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最新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两岸经贸关系是关乎国家统一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至今,在我们党对台方针政策的推动下,经过各方面的努力,两岸经贸关系进展良好。应运而生的ECFA的签订,更是打通了两岸经济合作的脉络,开启了两岸全方位合作新时代。,但与此同时,各类问题和障碍也有所暴露,情况依旧不容乐观。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大陆、台湾、国际三管齐下,两岸经贸关系必将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关键词】两岸经贸关系;ECFA;政策;全方位合作

“两岸”是指台湾海峡两边所对峙的、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有效统治的“中国大陆”以及由台湾当局政府有效统治的“台澎金马”。

中国大陆自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两岸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仍始终坚持不以政治分歧影响和干扰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方针,努力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但由于李登辉、陈水扁当局长期对两岸经贸采取限制性政策,使两岸经贸关系一度呈现出单向、民间、极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台商来中国大陆投资主要以间接方式进行,即投资必须经第三地注册公司转投资于大陆,只有100万美元以下的投资案可直接以台湾公司的名义投资,但是资金仍要经过第三地汇入中国大陆[1]。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通商,两岸贸易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由于台湾当局严格禁止中国大陆的资金进入岛内从事任何投资活动,这就形成了单向性的不正常局面,同时也造成两岸贸易不平衡。

直至2008年,国民党在岛内重新获得执政权,开放和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成为民意主流和执政者的政策导向。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以两岸和平双赢取代民进党的“台独”对抗思维,两岸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倡议下,经贸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两岸经贸互动将由民间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从政策和法律两个层面,积极创造台商投资中国大陆的有利环境。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基会(海峡交流基金会)恢复协商,“两会”协商机制的确立,开启了两岸准官方的制度性协商渠道。今后,两岸间可在制度层面解决两岸经贸交往中的部分问题,为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会”先后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2008年后半年至2009年,两岸经贸合作热潮不断。截至2009年底,两岸贸易额累计超过9600亿美元。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与影响,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双双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大幅衰退局面。

按照台湾方面统计,台湾来自大陆的外销接单在2008年上半年呈现两位数高增长,下半年形势急转直下,7月仅增长1.7%, 8月开始呈现负增长8.9%, 9月份负增长10.8%, 10月负增长22.8%,创历史最大衰退。台湾对大陆出口也从上半年的两位数增长转变为9月份开始的负增长16.3%,10月份衰退19.9%,11月份进一步衰退38.5%。

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台湾对大陆(包括香港)市场的依存度也相应下降,从近两年的近40%降为11月份的33.6%。台商对大陆投资,持续维持投资项目减少与投资金额低增长或负增长态势。依商务部统计,2008年1至9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692个,同比减少31.8%。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4.6亿美元,年增长7.3%,而合同投资金额持续负增长。依台湾方面统计,2008年1至10月,台商对大陆投资金额为83亿美元,年增长仅9%,增长速度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

2010年,国际经济形势逐步回升,台湾经济开始好转。中国大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继续实施刺激消费与扩大投资政策,总体经济将保持8% 以上增长,维持较高增长速度。加上两岸经济合作效果逐步显现,两岸贸易将出现较高的恢复性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也将会出现新的发展,并且在投资方式、投资地区与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新的调整。201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看点或两岸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是协商与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ECFA——两岸经贸关系里程碑

2010年6月29日,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举行了恢复协商以来,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9月12日,两岸两会确认ECFA正式生效。

ECFA包括序言和5章16条及5个附件,基本涵盖了两岸间的主要经济活动,包括对现有机制的补充与完善,对未来合作的展望与开拓,以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的防范和争端解决。据此次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两岸共计有800多项产品将在两年内分3步实现零关税。据台湾方面测算,这项条款将为台湾方面节省大约200万美元的关税。其中,在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包括农产品、化工产品、机械产品、电子产品等10类,基本上涵盖台湾各个产业,金额超过120亿美元。台湾将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包括石化产品、机械产品、纺织产品及其他产品等4类,金额约30亿美元[3]。在服务贸易早期收获方面,大陆将对会计、计算机及其相关服务、研究和开发、会议、专业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医院、民用航空器维修,以及银行、证券、保险

等11个服务行业扩大开放。台湾将对研究与发展、会议、展览、特制品设计、进口电影片配额、经纪商、运动及其他娱乐、航空电脑订位系统以及银行等9个服务行业进一步放开[4]。

ECFA的签署可谓酝酿已久。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明确提出“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2008年底,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2009年12月,海协会、海基会领导人在台中举行第四次会谈,同意将这份协议纳入第五次“两会”协商重点推进议题。2010年1月,关于ECFA的海协会、海基会首次专家工作商谈在北京举行。此后的五个月,海协会、海基会都分别在台湾桃园和北京举行了两次专家工作商谈,逐渐敲定协议文本组成、早期收获计划等重要内容。可以说,ECFA是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达成的,它的正式签署,给两岸为时两年的艰苦谈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ECFA的签订是两岸共同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的关键性一步,是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的一个里程碑,是继“三通”之后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又一个具有历史性转折意义的事件。

最近10年,两岸经贸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ECFA的签订正是迎合了这一变化。

台湾经济一度长期依赖欧美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然而,随着台湾的外向型产业大量到大陆投资,拉动台湾对大陆的出口贸易。同时,台湾向大陆的进口贸易,尤其是农工原料和半成品,也呈现增加态势。投资与贸易活动已使两岸产业分工越趋紧密,两岸双边贸易规模扩大,相互投资也更为频繁,中国大陆自1992年起便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两岸贸易额自2001年突破300亿美元后,连年攀高,中国大陆继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目前两岸贸易,特别是中国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柱,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程度由此提高。从两岸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大陆从台湾进口的前几大类产品主要为机电类产品、塑料橡胶制品、纺织及其制品以及金属制品等。同时,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两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从中国大陆对台湾贸易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四省(市),即广东、江苏、福建、上海是最大集中地。上述四省(市)自台湾进口额都明显大于对台湾出口额,对台湾贸易逆差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总额的4/5以上。

两岸贸易逐渐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仍以工业原料和机器设备出口中国大陆,中国大陆则出口农业原料到台湾,两岸以互补方式进行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到了80年代末期至现在,中国大陆出口台湾货物中,半制成品、制成品、化学产品等精加工制成品的比重增加,两岸产业内贸易趋势明显。然而与此同时,两岸服务贸易却远远落后于两岸货物贸易的发展。

作为外向型经济,2008年,台湾对外贸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第四季出现台湾有贸易统计以来的最严重衰退,衰退领域几乎遍及所有出口产品和出口地区。据台湾相关数据

显示,2009年,台湾货物对外贸易总额为3783.6亿美元,同比下降23.7%。然而,2008年两岸关系的回暖和正常化回归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复苏。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至6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693.7亿美元,同比上升61.2%。台湾2010年上半年对大陆的出口增长为53%,创历史记录。可以这样认为,台湾对大陆的依赖以及两岸经贸关系的融合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台湾经济的复苏紧密依赖中国大陆。

无疑,ECFA的签订将为台湾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岛内有关机构测算,台湾从ECFA 获得的整体经济效益包括GDP增长1.65%—1.72% 和就业人数增加约26万,此外,早期收获清单将使台湾获得总降税利益近300亿元新台币。岛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ECFA将为台湾经济带来多重利好。如大陆将对台逐步实施500多项产品零关税及数十项服务市场开放,这将有效增加台湾产品对大陆的出口以及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岛内的投资与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及总体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早期收获计划在相当比例上涉及传统产业,对台湾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及发展将大有裨益。

ECFA的签订对台湾而言,不光是经济,更是其全方位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有利于台湾提升自己在国际经济环境中的地位。在ECFA框架下,台湾和大陆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使台湾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优势,从而形成竞争优势。ECFA签订后,台湾当局也非常看好其对台湾经济的影响。7月19号,台湾中研院发布最新经济展望,将台湾今年经济增长率由去年12月预测的4.73%上调至6.89%。

台湾虽然经济发展程度比中国大陆高,人均GDP比大陆高,但从GDP规模而言,它还是远小于中国大陆的,ECFA协议的签订在促进台湾GDP增长的同时也会提升中国大陆的GDP 增长。

随着ECFA的签署、两岸经贸进入正常化规范化,两岸间的经贸合作模式也将发生变化。大陆和台湾,就目前来说,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互补性。台湾的优势要素在于资金、技术、管理和行销方式,与之相比,大陆的优势在于基础研究、土地、资本、市场等等。今后,两岸之间的合作将从过去简单的资本移动向要素整合方向发展,未来两岸合作将更多采取项目合作方式,这将为产业整合带来深远影响。在ECFA之下,两岸可以分工合作,把各自的比较优势转化成双方的竞争优势,开创出两岸经济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为两岸携手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后ECFA时代——困难与挑战

两岸签订ECFA毋庸置疑是件好事,但两岸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才刚刚开始。

就经济方面而言,交流的频密意味着旧有合作模式问题的暴露。

中国大陆是一个人均GDP比较低的发展中经济体,这个发展中经济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服务贸易不是很发达,很多甚至比较落后,然而台湾的人均GDP比较高,它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也相对比较强。两岸经贸在这样的情况下实行更进一步的开放,会使大陆的服务业承

受相当大的压力。

此外,两岸贸易商品构成不尽合理,将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之间的差距。大陆对台湾输出的商品中主要以民生用消费品和轻纺、家电产品为主,其中以中药材为最大宗,占输出总值的33.4%,第二位是鱼类,占27.54%,香烟则占10.07%,居于第三位,仅上述三大类产品就占了大陆对台湾转出口的70%以上。而台湾输往大陆的产品则主要集中于工业原料和机电及零配件,其中人造纤维、纱布占40.96%,电机与电子零组件占10.15%,塑胶原料9.74%,机械设备8.49%,上述产品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近70%[5]。由此可见,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呈现出落后地区对先进工业区的形态。由于大陆产品附加值较低,台湾出口的产品附加值相对比较高,因而不利于缩小两岸贸易不平衡的差距。近年来,大陆对台湾出口的产品中,附加值高的产品如机电产品及其零件有了一定增长,台湾对大陆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两岸贸易商品结构在互补的基础上日渐趋于合理,但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仍是两岸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两岸经贸互动迄今,由于大陆的经济规模大,马英九当局为了制造“资金回流”的政绩而大幅调降遗赠税,由此造就出一批超级富豪,同时由于区域整合加速,也伴随出现了一批向下滑落的新贫阶级。台湾社会M型化所造成的民怨,ECFA却被看成了替罪羊。

就政治方面而言,ECFA的签订引爆了近年来台湾政治上最大的政党角力。

2010年6月26日,即协商完成后的第二天,民进党即发动“反一中市场,人民要公投”十万群众大示威。这次群众抗议大游行,表面上是“反一中市场”,实则是在为年底的五都选举做动员操兵。年登耄耋的李登辉也参加了此次游行并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的“五都全赢”、“弃马保台”的口号,已经可以认作为是在为反ECFA定调。这也意味着两岸经贸问题所造成的政治及社会变化,已势不可免地将成为今年年底五都选举的重点,虽然大陆已多方极力对台湾让利,但这种让利是否有利于国民党政权的维系,还犹未可知。

其实ECPA的签订本身即是一场没有“政治概念”的政治较量。从一开始,台湾当局就对ECFA协议进行“政治定调”,一方面坚持协议中不应也不会出现“一个中国”原则与“一国两制”等政治概念,即等同于要求大陆不得提出这些政治主张;另一方面却不断强调协议中要维护“台湾主权”与“台湾主体性”,其本身又是典型的政治考虑。这一切都明确并揭示出,致力于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ECPA的签订是在两岸政治互信还不够稳固、两岸在法理上还处于“敌对状态”、政治对话与政治协议都还不便涉及的情况下进行的。显然,ECFA政治基础有欠牢靠,未来ECFA的后续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因而充满变数。

后ECFA时代——多方协作

尽管困难与挑战重重,未来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前景依旧应该是美好的。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同胞们的共同愿望,以双方的根本利益为考量,顺应了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海峡

两岸及国际上的各个有关方面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控发展动向,迎合发展趋势,时时调整,以确保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大陆政策方面

大陆方面将严格遵循ECFA,执行鼓励台湾同胞来中国大陆投资和从事其它经济活动的政策,依法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具体而言:

1、大陆方面应改革现行经贸体制,使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同时、在关税目录、运输、保险、仓储、检验、展览、加工、汇款、投资的审批和管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运作体系及制度,促进台商对大陆经贸政策运作的了解,增强他们同大陆从事经贸往来的安全感。

2、根据生产与技术条件的变化,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工业,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变不合理的对台出口结构。

3、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优化服务政策。提高管理、服务部门人员的素质,各地有关职能部门紧密配,提高办事效率,强化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加大对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除保证在石油化工、电子、汽车等制造业有较大的市场规模外,在铁路和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公路、机场和民航飞机、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也应具有空前规模。

4、加强引入台资的产业结构导向,重点鼓励台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产业。积极引导台资投向中西部薄弱地区,加快全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二、台湾政策方面

ECFA签订后,中国大陆将进一步开放市场,对台湾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台湾当局应选择积极的政策,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持积极态度,并着眼长远,全盘规划,主动创造条件加速两岸经贸的发展。

1、台湾方面应针对现行的大陆经贸政策,对目前仍坚守的“间接”、“单向”、“民间”的贸易政策和投资政策进行检讨,逐步取消对大陆商品、资金进入台湾的种种限制,放宽台湾商品、资金进入大陆市场的重重限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双向、互助互利的经贸交流与合作。

2、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台湾有关方面应深刻反省,停止分裂祖国的恶劣行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实现祖国统一。在大统一的环境下,与中国大陆携手共创明天。

3、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台商必须坚持巩固在大陆市场已争得一席之地的市场,加强研发新产品,努力创造世界名牌产品,进一步开发大陆内地市场。

三、两岸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中国大陆与台湾方面的协调与合作。

1、两岸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以大陆市场的优势来培育台资企业的知名品牌,再利用台湾在世界生产和销售的网络将这些品牌产品推向全球,以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对代工生产模

式的高度依赖,形成两岸制造业合作与分工的新布局。两岸间合理的经济分工,可以克服双方在各自经济结构中所存在着的经济反差,以两岸增长的内生合作动力来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

2、两岸应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兼顾两岸特殊的地缘文化关系和经贸互补关系,进行两岸间的理性沟通和经贸对话,缩小认识差距,努力建立起适应新周期波动的经贸互动政策,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看似只涉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两方,但仔细推究便不难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国际环境的允许和配合。

美国是影响两岸经贸发展的重要国际因素。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陆经济腾飞,中美经济互补性强,使双方往来日益密切。美国的对外战略特别是在东亚的经济、政治战略开始以中国作为核心考虑因素,因而中美经济关系和两岸经贸关系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台湾在亚洲的特殊地位,美国十分关注同其经济、政治的发展关系。美国在冷战期间曾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虽然目前这些优势已经逐渐被大陆取代,但不能因此否认台美经济和两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出于对自己霸权地位的维护,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密切经济合作的同时,利用台美密切的经济合作直接向台湾兜售军火,挑起两岸矛盾,从政治和军事上,破坏两岸经济往来的和平环境,成功变身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阻石。

随着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不断改善,特别是马英九当局执政以后,两岸关系趋势良好并且不断进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需要通过各种渠道确保局势持续良好发展。鉴于美国可以牵动两岸关系演变的方向,中国国台办主任王毅于2010年10月20号抵达美国华盛顿进行访问。可以这样认为,王毅访美一方面是出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的尊重,承认其对台湾和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就两岸关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美方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进而暗示美方:两岸关系的良好发展将不会影响美方的战略利益。最终争取美方在两岸协商和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两岸关系是美国用于对付中国的棋子——美方可以利用对台军售使两岸关系发生逆转。因此,中国需要消除中美战略互疑,以不太激进的方式,为两岸经贸发展创造和谐的政治、军事环境,也可顺势利用国际的支持或同情,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实力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逐渐加大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1)”正式于2010年1月1日成立,这样一个新“经济隆起带”的形成,有益于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机制是执行于1993年生效的东盟《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各个成员之间的贸易关税到2002年降低为0至5%,进而促进东亚区域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台湾所依靠的生存条件,不是政治,而是经济,经济决定政治。台湾以欧美、大陆和东

南亚为主要市场,其经济的技术源头在日本,台湾本身只是处于高级加工阶段。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欧美、东南亚市场的台湾份额将会向中国大陆转移,这将使台湾面临失去大量的市场空间的威胁,与此同时日本企业也会加大其在大陆的投资,签订ECFA,加快两岸经贸关系向更广更深的层次发展是台湾经济摆脱边缘化危机所要做出的必然选择。

总的来说,两岸经贸关系一路曲折发展,硕果累累,ECFA的签订是其发展现状概况的一个生动缩影和具体体现。虽然目前ECFA还仅仅是框架协议,只有原则和宗旨,其今后的具体实施之路将荆棘密布,很可能要长期考验我们的耐心,并需要我们表现出智慧和团结。然而协议一旦签订,便如“开弓没有回头箭”,是不可逆转的,两岸经贸合作必将往更加全方位而且层次更高程度更深的方向发展,两岸经贸关系也必将在其自身发展规律与内在要求的推动下继续保持向前发展的良好势头!

参考文献

[1] 《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第四条,1991年7月31日。

[2] 王建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中国网,2009年1月9日。

[3]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附件一货物贸易早期收获产品清单及降税安排》。

[4]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

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公共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更好瞻望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 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领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职业和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公共关系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未来走势。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

了。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1.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原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2.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希腊人认为,较强的修辞能力是参与政治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来架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3.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1)古代的游说活动 2)古代帝王对民意的重视 3)古代商业经济领域的诚信原则“和” 4)古代军事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19世纪中叶在美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 “报刊宣传活动”,是指一个组织为了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雇佣报刊宣传员在报刊上进行宣传活动,以制造舆论,扩大影响。 当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巴纳姆。巴纳姆的信条是“凡宣传皆好事”。 当时,这种把新闻媒介视为异己,或利用

我国公关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目录: 一.中国公关业二十年的简要回顾--------------------------3 二.中国公关行业现状 三.中国公关关系问题 ㈠步入了庸俗关系的误区----------------------------------------------------------------4㈡步入了选美误区-------------------------------------------------------------------------5 ㈢步入纯粹社交误区----------------------------------------------------------------------5㈣我国公关业的行业竞争无序----------------------------------------------------------5㈤我国公关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5㈥我国公关业的行业法律体系不健全-------------------------------------------------5㈦我国公关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弱-------------------------------------------------------6 四.针对我国公关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㈠改善行业空间环境,防范行业竞争-------------------------------------------------6㈡整合公关行业资源,完善公关行业管理方法和方式----------------------------6㈢制定科学的人才策略,促进人才教育,合理聘用、使用和留住专业人-------6㈣合理聘用并使用本土化公关专业人才-----------------------------------------------6㈤留住专业公关人才-----------------------------------------------------------------------6㈥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关业法律体系-----------------------------------------------------6㈦树立品牌理念-----------------------------------------------------------------------------7五.参考文献 --------------------------------------------8

公共关系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活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共关系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首先来说,公共关系的职业化会越来越高。许多企业都成立了公关部,用来解决各种突发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这种职业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也就会越来越职业化。 第二,规模日趋扩大。职业化的提高会导致更多的人去参与它。因此导致它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同时对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第三,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理论已日臻成熟和完善。但是随着社会各个学科邻域的发展,公共关系学也会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更一步的增强公共关系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实际指导作用。 第四,技术手段也会日益现代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理论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现代公共关系人员运用各种高科技产品进行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010中国公关市场发展判断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关一直在摸爬滚打中发展。从本质上看,中国公关的主 旋律都是在探索,这也注定了中国公关的青涩。它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虽然已经 不再童真和顽皮,心智的成熟却在模棱两可之间。从2010年开始,中国公关市场将进 入青春期。就像生活中的年轻人一样,公关公司也将出现三种走向:一小部分成为社会 精英;一部分将迷失自我,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和“问题分子”;而绝大部分公司仍然 不能逃脱碌碌无为的命运。所以,2010年会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将会让公关市场的 格局感更明显。 与此同时,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之路,也将从2010年开始。这一年,中国公 关将开始书写新的传奇。在此前的20余年间,中国公关始终在“全盘西化”和“本土 创造”之间左奔右突。虽然也趟出了一条“中国式公关”的生存之道,但却缺乏方向感, 更难以确立其“先进生产力”的本质属性。2010年,中国公关承担如此使命的时机到 了。 2010年,中国公关必须正视技术革命。互联网的纵深发展、三网合一的紧密推进、

从台海两岸经贸关系的历史_现状看其未来(精)

广角Wide Angle 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 回顾三十年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两岸关系的缓和与经贸往来的恢复阶段(1979-1986年 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始于1970年代末。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 布《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主张,其后经过1981年的“叶九条”和1983年的“邓六条”,大陆对台政策完成了由“解放台湾”向“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历史性转变,使两岸军事对抗状况大大缓和;同时,大陆加快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使两岸经贸活动增加了新的市场诱因。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陆有关部也开始启动对台贸易活动。如从1979年起,大陆开始主动邀请台湾商参加广交会,并于1980年主动派出大型采购团赴港采购台湾产品,仅第一批合同金额即达8,000万美元等,两岸经济往来进入恢复时期。 2、两岸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阶段(1987-1992年 1987年前后,台湾方面解除“戒严”和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台商赴大陆投资逐渐化暗为明;台湾民众赴大陆人数迅速增多,其中许多民众借探亲名义赴大陆进行经商和投资活动,两岸经贸交流活动开始活跃起来。与此同时,由于在1980年代中后期台湾步入新一轮经济转型期,传统以加工出口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产业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为解决“泡沫经济”问题,台湾于1987年大幅度放宽外汇管制,允许每人每年汇出外汇金额500万美元。 于是台湾劳力密集型产业大量向大陆转 移,赴大陆投资迅速增多。针对这一形势, 大陆制订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法规与措 施,加强鼓励台商对大陆投资与开展两岸

贸易活动。如在投资方面,198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对鼓励台商到大陆投资首次提出了系统的规定,予以台商以较大的优惠与便利,对台 商在大陆投资的权益提供保障。至此,两 岸经济关系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期。 3、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化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掀起 了第二次改革开放的高潮,经济开放程度 进一步提高,在引进台外资政策上出台一 系列新政策和优惠措施,对台经贸政策不 断完善,并趋向法制化。与此同时,台湾 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进一步加快,传统劳力 密集型产业加速向海外特别是大陆地区转移,并进而带动了中上游重化工业的大陆 投资步伐。台湾的大陆经贸政策也有了一定幅度的调整和松动。在这样的背景下, 两岸经济关系自1990年代以后步入深化发

公共关系现状

《公共关系学》课程期中考查论文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我国公关的历史渊源 (2) 1、我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历史拾遗 (2) 2、我国古代公关分析 (3) 3、我国古代公关思想对现代公关的影响 (3) 二、公关的界定 (4) 三、我国公关的现状 (4) 1、我国公关的可喜现状 (4) 2、我国公关可忧的现状 (5) 2.1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公关市场供需不平衡 (5) 2.4从理论研究、教育上来说 (6) 参考文献 (7)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此影响之下,作为舶来品的公关,是应中国的改革开放诞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它的中国化也就是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由此而带来的现状如何?笔者将从公共关系学的历史渊源、改革开放后的再引进出发,加上充分考虑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影响的情况下,对公共关系的现状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公共关系、发展现状 一、我国公关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中国,公共关系自古有之,只是系统的、理论化的公共关系学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许多新兴学科传进来的。这里,笔者从历史中找寻一些片段,试图寻找公共关系在我国的萌芽或者说渊源,“饮水思源”,以此加深对其现状的认识。 1、我国古代公共关系的历史拾遗 讲一个故事:大约公元前450年左右,也就是在春秋早期,鲁国的著名机械制造家公输般,正夜以继日,为楚国制造新的攻城器械,准备攻打宋国。楚国可是春秋五霸之一,而宋国却是小国,战争一旦打响,结果可想而知。这时,旅居宋国的墨子挺身而出,通过锋利巧妙的言辞,发动了一场公关战,最终止楚攻宋。这可以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关记录了1。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很多公共案例: ?①盘庚迁都 ?②周武王的《誓师词》,列举了商纣王的三条罪状“仁义之师” ?③周朝“采诗”:体察民情 ?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运用“激励的理论”来搞好内部公共关系 ?⑤苏秦联纵抗秦 ?⑥张骞西域之行

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

《商场现代化》2012年12月(中旬刊)总第704 期 商业研究 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回顾与对未来的展望 ■蒋耀平 商务部副部长 2008年以来,大陆方面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方针,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与台湾方面共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两岸经济合作由“间接、单向”发展为“直接、双向”,开启了两岸全面“三通”的新时期。1979年元旦,大陆方面发表 《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据大陆方面统计, 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2008年7月,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放赴台湾团队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也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两岸分两批次共开放大陆9个试点城市。据台方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为台湾带来2022亿新台币(约430亿人民币)的收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市场。 第二,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一是框架协议成功签署,两岸合作开创新局。2008年6月,两会恢复协商,并相继签署16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简称框架协议),是继两岸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ECFA 签署后,两岸领导人、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给予了积极评价。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份为民谋利、 互利双赢、影响深远的好协议,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 二是早期收获成效显著,切实惠及两岸民众。为使两岸同胞早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两岸各业务部门在2011年1月1日全面实施了ECFA “早期收获”,实施效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增长速度快。据大陆方面统计,2011年早期收获大陆对台降税产品,一般贸易项下自台进口增长30%,高于同口径下大陆整体进口增幅7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大陆自日本、美国、欧盟的进口增幅。2012年1月1日以来,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实行了第二阶段降税,双方有94.5%以上的早期收获产品实现了零关税。2012年上半年, 大陆进口享受ECFA 关税优惠的货物39.1亿美元,增长98%,税款优惠15.4亿人民币(2011年全年税款优惠为7.8亿人民币 ),增长3.3倍。⑵利用率更高。据大陆方面统计,在货物贸易领域,2011年早期收获大陆对台降税产品,一般贸易项下自台进口81.2亿美元,其中享受关税优惠的货物41.2亿美元,利用率达50.7%。2012年上半年,大陆进口享受ECFA 关税优惠的货物39.1亿美元,利用率高达84%。在服务贸易领域,台湾服务提供者依据早期收获进入大陆的利用率达91%,大陆服务提供者依据早收进入台湾的利用率也达到78%。 ⑶覆盖范围全。截至2012年6月底,在货物贸易领域,台方签发ECFA 原产地证书超过6.7万份,产品涵盖化工、机械、塑料制品、冶金、纺织、矿产、电子汽车、仪器仪表、医疗、农产品等10个行业,受惠的除少数大企业外,还涉及很多中小企业。 据大陆方面统计,在服务贸易领域,非金融领域有135家台湾企业获准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金融领域惠及19家台湾金融机构。另有8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有效期1年的“临时执业许可证”。8部台湾影片进入大陆,其中6部已公映。三是双方成立了经合会,搭建经贸沟通平台。2011年1

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

中国公共关系现状及问题浅析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新生活,全球公关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中国公关事业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公关选择了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中国也选择了公关。公关,作为一种舶来品,他的导入和传播需要一个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 20 多年的风雨催新花,中国的公关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它经历了公关实务、公关传播与教务,公关理论研究、公关组织建设的递进式发展,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任重而道远。 近20年来我国内地公共关系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当代的公共关系最初发端于宾馆、饭店和旅游业。这些旅游宾馆业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公共关系也被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并在实际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威力。目前,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公关市场已初步形成,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公关公诉纷纷抢滩中国的公关市场,与中资公司联营或建立办事机构和业务点,着对中国公关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虽然我国公共关系事业正在迅猛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行业增长迅速,地区间存在差距。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地区差距使中国公关行业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些差距不仅表现在GDP 增长上,也表现在社会发展上,而且地区差距与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相互交叉、重叠。虽然二三级城市公关市场已经启动,但地区差别使中国的公关市场无法平衡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行业滞后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公关高级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新公司不断涌现,人才流动加剧,总监和客户经理成为市场最紧缺的两种人才。现代公共关系在中国实在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行业,与国际公关巨头相比,本地公关公司的劣势明显本地公关公司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实力较弱,知名度低,业务经验不足众多中资本地公关公司底子薄,知名度低,而与他们竞争的国际公关巨头却实力非凡。在公开竞标中国际公关公司主要以业务经验、服务品质和服务资源取胜,而本地公关公司则过分依赖执行力量。 那么如何解决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呢?首先,克服传统文化心态对公关发展的阻碍,继续在全民中普及公共关系知识。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的民族精髓,但其中一些思想却正对公共关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崇尚气节、讲求情操是中华民族的浩然之风,但气节观念常演化为“自我中心论”,容易导致自我封闭,对公关的发展极为不利。国人思想中普遍存在的“贵和持中”的思想,会抑制公平竞争, 抹煞公关的个性和创意。然后,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加快职业化进程。建立完善的公关职业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公关业走上职业化的必由之路。公共关系教育应注重培养高级公关人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公关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新时代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公关人才,他们应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既是公关领域的“专才”, 又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通才”。高级公关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正规高等教育,这也是中国今后公共关系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基于公关教育重知识、轻技能的现实,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专业公关业务培训机制和培训课程体系,以弥补当前公关教育和研究的不足。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公共关系的作用将会被人们更加熟知和重视,中国的公共关系行业也必将真正走向成熟。

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

一、阐述公共关系发展的历史。(论述、1页) 公共关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是有着悠久历史的。 古代西方的类公关。外国古代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宣传工具、演讲和人际交往等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和行为,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古希腊、古罗马,统治者就一方面利用武力、一方面用舆论手段来控制社会,处理与民众的关系。这可以算是早期公共关系的萌芽。 主要代表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注重具体方法技术研究,如演讲,修辞,逻辑,旨在说服他人。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强调怎样用语音来影响听众的艺术。 中国是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蕴藏着深刻而丰富的公共关系思想与活动,可追溯到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老子、鬼谷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安石等安邦治国方案及政治活动中体现了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如老子提倡“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的与人为善的交往原则;兵家认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原则;法家以“性恶论”应用法、术、权、势来管制民众;纵横家则提倡“远近交攻,纵横捭阖”的思想;儒家孔子提出“仁政”忠恕之道、信义为重,孟子提出“君轻民重”、君王应体恤民情。古代公共关系重视民心所向,调节施政措施;守信用,重信誉;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和的重要作用。 纵观中西方古代的公共关系,都带有浓厚的功利性;盲目的,被动的进行原始状态的公共关系,本能的自发行为,没有明确的公共关系意识;与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没有分化出来;主要发生在政治领域,不涉及经济。 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诸多不同,但在社会的长期不断发展中,都为现代的公共关系积淀了一定的经验。19世纪中期,公共关系开始由原始向现代、由朦胧向清晰、由零星向系统、由感性向理性的历史性转变。到了20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开始在美国出现。 现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菲尼斯·巴纳姆时期、艾维·李时期、爱德华·博内斯时期以及斯科特·卡特李普和弗兰克·杰弗金斯时期,基本走向成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向全世界延伸,公共关系发展职业化、行业化,理论规范化、国际化,主体多元化,全方位发展。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英国伦敦成立,总部在日内瓦。80年代进入中国大陆,这些年全国逐渐开始公关教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公关人才。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国家对公共关系变得更加重视。尤其是社会与信息高速发展,国家更需要掌握公关主动权。

论我国公关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我国公关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公关从无到有、从言微到力沉、从被误解到被重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地不断加快,中国公关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从我国近年来的公关事业成就出发,浅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关事业存在的诸如地域差异、人才匮乏等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及解决方案并从七个方面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公关的发展变化趋势。 关键词:公关现状发展趋势市场 一、我国公关现状 (一)我国内地公关事业的发展成就 我国当代的公共关系最初发端于宾馆、饭店和旅游业。这些旅游宾馆业卓有成效的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公共关系也被一些国营大中型企业所重视和采用,并在实际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威力。 目前,全国的各级公关公司组织超过150家,专业公关公司上千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来本土化的公关公司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超过30%,中国公关市场已初步形成,并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国际公

关公司纷纷抢滩中国的公关市场,与中资公司联营或建立办事机构和业务点,针对中国公关市场的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大陆公共关系服务市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耐用消费品(汽车、家电)、IT(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及其外设)、通讯(包括手机等通讯类产品)、快速消费品、医疗保健等领域为当前主要服务领域。新闻传播、活动执行、企业传播、营销传播和咨询顾问为公共关系公司最主要的服务产品,而奥运公关、网络公关、事件营销、CSR项目和体育传播则成为新的服务手段。公关公司的成长中,实施品牌战略、形象管理和化解危机等方面创造了不少成功的案例,推动了公共关系实务的发展。 一个行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走专业化和规范化道路的结果,而要实施专业化,就要不断进行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要总结经验,开拓新的领域。公共关系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也为公共关系高等教育提供了契机。目前全国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和重点理工大学都已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有的大学还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进行公共关系的研究生学位教育。 (二)我国公共关系事业存在的问题 1.行业增长迅速,地区间存在差距。 一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都是中国公关市场重心。据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CIPRA) 估计,以上三个市场占据市场份额达60 %以上;其中北京市场占主导地位, 中国公关行业排名前10 位的国际公关公司,在华业务总部绝大多数设在北京,而且90 %以上的公司在上海、广州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由于许多外企在华总部的迁入,APEC 会议的举办,以及成功申办2010 年世博会,上海市场成为另一个亮点。但地区差距使中国公关行业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表明,最近几年的中国地区差别,即沿海省份与其他边远地区的差别非但没有缩小,反而在扩大。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严重的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进与趋势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68期2009年第30期Serial No.68 No.30,2009摘 要: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等级不断提升、出口导向明显等特 点,从发展趋势看,本土化经营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和农业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大。 关键词:经贸合作;台商;本土化经营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09)30-0155-02 收稿日期:2009-06-08 作者简介:张晓群(1966-),男,安徽芜湖人,副教授,从事应用经济学研究。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进与趋势 张晓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州510630) 自1979年年初祖国大陆提出“三通”倡议以后,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由于两岸特殊的政治关系,政治因素在两岸经贸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互利基础上的两岸分工合作逐步形成。 1979年以来,两岸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1986年,是初步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转口贸易为主,以转口投资为辅,经贸额度小,项目单一,两岸贸易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个阶段两岸的贸易额是39.9亿美元。第二阶段为1987—2001年,是平稳发展阶段。以台湾当局宣布自1987年11月起允许台胞经第三地转赴大陆探亲为重大契机,台湾厂商纷纷到大陆考察市场与资源情况,商务活动日益频繁,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此期间无论是两岸的总贸易增长率还是中国大陆对台出口和从台湾进口增长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投资方面,大陆成为台商对外投资和寻求发展的经济腹地。第三阶段,2002年至现在,两岸贸易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2001年底和2002年初,两岸先后正式加入WTO ,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两岸的经济环境,也对两岸经贸往来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加入WTO 为两岸经贸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推动两岸经贸关系大大加强。为了履行对WTO 的承诺,两岸均采取了一些扩大开放、减少限制的实际措施。加入WTO 后,在双方均扩大开放的互动作用下,两岸的经贸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第四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而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两岸贸易具有明显的单项性和不平衡性。两岸贸易的单项性,使台湾对大陆贸易形成巨额顺差,除了1979年台湾从大陆进口的金额高于出口的金额,出现0.35亿美元的逆差外,台湾对大陆贸易每年都呈现顺差的局面。到2006年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累 计为3987.6亿美元。自1992年起,台湾对大陆顺差每年均超台湾对全球顺差,换句话说,若扣除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已经陷入巨额贸易逆差的窘境,可见两岸贸易对台湾出口市场之重要性。 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两岸之间已经有很深的贸易依赖关系。两岸贸易总额截至2007年底已达6036.9亿美元。从2003年起,大陆超越美国、日本,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台商在大陆累计投资项目71847个, 合同金额1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9.1亿美元。从以上数字不难看出,两岸经贸发展越来越紧密。 二十多年来海峡两岸贸易合作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两岸贸易在双边经济中地位不断提升。海峡两岸的贸易规模由1978年的0.4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12.3亿美元,增长了1982倍,海峡两岸贸易占中国大陆对外贸易的比重由1978年的0.22%增长到6.4%。2007年台湾地区从与中国大陆的贸易中获取581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中国大陆成为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 其二,海峡两岸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参与贸易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伴随着台湾地区工业制造业企业向中国大陆地区的不断产业转移,海峡两岸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参与贸易的企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主要以轻工类消费品为主,占台湾地区向大陆出口贸易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对上游原材料的需要,台湾地区主要向中国大陆出口中间品和半成品,向中国大陆出口这类产品占其向中国大陆总出口的90%以上。2000年后机电产品、电子信息产品和其配件居向中国大陆出口产品前列。与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相对应的是中国大陆对台湾地区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向台湾地区出口以土特产品为主,占向台湾地区出口规模的90%以上,20世纪90年代后对台出口商品转变为以工业原材料、农产品、工业半成品为主,占80%以上, 一 155——

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分析

· 424 · 文理学科研究读写算 2014年 第11期1.引言 如今在网络盛行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与壮大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因为对于以传播为主要工作手段的公共关系来说,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关系的维护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专业人员来说,研究网络、并把它运用到公共关系实践中在当下自然而然成为公关从业人员所关注的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在公共关系实践中的运用还处在萌芽阶段,许多组织对它的应用仅限于简单的网上新闻发布,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进行公共关系的维护。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对公共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 2.国内网络公关的现状 由于当今网络的普及,大众对网络的使用愈加频繁,网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或公共事件的评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网络公关是策略性地、长期性地、针对广泛的网络受众进行讯息传播的过程,服务于品牌和公司的长远目标。这就区别于其他网络营销方式,网络公关并不是以直接销售为目的,信息传递目标也不单单是目标客户,只要对公司有影响的人群都是目标对象。相对于传统公关,网络公关具有互动性、形式多样、效果易于评估、有效影响终端消费者等特点。 传统公关,无论是平面、电视、广播还是网络新闻,对客户的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而在网络公关中,用户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信息内容不仅可以为组织提供真实的反馈,更有可能成为二次和多次传播的素材。网络公关的形式多样,突破了传统公关以软文为主要手段的公关方式,而进入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的时代。对于传统媒体的效果评估,无论是报纸的发行量和阅读量,还是网络新闻的点击量都无法有效地评估出公关的传播效果,而在网络公关的形式中,不仅可以精确测量出是否投放到目标用户中,而且互动性的交流为传播效果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评估标准。 网络公关相对于传统公关,可以更有效地影响终端消费者。传统公关只能够给目标受众留下品牌和产品的印象,但是网络公关,不仅具有前面提到的互动性,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特征,精准锁定目标受众,从而将信息最优化地传达给想要传达的人群,更加有效地影响终端消费者。 3.网络公关的形式 3.1 网络媒体新闻发布会 企业有重大事件发布或者是举行线下新闻发布会,可以与媒体合作,同期举办网上新闻发布会或设立新闻专题,向受众传达全面完整的企业信息。由于网络信息容量大,不受版面限制,这样就可兼有图文、音视频等内容,并可随时与网民受众进行自由互动,所以,网上的新闻发布会可达到更好的公共关系维护效果。 3.2 BBS 论坛或社交媒体公关 BBS 论坛或社交媒体聚集了众多网民或业界领袖,对广大网民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企业应该关注网上社区及社交媒体的形象公关以及有关社区或社交媒体的信息或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4.由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公共关系传播的变革4.1 传播主体更为突出 传统公共关系传播主体一般都是以正式组织尤其是合法组织为主体进行传播的,然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不仅仅是合法的企业组织,各种团体、甚至个人都可以成为公共关系的主体。有很多面向公众的新传播组织,在自身发展因素和 经济利益因素的驱使下,加入到大众传播队伍中,这就使得公共关系的主体得到了拓展。 4.2 带来新的传播渠道 当下新媒体成为主宰传播渠道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以寻找到传统媒体不能覆盖的传播视角或受众接触点。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多种类型的传播媒介在人们生活的多个角落,无时不刻地为我们展现第一现场。例如大地震,我们在感叹灾难的无情、灾民的坚强和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众志成城的同时,也感慨新媒体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快捷。 4.3 传播效果不断提升 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的主体更重视客体的反馈。当下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网站,组织内部公众可从网站上获取项目、活动等各种信息。而管理者则可以通过发表的评论来评价或预测活动的效果。组织外部公众的公关客体也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不仅仅主体与客体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客体与客体之间也可以进行自由的互动。 5.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及转变 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日常业务上,客户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现在没有客户只做传统的媒体关系了,而是多边都要兼顾。但其实多边兼顾是有一定的困难,毕竟各方的媒体诉求也不一样。 自媒体的性质与传统媒体又不尽相同。根据传统媒体的既定风格,它的取向大致可以把握;自媒体方面,从其过去发布的内容和论点也可摸清一二。然而在营销运用上,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公关公司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不断改变,寻求新资源的整合。 6.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策略 6.1 持续优化网络档案,建立危机应对预备机制 网络档案在网络时代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社会各界组织针对相关事件,必须进行必要的网络媒体新闻发布,在网络媒体上发布相关新闻信息,丰富网络信息内容;平时多与网络传播媒体的相关人员和意见领袖们接触,争取他们对组织的认可,这样在没有发生公关危机之前,便可以借助他们的这种认可,为组织形象塑造助力,如果一旦危机出现,就可以通过他们的影响来引导舆论的方向。 6.2 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互动 研究表明,在网络上积极兴起的话题,在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传统媒体的议程热点,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有着历史悠久的主流影响效果,加强传统媒体与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互动,对网络舆论共生和谐的舆论场,更好地发挥网络公关危机管理的巨大功能。 7.结束语 从现状来看,网络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公关人员只有对其不断地摸索、探讨、研究,并不断地用这种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才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使公共关系实践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参考文献 [1]聂静虹,陈堂发.试论新闻媒体在公共政策论辩中的功能优化[J].学术研究,2013(2) [2]陈昌凤,虞鑫.微博空间的政治议题:呈现与建构[J].人民论坛,2011(12) [3]黄旦,钱进.控制与管理:从“抗灾动员”、“议程设置”到“危机传播”[J].当代传播,2010 【摘 要】网络公关的兴起缘于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较之传统传播方式的创新,以及公关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今这样一个公共关系危机频发的阶段,互联网不仅对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它在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也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关键词】网络媒体 公共关系 危机管理网络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分析 周 晶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北京 100024)

大陆台湾经济贸易关系

大陆-台湾经贸关系:“大陆让利模式”的瓶颈? (2014-03-23 02:57:47) 转载▼ 分类:杂著及其他 随着台湾“陆委会”领导人访问大陆,台海两岸经贸关系再度成为两岸三地中国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数据和数据的背后 2012年是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发展势头最好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台海两岸贸易额为1689.6亿美元,同比上升5.6%,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367.8亿美元,同比上升4.8%,自台湾进口1321.8亿美元,同比上升5.8%,大陆全年批准台商项目2229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8.5亿美元,同比上升30.4%,截止2012年低,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8001个,实际利用台资570.5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4.5%。 2013年的数据则显得有些微妙。 跟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13年1-10月,两岸贸易额1642.80亿美元,预计全年接近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大陆对台出口336.80亿美元,同比增长16.5%,自台湾进口13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3%。 而跟据台湾的统计,2013年1-10月台湾对大陆出口674亿美元,同比增长仅0.7%,台湾从大陆进口352.1亿美元,同比增长3%。

2013年1-10月,大陆批准台商投资项目1640个,同比下降7.2%,实际使用台资金额17.1亿美元,同比下降24.4%;通气台湾批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项目仅113件,同比下降2.6%,投资金额仅3.4亿美元,同比增长118.4%。 不难看出,由于统计口径的巨大差异,两岸间对台海贸易规模、增长速度的评估大相径庭,但总体上,台海两岸经贸关系仍处上升态势。2013年,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五大进口来源地,而大陆则继续保持台湾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顺差来源地的地位。 但2013年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虎头蛇尾的迹象,尽管贸易额仍在攀升,然而两岸间统计数据的巨大反差已隐约让人看到了数据背后的问题,而台湾对大陆投资项目数量、资金规模的大幅“退潮”,则更反映出大陆这个巨大的市场和投资目的地,对于台商、台资,难度和挑战性正与日俱增。 尽管从数据上看,大陆对台投资项目、规模都有较大比例增长,但这种“巨幅增长”的背后,是绝对规模、数量的寒酸:在台资对大陆投资下滑、大陆对台投资剧增的前提下,大陆对台投资项目只有同期台对大陆投资项目零头的1/5,投资金额也不过是同期台对大陆投资金额的1/20弱,这显然与两个经济体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ECFA和“大陆让利模式”的瓶颈 2010年台海两岸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台海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此后两岸经贸合作基本围绕着ECFA铺开,2012年,台海两岸共完成18项双边经贸协议,其中包括ECFA后续协商四大协议(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投资保护和贸易协议,和“海峡两岸货币清算合作备忘录”,一度让两岸经贸界对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前景充满乐观期待。 但2013年的形势却出现了明显反复:尽管年初根据ECFA框架的第三阶段关税下调顺利按时实施,两岸银行业签署业务清算协定,和年中大陆批准台湾银行“登陆”,延续了前一年的互动势头,但双边重大经贸协议的达成却寥寥无几,唯一值得一提的是6月签署了“四大”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公共关系历史、现状、未来 我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历程 针对公共关系于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内地至今的发展状况,有人用这样的一首诗来形容它:“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争似满炉煨骨垛,慢腾腾地暖烘烘”。这首诗前两句写茅草燃烧时的火焰非常大,但一下子就熄灭了。后两句写树根燃烧时虽然不旺盛却耐久。该诗的意思是说,在公共关系在刚传入我国大陆时,确实出现了一哄而上,比较乱而又比较短暂的发展现象,后来公共关系研究者和实践者经过逐步调整使公共关系逐渐走向了一条比较平稳扎实的发展道路。具体来讲,从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初创阶段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传入中国,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趋势是:从地理位置上看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扩展的;从地形来看是从沿海、平原向高原,山区扩展的;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是从

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扩展的;从行业部门来看是从服务业、企业向政府、文教、军队扩展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第一股公关热,其特点是:一见钟情,一帆风顺、一夜成名。人们对它一见钟情,在沿海特区、酒店等服务性行业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继广州中国大酒店,白天鹅宾馆,北京长城饭店率先开展公共关系活动之后,1984年在国营企业中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公共关系部的厂家——广州白云山制药厂,1984年月12月26日,《经济日报》报道和介绍了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成功经验,并发表社论呼吁社会各方面重视和研究社会主义的公共关系,这为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公共关系被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由新闻界、学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尤其是电视剧《公关小姐》的播出,几乎使公关一夜成名。 (2)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普及阶段 可概括为内冷外热、内忧外患、内通外联。内冷外热是指新闻界、学术界的热炒使公关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趋之若鹜的职业,而此时的公关业内部处在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前景展望

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前景展望 所谓公共关系,指的是社会组织与共同构成其生存环境,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那部分公众的一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科学与艺术.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功能,以帮助组织建立并维系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了解,接纳及合作为目的,参与处理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纠纷;帮助组织了解公众舆论并做出反映,促进公众了解组织和事实真相;帮助组织随时掌握并有效利用变化的形势,预测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组织的预警系统.公共关系以使用有效,合适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来为组织和公众利益服务. 中国的公关业诞生已经20年了,经历了20年的发展,尽管有起有落,但主流是健康而强劲的,这为公共关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公共关系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年来已经初具规模,现在也赢来了最好的机遇期,美国的公关业诞生之际已经101年了。日本的公关业也有了50年的历史。但是我们看看,这样两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公关业,美国的公关业年增长率不超过6%。2003年,日本公关业的营业额相当于人民币28亿。在2003年这一年,中国公关业的年增长率超过了30%。它的年营业额超过了33亿人民币。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第一,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通过传播塑造城市形象对危机事件的专业管理等方面逐步认识到了公共关系作为管理的重要性。这包括了北京市申奥和筹备奥运的公共关系,抗击非典的公共关系,中法传播年的传播策略等等。目前,上海市博厅已经在上海地区评选出的公关新中录用公务员,北京市奥组委也通过竞标的体系报聘公共人员,今年5月份在北京承办的全球财富论坛又是一个公共关系在政府领域应用的实例。这些都说明公共关系在政府事物中它的作用不断显现。 第二,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跨国并购、公关策略中不断学习、掌握公共关系的使用。通过一些成功不成功的案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通过一些成功不成功的案例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增强运用公共关系解决问题的本领。今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巴基斯坦视察海尔工业园的时候说海尔的成功靠的是它的品牌,自己的品牌就是竞争力和影响。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品牌论坛上我们看到所发布的消息中中国企业已经有品牌的突出。联想、海尔、中海油、中石油的跨国并购中公共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提高,使得社会公众不断的把品牌、声誉、诚信中的问题带到以商家、医院、饭店的这些甲方的博弈之中,在双方的博弈中使第三产业度公共关系的需求激增。 第四,传统媒体的改革与创新包括了多种机制的引进和营销模式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发展包括互联网、博客、goole、msn等等,刺激了以传播为主体手段的公共关系。我们知道一条有利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声誉,一个坏消息可能酿造一场危机。那么如何做好危机公关?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这也诱发了以平面媒体作为传播方式公共关系的思考。 第五,2008年国际公共关系得到了政府的批准,大会的筹办为公共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的公共关系前景广阔,但发展中也应慎重。公共关系当前应该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带来的机遇。我们知道,行政许可法等一些法规的实施、权利的下放、回归于民。政府从管理到服务的转换需要树立政府形象,当然需要公共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大型国企可能由多种经济成分来参股,企业内部的公共关系架构。医疗体制的改革废除了顶点医院,医院的竞争、品牌竞争和医院医患关系的加重也给公共关系带来了机遇。 我们知道改革初期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那时候我们所注重的是企业和市场,而现在除了要强调企业市场,我们还要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这就更强调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