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时空认知与语法化的关系

时空认知与语法化的关系

时空认知与语法化的关系
时空认知与语法化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大学英语教学是重要的,为提高当代大学生英语能力服务,但现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改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有一定要求。英语翻译不仅是英语能力,同时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一定认识,专业英语翻译与普通英语翻译是不同,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促使学生能更好的进行翻译,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认知语言学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是丰富,语言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在英语翻译中应用,能快速提高大学英语能力,符合现代企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一、认知语言学简述 1.认知语言学含义。认知语言学已经发展到30多年,现在应用领域比较广泛,尤其在一些语言应用过程中。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人工智能、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学者对认知语言学提出是根据语言天赋,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都需要人类文化知识进行解释,认知能力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在英语

翻译中引进认知语言学,对提高学生英语的翻译能力,由于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论总称,对学习语言有促进作用。 2.认知语言学基本原则。 (1)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语法性辨别是有一定规律的,具有渐进性特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同一个语法与语义、语法环境有一定关系,认知语言学与其它语言的语法有本质区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渐进性、可变性的特征,根据认知语言学特征,要实现语法学家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必须科学的应用认知语言学语法性辨别与范畴化,掌握其基本原则,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翻译。 (2)语言与其他认知。认知是认知语言的功能,必须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进行认知,除了常规的认知,还需要具有特色的认知,以提升认知语言学的特色。认知语言学是要在常规的认知中不断寻找语言现象的类似物。认知语言学家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吸收心理学关于人类范畴化、注意以及记忆性的研究成果来不断完善理论,进而使认知语言学更具有活力。认知语言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能促进其实际应用的效果。 (3)句法的非自主性。句法是一种模式,英语在

语言学纲要作业答案

语言学纲要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 1. 语流音变分为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加音等。 2.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又叫“小学”。 3.运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4.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5.语言的功能大致分为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质音位,它分为调位、重位、时位。 二、单项选择 1.从自然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C)。 A.元音B.辅音C.音素D.音位 2.汉语拼音方案是以(C)字母为基础制订的。 A.英语B.法语C.拉丁D.希腊 3.汉语拼音中的ü、c、h,国际音标分别写作(B)。 A.[u]、[c]、[h] B.[y]、[ts']、[x] C.[u]、[ch]、[h] D.[x]、[y]、[k] 4.下列说法,(A)是正确的。 A.汉语中的音高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B.妇女的声带比男子要厚。 C.汉语中的音长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D.汉语“天”、“空”两个音节的音高不同。 5.下列说法,只有(D)正确。 A.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弱。 B.振幅越大,声音就越长。 C.频率越高,声音就越低。 D.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 6.对发音器官功能的描述,(B)是正确的。 A.声带在发音中的作用是次要的。 B.舌头的活动,起了调节共鸣器形状的作用。 C.口腔中最为灵活的部位是上腭。 D.声带、舌头等是被动发音器官。 7.英语中desks与pigs中s的发音不同,这主要受( A )作用的影响。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8.从音位来说,seat与sit的区别特征在于( B ) A.音质音位B.时位C.调位D.重位 9.“水果”一词实际发音时会发生语流音变,它属于( B ) A.同化;B.异化;C.弱化;D.脱落 三、判断题 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文字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没有语言。(√) 4.没有语言,人类照样可以思维。(×) 5.任何一种符号,都是由内容和意义两个方面构成的。(×) 6.从本质上看,语言其实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义学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具有多个相关义项的语言现象。新义项的产生不是随机的, 也不是盲目的, 而是人类认知参与下语言历时变化的结果, 因此认知角度的一词多义研究能够比较清楚地揭示一词多义的根源与本质。新义项以基本义项为核心, 按照辐射型或链接型方式排列, 构成一个词项意义的原型范畴。人们总是从基本义项出发, 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等方式, 将新义项赋予现有词项, 从而使一词多义现象表现出明显的认知理据性。 关键词: 认知; 一词多义; 范畴化; 隐喻; 转喻 Abstract:Polysemy is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a lexical item has more than one related meaning. It is the diachronic result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facilitated by human cognition. New meanings, centering on the basic meaning and arranged in a radiant or linear manner, form 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of a w ord. People tend to attach new meanings to a lexical item by w ay of categorization, metaphor and metonymy, which results in the striking motivational features of polysemy. Key words: cognition, polysemy, categorization, metonymy, metaphor 几乎所有的语言中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即一个词可能会承载二种以上的意义, 语言学家将此语言现象称为一词多义现象。通过赋予同一词形以更多的词义来减少词的数量,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语言,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的负担,是人们进一步认知世界的简便、有效的途径,是优于造词、构词和借词的语言手段。因而,一词多义现象一直成为了语义学研究的热点。传统的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做过众多的研究, 其中主要有: K atz 和Fo rdo r( 1963) 基于组词间的类似性提出的语义成分分析法(semantic feature analysis); 由德国学者J. Trier 提出的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完整的词汇系统语义场理论以及传统的真值语义分析。传统的语义学理论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这些固然是词义变化的重要因素, 但它们只是外部因素, 传统的语义学理论终究没有看清词义变化和一词多义的关系, 也未能充分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形成的缘由。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化的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方式,发展模式以及认知手段进行研究。 1.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认知语言观承认客观世界的现实性及对语言形成的本源作用, 但更强调人的认知的参与作用, 认为语言不能直接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作用之。所谓“心生而言立” , 其认知模式是: 客观世界—认知加工一概念生成一语言符号(赵艳芳,20 0 1 : 3 5 )。Lakof与Jo h n s o n (1 9 8 0 : 1 9 5 : 1 9 9 9 ) 以及L a k o f (19 8 7 )根据他们提出的体验哲学认为: 人类的认知、概念、意义、推理和语言等均源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和经验, “体验哲学和C L (cognitive linguistics ) 认为认知来源于实践, 语言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 (王寅, 2 0 0 5 : 1 6 )。认知是和语言不可分的, 认知是语言的基础和发端。语言是由客观世界, 人的认知体验, 社会、文化历时与共时价值观及其语用因素促动形成的、具有动态演绎、延异性质和形态的象征符号系统和精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05932353.html, 认知语法理论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 作者:邓斌石文君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8期 【摘要】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建构语法提供了认知模型,将语法看作是象征性的层面,其表达的具体形式和句法行为是由语义结构推动的,与意象和图式不可分割,这为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很强的解释力及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法教学认知语法教学启示 一、引言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但二语教学中一直是争论的要点。传统的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但它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过于追求语法的准确性。直接法、听说法等教学法对于语法概念过于狭窄,语法教学过于抽象,脱离实际,语言交际能力不足。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教学服从于交际教学,语法项目的安排也随交际教学的要求安排,有些语法项目甚至被完全忽略,缺少系统性和阶段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法教学能够使语言材料输入更易接受,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而认知语法的奠基人Ronald Langacker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为当前英语语法教学开辟了新道路,为解释许多语法问题及教学实践,例如英语名词复数形式等提供了新的视点。 二、认知语法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是从识解和构式的角度研究语言结构,重视人的认知模式来构建语言规则,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心智表征。语法涉及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与形式语法相反,认知语言学不认为语法是纯粹的形式问题,也不认为意义是基于真值和参照的。 1. 象征单位和构造 语言在本质上具有象征性。Langacker将语言单位分为三类:音位单位,语义单位,象征单位。而语言则是由象征单位建构而成,这些象征单位小至词素,大至语篇。由于受索绪尔语言观的影响,Langacker 将象征单位称为音位单位与语义单位的结合体,用公式表示为: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但Langacker 则认为语言符号是具有理据性的,并非任意的。而构造则是形和义的结合体。这里的构造与传统语言学所说的构造不同。认知语法中所说的构造范围更为宽泛,是形式结构与概念结构的结合体,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存储于说话者的语言系统中[1]。 2.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

认知语言学翻译

两种语言,两种思维:由语言操作驱动的灵活认知处理 摘要 人们通过划分周围的物体和事件为可识别的不同类别来了解它们。语言影响这个过程的程度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行为有所不同吗?在这里,我们表明,流利的德语和英语双语根据其操作语言的语法限制自动分类运动事件。首先,正如在运动编码中的跨语言差异所预测的那样,在德语测试环境中运作的双语参与者更愿意在英语完成的基础上比双语参与者更大程度地匹配事件。第二,当双语参与者在英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行为与德语的预测一致;当双语参与者在德语中遇到语言干扰时,他们的分类与英语的预测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认知语言的影响是上下文绑定的和短暂的,揭示了前所未有的人类认知的可塑性。 关键词:双语,认知,认知过程,语言,心理语言学 查理是弗朗柯斯国王,自诩为罗马人的皇帝,发现讲另一种语言就是拥有另一个灵魂。有没有像人类之间能够互相区分的一种基础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在变化的语境中进行转化?语言可以为世界有意义的划分随时提供信息依据(露西,1997;沃尔夫,1956)。例如,在面孔,颜色,事件,和人工刺激上加上特定的语言标签,那么人们就会更快地区分和学习这些概念(罗伯逊,汉利,2008;lupyan& Ward,2013)。接触不同语言的婴儿一旦能说出母语的颜色,就会颜色分类上出现差异(罗伯逊,大卫杜夫,戴维斯,&夏皮罗,2004)。这种影响已经扩展到低层次的感知(蒂埃里,Athanasopoulos,wiggett,绘制,与Kuipers,2009)。在这里,我们通过操纵操作在双语者语言和测量在一个分类任务绩效的方式,探索使用特定语言在认知加工中表现出的差异性。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要求德国的英语学习者提供视频剪辑三合会描绘目标导向运动事件的相似性判断(例如,一个女人向一辆车走)。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语言的人对运动事件的目标或终点有不同的看法。德国、南非语、和瑞典往往提到终点,看看终点,终点在相似性判断和青睐,而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这样一个较小的程度上(athanasopoulos&拜兰,2013;拜兰,Athanasopoulos,&工作,2013;flecken,卡罗尔,和Stutterheim,2014;Stutterheim,Andermann,卡罗尔,flecken,与schmiedtová,2012)。这些跨语言的差异是因为端点偏好语言观方面的差异,一种语法手段,表达的是一个动作,状态,或事件涉及时间的流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一个事件的持续期是动词标记(例如,强制性的渐进的-ing形式的英语),和这些语言的使用者更容易查看事件正在进行,不强调端点。相比之下,德国,南非,瑞典缺乏观点,因此不把注意力转向运动进行性。相反,演讲者采用整体事件的看法,终点也包括在其中(详情见拜兰et al.,2013;冯斯塔特海姆et al.,2012)。 在我们的第一个实验中,我们得出在英语和德语语境中的德语和英语的单语和双语德语英语事件分类模式。如果不同的语言与事件分类的差异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任务中的性能将根据语言上下文而变化。在第二次实验中,我们打乱了口头介导的分类,要求不同组的双语者在第一和第二语言重复串的数字。发现只要动词一出现,单跨语言的差异在言语之间存在的干扰就会消失。然而,当双语者使用他们的母语语言的时候,其他语言仍然活跃和被充分利用,影响者与之有所关联的话语形式(abutalebi和绿,2007;Boutonnet,Athanasopoulos,&蒂埃里,2012;吴和蒂埃里,2010)。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案精编版

语言学纲要简答题及答 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A、语言的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B、其次这是由语言的自身特征决定的,语言即是声音的传播,是所有工具当中使用起来最简便快速,容量最大,效果最好的工具,其它任何联系沟通手段所不能代替的,所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语言和思维有怎样的关系? 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表达自己思想都和理解别人思想的工具,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活动的成果依靠语言得以巩固和存在,思维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要依靠语言;人脑半球的实验依据证明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语言和思维又相互区别; 二者的功能不同:语言是社会成员之间能相互交际;思维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二者的规律不同:语言具有民族特性;思维是客观现实规律的反映,具有全人类共同性 二者的范畴不同:语言的单位主要是字词句等,思维的单位表现为概念、推理等3、什么是符号?符号应具备哪些条件?举例说明。 符号: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例如:信号灯、旗语、上课铃、盲文等 符号应具备三个条件:符号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组成 形式和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符号对于符号使用者来说具有强制性 4、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不是说我们可以任意运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事物?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内容的即音和义的结合是约定成俗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 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对语音的形式作随意更改。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每一个人都只能乖乖地接受它,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各个成员都只能接受社会已经约定的符号。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假如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来使用语言,如果这种任意性没有任何规定性,没有强制性,各人可以自说自话,乱说一套,比如把“死”说成“活”,把“高”说成“矮”,把“香”说成“臭”,等等,那么结果是谁也听不懂谁的话,语言交际就无法进行,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了。 5、语音有哪些属性?什么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语音具有生理属性(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物理属性(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6、什么是音位?怎样确定音位?

Langacker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_程琪龙

《当代语言学》第6卷2004年第4期334-339页,北京 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神经视角探索Ξ 程琪龙上海大学 提要 Langacker 指出,认知语言学倾向于神经基础的研究,而不是心理显现的研究。本文就以神经基础为出发点,重点讨论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理论特点、哲学倾向和理论表述形式,并对意象的显突关系特征及其表述进行论证。我们通过论证力图发掘出认知语法对可操作概念系统和语言系统的构拟解释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符号结构 小句 Langacker 创导的认知语法(Cognitive Grammar )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①。Lan 2gacker (1987,1990,1991,1999a )将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语法)归入功能主义阵营;坚持语法不是自主自足的,而是连接语义和语音的符号结构。Langacker 和其他认知语言学流派一样,强调语法单位是语言使用者谙精娴熟的认知过程和无须思索的习惯性认知行为;强调语法是由形位、词汇和句法构成的延续体;重视符号双极性的研究和概念语义的研究。本文以神经基础为视角,重点讨论Langacker 认知语法的研究范围、符号特征、语义观、哲学倾向和表述形式及其解释力。 1.研究范围 Langacker (1999b :17)认为,语言学就其研究范围可以分出两种类型:描述主义和功能主义的。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各对立因素: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结构和功能,共时结构和结构变化,认知表征和言语行为,习得结果和习得过程,小句和语篇等。Langacker 明确地宣称认知语法在承认两者间对立统一的同时,更倾向功能主义的研究范围。笔者则认为,除了小句和语篇的对立外,其他各对立因素实际上都是一个实质的两个不同时间维度上的体现。它们的对应关系可以论证如下。 首先,讨论心理显现和神经基础的关系。如果神经网络是物质基础,那么心理过程则是神经基础的抽象,两者在不同的研究层级;前者抽象,后者具体;前者涉及意愿、意向等心理因素,后者涉及物质的信息传导等特性,所以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却不是一对一的。由于人类记忆体和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并在它们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研究。如果语言的认知研究以神经基础为论证的支柱,那么从语言的生理性出发,(内化)语言系统的载体主要是大脑神经网络。如果将神经网络的(广义的)结构看作是有一定权值的神经路径(或称回路),那么科学实验的结果证明,结 433本刊网址:http ://https://www.doczj.com/doc/c05932353.html,/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Ξ①国内由沈家煊(1995)首先引荐评介。 本文得到国家2001年社科基金(项目01B YY001)资助,特此致谢。Langacker 的发音是[′l √n k ]。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2008年1月第24卷 第1 期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 Jan.,2008 Vol.24 No.1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 吴 波 (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上海 200062) 提 要: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而译者的认知活动和翻译能力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8)01-0056-05 A Cogn iti ve L i n gu isti c Perspecti ve on Tran sl a ti on and its En li ghtenm en t On the D evelop m en t of Tran sl a ti on Ab iliti es WU B o Abstract: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on translati on p r ovides a ne w outl ook on 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translati on and translati on teaching:the core of translati on teaching is t o devel op translati on abilities which are cl osely related t o the translat or’s cognitive activities.A translati on teaching mode with a cognitive linguistic pers pective will hopefully facilitate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eli m inati on of p r oble m s in current translati 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translati on abilities;translati on teaching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重视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追求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认知语言学建立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翻译,相比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翻译观和传统语言学的翻译观,它突出了主体认知活动在翻译中的表现。这是有关翻译活动的一个本质现象,却一直以来在翻译研究中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相比解构主义、阐释学和文化学派的翻译观等强调译者(即解构者或阐释者)本身的视域、经验和立场等主体性因素在翻译活动中的发挥,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提出要发挥体验和认知对主体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一方面承认认知活动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即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一方面又指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它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翻译时应“创而有度”,而不是“任意发挥”(王寅,2007: 581),因而它是一种追求平衡的翻译观。换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承认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它既是看待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整合性视角,同时又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翻译活动的标准。鉴于翻译教学的对象是未来的译者,而认知语言学直接关注译者认知活动的过程,强调主体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重视认知所产生的结果,笔者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去审视当前的翻译教学,将会有助于翻译研究者和教师在翻译教学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有新的发现,比如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模式,翻译教材的选择和使用的标准等。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模式和支持。 二、翻译能力: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全面介入以及译者对翻译结果的影响在翻译研究中已获得广泛承认。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吴波,2006),笔者认为翻译教学的总体远景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译者,而翻译课堂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分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但需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四章语法答案

第四章语法 一、举例解释下列名词 内部曲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元音或辅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如英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 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同其他词的关系,它的意义是直接和句法相关的。性——通过词(名词、代词等)的形态变化表现事物的性别特征。欧洲的许多语言中都有。 屈折词缀——黏附在词的后面,只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构成新词的词缀。黏着语素——不能够独立成词的语素叫黏着语素。 体——体(aspect )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时——时是动词的语法范畴,时(tense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间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 词法——语素组合在词的规则和词的变化规则合称词法。 二、填空 1、和动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时、体、(态)和(式)。 2、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 3、在workers 中,worker 这一部分可以称为(词干)。 4、按照词法结构类型,语言可以分为(词根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 5、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语调)。 6、仅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 7、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 8、和名词有关的语法范畴有性、格、(数)。 9.词的组合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研究问题”属于(支配式),“跑的很快” 属于(补充式),“马上出发”属于(偏正式),“火山爆发”属于(主谓式)

10、能够改变词类的是(构词)词缀。 11 、表达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除了有类的配列之外,还有(形态的一致性配合)和(虚词)。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各组词中全部属于复合词的一组是(D )A.大学、人民、(英)reader B .劳动、阿姨、(英)railway C.瓶子、教室、(英)unhappy D .道路、材料、(英)classroom 2 、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A ) A.阳光充足 B .已经开始 C.调查研究 D .工人和农民 3 、以下关于句法变换陈述正确的一项是(B )A.句法变换反映的是句子之间的关系 B.句法变换可以区分句法多义C.容许变换说明一个语言的语序是自由的D.变换从不改变句子的语义 4 、区分词类最重要的依据是(C) A.意义B 、形态变化C 、句法功能D 、语言的类型特点 5 、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花儿”是() A .单纯词 B .派生词 C .复合词 D .语素6、分析以下Michoacan Aztec 语中的一些词以及英语翻译。nokali —my house nokali mes-- my houses mokali —your house ikali —his house kalimes--houses 如果表示friend 的词是mahkwa,表示my friends 的词应该是(E ) B. mahkwas 四、分析题 1、用变换的方法区分下列句法多义的句子:支持的是王书记 我们支持是王书记(王书记是受事)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

Business Collection 商务必读 222 2012年5月 https://www.doczj.com/doc/c05932353.html, 认知语法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陈志明 王文娜 摘 要:商标翻译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是检验翻译成果质量的最好标准,这就要求商标的翻译必须要迎合译入语所在国家或地区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差异,从而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进而塑造企业形象。本文尝试着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商标的翻译及认知语法理论对商标翻译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关键词:认知语法理论 商标 翻译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5(a)-222-0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跨国间的商务、贸易往来越加频繁。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打造知名商标已经成为众多的企业在市场经营战略中的打造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 众所周知,一款出色商标的打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同样要求译者不仅仅掌握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还要具备广告学、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民族差异、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商标的认可程度和欢迎程度,所以译者还需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使翻译出来的商标能够迎合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心理需求。 1 认知语法理论与商标翻译 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方式如何 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特别是在同样符合语言规范的条件下如何选择不同的词与句子来表达非客观的意义。经验观和突显观是对语言认知的研究的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概念形成中的认知,即人是怎样运用语言符号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这涉及基本范畴与隐喻认知模式等;二是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即人是怎样运用结构实现其交际功能的,这涉及语义结构中的突显与选择。认知理论主张从受语者内心认知过程来探索语言概念框架的形成,这对词语、语句甚至篇章的语义更具有解释力。 Langacker(1991:41)认为,人们为达到思维和表达的目的可以从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辖域,突出不同焦点,以不同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是形成一个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这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能力。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Langacker 认为可以从一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详细程度” (specificity),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正确理解原语的词汇,然后从目标语中的一系列相关的词语中选择最贴近原语的词汇进行转换;(2)“辖域”(scope),认知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都有一个对应的认知范围,其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可分为“最大辖域” (maximal scope)”和“直接辖域” (immediate scope)”,前者指整个视野中的内容,后者指的是最相关、最邻近的意义或概念。直接辖域对于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词语的选择、词语的顺序、位置和词义、句义等的理解问题;(3)“背景”(background),背景是指一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是另外一个或数个表达式的意义或结构的理解基础。一个 或数个意义或结构的范畴化可作为理解另外一个意义或结构的背景,背景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的重要的基本的特性;(4)“视角” (perspective),视角的选择与“背景”、 “突显”密切相关。译者的观察角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理解和表达,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参照点;(5)“突显”(salience, prominence),即突显的焦点不同,强调的方面也不同。以上五种方法既可以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在词汇层面认识或描写一个事体。它对翻译词汇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具有切实可行的依据,使转换形式和意义更加准确。 由于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和人们沟通的桥梁,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是不可能彻底地被另外一种文化所取代,因此,如果因为两种语言和文化各自的特点和差异造成原商标的内涵很难为读者所领会得到,就无法达到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目标,进而达到销售商品的目的,而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功能就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译者要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background)去考察语言,从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的“详略度”去斟酌词义或句义,从译入语的“直接辖域”出发去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从最客观的视角去突显原文表达式的语义关系;在深刻理解原表达内容的基础上,平衡突显的实体与次突显的实体之间的关系。总之,通过这五个方面,通过译入语的词语或句子选择,来综合考虑译入语的表达方式或途径。 2 商标翻译遵循的原则 商标内容的翻译要适应销售地区的风俗习惯,适应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道德和法律。要真正做到从“客随主便”到“入乡随俗”的转变。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2.1 审美原则 商标名称的翻译是否合适将会直接影响到该商品在当地的销售,进而影响到该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地位,所以一个成功的商标的名称的翻译应该凸显出自己的个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美感。因此商标的翻译应遵循美学的原则。2.2 等效原则 恰如奈达所指出的那样,翻译的是为读者服务的,翻译的质量和水平如何,要看读者的反应如何。商标可以说是企业促销产品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所以如果商标的翻译没有像原来的商标那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激发消费者的欲望,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即没有达到原商标一样的效——“等效性”,也就是译者的翻译是失败的。 2.3 简洁原则 译者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还要注重简洁原则,做到文字简洁、易于上口、便于记忆,使商标具有易读、易记、易看、易懂的特点。只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认知语义学类典型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2020: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L. Talmy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2 vol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第一卷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概念结构系统 第一部分语言中概念结构的基础 第一章语法与认知的关系 一句话在听者头脑中引发一个“认知表征”(cognitive representation),即CR,语言的两个分系统——语法和词汇——分别界定CR中的不同部分:语法界定结构(structure),词汇界定内容(content)。 语法成分界定的各种概念是一个极其有限的集合,是一个成分有限的系统,但它们构成的是语言的“基本概念结构系统”(Fundamental conceptual structuring system),即为语言这一认知系统提供一些有高度选择性的概念结构“图式”或“框架”(Schematic framework)。语法因此决定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 语言这一认知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其他认知系统(如视觉、推理)的概念系统有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 语法与词汇的定义与意义无关,是按形式标准定义 开放类(词汇):实词和复合词组 封闭类(语法):显性的和具体的,包括黏着的(-ed)和自由的(even);隐性的和抽象的,包括“名、动、主、宾、词序、构式”。 由语法界定的概念——语法概念——的性质(区别于词汇概念) 1.语义上受限制 范畴有限:有数范畴,没有色范畴。 范畴的成分有限:有单数、复数、双数、少量数,没有奇数偶数,dozen数,没有no, some, many, most, all等自由形式表达的数范畴。 2.语法成分的所指具有指称的拓扑性(topological reference),非欧几里德性。 拓扑性:图式保持不变(橡皮泥变形后画在上面的几何图形保持不变) This speck is smaller than that speck. This planet is smaller than that planet. This和 that,比较句表达的大小远近关系,都与对象的绝对大小和距离的远近无关。 图式: 。。 The ant crawled across my palm. The bus drove across the country. across界定的概念图式: I swam across the lake. 与lake的大小形状无关(shape neutral, magnitude neutral) 一张纸团成一团后仍然叫它“一张纸”,这是量词的拓扑性。 大部分语法成分所指的概念具有拓扑性或准拓扑性:点、线、在…处、在…里、域、边、分割、单数、复数、同、异、邻接、对应、分布方式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认知语法学与汉语语法研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凡是将人的语言能力当做一种认知能力加以研究的,或专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都叫认知语言学。这是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我们一般所讲的认知语言学,都是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产生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但他认为认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一场对乔姆斯基革命的反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认知语言学,其代表人物是:Langacker,Lakoff,和Haiman等。

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有它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基础,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认知语言学家所主张的经验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早期的经验主义,也不是指被动地印在”白板”上的感知印象,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经验主义哲学观的主要观点是:(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2)思维具有想象性。(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4)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具有完形特性。 四、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认知语法源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创建的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空间语法(space grammer)。认知语法认为,认知和语义是语言形成其句法构造的内在动因,句法构造的外在形式是受认知和语义因素促动的。因此,认知语法以体验哲学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种种认知方式是如何形成和约束语法构造的,并深入解释语法规则背后的认知方式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学号:100050211021卢斌 从认知语言学浅谈翻译策略 ——以《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为例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的角度出发,对张继的《枫桥夜泊》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讨论诗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翻译策略《枫桥夜泊》 Abstract:In terms of the translation outl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this thesis analyzed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a poetry of zhangji,discussed th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etry translat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kills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 translation skills Mooring by Maple Bridge at Night 在文学翻译界,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影响甚大,在古诗英译的实践中也有所体现。严复的翻译原则实在是对翻译精髓的精辟总结,所以我们现在再来谈翻译的策略,多多少少会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它。翻译的认知过程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关注认知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的参与作用,讨论诗歌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为“显示---认知----语言”【1】,即:在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间缓解。王寅在《认知语言学》中总结了几个认知语言的翻译观。本文讲主要从翻译的体验性观点和翻译的“两个世界”观点来阐述一下翻译的策略:一.翻译具有体验性,人类的思维,认知和理解都来源与基本相似的客观世界,因此才有大致相通的思维,但是这也同时意味着,将有一部分思维是在共同体验之外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讨论的和注意的。二.翻译的“两个世界”。语言中的词句反映的无非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读者在理解原作者两个世界时,是要通过译者来中转的,“因此,翻译主要应尽量译出原作者和原作品对两个世界的认识和描写。”下面,我们将以张继的《枫桥夜泊》的两个英译本从认知语言学的来探讨一下翻译的策略问题。这首诗被很多人拿来作个方面的讨论,因为它里面的翻译单位,文化特征等非常具有典型性,值得讨论。 二.《枫桥夜泊》的认知分析 先来看一下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