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总复习提纲[1]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总复习提纲[1]

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起源: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黄河、长江流域-------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基础:生产工具的出现

家畜饲养:“六畜”、农畜并存发展

远古和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生产工具的变革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开始出现

汉代: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唐代:曲辕犁

精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耕水利设施的完善: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

细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作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

农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特点:大规模简单协作

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

生原因私有土地出现

产产生: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特点男耕女织,自己自足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形成:商周时期

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

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缴纳给贵族

井田制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原因铁制农具的使用,私田增多;战争的频繁

中瓦解各国的税制改革(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国大量公田抛荒

古部分“私田”逐渐私有

代时间:战国时期

的私田逐渐私有

土私有制确立原因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

地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制君主土地私有制

度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是其最主要的来源)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宋初:不抑兼并

土地兼并明清:土地买卖日益普遍

不能抑制的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均田制:国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中出现:东汉时期

国田庄经济特点:1.农民与庄主有强烈的依附关系 2.聚族而居

古 3.拥有私人武装 4.自给自足

代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土秦朝:产生

地租佃关系发展汉代:较普遍

制日益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的经营方式

度明清: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租佃关系在农村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司马迁的划分: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原因江南:地势复杂、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区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域四大经济区的形成山东、山西:传统的农业区

经特点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

济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

和山东、山西:宋以前全国的经济重心

重经济地位江南: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

心龙门碣石以北:经济实力有限

的原因:主要是战乱

的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

南中原人口的南迁过程第二次高潮:唐安史之乱后

移第三次高潮:靖康之乱

给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

影响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原因南方政局比较安定

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

过程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影响:文化重心相对南移

农青铜冶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耕炼技术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时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代钢铁冶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的金属冶炼炼技术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手术的演变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工冶铁燃料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业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丝织技术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纺织技术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农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耕棉纺技术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时手工业部门

代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的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工制南北朝:白瓷

业从烧陶瓷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到制瓷技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术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产生:西周时期

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

特点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

官营手工业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

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

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手工业经营优势与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方式的变化不足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

段,激化矛盾

兴起:春秋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

兴起

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

经营方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的变化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产生:原始社会末期

耕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时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代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商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业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发展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城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市元代:纸币广泛流通;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第21页)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周秦至唐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农城市的繁荣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耕宋代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代明清:城市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商产生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

业集权的思想

与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第23页)

城重农抑商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

市演变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的打击商人的措施

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

近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代商业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前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夜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发条件机户拥有资本购买劳动力,增殖财富

展资本主义生产工匠脱离土地,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

与因素的萌芽特征:商品生产及自由雇佣劳动

迟苏州: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

滞概况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

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措施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

抑商颁令实行禁矿,限制商业活动

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抑商与禁海原因:以“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禁海反清斗争

后果: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1.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清朝 2.统治者对外对外禁闭国门,对内压制工商业,厉行文

化专制

近代前夜的危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西方西方国家展开对外殖民扩张,建立殖民统治

表现: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市场

原因社会根源: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追求

新航路开宗教动力;基督教号召进行圣战和扩张

辟的背景造船、航海技术取得巨大的进步

新条件政治保证:欧洲君主强化王权,全力支持海上探险

航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

路新航路开葡萄牙(向东)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的辟的过程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

开西班牙(向西)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辟

欧洲:引起商业革命,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新航路开非洲:黑奴贸易带来深重灾难

辟的影响亚洲:刺激商品经济的发展

世界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扩张方向:非洲和亚洲

葡萄牙占领地区:非洲东西海岸、亚洲的印度、印尼沿岸等葡萄牙、西班牙方式:暴力掠夺和敲诈勒索,确立在印度洋上的海上霸权欧的早期殖民活动扩张方向:美洲

洲西班牙占领地区: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和亚洲的菲律宾

殖方式:以掠夺金银为主要手段,还建立农业种植园

民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者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荷兰的殖民扩张的贸易

扩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张影响:商贸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务发展,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与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掠手段: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建立商业公司夺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

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参与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国家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残酷的黑奴贸易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也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

影响:劳动力

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资本:殖民掠夺、海外贸易

工条件科技:工场手工业积累的生产技术

业市场: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导致市场扩大

革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命表现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灯

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改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世表现钢铁部门:贝塞麦、西门—马丁、托马斯炼钢法

界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的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工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业工厂制度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革经济思想:自由主义思想

命工业时代的出现原因: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经济组织代表性企业:美国的八大财团、日本的四大财阀、法国的

二百家族、德国的通用、西门子电器

垄断组织经营模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大企业)

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形成过程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影响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目的:打开中国门户并取得贸易暴力特权

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

不平等条不平等条约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约的签订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鸦开辟通商口岸,倾销商品

片危害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商船可在各口岸航行战危害协定关税极大的削弱了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

争涉及关税的条约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天津条约》

后1842—1846年:大量洋货涌入中国。

的原因: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中大量洋货1846—1856年:外国商品在中国滞销

国涌入中国原因:自然经济的抵制(根本原因),盲目倾销,购买力低下社1860以后:外国商品长驱直入

会原因:凭借低关税和子口税等特权

经原因:外国商品的冲击,列强对中国原料、农产品的掠夺

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的解体影响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使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内忧: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

背景外患:西方列强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清朝政治统治危机

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

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时间与创办人:1861年曾国藩

洋务运动安庆内特点;第一家军用企业;制造第一台实用蒸汽机;

军用军械所官办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企业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办;规模最大的官办企业

弊端:生产消耗高,效率低;大小官员贪污成风;洋人操纵生产

技术大权

近民用时间:19世纪70年代口号:“寓强于富”

代企业代表企业:开平煤矿——第一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工作用;产品进入市场,达到分洋利的目的;促进其他工业发展

业评价;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对我国现代化起推动作用

的原因: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自然经济的瓦解

艰出现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难民族工业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起早期发展初步原因:清政府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步发展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民族工业原因:封建势力的压迫和西方列强的压制

发展缓慢特点:民族工业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的)

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顾及侵略中国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原因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中国民族工业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国的“黄金时期”表现: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时定发展;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期特点:发展时间十分短暂;轻工业迅速发展;由沿海到内陆

民目的:经济掠夺“以战养战”,变占领区为军事工业基地

族方针的确定:1940年《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工日伪政权对沦陷区内容:日本本土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工业;中国东北业经济的破坏发展电气工业、矿业、部分机械工业和轻工业;华北发展的矿业、盐业;华中发展轻工业

曲实质: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之中

折对工矿业:“军事管理”“委托经营”

发方式控制金融和内外贸易,实行物资管制制度

展掠夺劳动力

三座大山: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的重压:凭借雄厚的实力,利用跌价竞争的手段三座大山压迫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下的民族工业官僚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打击

以中国银行为首的各财团掠夺财富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后来晚清政府对

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服饰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下层民众

民国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

中西合璧的产物——中山装和旗袍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

新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潮断发和开始时间较早,维新运动期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冲不缠足不缠足条例》,其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兴起

击完成时间较晚

下“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饿政治色彩

的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

社饮食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了一批西菜馆

会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生近代日常食品发生嬗变,张裕葡萄酿酒公司首开制造葡萄酒和白兰地酒之先河活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建筑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分布在北方的居住大院和南方城市及天津的里弄住宅

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尤其是独院式花园洋房

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时期民众开始有新闻观念

1872年创刊的《申报》——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 报刊年申报创办的《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大众传媒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像小说》《新小说》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

电影《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电影;《难夫难妻》——第一

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

民国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礼仪的革新婚姻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原因:新文化运

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婚姻的变革

丧葬: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丧葬礼仪传入中国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

铁路1888年,紫光阁铁路——宫廷专用铁路建成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交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通水运与航运航空: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与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通1918年,北洋政府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讯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

的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又设邮传部

变通讯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化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中国自主办电报的开端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业发展缓慢,30年代才有所改善

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丰富了生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背景: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俄国革命;内战爆发,苏俄面临

严重的政治经济形势

战时共产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主义政策对中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

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社评价: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会不是向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正确道路

主背景:战争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重;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义国家没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经新经济政策实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

济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体内容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的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建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立确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时间:20世纪30年代中期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

表现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斯大林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期的经济积极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评价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消极作用: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民积极性;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原因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具体原因:股票投机过渡;供需矛盾;生产过剩——直接原因大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

萧经济危机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被极大破坏条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

与对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

罗影响:经济破坏严重,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重政治危机斯原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使危机的不到解决

福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

新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政罗斯福新政措施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

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提高价格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

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影响:美国走出危机的阴影,二战后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背景: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有企业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

措施制定经济计划——具有指导性,侧重对经济的规划和引导国家对经济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等的大力干预积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战评价产的社会性

后弊端: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

资背景:股票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本人民资本主义含义:股票分散化——普通职工拥有股票

主“人民资本主义”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义和“经营者革命”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日益复杂经经营者革命含义:企业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济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的资金来源: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

调福利种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整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福利改革实质: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评价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

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时间:20世纪50—60年代

战后至70年代黄金时代表现:经济高速度增长

的资本主义经济

时间:1973年后

“滞胀”表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应对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

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背景: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暴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后果;斯大林逝世

农业:允许农庄庄员拥有一定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开恳荒地,

扩大谷物生产;开展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买给农庄内容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苏工资等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联赫鲁晓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并取的夫改革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

评价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经赫氏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

济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和勃氏的上台

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重点重工业革勃列日涅内容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夫改革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弊端,取得一定成效

评价勃氏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经济

苏背景:1985年,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联内容: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重工业经戈尔巴乔夫的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用济经济改革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改评价: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解体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条件: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过渡时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中核心内容——“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国社会主义工指导:过渡时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社业化的开端期总路线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会

主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化

义时间:1953—1957年

经内容:集中发展重工业,相应发展交通、轻、农、济商业;有步骤的进行三大改造

建实施:一五计划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处理好重、轻、农的关系设成果:“一五计划”成果图(第92页)

的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曲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折目的:为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发农业改造过程:初级社(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到高级社

展三大改造手工业过程跟农业大体相似(第92页)

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过程: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工商业创举:和平赎买

时间:1956年

八大内容: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第93页)

作用: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经济建设的表现: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成就与教训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左倾错误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核心内容

是“调整”——调整工农业和轻重工业的比例和经济发展速度纠“左”举措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实质;纠正“左”倾错误

时间: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

表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

上徘徊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农村经济1978年12月

体制改革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实行改革开放、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

意义:揭开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以改革的实行:农村率先进行改革

经开始:安徽、四川

济家庭联产前提:土地公有制

建承包责任制特征:包产到户

设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中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心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社会主义市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国有企业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结果: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五大特区: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0年设立:海南

特区的设立原因: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或港口;离港、澳、台较近

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联系密切

对目的:吸收和利用外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外经济的发展

开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放经济特区和作用:促进经济发展,为进一步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格经济开发区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第99页:注意其从北局到南的顺序和所属省份)

的沿海经济开放区:珠三角、长三角和闽南三角区;1990年开放浦东

成内地

2001 .11.11.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世贸组织的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中国加入“入世”历程: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中止1981年1986年2001年世贸组织“入世”的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意义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含义:(第102页)

建国初: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1978年前:仍位居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GDP)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

经影响: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济目标:2002年中共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腾含义: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飞进程:改革开放前:十分缓慢世纪以与来:高速发展

生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突起;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增加活模式:发展小城镇

巨城镇化进程类型: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

变长三角城市群:以沪(上海)宁(南京)杭(杭州)为中心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

大北京城市群:以京(北京)津(天津)为中心

目标: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发展迅速的原因:政府大力支持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中国进入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互联网时代影响: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

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市场意识、开放观念等影响中国人时尚中国服饰方面: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

居住方面:居住面积扩大和装修热

语言方面:流行语的变化、词语的创新

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

战背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后布雷顿森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资林会议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

本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

主国际金融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义国际金融体系织及宗旨世界银行

世以美元为主导内容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界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

经与美元挂钩

济影响: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体成立的时间、目的:(第113页)

系以美国为关贸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的中心的国总协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形际贸易体系定资本主义世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成界经济体系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必要性:战争的惨痛教训和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

背景可能性: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战后欧洲各国经

济联系加强;地理上同处欧洲大陆

开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欧洲共同里程碑: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提出欧共体的基体的出现过程本目标:创造“一个欧洲各国人民间日益密切的联盟”欧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成立洲正式形成: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的表现:成员国间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经关税同盟起共同的关税率

济(1968年)影响:成员间经济联系加强,1980年成为世界最大贸易集团一欧共体经济三原则: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原则;体一体化建设共同农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实施共同财政支持

化业政策影响:推动了成员国农业的发展;加强了成员国的联合;为欧共(1968年)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经验

统一大提出:1985年;运作:1993年

市场内容: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

背景: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运作;两极格局的瓦解

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过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欧盟初1995年,成员国增至15个;2002年,欧盟成员国共有25个

具规模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5年,将欧洲统一货币定名为欧元

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意义: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里程碑;有利于欧洲经济稳定发展影响: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

的国际地位

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美形成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

洲东盟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与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亚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洲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的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美国经济面临挑战

经美、加、墨有发展各自经济的共同需要

济北美自由过程:1992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区贸易区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域影响:三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集背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团过程:1989年,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化亚太经扩大: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合组织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共同的组织原则:(第122页)

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原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因两极格局的结束为全球化发展消除了政治障碍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全球化疏通了流通渠道

经经济全球化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济迅速发展公司数量增加

全积极作用:能有效的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球机会,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的问题各国经济过于依赖导致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

趋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势问题与展望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

展望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只要建立起新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全球化

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完整版)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⑥启示:a、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b、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过渡时期(1949—1956, 发展生产力与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②三大改造(1953—1956) a、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有制——公有制 b、意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正式进入社会主义; ③一五计划(1953—1957):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十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①中共八大1956: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②八大二次会议1958: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③大跃进1958: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⑤八字方针1961 a、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引起严重的经济困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二三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二总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浓缩精华,备考必备)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 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最全版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 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 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 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 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 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 全国丝织业中心) 冶金 瓷 器 丝 织 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要通读课本内内容,并且学会总结,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 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 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要点 “斯大林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归纳 【一】高考必备知识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二】历史知识点: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

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六】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七】有关市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早期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土地耕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商周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 (1)生产工具的进步: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的进步: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这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农作物的发展: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早期农业的发展影响 (1)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2)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牛力犁耕的进步 ○耕作技术的进步 (1)耕作技术(2)作物成熟 ◆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 (1)水利工程: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着名的水利工程有春秋战国时期的芍陂、都江堰、郑州渠以及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灌溉工具: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小农经济产生原因 (1)生产工具的进步,特别是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3)私有土地的出现。 ◆◆小农经济产生时间: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特点 (1)自给自足性: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2)分散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封闭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4)落后性:表现在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 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千耦其耘)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确立: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1)形成条件: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含义(特点):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精耕细作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局限: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4)影响: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局限: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一、经营形态 1. 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出现。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官营手工业生产) 2. 官营手工业.特点:政府垄断生产;产品精美,产品不流入市场,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官办手工业规模大,生产不计成本,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局限: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二、纺织业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纺织原料:麻、葛、丝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代表:起绒锦技术、素纱禅衣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高一下学期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重难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1、识记: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和铁农具:出现:春秋战国;西汉:赵过推广二牛抬杠的耦犁;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小农经济的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②男耕女织;③自给自足;④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识记:商周冶铸业、唐宋制瓷业、汉唐丝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冶金业: 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灌钢法 (2)制瓷业: 商朝:原始瓷器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 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五大名窑出现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瓷(明最好)、彩瓷(明)、珐琅彩(清)。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长安设东西织室(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因此被称为“丝国”。)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波斯织法和风格 宋代:品种繁多,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时期,出现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杭州、南京,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 2、理解:元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②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手工业者的努力。 (2)表现;①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明朝中叶以后,在一些手工业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纺织业使用花楼机: ④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补充: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不断进步,工场手工业出现 ④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⑤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⑥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影响广泛、深远 ⑦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识记:商人的来历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理解:柜坊、飞钱、交子、商帮 (1)柜坊:古代银行的雏形,始于唐朝。 (2)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始于唐朝。 (3)交子:北宋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商帮:明清时期出现的地域性商人群体,最著名的是徽商和晋商。 3、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 (1)城市中“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店铺可随处而设,市坊不分; (2)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①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雇佣机工。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生产者成为资本家 ②在棉纺织业中心的松江,包买商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这些包买商直接支配生产,就实质而言,属于商业资本控制生产,商人成为资本家 ③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也出现雇佣关系 :a、清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继续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特别是手工业分工更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 b、清初统治者放宽了对手工业的限制 :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雇工数量更多;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机户雇佣机工、店主雇佣居民),这种雇佣关系的实质就是 其一是农民 。其 (资本少) ------ 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 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瓦解 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 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 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标志---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土地兼并加剧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 :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或转让 :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造成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 : 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和田亩 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 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 ②产品供民间消费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产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农户的副业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2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 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a、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b、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 c、行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轻工业,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阻碍因素

历史必修二专题六、七复习提纲.doc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 (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新政的“新”之处) (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 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 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 第一,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二,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第三,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第四,保护劳工权利;第五,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 (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建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 (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1.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历史必修二提纲

历史必修二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养水稻号粟的国家★ ⑴早期农业生产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推广(垄作法) 西汉:耦犁(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代田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稻麦轮作) ⑵精耕细作的农业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魏晋南北朝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 隋唐时期:曲辕犁 一、古代农业 战国时期:都江堰 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曹魏时:翻车 ⑶水利工程唐朝:筒车 宋朝:利用水利的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以家庭为单位 ⑷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 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二、古代手工业 夏商西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商朝:原始瓷器;西周晚期:拥有铁器) 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⑴官营手工业(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东汉:青瓷) 唐朝:南青北白★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⑵家庭手工业:伴随着小农经济而生 春秋战国:私营手工业兴起,占主导地位★ 魏晋南北朝:受到摧残 西汉:“丝绸之路”开通,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⑶民营手工业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两宋以后:艰难发展 元朝:黄道婆推广棉纺织业(花楼机)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朝:专门烧制西餐用具(17世纪开始,欧洲开始生产瓷器) 三、古代商业

商周:“工商食官” 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艰难 农业、手工业发展 隋唐时期大运河开通进一步发展 农村集市贸易发展 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⑴古代商业 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两宋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商业繁荣 交通发达 元朝时期 大都成为商业大都会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重血缘、晋商:重地域)★ ①西汉:“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⑵“市”的形成和发展②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③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Boojyso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提纲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 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 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一一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一一“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一一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一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 依据)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 70d)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③发展历程(见以前的讲义) ④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