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 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 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 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 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张启龙

Tiew Chii Long

BACHELOR OF ARTS (HONS) CHINESE STUDIES

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NOVEMBER 2011

拉曼大学

中华研究院

中文系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

科目编号:ULSZ 3068

学生姓名:张启龙

学位名称:文学士(荣誉)学位

指导老师:辛金顺老师

呈交日期:25/11/2011

本论文为获取文学士荣誉学位(中文)的部分条件

谨此宣誓:此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凡论文中引用资料或参考他人著作,无论是书面文字、电子资讯或口述材料,皆已于注释中具体注明出处,并详列相关的参考书目。

签名:

学号:

日期:

《红楼梦》本是曹雪芹一人之作,可惜他并未完成。庆幸的是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已埋下许多伏笔,让后人揣测。为了从《红楼梦》中推测出结局,后人得先从作者的思路开始探讨,所以必须从作者的家庭背景、时运盛衰与生活圈子着手论述。笔者希望借此推论出这三项要点对曹雪芹的影响,从而看出曹雪芹对世情盛衰、女性宿命的启发。此外,本文为了论述曹雪的宿命观,特取“怀古诗”与“金陵十二钗”的判词曲作为研究专案,并将曹雪芹的背景资料纳入其中,以推测出一套属于曹雪芹的宿命观。

关键词

曹雪芹宿命观怀古诗金陵十二钗

其实早在第二学年末,所有金宝拉曼大学中文系第十四届的学生已开始选择论文导师与题目。感谢当时完善的申请方式,让所有同学都如愿以偿。

此外,必须感谢所有中文系讲师,在三年间不断改进我们的书写能力与论述方法,为撰写论文做了充分的准备。另外,由于在管理阶层出现了人事上的变动,笔者在撰写论文期间跟随了两位老师。首先,感谢已离校的金进老师,开了《红楼梦》这个研究范围,让笔者有机会展开研究。接下来,须对指导笔者的辛金顺老师致以万二分的谢意。由于笔者粗心大意,常在论文里有所遗漏,所幸辛老师及时指点,让笔者的论文流畅不少。

其次,在此须感谢常与笔者畅谈的朋友们。若非他们常与笔者交换意见、肯定笔者的说法,笔者就不会如此自信,论文也难以完成。再次,须感谢金宝拉曼大学图书馆、拉曼大学所签购的论文网站——中国知网首页(CNKI)与居銮中华中学图书馆所提供的资料。若非这些资源,笔者定无法将论文如期完成。最后,致将参予论文答辩的老师们,在此也感谢您抽出时间与精力,让我们顺利完成撰写论文的最后环节。

总的来说,为了本届学员们的论文,牵涉了多方面的人力物力。故笔者在此致以衷心的谢意。

题目 (i)

宣誓 (ii)

摘要 (iii)

致谢 (iv)

第一章、绪言 (1)

第一节、研究动机.........................................................................1-2 第二节、前人研究.........................................................................2-3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方法................................................................3-4 第四节、研究难题.........................................................................4-5 第二章、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 (6)

第一节、家世盛衰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6-11 第二节、时运兴衰难料对曹雪芹的启发.............................................11-13 第三节、生活圈子启发曹雪芹对女性的看法.......................................13-15 第三章、“怀古诗”的宿命观.. (16)

第一节、怀古诗中的兴、衰观…………………………………………………16-20

第二节、怀古诗中的聚、散观.........................................................21-24 第三节、怀古诗中的爱情观............................................................24-28 第四章、曹雪芹在金陵十二钗中所表达的女性宿命观.. (29)

第一节、“守拙女”的宿命..............................................................29-33 第二节、“才女”的宿命..................................................................33-36 第三节、“槛外女”的宿命.................................................................36-40 第五章、结语. (41)

参考书目 (42)

参考期刊 (43)

第一章、 绪言

《红楼梦》已流传了两百余年,当中蕴含大量的艺术、文化、思想、及审美价值,可谓博大精深。由于现今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并非一人所著,红学家们对书中的结局多有猜疑,更出现许多推测,也有些红学家不断的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追寻佚稿的结局。

对于笔者而言,既然可靠的说法指曹雪芹只撰写了前八十回《红楼梦》,笔者就依前八十回的隐喻、暗示来充当部分的结局,以助笔者窥探出曹雪芹寄托在《红楼梦》的想法。毕竟本文是探讨“曹雪芹的宿命观”,他人续作的结局并不能代表曹雪芹的意愿。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由于笔者对诗词这一类文献十分感兴趣,加上《红楼梦》中的诗词风格各异、婉约优美,而且是以曹雪芹一人之力完成的,这点让笔者十分敬佩。此外,笔者见《红楼梦》中的诗词多有弦外之音,似有所指,便开始细心研读书里的诗词。

另外,笔者在这几年的大学生活里,不时遇到事与愿违的事。虽在某事上放了许多心思,但却常常徒劳无功。虽说“人定胜天”,但总是好事多磨。就因这一句“好事多磨”让笔者联想起《红楼梦》中的那句“美中不足,好事多魔”1,

1

虽然两者在意思上会有些差别,但却触动了笔者钻研“宿命论”的想法。因笔者将从曹雪芹生平事迹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着手,故本文将锁定在曹雪芹对世事盛衰与女性宿命的看法进行探讨。

第二节、前人研究

提及《红楼梦》的宿命观,首先得从《红楼梦》的开头说起。书中云:“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那“三生石”是取自唐代袁郊《甘泽谣·圆观》,述说唐代李源与和尚圆观交情很好,后有“三生石上旧精魂”,“此身虽异性长存”之句。2概括性来说,是指因缘前定。

对于“三生石”一事,学者严云受表示,神瑛侍者灌溉是“因”,绛珠草还泪是“果”。而且他认为,小说的中心情节过程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发生、发展、最后的悲剧结局。3可见,严云受是把《红楼梦》的宿命观集中在宝玉与黛玉身上。所以,宝玉与黛玉初次相见,二人便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但对于贾三强而言,《红楼梦》里的宿命观是以顽石的经历体现佛教色即是空的观念;另一个则是神秘谶言, 决定着贾府的女子们无一例外的走向悲惨的结局, 而且也决定着贾府两大家庭的没落命运。4这两者之间,后者与本文内容颇有2[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8。

3严云受:〈《红楼梦》与因果报应模式〉,《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页128。

4贾三强:〈析《红楼梦》的宿命结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相似之处。神秘谶言即“金陵十二钗”判词、灯谜、酒令等伏笔,都揭示着女子或贾家后来的命运。而这些宿命不可易、不可改,形成了《红楼梦》必然的结局。

另一位学者高天成则认为曹雪芹用佛道思想否定世俗社会,否决盛衰的差别与爱情的永恒。但曹雪芹依热爱生活,渴慕真挚的爱情,正是这一切难以企及,才不得不将“情”和“色”纳入“空空”世界。5这种说法与贾三强的第一种说法较为接近,都是以佛家思想来看宿命。

以上学者的研究,将作为本论文讨论的参考。而笔者在此将扣紧“因缘前定”四字,因为它是书中埋下的情节伏笔。故笔者将以此探析曹雪芹对世事盛衰与女性的宿命观,并将它们置于旧社会背景与命运的面向来分析。详细状况可见于后文的论述,在此就不加赘言。

第三节、研究范围与方法

前文已提及,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前八十回的《红楼梦》,而所有论据都尽量取自于前八十回的内容。若笔者觉得后四十回的某些段落符合前八十回的伏笔,笔者才会选择性的将某段落引出。

本文虽以作者在生年份,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背景范围,但主要以作者少年至青少年时期的资料为研究背景。所用书籍5高天成:〈试论《红楼梦》的天命意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7卷,

是李广柏的《曹雪芹评传》与周汝昌的《曹雪芹新传》。而文中主要以前八十回《红楼梦》的诗词、情节为研究范围。其中“金陵十二钗”判词与“怀古诗”更为本文着重探讨的两个主要范畴。

至于研究方法,笔者援引了文学批评里的“社会历史批评法”。即在承认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和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再现的前提下,对作品进行探讨。6所以,笔者首先收集作者的活动范围与背景资料,再将其归纳入相关的研究题材中,并延伸解读。主要是以《红楼梦》的诗歌典故、情节及曹雪芹的事迹与观点做对比,希望推测出一套属于曹雪芹的完整宿命观。

总结来说,后文虽包含作者的背景资料与《红楼梦》诗词,但两者是互相牵连的一体。希望以作者生平的资料,能补充说明曹雪芹在《红楼梦》所透露的宿命观。

第四节、研究难题

本文主要的难题在于前八十回的《红楼梦》虽有许多伏笔,但只能依稀猜测出结局,不能详细的说明主角遭遇的过程。这让笔者只能参考其他学者的看法,不敢过于大胆的推测主角的遭遇,以免贻笑大方。

6

其次,关于归类“怀古诗”入三种宿命观与分类“金陵十二钗”为三大类的女性,都花了笔者好大的心思。因为这两组诗词分别是十首一组、十二首一组,若不能完全归类或分类不均匀,将会在论述上造成很大的漏洞。故,必须苦思良久才能合理的将它们归类入组。

以上两项是笔者所面对较大的问题,其他撰写上的困扰就不在此一一叙述了。

第二章、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

对于一份文学作品而言,可说是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与思想的结晶品。曹雪芹经历家族盛衰、体验人生起伏与在自身生活圈子里的体会,以此加上《红楼梦》里的诗词,笔者希望能推断出曹雪芹对宿命的看法。

本章节先以曹雪芹所处的社会历史来论述。首先,探讨曹雪芹的家世盛衰,如何致使曹雪芹能写出如此复杂的“满纸荒唐言”7。进而由曹雪芹亲身经历的起起落落,探析他与朝廷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并对人生命运的变迁、盛衰具有如何的看法。最后,再以曹雪芹少年时期的生活圈子、活动范围,去推断曹雪芹对女性的认知,由此而窥探出曹雪芹对女性宿命的看法。

第一节、家世盛衰对《红楼梦》诗词的影响

根据袁行霈所整理的《中国文学史》,曹雪芹本名曹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芹溪,但以上结论到至今也尚存在一些争议。一般《中国文学史》都说明曹雪芹祖籍辽阳,明末入籍满洲,为多尔衮所掌管的正白旗“包衣阿哈”(Booi aha),既皇室的家族奴隶——“包衣”。8后来清兵入关,顺治皇帝直接掌管正白旗,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曾被封浙江盐法道,曾祖曹玺曾当过顺治皇帝的侍卫,另外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的乳母。可见,曹家人在殿上及裙带关系上都开始与清朝皇帝有了密切关系。而且,曹家从曹玺开始便世袭江宁织造官,负7[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7。

8

责供应宫廷使用的所有织物。其实,此官职除了处理织物,还要充当皇帝在江南一带的耳目,以便皇帝能有效的控制财物丰厚的江南。9这不但显示了曹家的地位,也表示曹家当时深受宠信。

曹家“烈火烹油,鲜花着锦”10之盛,可谓百年望族,且又亲近中央政权。曹雪芹少年的生活就如贾宝玉般生活在温柔乡里,成人后少不了步其父辈曹頫后尘,世袭江宁织造官的职位,继续高官厚禄。所以,在《红楼梦》里少不了与中央政权亲近的诗词。《红楼梦》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贾家正有“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11的情景,不折不扣是曹家兴盛时的情景。与其同时,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群天真儿女们,以贾元春之命写下了一些匾额诗与题咏五律。

从众女眷的匾额诗来看,内容题材除了描述良辰美景外,更透露了对于皇室的亲近与歌颂。不论是迎春的“奉命羞题额旷怡”12、探春的“奉命何惭学浅微”

13、还是李纨的“神仙何幸下瑶台”14,都有意将代表朝廷的元春拉入诗中。尤其是宝钗的〈凝晖钟瑞(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9李广柏:《曹雪芹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21-22。

10[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170。

11[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39。

12摘自迎春的〈旷性怡情(匾额)〉,描述奉元春之命题诗一事。[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2。

13摘自探春的〈万象争辉(匾额)〉,描述奉元春之命题诗一事。[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3。

14摘自李纨的〈文采风流(匾额)〉,喻元春出宫归省一事。[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15

这首七律几乎每一联,都会书写有关朝廷的隐喻。诗中虽有象征良辰美景的“芳园”与“华日”,但却向着“帝城”,包含歌颂或奉承朝廷的意象。“高柳”一联化用《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16比喻元春归省。另外,也有“睿藻”一联明言帝王是何等的明智英明,而其英明令宝钗觉得“自惭”。比起其他女眷的匾额诗,此诗有着非常重的官场及皇家味道。脂批云:“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犹未见长,以后渐知”。17可见。认为宝钗的诗是歌功颂德的大有人在。

曹家与《红楼梦》的贾家比起来,同为皇族世仆的曹家是曾体会过这类“迎宾送驾”的礼仪与规矩的。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世袭爵位时,多次为南巡的康熙皇帝“接驾”。受此重任虽十分风光,但其中冗费多不胜数,包括预备纤夫、兴建行宫、歌舞宴席、进献礼品等等。18这些累积下来的债务可说是间接影响曹家败落的原因。康熙皇帝因与曹家的特殊关系,而常对曹家的亏空给予姑息。但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所采取的都是强硬的治国手法。很快的,曹家就被扣上亏空官银无力偿还等罪名。雍正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曹雪芹父辈曹頫被罢官,九日后便下旨查封曹家。在这些背景的影响下,曹雪芹的诗句决不会只有奉承朝廷那么简单。而且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有诗《寄怀曹雪芹》云:“……接罗倒

15[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3-244。

16蒋见元、程俊英:《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页453-454。

17[清]曹雪芹;冯其庸重校评批:《红楼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页277。

18

着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19。描述曹雪芹在敦敏、敦诚眼中是个轻视礼法、傲岸不羁、善于高谈雄辩,甚至将衣服倒着来穿的人物。所以笔者觉得,曹雪芹在紧接着匾额诗后的题咏五律一定有所表示。

相比起来,宝玉的咏题五律却几乎不见以上奉承应付的写法。且看宝玉所写的诗句: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19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20

以上三首五言律诗是曹雪芹以宝玉的名义写下的。除了〈有凤来仪〉必须以“凤凰”扣题外,宝玉几乎完全将他的诗歌往风情景色与儿女情思上发展。不是“谢家幽梦长”便是“红妆夜未眠”,仍旧保持他一贯的香软诗风,竟完全剔除了宝钗等人的那种歌功颂德、屈躬卑膝的作风。冯其庸评:“此诗除首两句略具应制之体外,下六句非但不像应制,且都有不宜之句,末两句‘碎影’、‘梦长’,更非颂诗之体……”。21所以依笔者看来,此时的宝玉便是曹雪芹的化身。虽然皇室的权威已来到面前,个个都毕恭毕敬的迎合着,但宝玉依然保持我行我素的作风。想描写温柔乡便写出“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想描写风景便道“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欲将姐姐的高贵身分放入诗里便写“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完全不受任何权势及思想限制。当然,笔者也不排除曹雪芹这么做是想保持宝玉在《红楼梦》中“潦倒不通世务”的一贯作风,但这是创作内部的课题,此章暂且不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元春却偏偏选了黛玉代写的〈杏帘在望〉为四诗之首。依笔者看来,黛玉写的〈杏帘在望〉虽可媲美宝玉的三首咏题。但是,黛玉的最后一联却突然写道“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22,与宝玉的诗风完全不符合。虽然,脂批评此段为“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23,但笔者觉得这里的应制程度明显重过宝玉的三首题咏。至少,宝玉所应制的只是在20[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6-247。

21[清]曹雪芹;冯其庸重校评批:《红楼梦》,页279。

22[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7。

23

元春的贵妃身份,但黛玉所写的却大至整个朝代景象。所以笔者以为,元春评论宝玉诗中的名次,不单单考虑到诗中的艺术,还加入了诗词是否对当朝体面。因为黛玉所写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24有更明显夸耀盛世的作用,所以元春也不理〈杏帘在望〉否出自宝玉便将它点为榜首。可见,曹雪芹单单一个“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便从诗词里透露了政治对小说情节的影响,加上自身对歌功颂德的感受。而这类深入、细腻却隐讳的写法只有经历过家族鼎盛,且曾沐于天恩却又跌入谷底的曹雪芹写得出。

第二节、时运兴衰难料对曹雪芹的启发

自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后,曹雪芹迫不得已要走出家庭的框框,亲自体会谋生的艰难。曹家被召回京城后,曹雪芹便在皇室的右翼宗学里当差,并结识了两位王族公子——敦敏与敦诚。

但在乾隆登基后,曾封曹宜为“护军参领兼佐领加一级”,追封曹振彦、曹尔正为资政大夫。25从这里看来,曹家在乾隆元年有中兴的趋势,而曹雪芹又受浓厚艺术熏陶下成长,是工诗善画、高才博学的人才,曹家或真有可能复兴。但很可惜的,由于庄亲王胤禄密谋不轨,曹家正好有人在庄亲王府里当差服役,曹家再次被牵连,于乾隆五年间再次被抄家。26自乾隆元年至乾隆九年的资料显示,曹雪芹当过的差事只有在与敦敏、敦诚相遇的宗学而已。曹雪芹在乾隆十年便离

24[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247。

25吴思裕:《曹雪芹佚著浅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页121。

26

开了宗学,原因不明,但确定的是曹雪芹再也没有任何与朝廷有关的活动。笔者从以上资料,推测曹雪芹在学问、为人、修养上并不是“天下无能第一”27的人,只是被当时的朝廷局势与时运所限。私以为,让曹雪芹如此“无能”,无法为家族出力的原因是当时国家君主替换,时运盛衰,才让曹家与曹雪芹如此兜兜转转。

乾隆十年(1745),曹雪芹开始写《红楼梦》,当时曹雪芹约三十岁,处境穷困潦倒。28《红楼梦》开头第一段有韵文体便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乃是石头对自己补天无力的悔恨。而曹雪芹也有一片天需要补,那就是曹家的那片天地,而曹雪芹“补苍天”不成,却与前文所说的时运、盛衰有关。第三十八回宝玉的螃蟹咏,就贴切的描述与讽刺此种景象。

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

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

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29

这首诗咋看来是一般歌咏吃螃蟹的兴奋和愉快心情,但里面却表露了改朝换代与君主易位,并为文人带来的时运不济。宝玉所写的诗包含了金人元好问的〈送蟹与兄〉“无肠公子本无肠,惯耐江湖十月霜”,与苏轼〈老饕赋〉中苏轼吃螃蟹的狂态。30笔者认为,曹雪芹用了这两个典故是用以讽刺时运为文官所带来的凄凉下场。元好问本是金朝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却因金朝被元朝所灭而不仕。31苏轼一生为国为民,却因宋神宗上台,赏识王安石的熙宁变法,苏轼却对熙宁变法27[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49。

28李广柏:《曹雪芹评传》,页354。

29[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515-516。

30[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516。

31

有所异议,而王安石“素恶其议论异己”32所以官途坎坷。元好问在由金入元后的不仕遭遇;苏轼在宋仁宗时被重用,宋神宗即位后,苏轼却因变法而从自求外任沦落至被贬的下场,这一切都与曹家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经历的兴衰有一定的相似点。

根据以上经历,曹雪芹对时运、兴衰都有一定的领悟。正如秦可卿所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33笔者在此简略总结,曹雪芹对兴衰、聚散必定有所领悟,下文将继续深论。

第三节、生活圈子启发曹雪芹对女性的看法

生活圈子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战国有“孟母三迁”,孟子才能成为古代贤人。虽说曹雪芹自三十岁开始埋头撰写《红楼梦》,但他三十岁以前的生活圈子的确会对他造成影响。笔者取材自曹雪芹少年至青少年时期的事迹与活动,希望借此探讨曹雪芹的生活圈子如何影响他对女性的认知。

曹雪芹少年时期。他祖母李氏依然健在。学者李广柏推测,曹雪芹必然受到祖母的溺爱,让他成天在内帏厮混,在姐妹丫头群里长大。34另外,曹家虽是汉人身份,但世代都在旗人社会里生活,也养成了某种些旗人特有的风俗习惯,所以曹家也可算是旗人家族。加上,旗人姑娘所受的清规戒律较汉人姑娘少,不缠

32[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页10802。

33[清]曹雪芹、[清]无名氏续:《红楼梦》,页170。

34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

《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全文) 主持人:我先向朋友们介绍,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三位朋友,先生年岁大,德高望重,但是我们按照礼仪:女士优先,我们先来介绍女士。那么坐在我右首的这位女士是上一期节目中,跟大家见过面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著名学者吕启祥先生,大家欢迎!第二个,再介绍女士,年轻的女士,她现在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古典文学博士的曹立波女士,大家欢迎!最后,我们再推出我们这位先生,他是研究《红楼梦》诗词曲赋非常有独到功夫的专家,是蔡义江教授,大家欢迎! 那么人们常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但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一首诗,这不单单因为《红楼梦》的作品当中,有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韵文,更主要地在于小说的整个氛围是诗意的和诗化的。那么,曹雪芹在《红楼梦》当中是怎么样通过大量的诗词曲赋,为特定的人物、情境服务,然后又符合人物特定的身份?那么,我们先听蔡先生的。 蔡义江:曹雪芹诗歌是很好,写诗本领很大。很可惜,曹雪芹到今天为止没有留下,他于自己《红楼梦》以外的身份来写的,一首完整的诗都没有留下。惟一留下的也就只有两句话,那两句诗,那是一

首诗的最后两句。这首诗是题在白居易《〈琵琶行〉传奇》,他有一次在敦诚、敦敏家里看《琵琶行》演出的时候,看的时候题了一首诗,这首诗没留下来,但是敦诚、敦敏他们写笔记的时候,引了两句,是最后两句,说“白傅诗灵应喜甚”。白傅就是白居易。他认为是已经过去的人了,讲他的灵魂,诗灵,应该高兴得很。“定教蛮素鬼排场”,蛮素,一个蛮,一个素,是白居易身边的两个侍妾,两个服侍他的女子,一个跳舞特别好,一个唱歌特别好,所以我想如果白傅看到这个的话,一定高兴得不得了,一定会叫他的那个两个小丫头、侍妾来鬼排他。因为这个都是前人的,所以只能是编鬼了,来排练一番,演出一番。我们现在人看到曹雪芹的诗,《红楼梦》之外的就这两句,完整的一首诗都没有了。在《红楼梦》里面,曹雪芹拿自己名义写,自己出面写的只有二十个字。小说假托他从石头空空道人那里拿来的稿子,在那里披阅、增删,批完以后题了一句,二十个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好不好?那么你们去评说。他整个就是这么一点。 那么,其他的所有的诗,绝大多数都是拿小说人物的身份来写,替人物来写,所以,你讲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诗写好、不好的话,你这点不能忘记。曹雪芹第一个美学目标,写成功一部《红楼梦》的小说,不是写成功一部他的诗稿,这点绝对不能忘记。如果小说写成功是第一,那么它里面模拟小说的人物写的,它一定要适合模拟这个人物的身份。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定)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曹雪芹《红楼梦》文本解读 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此书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今传本《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成。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便征服了万千读者的心。民间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说,可证其盛。“红学”研究历时二百余年,仍然不衰,使人叹为观止。鲁迅评价〈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其内蕴广博。 《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它不仅在国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著,而且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幷且在国外也有不少人对它进行研究,《红楼梦》正日益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作家素材 曹雪芹(约1724—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曹雪芹生活在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从曾祖父起三代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祖父曹寅当过康熙的“侍读”,曾祖母又是康熙的乳母,曹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常密切。少年时代,他“锦衣纨绔”、“饫甘餍肥”,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雍正初年,他父亲曹頫因事受到株连,被革职抄家。从此,家族的权势和财产都丧失殆尽。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生活极不安定,有时甚至不得不投亲靠友,以维持生活,还常常受到歧视和凌辱。经历了由锦衣玉食到“举家食粥”的巨大反差,使他对贫民百姓的命运有了切身感受,对社会上的黑暗和罪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曹雪芹晚年迁居北京西郊农村,生活更凄凉、悲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靠着卖画和亲友的接济过日子。曹雪芹就是在这样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从事“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创作。约乾隆二十九年(1762)幼子夭亡,使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曹雪芹贫病无医,“泪尽而逝”,只留下尚未完稿的《红楼梦》(有说法认为《红楼梦》应该是全部完成,但只是后半部“被借阅者迷失”) 从曹雪芹晚年的好友张宜泉、敦敏、敦诚等人的零星记载可知,曹雪芹多才多艺、工诗善画、嗜酒狷狂,对黑暗社会抱傲岸的态度。曹雪芹的诗,有创新独特之处,风格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赞道:“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识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 【解读】 [人生际遇]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了从豪华奢侈到穷困落魄的巨变,给他的身心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把自己的遭遇,把自己的血和泪,凝结成为文字,用它记录下内心的向往和理想,使自己的感情升华,于是写下了《红楼梦》。由此可见,丰富的人生际遇是创作的源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人最可贵的是有志向,最难得的是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曹雪芹花费十载写红楼,终成不朽巨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论多么光辉的目标,伟大的胜利,都要从脚踏实地开始做起,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创作是人们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个人能力与道德境界的综合反映,是思想的载体,是灵魂的升华。曹雪芹经历了生活中

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5篇

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5篇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挼裙带那时情。 别后心期和梦杳,年来憔悴与愁并。夕阳依旧小窗明。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上片写追忆往日的恋情。下片写今日的相思。上片用了两个细节描绘,便刻画出当日相恋的幸福情景,其结句尤为鲜活动人。下片侧重此时的心理刻画,结句用一景语,余有不尽之意。上下片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更为突出了。 浣溪沙·无恙年年汴水流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为纳兰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时所作。王士祯在其《浣溪沙》词序中云:“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词共二首,其一

系纳兰和作之本,词云:“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词中亦有怀古之意,唯词题未予标出。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本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词以情景俱到之法出之。上片写红桥一带之景物和感受,其今昔之感已见篇中。下片点出炀帝旧事,怀古之意显明鲜活。结处尤为深刻,“玉钩斜”、“迷楼”于一句中形成对比,意含深曲,令人回味深思了。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词牌名:诉衷情|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翻译/译文 远处的山也收起了那抹残翠,暮色四合,切莫登楼,那只是徒增伤感。 休休意为不要,接上一句:欲写两眉愁,是说因思念而惆怅不愿梳妆。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词牌名:如梦令|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原因

曹雪芹著《红楼梦》的原因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位石头谜,他画过石头画,写过石头诗。《红楼梦》又名《石头记》,《石头记》中的主人翁贾宝玉是“神瑛侍者”幻化成的,“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的“通灵宝玉”,据考证就是雨花石。雨花石在南京产于“聚宝山”,在六合产于“灵岩山”,所以,曹雪芹把它神化为“通灵宝玉”。 在乾隆年间,曹雪芹住在正白旗写《石头记》。香山的老人爱说“《石头记》记石头”。曹雪芹写的这本书,从一开始说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被丢弃在青埂峰下,后来随着下界的神瑛侍者身入红尘,经历了悲欢离合,炎凉世态,一直到顽石归天,全书结束,就是写的一块顽石的故事。 曹雪芹祖上明末前居住在今辽宁铁岭西南郊腰堡大汛河村一带。在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掠地时,曹雪芹的远祖曹锡远被后金的军队俘虏,给多尔衮当家奴,属正白旗包衣(“包衣”即满语“家奴”一词译音“包衣阿哈”的简称)。清朝建立以后,设立“内务府”,负责为皇帝管理财产、饮食、器用等各种生活琐事和宫廷杂物,曹家成为“内务府”的成员。曹锡远的儿子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的儿子曹玺和曹玺的长子曹寅,曹寅的长子曹颙和侄儿曹頫,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一职。织造的职务,主要为皇帝管理制造和采办宫廷用品,但除此之外,还同时担任替皇帝搜集情报的工作,曹寅就经常向康熙密奏南方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治安、民情等等。曹家几代人担任这一职务,表明他们跟皇帝有一种特殊亲密的关系。曹玺的妻子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康熙南巡时还在江宁织造府内接见过孙氏,称她为“吾家老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小时候曾做过康熙的伴读,以后又担任御前侍卫。曹寅在给康熙的奏折中自称“臣系包衣下贱”,说明曹家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对于皇帝来说是奴才,但对一般人来说,则是一个极为显赫的大官僚,是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雍正继位后,曹家遭受冷落,曹頫时受斥责。雍正五年(1727)末、六年(1728)初,曹因织造差员勒索驿站及亏空公款等罪,被下旨抄家,曹頫被“枷号”,曹寅遗孀与小辈等家口迁回北京,靠发还的崇文门外少量房屋度日。曹家从此败落。经历这样家族变迁的曹雪芹,因此而获得对贵族之家种种黑暗与罪恶的深切体验,这便成为他创作《红楼梦》重要的生活基础。

曹雪芹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

曹雪芹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篇-红楼梦读书心得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仅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甲戌本、戚序本,一共四个版本。我没有看高鹗的续书,因为我总认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那样子的,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中国有四大名着《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2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红楼梦》,一部书中人物的悲剧,一部作者的悲剧。曹雪芹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情。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东风一望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只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己的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了。

红楼梦艺术手法赏析

浅谈《红楼梦》艺术手法 《红楼梦》就是一部寄托深意、“字字瞧来皆就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绝世佳作。它就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的高峰。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与很高的美学价值。它就是一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以家庭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清朝社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 《红楼梦》不仅在小说背景方面有特殊的构思,在小说艺术手法上面更就是独具一格,达到了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的高峰,具有了相当的美学价值。下面,我就我个人对《红楼梦》的阅读经历,对其艺术表现手法浅谈一二。 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艺术 这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曹雪芹完美地做到了在同一阶级中塑造众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红楼梦》中的人物非常之多,且不说人物本身千差万别的,单就是本身思想性格及身份地位类似却又处处不同的形象就有很多为众人所熟知。在这众多的人物中。有的就是官僚贵族的当权者,有的就是锦衣玉食的公子王孙,有的就是年轻貌美的大家姊妹,有的就是经受豪宅欺凌的丫头仆役,这些人,同一类人大都有着相似的出身经历或者身份地位,但曹雪芹却同中求异,采用了一些很特殊的对比手法,使得那些易被人混淆的形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毫无类同之感。 比如,《红楼梦》中著名的两位名门千金小姐,薛宝钗与林黛玉。她俩的出身与学识教养基本类似,都有沉鱼落雁之貌,都有出口成章之才。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按理说很难区分。然而在《红楼梦》中,显然她俩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对立形象。曹雪芹通过对她们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思想风格的刻画,表现了这两个形象内在的迥异。这种迥异在宝钗与黛玉对宝玉的爱情上体现的尤为明显。黛玉对于宝玉,就是一片纯真的爱情,她通过“题帕诗”向宝玉倾吐爱情,含蓄而明心。而宝钗,却就是因宝玉就是贾府的宠儿而爱上宝玉,这种爱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为了未来的地位,她的爱谨慎而谋世。再者,在处世为人方面,黛玉高洁,自尊,从不轻易迎合世俗,无论就是对至高无上的贾母,还就是对管家少妇王熙凤。而宝钗,她拥有大家闺秀的气质与背后厚实的家庭财富,凭借她的乖巧伶俐讨得了贾母的欢心。一个天真敏锐,一个沽名钓誉,这就就是钗黛之别。 作者通一系列相同事件中钗黛的不同言行,塑造了她俩迥异的性格特点,使得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特点鲜明突出。这样的例子还有一大批,如迎春与探春,尤氏姊妹等。小说中,作者以特殊复杂的对比手法,同中求异,重复中求不重复,塑造了一大批外部相似却实质迥异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人物塑造中,曹雪芹没有采用中国古典小说惯用的人物主导性格的手法,她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并不就是从个人好恶出发,随意将某个人写成好人,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曹雪芹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完曹雪芹的《红楼梦》,你也许最爱才貌双全的林黛玉,也许最爱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气质的薛宝钗,但XXXX最喜欢“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的晴雯……下面是XX为大家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小说的内容很多,但令我最动容的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爱情悲剧。 或许吧,林黛玉是有些小肚鸡肠,是有些娇柔做作。但我们仍从她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她的温柔与多才。我也并不否认薛宝钗很完美,她的大方,孝敬是书的亮点。但是,她在完美,也只是封建社会的塑造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娃娃般只知道一味的服从长辈的命令。相比之下,叛逆的贾宝玉和孤寂冷傲的林黛玉却给我另一番体会。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

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XX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曹雪芹和《红楼梦》

曹雪芹和《红楼梦》第一节生平和创作概况一、家世: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等(1715?——1764?)他的远祖原是明朝的军官,是东北辽阳人,明后期被后金军队俘虏,编入满州正白旗当“包衣”(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正白旗原由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率领,多尔衮死后由皇帝亲自统领,曹家从此有机会接近皇帝。曹雪芹的曾祖父叫曹玺,当过内务府郎中,其妻孙氏是康熙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年幼时当过康熙的伴读,康熙即位后曾任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兼两淮盐务监察御史等职。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江宁织造署内。反正用皇家的钱去招待皇帝,曹寅因此花费了大量的官银,这为曹家埋下了祸根。曹寅的文学修养很高,是江南的文人领袖,与当时著名文人尤侗、查慎行、朱彝尊、洪昇等人都有交往,著有《楝亭诗钞》《楝亭词钞》《楝亭文钞》等,还编过剧本,奉旨刊印了大型诗歌总集《全唐诗》。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其文学修养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祖父的影响。江宁织造是一个肥缺,负责管理纺织业并采办宫廷用品;还有一个秘密任务就是向康熙密报各方面情况。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去世,儿子曹顒继承父职,曹顒继任三年后又病死,康熙又让曹寅的妻子过继了其叔的一个儿子曹頫,继续担任江宁织造。二、生平:曹雪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出生到十三岁左右为第一阶段。曹雪芹大概就是曹頫的儿子,在康熙五十四年下诏令他过继的那年出生,因而取名为“霑”(暗喻沐浴皇恩之意,这与作品中写宝玉一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玉有关)。曹寅在世时,由于多次接待皇帝等原因,亏欠了大量公款,直到曹頫时还未还清。雍正五年,曹頫从江宁押送绸缎进京,经过山东长清县等地的驿站时,向驿站勒索银子,被山东巡抚塞楞额弹劾。追查起来,发现曹家大量挪用官银,结果被革职,次年又被抄家。除留下北京崇文门外十七间房子和三对奴仆外,其余家产全部查封。雍正六年,曹雪芹至多不过十三岁,举家从金陵迁至北京。(关于曹家受罚的情况,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是出于政治原因,雍正即位后,排斥异已分子,曹家与康熙帝亲自选定的继承人胤禵关系密切,雍正就借机进行打击)。从十三四岁到二十三四岁是第二阶段。这次抄家事变以后,曹家从皇帝的宠臣沦为平民,虽受到沉重的打击,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由于曹頫在被抄家以前已转移了部分家产(金银细软),再加上曹寅的两个女儿都是满族亲王的王妃,曹家的经济情况还比较宽裕,还能保证曹雪芹有良好的接受教育条件,否则后来就不可能写出《红楼梦》。乾隆即位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宣布对一些官员的欠款实行赦免,一度曾重新启用曹家及其亲戚。如曹寅的妹夫傅鼐在乾隆元年升任兵部尚书,后来又兼刑部尚书;曹寅的大女婿(曹雪芹的姑夫)福彭担任正白旗满州都统。因此在乾隆初期曹家曾有一段“中兴”或“小康”的日子。期间曹雪芹也曾以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读书。《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贾家的一些人在栊翠庵品茶,用的茶具都非常讲究,脂砚斋评语指出就是根据乾隆二年谢园送茶的往事写成。但好景不长,乾隆四年,因庄亲王允禄等人谋反案的牵连,曹家又一次遭到更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这时的曹雪芹已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二十四五岁到逝世是第三阶段。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穷困潦倒的时期。期间曹家的生活情况,至今未发现可靠的资料,传说他曾考取过贡生(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成年后在北京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担任“助教”,结识了在这里读书的清皇族子弟敦敏、敦诚(皇太极第八子阿济格之后)和裕瑞(皇太极第十子多铎之后),后来又结识了私塾先生张宜泉,这几个人都是曹雪芹的终生好友。曹在这段时期的生活情况,我们只能在他这几位朋友的诗文中见其一斑。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曹雪芹“其人身胖头广而色黑,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从中可知曹喜欢谈天,语言幽默,经常发表一些精辟的见解。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曹雪芹曾入两江总督尹继善署为幕僚,大概由于性格的傲岸不羁,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年以后就翩然告归。据说吏部侍郎、兼管皇家画院的董邦达在敦敏家认识曹雪芹以后,曾请曹去画院任职,但被曹谢绝了。张宜泉《题芹溪居士》“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堂前花鸟入吟讴。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

盘点纳兰容若最美的十首诗词-好词好句

盘点纳兰容若最美的十首诗词_好词好句 命运一词如水,蜿蜿蜒蜒,穿越茫茫浮雪,途经落花与十月霜,最终抵达至今世游魂。黑白画幕间浅唱低吟,千寸时光在如泣如诉。纳兰词深情款款,今天我们就来吧啦吧啦这些最美的诗词。 ①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①,犹记手生疏②。 倦眼乍低缃帙乱③,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临江仙》 ②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采桑子》 ③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采桑子》 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 ⑤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浣溪沙》 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画堂春》 ⑦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摊破浣溪沙》 ⑧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摊破浣溪沙》 ⑨一霎灯前醉不醒,恨如春梦畏分明。淡月淡云窗外雨,一声声。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听鹧鸪啼遍了,短长亭。 ――《摊破浣溪沙》 ⑩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 “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 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 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 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 咏菱妙句)指香菱。

曹雪芹简介

红楼梦资料汇编 一、曹雪芹介绍 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因其很喜欢竹林七贤之“阮籍”,故取字中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他的先世原是汉人,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就是说他家很早就入了满洲旗籍)。注:包衣就是家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yóng、父亲曹頫fǔ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他的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皇帝玄烨的乳母,(也即是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即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帝玄烨宠信。两个女儿入选王妃。康熙皇帝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即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曹寅病故,其子曹颙、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曹雪芹自幼及时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曹雪芹在少年时代经历过一段“锦衣纨绔”“饫yù甘餍肥”的贵族生活,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横溢,善谈吐。 雍正即位后,雍正初年,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清除政敌的斗争。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皇室内部争夺权力斗争的牵连下,他的父亲曹頫因事获罪免职并被抄家,(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后又遣回北京(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家道从此衰落,到他著书时已过着贫困生活。 补充: 曹家败落本质原因:太子之争,曹家当时支持的是八阿哥,但最终即位的是四阿哥雍正。因而受牵连。 当时苏州也有织造,(曹頫在担任江宁织造之前曾短期地担任过一段时间苏州织造,后才担任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官署是现在的市十中。担任苏州织造的是李煦。李旭和曹家交好,苏州织造,江宁织造,李家和曹家其实可以说是当时康熙帝放在民间的两个密探。向皇帝汇报当时民间社会上的消息。李家也是八哥党的,因而在后来皇族的争权内斗中也遭受了牵连,后被发配到了黑龙江。其家人在苏州街上作为官奴被卖,但是一连十天无人敢买。 曹家则隐入了北京胡同,从此败落。曹家可以这般全身而退也亏了曹家在皇宫里的亲人里应外合以及求情。不然也不会比李家好到哪里去。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书写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困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他写《红楼梦》,“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 “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因贫病交困,加之爱子夭折悲伤过度,全书未尽即凄惨地与世长辞。) 现在北京西山有曹雪芹纪念馆。

纳兰容若经典诗词

纳兰容若经典诗词 导读:本文是关于诗句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你挑灯回看,我把萧再叹。 2、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 3、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4、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筏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5、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 6、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7、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8、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9、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10、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 11、嗜书消得浓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12、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13、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

贫。 14、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15、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16、我是人间惆怅客,断肠声里忆平生。 17、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 18、惊晓漏,护春眠。格外娇慵只自怜。寄语酿花风日好,绿窗来与上琴弦。 19、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20、重到旧时明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 21、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22、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23、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24、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5、木叶纷纷归路。晓风残月何处。 26、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27、起来呵手对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28、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曹雪芹《红楼梦诗词》

(清)曹雪芹《红楼梦诗词曲选》 题《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跛足道人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举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西江月题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红楼梦 〔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所以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终身误〕都到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枯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理应,何必枉悲伤!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膳,视绮罗俗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zhan),字梦阮,号雪芹、芹 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曹雪芹是一位诗人,其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可惜,他的诗画留存下来的不多。曹雪芹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文学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写于曹雪芹凄凉困苦的晚年,原名《石头记》,基本定稿80回,曾以手抄本流传。1791年,程伟元、高鹗第一次以活字版印刷出版,全书120回,书名改为《红楼梦》。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从中表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渐趋崩溃的社会真实内幕,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自然、逼真地叙述和描写了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塑造了一大批典型人物。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矛盾中根据人物身分地位刻画人物,又善于以艺术氛围烘托人物内心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如多情而又富有叛逆精神的贾宝玉,孤芳自赏、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贤淑善良又巧于迎合的薛宝钗,泼辣、狠毒的王熙凤,逆来顺受的尤二姐,刚烈不屈的尤三姐等无一不是栩栩如生。在事件和人物的刻画上,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美与丑、虚与实、统治与被统治的描写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含蓄深沉、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红楼梦》语言简洁纯净,准确传神而多彩,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书中诗词歌赋的运用,对人物塑造、情节展开起了很好的作用。《红楼梦》的光辉成就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对后世家庭社会小说有极大影响。

纳兰容若诗词精选

《梦江南》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会饮牛津,相对忘贫。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浣溪沙》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蘋洲。西风听彻采菱讴。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菩萨蛮·回文》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

《昭君怨》 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寞锁朱门,梦承恩。 《青玉案·人日》 东风七日蚕芽软,青一缕、休教剪。 梦隔湘烟征雁远,那堪又是,鬓丝吹绿,小胜宜春颤。 绣屏浑不遮愁断,忽忽年华空冷暖,玉骨几随花换。三春醉里,三秋别后,寂寞钗头燕。

红楼梦诗词曲赋的作用

《红楼梦》诗词曲赋特点及作用 在《红楼梦》中,作者或因情节发展需要而创作,或借人物之手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可谓独具匠心。作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诗词曲赋起到了暗示作品的政治主题,使小说中活跃的人物形象性格更突出,点明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并且记录了封建贵族阶级走向没落足迹的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部《红楼梦》,倾倒了多少代人。《红楼梦》中的韵语——那精彩绝伦的诗词曲赋,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慨叹、伤情、迷茫、惆怅,有的诗作更是遮着神秘的面纱,激发着人们让你的想象力,甚至成为数百年来破解不开的谜,可以说红楼梦的诗词曲赋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诗、词、曲、赋、歌谣、谚、联额、骈文、拟古文等应有尽有。以诗为论,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骚体,有咏物诗、怀古诗、即景诗;有拟初唐《春江花月夜》之格的,有仿中晚唐《长恨歌》之体的......这样的局面,是其它小说中所未曾见的。 “教义之用,伤时骂世”,如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世人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会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再如薛宝钗所讽和的《螃蟹咏》,其中一联说: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写的虽然是横行一时、到头来不免被煮食的螃蟹,但拿来给那些心机险诈、善于搞阴谋诡计、不走正路、得意时不可一世的政客、野心家画像,也十分维肖。“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它小说中的诗词可有可无的情况不同, 《红楼梦》中的多数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一部分的情节。比如读第二十二回中的许多灯谜诗,如果只把它当成猜谜游戏而不理解它的寓意,那么,我们连这一回的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也搞不懂。“时代文化精神生活的反应”,《红楼梦》通过元春省亲,大观园女儿们结社作诗,拟对,制谜,行令等情节,多方面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比如元春省亲一回,正如脂评所说“借省亲事写南巡”,可以断定在有关元春归省盛况的种种描写中,有着康熙、乾隆南巡,曹家多次接驾的影子。这样,写宝玉和众姊妹奉元春之命为大观园诸景作诗,也就可以看作是写封建时代官僚们奉皇帝之命而作应制诗的情景的一种假托。“按头制帽,诗即其人”,曹雪芹痛恶那些为炫耀自己才华而附会拟出的“佳人才子等书”,《红楼梦》的诗词歌赋是从属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描述的需要的。海棠诗社诸方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祥云的清新洒脱,都自由个性,互不相犯。再如,贾云所写的书信、贾环所制的灯谜、薛蟠所说的酒令,都无不令人绝倒。他们写的,讲的之所以可笑,原因各不相同,也各表现不同个性,绝不雷同;然而又都可以看出作者出色的模拟本领和充满幽默感的诙谐风趣的用笔。《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在艺术表现上的另外一种现象便是“谶语式的表现手法”。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种暗中的于是所采用的方法是各式各样的。以林黛玉为例,她写的许多诗词,甚至席上行令时抽到的花名签,都可以找出一些诗句作为她后来悲剧命运的写照《葬花吟》,《桃花行》,无不暗示了她不幸夭逝的悲剧命运。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最高的。而它的诗词歌赋就像一道金光,成为历史上永远抹不去的财富。 第一:借韵文发挥,伤时骂世,指桑骂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