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书法系年表

中国书法系年表

中国书法系年(简篇)

传说时代黄帝史仓颉造字。

商代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建国《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殷(河南安阳小屯),历二百七十三年不再迁都。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于此发现。

约公元前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一期书家(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主要在武丁时)有宾、彀、争、互、古、韦、永、菔、共、史等百余人,现存近十万片甲骨中他们的作品几近一半。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前后甲骨文第二期书家(祖庚、祖甲时贞人)有大、旅、即、行、兄、出、喜、尹、逐等数十人。

约公元前十三世纪下半叶甲骨文第三期书家(廪辛、康丁时贞人)有彭、宁、逢、教、荷、旅、口、逆、定等数十人。商代青铜器铸铭之风始。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上半叶甲骨文第四期书家(武乙、文丁时贞人))有历、万、中、车、史、余、子、我、等数十人。作《司母戊》大方鼎,高133cm,重八百七十五公斤。

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甲骨文第五期书家(帝乙、帝辛时贞人)有黄、泳、立等。发现朱、墨书手迹,与契刻风格迥异。甲骨文出现双刀刻法。作《宰甫卣》、《四祀邲其壶》、《小臣邑斝》、《小子卣》。周原甲骨年代上限始于此。

西周早期公元前一一二二年武王(在位七年)武王克商。西周建国,都镐京。按,武王克商之年从刘歆旧说,西周积年取《文献通考》、《通鉴外纪》记叙。作《利簋》、《天亡簋》。

成王(在位三十七年)周公摄政,制礼乐。《周礼》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掌教国子,先以“六书”。作《康侯簋》、《禽簋》、《我方鼎》、《何尊》、《叔德簋》、《复尊》。

康王(在位二十六年)作《沉子也簋》、《大盂鼎》、《小盂鼎》、《庚嬴卣》。

昭王(在位五十一年)作《令簋》、《作册令方彝》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作《班簋》、《录伯簋》、《静簋》大篆字体趋近成熟。

西周中期共王(在位十—十二年)作《乖伯簋》、《鼎》、《九年卫鼎》、《师酉簋》。

懿王(在位二十五年)作《吴方彝》、《钟》。

孝王(在位十五年)作《大克鼎》、《小克鼎》、《四年盨》

夷王(在位十五—十六年)作《大簋》、《师簋》。

厉王(在位三十七—四十年)作《多友鼎》、《散氏盘》、《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公元前841—828共和作《史颂簋》

公元前827—782宣王作《颂壶》、《兮甲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

公元前781—771幽王传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为最早颁行之字书。作《函皇父鼎》。

春秋早期公元前770公元前770—766平王平王东迁洛阳。诸侯力政,文字异形开始。秦襄公送平王东迁,归作《石鼓文》。按,石鼓文年代争议颇多,此从郭沫若说。秦承周文化而用籀文。青铜器铭文移到器表,大篆字体向纵长发展,开始流行刻款。

公元前697—678桓王二十三年—厘王四年秦国作《秦武公钟》。许国作《鄦鲁生鼎》陈国作《陈侯簠》。

春秋中期公元前576—537简王十年—景王八年秦国(景公)作《秦公簋》。

齐国作《镈》。

公元前512以前敬王八年楚国作《王孙遗者钟》。

徐国作《沇儿钟》。

春秋晚期郑国作《哀成叔鼎》。

鸟凰龙虫书开始流行于东南楚、蔡、曾、吴、越、宋等国。

公元前514—496敬王六年—二十四年吴王阖闾作《吴王光鉴》。

晋国作《赵孟介壶》、《欒书缶》,以草篆正体化之形式进入青铜器铭文。

蔡国作《蔡侯盘》、《蔡侯产剑》,以鸟、龙书饰于一器。

楚国作《王子午鼎》。

吴国作《王子于戈》,以龙、凰书饰于一器。

公元前497—489敬王二十三年—三十一年晋国世卿赵鞅与卿大夫盟誓(晋定公十五年—二十三年),《侯马盟书》即此时作。

越国作《越王大子矛》。

战国早期公元前488—432敬王三十二年—考王九年曾国作《曾姬无壶》。

楚惠王作《楚王庵璋戈》。

齐国作《陈曼簠》。

《信阳长台关竹书》抄成。

曾国迁隋,作《曾侯乙编钟》。

古玺印开始流行,主要有官玺、私玺和吉语玺三类。

战国中期公元前380公元前328-311公元前328—299公元前316前后安王二十二年韩烈侯(二十年)作《羌钟。》

显王四十一年—赧王四年秦惠文王刻石求诸天神克制楚(怀王)兵,是为《诅楚文》。

显王四十一年—郝王十六年楚怀王授予鄂君《鄂君启节》。

慎靓王五年中山国战胜掳燕吉金,作《中山王方壶》等器。

刻《公乘得守丘刻石》。

长沙仰天湖楚简写定。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抄成。

战国晚期长沙左家公山楚墓有毛笔。发现时其锋颖如新。

公元前309赧王六年《青川木牍》写定。可证隶书不始于秦代。

公元前239以前秦始皇八年天水放马滩秦国《日书》甲、乙两种及其它简策写定。

公元前242以后始皇五年秦始皇颁行《新郪虎符》。

公元前237—228始皇十年—十九年楚幽王熊悍作《盦肯盘》。

公元前278—217秦昭王二十九年—始皇三十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写(抄)定。其中《日书》乙本最早,《编年纪》最晚,《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封诊式》、《效律》、《法律答问》、《为吏之道》、《语书》等均抄写于秦统一以前。

秦国玺、印及戳印陶文流行,面目与其通行之篆隶近同。

秦代公元前221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字。省改史籀大篆而制定新体—小篆,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三种字书,颁行天下。秦权量诏版以小篆急就刻制,颁行天下。秦书有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实际上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四种字体。其余四种为不同用途,结构、风格或有不同。传蒙恬以兔豪制笔。

公元前219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巡所至,李斯为之书《泰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公元前218始皇二十九年始皇东巡,李斯书《芝罘刻石》。

公元前210始皇三十七年始皇东巡登会稽山,李斯书《会稽刻石》。

公元前209二世元年秦权量补刻二世诏辞,此即“两诏权”。

秦刑徒墓砖刻写于此时。按,此为中国古代墓志之权舆。

西汉早期公元前206高祖元年“汉兴有草书”。按《说文》所言草书当即隶变中出现之草

隶,略见牵索与结构、笔画之省简。汉律,以秦书八体取仕、考课官吏。汉印盛行,面目与战国古玺及秦玺或异。私印中有鸟、虫、鱼书。汉代铜镜铭文均阳文铸就,与铜器阴文刻款可为不同风格之比观。又,镜铭省变小篆,因其中《尚方镜》起首有“尚方作镜”语,后人遂名其字为“尚方篆”。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一病方》、《春秋事语》、《老子》甲本等抄写完成,或早至秦汉之际。江陵张家山汉简《阖庐》等写定。临沂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抄写完成。

公元前192惠帝三年废秦“挟书律”,先秦古书陆续发现并流行。长沙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抄写完成。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写定。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抄写完成,或晚至文帝时。

公元前171文帝九年南越王作《文帝九年勾鑺》,铭文为标准秦篆。

公元前165文帝十五年阜阳汉简《仓颉篇》抄写完成,其字当即通行之标准古隶。

公元5平帝元始五年诏令说字未央廷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7孺子婴居摄二年刻《居摄两填坛刻石》。大司空甄丰改定古文。时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秦小篆)、佐书(隶书)、缪篆、鸟虫书。意在复古,不蹈秦制。古文书法由此逐渐流行。

新9年王莽始建国元新莽《嘉量》颁行,其字风格已变秦篆。

15天凤二年刻《莱子侯刻石》

9-25王莽始建国元年—东汉建武元年居延《相利善剑刀册》写定。

东汉早期27光武帝建武三年居延纪年简《建武三年简》写定。居延简草隶《误死马驹册》写定。

41—49建武十七年—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上书,奏请正定文字。

52建武二十八年刻《三老讳字忌日记》。

63明帝永平六年刻《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

72永平十五年《武威王杖昭令十简》写定。

76—78章帝建初元年—章和二年章帝(刘烜)好草书。韦续《五十六种书》称章草因章帝所好得名,张彦远《法书要录》以章草为章帝书而名。传章帝书《颉皇始制文字帖》。

76建初元年刻《大吉买山记刻石》。

76—83建初元年—八年传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章帝时曹喜(仲则)善篆,创悬针、垂露之法。杜度(伯度)善草,章帝爱之,诏使草书奏事。

88章和二年班固(孟坚)着《汉书》,述“六书”。

92和帝永元四年立《袁安碑》。

97永元九年刻《王君平阙》。按,此阙与《王文康阙》(94)同时出土于成都(1980年)。

105永元十七年刻《幽州书佐秦君石阙》。

105殇帝改元蔡伦上所造之纸,时称“蔡侯纸”。

元兴元年刻《王稚子阙》。

106延平元年刻《阳三老石堂画像题字》。

东汉中期115安帝元初二年刻《子游残石》。

117元初四年立《祀三公山碑》、《袁敞碑》。

118元初五年刻《太室石阙》。按,此阙分东、西。西阙铭刻于元初五年,东阙铭刻于延光四年(125)。又,西阙隶书捺法用双钩,为汉代刻石中仅见。汉隶用双钩捺法者另有二作:一为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墓石题字之一,一为汉代铜器《大官釜》刻款。

121建光元年许慎(叔重)作《说文解字》,举例叙述六书之旨。刻《冯焕神道阙》。按,此阙宋人着录为永宁二年,不知永宁仅有一年。实则永宁二年即建光元年也。

123延光二年刻《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

125延光四年刻《延光残石》。

133顺帝阳嘉二年立《阳嘉残碑》。

135阳嘉四年刻《延年石室题字》。

137永和二年立《裴岑纪功碑》。

140永和五年立《沙南侯获碑》。

78—143章帝建初三年—顺帝汉安二年崔瑗(子玉)擅名北中,传书《草书帖》。作《草势》。

143汉安二年立《景君碑》。

146质帝本初元年立《三公山神碑》。

东汉晚期147桓帝建和元年东汉碑碣之风大盛,始于桓帝时。

148建和二年摩崖书《石门颂》刻成。

151元嘉元年钟繇(元常)生

153永兴元年立《乙瑛碑》。

154永兴二年刻《芗他君石祠堂石柱题记》。

156永寿二年立《礼器碑》。朱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

157永寿三年刻《安国墓祠题记》。

158延熹元年刻《郑固碑》、《刘平国摩崖刻石》。

159延熹二年立《张景碑》。

164延熹七年立《孔宙碑》、《封龙山碑》。

165延熹八年立《华山碑》、《鲜于璜碑》。

168灵帝建宁元年灵帝(刘宏)好书,自制《皇羲篇》五十章,布衣文吏能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立《衡方碑》。

169建宁二年立《史晨碑》。

170建宁三年刻《许阿瞿画像志铭》、《夏承碑》。

171建宁四年摩崖书《西狭颂》刻成。立《孔彪碑》、《杨叔恭残碑》。

172建宁五年摩崖书《郙阁颂》刻成。

173熹平二年摩崖书《杨淮表记》刻成。

174熹平三年立《娄寿碑》、《樊敏碑》。

175熹平四年蔡邕(伯喈)、堂溪典、杨赐、马日磾、张训、韩说、单扬等奉诏正定五经文字,刻《熹平石经》。邕等自书丹于碑,使工铸刻。

175前后熹平四年蔡邕撰《篆势》。传蔡邕创飞白书。传蔡邕作《九势》、《笔论》。刻《韩仁铭》。

177熹平六年立《尹宙碑》。

180光和三年立《三老赵宽碑》。

181光和四年立《三公之碑》、《校官碑》。

183以前光和六年草书风大盛,赵壹因作《非草书》。

183光和六年立《白石神君碑》。

185中平二年立《曹全碑》。

186中平三年立《张迁碑》。

189以前中平六年传刘德升(君嗣)创行书。卢植上灵帝书云:“古文蝌斗,近于为实。”按,此系首言古文又名蝌斗且其风格已生变化者。

189前后中平六年师宜官为能书之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每至酒家饮,辄题壁鬻睹,收取观值以酬酒资。书《耿球碑》。

约192以前献帝初平三年张芝(伯英)草圣,工夫第一,有池水尽墨之美谈。创今草一笔书。传张书《冠军帖》、《消息帖》。

205建安十年曹操(孟德)禁碑。

208建安十三年曹操酷爱梁鹄(孟皇)书,悬诸帐中赏玩。是年破荆州,募得梁鹄。

219建安二十四年钟繇为楷书之奠基者,以天然胜张芝。是年书《贺捷表》。

三国时期220魏黄初元年魏文帝曹丕代汉。传钟繇书《公卿上尊号表》、《文帝受禅表》。

220前后黄初元年邯郸淳(子叔)传古文书法。

221黄初二年钟繇书《薦季直表》。其《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书于此前后。

224黄初五年刻《黄初残碑》。

230以前太和四年钟繇撰《论书》、《授子会论》。

230太和四年钟繇卒,时年八十岁。

162—250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后魏嘉平二年胡昭(孔明)善史书,与钟繇、邯郸淳、卫凯(伯儒)、韦诞(仲将)并有名。

227—232太和元年—六年韦诞善书,尤精题署。魏明帝起凌云台,使诞身悬索筐于二十五丈而就榜题书。诞惧甚,下,鬢发皆白,诫子孙而绝此楷法。

231太和五年立《曹真碑》养山堂藏初出土拓本一纸。

235青龙三年立《范式碑》。

242正始三年立《丸都山毋丘俭纪功碑》。

240—248正始元年—九年以古文、小篆、隶书刻《三体石经》,其中古文已“转失淳法”为典型之蝌斗书。

261景元二年立《王基碑》。

西晋265—290泰始元年—太熙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皇帝位。置书博士教习弟子。西北木简中之晋武帝泰始纪年简,已明确向楷书和行书过渡。

272东吴凤凰元年立《谷朗碑》。

231—273魏明帝太和五年—晋武帝泰始九年成公绥撰《隶书体》。

276吴天玺九年立《禅国山碑》。传皇象(休明)书《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急就章》、《文武帖》,撰《论草书》。

280晋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公元前318—296)冢,得古文竹书十余万言,《竹书纪年》即其中之一。

222—284魏文帝黄初三年—太康五年杜预(元凯)书《十一月帖》。

284太康五年刻《杨绍买地莂》。

289太康十年刻《吕望表》。

220—291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晋惠帝永平元年卫瓘(伯玉)善书,传“柳叶篆”为其所创。

291以前晋惠帝元康元年卫恒(巨山)作《四体书势》,书《往来帖》。

300魏明帝太和六年—永康元年张华(茂先)书《得书帖》、《闻时帖》。

239—303三国蜀后主延熙二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索靖《幼安》作《草书状》。索靖书《月仪帖》、《出师颂》。

261—303三国吴景帝永安四年—晋惠帝太安二年陆机(士衡)书《平复帖》。

300永康元年刻《左棻墓志》。

303太安二年王羲之(逸少)生。

东晋307永嘉元年晋元帝避乱过江、迁都建康,五朝尚文之书风自此始。

276—322晋武帝咸宁二年—元帝永昌元年王廙(世将)书《上晋元帝表》、《廿四日帖》、

《嫂何如帖》。传王廙渡江时藏索靖《七月廿六日帖》于衣中。

323明帝泰宁元年刻《谢墓志》。

266—324晋武帝泰始二年—太宁二年王敦(处仲)书《蜡节帖》。

276—339晋武帝咸宁二年—成帝咸康五年王导(茂弘)书《省示帖》、《改朔贴》。传王导过江时犹怀钟繇《宣示表》于衣带之内。

276—339晋武帝泰始五年—咸康五年郗鉴(道徽)书《楷书帖》。

344建元二年王献之(子敬)生。

345永和元年刻《颜谦妇刘氏墓志》。

348永和四年传卫夫人(铄)作《笔阵图》。王羲之书《乐毅论》。刻《王兴之夫妇墓志》。

约351永和七年王献之开始学书。羲之从后掣笔不脱,叹曰:“此儿书后当有大名”。又献之以泥帚书方丈字,观者如市,羲之见叹美。作书与亲故云:“子敬飞白大有意”。按《晋书》称献之少时书已“咄咄逼人”。

352以前永和八年刘劭撰《飞白书势铭》。

353以前永和九年王羲之书《姨母帖》、《寒切帖》、《行穰帖》、《省别帖》《长风帖》、《此事帖》、《初月帖》、《十七帖》、《快雪时晴帖》、《孔帖中帖》、《得示帖》、《喪乱帖》、《频有哀祸帖》等。

353永和九年三月王羲之书《兰亭集叙》。传王羲之撰《记白云先生书诀》。

356永和十二年王羲之书《黄庭经》、《东方朔画赞》。

358升平二年传王羲之书《孝女曹娥碑》。刻《王闽之墓志》。

323—358明帝太宁元年—升平二年王洽(敬和)书《辱告帖》、《仁爱帖》、《兄示帖》、《向感塞帖》等。

359升平三年刻《王丹虎墓志》。

361以前升平五年传王羲之撰《题卫夫人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等。

361升平五年王羲之卒,时年五十九岁。按,楷书、行书、今草之演进至王羲之始告完成。

368太和三年立《符秦建元四年产碑》,俗称《广武将军碑》。

312—373怀帝永嘉六年—孝武帝宁康元年桓温(元子)书《草书帖》。

378太元三年刻《谢琰墓志》。

313—384愍帝建兴元年—孝武帝太元九年郗愔(方回)书《草书帖》。

??王荟(敬文)书《疖肿帖》。

320—385元帝太与三年—孝武帝太元十年谢安(安石)书《草书帖》。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献之书《十二月帖》(按,传世《中秋帖》为米芾从此帖节临)、《地黄汤帖》、《洛神赋》(即《玉版十三行》)、《鹅群帖》、《鸭头凡帖》等。献之行草能为“一笔书”,气息通其隔行。王献之使楷书、行书、今草发扬光大。

386太元十一年王献之卒,时年四十三岁。

386以前太元十一年王徽之(子猷)书《新月帖》。

351—388永和七年—太元十三年王珉(季琰)撰《行书状》。王珉书《行书帖》、《草书帖》。

399安帝隆安三年刻《枳杨阳神道阙》。

350—401永和六年—隆安五年王珣(元琳)书《伯远帖》、《三月帖》。

405晋安帝羲熙元年立《爨宝子碑》。

345—406永和元年—羲熙二年顾恺之(长康)书《题女史箴图》。

414羲熙十年立《好大王碑》。

南北朝425北魏始光二年王愔撰《古今文字志》。

385—433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宋文帝元嘉十年谢灵运书《王子晋赞》、《古诗帖》、《翻经台记》等。

439北魏太延五年立《大代华岳庙碑》。

370—422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宋文帝元嘉十九年羊欣(敬元)书《笔精帖》。又奉勅进《采古来能书人名》。

??薄绍之(敬叔)书《日寒帖》、《千丈帖》等。

406—455晋安帝羲熙二年—宋孝武帝孝建二年萧思话书《奏事帖》、《一月三日帖》。

456北魏太安二年寇谦之书《中岳嵩高灵庙碑》。

457—464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八年宋孝武帝(刘骏)好二王书,诏徐爰等治护臣民所进,以数十纸为卷。

458大明二年ё立《爨龙颜碑》。

464大明八年刻《刘怀民墓志》。

414—466晋安帝羲熙十年—宋明帝泰始二年鲍照撰《飞白书势铭》。

467泰始三年宋明帝(刘彧)诏使虞和、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检理二王书迹,评其品题。

470泰始六年虞和奉进《论书表》。

426—485宋文帝元嘉三年—齐武帝永明三年王僧虔书《王琰帖》、《御史帖》、《陈情帖》等。王僧虔撰《论书》、《笔意赞》。

488北魏太和十二年刻《晖福寺碑》。

451—491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齐武帝永明九年王慈(伯宝)书《柏酒帖》、《汝比可也帖》、《尊体安和帖》。

460—494宋孝武帝大明八年—齐郁林王隆昌元年萧子良(云英)着《古今篆隶文体》。

494隆昌元年刻《孝文帝吊比干墓文》。

495以后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行拓拔改元。尚佛教、伽蓝,造龙门石窟佛像,碑、记由是大兴。

496太和二十年刻《姚伯多兄弟造像记》。

498太和二十二年刻《始平公造像记》。

501景明二年刻《郑长猷造像记》、《元澄妃李氏墓志》。

502景明三年刻《孙秋生造像记》。

502—536南朝梁天监元年—大同二年梁武帝(萧衍)即位,与陶宏景信启往远论书。着《观钟繇笔法十二意》、《草书状》、《与陶隐居论书》。

456—536宋孝武帝孝建三年—梁大同二年陶宏景(通明)撰《与梁武帝论书启》。

507北魏正始四年刻《元鉴墓志》、《元思墓志》。

508永平元年刻《元祥墓志》、《元继妃石婉墓志》。

509永平二年王远书摩崖《石门铭》。

511永平四年刻《司马绍墓志》、《杨范墓志》、《元悦墓志》。郑道昭(僖伯)书《郑羲摩崖》(上、下)、《论经书诗》。

512北魏延昌元年刻《元诠墓志》。

441—513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八年—梁武帝天监十二年沈约(休文)书《草书帖》。

514天监十三年传陶宏景书《瘗鹤铭》。

515北魏延昌四年刻《王祯墓志》。

516北魏熙平元年刻《刘颜墓志》。郑道昭卒。生前尚有《云峰》、《大基》其它刻石书迹名之于世。

517熙平二年刻《元怀墓志》、《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

519神龟二年刻《元佑墓志》。

522正光三年立《张猛龙碑》。

523正光四年刻《马鸣寺碑》、《姬伯度墓志》、《王基墓志》、《鞠彦云墓志》、《高贞碑》、《元秀墓志》。

523梁武帝普通四年袁昻(千里)奉敕撰《古今书评》,首以意象批评论及书家风格。

525北魏孝昌元年刻《李超墓志》。

526孝昌二年刻《元朗墓志》。

531普泰元年刻《元弼墓志》、《张黑女墓志》。

533永熙二年刻《贾景等七人造玉像记》、《元爽墓志》。

535东魏天平二年刻《司马升墓志》。

539元象二年刻《高湛墓志》。

540兴和二年刻《刘懿墓志》。

541兴和三年立《李仲璇修孔子庙碑》。

543武定元年刻《道俗九十人造像记》。

486—548南朝齐武帝永明四年—梁武帝太清二年萧子云(景乔)书草书《千字文》、章草《史孝山出师颂》、正书《进写古启》、《颜回问孝》等。

481—549南朝齐高帝建元三年—梁武帝太清三年王筠(元礼)书《至节帖》。

487—551南朝齐武帝永明五年—梁简文帝大宝二年庚肩吾(子慎)撰《书品》,次第书家高下。

?梁武帝时贝羲渊书《梁始兴忠武王萧憺碑》

550东魏武定八年穆子容书《太公吕望表》。

552梁元帝承圣元年梁元帝(萧绎)撰《碑英》。

555北齐天保六年刻《王怜妻赵氏墓志》。

557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欧阳询(信本)生。

558永定二年虞世南(伯施)生。

560北齐皇建元年立《乡老举孝羲隽敬碑》。

562北齐太宁二年刻《法勤禅师墓铭》。

?南朝陈陈伯智(策之)书《习读帖》。

564北齐河清三年摩崖书《重登云峰山记》刻成。

北周保定四年刻《贺屯植墓志》。

560—565南朝陈天嘉年间传人盗郗昙墓,获王羲之及诸名贤书迹,文帝以赐始兴王伯茂。有得《乐毅论》献文帝,后归余杭公主。

567北周天和二年刻《华岳颂》。

568北齐天统四年刻《法朗造像》。

571北齐武平二年刻《僧道略等三百余人造神碑记》,《刘忻墓志》。

573武平四年刻《高僧护墓志》。

514—577南朝梁天监十三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王褒(子渊)于西魏灭梁之时(554)被掠入长安,为周太祖所重,贵游等翕然并学褒书。此为南北书风汇合之始。刻《马天祥造像记》。

578北周宣政元年刻《高妙仪墓志》。

579宣政二年刻《寇峤妻薛氏墓志》。

580大象二年刻《李雄墓志》。

?北周时赵文深(本名文渊)为周书博士,天和元年(566)以题榜之功增邑二百户。天和二年(567)修《华岳碑》,由赵文渊隶书。

?南朝陈—隋僧智永书《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布施浙东诸寺。

531—590南朝梁武帝中大通三年—隋文帝开皇十年颜之推(介)仕齐,齐亡入周,后臣隋。着《论书》(即《颜氏家训·杂艺》)、《笔墨法》。

隋代581—600隋开皇年间文帝(杨坚)捕访先贤名迹异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于秘府鉴补。赵文深、王褒、庚信、欧阳询、虞世南、李德林、蔡征、韦霈、杜頵、虞士茎等咸集长安。书学大兴,碑刻昌盛。

585开皇五年刻《赵芬残碑》。

586开皇六年立《龙藏寺碑》。

593开皇十三年立《曹子建碑》。

594开皇十四年刻《信行禅师铭塔碑》。

596开皇十六年褚遂良(登善)生。

597开皇十七年刻《美人董氏墓志》。

600开皇二十年立《孟显达碑》。

601—604隋仁寿年间僧智果撰《心成颂》。

610大业六年刻《张乔墓志》、《董穆墓志》、《宫人五品司仗冯氏墓志》、《宫人典采六品朱氏墓志》。

613大业九年刻《皇甫深墓志》、《张凤举墓志》。

614大业十年刻《牛晖墓志》、《张达墓志》。

康代615大业十一年刻《张寿墓志》。

618—626唐高祖武德元年—九年唐初推重欧、虞书法,高句丽遣使求欧阳询书,虞世南应昭为秦王府写《列女传》装饰屏风。

619武德二年传秦王李世民使欧阳询就越州辩才(智永徒)处求得《兰亭叙》。一说贞观中太宗使萧翼计赚而得。

626武德九年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

627—649贞观元年—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好书。翰林院设侍书博士,国子监设书学博士,科举设书科,以书取仕。太宗酷好王羲之书,亲撰《王羲之传论》,又数命臣下以临摹、响拓、硬黄、刻石诸法,使王书广为流布。时有大王书凡二千零二十纸,装二十帙,一百二十八卷。大王之书圣地位至此确立。唐太宗撰《笔法诀》、《论书》、《指意》。

630贞观四年褚遂良书《枯树赋》。

631贞观五年欧阳询书《化度寺碑》。

632贞观六年诏魏徵(玄成)、虞世南、褚遂良辨鉴大王真迹,署名其后。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撰《付善奴传授诀》、《用笔赋》。虞世南撰《笔髓论》、《书旨述》。

637贞观十一年欧阳询书《虞公碑》。

638以前贞观十二年虞世南着《勤学篇》。临《兰亭》、传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稿》。

638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卒,时年八十一岁。诏冯承素摹《乐毅论》,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等人。魏征荐褚遂良与太宗论书。

639贞观十三年诏翰林供奉赵模、冯承素等四人各拓《兰亭叙》数本,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等。

641以前贞观十五年欧阳询撰《八法》。临《兰亭》,书《张翰思鲈帖》、《梦奠帖》。

641贞观十五年欧阳询卒,时年八十五岁。褚遂良收《伊阙佛龛碑》。

642贞观十六年褚遂良书《孟法师碑》。

643贞观十七年魏征死,太宗亲制碑文并书丹。

647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书《晋祠铭》,以行书入碑之始。

648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书《温泉铭》。孙过庭(虔礼)生。

649以前贞观二十三年褚遂良临(兰亭)、书《房玄龄碑》。撰书《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649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卒,遗命以《兰亭序》等王羲之真迹随葬。传褚遂良书《文皇哀册》。

653永徽四年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

654永徽五年褚遂良书大字《阴符经》。

657显庆二年王行满书《圣教序》。

658以前显庆三年褚遂良撰《论书》。

658显庆三年王知敬书《李靖碑》。刻《王居士砖塔铭》、《杨道纲墓志》。褚遂良卒,时年六十三岁。

659显庆四年唐高宗(李治)书《大唐纪功颂》。

663龙朔三年欧阳通(通师)书《道因法师碑》。刻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668总章元年刻《道安禅师塔记》。

??传陆柬之书《文赋》、《五言兰亭诗》。

672咸亨二年刻《释怀仁集王圣教序》。

677仪凤二年唐高宗书《李绩碑》。

679调露元年刻《王庆墓志》。

682永淳元年刻《康摩伽基墓志》、《贾文行墓志》。

619—682武德二年—永淳元年裴行俭论书不择笔墨而妍捷者,惟其与虞世南耳。

687垂拱三年孙过庭撰并书《书谱》。

684—704武则天时陕西凤翔(唐天兴县)三畤原发现《石鼓文》。李嗣真(承胄)撰《书后品》。

694延载元年刻《房怀亮墓志》。

697神功元年王方庆进献十一代祖王导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武则天命摹写留内,即《万岁通天帖》,真本归还方庆。

650—704高宗—武则天时王绍宗(承烈)自论书“被中画腹”云云,书《王征君临终口授铭》。

699圣历二年武则天(武曌)撰并书《升仙太子碑》。薛稷(嗣通)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刻《房逸墓志》。

700久视元年刻《崔哲墓志》、《褚承恩墓志》。

约703以前长安三年孙过庭卒,约五十余岁。

705神龙元年刻《安令节墓志》。

706神龙二年薛稷书《信行禅师碑》。钟绍京(可大)书《升仙太子碑碑阴题名》。

709景龙三年颜真卿(清臣)生。

710景云元年刻《波斯国大酋长阿罗憾丘之铭》。

714开元二年刻《戴令言墓志》。何延之撰《兰亭记》。张旭(伯高)书《自言帖》。

713—755玄宗时蔡希综撰《法书论》。

717开元五年立《叶有道碑》。

720开元八年李邕(泰和)书《李思训碑》。

721开元九年僧大雅集王羲之书《吴文碑》。

725开元十三年怀素(藏真)生。

727开元十五年张怀瓘撰《书断》三卷。

730开元十八年李邕书《麓山寺碑》。

735开元二十三年李邕书《法华寺碑》。

736开元二十四年史惟则书《大智禅师碑》。

738开元二十六年钟绍京书《灵飞经》。

739开元二十七年苏灵芝书《易州铁像碑颂》。

741开元二十九年张旭书《郎官石柱记》。

742天宝元年韩择木书《祭西岳神告文碑》。

744以前天宝三年贺知章书《孝经》、《洛神赋》、《胡桃帖》等及《龙瑞宫记》刻石。

745天宝四年唐玄宗书《石台孝经》。此前后书《鹡鸰颂》。

747以前天宝六年李邕书《李秀碑》(742)、《胜和帖》等十数种。

752天宝十一年颜真卿书《多宝塔感应碑》。

754天宝十三年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刻《孙志谦墓志》。张怀瓘撰《书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携带大批法书,王书传入日本。

约755以前天宝十五年传张旭书《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数十种。

758干元元年颜真卿书《蔡侄文稿》。张怀瓘撰《书议》。

762以前宝应元年李白(太白)书《上阳台帖》。

764广德二年颜真卿书《郭家庙碑》。颜真卿书《争座位帖》。按,《刘中使帖》所书时间当与此相近,故附于此。

715—766开元三年—大历元年李华撰论书《二字诀》。

767大历二年李阳冰(少温)书《三坟记》、《楼先茔记》。此前后尚勘定《说文》三十卷,着《翰林禁经》八卷。

768大历三年瞿令问书《浯溪铭》。徐浩(季海)书《朱巨川告身帖》。

769大历四年窦臮(灵长)撰《述书赋》。

770以前大历五年杜甫(子美)书《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等。

771大历六年颜真卿书大字《麻姑仙坛记》,书摩崖书《大唐中兴颂》。

772大历七年颜真卿书《八关斋记》。

775大历十年窦蒙(子全)撰《述书赋语例字格》。

777大历十二年颜真卿书《李元靖碑》。

778大历十三年柳公权(诚悬)生。

779大历十四年颜真卿书《颜勤礼碑》。

780建中元年颜真卿书《颜氏家庙碑》。

781建中二年徐浩书《不空和尚碑》。

782以前建中三年徐浩撰《论书》。颜真卿书《自书告身帖》、《告伯父稿》、《蔡明远帖》等数十种,作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按,此书论似当作于开元、天宝之际。

785以前贞元元年怀素书《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等数十种。

785贞元元年颜真卿卒,时年七十七岁。

785—804贞元时韩方明撰《授笔要说》。怀素卒,时年六十一岁。

733—804开元二十一年—贞元二十年陆羽撰《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笔》。

805永贞元年日人最澄归国,带回二王书迹。翌年空海带回王羲之、欧阳询等书家墨迹。

808永和三年卢云卿着《法书录》。

809元和四年柳公绰(宽)书《诸葛武侯祠堂碑》。

818元和十三年张彦远(爱宾)进献家藏古来名迹。

805—819永贞元年—元和十四年薛涛客居成都,取百花潭水制深红小彩笺,时人称之曰“薛涛笺“。

819以前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子厚)着《笔精赋》,书《般丹和尚碑》、《南岳弥陀和尚碑》。

806—820元和时林蕴撰《拨镫四字法》。

820元和十五年柳公权对唐穆宗(李恒)进“心正则笔正”说,后人以为此乃公权行笔谏也。

824以前长庆四年韩愈(退之)作《送高闲上人序》。

829太和三年柳公权书《李晟碑》。

834太和八年杜牧(牧之)书《张好好诗》。

827—835太和时文宗(李昻)诏以李白歌诗、裴将军(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

837开成二年立《开成石经》。

838开成三年柳公权书《符橉碑》。

827—840太和元年—开成五年唐玄度待诏翰林,着《九经字样》和《十体书》各一卷。

841会昌元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

843会昌三年柳公权奉敕书《神策军碑》。

846以前会昌六年白居易(乐天)书《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十数种。

852大中六年柳公权书《高元裕碑》。

855大中九年裴休(公美)书《定慧禅师碑》。

858大中十二年刻《郑恒夫人崔氏墓志》。

859以前大中十三年释高闲书《草书千字文》。

865以前咸通六年柳公权书《蒙诏帖》。

865咸通六年柳公权卒,时年八十八岁。

860—873咸通时张彦远撰《法书要录》(或曰是书成于大中元年—847年以前)。

873咸通十四年杨凝式(景度)生。

880以前广明元年卢携(子升)撰《临池诀》。

?晚唐时韦续撰《五十六种书并序》。

?中晚唐时无名氏撰《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898—900光化时释亚楼着《论书》。

五代907—923后梁时传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唐太宗昭陵,随葬之钟、王等先贤名迹复传人间。

936后唐清泰三年契丹南下灭唐,掠宝货图籍法收而归真定。

937清泰四年李奂相书《高丽真澈大师塔碑》。

948干佑元年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

约907—954后梁开平元年—后周显德元年杨凝式书《夏热帖》、《韭花帖》。

954显德元年杨凝式卒,时年八十二岁。

956显德三年刻《妙法莲华经卷第七》。

约951—960后周时刻《佛说阿弥陀经》。

北宋960—975宋太祖时南唐后主李煜令徐铉摹刻所藏古今法帖于石,是有《升元帖》。李煜撰论书《七字拨镫法》。李煜书能作颤笔樛曲之状,谓之“金错刀”。又,李煜作大字能卷帛为笔,世称“摄襟书”。有行草《入其国帖》传世。

920—974五代后梁贞明六年—宋太祖开宝七年徐锴(楚金)着《说文系传》。又撰《说文解字韵谱》,徐铉为之写篆。又书《五龙堂玄元像记》、《篆字题名》等。徐锴着《辨草书》。

965宋太祖干德三年梦英书《篆书千字文碑》。

967干德五年梦英书《十八体诗刻》。

977太平兴国二年诏访先贤名迹。荆州进张芝草书,潭州进唐玄宗书,袁州献宋之问书,升州进二王、桓温等二十八家石版书迹。

977以前太平兴国二年郭忠恕书《三体阴符经》。撰《汗简》、《论八分书》、《论古文》、

《论书体》等。

981太平兴国六年钱惟演进钟繇、王羲之、唐玄宗墨迹九轴。

976—983太平兴国时诏徐铉(鼎臣)、句中正等勘定《说文》,正天下字学。郭忠恕(恕先)勘定历代字书,撰《佩觽集》三卷。

983太平兴国八年钱昱献钟、王墨迹八轴。孙景璠献所篆《千字文》五十徐体,诏授书学博士。

985雍熙二年潘昭庆进欧、虞、褚诸唐名家墨迹三十本。

917—992后梁贞明三年—宋淳化三年徐铉书《篆书千文》、《私诫帖》、《武成王庙碑》、《大钲铭碑》等。

992淳化三年宋太宗(赵匡义)诏令王着汇刻历代法书名迹于枣木版,即《淳化阁帖》。郑文宝以徐铉摹本《峄山刻石》重刻于长安。

939-997后晋天福四年—宋至道三年宋太宗书《书库碑跋》、《崔颢黄鹤楼诗》、《前人诗一首》等。

997至道三年宋太宗卒。真宗(赵恒)诏以太宗墨迹分赐天下名山寺观。

1003咸平六年梁鼎书《镡氏墓志》。

1004—1007景德时李宗谔为翰林学士,主文,士子皆效其肥扁朴拙之书,投其所好也。

1008大中祥符元年真宗封禅泰山,兖州太守搨《泰山刻石》所余四十字以献。

945—1013南唐保大三年—宋大中祥符六中李建中(得中)书《土母帖》、《贵宅帖》、法帖论述《书千文》等。

1004—1012宋景德元年—大中祥符五年李建中书《同年帖》。

968—1022宋开宝元年—干兴元年宋真宗书《广生帝君赞》。

1023天圣元年林逋(君复)书《杂诗卷》。

1037景佑四年苏轼(子瞻)生。

1023—1063仁宗时蔡襄(君谟)书称第一,仁宗御书“君谟”为字。又蔡襄以散笔作草,谓之“散草书”。蔡襄书《自书诗帖》、《纡问帖》《入春帖》、《澄心堂纸帖》、《别已经年帖》、《持书帖》等。曾巩集古今书刻为《金石录》五百余卷。

1041—1048庆历时周越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撰《书苑》十卷。

1045庆历五年慧昭大师希白摹《淳化阁帖》刻于石,是为《潭帖》。黄庭坚(鲁直)生。

1008—1048大中祥符元年—庆历八年苏舜钦(子美)书《今春帖》、《留别王原叔古诗帖》。苏舜钦撰《论草书》。

1051皇佑三年米芾(元章)生。

989—1052端拱二年—皇佑四年范仲淹(希文)书《道服赞并序》、《伯夷赞》、《范文正仲淹与尹师鲁洙二帖》。

1053皇佑五年苏望刻《石经遗字》。

1054至和二年蔡襄书《颜真卿自书告身跋》。

1059嘉佑四年蔡襄书《万安桥记》。

1061嘉佑六年欧阳修(永叔)撰《集古录》十卷。苏唐卿书《醉翁亭记》。

1062嘉佑七年王辨书《焦宗说墓志》。

1056—1063嘉佑时刘敞撰《先秦古器记》。

1010—1063大中祥符三年—嘉佑八年宋仁宗(赵祯)书《飞白书》、《佛牙赞》、《赐梅挚诗》、《御赐篆天章寺额》等。

1049—1063皇佑嘉佑时潘师旦增减《淳化阁帖》勒石于绛州,是为《绛帖》。

1064治平元年王才叔书以笔力豪健见称,字价千金,蔡襄书反不值一文。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

1065治平二年蔡襄书《书锦堂记》,被称为“百衲碑”者即此。

1009—1066大中祥符二年—治平三年苏洵(明允)书《临顾帖》。

1066治平三年蔡襄书《丙午三月帖》。朱长文(伯原)撰《墨池编》。

1067—1085神宗时王安石(介甫)、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元长)书并有名,天下争学之。

1069熙宁二年欧阳棐撰《集古录目》二十卷。苏轼书《治平贴》。

1007—1072景德四年—熙宁五年欧阳修书《送襄城李令小诗》、《送张文简三小简》、《诗帖》。欧阳修撰《论南北朝书》、《论仙篆》。

1072熙宁五年欧阳修书《上恩帖》。是年卒。

1074熙宁七年朱长文撰《续书断》(即《墨池编》中第九、第十两卷)。

1075熙宁八年米芾书(浯溪题名)。

1008—1075大中祥符元年—熙宁八年韩琦(稚圭)书《小恳帖》、《信宿帖》。

1078元丰元年苏轼书《表忠观碑》。

1018—1079天禧二年—元丰二年文同(与可)书《千字文》。撰《论草书》。

1080元丰三年苏轼书《雨中熟睡帖》、《梅花绝句》。

1080—1087元丰三年—元佑二年苏轼书《人来得书帖》。

1082以后元丰五年苏轼书《黄州寒食帖》。

1083元丰六年沉辽(睿达)书《曾巩墓志》。此前后尚有《想望颜采帖》。

1008—1084大中祥符元年—元丰七年赵拤(阅道)书《山药帖》、《成都记》、《西湖题名》、《剑门关留题》。

?神宗时薛绍彭(道祖)书《云顶山诗卷》、《昨日帖》、《晴和帖》、《二象帖》、《随事吟帖》等。

1084元丰七年司马光(君宝)书《王尚恭墓志》。苏轼书《赠寿圣聪长老偈》。

1019—1086天禧三年—元佑元年司马光书南屏山兴教寺摩崖《家人》卦、《中庸大学》。

1021—1086天禧五年—元佑元年王安石撰《字说》。书《过从帖》。

1086元佑元年米芾撰《宝章待访录》。

1087元佑二年薛绍彭书《太平宫碑阴题记》。苏轼书《祭黄几道文》、《司马温公神道碑》、《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序》。

1086—1093元佑时刘次庄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刻之“戏鸿堂,是为《戏鸿堂帖》。刘次庄撰《法帖释文》。

1012—1088大中祥符五年—元佑三年韩绛书《承师诗帖》、《家餐帖》。

1088元佑三年米芾书《苕溪诗帖》、《蜀素帖》。

1089以后元佑四年黄庭坚书《王氏墓志稿》。

1090元佑五年苏轼书《除夜值都厅诗序》。吴处厚重刻《吊比干文》。请旨重刻《淳化阁帖》并所未刊前贤遗墨入石。建中靖国元年(1101)竣工,故《元佑秘阁续帖》又名《建中靖国秘阁续帖》。

1527嘉靖六年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王守仁书《家书信札》。

1528以前嘉靖七年王守仁书《象祠记卷》

1529嘉靖八年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1531嘉靖十年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文征明书《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跋》。

1531以前嘉靖十年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

1533嘉靖十二年王宠卒,时年四十岁。

1534嘉靖十三年文征明书《莲社图跋》。

1538嘉靖十七年文征明书《游天池诗卷》。

1540嘉靖十九年刻文征明书《辞金记》。

1541嘉靖二十年文征明书《心经卷》。

1542嘉靖二十一年陈淳书《草书长卷》。

1544嘉靖二十三年文征明书《辋川图卷跋》。陈淳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古诗十九首卷》、《岑参各买至诗轴》等墨迹。

1545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

1548嘉靖二十七年丰坊(人翁)书《谦斋记》。又嘉靖时撰《书诀》。文征明书《四体千字文卷》。

1550嘉靖二十九年文征明书《雪赋、月赋册》,与子文彭、文嘉纂刻《停云馆帖》。

1551嘉靖三十年邢侗(子愿)生。文征明书《醉翁亭记》。文彭书《南极星光诗轴》。

1554嘉靖三十三年文征明草书《兰亭序》、《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1555嘉靖三十四年董其昌(玄宰)生。文嘉(休承)书《致少原世契兄尺牍》。

1556嘉靖三十五年文征明书《行书赤壁赋》(其一)。

1558嘉靖三十七年文征明书《七言律诗册》、《杂花诗卷》、《行书赤壁赋》(其二)。陈继儒(仲醇)生。

1559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卒,时年九十岁。文彭书《采莲曲卷》。

1562嘉靖四十一年文彭书《虎丘纳凉诗卷》。

1567隆庆元年文彭书《卢仝茶歌卷》。

1569隆庆三年徐官撰《古今印史》。

1572隆庆六年顾从德辑《集古印谱》。

1573万历元年徐渭书《天瓦庵诗卷》。文彭卒,时年七十六岁。

1573—1619万历时东汉《曹全碑》于阳出生。周应愿(公谨)撰《印说》,为文人篆刻奠定理论基础。邢侗、米万钟(友石)、张瑞图(长公)、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项穆(德纯)撰《书法雅言》一卷。

1580万历八年文嘉书《真率斋铭》。

1585万历十三年黄道周(螭若)生。

1586万历十四年詹景凤(东图)书《赠观澜学士诗轴》。

1587万历十五年詹景凤书《草书诗轴》。

1588万历十六年周天球(公瑕)书《题自绘墨兰卷》。

1589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

1590万历十八年项元汴卒,时年六十六岁。生前人《怀素苦笋帖跋》等多种墨迹。王世贞卒,时年六十五岁。生前有《宋搨黄庭经跋》、《昨见帖》等多种书迹。又,王氏曾编纂《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死后王干昌始为校勘行世。

1591万历十九年徐渭书行草《呈云岳先生诗卷》。

1592万历二十年王铎(觉斯)生。王时敏(逊之)生。

1593万历二十一年倪元璐(玉汝)生。徐渭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尚有《青天歌卷》等墨迹。

1596万历二十四年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册。

1599万历二十七年陈洪绶(章侯)生(一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

1600万历二十八年邢侗纂集、吴应祈、吴士瑞摹(来禽馆法帖)三卷成。何震以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沈野撰《印谈》一卷。

1601万历二十九年董其昌书《谢希逸月赋》。

1603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书行草《癸卯书卷》

1605万历三十三年苏宣辑自刻印为《苏宣印册》。董其昌书《董源潇湘图卷跋》。

1607万历三十五年董其昌刊《戏鸿堂法帖》十六卷。传山(青主)生。

1610万历三十八年章藻刻《墨池堂选帖》五卷成。

1611万历三十九年朱简撰《印品》。

1612万历四十年邢侗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得袁二谢草书轴》等。陈献撰集、吴之骥镌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

1613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顾炎武(宁人)生。

1614万历四十二年汪关辑《宝印斋印式》一册。

1615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书行草《赤壁赋册》。查士标(二瞻)生。

1616万历四十四年张丑以书画家为纲领系书画作品。博采众书成《清河书画舫》十二卷。陈元瑞编辑、吴朗摹刻《玉烟堂董帖》、荟萃董其昌一家十五种,历十五年乃成。

1621天启元年程原、程朴辑《何雪渔印海》。米万钟书《贺刘景孟八十寿诗轴》。清(后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簠(汝器)生。张瑞图(长公)书《感辽事作诗卷》。

1623天启三年笪重光(在辛)生。

1625天启五年董其昌书《三世诰命卷》。朱简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

1559—1625嘉靖三十八年赵宦光(凡夫)有《竹梅五言篆书联》、《陆游试茶诗轴》、《鸟吟五言草篆轴》等墨迹。

1626天启六年朱耷(雪个)生。张瑞图书《客座私祝轴》。陈继儒书《背山临水词卷》。董其昌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诗卷》。

1627天启七年潘之淙着《书法离钩》十卷。

1628崇祯元年董其昌书《宋词册》。姜宸英(西溟)生。

?崇祯时蒋如奇摹刊《净云枝藏帖》八卷。阵甫伸编次、章镛摹刊《渤海藏真帖》八卷。米万钟卒。生前撰《篆隶考讹》二卷。

1629崇祯二年朱彝尊(锡鬯)生。张瑞图书《秋山图题诗》。

1575—1629万历三年—崇祯二年李流芳(茂宰)书《天门七言绝句轴》等。

1630崇祯三年董其昌撰《容台集》,其中《容台别集》部分为书画题跋。

1633崇祯六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十册。

1635崇祯八年董其昌书《项元汴墓志铭》。此前尚有《临徐浩张九龄告身帖》、《雷雨枫林联》等墨迹多种。撰《书禅室随笔》。王铎书《为皓老先生词坛作草书轴》。

1574—1636万历二年—崇祯九年文震孟(文起)“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文征明)埒”。

1636崇祯九年董其昌卒,时年六十三岁。

1637崇祯十年吴桢摹刊《清鉴堂帖》十卷。张瑞图书《读易诗二首卷》。

1638崇祯十一年倪元璐书《此山诗册》。

1639崇祯十二年王铎书《游中条语》。张瑞图书《燕子矶放歌行长卷》。

1640崇祯十三年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

1641崇祯十四年《快雪堂法书》刊行。

1643崇祯十六年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汪砢玉撰《珊瑚纲》四十八卷。

约1643崇祯十六年陈洪绶书《致陆渊诗轴》。

1644以前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索邮骑大感赋诗轴》。

1644崇祯十七年倪元璐卒,时年五十二岁。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

1644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帝定都北京,仿明旧制,广收官宦子弟为生徒,习经明典之外,

日课晋、唐名帖六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批点。朔、望呈堂查验。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

1645顺治二年朱耷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黄道周书《张溥墓志铭》。此前尚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墨迹。高士奇(澹人)生。

1646顺治三年黄道周卒,时年六十二岁。王铎书《杜甫诗卷》。

1649顺治六年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一家之书四十一种,是为《琅华馆帖》。

1650顺治七年王铎书《欧阳询胜事帖轴》、《巨然万壑图卷跋》。

1651顺治八年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一家之书百零三种,是为《拟山园帖》。王铎书《兰石图题跋》、《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1652顺治九年王铎卒,时年六十一岁。陈洪绶卒,时年五十四岁。

1660顺治十七年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

?顺治时宋曹撰《书法约言》。

?顺治时祁豸佳善书,不在董文敏以下,有墨迹传世。

1667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石古堂印谱》。卞永誉纂集、黄元鋐摹、刘光旸《式古堂法书》十卷成。

1668康熙七年王澍(若林)生。

1672以前康熙十一年周亮工撰《赖古堂书画跋》、《印人传》。

1675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刘光旸摹勒《翰香馆法书》十卷,附二卷成。

1677康熙十六年沉荃书《临怀素自叙帖》。

168以前康熙十九年王时敏撰《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以八分署书与董其昌抗行,董有避舍之誉,时有“近代第一”之评。康熙十九年卒,八十九岁。

1682以前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着《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是年卒,八十四岁。

1682康熙二十一年傅山书《诸怀不可言草书轴》。邓簠书《杨巨源酬于驸马七律》。

1684康熙二十三年傅山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墨迹极富。

1687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寿门)生。黄慎(恭懋)生。吴先声撰《敦好堂论印》一卷。康熙皇帝御书周公、孔子、孟子诸庙碑文。

1688康熙二十七年姜宸英书《春游七言绝名轴》。

1689康熙二十八年邓簠书《道藏洞玄经语录轴》。

1690康熙二十九年诏命刊勒《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成。

1691康熙三十年张照(得天)生。

1692康熙三十一年笪重光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撰《书筏》二十九则,王文治以为“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生前有《宿山寺五律诗轴》等。顾复着《平生壮观》,论平生所见法书名帖。高士奇书《景月八言联》。

1693康熙三十二年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郑燮(克柔)生。郑簠卒,时年七十一岁。

1694康熙三十三年朱耷行书《山水花鸟画册题字》。高士奇题《李龙眠蜀江图跋》。

1695康熙三十四年丁敬(敬身)生。

1697康熙三十六年朱耷书《临河序》。按,此即《兰亭叙》之前半,李文田曾据以说《兰亭》之伪。姜宸英年七十而中进士。康熙识其书法,擢第三名,授翰林编修。

1698康熙三十七年查士标卒,时年八十四岁。生前淡泊而书名颇重,有《华堂五言联》等墨迹。

1699康三十八年姜宸英书《圣驾巡行颂》。是年卒,七十二岁。生前尚有《听野鹤道士琴诗轴》等墨迹,着《湛园题跋》。

1704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卒,时年六十岁。

1705康熙四十四年朱耷卒,时年八十岁(一说为1612-1701,九十岁)。

1707康熙四十六年冯武撰《书法正传》。按,今本《书法正传》中收有其父冯班《钝吟书要》(1671年以前成书一种。)

1708康熙四十七年王原祈、孙岳颁等奉勅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成。

1709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有《毕卓五律诗轴》、《写兰七方古诗轴》等墨迹,撰《曝书亭书画跋》。

1710康熙四十九年毛奇龄(大可)书《赠厚余年兄诗轴》。

1713康熙五十二年毛奇龄书《因瞻七律时轴》,时年九十一岁。陈鹏年将《瘗鹤铭》残石五方捞之出江,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

1714康熙五十三年高凤翰辑《六印山房印记》一卷。

1717康熙五十六年张照书《韦端已诗轴》。

1718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钥纂集、朱声远摹勒上石之《古宝贤堂法书》四卷成。顾蔼吉撰《隶八分辨》、《分书笔法》、《隶书偏帝五百四十部》。

1719康熙五十八年刘墉(崇如)生。汪士鋐书《虞世南破邪论卷》。

1720康熙五十九年杨无补辑董其昌著述,成《画禅室随笔》一书四卷。按,杨无补辑颇有斟酌,惜未注出处。亦有误入他人者。

1721康熙六十年山东诸城出土汉《延光残碑》。

1722康熙六十一年汪士鋐书《洛神赋》。翌年卒,六十六岁。

1723雍正元年梁同书(元颖)生。

1723—1735雍正时北魏《刁遵墓志》出土。金轮纂集、王文光摹刊之《宗鉴堂法书》二卷成。

1725雍正三年曲阜出土汉《孔褒碑》。

1726雍正四年王澍书《隶书千字文》。

1728雍正六年钱大昕(晓征)生。

1730雍正八年王澍书《临米芾行书帖轴》。王文治(禹卿)生。王澍着《论书剩语》。

1731雍正九年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五十七字本)。

1733雍正十一年翁方纲(正三)生。桂馥(未谷)生。雍正爱陈子文(名奕禧,初字六谦。1709年卒)书,以其手迹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1734雍正十二年高凤翰辑古印及自刻印成《西园印谱》四册。

1735雍正十三年黄慎书《春归帖》。

1736乾隆元年高宗(弘历)诏访天下遗书名迹。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六十四字本)。

1736—1795乾隆时赵孟俯书盛行,人多宗之。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居杨州,以书画印擅名,不合时俗,人称之为“扬州八怪”。金农楷书有隶法,号“漆书”。郑燮隶草行楷诸体杂揉,自名“六分半”书。梁巘撰《评书帖》一卷。按,此文系梁氏殁后由他人纂辑而成。邹县卧虎山发现新莽《莱子侯刻石》。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

1736以后干嘉时金石学大盛。学者顾炎武、毕沅、翁方纲、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孙星衍、阮元、包世臣等,皆务金石学研究、着录之事。一时官高文士跋涉于山野川泽,搜讨碑搨之风靡及九州,而古器物作伪并骎骎滋蔓。

1737乾隆二年郑燮书《道情词十首长卷》,为郑书之罕见长篇巨制。高凤翰以左手书《老樵诗·寄南陵使君同学老先生》。按,此作书于八月,因“失记贵治青阳,遂有南陵之误”,失投。岁未仲冬,再致,于原纸附识小字约七十言。

1738乾隆三年蒋衡历时一纪,书《十三经》成,装为三百五十函。翌年,由河道总督高斌上疏进呈,乾隆五十年(1785)诏令刊石,立于太学,并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此即《乾

隆石经》。

1739乾隆四年高凤翰左手书《隶字十言联》。

1740乾隆五年钱澧(东注)生。

1743乾隆八年王澍卒,时年七十六岁。(一说为1739年卒,)生前尚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撰述。邓石如(顽伯)生。

1744乾隆九年钱坫(献之)生。黄慎草书《七绝三首诗轴》。黄易(小松)生。巴慰祖(子籍)生。张照奉敕编纂秘府所藏书法名迹,成《石渠宝笈》四十四卷、《秘殿珠林》二十四卷。金农书《七言律诗轴》。

1745乾隆十年张照卒,时年五十五岁。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

1747乾隆十二年高凤翰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诏令梁诗正等编校、宋璋等摹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

1748乾隆十三年高凤翰卒,时年六十六岁。高氏生前有爱砚癖,藏砚千余,因撰《砚史》一书。

1749乾隆十四年诏令梁诗正等检录内府藏器,仿《宣和博古图》故事,为《西清古鉴》四十卷。东魏《高湛墓志》于德州出土。

1750乾隆十五年黄慎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三希堂法帖》成。收魏晋以下历代名家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搨本四百九十五种。高宗御题“烟云画态”四字。陶南望撰《草韵汇编》。戈守智着《汉溪书法通解》。

1752乾隆十七年铁保(冶亭)生。郑燮书《新修城隍庙碑记》。戴震书《论古游心七言联》。

1753乾隆十八年孙星衍(伯渊)生。

1754乾隆十九年伊秉绶(组似)生。诏令刻帖续《三希堂法帖》,是为《墨妙轩法帖》四卷。

1760乾隆二十五年汪启淑辑编《飞鸿堂秦汉印存》十册。

1762乾隆十七年汪士慎(近人)卒,时年七十七岁。按,汪氏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农称其“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以为“工妙胜于未瞽时”。李鳝(宗杨)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有《有竹五言联》等墨迹。

1763乾隆二十八年郑燮书《操存陶铸七言联》。

1764乾隆二十九年阮元(伯元)生。金农卒,时年七十八岁。乾隆御书《五律诗轴》。郑书《其述形似书轴》。

1765乾隆三十年丁敬书《樱笋年华隶书轴》。是年卒,七十一岁。郑燮卒,时年七十三岁。

1768乾隆三十三年陈鸿寿(子恭)生。

1769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淳化阁帖》,逐卷作跋。又令详加校勘,成《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

1773乾隆三十八年吴荣光(伯荣)生。

1774乾隆三十九年王治岐于河北元氏访得汉《祀三公山碑》。

1775乾隆四十年包世臣(慎伯)生。

1776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陆时化所撰《书画说钤》、《吴越所见书画录》序行。

1778乾隆四十三年桂馥撰《续三十五举》(戊戌本)。蓝嘉瑄于山东济宁掘得汉《郑固碑》,此碑下截始有搨本。云南南宁县出土晋《爨宝子碑》。

1779乾隆四十四年诏出内府《兰亭叙》三种及《兰亭诗》分勒于八石柱上,成《兰亭八柱帖》。翁方纲书《题徐渭墨笔花卉卷》。

1780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庚子本)。钱大昕书《使居使令隶书轴》。

1781乾隆四十六年赵之琛(次闲)生。邓石如书《篆书诗轴》。

1783乾隆四十八年王文治书《快雨堂诗翰》。

1784乾隆四十九年刘墉书《王安石杨柳·北山七言绝句诗卷》。

1785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少穆)生。孙星衍于南京访得南梁《石井栏题记》。翁方纲书《谁从初地行书轴》。

1786乾隆五十一年黄慎卒,时年九十九岁。王文治书《重刻甘泉县城隍庙记》。

1787乾隆五十二年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

1788乾隆五十三年翁方纲书《石钟山记》。

1789乾隆五十四年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

1790乾隆五十五年黄易书《临华山庙碑轴》。

1791乾隆五十六年阮元撰《石渠随笔》。

1792乾隆五十七年吴骞撰《论印绝句》一卷。

1793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辑成《四香堂印余》八卷。诏编《西清续编》。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黄易访得汉《熹平石经》残碑于曲阜。

1794乾隆五十九年梁同书书《万事一尊七言联》。

1795乾隆六十年钱澧卒,时年五十六岁。生前有《临鹿脯帖》、《隆师亲友轴》等墨迹。刘墉书《苏轼游道场山诗卷》。

1796干嘉庆元年桂馥撰《缪篆分韵》六卷。王昶书《语为心缘七言联》。邓石如书《沧海日楷书联》。桂馥书《奉明也大兄隶书轴》。刘墉书《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七言古诗卷》。

1796—1850嘉道时欧体盛行。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倡用羊毫笔。

1797嘉庆二年梁同书书《吴复古长生诀。》

1798嘉庆三年钱坫书《篆书文轴》,为晚岁左腕病而以左手书者。

1799嘉庆四年吴熙载(让之)生。何绍基(子贞)生。

1800嘉庆五年阮元书《大禹庙碑》。朱履贞《书学捷要》序行。翁方纲为式亭老友选唐碑,因撰《苏斋唐碑选》。嘉庆十二年续补。增至五十种碑。

1802嘉庆七年孙星衍、邢澍撰《寰宇访碑录》。王文治卒,时年七十三岁。桂馥卒,时年七十岁。黄易卒,时年五十九岁。吴培坚辑黄易刻印成《黄秋盦印谱》。

1804嘉庆九年邓石如书《楷书七言联》、《南抵石涧篆书六条屏》、《古铭隶书轴》、《草书五言联》。阮元书《行楷七言联》。陈鸿寿书《隶书八言联》。钱大昕卒,时年七十七岁。刘墉卒,时年八十六岁。

1805嘉庆十年邓石如卒,时年六十三岁。(天发神识碑)毁于火。伊秉绶书《题道济山水卷》。王昶《金石萃编》序行。

1806嘉庆十一年钱坫卒,时年六十三岁。伊秉绶书《节临唐宋人书四条屏》。江苏江都甘泉山昭惠寺阶陛下发现汉《甘泉山刻石残字》。钱保书《五言律诗轴》。》1810嘉庆十五年阮元辑《续锦囊印林》二册。

1811嘉庆十六年莫友芝(子諰)生。伊秉绶书《题王元章(冕)画梅》。

1812嘉庆十七年杨沂孙(子舆)生。伊秉绶书《自书诗册》。弃奕苞续补赵明诚《金石录》,因撰《金石录补》、《金石续录》。

1814嘉庆十九年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1815嘉庆二十年伊秉绶书《自来直取五言联》。是年卒,六十二岁。梁同书卒,时年九十三岁。

1816嘉庆二十一年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钱泳以徐铉摹本《碣石刻石》重刻于焦山。

1818嘉庆二十三年孙星衍卒,时年六十六岁。陈鸿寿以自刻印辑成《种榆仙馆印谱》

分类号-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

中图分类号 填写要求:要求分类细分到22个大类代码后三位数字。例如: “古代文学”,其分类号是I206.2,填写时只需填写I206即可;又如“人造石生产机械制造”的分类号是TQ177.1+5,只需填写TQ177。 可在以下网址查询详细分类号: https://www.doczj.com/doc/c85281658.html,/tools/ztf/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图分类号查询系统)https://www.doczj.com/doc/c85281658.html,/sjk/tsflf/index.htm (中图法第四版计算机辅助分类查询系统)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介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简称《中图法》。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中图法》的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即1975年出版的第一版,1980年出版的第二版,1990年出版的第三版,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此外1973年还出版了试用版。《中图法》与国内其他分类法相比,编制产生年代较晚,但发展很快,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分类法的编制经验,而且还吸取了国外分类法的编制理论和技术。 目前,《中图法》已普遍应用于全国各类型的图书馆,国内主要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中国国家标准书号》等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图法》在它的发展史上,获得了许多殊荣,曾于1985年连同各种版本及辅助工具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曾被美国图书馆协会主持编制的《世界图书馆及情报机构百科全书》收入到"世界九大分类法"词条中。但是,《中图法》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中图法》的发展历史就是从第一版到第四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史,每出一版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至四版为止,《中图法》为五大部类: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二十二个大类;53,811个类目(包括专用和通用类目)。中图分类号简表附后

中国历史年表及皇帝年号

中国历史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商[前期(迁殷前)(前1600-前1300)后期(迁殷后)(前1300-前1046) 周1.西周(前1046-前771) 2.东周(前770-前221)包括春秋(前770-前476)和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6)楚汉争霸(前206-前202) 汉(前202-公元220):1.西汉(前202-公元8) 2.新(8-23)和更始帝(23-25) 3.东汉(25-220)三国(220-280)1.魏(220-265)2.蜀汉(221-263)3.吴(222-280) 晋(265-420)1. 西晋(265-316)2.东晋(317-420) 南北朝(420-509) 1.南朝:1)宋(420-479)2)齐(479-502)3)梁(502-557)4)陈(557-589) 2.北朝:1)北魏(386-534)2)东魏(534-550)3)北齐(550-577) 隋(581-618)隋建国于581年,589年灭陈,完成统一。 唐(618-907) 五代十国(907-979)1.五代1)后梁(907-923)2)后唐(923-936)3)后晋(936-946)4)后汉(947-950)5)后周(951-960) 2.十国1)吴(902-937)2)南唐(937-975)3)吴越(907-978)4)楚(907-951)5)闽(909-943)6)南汉(991-971)7)前蜀(903-925)8)后蜀(934-980)9)南平(924-963)10)北汉(951-979)宋(968-1279)1.北宋(960-1127)2.南宋(1127-1279) 辽(907-1125)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夏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1115-1234) 元(1206-1368)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于1206年称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明(1368-1644) 清(1616-1911)努尔哈赤于1616年,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定都阳城(今河南登封)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定都于亳(今天河南安阳)。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郑州)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定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中国历史年表记忆口诀,最好用的历史朝代顺序表和年表!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五胡十六国口诀 前后南三燕,西秦南凉鲜卑建; 前西二凉和北燕,政权仍为汉族建; 前赵北凉夏匈奴;前秦后凉汉(成汉)氐建; 羯后赵,羌后秦,十六小国长混战。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用口诀法记忆五代十国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可记作: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又称南平、前蜀、后蜀、北汉,可记作: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中原乱。 用口诀法记忆南北朝国名 南朝:宋齐梁陈相交替。 北朝:北魏分东西(东魏、西魏),北周灭北齐。 用口诀法记忆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孔孟儒,行“仁政”; 道“无为”,老庄兴; 子墨子,讲“非攻”; 韩非子,“法治”行。 用口诀法记忆安史之乱起止年代 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公元763年被唐军打败,历时8年。叛 乱的起止年,代可用口诀来记:

安禄山,史思明, 骑胡虎(755),溜山城(763)。 用口诀法记忆太平天国起义的主要内容 1857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以拜上帝教统一思想,1853年3月,洪秀全定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这些内容可用口诀记作: 洪秀全,拜上帝, 太平天国大起义; 秀全要把古扇扇(1853年3月), 南京定都换了天。 地球的形状口诀 赤道鼓,两极扁; 北极长,南极短。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记)口诀 辽吉黑,云贵川, 陕西青藏(陕西、广西、青海、西藏)浙福甘, 二江二湖二河山, 安宁古广(安徽、宁夏、内蒙古、广东)新海湾。 与中国接壤的15个国家名称口诀 月娥姑娘(越南、俄罗斯)很腼腆(缅甸) 蒙着布单披仨毯(蒙古、不丹、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斯坦) 度过稀泥(印度、老挝、锡金、尼泊尔)去朝鲜 吧叽吧叽一身汗(巴基斯坦、阿富汗) 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印刷历史年表

中国印刷历史年表 中国印刷历史年表中国印刷历史年表 六世纪前後 中国彩陶拍印技术,开印刷术的手工雕刻技术和转印复制技术之先河。 前十四世纪前后商朝毛笔和用毛笔书写文字。 前七世纪东周单个字范拼排前五世纪後期东周竹简、木牍—> 帛书。简策和帛书是印刷术发明前的正式 书籍。开印本书装订形式之先河。 前三世纪前春秋战国 型版印花技术前二世纪西汉初年植物纤维造纸术。 105 年东汉和帝元兴元年

蔡伦改良造纸术“蔡侯纸” 220-265 年国魏 韦诞改良制墨术“仲将”墨 649 年之前唐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牌叶子格 713-741 年唐玄宗开元年间 开元杂报》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印制的报纸 762 年唐肃宗宝应元年东市大刁家雕印历书现知最早的雕印历书东市大刁家是现知最早的雕印坊肆 770 年唐代宗大历五年 百万经咒》是现存较早的印刷实物 783 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印纸 868 年唐懿宗咸通九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现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确日期记载和精美扉画的印本书 877 年唐僖宗干符四年世界上最早的印本历书。 1005 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四川民间世界上最早的印刷纸币〃交子〃 1023 年宋仁宗天圣元年 中国政府从事纸币印刷和发行之始。 1041-1048 年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 北宋雕印工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的活字是用

胶泥制作的,世称泥活字。 1094 年宋哲宗绍圣元年 现知最早的蜡版印刷 1103 年宋徽宗二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为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1155 年宋绍兴二十五年 十五国风地理之图》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 1180 年前 木活字排印了《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佛教书籍。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1260 年宋理宗景定五年 铜版印刷 1340 年元顺帝(後)至元六年 金刚经注》经文印红色,注文印黑色卷首、扉画用朱墨两色套印是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本佛经。 1498 年明孝宗弘治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完整版)

中国历史朝代年表夏商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 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南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北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朝朝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隋 唐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周秦西汉 汉新 东汉xxxxxx西晋 东晋 十六 国十六国宋南xx北朝朝xx xx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 公元9年—公元24年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公元265年—公元316年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五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代 十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国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十国公元902年—公元979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宋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辽 西夏金元明清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公元420年—公元479年 公元479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公元557年—公元589年 [注]十国包括: 前蜀、后蜀、xx、闽、xx、 xx、xx(xx)、xx、xx、南唐 xx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农业科学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表(农业科学) S 农业科学 S7林业 S7-0 林业理论与方法论 S7-05 林业与各业的关系 [S7-9] 林业经济 S71 林业基础科学 S711 森林数学 S712 森林物理学 S713 森林化学 S714 森林土壤学 S714.1 森林土壤形成演化 S714.2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 S714.3 森林土壤生物学 S714.4 森林土壤类型、土壤分类 S714.5 森林土壤分析 S714.6 森林土壤改良 S714.7 森林水土保持 S714.8 森林土壤肥力、土壤肥料 S714.9 森林土壤地理、土壤调查 S714.99 森林土壤图 S715 森林水文学 S715-3 森林水文调查、试验、研究S715.1 森林流域降水动态 S715.2 林冠截流和树干水流 S715.3 林地渗透、径流和侵蚀 S715.4 森林蒸发和蒸腾 S715.5 水量平衡 S715.7 森林水文效益的评价 S716 森林气象学 S716.1 气象观测和预报 S716.2 森林气象要素 S716.3 森林气候 S716.4 森林气象观测仪器设备 S716.5 观测资料 S717 森林地理学、森林分布 S717.1 森林地带分布 S717.1+1 赤道带 S717.1+2 热带 S717.1+3 亚热带 S717.1+4 暖温带 S717.1+5 温带 S717.1+6 亚寒带 S717.1+7 寒带 S717.19 森林地文分布 S717.19+1 平原 S717.19+2 丘陵、山地 S717.19+3 沙漠 S717.19+4 岛屿 S717.19+5 高原 S717.19+9 其他 S717.2/.7 森林地区分布(树木志)S718 森林生物学 S718.3 森林植物学 S718.4 树木学S718.4-3 树木学研究方法与工作方法 S718.4-33 树木学试验方法与试验设备 S718.4-339 树木园 S718.42 树木形态学 S718.43 树木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S718.45 树木生态学 S718.46 树木遗传学 S718.47 树木解剖学 S718.49 树木分类学 S718.5 森林生态学 S718.51 森林与非生物环境 S718.51+1 地形 S718.51+2 气候 S718.51+2.1 大气 S718.51+2.2 光热 S718.51+2.3 水 S718.51+6 土壤 S718.51+9 其他 S718.52 森林与生物环境 S718.52+1 生物因素 S718.52+1.1 动物 S718.52+1.2 植物 S718.52+1.3 微生物 S718.52+4 人类因素 S718.52+9 其他 S718.53 生境 S718.54 森林群落 S718.54+1 群落的发生和演替 S718.54+2 群落结构、特征 S718.54+5 群落分类 S718.54+9 其他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S718.55+1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S718.55+1.1 天然林生态类型 S718.55+1.2 人工林生态类型 S718.55+3 森林生态系统特征 S718.55+4 森林生态系统平衡 S718.55+4.1 能量流、能量转换 S718.55+4.2 物质循环 S718.55+6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 S718.55+7 森林生态系统评价、分析 S718.56 森林的生态效益 S718.59 其他 S718.6 森林动物学 S718.61 爬行类 S718.62 两栖类 S718.63 鸟纲 S718.65 哺乳纲 S718.69 其他 S718.7 森林昆虫学 S718.8 森林微生物学 S718.81 真菌 S718.83 细菌 S718.85 病毒

中国历史年代表、事件表(word表格打印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7000~5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5000~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年~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天竺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期刊中图分类号简表

《期刊中图分类号简表》 A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 哲学 C 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12.5 民族学 C96 人才学 D0 *** 理论 D035.3 公安学 D6 中国*** E25 军事 F 经济 F0 经济理论 F1 世界经济 F12 中国经济 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F24 劳动经济 F27 企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71 国内贸易 F74 国际贸易 F81 财政 G21 新闻学、新闻事业 G23 出版事业 G25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G27 档案学、档案事业 G3 科学学 G35 情报学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J6 音乐 N 综合性科学技术 O 自然科学 O1 数学 O3 力学 O4 物理 O6 化学 P1 天文学 P2 测绘学 P3 地球物理学

P4 气象学 P5 地质学 P7 海洋学 P9 地理学 Q 生物学 Q94 植物学 Q95 动物学 Q96 昆虫学 R 医药卫生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R2 中国医学 R3 基础医学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R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S2 农业工程 T 综合性科学技术 TB 一般工业技术 TD 矿业工程 TD82 煤矿开采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TF 冶金工业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TH 机械、仪表 TJ 武器工业 TK 动力工程 TL 原子能技术 TM 电工技术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TN9 广播电视技术 TP 计算机 TP1/2 自动化技术 TP3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 TP6/8 自动化技术 TQ 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TS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TS2 食品工业 TS7 造纸工业 TU 建筑科学 TV 水利工程 U2 铁路运输 U4 公路运输 U6 水路运输 V 航空、航天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初中历史大事年表(完整版)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古代部分 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西汉(前202~9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9年西汉灭亡 东汉(25~220年) 公元25年东汉建立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东汉灭亡。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西晋(266~316年) 266年西晋建立,魏亡。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先秦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距今约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山顶洞人进入民族公社时代 距今七千至五千年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四五千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 简表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想返回索引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A1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18 语录 A2 列宁著作 A21 选集、文集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24 诗词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 A31 选集、文集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34 诗词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 A41 选集、文集 A42 单行著作 A43 书信集、日记、 函电、谈话 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8 语录 A49 邓小平著作 A491 选集、文集 A492 单行著作 A493 书信集、日 记、函电、谈话 A494 诗词 A495 手迹 A496 专题汇编 A49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 斯、列宁、斯大林、 毛泽东的生平和传 记 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76 邓小平 A8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A81 马克思主义的 学习和研究 A811 马克思、恩格 斯著作的学习和研 究 A813 书目、索引 A82 列宁主义的学 习和研究 A821 列宁著作的 学习和研究 A823 书目、索引 A83 斯大林的思想 的学习和研究 A831 斯大林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33 书目、索引 A84 毛泽东思想的 学习和研究 A841 毛泽东著作 的学习和研究 A843 书目、索引 A849 邓小平理论 的学习研究 A849.1 邓小平著 作的学习和研究 A849.3 书目、索引 A85 著作汇编的学 习和研究 ---------------- ---------------- ---------------- ---------------- ---------------- B 哲 学返回 索引 B0 哲学理论 B0-0 马克思主义 哲学 B01 哲学基本问题 B02 辩证唯物主义 B03 历史唯物主义 B08 哲学流派及其 研究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20 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总论) B21 古代哲学 B22 先秦哲学(公 元前221年) B23 秦汉、三国晋、 南北朝哲学(公元 前221年~公元 589年) B24 隋、唐、宋、 元、明、清哲学 (589~1840年) B25 近代哲学 (1840~1916年) B26 现代哲学 (1919~年) B27 马克思主义哲 学在中国的传播与 发展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洲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逻辑科学(总 论) B81 逻辑学 B82 伦理学 B821 人生观、人生 哲学 B822 国家道德 B822.9 职业道德 (工作道德) B823 家庭、婚姻道 德 B824 社会公德 B825 个人修养 B829 其他伦理规 范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841 心理研究方 法 B842 心理过程与 心理状态 B843 发生心理学

中国历史年表+口诀

历史年表 所谓历史年表,就是将一切有关历史的资料依时间或年份先后排列。它们对于了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年表记述了中国历史从先秦时期(秦始皇统一前)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朝代变迁。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约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约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约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约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文字与文书出现,山东邹平丁公村古成筑成

中国历史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中国历史纪年表最详细版

中国历史年表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世系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 14、孔甲——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 17、桀( 履癸)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世系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 2、外丙——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6、太庚—— 7、小甲—— 8、雍己—— 9、太戊——10、仲丁——11、外壬——12、河单甲—— 13、祖乙—— 14、祖辛—— 15、沃甲—— 16、祖丁—— 17、南庚—— 18、阳甲—— 19、盘庚—— 20、小辛——21、小乙——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康丁—— 27、武乙——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发)—— 2、成王(诵)—— 3、康王(钊) ——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 7、懿王—— 8、孝王—— 9、夷王—— 10、厉王(胡)——[共和]( 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 [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公元前257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东周世系 1、平王(辛未前770年)—— 2、桓王(壬戌前719年)—— 3、庄王(乙酉前696年)—— 4、黧王(庚子前681年)—— 5、惠王(乙巳前676年)—— 6、襄王(庚午前651年)——

中国历史年历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简表 表一: 朝代时间都城(今.....) 夏前2070-1600年安邑山西夏县470年 商①约前1600-1046年亳河南商丘554年 周:西周前1046-771年②镐京陕西西安?275年东周前770-256年洛邑河南洛阳?514年 秦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③前202—公元25 长安陕西西安 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 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 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7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 十六国④304-439 —— 南朝: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 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 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 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 北朝: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 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 西魏535-557 长安陕西西安 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 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289年 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 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 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 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 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 十国⑤902-979 —— 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 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07-1125 皇都(上京) 辽宁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元1206-1368 大都北京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表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类目表 五大部类22个大类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 B哲学、宗教 社会科学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自然科学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综合性图书 Z综合性图书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11 选集、文集 A12 单行著作 A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14 诗词 A15 手迹 A16 专题汇编

A2 列宁著作 A21 选集、文集 A22 单行著作 A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24 诗词 A25 手迹 A26 专题汇编 A28 语录 A3 斯大林著作 A31 选集、文集 A32 单行著作 A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34 诗词 A35 手迹 A36 专题汇编 A38 语录 A4 毛泽东著作 A41 选集、文集 A42 单行著作 A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A44 诗词 A45 手迹 A46 专题汇编

A49 邓小平著作 A491 选集、文集 A492 单行著作 A49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A494 诗词 A495 手迹 A496 专题汇编 A498 语录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A71 马克思 A72 恩格斯 A73 列宁 A74 斯大林 A75 毛泽东 A76 邓小平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A81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A81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13 书目、索引 A82 列宁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A821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A823 书目、索引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中国历代皇帝及年表(全集)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简表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五版简表,方便大家查找。 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A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A2 列宁著作 A3 斯大林著作 A4 毛泽东著作 A49 邓小平著作 A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著作汇编 A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生平和传记 A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B 哲学、宗教 B0 哲学理论 B1 世界哲学 B2 中国哲学 B3 亚洲哲学 B4 非洲哲学 B5 欧洲哲学 B6 大洋州哲学 B7 美洲哲学 B80 思维科学 B81 逻辑学(论理学) B82 伦理学(道德学) B83 美学 B84 心理学 B9 宗教 C 社会科学总论 C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C1 社会科学概况、现状、进展 C2 社会科学机构、团体、会议 C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C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及 C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C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C7]社会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 C79 非书资料、视听资料 C8 统计学 C91 社会学 C92 人口学 C93 管理学 [C94] 系统科学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C96 人才学 C97 劳动科学 D 政治、法律 D0 政治学、政治理论 D1 中国共产党 D33/37 各国共产党 D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D5 世界政治 D6 中国政治 D73/77 各国政治 D8 外交、国际关系 D9 法律 E 军事 E0 军事理论 E1 世界军事 E2 中国军事 E3/7 各国军事 E8 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 E9 军事技术 E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 F 经济 F0 经济学 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 经济地理 F2 经济管理 F3 农业经济 F4 工业经济 F49 信息产业经济 F5 交通运输经济 F59 旅游经济 F6 邮电通信经济 F7 贸易经济 F8 财政、金融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0 文化理论 G1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G2 信息与知识传播 G3 科学、科学研究 G4 教育 G8 体育 H 语言、文字 H0 语言学 H1 汉语 H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H3 常用外国语 H4 汉藏语系 H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I 文学 I0 文学理论 I1 世界文学 I2 中国文学 I3/7 各国文学 K 历史、地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