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

论文

目录

1 矿井概况 (1)

1.1矿区概况 (1)

1.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 (5)

2开采范围与生产能力 (27)

2.1开采范围及储量 (27)

2.2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30)

3井田开拓 (33)

3.1井田开拓方式 (33)

3.2井筒 (43)

3.3井底车场 (47)

4 采区设计 (55)

4.1 采区地质特征 (55)

4.2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59)

4.3采煤方法及采区参数 (61)

4.4采区巷道布置 (65)

4.5采区车场及采区硐室 (74)

4.6采煤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76)

4.7采掘工作 (78)

5 矿井生产系统及主要机电设备 (87)

5.1矿井通风 (87)

5.2矿井运输提升 (97)

5.3矿井排水 (124)

5.4矿井压气 (129)

5.5矿井供电 (131)

6 安全技术措施 (138)

6.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 (138)

6.2防止水患 (141)

6.3预防火灾 (143)

6.4其他事故的预防 (145)

7 劳动定员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0)

7.1劳动定员及劳动效率 (150)

7.2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1)

参考文献 (155)

致谢 (156)

附录:英译汉 (157)

1.英语文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译文 (166)

1 矿井概况

1.1矿区概况

1.1.1交通位置

朝阳井田位于山东省滕县煤田最北部,沿凫山断层与北徐楼断层之间以北东向呈条带状展布。行政区划归滕州市滨湖镇,隶属于枣庄市市中区。朝阳井田位于山东省滕州市西北部滨湖镇,行政区划归滕州市滨湖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0?46?~116°57?42?

北纬:35°05?22?~35°08?57?

本区东有京沪铁路及京福高速公路,区内岗头港为井田及周边地区出入京杭大运河的主要码头。井田东侧有济(宁)~微(山)公路和两条县级公路,西侧有京杭大运河,北达济宁,南通苏、沪、杭,南部有滕州港及留庄港两个航运码头,水陆交通甚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1.1)。

1.1.2地形地貌

本区北面是丘陵山区。区内大部分为陆地,仅少部分湖区。地面标高+33.14m~+40.81m,湖底标高+32.00m左右,地势为东高西低的湖泊和滨湖冲积平原,地形坡度千分之一左右。井田内42勘探线以东基本为陆地,以西地处独山湖区,为沼泽和浅水区,芦苇、渔塘、沟渠等纵横交错,地形较复杂。

1.1.3气象及地震

1)气象

(1)气温:本区为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海洋与大陆间过渡性气候,四季分明。据滕州市气象站1956年至2000年观测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3.5℃。多年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8℃(1月)。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

(2)降水: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768.3mm,最小

388.9mm(1981年),最大1245.8mm(1964年),日最大降雨量230.3mm (1958年6月30日),年平均蒸发量1903.5 mm。

(3)气压:多年平均气压1008.1百Pa,最高气压1036.3百Pa(1993年12月17日),最低气压982.9百Pa。

(4)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68%,最小相对湿度1%(1962年3月3日)。

(5)风:本区地处季风带,四季风向变化较大,春、夏、秋三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风、西北风较多。4月份和夏季大风较多,历年最大风速29m/s(1969年7月)。

(6)冻土:近十年最大冻土深度14cm(1988年12月),历年最大冻土深度30cm(1963年2月),最早冰冻日期10月28日(1966年),最晚解冻日期3月25日(1970年)。

2)地震

1979年7月滕县地震办公室提供资料:―枣庄市、滕县、微山县,根据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定为7度区”。

1.1.4矿区概况

1)矿区发展情况

朝阳井田位于滕北矿区最北端,南及东南部有较多煤矿开发和生产,已建的有武所屯、休城、徐庄、赵坡、留庄、级索、王晁、北徐楼等八对地方、国有煤矿,另有在建的锦丘煤矿、东大煤矿。

各煤矿生产建设概况见表1.1。

2)建筑及矿用材料来源

矿井所需要的钢材、木材、水泥、砖、瓦、砂等土产材料,均由当地供应。

表1.1 邻近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3)矿区供水、供电

(1) 矿区临时供水水源可选用第四系上段砂层水,其优点是埋藏浅,含水丰富,易于开发。据滕北五号井田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3.215 L/s·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矿化度为0.305 g/L,总硬度212.2 mg/L,

水质较好。

位于井田西部的独山湖,蓄水量丰富,但是近年来,水质受到污染,据1992年5月25日在湖中心处采取水样,化验结果为细菌总数800个/mL,总大肠菌群230个/L,严重超标,若能对湖水作适当的净化处理后,也可作为矿区较为理想的水源。

(2) 朝阳矿井位于滕州市大坞镇西部约11公里,在大坞镇建有110kV 的变电所一座,现有两台正在运行的变压器(31.5MVA~50MVA),大坞变电所110kV电源线一路引自220kV滕北区域变电所,一路引自武所屯电厂。根据供电协议,该矿建有35kV变电所一座。该矿的35kV变电所正常工作电源和带电备有设备电源均来自110kV大坞变电所的不同母线上,用来满足双电源进矿的需要。

1.2井田地质及煤层特征

1.2.1井田地层及地质构造

1.2.1.1井田地层

井田内地层自上而下有第四系、上侏罗统蒙阴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中石炭统本溪组、中奥陶中统,现分述如下:1)第四系(Q)

厚74.05~92.13m,平均86.28m。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含砾粘土及中、细砂和粉砂等组成。全区广泛分布。按岩性组合及测井曲线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段:厚36.33~58.80m,平均45.45m。主要由黄色及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及砂层组成,粘土具粘结性,多含砂粒。

中段:厚10.00~44.05m,平均26.60m。主要由棕黄、灰黄色粘土、砂

质粘土、粘土质砂组成,夹薄层砂层,粘土含量高。

下段:厚0~33.00m,平均14.36m。主要由灰黄色粘土质砂、砂质粘土、含粘土质砂砾及砂组成。

2)上侏罗统蒙阴组(J3)

全井田均有分布,钻孔揭露最大残厚931.49m。主要由灰绿色、紫红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中、细粒砂岩及砾岩组成。按其岩性组合特征及测井曲线自上而下分为三段。本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一段:厚60.25~116.10m,平均90.96m。由紫红色粉砂岩、砂岩和砾岩组成。底部含砾岩一般1层,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岩浆岩,次为石灰岩。分选性、磨圆度较差。砂岩具交错层理、斜层理及波状层理,钙质、铁质胶结。本段属滨湖、冲洪积相沉积。

第二段:厚77.62~117.15m,平均96.13m。岩性为灰绿、紫灰色粉砂岩与中、细粒砂岩互层,底部多含2层紫灰色砾岩,砾石成份主要为石英岩、石灰岩及岩浆岩,分选差,钙泥质胶结。砂岩内斜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本段属滨湖、浅湖相沉积。

第三段:由深灰、灰、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夹少量细粒砂岩组成。在本段中部深灰色砂质泥岩中含较多叶肢介化石。局部含微薄层状石膏团状,砂岩内斜层理、缓波状层理发育。本段为滨湖、浅湖相沉积。

3)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1)

井田内本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仅在井田西部被局部保留,残厚0~75.93m,平均26.64m。残留最高层位在山西组3

煤层顶板砂岩。其轴位于勘探区中部,轴向呈北东向,以此轴线向两侧剥蚀,层位逐渐降低,

并造成3(3

上、3

)煤层出现侵蚀露头。主要由浅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

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含煤2层(3

上、3

),3

煤层厚度大,

储量丰富,为本区主采煤层。

底部有一层常具变形状层理和两栖动物通道的粉、细粒砂岩互层,作为与太原组的分界标志。砂岩层理类型较复杂,有斜层理、波状层理、变形状层理、韵律层理,属过渡相~陆相沉积。

本组为以陆相为主的过渡相沉积,与下伏太原组为整合接触。

4)石炭系(C)包括上统太原组和中统本溪组。

(1)太原组(C3)

厚152.00~160.60m,平均156.30m。由灰至灰黑色泥岩、粉砂岩、灰至浅灰色细粒砂岩以及石灰岩和煤层组成。含薄层石灰岩12层(一、二、

三、四、五、七

上、七

、八、九、十

、十

、十一);含煤16层(4、6、

9、11、12上、12上'、12下(12下1、12下2)、14、15上、15下、16、17、18

上、18

),全区及大部可采2层(12

、16煤层)。主要标志层有三灰、

五灰、八灰、12

下煤层、十

灰、16煤层、十一灰、17煤层,其他石灰岩和

煤层可作辅助标志层。

本组自上而下,粉砂岩、砂岩、砂质泥岩或粘土岩、煤层、石灰岩、泥岩常依次出现,旋回结构比较明显。

本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易于对比,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本溪组(C2)

本区有3孔穿过本溪组,2孔断缺,1孔正常为20.90m。据邻区滕北五号井田资料,厚19.85~51.35m,平均30.77m。由浅灰、灰白色石灰岩、杂色泥岩组成。含石灰岩2层(十二、十四)。以第十二层石灰岩顶作为与太原组的分界,本组底部常为一层以浅灰色为主、夹紫红色的铝铁质泥岩,它是与下伏中奥陶统地层分界的可靠标志,与下伏奥陶系石灰岩呈假整合接触。

本组地层为以海相为主的海陆过渡相沉积。

5)奥陶系中统(O2)

区内有3个钻孔揭露奥灰,揭露最大厚度35.05m,主要为灰至棕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质纯致密,局部裂隙发育,充填方解石。夹泥灰岩和钙质泥岩。据兖西水源勘查资料,总厚可达742m。

1.2.1.2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

1)下二叠统山西组(P11)

本组地层均受蒙阴组侵蚀,仅在井田西部被局部保留,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以中、细粒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泥岩和煤层。共含煤2层

(3

上、3

),其中3

煤层是本区主采煤层,本组底界以太原组海相泥岩

之顶为界。

根据岩性分布特征,将该含煤地层划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山西组底界到3

煤层顶板,一般14m左右。该段主要由灰黑色粉砂岩与灰绿色细粒砂岩互层组成。以反粒序为主,上部多为正粒序的分流河道沉积,下部为前三角洲沉积。

第二段从3

下煤层顶板到3

煤层顶板,该段厚度变化较大,一般25m

左右,主要由浅灰、灰白的细、中粒砂岩及粉砂岩、泥岩组成,多为正粒序,从下向上显示由分流河道向泥炭沼泽的演化过程。

第三段从3

煤层顶板到山西组顶界,厚度65m左右,由于遭受后期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该段在本区均保存不全,下部由灰绿~灰白色细粒砂岩、粉砂岩组成,上部由粉砂岩及少量中、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组成,正粒序,为上三角洲平原沉积序列。

2)上石炭统太原组(C3)

正常地层厚度平均156.30m,地层厚度稳定,主要由细碎屑岩层组成,为泥岩、粉砂岩,其次为砂岩、石灰岩和煤层。本组地层粒度韵律清楚,层序结构明显,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岩、煤层易于对比。现分段叙

述如下:

(1)上段(三灰段)

本段自太原组顶界至五灰厚约50m。以灰黑色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石灰岩和煤层,偶含薄层砂岩。顶部海相泥岩呈灰黑色,含菱铁矿结核,产个体小、壳薄、数量较少的腕足类、瓣鳃类及蜒科化石,全区稳定,是太原组顶部辅助标志层。含石灰岩4层(一、二、三、四),一、二、四灰不稳定,常相变为泥岩或冲刷。三灰全区稳定,平均厚7.24m,灰至深灰色,厚层状,产丰富的海百合茎及蜒科化石,是本区主要标志层。

本段含煤2层(4、6煤层),为不可采的薄煤层。本段三层石灰岩均为生物碎屑灰岩,产丰富的动物化石。

(2)中段(八灰段)

本段从五灰顶至15

煤层,厚约45m。以泥岩、粉砂岩和细粒砂岩为

主,夹薄层石灰岩和煤层。含薄层石灰岩5层(五、七

上、七

、八、九),

其中七

下灰不稳定,易相变为泥岩,五、七

、八灰和九灰相对较稳定。八

灰平均厚度2.09m,灰色、厚层状,动物化石丰富,主要为腕足类、棘皮类、有孔虫及介形虫等,是本区辅助标志层之一。

本段含煤9层(9、11、12

上、12

?、12

、12

下1

、12

下2

、14、15

),

其中12

和11、14煤层分别为大部分及局部可采煤层,其余不可采。本段薄层石灰岩和粉砂岩中产丰富的动植物化石。

(3)下段(十灰段)

底部以十二灰顶板与本溪组分界,厚57m。以灰黑色泥岩和粉砂岩为

主,次为细粒砂岩,夹薄层灰岩和煤层。含石灰岩3层(十

上、十

、十一

灰)。十

灰平均厚度3.72m,全区稳定,深灰色,厚层状,有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产丰富的动物化石,主要为有孔虫、腕足类、瓣腮类等动物化石,是全区最主要的标志层之一。

本段含煤5层(15

下、16、17、18

、18

),为太原组主要含煤段。

其中16煤层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

附图煤层综合柱状图如图1.2所示。

1.2.1.3地质构造

本井田位于滕县背斜北翼的北部,其构造特点与滕县煤田北部基本一致,总体构造形态基本上为一由凫山断层与北徐楼断层组成的近北东向的地堑构造。地堑内总体构造形态为宽缓向斜,向斜两翼发育有宽缓褶曲。由于受区域性断裂—凫山断层的控制,井田内断裂构造以北东东向断层为主体。次为近南北向和北东向断层。煤系地层中部浅,向东西两侧逐渐加深,西南部湖区最深。区内地层倾角平缓,断层较发育,无岩浆侵入,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

1)地层产状及褶曲特点

井田内的地层产状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地层倾角平缓,一般5°~10°,受断层影响的地段,局部倾角有变大的趋势。地层沿走向、倾向均有轻微的波状起伏。煤系在井田中部36线附近埋藏较浅,向北东、南西两个方向均加深。褶曲特点是跨度较大,幅度较小,局部被断层切割,形态表现不甚完整。

井田内主要的褶被有东焦村向斜和徐楼背斜。东焦村向斜走向北北东,与凫山断层大致平行,延展长度9.5km,贯穿全井田,为本井田主体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侏罗系沉积之前,褶皱枢纽有起伏,中部36线附近隆起,向南西端倾伏,自36线以东枢纽扬起,且渐变平缓,侏罗系下伏山西组地层缺失,向斜轴部普遍剥蚀到三灰。其南西倾伏端煤系埋藏最深,最深处3

下煤层埋深可达1100m。徐楼背斜位于东焦村与徐楼村之间,为近南北向褶皱,与东焦村向斜近垂直相交,该褶曲形成于侏罗系沉积之后,对侏罗系

图1.2 朝阳井田煤层综合柱状图

地层埋深起到控制作用。本井田地层以该背斜轴为界向两翼加深。且两褶曲交叉处形成的鞍部大范围内地层倾角平缓。煤层埋深可达1100m。徐楼背斜位于东焦村与徐楼村之间,为近南北向褶皱,与东焦村向斜近垂直相交,该褶曲形成于侏罗系沉积之后,对侏罗系地层埋深起到控制作用。本井田地层以该背斜轴为界向两翼加深。且两褶曲交叉处形成的鞍部大范围内地层倾角平缓。

2)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有9个钻孔18个断点穿过断层,二维地震在2503500m的测网中,地震见断点65个,其中A级点14个,B级点29个,C级点22个,共组合断层10条;三维地震勘探范围内新探明了落差20~40m的断层4条,落差10~20m的断层7条,落差小于10m的断层8条。根据上述钻探、物探成果与原精查地质报告的对比,本次对构造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正。全井田共组合断层27条,其中落差≥100m的断层有3条;50m≤落差<100m的断层有4条;30m≤落差<50m的断层有4条;10m ≤落差<30m断层有7条;落差<10m的断层有9条。

断层根据其产状可分为4个正断层组(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北和北北西向)和1个北东向逆断层组(部分断层特征见表1.2)。

根据其产状简要分述如下:

(1)北东向正断层

①凫山断层

为井田的北部边界断层。走向NE,倾向SE,倾角35~60°,落差>2000m。区内延伸约3.20km,有14条地震线穿过,断点18个,其中B级点6个,C级点12个。钻探有41-16号孔穿过。属初步控制~基本查明断层。

②北徐楼断层

为井田的南部边界断层。走向NE,倾向NW,倾角70°,落差110~

320m。区内延伸长度12.20km,有14条地震测线穿过,断点15个,其中B

级5个,B级8个,C级2个。钻探有25-14、33-22号孔穿过,有2个钻

孔(ZY4和37-20)控制。西部地震测网控制较密的地段已查明,东部测网控

制较稀疏的地段基本查明。

表1.2 断层一览表

③F2断层

位于3

煤赋存区的中部。走向NE,倾向SE,倾角70°,落差10~下

50m。延展长度约1.00km,有ZY5号孔穿过,3个断点控制,均为B级断

点,为查明~基本查明断层。

(2)北东东向正断层

①凫山支断层

为本井田的北部边界断层。走向NEE,倾向SE,倾角60°,落差60~

70m,区内长度约0.8km,为基本查明断层。

②F5断层

位于3

煤层赋存区的东北角,落差20~60m。走向NEE,倾向SSE,倾角70°,区内延展长度约0.85km。有3条测线通过,3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断点2个,C级断点1个,为查明断层。

(3)南北向正断层

①F4断层

位于井田内3

煤层赋存区的中东部,落差0~70m。走向近SN,倾向W,倾角70°,区内延伸长度约1.83km。有5条测线通过,5个断点控制。其中A级断点1个,B级3个,C级1个。钻探有37-32号孔穿过,为查明断层。

(4)北北西向正断层

①F3断层

位于39~40线间,走向NNW,倾向SWW,倾角70°,落差0~15m,基本查明。

(5)北东向逆断层

①F

东4

断层

位于3

煤赋存区的中部,走向近NE,倾向NW,倾角65~75°,落差10~30m,延展长度约700m,为查明断层。

1.2.2煤层及煤质

1)煤层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C3)和下二叠统山西组(P11)。

全区含可采、大部可采煤层3

下、12

、16煤层共三层。可采煤层平均纯总

厚9.33 m,可采含煤系数5.0%。

山西组含煤2层(3

上、3

煤层),因其位于含煤地层上部的山西组,

所以称为上组煤。其中3

上煤层剥蚀殆尽,井田内有3个钻孔见到3

煤层

(ZY1、ZY7、41-15),且有2个钻孔(ZY1、41-15)可采,但不能相连成片。3

煤层在赋存区内全部可采。

太原组共含煤16层(4、6、9、11、12

上、12

'、12

(12

下1

、12

下2

)、

14、15上、15下、16、17、18上、18下)。其中煤12下全区大部可采、煤16全区可采,因它们位于含煤地层下部的太原组,又称为下组煤。其它均为不可采煤层。

2)可采煤层

本井田全区可采、大部可采煤层共三层,见可采煤层一览表1.3。

表1.3 可采煤层一览表

(1)3

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下距太原组三灰40.87~43.98m,平均41.98m;距12下煤层84.85~100.24m,平均92.55m。顶板多为泥岩、粉、细粒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

该煤层在全井田内有8点穿过层位,其中见正常煤7点(全部可采),断

薄1点;断缺2点,剥蚀10点。因受剥蚀影响,井田内仅西部局部赋存,赋存面积3.16km2。在赋存区内,按点计算的可采系数为100%,按面积计算的可采系数为100%(风氧化带面积不参加计算)。纯煤厚3.70~8.35m,平均7.14m,厚度变异系数为21%。有5点见夹矸,厚0.02~0.37m,夹石为炭质泥岩、泥岩、炭质细粒砂岩。属结构较简单、赋存区全区可采的稳定~较稳定煤层。

(2)12

煤层

本区12

煤层在33-14号孔以东为分岔区,以西为合并区。位于太原组中部,三灰之下、八灰之上,以八灰为底板,煤层层位稳定。上距三灰35.86~50.56m,平均43.21m。下距16煤层40.06~49.82m,平均45.37m。顶板为泥岩、炭质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石灰岩(八),煤层与八灰间一般有0.10~0.46m的粘土质泥岩、泥岩伪底。

在井田内有9点穿过层位,其中见正常煤8点(可采7点、不可采1点),断缺1点,剥蚀1点。按点计算的可采系数为88%;可采面积5.76km2,按面积计算的可采系数为95%。纯煤厚0.45~1.53m,平均1.12m,可采范围内平均厚度1.21m,厚度变异系数为29%。有4点见夹矸,厚0.10~0.25m,夹石为炭质泥岩、泥岩、粉砂岩。在合并区内属结构简单、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山西组3煤层(包括3

上、3

)局部有伪顶和伪底,直接顶以泥岩、砂

质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细粒砂岩,直接底板为砂质泥岩、泥岩。太

原组12

煤层局部有泥岩伪顶,普含泥岩伪底,直接顶以泥岩、粉砂岩为

主,直接底为八灰。16煤层局部有泥岩伪顶,直接顶为十

石灰岩,直接底以泥岩为主,次为粉砂岩。

(3)16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部,十

下灰岩之下,上距12

煤层40.06~49.82m,平均

45.37m。顶板为石灰岩(十下),底板大多为泥岩、粉砂岩,局部有0.52m的粘土质泥岩伪底。

该煤层在井田内有10点穿过层位,其中见煤10点(均可采);断缺2点。按点计算的可采系数为100%;可采面积12.38km2,按面积计算的可采系数为100%。纯煤厚0.61~1.65m,平均1.03m,厚度变异系数为27%。有一点见夹矸,厚0.15m,夹石为黄铁矿结核。为薄煤层,属结构简单、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

3)煤质

煤层:黑色,弱玻璃光泽,性脆,阶梯状断口,具有明显的山西组3

线理状、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煤岩类型为半亮型。

、16煤层:黑色,玻璃光泽,块状,贝壳状断口,具规则太原组12

的细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常充填有黄铁矿,煤岩类型为半亮型

煤层镜质组平各可采煤层有机组分中均以镜质组为主。其中山西组3

均含量为58.22%,丝炭组含量为28.96%,稳定组含量为7.79%。镜质组主要为基质镜质体和均质镜质体,少量结构半镜质体。丝质组平均含量以粗粒体和微粒体为主,少量丝质体、半丝质体。稳定组主要为小孢子体和角质体,见少量树脂体及木栓质体。太原组12

、16煤层镜质组平均含量

73.28~75.24%,丝质组平均含量13.59~16.38%,稳定组平均含量5.53~7.78%,可采煤层显微煤岩特征见表1.4。

各可采煤层均为高挥发分、低~中灰、特低~中磷、中等~强粘结性煤。山西组为低硫~低中硫煤,太原组为低中硫~高硫煤,经-1.4密度液洗

选后都是特低~低灰煤。反映粘结性的胶质层指数(Y)、粘结指数(GR.I)和反映煤化程度的挥发分产率,在垂直地层剖面上,从上往下逐渐增大。

山西组3

下煤层、太原组12

、16煤层均为气煤。山西组煤层的洗精煤,

可做良好的配焦用煤。太原组煤层含硫较高,若与山西组煤配合使用,可降低硫含量。

各可采煤层低位干基发热量为24.37~27.88MJ/kg,为高~特高热值煤。

煤灰熔融性(ST)分析,3

下煤层为较高~中等熔融灰分,12

、16煤层为

较低熔融灰分煤。且均有较高的固定碳和燃烧性指标,灰中残留物甚少,为优质动力用煤。太原组煤层焦油产率已达到炼油用煤要求,但粘结性强,碳和丝质组含量高,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不宜炼油。

1.2.3水文地质

1)概况

朝阳井田位于滕县煤田的北部,北徐楼断层与凫山断层之间的地堑构造中。煤系上覆侏罗系地层和第四系松散层。

2)2含水层

(1)第四系含水层

第四系为河湖相沉积,主要物源为井田北部寒武系基岩和东北部的花岗片麻岩丘陵风化产物。井田内第四系厚74.05~92.13m,平均85.46m,根据第四系钻探、测井资料,按岩性组合,可划分为上部含水层段、中部隔水层段和下部含水层段。

①上含水层段:厚36.33~58.80m,平均46.53m,岩性由粘土、砂质粘土、粘土质砂及砂层组成,颜色呈淡黄色、棕黄色,含砂2~7层,一般3~4层,砂层累厚3.00~26.00m,平均12.93m,砂层成分以长石为主,组织松散,富水性强,据滕北钻孔抽水试验资料,单位涌水量为 1.474~3.436 L/s2m,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0.215~0.312g/L,富水性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