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_以高中化学为例_朱玉军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_以高中化学为例_朱玉军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_以高中化学为例_朱玉军
概念转变教学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有效策略_以高中化学为例_朱玉军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策略

化学 顾太明: 学大个性化教育研究院化学教研中心主任,学科带头人,初中化学教研组组长。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教学中秉承“因材施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特邀兼职教师,学大全国十佳教师。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二、把握中考复习的主要环节 三、中考化学试卷的解答要领 四、中考化学冲刺阶段注重整理和思考

中考复习策略 中考渐近,做好最后阶段的化学复习,对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情绪都难免焦灼与忐忑,都在想着各科的“法子”,寻找着各科的“捷径”,以便能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各学科复习的基本方法都大致相同,但又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各有“巧妙”不同。现就初中化学如何进行考前复习提几点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中考的主要要求 明确要求就是要看准方向,关注中考化学考试说明变化,把握复习的深度难度,增强复习的效率。2012年的考试说明与2011年的考试说明相比,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试卷结构、以及考试内容要求,基本上都没有变化。从中我们体会到以下三点: 1. 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中考要求的“支撑点”。 中考试卷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属于水平考试,因此,必然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基础题一般占60%左右,许多稳定的考点带有明显的基础性。 2. 领会层次要求是提高复习效率的“着力点”。 《课标》是教师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同学们中考复习的基础依据。《考试说明》中每一章的“知识能力要求”已将其进一步明确,它实际上就是每个知识点应该达到的“程度”。 3. 适应发展是决定中考复习质量的“关键点”。 中考试题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发展性。某些考点将随着当年考试要求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如:基本概念的死记硬背进一步淡化;化学计算在降低计算难度的同时对思维能力的要求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试讲教案】 2015年下半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面试试讲教案 离子反应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 着重介绍“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在中学阶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 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后面《氧化 还原反应》内容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教 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离,电解质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 角度认识酸、碱、盐;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 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电解质的判断、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 积累,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进 一步提高。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应适当增加实验和 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 法为指导发现法、微观演示法。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分组讨论法、实验探 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探究。探究活动为:让每组学生根据所提供 的物质(铜片、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无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馏水、自来水、硫酸溶液)进行思考并动手操作,怎 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通过小组内统一分工、互相协作,使学生学 会和他人合作、学会探究、学会组内交流评价,参和评价。 探究结束之后,各组推荐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把本组的 做法边用实物投影展示,边进行介绍。动员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 讨论,对每小组展示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找出本组的优缺点,确 定最佳小组,并说出最佳的理由。通过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 达能力,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二)新授 引导学生利用上节课所学的分类方法,对导电材料进行分类。然后 引导学生从纯净物和混和物、单质和化合物等分类标准对能导电的 物质进行分类,从而引出电解质概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分 类的标准,学会分类。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工作经验,对高中化学提出一些简单的教学措施。在新时代的发展下,要不断地对化学教学进行研究,从而使化学教学更科学、更有效。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理念 1.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要转变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教师观念的转变,必须融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实我们一线的教师心中也有难言之苦,也想跳出这繁重的教学模式,但是社会认可的学校每年高考升学率、一本上线率,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评价机制必须改变,不过那是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的问题。 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变"我教你学"为"你学我导",变"偏爱优生"为"重视学困生",变"只教书不育人"为"既教书又育人",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变"师道尊严"为"师生平等",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易。教师放心不下学生,老是想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吗?其实大可不必,只要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明确新课改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大家反思一下这些年的教学,其实学生在中学学习的知识到底在他们一生中留下了多少,很多知识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去运用。所以,在学校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要珍惜课堂每一分钟,善于把握最佳时间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通常我在上课前会制定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我还规定自己每节课必须至少留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 3.运用恰当的教授方法 (1)试验教学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及其他科目的学习有重要意义。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包括实验的探索和实验的创造性。新的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显著特点是:实验课时比例增大,实验内容增多,实验类型增加,尤其化学必修Ⅱ还提高了对定量实验的要求,教师应深刻领会大纲精神,挖掘实验内涵。在实

高中化学概念总结

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复习 纯净物与混合物:只含一种物质的物质为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单质与化合物: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为单质,反之为化合物。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并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CO2、SO2等;碱性氧化物是指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为金属氧化物,如CuO、MgO等。Na2O2是过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Al2O3是两性氧化物。 酸酐:酸酐是指酸脱水之后形成的物质。无机酸的酸酐多为非金属氧化物(少数为金属氧化物),有机酸的酸酐不是氧化物。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在这两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溶解时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盐;不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就是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和水。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判断标准是其溶解时的电离程度,和溶解度无关。 胶体:胶体是指分散质尺寸介于1~100纳米的分散系(混合物)。 胶体与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尺寸的大小不同; 区分胶体与溶液的方法之一是丁达尔现象(效应); 胶体能透过虑纸,但不能通过半透膜;微观粒子都有布朗运动现象; 常见的胶体有:鸡蛋清、淀粉溶液、豆腐(属于凝胶)、生活中的空气等。 共价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为共价化合物(主要是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 的物质,AlCl3也是共价化合物),包括非金属的氢化物和氧化物、 酸,大多数有机物; 只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主要为非金属与金属 形成的物质,包括含有金属的碱、盐和金属氧化物 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是指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能够重合的分子(如H2O、NH3、HCl等),正负电荷中心能够重合的就是非极性分子(如CO2、CH4等)。 极性共价键与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就属于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形成的共价键就属于极性共价键。 晶体的分类:根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将晶体分为分子晶体(由分子构成)、原子晶体(由非金属原子构成)、离子晶体(离子构成)、金属晶体(金属原子构成);一般来说,原子晶体的熔沸点最高,离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次之,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最低。 工业上的三酸两碱:H2SO4、HCl、HNO3、NaOH、Na2CO3。 工业上的两个标志:硫酸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个化工行业发达与否的标志,乙烯的年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行业发达与否的标志。 大气污染物:SO2、NO x、PM2.5、O3等。甲醛不是大气污染物,是室内污染物。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如:O2与O3、石墨与金刚石。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质子数相同,种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12C与14C,16O与18O。 同系物: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满足同系物的条件有二:分子组成要相差n个CH2 ;结构要相似(官能团相同)。如:乙烯和丙烯互为同系物,但C2H4与C3H6不是同系物的关系(C3H6有可能是环丙烷)。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天津一中 李金华 2007-11-1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李金华 天津一中 300051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 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贯彻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即为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强调“合作性”教育。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浅谈 发表时间:2014-05-21T10:33:43.000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5月供稿作者:毛志刚[导读]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 ——◎毛志刚 /河北省沙河市栾卸学校—— 〔摘要〕化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协调的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做好化学教学情境设计、推行多感官表征学习、根据首因—近因效应调节学生的学习和复习时间、做好化学知识的深加工和实验教学的科学思维引导。只有不断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学校的化学教学方法,积极采用好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策略由于化学世界中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偶然性。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课堂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初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具备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但自学能力较差,往往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学化学来说,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又一新起点,趣味的化学实验、悠久的化学史、日常生活中生动的化学事实所展现的新世界,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凭着一时的兴趣来接受化学这门学科。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课程难度的增大,有的学生越学越觉困难,到学完初中化学了,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受益终身。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 二、注重化学概念的教学,加强化学计算能力 涉及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些重要化学概念,首先在形成它们时尽可能通过实验或其它具体事物分析、概括导出,其次注重概念同化,进行新旧概念对比,弄清相近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存联系,然后加强运用概念的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最后还要加强与基本概念相关的化学用语的训练,掌握化学学科独特的学习语言。实践证明,当学生理解了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基本概念,化学式含义及化学式前系数的含义等内容后,有关化学式的基本计算就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了;当学生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能够表示反应物及生成物各物质间质量比的含义等内容后,学生基本都能够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了;当学生理解了溶液、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也就不再难倒学生了。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双基,重视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讲多练的教学思想,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中考考纲,抓好初三化学的起始教学:要通过加强实验,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按教学目的要求,处理好教材,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学生学习中最易出差错的是化学用语,最难理解的是氧化物、酸、碱、盐及其互相转化,最灵活综合的计算是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密度等的计算,也是容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知识点。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向45分钟教学要质量。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教与学的各种因素,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等,设计好符合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的教案。一节化学课一般包含有新课引入,讲授新课,课堂例题,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等几个部分。三是重视抓好双基教学,重视培养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各章结束后要及时检查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与能力的程度。 四、优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控 对于确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明确教学目标、掌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其深度、广度和梯度,应当做到以教学大纲为纲,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学要求。首先应统揽全章内容,划分单元之后,再回到每节课的内容上,运用整体——部份——整体的分析方法,做到每节课相互串联,在教法及知识结构上不脱节。在挖掘教材优点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翻阅资料,从中寻找最新的有关背景资料,选择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题,好的演示方法及适宜的辅助练习等,以弥补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得知“海啸”和“飓风”等的形成也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关,因此在上课引言时,采用幻灯把“海啸”和“飓风”引起的灾难性的场景呈现在同学面前,让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找出他们引起的原因,从而激发同学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据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化学实验相结合,打破书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通过观察、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该堂课的的知识,教学效果良好。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时,应本着主次详略得当,精讲多练的原则,分清哪些内容教师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哪些由师生共同解决等。课堂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使各个教学环节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安排,让教师和学生各处其位,协调一致,配合有序,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 总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并且注重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直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 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 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XX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X 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表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doc 6页)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金坛市第四中学阚和明 【摘要】问题解决是学习者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较为灵活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原理、技能重新加以整合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领会、巩固、应用和发展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着重从“巧设问题,激发求知、准获信息,发展智能、科学探究,提升能力、把握因果,派生新疑”四个方面阐述了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具体做法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策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早在《学习等级分类》一书中明确指出:问题解决是以独特的方式选择多组计划并加以综合运用的学习。从现代教育观点看,问题解决就是以问题为切入口,以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为重要认知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它大致可以分为“问题的创设与感悟、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提出与论证、结论的形成与新问题的派生”四个阶段。主要流程为:问题—→感悟—→假设—→验证—→结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简单调用自己原有知识、技能的过程,而是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原理、技能重新加以整合后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此,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领会、巩固、应用和发展所学的化学知识,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下是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一.巧设问题,激发求知 “创设和感悟问题”是化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基础。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源头,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创造学认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引起创造动机,只有在对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产生困惑时才能产生创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关键是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同样,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化学问题,会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现、创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重视知识的分化点、生长点和交叉点。这些问题就在学生身边,但是平时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真正的理解、巩固,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化学问题除了要包含三个要素,即未知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遵循二个原则,即最近发展区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外,还应具备以下五个特点:(1)发散性或开放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实证性: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方式证实或推翻假设,更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特点; (3)挑战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解决,避免简单再现化学中有关知识和事实类型的问题; (4)新颖性:能体现与化学有关的新内容,新方法或新思想的问题; (5)关联性: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因此,在化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提升他们感悟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沪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册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化学“概念学习”案例分析与教学设计策略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与剖析 化学科组阮智芬 摘要:从“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入手,对教学设计进行剖析,提出了制造冲 突,激发内需;精选习题,内化概念;比较学习,促进理解等高中化学概念学习的教学设计 策略。 关键词:概念学习教学设计策略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掌握概念和由概念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概念和规则为基础的,并且规则中包含了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构成的。因此,建立正确的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深入认识化学现象,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与规律。 然而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往往未能深入理解,甚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对概念“深层认识”不足,阻碍了他们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也阻碍了他 们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未能学好化学。 本文试图以“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高中化学“概念 学习”的教学策略。 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投影】 【思考与交流】1、以上两图所反映的化学反应是否可逆反应? 2、根据上图归纳可逆反应的特征。 【知识梳理】请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自主梳理:

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1)概念 在下,既能向方向进行又能向方向进行的反应。 (2)表示方法 约定采用“ ”表示,把从左到右的反应称作,从右到左的反应称作 。(3)特征 ①正逆反应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②反应进行到底,反应物实现完全转化。 ③与化学反应有关的各种物质 存在于同一体系中。2、不可逆反应 有些反应的逆反应进行程度太小因而可忽略,把 的反应 叫不可逆反应,用“”号表示。例如:Ba 2+ SO 42- = BaSO 4↓【板书】一、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 1、可逆反应 (1)概念 (2)表示方法(3)特征2、不可逆反应 【同步练习】 1、在一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 SO 2和1mol 18O 2,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若隔一段时间后作同位素示踪检测 18O 原子,在哪些物质中存在18O 原子?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能否得到 2mol SO 3?2、298K 时,发生反应:,生成2molNH 3时可放出92.4kJ 的热量。该温度下取1mol N 2、3molH 2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时反应,测定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kJ ,其原因是。 【师生共同分析】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 【过渡】以上两图不仅体现了可逆反应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化学平衡的特征。 【思考与交流】3、根据图中所示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及其特征。 2SO 2+O 2 2SO 3N 2+3H 22NH 3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路径概要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路径 【摘要】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的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如何实施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提出具体实施方法。【关键词】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在化学运动中特有属性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是化学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结合本人的具体教学实践,针对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作一概括总结。一、选择场景和方法加强对概念的建构概念教学过程如果忽略学生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只是对概念的定义进行传授,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本质,只是学习了一些词语,会背诵概念的词句,虽然也可以解答习题,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用概念的规律对习题做出判断,那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构建了概念。因此,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基本原理应是注重学生概念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分析归纳,形成基本概念适的条件使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形成概念。教师精心设置情景,并引导学生从一定的方向对情景进行分析,发现情景中的问题,学生若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说明学生明确了学习的任务,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也就为学生自主建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列出几个在四大反应范围内的和不在四大基本反应范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当学生首先按以前的经验给这些反应分类,但当他们用原有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这项反应遇到困难时,必然会产生用新的方式去理解这些反应的动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指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去观察,如果发现这些反应其实只有两类,这时学生基本上就形成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内容的认识。此时学生应能对所选择的信息形成概括,应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述或接受前人的描述语言,从而完成对概念的建构。二、利用实验对基本概念进行解析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课,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教师尽可能地加强直观教学,增加课堂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直接观看到实验现象,加强直观性,增强学生对概念的信度。同时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例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教学时,通过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使学生观察到有以下现象: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度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当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时,则放出氧气的速度很快。再把反应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再和氯酸钾加热,放出氧气速度仍很快,且称量得到的黑色粉末(二氧化锰)知同反应前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相等。用明晰的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很快建立了催化剂的基本概念。强调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时,要注意“一定”、“两不变”的涵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强化了记忆,从而得到催化剂这一概念的内涵是:(1)是指化学反应速度;(2)这类物质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未变化。进而外延到:(1)在化学反应里;(2)具有内涵特征的这一类物质。隐含因素:(1)对“变化”二字的理解;催化剂即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又可减慢化学反应速度;(2)一种反应可以有一种或几种物质作为催化剂;(3)一种物质在这一反应中是催化剂,但在别的反应中就不一定是催化剂;(4)不是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5)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催化剂一般是不同的。三、强化形象思维,使抽象概念直观化在没有条件或无法采用直观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应适当的比喻或指导学生自学去获取知识。强化形象思维,也是加强直观概念教学的手段之一。例如在讲分子这一概念时,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将自己对教学设计的理解总结如下,希望能与大家进行交流、改进,再提高。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 [案例] “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 2 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3篇.doc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3篇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下面是带来的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化学教学心得体会一: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过程。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注意初、高中知识的相互衔接。 注重高一化学的起始复习是搞好初、高中接轨教学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学生底细的前提下,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复习方法,对学生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通过对知识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学生作好学高中化学的知识与心理准备。 二、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学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性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研究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训练途径,比如:

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针对每个环节的特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方面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加强实验、深化概念。 高中化学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同时还有相当数量可利用实物、图片、模型,通过观察培养和教给学生从大量感性认识中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加强直观性教学,不仅能给学生以启示,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使抽象要领具体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五、抓住关键,精讲多练。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不搞面面俱到,处处设防,讲得过细过全,也不能盲目让学生泛泛做题,以做代讲,而应抓住关键,应用启发式,讲其当讲,练其当练。讲则是讲清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属性,弄清内在联系。练则是对概念、定律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摩尔浓度一节,一是讲清定义、导出数学表达式;二是做好演示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三是引导启发学生掌握有关摩尔浓度计算的几种基本类型,精选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对摩尔浓度概念及有关的理解和掌握。 六、抓住典型,探索规律。 要使学生学好高中化学,不再于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重要一环是要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总结归纳,这能使学生在点多、面广的化学学习中自己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如通过一题多解或多题一法总结规律,把思

浅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 作用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析化学式与化合价概念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江西井冈山罗浮中学肖清良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4课题“化学式与化合价”,笔者认为:该课题在化学的启蒙教育乃至将来继续深造,都将造成深远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课题学习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又被初学者称作“分水岭”。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能够较好地掌握它们,对于今后的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指出由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因此每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同时还指出物质的组成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化学式的书写必须 O,就是依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确定的,纯依据实验的结果。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 2 净物的水通过电解只得到氢气和氧气两种单质,从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然后,又通过测定该试验在相同条件下的产物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可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等于2:1,再通过这两种气体的密度和质量的换算就可确定水分子中 O,其他纯净物的化学式也是的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最终确定水的化学式为H 2 通过相关的实验结果推算出来的。这一点的掌握对于学习书写化学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就更容易理解了,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要求掌握每个化学式确定的实验内容,但要知道任何一个化学式的确定,都经过了类似的实验过程。实际上,初学化学进行化学式书写练习时,主要是应用化合价来推求的。 阐述化学式的含义,教材通过一幅卡通画,以水的化学式为例,分别描绘了四个学生,每个学生讲述了该化学式的一种含义。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恰当好处、清晰明了,指出:化学式都具有这四层基本含义。紧接着安排了一个有关化学用语的讨论,便于学生能分清楚各种常见化学用语的含义,指出其区别。据笔者实际教学中体会到,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的掌握往往不是很好,建议此项练习应多加训练。 教材的第二段介绍了化合价,这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合价概念,因此,课文对化合价概念的处理极其简化。不正面下定义,仅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

浅谈高中化学新课标下的概念教学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灵活处理概念,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特定名称、定义,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探寻相应的合适之法,以获取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分子式)异构体、同系(系列)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化合价)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官(管,管理、决定)能(功能,化学特性)团(集团,原子或原子团)等。有些概念通过名称直接解读尚有困难,可辅加点拨以帮助理解。如原电池,经剖析“原”为原始之意,结合起来即最初始的电池装置。那么,现今的电池与原初的电池有何联系?教师点拨:1.原理相同,均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2.结构相同,均由正、负电极组成,且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已有认识,对新概念必然由名称上的陌生转为亲近,进而萌发对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又如盐类的水解,名称已明确指示为“盐类”,是盐类因“水”而解(分解),故这一概念涉及两个因素:盐与水。至于二者作用的机理以及规律性,则是后续教学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主动权交与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不再多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二、准确理解概念,强化科学探究意识 化学概念有着严密的科学定义,教学中抓住概念的要领,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且能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如可逆反应的概念要领就是定义中的前提“在同一条件下”。因此,确定两个互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是否为可逆反应,它们发生反应的条件就成为了“度量尺”。又如,化学键定义的是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怎样理解呢?经过师生共同探究,可以明确两点:1.它有别于范德瓦耳斯力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2.它既指原子核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执笔:曹军亭)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每一位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做多方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学有效,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科学有效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生疏的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教学就需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因此为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我校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规律性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对高中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二)、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前人早已开展过,且已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以往的研究大多仅立足于教师的教,仅局限于课堂,并且不具有学科针对性,大多都是泛泛而谈。但教学策略本身所具有的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导致教学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整齐划一和一劳永逸的。所以教学要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与自我创造的过程中持续变化和发展。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学科特点、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关系、学校的条件等因素,不断地进行研究、实践和探索,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某一学科进行高效学习的教学策略。

(三)、广华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教学设备先进,化学学科梯队合理。但教学中也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而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课堂教学策略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古宁汉(D. J. Cunningham,1991)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