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_刘诚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_刘诚

2010年8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A ug ,2010

第4期(总第166期)JOURNAL O F THE CENTRAL I N STI T UTE O F S OC I ALIS M NO .4(G e.l 166)

收稿日期:2009-08-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KS031)

作者简介:刘诚,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朱益飞,江苏科技大学学工处干部。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

刘 诚1

,朱益飞

2

(1.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2.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从当前研究来看,学术界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的形成、特点、功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政党制度的贡献等方面。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点是,进一步开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协商民主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以及从政治文明的视角加强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等等。关键词: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 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10)04-0031-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下简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多部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著作,在中国期刊网上能够查询到的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相关的学术论文有2000余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潜心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笔者拟对学术界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作一综述,旨在对今后学术界的研究能够提供一些帮助。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概况

(一)学术著作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三个类别

第一,以史学研究的方法,纵向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史,如王顺生的5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6[1]、朱汉国的5中国政党制度史6[2]等。第二,以政治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如肖超然和晓韦合著的5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6[3]、宋

春等主编的5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6[4]

、刘诚的5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新创造)))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研究6[5]、吴美华的5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6[6]、杨爱珍的5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6[7]、龙太江的5多党合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6[8]等。第三,以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外政党制度,如周淑真的5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6[9]、梁琴

和钟德淘合著的5中外政党制度比较6[10]

等。

(二)论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问题。有论者认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来自于经典作家关于政党建设的学说[11];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民主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12]。其文化基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13]。还有论者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产生的特殊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不可能孵化出资本主义所谓的民主政治与多党制[14]。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最本质的特色[15]。也有论者提出,中国政党制度框架中的各民主党派,他们不是以谋取政权为主要目的,因此,中国政党制度是非功利性的政党制度[16]。李金河提出,中国政党制度具有现代性与民族性[17]。有学者提出,中国政党制度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具有体制独特性,是对世界政党制度的丰富[18]。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党制度还体现了/以人为本0的特点[19]。有学者提出,中国政党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独具四大特色:一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二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三是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

32刘诚朱益飞: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2010年第4期

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四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20]。虞崇胜则从/非对称性0的角度论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反映了社会利益诉求多样性的要求、政党的多样性的要求以及政治力量不平衡性的要求[21]。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及优势。学者们认为,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整合、政治资源整合、利益整合的功能[22];在中国政党制度框架下,能够顺利地实施政治动员,具有政治动员功能;中国政党制度内含有效民主机制,为我国的政治稳定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是实现我国政治稳定的根本保证[23]。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利益的和谐化,具有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政治文化的公民化,具有政治民主的功能[24]。有论者指出,中国政党制度具有四大优越性:一是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又能实现集中统一;二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作用;四是有利于选拔出优秀的领导干部[25]。学者们还就中国政党制度的防御功能和减少执政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展开了论述[26]。

第四,关于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对政党制度的贡献。研究认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政党制度的贡献是具有开创性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阐述了多党合作的性质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之间的联盟;把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规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一项基本内容;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0;提出在多党合作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民主党派的性质进行了新的界定,肯定了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指出,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具有西方多党制无法比拟的优势,丰富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方针[28]。在制度层面,促进了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6的出台[29]。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理论层面,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第一次提出了/参政党0的概念,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进行了界定,阐明了衡量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标准[30];在制度层面,逐步加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建设,稳妥地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在实践层面,在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上有新举措,如指导办好各级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学院,通过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加强对民主党派各级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政治培训,并且要求认真协助做好各民主党派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0工作[31]。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认真总结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措施,是对多党合作制度建设和多党合作实践的生动反映和科学总结,是党中央治国理政重大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32]。杜青林进一步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多党合作理论和政策的丰富与发展概括为九个方面[33]。此外,也有论者认为,胡锦涛同志对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坚持和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新阐释;二是对加强人民政协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三是倡导颁布了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6;四是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34]。

第五,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一是关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体现政治文明。有论者指出,多党合作制度是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途径,主要体现在:多党合作制度是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多党合作制度能够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多党合作制度有助于建设政治行为文明[35]。有论者指出,政治文明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首先,文明的政治体制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航标;其次,政治文明建设有助于提升政党制度主体的能力;再次,政治文明建设有助于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36]。二是关于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的关系问题。有论者认为,中国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存在内在逻辑关联[37]。有论者指出,政治文明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党制度的完善程度等[38]。

第六,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论者提出,从国际来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挑战,在苏联解体、苏联模式政党制度瓦解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西方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突破口[39]。周淑真和柴宝勇认为,具体而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面临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挑战、来自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的挑战、政治体制变革的挑战以及港澳台政党政治的挑战[40]。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大量产生。面对中国政党制度建设遇到的新问题,甄小英提出,必须积极应对,要不断增强我国政党制度的包容力,完善中国政党制度[41]。

二、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

(一)关于/三化0建设

200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6(以下简称5意见6)。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5意见6强调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三化0建设的具体要求。围绕/三化0建设,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研究。杨爱珍指出,加强制度化建设是对西方政治文化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是对发展民主潮流的顺应[42]。有论者指出,要加强中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建设,就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加强参政机制建设,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等[43]。

(二)关于参政党建设

目前,对于参政党建设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已出版的专著有王佐书的5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6[44]、赵晓呼的5中国参政党6[45]、孙瑞华的5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

2010年第4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践6[46]、宋海和万培安合著的5参政论6[47]等。游洛屏指出,明确参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责任,是当前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48]。袁廷华提出了在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原则与方法:一是把握坚持我国政党制度的总格局与加强参政党建设的关系;二是把握执政党与参政党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三是把握一般政党理论与我国政党制度及参政党特殊性的关系[49]。在民主党派政治交接问题上,王佐书指出,民主党派政治交接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坚持不断巩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原则,在组织上坚持民主和集中,切实做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工作[50]。

(三)关于党际关系建设

党际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丁俊萍和程铁军认为,从历史层面、实践层面以及制度层面来看,都表明构建和谐的党际关系,是新时期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51]。

张卫江指出,营造和谐的党际关系,必须在各党派中强化和谐的政治理念,政党主体要设法创设和谐的政治环境[52]。齐春雷指出,做到党际关系和谐,要努力做到三个平衡,即要做到在执政党的领导与参政党的独立性之间保持平衡,在/团结合作0和/互相监督0之间找准平衡,在执政和参政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使政党关系和谐具有规范的政党体制保证[53]。还有学者认为,构建党际和谐,要处理好三对关系,即正确认识和处理/领导0与/被领导0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执政0与/参政0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合作0与/监督0之间的关系[54]。

(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在关于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方面也提出,要深入进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研究。李金河指出,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能够在不同国家政党制度的对比中,映射出各国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同时,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政党理论话语霸权的需要[55]。周淑真和吴美华指出,建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是自觉认识和深刻把握当代世界政党制度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56]。还有论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大体应涵盖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论0、/人民民主与多党合作论0、/制度要素与政治协商论0、/民主价值与政治功能论0、/制度建设与发展路径论0以及/执政党与参政党建设论0[57]。

三、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开展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应是一个研究潜力较大的新兴领域。当前,要正确应对西方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的现实挑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必须有自成体系的思辨论证和话语权,必须从理论上深刻阐明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而提高对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二)进一步加强对发展协商民主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起步,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5中国的政党制度6白皮书进一步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的协商民主,追踪研究政党制度的实践创新,构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新理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从政治文明的视角加强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200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60年的宝贵经验,着眼于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继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这是胡锦涛同志对从事政党理论研究者提出的新要求,即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要从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它的理论构建、制度建设、文化基础和价值目标,为坚持和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服务。一种政党制度的产生既是特定国情的产物,更有其内在的理论支撑,只有理论完善才能使制度的坚持奠定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学者的责任就是要从理论上说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应然性。对此,学术界虽然已有不少论文发表,但比较零散;相关著作中也有所涉及,但尚未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构建。从内容上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研究的结合点略显单一,没有呈现出有些研究领域/百花齐放0的局面;从深度上看,也仅仅停留在相关作用关系的研究上,如政治文明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作用研究就不够深入。而且,有的研究只是冠以政党制度与政治文明的名称,实际上却是在进行政党制度体制机制的研究。因此,研究广度还需拓宽,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王顺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度的历史考察[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2]朱汉国.中国政党制度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3][12]肖超然,晓韦.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2003.

[4]宋春,刘景富,梁德.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M].延

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5]刘诚.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新创造)))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理

论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吴美华.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

社,2005.

34刘诚朱益飞: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研究综述2010年第4期

[7]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8]龙太江.多党合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M].北京:中国文史

出版社,2005.

[9]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0]梁琴,钟德淘.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杨雪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形成基础探析[J].江苏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37-41.

[13]贺良林.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完善的政治文化分析[J].华中师

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16.

[14]肖红.浅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国情基础[J].重庆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1999,(4):15-19.

[15]徐育苗.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J].社会主义研究,

2001,(3):29-33.

[16]天津市委统战部、南开大学联合课题组.中国政党制度之/特色0:

一种理论分析[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3-9. [17]李金河.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的价值取

向[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5-10.

[18]李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世界政治文明的贡献[J].

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07,(3):46-47.

[19]刘宁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其理论建设问题研究[J].马克思

主义与现实,2007,(6):158-160.

[20]赵增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制度发展中的伟大独创

[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5-26.

[21]虞崇胜.中国非对称性政党制度的特征与优势[J].领导之友,

2009,(3):24.

[22]邹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新论[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

学报,2004,(4):22-25.

[23]程晋富1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民主功能[J].重庆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5,(2):29-31.

[24]金崇芳,郁广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成机理及社会功能解析

[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

[25]彭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J].公民导刊,2009,(2):30-31.

[26]洪太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及其社会基础[J].西南交通大学硕

士论文,2002125-26.

[27]罗英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

的贡献[J].党史纵横,2008,(7):59.

[28]何启林.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突出贡献[J].

攀登,1999,(5):30-33.

[29]路爱林1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创新与发展[J].求实,

2004,(8):7-10.

[30]张卫江,廖继红,吴国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的创

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3):13-16.

[31]何虹.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新贡献

[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4):11-14.

[32]杭元祥.努力把多党合作搞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学习胡锦涛总

书记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J].中国统一战线,2007,(11):9. [33]杜青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党合作理论和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08,(4):5-6.

[34]邹谨.胡锦涛对多党合作事业的贡献[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09,(3):2.

[35]唐展风.多党合作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

2007,(3):42-43.

[36]杨文珠.多党合作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4,(7):62-65.

[37]齐卫平.完善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与政治文明建设的逻辑关联[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4):23-24.

[38]杨爱珍.在多党合作制度的视野中考量政治文明建设[J].湖北省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2):20-23.

[39]张晓敏.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

山东社会科学,2006,(5):144-146.

[40]周淑真,柴宝勇.政党制度价值的普适性与多党合作制度形式的

民族性[J].探索与争鸣,2009,(1):48-491

[41]甄小英1关于增强我国政党制度包容力的几点思考[J].上海市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2-6.

[42]杨爱珍.建设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探析[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

院学报,2006,(1):9-11.

[43]陈升东.论中国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J].岭南学刊,2007,

(6):33-36.

[44]王佐书.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7.

[45]赵晓呼.中国参政党[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46]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

社,2007.

[47]宋海,万安培.参政论[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

[48]游洛屏.参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政治责任[J].中央

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5-8.

[49]袁廷华.对加强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08,(2):3-6.

[50]王佐书.论中国民主党派的政治交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79-81.

[51]丁俊萍,程铁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视野中的党际和谐[J].党的

文献,2004,(4):35-39.

[52]张卫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构建更加和谐的政党

关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10-12.

[53]齐春雷.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J].江苏省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2007,(3):13-16.

[54]石作斌.略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下的政党关系文明[J].桂海论

丛,2005,(1):32-35.

[55]李金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初探[J].中央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08,(3):17-25.

[56]周淑真,吴美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思

考[J].新视野,2008,(4):59-62.

[57]任世红.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框架分析[J].江苏省社会

主义学院学报,2009,(2):15.

责任编辑:王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