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

宝庆竹刻

初冬的一个下午,在邵阳水府庙的茶馆里,几位老人正在讨论着什么问题,这几位老人是从事宝庆竹刻工艺几十年的老艺人,他们此刻的讨论正与宝庆竹刻的发展有关。

宝庆竹刻又称邵阳竹刻,因产于湖南邵阳而得其名。

邵阳,旧称宝庆府。地处湘桂黔三省交界地,是湖南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资江和邵水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邵阳独特的风土人情。同时这里也盛产楠竹,自古以来,竹制工艺十分发达,宝庆竹刻,就是从实用竹器制作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艺术品,是古邵阳民间工艺的瑰宝。

据明朝《宝庆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举人潘应斗曾将其叔潘一龙和众高手们的竹刻技法、刀法一一记录下来,汇篡成《大来堂制艺》,因此,《大来堂制艺》成为后人研究宝庆竹刻历史和传统技法的重要资料,也是关于宝庆竹刻历史最早的记录。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宝庆竹刻逐渐形成了竹根雕刻、竹青雕刻和竹簧雕刻三种雕刻类型,其中竹簧雕刻是宝庆竹刻所独有的,它集竹根雕刻与竹青雕刻特点于一身,是宝庆竹刻类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它的发明使竹刻艺术的大件化创作和

工业化成为一种可能,并对中国竹刻工艺的变革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是宝庆竹刻发展到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冲击,曾取得过如此辉煌成绩的宝庆竹刻如今已面临将近失传的困惑,宝庆竹刻制作工艺难以为继的焦虑正笼罩着这个行业,街头茶馆几位老人的讨论和思考也正为此。

竹根雕刻

一把槌子,一根凿子,一段历史,孤独的槌声穿越千年,记载着宝庆竹根雕刻悠久的历史。

竹根雕刻在邵阳本地称竹兜雕刻,竹兜也叫竹根,宝庆的竹根雕刻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竹根雕刻是以竹根为材料、利用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节疤,经巧妙构思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宝庆竹根雕刻主要特点是粗旷、大气、古朴,富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在雕刻上大胆运用留节雕刻法,使作品造型古朴,生动传神。留节雕刻法是利用竹势竹态,充分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态,大胆留节,采用凿、削、雕、刻的手法,塑造人物和物件。

竹根雕刻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即兴创作的过程,它利用竹根的天然形态,再加上创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赋予雕刻中,经过一番创作后便成一件成功的竹根雕艺术品。

竹根雕刻与竹青雕刻的关系咱们可以这样理解,

竹根雕刻是宝庆竹刻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类型,也是最原始的一种技艺,它没有约定俗成的刀法,一切都是艺人在不断的实践和祖辈口口相传中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所以才有一把槌头和一根凿子就能完成一件艺术品的魄力,它为竹青雕刻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竹青雕刻与竹根雕刻的载体不一样,更重要的是竹青雕刻在竹根雕刻技法基础上,把凿、削、雕、刻等技法上升为具体的刀法传承下来。

竹青雕刻

“近日春雨连绵,杜门罕出,偶仿巨然古法,甚为雅观,固其篆刻”,这是明“云山樵子”落款的山水图笔筒,也是迄今为止邵阳发现最早的一件竹青雕刻艺术品。

凡是以竹青为质地雕刻而成的既具观赏性又兼顾实用性的雕刻品称为竹青雕刻(这里有一个重点提示,竹青的解释)。

竹青雕刻是宝庆竹刻类型中最传统的一种雕刻技法,它大致产生于明朝初年,是在汲取民间竹根雕、木雕、金石雕刻等艺术的基础上,由民间文人雅士创造出来的一种极具观赏和实用于一体的雕刻技艺,一经诞生便在文人雅士中迅速传播开来,

竹青雕刻品种有笔筒、笔海、牌匾等。

竹青雕刻的主要技法有:阳刻、阴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技法。

竹青雕刻常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平口刀、圆刀、三角刀。

平口刀,主要用于外轮廊的走线,用力要均,第一刀不能太重,轻轻用刀走线,用中锋走线慢慢加重,这样刻出来的外轮廊线,光洁有力,富有厚重感。

平口刀用于铲地、平地,竹青雕刻不管是哪种类型,都需要铲地、平地,铲地、平地需根据画面的实际情况用刀,大面积的铲地可以大胆用刀,小面积的可以精刻细雕。

圆刀(如果没有,删除),主要用于各种树叶的雕刻,以及大块的山石雕刻,人物的面部雕刻等,用途非常广泛。

三角刀(如果没有,删除),主要用于人物的头发、禽、鸟类的羽毛,松针等雕刻。

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雕刻呢?竹青雕刻的常用刀法有:顺刀法,用于走线,刻轮廊,用刀需轻、均匀,分多刀完成;

刮刀法,用于平地刮细;

铲刀法,铲去多余的部分;

点刀法,用于雕刻树叶;

颤刀法,用于雕刻禽、鸟的羽毛;

划刀法,用于规范画面的大小。

您看,以这个《山居图》笔筒为例,向您展示这些工具和刀法在雕刻中具体的运用。

首先用铅笔在准备的竹筒上画好底稿,要注意构图要饱满,然后就可开始雕刻,整个雕刻过程首先从刻边线开始,利用平口刀在事先画好的稿子边缘顺着图案的形状和走势

依次把所有的边沿先刻好,主要用到的刀法是顺刀。其次利用铲刀法把多余的部分铲下来,这样的话图案的大致形状就出来了,然后再用顺刀法和铲刀法逐渐向下面过度,以达到竹材边缘宽度的2/3为止,这样就有了高浮雕的效果。

等轮廓出来一大半后就可以开始精雕和细雕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把刚才介绍的几种刀法综合运用才会达到完美的效果,您看,一个拙朴自然的笔筒就放在您的面前了。在宝庆竹青雕刻的工艺里,并没有哪一种雕刻模式是固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根据艺人的水平和习惯的技法来完成。

竹根雕和竹青雕是宝庆竹刻的基础,运用的是传统技法,它对后来竹簧雕刻的诞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竹簧雕刻在雕刻技法上传承了竹根雕和竹青雕的技法和刀法,但是在载体上改变了传统在圆竹上雕刻的习惯,发明创造了竹簧,从而设计出精美的器形。

竹簧雕刻

竹簧,又称“贴簧”、“翻簧”,《辞海》里这样阐述:“竹簧工艺,亦称翻簧,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发源于湖南

邵阳”,竹簧雕刻是宝庆竹刻所有类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是对竹根雕刻和竹青雕刻的继承和创新。

“瘦骨碧檀奕,颇识此君面。谁信空洞中,自藏心一片。凭君熨帖平,展出分明看。”这是清代文人纪晓岚对竹簧雕刻的赞扬,竹簧制品外表呈琥珀色,晶莹润滑,如象牙般光洁,被誉为“竹象牙”。加上竹簧具有造型上可大可小、可方可圆、可拼接成片的特点,大大丰富了竹制品的造型样式。它集观赏、实用于一体,造型优美、题材丰富、手法别致、讲究刀法、技巧、意境、情趣的完美结合。

竹簧雕刻工艺主要分制簧、器形、刻簧三部分。

竹簧的制作

竹簧是指竹子里面1.5毫米的部分,这部分纤维细腻、平滑、富有弹性,是整个竹子的核心部分,竹簧的制作主要分三步:

选材

在竹龄上,制作竹簧一定要选用3-5年龄的竹子,这样的竹子竹纤维细腻,富有韧性,方便以后的搓揉。

在季节上,春天的竹子正是灌浆时期,含糖分较高,容易长虫,不适合采用。一般选农历端午以后的竹子作为制作材料,以冬竹为最好。

去节、去肌

去节、去肌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使竹簧能顺利翻过来,用到的工具有锯子、弯刀、砍刀。

由于竹节上无簧,而且竹节会阻碍竹簧的翻动,所以要先把竹节去掉,去节时要注意锯口的平整。

去肌是将竹子外面一层约0.5厘米后竹青和竹肉剁下来,露出里面的竹簧,(雕刻时就在竹簧内壁上进行)去青去肌时要根据竹子的纹理来用力。

通过剁粗去青、去肌后,再进一步剁细,剁细时要注意从两头开始,只留下里面2毫米厚的竹簧,由于竹子纤维的生长特点,竹筒的中间往往比两端厚,所以最后用弯刀开匀,用刀的力度、间距一定要均匀,深浅要一致,留下1-2毫米厚的竹簧筒,这时可以拿起竹筒对着阳光检查一下看透光是否均匀,不均匀的话再做修改,最后将竹簧筒用手撕开一条口,也可以将几个竹筒套在一起,这样在蒸煮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空间。

蒸煮及晾干

将做好的竹簧筒依次放入沸水中蒸煮15分钟,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在煮的过程中让竹子里的糖份慢慢散发出来,其次是高温下竹纤维会变软,方便以后器形的制作。

操作时先用冷水浸手,再迅速从沸水中捞起竹簧筒,一只手握住竹簧筒,另一只手将竹簧筒压平,然后双手握住一头,揉搓2-3次,将竹子的纤维揉散,使它们不易变形,

再换一头搓揉2-3次,如此反复操作,再把它绷在架子上定型,最后晒干,如果碰上阴雨天气可用火烘干,这样一片片竹簧材料就制作完成。

器形的制作

器型是竹簧工艺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也是竹簧雕刻的核心,它创新的把竹簧和其他材料及技术进行完美结合,成就了宝庆竹簧雕刻辉煌的历史。

器形制作的传统手法是先设计图样,根据图样要求制作模具,再将选好的竹簧卡入模具内扎紧成型,按模具冲压,由于模具制作的难度很高,现在邵阳器形制作的艺人仍使用80年代传下来的几个老模具。

宝庆竹簧器型品种有300多种,主要以盒瓶盘碟架筒扇屏风挂屏为主。

今天要制作的是竹簧器形中最具代表性的六角花瓶,它的制作主要分7步:

器形设计

器形的设计关乎到竹簧雕刻艺术品的美观程度,所以设计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深厚的力学原理功底。

胶合

竹簧器的装饰技法关键在“贴”,我们常称“竹簧”为“贴簧”,因此,粘贴竹簧用的胶合物便显得犹为重要。

宝庆竹簧雕刻使用的胶种为动物蛋白胶,包括猪胶、牛胶、鱼胶等。

这类胶天然环保,但是使用前需要加热使它融化才可以使用。

把拓样好的竹簧板依次放进模具里面,上下为竹簧,中间是木芯,(木芯为后面的刻簧做准备)木芯两面都要紧贴竹簧(竹簧内壁向上)。

首先将竹簧背面和木芯均匀地刷上胶,然后叠在一起,如果竹簧需拼接的话,可以在接口处垫上报纸,以避免在压制时胶被挤出粘在模具上。再用较厚的木板夹住模具上下两面,两头用绳子捆好,用槌子把木楔从绳子下面打进,使绳子更紧,竹簧和木芯也挨的更紧密,胶合时间最少为24小时,然后才能松开模具。

这样一块坯板就制作完成了,同样的方法把其他几块坯板也制作完成。

拓样

拓样是用事先做好的样板附在胚板上,用笔画出所需形状,在锯掉多余的部分,同样的两块竹簧之间的木芯也要锯成同样的形状,木芯一般采用不易变形的杉木为主材,加工成所需要的厚度,如果木芯不足,要将木芯拼接起来,达到所需规格。

锯的时候一定注意看好事先画好的边沿线,在边沿线外留下3mm左右的加工量,方便下面的清角。

清角

清角俗称“清刮角”,是器型工艺中一道主要的工序,刮角的好坏直接决定器型的好坏,处理得好成型后就会天衣无缝,处理不好,整个竹簧板就会报废。

将制作好的坯板夹在模具中,两头用螺丝紧固,先用粗刨,刨到接近模具表面时改用细刨,最后细刨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一刨要从头到尾,不能停顿,一气呵成,绝对不能有高低不平的现象。清角这道工序非常重要,模具的角度要相当精确,这样成型后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宝庆器形制作艺人一般都是用眼睛来衡量角度的大小,这就需要艺人极高的技术和经验才能办到。

成型

成型是把做好的坯板荣胶粘合起来,成型因为制作难度大,一般要两个人合作完成。

首先准备一条绳子把它缠绕在条凳上,然后将刨好的胚板两侧均匀涂上胶,六面合拢,先用绳子将瓶口捆住,然后再绕过瓶身将瓶底捆住,这样将六块胚板固定,再接着一道一道加捆,如果出现塌陷,用手伸进瓶中,将低的一块顶上来,顶的过程中要将绳子带紧,以免再次下滑,捆的时候左手拇指一定要将绳子掐在棱角上避免绳子松动,万一有塌陷,塌

陷的高出部分不能高于20微米,由于花瓶是曲线形的,绳子有时会打滑,因此在捆的过程中,要将绳子交叉捆绑,捆好花瓶一般要24个小时才可以松开,这样一个花瓶制作的大致程序已经完成。

清修

成型后的花瓶还只是一个毛胚,要把毛胚瓶口和瓶底刨平,刨的时候注意要刨正,以免瓶身朝一边倾斜,如果用眼看不正的话,最好用样板套一次,符合样板就是正的。

加底座

花瓶制作最后一步是将事先准备好的红木线板和底座粘在瓶底,固定后经过24小时就可以松模,这样胚胎就全部完成。

刻簧

翻簧雕刻主要采用阳刻阴刻浅浮雕刻的技法,作品讲究线条明快,构图饱满,艺人必须做到成竹于胸,才能做到以刀代笔,运刀如神,再落刀和提刀间收刀要准,一刀一势,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刻簧的制作主要分四步:

打磨

成型后的竹簧产品通过打磨,把竹簧磨平。打磨分粗磨和细磨两种,粗磨一般采用80目至120目的水砂布,细磨一

般采用600目以上的砂布。打磨时力度要把握得当,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将竹簧磨伤。

画稿

用铅笔在宣纸上把所画画稿简单勾出;用毛笔把画稿仔细画出,使它成为一幅完整的白描画。画好的稿子用胶水粘贴在花瓶上,用毛刷整平,晾干后就可以雕刻了。

雕刻

竹簧雕刻主要有三种技法:

阴刻:传统技法,就是以刀代笔,在竹簧上雕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

浮雕:竹簧厚度只有2毫米,因而多以浅浮雕为主。

透雕:即在浮雕的基础上,画面以外部分镂空或镂空浮雕背景,今天制作的就是六角透雕花瓶,这里的透雕是指刻透竹簧,(雕刻露出里面的木芯)而不是刻透整个花瓶。工具主要是平口刀,刀法主要有:

顺刀法,用于花瓶的走线,主要用中锋,用力均匀,由轻到重,反复多次;铲刀法,用于走线后铲去空白处竹簧,显现红木底;刮刀法,用于花瓣和叶脉的修整;点刀法,用于鸟类羽毛塑造,主要用中锋;颤刀法,用于茎的塑造。

首先用平口刀刻边线,运用中锋、顺刀法将图案的边线刻出;在用平口刀把外图案的外轮廓铲出,主要用偏锋,力度要大。

其次再用平口刀把边线加深,铲去图案以外的部分,呈现出红木底,主体花瓣和叶、茎可用刮刀刮出。

最后用颤刀法把鸟的羽毛刻出,用力要按羽毛的走向来,不能太用力,避免伤到其他部位。

图案刻出来后,要单独用平口刀把花瓶背面的诗句刻出来,主要用顺刀法、颤刀法,这样花瓶上的图案就基本完成,为了起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用钉子在露出的红木芯上钉出纹理,这样可以更好地衬托整个画面的浮雕效果。

上油

上油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美观外表,使作品富有光泽,其次是为了防霉,表面的油层可以防止水份侵入,上油既美观了外表又起到防霉的效果,一举两得,所以现在的竹簧雕刻大部分都上油。

上油用的材料是上等核桃油,用棉布蘸足油均匀地涂在花瓶的表面,可以多涂几遍,等晾干后,一件成功的竹簧雕刻艺术品就完成了,从竹簧的制作到器形设计再到刻簧,在它优雅和灿烂的光泽背后,包含里艺人们的心血和技艺,由于宝庆竹簧雕刻复杂和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现代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习,所以,现在能够完全掌握整个制作工艺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宝庆竹刻是邵阳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艺术资源,它曾经以其精美

绝伦的工艺、古朴典雅的持征、热情奔放的地方特色而独具一帜,风光两个世纪而传承至今。

2006年的5月20日,这一天对于宝庆竹刻的老艺人们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宝庆竹刻被国务院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肯定了宝庆竹刻在中国竹刻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是对他们精神上的极大安慰,因为他们都是从事竹刻艺术近几十年的老艺人了。

话说“竹刻”特色教育——凤桥镇中心小学竹刻教育经验回顾

话说“竹刻”特色教育——嘉兴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竹刻教育经验回顾 凤桥镇中心小学座落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璀璨的凤桥镇。“留青竹刻”是凤桥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60多岁的冯嘉生先生是凤桥竹刻的掌门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家。几年前,学校充分挖掘资源,将“凤桥竹刻”作为特色项目引入学校,并确定发展规划,制订了将竹刻项目如何做强并逐渐成为学校特色直至创建特色学校的方案。几年中,凤桥小学在竹刻教学活动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推行竹刻教育课程化,逐步开发和完善具有特色的竹刻课程和自编教材,形成“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特色项目与学生发展相结合,特色内容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局面,坚持传承艺术,服务社会,发展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面向全体,理念引领,积极推进特色项目 凤桥镇中心小学一直将竹刻作为特色学校创办的一个拳头项目,为传承竹刻技艺,创建特色学校寻找有效途径。凤桥镇中心小学是浙江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学校、南湖区竹刻文化特色教育学校。 学校四年级以上的同学都基本掌握了竹刻的一些基本技法,能雕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并成立一支凤桥小学自己的竹刻社团——“艺新轩竹刻社”,社团中的学生都能创作一些自己的作品,把凤桥竹刻这门技术及艺术文化传承了下来。同时,在艺新轩竹刻社一系列活动的影响下,凤桥小学的所有老师、学生都能了解竹刻的基本技法及能创作简单的作品。

《浙江日报》、《南湖晚报》、《嘉兴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竹刻校本课程进行了详细报道。2008学年第一学期成功创建了南湖区“竹刻文化”特色教育学校。2008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考评组的检查。2008年至2012年数次接待外宾(韩国全罗南道和顺教育代表团、美国全球“印弟安纳”项目教育代表团等)、市内外佳宾来我校参观竹刻。在校内举办了“百年校庆竹刻展”,在嘉兴市图书馆举办了第一届儿童竹刻作品展,在嘉兴新华书店举办了第二、三届竹刻作品展。在4A级景区举办了第四、五届竹刻作品展。裘奕婷、郑金静等同学研究的小课题《竹刻奇葩、艳丽绽放》活动成果获得南湖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二等奖。戎施佳等同学的30多件竹刻作品获全国劳技创新大赛银奖、铜奖。沈珠莉同学的竹刻作品《福娃》获嘉兴市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石榴奖》二等奖等。 二、组织保障,机制健全,特色教育有序推进 自本项目开展以来,已经历经三任校长,但竹刻项目一直被坚定地予以推进,发扬。在已经开展地两轮三年规划发展目标中均作为学校特色项目(自定发展项目)的龙头,竹刻项目特色创建的地位予以确认。学校校长一直秉承竹刻项目推进的第一负责人,由教务处负责课程设置工作、教科室负责指导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德育室为竹文化建设牵头科室,负责开展各类竹刻活动等。专门委派美术组3位教师向民间老艺术家冯家生先生拜师学艺。学校教师及学生对我们创竹刻特色学校思想统一、认识到位,目标明确并为之积极努力。

竹雕根雕培训教案

竹根雕中级工培训教材 竹刻技法介绍 竹刻是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品种之一。竹刻制品有扇骨、笔筒、文具、对联等上面雕刻文字和图案的精美工艺品。我国人民历来爱竹,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故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竹子是属于君子型的植物,所以《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松号丈夫。所谓“高风亮节”是人格的修养直接取法乎竹的

证明。因此我国历史上特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苏东坡则宣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我国竹刻起源很早,据〈礼记》记载,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的仪式上就要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文饰作用。竹刻在汉朝已有相当的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实物不多,我们现在不可能很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竹刻工艺。现在,我们从很少的一些出土文物中还是可以对那时的情况进行一些想象和推断。比如,在西汉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一件漆竹勺柄,就表明当时的竹刻工艺的水平已是相当高

的,本来这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品,然后其上刻有很精美细致的宠纹,加以髹漆,便成为一件竹刻工艺品了。以后,专门制作的竹刻工艺品也出现了,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有一只非常精美的斑竹笔筒,他非常喜爱它,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裘钟”古而六朝时,齐高宗赐给明僧一件竹根如意,这表明当时己有一竹根雕的竹刻工艺和品种了。 宋代以后,陈置几案的小件雕刻,异彩纷呈,粲然夺目。如琢玉、镂牙、刻犀、范铜、塑瓷,乃至镌砚、模墨,多为前代所未有。雕刻的体制规模,题材技法,至元明而大变。竹刻就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因为各种工艺必然互影交光,息息相通。至明中叶,文

常州民间文化

常州民间文化 常州简介:常州地处太湖流域,经济富庶,文化昌盛,教育发达,人文荟萃,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古城。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常州先民就在此劳动生息繁衍,与太湖流域其它地区的先民一起创造了光辉灿烂自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为缔造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化付出了辛勤劳动。季札分封延陵后的2500多年历史中,常州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多次抓住历史上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的机遇,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碰撞、浸润、涵容、交流,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和升华,曾使常州区域文化几度辉煌,独树一帜、名震全国,领导潮流,影响后代,并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善吸纳、务实效、争一流、重新诺的常州人文精神。正是这种厚重的优秀传统人文精神,使常州区域文化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满生机。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盛赞常州“儒风蔚然,为东南冠”。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龚自珍概叹常州一府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当匹俦。” 留青竹刻:竹刻有圆雕、透雕、皮雕、浅雕等类。皮雕又称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留青"刻法就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雕刻图案,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比浅雕更具立体感。 留青竹刻是常州传统工艺品之一,在我国工艺美术苑里属凤毛麟角,享有盛誊,一九八三年、一九八八年二次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留青竹刻它对材料要求很高,最好是取三至五年的腊月毛竹进行刀刻。新选来的毛竹必需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才可以书画动刀,以防虫蛀,便于珍藏。它的特点是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镌刻的传统艺术,竹刻艺人在这层竹筠上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显示较强的立体感,又因竹皮为黄色,竹肌为红色,年深月久,竹皮竹肌的色泽反差很大,竹肌颜色渐呈紫红色,犹如初熟樱桃,抛光之琥珀,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它刻的山水,收壮美天涯于咫尺竹面,意境深远;刻书法,铁划银钩,刀刀见功;刻出原作笔墨的干湿浓淡,以至飞白牵丝等生动的墨趣和韵味;刻花鸟翎毛似能感其乐闻其声,能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为众多的国内外收藏家珍藏。 相传很早以前,常州东门外有一村庄,村人大多以竹为原料雕刻扇骨、鸟笼、麻将牌等谋生,后来该村就称“雕庄”,即现在的雕庄乡,这可算是常州竹刻的起源。 当今常州留青竹刻人才辈出,著名工艺美术学者王世襄在他编著的《竹刻》中介绍了5位竹刻艺术家,常州就占4人。在1994年出版的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中,选登的全国7位竹刻艺术家,常州又占其中4个席位。常州竹刻家中尤以白士风、徐素白、徐秉方、范遥青为留青竹刻之佼佼者。白士风自40年代开始涉猎“留青”后,刻苦钻研,不断创新。60年代起先后创作了《姑嫂学文化》、《雏鹰展翅》等新题材作品,被国家收购,作为国礼。70年代,又用传统的留青技法刻制了毛主席诗词手迹,论者誉为“推陈出新的范例”。他的古竹笋式“孙子十二篇”大件竹刻,先后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紫金杯大奖。白氏部分精品曾在美、英、日、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徐素白、徐秉方父子俩敢于创新,风格独具,作品常被作为馈赠之国礼,或为工艺美术馆、博物馆收藏;1978年香港出版的《中国竹刻+-艺术》称徐素白为20世纪留青竹刻重要代表雕刻家。1993年,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反映徐秉方一家艺术生涯的专题片《海内留青第一家》。农民竹刻家范遥青的作品,李一氓认为其“刻画极精,神彩焕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的竹刻名家差”,是一位“造诣很高的竹刻家”,目前,常州已成为全国的竹刻中心,从事留青竹刻的有数十人。 目前,留青竹刻表现的产品主要有:工艺台屏、工艺挂屏、各种形状的工艺笔筒,笔搁等等。 "乱针绣”是把画理与绣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刺绣艺术,是利用特殊的乱针技法来制作的“针画”。是用针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直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前后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乱针绣”的显著特点是摆脱了一股刺绣“密接其针、排比其线,”的传统操作法,而是不拘教条,让作者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乱针绣有其错综复杂的工艺要求而成为极其珍贵的艺术作品。

留青竹刻介绍

留青竹刻介绍 留青竹刻,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最初只是平面雕刻,将图文部分留下,其余部分刮掉,只有花纹的变化,而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到了明代,竹青雕刻技法更加完善、纯熟。雕刻时,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层次的深与浅,笔墨的浓和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许多竹刻名家都兼精书画,他们从书画艺术中汲取养分,以充实竹刻艺术,无论题材、技法,都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这次在荣宝斋举办的竹刻展览,展出了当今国际级的竹刻大师徐氏竹刻传人徐秉言,沈华强及其弟子的众多精美竹刻作品。如今留青竹刻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The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ntroduction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t means use the knives carve the patterns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e bamboo. This technique is called Liuqing bamboo carving. It is very popular in madding pencil holder, fan and many other bamboos’products. These products can lightly touch in order to keep them shining. As the time go by, the colour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oducts will become like the amber, and the patterns will also become clear. At first, the technique of bamboo carving was not mature, just had the change of the patterns. Until the Ming dynasty the carving technique became more perfect. When masters carved the bamboo, they not only thought about the deep and shadow of the work, but also thought about the change of ink and drawing style. Many famous bamboo carvers are good at art and painting. It can help them connect the carving with the

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 1、简介 梳篦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是人们每日梳理头发的必备用具。常州梳篦制作始自晋代(公元265-420年),正如苏州的刺绣,景德镇的瓷器一样,常州自古以来一直以制作篦箕和木梳而闻名,素有“宫梳名篦”和“常州梳篦甲天下”之盛誉。 京杭大运河从常州穿城而过,当年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如今,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还保存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篦箕巷”。 2、历史源流 据民间传说,梳子是四、五千年前一个名叫赫廉的巧匠发明的,他居住在常州南郊的清水潭,用兽骨模仿人的手指,做了把五指梳,献给当时的皇帝,皇帝试过,感觉很舒服,当即命令赫廉向民间推广。 1959年,山东宁阳县大汶口出土回旋透雕象牙梳一把,据考古证实,这件文物距今已4500余年,正是炎黄时期的物件!这把象牙梳足以证明:中国人早在上古时期已学会造梳。 清朝官员每年要定制黄杨木梳、象牙梳等,作为贡品进献给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的由来。民国时期,常州梳篦两度参加世博会,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世界博览会(Panama-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获得银质奖,1926年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The Sesqui-Centennial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获得金质奖。在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会过程中,代表团把常州梳篦厂生产的楠木月牙竹节梳作为国礼送给世博会组委会的与会代表。 3、工艺特点 长州梳篦制作是一门精湛而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技艺,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木材主要选用质地坚韧、纹路细密、刨削光滑的红木、枣木、檀香、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需百年树龄木材,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色泽清艳,兼具缓解头痛、醒脑、聪耳、明目、去痒等保健功能,所以尤为珍贵,流行于世。 常州梳篦以技艺精湛的手工制作为特色。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达到齿浑润滑的效果,以利于整发按摩。再加以雕、描、刻、烫、嵌等极为讲究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成品梳融实用与欣赏为一体,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 4、传承人介绍 国家级传人金松群,生于1943年,1963年开始从事梳篦描烫工艺制作,现任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松群在继承梳篦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开创了由日用梳篦向工艺梳篦的发展新路。设计和制作了日用造型梳、工艺欣赏梳和旅游纪念梳、礼品梳、收藏梳等多种产品,成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领军人物,在国内外保持了常州梳篦制作工艺的领先地位。2009年他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代表性传承人。

说明文练习21留青竹刻(含答案)

留青竹刻(有删改) ①“江南”自古以来,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生命的概念,在这一文化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意象,那就是竹。在江南地区保留至今的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都与竹有关。常州的留青竹刻就是其中的一种。 ②A 以竹作为艺术创作的基材,其起源可追溯到古代,B 鲁班削竹为雀,可见当时已有竹刻。 C 竹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时间在明中朝,至清代出现了“翻黄竹刻”和“留青竹刻”两种流派。D ③“留青竹刻”也称为“皮雕”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竹皮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 ④一件上好的留青竹刻,竹刻材料选用3年左右的毛竹为佳,采集时间以严冬为上,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竹青层变为淡淡的米黄色,洁净细腻,近似琥珀或比琥珀更雅致。竹肌贴近竹青的薄薄的一层则变为赭色,作为底色与米黄色的竹青相互映衬,和谐自然。竹肌历时越久颜色越深,图纹部分的竹青却淡雅如初,脂润如玉,越显古雅隽美。 ⑤留青竹刻是特有的一门雕刻艺术,它与玉石雕、象牙雕、米雕相比,具有简朴、品高、雅致的艺术特色。 ⑥“简朴”主要指处理方法的朴素简洁,竹材价廉易得,我国有丰富的竹材资源可供采用。竹刻艺术品完成后,不须敷色、上漆,有自然之趣。 ⑦“品高”体现在竹刻艺术之高和创作难度之高。留青竹刻之难为竹刻艺术之首,毛竹表皮的厚度一般只有0.1毫米,相当于一张办公用纸,但在竹刻师手中却是片“宽阔”的写意空间。最绝的是,表现山水、花鸟作品中深浅过渡,也得在竹子皮0.1毫米的范围内,刻成不同的薄厚。留青竹刻还力求“一刀到位”,从线条的完整、流畅,到整幅画面的神韵,均取决于此。如果力道中断,两刀刻一条线,就会明显凌乱。 ⑧《古玩指南》有“竹刻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之说。留青竹刻可以演绎名家书法,再现花鸟鱼虫的灵动,甚至还能表现云雾山水的朦胧,被誉为艺苑中的兰花、水仙,其气质、情趣自成一色。 1、文章第一段提到“竹“的形象与文化密切相关。除了竹以外,在初中语文教 由。(4分)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漆龙纹竹勺“,纯熟地使用了透雕和浮雕两种技法,这是现存最早的竹刻出土文物。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它直接说明了_________ ___,结合上下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请联系全文内容概括留青竹刻的雅致体现在:(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清代竹雕名家

清代竹雕名家 清代竹雕名家 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后,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几乎每个时期都有一些杰出的艺术家涌现出来。当时,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于是出现了嘉定派。 沈大生嘉定人,明代遗民。能诗善画,多才多艺,继承嘉定派朱氏的雕竹技艺。上海博物馆藏有沈大生浮雕“庭园读书图”笔筒一件。尚勋生卒年不详,活跃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796——1850)的竹刻名家。善刻留青法,造诣极高。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浅浮雕竹林七贤图笔筒》和《八骏图笔筒》,上海博物馆收藏其《桐荫煮茗图笔筒》,广东省民间工艺馆收藏其《溪船纳凉图笔筒》等。尚氏的《载鹿浮槎笔筒》等,今已流失海外。周乃始清代嘉定人。工诗善画,颇有才气,也喜竹刻,擅刻芭蕉丛竹。上路博物馆藏有其浅刻芭蕉人物笔筒一件。岳鸿庆字余三,清道光、咸丰年间浙江嘉兴人,岳飞的后代。工于刻竹,运刀如

笔,一时称绝。还曾以竹雕刻技法,刻《紫檀木梅花图大笔筒》,由画家张子祥落墨,余三奏刀,千枝万蕊,生机勃勃,虬枝老干,皱纹疤结,浑古有致。今上海博物馆收藏其竹刻《游鱼图》扇骨一柄。王永芳清代嘉定人。工刻竹,所刻字体多学苏东坡,清劲风骨存。上海博物馆藏有王永芳浅刻苏字千论书”行体笔筒一件。 吴三藩清代嘉定人,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初学嘉定派朱珉技法。后自刨嘉定派中一支脉。即薄地阳文竹雕。流传于世的作品多为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书法臂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吴氏木雕人物笔筒一件。上海博物馆藏其薄地阳文浮雕“松下老人”竹臂搁一件;薄地高浮雕“二乔”竹笔筒一件,一面雕“二乔图”,一面刻七绝一首,款为“吴三藩”三字,极为珍贵;又藏“松荫迎鸿图”竹笔筒上件,属“磋溪吴三藩制”款,亦极为稀珍。朱文右吴鲁珍之婿,得吴氏指教,颇能传其技法。传世佳作有“合鞋瓣”竹笔筒一件。封锡爵清代嘉定人。专工刻竹,人品高洁、技艺超绝,因而声名远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封氏竹雕“白菜”笔筒一只,整个笔筒雕成白菜形状,造形自然别致,底有“封锡爵”三字篆夹园杉阳文印款。封锡禄清代嘉定人。性情落拓不羁,精于竹刻,于康熙年间被招人宫廷,成了御用刻竹艺人。他尤其擅长用竹根雕刻人物像。他还擅刻核桃、橄榄核等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竹雕人物山水笔筒

高中组网络搜索

2013年武进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竞赛活动网络搜索试题(高中组) ☆40分钟完成,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第一题:走进花博 1、第八届花博会今年在武进举办,会徽是(①),设计者是(②),毕业于(③) 大学。 2、首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于1987年4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从第(④)届开 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申办的方式确定花博会的举办地点。 3、为进一步提升校园绿化景观,丰富学校文化建设,以优美的环境迎接在我区 举办的第八届花博会,区教育局决定在全系统开展十佳(⑤)的创建评比工作。 第二题:旅游天地 1、截止目前,常州市(含金坛、溧阳、武进)共有1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①) 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近日,常州市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业发展推进会,常务副市长韩九云提出, 到2015年,常州市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②)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 3、2013年4月起,凤凰古城景区收148元/人的门票炒得沸沸扬扬,但学生可以 享受优惠价,为(③)元/人。 4、小明本周六要乘火车去广州,查询了一下12306,常州到广州直达列车只有 一趟下午的K527次,而且要近26个小时。后来决定乘动车,早上从常州出发,中途转乘一次,18点前到达广州南站,他可买的车票是(④)次列车。 (填两个车次,注意转站、转乘应有一定的时间衔接) 5、我市每年举办梅花节、牡丹花展、月季花展、荷文化节、菊花节等花事活动, 今年有增加了两项花事,分别是(⑤)。

第三题:关注武进 1、国务院日前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武进与无锡接 壤的阖闾城遗址名列其中,至此,武进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①)家。 2、武进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从(②)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新石器时 代武进已有原始村落存在。 3、武进地名的由来,表现帝王靠武力统一全国的英雄气概,该位帝王是(③)。 4、2012年,武进区荣获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六名、全国产业发展典型县 区、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区)等综合性荣誉,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④)亿元。 5、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区农村经济 加快发展,农民增收逐步加快,农村面貌 大为改善,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别。右图 是我区(⑤)村新农村建设的风貌。 第四题:文化艺术 1、电影《致青春》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由海峡两岸多名著名演员参演,现正 在各地院线热映中。其原著出自一位80后作家,作家的原名是(①)。 2、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乐器,因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 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葫芦丝起源较早,其渊源可追溯到(②)。 3、留青竹刻又称“皮雕”,是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 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常州是留青竹刻的发祥地,2009年常州人(③)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中国杂技走出了一味追求技巧和难度的“盲区”,首次以精湛动人的“艺术呈 现”震撼了西方杂技界。在今年的世界杂技顶级赛场——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上,一创意杂技获得金奖,该杂技的名称是(④)。 5、常州篦梳自魏晋南北朝流行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公元1915年美利坚 合众国在旧金山纪念巴拿马运河开航,召开巴拿马和平展览会,颁给中国常

2020届上海市静安、青浦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有答案)(已审阅)

静安-青浦初三二模语文试题 (完成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1、注意: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钢笔或水笔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 2、______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蝶恋花》)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曹刿论战》) 5、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二)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7、作品中的大海具_____ __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9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①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 以也?” ②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③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④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⑤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⑥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4分)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晏子面对“齐人固善盗乎”的挑衅,通过四句话便得出了 “_____________”的结论,完成了漂亮的反击。(2分)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有关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1、竹刻?嘉定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市嘉定区 嘉定竹刻工艺流传于上海市嘉定地区,嘉定位于上海西北部,北依浏河,盛产竹子。嘉定竹刻技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朱鹤所创,主要在嘉定县(区)内传承。 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透雕、深雕为特征的“深刻技法”,使竹刻成为一门独立的观赏艺术。其子朱缨、其孙朱稚征均继承上辈竹刻技艺,并推陈出新。朱缨的刀法比朱鹤更为丰富,而朱稚征的成就更进一步超过了父祖辈,刀法神妙,风格简洁精雅,古朴淳厚。祖孙三代奠定了嘉定竹刻艺术的基本品格,在历史上被人称为“三朱”。“三朱”之后,李流芳、娄坚等“嘉定四先生”在书画之余,亦承朱氏“深刻法”刻竹消遣。清代康熙年间,吴之创薄地阳文刻法,秀媚遒劲,层次多变,被时人称之“鬼斧神工”。另有封锡禄、封锡爵、封锡璋三兄弟,精于圆雕,擅作人物,作品生动传神,将嘉定竹刻推入全盛时期。至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而以周颢为领军人物。周颢集嘉定竹刻之大成,用刀如笔,作品生动浑成,被世人称为“绝顶佳品”。与周颢齐名的还有周笠、施天章,时称“嘉定三艺人”。嘉定竹刻早在清初即被当作贡品送入宫廷,康熙及雍正两帝不仅收藏,还将艺人封锡禄、封锡璋、施天章等召入内廷供奉;乾隆皇帝则将自己的诗题写在笔筒上,让嘉定竹刻艺人刻录。晚清时,嘉定竹刻集中在嘉定城内,作坊林立,店铺繁多,时大经的“文秀斋”、韩玉的“云霞室”、叶端甫的“翠晴斋”、张学海的“文玉斋”、朱厚甫的“酉阳俎”、范雅堂的“文元斋”、申竹芗的“瑞芝斋”及“潘松云斋”、“谢荫轩”等均有一定影响,但此时整个竹刻行业已开始陷入停滞并渐次衰落。1949年后,嘉定竹刻有了专业的行会组织和研究机构。嘉定竹刻传统上主要以家族、师徒授受方式承传,朱氏浮雕透雕刻派、封氏圆雕派、吴氏薄地阳文派、周氏南宗画派等众多流派均有传人。现在这一技艺主要的传承人有范勋元、张迎尧、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乐平、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庄龙、周铿、张伟忠、蒋玉铭等。 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由于嘉定竹刻系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所以艺人大都已转业。而美术学院培养出来的中国画画家亦无人操刀刻竹,书画家和竹刻艺人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逐渐丧失。另外,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大片竹林消失,竹刻的原材料出现匮乏。所有这些都导致嘉定竹刻技艺走向衰微,急需制订措施加以抢救。 2、竹刻?宝庆竹刻 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邵阳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竹刻保护的体系化构建

金陵竹刻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较为缓慢,直到2016年3月18日,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图1)才进入江苏省文化厅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①。当时距金陵竹刻博物馆的筹建已有7年。而在2006年,上海市嘉定区的嘉定竹刻与湖南省邵阳市的宝庆竹刻已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2014年,当徽州竹雕与莆田留青竹刻被收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时,作为中国传统竹雕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的金陵竹刻却仍游离在国家名录之外。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进程上,金陵竹刻也落后于周边的常州竹刻与无锡竹刻。金陵竹刻当下的境况堪忧,与其在中华竹刻史中的地位反差较显著。 龚世俊在《海派文化影响下上海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中说:“明代中期,文人艺术家们在前人基础上把比较简单的、以实用为主的竹刻,提高到比较细致的、以欣赏为主的艺术品,使之形成一种专门艺术。当时,大部分竹刻高手都集中在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爱好者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成所谓嘉定派与金陵派。”此处的“所谓”之辞耐人寻味,颇有些不认可的意思。就客观而言,围绕竹刻“金陵派”的有无及其影响,史学界是存在争论的。竹刻的“金陵派”,其名出于金元钰。他在《竹人录 凡例》中指出:“雕琢有两派,一始于金陵濮仲谦,一始于吾邑朱松邻。”②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博专家王世襄先生则认为:明清之际,存在着一个以濮仲谦为首的金陵派是不能成立的。金氏分派之说,不过是有意制造一个对立面来抬高他本乡的嘉定派而已③。王世襄的立论依据是金氏“分派说”的下半句:“濮派浅率不耐寻味,远不如朱。”对于这句话,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施远有不同的解读,其结论与王世襄恰恰相反,施远认为“浅率”一词本为贬义,金元钰也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该词的,却准确地从形式和创作态度上揭示了“濮派”的特点。将金陵派与嘉定派并立,说明在乾隆、嘉庆年间,具有浅率特征的一路竹刻必已有相当影响,方能与嘉定派分庭抗礼。到道光、咸丰年间,金陵派已在影响和地位上超越了嘉定竹刻④。由此可见,对于相同的一句话,两位学者都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结论虽有天壤之别,但均明晰透彻。基于这些存在的分歧与质疑,应将金陵派竹刻的理论体系构建视为金陵竹刻保护体系化构建的基石。研究者要对不同时期和有代表性的金陵竹刻名家进行细致、严谨的史料考据,并结合相关的诗歌、文集、杂著以及为竹刻家撰写的墓志铭,从中整理与发现新的线索,填补相关理论构建上长期存在的空白。 当下,“非遗”金陵竹刻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竹刻系纯手工创作,工艺流程复杂,雕琢耗时费神,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济效益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要可持续地传承与发展金陵竹刻,关键是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体系。金陵竹刻艺术的传承要立足于家族传承,并不断探索与构建多元化的传承路径。一件竹刻制品的价值高低与其创造者的艺术修为密不可分,这是由竹材天然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王世襄曾指出竹刻之所以能发展为专门艺术,其主要原因乃在于竹材价贱易得,可供大量采用。也正因为如此,雕刻者必须殚精竭虑,创造多种技法,博采各种题材,度形制器,状态写神,发挥竹材的特点,将一个个普通的竹片、竹筒雕琢为成精美的艺术品,攀登艺术的高峰,提升其市场销量和收藏价值。然而,目前优良的竹材并不易得,寻找一块合适的竹材有着常人想象不到的艰辛。竹刻艺人常被问去哪里购买原材料,其实符合要求的竹材难以买到,竹刻艺人需要自己去山里挑选。挑选竹材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有很多的学问,如采竹的最佳时间、竹子的最佳竹龄、砍伐的技巧、运输时对青皮的保护、后期的及时处理等。竹刻与牙雕、玉雕不同,后两者的材料本身就是贵重材质。然而,正因为竹材本身的平凡,才能特别凸显竹刻艺人高超的技艺。唯有那些真正热爱竹刻、历经岁月的磨砺与艰难困苦仍锲而不舍坚持创作的竹刻艺人,方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坚持不懈地将竹刻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的梯队建设理应是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但由于金陵竹刻艺术的小众性与特殊性,目前它难以融入高校标准的学科体系。因为高校专业学科的设置与调整大多是以就业率为参考导向的,目前还没有高等院校设置独立的竹刻艺术培训课程。曾经有学者提出家族传承与保护非遗走职教路径的模式。如,江苏理工学院邵晨霞副教授认为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相关课程内容与编写相关教材。这种探索和尝试是值得肯定的。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袁牧教授带着学生正在编写关于苏州竹刻的书籍。笔者在采访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的馆长谷正宏 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陵竹刻保护的体系化构建 □陆原高飞 摘要:相较于嘉定竹刻,金陵竹刻日渐式微,当下金陵竹刻的地位与其在竹刻史中所占据的地位不相称。金陵竹刻史料的细节缺失导致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限,长此以往,金陵竹刻在圈内的影响力存在被边缘化的危机。如何有效地抢救性保护与可持续地传承金陵竹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金陵竹刻保护体系化 44

“常州四宝”的造型特征和色彩语言

WENHUAXINLV 文化心旅 “常州四宝”的造型特征和色彩语言 ■ 钱凯一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常州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色彩艳丽, 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常州乱 针绣、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武进象牙浅刻等“常州四宝”。 〔关键词〕常州四宝;造型特征;色彩语言 常州是一座拥有3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市内古迹名胜众多。常州有着众多在全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美术门类,它们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常州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梳篦、武进象牙浅刻等“常州四宝”。 一、“常州四宝”概述 在常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常州留青竹刻艺术、常州梳篦艺术、武进象牙浅刻艺术及常州乱针绣艺术,它们因其各具特色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常州四宝”。常州乱针绣又名“正则绣”,是一种适宜绣制人物、风景和静物的中国特色刺绣艺术。乱针绣因其绣法不同于普通刺绣手法而别具一格,在中国刺绣艺术发展史上堪称全新的创造,因此常州乱针绣又被称为当代中国“第五大名绣”。常州留青竹刻是一门在竹子表面极薄的一层青筠上进行手工雕刻的传统竹刻艺术;其中“留青”是指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的图案,然后刻去图案以外的竹皮部分,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故名“留青竹刻”。常州梳篦是常州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古代,妇女们常把造型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流行发饰。梳篦制作是一项精湛的传统技艺,梳篦的选材与用料需特别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考究。作为御用贡品,梳篦曾被精心挑选送进京城宫廷为王公贵族使用,故常州梳篦享有“宫梳名篦”之誉。武进象牙浅刻是常州市武进区的一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象牙雕刻是用专制的刻刀在洁白的象牙表面进行图案的刻绘,刻法可分为圆雕、浮雕、镂雕和浅刻、微刻等。 二、“常州四宝”的造型特征 常州乱针绣艺术始于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为江苏常州籍刺绣艺术大师杨守玉女士。她在常州乱针绣绣制技法上的创新,是对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刺绣工艺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将欧洲油画效果与中国刺绣工艺融为一体的创新性发展,开辟了中国刺绣艺术向更高艺术境界迈进的广阔前景。常州乱针绣主要采用不同粗细、颜色且长短交叉的丝线,利用分层加色的绣制手法来营造画面效果,其针法活泼、丝线线条流畅、色彩丰富绚丽、层次感强、风格独特,把中国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工艺方法变成以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且分层刺绣的技艺,绣出人物、风景、静物、动物。常州乱针绣最大的特色,是用普通丝线为工具,把不同方向、不同颜色的丝线条交叉重叠堆积,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物体前后的空间关系及色彩变化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留青竹刻的留青是留在表面的一层清筠,所以又称为“皮雕”。竹刻艺人在经过处理的竹片上巧妙运用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等技法,使作品呈现出层次分明、反转掩映的效果。同时竹皮为浅黄色,竹肌为红褐色,竹皮与竹肌的色彩反差因时间的流逝逐步明显,显示出较强的层次感。常州留青竹刻在雕刻图案的选择与刻制上,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画中,山水、花鸟、人物形象被广泛运用于其创作之中。中国画有写意与工笔之分,工笔画讲究笔笔精到,绘制精细;写意则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意境;留青竹刻也如此。常州白派留青竹刻无论雕刻花鸟、人物还是山水, 155

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

[转载]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 原文地址: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作者:竹刻的主要品种及竹刻技法 (一)翻簧竹刻: 竹刻之一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和“文竹”。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成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不少清代乾隆重时期的翻簧制品,当时的福建上杭,制作的翻簧器相当精美。此后湖南邵阳成为重要产地。道光咸丰以后,上海嘉定也成为生产中心之一。浙江黄岩、四川江安,亦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产品以实用的茶叶罐、花瓶、台灯、照相架、首饰盒、文具盒、笔筒和果盘为主。 (二)留青竹刻: 竹刻之一。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留青竹刻”。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防蛀工艺处理,成品第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

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色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色彩从深到浅,自然退晕效果。明晦浓淡,因景而施。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张希黄时已大备。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事,“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道出张希黄运用竹筠之妙。留青竹刻产品有臂搁、书镇、笔筒、台屏和案头小品等。 竹刻技法 纹砂地竹刻技法之一。 系阳纹刻法,地作砂粒状,有细砂地、粗砂地、核桃地、香橼地(又名桔皮地)等。 薄地阳文竹刻技法之一。 其义有三;一指清代吴鲁珍所刻浅浮雕,其刻法浅于明代的高浮雕,故名“薄地阳文”。一指较吴鲁珍浅浮雕更低的阳文。近人所谓“薄地阳文”,将花纹以外全部竹地或邻近花纹四周之竹地刮去,使花纹微微高起,然后雕刻。 陷地深刻竹刻技法之一。 一种深刻,比一般深刻更深。竹林表面光素,称为地,所雕图像全部刻陷地中,有五六层,始达其最深处,故名“陷地深刻”。此法始于清代前期。 竹刻地纹竹刻技法之一。

上海市2016静安区初三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静安区2016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完成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1、注意: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钢笔或水笔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0分) (一)默写(15分) 1、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 2、______________,无言谁会凭阑意。(《蝶恋花》) 3、山河破碎风飘絮,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克之。(《曹刿论战》) 5、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 (二)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本篇作者曾出现在以下哪篇课文中?()(2分) A.《武松打虎》 B.《煮酒论英雄》 C.《明湖居听书》 D.《劳山道士》 7、作品中的大海具_____ __的特点,作者通过这一 景象表达了想要 的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9分) 橘逾淮为枳 《晏子春秋》 ①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 以也?” ②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③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④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⑤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⑥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4分)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晏子面对“齐人固善盗乎”的挑衅,通过四句话便得出了“_____________”的结论,完成了漂亮的反击。(2分)

《江苏导游基础知识》试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2、2013级社会服务系涉外旅游班《江苏导基》期中试卷 出卷人:单建国 审核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以水甜、茶香、鱼头鲜“三绝”而名扬旅游界的是( )。 A 太湖 B 、洪泽湖 C 、天目湖 D 、石湖 2.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的是( )。 A 、中泠泉 B 、惠山泉 C 、虎跑泉 D 、大明寺井水 3.已故旅美画家陈逸飞油画《故乡的回忆》取材自江南古镇( )。 A 、周庄 B 、同里 C 、甪直 D 、木渎 4.散布太湖中最大的岛屿是( )。 A 、洞庭东山 B 、洞庭西山 C 、三山岛 D 、马迹山 5.以“城市山林”美誉而名扬中外的园林的( )。 A 、拙政园 B 、留园 C 、沧浪亭 D 、狮子林 6.宜兴善卷洞景区的下列景点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 )。 A 、国山碑 B 、碧鲜庵 C 、玉带桥 D 、英台书院 7.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誉的城市是( )。 A 、苏州 B 、无锡 C 、常州 D 、徐州 8.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之名取自( )的词。 A 、李清照 B 、苏轼 C 、王安石 D 、柳永 9.春秋时期,常州称( )。 A 、延陵 B 、毗陵 C 、晋陵 D 、兰陵 10.为常州篦箕巷命名的皇帝是( )。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梁武帝 11.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故乡在( )。 A 、苏州 B 、无锡 C 、常州 D 、南京 12.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是( )。 A 、虎丘 B 、灵岩山 C 、天平山 D 、邓尉山 13.苏州园林中借用屈原《渔夫》中语句命名的是( )。 A 、拙政园 B 、留园 C 、狮子林 D 、沧浪亭 14.苏州四大名园中,建于元代的园林式( )。 A 、拙政园 B 、留园 C 、狮子林 D 、沧浪亭 15.苏州太湖石中石峰最高者是( )。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 ┉ ┉┉ ┉ ┉┉┉ ┉ ┉ 装┉ ┉ ┉┉┉ ┉ ┉ ┉┉ ┉ 订┉┉ ┉ ┉ ┉┉ ┉ ┉┉ ┉ 线 ┉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