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二专题加强文本解读突出学科特色

——关于中外古代历史上的改革研讨

录制成员:刘庆亮山东省邹平县一中高级教师

高秀泉山东泰安市泰山中学高级教师

钟红军山东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上)

钟红军: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高中历史选修模块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关于古代改革的相关内容。参加今天研讨的嘉宾是邹平一中的刘庆亮老师,泰山中学的高秀泉老师。

两位老师,《课程标准》关于本模块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据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本模块内容做一个宏观层面的定位与认识,这对教学至关重要。请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谈。

一、关于改革的宏观理论认识与定位

刘庆亮:首先,改革具有普遍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相伴而生。古今中外的改革难以数计,课程标准从文明传承的角度,只选取了对当今社会影响最大的九个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埃及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从时间看,古代5个,近代4个。从空间看,欧洲3个,亚洲5个,非洲1个。

其次,改革具有必然性。任何制度都是一定时期人与人关系与利益的固定化。但是,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而且也不会有恒久不变的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固定化的制度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平衡,当这些不平衡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便会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革。

高秀泉:第三,改革具有复杂性。改革的实质是对既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这必然会导致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有时甚至会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一场改革的结局,往往是多种政治势力综合较量的结果,这就决定了改革不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还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呈现复杂多变的特点。

第四,改革具有多样性。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历史结局。例如,在近代同样是面临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

钟:是的,任何改革就是新旧势力之间的生死较量。因此,改革的成败,实际上就取决于新旧势力哪一方的力量更强大一些。那么,改革派要取得成功一般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刘:我觉得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简称“三会一有”:

一是要“会把握”:成功的改革首先要把握准时代潮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代表的发展需要。其次改革的措施要把握好针对性,是否抓住了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否行之有效,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二是要“会宣传”:改革派势力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基础是否广泛。而要让更多的人,站到改革派一边,必须要用先进的思想武器做好宣传动员。改革既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是要“会统战”:尽管改革通常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的,但要取得真正成功,终归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成功的改革一定是全社会的互动,这就需要统战工作,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四是要“有精神”:任何改革都会困难重重,险象环生,这不仅需要改革家有远见卓识,还需要改革家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精神。

钟:对中外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坚持什么原则?衡量和评价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是什么呢?

高:我们评价改革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先要分析当时的

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才能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衡量和评价一场改革成败的标准,既不看改革对社会的冲击有多大,也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如何,要从根本上把握三点:一是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二要看改革的客观成效,三要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不能人亡政息。

钟:也就是说,评价改革要坚持全面、客观的态度,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的成败来下定论。接下来,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呢?

刘:革命与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两种基本动力,都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某种程度上说,数千年的世界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互更替、互为作用的过程。

改革与革命相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优点是:一般要比狂风暴雨的暴力革命相对温和平缓,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比较小。缺点是不如革命彻底,不如革命对社会的改造力度大,会保留很多旧制度的残余。但从整体来看,改革比革命的数量更多,时间更长。

高:我们同时还必须看到:任何改革都不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一次改革解决了一种问题,但另一种问题会随之出现,需要用新的改革去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说改革都会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具有持续性。

刘:此外,改革往往会有巨大牺牲,许多改革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如,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的改革不仅仅是为统治者,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忍的意志,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些便是选修一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

二、四个古代改革的源起与实施

钟:以上,我们对改革模块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宏观分析。接下来,我们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具体分析古代改革的教材处理问题。华南师大的黄牧航教授曾经把课改背景下历史教材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第三个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很明显,其中的核

心问题是如何处理课标和课本的关系。下面,请两位老师结合古代改革的课例,谈谈你们的教学体会。

刘:课程标准关于古代改革的要求一共有四个: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如果我们把这四个改革的课标要求列成表格,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基本规律:

课程标准对这四个改革的要求,基本上都有三句话,第一句主要是了解或知道改革前的社会状况、时代特征或背景,也就是要掌握改革的历史源起。第二句主要是简述、了解或归纳改革的措施和内容,也就是要掌握改革的实施。第三句主要是分析、探讨或评价改革的结果和影响。简单讲,就是大家熟悉的“三段论”:背景、内容、评价。

钟:这个“三段论”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改革模块与必修模块的一个区别,即更加注重叙事性,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和因果关联。下面,按照这个逻辑顺序,请两位老师逐段对这四个改革进行分析。

高:从历史源起的角度看,所有的改革都是严峻的形势逼出来的。比如,梭伦改革前的雅典贵族集体统治非常专横,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内战一触即发。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偏僻落后,面临诸侯国弱肉强食的生存挑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鲜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能在马上得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因为其自身的落后而无法适应统治需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王安石变法前的北宋因为“冗官、冗兵、冗费”,导致“积贫积弱”的结局,年轻气盛的新皇帝宋神宗急于改变现状。尽管他们面临的问题有急有缓,但都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非解决不可。当然,这些都是改革的直接原因。

刘:如果再进一步放宽历史的视野,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等社会状况来分析,就是改革的历史条件。例如,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就迥然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简要分析一下:

当然,这些内容学生在必修模块都学习了,完全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探究合作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梭伦改革

钟:接下来,我们分析改革的具体实施。课程标准对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要求有个相同点,都是在了解具体措施之后,再认识基本特点。甲老师是否为大家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刘:好的。只要抓住改革的特点,我们就找到了统领措施的主线。比如,从改革的具体措施看,梭伦在贵族和平民之间遵循着一条中间路线,改革具有折中的特点。梭伦在诗中就写到:“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我也不使”“有钱有势的人”“遭受不当的损失”。其具体表现是:第一,经济方面:雅典尖锐的社会矛盾是从贵族对平民的压迫和豪夺引起的。所以,为了缓和一触即发的社会矛盾,改革首先照顾平民的利益:废除奴隶的公私债务和债务奴隶制,因债务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为了解决人多地少的问题,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颁布一系列法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促进了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为了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梭伦改革也保留了贵族的利益,使贵族继续保持经济优势,例如允许保留贵族世袭的地产,也就是那些不是通过高利贷手段获得抵押的土地。

第二,政治方面:为了解决平民对贵族的政治专制不满。首先,改革对平民做出一定让步,用法律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平民获得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地位。作为平民的上层,经济实力强大的工商业奴隶主贵族通过财产等级制度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其次,贵族依据血缘门第垄断政权的局面虽然被打破,但是他们的政治利益通过财产等级制度、四百人议事会的名额分配,仍然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是被打破,不是被消灭。

(二)商鞅变法

钟:通过“特点”统领“措施”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把分散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为一个整体。那么,商鞅变法是否也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特点呢?

刘:商鞅变法的特点是紧紧围绕富国强兵,突出“耕、战”两个核心问题。第一,军事问题: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异常残酷,关乎自身存亡,所以商鞅变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怎样才能使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成为“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虎狼之师呢?商鞅的方法是建立二十级军功爵制度,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砍敌人

脑袋一个,赏赐良田一顷,住宅九亩,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就叫首级。秦国的士兵到了战场之后,看到敌人的脑袋,那都不是脑袋了,全是功名利禄啊,立马就杀红了眼!

当然,仅有战场的不要命精神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充足的兵源和物质基础,有强大稳定的后方基地。这既要牢牢控制住社会的下层,更要牢牢控制住社会的上层。下层民众如何控制呢?商鞅的办法是在基层推行保甲制和什伍连坐制。即居民无论男女老少,都要登记,建立户籍,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一家有罪,其余九家必须马上告发,否则连坐。他把秦国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全民皆兵,人人都是特务和警察!当然,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人民,而只是为了让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即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秦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显然,商鞅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冷酷无情的杀人机器!其实质是以利诱和钳制的双重手段,将民众牢固地控制在政治权力之下,从而为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兵役以及进行体制改革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高:控制社会的上层,目的是进行政治改革,削弱世袭贵族,加强中央集权,这就涉及到国家的管理体制了。商鞅的办法有四:第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全国设为三十一个县,置县令和县丞治理。以后夺取他国之地,也设为郡县,不立封国。第二,废除“世袭制”,实行“任命制”。贵族是世袭,官吏是任免。第三,废除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世袭的贵族是终身制,任命的官吏是任期制。第四,废除封邑制,实行俸禄制。分封制下贵族的经济来源是封邑的固定收入,而郡县制下官吏的经济来源是领取国家俸禄,把当官作为一种职业,丢了官职就等于丢了饭碗。第五,废除分权制,实行集权制。分封制是分权,郡县制是集权。秦国通过改革官吏的产生方式、任职方式、经济来源以及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国家和社会上层。

钟:通过两位老师的精彩分析,我们知道,商鞅通过军事体制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而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则增强了秦国的政治实力。那么,商鞅又是如何增强秦国的经济实力的呢?

刘:商鞅变法在经济改革上的宗旨是“以农求富”,其关键是调动广大民众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商鞅的方法有四点:第一,解决产权问题: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第二,进行行政干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第三,移民垦荒:实行优惠政策,招徕晋国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促进经济开发。第四,统一秦国的度量衡,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钟:和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应该是另一种不同类型的改革——少数民族接受农业文明的继发型改革。

刘:是的。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可以分为原发、继发两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是借鉴了现代化的分类方法,一些发达的欧美西方国家是现代化的源头,属于原发型。一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也开始现代化历程,属于继发型。一般认为,现代化的关键是西方化。

在古代的农业文明时期,实际上也存在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的国家。中国就是农业文明的原发型国家之一,日本仿效唐制的大化改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忽必烈改制应该就是农业文明的后发类型。如果说近代工业文明扩展的关键上是西方化,那么古代农业文明扩展的关键就是汉化。而这一点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大特点,也是分析其改革内容的主线。

高:从这个角度说,商鞅变法是古代农业文明原发型的改革。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所以从国家管理体制的角度看,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建立小农经济、保护小农经济,控制小农经济的过程。比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等措施,就是建立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等措施,就是保护新生的小农经济;建立什伍组织,实行连坐制度,轻罪重罚等措施,就是严格控制小农经济,最终服从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

钟:这个思路比较新颖,我们由此是不是可以这样推理:北魏文帝改革作为农业文明继发型的改革,实际上也是一个建立小农经济、保护小农经济,最后控制小农经济的过程?

刘:是的。首先,北魏实行均田制,把荒地与流民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历经战乱之后在黄河流域重新恢复和建立小农经济。其次,整顿吏治,把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内容等措施,实际上就是保护小农经济。第三,实行租调制,在社会基层建立三长制,加强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有利于征发徭役和兵役,那就是政府改革的最终目的——控制小农经济。

钟:那么,迁都洛阳和一系列汉化政策也应该属于这条主线上的一个环节了。

高:是的。迁都洛阳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方便推行汉化政策,而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是深入农业文明的中心地带——

黄河流域,与汉文化融为一体,被农业文明接纳,最终成为农业文明地区的正统,从更高层面上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

钟:既然王安石变法是被北宋面临的积贫积弱的形势逼出来的,因此其宗旨也很明确,那就是富国强兵。对广大师生而言,王安石的富国理财之法是个难点,因为很多的理财原理大家相对陌生。王安石理财的思路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这个问题不仅我们今天理解起来有困难,就连当时的司马光也提出了疑问:一个国家的财富是定量的,反正不是在百姓手中,便是在政府手中。不论你实行什么政策,或给政策冠以什么名称,都是从百姓手中变相地掏钱罢了!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高:王安石的理财思想借鉴了汉武帝时期桑弘羊的很多理财观念,比如桑弘羊的原则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的理财原则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和市易法,就是直接参照了桑弘羊的做法。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提出:“理财为方今先急”。政府增加财富的途径无非两个,一是节流,二是开源。此前,北宋政府解决财政困难,不是减少开支,就是增加赋税。而王安石认为,这些都是消极的理财方法,积极的理财方法应该是真正意义的开源。

钟:王安石真正意义上的开源是什么意思呢?

刘:“民不加赋”是王安石出发点。不打老百姓主意,国家又要拿钱,这明摆着就是从有钱人身上下刀子,实际上就是要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分配体制,比如免役法废除大地主、大官僚不服役、不纳税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确定地权,解决豪强人家“有产无税”的问题。但这仅仅是政府开源的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王安石的理财方针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即通过劳动、通过发展生产以求天下财富的办法。同时,利用国家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总量扩大,即使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也可以增加。这是现代国家理财的重要原则。这个非常超前的经济思想,是王安石比当时士大夫高明的地方,当然也成为守旧派反对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安石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有二,一是发展农业生产:他认为,“理财以农事为先”。依据这一方针,他制定了“农田水利法”大兴农村水利;制订了“青苗法”帮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渡过难关;制订了“免役法”使农民尽

可能多地回到农业生产上去。二是政府直接下海搞经营、搞创收: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等都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形象地称做“三项国营企业”,把均输法叫做“国营贸易局”,把市易法叫做“国营零售管理局”,而青苗法则应该叫做“国营农业银行”。

青苗法,说白了,就是由国家替代富户来发放“农业抵押贷款”,所定的利息,只相当于当时高利贷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既可以免除农民所受的高利贷盘剥,也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市易法就是由朝廷拨款一百万贯设立市易务,实际就是国营的商品批发公司,物价低时增价收购,物价高时减价出售,把物价起落的操纵大权从豪强富贾的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由政府直接控制市场。同时,还向商人以抵押方式发放货物,收取利息。如果说,青苗法是衙门做银行,那么市易法则是衙门做商店,兼做银行。

均输法就是变“地方贡奉”为“中央采购”,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尽量在交通便利的货物生产区征收或购买,以此节省费用或运输带来的麻烦,观念也很超前。但这样一来,负责此事的“发运使衙门”就变成了一家最大的国营企业,而且是垄断企业。

此外,免役法也是把税收大规模商业化。以前政府的一些公共工程,总是让民众出劳役完成,服役方式多种多样,不胜其烦。现在改革了,大家不用出人力,出钱就行了,由政府雇人服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农民出钱不出力,不耽误生产;第二,所有人一律出钱,比较公道;第三,忙不过来的人腾出了时间,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则多了一条生路,两全其美。

黄仁宇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一语中的:“他的所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王安石对市场管理进行的改革,是国家出资,宏观控制市场,这对后代经济学家们具有借鉴意义。

钟:北宋王朝在军事面临的尴尬局面可以说空前绝后,一方面军队数量异常庞大,一方面战斗力却异常低下。对此,王安石是怎样看待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呢?

刘:在王安石看来,宋朝在军事上的问题有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一多一少两分离”:

“一多”是军队数量太多,成为政府的负担。宋太祖在开国之初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荒年时饥民激增,为了不让这些饥民造反,政府决定花钱买平安,把它们都收编为军队,使之不至于到社会上去滋事,但他们光吃粮

食不打仗。宋太祖建国初期,北宋的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总数只有22万,到宋神宗时总数达到150万,却基本上没有战斗力。

“一少”是北方产马的燕云十六州地区被辽国占据了,北宋的战马太少,影响战斗力。

“两分离”:一是军队的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二是兵民分离。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藩镇割据局面,为防止武人篡政局面的重演,在军事体制上把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使之相互制约,最终出现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结果,导致战斗力低下。兵与民的分离,也是宋太祖出于同样考虑而制定的“家法”。王安石认为,当年秦国之所以兵强马壮,是由于商鞅实行了“什伍组织”的缘故,他的结论是,北宋政府“非什伍其民而用之,则不可以致治强”,目的就是对农村壮丁进行训练,能够具备作战能力。

钟: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王安石“强兵之法”的改革措施了。

高:第一,针对军队数量多的问题,王安石实行了裁兵法,把老弱病残逐步淘汰。宋神宗当政初期全国养兵150万,到变法后期减少至79万,可见力度之大,这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也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第二,针对战马少的问题,王安石实行保马法。宋代缺乏军马,保马法是让老百姓代国家饲养军马。马匹由官府拨给,代养户可以酌量免除赋税。这样既可以增加战马数量,又可以减少政府养马的负担。

第三,针对兵将分离的问题,施行将兵法,也称置将法。就是由北宋王朝选用作战经验丰富和有能力的将官,专门负责某一地区驻军的军事教练,训练士卒,兵将互相了解,但最高权力都上统于天子,军权不致旁落。

第四,针对兵民分离的问题,变法施行保甲法。保甲法就是将农村民户严密组织起来,寓兵于农,每10家为一保,50家为一大保,10大保为一都保。《水浒传》里边的晁盖被人称为“晁保正”,就是掌管着十个大保、500家农户的“都保”,结果手中有兵,最后造反上梁山了。可见当年宋太祖实行兵民分离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保甲制度下的农户,农闲时聚集起来练习武艺,平时夜间轮流巡查,维持治安。

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有三个:第一,加强地方统治秩序;第二,兵民合一,减轻财政负担;第三,让保甲制度成为从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个桥梁。募兵制的弊端十分明显,必须改变。王安石规定,所有雇佣兵在战斗中因死伤逃亡出现的缺额,一律不再招募填补,用受过训练的民兵逐渐代替雇佣兵。

钟:王安石变法还有用人制度、科举和教育方面的内容,请甲老师谈一谈这方面的要点。

刘:为变法选拔和培养经世致用之才。其措施有四方面:第一,整顿吏治,精简机构,共裁撤州一级的机构31个,县级127个,节省了政府开支;第二,选官制度上抑制恩荫,择优录取,提高官员素质;第三,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与形式,把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改为务求实际的经义策论。第四,在太学中增加武学、律学、医学等专业学校,主张以学校取士来替代科举。

钟:好,老师们,以上我们一起了解了改革模块的宏观理论认识、四项古代改革的背景源起和内容措施。下一讲,我们将一起来探讨四项改革的结果和影响,以及改革模块教学的三个基本问题。老师们,再见!

(下)

钟:各位老师,刚才我们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四个古代改革的背景源起和内容实施,接下来,我们再一起探讨这四个改革的评价。

通过上一讲的分析,我们知道:一场改革成败与否,即不看改革对社会的冲击有多大,也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主要标准有三条:一是看改革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二是看改革的客观成效,三是看改革的措施是否具有连续性。两位老师,下面我们是不是按照这三条标准,逐一讨论一下这四项改革呢?

三、四个古代改革的评价

刘:好的。我们先来看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

刘:我们知道,梭伦改革的预期目标有二:第一,近期目标是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内战爆发。第二,远期目标是发展经济和军事,增加国力,使雅典在古希腊城邦中成为居于领导地位的强国。

首先,梭伦改革尽管没有消除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根本矛盾,但毕竟平衡了一触即发的社会危机,稳定了统治秩序。

应该说,改革的近期目标达到了。

其次,梭伦改革为雅典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确立了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使雅典终于成为民主政治发达、工商业繁荣、文艺辉煌、居于古希腊城邦领导地位的海上强国,成为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直被看作是希腊古典文明的象征。从远期目标看,梭伦改革也是成功的。

钟: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改革者当初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在错综复杂的力量影响下,改革的客观成效与改革者的主观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高:梭伦改革的出发点是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强雅典的国力,但是他自己无法想到的是,他的改革在整个人类古代社会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创举。因为,在古代世界的大部分地区,尽管民众对政府强烈不满,却从未出现过君主制以外的其他形式的政府体制。梭伦改革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由普通公民做主的民主制国家,不仅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还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他为人类提供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也为后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钟:如果从改革措施的连续性上看,梭伦改革也应该是一场成功的改革吧?

刘:是的。假如以接力赛作比喻的话,梭伦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第一棒,克里斯提尼是第二棒,伯里克利则是第三棒,最终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完善。

(二)商鞅变法

钟:从改革的预期目标看,商鞅变法也应该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高:是的,这一点非常明确。商鞅当年三见秦孝公,第一次谈帝道,第二次谈王道,秦孝公都不感兴趣。第三次谈霸道,秦孝公开始重用商鞅主持变法。所谓霸道,就是让秦国富国强兵,统一六国,成就霸业。后来的历史证明,商鞅变法的预期目标达到了。

刘:我们前边说过,衡量变法成败的标准,不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商鞅最终受车裂而惨死。但是,商鞅虽死而秦法未变,不管是直接处死商鞅的秦惠文王,还是后来的秦始皇,乃至延续两千年之久的整个帝国封建时代,都继承并发展了商鞅变法确立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因此,从政策的连续性上看,商鞅变法无疑获得了巨

大的成功。当然,这更超出了商鞅本人的主观预期。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钟: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般被看成是成功的。但是,其成败问题却一直存有争议。请甲老师帮助分析一下。

刘:改革的主观预期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是近期目标,第二个是中期目标的,第三个远期目标。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近期目标概括起来说有六点,因为刚刚统一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面临的挑战有六个:第一,缺乏统治中原地区的经验。结果孝文帝改革采用汉制,实行汉化,丰富了统治经验。第二,都城经济困难并面临军事威胁。结果孝文帝迁都洛阳,摆脱了平城的不利局面。第三,因吏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结果孝文帝整顿吏治,实行官吏的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度,减轻了人民负担。第四,因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结果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第五,地方割据势力大。结果孝文帝改革在基层实行三长制,落实了对地方户籍和田亩的清查,政府控制的编户增多,有利于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与兵役,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第六,北方地区因长年战争导致经济破败。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把荒地和流民结合起来,使人民安居乐业,抑制了土地兼并,政府获得了稳定的税源和兵源,北方经济开始恢复。从近期目标说,孝文帝改革无疑是成功的。

钟:孝文帝改革的中期目标是什么呢?

高:中期目标是通过改革巩固北魏政权的统治。但是,不论是从北魏政权后来的发展,还是从改革措施的连续性上看,孝文帝改革应该是失败的。因为,这场改革非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政权的腐败、衰落和鲜卑民族的灭亡。北魏从孝明帝以后,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公元543年北魏政权走向分裂,东魏和西魏先后成立。如果从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算起,还不到50年。之后,东魏和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政权取代,最终被隋朝统一。

钟:是的,从这个案例来看,观察历史的角度转换之后,就会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那么,如果我们再从改革的远期目标探讨,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远期标的是:实行汉化,采用汉法,最终与汉文化融为一体,被汉文化和农业文明接纳,最终成为中原农业文明地区的正统。

孝文帝迁都、汉化的直接结果,使包括鲜卑族和北方各族在内的一百余万移民迁入中原地区,北方再度恢复繁荣,洛阳再次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汉族文化也吸收了鲜卑等民族文化,补充了新鲜血液,焕发了新的生机,实现了新的升华,为盛唐的统一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唐朝初年开始,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就被正式作为中国的正统,与汉族建立的南朝享有同等地位,官方编纂的历史有《北史》和《南史》两种,从此有了“南北朝”的名称。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被汉族视为正统,是前所未有的奇迹。这与汉代以来的匈奴、乌桓、羯、突厥、回纥(回鹘)、沙陀、契丹、党项等少数民族分裂政权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从这一点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又是非常成功的!

钟:这样看来,孝文帝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基本实现了,但是中期目标没有实现,改革政策被中断,北魏政权和鲜卑族迅速腐化败亡,这是超出他主观意料的。

(四)北宋王安石变法

钟:按照一般看法,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但是,如果我们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和政策连续性的角度来分析,王安石变法到底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呢?

刘:王安石变法的预期目标是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先说富国之法的成效:第一,国库充盈:神宗皇帝通过新法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死后给儿子宋哲宗留下了五千余万贯的钱财,还有谷物、布帛二千八百多万石、匹,当时的朝臣认为这些财富足够朝廷开支二十年,这些财富存在专门建造的32座库房内,后来还不够,又盖了20座。这些库房被称为“元丰库”,这是北宋财政上最为宽裕的时期。第二,农业发展:变法期间,北宋开发了大量淤田,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000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使全国水浇田大大增加,总量达到3600多万亩。

再说强兵之法的成效:变法之前宋军对外作战几乎每战必败,新法施行以后,有了明显成效。和西夏的几次恶战,已经有胜有败。特别是1073年北宋取得熙河之战的胜利:收复河湟一带失地共计五个州,斩敌首数千,获牛羊马以万计,招抚吐蕃等少数民族大小部落三十余万,宋朝在西北的版图扩展了二千多里。这是宋朝在结束十国割据局面以来所获得的最大一次军事胜利。由此我们可以说,变法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基本实现,王安石变法是成功的。

高:但是,如果从变法政策的连续性上看,王安石变法最终是失败的!

变法前期,在宋神宗支持下,王安石努力地推行着一项项改革措施。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阻力越来越大,宋神宗却动摇了。1074年,王安石被迫罢相。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让改革继续下去。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再次被迫辞职。此后,改革虽然没有完全停止,但是改革的范围和力度都大大缩小了。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任宰相,王安石的变法措施被全部废除。

刘:更令王安石痛心疾首的是,改革的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大部分走了样,这是大大超乎他主观意料的。改革原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先说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最看好的一项改革,他以为青苗法是很适合农民需要的,当年他做地方官的时候曾经多次实验过,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变法在推向全国后却出现了“三害”:一是灾年之害:青苗法贷款,必须用田里的青苗作担保。风调雨顺时,大家都相安无事,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相关责任,便会穷凶极恶地去逼迫农民。但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灾、涝灾、蝗灾不断,因此地方官员害农之举势所必然。二是摊派之害: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给全国各地都下达了贷款指标,规定各州各县每年必须贷出多少,贷出去越多,政绩就越好。这样一来,地方官就只好硬性摊派了,逼着老百姓借,你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你不借款,就是犯法!更可怕的是,层层摊派的同时他们层层加码,有些地方利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三是牵连之害:为了保证收回贷款,政府强迫富户为贫户作担保,他如果还不上我就找你要!最后,村里不但农民跑了,连地主也吓跑了。青苗法实施的最终结果是老百姓增加了负担,地方官增加了收入。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改革旗号。换句话说,是以改革之名行腐败之实!改革帮了腐败的忙,这恐怕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

高:市易法也是如此。执行市易法的机构叫市易务,他们原本的职责是购买滞销商品,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但实际上由于官府的资本巨大,市易务变成了最大的垄断商,最终是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专门抢购紧俏物资,甚至批发和零售都被政府官员操纵起来,各级官吏从中渔利,中饱私囊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了。这照样是改革帮了腐败的忙!

其实,在任何时代,国家要想依靠行政权力与民间争夺商业利益,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这样的政府垄断

必然会窒息社会经济的活力!这一点,我们想一想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改革开放之初的官倒,以及当前某些经济领域的垄断部门,就不难理解了。这是治国理念的大问题。当然,王安石目的就是为政府增加财富,估计还认识不到这个层次。

刘:除此之外,变法的其他措施在执行中也与预期目的大相径庭。比如方田均税法,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但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开封府,重新丈量土地就遇到大问题,无从着手。再如,免役法要把差役下派改成出钱雇佣,让百姓只出钱不出力,但是农民没有钱,就只能强行逼迫。至于强兵之法中的保甲法、将兵法,既违背了北宋政权建立以来长期奉行的养兵政策,兵民分离的传统政策,更违背了北宋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的“赵氏家法”,还有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宰相的财权逐渐扩张,也与“赵氏家法”中行政权和财政权分离的底线开始冲突,宋神宗作为皇帝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是有顾忌的,这也是他们君臣之间出现隔阂,以及后来宋神宗立场动摇的深层原因。

钟: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之所以出现这些扭曲和变形,还有用人问题,这让王安石非常郁闷!

高:宋太祖当年留下一个很开明大度的家法,就是善待士人,不杀大臣。大臣有了过错,两个基本方法,一是削职为民,赶回老家,一个是降职外调,地方任职。王安石变法时,朝廷的反对派都被他逐出朝廷,流放到地方任职的人很多,但是王安石可能没想到,新法终究需要地方官吏去实施,王安石再厉害,却不能包打天下,结果反对派在地方上联起手来了,他们是成心要让变法措施走样的。

刘:变法派内部问题更大。如果我们翻开官修的正史《宋史》,我们会赫然发现,王安石变法新党中的主要人物,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蔡京、李定、吕嘉问、邓绾等人,几乎全部被列入奸臣的行列。而旧党反对派中的主要人物,如司马光、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苏轼、苏辙等,反倒是个个名声显赫,形象不错!这是一个特别富有戏剧性、特别耐人寻味的现象!我想,这就不是一句简单的“反动、保守的大地主大官僚”就能解释的了。

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古代社会,儒家士大夫耻于言利。而士大夫们认为,你王安石就整天逐利,而且还是与民争利,因此你就是小人!再加上王安石是著名的“拗相公”,宣称“三不足”,在反对派看来这家伙太愣了,除了皇帝老子,你谁都不怕,老天爷、祖宗,就没人能治得了你了,简直是离经叛道,不可理喻!结果众叛亲离,孤家寡人。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王安石不得不启用了一大批新人。这些人对王安石投其所好,惟命是从,但都野心勃勃,

急功近利,在变法中变本加厉,不择手段,最终声名狼藉。看来,变法不仅帮了腐败的忙,还帮了小人的忙!历史可真是跟王安石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钟:前边我们着重从预期目标、客观成效和政策的连续性方面,对古代四大改革逐一进行了探讨。我们再回到课标的要求上去,即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改革的历史影响或作用。其实,这个思路已经很明确了:我们对改革“预期目标”的分析,就是其直接的历史影响。对“客观成效”的分析,就是改革的间接或深远的历史影响。

刘、高:对,是这个样子!

四、改革与杰出历史人物的关系

钟:历史上的每一次改革,虽然都与社会需要相适应,但杰出历史人物在其中的作用也不能低估。因为每一次改革,都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整个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需要改革者既要有大无畏的精神,更要有稳健圆融的处事能力。改革者个人的主观条件往往会影响改革的发展。

刘:我们先看梭伦改革。我觉得,梭伦本人有三个可贵的品质,这是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第一,他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雅典的萨拉米岛被邻邦麦加拉侵占,沉重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但执政的雅典贵族严禁人们提及这个耻辱,违令者斩。作为一个爱国并有远大抱负的青年,梭伦非常愤慨,他于是假扮成疯癫诗人,出现在雅典广场上,天天声泪俱下地高声朗诵哀歌体诗《咏萨拉米》。他的言行激发了雅典的人民和贵族,最终他被任命为军队的统帅,对麦加拉开战,一举夺回失地。梭伦成为雅典的民族英雄。第二,他有稳健圆融的处事原则:梭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温和折中,他因此完成了“仲裁人”的历史使命,协调缓解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避免了内战的爆发。第三,他有高度的民主精神:梭伦执政后期,有人劝他利用自己的权威,在雅典建立个人独裁的僭主政治,但遭到了梭伦的拒绝。他不贪恋权位,最后主动放弃权利,到国外漫游。他这个举动很容易让人想起美国的华盛顿。

高:商鞅最可贵的精神是:把社会责任置于个人身家性命之上的决心和毅力,他顺应历史潮流,谋国重于谋身,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商鞅又是一个悲剧性的改革家,他为强秦奠基,却为自己掘墓!他性格刻薄,迷信权力,不择手段地追求改革成效,制定的法律严酷,手段残忍,做事不留余地,最后作法自毙。司马迁批评他:“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及其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卯,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刘: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在于他的改革是抱着极大的进取心,完全自觉、积极、主动地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在整个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汉文化总体上一直是最先进的,中国各少数民族乃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要实现社会进步就只能学习汉族文化。在冯太后的调教下,孝文帝成为北魏第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君主,他的改革既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势,彻底改变了鲜卑族的草莽作风,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一直被视为中原正统。

高:另一方面的争议是,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说他早已成为汉文化的俘虏,成为汉文化的盲目崇拜者,对汉文化的信仰已经达到了迂腐的地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改革是全盘汉化,甚至连汉文化中的奢华、腐败、守旧、奴性等垃圾文化也一起吸收,比如盲目地信仰当时早已走向末路的门阀制度。柏杨先生评价说:“拓跋宏对汉民族文化盲目崇拜,认为汉民族一切都是进步的、好的,而他自己的鲜卑民族一切都是落后的、坏的。崇拜一旦由理智的尊敬升级到感情的信仰,他就自顾形惭,拒绝承认汉民族有缺点而鲜卑民族有优点。”千百年后,我们常常反对全盘西化,这实际涉及到一项改革如何把外来的先进文化与自己的国情、如何与自身文化结合的大问题。

钟:王安石在历史上的争议也是很大的。正反两种评说,简直让王安石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圣人。一面是千古罪人,一面是千古名臣!

刘:王安石最值得肯定的是他毫不畏惧、坚忍不拔的改革精神,他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他提出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一直激励着历代改革者。其次,王安石非常务实,在当宰相之前,他一直拒绝到朝中任职,在地方上坚持工作20多年。在王安石看来,做不做官,以及做什么官,都并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做事。如果在朝廷做大官而不能做事,那就宁肯在地方上做一个能做事的小官。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在当时士大夫中有极高威望,而且是历史上少有的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但是,他又是著名的“拗相公”,反对派认为他太偏执狂妄,一意孤行。事实上,统战工作恰恰也正是王安石的教训。其实,司马光他们原本也是改革派,只不过和王安石相比,他们主张渐进式改革,更看重效果而已。王安石如果能够耐心一点,在双方之间尽力协调,变法的步子宁肯慢一点,要求更稳一点,矛盾就不致激化。但是,他为了改革,也毫不客气地打击反对派。朝中那些大臣,有的原本是他的铁杆粉丝,如韩维、吕公著;有的原本是他的推荐他的恩公,如文

彦博、欧阳修;有的原本是他的领导,如富弼、韩琦;有的原本是他的朋友,如范镇、司马光。但因为不同意他的一些做法,便遭到不遗余力的排斥。结果树敌过多,激化了矛盾,形成了新旧两党,造成内讧,党同伐异,视同水火,甚至有人说北宋灭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祸!

五、选修模块的教学设计

钟:前边我们从文本上解读了古代的四项改革。下面,能否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改革模块的教学设计和教法运用?

高:一次改革,大体可以分为“背景”“内容”和“影响”这三个部分,而“内容”承接了“背景”和“影响”。改革的内容,是针对改革前的矛盾而实行的,改革的总体影响又是从每一项改革措施中总结出来的。因此,以“内容”为中心,带动“背景”“影响”的学习,比较适用整个改革模块的学习。

我自己在上梭伦改革的时候,设计了角色扮演的课堂环节。在梭伦改革时期雅典有不同的阶层。请你选择作为某个阶层中的一员,解决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改革前后话不同

(每个角色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利益的变化)

环节二:措施中间找依据

(每个角色的利益变化来自改革的规定,用这种方法来深化对改革内容的认识)

环节三:角色交流出结论

(不同的角色对应改革的不同措施和角度,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总结,就是对改革内容的全面认识)

钟:这节课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从“了解”到“理解”再到“见解”,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刘老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刘:换个角度看,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矛盾”展开的:矛盾激化——改革的背景;

协调矛盾——改革的内容;矛盾缓和(或解决)——改革成功;矛盾依旧(或发展)——改革失败。因此,以矛盾的解决为线索,也可以带动整个知识的学习。

钟:此外,还有的教师突破了教科书的限制,以故事(细节)、材料和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以细节激发兴趣,

以问题调动思维,以思维触发研究,教学效果也很好。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

六、选修模块教学中的其他问题

1、如何认识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

钟:选修模块一在内容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必修模块的内容联系比较多。请两位老师谈一谈应该如何认识和处理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关系?

刘:选修模块设置的目的是在必修模块学习的基础上,为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以上四项改革,我们可以看出,选修内容是必修内容的延伸与拓展,两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交叉印证,相得益彰。

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内容体例上不同:必修模块是专题史体例,内容分别侧重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而改革模块是通史体例,内容是时序性的、综合性的,而与之相关的必修内容都是单线专题,都是每项改革的线索之一。

高:如果选修内容学好了,必然会促进必修内容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借选修的学习机会继续夯实必修的基础,拓展必修的知识领域。同时,以必修定位选修的历史作用,提升选修的认知层次。

2、如何处理课标要求以外的改革内容?

钟:在改革模块教学中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在一标多本的背景下,由于课标的要求简略,由于对课标理解的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那么,如何处理课标要求以外的内容呢?

刘: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课标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课标要求以外的内容,从地位上肯定要低于课标明确规定的内容,属于配角,不必详细讲述。

高:其次,课本既然增加这些内容,肯定有其道理和必要。或是拓展延伸,或是保持线索,强调历史传承。比如,日本的大化改新既是中国农业文明的继发型扩展,也与近代的明治维新有必然的历史传承线索。元朝忽必烈改革与北魏

专 题 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人教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

专题七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和农奴制面临危机的表现,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关于农奴身份、土地、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制度改革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废除农奴制后,俄国在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和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情况,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1861年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4.体会亚历山大二世在农奴制改革中的政治智慧,勇于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敢于变革的精神。教学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认识“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探讨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学习导航: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12月党人起义),被镇压。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联成立。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一.改革的背景——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一)必要性 (1)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劳动力、市场、资金、原料) 1.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农业方面:A.地主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建立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资本主义农场。B.农奴内部产生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②工业方面: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诸国 ①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②农奴遭受严重剥削,无力购买工业品,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农奴制也造成工业资本和原料缺乏。 (2)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席卷俄国 1.农奴:提出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的政治要求。 2.工人:在提高工资、改善待遇、限制残暴等方面开展斗争。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1.十二月党人起义: ①原因:A.主要原因:俄贵族军官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对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极为不满。 B.直接原因:亚历山大一世去世。 ②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③时间:1825年 ④作用: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唤醒了年轻一代革命民主主义者。 2.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①代表: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②思想: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影响:与工农运动相呼应,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内统治面临的危机,寻求解决问题

历史选修1梭伦改革

第二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改革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解负令的内容,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方法、标准、权利与义务,以及梭伦改革在发展工商业方面的措施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 分析解负令颁布对雅典社会结构带来的影响,探究梭伦改革对雅典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外的内容,从多角度认识,解释历史人物,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析表格观察图片,运用比较的方法正确评价财产等级制度 通过学生表演课本剧,再现梭伦改革内容,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加深学生的改革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

求是,改革就能成功。 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联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同样如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2,难点:梭伦改革的评价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课时间:2011-2-22 教学方法: 采用开放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中心观,注重师生的交往,树立师生互动的平等观,构建传统经验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结合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

课堂小结与练习: 1、梭伦改革措施有(“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 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它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作业布置: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相伴而生。梭伦当选雅典执政官后,为化解社会矛盾进行了改革。说说梭伦改革怎样为雅典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板书设计: 一,改革背景: 1:贵族(平原派)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山地派)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2、工商业奴隶主(海岸派)对旧贵族专权越来越不满。他们要求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

第2课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教案【课标要求】 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改革的酝酿:识记亚历山大二世积极推进改革,进程从秘密到公开,方案从多元到相对一致;理解为什么俄国最终会选择改革的方式变革社会。 2、“二一九法令”:识记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理解废奴法令主要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组织管理三方面。 3、进步与局限:识记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但高额赎金、继续盘剥和奴役农奴是历史的局限性,理解列宁为什么说“1861年诞生了1905年”。 二、过程与方法 1、由“看图说文”引入课题。 2、归纳特点分析内容应用插图。 3、辩证思维和唯物史观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 3、改革延缓了革命的到来,但不能消除革命。 【新课导入】 《致西伯利亚的囚徒》普希金 “你们悲惨的工作和思想的崇高意向,决不会那样消亡…… 沉重的枷锁会掉下,阴暗的牢狱会覆亡, 自由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弟兄们会把利剑送到你们手上。” 流放中的十二月党人的应和诗 “你们悲惨的工作不会这样消亡,看星星之火即将燃成熊熊烈焰……” 赫尔岑于伦敦出版的《钟声》杂志的办刊宗旨: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农奴制的存在是燃起反抗烈焰的根源;要求自由、反抗压迫的“钟声”传遍俄国大街小巷,敲响了农奴制的丧钟,统治者已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了,改革势在必行。 【讲授新课】 一、“改革的酝酿” 1、改革的背景: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 ①农奴制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②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③“十二月党人”武装起义,反对农奴制 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 ⑤农民起义的打击 (2)国外: 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俄----英法) ②西欧、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冲击 2、目的: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知识链接】“……现行的农奴领有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 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1857年2月 3、特点:缓慢而又谨慎 ⑴原因: ①触到封建地主阶级利益,阻力大; ②借鉴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⑵表现:

历史人教选修一作业:第七单元 第课 世纪中叶的俄国 含解析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基础巩固 118世纪早期,沙皇彼得一世颁布法令,允许工场主和商人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他做出这一规定,最有可能是为了适应俄国() A.农奴制度发展的需要 B.工场手工业发展的需要 C.对外侵略扩张的需要 D.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工场主购买农奴,就是为了获得在工场做工的劳动力。因此,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2观察下图,起义者的目的是() 十二月党人起义 A.要求沙皇废除农奴制 B.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C.要求沙皇加强农奴制 D.要求沙皇推行全面的改革 解析: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但遭到 了残酷镇压。 答案:B 319世纪,俄国地主们说:“买打谷机要花钱,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但农民的劳 动却不用花一分钱。”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奴制在19世纪的俄国依然盛行 B.19世纪农奴制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碍 C.在农奴制下农奴主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 D.19世纪俄国农奴使用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 解析:俄国的地主们宁愿使用农奴劳动,也不愿购买机器,这表明农奴制阻碍俄国 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俄国技术的革新。故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4某班同学在对克里米亚战争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具有明 显缺陷的是() A.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局部性的国际战争 B.英法阻止俄国的扩张有一定的正义性 C.俄国在战争中失败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D.战争失败使俄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解析:从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来看,无论英法还是俄国,都是为了扩张权益,它 们进行的战争是非正义的。 答案:B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战争,国内劳动力、生产工具和耕畜大为减少。征集新兵使国民经济 丧失劳动力10%以上。因征用和瘟疫,耕畜减少13%。商业进出口锐减。在出口 的农产品中,谷物减到1/13,亚麻减到1/8……农业和工业的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地主对农民的残暴压迫和勒索有增无已。 ——孙成木等主编《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 (2)根据材料,分析“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参考答案:(1)克里米亚战争。 (2)社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 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 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这样, 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继农奴制改革之后,沙皇政府又先后进行了地方机构、市政府、司法、军事等一 系列资产阶级的改革。1867年之后,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等整理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俄两国改革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农奴制改革在变革政治体制上有何差异。试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思想、经济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①原因:对外战争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内 忧外患);②方式:都是封建统治者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③目的:摆脱危机,维护 统治者的利益;④内容:都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⑤影响:都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答出三点即可) (2)差异:洋务运动改革仅局限于“器物”层面;而俄国的改革则深入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层面(上层建筑层面)。原因:思想: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封建观念根深蒂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Word版含解析

r 夯皐提能 (建议用时:30分钟) 、选择题 1?右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如歌岁月》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 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 是() A .大河流域 B .延绵大陆 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D .亚非文明影响 解析:选C。古希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 因素。 2.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 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A .雅典的自由民 B .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 .雅典贵族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沉重打击了旧氏族贵族,且只有贵 族才可能财物积山、丰衣足食,因此D符合题意。 3.公元前8世纪后,工商业发展给雅典阶级关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A .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B .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下层平民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斗争日趋激烈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相对缓和 解析:选B。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一部分经营工商业的贵族和平民日益富裕,经济实力壮 大,发展成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4.公元前8—前6世纪是雅典贵族政治时期,当时对贵族的主要威胁来自()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①④ 解析:选C。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贵族对平民的经济盘剥,使平民与贵族的矛 盾日趋尖锐。 5.下列对公元前8

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七单元第一课 导学案

※导学案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 学习目标: 1.我能梳理出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独学) 2.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归纳出农奴制对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独学、对学) 3.我能通过预习掌握俄国出现的新思潮(独学) 4.我能和本组同学一起通过学习明确克里米亚战争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关系(群学、对学) 重难点: 重点:俄国农奴制发展的概况;俄国的新思潮;克里米亚战争;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难点:全方位总结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激情导入: 欣赏:俄国现实主义画家列宾创作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烈日炎炎下,11个衣衫槛楼的纤夫正吃力地拖着一只大木船。他们已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这幅图反映出当时的俄国正处在农奴制下,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画家通过作品猛烈地评击沙皇农奴制度,并寄希望于农奴的觉醒。在欣赏这幅画的同时,你对19世纪中叶俄国的社会现实有什么深刻认识?是什么因素促使俄国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预学-------独学、对学 一、政治上---俄国的农奴制度(阶级矛盾激化)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俄罗斯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②确立: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 ③发展:以后,俄国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农奴制。19世纪中叶,…… 2.农奴的悲惨生活:略 3.农奴的骚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化了矛盾,的专制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二、经济上——农奴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 1.俄国的工业状况:某些行业开始了工业革命,但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方经济比较 俄国经济于西欧其它国家。 2.俄国工业发展的弊端: 由于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制度的存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存在三缺:。 三、思想上——新思潮的涌动 1.背景:青年军官受的影响。 2.新思潮的内涵:反对沙皇专制,废除。 3.表现:(1)“”(1825年); (2)平民知识分子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守旧派: 改革派:;激进派: 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1.时间: 2.交战双方: 3.战争结局: 4.战争失败原因: 课中合作探究-------群学、展讲 ※我们可以把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浓缩为三天,改革的前一天,那一天和后一天(即改革的背景,内容

选修1梭伦改革测试题

选修1梭伦改革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9分) 1.梭伦改革的目的是 A.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B.给予平民足够的政治权利 C、削弱贵?族势力 D、消除氏族制度的残余 2.梭伦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我制定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这里的双方最准确的表述应为 A?山地派与平原派B.奴隶主和平民C.贵族奴隶主和海岸派D?海岸派和平原派 3?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半抑制你们贪婪的心他压制它, 使它平静。”这主要是针对哪些人而言的 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雅典贵?族 4.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婆來自干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①@ B.②③ C.①(§)D、①<3) 5.关于古希腊城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的若干村落组成 B.城邦独立自主,賦予了古希腊“多中心”的特点 C.最著名的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D ?城邦之间以平原植被与河流为自然边界 6.梭伦十选为执政官的主要条件是 A?萨拉米斯岛之战的胜利树立了崇高威望B. “疯诗人爭件”引起了人们的注总 C.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D.梭伦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7.梭伦王在十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占老的地方, 竞至陷干绝境”。梭论说雅典“陷于绝境”主要是指 A.奴隶的反抗斗争 B.奴隶主内部争权夺利斗争 C.丄商业奴隶主的挑战 D.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 8?梭伦经济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①债务问题②土地问题③就业问題④海外市场9?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書「这表明梭伦改革 A. (D? B.③④ C. ?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练习题(含答案)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 材料二 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8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一位对农奴制改革法令失望的人说:“皇上已经背叛了人们的希望,他给予人们的自由不是真实的,也不是人们所梦想的所需要的……” 材料二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他们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 材料三 1978年,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毫无疑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人对“二一九法令”的不同观点。(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对农民的诈骗”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时民饥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让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下的农民称为义务农。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法令材料三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的劳役的办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俄国1861年改革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扼要回答这两次改革的性质和重大历史意义。(6分) 4.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燔诗书而明法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田开阡陌封疆。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中华民族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冶铁厂折》(1889) 材料三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已经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了,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谈谈“自强”与“求富”的关系。(4分)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题: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简述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 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难点】农奴制改革的内容。 【基础梳理】 经济: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而言:( 1)市场——农 奴遭受严重剥削,生活困苦,无力购买商品,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商品经济 发展缓慢。( 2)劳动力——农奴被紧紧束缚在土地上,造成俄国工场手工业 缺少自由劳动力,其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欧。(3)农奴制的实行,加强了贵族 地主的势力,增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障碍。 政治: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奴起义频繁,威胁沙皇的封建专 背景制统治。 军事: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思想:新思潮的涌动。具体而言:( 1)19 世纪初,参加对拿破仑帝国战争的 一些青年军官到西欧国家,感受了西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回国后即要 求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2)19 世纪中期,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 基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现状和未来发展展开争论,要求社会变革 和思想解放。 个人: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 才能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1.吸取教训: 19 世纪以来,俄国统治者(如亚历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等) 曾不同程度地意识到农奴制的弊端,试图有所改革,但遭到了封建地主的竭 力阻挠,最后都不了了之。亚历山大二世吸取以前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 2.宣传思想: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来自于地主的阻 过程 力; 3.成立组织: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条件成熟后公开化并 改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 4.推行改革: 1861 年俄历二月,主持国务会议通过改革法案。 1.“解放”法令(又称“二一九法令”) 时间—— 1861 年俄历二月十九日(公历 3 月 3 日) 措施——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奴可通过赎买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 内容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为了管理农民还建立了一种新的管理组织——“村社”。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2.司法改革: 措施——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实行公开陪审制度、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措施——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马。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精品教案 1、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古代时期,几乎世界所有地区都在不断加强专制独裁统治的时候,希腊为什么却能推翻专制统治,逐步走向民主,成了古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摇篮。是谁带领着希腊的人们开辟了通向民主的道路呢? 【生】梭伦! 【师】是的,梭伦,这位古希腊伟大的改革家,是他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今天起,我们将学习选修一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师】佛家有云:有因必有果,有果定有因。万事总有个因为所以然,梭伦改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将学习第一课:《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说明,鉴于教学推进的简易逻辑,课堂教学另立标题,以更明确反映教学内容,内容不脱离教材。 一、政治状况——贵族专权与社会动荡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 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制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制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 贵族政治的建立具有积极意义: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生制,建立了集体统

治的法治原则;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的观念,对于谋求王权者,人人得而诛之,从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实现民主政治提供了可能。 但贵族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政治危机产生的原因) ........... 1)政治上权力分配不公:贵族政治的专横 ·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最高决策、监察、审判机关); ·公民大会没有实权,平民被排斥在权力机构之外 2)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均: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盘剥平民 ·为还债被迫为债主耕种土地的平民成为“六一汉”; ·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者沦为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政治危机的表现) ......... 1)平民暴动 时间:公元前632年; 原因: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 方式:武装暴动; 结果:被镇压。 2)调整统治政策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把习惯法编定为成文法,限制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 ·仍然维护贵族既得利益,允许债务奴役、刑法严酷 3)影响 ..:.局部调整不能缓和社会矛盾,给统治者敲响警钟,必须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二、经济状况——工商业的发展(根本) 1、经济发展 1)农业:铁制农具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前提) ......... 2)手工业、造船业:出现远航大船,其它行业也有发展 3)商业贸易:商品热销地中海沿岸 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 工商业奴隶主的来源:经营工商业的平民、贵族 3、经济发展背后强烈的改革呼声:(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1)海岸派(工商业者):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2)山地派(平民):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海岸派和山地派的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而平原派(贵族)却试图维护贵族寡头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课标要求】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教学目标】 重点: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课导入】

采用问题导入法: 师: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 生1:1861年 生2:因为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或成为俄国落后的根源) 师: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学生如果不能完满的答出,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新课探究】 一、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早在10至11世纪,在基辅罗斯就出现了农奴制。基辅罗斯的王公、贵族、教会夺取村社的土地,建立大庄园,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与此同时,不少农民被迫处于依附地位。不过那时封建主对农奴的人身束缚还不那么严重,同时也还存在着人数众多的自由农民。当时的农奴制还处在初步形成的过程中。12世纪基辅罗斯的分裂和13世纪蒙古人的入侵,一度延缓了俄国农奴制的发展。14世纪,随着莫斯科公国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外来骚扰减少,俄国的封建经济重新出现较快的发展。到了15世纪,农村的阶级关系便出现了新的变化。大封建主以取得服役为条件,把部分新获得的土地分交其臣属掌管。这样便出现小封地占有者阶层,称为地主贵族或小贵族。地主贵族为了在服役期内从封地上榨取最大收入,必须有足够的劳动人手,因此都竭力把依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他们规定农民只能在尤里日(俄历11月26日)前后各一星期之间离开主人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2)正式确立:17C中期(《法律大全》颁布) 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俄罗斯农民农奴化的过程是通过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的法律条文确立的: 1497年《伊凡三世法典》第57条《关于农民的出走权》,第一次用法律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七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单元优化提升 一、对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认识 1.性质: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使沙皇专制政权逐步变成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因此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方式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 3.作用: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4.局限性: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二一九法令”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做了一些让步。 (2)从农奴获得解放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具有残酷的掠夺性和欺骗性。 (3)改革具有不彻底性。改革后,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对应训练] 1.在一次历史活动课上,小路同学向全班介绍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你认为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是沙皇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C.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它是一场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详细分析:选D。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故D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异同 俄国农奴制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异 性质 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 主义的改革 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 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 结果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阿里改革最终失败 同 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领导者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阻力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 作用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应训练] 2.有关下列四位改革者在土地方面改革措施的说法,对应不正确的是() A.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B.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C.废除包税制,改革土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D.颁布“二一九法令”,农奴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取一块份地 详细分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首先应该判断图片中人物分别为:梭伦、商鞅、穆罕默德·阿里和亚历山大二世,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对应不正确的选项。B 项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真题练——————————————————— (2016·高考江苏卷)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习题附参考答案

A 、鼓励发展工商业 B 、废除长老会议制 《历史选修一》习题集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据下图,回答1 — 5题。 图见《历史先选修一》第 4页 1、古代希腊城邦兴起于 A 、大河流域 B 、交通中心 C 、政治中心 D 、海洋 [D] 2、 古代希腊著名的城邦雅典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梭伦率领雅典军队收回被梅加腊占领的萨拉米斯岛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主要表现在 6、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要求打破政治专权,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的是 A 、山地派 B 、平原派 C 、海岸派 D 、长老派 [C] ★梭伦改革前,在雅典城邦中其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公民上①山地派②平原派③海岸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D] 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开始了改革。据此回答 7---9题。 7、 梭伦改革中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 A 、颁布“解负令” B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C 制定“遗嘱法” D 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 [A] 8、 在梭伦改革中,被恢复的城邦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十将军委员会 B 、四百人会议 C 公民大会 D 陪审法庭 [C] 9、 古代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中国古代下列哪些机关类似 A 、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廷尉 B 、汉朝的尚书台 C 唐朝的门下、中书省 D 元朝的中书省[A] 10、为发展雅典社会经济,梭伦实行的 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A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C 奴隶主与平民的矛盾 5、如图所示从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①希腊处在奴隶社会②希腊的 手工业发达③在希腊的工商业 生产中主要靠奴隶进行④手工 业在古代希腊的经济中占主导 地位 B 、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D 统治者内部之间的矛盾 [A] 图见《历史先选修一》第 5页 《绘在希腊陶瓶上的画》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B] 派④长老

高中历史选修练习题及答案第七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考点阐讲】 1.分析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一)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从而引发农奴制的危机。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二)经济上:农奴制使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差距很大 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自由劳动力短缺、工业资本缺乏、国内市场狭窄)俄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三)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新思潮的涌动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农奴制已经成为阻碍俄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废除农奴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和知识分子的反沙皇斗争,促进人民的觉醒对俄国专制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四)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2.评价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一)进步性 (1)、促进了俄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从而产生农业资本主义) (2)、促进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总之: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二)局限性 (1)、原因:“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妥协的产物。这次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主义的本质,沙皇只是在形势所逼下作了一些“让步” (2)、表现: (A)不彻底性: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剥削方式在农村继续保留 (B)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C)欺骗性:改革远远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而且农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钱被地主夺去,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无法维持生计,只得重新佃种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盘剥与奴役 (3)、影响: (A)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特别不是利于国内市场的扩大) (B)社会矛盾依然尖锐,农民暴动和起义不断 3、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 A背景不同: 俄国: 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 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选修一教案: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新人教版

第1课时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及特点;(2)梭伦改革的影响;(3)梭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2.商鞅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商鞅变法的举措及特点;(3)商鞅变法的评价;(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错误! ,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1.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 2.解决危机的尝试失败 (1)建立僭主政治的尝试——基伦暴动。

(2)法制改革——《德拉古法典》。 3.萨拉米危机加剧了雅典社会内部矛盾。 (二)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 1.主要措施 (1)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一切债务。 2鼓励发展工商业,保障了平民生活。 (2)政治领域 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财产多寡来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 2进行政权机构改革,创设了四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2.基本特点 (1)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措施:带有“折中”色彩,对贵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3)结果: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又带有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三)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2.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3.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创立的公民行使职权的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 ,商鞅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历史选修一第一至七单元测试题 东阿一中高二年级历史月考试题 (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53题,每题1分共53分。) 1.如果你是生活在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的“六一汉”,下面关于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你之所以是“六一汉”因为你要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 B.你的前身是平民 C.你有可能变成债务奴隶 D.你的所有借款或地租都要以财产作为抵押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权力机关有() ①首席执政官②长老会议③公民大会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D.①② 3.随着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雅典城邦出现了三股政治力量的划分。从其反映的实质看,三派政治力量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利益。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原派”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②“山地派”代表平民尤其是下层平民利益③“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④“山地派”和“海岸派”的利益是一致的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4.财产等级制度确立的意义不包括() A.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 B.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C.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D.为下层平民参政议政开辟了道路 5.公元前6世纪,雅典的一个年收入100麦斗的平民,他可以() ①参加公民大会②当选“四百人会议”的成员 ③当选为陪审员④在战争中提供骑兵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①③ 6.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有() ①下层平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②确立了雅典的奴隶主民主制③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D.③④ 7.“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