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_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_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_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_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第12期总第242期

2011年12月

商业经济与管理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No.12Vol.242Dec.2011

收稿日期:2011-06-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0YJAZH07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SJD630051)作者简介:汤颖梅(1971-),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董静(1985-),女(达斡尔族),吉林白城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白城监管分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王怀明(1963-),男,江苏姜堰人,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基于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汤颖梅1

,董

静2,王怀明

1(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白城监管分局,吉林白城137000)

要:文章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4-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盈

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数与盈余管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现金流

权与盈余管理呈负相关关系,最终控制人所拥有的现金流权比例越高,控制层级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会被降低;最终控制人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加剧了控制层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金字塔股权结构;控制层级数;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154(2011)12-0070-06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数量到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62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5%。现有研究发现国内大多数民营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都倾向于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对民营上市公司进行控制,由于股权结构不合理,民营上市公司的代理问题日益凸显。

Porta 等学者(1999,2002)[1-2]发现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最终控制人的现金流权和控制权会发生分离,他们可以通过拥有较小的现金流权获取较大的控制权,去掘取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掏空公司。

Claes-sens 等(2002)[3]、苏启林和朱文(2003)[4]、李善民等(2006)[5]、王鹏和周黎安(2006)[6]

、许永斌和彭白颖

(2007)[7]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偏离导致公司代理成本上升,公司绩效下降、价值降低。

Fan 和Wong (2002)[8]

实证研究了终极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对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实证研究

发现,现金流量权比例与盈余信息含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盈余信息含量与两权分离度显著负相关。

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关于金字塔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涉及到控制层级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更少。由于民营企业金字塔股权结构的现象尤为突出,所以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金字塔股权结构下控制层级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期为改善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高会计盈余信息的质量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并丰富现有的文献。

二、假设的提出

(一)控制层级数与盈余管理

控制层级数是指最终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控制链条所包含的控股层次数,即控制链上的公司数。控制层级数的大小会影响最终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传递,层级数越大,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中,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位于金字塔结构的顶端,把创造较多现金流权的上市公司放在控制链的底层,通过一系列的控制链来控制上市公司。在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金字塔股权结构控制层级数越大,越能为最终控制人隐藏真实身份提供良好的掩护,其利益输送和侵占行为也更不易被发现,使得最终控制人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去获取控制权私利。另一方面,由于最终控制人掌握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制定和披露,控制层级数的大小也会影响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披露,即在控制链越长,控制层级数越大时,隐藏不利信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含量下降。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普遍采用金字塔股权结构来控制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通过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复杂的关系网,隐藏某些决策或者寻租行为,使得公司公布的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下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H1:最终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的控制层级数与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

(二)现金流权、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数与盈余管理

现金流权是最终控制人对其所控制的公司实现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参与分享的权利依据。如果最终控制人现金流权的比例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那么其参与分配所享有的收益也就越多,最终控制人的激励效应就比较明显,其侵害少数股东权益的意愿就会降低,同时较高的现金流权也会让最终控制人愿意在上市公司遇到危机时给予其支持,

共度难关,以期在将来获得更大的现金流收益。另一方面,最终控制人如若掏空底层的上市公司,还存在一个掏空成本的问题。由于这种掏空成本的存在使得最终控制人从上市公司攫取资源时,不仅会使得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失,最终控制人也会因为拥有上市公司较大的现金流权而遭受部分损失,这就是最终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成本。当最终控制人在上市公司中拥有的现金流权越高,他们掏空上市公司的成本也就越大。那么作为最终控制人就要在掏空与提高上市公司价值之间做出权衡。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在现金流权较高时,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数的大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会降低。

(三)控制层级数、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与盈余管理

按照一股一票原则,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应该一一对应,但最终控制人却借助金字塔股权结构扩大层级,以少量的现金流权获取了超额的控制权,通过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实现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王力军(2006)研究发现这种控制权的扩大增加了最终控制人获得底层上市公司潜在利益的机会,使最终控制人通过其所掌握的超额投票权来操纵盈余

[9]

。由于控制层级较多,最终控制人的侵占行为很容易通过

粉饰会计信息来掩盖。Leuz 等(2003)[10]研究认为当公司被大股东所控制,投票权和现金流权分离较大时,最终控制人将会倾向于更少地披露公司的相关信息,在管理公司的大股东和外部的中小股东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中小股东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大股东为了获取控制权的私人收益,会利用盈余管理向外部人隐瞒其控制权的收益及公司的真实业绩,尤其当公司的控制权和收益权高度分离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会下降。由此可见,投票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加剧了控制层级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设3:

H3:最终控制人的投票权比例与现金流权比例的分离程度的增大会加剧控制层级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1

7第12期汤颖梅,董静,王怀明: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2004-2010年作为时间窗口,在剔除PT、ST上市公司、金融保险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不全以及数据异常的样本、控股股东控制权未超过20%的样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处于相对或者绝对控股地位)后,最终得到974个样本。数据来源于色诺芬数据库(CCER)、华泰证券网站、巨潮资讯网和万德资讯数据库(WIND),最终控制人控制层级通过查阅上市公司年报获得,数据分析采用Eviews5.1软件。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ABS_DA)。Dechow等(1995)[11]的研究认为,修正的Jones模型分离出来的操控性应计利润最能反映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本文参照夏立军(2003)[12]、高燕(2008)[13]的研究结果,使用以下模型来计算作为盈余管理程度衡量标准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

NDA

t =α

1

1

A

t

()-1+α2ΔREV t A

t

()-1+α3PPE t A t()-1,

GA

t A t-1

=a

1

1

A

t

()-1+a2ΔREV t A

t

()-1+a3PPE t A t()-1+εt,

DA

t

=TA

t

-NDA

t

,ABS_DA=|DA

t

|

ΔREV t表示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的差额;PPE t表示当年年末固定资产的原值;A t-1为上年末总资

产;α

i 为行业特征参数。GA

t

表示当年经营利润与当年经营现金流量之差。TA

t

为总应计利润,等于当年净

利润与当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之差;DA

t 的表示操控性应计利润。本文选择DA

t

绝对值ABS_DA来衡量

盈余管理的程度。

2.解释变量

(1)金字塔股权结构的层级数(layer):它是最终控制人与最底层被控制公司之间的公司数。

(2)现金流权比例(cash):在单链条控制下,现金流权比例为此控制链中控制权的乘积:UOS=

∏n i=1S

i

;如果是多链条控制的,则现金流权的比例为每条控制链上投票权相乘的结果之和。

(3)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层级交叉项(Cash*Layer):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层级数乘积。

(4)投票权比例与现金流权比例的分离程度(Spt):依据Weaknest-Link Principle(简称WLP)理论,最

终控制人的控制权就是链条上最小的控制权比例,如果存在多条控制链的话,那么其控制权比例则应为每条控制链上最小的控制权比例之和。当控制层级大于1时,投票权比例往往大于现金流权比例,本研究采用投票权与现金流权之比来衡量,也称为分离系数。

(5)分离系数与控制层级交叉项(Spt*Layer):等于分离系数与控制层级数乘积。

3.控制变量:(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可以约束最终控制人的盈余管理行为。(2)董事长与总经理二职合一:两职兼任使得其更有能力和机会控制董事会和经理层,导致上市公司有较大的盈余管理动机,以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本文采用二值合一作为控制变量。(3)净资产收益率:通常盈利能力弱的上市公司舞弊的可能性较大。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替代变量。(4)资产负债率:在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管理层会进行激进的盈余管理,本文采用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5)审计意见:如果最终控制人存在较大的盈余管理,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会增大,本文采用审计意见作为控制变量。(6)股权制衡度:有研究发现其他股东的制衡能力越强,盈余质量越高,本文采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股权之和来衡量股权集中度。有关变量的定义详见表1。

27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

表1

变量定义类型名称符号定义

被解释变量可操控应计利润

ABS_DA 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解释变量控制层级数

Layer 最长控制链上的公司数

现金流权与控制层级数交叉项

Cash*Layer 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层级数乘积

投票权与现金流权分离与控制层级数交叉项Spt*Layer 投票权比例/现金流权比例与控制层级数的乘积控制变量

独立董事比例

Idration 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总人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情况Dual 两职合一为0,否则为1净资产收益率

Roe 净利润/股东权益资产负债率Lev 总负债/总资产

审计意见类型Opi 标准审计意见取1,非标准审计意见取0股权制衡度Sh 2-5

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三)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假设1假设3,建立如下模型:

(1)ABS _DA =β0+β1layer +β2idratio +β3dual +β4roe +β5lev +β6opi +β7sh 2-5+μ

(2)ABS _DA =β0+β1cash *layer +β2layer +β3idratio +β4dual +β5roe +β6lev +β7opi +β8sh 2-5+μ(3)ABS _DA =β0+β1spt *layer +β2idratio +β3dual +β4roe +β5lev +β6opi +β7sh 2-5+μ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7为回归系数;μ为残差项。

四、实证检验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ABS_DA Cash Layer Spt 均值

0.0754

0.22942.662.1694标准差0.0929

0.14310.8091.5476

极小值0.00000.020521.0000极大值0.8953

0.7459

5

9.7428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的平均数为0.0754,最大值为0.8953,最小值为0,说明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程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现金流权的最小值是2.053%,最大值是74.59%,均值为22.93%,而投票权的最小值为20%,最大值为84.56%,均值为36.63%,可见最终控制人所持有

的投票权大于其现金流权,最终控制人可以通过金字塔式股权结构以拥有较小的现金流权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系数平均值为2.1694,说明最终控制人每1股现金流权对应的是2.1694股的控制权,两权的分离程度较大。控制层级数最小为2,最大为5。

(二)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均低于0.5,不存在严重的自相关。控制层级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1;现金流权与控制层级数的乘积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负相关,但是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

表3

变量相关性检验

ABS_DA

Spt

Layer

Cash*Layer Spt*Layer

Idratio

Dual

Roe

Lev

Opi

Sh 2-5

ABS_DA

1

Spt 0.089*

1Layer 0.100**0.333*

**1Cash*Layer -0.044-0.427***0.0831*

*1Spt*Layer 0.13270.23870.7463

0.53421Idratio 0.085

*

-0.027-0.0570.0490.05791Dual -0.002-0.055-0.115*

*-0.0010.0651-0.0051Roe -0.188***0.0040.016-0.034-0.259-0.0400.0071Lev 0.337***0.0300.0590.0000.013-0.060-0.017-0.0091

Opi -0.291

***-0.065-0.058-0.0400.0528-0.0240.086*

-0.062-0.289*

*1Sh 2-5-0.0170.035-0.019

-0.067

0.0671

0.013

0.015

-0.001

0.000-0.021

1

注:***、**

、*分别代表参数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3

7第12期汤颖梅,董静,王怀明: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三)回归结果分析

表4

回归结果

模型一模型二

模型三

系数

T 值系数T 值系数T 值Constant 0.0212

0.72790.02430.83280.0389

1.4713

Layer 0.0098*

2.0774

Cash*Layer -0.0052*

-1.8239

Spt*Layer 0.1275*

2.3916Idratio 0.1415*

2.20410.0104**

2.18940.1427*

2.2233Dual 0.0109

0.83510.1528*

2.38270.0089

0.6863Roe -0.0026***

-4.81540.0110

0.8495-0.0026*

**-4.8025Lev 0.0348***

6.4314-0.0026***

-4.90680.0351*

**

6.4666Opi -0.0537*

**

-4.99410.0346***

6.3913-0.0551*

**-5.1324Sh 2-5-0.0001-0.5330

-0.0561*

**

-5.2498

-0.0001

-0.6321

Adj-R 2

0.19540.20210.1967DW 值2.0413

1.8526

2.0615

F 值

17.8311*

**

16.3893*

**

17.9991*

**

注:***、**和*分别是表示在1%、

5%和10%的水平上显著(双尾检验)。表4列示了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

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 值均在2左右,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Ad.R 2

分别为0.1954、0.2021和0.1967,表明模型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

在模型一中,最终控制人的控制层级数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就意味着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越多,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

随着控制层级数的增加最终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成本随之降低,并且由于控制层级较

大,

加剧了最终控制人与广大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终控制人进行盈余管理被发现的可能性较小,从而验证了假设1。

在模型二中,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层级数的交叉变量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并在10%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这说明现金流权的比例越高,最终控制人对上市公司收益的分享比例也会随之提高,其掏空成本加大,会降低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复杂的控制链条所导致的最终控制人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

抑制掏空和盈余管理,假设2得到验证。在模型三中,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系数与控制层级的交叉项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假设3得到了验证。这说明两权的分离程度越大最终控制人所拥有的投票权超过其持有的现金流权,使其没有动力去提高底层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价值,并利用手中超额的现金流权攫取利益,然后通过盈余管理掩盖自己的掏空行为。

关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独立董事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上年审计意见的类型与盈余管理的影响呈负相关,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之间呈负相关但不显著,

可能的原因是我国中小股东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还不足以及政策落实不到位,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与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但不显著。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2004-2010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研究了金字塔股权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金字塔股权结构的控制层级数与盈余管理正相关,这种复杂控制层级下的信息不对称使最终控制人有着强烈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掏空上市公司;在金字塔股权结构下,随着现金流权比例提高,控制层级数对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会随之降低;控制层级越多,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盈余管理的现象越严重,这说明当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较大时,最终控制人会利用手中超额控制权来进行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财务报表来误导外部的投资者,投票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加剧了控制层级的影响。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加强对投票权和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较大的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该类上市公司详尽披露同一控制人控制下的关联公司的相关交易和信息,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

47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年

害;强化法律约束机制,遏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维护中小股东利益。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选取了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代表性。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增加,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加入年份的控制变量、最终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控制链条数(上市公司通过几条控制链控制上市公司)来考察在新会计准则下最终控制人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参考文献:

[1]PORTA R L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 ].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

(2):471-517.

[2]PORTA R L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VISHNY R.Investor Protection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57(3):1147-1170.

[3]CLAESSENS S ,DJANKOV S ,FAN J ,LANG L.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

[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57(6):2741-2771.

[4]苏启林,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

J ].经济研究,2003(8):36-45.[5]李善民,王德友,朱滔.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与上市公司绩效[J ].中山大学学报:社学科学版,2006(6):83-91.[6]王鹏,周黎安.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金融研究,2006(2):88-98.[7]许永斌,彭白颖.控制权、现金流权与公司业绩: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4):74-79.

[8]FAN J P H ,WONG T J.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eonomics ,

2002,33(3):401-425.[9]王力军.金字塔控制、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基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证券市场导报,2006(2):18-24.[10]LEUZ C ,NANDA D ,WYSOCKI P 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Investor Protection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003,69(3):505-527.[11]DECHOW P M ,SLOAN R G ,WEENEY P S.Det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5,70(2):193-

225.

[12]夏立军.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J ].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3(5):94-154.[13]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

J ].审计研究,2008(6):61-72.Pyramidal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arning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Based on the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TANG Ying-mei 1,DONG Jing 2,WANG Huai-ming 1

(1.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

2.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Branch of Baicheng ,Baicheng 137000,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ata of our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during 2004-2009,studies the effect of pyramidal ownership structure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yers of pyramidal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the correlation of cash flow right propor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is negative ,i.e.,the higher the cash flow right by the ultimate controllers ,the lower effect of controlling layers on earning management ;and the degree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he ultimate controllers'voting right and the cash flow right increases the impact of controlling layers on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Key words :pyramidal ownership structure ;controlling layers ;earnings management

(责任编辑郑英龙)

5

7第12期汤颖梅,董静,王怀明: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 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以万科集团为例的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以万科集团为例分析我国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4.1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 幵发企业,公司产品定位为自住,贯彻快速销售策略。 2011年,公司实现新幵工面积1448万平方米,比年初计划增加9%,实 现竣工面积659万平方米,新幵发项目52个,销售面积达1075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215亿元,营业收入717.8亿元,净利润96.2亿元,在已进入的54 个城市中,公司在25个城市的销售业绩排在前三名。 万科的成功基石是坚持用专业的能力从市场上获得回报,在2011年,公 司项目获得省级及全国性奖项104项,并连续第九次获得经济观察报社与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评选的最受尊敬企业称号。在《财富》杂志公布的“最善于培养领袖的25大公司”排行榜上,万科位列亚太地区第四名。 万科1991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上市之后业绩持续增长,公司 治理结构规范和透明,以此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好评。公司建立了集团标准成本体系和成本适配体系,加大对成本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推动公司的质量管理能力。并且公司积极推进绿色战略,加大推广绿色建筑,力图打造国内最先进的绿色建筑推广平台。 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万科坚持稳定的经营策略,坚持小户型和装修房、 快速周转和较少的土地储备,公司重视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并用稳健的投资策略来积极推动住宅产业化和绿色建筑。 在未来,万科将继续专注于发展普通住宅市场,并在加强传统业务的同 时结合城市发展的变化以及客'户需求曲线,逐步加强与住宅相配套的其他业

务类型的发展,同时继续强化自身的综合开发能力,努力拓展新的业务空间。4. 2万科集团盈余管理的动机 4.2.1资本市场动机 万科集团在2007年8月22日,公布增发A股招股意向书,展开公开增 发A股股票发行工作。本次增发采用A股股东全额优先认购,优先认购剩 余部分网上、网下定价发行的方式进行,发行价格31.53元/股。本次发行共 增发A股317,158,261股,募集资金总额9,999,999,969.33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9,936,601,701.22元。2007年9月5日,公司增发的A股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众所周知,多数上市公司在上市后,都将增发股票作为最佳的融资渠道。 但是增发股票在组织机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文件、募集资金 等方面都有着比较严格的规定。如上市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财 务报表未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和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 且企业资产质量良好、现金流量正常,还规定企业最近三年用现金或股票方 式分配的利润大于可分配利润的30%等。 在这种要求下,迫使公司的管理层对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粉饰,使企业可 以达到增股要求从而顺利增股。 另外,股票受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大,企业的财务收益也与股票市场 的情况息息相关。图8是万科集团2006至2011年的盈余公积和每股收益, 图9为这二者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会计盈余与每股收 益呈正相关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会计盈余与股价之间的正比关系。因此为 了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公司也会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目录 摘要 (Ⅰ) Abstract (Ⅱ)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文献综述 (2) 1.国外研究动态 (2) 2.国内研究动态 (4) (四)主要研究内容 (6)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 (6)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7) (二)盈余管理的特征 (7)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 (7) 2.盈余管理的客体特征 (8) 3.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 (8) 4.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 (8) 5.盈余管理对盈余的影响 (8) 6.盈余管理的合法性 (9) 7.盈余管理的其他特征 (9) (三)盈余管理的动因 (10) 1.防亏损或避免退市动机 (10) 2.商业信贷动机 (10) I

3.税收筹划动机 (10) 4.IPO、配股、增发新股过程中的盈余管理 (11) (四)盈余管理的手段 (11) 1.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11) (l)利用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 (12) (3)利用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 (12) 2.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13) (1)商品购销 (13) (2)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托管经营 (13) (3)转嫁费用负担 (13) (4)转让资产 (13) (5)债务重组 (14) 3.利用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14) 三、中国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分析 (14) (一)房地产行业及其特点概述 (14) 1.房地产行业概述 (15) 2.房地产行业的特点................................. 15-17 (1)周期性 (16) (2)高投资、高风险 (16) (3)投资规模大,开发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 (16) (4)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16) (5)政策敏感性 (17) (二)房地产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7) 四、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问题 (17) (一)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18) (二)损害外部投资者利益 (18) (三)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资源配置 (18) II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6720037.html,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作者:宋迎婷张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5期 [提要] 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以来,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盈余管理手段基础上,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4日 一、盈余管理的界定 盈余管理是直接由Earnings Management一词翻译而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目前理论界比较认可的概念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有着严格的区别。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操纵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以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是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之上的。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动因。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是拥有不同要素的所有者通过一组明示或默认的契约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利益结合体。在一般情况下,各种契约都要用到会计信息,其中有的契约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如管理报酬契约、债税收和管制等,而有的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如劳资合同、审计合约等。根据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而且,盈余等会计信息在契约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盈余管理的力度。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外部条件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20201119081110)

浅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其终极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具体目的为筹资、避税、获取政治资本以及规避债务契约约束等。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 关键词:盈余管理涵义目的防范措施 Earnings Management in Listed Companies QIAN-Heying (Wanbang Accountant Office, Lishui. Zhejiang 324OOO.China ) Abstract: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s to control or adjus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come in the report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interest. The aims are to obtain the private benefit, collect capitals, escape taxes, obtain political capitals and evade the obligations of contract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various type ,and it can be kept away through perfecting the accounting regulations, enhancing the auditing and control and so on. Key Words: Earnings Management Meaning Aim Measures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左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国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汁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搦以上两个权威性的泄义,可以看岀,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需由他们齐自作用的合力所决泄。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收益)。在雪珀的左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收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困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萤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 对盈余管理目的的剖析可以从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具体目的两个层次来了解。 1.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企业盈余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即获取私人利益。一般认为,通过盈余管理获取私人利益的主体是掌握企业管理权的髙级雇员,包括总经理、部门经理和其他高级主管。现代意义上的公司制企业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为基础的,公司的大股东可能并不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真正掌握管理权的往往是公司的髙级雇员。由于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徳风险”、”信任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股东)通常采用业绩- 报酬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docx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与治理对策关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越来越普遍化,但是盈余管理的行为降低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从而导致了上市公司决策者的会计信息判断失误,因而大股东在公司的经营过程中容易损害其他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从而影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因此,企业的发展需要政F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防范与治理要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力才行,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上的问题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以便在未来的企业经营中能够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1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是会计学界存在的争议性话题,随着会计学的发展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指管理当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某种私人的利益,在企业对外财务报表中会产生有目的性的干预行为。第二种指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们为了能够更好地作出相关的决策,应当需要作出准确的会计报告,并通过修改或构造公司交易情况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方式。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财务报告过程中关于数据的分析以及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侧重于管理者的主观意识。会计学界在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过程中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属于企业经营者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会计准则去实施相关的治理措施,并能够在准则允

许的范围内对会计进行相关的整改。上市公司中关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层,而且往往是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决策事件需要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一些重大的会计判断和决策会产生盈余管理的行为。企业的盈余管理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在上市公司中获利最大的是控股股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控股股东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往往会损害其他小股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过程中其方法包括了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其中会计方法主要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企业货物交易时点的把控,而企业的非会计方法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交易事项的构造。 2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2.1债务契约动因和管理层的报酬动因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于债务契约动因主要指的是企业的债权人或者是相关的金融机构能够维持自身的利益,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上市公司提供的贷款业务签订相关的经营方式和企业的保护性条款。例如:金融公司会通过该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决定是否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等措施。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有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根据相关的法规以及签订的条款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因此,上市公司往往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降低违约的成本,采取会计方法或者是非会计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企业管理层的报酬动因分为显性的薪资报酬和隐性的非货币报酬两种形式,企业管理层报酬是和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挂钩的,当企业的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对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和改善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阐述了盈余管理的涵义,其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再次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并提出了一些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合并会计报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的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在不违背现有法律法规、不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等职业判断或

构造规划交易事项等经营手段向企业外部一切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非真实的会计信息,以实现企业经营者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影响其他以会计数字为依据的有关契约的履行结果的行为。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是从上市公司管理层角度进行分析,即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资本所有者为了消除委托代理带来的道德风险,往往会针对经营者对货币收入的追求,将经营者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离不开利润(或减亏)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各种财务指标。在奖金的动力和压力下,当出现实际经营业务没有完成业绩考核指标的情况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员往往通过管理盈余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通常包含一些保证条款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如不能过度发放股利、不能进行超额贷款、计提一定比例的偿债准备金等等。有些商业银行甚至规定不得向亏损企业贷款。上市公司不敢轻易违反这些条款,因为违反这些条款会招致很高的违约成本。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债务契约中规定的条款限定底线,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报告利润,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4) 2 相关理论概述 (5)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 (5) 2.2 审计意见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6) 2.3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分析 (6)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7) 3.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 (7)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8) 3.3 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 (9) 4 实证分析及其过程 (12) 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取 (12)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3) 4.3 相关性分析 (14) 4.4 逻辑回归分析 (14) 4.5 实证结果分析 (14)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国外许多学者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盈余管理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盈余管理由于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及其选择性进行盈余的调节,看似是合法且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的报表使用者来说,它显得极不合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涉及十几种行业类型,每种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使得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的研究观点。他们怀疑注册会计师不具有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帮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监督作用的质疑一时被推到风口浪尖,针对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含有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信息,是财务报表使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盈余管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严重削减了投资者的信心,极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而审计对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审核作用,因此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成为上市公司隐含信息的一种信号传递,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是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键。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否被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所识别,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审计质量是否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防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审计领域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证明注册会计师具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判别能力,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真实的了解上市公

(【 标 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106 【分类号】F62 【分类名】金融与保险 【复印期号】200201 【标题】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实证发现 【作者】邹小péng@①/陈雪洁 【作者简介】邹小péng@①陈雪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 一、引言 本世纪50年代,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将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和经济科学领域中的实证经济学的成果借鉴应用到会计理论研究中,至60年代和70年代初步形成了一种旨在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的实证会计理论。Watts and Zim-merman的《实证会计理论》(1986)一书系统地总结了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后,一门引人注目的新兴学科——实证会计学,以其独特的体系与鲜明的特征脱胎于会计学和实证经济学。到目前为止,实证会计研究的文章在美国的三大会计学刊上几乎已“独霸江山”。实证会计学研究日趋国际化,澳大利亚、英国等的重要会计学术刊物,也以实证会计为主。我国的实证会计学发展较晚,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介绍美国的实证会计研究。最近几年国内学者也开始尝试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其中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为我国今后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二、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 所谓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准。从广义上讲,盈余管理除通常所指的会计政策选择和应计项目控制外,还包括游说准则制订机构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以及对会计报告中利润数字的操纵等。本文从广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盈余管理的存在,会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但在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尽管公认存在盈余管理,但要确证还需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通常的做法是,先确定管理当局可能具有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然后估计非预期应计项目类型是否与这种动机相一致。为了估计非预期的应计项目,许多研究从应计项目总额入手,将基确定为报告净收益与经营活动净现金的差额。然后,通过那些代表预期应计项目的变量对应计项目总额进行回归,诸如以收入作为变量,考察营运资本需要的影响;以固定资产总额作为变量,考察正常折旧的影响。这样,应计项月总额中无法解释的部分即残差,就是非预期的应计项目额。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归结为上市前在IPO过程中进行过度的财务包装,上市后为了维持“配股资格”,为了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为了内幕交易、操纵股价需要等而进行盈余管理。国内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上述动机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确实存在这些动机而进行盈余管理。 1、IPO过程中进行利润操纵。Aharony,Lee and-Wong(1999)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时的财务包装现象。国内学者主要还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利润操纵动机,对这一问题的实证检验很少。前期,我国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受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尽管几乎每年中国证监会都发文修订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方法,但其基本的公式一直没有改变,即“发行价=每股收益×适用的发行市盈率”。其中,发行市盈率通常由证监会掌握在12~15倍之间,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欲上市融资的公司为提高每股发行价格惟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是迅速的,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深沪股市共有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3000多家,其中深市1000多家,沪市2000多家,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依然是不成熟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色彩较浓,如为国营企业融资、促进国企改革等。许多上市公司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环境背景下,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加上相关法规制度不健全及与之配套的监管政策不完善,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很多上市公司为逃避监管、惩罚或谋求其他利益,在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方面大做文章。虽然在新的会计制度与修订的会计准则颁布之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不当盈余管理行为仍刻不容缓。 二、国内外文献 国内文献 魏涛、陆正飞、单宏伟在 2007年01期《管理世界》上发表《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文章,文章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管理的行为,发现不管是亏损公司还是盈利公司,其盈余管理都相当依赖非经常性收益。 吴联生,薄仙慧,王亚平(2007)在2007年08期《经济研究》上发表文章,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进行研究,运用数学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 国外文献 特里. 沃菲尔德(2005)以1993一2000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对盈余管理与高管激励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股权激励越高的公司更有可能发生为满足盈余预期而进行盈余管理。 爱普里.克莱恩(April. Klein)(2006)经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操纵之间存在非线性相关关系;盈余管理与CEO是否为薪酬委员会成员呈正相关,与CEO持有股份数量呈负相关,与审计委员会成员中是否有外部股东呈负相关。 三、主要观点 美国会计学教授,希历(Healy)和惠伦(Whalen)(1999)认为,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1 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 (函授站):济宁轻工学校 年级专业: 会计学 层 次: 本科 学 号: 姓 名: 黄东霞 指导教师: 杨老师 起止时间:2009年03月08日~05月08日

目录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分析及案例研究 (4) 摘要 (4) 引言 (4)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5)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5) (二)盈余管理的性质 (5) 1.积极方面 (5) 2.消极方面 (6) 二.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及手段分析 (7)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 (7) 1.为了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而虚增利润 (7) 2.企业管理层为了体现自己的经营能力而虚增利润 (7) 3.为了少缴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8) 4.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假 (8) 5.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增发新股资格。 (9) (二)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9) 1.利用各类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和冲销的变化 (9) 2.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原则发生变化 (10) 3.折旧和摊销方法的变化 (10) 4.利用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11) 5.利用会计差错更正 (11) 6.利用收入以及费用确认比率发生变化来进行盈余管理 (12) 7.销售成本(存货)核算方法的改变 (12) 三.规避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负面影响的建议 (13) (一)提高投资者的整体素质,壮大投资队伍 (13) 2

(二)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14) (三)尽快出台相关的会计准则 (14) (四)彻底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14) (五)完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 (15) (六)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15) 结束语 (15) 谢辞 (16) 参考文献 (16) 3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本篇论文由无忧论文网为您收集整理,无忧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ca6720037.html,将为您整理更多优秀的免费论文,谢谢您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尽管有一些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 理行为进行了研究,但仅以个例作为论据,并未举出具有概括性的确切数据。本文根据盈余管理的特点及 主要手段,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整体上考察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盈余管理的状况。 一、盈余管理的特点国外学者PaulM.Hyaly和JamesM.Wahlen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如下:“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 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第一,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 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 作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 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 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 和避免退市动机。第二,盈余管理的途径有两条: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但为什么不利用其他途径?答案 在于盈余管理的难度不同。从编制现金流量的间接法可知,利润由两部分构成: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各种 应收应付项目。其中的各种应收应付项目根据受到操纵的程度不同在会计科目上可进一步分为:可操纵性 应计利润会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由于调整经营性净现金流量和不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 难度较大,而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会计科目的会计核算多涉及到职业判断,操纵难度相对较小,因而盈余管 理主要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上做文章。故而,报刊文章所揭露的盈余管理案例 多发生于以下一些涉及职业判断的会计事项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折旧,费用资本化,成本分摊和 存货计价,投资收益核算的会计方法选择等。另外,有报道显示地方政府所给予的补贴收入也成为一些公 司的调节盈余的手段。 二、统计分析根据盈余管理以上的两个特点,本文设计了三类统计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 为进行了研究:1.统计目的本次统计目的有二:①对于不同盈利水平的上市公司,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 的具体目的和具体方式是什么?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接受政府补贴作为盈余管理手段时,其运用特点是 什么? 2.统计方法本文以易富网(https://www.doczj.com/doc/ca6720037.html,)到2001年4月21日为止收录的我国深圳股票市场410家上市公司的2000年年报为样本总体,以2000年净资产收益率(摊薄)为标准,将这410家上市公司分为6个盈利区间:亏损区间(21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0到6%之间(7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6%到10%之间(142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0%到11%之间(35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在11%到20%之间(113家),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大于20%(27家)。而后,对每一类公司的年报进行大比例的等距抽样:亏损区间,区间(10%,11%)和大于20%区间的抽样比例为50%,(0,6%),(6%,10%)和(11%,20%)区间的抽样比例3 3.33%,这样,实际上共统计150家上市公司年报,占深圳股票市场504家上市公司总数的29.8%。通过比较不同盈利区间的3种指标的明显差异,而非单个数值来衡量盈余管理水平。 样本选择,区间划分和抽样方法的依据如下:(1)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总数近1300家。在相同的监管背景,近似的监管措施下,深圳市场的上市公司与上海市场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所以选取深圳市场上市公 司作为样本总体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净资产收益率是我国上市公司监管的重要标准。按照证监会1999年7月28日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上市公司配股要求“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且“任何一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6%”。因此,本文划分净资产收益率从0到6%和从6%到10%两个区间,以分别考察其盈余管理的不同特点。另外,为了重点考察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为保住配股权而盈 余管理的行为,本文划分区间(10%,11%)。 (3)由于一些区间公司数目较少,为减小偏差,统计中增大部分区间的抽样比例到50%。 3.指标设计本文设计了三类指标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情况。第一类指标衡量了可操纵性会 计利润的比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衡量不同区间的盈余管理整体状况。第二三类指标调查了资产减值准备 的计提行为和政府补贴的状况,以考察这两种可能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特点。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 我国资本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运行以来,资本市场的容量不断扩大。有关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增长迅速。盈余管理是资本市场中新近受到重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产生了充分的利益激励,而且大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一个国有控股公司,为各种手段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我国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形式有:为取得上市资格并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进行盈余管理;为避免亏损或连续三年亏损进行盈余管理;为达到配股及格线进行盈余管理。本文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观点综述如下。一、盈余管理与中国IPO公司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公司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为达到目的,企业往往通过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以取得上市资格并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有关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募股之后经营业绩的变动,在国内外已有多项实证研究成果,其中大多数研究发现IPO公司在首次公开募股之前存在着盈余管理,在上市之后经营业绩则显著下降。 Aharony、Lee和Wong分析了上市公司在发行B股或H股过程中的财务包装行为。他们通过对1992—1995年期间83家IPO公司的研究发现,总资产收益率中位数在上市前的两年内逐渐上升并在IPO当年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意味着中国的IPO公司存在着一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发现,IPO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取决于每家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和股票上市所在地。比如,IPO后的收益下降仅仅在非保

护性行业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B股公司的收益下滑比H股公司更显著。 林舒和魏明海借用了与Aharony,Lee和Wong相同方法对中国A股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1992—1995年间A股发行公司在IPO前后的收益表现,发现样本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2年和前1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而非继续上升或略微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类公司总体上在IPO前运用盈利管理手段大幅度“美化”报告收益的结果。尽管伴随着IPO之前利润总额的显著增长,测试样本的应收账款与操纵性流动应计部分增长明显,但对于IPO之后的对照样本来说,在利润总额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操纵性应计部分的增长依然在5%的水平下显著,从而就无法得出工业类公司在IPO之前运用了盈余管理的明证。因为无论是IPO之前还是之后的公司,在1995—1996年期间操纵性应计利润的表现都非常相似,如果说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的话,后者表现更为明显。 二、盈余管理与中国亏损上市公司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主要动机是为应对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政策,避免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而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新的问题和现象,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质量,我国证券监管部门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按照《公司法》的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要: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经营战略和管理战略的需要组成部份。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构建经济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近年来盈余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层粉饰财务报告的主要手段之一。 关键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指标监督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已经出现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尤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盈余管理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容忽视的、具有普遍性德现象,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企业、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立足我国国情,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很必要的。 盈余管理的概念,在会计学界比较有权威的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二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而我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会计系宁亚平教授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 二.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三类指标 第一类指标衡量了可操纵性会计利润的比例,目的在于从整体上衡量不同区间的盈余管理整体状况。第二三类指标调查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和政府补贴的状况,以考察这两种可能的盈余管理手段的运用特点。 (1)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指标构成:该指标分为个数指标和平均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个数指标=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为负数的公司数目/公司总数目×100%可操纵性会计利润平均数指标=某区间公司可操纵性会计利润比值的算术平均数。解释:本指标意在衡量不同区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占净利润的比例。如前所述,调整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是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从整体上看,如果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的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则此差异不是由于上市公司所处行业和所处地点所致,而是因为不同区间的上市公司采用了或调增或调减的不同盈余管理方式而已。由于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和不可操纵性应计科目并不存在绝对的区别,只有可操纵程度上的差别,为保险起见,本文从经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