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研究

摘要

粮食是人民安身立命之本,是国家强盛繁荣的重要基石。粮食贸易问题是一个涉及生产、消费、流通和发展的系统问题。在当今开放的国际贸易大环境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的这几年,粮食的进出口都必然的参与到了国际市场的大漩涡中,是否参与粮食的国际贸易已经具有了不可逆性。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较大加上我国粮食贸易的政策支持薄弱、结构变化僵化使得我国粮食出口竞争力减弱,加上人口不断地增长和粮食消费的不断提升使得国内生产的粮食难以为继。我国不得不开始大量的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这就导致了进出口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种进出口的不平衡给我国的粮食贸易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隐患。随着粮食生产现代化的普及和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粮食贸易不得不面对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已经处于下风的事实。因此我国粮食贸易逆差问题成为我国粮食在国际贸易环节的重要课题。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出我国目前面临的粮食贸易逆差问题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造成进出口贸易额逆差的主要原因:分别是粮食进出口的总量及其特征、粮食产品结构的变化、粮食进出口国别结构的特点以及贸易政策四个角度,通过这些方面的资料和论述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大致情况,根据数据分析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逐步探究粮食进出口贸易中逆差存在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为我国粮食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粮食贸易贸易逆差问题和对策

Abstract

Food i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people,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national prosperity. Food trade is a system involving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and development issues.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environment, the gradual strengthening of the trend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especially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food import and export are necessarily the participa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f the maelstrom,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food has the irreversibility. But because the bigger the gap between the level of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f China's grain trade policy support is weak, th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rigid makes China's food export competitiveness weakened, coupl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rising the domestic production of food is not difficult. China has to start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ed foo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which has led to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deficit is growing. This imbalance of import and export has brought great market risks to China's grain trade. With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world grain production modernization of enhancement and the international grain trade market, China had to face the grain trade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has been in the downwind of the facts. So China's grain trade deficit has become China's food an important issu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link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paper is throug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ituation about Chinese foo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problems, summed up the causes of the food trade deficit problem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food import and export total, food products structure, nationality structure,

key grain varieties detailed understanding of China Foodstuf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general situation, the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foo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d find food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the problem. Finally, in the light of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ain trade.

Key words: grain trade trade defici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第1章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内研究现状 (2)

1.3.2 国外研究现状 (3)

第2章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况 (5)

2.1 粮食进出口总量及特征 (5)

2.1.1 粮食进出口总量 (5)

2.1.2 粮食进出口总量特征 (6)

2.2 中国粮食贸易产品结构及特征 (6)

2.2.1 粮食进口产品结构及特征 (6)

2.2.2 粮食出口产品结构及特征 (6)

2.3 中国粮食贸易的国别结构及特征 (7)

2.3.1 粮食进口地区结构及特征 (7)

2.3.2 粮食出口地区结构及特征 (7)

第3章中国粮食贸易逆差原因及分析 (7)

3.1 粮食贸易结构不合理 (7)

3.2 粮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8)

3.2.1技术水平和监管水平的差距 (8)

3.2.2粮食经济模式不同 (9)

3.2.3政府的乱作为与不作为 (9)

3.2.4我国农业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素 (9)

3.3 发达国家采用新的贸易壁垒 (10)

3.4 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10)

第4章促进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良性发展对策与建议 (11)

4.1 加快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11)

4.1.1转变的背景和方向 (11)

4.1.2农产品转变结构的具体措施 (12)

4.2 走品牌战略创立绿色粮食产品品牌 (12)

4.2.1创造国际粮食大品牌 (12)

4.2.2生产绿色高质量粮食品种 (13)

4.3 加大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13)

4.3.1经济手段 (14)

4.3.2法律手段 (14)

运用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生产和流通行为。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行政手段 (14)

4.4 加强对中国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支持与补贴 (15)

4.4.1.我国需要改进的农业贸易补贴措施 (15)

4.4.2.我国未来国际粮食贸易补贴方向 (15)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8)

谢辞 (20)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粮食生产现代化的提高和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国际粮食贸易竞争也愈演愈烈。

中国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粮食贸易是农产品贸易的最重要部分。新世纪到来,世界粮食贸易的格局正在逐步变化。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粮食贸易表现为出进口额不断攀升,出口额却开始下滑的态势。中国正在从21世纪初的主要粮食出口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从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对外出口还是呈现出小幅上升的趋势,只是最近几年的粮食消费结构和我国粮食生产供需能力不匹配,变的越来越依靠进口粮食,使贸易逆差加速扩大。除此之外,国际粮食贸易市场的供需关系变的紧张,一方面是由于世界各国对粮食的需求普遍在扩大;另一方面,世界粮食的生产量又不升反降,使得紧张的粮食供需得不到有效地缓解。

1.2 研究意义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资料,任何人离开了粮食都无法生存。①如何保证粮食充足供应一直是国内外高度关注的话题,粮食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在经济学上,粮食需求与供给都缺乏弹性,可以看出粮食的特殊性。同样,在国际贸易层面上,粮食因为其需求的刚性和其使用的特殊性,所以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战略贸易品。一个国家拥有充足的粮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国家是依赖大量进

①王溶花, 陈玮玲. 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 农业经济, 2014(3):115-117.

口粮食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话,那么它就会受到粮食出口国的经济牵制,处在被动地位,不仅会影响到其的经济发展,还会威胁到国家的安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均生产粮食的资源有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消费结构的转变,使得人民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粮食能否满足十几亿人吃饭是保证中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从长远上看,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再加上我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不是很高,粮食供给的缺口问题将会越来越严峻。因此对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增进对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了解,提出粮食进出口的发展战略,解决中国粮食逆差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人多地少,所以发展粮食进出口贸易不仅可以缓解我国土地问题紧张状况、水资源的巨大压力、弥补我国粮食供给不足的局面,还可以进口国外品种优良、质量高、价格较低的粮食,满足本国人多层次多样化的粮食需求。

王溶花,陈玮玲在《我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4(3)版115-117页中认为我国粮食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第一,粮食出口量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不升反降,导致产品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弱;第二,粮食进口需求大,外贸依存度上升趋势明显;第三,粮食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然后提出了保障粮食贸易健康发展的措施: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有效结合国际市场供求信息,合理运用关税、退税等措施调整中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结构,并且加大对粮食生产技术的扶持力度,制定法规规范粮食进出口制度,打造符合国际市场规则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和控制等体系。最后是企业层面,粮食加工企业要

加大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增强品牌意识,要在政府或产业组织的指导下,及时掌握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信息,学习国内外粮食质量安全标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生产加工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降低粮食贸易风险。

黄雁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1[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第 31(11)版118-121页中总结了影响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不稳定因素:最主要的汇率加上国际粮食贸易价格变动、农业生产技术布局和发。因为在04年之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状况。随后她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加大粮食政策的支持,增大农业生产技术投入;第二,加强粮食产品的竞争力;第三,积极寻找应对价格优势的粮食出口措施。

刘李峰、武拉平在《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的发展及特征回顾[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第31(4)版34-36页中从我国粮食贸易的国别和产品结构重点分析粮食产品进出口贸易等特征,认为小麦是近几年进口量最大的粮食品种。针对小麦的贸易近年逆差状况,需要必须采取积极措施。首先,提高我国粮食产品的质量;其次,学习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先进经验和技术来促进国内粮食供求的平衡。

1.3.2 国外研究现状

农业生产是严重依赖自然条件的,自然条件的好坏会直接对粮食产生重大影响。莱斯特·布朗在《Who will food China?》,Worldwatch Institute 1995中认为中国在工业化的建设中,耕地将会被大量占用,农业灌溉的水资源也会紧缺,到2030年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等因素的减少粮食将减少20%,粮食生产的潜力将会因此受到限制,中国将进口相当于现在世界粮食贸易总额的粮食,达2.0-3.69亿吨。①冲击有限的国际粮食市场,从而威胁到世界的粮食安全。基于以上的分析,他得出了四条重要

①Brown,Lester R.:“Who will food China?”Worldwatch Institute 1995。

的结论:一、在1990年至2030年之间,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加,粮食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大量增加,但是国内的粮食已然满足不了,所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二、虽然中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且会有充足的钱来进口粮食,但是世界粮食市场上并不会有足够多的粮食供中国进口,所以,以1990年为分界线,世界粮食市场将转变为卖方市场,中国大量进口将使世界粮食进入紧张状况。三、因为中国粮食的大量进口,会导致世界粮食市场的粮食价格大幅上升,从而使得低收入国家和低收入人口没有能力购买粮食,中国的这种行为将会剥夺低其的食品权利,并且加剧世界的贫困问题。粮食价格上涨还有可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崩溃,并且在低收入国家引起政治动乱。粮食短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冲击将会超过70

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将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影响,所以,中国的粮食危机也将会是全球的粮食危机。

Krumkin K.G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发达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农业、扭曲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补贴、关税等措施,都有可能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出口,导致其粮食生产萎缩,威胁世界的粮食安全。Laurian J.Unnevehr认为发达国家较高的食品安全标准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壁垒。随着传统的农产品贸易壁垒的减少,发达国家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食品安全标准。发展中国家要是想将农产品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出口市场,就必须要符合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Walt WJ van der指出,2000年实施的生物安全协定的有关条款,可能会导致贸易壁垒,可能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德里克·w·科鲁克和w·亨特·科尔比通过对中国粮食的单产耕地面积、粮食储备以及粮食消费的分析,认为我国受这些基础设施的限制,预计我国粮食进口将

从1995年的160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200万吨。我国将逐渐成为一个粮食进口大国。联合国粮农组织的N·亚历桑德拉托斯认为将来中国很可能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家。①

第2章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概况

2.1 粮食进出口总量及特征

2.1.1 粮食进出口总量

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以进口为主。2002年粮食贸易总量为2931万吨,2015年达到9235万吨,较2002年增加了3.2倍,年均增长9.5%。粮食出口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02年粮食出口量为1514万吨,2015年仅为125.9万吨。粮食进口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002年粮食进口量为1417万吨,2015年增至9321万吨。并且中国粮食贸易多数年份呈现净进口,粮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的净出口量为97.5万吨,2003年开始净进口,净进口量为52.1万吨,然后从2004年之后净进口量不断增加,2015年为8652万吨。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粮食进口以大米为主,近几年我国粮食尤其是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大米进口国,而我国大米出口维持较低水平,与之对应,我国国内稻谷增产、库存高企,对我国大米市场形成双重挤压,这种情况经过连续三年累加,使得当前矛盾尤为突出。②

此外,近几年我国玉米、小麦进口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大米、玉米出口量稳重下降。2015年玉米、小麦分别进口260万吨和300万吨,谷物进口达到1950万吨;大

①Wynand J. Van der Walt. Trade barrier issues related to modern biotechnology.[J]. Journal of New Seeds, 2001,

3(1):71-82.

②刘李峰, 武拉平, 白晶晶.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近年的发展及特征回顾[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6,

31(4):34-36.

米、玉米出口量分别为41.8万吨和2万吨,谷物总出口量仅71万吨,全年净进口谷物1880吨。①

2.1.2 粮食进出口总量特征

总的来看,中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总量不平衡,单年度总量波动较大。从2007年开始这种态势变化的最为显著,一部分原因是世界粮食供求紧张,粮食库存不断减少导致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另一部分原因是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限制粮食出口措施,进一步加剧了粮食供求紧张状况。入世以来,中国粮食贸易品种结构不平衡且波动较大。粮食出口以小麦、玉米、稻谷和大豆产品为主,合计占粮食出口量的比重呈现先升后降趋势。4种产品出口量所占比重2002年为98.7%,此后均保持在90%以上,2008年之后有所下降,2011年为 83.6%,2012年为85.5%,2013年为86.3%。

2.2 中国粮食贸易产品结构及特征

2.2.1 粮食进口产品结构及特征

近几年,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和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玉米、大米和小麦的进口规模持续扩大。除此之外,大豆也一直是主要的进口品种,其所占比重从2002年的79.9%上升到2003年的90.9%,并在之后十几年的时间内开始趋于稳定小幅增长,直到2015年达到92.8%,。2009年以来小麦净进口量不断增长,2010年玉米首次转为净进口且规模不断扩大,大米在2011年转为净进口并呈快速增长,三大谷物在粮食进口中的比重也快速提高,2013年大豆占粮食进口的比重降至81.3%,而小麦、玉米和稻谷产品所占比重分别为7.1%、4.2%和2.9%。②

2.2.2 粮食出口产品结构及特征

①瞿商.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回顾和分析[J]. 粮食问题研究, 2004(1):25-28.

②亢霞, 周章跃. 我国入世五年来的粮食贸易政策发展[J]. 中国粮食经济, 2006(12):17-18.

入世以来中国主要出口玉米、大米和小麦,主要进口大豆。玉米和大米总体呈净出口,小麦呈净出口和净进口交错状态,大豆一直呈净进口。其中,玉米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并在 2010年首次转为净进口,且规模不断扩大;大米出口量不断减少,并在2011年转为净进口;小麦进口量不断增加,2009年以后持续净进口。谷物出口以小麦、稻谷和玉米为主,占谷物出口总量的比重多数年份在90%以上,近年来略有下降,但仍占八成以上。

2.3 中国粮食贸易的国别结构及特征

2.3.1 粮食进口地区结构及特征

中国粮食进口来源地比较集中,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粮食是土地密集型产品,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2013年,小麦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总计占小麦进口总量的96%;玉米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占玉米进口总量的 91%;大豆进口主要来自巴西、美国和阿根廷,总计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5%;大米进口主要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总计占大米进口总量的98%。2.3.2 粮食出口地区结构及特征

粮食出口市场相对分散,主要是周边亚洲国家和地区。韩国、朝鲜、日本和中国香港是中国粮食最主要的出口市场,2013年中国向这4个市场的谷物出口量占中国谷物出口总量的86%。小麦出口市场主要是朝鲜和中国香港,占小麦出口总量的90%以上;玉米出口市场主要是朝鲜,占玉米出口总量的90%以上;大豆出口市场主要是韩国、美国、日本和朝鲜,占大豆出口总量的85%以上;大米出口市场主要是朝鲜、韩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占大米出口总量的80%以上,近几年向对南非等国家出口有所增加。

第3章中国粮食贸易逆差原因及分析

3.1 粮食贸易结构不合理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每年粮食产量稳步上升,但由于主要出口粮食产品的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导致了我国粮食加工品在国际市场得不到应有的市场份额。虽然我国粮食连续十二年增产,但相对于需求还是有很大的不足,比如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种调剂的大米、小麦和玉米,这部分需求必须通过进口来满足。事实上,在进口的2400亿斤粮食中,大豆占了大头。海关总署统计,2015年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比上年增加了14.4%。①此外,一些不受关税配额管理但可以替代玉米的产品进口大幅增加,加剧了粮食进口量增长的趋势。根据WTO的贸易规则,在我国承诺的配额内,对进口粮食实行1%的低关税。②超出配额的进口则要实施65%的关税。现在讲的国内粮价比国际高,是和1%关税下进口的粮价相比。超出配额的进口,由于加了65%的关税,就会比国内粮价高。更关键的是,2012年到现在的3年时间,全球粮价平均下跌了40%—50%,配额内允许的进口玉米及不受配额限制的替代品进口完税后的价格仍然不具备竞争力。这部分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大大挤占了国产玉米的市场空间。因此出现了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新现象。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对比,中国粮食加工企业规模不够大,总体技术能力低下,加工设备不够先进,人员专业水平不足,且多以初级产品为主要业务,不具备深加工的能力。这些弱点使得我国粮食产品进出口结构无法朝平衡的方向发展,甚至一年比一年加大贸易逆差,每年的进口量增量远远大于出口量的增量,这种进出口结构上的不合理是我国贸易逆差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我国改进农业,缩小粮食进出口贸易逆差最重要的环节。

3.2 粮食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3.2.1技术水平和监管水平的差距

①海关总署,《我国大豆2015进口统计分析》2016.1.

②Unnevehr L J. LDC Food Exports and Food Safety Standards in High-Income Countries[M]. Springer US, 2004.

国外的农业生产几乎以全部实现机械化种植,而且种植方法和农作物布局相比我国都要先进得很多,其产品成本远低于中国。而且高科技加上严格的监管也会带来更为安全更为优质的食品,而我国甚至还在化工厂排污的河岸边种粮,加上监管不严,粮食安全问题严重。

3.2.2粮食经济模式不同

在发达国家,粮食也是走的市场经济,政府的作用很小;而我国粮食如今还是半计划经济状态,对于农民而言只要重了粮食国家就会进行收购,这就导致农民在种粮食的时候改进技术的动力相对较小,粮食产品的竞争力进步缓慢。

3.2.3政府的乱作为与不作为

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民只是普及种粮知识和帮助消灭病虫害,干预很少,科学而合理。而我国的政府对农民种粮的干预有些盲目与不科学,政府工作人员能力不足(在广西某县竟然出现政府工作人员指导农民种玉米,但是竟然连玉米是何时开始种植都不知道的现象),并且在承诺收购农产品后出现政府违约的情况,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这使得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缓慢。

3.2.4我国农业劳动者的自身素质素

农民生产的素质对竞争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技术和政策,无论是提高质量还是转变生产结构,最终都需要通过农民生产者来实现。①我国农民具有一些很优良的素质,如勤奋、吃苦、耐劳等,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弱点,包括受文化教育水平低、市场意识较差、农民合作组织缺乏等等。②

①刘林奇, 曾福生. 中国粮食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3, 38(4):9-11.[18] 陈万灵,任

培强.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新趋势及其对策[M].国际贸易,2010(2):89-92.

②刘丹. 中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 天津财经大学, 2007.

3.3 发达国家采用新的贸易壁垒

自从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国际粮食贸易环境恶化后,发达国家就开始反思传统的关税和贸易壁垒的缺陷。于是各种新兴贸易壁垒开始走上国际粮食贸易的舞台。其中最主要也是对我国粮食贸易限制最大的便是技术性壁垒。由于我国粮食出口产品在生产环节技术不够成熟,检测检疫环节不够科学,无法达目前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新要求,导致中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受到巨大影响。从日本、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农产品实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检验检疫壁垒和身份认证壁垒。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完整的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既规范了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同时也将不符合标准的国外产品挡在了国门之外。①

3.4 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开始出现根本性的结构转变,主要表现为从传统的大米小麦粮食到轻加工食品消费需求扩大的转变,由此引发我国基础农业产品在国内的销售情况不乐观,进而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仅是消费需求的关系,由于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导致食品消费需求的转变。老龄人口日常饮食口味偏淡、消费的动物性食品比重相对较少,粮食需求量明显减少,大致比其青壮年时期下降30%左右。②FAO发布的不同年龄组别食品消费权重表显示,老龄人口食物消费水平为青壮年的50%-70%,在老龄化情形下,我国粮

①夏友富. 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 中国工业经济, 2012(5):14-20.

②郑少华. 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现状及影响因素[J]. 世界农业, 2011(4):5-8.

食需求峰值比常规预测的时间提前五年达到,这意味着我国在谋划未来粮食供给时可以有1.66个百分点的松弛空间。①

我国粮食需求将出现倒U型走势。人口变化是我国粮食需求变化的主导性决定因素。近些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人口走势呈现出倒U型走势。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人们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在粮食产品上体现为大小、外观、营养成分等方面有不同的需求),而我国的产品生产包括粮食在内都还没有适应这一改变,仍然与以前一样不加区分大包大揽地进行生产单一产品。没有精细化生产的后果就是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多数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出现市场占有率难以提高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

第4章促进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良性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加快粮食生产结构的调整

4.1.1转变的背景和方向

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伴随来的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中一些新情况和难题。突出表现为: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多数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不合理,高产与优质不统一、优质不能优价;农产品价格多年在低价位上徘徊,农民增产不增收。③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的约束条件从只有资源转变为资源和人民消费需求的两个约束条件,其中市场需求约束程度更大,这就要求我国要加速转变当前的农产品结构来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加强。现在面对的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与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初期的两次调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国际农产品供需关系产生变

①Frumkin K.G. Future: food crisis? [J]. Arpaphar hayka,2013,(9):10-11.

②韩丽鹏, 谢秀娥, 郭晓杰. 世界粮食贸易环境与中国粮食进口战略[J]. 商场现代化, 2009(8):15-15.

③黄雁. 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实证分析1[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31(11):118-121.

化,前两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有些产品一时多一点,主要是结构性、地区性的整个农产品市场还是卖方市场。①这次调整是在国际农业发展迅速而我国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的大前提下进行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没有了以往的优势。二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粮食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不仅仅只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开始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农产品在结构的转变中加快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更好的满足人民的消费生活需求。可以说,这次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复合型的目标,不能只参照国家政策的指导,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产品种类选择的能动性,在不断地优胜劣汰中选择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国内市场的繁荣带动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加强国际市场中的贸易竞争力和话语权。

4.1.2农产品转变结构的具体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性优势巨大。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强调农产品种植的个性化和市场化,从传统的产量最大化转变观念,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这是农业新阶段成型的重要标志,也是与传统农业模式的最大区别,农产品的市场化结构转变是我国发展农业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4.2 走品牌战略创立绿色粮食产品品牌

4.2.1创造国际粮食大品牌

①杨晓智.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及趋势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9(12):9-15.

推动粮食品牌建设,要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和政府的监督引导作用,形成品牌建设合力。①比如整合我国一些小的粮食品牌,“多而杂”的环境下小品牌的生存状况不好,对内对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都不强。每个粮食企业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既不成规模也不利于宣传推广。我们要做的是加强粮食品牌整体统筹规划,响应国家的政策,让品牌的力量涌入市场的竞争中。以优势农产品的加大产量为保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品牌。不得不说的是,当前的粮食产业处在进入国际大流通、大融合时代,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国际上四大粮商控制着全球80%的粮食贸易量。国内方面,虽然中粮集团、京粮集团等大型粮食企业竞争力一直保持强势,但占重心地位的我国小型粮食加工企业布局分散,无法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我国应用战略发展的眼光去支持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强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补贴力度,引导企业在内部加强攻击技术,在外部合并加大规模和实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变;最终的目的是让我国的的粮食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粮食大品牌。

4.2.2生产绿色高质量粮食品种

提高粮食质量。现代国际农产品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的适应出口新形势的需要,要努力调整出口政策,以最大的可能将数量型出口为主的局面转变为质量型出口为主的局面。尽管实现这种转变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但只有这样我国的出口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政府在应该发挥出自己的监管和指导作用,通过提高出口企业的进入门槛和产品检测标准,实现农产品出口贸易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4.3 加大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

①武拉平. 中国粮食贸易政策及其效果分析[J]. 中国食品工业, 2006(4):58-59.

4.3.1经济手段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和弹性并存的状态。国际粮食贸易中占据主导因素的是市场因素,而市场归根到底就是经济的一种流通和运行的环境,要想加强我国粮食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缩小甚至消除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逆差,国家在经济手段运用中宏观调控是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用期货市场功能进行粮食贸易市场的调控是一个快速高效的手段。①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关系密不可分,利用好期货市场的市场交易习惯和交易结构就可以预测出在国际贸易中粮食的进出口需求的品种和数量,在价格和产品类别中可以占据天然的优势。从而在出口的时候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缩小进出口贸易逆差。

4.3.2法律手段

当前我国粮食贸易调控政策法律依据不充足,给我过政府在处理农业和农民问题时带来了巨大的难度。面对现在国际粮食贸易壁垒的逐步加强,我国应该在宏观调控中利用法律手段,强制决定施行科学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农产品检测监督机制,将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4.3.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一直是我国粮食贸易宏观调控的重要补充手段。由于影响我国粮食贸易逆差的问题十分复杂,仅仅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并不能彻底的解决这些具体的问题,行政手段的补充作用便显得十分重要。有关的行政部门根据农贸供应、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出现的不用问题可以使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调控。通过产业规模优化、贸易政策倾斜、市场秩序稳定等方式进行直接和间接的帮助和风险规避。对耕地和

①朱远洋, 赵竞彦. 我国的粮食进出口贸易与粮食宏观调控[J]. 农业发展与金融, 2005(5):34-37.

资金等生产要素进行直接控制,对粮食贸易的市场货进程不过多的干预,发挥市场的竞争选择作用。对粮食宏观调控部门和委托的国有企业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法律限制,保障从源头上进行合法有效地行政手段宏观调控。

4.4 加强对中国粮食生产与贸易的支持与补贴

4.4.1.我国现阶段需要改进的农业贸易补贴措施

(1)补贴政策。自从2004年春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实行种粮补贴、种粮直补、农机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措施,这四项补贴的数值从14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456亿元。①但其中占比重最多的是农资综合直补水平,2015年达到了1878亿元,其他几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粮食最低收购价支持政策。从2006年起,我国就开始进行农村小麦、稻谷两种农产品的政府最低价采购政策,加强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收入稳定性。

(3)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2004年-2011年,中央财政对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年均增长速度为27.8%,但主产区财力仍然薄弱。

4.4.2.我国未来国际粮食贸易补贴方向

(1)粮食补贴项目精准化,积极探索补贴与生产运输关联机制,加强补贴针对性首先,粮食补贴政策要更加针对化,做到与实际种粮面积、粮食亩产量、粮食市价以及农民种粮收入等挂钩补贴。充分利用“黄箱”政策发挥空间的优势,形成类似于发达国家农业风险和产品价格保障目标价格和目标收入补贴体系,打造种粮农民收入的安全网络保障,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②其次,逐步削减以计税面积

①谷繁. 论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现状与对策分析[D]. 吉林大学, 2009.7

②刘忠涛, 刘合光. 世界粮食贸易现状与趋势[J]. 农业展望, 2011, 07(5):44-48.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论文-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粮食安全论文- 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思考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重要性;隐忧;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据悉,全球饥饿人口在2009年首次突破了10亿,约占世界人口的1/6,粮食安全问题十分紧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009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在罗马落下帷幕。此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总干事迪乌夫以绝食的方式希望引起世界对全球日益增加的饥饿人口的 注意,据FAO的报告指出,截至去年,全球饥饿人口已达10.2亿人,其中全球有29个贫困国家面临着严重的饥荒,这种情况反映出目前脆弱的粮食安全系统,也促使我们必须从在一个相当高的立足点上,充分认识粮食安全问题的特殊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生产的直接成果就是粮食,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发展粮食生产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二者相辅相成,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粮食生产为主要目的的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进口上千万吨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工业发展所用的原料来自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产品的粮食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维持生存的直接、间接物质基础,因此,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否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如果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在国家安全上居于基础性地位。所以,粮食问题是安全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看,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 毛富海(2008100822)地理教育(1)班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对于近13亿人口的我国来说,粮食则更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人们吃饭问题。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自1996年连是总产量冲上历史新高后,已经连续连年徘徊四年下降,而且这种下滑势头还在继续,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进一步巩固扩大改革开放成果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这不论是对解决我国还是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全球粮食危机耕地资源 0引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如何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我国的粮食安全,采取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在粮食供求关系和背景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待粮食安全问题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对策。本文在阐述粮食安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论述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粮食安全思想与实践;结合我国近年来在粮食安全问题上采取的重大措施,总结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充分认识我国其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分析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形势,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着眼于探究在国际化、市场化背景下如何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文章在判断和把握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粮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粮食安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放在国家的首位。面对当前严峻的世界粮食形势,重视和发展粮食生产,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首要举措。粮食安全须警钟长鸣。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a4767179.html,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作者:袁国洲 来源:《中国经贸》2009年第05期 中国连续五年的粮食大丰收,似乎让人们淡忘了中国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今天,当我们面对波涛汹涌的全球金融海啸时,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高度重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首先,中国自身粮食生产结构不合理,个别品种深受外商控制,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最近几年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上能做到生产与需求的平衡,尤其是小麦和玉米除满足需求外还略有富裕。然而大豆却严重供不应求,高度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中国进口的大豆和豆油折合大豆4493万吨,2008年更是高达5284万吨。而中国产大豆这两年每年只有1500~1600万吨,大豆的对外依存度竟高达70%~80%。以ADM、邦 基、嘉吉、路易达孚(简称A、B、C、D公司)为代表的跨国粮商,控制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牢牢控制了大豆的国际定价权,严重威胁了中国豆农和压榨企业的生存,威胁到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中国80%的大豆压榨能力和70%的油脂加工厂已被外商控制,实际上中国的结构性粮食危机已经爆发,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其次,中国粮食库存过多、库存结构不合理。历史上饱受饥荒煎熬的中华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把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大量储备,粮食库存基本上保持在全年消费量的35%~38%,远远高于国际上17%~18%的粮食安全线,更是数倍于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8%的库存水平(印度人口比中国少不多,但每年的粮食生产只有中国的一半左右,8%的粮食库存也没有发生过大的饥荒)。另外,目前的粮食库存品种严重不平衡,小麦。玉米库存过多,大米及油脂、油料较少。从地区分布看,产区库存压力过大,销区严重不足导致粮食价格波动太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 再者,中国粮食消费结构不合理,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中国粮食消费中原粮和初加工品占总产量的80%~90%,深加工制成品仅占总产量2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深加工制成品则占到总产量的90%以上。中国的大米加工基本上是个脱稻壳取大米的初加工过程, 而美国和日本已把生物技术、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超微技术运用于稻米加工,不仅生产出具有高营养和生理功能的发芽糙米、米胚芽健康食品和各种米制品,更生产出了高纯度的米淀粉、抗性淀粉、多孔淀粉,淀粉基新脂肪替代物等新用途产品,就连米糠、稻壳都制成了米糠营养素和营养纤维,米糠多糖、脂肪酶抑制剂、稻壳白炭黑、活性炭及其他日化产品,使其附加值提高5~10倍。玉米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有工业黄金之称,发达国家的玉米深加工产品多达2000~3000种,广泛应用在食品、化工、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领域,而中国的玉米大都被用于饲料。小麦加工中发达国家的面粉厂能生产几百种专用粉,小麦出粉率能达到80%左右,而中国大多数面粉厂只能生产少数几种通用粉,小麦出粉率大多在70%左右。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发展战略)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状态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壹、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壹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运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运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和人民生活息息关联,是壹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壹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之上[注:规模之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于50吨之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于30吨之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之上的72个。于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粮食是国民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口超过13亿,保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术界对粮食安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为全面了解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粮食安全的概念、相关理论、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总结后续研究工作的可创新之处,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关键词:粮食安全,文献综述,影响因素 前言 民以食为天,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对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国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尽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粮食安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粮食安全问题已经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综述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粮食安全概念研究 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重新定义粮食安全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到又能买的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1996年在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将粮食安全表述为“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1996年的表述增加了对食物的营养、种类要求以及满足所有人对食物偏好的需求,目前,这一概念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2.粮食安全问题的相关理论 2.1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理论认为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1,2,4,8,16…)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1,2,3 ,4,5…)增长,在没有外力抑制的条件下,人口不断增加会造成粮食供给紧张,产生粮食危机。 2.2增长的极限理论 1972年,以D·L米都斯等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强调人口爆炸、粮食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果目前的人口和资本的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世界就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 2.3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粮食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决定了粮食安全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为保证粮食安全,需要政府在粮食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干预。 3.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研究 3.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研究 查道炯等(2010)从国际政治、国家安全角度论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建国后中国进口粮食的历史经历,认为一旦中国粮食无法自给,国际粮食市场很难靠得住,意识形态的差异会促使美国将粮食贸易作为对华政策工具。王国敏、王元聪(2013)从政治高度认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仅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政治稳定,也是国际政治中的博弈资本,认为应该健全保障粮食安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 势预测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月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5.5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 年产量才4.3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 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 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论文《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粮食经济问题 论文题目: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专业班级:经贸0708 学生姓名: 学号: 授课教师:马强 学期:2008——2009——1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主要有自然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然后本文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的需求成刚性增长,以及从国外进口有较大风险,导致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最后,本文讨论了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有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实行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的生产效率;坚持和完善粮食储备体系,调整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建立粮食预警报系统,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粮食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等。本文逻辑较严密,提出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较全面。 关键词:粮食安全对策中国粮食生产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起源 有专家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长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科研体制不顺和科研投入不足,以及其它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的耕地以年均约2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人均耕地已从1978年的约0.15公顷下降到1999年的0.1公顷左右。同时,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水旱灾害趋于加重。在过去的3年中,国内耕地净减少了1300万亩。据一些学者预测,从“九五”期间到2010年,我国耕地预计将减少400万公顷左右,到2030年预计将减少600万公顷。因此,未来时期耕地减少将会是制约粮食生产的最基础的因素。 我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排在第121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约一半的国土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20%,干旱缺水成了这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最为严重的瓶颈。从长远看,水资源对粮食生产的制约作用完全有可能超过耕地资源。有关专家建议,要保证粮食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不断增加水利投资,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由于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减少,以及农业科研体制的错位,导致了农业科研人员积

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 武秋萍 粮食是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对食物的需求之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因而粮食安全是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关系到国家的安定、政权的稳定和经济的增长。2005年以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支持下,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长,粮食供求形势明显改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同时,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我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一、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情况: 2009年我国粮食连续6年增产,产量再创新高,全国粮食总产量53082万吨,比上年增加211万吨,增长0.4%,但是粮食单产因严重自然灾害下降。2009年全国粮食亩产324.8公斤,比上年下降1.6%,这是粮食单产近6年来首次下降,粮食生长期间自然灾害特别是旱灾较重,而且旱灾主要发生在粮食主产区、发生在作物生长关键期,对全国粮食单产影响较大。据民政部门统计,2009年全国农作物旱灾受灾面积达2926万公顷,比08年增加1712万公顷,增长1倍多。受严重自然灾害影响,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粮食单产皆下降10%以上。从主要粮食品种单产看,水稻单产持平略增,小麦和玉米

受严重春旱和伏旱影响,单产下降,玉米单产下降5%以上。09年国内玉米产量为1.63亿吨,减产了290万吨。受此影响,10年从2月初以来,玉米价格一直维持着稳步上扬的走势,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从2月初的1850元/吨左右单边上行,一度最高达到了1984元/吨,涨幅达到7%。尽管我国粮食从总量上目前尚能满足国内需求,但是还存在结构性的短缺,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小麦进口国,每年需进口大豆200亿斤,稻谷约300亿斤。介休全市收获面积4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225公斤,比全国平均亩产少100公斤左右。小麦常年亩产200公斤,玉米常年亩产280公斤,单产水平偏低,总体形势不太乐观。 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人口不断增加、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繁向粮食生产提出了严峻挑战 1、耕地资源减少: 目前,中国的耕地资源及其保护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推进时期,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建设减少了耕地1亿多亩。我国肥沃而便于耕种的土地,现在差不多都已开垦。剩下的可耕地数量已不多。不仅如此,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扩建,房屋和交通占地等原因,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之令狐文艳创作

第二章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背景分析 令狐文艳 2.1 总述 改革开放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粮食的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食危机正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在新的形势下,要制定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从而实现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目标,首先就必须对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状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考察和把握。 目前,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特点,由此带来的粮食增产是“结构性”增长,在主粮产量和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的同时,辅粮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若把大豆、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量考虑进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实在不容乐观。 2.2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的国际背景分析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粮食政策一方面会影响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又会受到世界粮食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这种双边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因此,要研究新世纪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就必须了解世界粮食安全状况。

2.2.1世界粮食安全的基本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以及各国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世界农业迅速发展,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的成效比较显著。这可以从世界土地利用情况、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世界人均谷物消费量、世界人均能量供应水平等情况反映出来。 表2.1 1993-2002年世界土地利用情况 (单位:公顷) 表2.2 1993-2004年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收获面积(单位:千公顷)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粮油工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不仅是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油料的生产大国、粮油消费和粮油,加工大国。正常年景我国年产稻谷2亿吨左右,小麦1亿吨左右,玉米0.9亿吨左右;年产油料5500—6000万吨,加上近几年每年进口油料2000万吨左右,这些丰富的粮油资源为我国粮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就粮油加工而言,我国的粮油加工能力之大、企业之多均属世界之最。粮油加工是指对原粮、油料等基本原料进行处理制成成品粮油及其制品的过程。主要包括:稻谷加工、小麦制粉、玉米及杂粮加工、植物油加工和粮油加工机械设备的制造。粮油加工业是粮油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行业,是粮油产业化经营(或者说粮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活粮油经营,提升粮油附加值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也是食品工业的基础工业,粮油加工的产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个永不衰败的朝阳工业。 我国的粮油加工遍及城乡,小型分散,经典型调查及推算,我国大大小小的粮油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多达二十多万个,其中大米加工企业和加工点就有十万多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加工企业的比例相对较少。据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入统规模以上[注: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是指:大米加工厂日处理稻谷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小麦粉加工厂日处理小麦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含50吨),食用植物油加工厂日处理油料加工能力在30吨以上(含30吨)]粮油加工企业8546个,其中,日加工能力100~200吨的1401个,日加工能力200~400吨的466个,日加工能力400~1000吨的207个,日加工能力1000吨以上的72个。在所有制方面,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949个,占2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05个,占l.2%;民营企业6492个,占76%。 入统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2459亿元,利润总额17,5亿元,资产总计1394亿元,年末从业人数34.8万人。总产值排序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河南、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黑龙江;湖北、广东、福建、辽宁。其中:河南、江苏、山东的工业总产值超过300 亿元。 在2010年的粮油加工业中,米、面、油加工业的情况分别如下: (一)大米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5666个,年生产能力9463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100吨以下的企业为4741个,100~200吨的企业为754个,200~400吨的企业为132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38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0个。 入统企业的大米总产量为2257.1万吨。其中:特等米764.2万吨,占33.9%;标准一等米1310.2万吨,占58.1%;标准二等米139.2万吨,占6.2%。特等米和标准二等米的产量占大米总产量的92%。 入统企业的现价总产值712亿元,利润总额9。2亿元,资产总计335.3亿元,年末从业人数11.5万人。 (二)小麦粉加工业的基本情况 2010年,全国入统企业规模以上小麦粉加工企业1990个,年生产能力6508万吨,其中:日加工能力I00吨以下的企业为1184个,100—200吨的企业为460个,200~400 吨的企业为236个,400~1000吨的企业为95个,1000吨以上的企业为15个。 入统企业的小麦粉总产量为2938.1万吨。其中:特制一等粉1215.3万吨,占4l.4%;特制二等粉781万吨,占26.6%;标准粉342.8万吨,占11。7%;专用粉380.4万吨,

中国粮食供求问题研究

中国粮食供求问题研究 摘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供求矛盾尤为突出。正因为如此,供求的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粮食问题争议的焦点。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粮食的生产能力也不断加强,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粮食供求能否保持着平衡的趋势是中国粮食政策最根本的立足点。因此,我们必须对粮食的供求问题有所了解。本文主要是通过对 关键字 粮食供求关系;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出进口;粮食消费;粮食出口 0前言 我国粮食消费规模较大,粮食供求变动极易对国际粮食市场产生冲击,而这种冲击又常常被放大化,加之国内外关于我国粮食供求的预测结果和观点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使得中国粮食供求平横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敏感。因此,关于中共粮食供求平衡的研究是一个长期性和持续性课题。这对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具有重要的预警性作用。 1 粮食供求近状(2006年—2007年) 2006年,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略有缺口。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市场粮价总体平稳。我国稻谷产量连续第三年增加,需求继续降低,供求状况由产需不足变为产需基本平衡。同时稻谷市场整体呈现“粳稻疲软,籼稻走俏”的特征。我国小麦产量大幅增加,当年供需形势有产不足需转为产需有余。虽然小麦进口量明显减少,但完全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数量大,导致年末库存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玉米产量继续增加,出口量大幅下降,但由于工业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玉米供求呈现基本平衡状态。我国大豆产量连续第二年降低,大豆进口量继续增加,当年大豆新增供给量小幅提高。大豆榨油消费量和使用消费量明显增加,当年大豆供需仍然存在缺口。2007年粮食消费总量仍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口粮消费将稳中略减,饲料用粮将稳中略增,工业用粮消费将继续较快增长。总体上看,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市场粮价将基本维持在上年水平或略有上升。 2 粮食供给 2.1 粮食生产 2.1.1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布局 粮食生产与自然资源条件密不可分,我国按照综合农业区划原则确定了九大农区: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淮海区,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华南区,甘新区,青藏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稻谷,玉米,大豆等,不同的粮食作物呈现明显不同的区域化趋势。我国的稻谷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14个省(直辖市)。秦岭—淮河以南,温度高,雨量多,生长季节长,适于稻谷栽培。其中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流域的河谷平原和三角洲地带都是我国稻谷的主产区。秦岭—淮河以北,雨量逐渐减少,稻谷分布远不如南方集中,但仍很广泛。北方稻季日照长,生长季节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的制造和积累;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较轻,有利于稻谷的高产。因此,只要解决好灌溉问题,在北方扩大种稻面积,增产潜力很大。我国稻谷第一大产区为长江中下游区,但近年来其生产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东北地区稻谷产量占全国比重一直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从1996年至今的十三年中,我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粮食供求稳定,品种丰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6月,布朗再来北京时承认自己当年的判断并没有成真。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及未来趋势预测 我国目前出现粮食危机吗? 今年我国的夏粮生产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据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对全国小麦种植面积、长势、土壤墒情和单产进行的多次监测和估算,利用野外样方调查资料进行了实地验证,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由于国内粮食库存一直被视为机密,因此对目前粮食安全状况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对当前中国粮食库存实际水平的判断。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2003年年底的粮食工作会议中表示:“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是好的,当年产量加上现有库存仍然是供大于求的格局,市场供给是有保证的。” 国际通行的粮食安全储备的最低量是3个月的国民粮食消费量。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储备安全线是:谷物库存必须达到消费量的17%一18%,其中周转储备占12%,后备储备占5%-6%。再结合历史经验数据和我国具体国情,我国的粮食库存在1.25亿吨左右比较合适。2002年3月时我国粮食库存为2.65亿吨。2002年和2003年的供需缺口为0.7亿吨,出口粮食3700万吨,现在的国家粮食库存应为1.58亿吨,比正常库存多出3300万吨。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粮食需求应该和前两年相差不多,即保持在4.8亿一4.9亿吨左右。今年夏粮的丰收,使得4.55亿

吨的产量目标有望实现,粮食缺口应在2500万一3500万吨左右。在保证我国有 1.25亿吨的正常库存的前提下,今年还可以花去3300万吨用于弥补粮食的供需缺口,粮食安全和国民的正常生活是有保障的。 粮食的进口依存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一般而言,粮食进口依存度小于等于5%表明达到了足够高的粮食安全水平,小于等于10%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出现不断变动、总体逐步下降的态势。1980年为8。5%,1990年下降到0,1992年又上升到2%,1994年达到5.7%,1995年至1998年一直保持在零水平,1999年为0.03%,2000年为0,2001年为1.8%,2002年为0,2003年为0。可以看出,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是逐步改善的。 然而也存在不利因素。去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跌至4.31亿吨。同时粮食人均占有量下降,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357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小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以及农业结构调整也加重了粮食安全问题的严峻性。 我国粮食生产还有潜力吗?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为16.6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