定出合理、公平和科学的节能目标,层层分解又加以考核,对于现有的政府能力而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有可能导致的情况是节能考核目标的确定与被考核对象的讨价还价能力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不当的管制和新的不公。另一方面,节能指标考核难以有效解决“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指标考核体制下,尽管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用指标考核来引导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使得地方利益与全国利益形成高度的一致。但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层级政府间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在各级政府“激励不相容”下的条件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地方弄虚作假的行为,从而弱化指标考核的效力②。

其次,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可持续能源供求格局的形成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更需要包括企业、消费者在内的社会各方的参与。目前来看,现有节能领域行动的开展,政府部门不仅老是唱“主角”,还经常是唱“独角戏”,往往由政府部门包办一切,从设置议题、出台政策、分解指标到考核实施,似乎总是政府部门在行动、在着急,而企业和消费者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的角色,其积极性和能动性难以被充分有效地调动起来。由此一来,节能减排的压力大都落到了各个政府部门的肩上,要让当前有限的政府能力来对千千万万企业和消费者施加行政性的能源约束,从而改变其能源消费行为,其效果可想而知。

由此看来,目前政府所采取强化能源消费侧的行政约束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做法,是现实条件下为了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可行且必须的策略。然而在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维持能源粗放利用的环境下,要想依靠政府“双手互搏”、“大包大揽”,不断强化行政性能源约束的方式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做法也并不能真正实现“以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目的。

二、“以能源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和内涵

1. “能源领域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实质是要利用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推动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

中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根本上是缘于传统粗放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科学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效率,为了提高效率,就必须进一步依靠市场的力量和发挥出科技的作用;二是公平,即发展必须惠及不同的群体,缩小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三是可持续,即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能源领域来说,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提高能源效率、加快能源技术创新,还是保障居民能源使用、提供与能源有关的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能源领域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正是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转变的核心任务。

与此同时,能源领域的改革也是中国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国际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垄断、国企改革、监管、技术创新、资源收益分配、居民福利等在改革过程中所遇到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以及最激烈的争论,几乎都会在能源领域的改革中一一遭遇、一一呈现。

前已论及,目前政府在能源领域依靠强化消费侧的能源效率约束来推动能源可持续的做法是必要的,但是难以真正有效,也无法以此来完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任。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改变,必须要将能源供给侧和消费侧加以统筹考虑,改变政府目前“双手互搏”、自相矛盾的做法。“能源领域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最为根本的任务是要利用能源供求日益严峻的形势,通过设置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来推动相关领域

②在目前中国各级政府普遍存在激烈的“地方竞争”的环境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必须考虑“激励不相容”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GDP 考核之所以能够充分调动地方官员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性,是因为做大做强GDP(或者增加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引导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激励相容的,即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方向相一致,地方政府官员做大GDP,既符合上级政府的愿望,又能给自身带来实际的好处。一旦中央政策难以做到中央和地方的激励相容,即中央要求做但是对地方官员利益有损害,那么地方政府就常常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即上级政府难以有效掌握地方的信息)来糊弄上级政府的考核,使得中央政府政策措施的效力大打折扣。能耗强度指标考核就存在上级政府和下级政府严重的激励不相容问题,导致能耗指标考核方式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上级政府能否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这往往演变成不同级政府间的模糊博弈而非简单明确的指标考核。参见参考文献[8]。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效利用,根本上是要创造出一个合适的激励环境,调动起千千万万企业、家庭等各种能源消费者节约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积极性。这个激励环境的营造,最为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充分反映能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压力的能源价格体系。而要形成“对”的能源价格体系,就要有“对”的市场结构、“对”的资源所有权分配和“对”的市场监管下所产生“对”的市场竞争。如何完成上述五件“对”的事情,都既需要政府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又需要政府增强职能、打破垄断和加强监管。这些表面上看似自相矛盾的要求,无疑都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作用的发挥提出一系列的挑战。

3)在清洁利用能源、促使能源供应结构向着低碳绿色的方向发展上,政府职能的调整同样面临着上述类似的难题,即一方面要退出那些政府越位的领域,让价格机制和市场力量发挥更根本的作用,促使能源结构的低碳绿色调整;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弥补政府原先缺位的领域,切实增强政府在环境监管等方面的作用。

4)无论是保障能源安全,还是促进能源高效和清洁利用,都离不开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如何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把握全球能源技术革命机遇,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作用的恰当发挥。一方面,能源技术的创新,具有明显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如果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有力支持和大力投入,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中国很难实现在能源技术创新上后来居上。另一方面,创新本质是用知识来创造财富,是技术和市场的结合,政府在其中的不当干预,也会抑制市场力量、妨碍有效竞争,从而不利于能源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能源技术创新充满了不确定性,政府在其中介入不当,可能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错失技术赶超的良机。

综上所述,政府职能的合理调整和作用的恰当发挥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改革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事实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如何真正做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一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过程中最为艰巨的部分③。从这

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性突破。正是由于能源领域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它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标杆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2. “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是进一步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实现“以能源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根本上是要实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发挥有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降低成本、开展技术创新等的激励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最大化社会的整体福利。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定位的调整和作用的转换最为关键。市场力量的发挥,在某些领域必然要求政府力量的退出,杜绝不当的行政干预。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些领域又需要政府增强其原先不具备或者较为薄弱的职能和作用,维护和保障市场的运行,并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缺陷。政府职能和作用的这一退一进,又与意识形态、政府本身利益纠缠在一起,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

能源领域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个“安全、高效和清洁”的可持续能源供求格局。能源领域改革所遇到的根本困难,正是上述“政府职能和作用调整难题”的典型体现。

1)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显然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但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政府和国有能源企业的利益取向在理论上密不可分、相当一致。因此,许多维护能源安全的责任顺理成章地由相关的企业尤其是重点国有能源企业来承担,这种计划体制下的特征目前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延续。对于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政府、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究竟应该各自应负有怎样的责任和承担怎样的义务,事实上尚未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和一个责权对等、激励相容的体制安排。当前政府这种九龙治水的能源管理体制,很难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国家意志和战略,从根本上难以有效保障和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

2)在高效利用能源方面,前已论及,政府正处于“双手互搏”、“大包大揽”的尴尬局面。能源要实现高

③参见《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2008年2月27日。在这份文件中,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未来五年的首项任务。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No.2

2015

个角度而言,“以实现能源可持续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最为重要的是推动能源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而要推进能源领域改革,根本上是要实现政府相关职能的调整和作用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供求模式由粗放向着可持续转变”的真正交集正在于“政府职能如何合理定位和政府作用如何有效发挥”。

3. 实现从“功能泛化(Functionally Diffused)的传统能源管理体系”向“功能分化(Functionally Separated)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的转变

在能源领域改革中,要能真正做到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核心任务和根本前提是要实现从“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体系”向“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的转变。

我国当前的能源管理体系还有着传统社会中功能泛化的明显特征:一个主体常常身兼不同的功能,有着不同的并且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利益取向;各个主体之间的功能和利益难以做到有效切割,无法形成权力和资本、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效防火墙,经常导致不同主体之间不当的利益输送。

上述特征最为突出地表现在对于能源企业尤其是国有能源企业的定位和管理上。从理论上讲,国有能源企业肩负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社会共同富裕和推动技术创新的重任,无论是从国际经验、地缘政治的现实需要,还是历史传统来看,国有能源企业肩负这些责任不仅是可行的,还是必需的。即使在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国有能源企业也往往在保障其本国的能源安全和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效地发挥出国有能源企业的作用,就必须对其采取功能分化的现代管理方式。即在企业层面,一般情况下只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承担企业的功能(以经济目标为指向,并承担基于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例如环境保护、劳工保护责任等),其他更为宽泛的社会功能(例如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从企业功能中剥离,这些社会功能应当是政府层面利用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来实现的功能,而非企业层面所应该承担的。维护能源安全的责任和功能根本上也是由政府而非企业来承担,确实需要企业发挥作用的,也应当采取一事一议、责权明确的方式由政府委托给企业开展,而非用一种模糊不清的、宽泛的方式赋予企业泛化的责任和功能。更

为重要的是,企业是国有的,并非意味着政府要直接介入企业的运营之中。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并不是必须拥有政府级别或身兼政府职务,才能有效地约束他们使其代表整个社会的利益。国有企业尽管是国家所有,但必须以一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化,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应当设立明确的界限和防火墙,杜绝旋转门情况的发生。

目前,我国能源生产已经是现代方式下的大生产,大型国有能源企业常常使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例如中国超临界煤电厂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能源管理的理念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遵循和停留在功能泛化的传统管理模式上。一方面,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国有能源企业的功能和利益难以清晰地切割,经常混淆在一起。由于利益的直接牵连,使得政府很难扮演一个公平和有力的监督管理者,在能源资源所有权分配、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等重要方面做到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与此同时,许多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和功能,被不恰当地让渡给企业,由此也弱化了政府的相关能力。传统管理模式下出于对能源企业重要性的考虑,能源企业的经营者被不恰当地赋予各种政治或行政级别,使得政府能源管理部门面对庞然大物般的国内能源企业和其位高权重的经营者,有时也处于弱势地位。在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方式下,正是由于政府与国有能源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直接利益联系和不恰当的责任和职能共担,使得相关能源管理部门既缺乏意愿,也没有足够的权限和能力来推动相关的能源改革。另一方面,国有能源企业被赋予了本不应该由其直接承担的责任和功能后,也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妨碍其根据市场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出正确的决策,从长远看影响其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其参与全球能源市场的激烈竞争。而且,由于政府和企业的职责不能有效切割,企业常常受到政府部门大量的不当干预。许多本应是企业自身经营范围内的决策,却往往被政府部门直接左右。

应该看到,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方式是由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所必经的阶段,一方面由于市场体制尚未充分建立、市场作用尚难彻底发挥;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职能调整尚未到位,政府在分配、监管、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激励等方面能力尚存不足,鉴于能源产业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政府和国有能源企业紧密配合,将政府的一部分责权交由企业行使,并赋予国有企业及经营者相应的行政级别和行政职位,从而试图实现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各种目标。这种功能泛化的能源管理方式在当时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在推动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中的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利益取向间的差异日益凸显,功能泛化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激励不相容、角色错位和利益冲突”的问题就会越发严重,从而在根本上难以适应能源领域发展的要求。因此,逐步建立“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是在能源领域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相关改革,实现能源可持续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任务和根本前提(见图1)。

三、如何实现“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

1. “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总体政策框架

在能源领域率先突破,形成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其总体政策框架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一个方式、三个方面”,如图2所示。“一个核心”是指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其核心是要“加快能源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一个方式”是指实现能源领域政府职能的合理转变,关键任务是要改变过去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的观念和手段,逐步建立一个“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责权对等、激励相容”的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方式。“三个方面”是指加快能源领域的政府职能转变和建立现代能源管理方式,主要着力于“能源供给、能源消费、技术创新”三个方面。在“能源供给”方面,政府的重点任务是要通过“推进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完善能源资源所有权分配、实施能源市场的有效监管”,打造一个“合理的能源市场竞争结构和公平的能源市场竞争环境”,并辅以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支持,通过公平合理的能源市场竞争推动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在“能源消费”方面,根本上是要依靠形成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来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并以此推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的优化。与此同时,政府要配合市场的作用,不仅要继续强化能源约束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要继续强化监管促进能源的清洁利用。在“技术创新”方面,政府也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实现从传统追赶的创新模式向转型升级的创新模式转变,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突破。

图1 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体系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No.2

2015

2. 建立现代能源管理方式,推进国有能源企业改革

国有能源企业改革是推进能源改革的核心,也是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国有能源企业的改革问题,表面上看是国有能源企业自身的问题,是国有能源企业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能源领域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的问题。国有能源企业改革难以推进,本质上是因为能源领域政企不分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而能源领域政企不分的状况之所以迟迟难以改变,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管理的理念并未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变化而转变,由此造成僵化的传统能源管理方式难以改变。

因此,加快国有能源企业改革和推进能源领域政府职能调整,关键是要遵循现代能源管理的理念,按照“各归其位、各司其职、责权对等、激励相容”的功能分化方式来管理国有能源企业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把应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和功能从国有能源企业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一个正常的企业,即一个在市场中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的企业。与此同时,要逐渐摒弃依靠人事控制、行政级别赋予等管理企业经营者的传统方式,必须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成功经验,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选用企业经营者,杜绝官员和企业经营者之间的旋转门现象,防止两者之间的角色错位和不

当利益输送。

3. 逐步建立“利益明确、公平合理”能源资源所有权的分配体系,加强市场监管

将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首要是推动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要造就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的大环境,根本上是要依靠市场力量,用合理的能源价格信号来调动市场每个参与主体节约使用能源的积极性。根据中国现有能源资源的约束条件,充分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合理能源价格,往往会意味着更高的能源价格。当前,在能源市场高度垄断和有效竞争难以充分展开、能源资源所有权分配不完善、政府深度介入能源定价的现实条件下,能源价格调整很难获得充分的正当性,往往得不到普通民众的支持。

因此,要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形成一个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必须一方面在能源所有权分配上继续深化改革,形成一个能源资源增值收益能够在不同层级、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环节之间合理分配的格局,逐步建立一个“利益明确、公平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分配体系。要改变传统能源管理模式下能源资源名义上国家和全民所有,实际上占有者获得大部分收益的现象。首先,要明确并坐实国家的能源资源所有权,并充分考虑到资源富集地

图2 能源领域改革总体政策框架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区的利益,通过一定的能源资源所有权安排赋予能源资源所在地区相应的资源收益,同时要辅以必要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不同地方之间在能源资源所有权上的收益④。其次,在做到在不同层级、不同地方之间合理分配能源资源所有权收益的基础上,形成能源资源开采权在企业间的公平竞争和分配。不同类型的企业,无论是中央企业还是地方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应该在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竞争获取能源资源的开采权。也只有通过这样的竞争,才能真正保证能源资源的收益可以被国家和全民所拥有,而非大部分被实际占有者所获取。与此同时,政府还需要通过合理的能源资源税费体系来有效调节生产、流通、消费各个不同环节的能源资源增值收益归属,使得能源资源收益在不同环节间公平合理地分配。

另一方面,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离不开有效的市场竞争,而有效的市场竞争离不开合理的市场结构和有效的市场监管。必须按照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方式,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做到有效地切割和分离,政府才能够站在较为超脱的层面来扮演一个公平的市场监管者,从而能够真正打破垄断,促进竞争。不少能源领域具有自然垄断的环节,存在很强的规模效应和一体化效应,常常形成庞大的能源企业,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往往是对相关政府部门监管能力的巨大挑战。做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责任(Responsibility)、权利(Right)、利益(Interest)的有效切割,仅仅是政府部门在能源领域能够实施有效监管的第一步(尽管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就目前来看,中国在能源领域的现代监管体系还远未建立,监管权威远远不足,监管能力十分薄弱。当前能源监管体系建设的滞后和监管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能源管理方式下政企不分的状态所导致的。因此,加快推进能源领域的政府职能调整,大力加强能源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是打造公平的能源竞争环境,形成合理能源价格体系的关键。4.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推动能源领域的创新由“传统追赶模式”向“转型升级模式”的转型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更多地发挥技术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也被认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任务。“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是以能源领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的重要任务。

由于存在明显的外部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必须在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充分发挥作用。而中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的发展中大国,政府更被赋予了在能源技术创新领域发挥更为关键和重要作用的角色。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也应看到,中国过去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更多的是一种“传统追赶模式”的创新(见表1),即创新的目标和结果大致确定(发达国家已有成功的先例),但是路径过程并不清楚。这种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并不来源于目标和结果(他人已经有成功的范例和做法),而是来源于不知道如何达到同样的目标和结果。在这种追赶型的创新模式下,政府常常因为具有获取信息、调配资源、动员组织等方面的压倒性优势,在此类创新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往往表现在政府负责制定创新活动的具体方向和具体目标,选择创新的重点领域,并亲自组织力量参与创新活动,且对创新活动进行引导、奖励和扶持。整个社会重要的创新活动主要是围绕着政府来进行。

“传统追赶模式”下的能源领域创新,可以经由政府主导,通过学习、模仿和集成,大量集聚资源,迅速做大规模和降低成本,从而快速提高本国能源技术水平和增强能源产业的实力。但是,随着能源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水平上升到前沿、并无成功案例和方案可循时,能源技术创新将进入一个与从前完全不同的阶段。在此阶段如果依然遵循政府主导的追赶创新模式,尽管短期内可以快速积累相关的资源、取得显著的成果,从长期来看,却可能由于政府的不当决策、技术路线的错误选择和资源大量的错误配

④由于能源等矿产资源是一种属地化的资源,即使是从现实操作的角度也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所属地方和居民的利益。不少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例如,澳大利亚是一个矿产资源非常富集的国家,但这些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澳大利亚实施的是矿产资源收益主要归地方政府所有的政策,与此同时通过联邦—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安排将矿产资源收益转移至其他地区,即联邦政府基于财力均等的原则对各州有着大量的转移支付,矿产资源富集地区的相应财政转移支付则会较少,从而通过联邦政府调度实现了矿产资源收益在各州之间公平分配的原则。从表面上看,这种通过联邦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来实现资源收益的公平分配过于迂回曲折,但这种方式更好地体现了“利益明确、公平合理”的能源资源所有权管理原则,既照顾了资源所属地方的利益,有利于资源开采过程中的保护和监管,又顾及了其他地区的利益,能够真正做到能源资源收益在不同级政府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公平分配。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国际石油经济

No.2

2015

置等,使能源技术创新和能源产业发展面临极大的风险。

中国在能源领域将越来越多地面临“信息未知状态”下的创新,即这种创新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对完全未知领域的探索,例如研发全新的技术。要应对和克服“信息未知状态下”的不确定性,最为有效和根本的应对之策是鼓励全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多元化、分散化的决策和尝试,要靠“多样性”来克服“不确定性”。政府应当从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主导者”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密切配合。

因此,面对全球能源领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政府不仅需要继续加大投入、深度参与、切实发挥引导作用,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要把握能源技术革命带来的契机,有效应对能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必须加快中国在能源创新领域由“传统追赶模式”向“转型升级模式”的转变,加快调整政府在能源创新领域的职能,从一个“金字塔”型、政府为主导和核心、规则较为模糊、法治化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的创新体系转型成为一个“网络状”、多元决策、规则透明和法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的创新体系。

5. 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能源资源和激励能源企业的作用,综合采取规划、财税、标准等多种手段,打造高效清洁利用能源的大环境

推进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根本上是要依靠市场发

挥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市场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实现优化配置能源资源、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等目标。但在能源价格体系尚未调整到位,且能源使用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在能源消费领域推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任务同样是要加快政府相关职能的调整。一方面,要纠正政府职能越位,在那些市场能够发挥作用且应当发挥作用的领域,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和提高效率方面的功能,让灵活的市场机制给予社会、企业和个人有效激励,从而推进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另一方面,要弥补政府职能缺位,配合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政府要加强在规划引导、法规制定、信息提供、监管约束等方面的工作,综合采取规划、财税、标准等多种手段,强化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节能,造就一个高效利用能源的环境。6. 利用能源资源环境压力推动相关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加快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合理调整,切实打破GDP至上的发展模式和地区竞争模式

粗放利用能源的模式,既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GDP 至上的发展方式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因此,能源战略是否可持续,既取决于能源领域内部的改革,更取决于能源体系之外的相关体制机制能否切实转变。

在能源领域相关改革难以推动的情况下,中央政府

对地方政府用了设置相应节能指标并进行考核的办法,

创新中的政府地位领导、核心(leader)参与者(participator)创新中的政府作用主导、支配引导、参与、创造环境创新决策模式

从上到下、集中决策多元、分散化决策所面临创新不确定性的主要类型信息不完全状态信息未知状态创新的方式学习、模仿、集成全新领域的探索创新的过程不确定性相对较小不确定性大,曲折反复创新的时限短期

长期

创新的集聚形式在空间上的物理集中创新群体不仅在空间上集聚,相互之间更形成紧密联系互动交流程度

程度较低、不充分、单向程度高、充分、双向规则的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程度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程度相对较低透明、稳定和可预期程度较高创新主体的回报与其对社会贡献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等)两者不密切、不一致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两者较为密切和一致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可问责和法治化程度

可问责和法治化程度较低

可问责和法治化程度较高

表1 能源创新领域中的“传统追赶模式”和“转型升级模式”

TRATEGIC FORUM 战略论坛

将责任层层下放给下级政府,试图有效引导并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既难有科学性、有效性,也值得怀疑,只能是传统能源管理方式下的权宜之计。要真正利用能源约束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本上是要改变GDP至上的发展理念和相应的体制机制安排。现有“分灶吃饭”的政府间财政安排和政绩考核体系,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理念下的产物。只有真正摆脱GDP至上的理念和通过相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调整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等),才有可能实现能源战略的可持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结 语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由于“一国从中等收入向着高收入迈进所需的发展机制”与“原有实现起飞的机制”有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可以遵循最初的发展战略和增长机制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但是难以再依靠这套战略和机制继续从中等收入实现向着高收入的跨越”。中国已有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三十多年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得中国从低收入国家成功地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其“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缺陷日益凸显。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就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传统的能源供求模式,是已有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最为核心的部分之一。对于能源资源的大量粗放利用正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特征最为典型的体现。能源供应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能源消耗所造成的巨大环境压力,导致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不可持续,这也正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因此,推动传统能源供求模式的转变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能源领域也被当作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抓手。

从表面上看,加快能源供求模式转变只是如何推动能源技术创新、更清洁高效地利用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问题。但是,想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必然涉及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能源领域如何加快改革,这又带来如何在能源领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从而导致如何从传统能源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讨论。事实上,能源领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深深嵌入(Embedded)整个经济社会结构中,它的变动,一方面将给经济社会的其他部分带来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制约。从根本上看,中国目前在能源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从一个传统能源体系向现代能源体系演进面临的问题。这个演进的核心是如何实现功能泛化的传统能源管理方式向功能分化的现代能源管理转变,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政府职能在能源领域的调整,从而达到政府和市场在推动能源技术创新、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等各方面的合理分工和协作,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艾伦?麦克法兰. 现代世界的诞生[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 《中国可持续能源实施“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研究》课题组. 中国可持续能源实施“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途径与措施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 卡尔?波兰尼. 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 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 2007.

[4] 金耀基. 从传统到现代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

有序发展的通知[EB/OL]. 2011-3-23.https://www.doczj.com/doc/c66795010.html,/ zwgk/2011-04/13/content_1842862.htm.

[6] 詹?法格博格, 等. 牛津创新手册[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7] 宣晓伟. 让一部分地区先创新起来——从“传统追赶模式”

到“创新转型模式”[R/OL]. https://www.doczj.com/doc/c66795010.html,/News_ wenzhang.asp?ArticleID=337825.

[8] XU CHENGGANG. The fundamental institutions of China`s

reforms and developmen[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4):1076-1151.

收稿日期:2014-12-31

编 辑:黄佳音

编 审:夏丽洪

BSTRACTS IN ENGLISH

英文摘要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Vol. 23, No. 2, 2015 ABSTRACTS OF SELECTED

ARTICLES

China’s energy strategy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Energy sector as a pioneer in the transforming process

By XUAN Xiaowei,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It should be a consensus to “take energy sector as pioneer i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but many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problems exist. The essence is to take advantage of increasingly severe energy imbalance, and set up reversal transmission of the pressure for energy restriction, so as to promote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in relevant sectors and make fundamental breakthrough in chang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core is to transit from traditional energy management mode with extended function to modern energy management mode with diversified function. The fundamental task is to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of government function in energy sector, so as to achieve reasonable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in promoting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guaranteeing energy security, and pushing forward effi cient and clean energy use, an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Several thoughts for China's mid-long term oi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DU Wei, Economics &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NPC

Although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 still impacted by unstable geopolitics, China’s general conditions for using overseas resources have been improved in a loose global oil market.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highly potential but more difficult to be exploited. As the tens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is eased, the main task in the future will change from securing supply to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and reflect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enhance institutional building; and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clean and safe production, giving priority to conservation, relying on domestic resources, encouraging divers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overall energy mix and security, and satisf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we should keep the oil and gas industry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Adjustment orientation and key points of China’s energy policy in 2015

By GUO Haitao,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In 2014,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national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showed a clear tendency, and a series of policies concerning long-term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issued one after another. The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Action Plan (2014-2020) was released as a programming policy for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Multiple policies concerning energy price reformation were issued successively, to accelerate marketization of energy pricing mechanism and inhibit unreasonable consumption. Multiple supporting policies were promulgated to enhance air pollution control. In 2015, China’s energy policy will continue to focus on promoting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崔宝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三个年头之际,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抱有足够的信心和满心的期待。 下面浅谈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的个人见解。 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增长时期,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而这种集中于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厂房等方面的资本投入,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回报,同时也得到了市场认可。在参与全球贸易分工过程中,随着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劳动力和劳动技能的持续提高,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资本投入与GDP产出同步增加的现状,而没有出现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的效应。因此我们不需过于担心世界经济放缓和外贸出口的下降会对中国GDP增长产生太大影响。 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约6万亿美元,美国约为15万亿,但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主要因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延续“黄金发展期”态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的凸显、各种挑战日趋严峻的态势,社会、经济的整体转轨正在经受历史性的考验的缘故。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目前正处于调整和改革期,虽然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也只是经济增速的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而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积极向好的变化: 首先,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企业要引起自身发展的关注点,不可以盲目扩张的方式获取利益。 其次,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不断改善。 第三,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三月持续回落,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这也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这一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如果战略和政策都能把握得非常适当,我国经济就可以迅速起飞,如韩国、新加坡等国。相反,这一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较为剧烈、各种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重大机遇一旦不能把握好,一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经济增长出现停滞,如一些拉美国家。因此,在这个关键的起飞时刻,必须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 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 2018年GDP或在6.5以下 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是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被称为“中国奇迹”。但与此同时,出现了资源的高消耗、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失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经济发展“只快不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消耗;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尽早建立和完善绿色GDP制度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方式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作为“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能耗指标却没有达标,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使得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被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将经济发展由过去的“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的“快”可以用经济增长速度或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而经济发展的“好”则指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只有快没有好,就会出现像拉美一些国家曾经出现过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我国经济工作从“又快又好”转向“又好又快”,不仅仅是一个前后次序的变化,它标志着经济发展的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见图1。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4年GDP排名,中国以16493亿美元排在第七位。①到2005年GDP达到18.3万亿元,约为2.26万亿美元,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中国和这些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计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德国,2020年左右超过日本,20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表1列出的是中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之间经济增长的比较。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付出的代价 1、消耗了大量资源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近50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而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1797万吨标准煤,到2006年增加到245669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8%,高出年均GDP的增长率。2006年,按现行汇率初步测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为5.5%,但重要能源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较高,如能源消耗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15%左右;钢消费量为3.88亿吨,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12.4亿吨,占世界的54%。目前,我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重要资源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石油和电力的世界第二消费大国(美国居首位)。多年的粗放扩张,使我国资源状况对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制约,成为最突出的瓶颈。全国各地许多能源材料纷纷告急,煤、电、油、水供求矛盾日趋突出,国人接连遭遇“煤荒”、“电荒”、“油荒”、“水荒”等资源短缺的苦涩。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资源正在被过度过速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5%。普通老百姓的直接感受是,经济发展了,环境却恶化了。 3、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2002~2006年,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40.1%,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__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背景: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将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经济再平衡,经济格局重构和治理机制改革等新特征。2013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仍可以用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来概括,将会呈现经济增长适度下降和同伙膨胀加剧并存的局面。在“十二五”规划刚刚起步的这个时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一片低靡状态,中国也不例外,当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了几个百分点,失业率陡增,出口额下降。为寻求世界经济复苏,西方国家联手中国举行G20国峰会,讨论如何合作发展。实践已证明,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起了领跑者作用,成为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引擎。在2009年实现了经济增长突破8%的目标,2010年中国政府又投入40000亿,目的是刺激经济增长,确保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我们借次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发展,即科学发展。为实现其目标,中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正由“粗放型”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因为从长远来看,只有节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粗放型增长方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中国当前是市场经济。 “三农”问题是历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为此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未来发展 刘品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判断 ●信贷:9月份新增贷5167亿元。“适度宽松”未变,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增长再提速。9月末,中国外储余额万亿,比增%。 ●外贸:出口超预期回升,创出今年来最低降幅,一年来首破千亿美元大关。 信贷数据释放经济回暖有力信号;外汇储备增长再次提速;出口超预期强劲回升。10月14日,央行和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正传递着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暖人信息。 金融数据反映经济向好 中国人民银行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新增贷款5167亿元,较8月份高出1000余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万亿元,同比多增万亿元。央行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货币信贷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金融体系运行平稳。 5167亿元是一个合理的数据,吻合当前经济需要。“宏观经济正在恢复,整体生产、消费、经营以及投资等经济活动很活跃,因此对信贷的需求量仍然比较大。

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央行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狭义货币供应量(M1)继续呈现同比、环比快速增长的局面,其中,体现企业经营活跃度的M1指数同比增长超过M2增速,达到%,增幅比上年末高出20个百分点之多。 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表明资金运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在第三季度M1与M2的“喇叭口”(增幅差额)出现收窄状况的同时,9月份M1超过M2形成“剪刀差”,这表明经济完全趋向活跃。 货币和信贷数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市场近期对政策紧缩的担忧。但信贷增量再度回升幅度将十分有限,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仍会根据宏观经济复苏状况采取多种调控手段控制信贷量,各家银行也会相应调整自身放贷规模,预计第四季度将进入“平稳增长期”。 同时,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9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万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储备增长再次提速,但仍远低于2007年至2008年30~45%的增速。 这一数据反映了真实的贸易顺差,但是除经济强劲反弹外,不排除资本项下可能出现的热钱。 9月份新增信贷超出市场预期,有理由相信,未来贷款增长仍将保持一定增量,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一定规模。 “第四季度信贷或许不会像此前市场预期的那样出现明显收缩。因为4万亿元刺激计划有相当部分要在第四季度下发,配套贷款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姓名:傅志强 学号:20110204398

2008年金融海啸虽然退潮,但危机余波未息,2011年美债困境与欧债危机再度拉响了后国际金融危机的红色警报。在我国“十二五”期间,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宏观形式混沌不清,世人信心跌宕起伏,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各国发展参差不齐,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线的新形势,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地区都在适时调整思路政策,全新筹划经济社会发展蓝图,以催生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新一轮技术突破,创造新一轮发展需求。 1. 后国际金融危机 一、概述 所谓后金融危机时代,是指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触底、回升直至下一轮增长周期到来前的一段时间区间,可能是两年、三年或者八年、十年甚至更久。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一个地区企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点,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另一方面由于普遍经济刺激计划后出现的全球性产能过剩,企业生存压力空前增大,形势非常严峻,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很有可能在即将来临的下一个经济增长周期中被市场所淘汰。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六大趋势特征 第一,世界经济逐步进入复苏轨道。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三大

经济体先后逐步复苏,2009年四季度,美国、欧元区、日本经济分别环比(比上一季度)增长1.4%、0.1%和1.1%。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5.01%,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为2.968%,新兴市场为7.253%,亚洲发展中国家为9.53%。本轮世界经济复苏主要是依靠新兴市场 拉动的,而且未来很长时间内将维持这一现状。2011年世界经济实 际增长了3.3%。世银同时表示,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已经从金融危机中脱离出来开始了新的发展道路。而欧洲的金融形势却不容乐观。 第二,世界经济、金融、贸易格局发生变迁。特别是以中国为代 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危机中强势崛起,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超过德国居全球第一,上海证券市场交易额居 全球第三;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中国GDP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市场预期。其中,“三驾马车”的变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 的贡献率是54.2%,消费是51.6%,而净出口是-5.8%。从数据看,投资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第三,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均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开展新能 源革命,努力抢占经济和科技制高点。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 将成为引领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导产业。 第四,国际能源资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高位波动。石油、黄金、铜、棉花等大宗商品价格均涨至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高点。当前,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仍然有待时日,国际流动性过剩现象还将持续,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做出“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判断的具体依据是什么,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冲击全球化的进程,到目前为止,全球经济复苏依然艰难,到哪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首先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全球化进程深入发展,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得到推动,特别是全球经济治理问题会受到各方面重视。。经济全球化在一些方面会出现调整趋势,生产全球化将会进一步发展、贸易全球化趋势不会改变、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能掀起新高潮、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整体产业链的全球化难以动摇。其次,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个大国基本力量对比和相对地位将进一步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继续提升,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主动塑造更加有利于平稳发展的外部环境机会大大增加。再次,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加速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加大推动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绿色产业,抢占未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其中,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在过去30多年出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具备了发展提升的基础。字1978年-2007年的30年时间里,中国平均GDP增长率达到9.7%,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平均真实的GDP保持在11%的水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劳动力素质的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并且已经从金融危机中复苏,具备了进一步改革和转型的宏观基础。从特定的意义上说,一些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例如消费贡献率降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储蓄率过高等,也同样可以通过改革来促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过程其实也是结构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今后五年,甚至今后30年的发展重要性是什么?这一判断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战略决策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从历史角度看,无论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的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革命,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版图,也影响到不同国家的相对经济实力。一些国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到了前列,另一些国家却陷入被动,落后的局面,能否抓住机遇,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在今后的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突出的大势就是加快由中等偏下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迈进。与此同时,我们也正在面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重要考验。根据统计,到2010年末中国的人均GDP或人均GNI将达到3400美元以上,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力和亚洲的马来西亚,上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由于收入差距过大造成内需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出现大量的贫民窟、金融风险造成国家财富损失、一般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升级过程中出现不可跨越的障碍等原因,至今仍然挣扎在同样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结构调整缓慢、自身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等。 顺利从发展中进入了较为发达行列的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则是受益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支撑了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在达到人均5000美元的GDP水平之后,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就必须从拷贝转向自主创新,而拉美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很好的改进,韩国过去30年间,人均专利注册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倍,而同期巴西人的人均专利注册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0.3倍。目前,中国的人均专利注册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0.6倍,虽然高于巴西的水平但是显著低于韩国的平均水平。 如果从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必须在未来五年内启动经济增长模式从库兹尼茨增长的转换。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龚虹 学号6081209201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指导教师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等趋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化、预测、趋势 Abstract:Stand in new China and establish the new point of departure of 60 anniversaries up, world all focus attention the road of the renew of China Xinhua economic analysis teachers pass by extensively thorough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n an anticipation to future ten aspect swings, such as, 10-yea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uel industry, commissary safety etc.Predict display, th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s, the domain high class turn, market the depth turn to pierce through China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RMB quickly internationalizes step, new fuel autocar tape in China go into autocar big country and China will become alignment"financial department store" in the no 1 big fuel in world consumption country, bank, from spinning the big country head into to spin and weave big country,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quickly rising, "thing allied net" push network life toward the new step, commissar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 placed in tight state of equilibrium, capital market Be tended 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 Predict Trend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暂且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