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1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敬蓉

第一章:

两个重要概念:文化(culture),交际(communicate):

1.不同的文化定义(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综上: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特性: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与传播

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

交际就是传播,主要指人际间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和沟通活动

3.传播与跨文化交际

传播:

普通的存在的现象;动态行为;信息的流动过程。

含义:人们应用符号并借助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人与人之间直接交往活动;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活动。

人类传播的发展:

信息符号传播:有限的声音、体语符号、其它符号、实物

口语传播:口语产生后进行的传播活动;新闻、历史、文学、传说、神话等混在一起

文学传播:象形文字【古埃及纸草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媒介传播: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网络、数字化】

传播类型:非人类传播与人类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传播模式: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理论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传播中的障碍:主要来自社会系统,即不同文化传统和背景导致的传播沟通障碍。有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心理障碍、理念障碍

跨文化交际

伴随人类产生发生出现;不同民族相互接触与融洽的结果;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含义: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往来或信息传播与沟通活动

范围:除国别文化研究外,还应对地区、阶层、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行研究和探讨

研究层面:不同民族、国家主流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亚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地区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小群体文化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文化的复杂性影响跨文化研究;文化涵盖历史与现实、实物与制度及观念、稳定性与能动性、群体特点与地区及个体差异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民族的历史与传统、宗教思想、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

第二章:文化感知与价值观

一、文化感知

感知

1、感觉:感官对刺激对象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2、知觉:根据感觉所获信息作出的心理反应。综合反映刺激物总体特征,多种感官同时作用的结果。

3、感知过程:就是选择、组织、解释感觉刺激,并使之成为有意义、连贯的现实映像的过程。通俗地讲,即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二.文化对感知的影响

1、文化感知:是人们借助感官感知文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对来自社会物质、制度和观念等方面信息形成的有意义的经验

2、文化影响感知

主要反映在归因过程。归因即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认为行为是有由人的内在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3、文化影响思维方式

文化提高感知的语境;文化语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整体综合、辩证思维、直觉体悟;西方: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个体细节

4、文化影响行为方式

文化语境不同,感知和思维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也表现极大差异。

中国:家族本位、重伦理道德;西方:个体本位、讲功利、重实效

5、文化影响价值体系

价值观影响人们对行为、手段和目的的选择,由此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

价值追求:中国,强调现世作为,追求政治生活的成功;西方,多元化价值取向,追求社会生活的成功。

二、定势心理

1、定势

个体对一定情形作出反映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和确定的心理倾向

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影响和决定后继认知和行为;完整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准备状态;个体相应行为的基础。

2、定势的特点【整体性、倾向性、稳定性、复杂性】

3、定势改变【同化评定:方向一致;对比评定:方向相反】

三、知觉偏见

1、偏见

建立在先入之见或思维定势基础上,对刺激对象不完整的主观解释;以偏概全,以点概面。

2.首因效应

依据最初信息对对象进行判断和评价;凭借第一印象对后续行为作出评价

3、晕轮效应

人们倾向于将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对象统一的看法

歪曲信息,减少不一致信息;形成统一、一致的评价与认识

四、刻板印象

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或阶层形成的印象

1、其形成途径

个人亲身经验;通过家庭、学校、大众传媒进行的社会学习

2、其形成的心理机制

将抽象对象认知为具体的形象;对复杂事物简单认知;信息接收固定化、模式化。

3、其特点

概括笼统、简单、不准确;依据间接信息认知事物;情感因素贯穿始终;一旦形成会发生社会遗传。

4、改变其的方法

解释并重复不一致的信息;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进行深入、长期、广泛交往;与代表性、典型成员交往;寻找不一致信息,校正自己的判断。

五、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观

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及选择自己的目标原则。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也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

价值基于人们的历史需要,体现人的理想,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文化演进的过程

在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2、价值观与交际

价值观支配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动

价值观决定人们的交际行为;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3、其特点

形成后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发生巨变时,价值观随之改变

4、价值取向

即价值标准所取的方向;表现为不同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今天体现为多元价值取向。5、衡量价值取向的尺度

个体→集体主义;对权力距离的态度;对不准确因素的回避程度;男性→女性(品质)

6、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①天人关系

东方:天人合一、重人伦轻自然,道德人本

西方:天人相分,征服和改造自然中求得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自然,重人文

②群己关系

中国:注重群体的作用和影响,“修己以安人”,群体认同

西方:注重个体,强调个人意识和自我发展。

③义利关系

中国:以义为上,肯定义的内在价值

西方:强调功利性,利益关系是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第三章语言交际

第一节符号与语言符号

一、符号

借助某种形式传播意义的载体;

通过语言阐释其所指意义;

在使用中约定俗成;

交际符号包括语言及非语言符号符号

二、符号关系

符号是传播的意义中介,包含下列主要关系:

1、符号的所指与能指

能指即对符号的表达层面,语符中是可感知的语言、字形;

所指即符号的内容层面,即通过语言、字形所表达的意义、内涵、观念。

符号建立在能所关系上。

2、编码关系

?能指要素组成的能指结构;

?编码过程就是符号使用者之间的约定;

?语言中的编码关系就是符合语法和语用规则

3、施受关系

?符号意义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决定符号意义的传播效果,决定交际双方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符号)

口头语言符号:有声语言,说话、交谈时期使用;

书面语言符号:文字符号,通过文字写作表达的意义内容。

第二节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反映社会制度、家庭婚姻关系、思维方式、社会与文化心里;

◆文化对词汇的使用与发展、语法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产生影响。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形态,而且语言结构部分地或全部地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P61

之所以是假说,是因为学者们的共同看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语言主要是反映而不是创造价值观念方面的社会文化准则。

2)世界上的语言拥有许多结构上的共同成分,其数量超过人们目前所认识道到的。

3)语言与社会行为是平等的成分,不能确定何者为主。

三、词汇意义与文化

1、词汇意义:语符以能指形式表现出的所指意义,意义的最初确立是个别和偶然的,反复使用后具有共识意义,成为约定俗成的词汇意义。

2、词汇意义与文化:词汇意义一般具有指示意义和隐含意义。指示意义相对固定,隐含意义是文化发展中通过联想逐渐发展并得到确立的,直接或间接反映民族的物质、制度及心理。第三节词汇的文化意义

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义

人类早期生活的相似性,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义。

1.相同文化传统:拥有相同东方文化传统的汉语、日语和韩语,部分词汇具有相同或相似

的文化意义。如:松:坚毅高洁。“蝠”与“福”同音:幸福吉祥。“八”:周全、积极,兴旺、好运。“四”与“死”同音:不吉利。

2.不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不同,部分词汇体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义。汉语与英语词汇

中有所表现,但数量不多。如:“狐狸”与“fox”:狡猾。“猪”与“pig”:指人时肮脏、贪婪、令人讨厌。

二、具有不同文化意义

文化传统差异,不同语言中部分词汇概念意义相同,文化差异不同。

1.色彩词汇:红,幸福、喜庆、吉祥、欢乐;red,更多情况下具有贬义,如“红灯区”,“赤

字”等。

2.物象词汇:龙,高贵、活力、好意;dragon,邪恶、罪恶、恐怖。凤,神异动物、太平、

圣德;phoenix,再生、复活。猫头鹰,与前兆迷信相关,不祥之鸟;owl,智慧之鸟,

聪明。孔雀,吉祥、大吉大利;peacock,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狗,贬义;dog,宠物,属中性或褒义。狼,野性、凶残、狂暴;wolf,坚毅、刚强、母性。

三、有一般意义,无文化意义

某种语言中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只体现一般意义。

1.普通词汇

梅兰竹菊:高雅纯洁、正值坚贞、清雅淡泊。

Plum blossom, orchid, bamboo, chrysanthemum 只是普通植物名称。

2.数词

13:英语中禁忌词汇;9:汉语极数,吉利、长久。英语无特殊含义。

四、具有独特民族文化意义

1.原型人物:

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具有民族特性的人物形象。指代这些原型人物的词汇具有独特性。如:希腊神话:宙斯、阿波罗、雅典娜、阿弗洛狄蕊、赫拉克勒斯、安素、伊阿宋。圣经故事:亚当、夏娃、诺亚、摩西、大卫、耶稣、犹太。神话传说:大禹、精卫、后羿、嫦娥、夸父、神农。宗教传说:弥勒、观音、龙王。

2.文学形象

来自文学典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

中国文学

西游形象:西游形象: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白骨精

水浒形象:宋江、武松、林冲、西门庆、潘金莲、李逵

红楼梦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玉、王熙凤、刘姥姥

西方文学

荷马史诗:阿喀琉斯、赫克托耳、俄底修斯

其他形象: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夏洛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靡非斯特、灰姑娘

3。历史故事或人物

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相关的词汇,借助史籍记载或文学作品表现,文化意义得以确认并流传。中国历史

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司马迁、吕后、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成吉思汗、忽必烈、康熙、乾隆

历史:百家争鸣、三国鼎立、丝绸之路、茶马古道

三国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

三国故事: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火烧联营、草船借箭、借东风、苦肉计、鸿门宴、望梅止渴

西方历史

人物:凯撒、屋大维、亚历山大、查理曼、拿破仑

历史:十字军东征、滑铁卢、诺曼底登陆

4物象

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体现物质文化特征的具体事物、建筑、动植物等。

建筑

?华表、牌坊、紫禁城

?帕特农神庙、圆形剧场、凯旋门、记功柱、万神殿、教堂

动植物

?麒麟、貔貅、蟾蜍、饕餮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非语言交际)【圣才出品】

第6章非语言交际 1.如果比较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你认为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非语言交际更重要,原因在于: (1)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我们在机场欢迎客人,一边说:Welcome to Beijing,一边热烈握手。这握手的动作是对所说的话的一种补充。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 (2)一般说来,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一边说要两杯饮料,一边伸出两个手指,重复已经发出的信息。在两个人谈话时,常用眼神和语调表示下面该是谁讲话,调节相互的关系。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手势或其他办法。例如,交通警察指挥机动车辆,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都使用非语言手段手势或指挥捧替代语言交际。在人们讲话时,常常用手势加强语气,或强调某一个论点。 2.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你认为哪一种最容易引起误解? 答:(1)在非语言交际的各种手段中,我认为手势最容易引起误解。 (2)各民族都用手势表达意义,但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文化中是杀头的意思,但是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却可以表示吃饱了的意思。即使在同一民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可能会具有不同意义,例如,在广东,主人给客人斟酒时,客人为了表现感谢,用食指和中指轻扣桌面,而在北方同一动作却表示不耐烦的情绪。 (3)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 例如,英美人所用的一些手势我们并不使用。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向上伸出拇指,这是向过往的汽车司机表示,希望能搭他们的车。英语thumb a ride表达的即是这个意思。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表示希望事情能办成功。把两只手摊开、耸耸肩膀,表示“我不知道”,或“没有办法”。把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把手伸出来,微微展开手指,表示等一等,别着急等等。招呼人走过来时,我们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而美国人则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我们招呼人过来的手势类似美国人叫人走开的手势。 3.非语言交际是否一成不变?你能否举出例子说明它的变化? 答:非语言交际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在我国,历代朝廷都对于官服的颜色、花纹、式样有极严格的规定。黄色是帝王服装的颜色,文武官员不论职位多高都不得使用。而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服饰的文化功能就发生了变化,黄色不再是帝皇家的专属颜色。而服装的颜色和花纹不再受到严格的规定。如今,服装的要求与场合的关系更密切些。场合正式,对于服装要求比较正式。在非正式场合,衣着可以比较随便。 4.在非语言交际方面我国各地区的差别是否很大?请举例说明。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讲跨文化交际 1.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1)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 (2)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①中外领导人谈判、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②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③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 2. 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如下利弊: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哪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的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之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过于强调个人文化之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 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斯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跨文化交际导论(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跨文化交际导论(英) 复习大纲 课程名称: ENG338a【跨文化交际导论(英)】 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占总分的70%] 复习范围:以指定教材(第1-9章)为主,课件内容为辅。 试题形式:客观试题50 题,每题2分,题型共三种形式: I. Definition Matching.Match the terms with their definitions. (给 术语配对定义,10题,1题2分,共20分) II. True-False. Circle A if the statement is true; circle B if it is false. (判断各句是否正确,20题,1题2分,共40分) III. Multiple Choice. Circle the letter corresponding to the correct response. (在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20题,1题2分,共40分) 复习方法: ●认真学习指定教材,结合课件的教学内容,全面复习,从总体上掌握这 门跨学科课程的特点; ●理解各讲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每讲开始前的Learning Objectives, 不要死记硬背,重理解、勤思考、细观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文化 差异进行分析、记忆、总结;

●要力图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交往实践相结合,将西方文化交际的理论与 实践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通过大量真实生动的交际的成败案例的 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指定教材各章后的练习以及书后附的两套模拟自测题,术语定义配 对题、是非题和多项选择题可帮助复习检验对所学内容熟悉的掌握程度,熟悉客观题型,问答题和案例有助于进一步理解。 跨文化交际导论课程期末考试模拟题 (答案供参考) Ⅰ. Match the following terms with their definition. (20%) 1.the study of the way that people use physical space to convey messages. B 2.the way in which time is used in a culture. A 3.the actual practice of concepts or beliefs. E 4.the total activity of learning one's culture. C 5.social principles, goals, or standards accepted by persons in a culture. D A.Temporal language/chronemics B.Behavior communication C.Spatial language/proxemics D.Enculturation E.Values 6. between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rather than individuals A 7. perceptions about certain groups of people or nationalities C 8. a learned organization of rules for making choices and for solving conflicts B 9. volume, pitch, and rate that affects message meaning E 10. the idea that every act of communication must happen in some sort of surroundings D A.international B.context C.value

中英文-珍贵-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件资料全

I.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ulture may be defined as what a society does and thinks. (Sapir, 1921) ●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s, does, and makes. (R. Kohls, 1979) ●Culture is a learned set of shared interpretations about beliefs, values, and norms, which affect the behavior of a relatively large group of people.文化是习得的一套关于信仰、价值观、规的公认的解释,这些信仰、价值观、规对相当大人类群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1.Culture is not innate; it is learned; 2.Culture is transmissible from person to person, group to group, and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3.Culture is a dynamic system that changes continuously over time; 4. Culture is selective; (every culture represents a limited choice of behavior patterns) 5. Culture is composed of interrelated facets; 6.Culture is ethnocentric (centeredness on one’s own group). The American sociolinguist D. Hymes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with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hould know when, where and what to speak to whom and how.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Theoretically, the model of communication is alway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way: Communication is exchang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messages, symbols, thoughts, signs and opinions. The Ingredients of Culture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汇总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第四章交际 一、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communication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从事传播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三、传播的种类 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等。 组织传播(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等。 第四章语言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后来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族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个别地区的亲属称谓中,只有男性称谓,没有女性称谓,可能是古代父系社会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__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

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人文素质课课程代码:W30242 总学时:32学时学分:2 适用专业:任何非英语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人文素质课。其任务是:1. 培养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比较意识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2. 向学生介绍语篇分析法、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具体的语篇系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提高知识共享和如何处理交际失误。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 1.了解、掌握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了解、掌握人际交际的基本概念。 3.了解跨语篇交际的理论和哲学思想。 4.掌握交际失误的处理方法。 这是一门新学科,它所包含的实际内容仍在不断丰富,牵涉到的理论问题人们也仍在探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Introduction and course requirements(2学时) 2、Discourse approach(2学时) The topic; The limits of language; Successful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to inter-discourse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3、Doing things with words(2学时) Sentence meaning and speaker meaning; Speech acts, speech events, speech situation; Grammar of context. 4、Interpersonal politeness and power(4学时) Communicative style or register; Face; the “self” as a communicative identity; The paradox of face: Involvement and independence; Politeness strategies; Politeness system; Miscommunication. 5、Conversational i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spoken discourse(2学时) How do we understand discourse; Cohesive devices: lexical and grammatical; Cognitive schemata; Prosodic patterning; Meta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intelligence. 6、Topic and fac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patterns in discourse(4学时) Definition; Topic, turn taking, and timing; Deductive monologue; The inductive pattern;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rhetorical strategies; Topic and face systems; Face relationships in written discourse; Limiting ambiguity. 7、Ideologies of discourse(2学时) Three concepts of discourse; The utilitarian discourse system; Multiple discourse systems. 8、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stereotyping(4学时) Definition of culture; Culture and discourse systems; Cultural ideology and stereotypes; Negative stereotypes; Positive stereotypes. 9、Corporate discourse(2学时) Discourse systems; The corporate discourse system (corporate culture). 10、Professional discourse(2学时)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 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 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 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 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 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 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

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 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义的经 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 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 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 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关联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书报告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是胡文仲教授于1998在北京编写的。 胡文仲,1935 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国文学》主编。早在80年代初期胡文仲就开始对跨文化交际学感兴趣,在国外的生活学习使他更加明白了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性。回国后他也多次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文章,但随着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胡文仲发现目前我国的研究一般性的探讨较多,而基于大量数据研究比较少,他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不应仅限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际方面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从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因此,他开始编写《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例能够帮助不同层次的读者普及跨文化知识和理论,作为他们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的入门向导。 首先,对本书进行简单的概括介绍。《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共有十二章,被作者概括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二章)主要是为跨文化交际进行定义及对跨文化研究的不同理解,并对跨文化交际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史及其成就做了详尽的描述。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四章)是作者对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征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这一部分内容被作者依次分为了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经营管理;在这几章中,胡文仲教授对每一个过程的作用和特征都通过举例做了说明。第四部分(第十章)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因此,作者就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价值观的特点、有关价值观的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描述。第五部分(第十一章至第十二章)的内容为提高跨文化意识,也就是教人们如何在实践中应对跨文化的有关问题。 案例一:周末,我会陪同我的学生Dana一起练习口语,她是来自哈萨克斯坦并且现在英国留学的19岁姑娘,由于父母生意的关系在乌鲁木齐居住。有次和Dana一起逛街,她想要购买一件圣诞节穿的毛衣,但是由于她对服饰的要求很高,我们就转了很多店铺,只要碰到好看的衣服,她都会试穿,而且当她要拿起衣服的时候,会将手里的衣服和包包随意的扔在脚边,让我惊异不已,毕竟地上看着很干净,但还是有无数人穿过。她在一个店铺试穿了多件衣服,销售员跟在后面忙前忙后,她试穿了多件衣服后感觉都不满意,销售员可能以为她都会买,她试穿完最后一件的时候,表示都不要,服务员脸色一下变了,抱起所有衣服愤愤的离开,而Dana很好奇的看着我,出来以后她则说,我一直在给她说谢谢,为什么她会生气? 案例二:Dana是个漂亮且很有品味的姑娘,在逛街时,总会有人盯着她看,并且在KTV 或者西餐厅,会有很多男生搭讪,这个时候她都很高兴,甚至会给陌生人回一个微笑,偶尔会说你好,而对于搭讪的男生,她很乐于交谈,并且认为这是她魅力的体现,在离开时会和刚认识的朋友很友好的道别,但是从来不会交换联系方式。 作为一名外国人的口语老师,我在最初碰到这些事的时候也会感到很吃惊,但通过逐渐的接触和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每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说的一些案例,我明白了这是文化差异,现在让我来谈谈这两则案例。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自学题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自学知识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名词 跨文化交际 填空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问答 1、跨文化交际日益重要的原因? 2、对跨文化交际有哪些不同理解?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名词 跨文化交际学社交-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 填空 1、一般认为,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的《》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2、跨文化交际学被正式纳入传播学,是在年。 问答 1、跨文化交际学为什么产生在美国? 2、跨文化交际学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问答 1、文化的特性包括哪些? 2、哪些文化因素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比较大? 3、一般性了解文化的各种定义 第四章交际 名词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W模式 填空 1、传播可分为与。 2、人类传播分为与。 3、非社会传播指或。 4、社会传播包括、与。 问答 1、了解几种常见的传播定义 2、了解基本的传播模式

名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文化词汇交际风格 填空 1、语言既是文化的,又是文化的。 2、就语言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与文化的关系最不密切,次之,而关系最密切反映最直接的是。 3、词汇可以分为一般词汇与。 4、词汇意义具有和的区分。 5、就词汇意义而言,其指示意义实比较固定的,而隐含意义则因时因人而异,因为隐含意义是通过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隐含意义又可称为或。国情语言学正是在此基础上创建的。 6、逻辑在所有文化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逻辑概念本身有着很深的。有学者笼统地把逻辑分为和。 7、东西方说理方法的不同实际上体现了的差异。 8、归纳式和演绎式交际模式的真正分歧在于。 问答 1、文化词汇相对于一般词汇而言具有什么特点? 练习 根据影视文学材料分析问题【可选用推荐电影,也可自选电影、英剧、美剧或小说】 1、片中何处体现了词汇的指示意义与隐含意义的不同 2、片中何处体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风格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版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主流文化-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 三、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Samovar&Richard《跨文化交际学选读》John Condon&Fathi Yousef 《跨文化交际学入门》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Richard Porter 8 态度、社会组织、思维模式、角色规定、语言、空间的组织与 利用、时间观念、非语言表达 Porter&Samovar 3 观点(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语言过程(语言、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对于空间的使用)Michael Argyle 心理学家6 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行为准则、家庭和同事的关系、做事的动力和动机、思想观念。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 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和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和下西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 的发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

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和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是论述文化定 义的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和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 ③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是社会遗产而不是生理的遗传 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和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和抱怨他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 文化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程大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跨文化交际学》是全校本科专业的公共选修课,课程主要内容是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介绍并作对比研究, 涉及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话题。该课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对象 四年制本科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该课程授课形式以讲解为主,课堂讨论为辅。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四、教学要求 该课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涉及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关于文化的定义和模式,基础理论,比如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该课程还讨论语言交际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介绍与问候,词语的使用,非言语交际,价值观念,对时间,空间的看法,对教育,工作的态度, 人际间的关系, 家庭观念,以及文化冲突,文化休克等问题。最后能考试合格。 五、教学要求的基础内容及学时要求 学时分配 章节序号 主要内容 (写章目) 学时 安排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备注 讲授实验讨论习题课外其它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 2 2 第二章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2 2 第三章交际 4 4 第四章语言交际 4 4 第五章非语言交际 4 2 2 第六章社会交往 4 4

第七章人际关系 4 2 2 第八章价值观 4 2 2 第九章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2 2 第十章文化休克与跨文化训练 6 4 2 合计36 28 4 4 各章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初步了解什么是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交际主要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以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在不同地区(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发展。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学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1.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2. 跨文化交际学在欧洲 3. 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 4.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 第二章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初步了解不同的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掌握文化的定义和特征,重点掌握文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特征 1.人类独有 2. 后天习得 3. 行动指南 4.不自觉性 5. 动态性 三、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胡文仲第一部分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就是跨文化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就是跨文化交际,如直接与外国人接触,阅读外国 小说,瞧外国电影等。 ●跨文化交际就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现象,如我国汉朝的丝绸之路、佛教的传入、郑与下西 洋。 ●L、S、Harms认为: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语言的产生②文字的使用③印刷术的发明④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 展⑤跨文化交际。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Marshall Singer认为: ①每个人隶属于若干群体,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就是完全相同的; ②即使在同一群体,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也会完全不同; 因此,每个人都就是独特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应该被视为跨文化交际。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应该避免空泛的比较,但就是,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应该首先把眼光 集中于国别研究,集中于一个国家中的主流文化的研究。 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 ●许多学者把Eward 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瞧作就是跨 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成人跨文化交际学就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在学会下面成立了跨文 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SIETAR)在美国成立,后改名为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

与研究学会。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大致就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 ●跨文化交际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多学科性质,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人类学、心理 学、传播学。 人类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A、L、Kroeber与Clyde Kluckhohn合著的《文化概念与定义评述》就是论述文化定义的 经典之作。 ●Ruth Benedict的《菊与剑》对日本文化的模式做了深入的分析;许烺光的《美国人与中 国人——通向分歧之路》对于中美文化的差异做了十分全面而透辟的分析。 心理学家的跨文化交际学著作: ●Richard Brislin《跨文化交往》 ●Geert Hofstede的《文化的后果》、《文化与组织——心灵软件》 ●正就是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多学科性质,它没有一套一成不变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基本概念:文化与交际 第三章文化的定义与特性 一、文化的定义 ●我们可以把文化定义为“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生活形式,包括显性的与隐性的,包括合理 的、不合理的以及太不上合理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 ●①文化就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就是社会的遗产 ②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与器具 ③文化就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④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就是后天所学会的 ⑤价值观念就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特性 ●文化就是人类所特有的,就是区别人类与动物的主要标志,就是社会遗产而不就是生理的 遗传 ●文化不就是先天所有,而就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的文化不取决于她的种族,而就是 取决于她生活的文化环境。 美国人喜欢耸肩,不习惯蹲,认为蹲的姿势不雅; 生理现象的外面也会裹着一层文化的外衣,如打喷嚏英美人认为就是God bless you 犹太人与意大利人喜欢自由地谈论与抱怨她们的疼痛,毫无顾忌地呻吟、呜咽、哭叫文化有的就是显性的,有的就是隐性的 ●文化就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