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傅氏百代源流世系

傅氏百代源流世系

傅氏百代源流世系
傅氏百代源流世系

中华傅氏源流世系汇编

第一世

始祖傅説黄帝裔孙大繇之后。帝局之次子。字君访,讳鹗荐。据《史记·集解》引西汉孔安国注,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靡刑

人筑护此道。说贤良而隐于此,代胥靡筑之。殷高宗得之,举以为相,辅佐武

丁数十年,殷国大治,成为殷商贤相。述作《说命》三篇,成为后世帝王治国

经典;创造版筑技术,首开世界营造先河。山西平陸太臣村人氏,据世代相传,生於農曆四月初八,是中華上古奴隸制社會殷商王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

家、建築學家和橋樑道路專家,創造版築,首稱先聖,帝賁良弼,尊師擢相,

輔佐高宗武丁,開創輝煌盛世,著《說命》三章,乃曠世哲言,古今治國典範。

總百官咨學,修天文曆法、創興協田、冶煉青銅、發展甲骨文。為相五十六載,誥封陝州郡公,歿於前一二四六年,享壽八十九歲,葬虞步界下聖人澗馬趵泉

頭。有傅相陵“商相傅說之墓”碑刻。敇封“神文睿智啟聖王”。其思想是中華

民族文明的起源文化,是儒家、道家之魂,諸子百家學術之啟蒙文化。被敬尊

為夢父、寑父、天神、天策星,更奉为“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的天

上星宿。是華夏第一聖人。平陆历代建有傅相祠奉祀。妣:姜氏、严氏、张氏。

子三:奇、宣、恒。

第二世

奇説公长子。字国祥。继承父业为商武丁、祖庚、祖甲相。妣李氏。子卣。

宣説公次子。字国瑞。商祖庚时以功封夔城大夫,食邑三万户。妣郭氏、朱氏、苍氏。子二:企、继。

恒說公三子。字伯征。商帝祖庚时人,以父荫袭夔城大夫,食邑三万户。妣姬氏。

子:怀安。

第三世

卣奇公长子,字著璋。妣王氏。子阔。

企宣公长子。妣谢氏、房氏。子明。

继宣公次子。商祖庚时袭父职为夔城大夫,食邑如故。妣仇氏、陈氏、车氏、伊氏。子谆。

怀安恒公子。世袭夔城大夫,食邑三万户。妣陈氏、车氏、伊氏夫人,子仲乐。

第四世

阔卣公子。妣、子未详。

明企公子。商廪辛时为将军,官至三正。妣张氏。子照。

谆继公子。字仲乐。袭夔城大夫,食邑如故。妣端木氏。子三:松、柏、梅。

仲乐怀安公子。任梧城司户。妣刘氏、邱氏、姒氏。子:尚达、尚逵。

第五世

照明公子。商武乙时为将军,官至大夫。妣许氏。子二:鸿、淮。

松谆公长子。妣杨氏、刘氏、丘氏、姒氏。子炳。

柏谆公次子。妣、子未详。

梅谆公三子。妣、子未详。

尚达仲乐公长子。殷帝乙辅驾近侍中尉,商末兄弟始迁清河。妣张氏。二子;孔原、孔厚。

尚逵仲乐公次子。殷帝乙时少傅。妣张氏、姚氏。

第六世

鸿照公长子,商文丁时袭将军,为大夫,年七十二岁卒,谥忠献公。妣刘氏,封夫人。与夫合葬麒山下。子未详。

淮照公次子。官至将军。妣李氏。子大宾。

炳松公子。商文丁时为守储司户。妣李氏、钟氏、巴氏。子经。

孔原尚达公长子。周文王时为守储司户。钟氏、巴氏。子:显。

孔厚尚达公次子。周文王时为司空郎。罗氏。子:洗。

第七世

大宾准公子。商帝乙时为卿士。妣王氏。子五:洗、漉、麋、麇、鏖。

经炳公子。字显。袭父职,商帝乙时为守储司户。妣肖氏、舒氏、查氏。子:诚、诫。

显孔原公子。袭父职。持己以恭处人。妣:舒氏、查氏。子:龙。

洗孔厚公子。周武王时为虎贲将军。妣毛氏。子识。

第八世

洗大宾长子。商帝辛(纣)时为卿士。妣韩氏、伊氏,皆封夫人。子未详。

漉大宾次子。为商帝辛(纣)家臣。妣、子未详。

麋大宾三子。为商帝辛(纣)时卿士。妣、子未详。

麇大宾四子。商帝辛(纣)时下军令。妣、子未详。

鏖大宾五子。妣吴氏。子仔。

诚经公长子。妣、子未详。

诫经公次子。商帝辛(纣)时为益州牧,后从周文王。妣冯氏、王氏、倪氏。子能。

识经公三子。妣未详。子

龙显公子。仕周康王为益州牧。王氏、倪氏。子:襄。

第九世

仔鏖公子。名文卿。妣丰氏,子二:秀、稞。

能诫公子。字:襄。周康王进为卿士。妣:益氏、熊氏、文氏。子:佥、俞。

襄龙公子。周康王时为卿士。熊氏、文氏。子:谟、训。

照妣不详。子训、鸿。

第十世

秀仔公长子。周昭王进为邑令。官至地官司徒。葬于西土城。妣张氏,封夫人,葬同夫茔。子未详。

稞仔公次子。字挺实。周康王以女妻之。谥上国公。徙居歧山西土城。妣姬氏。

子学。

佥能公子。周昭王时任方城牧。妣孟氏、顾氏。子朝(洪)。

俞能公次子。妣、子未详。

谟襄公长子。任方城牧。顾氏。子:宏。

训襄公次子。为司农卿。李氏。

鸿妣、子不详。

第十一世

学稞公子,字勤进。周穆王时袭上国公爵,葬于西土城。妣于氏,封夫人。子珠。朝佥子。字洪,。周穆王时著述处士。妣鲁氏、毛氏、柯氏。子:縡

宏谟公子。字:仲广。著述处士,为交禄卿。毛、柯氏。子:秉中、秉正、秉和。大宾妣、子不详。

第十二世

珠学公子。周共王时荫上国公,葬同父茔。妣刘氏。子五:守愚、守正、守诚、守邦、守道。

秉中宏公长子。字縡。周共王时为右军大夫,官至内席,精天文、方技。妣姜氏、杨氏、程氏。子三:爱(旸)、旭、明。

秉正宏公次子。周共王时为司农卿。妣周氏,子未详。

秉和宏公三子。周共王时为下军令。妣官氏。子识。

縡朝公子。

第十三世

守愚珠公长子。字敦蒙。周懿王时荫上国公。葬西土城。妣刘氏,封夫人,葬同夫茔。子未详。

守正珠公次子。字敦善。妣贺氏。子未详。

守诚珠公三子。字敦敏。妣温氏。子未详。

守邦珠公四子。字敦谨。妣谢氏。子未详。

守道珠公五子。字敦本。妣王氏,子惠。

爱秉中长子。周懿王时任大司马。妣程氏、周氏、吕氏、房氏。子极。

旭秉中次子。妣、子未详。

明秉中三子。妣、子未详。

识秉和子。周懿王时为南武乡公。妣戴氏。子二:枢、机。

旸妣程氏。子升。

时妣、子不详。

泉妣、子不详。

第十四世

惠守道子。周夷王时官至朝议大夫。妣肖氏,封夫人。子简。

升爱(旸)公子。字极,号建中,周夷王时为右军大夫。妣项氏、袁氏、郎氏。

子二:远后、日昃。

枢识公长子。字子文。周厉王时袭父爵为南武乡公。妣何氏。子仲能。

机识公次子,周厉王时官至司马。妣李氏,子未详。

极爱公子。字:建中。为下大夫。右军大夫。袁、郎氏。子:谷。

第十五世

简惠公子。妣朱氏。子子文。

远后升公长子。字谷,号惟良。周厉王时任上军大夫。妣廖氏、伍氏。子隆、陶。日昃升公次子。妣、子未详。

柏梁人,周孝王时为将军。约生于公元前936年。事见《史记·汲郑列传》。

谷极公子。任上军大夫兼内政督理五树总赞边务。伍氏。子:浩。

学枣公子。字:勤进。袭上国公爵。徙西域城。卒葬西土城。于氏。子:珠。

穀妣伍氏。子浩。

仲能妣、子不详。

第十六世

子文简公子。周宣王时为武德将军。殁葬芦花山。妣涂氏,葬同夫茔。子仲能。

隆远后子。字浩,号以养。周宣王时为下军令。妣朱氏、郑氏、平氏。子三:歧政、贤。

陶远后子。妣、子未详。

浩谷公子。字:以养。周孝王时为下军令。右军令。郑、平氏。子:孟达、仲达、季达。

珠学公子。袭上国公爵。妣刘氏。五子:守愚、守正、守诚、守邦、守道。

第十七世

仲能子文子。周宣王时袭武德将军,周幽王时改南武乡公。殁葬南武城东。妣唐氏,封夫人。子二:举贤、齐贤。

歧政隆公长子。字孟达。妣楚氏、姜氏、都氏。子三:祐、绍、嘏。

王贤隆公次子。字仲达。妣邹氏。子未详。

孟达浩公长子。字行权。袭父职。姜、都氏。子:秉、康、广。

仲达浩公次子。字秉全。邹氏。

季达浩公三子。字可全。唐氏。

第十八世

举贤仲能长子。周平王时荫袭将军,官至司马。殁葬南武城西。妣何氏。子未详。齐贤仲能次子。周平王时为将军,官至大夫。妣张氏。子侃。

祐歧政长子。妣、子未详。

绍歧政次子。妣、子未详。

嘏歧政三子。字秉。周平王时任内侍,妣吴氏。子四:嗣先、嗣政。

秉孟达公字起鸽。妣吴氏。子:晞、暄、喃、时。

第十九世

侃齐贤子。周平王时荫袭将军。妣陈氏。子三:椿、松、柏。

嗣先嘏长子。号法翰。妣谢氏、邓氏。子瑞始。

嗣政嘏次子。因官籍楚,后三世孙启谟徙别地。妣文氏。子未详。

曦秉公长子。袭父职。字法翰。邓氏。子:镛。

暄秉公次子。字法启。妣文氏。子铉。

时秉公三子。字法运。何氏。子:镇、铨、镒。

喃秉公三子。字法名。妣周氏。子珍。

第二十世

椿侃公长子。妣氏、子未详。

松侃公次子。妣何氏。子未详。

柏侃公三子。周桓王时为将军。妣陈氏。子二:端、飒。

瑞始嗣先子。周桓王时为上军大夫。妣荥氏、章氏、宣氏。子二:冠、冕(青)。镛曦公子。字:仕征。为周上国大夫。章、宣氏。子:子沁。

镇时公长子。字仕振。周桓王时为下军大夫,知政事。妣刘氏。子:子泓。

铨时公次子。

镒时公三子。

珍喃公子,字仕重。

铉暄公子。字仕用

秉衡简公长子。妣李氏

秉良简公长子。妣朱氏

秉高简公长子。妣刘氏

秉权简公长子。妣陈氏

秉鉴简公长子。妣吴氏

秉奇简公长子。妣彭氏

秉忠简公长子。任下大夫。妣胡氏。子识。

第二十一世

端柏公长子。妣甘氏。子未详。

飒柏公次子。周庄王时荫袭将军。妣彭氏。子坚。

冠瑞始长子。妣、子未详。

冕瑞始次子,周庄王时为上军大夫,随父迁居灵州。妣曾氏、龚氏、邓氏。子德胜。

子泓镇公子。周庄王时仕齐为中军佐。妣王氏。子螂。

子沁镛公长子。事齐为都尉。龚、邓氏。子:蝦。

识秉忠公子。周襄王之卿士,封南武郡。妣周氏,封一品夫人,子文。

第二十二世

坚飒公子。字有执,号济夫。妣王氏。子五:通、达、逵、徂、迓。

瑕冕公子,字德胜。周釐王时为郑国大夫,事见《左传·鲁庄公十四年》。妣闵氏。

子显先。

蝦子沁公子。字:仲福。郑国大夫。为栎城守。耿介精忠,为时名臣。万、李氏。

子:孟通。事见《左传》。

螂子泓公子,不详。

文识公子。袭父爵。子仲能。

第二十三世

通坚公长子。周惠王时为将军。妣刘氏。子未详。

达坚公次子。妣胡氏。子未详。

逵坚公三子。妣李氏。子未详。

徂坚公四子。妣毛氏。子未详。

迓坚公五子。周惠王时以贤良策举为上卿,镇衮州。年五十七卒,葬垅上。妣张氏,封夫人。葬同夫茔。子诰。

显先德胜公子。妣游氏、项氏、黄氏。子四:雨、雱、露、云南。

孟通蝦公子。字:显辅。做事惟勤。项、黄氏。子:豪、高。

仲能文公子。袭武德将军爵,累勋封南武郡公。妣唐氏。子举贤、齐贤。

第二十四世

诰迓公子。妣张氏。子禄。

雨显先长子。周襄王时仕齐为参军都护尉,迁大司马,官至上卿大夫。妣江氏、赵氏、冯氏。子三:隆、燮、焰。

雱显先次子。字高。妣、子未详。

露显先三子。妣未详。子炀。

云显先四子。妣、子未详。

豪孟通公长子。字伯超。子龙(隆)。

高孟通公次子。字:顺丛。仕齐为参军护都知军政迁司为兼上卿大夫。赵、冯氏。子崇

举贤仲能公长子。荫袭军司马。妣何氏。合葬南武城西。

齐贤仲能公次子。补将军锦衣大夫。妣章氏。子侃。

第二十五世

禄诰公子。字廷与。周顷王时官郓州。妣金氏。子世臣。

隆雨长子。妣张氏。子未详。

燮雨次子。这崇,号伯庄。周顷王时以父功袭封都护尉,官至上大夫。妣吴氏、何氏、刘氏。子霖。

焰雨三子。妣、子未详。

隆豪公长子。字高起。张氏。

崇豪次子。以父功袭封都护尉,知军政迁大司马兼和外藩事妣何、刘氏。子:鼎。侃齐贤公子。荫将军。妣陈氏。子椿、松、柏。

第二十六世

世臣禄公子。周定王时以荫入仕,官兖州(今山东)。妣李氏。此后世系未详。

霖燮公子。周定王时为太史。官至右大夫。妣陈氏、霍氏、周氏。子炅。

鼎崇公子。字叔中。仕周为护驾右大夫兼知军务事。霍、周氏。子:瑕。

椿侃公长子。妣吴氏。

松侃公长子。妣何氏

柏侃公长子。荫袭将军。妣陈氏。子端、飒。

第二十七世

炅霖公子。妣刘氏。子公发。

瑕鼎公子。郑大夫,事迹详见“佐传”。子虞叟。

端柏长子。任伍长,妣甘氏。

飒柏次子。妣彭氏。子坚。

第二十八世

叟炅公子。字公发,周景王时为晋大夫。妣彭氏、盖氏、钱氏。子二:德、政。虞叟瑕公子。鲁哀公二年晋大夫,郑人击赵简子中肩太子救之,以戈郑师此温大夫,赵罗太子。复伐之,郑师大败。获贲票千车。赵孟喜曰可矣,虞曰虽克郑犹有

知在忧未艾矣也。子:美、萃。

坚飒公子。字有执,号济夫。妣王氏。子达、迓。

挚齐侯伐卫,傅挚为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秋,齐侯伐卫。先驱:榖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申驱:成秩御莒恒,申鲜虞之傅挚为右。曹开

御戎,宴父叔为右。”事见《左传》。

第二十九世

德公发长子。妣、子未详。

政公发次子。字美。妣王氏、万氏、范氏。子四:达、通、远、游。

美虞叟长子。字内涵。春秋时为赵简子家臣。万、范氏。子:祗。

萃虞叟次子。字内葆。为执戟郎。妣骆氏。

达坚公长子。妣胡氏。子训。

迓坚公次子。周考王姬崽时以贤良策为上卿。镇潞州、淮州、衮州府军政,享年

五十有七。葬陇上。妣张氏。子浩。

第三十世

达政长子。字祗。周敬王时为赵国将军。妣雍氏、方氏、乐氏。子二:景道、能仁。

通政次子。周敬王时为赵国将军。后徙河南。妣路氏。子未详。

远政三子。字刚。周敬王时为齐国大夫。妣、子未详。

游政四子。妣、子未详。

祗美长子。为国赵将军。方、乐氏。子:辰。

训达公子。妣邓氏。子礼。

浩迓公子。知潞州事。妣陈氏。子禄。

第三十一世

景道达长子。周元王时为朝散大夫。妣马氏、闵氏。子廷臣。

能仁达次子。妣、子未详。

辰祗公子。字:日启。仕周景王为朝散大夫。闵氏。子:定仪、足仪。

礼训公子。

禄浩公子。字廷典。知郓州司马。妣金氏。子世臣。

第三十二世

廷臣景道子。周贞定王时为卿士。妣陶氏、诸葛氏、邹氏。子三:振、纯、姜。

定仪辰公长子。字:汝则。为周卿士,诸葛、邹氏。子:通。

足仪辰公次子。

世臣禄公子。以荫入官,知衮州方正。妣李氏。

第三十三世

振廷臣长子。学道九嶷山。妣、子未详。

纯廷臣次子。周考王时为吴城(今平陆县)宰。家居(陕西)扶风茂林。妣杨氏、戴氏、李氏。子楫。

盖廷臣三子。迁陕州(陕西)。妣、子未详。

通定仪公子。平陆宰。戴、李氏。子:韬(英)、韡(华)。

姜廷臣(定仪)三子。迁陕。妣、子未详。

第三十四世

楫纯公子。周威烈王时为讲经院学士,后为渤海牧。妣王氏、袁氏。子亮。

韬通公长子。字茹英。为中军都尉。敏捷之才。介石之守。

华通公次子。字豪选。为渤海牧。妣袁、公羊、朱氏。子:有教、有传。

第三十五世

亮楫公子。周安王朝为谏议大夫。妣詹氏、戚氏、范氏。子二:祖仁、祖义。

有教英长子。字:继先。生周慎靓王五年乙已(公元前316年)七月十六日。妣戚、

范氏。子:证。

有传英次子。字:继宗。生于周慎靓王二年壬寅(前319年)七月十六日。妣曾氏。

第三十六世

祖仁亮长子。字证,号永澄。周显王时仕田齐威王,封上大夫。妣曹氏、吕氏、吴氏、罗氏、伊氏。子十一:万春、万节、乾元、乾亨、乾利、乾贞、用洵、用

迅、骥文、骥武、醇醪。

祖义亮次子。迁居楚地。妣、子未详。

证有教子。仕齐从田单守即墨复齐职居大司马上大夫。生周郝王十九年乙丑有成。

月十五日。妣吕氏。四子:采、栗、杲、贽。

第三十七世

万春祖仁(证)长子。字贽,周慎靓王时为楚令尹。妣钱氏、魏氏、舒氏。子又燮。万节祖仁(证)次子。字采。妣、子未详。

乾元祖仁(证)三子。字杲。妣、子未详。

乾亨祖仁(证)四子。妣、子未详。

乾利祖仁(证)五子。妣、子未详。

乾贞祖仁(证)六子。妣、子未详。

乾洵祖仁(证)七子。妣、子未详。

乾迅祖仁(证)八子。妣、子未详。

骥文祖仁(证)九子。妣、子未详。

骥武祖仁(证)十子。妣、子未详。

醇醪祖仁(证)十一子。妣、子未详。

豹战国赵孝成王之武垣令,武将,识时务者流,保护人民免于杀戮之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赵括以军降秦,秦坑卒40余万,豹公率燕众返燕地。《史

记?赵世家》赵孝成王七年条称:“武垣令傅豹、王容、苏射率燕众反燕地”。《燕

史纪事编年会按》傅豹等人原是燕国的武垣令长,赵夺武垣后,傅豹仍任

原职,受到策反而弃赵归燕。子抵。

第三十八世

又燮万春子。周赧王朝为上卿,入秦为执战都尉,封朝散大夫。妣姬氏、巫、郭氏。抵战国赵悼襄王时为将军,居平邑(今河南省南乐县东北平乐村)。约生于公元前285年。事见《史记·赵世家》。子胡害。

嘉鳌贽长子。

嘉厘贽次子。

嘉采贽三子。字:尚素。生周郝王四十年丙戌九月十四日。秦始皇时为进南军东路曹帅家居山东。葬西山下。妣胡、陈氏。子本。

第三十九世

宽本公次子。(-前一九0)原魏国人(今山西芮城一带)。秦朝末年,任泗水亭长,在曲遇、阳武追击秦将杨熊斩获十二个首级,拜赐爵卿以魏五大夫骑将从汉高

祖,起横阳。刘邦立为汉王,封共德君。从入汉中,迁为右骑将。从定三秦,

赐食邑雕阴。从击攻籍,赐通德侯。定齐地,封为阳陵候。居封地(今咸阳东

北45里),后被尊为北地傅氏始祖。约生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9年),殁于汉孝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享年七十。汉王就赐封傅宽为共德君。(前

二0六-前二0二)随汉攻入汉中升迁为右骑将。汉王赐给傅宽雕阴之地作为封

邑。蒙汉王赐封为通德候。对平定齐国有功,受封为陵候,食邑二六00户。任

齐国的右丞相,任齐国相国。汉高祖刘邦十年(前一九七年)第二年正月调任

代国相国,二年后任代国丞相。(前一九0年)傅宽逝世,朝廷追谥为景候。他

的儿子顷侯傅精继立,廿四年后去世。傅精儿子共侯傅刚继立,十二年后又去

世。傅刚儿子傅偃继立,三十一年后,时当汉武帝元朝六年,即公元前一二三

年。傅氏封侯,共历四代,大约八十年。名列汉开国元勋十二侯功臣表第五名,事见《史记·傅宽传》和《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妣鲁氏、罗氏、韩氏、何氏,皆封夫人。子:精、华。

胡害抵公子。以越户将从刘邦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籍,封贳齐合侯,名列第36位。事见《汉书·高惠帝后文功臣表第四》。妣未详,子方山。

第四十世

精宽公长子。字毅,号亦说。汉孝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立为阳陵须侯(一作阳陵顷侯)。二十四年后殁于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事见《汉

书·傅宽传》。妣薛氏。子刚、则、刑。

宬本公长子,事迹不详。

宓本公三子,事迹不详。

方山胡害子。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嗣父爵,为共侯。生年未详,殁于汉文帝元年(前179年)。妣未详,子赤。

第四十一世

则精公长子。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立为阳陵共侯。十二年殁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妣宋氏。子偃。

刚精公次子

刑精公三子

华宽公次子。字义。子贤、宁太。

赤方山子。汉文帝元年嗣父爵为炀侯。生年未详,殁于汉文帝前元11年(前169年)。妣未详,子遗。

第四十二世

偃刚公长子。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继父为须侯。二十一年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因淮南王谋反事连坐死,封国被取消。妣汪氏、杨

氏。子执忠。

贤华公长子。子猷。

宁太华公次子。子谦。

遗赤公子。汉文帝前元12年(前168年)嗣父爵,为康侯。生年未详,殁于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妣未详,子二:猜、世。

第四十三世

介子猷长子,以从军为官。汉昭帝元凤中(公元前78-公元前75年)以骏马监使大宛,计斩楼兰王,还封义阳侯。事见《汉书·傅介子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介子公因封义阳(即义渠县,后改为庆阳)而始迁北地郡义渠县,为北

地郡始迁祖。约生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七月十八日,殁年不详,葬于庆阳城西,有宗祠。妣万氏、毛氏、朱氏。子三:敞、器、教。

元子猷次子,汉昭帝时任中郎将。妣吴氏、张氏。子五:崇祖(福)、子孟、中叔、子元、幼君。

猷贤公长子。字伦,号沃孙。袭父职,汉景帝时出仕。妣王氏。子二介子、元子。谦宁太公子。子天常。

猜遗公长子。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嗣父爵为侯。汉武帝元鼎元年(前116年)因杀人弃市。

世遗公次子。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为茂陵公士,诏复家,时公年已暮。事见《汉书·高惠帝后文功臣表第四》。妣、子未详。

执忠偃公子。妣、子未详。汉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四月廿六日封侯。妣包氏。孙景

第四十四世

敞介子长子。字勉。汉武帝时官司隶,代父立为义阳侯。因有罪不得袭爵,封国被取消。妣章氏。子焘(奇)、熹。

器介子次子。字侍用。汉宣帝时出仕。妣彭氏。子四:亳、高、銮、亹[wěi]。

教介子三子。字禧。

福元子长子。字崇祖。定陶傅太后之父。汉宣帝时出仕。妣氏、子未详。生女一,西汉元帝妃子,生子刘康为恭王。刘康子刘欣继位为哀帝,绥和二年(公元前5

年)五月,哀帝尊祖母为定陶傅太后;追尊傅太后之父福为崇祖侯。

子孟元子次子。妣张氏。子喜。

中叔元子三子。妣李氏、方氏。子晏。

子元元子四子。又名中敬。妣杨氏、刘氏。子嘉。

幼君元子五子。妣官氏、甘氏。子商。

第四十五世

焘敞公长子。字奇。妣杨氏、丘氏、唐氏。子二:长、俊。

熹敞公次子。

亳器公长子。妣、子未详。

高器公次子。汉哀帝时出仕。妣罗氏、杨氏。子执中。

銮器公三子。妣虞氏。子未详。

亹器公四子。字达生。哀帝时任常山令。妣唐氏。子执直。

喜子孟子。字稚游,居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汉成帝时为太子庶子,哀帝即位时为右将军。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为大司马,封高武想。为官行义修洁,忠诚忧国,时论曰:“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事见《汉书·傅

喜传》。生于公元前60年,约卒于公元15年。妣罗氏、陈氏、周氏,皆封夫人。

子:劲。

晏中叔子。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五月,哀帝封为孔乡侯。公元1年平帝即位,王莽用事,被免职,与妻、子流徙广东合浦(今广东海康县),事见《汉

书·傅喜传》。妣宋氏、周氏。子未详。女一,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被哀帝

立为皇后。

嘉子元子。哀帝时任侍中光禄大夫。妣袁氏,子未详。

商幼君子。哀帝时封为汝昌侯。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以皇太太后从父弟封为汝昌侯,食邑千户。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坐外附诸侯免职。事见《汉

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妣李氏、方氏。子未详。兄子昌奉祀。

景宽公七世孙、偃公曾孙。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为长陵士伍,诏复家。其父、祖未详。妣、子未详。事见《汉书·高惠帝后文功臣表第四》。

第四十六世

执中商公子。妣包氏,子未详。

执直亹公子。王莽时封耒阳令。妣戴氏,封夫人。子二:簧、笛。

长焘公长子。汉平帝元始(公元1-5年)时继功臣世爵,复封为义阳侯。妣冯氏,封夫人,子辅。

俊焘公次子。字子卫,居颖川(今河南许昌)襄城。东汉光武帝刘秀攻襄城,以县亭长迎军,拜为将尉。光武即位,任侍中。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昆阳侯。

约生于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卒于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谥威侯。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绘28位中兴功臣于云台时,名列第

10位。事见《后汉书·傅俊传》和《后汉书·明帝纪》。妣丰氏、万氏。子昌。劲喜公子。新王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嗣父爵为侯,王莽败,乃绝。事见《汉书十八·表》。妣、子未详。

昌商公兄子。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五月,诏奉祀封为侯,八月坐非正免。事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第四十七世

簧执直长子。妣高氏、乐氏。子毅。

笛执直次子。妣冯氏。子刚。

辅长公子。妣邹氏。子冉。

昌俊公子。字衍,号相。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袭父爵,徙封为燕湖侯。

汉章帝建初中(公元76-84年)因国贫乞钱易封,贬为关内侯。事见《后汉书·傅

俊传》。妣汪氏、孙氏、王氏。子铁。

第四十八世

刚笛公子。字潜夫。汉章帝时官司隶校尉。妣胡氏。子绍宽。

冉辅公子。妣蓝氏。子爵。

铁昌公子。字晟。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3年),邓太后复封为高置亭侯。事见《后汉书·傅俊传》。妣吴氏、华氏、廉氏。子纯。

毅簧公子。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少博学,以显宗(汉明帝)求贤不笃,士多隐处,作《七激》以为讽。汉章帝建初中(公元76-84年)为兰台令史,

拜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典校书。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官至司马。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约卒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

年)。著作28篇。事见《后汉书·傅毅传》。妣刘氏、许氏。子三:熹、杰、默。福东汉中期后人。事迹不详。事见《后汉书· 梁商传》“(永和四年)中常侍张逵、蘧政,内者令石光,尚方令傅福,冗从仆射杜永连谋,共谗商及中常侍曹腾、

孟贲,云欲征诸王子,图议废立”。

第四十九世

爵冉公子。妣唐氏。子二:筑、岩。

纯铁公子。字明德。汉安帝时袭父爵为高置亭侯。妣巴氏。子稽。

绍宽刚公子。字恢洪。汉安帝时官至御史。妣王氏。子二:佐、佑。

熹毅公长子。字元亮。汉安帝时为五经博士。妣陈氏。子未详。

杰毅公次子。妣朱氏。子未详。

默毅公三子。妣赵氏。子未详。

毅育公子,袭父爵为明进侯,妣子未详。

育汉章帝时为护羌校尉。章和元年(公元87年)春三月,追击叛羌时战殁。约生于前42年。《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东汉灵州(今宁夏吴忠)人,东汉汉光武

帝时与将军马武等出兵击羌,功冠诸军。东汉章帝时,官至武威太守。据《后

汉书.西羌传》记载,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秋,烧当羌酋迷吾与弟

号吾率部落犯汉,进攻陇西界,郡督烽掾李章活捉号吾,号吾投降,众羌即散,各归故地。当时的护羌校尉傅育恐失朝廷信用,故欲伐烧当羌。次年,东汉章

帝元和四年(公元87年),傅育奏准请陇西、张掖、酒泉三郡太守各五千人,

合2万兵卒,与其他各郡限期出击。其他郡州的兵马还未到达会合地点时,傅

育自领汉阳、金城五千兵,单独进军,被迷吾发觉,撤帐篷逃走。于是傅育选

精兵三千穷追,夜至迷吾数里的“建威南三兜谷”,准备翌晨攻击,不料迷吾设

伏夜袭,傅育力战而死,汉军败走。汉章帝闻讯后,很爱怜他的忠勇,封他的

儿子傅毅为明进侯。约生于公元36年。殁于公元87年。《后汉书·滇良传》:傅育“食禄数十年,秩奉尽赡给知友,妻子不免操井臼。事见《后汉书·萧宗

孝章帝纪第三》。妣、子毅。

第五十世

筑爵公长子。妣孔氏。子章。

岩爵公次子。迁江汉。妣张氏。子未详。

稽纯公子。字溥,号范。博学能文,汉顺帝时出仕。妣严氏。子宾。

佐绍宽长子。妣朱氏。子未详。

佑绍宽次子。妣陈氏。子二:棐、榕。棐失考。

第五十一世

章筑长子。汉桓帝时出仕。妣未详,子睿。

宾稽公子。字如兰,号文明。妣柏氏,子二。长子不详佚名、次子燮。

榕佑公次子。汉灵帝时登贤良榜,为南武判官。妣蒋氏。子颛。

第五十二世

睿章公长子。汉灵帝时为代郡太守。妣孙氏、纪氏。子二:巽、充(允)。

佚名宾公长子,早卒。子坚。事见《太平御览》卷五一二引《傅子》:"傅燮,字南容,奉寡嫂甚谨,食孤侄如赤子。"可知燮公有一兄早亡。

燮宾公次子。居北地灵州。本字幼起,易字为南容。有威容。少师事太尉刘宽,后为护军司马。讨黄巾军张角,拜议郎。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为众议

所归。出为汉阳(汉阳郡,今甘肃天水)太守。汉灵帝中平间(公元184-189

年),北胡骑数千攻汉阳城,使已降胡的酒泉太守黄衍劝降。公按剑而叱衍曰:“若剖符之臣,反为贼说也?”遂麾左右进兵,临阵战殁。谥壮节侯。约生于

汉顺帝汉安三年(公元144年),殁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据《新

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其曾孙咸始居清河,公被尊为清河始祖。事见《后汉

书·傅燮传》。妣平氏、汤氏。子幹。

颛榕公子。汉献帝时为御史中丞。妣黄氏。子方。

第五十三世

巽睿公长子。汉献帝时为荆州刺史刘表东曹椽。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攻荆州,公说刘琮归曹,曹军到,琮举州降。三国魏文帝黄初(公元220-226年)

中为侍中尚书。事见《三国志·魏书·董袁刘传第六》。妣魏氏、奚氏。子:伟。充睿公次子。字允,三国魏文帝黄初中为黄门侍郎。妣未详。子二:嘏、松。

坚燮公兄子,居北地灵州。汉末为巴郡令,迁居西蜀成都。约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子肜。事见《后汉书·五行志》。

干燮公次子。字彦林,小字别成。北地灵州人。少有才智。13岁时燮殉国,哽咽不能复言。后知名于世。黄初中为扶风太守。事见《后汉书·傅燮传》。生于汉

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殁葬不详。妣公羊氏。子玄。

方颛公子,三国时为魏南乡太守。(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汉献帝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而降羽。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四年(公

元174年)。殁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兵败被杀,事见《晋书·宣帝

懿纪》。《三国志》、《资治通鉴》。子宝。

士仁三国时为蜀汉将军。字君义。广阳人,先后在刘蜀以及孙吴为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六月,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十一月仕吴,事见《三

国志·蜀书·关羽传》、《资治通鉴》。《三国志》蜀汉辅臣赞,陈寿补云:“士

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

从此在吴国仕官。

肜坚公子。居北地郡义阳。三国时为刘备将军。迁居西蜀成都。蜀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从刘备伐吴为别督。虢亭之战,先主退兵,公断后拒战,兵人

死尽。吴将语肜令降,公骂曰:“吴狗,何有汉将降者!”遂战死。事见《三国

志》卷四十五、卷五十八。约生于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前177年)。西蜀成都

武侯祠忠烈祠塑有肜公像及碑记。妣朱氏。子佥。

第五十四世

伟巽公次子。妣、子不详。

嘏充公长子。居北地义阳,弱冠知名。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9年)初为尚书郎,迁黄门侍郎。曹爽诛,为河南尹,其治以德教为本,吏民安之。

迁尚书,嘉平(公元250-254年)末,赐爵关内侯。高贵乡公曹耄即位,进封

武乡亭侯。正元二年(公元255年)讨毋丘俭、文钦之乱,以公进封阳乡侯,

食邑千二百户。生于汉献帝建安13年(公元208年),殁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

年,四十七岁。追赠太帝,谥曰元侯。事见《三国志·魏书·傅嘏传》。妣陈郡

何氏、太原王氏、泰山鲍氏。皆封夫人。子二:长佚名、次祗。

松充公次子。妣、子不详。

佥肜公子。祖籍北地灵州,迁居西蜀成都。父肜殉国后,蜀汉后主拜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又临危受命守阳平关。魏钟会攻城,

乃拒晋军,致死不顾,世人称忠义郎,晋武帝尝诏书其父子为天下之善。事见

《三国志》卷四十五,西蜀成都武侯祠忠烈祠塑有佥公像及碑记。妣袭氏。子

三:苔、著、募。

玄幹公子。字休奕。生于汉献帝建安22年(217年),卒于晋武帝泰始五年(278 年),62岁。谥曰刚,后追封清泉侯。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

直,不能容人之短。州举秀才授郎中,撰集魏书。后转温令县,再迁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司马炎为晋王时,为散骑常侍。司马炎受禅为晋武帝

时,进爵为子,加驸马都尉,掌谏职。数次上书言事,帝纳之,迁侍中。晋武

帝泰始五年迁太仆,转司隶校尉。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竦踊不寝,坐而待旦。于是贵游摄伏,台阁生风。少时专心诵学,后虽显贵而

著述不废,有《傅子》内外中篇,共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

集百余卷行世。事见《晋书·傅玄传》。妣顾氏、继杜氏,京兆杜有道之女也。

殁于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详见《晋书·列女传》。子咸。

常三国时为吴国太常卿。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孙权拜陆逊为相,使公授以印绶。事见《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其余未详。

宝方公子,字纪图,西晋牂牁郡平夷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人,时南中人杰,历任尚书、长安令、巴郡太守、彭城相。在南中设帐授徒,弘扬文化,与

本邑人东汉大学士尹珍、夜郎人尹贡一起被称为“南中名士”。《华阳国志·南

中志》、光绪《平彝县志》对傅宝的德行称赞有加,与尹珍被闾里撰联誉之:“尹

道直人文教初兴,傅宝纪图政绩卓茂”。見《士女目錄》及《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卷四》

第五十五世

佚名嘏公长子。妣未详。子俊。

祗嘏公次子。早以才识明练著称。晋武帝始建东宫,为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服终为荥阳太守。晋惠帝即位,入为侍中。在朝多所维正,迁司隶校尉。以讨杨骏勋,封灵州县公,食邑千八百户。平氐反,拜常侍,寻

加光禄大夫。晋怀帝即位,加右仆射,中书监,行太子太傅,迁司徒。以足疾,诏版舆上殿,不拜,为朝廷倚重。生于魏齐王曹芳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暴

疾卒于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平生著文驳论十万余言。事见《晋书·傅

祗传》。妣于氏。子三:宣、畼、雋。

苔佥公子。西蜀成都人。祖籍北地灵州。字孟起。妣不详。子不详。子钦,字文明。为江西赤渡桥傅氏始祖。

咸玄公子。字长虞。生于魏曹明帝景初三年(239年),刚简有大节,风格俊整,识性明悟,疾恶如仇。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袭父爵,拜太子洗马,

累迁尚书右丞。出为荆州刺史,再迁司徒左长史。太康(公元280-289年)初,以言事多所执正,迁车骑司马。太康末以匡正时事,迁尚书左丞。晋惠帝时转

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为官劲直忠果,劾按惊人,偏亮可贵。《新唐书·宰

相世系》记载:其子孙自北地徙清河,尊公为清河傅氏开宗祖。于晋惠帝元康

四年(294年)卒于官,时年五十六岁。诏赠司隶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袭、钱

二十万,谥号曰贞。葬于河间县(今河北献县东南)。《晋斠书注》在咸公卒年

正文后出注曰:“《寰宇记》六十六曰:“河间县傅咸冢:晋之文士,葬于此”。

公平素诗文甚多,明人辑有《傅中丞集》行世。事见《晋书·傅咸传》。妣端木

氏、吴氏、梅氏、王氏。子三:敷、晞、纂。

询西晋武帝时为平州刺史,清白有闻。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12月,赐帛二百匹以示奖赏。事见《晋书·武帝纪第三》。约生于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

231年)。其余未详。

珍晋武帝时为博士。太康三年上表谏齐王攸就国获罪免职。事见《晋书·庾纯传》。

约生于魏明帝青龙五年(公元237年)。其余未详。

第五十六世

俊祗公兄之子。晋惠帝时以叔父祗公功赐封东明亭侯。妣、子未详。

宣祗公长子。字世弘。长好学。晋武帝末赵王司马伦擢为相国掾、尚书郎、太子中舍人,迁司徒西曹掾。累迁为秘书丞、骠骑从事中郎。惠帝时为弘农公主驸

马,迁黄门郎。晋怀帝转吏部郎,又为御史中丞。约生于魏元帝景元四年(公

元263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享年49岁。事见《晋书·傅

祗传》。妣弘农公主司马氏。无子,以弟畼子沖为嗣。

畅祗公次子。字世道。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为秘书丞。永嘉之乱时没于后赵军中,后赵石勒任命为大将军右司马,恒居机密。有《晋诸公

叙赞》22卷和《公卿故事》行世。生于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卒于晋

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事见《晋书·傅祗传》。妣熊氏。子三:沖(继

伯父宣为嗣)、詠、洪。

钦苔公长子。字文明。三国时仕东吴为柴桑(今九江)别驾。生殁不详。

敷咸公长子。字颖根。嗣父爵。西晋惠帝时为尚书郎。永嘉之乱,避地会稽(今浙江绍兴)。东晋元帝时为镇东从事中郎。事见《六朝·隋唐卷》,生于西晋武

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卒于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年46岁。妣

李氏、张氏。子承智。事见《云阳傅氏族谱》。

晞咸公次子。字才思。永嘉之乱时随兄避地会稽。西晋惠帝时为上虞令,政绩显,后官至司徒西曹,卒于任。约生于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5年),殁年不

详。事见《晋书·傅咸传》。妣朱氏、裘氏。子纯。详见《晋书卷四十七列传》、《六朝·隋唐卷》。

纂咸公三子。字士思。永嘉之乱时自灵州避地清河,为清河分宗始迁祖之一,约生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殁年不详。妣不详。子三:弘毅、伷、浑。详见

《晋书·卷四十七·列传》、《六朝·隋唐卷》。

纯晞公子。东晋元帝初(公元317年)为博士,尝论惠、怀及愍三帝宜别立庙,

为朝廷所重。事见《晋书·礼上》。《晋书》卷83《袁环传》。子玩。

逊晋怀帝时为司马。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九月,拥立秦王为太子,次年即位为愍帝。事见《晋书·阎鼎传》。约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其

余未详。

彪后赵石勒时为中大夫。石勒赵王元年(公元319年)撰《大将军起居注》。事见《晋书·石勒下》。约生于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其余未详。

高东后赵太司马。《晋书》卷一0四卷《石勒载记上》。

第五十七世

冲畼公子,宣公嗣子。东晋初出仕。约生于东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殁年不详。妣、子不详。事见《新唐书·宰相世系》。

詠畼公次子。约生于东晋穆帝永和末(公元356年),过江任交州(今广西苍梧县)刺史。约生于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殁年不详。妣、子未详。

洪畼公三子。父没于胡后,生于北方羯族地区,东晋永和中(公元350年前后),后赵内乱得以回归故地。过河为交河刺史。妣未详。子韶、歆。

宝钦公长子。三国末随父宦游居于柴桑。西晋武帝时同弟定卜居南康军星子镇(今江西星子县)赤渡桥,为丰城分宗始迁祖(开基祖),以后世系见江西丰城分宗

世系。

妣范氏。五子:旦、时定、头、旭、泰。

定钦公次子。同兄宝公一同卜居南康军星子镇赤渡桥开基。此后世系见汉西丰城分宗世系。

承智敷公子。妣李氏,子瑷。详见《湘阴四门傅氏族谱》。

弘毅纂公长子。举孝廉.仕晋为湘潭廷尉。遂家自河南陕州泥阳县迁湖南湘潭为曲巷傅氏始祖,卒于官。子二:绍明、绍芳。详见《石头傅氏宗谱》、《珠湖傅氏宗

谱》、《桐梓傅氏宗谱》、《重庆傅氏族谱》。

伷纂公次子。约生于东晋惠帝永宁二年(公元302年),子遘。详见《傅竖眼传》。浑纂公三子。东晋成帝咸和年间(公元326-334)为襄邑(今河南睢县)令,有惠政。南朝梁代御史江革颂之曰:“乃冰其清,乃玉其白,云抗其高,雨垂其泽,君有遗爱,民有遗思。”官至豫州刺史。一生为官清廉,归家时连回家的路费都

没有,只好留居睢县城南门外傅隅合。为河南睢县傅氏开宗祖。事见《睢县志》。

妣、子未详。

玩纯公子。东晋成帝时为尚书。咸康初(公元335年)因左丞坐免。事见《晋书·顾和传》。约生于晋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子隆。其余未详。

第五十八世

韶洪公子。字歆、歆之。东晋孝武帝时为梁州刺史,官至散骑常侍。约生于东晋

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殁年未详。妣东氏。子弘之。详见《傅弘之传》。绍明弘毅长子。随父自河南陕州泥阳县迁湖南湘潭曲巷。详见《珠湖傅氏宗谱》。

绍芳弘毅次子。随父迁湘潭遂居曲巷,妣未详。子颜、末波。详见《珠湖傅氏宗谱》。遘伷公子。后赵石虎时为太常。约生于后赵石勒太和元年(公元328年)。后赵东曹掾兼左长史,石勒计杀王浚后,派傅遘去向刘聪报捷。傅山转录《晋书》卷

104《石勒载记》:“遣东曹掾傅遘兼左长史,封王浚首,献捷于刘聪。”妣未

详。长子湛。

湛遘公子,东晋孝武帝时为建安太守。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九月殁。事见《晋书·孝武帝纪》。子世。

颜绍芳长子。东晋穆帝前燕慕容俊时为护军都督,仕长乐太守。升平元年(公元357年)受命讨斩河间李黑,又率军五万大败晋军于东阿。妣不详。子曜。事见

《晋书·慕容俊》、《垫江傅氏族谱》。

瑷承智公子。以学业知名,东晋孝武帝时官至安城太守。约生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殁年未详。妣未详。子三:迪、亮、和之。

第五十九世

末波绍芳次子。东晋前燕慕容韦的将领。东晋哀帝隆和元年(362年),慕容韦遣大将将吕護、傅末波攻陷小垒,以逼洛阳。

弘之韶公子。少倜傥,有大志。东晋孝武帝末,尊父命讨桓石绥斩之,擢任太尉行参军。从征司马休之为建威将军、顺阳太守。南朝刘宋高祖伐北时,从刘裕为

将军,以军功进为桂阳公。司马义征东归,匈奴夏国王赫连勃勃倾国追杀,于

青泥(今甘肃徽县南)大战,以身殉国。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公元376

年)。殁于东晋安帝义熙14年(公元418年)。享年49岁。事见《南史·傅弘

之传》。妣未详。子诸。

迪瑷公长子。字长猷。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为五兵尚书,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卒于官,追赠太常卿。约生于东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

年)。事见《南史·傅亮传》。妣曾氏、金氏。子未详。

亮瑷公次子。博涉经史,尤善文词。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擢员外散骑侍郎,直西省,典掌诏诰。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转中书黄门侍郎。南朝

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授侍中,迁中书令,领世子中庶子,迁太子詹事。

以辅佐功封建成县公,食邑二千石,入直中书省,专典诏命。宋少帝即位(公

元423年)进封中书监、尚书令。宋太祖刘义隆登祚,加散骑常侍、左光禄大

夫,开府仪同三司,又进爵始兴郡公。元嘉三年(公元426年),因功高震主被

害。生于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享年53岁。事见《南史·傅亮

传》。妣彭氏、周氏。子四:渲、悝、湛、都。

和之遘公三子,约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五年(公元380年)。殁年未详。妣刁氏。子

淡。事见《南史·傅昭传》。

隆玩公长子。字伯祚。家上虞。父、祖早亡。少孤,有学行。东晋安帝义熙初始为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任给事中,出补山阴令。

宋太祖元嘉元年(公元424年)迁御史中丞,转司徒左长史,又出为义兴太守,在郡有能名。征拜左民尚书,不久转太常卿。元嘉14年致仕,拜光禄大夫。归

老在家,手不释卷,博学多通,精《三礼》。生于东晋费帝太和三年(公元368

年),殁于宋太祖(文帝)元嘉28年(公元451年),享年83岁。事见《南史·傅

隆传》。妣平氏。子休。

弘仁瑷公次子。南朝宋武帝刘裕表弟,以中表历显官,位至太常卿。妣黄氏。子邵。世湛公子,北魏拓拔珪时为清河太守。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四月,聚党千余家起义,自号抚军将军。五月为庾岳讨破。事见《魏书·太祖纪二》。约生于晋

惠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其余未详。子融。

第六十世

钦苔公子。字文明。仕晋为柴桑(今九江)别驾。葬于宝山寺后。公子宝、定二人在晋武帝时迁南康军星子镇赤渡桥,公被尊为丰城支系傅氏分宗一世祖。妣

不详,子二:宝、定。详见15修《丰城傅氏族谱》、清顺治《桐梓傅氏宗谱》。

【注】:钦公是否应为61世?待考证。钦公,约生于东汉200年前,三国时为东吴柴桑别

驾。晔公是钦公的七代孙平均年龄70岁一代。钦公到晔公相隔500余年,代距平均70 岁,按照同时代相等世系,钦公到晔公应该有18代人.而丰城谱上只有七代人。值得考证。

【另】:丰城老谱记载钦公原为説公51代。江西国龙宗亲在15修把钦公列为第61代。重

庆珠湖老谱,贵州桐梓老谱,为唐代、宋代、明代石头系和丰城系联修谱。均把钦公列为

58代,把晔公列为71代。见老谱书。

曜颜公子。仕后凉(386年-403年)为张掖郡督邮,领永平、金泽、丘池三县。

《晋书·吕光载记》:“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后凉吕光麟嘉元年(公元389年)张掖督邮傅曜考核属县,被丘池县令尹兴杀之,投诸空井”。事见《晋书·载记

第二十二》是岁,张掖督邮傅曜考核属县,而丘池令尹兴杀之,投诸空井,曜

见梦于光曰:“臣张掖郡小吏,案校诸县,而丘池令尹兴赃状狼藉,惧臣言之,杀臣投于南亭空井中。臣衣服形状如是。”光寤而犹见,久之乃灭。遣使覆之

如梦,光怒,杀兴。著作郎段业以光未能扬清激浊,使贤愚殊贯,因隐于天梯

山,作表志诗《九叹》、《七讽》十六篇以誉曜讽光焉。光览而悦之”。殁后凉

吕光麟嘉元年(公元389年)。长子洪、次子洪仲。事见《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垫江傅氏族谱》。

邵弘仁子。字彦先。号庶慰。南朝刘宋文帝嘉中(公元424-453年)为员外郎。

约生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殁年未详。妣张氏。子僧骥、僧祐。诸弘之公子。字从之。妣刘氏。子淑。

渲亮公长子。南朝刘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为秘书郎,约生于东晋孝武帝十八年(公元393年),殁于宋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子郁。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

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简析2004年3月,于河南邓州张村镇冠军村发现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 兵营许氏家谱》(以下简称《许氏家谱》,收录于《台湾文献汇刊续编》第36册,九州出版社2016年),解开了一断不为人知的历史。《许氏家谱》的内容并不完整,从其目录可以看出,家谱原本包含如下内容:《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皇清勅封骁骑将军从四品官衔台湾土番冠军尖兵营张许二姓太始祖公传、伯始祖公神主奉祀家祠、始祖公墓碑记奉祀家谱、冠军尖兵营许氏原籍台湾昭穆、冠军尖兵营许氏邓州垦兵籍列祖列宗、邓州冠军尖兵营许氏分支宗派、张许二姓历代同辈辈字、家族轶事等内容。而现存的《许氏家谱》只留存了“《台湾阿美族邓州垦兵籍尖兵营许氏家谱》序”以及家族轶事三则:《神灵钢叉祛邪纳吉》、《孩童惧怕黑老牦》、《冠军烟王云香草》。 一、家谱序言中的阿美族远祖 《许氏家谱》序言的落款显示记录者为许氏九世孙许秀亭,时间为1941年。在家谱的开头这样写道:“吾台湾土番阿美族实乃炎帝神农裔孙,战神蚩尤孑遗也。远古涿鹿之战蚩尤为黄帝所败,殆之解肢身首,葬于异处。则其所遗三苗族南迁分支百越族。洪荒初辟,为谋生计。有勇者刳木为舟,漂泊台湾孤岛,云游玉山东麓聚落。密林幽谷、斩木辟径,构木为巢,与野兽为伍。刀耕火种,胼手砥足,茹毛饮血,垦荒拓野,创建家园历千百载,繁衍发展。因承远祖蚩尤崇蛇重祀之遗风,勿忘中原故土。殚精竭虑,代代铭志复仇崛起振兴焉。渐称为阿美族且自称班遮人也。”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记录者追溯台湾阿美族的最初远祖系战神蚩尤,说明他们也认同是华夏民族子孙的一脉。在宗教信仰方面,蚩尤崇蛇重祀,这在如今台湾阿美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能找到例证,1925年9月的《人类学杂志》上刊登了佐山融吉的文章《高砂族の雷神と蛇》,后来收录于达西乌拉弯·毕马的专著《阿美族族神话与传说》中,故事说到:“从前,有一位叫chiyaudai 的男孩,每天只知捻线。他用这线转陀螺,不一会儿功夫就耕好了一大片田地,种了南瓜与竹,等到南瓜与竹成熟后,由南瓜里生出了米,而竹子里则跑出了猪,于是他成了族里的首富。不久,妻子怀孕竟产下蛇。”达西乌拉弯·毕马在他的这部专著中还提到阿美族禁食蛇肉,他们认为如果阿美族妇女在怀孕与生育期间杀蛇,婴儿会得吐舌头的习惯。《许氏家谱》认为崇蛇重祀的蚩尤是阿美族的远祖。 二、家谱序言中的许氏近祖 在《许氏家谱》中被称为太始祖公奇瓦毛苏,其出生番社为台湾花莲县南部玉山东麓阿美族哈喇八湾社。“体躯雄伟,性介寡言,勇敢剽悍,为族社酿酒能手。”奇瓦毛苏生活时代的台湾正处于荷据时期(1622--1660年),谢必震主编《台湾历史与文化》指出,这一时期荷兰人统治台湾人民的侧重点在于原住民,除了血腥镇压之外,还建立纳贡制度,禁止原住民迁徙与外出狩猎,禁止原住民与汉人交往等。奇瓦毛苏和两个儿子毛苏达拉、毛苏达丹参与了郑芝龙之旧部郭怀一反抗荷兰人的斗争。《许氏家谱》载奇瓦毛苏“早年丧妻。所遗二子长讳毛苏达拉,次讳毛苏达丹为谋生计,携二子出逃至台南赤嵌城,旋被荷兰军头目挟持充以伙

汉朝皇帝世系图

汉高祖 刘邦 前 256-前 202-前 195 汉惠 帝 齐悼惠王 刘肥 前 221-前 189 刘盈 前 210前 195前 188 后少 帝 城阳景王 刘章 前 200-前 177 前少帝 ?-前 188-前 184 刘弘 前 192前 184前 180 梁共 城阳恭王 刘喜 ?-前 144 长沙定王 刘发 ?-前 127 汉武帝 刘彻 前 157-前 141前 87 王 刘买 ?-前 136 梁平 王 刘襄 ?-前 96 梁贞 海昏侯 城阳敬王 刘义 ?-前 110 舂陵戴侯 刘熊渠 悼皇考 刘外 刘进 前 113-前 91 刘贺 前 92前 74前 59 王 刘毋 伤 ?-前 85 汉景帝 刘启 前 188-前 157前 141 梁孝 王 刘武 ?-前 144 汉文帝 刘恒 前 202前 180前 157 高后吕雉
昌邑哀 城阳顷王 刘延 ?-前 118 舂陵节侯 刘买 戾太子 刘据 前 128-前 91 王 刘髆 ?-前 86
汉昭帝 刘弗陵 前 94-前 87-前 74

梁敬 城阳惠王 刘武 ?-前 97 刘利 刘回 汉宣帝 刘询 前 91-前 74-前 49 王 刘定 国 ?-前 45 梁夷 汉元帝 城阳荒王 刘顺 刘子张 刘钦 ?-3 刘奭 前 75-前 49-前 33 楚孝王 刘嚣 ?-前 25 东平思王 刘宇 ?-前 20 王 刘遂 ?-前 39
汉成 帝 更始帝 刘玄 ?-23-25 汉光武帝 刘秀 前 6-25-57 刘骜 前 51前 33前7 汉哀帝 刘欣 前 27-前 7前1 严乡侯 广戚侯 刘显 刘信 ?-7 恭皇 刘康 ?-前 23 中山孝王 刘兴 ?-前 8 广戚炀 侯 刘勋 东平炀王 刘云 ?- 前 4
梁荒 王 刘嘉 ?-前 24
式节侯 刘宪
式侯 刘萌
汉明帝 刘庄 28-57-75
汉平帝 刘衎 前 9-前 1-6
梁王 刘立 ?-3
刘盆子 10-25-27?
汉章帝 刘炟 57-75-88
孺子 刘婴 5-6-8-2 5 济北 惠王 刘寿 ? -120 北乡 刘雄 孝崇皇 刘翼 孝元皇 刘淑 孝穆皇 刘开 ?-132
刘永 ? -25-2 7 刘纡
千乘贞王 刘伉 ?-93
孝德皇 刘庆 78-107
汉和帝 刘肇 79-88-10 5
乐安夷王 刘宠 ?-122
汉安帝 刘祜 94-106-12 5 汉顺帝 刘保
汉殇帝 刘隆 105-106
侯 刘懿 ? -125
勃海孝王 刘鸿
刘弘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共2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张氏家谱序言白话文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张氏家谱序言篇1 张氏家谱序言 先祖爷自山西洪峒县迁居以来,就定居在山东省金乡县城西南八里张大庄。据碑文记载,近五百年,曾历经修谱,虽几经波折,仅幸存一部老谱,尚有不足之处,现全谱子孙芃衍昌盛,局部村庄世代有紊乱现象,据此全谱共同议决,谱当接修。老幼闻之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赞曰:当接老谱,永垂后世,是以为序。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 1 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张氏家谱修编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 2 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 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家谱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继承祖德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第T06版中国家族血脉记忆

2012年12月15日刊号CN21-0001 T06 中国家族血脉记忆2012.12.15 星期六 一套完整家谱分为七大部分 □本报记者/张颖 上世纪70年代,美籍黑人亚力克斯·哈利经过实地寻访和查阅家谱档案,写成了世界名著《根》,掀起了世界性的“寻根热”。由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变得不再可笑。其实,在中国,古人十分热衷于修撰家谱这项工作,依靠家谱所维系的家族血脉也因此更加清晰。在家谱中,中国人往往就能找到“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经过修撰家谱等寻根活动,很多人都会发现,原来本人和悠远的某个地方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情况下,一部较完整的家谱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茔、家规家训、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之后一套家谱往往分为七项内容: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而且,家谱的叙述语言非常精炼,往往数百字就记录了人的一生。 家谱要先说明姓氏起源 上海市图书馆研究员、《中国家谱总目》作者王鹤鸣告诉记者,“姓氏源流”是家谱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木必有本,水必有源,此万古不易

之常道也。不明其始,何以知祖之所出;不晰其流,何以知派之所由分。”王鹤鸣说,“源”是指一个家族的姓氏来源,也就是这个家族的得姓始祖、始祖、始迁祖的相关情况;“流”说的是家族迁徙、分支分流的情况。不过,“姓氏源流”也各不相同。有的说的是家族姓氏起源,有的讲的是家 族的迁徙情况。比如,在《龙池王氏续修宗谱》中,就记载了江西婺源王姓的起源问题,“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王氏之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子孙多贤。”这段家谱中的记载说明,当地王姓的得姓始祖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人,同时也说明了王姓在唐朝具有崇高的地位。 还有家谱在记载姓氏来源的同时,介绍家族的迁徙和分流情况。安徽绩溪的《积庆坊葛氏族谱》就记载了葛氏家族迁徙安徽绩溪的经过。“葛本葛天氏之裔,后以国为姓,相传家江南句容。唐明宗时,名应祥公者,来任绩薄,长子武道公留居杨溪,历十二世至六二公,宋绍兴间迁居邑之西隅积庆坊右,子孙世业至今焉。”王鹤鸣解释说,葛氏这个家族从唐朝以来经历了数次迁徙,唐朝时居住在杨溪,经过十二代之后,宋朝时迁居到邑之西隅积庆坊右这个地方,并一直居住至今。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家族对待自己的祖宗源流的态度都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堂号是寻根的重要线索 辽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毅告诉记者,在家谱中,堂号是一个家族姓氏的特殊符号,它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和代表。通过它能显示一个家族姓氏的起源地,这也成为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郑毅说,堂号名称以自创居多,多是依据郡号名或依据家族始祖或名人而创立,大多数的堂号体现的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或地域起源。 用郡号名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家族的地缘关系,是以家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堂号。比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因此,后来遍布各地的诸葛氏,绝大部分都世代沿用“琅琊”作为家族的堂号。以血缘关系命名的堂号,体现的是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只要具有血缘关系,不同姓氏之间也会使用同一个堂号。比如,闽粤一带的“六桂堂”就是洪、江、汪、

许氏家谱

七.字辈排行: ?安徽庐江许氏字辈:“金锡文章克成家道多有益方”。 ?安徽涂县许氏字辈:“佳吉正祥瑞忠良庆太和”。 ?安徽阜阳许氏字辈:“正大传家泽(廷德贤士广)和平继业长承先鐤俊秀绍租定忠良”。?安徽定远许氏字辈:“家文世德明秀忠”。 ?安徽霍邱许氏字辈:“大文建广生世有年”。 ?安徽南陵许氏字辈:“长开来万……” ?安徽歙县许氏字辈:“礼乐娴宣……” ?安徽无为许氏字辈:“永世大结昌修善有余庆”。 ?安徽凤阳许氏字辈:“来建守国林登增克正如红门开关世”。 ?安徽宁国许氏字辈:“家常优秀后能载富。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德存大新宗万士春长荣”。 ?安徽许氏一支字辈:“福云百步紧显扬英吉侯华国文章美”。 ?江苏赣榆许氏字辈:“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习学圣贤克作家传”。 ?江苏青口许氏字辈:“廷元学俊哲谋”。 ?江苏扬州许氏字辈:“昌邦有金大爱国”。 ?江苏宿迁许氏字辈:“华宝臣勋……” ?江苏海安许氏字辈:“德玉树逢秀应金波 ?江苏宝应许氏字辈:“崇长瑞兆……” ?江苏响水许氏字辈:“红太(中)石(培)应”。 ?江苏高淳许氏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万祥积德光前代治谋裕后人”。 ?江苏许氏一支字辈:“永林鼎瑞昌秀敏宗贻俊泽辉”。 ?山东文登许氏字辈:“兴运继光天家传德丕迁”。 ?山东乳山许氏字辈:“天家传德……” ?山东泰安回族许氏字辈:“同孟嘉崇兴振启贞统会庆彦方贵登大开昌建升”。 ?山东聊城许氏字辈:“春洪文庆吉宗敬”。 ?山东荣成许氏字辈:“文德心善修道志成”。 ?山东威海许氏字辈:“全振兆凤翔”。 ?山东滕州许氏字辈: ?讳序:“景运际光天家传德丕先成基贵善启世泽庆延年福厚钟之永兴朝普乃昌鸿勋增盛久祥瑞照忠良”; ?字序:“锡光弘端庆唯孝本敬祖”。 ?山东日照许氏字辈:“世衍家传崇经象贤保之克继瑞祚长联”。 ?广东饶平巫许氏字辈:“有子以伯继可观宗必兴若能敦自守永见汝成名”。 ?广东汕头许氏字辈:“仁义德教尊先哲”。 ?广东湛江许氏字辈:“日学乃申立”。 ?广东肇庆、广宁许氏字辈:“帝廷开景兆学仕际昌明期尔宏世德宗泽大有成家声克丕振基业善继承勋名光上国忠良定太平”。 ?广东四会许氏字辈:“宪章文宇天子维新世经开景兆祯祥”。 ?广东陆丰许氏字辈:“桔泰仁财盛雍和世德长耀祖开贤良荣宗唯茂敬”。 ?广东韶关许氏字辈:“禵腾开景兆学仕际昌明其汝宏世德”。 湖北宜昌、枝江许氏字辈:“先祖可光大启汝甲地”。 ?湖北十堰许氏字辈:“先泽明高远敬承义是昌”。 ?湖北沙洋许氏字辈:“开启志行克方”。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百家姓大全张姓的族谱 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族的内部资料,一般由本族长者或事业有成 者发起、阖族齐心方能编修成功。族谱主要分为家族渊流、家规祖训、 人丁生卒葬殁等篇章,单列的人物传记主要记载在科技、教育、文化、 商贸等等方面取得成绩的族中子弟。下面是精心整理的百家姓大全张姓 的族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由封邑而来。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周朝时有个名叫魏 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分布地区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南)。范阳郡:三 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太 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京兆郡:汉时置郡, 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 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襄阳郡:汉 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 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

河以东、夏县一带。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 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 省长江以南一带。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 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 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一带。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 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魏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 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 省临漳西南)。蜀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 四川省成都市一带。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省遵义市西)。沛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梁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 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汲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河 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上谷郡:战 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整理)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含照片)gxj

唐朝皇帝世系附帝王像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在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唐历经21位皇帝(含武则天),共289年。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 年~626年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

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 在东昌府名门望族中,许贤家族的鼎盛和显赫时期早于任、邓、朱、傅、耿诸大家。在明朝成化以后近二百年里,这个家族辈出名人,出过两名进士、六名举人以及一些贡生之类。 一座标榜家族功名的“八世科第九代恩光”牌坊曾经从明末到民国年间,矗立楼东大街三百年之久。 近日,东昌府区侯营镇二十里铺村的许氏后人、71岁的许孟祥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辉煌的历史。 显赫:以军籍定居聊城以科举步入辉煌 许孟祥回忆,家族中曾经保存着13道圣旨,现在只有3道幸存在明清圣旨博物馆中。许氏族谱也已经不存在了,幸亏旧县志、府志对家族史记载较多。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大人们到祖坟前祭扫过。祖坟就在城西,现在已经踪影无存。近年发现的许麾、许东望墓志铭弥补了家族史料不足的缺憾。 许孟祥介绍,许氏原籍安徽宿松,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在聊城定居。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许麾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 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封为“孺人”。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许麾开启了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此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许麾之孙)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典范:许宏好善乐施许东望廉洁仁慈

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简单好记的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简单好记的唐朝皇帝列表顺口溜 唐朝皇帝列表注: 1、李弘为唐高宗嫡长子,太子,但先于其父去世,高宗赐谥“孝敬皇帝”。唐中宗年间追尊庙号“义宗”,睿宗年间取消庙号,但称孝敬皇帝,迁往洛阳供奉。 2、武后临朝称制。 3、李裕为唐昭宗嫡长子,太子。900年十一月,宦官刘季述、王仲先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何皇后及后宫妃嫔,逼迫昭宗传位李裕,改名李缜,名义上尊被囚禁的昭宗和皇后为太上皇和太上皇后。次年正月,昭宗复辟,将李裕改回原名,降封为德王(后改濮王)。905年,朱全忠将李裕等九名兄弟一并杀害。 武周皇帝列表注: 1、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姬武因此被视为武氏先祖。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人纯属武则天杜撰。 2、武曌本名不详,曾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后为高宗昭仪、皇后,为孝敬皇帝李弘、安定思公主、章怀太子李贤、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太平公主生母。麟德元年(664年),开始与高宗一同临朝听政。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永淳二年(683)十二月,唐高宗驾崩,皇太子李显即位。光宅元年(684年)二月,废李显为庐陵王,立豫王李旦为傀儡皇帝,本人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载初二年(691年)九月,武后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定都东都洛阳,改称神都,降李旦为皇嗣,赐武姓,以周文王为武氏始祖,并追尊武氏七世先祖,加封武氏宗亲。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初,武则天加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张柬之、崔玄暐等重臣发动“神龙革命”,诛杀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及其党羽,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复位后为母亲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武周结束,唐朝复辟。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逝,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与高宗合葬乾陵。唐隆元年(710年),改谥天后。景云元年(710年),改为大圣天

张氏族谱

张氏族谱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识其始祖者。时至今日,洪洞移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了。据民国《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问,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并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 (民国《洪洞县志.古迹》)。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等书都有明初移民记载,民间移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地大量的民间谱牒与墓碑、祠堂碑文也都有在洪洞县大槐树处移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是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移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张氏始祖为平阳、太原二府,泽、潞、辽、汾、沁五州,洪洞、赵城二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在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

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西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耀,超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讚、彭、睦、述。壮生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宇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生二子:祎、韪。棉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人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入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也同其他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古军队南下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已遍及全国各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中国历代君主世系简表 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轩辕氏 少昊金天氏 颛顼高阳氏 帝喾高辛氏 帝挚高辛氏 唐尧放勋 虞舜重华夏: (前2070—前1600),禹(姒文命)始建国,亡于商。姒姓。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建都: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帝禹建立夏朝时所定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帝禹迁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帝启迁都…… 1、夏禹45年 2、帝启29年 3、太康29年 4、仲康l3年; 5、帝相28年--(羿-寒浞) 6、少康21年 7、帝杼17年;

8、帝槐44年9、帝芒l8年lO、帝泄21年l1、不降59年; l2、帝扃2l年l3、帝廑2l年l4、帝孔甲3l年l5、帝 皋l1年; l6、帝发l1年17、履癸52年。商: 商王朝(前1600—前1046),高祖太武王成汤(子履)灭夏建立王朝; 世祖文成王盘庚(子旬)迁殷后又称为殷朝(前1300—前1046),亡于周。 其实在之前的几百年,子契因为随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 从此商先后作为虞、夏的诸侯国,一直到商汤灭夏成为商朝。商朝首都也特别多,这里说商王朝建立以后的三个著名都城: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高祖太武王成汤迁都; 殷(今河南安阳):世祖文成王盘庚迁都; 朝歌(沬,今河南淇县),武祖烈王武乙迁都。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 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

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周: 1.西周王朝(前1046—前771),武王(姬发)灭商建立王朝,结束于犬戎。 在此之前,后稷姬弃被虞舜封于邰,作为虞、夏、商的诸侯国。 此后,一度改国号豳(邠,今陕西郴县),至太王(文王的父亲)时期才改国号周。 周在成为王朝之前也数次迁都,灭商后以镐京(西都宗周,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为首都。 不久,成王(姬诵)又以洛邑(东都成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陪都。 2.东周王朝(前770—前256),平王(姬宜臼)迁国,亡于秦。 东周起先以陪都王城(洛邑/河南,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为首都; 后来,又以成周(洛阳,今河南洛阳白马寺东)为都城,实际上两座城都在今天的洛阳内。西周: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许氏迁徙及各地郡望 一、迁徙概况 许亡国之后,国民不忘祖地故国,以许为姓,四处迁移。时值战国初期,中原兵乱,许氏难民于是聚小族而群迁,北徙河北高阳先祖句龙许氏故地,形成许氏北派宗支主体。另一路人马则在离开许地许国之后,沿着汝河两岸就近迁往汝南、山阳昌邑等处原高阳许氏曾经有过的南迁迁居点。 应该指出,高阳许氏自当年许由之父句龙为颛顼高阳氏土正、能平九州而赐氏高阳之后,便居高阳并开始蕃衍,已有根基,并陆续有后代子孙群迁高阳东北地区以及河南汝南一带。如今南北各系及海外许氏族谱中有“采食高阳”之句,其寄义应自此时始。河北高阳为许氏根基之地,其意义不下于河南许地;其份量又重于国都许昌。 这时候,回迁高阳的许氏人众,大多聚居于如今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地方。这些难民大多数来自容城,即是当许国衰亡之际逼迁于容城的那一部分人马及其后代。原先曾经自高阳迁往汝南的许氏人群聚居地,如今又成为沿汝河两岸迁移的许氏难民的落脚点。因此,这次许氏迁徙,总的来说分为南北两支,北支以河北冀州高阳为居住中心;南支以河南汝南为居住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氏南北二支又各自向西、向东、向南作再播散再迁徙,于是又出现安陆许氏、太原许氏、邵陵许氏、晋陵许氏、会稽阳羡许氏、徐州许氏、安陵许氏、龙溪许氏、岳阳许氏等等。但此时还未涉及闽台与两广。 上述迁徙与再迁徙行动,大约自战国初年至汉魏及初唐时间,

约有千余年之久。但高阳、汝南两地一直是许氏族众凝聚的中心。 河南学者谢钧祥先生曾经指出,汉代许氏已分布于今安徽、山东、陕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谢氏文中例举许子威为安徽庐江人,汉宣帝皇后许后为昌邑人即山东巨野人,许商为陕西长安人,东汉许叔为云南昆明人,许武为阳羡即今江苏宜兴人,许寂为浙江会稽人。谢氏还指出东汉末年安徽亳州许氏已发展成庞大宗支,人口达数千之众。名将许褚就是此方人氏,当时称之为谯郡。湖南学者何光岳先生,更指出龙溪许氏在汉代尤为兴盛,谓有两女曾先后分别为汉宣帝皇后和汉成帝皇后。此说与上述谢先生山东巨野即昌邑许氏女为皇后之说,虽有小异而实则大同。原因是昌邑许氏与龙溪许氏,原为同宗。后来虽有迁变,称谓不一,并非矛盾。 二、主要郡望 郡望含义包括人文与地理两要素。 (一)汝南郡望 汉、魏时期,高阳和汝南许氏分别形成两大郡望。北方许氏,因此以河北高阳为依托,象征中国许族之渊源,高阳因此成为上古许地精神之中的“许地”。南方许氏,则以河南汝南许氏为主体,体现着中国许族的昌荣。 汝南许氏,社会名望显赫者有前汉尚书许商,其6世孙许靖事后汉灵帝,官尚书令,后人蜀为广汉太守。刘备克蜀,授靖为太傅。

2021年张氏家谱字辈

张氏家谱字辈 欧阳光明(2021.03.07) 2011-03-25 21:08 张氏家谱字辈 1.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摘自《张氏族谱》) 2.摘自:《张氏三修族谱》民国13年孝友堂43册(派语: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 新增派语: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合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摘自:江西赣洲《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八修族谱》不分卷张士元等主修民国38年9册派语: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傅名扬。 4 .摘自:《张氏族谱》64卷,民国11年,金镶堂,14册-派语 族间尚有派行: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 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 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 仁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 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 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五修派行: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 庆馀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5.城南张氏五修支谱16卷民国己巳年孝友堂张先炳等主修16册,派语 旧派语: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 咸丰三年族先酌颁新派:傅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 通谱合派:德茂光先祖长贻在克家殷勤敦宝务谦厚发菁华纹冕芬徽□圭璋品谊嘉席珍晋待聘掞藻灿云霞。 6.摘自:江西上饶《清河张氏宗谱》8卷张诸葛清编纂民国30年玉海堂8册派语: 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 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 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 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 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9A文】张氏家谱世系图

张姓祭祖歌 巍巍中华,山高水长,浩浩张姓,族史辉煌。始祖挥公,英武非常,轩辕嫡后,帝胄世昌。其父玄嚣,封邑青阳,清河之滨,滋润成长。手足情深,颛顼臂膀,生而颖悟,巧技尤强。体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观天象。顿生灵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书记详。用于狩猎,猎物盈仓,衣食无忧,黎庶赞扬。用于御敌,威力无双,大胜凯旋,拓土开疆。诸侯咸服,颛顼帝王,华夏共主,万民敬仰。挥公功德,万古流芳,颛顼嘉之,封为弓长。以职为姓,乃赐姓张,张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绵延,繁荣盛昌,遍及全球,远播五洋。英贤辈出,峥嵘自强,为将为帅,入阁拜相。科技艺文,工农学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而今我等,飞临濮阳,不远万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铭记心上,不忘故土,为国增光。挥公后裔,再创辉煌,祖神有灵,来格来尝。 家谱编修 谱牒加深了豪门大族与庶族寒人之间的鸿沟,使世家大族内部嫡庶尊卑关系得以强化。它用血缘关系的纽带模糊了阶级意识,使封建宗法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但是,家乘、谱牒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文献价值。就张姓的家乘、谱牒而言,它记录了张姓诸家族的氏族来源、世代系统、人物传记、迁徙居住、婚姻嫁娶、子孙繁衍和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失为研究家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原始资料。 在修撰谱牒之风相当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张姓这样的大姓氏,也应该有家乘、谱牒的修撰,只是因为时间久远,没有能够保留下来。现在我们可以考知的张姓家乘、谱牒,有唐朝人张太素的《敦煌张氏家传》20卷,此后又有《曲江张氏家谱》一卷。宋元明清诸代,各地的张姓家谱不断修撰,以至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修续家谱。明朝嘉靖年间 (1522-1566)张浚等人修纂的《张氏统宗世谱》有18卷,后来又扩展到2l卷,并附有《文献》l1卷,卷帙极为丰富。这部谱书将当时全国各地的张姓家族的有关情况全部收入,书中还附有《张氏古今迁居地理图》17幅。这是张姓的一部极为重要的谱书。民国时期,张姓聚族修续家谱之风方兴未艾,建国后一些地方也有续修家谱的情况。 张氏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完粮息讼,营生业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宜尽诚敬,慎婚姻言。娶媳嫁女,咸宜配择。严内外言,治内治外。不可易位,敦孝悌言。事事亲敬,敦宗睦族。笃教学言,养不废教,作养人才。厚风俗言。吉凶庆恤,孤寡有体。敦和睦言,捍忠御灾,协力同心,严杂禁言,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继承祖德 清河张氏,广居丁旺,黄帝赐姓,源远流和。缅怀先辈,精忠善良,圣贤众多。功高德望。劝我族人,继承发扬,效郡报国,雍泽民心。孝敬父母,弟恭兄让,族和邻睦,遵纲守常。礼信仁义,嫉仇豪强,慎婚传嗣,家教有方。读书习文,勤为农桑,禁戒非为,习武自强。 忠效国家 国家与民,关系互相。民忠国盛,国富民康。国泽黎民,民增国光。天经地义,效国理当。劝我族人,以此为尚。奉事国家,蹈火赴汤。为国稳安,戎马扛枪,为国振兴,农工学

许氏族谱

许 氏 族 谱

由江南迁贵州之始祖始祖—许圭 圭祖次子—许旺 旺祖三子—许绅 绅祖长子—许继龙 龙祖次子—许仲举 举祖长子—许政宦 宦公次子—许启文

许氏族谱序 盖闻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孝弟从何而来耶?无他民族为本。然有民族必须有谱。故一姓之宜谱者必也。有谱者方可以上溯祖也。使之其所自出,下庇云,使不失其所依。否则,其族何存?族之不存何为孝弟。则其与禽兽何别焉。是以人之有异于禽兽者,在能亲亲,尊祖敬宗是也。 吾许氏出自炎农,本太岳伯夷的胤。为甫侯所,封于颖川(即今凤阳府)故居凤阳历虞,夏、商、周、秦、汉以及唐、宋、元、明、清,蔓延天下,人发无数。其间文明达士,道德循良,天下皆是,至此,年湮代远,无法稽考,江之西南,河之东北,谁亲谁疏,姑且不述,惟是明末清初战乱之后。 我许氏先祖政宦公奉清康熙诏令补川,公命次子启文,携家由黔入蜀,乃玉德初惠四人,当分四照,置业于乐邑仁义乡,鸡公山,何家湾、复兴汫、窨坟沟等处披荆斩棘,垦荒种植以生以养子孙繁衍,始回黔省亲,清取谱牌、但代远支分,星散派别,诚难总集。惟由近代自江南圭祖号怀远,洪武勑获国将军一脉,经先人盛禄公继述未完,世珍公再述已久,至光绪间名儒虽多,有志未成,有玩山以翱游,或抱明月而长终,斯文既丧,谱事难题。迄今民国文明道学逝尽,若再延不理,则亲亲尊祖全失,既不知亲亲尊祖何以。异于禽兽,而我等难忘木本水潺籍以示睦族之义,俾不忘孝弟而重人伦联小族以合大宗,

合大宗而合民族,宏胞与之量,合天下之人如同谱也,岂非由斯道而合乎尧舜之道也。聊是序。 民国己丑岁三十八年仲夏月第十四世裔孙洪彦序 原前许氏族谱序 余生康照之末年,诵读之暇,发筐检阅书帙,得王父手书宗支一帙,初祖圭濠之怀远人也,因此以为号。壮年从义,镇守豫章,拒陈兵以功没,洪武初追封高阳侯,肖像而庙祀焉。长子祥、次子旺一同行征十五年,平镇段世雄。是年八月后剿普平定诸蛮,置各位指挥使司,子孙世袭,祥得扁桥五之指挥,旺居本卫中所耶,上翁烧幻,背汗庄过水江。其后祥旺合葬卫之望城坡。瑞龙衣职,业未几病故,蟠龙孤幼奉文继龙孙尉司,四世祖仲举,迁徙默蜀思州府,治康熙三十六年思诏招补四川。五世祖攻宦应诏来川,居潼川府属之乐至县仁义乡,前后报照鸡公山,何家湾、复兴寺。水竹林青岗湾,杨家湾、窨坟沟等处,记载已详。所有生没年月日时间阙而不备,予得其原,常欲序成谱牒以为承先开后之有目,荏苒十有余年有愿而弗遂,兹于甲戌之岁,详溯宗源鸾叙,盖自怀公始,其排行生没年月日时山向,则自政故宦公始,而历序之,以为—姓之世谱,庶几宗支万世,譬如水木之根源,畅流而永绵也,于戏畴昔之有愿于怀公者,今幸成慰于一旦矣,是为记。 大清乾隆十九年甲戌年九月吉旦嗣孙盛渌谨识

张氏族谱-张华(整理)

始祖黄帝,姓公孙,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国于有熊,号有熊氏,公元前2697~前2598在位。寿一百十一。娶四妃,元妃西陵氏曰嫘祖,生二子:玄嚣、昌意。(《史记?五帝本纪》) 尹城派 一世张挥,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玄嚣之子,一说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挥,行居第五。公字玉爵,号天禄。仰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因赐姓张。(封于太原尹城,为尹城派之始祖。生二子:昧、般。) 号天禄,青阳之子,与颛顼同为黄帝之嫡孙,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当时社会贡献很大,所以帝颛顼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挥公姓张于青阳(今河北清河)。张挥公仙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因此说中华张姓始祖为挥公 二世张昧,挥公长子,为玄冥司水正,封诸分川,掌水旱疾疫之职。世享其祀,庙存太原县,世居尹城(山西太原),号尹城派。生二子:允格、台骀。 三世张台骀(允格),颛顼帝封于汾州;继司父之职,因治汾洮二水有功,帝嘉之,封渚汾川,是为汾神,有庙存太原县,尚存塑像。 四世张伊源,帝喾时司水正,居山西太原;生四子谟、侯、简竹、突美。突美子果正,为尧臣,精通金木之术,号通玄先生,即八仙张果老是也。(《山堂世考》)五世张侯,为帝尧大夫;生三子:若、敬和、立芳。 六世张立芳,为帝尧大夫;生二子:乾、坤。 七世张坤。 八世张敦吾。 九世张郊(大效、效),亦执掌火正。 按:《张氏南轩通谱》:侯四孙名坚单字圣宇,制汤车,驾白龙,振策登天,为天公之主事,世人称为玉帝。(《文苑》)。又有后单字子郭,因发明火灶,被后世尊为司命真君、即灶

神。(《通典?五祀考》)。 十世张重熙(仲熙、垂熙),帝舜时执掌火正。 十一世张吴光,执掌火正(台湾张世英家谱此世为张单)。 十二世张天杰,佐夏禹治水,为四岳诸侯之长。 十三世张钦若(钦);继父职,与诸侯会禹于涂山,执玉帛受典则,后迁于防山。生二子:桃、榆。 十四世为张榆(检),生二子:临、卧。 十五世张临(卧),为仲康大夫。 十六世张宜(宣),为帝相大夫。 十七世张阳,为帝相大夫。 十八世张安,为浞寒大夫。 十九世张考(孝),为少康大夫, 廿世张承,为帝槐大夫,生二子:喾、誉(黉)。 廿一世张喾(发),为帝芒大夫;生三子:琦、珑、珍。 廿二世张琦(珍),为帝芒大夫;生二子:契、希。 廿三世张希(馀),为帝扃大夫, 廿四世张燧(躜),为帝廑(扃)时大夫; 廿五世的张秦(泰),是帝孔甲的大夫; 廿六世的张还(环),夏末帝发为大夫; 廿七世张纯,为商朝开国之主商汤的大夫。 廿八世张质(质明);生二子:厢、康。 廿九世张康,为太康时大夫, 卅世张启;商太康时大夫 卅一世张立;商小甲大夫 卅二世张瑰;商雍已大夫 卅三世张秩(秋);商雍已大夫 卅四世张庖; 卅五世张颢(颖、灏) 卅六世强洙(决、珠);商祖丁大夫 卅七世张逸;继父职调理祖辛时为大夫 卅八世张都(郁), 卅九世张助, 四十世张须(顺乙); 四十一世张圆(图、园); 四十二世张萧(肖、辛萧); 四十三世张昶(润); 四十四世张浚,为武丁(小乙)时的将军; 四十五世张惠,为祖甲时司马(武丁时将军),

许氏起源

许氏起源 一、许:释义 说文解字:許,聽也,從言午聲虛呂切。——《說文解字》 平凡而偉大的家族,曾經擁有足以改變歷史軌跡的力量。——《千秋家國何處尋》 許,炎帝裔族,以天干重儀觀測太陽在中午日高天的日影晷跡命名的氏族。“言”是“午”的簡化。——《許》 許者,“言”、“午”二字所成也。言者,有言子者、言午者之分。言子者,言密;言虛者也。言午者,言朙;言實者也 。故,為許氏子弟者,應以“言朙”、“言實”、“不偽”、“不諱”為立足之本。

二、寻根溯祖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 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成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由后代,以祖名讳为氏。据文献史料及考古发掘所证,许由是尧舜时期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其后人在许由死后取其名讳为氏,称为许姓。许由也成为许姓始祖。 3、出自少数民族。清代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西南)土司及满、黎、瑶、彝、土家、阿昌、回、蒙古、朝鲜等少数民族均有许姓。 三、始祖:许由。 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今中国登封箕山槐里村)。约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帝知其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许由和伯夷应为同一人,他曾经做过尧舜的四岳、秩宗、理官,西周初年建立许国的文叔即为其直系后裔。故为许氏开姓始祖。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许氏家谱序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