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经梧太极内功

李经梧太极内功

李经梧太极内功
李经梧太极内功

李经梧太极内功(完整版) (2006-10-28 22:40:37)

转载

分类:太极拳

一、太极内功

气功疗法是祖国宝贵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一种却病延年的养生方法。古代许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如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医经《黄帝内经》中《素问》就是讲养生道理和方法的,例如在《素问》右天真论中提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瞻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遗篇刺法论中提到: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无数”。中古时代的名医扁鹊在他著的“难经”中曾专门计算过人的呼吸次数,并把“呼吸太阳”作为一种锻炼方法(“千金方”养性序第一)。汉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道:“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经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糜,勿令九窍闭塞”。华陀的“五禽戏”是一套著名的古代医疗体育方法。魏晋名医葛洪所著“抱朴子”中“别旨”一篇专论吐纳导引的理论和方法。

陶弘景著的“养性延命录”也讲养生之道唐代名医孙思邈在他著的“千金方”上记载:“心无烦,形无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乙,亦可长年,凡人不可无思,尚以渐遗除之”。又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宝,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鸣毛著鼻而不为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

宋朝医书中,圣济总录中也可以找到许多养生方法。元朝王中阳的“秦定养生论”中,明朝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中,清朝“沈氏尊生书”中都有练功方法的记载。

此外,在宗教界、武术界,修持方法和练功形式上也有不少和养生有关的内容。祖国医学遗产中有关养生部分,其内容确实是丰富多采的。尤其是解放以来,武术界已经把拳术从技击转到养生这方面来。无论外家拳和内家拳对于锻炼身体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气功疗法的外功,如太极拳更是和气功有密切的关系。

我所要介绍的太极内功,就是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一种却病、保健、益寿、延年并增强鼓荡气能力的一种功法。它原是内家拳术中内功和外功相结合的一种气功,通过以意守“命门”部位为主,运用吐纳,导引的运气方法,以练腰健肾,练气强身,用于增强技击能力的一种气功。所以说它和太极拳的功夫是动静结合,内外合一的一套完整功法,历来,拳家为了保持技击上的“地位”和“实力”视为至宝,秘不传人。

不仅拳术家门户派系之间,就是师徒传授亦极严格,非登门拜师,叩头递帖发誓而不能得。有的在寿终正寝之前,才传给自己的弟子。

此功在强身保健方面的作用,从拳书中的记载上看,如腰为两肾之本位,而先天之第一,又如诸脏之根源。固肾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也(见陈式太极拳)。“命门在两肾脏之间,男子用以藏精,女子用以击胞,生液为津,乃人生强弱之主要关键。命门火蒸腾,能化而为气、为血,升而为神。张

而生肌,动而为力,神旺气足,身体强健。反之,如面色苍白,腰痛膝冷,足痺骨酸,阳事萎弱等诸症,皆起于命门受损,牵连肾部,故腰部与人身甚为重要。设能练之得法,则身弱者,必能臻于健康之境……

如能习之以恒,则皮肤滋润,面现红色,两耳发赤……眼珠光泽,有神有色,舌底津液,不思水饮,此乃命门火充足之象,实与健康大有关系”等。上述论点可以说明过去拳家练命门功时,对强身保健的一般作用,

同时太极拳和气功在医疗保健上的积极作用,不仅已为古今实践所证实,并对国外也起了很大影响作用。

那么由太极拳和气功内功合而为一的“太极内功”在医疗保健上的作用是可以肯定和不难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在掌握运用得法。

它的特点不仅仅是在于由内外动静结合到内外动静合一,而且在功的组织,锻炼方法,临床运用诸方面又是分级、分段、分步、练静、练动、练意,因人、因病、因时,由浅入深,区别对待,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同时它在效果上,除和一般气功一样可收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之效外,兼有抓闭、节育、固

精养生提高技击之能。总之,它有功法组织系统,功法全面、取长补短、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

太极内功的适应症比较广泛,而尤以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慢性肠胃病、妊娠毒血症、阳萎、遗精、早泄等病具有显著疗效。由于它具有分级、分段,由浅入深,适用面广的特点,所以既适用于强壮者也适用于弱者,既适用于病人,也有益于健康人。

又因为太极内功是武术界用以增强技击能力的功法,所以无论气功和太极拳爱好者或者是其它体育爱好者也更是值得锻炼此功。在锻炼这种功时,决不会出现任何副作用。

二、关于功法的组织结构

“太极内功”的锻炼方法比较复杂,在功法的组织结构上是分级、分段、分步锻炼的,组织系统,结构严密,如果按着练功的步骤要求进行,由低到高,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是可以很快就能掌握的。下面简述一下:

(一)初级阶段为练静阶段。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亦即在练初级功法时,辅以太极拳运动。此为治疗疾病阶段,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主以练神收心也称谓虚静训练。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来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指的心神,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恢复并增强体质,而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练神”。

第二步锻炼:主以练气入静(如果是用来治病,则在此步功中为集中治疗时期)。在练完第一步功,练神收心以后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口鼻呼吸之气;一个是中医所说的“

元气”之气,亦即先天之气,这里所指练气,即是先天之气,又叫呼吸真气或叫浩然之气。练先天之气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去邪气,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邪气退,病可痊愈。(二)中级阶段:中级阶段为练动阶段,以动静并进,巩固疗效和强身保健阶段。也就是太极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锻炼,并可开始带功练拳,但不免强,酌情配合。锻炼法也分两步:第一步锻炼:动静并练,巩固第一步成果,提高练功要求。在锻炼中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

第二步锻炼:充实内部(腰的周围)即所谓神通于背,完成作基。

(三)高级阶段:这一高级阶段为练意阶段,使精气神合一,谓之深造阶段。古人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此阶段就是锻炼使三宝合而为一。人身三宝有损,则病生,耗尽即死。以太极内功锻炼之法,练此三宝,使神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水火既济,以意行气,气通全身,

周身气血通畅,既可却病养生,益寿延年。如配合太极拳,动静相合完整一体,可加强内在爆发力,增强拳术技击能力。锻炼也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动静合一,带功练拳。在完成作基功之后,转入深造阶段,使动静合一,

既内功与拳合一。

“太极内功”的锻炼方法比较复杂,在功法的组织结构上是分级、分段、分

步锻炼的,组织系统,结构严密,如果按着练功的步骤要求进行,由低到高,从

简到繁,由浅入深是可以很快就能掌握的。下面简述一下:

(一)初级阶段为练静阶段。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亦即在练初级功法

时,辅以太极拳运动。此为治疗疾病阶段,可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锻炼:主以练神收心也称谓虚静训练。通过姿势、呼吸、意守的锻

炼来使心神安宁,修心养性,达到心平气和。这里所提的神就是古人所指的心神,通过意守丹田和内视合一静守,排除杂念,以恢复并增强体质,而达到治疗目的,这就是“练神”。

第二步锻炼:主以练气入静(如果是用来治病,则在此步功中为集中治疗

时期)。在练完第一步功,练神收心以后即开始练气入静,这里所说的“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口鼻呼吸之气;一个是中医所说的“元气”之气,亦即先天之气,这里所指练气,即是先天之气,又叫呼吸真气或叫浩然之气。练先天之气即生阳气,退阴气,补正气去邪气,阳气足则阴气散,正气足邪气退,病可痊愈。

(二)中级阶段:中级阶段为练动阶段,以动静并进,巩固疗效和强身保

健阶段。也就是太极内功和太极拳同时进行锻炼,并可开始带功练拳,但不免强,酌情配合。锻炼法也分两步:

第一步锻炼:动静并练,巩固第一步成果,提高练功要求。在锻炼中内功

和太极拳同时进行。

第二步锻炼:充实内部(腰的周围)即所谓神通于背,完成作基。

(三)高级阶段:这一高级阶段为练意阶段,使精气神合一,谓之深造阶段。古人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此阶段就是锻炼使三宝合而为一。人身三宝有损,则病生,耗尽即死。

以太极内功锻炼之法,练此三宝,使神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水火既济,以意行气,气通全身,周身气血通畅,既可却病养生,益寿延年。如配合太极拳,动静相合完整一体,可加强内在爆发力,增强拳术技击能力。锻炼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锻炼:动静合一,带功练拳。在完成作基功之后,转入深造阶段,使动静合一,既内功与拳合一。

第二步锻炼:炼精化气,固精养神。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到身,身体强壮,精液生多,性欲亢进,如果不固精,便会对身体有损无益。所以要通过固精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之法固精养身。

三、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

练气功中的意守是首要问题之一,太极内功的意守部位较多,依照练功

的阶段,步骤,姿势和因人因时而各异。现将意守部位述后。

(一)单窍意守:分点意守系指守命门、涌泉。会阴、解溪等穴。单窍意

守除以上意守部位外,还分前守和内守两法。

1.前守:所谓前守系指守关元(位置在脐下三寸地方)也称守前丹田。

2.内守:所谓内守即指守命门(位置在肚脐正对之腰部,两肾之间)也称

之谓守后丹田。

(二)多窍连线意守:也叫循环意守,系指涌泉、会阴、命门,从下而上

到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由命门经会阴分两线经大腿、关节、小腿到涌泉,如

此周而复始,循环意守。

从练功进度要求来说,是先守单窍再守连线,最后命门扎营,此步即练前后惯通。所以

第一步宜守单窍,第二步宜守连线(先守前再守后)第三步上下贯通。依练功姿势来说, 卧式、靠式宜守单窍,守前;坐式守单窍加内守,站式宜分段连线守,在静时宜守单窍,站动宜守连线,而最后带功练拳守丹田。

总之,在意守部位上是和功法,分级、分段的步骤要求相结合的,又是以意守命门为主导的。

气功的意守部位很多,而丹田之位置又其说不一。太极内功是这样分的,腹部即关元部位是中丹田,腰部即命门是后丹田,会阴是下丹田,上丹田在头上两眉之间正中处,即印堂或称玄关。在练功开始,两眼向正中处视为一线,两眼帘下垂,微露一线之光,两耳以意封闭,听而不闻,同时思想集中,两眼内视,意视合一,同行下达丹田,以意想着它,看着它,听着它,以练心静气。意守方法详见太极内功操作方法一章。

四、太极内功的呼吸方法

太极内功可分为六种呼吸法,它的呼吸方法和功法及意守是相结合的:

先天气和后天气,内呼吸和外呼吸也是相结合的。分述于下:

(一)自然呼吸法,适用于初级练功阶段的第一步,或功前调息用。

(二)导引运气法:适用于初级练功阶段的第二步,可治疗疾病,巩固疗效。

(三)、抓闭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的第二阶段,锻炼神通于背。此法对阳萎、早泄、遗精等有特效。

(四)喉头呼吸法:主要用于练功第二阶段的后一步,也称谓意识呼吸法。带功练拳时应用。(五)沉气呼吸法:此法是机动呼吸法,可于上功前下功后,也适于高血压、失眠患者应用。(六)意识呼吸法:适用于第三阶段,又分意识抓闭和意识内转两种。此法是练气的最后阶段,这种呼吸是内呼吸,它无形无相,用则有不用则可退去。

太极内功呼吸法的要领要求,是以意领气,气不过胸,胸部不堵、不压、不憋、不疼;头部不晕、不昏、不涨、不痛为恰到好处。

强度要求是,自然、缓慢、均匀、细长、不用力。操作方法和配合运用,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五、太极内功的姿势

练功的姿势与功法要求,意守部位,呼吸方法是既互相联系又密切结合的。

概括起来可分三类:即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

(一)、静练式:

静练式中又分卧练、靠练、站练(站练又分站桩和便步练),三种。是初级阶段。(二)、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操练、带功练、适用于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三)活练式:活练式非常随便,可走路练、坐、卧练、说话练、坐车练即随心所欲,何时想练何时练。

三类姿势是由静练开始,到动练过渡,至活练为归宿,而其中站练为基础,坐靠是辅助,活练为练功到家。如果是临床治疗应用则例外。

太极内功的姿势要求严格,在练功时(如果不是用于临床)必须按步骤分阶段和进度要求而变换。操作法见太极内功操作法一章。

七、太极内功的操作方法

(一)姿势:太极内功的姿势可分为三类:静练式、动练式、活练式,每一类里又有不同的姿势。依据患者需要和练功的要求目的,可任意选择和按步分段锻炼,现分述于后。(1).静练式:静练式是练功初阶段应用的姿势,适于治疗疾病。它可分为卧式、靠式、坐式、站式四种形式进行锻炼。

1.仰卧式:

采取平时睡觉时的仰卧姿势,头颈部端正,枕头略高一些(枕头25公分左右),肩膀下垫高3—6公分,以舒适为宜。两腿并拢伸直,两足跟相靠;两足尖分开,成自然八字形,两上肢自然伸直,手放于身体两侧,手心向下平贴于床上,或手心向上,手背贴于床上。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可根据情况适当加盖衣物。

2.靠式:

靠式又分靠卧式和靠坐式两种

靠卧式:即采取平时休息时的半卧姿势。半卧床上,枕头要高,背下垫起来(约35—45公分),成坡形。身体自然放松,胸微含,头微前倾,手放于身体两侧(同仰卧式),全身各关节、肌肉放松,下肢自然伸直,另一式左脚搭于右脚背上,压住解溪穴,或右脚压左脚背,舒适为宜。两眼轻闭内视,或微露一线之光。

靠坐式:这种姿势就是平时在躺椅上,所呈现的姿势,姿势的要求与靠卧式同。这种形式,因为应用躺椅,坡度正巧适于做靠坐式,运用方便,感觉舒适,故可多采用。

3.坐式:

采取平坐位置,身体端正稳坐于凳上,两腿自然分开,宽度与两肩之宽度相等,膝关节弯曲成90度角,两小腿平行而垂直于地,双脚踏地,凳的高度要适宜。头正直,微前倾(头顶悬之意)要含胸拔背,颈部放松,全身关节、肌肉放松。两眼微闭内视。

4.站式:站式是太极内功的基础功,采用的时间比较长。姿势与太极拳预备式相似,立正姿势,左脚横开,脚尖向正前方,横开宽度与肩宽相等。头正微微前倾顶头悬之意)含胸拔背,松肩垂肘,两手贴于身体两侧,全身关节、肌肉放松,直立于地面,两眼凝视。

(2)动练式:

动练式又分单练式和带功练,这种式适用于治疗、强壮阶段,是太极内功的中级锻炼阶段。有以下几种形式。

1.站式:

与静练站式相同,配合导引运气呼吸法,凝神后两眼微合看会阴,头慢慢下垂,随呼气,身体慢慢下蹲,降至两膝发疼为度,姿势到此定型,开始调息练功。

2.活步站桩

(1)预备姿势立正,含胸拔背,吸气意贯丹田,使带脉充实,此时闭息不呼,两拳紧握,两臂抬起,右手在前右腿同时迈步,两拳变掌,右脚尖点地,十分之七体重在后腿,其余在前腿。右肘略高,左肘低于右肘。此步闭气,待闭气不能坚持时,再呼气换式。

(2)换式:将两手轻落身体两侧,随落随慢慢呼气,将气吸尽后再抓闭。抓闭后再向左前侧按出,姿势要领与右侧同,只左右之分。

此式可以随练功者身体情况灵活掌握锻炼时间。在抓闭后向前按出时,两眼看前手之手指,故又称太极看手式。

此步功是在动练式里的站式锻炼基础上进行的。

3带功练拳:在练完以上作基功之后,身体一强健,有了一定功夫。由于姿势、呼吸、意守的锻炼,身体内部有了变化,以意领气,气能达于命门,带脉充实后将气停住不放(抓闭呼吸法)即可开始带功练拳。因为这是中级阶段,功夫持续不长,所以要适当交替锻炼。当命门带脉之气消减不足之时则可重新抓闭充实,待充实后再继续练拳。此后再坚持锻炼即可达高级阶段,即活练式。

(3)活练式:

活练式是太极内功的高级锻炼阶段,练功达到这一步,功夫已经练到身上,

这个阶段没有固定姿势。

这种功夫是看不到的,

是无形无相的东

西,用则有不用则无。锻炼中采用喉头或意识呼吸法,以意行气,气通全身,带

脉充实。此时可以带功练整套太极拳。平时更随便,不必采用固定姿势,可走路

练、说话练、坐车练即随心所欲,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二)、意守:

太极内功的意守是首要问题之一,现依据本功之特点和锻炼

步骤分述如下:

1.守会阴法:

这里所指的会阴也即通称的下丹田。意守会阴配合呼吸和凝神、采物意守这个部位可以迅速排除杂念,使神凝心稳。意守开始,两眼平视,向正中处视为一线,将视野放到最远处,寻找一个目标,如山川、日、月、星、辰、花朵、胜景等,待凝神后,将所采之物收回离眼约1尺2寸左右,停住凝视,待气物出现后,头慢慢下垂,眼看会阴。此时要与内视合一,以意下达会阴(意气同行),意守会阴。

2.意守涌泉法:

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会阴慢慢经过大腿、膝关节、小腿最后到涌泉(脚心)。以意领气要缓慢,不可过急过快。初练时呼吸不长,气不能随意到达时,可先不管口鼻呼吸,此即气断意不断,经过一定时间锻炼,意气自然合一而下达涌泉。因为气从会阴到涌泉走得是一条线,故亦称连线意守。

3.意守命门法:

意守命门是太极内功锻炼中,最重要的一环,以守命门为主以气连络其它部位,循环不止,故又称循环意守。练功开始,以意领气,从涌泉开始配合吸气,经小腿、关节、大腿到会阴合而为一,上达后丹田即命门。稍停后,以意领气,从命门开始经会阴再分两线经大腿、关节、小腿达涌泉。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久而久之命门即可达到充实。姿势可采用站坐两种。注意气的运行要缓慢、均匀、细长、无声、无息,不可过快过急,不可用力。

4.意守关元法:

这里指意守关元也即通称的前丹田,但此功之意守前丹田不同于其它功法,因为它不是固定的守丹田,而主要是充实带脉。练功开始,即以意领气,从命门分两路冲向关元。经久锻炼,前后贯通,在腰的周围,似有一条带子敷住。功夫练到这一步,带脉充实,只稍用意功夫便来,内在力量极大,配合呼吸便可产生鼓荡劲。带此功练拳,即可增加爆发力,提高拳术技击能力。

5.意守上丹田法:

上丹田即两眉之间也,印堂部位,亦有称玄关,这是此功最后意守部位,必须在以上功夫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又因不易掌握火候,故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不可早练此步。它的操作法是由吐纳的吸气不放,再将气提到背部,经夹脊至玉枕、百会,达印堂即上丹田。须说明的是太极内功的守上丹田不同于别种功法,就是把气提到印堂后停住。不再下引也不旋转。此时即可带功练拳,两眼有内视之意,全身有意气贯满之感,精神贯注。在机体感觉和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同于平常,此时如参加拳术技击,似有万夫不挡之勇的趋势。

6.命门涌泉连线意守法:

此法多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练功开始可采用卧式、靠式或坐式,配合深呼气,以意领气,使

气从命脉门下引到会阴,由会阴分两线经两大腿两膝关节,小腿到脚心“涌泉”,然后再吸气,以意领,使气从涌泉经两腿,关节,大腿至会阴,合而为一到命门,然后再配合呼气,以意领气下达涌泉如此周而复始进行。

7.意守解溪法:

此法系治疗应用之法,不是原太极内功的锻炼法。主以在治疗高血压病人和失眠患者时应用。练功开始,即取仰卧式或靠卧式,以一支脚搭于另一支脚背上,压住解溪穴。全身放松,采取沉气呼吸法。呼气时,使气下沉到解溪(或达涌泉亦可)。

(三)呼吸法:

依着锻炼步骤和临床运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呼吸法:

自然呼吸法适用于初级阶段的第一步,或者练功开始。练功开始即采取平时的呼吸形式,自然缓慢的呼吸,并由胸式呼吸逐渐引导转变为腹式呼吸。不停顿,不默念。要求逐步达到缓缦,均匀,细长。

2.导引运气法:

此导引运气法适用于初级段的第二步。练功开始,口对会阴细长吐气,随着吐气身体慢慢下降,降到两膝发酸为度。此时用意引导气由脚心经小腿,膝关节、大腿,会阴达命门。呼气时再由命门经会阴降到大退、关节、小腿、达脚心。如此周而复始,使气运行。

3.抓闭呼吸法:

抓闭呼吸法是在第二阶段应用,也就是在练完导引运气法后,再开始练习此呼吸法。这种呼吸法也称之谓吸、贴、抓、闭练功法,操作法是:采取站式,练完导引运气法之后,呼气时将气以意引导到脚心(涌泉),至此开始停顿呼吸,停顿后再进行吸气,以意带动气慢慢上提,经两小腿、关节、大腿、会阴、尾闾至命门。此时随吸气,两手用力紧抓(紧握拳),两脚十趾抓地不放。舌尖轻贴于上齿与齿龈之间,紧缩肛门并上提。吸气到不能再吸为止,然后停顿。停顿后,随呼吸再将气慢慢以意下引按原路达脚心,手指放松,脚趾放松,全身放松。这里所指之呼吸,是一种内呼吸,对于口鼻呼吸可不必管它。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因这种呼吸法较猛烈,抓闭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抓闭停顿时间也要随着锻炼的时间延长而加长。

4.候头呼吸法

这是内呼吸法的一种,是在抓闭基础上进行的。在以上几种呼吸法锻炼的基础上,身体强壮,有了良好的基础,为了病后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和增强太极拳的技击能力,还必须进一步加强这种内呼吸锻炼,达到带脉充实,神经及内脏健壮。呼吸时口鼻之呼吸形式不必管它。用意配合喉头纳气,只稍用意整个带脉即刻充满起来,腰部充实,气贯全身。这种呼吸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将气闭住,接着进行抓闭呼吸锻炼。这种呼吸多用在太极拳技击上,因为它无固定形式,以意领气,随用随来,非常方便

5.内转呼吸法:

将吐纳之吸气引到腹部后再向中丹田吸气,前后充实之后,再以意引导气围绕腰的周围转圈。先从小圈由右向左转大圈,计三十六圈,然后再由大圈转小圈,从左向里转计二十四圈。此法主用于带脉充实,前后贯通,产生鼓荡劲。

5.意识呼吸法:这种内呼吸法是太极内功锻炼中最后的一步呼吸,也可说是长期呼吸法锻炼所得之一种特殊呼吸法。它是在严格遵守以上几种呼吸锻炼方法并循序渐进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呼吸法。无形无相,没有任何形式,完全以意行气,用则有,不用则无。

(四)收功法:

太极内功之收功非常简单随便,如果治病择用功法,可以在不练时即停止收势不练,两眼慢慢睁开,两手相搓发热后抚摸面部,活动肢体即可,太极内功之收式以意收住,身体直立,

以意使气下沉到脚心,活动肢体,散步。

八关于练功的时间和进度

太极内功练功时间的长短,进度快慢,次数多少,可依据疾病程度,身体健康情况,练功条件,采用,姿势、呼吸法,意守法及练功目的等不同情况而灵活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于治病时由疾病痊愈到恢复健康,快者一个月,多者半年,如以延年保健为目的者,需持之以恒常年坚持锻炼。

一般病情轻者,疾病单纯者治疗时间快;病重而疾病又复杂者治疗时间就慢;方法对头有人指导,掌握正确,见效快,反之则慢。从锻炼阶段上谈,治疗阶段时间宜长,恢复阶段宜短,而高级阶段,主用以延年保健和增强技击能力,所以要长年坚持锻炼。

练功姿式和要求来谈,练习静功宜长,动功宜短;靠卧式宜长,站式宜短。从呼吸方法上谈,自然呼吸法,沉气呼吸法时间宜长,导引运气法宜短,抓闭呼吸则更不宜过长,以练功者之体力情况灵活规定。每日二至三次,每次五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一刻钟。

总之,时间进度、次数,均要依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灵活掌握。

九关于太极内功和太极拳的结合:

极内功和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功法,只不过分两个方面来锻炼。单练内功可以治病、强身、保健延年,练习外功(太极拳)也可以治病强身,而两者合一(内外合一)可以发挥两者之长,巩固疗效提高治疗效果,加强保健预防的作用。又由于内功的锻炼而加强了拳术技击能力。所以内外合一,是提高和加深功夫的重要关键。

结合的原则是因人、因病、因时、定时、定量相结合,一般是按阶段划分,初级阶段以静为主,动为辅,中级阶段动静并行,高级阶段要求动中求静,也就是先以静中求动为主,再动静并行发展,后动静合一。

在具体结合的方法上可分为三种

(一)循环交替,其中又分集中交替和交叉交替。

1.集中交替:

是指在一节功内交替结合,有两种方法:一是两头静,即在一节功内先静练,中间动练最后又是静练;一是两头动,即在一节功内先练习动功,中间练习静功最后又是动练。

2.交叉交替:是指在一日之间静、动交替,一次专静练,一次专动练,一日数次,交叉进行。

(二)定时定次:

在一日之内规定动练几次。静练几次。依具体情况规定锻炼时间和次数。

(三)动静合一:

系指带功练拳而言,此步功可依功夫深浅自行掌握。从练功(指练太极拳)的形式和过程来说,可以先集体学,后分组提高,以后个别专练。学的过程又可以先学国家体委规定的简化太极拳,然后学老架子拳,最后学太极剑、吴家拳和陈家拳为适宜。

十太极内功在临床上的运用

从太极内功各个步骤的锻炼方法来看,其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以往虽然也用此功治疗过患者,但为数较少,且无病历记载,然而收到的效果确实是令人满意的。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疾病,还只是近二年的事,时间虽不长,从临床治疗病种及疗效来看,太极内功对许多慢性病疾患,都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能够持之以恒的话,可以弥补疾病复发的缺点。

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内功对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神经衰弱、失眠、阳萎、泄、胃下垂、肠胃溃疡病,疗效最佳。由于太极内功之功法较复杂,练功方法兼以动静相练,功法系统全

面,要求较高,适应面广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应用中,只依据具体情况,采用其中一个或几个,锻炼法应用于临床,进行实验观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太极内功的治疗范围和适应症不只于此,尚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太极内功的姿势:一般可按以下原则运用

(一)卧式为主:适用于身体虚弱、年老气衰及病重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脏病、肺结核、高血压、失眠等。以上诸症,以卧式为主。辅以坐式和靠式。

(二)坐式为主:一般病情较轻,体质较好,或经过卧式治疗有一定效果者,都可应用。坐式可与卧式、站式配合应用。

(三)靠式为主:主以治疗较重的高血压患者和失眠患者,可与卧式站式配合应用。(四)站式为主:身体较好、病轻、疾病单纯,神经衰弱、高血压、失眠等都可应用,配合抓闭呼吸对治疗阳萎、早泄、遗精效果最好,可以固精养身,益寿延年。

姿势的运用不是机械固定的,而是依据具体情况如病情、体质、锻炼目的等灵活运用。运用中既要使病人感到舒适自然,又要达到锻炼要求。练功姿势和疾病的关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客观情况灵活运用。

一种方法可以治疗一种疾病,也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一种疾病可用一种功法治疗,也可以辅以多种功法治疗这在临床治疗上就是同一疾病患者可以用同一功法治疗,也可以用不同功法治疗,不同的疾病患者用不同功法治疗,也可用同一功法治疗。这就是灵活性,决不可千篇一律。

此外,太极内功还有别于其它功法之处,另有它自己独特的锻炼方法。这就是除在治疗上可以灵活择用功法外,在用于强身保健,增强太极拳技击能力方面,又必须严格遵循锻炼步骤,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锻炼中要求严格。

在运用呼吸方面,也是分步练习,如果应用于治疗,可依据病情、病种、体质、灵活择用。如果是用于保健强身,则可以按部就班,主次锻炼。太极内功操作法中介绍了六种呼吸法。即自然呼吸法、导引运气法、抓闭呼吸法、喉头呼吸法、意识呼吸法、沉气呼吸法。这六种呼吸法,除沉气呼吸法外,另外五种呼吸法都是太极内功的整套呼吸法,也就是锻炼中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锻炼要求,由于逐步深入,要求也不同。用于临床,可以酌情任选一种应用。

如自然呼吸法,适用于练功初期,可用于年老气衰虚弱者,溃疡病、高血压等患者。沉气呼吸法可以作为练各种功的准备呼吸,而它又主以治疗高血压、失眠患者。经临床实验证明,这种沉气呼吸法,治疗高血压病有满意的效果。导引运气法,可以治疗溃疡病、神经衰弱、高血压、胃下垂、失眠等,而尤以对失眠患者效果更为显著。抓闭呼吸可以治疗遗精、

阳萎、早泄及胃下垂等病。以上导引运气法,抓闭呼吸法和喉头呼吸等,意识呼吸法等又主以巩固疗效,强壮身体之用。总之,我们对姿势、呼吸之运用要以唯物观点,辩证论治的法则结合临床不同致病因素灵活运用。

在意守方面的运用要结合姿势和呼吸法,尤其是结合呼吸法最为重要,因为气离不开意的引导,而意又是无时不刻的领气,它的运用原则和呼吸法相同。(尚待补充之)

十一练功中的效感和反应

在练功过程中,不仅治疗了疾病,使体格健壮,增加了拳术,姿势上的优美,提高了技击能力,在生理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反应。现将一般常见的几种简述一下。

(一)练功入静后,气下沉,全身关节肌肉放松,心神舒畅,精神非常愉快轻松。食量大增。毛发生长快,黝黑,面部光泽红润,眼珠有神。有色。

(二)由于呼吸之锻炼,腹肌动之伸缩强度加大,肠胃蠕动加大加快,消化力强。

(三)长期循环意守,可感觉有一股热流随气沿着两下肢运行,脚心发热。有时出汗。

(四)由于长期守命门,感觉腰部及前丹田,前后贯通发热,热流从命门散放到腹部及会阴和全身。

(五)由于抓闭呼吸之锻炼,气达于背(神通于背),此时背部发热,热气上行达两肩推动两肘、两手,手及臂发烧发胀,非常有力。也有提肛,缩睾之感觉。

(六)带脉充实后,气通全身,感到腰部周围,似有一条铁的带子相护。内里又似有一触即发的爆发力量。

(七)长期练功,性欲亢进津液生多,不思饮水。

(八)内外合一(动静合一)后带功练拳不感觉疲劳,动作连贯自如,体轻、神凝。练功后机能旺盛精神充沛,体适神逸。

十二、人练功心得

(一)原太极内功介绍:

1.调息:

姿势和太极拳预备式相同。自然呼吸法,进行调息,使心神达到安宁,心平气和为止。2.吐浊气:将腹中气由口向外吐出,越细越长为佳,最好做到周身吐空为止,然后再做第二口。初练可三、四口吐完,久练一次一口即可达到吐空。

3.凝神:

立式:用意推动两眼之光,使视野向前方最远的地方放出,找个目标,如太阳、月亮、星辰、山川胜景、花朵、湖泊等。采其精华,然后不停的收回,离眼一尺二寸左右的时候停住,精神贯注,两眼目不转睛的盯住,三、五分钟,久之则产生象气球一样的一个气物。

4.采气物:

气物出现后,再把凝成之气物,用眼和意送入会阴。作法:用鼻子吸气,随吸气,头慢慢下垂,到鼻对肚脐为止,两眼垂帘看会阴,舌贴于下齿与齿龈之间。开始锻炼,三、四口即可,最后达到一口为止。

5.吐纳:

吐的第一口开始,口对会阴,细长吐气,随吐气身子下降,至两腿发酸为度。用意摧动气下降到脚心(涌泉)。纳气:用鼻吸气,以意引导气由脚而腿经会阴到命门(后丹田),如此周而复始的吐纳。锻炼时间长短,以两膝发酸不支为度。

6.内转法:

将吐纳的吸气引到腹部,再向中丹田(前丹田)吸气,使气充实后,再以意引导,

由小圈从里到外,先从右向左转三十六次,再大圈转小圈,由外向里,从左向右,转二十四次。

7.神通于背:

由吐纳之吸气不放,再领气至背部,使气达于背部,此即神通于背。

姿势有二:

①.静练式取站桩

②.动练式取走式。

8.灵机于顶:

由吐纳之吸气不放,提到背部,使气达于背部(神通于背),再于背部至玉枕、百会达上丹田(印堂),此步不可早练,必须有人指导。

9.步法锻炼:练完以上各功,方可进行步功锻炼。步法分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二)太极内功的几个结合:

气功和太极拳的结合古代用以养生的方法,本有内功和外功两种。据传说古代人为了求取长生,以内功进行修练,结果有的在深山多年修练的人,达到了长生目的。但这种人虽然寿是

长了,而身体不能活动,有气无力,丧失了劳动力。这说明内功修练是可以使人长生,在锻炼方法上,还存在一定偏向,这就是缺少外动。古人针对这种情况又创造了外功和内家拳等。外功着重身体运动,如八段锦,五禽戏、太极拳等。

通过古今实践证明,只专门练调息静坐,而不使身体参加活动是偏差的,必须内外合一,动静相兼进修锻炼。现在流传最广的太极拳,就是配合内功锻炼最理想最科学的外功。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气功疗法的医疗单位,几乎全部都配合太极拳运动。

内功发源的时间比较悠久,在两千多年前,总结上古医学的经书“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外功则晚于内功,而太极拳产生的年代就更近些。

太极拳创造于三百多年前,是综合当时各家拳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结合古代的“导引术”(俯、仰、屈、伸运动肢体)如“吐纳术”(吐故纳新)以及武术运动中的意识、动作、呼吸等整理出来的一套锻炼方法。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动作的弧形,螺旋形地伸缩转折,始终用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达于“四稍”(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自我按摩运动,是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综合并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传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而说的。

太极拳本身虽然已经包含了治病保健方法的合理内核,由于时代需要不同,过去是偏重于技击。采取螺旋形的圆运动和结合内呼吸的锻炼。都是为了加大运动效果,加大爆发力量,动作上也有快有慢,有发劲,有窜奔跳跃。在一百年前,太极拳适应时代需要提出了“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逐渐演化为以治病、保健、防止早衰和延年益寿为基本功能的拳套。这就是流行国内的动作轻松柔和,速度均匀,连贯圆活,不纵不跳的太极拳。由于它有治疗多种慢性病,如治疗高血压、胃溃疡、心脏病、肺结核、神经衰弱等功效,又适于中老年人,妇女和脑力劳动者,与祖国医学气功有同样的效果,所不同者气功是静,太极拳是动,所以影响面极广,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已引起国际医疗体育界的重视。这种医疗保健性的太极拳有杨架(杨式开展大方)、吴架(架式紧凑小巧)、武架(架式更为紧张)、孙架(步法灵活)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要。

解放后党和国家为了推广太极拳增强人民的体质,国家体委根据流行最广的杨架编成

“简化太极拳”易练易学,极便于初学。作为一种全身的锻炼方法,它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点在于此。大家知道练习太极拳的时候,一开始就要求“心静”“不存丝毫杂念”,注意力集中,并且要“用意”“不用力”,此外由动作上来讲也是如此,太极拳的动作,练习时要“完整一气”,由眼而手部、腰部、足部,上下照顾毫不散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同时动作的某些部分比较复杂,必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

太极拳练习中的柔和性、连贯性、圆活性、完整性的特点,又决定了它在锻炼方法上对姿势动作的种种要求。根据临床实践,气功配合太极拳的治愈率是较单用为高的,以我个人二十余年研究太极拳的经验,治疗各种慢性病以太极拳的锻炼方法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另外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对全身关节起到调节作用,也就是静与动的结合不可分离。气功是静中求动,太极拳是动中求静,一是内功,一是外功。一是静功,一是动功。内外合一,动静相兼,真乃珠联璧合。如果大力开展气功与太极拳的配合工作,可以肯定还可以缩短疾病痊愈的过程,可以防止复发。

在开展综合快速疗法中就得到了证实,以气功太极拳为主的综合快速疗法,一个疗程仅二十一天,成功经验证明绝大多数只十至十四天就告痊愈。我们知道在开展快速疗法时,首先要病人政治挂帅,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作气功,练太极拳正是培养和锻炼病人主观能动性的最好方法。

而如果单练太极拳不练内功,尤其是太极内功,便不能使太极拳功夫深入,只有外架,没有内在的意气和技击性的爆发力。配合太极内功练拳,不仅可以弥补单练中不足之处,而且可以增加姿势的优美、柔和、自然、沉着、毫无造作。久练太极拳者没有不知道和不如此锻炼的。

(三)太极内功的“八练一句话”

1.八练:

练内、练外、练静、练动、练意、练气、练精、练神。

2.一句话:

通过八练的手段,采取八结合的方法,达到四用的目的,即用于治病,用于保健,用于技击,用于节育。

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主要是:

1、虚领顶劲。

何谓虚领顶劲?从外形上看,就是头要竖直,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从内里来说,上面就是中气领起,提至头顶,下面就是中气下沉贯至涌泉穴,即身体上下拔长之意也。虚领顶劲非强项硬顶,而要将颈项放松,想象头顶有一根细绳将头悬起,故又名“头顶悬”。陈鑫云:“顶劲领起来,领顶劲非硬蹬脑后顶间二大筋之谓,乃是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似无,心中一点忽灵劲,流注于后顶,不可提过,亦不可不及,提过则上悬,不及则气留胸中,难于下降,此顶劲式。”

练习太极拳为什么要虚领顶劲?我们知道,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可见打拳以神为主。陈鑫云:“打拳全是顶劲,顶劲领好,全身精神为之一振。”“拳自始至终,顶劲决不可失,一失顶劲,四肢若无所附依,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虚领顶劲不仅能领起全身的精神,还能使身体中正,利于中气的运行,使动作灵活,反应敏捷。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虚领顶劲是练习太极拳的一大要领,练习者要经常注意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万万不可疏忽。

2、立身中正。练习太极拳身法以端正为本。不可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陈鑫云:“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人的身体如树之干,树干长歪了,则难以成材。练习太极拳如果身法不正,就会严重影响松沉,影响动作的准确性,影响内气的贯通,就无法练好太极拳。

3、含胸拔背。胸要内含,不可挺出,气降丹田,小腹放松,自然隆起。能含胸,自能拔背,气能下沉,自能胸空腹实,上轻下重,稳重如山。拳经云:“胸要虚含如磬”。含胸即松胸。陈鑫云:“胸间松开,胸一松,全体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自华盖至石门要虚虚含住,不可令横气横于胸中。”“胸膈横气卸到脚底,即不能,亦当卸至丹田。”

4、沉肩松肩。

肩要塌下,不可架起。肩要松开,肩俞、肩井、扶突,皆松下。胳膊如在肩上挂着一般。拳经云:“转圈机关,全在于肩,故肩中骨缝,宜令开张。”“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皆系于此。此肱之枢纽,灵动所关,不可不知。”

5、松腰落胯。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能松腰,即能用腰带动所有的动作,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完整一气,周身一家。

落胯即沉胯松胯。胯乃髋骨的统称,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髋骨与骶骨、尾骨共同构成骨盆,支撑人的上体的重量。因此胯乃上体之底盘。练习太极拳要求沉胯松胯,使内气下沉入地,才能使下盘稳固,落地生根,乃能支撑八面。此乃拳中要诀,非功久不能。

6、敛臀泛闾

即臀部收敛,但尾闾微微后翻。也就是说,练太极拳对臀部的要求首先是敛臀,但尾闾不是前翘,而是微微后翻。这样,有利于内气松沉入地,亦有利于下盘的稳固。若是尾闾前翘,则会影响腿部后撑的力量,不利于内气松沉入地,对身法的稳定性和发劲都是不利的。

太极拳对手法的要求是:沉肩坠肘、塌腕舒指。太极拳的掌型是,五指自然分开,放松舒展,劳宫穴要空。陈式太极拳还要求向手指后翘,指肚(指根节部分)挺出,大拇指和小指微向里合,成瓦楞型。太极拳握拳要求松和空,大拇指扣住食指和中指,不要握紧,以拳心

能容纳一根食指为度。平时打拳时保持这种松的状态,但在发劲的瞬间要将拳握紧,接着立即松开。太极拳的钩手,陈式太极拳与其他的太极拳有所区别,陈式太极拳要求大拇指与食指中指的指尖捏住,虎口要圆,无名指与小指自然贴敷,同时要求腕关节要平,钩手不要上翘或下垂。其他的太极拳的钩手则要求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捏住,无名指与小指自然贴敷,腕关节突起,勾手放松自然下垂。手臂不可完全伸直,应有含蓄,节节放松,自然弯曲成弧形。运动时,稍节引,中节随,根节催。动作为螺旋缠丝。“没有抽扯之形,没有提拔之意,没有平面,没有直线,没有缺陷处,没有凹凸处,没有断续处,浑然一圆,方为合格。”太极拳步法的要求是:落胯圆裆扣膝、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分清虚实、步法轻灵。圆裆须扣膝,扣膝必圆裆。练太极拳须避免尖裆、荡裆,下部须稳固,五趾抓地、涌泉穴要空,是使内气松沉入地,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对步法的要求,主要是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胯乃腿部之根节,落胯即沉胯,能落胯即能气沉入地,脚下有根,能落胯,即能虚实转换,旋转自如,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也。太极拳眼法的要求是:眼随身转,威而不猛。神如捕鼠之猫,形如搏兔之鹰。练拳时无人若有人,眼睛要看假想敌,余光照顾到其它部位。如单鞭、云手等动作,都需要左顾右盼,而不是光看自己的手。

以上是练习太极拳对身法、手法、步法和眼法的主要要求,学者要细心体会其要领,把它贯彻到平常拳架的练习中去。应当指出,上述要求绝不是可以短时间可以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和体悟才能逐步做到的。

陈瑜先生传授太极拳内功心法

陈瑜先生传授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

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心法 吾本有气自混元, 顺应天地始循环, 平心融于大自然, 静心住在天地间。 本文说是太极拳内功心法,可文中并未提到太极,更未涉及拳,似乎和太极拳没有一点关系,表面看确实如此。但实质上确实是在说太极拳,“气沉丹田”,“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这些是王宗岳拳论语句摘录,无不谈到气。气是看不到,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又能用的东西,它是太极拳真正的内部所在,也就是内功的本质所在。下面就稍详细的解释一下上面四句话: 1.吾本有气自混元:我本来就有气--混元气〔是身体内部五脏之气,是她们的混合,元可以解释为一,也可以解释为开始〕,不是说练功就有,他们本来就圆满,若没有混元之气,我们就无法生存一天。说这句话就是给自己加一个良性的心理,或者要用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做任何事情。 2.顺应天地始循环:人自身所具有的混元气和天地有关,或者说是一个气,因为气在人身体的循环,人才有了生存气机,而这种气机的运行无不时时刻刻在顺应天地,正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样,就这样天天循环不止,直至身体衰竭而不能为之而结束。这句话就是让我们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行为都要顺应自然,顺应节气和时令,那么你的生活其实就是练功,又何必认为打太极拳是练功,其它时间又不是练功呢? 3.平心融于大自然:我们平时时常说“平常心”,“心平气和”,就是这个意思,人有七情六欲,谁也避免不了这些那些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发生,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不管好的或者坏的,自己心情再激动也阻止不了,或者也一样要过,而过于激动本身对气机的循环都是一个很大的伤害。所以要平心,要包容自然界的一切,要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让自己融化在自然界里,体会和享受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和谐。 4.静心住在天地间:人之所见生活的大环境就是天和地以及其中的空间,我们的所有行为可以归类于行走坐卧,那么在所有这些行为中,都要让我们的心安静,似乎住在其中,总是那么安定。后面两句话,就是说人的行为上学会包容一切,正确对待自然界给我们带来的任何环境,山清水秀很美,戈壁沙漠也是很壮观;心态上要安静,静才能定,能定才能知自然之理--智慧。

太极拳内功精要

太极拳内功精要 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及要领 太极拳心法 基本方法:太极拳以“棚、捋、挤、按、瘛、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间,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要领第一,立顶。头不前俯后仰、左偏右斜、轻松地竖立起来,不要用力。习称“顶头悬”,意为好像悬在半空一样。很多拳种也讲究头要直,但要求用力。这不是说别的拳种不好,而是用力对血压高的患者的血压有影响。 第二,松肩。不能理解为耸肩,更不应该误解为往下坠肩。而是肩背放松,不用力。 第三,垂肘。肘关节要有重意。因为打起拳来姿势很复杂,有很多动作不注意就会成为横肘。例如现在普及的二十四式或八十八式,其中有很多的抱球姿势,练习时如变垂肘为横肘,那么气便壅于胸部,一趟拳没打下来就呼呼直喘。太极拳要求虚其胸,实其腹。胸部始终不受气的影响,觉得很轻松。垂肘与松肩是有连带关系的,如果这方面合乎要领,太极拳不管打几趟,周身汗出,但不气喘;否则就难免气喘吁吁了。 第四,含胸。不挺胸就是含胸,很自然地把躯干竖立起来,但不要往里缩胸。 第五,拔背。背指脊椎。用顶头悬把脊椎骨提起来,“上下一道线,全凭两手转”,腰部躯干是直的。太极拳是以腰为轴心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的,因此这个轴绝不能弯。如挺胸或缩胸,则脊椎便不能直。 第六,气沉丹田。丹田指小腹。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自然地呼吸,这样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练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讲究练浩然正气,讲的就是这个“正气”,或叫“内气”。《拳论秘本》上有句话:“不使气流行于气”,指的也就是这个“正气”。锻炼出来的气不能同呼吸之气一块流通。练大极拳讲“始而意动”,因为太极拳讲究练“意”不练力;“继而内动”,就是紧接着里边的“气”动;“后而外动”,最后才表现外边的动作。 要求第一,姿势正确。需要有名师指导和纠正。第二,意识集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意识想着、意识领着来完成。第三,动作协调。这离开腰是做不到的。必以腰为轴心,腰一动周身都动,“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腰不动而四肢动,就不会出协调的动作。

赵堡太极拳七十五式心法口诀

赵堡太极拳七十五式心法口诀 (一)起势 纳新吐故起混元,摄得真金鼎内煎;披身滚臂展双掤,鼓荡往返折叠全。 (二)金刚 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裆跺脚面。 (三)揽扎衣 太极拳法妙无穷,二十四法扎衣生;掤捋挤按连殊用,采挒肘靠紧着根。 (四)左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五)单鞭 拉开单鞭中堂站,左像箭来右似弓;上下绕打用不尽,鞭捶击根追人魂。 (六)斜金刚 上步出手金刚掌,上下八法势中藏;连环玄肘扣搬拦,捣心顶裆跺脚面。 (七)右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八)斜行 正隅互变斜行进,贴身壁腿把敌封;十字手法变中论,肘靠膝胯顺势攻。

(九)琵琶势 怀抱琵琶上下翻,打了两头打中间;左右连环掌中窍,步走顺拗亦坦然。 (十)跃步斜行 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一)小开合 正身卸步拉满弓,进步放箭按法成;此式开合称虎扑,意到俱到方为真。 (十二)转身琵琶势 透步圆转琵琶成,掏腿倒卷采挒蕴;滚按卷挤绽开放,得机妙发最精良。 (十三)跃步斜行上金刚 跃步中定人称奇,专采两臁并两膝;斜行靠进十字肘,壁腿一落根制敌。 (十四)伏虎 若遇搂抱欲解束,十字抱胸意沉蓄;双肩环绕通肩抖,降龙伏虎世称雄。 (十五)小擒拿势 遇敌出手使擒拿,折叠反关把敌发;分筋错骨制顽敌,切磋技艺审慎拿。 (十六)串捶势 串捶巧打面胸足,两拳连环如串珠;屈沉蓄劲抖捶风,进步肘靠破中门。 (十七)肘底捶 打右顾左翻身肘,肘底看捶护中手;曲肘沉落千斤坠,肘捶齐进在当心。(十八)倒卷肱(gōng) 退行三把倒卷肱,怎识退中有进攻;进退顾盼都悟透,攻防防攻变化通。 (十九)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二十)斜行 正隅互变斜行进,贴身壁腿把敌封;十字手法变中论,肘靠膝胯顺势攻。 (二十一)闪通臂 闪通臂式圈划圆,须知圆中有往返;海底捞月单展翅,肘靠膝打挒为先。 (二十二)白鹤亮翅 白鹤亮翅腾了空,合手端肘倒栽葱;含胸拔背立圆进,顾盼轻灵立鹤群。 (二十三)单鞭 拉开单鞭中堂站,左像箭来右似弓;上下绕打用不尽,鞭捶击根追人魂。 (二十四)云手 云手三进顾盼间,两臂交叉成连环;上手头打后打面,左右开工打两边。 (二十五)左高探马 探马插镫蹬敌裆,翻身上马迎太阳;惊上打下互为用,劲走纵横挫敌根。 (二十六)右插脚 插脚一起进裆里,劲力原源在腰脊;脚面直撩尖对点,命门一突出神奇。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心法整理

一代太极大师陈照奎先生曾说:“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这里讲的“功夫”就是内劲功力。从所周知太极拳除养生外,还具有较强的技击作用。技击正是靠内劲功力来达到其目的的。像张三丰祖师名垂千古,杨氏三代在近代威显武林,陈家沟也不乏继往开来之人,这都是靠内劲功力显名创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极拳讲究功夫与技巧,功力是技术的基础,而技巧又是内劲功力发挥得恰到好处的保证。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技击,必须培植内劲功力。如果训练内劲,达到具有随心所欲的高强功力,加之配合以无极和太极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太极拳内劲功力是考查一个拳手的必检之课,是衡量一个太极技击家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太极拳手必须精通一门(一式)太极拳,并融合多式太极拳或其他拳术之精华,互相吸收,方能成为高手。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太极拳家不只熟悉一门拳术,他触类旁通,把其他拳术都溶合在自己的拳技中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他划归为哪一类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时各自会形成一个独特风格,这样就产生出陈、杨、吴、武、孙等多式太极拳,还包括现在整理的赵堡太极及武当太极。太极拳的演变绝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们互相溶合渗透,吸收变通以至改造创新。正因为如此,太极拳的发明是历史文化(传统武术)积淀后,经智者、高手、贤哲们编创,把太极阴阳学说全面地结合于人身、肢体的运动。太极拳内劲在内不在外,它是在长期通过意识统率下,使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锻炼,在精神意念贯注之中,体内形成的一种既沉重又轻灵,既刚硬又柔软的劲力。也就是说,太极拳的内劲是通过技击性专项训练,即在技击攻防意识的指挥下,配合呼吸,全身做各种调和有序动作,动作曲伸有一定方向和作用点、线,在不同情况下,能快能慢,空间路线可长可短(通常是走圆弧形),动作幅度可大可小体位或正或斜,均可整劲骤发。这种可刚可柔的太极内劲,练时运劲柔和,而发落到点则刚强。因此,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的内劲带有刚的一面,这是太极拳内劲质量的刚,不是硬、蛮、呆的无变化的拙力之刚,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正如《拳经》曰:“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此“刚”是随机随势迅速地将隐蓄于体内的全身之力聚于一点,在刹那间迅如奔雷地爆发出来,这种力不是发后断劲的,而是变柔和之力继续运动。太极拳的这种内劲是在内力松柔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的长期训练获得。当具有了一定的刚力基础,再把内劲功力过渡到动作自然、轻松的技巧之中。长时间的习练柔化运动,久而久之便练得棚劲弹力随心用,胸腰叠化随气行。我们再看看武术的一般劲力。它也是通过肢体的运动表现出来的一种力。这种力量也是在意识支配下,通过气息吐纳和肌肉舒缩有序化的配合而产生的。意识支配是指神经呼吸和肌肉的控制,有序

赵堡太极拳 正宗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简介

正宗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夫简介 (2012-03-04 21:58:12) 分类:武术气功标签: 体育 正宗忽雷太极拳传有十一层练功法练法,即(“一联、二圈、三身转,四分、五劲、六圪 节,七起、八落、九自尊,十朝、十一哲”。)一套架路(型架、劲架、功夫架只是在初架 基础上加上不同的功法)此架发劲脆快,乃层层提进阶梯式练功方法,其训练方法科学 化,先以直线将定势联接起来,然后变曲加圈,再圆转关节,柔筋拔骨,以柔促刚,打通 血脉,圆转丹田,以柔促刚,劲由丹出,再由大圈到小圈,再到无形的意念圈,圈圈相 扣,一圈统百招,使初学者逐步进级,直至太极拳高层功夫和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联: "联"按当地发音为"luan",意为将某物串联起来,如"衣服破了,将它联一联又称“连” 一是:熟练套路中每个动作的定型架势,以简单的直线将全套动作“联”起来。二则教师可有 充分时间,观察、启诱学生们的可塑性.三则利用馀裕于基本体能的锻炼,太极原理的绍 介,以及武术家心性修养的树立等等……此时在内裡的训练上,只要求一个气息自然,不 做作,不勉强。 ====(独联架) 二圈:在一联的基础上,再由简到繁,加圈方法有两种;一是在每个动作之间加上一个 个圈,以圈连接拳式动作,以转圈来作为动作之间的运行过渡,每招每势把动作走圆,全 套动作的每两势之间附加一个圈,以圈顺接下一动作,如一圈没走顺可再加圈,全套动作 圈圈相连,最后可达一圈通领百招。二是让每个动作的运行路线进量走圆划弧,变直为 曲,而且周身俱转圈,一立圈为主,横圈为辅 .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强调了缠丝在太极拳 的重要性,也构成了太极拳独特的技术风格"此处所谓的“圈”即为太极拳的基本要求缠丝劲 此阶段在套路熟练的基础上,要在练习过程中加入缠丝劲"方法大致是先从手臂开始,然后逐 渐到全身"在加圈的过程中先将圈放大,然后在逐渐将圈缩小"亦即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谓的” 先求开展,再求紧凑,乃可臻于填密矣” 此时要求呼吸与动作相配合。 自手臂开始。因吾人躯体之最常运动,且易受指挥者,莫过于手。其做法是:在已习得 的套路上,逐式加圈,转臂旋腕,内外缠绕。视能力,亦不限于手臂,能练下肢之缠劲者 更妙。此时试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大体上是气沉丹田。停蓄安适,意存勿忘即可。 =======(圈架) 三转:一层具备了“骨”,二层又添了“肉”,骨肉丰满了方可进入三层练功阶段。下一步就 是利用套路这个工具进行科学的磨练工夫。那怎练?三层以后的层次变化就是各种练功方 法的具体表现,如拳诀云:“一层工夫一层架,一层拳架一层功。”此阶段细致强调太极拳 的基本身法要领"强调手对足,肩对胯,肘对膝"在身体前后!左右上下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保持 这些身法" 加圈是为了转圈,俱转指逐渐内外都转,在每招每势外形圈练熟后,要求周身放松,由 外圈带动内圈,手走圈时,要屈膝、圆裆、转胯,做到手眼身法步周身相随,将圈练成立 体圆,周身圆转自如,逐渐做到外三和,定势要求三尖相照。那怎快做到周身俱转呢?一 是经常体悟练习,逐渐达到要求,二是用“四头引转处处转”的独特方法,“四头”指手指 头,脚指头,舌头,小便头。以四头为四个领劲领圈而带动周身俱转。具体做法:舌头尖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多媒体光盘内容简介 自《杨氏太极拳术述真》一书出版后,读者渴望进一步了解和探求源远流长的传统太极拳技术精华及其所独具的文化底蕴与技艺魅力,为此,我们特请原作者编撰传统太极拳高级功法《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以多媒体的独特表现形式全面披露杨式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以示探研、求实者. 自先师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面世后,余陆续收到海内外读者的大量来函,各省市太极拳爱好者不断登门造访,海外人士也陆续来京质疑问难。朋友们希望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这一门太极拳技艺,纷纷建议余编写一本适合中级进展阶段修练太极拳的内容、方法和纲要的书藉,并录制影带。为了满足同好需求,余不揆庸昧,在先师所传技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数十年学习、探索太极拳艺之所得,本着知无不言,言必由衷的精神编写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该书的技艺构架分内功理法、拳架详述、拆架拆手、太极功法和内功劲法五部分组成。内容为太极拳中级进展阶段分层递进的功法阶梯。现该书已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杨式太极拳的修炼夙以神意气为主旨,重意不重形,鉴于图书文字表达方式所限很难将神意气的运行轨迹、节奏和方式阐述清楚,为了更真实直观地反应传统太极拳的技艺精髓和修炼途径,余与北京乐明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制成电脑与VCD共用的多媒体光盘《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光盘在收录本人全套动作的基础上插配了大量神意气动画,以求全面演示出杨健侯前辈太极拳高层次内功神意气的运用方法。另附神意气拳法注释一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太极拳深邃玄奥之内涵,揭示太极拳运动的根本规律,帮助学练者洞明太极拳神意气的奥秘,得到养生之术与技击内功。 余自列汪师门墙后,近二十年来对拳艺极虑求精,搜寻探索刻意求进,但仅是些粗浅体会,在众同学和广大爱好者的恳求下,于年近耄耋之期,不顾老眼昏花,勉力提笔写作并录制示范。力求去伪存真、汰繁去滥、规导正途,树习拳之楷模,以不负承师门拳艺使命之重任。不敢存丝毫偏私隐晦,惟恐愧对先师,被视为欺世盗名。愿与各界酷爱此道者共同探求太极拳艺之真谛。余学浅才疏,难免挂一漏万,讹误纰缪之处,诚请方家鉴审,不吝赐教是幸。 作者白魏树人 跋 学拳如修佛,缘与不缘总是与福分息息相关。人与人间微妙的感觉亦是那么错综复杂,愈想单纯愈趋繁琐。处在瞬息万变的今天,真想象那些境臻圆熟、一心向佛、别无所求,终日一食足以果腹充饥的苦行僧,心能静如止水、空灵无物;练拳若能至此,则无我无为。 长久以来对太极拳技艺都处于摸索阶段的我,自拜魏师后六年间,蒙魏师不弃、厚爱有加,除对拳艺毫无隐藏的倾囊相授外,对为人处事的教诲更是时时叮咛,使我在太极拳的成就日就月将。怹是个好师父、是个好长辈,从不训斥或指责别人,教拳更是认真严谨,每招每式总是不厌

武当赵堡太极拳精华二十式(上)

武当赵堡太极拳精华二十式(上) 本文介绍的拳架择取了传统武当赵堡太极拳架中的 常用招式,既是基本功,又是传统架中重要的、重复最多的招法。通过该简短套路的练习,习者能够锻炼身体,磨练心志,陶冶情操,增强内力。习者熟练掌握这一小套,能迅速学会传统拳架,一窥武当赵堡太极之堂奥。 本拳架只是在内容上做了精简,训练要求并未降低,习 者要严格遵循拳架习练规范:慢、松匀、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心意相合、虚实分明、式断意连、动中求静、三直四顺六合、意贯四梢、明三节、不撇不停不流水、随势借势,回归自然。逐步养成一些基本的太极运动习惯,比如手的滚圆,手臂的转圈,步伐的走弧,动作上的手脚上下配合等等。 拳架名称:预备式、起势、金刚、揽扎衣、白鹤亮翅、单鞭、云手、 左高探马、右擦脚、右高探马、左擦脚、倒卷肱、野马分鬃、倒卷肱、斜白鹤亮翅、斜行、海底针、闪通臂、白鹤亮翅、金刚、双退步收势。拳架详解:预备式: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两手面贴于大腿前部位置。虚领项劲,含胸拔背,收腹,沉肩坠肘,松膝吊裆,正腰落胯,脚踏实, 调节好呼吸(见下图)o

1、起式右脚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45°,双手外翻至掌心朝外 图1-1 );左脚向正前方迈一步踏实,同时双臂自前而后而 而前从头项抡下至大腿前部还原,跟右脚落于左脚平行位置(图1-2、1-3、1-4、1-5)。手脚同步定式。定式后姿势与预备式完全相同,只是位置向正前方平移一步。赞日:鸿蒙混元初太极,动分阴阳静合一。披身滚臂展双棚,鼓荡往返折叠意。 2、金刚接上势,右脚脚尖以脚跟为轴外摆45°,左脚向正前方 踏一步成左弓蹬步,同时双手自下而上划弧前棚,两掌指尖朝前,相距约七寸(正常人前小臂长度)掌心相对,左前右后,约与胸高,两臂弯曲大于90°角撑圆,形成拥势(图2—1);双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右摆,形成面向右侧方向右后弓步,双手同时向上划弧后捋,左手在下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两手相距七寸(两手叫“阴阳手” )。两手如同拉着人的胳膊,形成捋势(图2—2);身体左转,双脚脚尖前摆恢复前式,同时双手向下划弧前伸两手同步顺时针转动,两手 距离逐步缩短,形成挤势(图 2 —3);身体重心逐渐移向前脚(左脚),提右脚并向左脚,同步左手掌、右掌向前下方斜按出,形成按势(图2—4)(棚捋挤按整个过程两手画个立圆);接着右掌围绕左掌一周变拳。左手掌心向上收于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

赵堡太极拳的五种功法 赵堡太极拳的功法1、站功 站功。场地无论大小,能容身即可,但要平坦、安静,有花木流水、空气清新之环境尤好。站功身法要端正,自头至脚要求自然空松,整体配合协调。 具体做法:虚领顶劲(顺直脖颈,脖颈中心有似线穿、百会往上提之感。平常人的脖颈习惯是往前倾,顺直的方法是脖颈稍微后靠,下颔稍微内收);两目平视,不可着意外界物像的观察;微叩齿;舌尖轻上卷舔上牙根,上下嘴唇自然相合;沉肘松膀(沉肘在于自然,只要肘、膀全然放松不着力,就可达到松沉);含胸拔背(胸不挺,两肩微前收,背呈圆弧状);微收小腹使尾脊端正;松胯提肛(松而不塌,胯松肛自提);膝微屈松(双膝受上体压力务要均衡,不使有酸乏感);两脚与肩等宽,成不丁不八步形,脚掌心空虚,脚趾踏地,脚前掌、脚后跟要均衡承受身体的压力;两手呈掌,十指微张(自然伸展)停放于两大腿前部稍侧部位。如此站好后意微关照丹田,似守非守,不可用意过重,即成气沉丹田之状。 站功势成后,周身关节松弛,呼吸自然,气血循环周流畅通。站功得法,势成后有5种感觉: 1、百会穴像婴儿似的有呼吸跳动感、气的出入感、回旋感等; 2、舌下津液不断涌沁,遇此情况可分若干小口徐徐咽下;

3、丹田处有微温和气动之感觉; 4、五脏之气行于两手指梢; 5、涌泉穴似有气在冲动。 除此之外,周身还有许多细微舒愉的其它感觉。否则必是身法和心意没有达到要求,或是站的时间过短,式成后未达10分钟以上。 站功符合法度后,保持安静的心理,自然的呼吸,即可收到全身平衡、阴平阳秘、元气生动、气血畅通的效果。 赵堡太极拳的功法2、坐功 坐椅高低适宜,落坐后大腿与膝大致形成水平状。坐功身法同样要端正,上体要求均与站功同。区别仅在手足姿势上。两手掌向下放于两大腿上,两手中指尖与两膝齐,两膝间距与肩同宽,并与两脚跟上下垂直,两脚略呈内八字形。 坐功同样要求心理安静,呼吸自然,气沉丹田,周身关节松弛。坐功在达到上述要求后,过10分钟,也逐渐会产生站功的感觉。练到高层次,无论站功、坐功,均会使人全身有混圆虚灵、明静之感。 坐功在养生调气上与站功有相同效益,不同点是站功对锻炼人腿的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而坐功对锻炼人的尾骨支撑稳衡力有特别作用。两者在拳艺中各有重要功能,可以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代替。 赵堡太极拳的功法3、卧功 卧功有左侧卧和右侧卧两种。食后适宜右侧卧。方法为:侧卧时枕头与肩平,右卧屈右肘,手心朝上平放枕上,以头枕之,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太极拳经典书籍230本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 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 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 第一要素:心静 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 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 精神要舒展、舒畅。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 呼吸要舒畅。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因此,练太极拳一定要气沉丹田,这样才能做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气腾然”后,就会产生气运周身的感觉。第五要素:形顺 练拳时,动作外形要柔顺,身法要合度。 在练习太极拳时,做到上述五点,才能达到太极拳的内外相合的要求,这也是内功锻炼的方法。拳谚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就是说,不仅形体、肌肉、筋骨要得到锻炼,内在的“精、气、神”也要得到了锻炼,这样内外相结合,自然对养生健身有好处,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此外,在平时练拳和生活当中还要注意到两点: 1、胸脊并重:胸是指胸膛,脊是指脊背。 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是在脊柱上悬挂着的,脊柱也是督脉行经的通道。所以,对脊柱的锻炼也有助于内功的修炼。对胸脊的锻炼就是要求练太极拳时,脊柱要正,即立身中正,要在腰脊的旋转带动下,运动四肢。武禹襄的故居有一副对联:“立定脚跟树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这不仅是对太极拳的要求,也是对做人的要求。这个对联对练拳和修炼内功是很有好处的。 2、做到心肾相交,意守丹田 人在呼吸时,心和肾自然融合相交,这样水火相济,对养生很有好处。这就要求我们在练拳

赵堡太极拳歌诀

第一式预备式 太极起势莫轻看, 左右相合人进难, 千斤坠功内中找, 逆腹呼吸转周天。 第二式领落 太极拳功十三法, 掤捋挤按要心明, 四手能化千万招, 应敌妙法用不尽。 赵堡太极十三翻,左顾右盼掌划圈,手到脚到身要到,拧腕压肘敌即翻。懒扎衣对敌从容,左摧右发显奇功,脚腿胯腰一齐到,滚压引化敌落空。如封似闭退为攻,即化即打敌全空,水涨船高仔细研,前进後退随人动。重手法单鞭对敌,卸腕骨对方自跌,左一鞭手脚齐到,右勾手挂化点穴。搂膝斜行四方管,对方拿我以拿还,跨肩齐到插足上,螺旋转动敌跌翻。太极奥妙开合中,一开一合妙无穷,三节齐聚劲要整,猛虎扑食快如风。初收擒打转活圆,意气相合气腾然,左手勾化右点击,发敌全在一瞬间。对付擒拿有妙法,拿哪松哪气不发,进步管足沈腰胯,腰裆劲出敌根发。

单脚抓地如山稳,气敛入骨裆要撑,手脚齐发敌招空,提膝十字防周身。身手被捆心莫慌,缠丝换劲身俱开,上下相随合一力,随手化打如解带。太极擒拿手法异,顺人之势借人力,任他巨力来拿我,反拿关节敌倒地。屈紧伸尽劲要崩,不贪不欠步轻灵,护中反打指下阴,身手齐到方为真。左手一掌防双抓,右拳迎面击太阳,一防一打一开合,妙手一著一阴阳。拳在肘底内藏凶,转胯活腰闪正中,左拳横打右卸骨,双拳连环显神通。倒卷肱以退为进,三环发圈中套圈,闪转腾挪在腰脊,四梢动全凭丹田。身带手转应万变,三节相顾记心间,梢领中随根节催,反拿肘击靠迎面。陷入困境解法妙,垂肩滚臂坐腿腰,抽臂击采一气成,海底探针无虚招。太极闪通背法精,击人周身都是圈,旋转三百六十度,十三法用一瞬间。云手运行如两轮,两轮全在一环中,中轴随腰任意变,任你水泼也难进。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三步法 2008-06-05 14:36:18| 分类:佛教|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杨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李和生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三步功法” 从字面上看,太极拳前加上“内功”二字,似乎有些牵强。因为太极拳(包括吴、武、孙、陈在内)均属于内家大家拳。不言而喻。内家拳是以练内功为主的拳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内功”呢?对此,我在“太极松功”里已有所论及。这里可简要说之。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从以门派为核心的民间组织向“官办”转化以后,从形式上太极拳的影响确实很“热”,然而在“内功”作修上都不如从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长此以往会使太极拳走向异化,失去其“国粹”、“瑰宝”的地位。故而,我在传播杨式老六路时,突出强调内功训练。 本章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一是何为内功?内功包括哪些内容?内功包括哪些内容?二是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三是如何练好内功?四是内功在养生和推手中的作用。 一、何为内功?内功修练包括哪些内容?内功是相对于外家拳以练筋、骨、皮为主要标志的腿脚功夫而言的。太极拳所强调的是内功,是通过特殊的训练使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种气势,即内功或称之内劲。 在内功或内劲的理解上,要排险三种误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宝”精、气、神或者称之为神、意、气的有机化合,看成是三种物质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有机化合,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说成是生物电场;;其二、不能认为三者的最终结合落实在力上,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内功训练的结果看成是对肌肉弹力训练形成的腿脚功夫,那样会失去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用,最终落入旁门。 太极内功在修练过程中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练内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极拳近于道,游于艺它取“易经”之理,名曰“太极”,又循阴阳之道、易变、变易之义为行功走架之法则。太极拳是道家拳,并融儒、释思想为一炉。所以太极之理能圆融万事万物。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是字字诛玑,句句拳决。是太极内功修练的灵魂,指导思想。 (二)、放松是修练内功的基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对此,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已作详细论述。 (三)、依据道家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三步功法,太极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 二、杨式太极拳为何强调内功训练 关于杨式太极拳为什么要强调内功训练的理由方面,我们在前边其它各章中,已经有所论述。特别是在“太极松功”一章里,围绕要不要松,怎样放松的问题上都和修练内功有密的联系。 首先,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必须以内功修练为宗旨。从神、意、气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练腿脚功夫的外家拳路。

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及小架郑悟清拳法七十五式动作名称

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及小架郑悟清拳法七十五式动作名称 武当赵堡太极拳简介及小架郑悟清拳法七十五式动作名称 武当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由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传弟子刘古泉道人,刘古泉传山西王宗岳,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蒋发又传邢喜槐,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武当赵堡太极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武当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 武当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

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武当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外三合和内三合是研练武当赵堡太极拳的规矩和准绳。外三合是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膀与胯合;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盘与骨合。练法要求不撒不停、不流水,手、脚身体要互相配合,周身合成一劲。做到刚柔相济,招招清楚,式式法明。 武当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细分108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武当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棚、捋、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採、挒、肘、靠之法。 在技法上:有完整的四十八法,即上、中、下三盘秘法。上盘功夫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攥扣锁撅跌挫扯掷;中盘功夫起落进退腾闪园转含拔通挺环管吞吐;下盘功夫缠跪挑撩劈壁挂蹬勾掰截点绷趾滚蜷。其上乘功夫要求凌空劲的无形弹放。真正做到以静制动,使犯者应手即扑。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武当赵堡太极老谱》和《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原文: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 授之至子来,字著宣平许;延年药在身,元善从复始; 虚灵能德明,理令气形具;万载咏长春,心兮诚真迹; 三教无两家,统言皆太极;浩然塞而冲,方正千年立; 继往圣永绵,开来学常续;水火既济焉,愿至戍毕字。 校勘:“愿至戍毕字”中的“戍”字可能为“成”字之误。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杨氏太极府内派功法简介 keywords: 杨氏太极分类: 杨式太极 如今,随着人们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追求,太极拳运动开展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杨式太极拳以其飘逸潇洒的外形,凝重深遂的内涵颇受广大群众喜爱,已成为流传最广,习练者最多,海内外老少妇孺皆好的一种强健体魄,自卫防身之术。 然而,纵观国内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多为澄甫先生所传之大架。许多练拳者提出一个问题,即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在京城宏扬太极拳数十年,打遍京城无敌手,人称“杨无敌”颇负盛名,若果只有一趟太极,未必能撑得住门户。实际上杨式太极拳并非只有一套大架,只是由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杨家只把一套大架公诸于世,而其他功法则秘不外传或择人而传。杨露禅、杨班候当年在京城教拳就有府内、府外之分,府内乃教清王朝的贵族子弟。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好习武术的民族,在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由此,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所传太极拳套路共有十套,其套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健身,内功,技击从套路、口诀到具体操练手法,豁然通达,自成体系。按府内派所传拳谱要求研练杨式太极拳,可很快登堂入室,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笔者是杨式太极府内派弟子,研练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十五年,受益非浅。但在与太极同道的广泛交往中,深感过去府内派由于封建保守意识太重,再加上种种具它原因,流传面过窄,不利于杨式太极拳的传播和发扬,更不利于中华太极文化的发扬光大。为了恢复杨式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今将本人多年来所学,所知之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公之于众,请广大太极同道共同研究、发扬。 目前,在河北省保定市流传的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传到笔者已是第六代,其传承关系为:杨露禅一一富周(时任端王府管家,旗人),一一富英(富周之子)一一萧公卓一-翟英波一一李正等人。富周是旗人,当年在端王府做事,好习武,所学乃杨家全部太极。富英是富周之子,家学渊远,后又与李瑞东,毛兰亭等名家交流拳技,颇负盛名。萧公卓是保定市近代著名武术家,自幼习武,曾在东北军任少将师长。早年曾拜郝为真为师习郝派太极,后拜富英为师学得府内派全部太极。萧师爷同时精于八卦、形意、通臂,是保定萧氏内家拳的创始人。翟英波从萧公卓专习府内派太极十数年,在太极推手,太极内功方面颇有造诣,现为保定市太极拳名家。笔者从翟英波老师习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已十五年,得翟老师言传身教,小有所成。杨式太极府内派功法能够得以 在保定市流传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富周先生是杨露禅先师祖府内高足,学得杨家全部太极。因为当年杨露禅先师祖初入京城王府授拳,不思保守也不敢传假,对弟子精心教导,悉数传授。后杨班侯进京助其父教拳,对其父将全部太极外传很不满,就把众门生召集起来说其父年龄已大,以后练拳都要按班侯教的架子改过来,专攻大架,不要再练其它套路,意为“收拳”。当时杨班侯正值壮年,武功高强,众人皆以班侯所传为真。唯有富周先生不肯改拳,曰”愿跟老师错下去”。并向班侯保证所学绝不外传。如此才将杨家全部十套太极功法完整地传留下来。富周先生遵其言,只传其子富英。后清王朝被推翻,富英穷困潦倒,当时萧功卓师爷在东北军任职,颇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