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笔记参考

管理心理学笔记参考

管理心理学笔记参考
管理心理学笔记参考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和方法

一、管理和管理学

(一)管理:

1、定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又:管理是管理者应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来配置和使用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例析:美国著名汽车制造商福特的用人之道;美国柯达公司的用人之道。

其含义:

(1)管理的主体,既包括企业或组织,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

(2)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知识、信息、时间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其中人是管理的最主要对象,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核心,时间(速度)是最特殊的管理。

(3)管理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有限资源与相互竞争的多目标之间的矛盾。(4)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它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5)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协调、预测和激励等。

2、定义(狭义):

指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即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的运动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指挥、监督、调节、预测和激励等

3、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

(二)管理学

1、定义:研究管理过程中一般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主要讨论管理中一些共同的、

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管理的一般性质,管理基本原则和方法,管理职能与过程等。(又: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的普通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和艺术)。

2、特点:综合性、一般性、模糊性、实践性。

二、管理心理学

1、发展历程:

工业心理学(1912年,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1933年,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管理心理学(1958年,黎维特《管理心理学》)。

2、定义: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

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

又:《社会心理学词典》:是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应用心理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活动出发,研究人们需要、动机、行为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的一门综合学科。

3、研究对象(广义)

(1)目标管理心理学 (MBO)(2)人力管理心理学 (MBM)(3)环境管理心理学(MBE)

(4)时间管理心理学 (MBT)(5)信息管理心理学 (MBI)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狭义)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输入输出

外环境系统内环境系统(社会心理环境技术环境)

产品、服务

重点对象:企业内部的社会心理系统(人际关系系统)团体环境个人环境组织环境

5、管理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6、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7管理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1)与管理学关系:是其一个分支。(2)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3)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其母体。

(4)与行为科学的关系:

行为科学:行为科学是运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在一定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和动物的行为的科学。已经确认研究行为所运用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学科。(在企业组织中称为“组织行为学”)

与行为科学的关系:交叉联系。

(5)与人类学的关系

人类学: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史前人类学。人类学的知识和原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运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管理心理学任务

(一)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二)对职工进行管理教育,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四、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

1、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是管理现代化的需要。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按照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管理,对人力资源和人类行为进行尽可能的科学预测和控制。

2、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需要。

3、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是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4、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要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文化建设与思想建设进行管理。

5、学习和研究管理心理学,是建立我国管理心理学体系的需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心理学体系的两者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前者的手段之一。

五、学习、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和原则

(一)方法的定义:

所谓方法,是指从前提到达目的所必须选择和采用的手段、措施、程序、途径。通俗地说,方法就是连接起点与目的地的中介物,即是问题起点到达目的地的“船”和“桥”。

方法:经历迷信、盲从思辨——经验描述科学的方法等阶段。(二)方法的层次

(1)理论层次(一般方法论层次、哲学方法)——第一层次

(2)应用层次(专门方法论层次)——第二层次

(3)技术层次(具体方法层次和辅助方法层次)——第三层次析:理论层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他为人们更加科学地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指导思想)。

科学的逻辑前提

严整的理论框架

有效的认识方法系统地分析

经济的分析

动态的分析

历史的分析

(三)技术层次主要方法:

1、经验研究

(1)观察法(定义和优缺点等见书,下同):

例析:梅奥的霍桑实验的第四阶段。

1930-1932年进行团体行为(绕线室)的观察研究——计件工资的作用。(2)问卷法(书面调查法)

(3)谈话法例析:梅奥的霍桑实验的第三阶段,进行态度和意见的调查。(4)经验总结法

例析:海尔集团从严格质量管理创冰箱品牌立足,到开发多元家电产品及国际化的经营战略经验。

(5)案例研究法

(6)内省法

(7)个案法

2、实验研究

(1)自然实验

例析:研究领导方式与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关系。可以选择民主方式、专制方式、软弱放任方式等三种领导方式加以比较。

(2)实验室试验

3、测验研究

(1)标准化测验

例:韦氏智力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

(2)社会心理测验

例:人际关系测量矩阵法。

(四)原则

1、客观研究与理论指导相结合原则。

2、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基础上,进行科际整合的原则。

3、继承、引进与改造、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萌芽阶段(滥觞阶段)

(夏、商、西周三代)

流传于初期阶段社会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尚书》:提出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思想

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的以人为本的宗旨

《周易》:多次占卜中积累的对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把天、地、人联系起来而成。

特点:

管理心理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人、道重视;

不系统,一定程度缺乏科学性性。

(二)形成阶段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产生和奠基的时期。

百家争鸣,分流为儒、道、法、墨、兵、农、名、杂、阴阳、纵横十家学派儒家:重德、倡导人本管理

道家:重道(规律),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重法,治国讲究法、术、势的结合

墨家:继儒家之衣钵,创自己之风范,主张国富民治

兵家:重兵,推崇管理中的战略战术

名家:重辩,开创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和辩论思想的先河

特点:对管理心理学的重要问题,如人的本性、人际关系、人才选拔,使用、管理、激励等,有一定的研究(有观点、并论证)

(三)过渡阶段

(汉魏至唐朝)

国家体制、管理体制逐渐趋向定型,管理心理思想逐渐向完善过渡。

特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人力管理心理思想研究进一步深化

提出对领导者任职素养的要求(如:儒家“五事”:貌、言、视、听、思)

(四)完善阶段

成形于唐朝贞观年间,横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宋两朝

吴兢《贞观政要》

特点:不但管理学者而且理学家和心理学都重视“治心为上”,基本沿袭和消化前代的官吏心理理论。(宏观上没有重大突破,微观上有所成就)

(五)衰落阶段

(元、明、清时期)

特点:这一时期管理心理思想出了一些微观技术上的变化,整体上衰落。

二、近、当代中国管理心理思想的发展

(一)近代管理心理思想

围绕民族的富强、国家民主展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二)当代管理心理思想演变

(三)中国管理心理学的建设

20世纪70年代,对国外有关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和评论。以东方文化为背景的研究著作出现。

高校:开始设置“管理心理学”

(四)近20年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

1、得气说

2、智慧说

3、道德说

(二)以德为先

(三)中庸之道适度、执中、灵活、协调

(四)无为而治

(五)以和为贵

四、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内容与体系

(一)目标管理的心理思想

(二)人力管理的心理思想

1、人员甄选的心理思想

2、人员任用的心理思想

3、人员激励的心理思想(四)环境管理的心理思想

(五)时间管理的心理思想

(六)信息管理的心理思想

五、西方管理科学、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早期文明的管理理论(时期)(16世纪——18世纪下半叶)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

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

欧文——“人事管理之父”

——维护工厂制度管理先驱

科学管理思想渊源

(二)古典管理理论(时期)——科学管理理论

(20世纪20年代前)

1、泰罗(泰勒,美,1856——1915):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理论)

2、法约尔(法,1841——1925):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组织职能分析)

3、韦伯(德,1864——1920):组织理论之父(组织理论——官僚模型)

4、厄维克和古丽克管理原理:组织的8项原则

管理的7种职能(POSDCRB)

——提高劳动、工作效率思想,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

梅奥(美籍澳人,1880——1949)(人际关系理论——为何的X理论(19 45年))

(助手,罗特利斯伯格)

马洛斯(美,1908——1970)

梅奥的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

①1924——1927工作物理环境实验

照明与工人工作效率研究

②1927——1932,职工福利措施试验

③1928——1930,态度和意见调查(21126名职工)

④1930——1932,团体行为观察研究,计件工资的作用,非正式组织行

——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和方法

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提高效率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先进成果的广泛运用到企业管理上,形成一系列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布莱克特(英)的“运筹学”(作业研究)——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

巴纳德(美,1886——1960)的“系统分析”——现代管理科学的特点

西蒙(美)(司马贺,美)的“决策论”——现代“管理科学”的灵魂

“权变理论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五)最新管理或综合管理(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强调系统的组织和规划

强调将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综合在一起,以完成预定的目标。重视多学科技术、社会环境、人的相互关系对管理活动产生影响。

第三章西方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人性的假设与管理

人性假设是西方现代管理学的一种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有关人性假设有所谓“经济人”、“社会人”、“成就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几种。这种假设实际上反映了假设者对人——亦即职工群众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管理学派。

二、“经济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经济人(唯利人、实利人、实惠人)假设: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2、历程:

边沁的享乐主义亚当.斯密(1723——1790年)的经济学说(劳动交换论)泰罗(1856——1915年)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原理》(1911等年)雪恩《管理思想的演变》(1979年)、《管理的原则,过程和行为》(与沃卫奇合著)等。

3、X理论

麦格雷戈(美,1906——1964年)《企业的人性问题》(《企业中人的方面》)(1957年),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 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天生懒惰,必须施与强迫,缺乏进取心,明哲保身,缺乏理性。

4、管理策略:

(1)以任务管理为重点(重视工作任务);

(2)“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重视物质因素);

(3)少数人参与管理(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命令与统一、权威与服从”的管理方法

5、析:泰罗制

评议:持X理论观点的管理者,只注重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把金钱当成一种主要的激励工具,并且把惩罚视为重要的有效的管理工具。由此产生一系列软硬兼施的管理措施,结果反而引起职工的不满和反抗。

经济人的假设,实质上是早已被驳斥的遗传决定论的人性观。现在,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认为X理论已经过时,但在个别中小型企业中,还能看到实行X理论的制度和方法。至于X理论的思想影响,还是相当普遍的。

三、社会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社会人(社交人)假设:

人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而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2、提出者:

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1880——1949年)提出《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 945年)(又称“人际关系理论”、“温和X理论”)

3、人际关系理论:

(1)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地位、成就等)、心理(人际关系、乐趣等)因素。(经济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社会需求、满足的程度,即“士气”。(传统管理: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

(3)注意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无形的组织有特殊规范,影响团体成员的行为。(传统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组织结构、规章制度)。

4、管理策略:

(1)管理者更应关心人,满足人在工作过程中各种社会需要;

(2)重视人际关系,培养形成归属感,整体感;

(3)重团体影响和团体奖惩,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者应起联络员作用;

(5)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5、评议:

实行参与管理,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缓和劳资矛盾,增强归属感,大大提高生产率。

四、成就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成就人(自动人、自我实现人)假设

人都有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要求,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能感到满足。

2、历程:

马斯洛

阿吉里斯:美国行为科学家,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名誉博士,在哈佛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执教。《个性与组织:互相协调的几个问题》(1957年)麦格雷戈——雪恩

3、Y理论:

麦格雷戈在《企业的人性问题》中提出的一种与X理论相对立的理论:(1)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2)人能够实现自我指导与自我控制;

(3)人能够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人在适当条件下,会接受和追求责任;

(5)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管理策略

(1)管理重点的转变:

不象经济人理论:只重视物质因素,工作任务;

不象社会人理论:只重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把重点转移到人的工作环境上:管理的任务只是在于创造一个适当的环境,能够得到内在奖励的环境。

(2)管理职能的改变:

管理者不是生产的指导者(经济上),人际关系的调节者(社会人),而是一个工作设计师和服务者。

(3)奖励方式的改变:

既不主张(象经济人理论)依靠物质刺激,也不主张(象社会人理论)仅靠人际关系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是主张通过内在的激励来满足人的成就需要(包括外部奖励和内部奖励)。

(4)管理制度的改变:

主张采取一种能保证员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的制度。(不采取监督、控制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制度)。

5、评议:

其管理措施值得借鉴。尽量把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使工作对工人富有挑战性,让工人工作后能感到自豪,满足自尊。

五、复杂人的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

1、复杂人的假设:

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因年龄、因时、因地和各种客观情况变化而出现不同。

2、提出者:

伍德沃德、劳伦斯、洛尔德

雪恩《组织心理学》

3、超Y理论(权变理论、应变理论)

莫尔斯.洛尔斯《超Y理论》(1970年)

《组织及其成员:权变方式》

(1)人的需要丰富而复杂;

(2)人们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4)没有一套普遍的、固定不变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4、管理策略

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充分考虑个人与组织、正是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物质条件与社会心理因素、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灵活的管理措施。

六、文化人的假设

1、文化人的假设

人的行为及价值选择,是由所处的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及其成员的价值准则、经营哲学、精神道德、行为规范、共同信念及凝聚力。

2、威廉.大内的《Z理论》(1981)的基本思想:

(1)企业最重要的特点应实施诸如把职工生活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终身雇用制;

(2)重视员工的培训;

(3)注意对人的经验和潜在能力进行的诱导;

(4)企业决策应集思广益;

(5)员工多参加管理;

(6)员工应认同企业文化。

析:通用公司、IBM公司等公司的企业文化

七、对西方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借鉴与思考

1、对人自身的研究

2、对现实人性的引导

3、汲取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合理内核

第五章个性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的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的差异的表现

(1)特长的差异①(按从事的工作的专门能力)

(特殊能力差异)

1、质的差异②按分析器分:

视觉型……

(2)能力类型差异

(完成同一种活动③按两种信号系统分:

不同能力的结合)思想型

艺术型

中间型

(3)能力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

2、量的差异智力的个别差异

(4)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吉尔福特的研究(1971年)

3、性别差异

威克斯勒研究(1958年)

(二)能力差异的管理

1、能位原则(职能相符原则)。掌握好各类职工的能力标准,合理招聘选择人才。

重视素质的考核及其在招聘中的地位。

职业对能力要求的阈限性和相符性。

有好的择人标准与准则,还应注意择人的方法(招贤、访贤、荐贤、自荐、民荐、竞争择优)

2、以人为本,重视培养。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对职工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进行能力训练。

智能水平,年龄差异,文化水平,职业要求的不同。

3、经济与效能原则。根据人的能力差异合理分工,强化自主意识,做到人尽其才,量才录用

4、优化原则、能力互补原则。全面了解人的能力特点,便于贯彻正确的用人原则。

含:动态平衡与结构合理原则,竞争与优化原则等。

二、气质的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差异: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感受性、耐受性、不随意反应性、可塑与稳定性、速度与灵活性、内外向、情绪兴奋性)。

其特点:气质不以活动的内容、个人动机、目的为转移;气质类型有一定的组织和结构,各种特性不是偶然碰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有规律地相互结合在一起的;直接基础是神经活动的类型;单纯的气质类型很少。

(二)气质差异的管理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

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

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

4、气质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5、根据不同的气质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征,采取对应的管理要点。

三、性格的特征,性格的类型和性格差异的管理

(一)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静态结构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

2、性格的动态结构特征

(1)完整统一性和矛盾性

例析:巴尔扎克在致阿柏朗台斯夫人的信,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矛盾性格

(2)复杂性与主导性

例析:路瑶《人生》对高加林的描写

(3)确定性和变异性(可塑性)

例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

(4)性格结构的表层与深层

表层——行为、活动方式(性格的表象特征)

中层——态度(性格的内在实体)

核心层——内在世界(性格的能量源泉,即人的要求和追求体系)(二)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培因.李波)

理智

情绪

意志

2、内外倾型(荣格)

内倾

外倾

3、优越性与自卑型(阿德勒)

4、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5、社会文化类型(斯普兰格.霍兰德)

斯普兰格《生活方式》

①理论型

②经济型

③审美型

④宗教型

⑤权力型

⑥社会型

霍兰德:性格——职业匹配理论

①实际型

②调查研究型

③艺术型

④社会型

⑤企业型

⑥传统或常规型

(三)性格差异的组织管理

1、重视性格差异的组织管理,充分认识性格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性格与人际关系,性格与创造力、竞争力、性格与效率

2、管理者要注意自身的性格修养

3、了解职工的性格,合理安排工作

4、充分认识性格与领导类型的关系,重视领导班子的性格互补结构。

5、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四、试述如何根据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方法。

第六章个体行为与激励

一、人类行为及其共同特征

(一)、人类行为

定义(广义):由客观刺激,通过人脑内部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反应(内部与外部)。

定义(狭义):仅指外显的行为活动。

不同学派对行为的不同看法:

华生(J.B.walson,1878-1958)1913: S R

托尔曼(E.C.molman)1935年:B=f(S.A)

B = f (S.P.H.T.A)

赫尔(C.L.Hull,1884---1952) :sE

R= f (D.sH

R

)

勒温(K.Lewin,1890---1947) :B = f (P.E)

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S——O——R

需要(欲望)行为

刺激动机紧张

目标

S O R

(二)、人类社会性行为的共同特征

1、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2、行为的因果性3、行为的目的性4、行为的持久性,连续性

二、动机与活动的目的(即目标)

(一)、动机: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

1、特征: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活动性。

2、机能:始发机能;调节,定向,选择机能;强化机能

3、产生条件:

其一内在条件:缺乏某种东西而引起需要(欲望),身心失去平衡而产生紧张状态或感到不舒服

其二外在条件:个体身外的刺激因素

4、影响人的动机模式的因素:

①兴趣与爱好②价值观③理想与信念④抱负水准

5、动机系统

①内在动机

本能原始驱力(生理驱力)(第一内驱力)

驱力(内驱力)

习得驱力(社会驱力)(第二内驱力)

②外在动机,即诱因

目标引力适当强度的刺激

利于发展的条件

合理的报酬,奖赏

期待

外界压力检查,督促

职责

(二)、活动的目的——目标

1、定义:活动的目的: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的结果。又:目标是组织或个人活动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成果。

2、目标的作用:

启动行为

导向行为(即为达到目标直接满足需要所表现的预备或准备行为)

调节行为

激励行为(鼓舞士气)

聚合行为

析:目标导向理论:

伊万斯(Evans,加)1968年提出,豪斯(House,美)1971年。补充:

领导者是实现使下层获得更好激励,更高的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关键人物。领导者应扫除导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组织或团体目标。

豪斯研究认为:高工作,高关系组合的领导方式,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应注意环境因素。

有4种领导方式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环境下选择使用:

①指令性方式②支持性方式③参与性方式④成就目标式

三、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一)、杜拉克(德鲁克)(P.F.Drucker)1956年提出“目标管理”,沃迪恩(G.Ordiorne)1956年扩大“目标管理”观念

(二)、定义:

目标管理是通过上下级共同参与制定企业目标,使个人从中受到激励,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检验目标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结果的管理方法。

又:目标管理是一种将组织目标转换成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考核标准的管理方法。

(三)、基本过程:组织中上下共同制造组织目标,将组织目标转换成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岗位目标并规定个人的职责范围,以目标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组织成员的贡献和报酬奖励。

(四)、目标管理的实施(具体做法和步骤)

1、目标制定与确定

2、进行过程管理

3、成果评价以及新目标的制定

(五)、目标管理的内容

1、注重工作的效果

2、注意管理的综合性

3、建立目标责任制

(六)、目标管理的特点

1、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性质上体现:以人为中心,主动性)

2、强调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

3、是一种系统整体的管理方法

4、重视成果的管理方法

(七)、目标的特性和如何做好目标管理

1、目标的特性

(1)预测性(2)可计量性(可考核性)(3)具体性(时限性)

(4)可接受性(具体性)(5)困难性(层次性,多样性,网络性)(6)激励性

2、波特和斯蒂尔斯提出的目标管理法中目标应具备的属性:

(1)目标的具体性(2)职工对目标设置的参与(3)目标过程应及时反馈

(4)开展竞争(5)制定目标要有一定高度和难度(6)目标的可接受性

(7)现代目标管理还提出:目标的清晰性与战略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子母目标系统;层次性与协调一致性,科学性等

(八)、评:目标管理

例析:邯郸钢铁公司的成本目标管理

例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主要任务分解

四、需要和激励

(一)、需要

1、定义:(反映论)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验,,是一种个性倾向性。

2、人的需要的特征

(1)需要内容与对象的复杂性(2)需要与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相互性

(3)人类需要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4)人类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教师需要的特征有哪些?)

3、影响需要产生的因素

(1)生理状态(2)自然情境和社会因素(3)个人认知因素

(4)成长性需要的发生

(二)、激励过程:

1、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一种动力手段,也是一种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类行为的激励的模式

(1)外部强化(诱因)的机理模式

(2)激发动机系统的激励模式

(3

3、需要,激励与管理方法策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励原则和方法

1、激励的原则

(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步的原则

(2)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兼顾的原则

(4)实事求是的原则

2、激励方法中的几个辨证关系

(1)奖励与惩罚之间的关系

(2)个人奖励和集体奖励的关系

(3)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的关系

(4)报酬性激励和非报酬性激励的关系

3、完善劳动报酬与奖励的改革与几个具体措施

(1)应遵循的社会心理要求

(2)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五、几种主要的激励理论

见《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管理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1、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 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通过协调人际关系,满足员工需要,充分 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的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 生产与技术系统 企业的内部结构系统市场营销与公关系统 财务经济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系统 研究与发展系统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包括输入、转换与输出过程。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机制与方法。 根据人的个体与社会心理规律、行为规律;运用动机与激励、竞争与压力、规范与约束、保证与保障、选择与培养、组织与团队环境影响等形成与建立有效的人本管理机制;通过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改善人际关系等方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效率。(主观能动性、生命的价值、生存的需要、团队意识、个人素质)2、在面临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智力资本作为企业组织的重要资 产,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3、组织结构资本与人力资本是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的。 强调员工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强调其主体地位。依靠员工个人、团体、组织和领导行为来实现企业目标。 4、关系资本(市场资本)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与结构资本形成良好的互动 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市场与公共关系、团队心理气氛、组织形象、文化建设。 2、管理心理学的内容范围 (一)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基本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关于个体心理研究(核心)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他涉及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问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_毙考题

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之群体的沟通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 一、沟通的一般概述 (一)沟通的过程 1、信息源; 2、编码; 3、信息; 4、通道; 5、解码; 6、接受者; 7、反馈; (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特殊性 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 3、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4、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三)信息沟通的重要性 1、信息沟通是决策的基础。 2、住处沟通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 3、良好的沟通也是改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保证。 二、沟通的种类

按目的分类:工具式的沟通满足需要的沟通 按组织层次的沟通:个人与个人的沟通;个人与团体的沟通;团体与团体的沟通。 按组织系统分类:正式与非正式沟通 按信息流动的方向分类: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按沟通者有无地位转移分类: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效率的比较 1、单各沟通比双向沟通快。 2、双向沟通比单向沟通准确 3、在双向沟通中,接受信息的人对自己的判断比较有信心,知道自己对在何处、错在何处。 4、在双向沟通中,传达信息的人感到心理压力较大,因为随时会受到住处接受者的批语或挑剔; 5、双向沟通容易受到干扰,并缺乏条理性。 按是否经中间环节: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按语言沟通的形式分类: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按是否使用语言分类: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三、沟通的障碍及其改善

(一)造成沟通障碍的主要因素 1、语义上的障碍 2、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3、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4、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5、组织结构层次的影响 6、信息过量的影响 (二)改善沟通的方法 1、重视双向沟通 2、重视面对面的沟通 3、重视利用附加信息的沟通 4、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三)良好沟通的十诫 1、沟通前先澄清概念

心理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得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过程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 二、心理学得研究领域 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三、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测验法 (三、)实验法 (四、)调查法 四、心理学得前世今生 今日心理学得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五、心理得实质 △心理就是脑得机能,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能动得反映。 (一)、脑就是心理得器官,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得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与脑得发展水平呈正比; 3、(个体生长发育)脑得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 (二)、客观现实就是心理活动得源泉与内容 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理。 2、人得心理活动得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 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得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得影响。 (三)、心理对客观现实得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 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 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 (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 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得发生与发展 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作业: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得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得心理也研究人得心理,而以人得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与社会心理。 (2)人得个体心理现象得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与动机、能力与人格。 2、用事实说明心理就是脑得机能。 答案:(1)人得心理就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得,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得心理。(2)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得能动得反映,不同得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得反映。3、怎样理解人得心理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主观反映。 答案:人得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就是社会现实。人得心理就是对客观现实得主观映象。人得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就是客观得;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就是主观得,就是对客观得主观映象。 4、实验法得优缺点各有哪些?

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中把对客观事物或他人的整体性的认识叫做(A );把对人们对事物个别特性的认识称为()。 A.知觉;感觉 B.感觉;知觉 C.感性认识;知觉 D.知觉;感性认识 2.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B )阶段。 A.零接触 B.知晓 C.表面接触 D.共同关系 3.关于人格与应对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A型人格比B型人格更健康 B.A型人格与B型人格健康无关 C.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健康 D.乐观与悲观与健康无关4.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L.Ross称之为( D )。 A 自利偏差 B 印象管理 C 自我知觉 D 基本归因错误 5. 能解释态度预测行为有效性的理论是(B) A 理性行为理论 B 计划行为理论 C 主观行为理论 D 客观行为理论 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 A.华生在分析人类的社会行为时强调了关于遗传的本能因素 B.麦独孤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 C.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塑造的 D.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决定的7.卡特尔研究人格结构采用的方法是( D )。 A.存在主义B.生态学 C.现象学D.分类学 8.下列不属于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的是( C )。 A.是否受他人喜欢B.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C.是否具有人格魅力 D.性别的影响 9.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这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处于( B )阶段。 A.零接触 B.知晓 C.表面接触 D.共同关系 三、判断题 1.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2.freedman认为态度包含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三个成分。(√) 3. 研究表明,微笑只是愉快情绪的一种信号,而不是沟通技巧。(×) 4.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过程称为对他人的知觉。(×) 5.中国学生往往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他人,如他们的老师或父母或者情境中的某些方面,这体现的是基本归因错误(×)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是个体参与自我知觉时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甚至可以被看成一种人格特质。 2.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的态度或行为。 3.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很多时候人们会服从地位高的他人或权威的命令。 4.零总和冲突: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完全是竞争性的。 5.亲社会行为:指任何自发性的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1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管理心理学学习笔记: 1.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人的心理基础分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其中的自然属性指的是由神经元构成神经系统进而形成一个人的中枢系统;其中的社会基础指的是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影响决定着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属性影响和制约着自然属性。 答案要点:心理构成包括三部分内容:动力系统、指向系统和特征系统,动力系统和指向系统属于个性倾向性特征, 特征系统属于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倾向性特征包括个人的动机、需要、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内容;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气质的概念与类型及各类气质的行为特征。能力的概念和能 力差异与类型。性格的概念、性格差异与类型。个性差异首先表现在个性倾向性的不同,其次是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 2.如何评价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 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 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 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 是20 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 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 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 以便促使 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 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答案要点: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 理论曾风行于20 世纪初到30 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济人”假设及X 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经济人”假设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 世纪初个人主 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经济人”假设把人当做机器的附属品,而忽略了人类的精神需要,如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经济人”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3.如何评价社会人假设及其相应的管理模式?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 问 题. 从" 经济人"的假设到" 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 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 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347真题

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应用心理学专硕347 真题回忆版及真题简析 题型:名词解释(5分/个)、简答题(15分/个)、论述题(30分/个) 框架:普心、人格、发展、临床、变态、社会、管理七个学科,其中临床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放在一起考,真题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50分,总分300分。 普通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反应时】;2.声音的心理维度;3.选择性注意4.;推论统计 二.简答题:1.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2.思维的定义和种类 简析: 14年普心部分真题有大部分调整,从11年至13年,每年普心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论述,而14年真题有大变化,名词解释从一个变为四个,没有论述题,增加一个简答题。其中11年简答是“视知觉组织原则主要有哪些”、12年简答是“简述视觉中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异同”今年14年简答“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多次强调视觉相关知识作为真题热点。 人格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根源特质;2.主题统觉测验;3.个人中心;4【.负强化】 二.简答题:1【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及作用】;2.场独立-场依存的性质和测量方法(重复考) 简析: 今年的“场独立-场依存”在11年出了名词解释,今年出简答题,笔记上就有标准的真题答案。回顾历年人格心理学部分的真题,其中精神分析流派年年考。 发展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守恒 二.简述题:【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设计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 简析: 14年的发展心理学部分真题较前三年来说除了名词解释比较偏外简答、论述算非常容易了,算是整个卷面里的送分题。但是在论述题答题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答题关键点需要答到位,30分的论述必须让卷面十分饱满,答题全面,所以这也要求大家在备考15年中一定要整理出一份全面的专业课笔记来。 临床心理学50分 一.名词解释:1.【积极关注】;2.发展咨询;3.物质依赖;4.人格障碍 二.简答题:1.【治疗关系的影响因素】;2.如何看待【心理异常】(名词解释压中) 简析: 很多考生对今年临床心理学的内容抱怨很大,因为前三年湖师大的真题都是一个名词解释、一个简答、一个案例分析题,而今年该部分同普心一样反压题,调整了出题模式,这也反映了自命题高校的出题的不规律性。

车丽萍著《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含义 1.定义 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 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 (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大学《管理心理学》期末考试小抄笔记复习重点

管理心理学笔记 前言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范围 个性心理、群体心理、领导行为、组织心理 2.学习其意义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的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5.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 3.学科基础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 4.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心理测试法、个案法 关于人性的假设 1.管理者对人有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2.1956年,雪恩、沙因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将人性假设归纳为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3.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运用几种对人性的假设来研究人性与组织管理的关系 1)尽管人们的需要时改善生活状况,但人们不仅仅是为谋生和金钱而工作 2)多数人对组织任务极其管理方式的最初态度,总是从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做出反应的,但,这个态度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采取适当措施和教育来改变 3)我国,各级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从长远来看是一致的,但近期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为此组织和个人双方都应该努力,使组织目标中能包含更多的个人利益,从而调动人们积极性,提高功效,增加满意度 4)管理方法因人而异,因任务而异,主管人员应努力创造条件,合理安排分工,使更多人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得到内在满足 5)管理人员和工人关系应当是平等的,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关系,不管使用哪种方式,都应该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应说明教育、发扬民主、适当参与、启发自觉、提倡自治。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 很多东西,无论是知识还是生活,在未接触之前,我们都似乎对其有着某些浅显的认知,然而,在深入接触之后,我们才知道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然后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讲领导是如何管理员工的,也就是所谓的领导心理,或者说还包括了之前接触过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和组织管理心理,我所知道的仅限于此。然而,翻开目录,我发现管理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丰富的学科,它不仅包括领导心理、人力资源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还涵盖了目标管理心理、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以及环境管理心理。我想,自己之所以对管理心理学有着简单的认识,是因为我对管理的内涵不够了解。那么,到底什么是管理呢?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说过:“管理是任务,管理是纪律,但管理也是人。”管理,看似单一的两个字,却有着巨大魅力,它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首先,管理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企业或组织,也就是我前面浅显的认识,它也包括个体的自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效率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是管理活动。其次,管理的客体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包括个体心理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也包括个体和组织对于时间、环境、信息等资源的管理,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信息管理心理、时间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等。 因此,朱永新写的《管理心理学》这本书给管理下了这样一个定

义:管理是个人或组织为了实现目标,提高自身的效率所进行的活动。由此可见,管理科学有包括两个子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和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个人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及工作管理,组织的自我管理系统又包括家庭管理、医院管理、学校管理、城市管理等等。 充分认识了管理的内涵之后,再转回头看一下管理心理学,什么是管理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有哪些?哪些内容是生活中容易忽略但又有很大的作用的呢?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规律,使个人或组织提高效率的一门科学。看到定义,再结合之前对管理的定义,我们就很荣翻译理解管理心理学了,它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目标管理、人力管理、时间管理、环境管理和信息管理。人力管理和时间管理之前老师都详细讲过,在这里,我想就自己涉猎未深的几点展开探讨,分别是目标管理心理、环境管理心理以及信息管理心理。 第一,目标管理心理。目标管理是对组织(或个人)活动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的科学方法,它是管理者以预先确定最优的最终效果为目标,并通过实施和评价等手段调动和激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的各项管理都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统筹运动。通俗来说,它也就是研究个人或组织如何设计、选择、确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目标管理呢?目标管理有何好处? 其实,在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可行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期规律。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个体心理: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2、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 3、组织心理: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 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普通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知识都会在管理 中发挥作用。 ②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 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①管理包括两部分内容:物和人。 ②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是研究人与机器、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活 动规律。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研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心理 活动的规律。 ③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要包括: 1、个人心理活动对群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2、群体心理活动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 3、个人与个人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群体与群体之间心理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这些内容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具体化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 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 因素。由于在实践过程中人的心理因素与行为因素是统一的,因此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 容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和产生和发展 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1、心理技术学:(斯腾)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2、霍桑实验:(梅奥)开始于1924年他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人群关系”美国心理学界则公认他是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3、群体动力理论:(勒温)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认为,人的心理、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4、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他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向高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在美国一一产生与发展: 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了《管理心理学》。 美国是管理心理学的发源地,也是当前世界上管理心理学研究比较发达的国家。 2、管理心理学在中国 1979年以后,我国管理心理学才逐渐得到发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九章课堂笔记 第九章团体行为与管理 第一节团体的概述 一、团体的概念 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社会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二、团体的特征 团体的主要特征是: ①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理上相互意识到对方; ②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 ③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群体”的感受。 由个体构成团体的基本条件是: 1.团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 2.为了达到和实现团体目标,团体有公允的规范和规则。 3.团体要满足各个成员的归属感。 4.团体有一定的结构,每个成员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执行一定的任务,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 5.团体成员之间有工作、信息、思想、感情上的交流。 三、团体的种类 (一)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 (二)假设团体和实际团体 (三)固定性团体和临时性团体 (四)其他团体分类 四、团体的功能 (一)团体对组织的作用 团体能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这是正式团体对组织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团体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新办法的手段,有利于促进复杂的决策;团体在各部之

间起联络作用,有利于形成“一条龙”流水作业;它也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途径和手段。 非正式团体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递快,沟通灵敏,管理者可以通过它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改进工作。不仅如此,某些非正式团体对正式团体的工作任务也有积极作用,其对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也是有效的。 (二)团体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1.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自己和其它成员保持友谊和紧密联系,心理协调,彼此都体会到大家同属某一团体。 2.团体能使成员个人产生认同感。 3.团体对个人能产生强大的支持力量。 4.团体引入竞争机制,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相互激励。 5.团体能融洽并协调人际关系。 6.团体可能满足成员的其它心理需要。 (三)团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 2.社会标准化倾向。 3.社会顾虑倾向。 4.从众行为倾向。 五、团体的结构 1.同质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同质结构。 2.异志结构:是指团体成员在年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个性特点(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这种结构称之为团体的异质结构。 第二节团体的凝聚力、士气和高效率 一、团体的凝聚力 (一)什么是团体的凝聚力 团体的凝聚力即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高凝聚力的团体有以下特征:

范逢春_ 管理心理学_ 重点笔记

四川大学考研重点笔记 管理心理学 范逢春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1、管理心理学: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个体管理心理(知觉与信息加工;能力、技能、个性和工作价值取向;工作激励的内容理论和过程理论;工作态度) 群体管理心理(群体动态发展;群体间动力学;团队管理;群体沟通和协调) 组织管理心理(领导行为与管理决策;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组织发展和战略管理) 3、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的内容是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见课件 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区别:研究的侧重点、理论基础、形成背景 联系: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上的联系。 4、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工业心理学—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关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未来趋势:组织变革和发展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 5、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相关研究、试验和发展研究)P19 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测验法(罗夏氏、主题统觉)、问卷法、个案法 第二章个体心理的原理 个体认知原理 个体情绪与感觉原理 个体意志原理 1、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的适应性—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的感受性的变化,表现在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受性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值是指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值。(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值) 3)感觉的相互作用性—指同一感受器接受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技能状态对感受性产生的影响.(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 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 2、常见的错觉 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如视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运动错觉。

组织管理心理学读书笔记之三:激励

激励 一、激励的内涵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心理学术语,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的意义。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激励指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即通过某种方式使人的心理过程处于兴奋状态而促进行为水平的提高。狭义的激励则指的是一种刺激,意在给人一个刺激,使其产生某种心理因素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出现相应的行为表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 当个体受到某些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影响时,会对这些刺激变量产生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并维持其兴奋状态。外部刺激可表现为外部环境中的推动力或吸引力,个体由于受到这些力量的作用并产生机体内部的自动力,从而引发动机,引起行为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人的行为激励模式 一个人的行为在受到外界的推动或吸引下,并通过个体自身的消化、吸收,产生出自动力,使个体的行为由消极、被动性变成积极主动性,将组织的目标要求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因而,自动力越大,行为就越强烈。而自动力的大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界的推动力和吸引力的强度;二是自身的因素。如修养、素质、心理品质等。所以,同样强度的推动力和吸引力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激发作用。也就说明组织的管理方式、措施等不可能对所有人起作用。 综上所述,激励是使人成功的关键。一个好的领导管理者就是要尽全力使员工取得成功。员工的成功就是领导管理者的成功,而要使人成功,就必须使用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其才能。 二、激励的心理机制 行为科学家认为,人的意志行动开始于人的需要以及由需要而引发的动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由于受到某种刺激,一旦人的动机被引发出来,个体就会用积极的行动去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这是人的行为规律,是人的行为模式。 图2人的行为模式 需要、动机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没有需要、动机,行为就失去了动力而不复存在。可见,在管理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激励可以有两个途径:第一,是通过在管理中人为地提供一些刺激因素,使人受到刺激后产生需要,转化成动机而引发人的相应行为。

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十三范文

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十三 第三节职业倦怠、心理压力、情商管理与EAP 一、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 1、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的概念 ★职业倦怠: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处理工作中的挫折所形成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分离)、个人成就感下降、身心疲惫的综合症状。 它是一种由工作与职业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职业倦怠的特征表现: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冷漠与人格解体等。 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有关。压力与心理紧张、应激是同义语。 当人们认知到威胁或者无法应付的危险、挫折与紧急情境时,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精神与情绪)、行为上的体验、感受和紧张反应就是很强的心理压力或应激。 2、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的原因 (1)马斯勒奇: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 (2)紧张状态的交互作用理论。 (3)某些人格特质会让人陷入工作压力饱受煎熬。 (4)罗宾斯:压力理论模型。潜在压力源: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个人因素。 这些因素是否导致员工压力感的形成,依赖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经验、态度、价值观、人格等) 压力反应包括生理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反应。 3、职业倦怠与心理压力的缓解 (1)改变产生职业倦怠的应激源。 (2)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改善自我的应激能力。

(3)重视情商管理,建立EAP系统,开展员工帮助计划。 二、情商管理 1、情商的概念 ★Salovery&Mayer(1990):情商(EQ)是个体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能力。 正确的EQ管理理念是用科学的、人性的态度和技巧来管理人们的情绪,善于应用情绪带来的正面价值与意义来帮助人们在工作中获得成功。 EQ包括五个方面:①对自身情绪的认识能力;②调控与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③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④调控与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⑤协调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这样,情商(情绪智力)就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能力。 移情能力(理解别人情感,根据别人的情绪反应来待人接物)。 社交技巧。 2、情商管理与情绪调节 ★情商管理: 首先,要以情商来提升领导者的亲和力、影响力和领导力。 其次,领导要重视提升全员的情商水平,协调人际关系,营造和谐团队与组织气氛,以情商来促进团队与组织的绩效。 再次,要将EAP服务系统的建立完善与情商的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 ①生理调节②情绪体验的调节③行为调节④认知调节⑤和谐人际关系的调节 3、消极情绪调控的具体方法 首先,认识到思维(认知)方式是负面情绪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其次,改变不合理的思维(认知)方式。 根据不同的负面情绪体验,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来调节不良情绪。

管理心理学自考复习资料

2012年4月自考《管理心理学》串讲笔记一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绪论 本章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从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为主。 第一节管理与心理 一、管理的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与人类劳动、群体活动、社会活动同步,是人类协作劳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方式。管理是组织与团体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解各类管理的概念。 2、管理对象 主要指采购、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研究与发展等关键职能部门在内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 3、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应该做什么? 总职能:指一切单位或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传统职能以及信息、决策、激励、研究与发展、变革与创新等现代职能,使他人同自己一道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具体职能: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 「例题」关于管理的职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两类 B管理的传统职能包括了计划、组织、指挥、激励、发展与创新 C激励,指从指挥职能独立出来的,激发动机与调动下属和员工积极性的职能 D组织,指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与组织形式、组织管理原则与方法,完成组织活动任务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说法均正确,B答案中管理的传统职能不包含激励和发展与创新,这两者是现代职能的范畴 4、管理的目的 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完成企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取得最好的效率与效益,并维持企业、组织和成员持续、稳定的发展。 5、实现管理目标应遵循的客观与心理规律 管理活动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二、心理的概述 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人格)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活动,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方面。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动态的反映过程。个性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三、心理与管理的关系 1、人本管理与人的心理 人本管理涉及以下内容:(1)管理应以尊重人、关心人、关爱人与人的生命、改善与提高人的生活工作质量为出发点;(2)管理应强调弘扬人性、给人以尊严,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健康与和谐生存、发展的权力,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作用;(3)管理要提倡开发人的潜能、创造与体现人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4)管理要实现人员、企业、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并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改善与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社会心理活动及行为规律,用科学地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和促进组织发展的一门科学。 2、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研究对象特点:(1)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与行政管理的内部结构系统;(2)

北大“组织管理心理学”听课笔记(完整)

北大“组织管理心理学”听课笔记 填空、选择、判断题: 1、组织是管理的(对象),管理是组织生存的(手段)。 2、针对组织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职能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控制、协调)等过程。 3、(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 4、现代管理的特点是:主导思想上更注重(人的因素,重视领导行为;)管理手段上强调(科学化、定量 化)。 5、组织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6、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莱维特)首次提出了管理心理学概念。 7、构成组织管理心理学理论系统的相关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8、评价中心是用于(评价、考核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手段是(情影模拟测验)。 9、评价中心最重要的方法是模拟情境测验,其中又包括(公文包测验、角色扮演、小组相互作用测验)。 看一下书能用自己的话说上来就可以了! 10、用评中心评价、考核、选拔人才(科学性强,可靠性高,经济效益明显,便于挖掘人才,避免盲目用 人和任人唯亲)。 11、管理的核心心就是(盈利) 12、(泰勒)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13、泰勒就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 14、集权式的组织结构,是一个(高度结构化、规范化、不受个人支配的组织)。 15、泰勒为代表的是X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为代表的是“Y”理论。 16、管理科学学派有几个方面的特征:(以运筹学为基础、以系统分析为手段、以决策为主要着眼点)。 17、权变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莫尔斯、洛希)他们发表了《超Y理论》一文。 18、关于人性的假设,就成了组织管理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出发点。(√) 19、有关人性的假设有四种:(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 管理心理学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管理学愈来愈认识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定义模式——“人——人——工作”。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过面:管理程中的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和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管理心理学教科书的逻辑架构。 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区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联系: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 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区别:把人和机器当成一个人-机系统进行研究,使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便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机器的性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把人与人当成一个人-人系统进行研究,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预测人的行为,充分调动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 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