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_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_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_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_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012年第5期经济经纬ECONOMIC SURVEY No.52012产业转移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

———基于28个省市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陈立泰1,2,余春玲1,王鹏1

(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2.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重庆400044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摘要:笔者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用中国28个省市1990年 2010年的数据,检验了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作用。从省际层面来看,支出效应具有滞后性和深度扩张性,财政分权效果明显;从区域层面来看,各类地方支出在不同地区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弹性不同。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相关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支出政策。

关键词:财政支出;服务业发展;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JL009)

作者简介:陈立泰(1970-),男,四川南充人,经济学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重庆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学术骨干,从事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余春玲(1989-),女,湖北随州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王鹏(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国际贸易与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2)05-0022-05收稿日期:

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櫐

2011-09-03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0年的43.1%,但与其他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因此,调整支出政策迎接经济转型,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文献回顾

已有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文献,主要是沿着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的路径演进的,一般着眼于生产性服务业(程大中,2008;陈建军等,2011)。应用计量模型的文献主要分析行业异质、地区差距和影响因素(顾乃华等,2006;陈建军等,2009;金荣学等,2010;范剑勇等,2010)。部分文献涉及到了财政政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任小军,2011),但一般不是研究重点,分析并不具体。

(一)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

财政支出作为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在高度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投向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Eckstein等(1985)认为,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够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现代服务部门的壮大需要财政投资。伯南克(1989)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时,提出了中国应重视服务业的增长潜力,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应该扎实而细致地向基础设施、文化、卫生领域投资”。专门研究我国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的文献较少,一般观点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财政支持,政府投资应适当向服务业倾斜。本文与这些研究的区别在于细分了支出主体,使用经验数据来支持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政府行为和国有经济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陈艳莹等,2008)。本文认为,财政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上,对服务业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移

新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主要受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及市场距离影响。大多数学者研究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移时也遵循了这样的框架。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能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先进的服务业体系能促进制造业高效运转。由于服务业与制造业有较强的互动关系,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从促进产业关联等方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陈耀等(2008)认为,东部

沿海地区应扩散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会,实现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要着重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创造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

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基础设施硬环境与劳动力素质、社会保障体系等软环境,都离不开财政支持。而服务业发展受众多因素影响,财政支出与服务业发展相关度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应如何分工?对于上述问题的探索,无疑是科学制定并有效实施相关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现有学术文献为基础,从省际层面检验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弹性。将28个省市分为四个地区,对地方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考察了各类支出对服务业发展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二、经验分析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产业增加值可以直观地反映出产业规模,本文使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测度服务业发展状况。不同级别和不同部门的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不同。在省际层面的分析部分,根据管理权限标准,将财政支出划分为中央支出和地方支出;在区域层面的分析部分,根据社会功能标准和研究目的,将地方财政支出划分为公共服务类、科教文传类、社会保障类和经济建设类支出。从投入角度来看,社会资本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投资数据难以获得,本文用各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衡量社会投资。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最大产业,本文选取各地社会总就业人口反映劳动力供给情况。

研究对象包括全国28个省市,不包括西藏、青海以及港、澳、台。将四川省和重庆市数据加总,命名为“川渝”。时间跨度为1990年 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支出、就业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地方财政分项目支出来自国泰安数据库(http://www.gtarsc.com/),部分缺失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年鉴。财政支出是一般预算支出,不含预算外支出和灾后重建支出。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了调整,投资性质的金额指标都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了调整,基期为1990年。

(二)计量模型设定

在宏观经济中,各类投资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遵循一个逐步显著,逐步扩散的过程。服务业发展存在前后期动态关联。因而,应将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纳入到影响因素中。为了减小数据波动性,削弱变量异方差,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设置以下动态面板模型作为研究基础

ln Svc

i,t

=C

i

+∑βj,i ln Fnc i,t-j+∑βk,i ln Fnl i,t-k+

∑βl,i ln Oth i,t-l+βm,i ln Ppl i,t+∑βs,i ln Svc i,t-s+

δi+εit

其中,ln表示对变量取自然对数,Svc表示服务业发展状况,Fnc表示中央财政支出,Fnl表示地方财政支出,Oth表示其他社会投资,Ppl表示就业人口,i 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t-j)、(t-k)、(t-l)、(t-

s)表示解释变量滞后(或自回归)期数,β

(·)

表示解释变量系数,δi表示截面个体效应,εit为白噪声扰动。模型假设截面个体不存在时间序列效应,在回归估计时不控制时点。

一般来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服从“倒U 型”滞后结构。郭玉清等(2006)在研究中国财政科教支出经济效应时,得到支出效应在第2年最大,第4年开始转为负向;董秀良等(2011)研究显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一次冲击在6年内较为明显,在第2年到4年影响最大。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使用有限滞后模型估计参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将解释变量分别对各个解释变量进行面板模型回归,根据AIC准则确定具体滞后期的期数。AIC准则认为,AIC值最小时,解释变量的设定数量最佳。最终得到的解释变量最佳滞后期为Fnc滞后5期,Fnl 滞后5期,Oth滞后5期,地方财政中的公共服务类支出滞后2期,科教文传类、社会保障类和经济建设类支出滞后5期。如果直接使用滞后变量进行回归,由于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性,回归系数正负交叉出现,不符合经济预期。因此,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经验,结合计量检验结果,使用经验加权法处理中央财政支出Fnc、地方财政支出Fnl、其他社会投资Oth,和地方公共服务类支出Fnlp、科教文传类支出Fnlt、社会保障类支出Fnls、经济建设类支出Fnle等变量的滞后问题。经验加权法就是对各期滞后变量按经验赋权,组成新变量,然后按照计量方法估计参数。优点是简便易行,有效削弱多重共线性,而且满足经典假设,但是随意性大,通常多选择几组加权方法,根据各种检验结果确定最佳估计方程。经过检验,最佳权数分配如表1所示。

表1解释变量分布滞后期赋权方案

变量当期-1期-2期-3期-4期-5期中央财政支出Fnc0.150.150.150.250.200.10地方财政支出Fnl0.100.300.200.150.150.10其他社会投资Oth0.100.200.300.200.100.10公共服务类支出Fnlp0.800.100.10

科教文传类支出Fnlt0.100.100.300.250.150.10社会保障类支出Fnls0.100.300.300.100.100.10经济建设类支出Fnle0.100.300.200.150.150.10

(三)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分省面板模型分析

由于本文研究重点在于考察省际差异,不考虑结构变化,可使用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个体效应Hausman检验结果显著拒绝原假设,适合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宏观经济变量序列一般存在异方差性。使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面板数据估计,可以修正截面个体的异方差。被解释变量滞后超过2期的系数符号不符合经济预期,而且统计不显著,予以剔除。本文同时使用差分矩估计法(GMM)规避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两种方法对照使用还检验了估计的稳健性。估计结果在表2中显示。

根据回归估计整体结果可知,两种方法对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相同,中央财政支出ln Fnc与地方财政支出ln Fnl两个变量系数的相对关系较为一致。所有系数符号和经济预期一致。差分GMM 方法的工具识别检验p值为0.518,模型过度约束正确。Arellano-Bond二阶自相关检验p值为0.638,模型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在GLS估计中,解释变量ln Fnc、ln Fnl、ln Oth和ln Ppl的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t检验。GLS方法的修正的判定系数R2超过0.99,F统计量显著,回归估计具有很高可信度和解释力。

表2分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1990 2010)

变量与指标GLS估计结果差分GMM结果ln Fnc0.050[0.026]*0.098[0.014]***

ln Fnl0.182[0.049]***0.224[0.025]***

ln Oth0.034[0.020]*0.050[0.013]***

ln Ppl0.109[0.040]***0.112[0.030]***

ln Svc-10.425[0.079]***0.428[0.031]***

ln Svc-20.239[0.053]***0.125[0.019]***C-0.028[0.280]

修正的R20.998

D-W统计量2.048

F统计量9575.714***

J统计量27.012工具变量数目28

过度识别p值0.518

A-B二阶自相关0.638

观测值420392

注:方括号内为标准误差。*、**、***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统计显著。

结合滞后期赋权方案(表1)和估计结果(表2)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当期与滞后5期加权值(ln Fnc 与ln Fnl)对服务业发展影响显著。这表明,财政支出序列周期具有滞后性和深度扩张性。其中,中央支出滞后第3期,地方支出滞后第2期显示为最大值,地方支出效应快于中央支出。模型中的服务业发展与中央财政支出是双对数函数关系,估计系数就是两者的弹性。从OLS估计结果看到,中央财政支出增加1%,将会导致服务业产值增加约0.05%。地方财政支出比中央更为显著,弹性超过0.18,是中央财政支出的3倍强。而GMM的估计结果也显示出,地方支出的弹性0.224远远大于中央支出0.098。这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比中央政府掌握更全面真实的地区信息。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区域条件和需求,合理安排财政支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近年来,中央财政缩减了支出,财政分权力度进一步加大。从1990年到2003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在30%上下波动,之后持续下降,2010年降至17.8%。随着地方财权扩大,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吸引投资,地方政府会竞相改变预算支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商业发展。这种财政政策导向,催生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被解释变量滞后两期的系数分别为0.43、0.24和0.43、0.13,表明服务业发展易受自身前期影响。滞后1期影响最大,而2期以后影响急剧衰减,可见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累积效应。

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了固定效应个体差异,如表3。对于固定效应模型来说,个体差异来源于未考虑到的因素,允许与解释变量相关(Wool-dridge,2002)。从表3可以看到,排序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普遍较低。原因在于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主要体现在经济特区和国家级开发区的服务业集聚效应上。2006年以前,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基础建设财政投入充足,工业链条发展完整,与之配套的物流、金融、咨询与中介等服务业形成了发展优势,服务业和其他

产业良性互动,区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四)地方分类支出分区域面板模型分析

综合传统经济带划分方法和服务业发展水平,本文将28个省市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京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包含的省市见表3)。近年来有很多学者认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变化巨大,经济带划分方法应当予以适当调整。统计部门也将东北三省的经济数据单独列示。但很多研究区域经济的文献及国家政策文件,仍按照原有方式划分经济区域。目前,产业转移主要是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全然不同。本文将28个省市划分为四个部分:京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也遵循了以往惯例。由于省际个体差异显示,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服务业发展十分突出,并且2010年京沪两市第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75.11%和59.36%,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国际上一些发达城市。因此,有必要将京沪两市单独列出做专门分析。

表3服务业增长个体固定效应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北京0.266吉林0.008内蒙古0.035

上海0.206山西0.004新疆0.000

天津0.150湖北-0.007宁夏-0.005广东0.110黑龙江-0.012陕西-0.042浙江0.063湖南-0.044甘肃-0.087福建0.060江西-0.058广西-0.091江苏0.056安徽-0.087川渝-0.096海南0.013河南-0.105云南-0.153辽宁0.013贵州-0.159山东0.004

河北-0.034

注:个体差异大小已按降序排列。关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划分见下一节。

在这部分,按照社会经济功能,将地方财政支出分成四类:(1)公共服务类(Fnlp),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公共管理支出;(2)科教文传类(Fn-lt),包括教育、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与传媒支出;(3)社会保障类(Fnls),包括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4)经济建设类(Fnle),包括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由于1994及以前年度的数据不全,样本期间选为1995年 2010年。财政部在2007年对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进行调整,本文的大类划分不受统计口径调整影响。根据需要,建立地方支出变系数,其他变量固定系数的面板模型,对各个变量仍然采用经验加权法衡量滞后性(加权方案见表1),估计结果见表4。

估计结果显示,四个地区四类支出对服务业的影响不同。公共服务类支出(Fnlp)系数分别为-0.26、-0.02、0.13和-0.11,京沪、东部与西部都是负数,说明政府公共服务类开支的增长会限制服务业发展,中部地区的公共服务支出则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科教文传类支出(Fnlt),所有地区的系数都是正数,除京、沪之外其他地区的系数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科教文传类支出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但效果不明显,体现出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处于较低层次。社会保障类支出(Fnls)系数都是负数,表明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和社会保障权益分配不均,服务业欠缺保障性投入。经济建设方面(Fnle)的支出弹性分别为0.87、0.42、0.61和0.61,是各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地方经济建设类支出主要集中在公用设施和农业工商等基本建设方面,显示出基础设施建设对各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表明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

表4地方财政分类支出混合面板

模型估计结果(1995 2010)

变量和指标京沪东部中部西部

服务类ln Fnlp-0.256*-0.020*0.127-0.106*

科教类ln Fnlt0.092*0.0540.0170.031

保障类ln Fnls-0.058-0.716**-0.0353*-0.213**建设类ln Fnle0.870*0.421***0.613*0.608**C0.5420.2140.681*0.459

ln Fnc0.132**0.132**0.132**0.132**

ln Oth0.129*0.129*0.129*0.129*

ln Ppl0.2250.2250.2250.225调整的R20.9910.9910.9910.991

D-W统计量2.1512.1512.1512.151

F统计量769.656***769.656***769.656***769.656***注:*、**、***分别表示在10%、5%、1%水平上统计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28个省(市)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可知,财政支出对服务业发展效应显著。分布滞后方案的估计结果显著,可以认为支出效应至少持续5年,具有滞后性和深度扩张性。财政分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使地方支出的作用远远大于中央支出。研究还验证了服务业发展存在累积效应。在地方财政支出方面,经济建设类支出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教支出则稍显不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向高端层次发展存在较大空间;由于保障制度缺陷,社会保障类支出限制了服务业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基

础设施和工商业方面的财政支持,促进了产业加速集聚,服务业形成了发展优势。

我国近年来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给相关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迫切要求。根据本文结论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中央财政支出应倾向于弥补地方财政支出动力不足的缺口和跨区域协调性建设。已有研究认为,中部六省(不含吉林、黑龙江)近年来出现增长速度的相对“凹陷”,及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央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不均有关(李小建等,2005)。第二,产业转移相关地区应针对自身特点调整财政支出政策。对于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来说,全面发展制造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契机。财政支出应围绕发展第二产业发展的核心,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基础和环境,主要是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另外,降低公共管理方面的开支,对于经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伯南克(原文为“伯兰克”).1989.中国的宏观经济政

策[J].管理世界(4):39-42.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2009.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

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

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4):83-95.

陈建军,陈菁菁.201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

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

中国工业经济(6):141-150.

陈艳莹,原毅军,游闽.2008.中国服务业进入退出的影

响因素———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0):75-84.

陈耀,冯超.2008.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经济(3):76-83.

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国际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1): 76-88.

董秀良,漆柱.2011.我国财政政策的区域非均衡效应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6):29-33.

范剑勇,谢强强.2010.地区间产业分布的本地市场效应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4): 107-119.

顾乃华,李江帆.2006.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46-56.

郭玉清,刘红,郭庆旺.2006.中国财政科教支出动态经济效应分析[J].财经研究(5):94-107.

金荣学,卢忠宝.2010.我国服务业集聚的测度、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财政研究(10):41-45.

李小建,高更和,李二玲.2005.公共政策供给不均与中部地区发展[J].中州学刊(5):37-40.

任小军.2011.经济增长,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互动机制[J].经济纵横(8):51-54.

ECKSTEIN A J,Helen D M.1985.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ervice sector growth[J].Growth and Change,(4):12-17.

WOOLDRIDGE J M.2002.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MA:MIT Press,Cam-bridge.

(编校:育川)

Fiscal Expenditure and Service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ies Transfer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28Provinces

CHEN Li-tai1,2,YU CHUN-LING1,WANG Peng1

(1.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2.Economic and Management Research Center of Popula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1990to2010of28provinces in China,this paper tests the fiscal expenditure effect on services sector by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fiscal expenditure has positive effect on services development.From provincial level,financial expenditure accelerates services development with hysteresis qualities and deep dilation.Fiscal decentralization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From regional level,local services development differs with various financial expenditure.Related areas of in-dustries relocation should change expenditure policy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Key words:Fiscal Expenditure;Service Development;Industries Transfer;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1.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一方面财政支出严重越位,即支出范围过宽,包揽了许多既包不了又包不好的事务,如经营性投资支出过大、各种补贴过滥、各类事业费庞杂、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负担过重等。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又严重缺位,即财力过于分散,支出重点不明确,使得在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的领域出现保障不足和无力保障的情况,如对社会保障的支持严重不足。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在“十一五”期间,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

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3.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行政管理支出增长率为年均17.7%,与财政支出平均增长率12.3%相比,高出5.4个百分点。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现在许多地方政府已成了“吃饭财政”,财政支出大部分用于支付人员工资,有的甚至收不敷出,连工资发放都有困难。 4.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1年的18.5%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试行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100号),逐步探索和建立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过程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正客观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相结合,普遍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受益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和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变化情况和原因)一、引言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并按照其分类指标进行研究:一是经济建设费,它是一种生产性支出,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可以提高私人的产出能力;二是社会文教费,形成了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三是国防费,该支出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对于安全的消费需要,是保卫国家安全及形成和平建设环境所不可或缺的支出;四是行政管理费,是一种纯消耗性的支出,增加政府消费性支出能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进而提高利润率,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五是其他支出,包括政策性补贴支出、车辆税费支出、债务利息支出、专项支出等 二、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附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1978年该项支出所占比重为13.10%,到2006年则达到26.83%,超过了经济建设支出所占比重26.56%,首次成为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多的一项,这说明我国对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在和平发展时期,国防费所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的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4.行政管理费增长迅猛。从1978年的4.71%增至2004年的19.38%,增长了近4倍。这与我国政府机构膨胀、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低下有关。但2006年有所下降,从2005年的19%降到了18.73%,可见政府机构改革略有成效。 5.其他支出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90年代后期开始,升幅明显增加。1997年用于其他支出达10.24%,是1980比重的3倍;2002年更是从2001年的12%突增到17%,到2006年是20.51%,增长趋势相当明显。近些年,国家财政用于政策性补贴、科研经费等支出也逐年增加。 附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下降到2005年的27.5%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1978年—2013年我国财政支出分析 3

一、该期内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1、经济建设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87年到1990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有大幅度下降,1991年到1999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支出比重较为平缓,2000年到2005年经济建设费用占总比重逐年下降,2005年到2010年又逐年上升并与2000年大体保持水平。 2、社会文教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高,1991年到2001年我国社会文教育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由小幅度增长,2001年到2009年有小幅度波动,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且2010年社会文教育是1978年以后所占比重最大的一年。 3、国防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85年我国国防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1985年到1992年有小幅度上涨,1992年到993年有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10年以2000年为分界点有小幅度波动,其波动趋势是先下降在上升又下降且2010年国防费用是1978年以后最小的一年。 4、行政管理费用 由上述表格和图表可知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9年有小幅度波动,较为平缓,1999年到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1年到2006年变化比较平缓,2006年到2008年有非常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到2009年又一较大的趋势下降,2009年到2010年又有小幅度增加。5、其他支出 1978年到1993年我国其他支出费用占财政总支出逐年增加,1993年到199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1994年到2001年缓慢增长,2001年到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到2007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7年到2010年较为平缓,除了2009年。 6、总结 总之,1978年-2010年,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建设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而社会文教育费用却是呈上升趋势的,国防费用总趋势是下降的,行政管理费用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其他支出的总趋势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二、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与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财政变化的关系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总趋势首先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相联系的,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虽然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及政府采用的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板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 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 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 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 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定量指标, 一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 通用) 指标和个性( 选定) 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 国际) 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 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 经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 选定) 特定的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使用的财政经费, 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九大类。 定性指标指无法经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 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是动态的, 可扩充的, 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 也能够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 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一、定量指标

( 一) 基本( 通用) 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面, 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 其公式如下: 实际拨付金额 资金到位率( %) = ×100% 计划使用金额 实际使用金额 资金使用率( %) = ×100% 实际拨付金额 实际达到的效果 支出效果率( %) = ×100% 目标效益 目标效益: 指项目申报时, 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指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实际达到的效果: 指项目完成后, 实际达到的效益。 1、当效益是能够量化的数额时, 则用采用相应的数额; 2、当效益不可量化时, 则能够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 得出结论。具体如下: 评议分为很好、好、良好、一般、差五等, 目标效益为100。 当采用一种以上调查方法(Zi), 其通用公式为:

【实用资料】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doc

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趋势及原因 表格1

图1 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一、总体趋势: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呈现U型变动态势 图1反映了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U型变化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992年以前可以称之为U型曲线的左半部分,该阶段的明显特征是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而且下降速度明显加速发展。1992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为13.9%,比1978年30.78%下降了近17%,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同期GDP和财政支出绝对值都在迅速增长,说明政府减少财政支出的比例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政府干预的力度。 1992-1996年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可以称之为处于U型曲线的底部。该阶段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在下降,但下降速度比较缓慢,不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了企在提高两个比重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开始正式实行,由于前期的惯性,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在改革前两年仍沿既有的路径缓慢下降,但是从1997年开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恢复性提高。 1997年以来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处于U型曲线的右半部分的下半截。这一时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其间并伴随有小幅的波动,但总体上升趋势并未受到影响。 二、中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弱U型变动态势原因解析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国政府是大包大揽的全能型政府,政府职能范围的极其庞大导致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高。 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由逐步的有市场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完善,这一过程中,政府职能范围明显有所缩小,尤其是经济管理职能,政府逐步退出了竞争性领域,伴随这一过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是合理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职能范围缩小必然到达极低点,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重也可能下降至谷底,从而开始缓慢的恢复性上升。 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也逐渐步入正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此时符合了瓦格纳法则。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这就要求了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如政治因素和经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发言稿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解决措施 一、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我国财政开支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过大,大量挤占公共开支项目。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但是机构和人员编制仍急剧膨胀,而且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浪费。这些原因使得行政费用增长过快,大量挤占其他项目支出,导致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 2.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仍然存在。 财政支出的“缺位”表现在,一方面介入市场有效领域,另一方面对于政府职能范围之内的一些工作没有尽到责任,尚未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需求。 财政支出的“越位”表现在政府参与生产、提供私人产品、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支出负担过重等。 3.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分配不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中央政府的财财政收入由49.5%增加到54.1%,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却由50.5%下降到45.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央的财政支出却是呈下降趋势的造成地方政府事权过多,财权过少,民生政策资金不足的现状。这样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为了节省财政收入而置中央政府的方针政策于不顾,从而削弱中央政府方针政策的有效性。 4.社会文教费投入依然很低。 向政府财政支出提出的几点意见 1.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2.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满足民生需求。 3.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益。 4.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财政支出外国经验的借鉴 一:财政立法经验 (一)美国: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实行双模式下的双轨制政府采购 (二)英国:物有所值和充分竞争为价值核心的政府采购制度 (三)韩国:与国际接轨,建立“集中、分散”并存的政府采购模式 要在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我国财政支出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找寻解决之道,尝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财政支出法律制度。 1.制定《财政基本法》,实现对财政支出的统筹指导;出台《财政收支划分法》,合理界定 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2.完善《预算法》,引入增量预算、滚动预算等预算编制方式,严格预算审批机制;出台 《财政转移支付法》,健全转移支付模式,统一转移支付的计算标准和口径。 3.完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协调《政府采购法》和《指标投标法》的冲突,健全政府投资 法律制度,形成完善的政府投资决策审批机制、项目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4.完善财政支出监督法律制度,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提高 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问题 政府采购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六条:政府采购采用以下方式: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

. 财政支出与GDP的规模和结构关系的研究——基于我国1978~2005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从世界各国的实践考察中可以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职能呈现日益扩张的趋势,社会共同需要的范围与总量也在不断增长,在质的方面已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导致了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张,并表现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特征。 关键字:财政支出增长;规模;结构;实证分析 一、引言: 就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具有普遍性。各国财政支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财政支出绝对数量于动态相对量的名义增长和实质增长比较明显。例如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35年的 9.3%到1990年的21%:财政支出总量,1935年的64.12亿美元1990年的11518.48亿美元,除去物价因素财政支出绝对增长为180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也呈现出快速上涨趋势(图一所示)。财政支出额从改革开放初的1122.09亿元,到2004年的28486.89亿元,绝对规模增长了近26倍,平均每年增长1052.49亿元,特别是1996年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名义年均增长超过10%(1991-1996的高增长是由于高通货膨胀率导致的)。于同期的GDP名义增长率相比,平均高出7.3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最高,高达17.3个百分点。为了消除支出增长种的价格因素对变化的影响,通过GDP缩减指数对名义GDP进行了通胀缩减,从缩减后的增长率看,财政支出的增长也是快速的。1998-2002年期间财政支出平均实际增长率高达19%。

图一 二、理论回顾: 为了寻求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对各国人士与研究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具有长期的影响,并已成为财政支出规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最早对公共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长进行研究,并提出这种现象已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是19世纪德国的社会政策财政论的代表人物瓦格纳。瓦格纳在对当时欧洲许多国家及美国、日本的公共部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原因。他认为,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政治因素是国家活动规模扩大的结果,而工业化、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经济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公共支出呈现出一种总不断上升的长期性趋势,并认为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工业化中的社会进步对政府活动规模扩大的需要,表现在对政府保护与管理服务方面的需求的豁达,对政府干预经济及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的扩大,以及对具有极大的外部经济效益,但由于种种原因,私人企业不能或不愿进行经营的建设项目,也要求政府接管或直接进行经营,这些都将引起公共支出的增长。同时,随着国民收入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卫生、福利等公共产品及混合产品的需求会上升,这也将促使公共支出的增长。尽管瓦格纳并未对公共支出总量增长与规模确定的全部原因进行分析,但一个多世纪以来,瓦格纳的研究成果已为众多国家的财政支出实践所证实,并被称为“瓦格纳法则”,这一法则对以后的经济学家对公共支出增长规律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发展阶段增长论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 (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人事厅) 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体系,贯彻实施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3〕100号),逐步探索和建立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特制订本方案。 一、工作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即把财政支出行为及其过程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比较和评价分析,判断支出的行为过程和执行的业绩、效果优劣。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 (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定量分析建立在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上,定性分析通过对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与定量分析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更加合理、准确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真实性、科学性、规范性原则。真实性是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公正客观的基础,科学性是以项目的实际情况为主,兼顾国家、国际比较标准,将预算标准和实际相结合,普遍适用和个别选择相结合,充分考虑财政支出的特点和运作过程,以真

实反映和衡量不同资金使用受益单位(部门)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能力。规范性是评价行为和结果始终贯穿和反映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强化、规范公共支出项目的选项、审批、监管、审核功能,增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的责任制,使绩效评价对公共支出和预算管理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基本方法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包括: (一)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政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额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二)目标预定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政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政支出绩效。 (三)摊提计算法。研究某项支出通过年度盈余得以回收的时限,即计算投资回收期或投资风险。摊提时间越短,风险越小。 (四)最低成本法。在某项公共支出不易观测或计算其效益大小的情况下,可采取比较多个功能和目的相近的方案,评价和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 (五)因素分析法。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六)历史动态比较法。将历史上各时期的公共支出按一定原则和类别分类排列,分析比较,确定公共支出效率变化的情况。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动分析 会计3班文松 2012124333 摘要: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持政府职能的财政基础,也是市场经济下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的总体概括。它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我国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意义重大。现在主要是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分析。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变动 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 财政支出结构指站在不同的角度,或者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财政支出各个部门之间的相对关系。也就是说,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情况 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逐步从过去直接、微观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转变,与此相适应,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步由偏重经济建设转向公共事业和服务方向。 表2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年份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1978 64.8 13.1 14.96 4.71 3.16 1980 58.22 16.2 15.77 6.15 3.66 1985 56.26 20.38 9.56 8.53 5.27 1990 44.36 23.92 9.41 13.44 8.86 1991 42.18 25.09 9.75 12.22 10.75 1992 43.1 25.92 10.1 12.38 8.5 1993 39.52 25.38 9.17 13.66 12.26 1994 41.32 25.92 9.51 14.63 8.61 1995 41.85 25.74 9.33 14.6 8.47 1996 40.74 26.21 9.07 14.93 9.04 1997 39.5 26.74 8.8 14.72 10.24 1998 38.71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 27.6 7.6 18.6 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反映财政支出绩效总体现象的特定概念和具体数值,是衡量、监测和评价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揭示财政支出存在问题的重要量化手段;是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对财政支出内容和评价对象进行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实用可行的分类形成的指标体系。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定量指标,一类是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包括基本(通用)指标和个性(选定)指标。 基本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家(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在综合性绩效评价及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财政支出具体设定目标来设置(选定)特定的指标。其中绩效指标按照使用的财政经费,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九大类。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 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共同构成财政支出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是动态的,可扩充的,具体体现在所选用的指标既可

从每类指标和备选指标库中选取,也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特性设置指标,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下图:

一、定量指标 (一)基本(通用)指标。主要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共性方

面,它是每个评价对象都必须采用的指标。包括资金到位率、资金使用率和支出效果率三项指标构成,其公式如下: 实际拨付金额 资金到位率(%)= ×100% 计划使用金额 实际使用金额 资金使用率(%)= ×100% 实际拨付金额 实际达到的效果 支出效果率(%)= ×100% 目标效益 目标效益:指项目申报时,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指出所要达到的效益。 实际达到的效果:指项目完成后,实际达到的效益。 1、当效益是可以量化的数额时,则用采用相应的数额; 2、当效益不可量化时,则可以采用专家评议、委托中介机构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具体如下:评议分为很好、好、良好、一般、差五等,目标效益为100。 当采用一种以上调查方法(Z i),其通用公式为: n ∑(Z i)/n i=1 支出效果比率= ×100% 100 (二)绩效指标

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年名义利率=1.2%×12=14.40%,年有效利率=(1+1.2%)12-1=15.39%。 2.D 【解析】利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并随之变动。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借出资本的风险、通货膨胀、借出资本的期限长短等都是影响利率的因素。 3. B 4.C 【解析】A选项是财务可持续的基本条件,而财务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在整个运营期间,允许个别年份的净现金流量出现负值,但各年累计盈余资金不出现负值”。 5.D 【解析】经济效果评价的基本方法包括确定性分析评价方法和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6.C 7.B 8.B 【解析】财务净现值必须首先要确定一个符合经济现实的基准收益率。

【解析】根据我国企业历史数据统计分析,一般情况下,利息备付率不宜低于2,偿债备付率不宜低于1.3。 10.C 【解析】计件工资属于可变成本。 11.D 【解析】投资、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和税金是构成技术方案现金流量的基本要素。 12.B 【解析】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技术方案资本金总额的20%。 13.B 14.A 【解析】设备的经济寿命是由设备维护费用的提高和使用价值的降低决定的。 15.B 【解析】承租人对租用设备无所有权,只有使用权,故不能用于抵押贷款。 16.C 【解析】双向型指在提高产品功能的同时,又降低产品成本,这是提高价值最为理想的途径。 17.C 【解析】在保证工程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是选择新技术方案的主要原则。 18.D 【解析】C甲=400+0.6×800=880(万元),C乙=5004-0.4×800—820(万元),C甲>C乙,选费用小的方案,故应引进乙生产线。

我国财政支出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及 财政支出趋势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姓名:李晓红 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及财政支出趋势分析本文讨论的是有关于财政支出的问题,从经济范畴入手能够更加清晰明了的理解其意义。 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矛盾的对立统一面。纵观世界各国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经济现象,但同时,这也成为各个国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公共财政职能不是缩小而是要扩大,尤其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及发展时期,改革的成本、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等等,对财政支出都呈现出增长的需求。以下我将对我国1998年——2012年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并且预测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地应对措施。 一、1998——2012年财政支出与GDP的相关数据 表1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自1998——2012年,不论是GDP的数额还是财政支出的数额,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是逐年增长的。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GDP的增长率总体呈现出的是波动上升的态势,在2007年达到最高,2009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8年来看,是大幅度的

下降,而2010年的增长率相对于2009年来看是大幅度的上涨,2012年GDP的增长率相对于2011年又是大幅度的下降。 二、1998——2012年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图 图1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总体上来说,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下降的。仔细看来,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先是逐年下降,2003年的增长率最低,到2004年开始上升,并且在2008年达到最高,然后是波动下降,但是,增长率始终没有低于10%,这足以说明在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财政支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8——201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图2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持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该系数若大于1,则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99年,该系数是最大值,超过了,此后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值,其值低于1,之后缓慢上升,在2009年达到一个小高峰,2010年相对于2009年而言,下降幅度大,但是之后又出现了逐渐上升的态势。 1998——2012年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图3 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GDP增加一个单位的同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始终大于10%,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额占GDP增长额的比例始终是较大的。从1999年到2004年是处于下降的,自2005年开始,则是缓慢上升,并在2009年达到最高,高过50%,说明GDP增长的一半用于财政支出,2010年出现大幅度下降,之后又是上升的态势。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波动态势,但是,增长的年份多于下降的年份,并且始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这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的不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社会保障尤扬 20111624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分析 目前,中国的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可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费支出的占比不断下降。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弱化,而财政逐渐减少对经济建设领域的投入从总体上看来是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 (2)社会文教费支出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后又有所回升。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3)国防支出呈大幅下降趋势。这充分表明中国政府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决心。 (4)行政管理费支出呈迅猛增长趋势。至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其快速增长,暴露了我国政府机构管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机构重复设置、人员臃肿、行政效率低下等。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管理支出。 表2 各个时期财政分类支出结构

以上各类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而相应产生的: 1998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这意味着政府职能由生产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型, 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改革要求。多年来经济建设费的持续下降( 由1994 年占全部政府支出的41.3% 下降到2005 年的27.5%, ) 相应反映了这一改革趋势。不过, 由于期间适逢亚洲金融危机, 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政府于1998年下半年不得不扩大公共投资以保持经济社会形势稳定, 使得财政支出改革主要停留在规范支出管理方面, 而财政职能的调整则被相应推后了。 2003年,真正引起政策上对中国财政支出结构重视的公共事件, 要追溯到春天暴发的SARS 疫情。以此为契机, 社会上对于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等社会性支出不足的呼声渐成声势,也使得政府在支出管理改革之外, 对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的完善给予了更切实的关注。 2006 年, 中国政府的社会文教费支出首次取代经济建设费, 成为全部财政支出中占比最大的一项开支。这一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提出走共同富裕道路,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这标志着公共政策格局由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正式转型。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目标, 以及落实社会政策的制度保障。 2007 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社会政策的目标, 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扩大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2008 年以来, 中央政策的重心定位于如何全面落实此前提出的社会政策目标上,由此,十一五时期的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持续下降的同时, 各级财政部门支出重点向三农和民生领域倾斜, 并配合以社会安全网的制度建设, 致力于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表3 2010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

广东省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广东省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对关键因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 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 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数据分析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珠海市财政支出综合情况现状概况 (1) 第二节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指标分析 (3) 一、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现状统计 (3) 三、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统计 (3) 四、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珠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17-2018)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珠海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指标分析 (7) 一、珠海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珠海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珠海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珠海市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17-2018)变动分析 (8)

对财政支出数据的回归分析

应用回归分析论文题目:影响财政支出因素的应用回归分析 姓名:孙天阳 学号:20112981

摘要 截取了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的财政支出数据,主要是对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进行分析,因为,财政支出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时段内的经济和社会情况。 选取了各地区财政2008年的支出情况数据,对其做多元线性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通过对回归系数做显著性检验与逐步回归来分析数据。最后的结果就体现了各地财政支出与教育,国防,等的关系。 关键词;逐步回归、显著性检验

一、 模型 1、多元线性回归的模型表示 ????? ? ?+++++=+++++=+++++=n np p n n n p p p p x x x y x x x y x x x y ε ββββεββββεββββ 2211022222211021112211101 矩阵表达 ε β+=X y 2、估计 最小二乘估计要寻找使得,?,, ?,?,?210p ββββ ∑∑==-----= -----=n i ip p i i i n i ip p i i i p x x x y x x x y Q p 1 2 22110,,,,1 222110210)(min )????()?,,?,?,?(210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 ??? ????? ??????? ? ?=------==??=------==??=------==??=------==??∑∑∑∑====0)????(2?0)????(2?0)????(2?0)????(2?1 221101 2221102221122110111122110000n i ip ip p i i i p p p n i i ip p i i i n i i ip p i i i n i ip p i i i x x x x y Q x x x x y Q x x x x y Q x x x y Q 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β 经过整理得到回归参数的最小二乘估计就是y X X X β''=-1 )(? 3.显著性检验 (1)、F 检验

2019年广东省省级及各市州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广东省省级及各市州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报告 经济实力: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3万亿元,已连续30年居于全国首位。由于经济外向度高,2018年以来受外部环境变数增多以及自身结构调整升级影响,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当年GDP增速较2017年下降0.7个百分点至6.8%,但仍高于全国0.2个百分点,高于排名第二、三位的江苏、山东0.1个和0.4个百分点。2019年以来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影响,广东省外贸经济承压,进出口出现负增长,但在基建投资拉动下,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为7.72万亿元,增速6.4%,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但广东省民营经济活跃,市场活力较强,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领先,产业结构更趋高级化;且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落地,为区域产业升级及协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未来发展潜力可期。 广东省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较分化,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步伐先后不一,各地市在人口吸引力以及承载力方面差异较大,深圳、广州作为省内两大一线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8%和3.3%;此外,珠海放宽落户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2018年人口增长率达7.1%,相比之下偏远山区的汕尾、潮州则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就业发展机会相对薄弱,近五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负。2018年受宏观形势影响,各地市经济增长普遍承压,经济增速呈现“3升18降”。深圳高端产业优势显著,经济规模自2017年首超广州后2018年

领先优势进一步拉大。佛山、东莞两市GDP处于全省第二梯队,经济发展较稳定。惠州、中山、茂名、湛江、江门、珠海等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其中珠海、江门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经济增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8.0%和7.8%,但汕头、佛山、茂名2018年增速有明显回落。其余粤东西北地市中除肇庆、揭阳GDP 超过2000亿元,其余均在1600亿元以下,其中尚有汕尾、云浮未过千亿,同时经济增速普遍低于5%,区域发展后劲略显不足。 财政实力: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广东省财力规模稳健,收入质量较好,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贡献最大。2018年广东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6.9%,收入规模居全国首位。当年全省税收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9.8%。同时受益于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保持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维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广东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5944.48亿元,同比增长5.7%。2019年以来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广东省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同时积极财政政策加力,财政支出规模继续增加,前三季度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97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税收收入0.76万亿元,同比增长 1.5%。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由于进一步落实降费政策,2018年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普遍提升,各地市税收收入占比均在60%~85%之间。从规模看,由于计划单列市特殊财税体制,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