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23课《马说》课件

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23课《马说》课件

lèzhǐrǔ

piáncáolì

shísùdàn

sì

xiàn

yé

cè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伯乐祗辱骈邪策

?听课文朗读,把握准确字音。

123

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关于“说”?文体: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

华丽,跟杂文相近。

韩愈(768 -824)

唐代诗人,散文家。字退之,河南人,人称“韩昌黎”。曾与柳宗元一同倡导“古文运动”,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相关资料《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

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

通”;“足三及门,而阍hun人

(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

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

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

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

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相关资料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

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阐

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

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

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链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胕(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府(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

之知己也。……”

《战国策·楚策四》

课文赏析

课文赏析

不以千里称也骈死于槽枥之间安求其能千里也是马也执策而临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一食或尽粟一石著称

并列而死怎么

这面对

通“饲”喂通“饲”喂

通“饲”喂通“才”

才能通“耶”

表疑问相当于“吗”吃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能以径寸之木

鞭打

鞭子

加强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它的

代词,代“食马

者”

因为

按照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提出问题)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分析问题)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提出结论)

文章的结构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课文探究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1.“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从反面展开议论。

?2. 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

?3.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讨论1:

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

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封建守旧者。

课文探究

?伯乐和千里马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能发现赏识任用

人才的人)

(人才)(愚妄无知的统治者)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

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

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

强烈愤慨。

托物寓意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习题(AB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23 马说 01 基础知识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2)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 (3)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填空。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里。 (2)《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3.解释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2)才美 ..不外见卓著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3)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4)故虽.有名马即使 (5)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6)或.尽粟一石有时 4.联系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动词) 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B.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只有。 C.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D.食马者:“食”通“饲”,喂。 (解析:B.“材”通“才”,才能) 6.按要求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马说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

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 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 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 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 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 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 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 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 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 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 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 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23课 马说(韩愈)练习(1)

《马说》练习(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 外见()食马()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 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回答问题。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 _______ 含义:___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_ 8.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9.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10.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1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联练习 1,巧手绣春秋。 2调素琴吟唱名曲, 。 3游学海搏分分秒秒,。 4 ,春归柳叶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

第23课 马说(韩愈)教案

马说教案设计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课堂检测(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下《23马说》课堂检测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奴隶.(lì)槽.枥(cáo)食.不饱(shí) B.祗辱.于(rǔ)尽粟.(sù)一石.(shí)C.骈.死(pián)其真无马邪.(yé)不以千里称.也(chèn)D.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jiàn)策.之不以其道(cè)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骈死 ..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 B.一食 ..或尽粟一石(吃一次)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 D.执策而临.之(面对)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公将鼓之. 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食之不能尽其材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 ..也 ..之能安求其能千里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6~10题。(16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乙】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物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①。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马周传》) [注释]①趣:通“促”,催促。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美不外见 B.不以千里/称也 C.周/为条二十余事 D.家客马周/教臣言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食.之不能尽其材() (3)周为条.二十余事()(4)太宗怪.问何()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或.王命急宣 B.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既出,得.其船 C.①逆旅主人不之顾.②顾.野有麦场 D.①舍.中郎将常何家②便舍.船,从口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 10.对比【甲】【乙】两文,你认为马周被重用的原因有哪些?(2分)

初中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

23.马说 韩愈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教学方法: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⑵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⑶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⑷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⑴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手法独特,表意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不读难以领悟。教学时宜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体现节拍、语调和语气;学生练读,努力以声传情,以音达意,声情并茂,深切体会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讨论点拨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激活思维,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3、延伸拓展法。联系实际,赋予作品以时代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人才制度,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合作研讨,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体验与反思,品析作品简练含蓄的特点,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投影显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呼唤人才,呼唤健全的人才制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谈到了作者的人才观,它是唐代大作家韩愈的《马说》。 设计二:我们古代名士文人特别喜爱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因此所借之物就有了丰富的内涵。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陋室铭》,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 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

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练习题

23*马说韩愈 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袛.(zhǐ)骈.死(pián)槽枥.(lì) 粟.(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3)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 (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A. B.一食或尽粟一石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B项,“食”,动词,吃/同“饲”,喂。C项,“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马鞭。D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恐怕,表推测。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解析】A项,两个“食”同“饲”。B项,“见”同“现”。C项,“邪”同“耶”。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其真/不知马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解析】B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真不知马也”。 6.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食不饱,力不足(吃不饱,力气不充足) B.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D.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解析】B项,“才美不外见”应翻译为“才能和美好品质就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的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解析】D项,“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下面的上联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9.(大庆中考)结合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句子,使语意连贯通顺。 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一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的箭不走正道,也算不上一张好弓。评判人才也是如此,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可见,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10.(茂名中考)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课时练—23 马说

23马说 知能演练活用 夯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 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执策而临之.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4)安.求其能千里也(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4题。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 ④飞龙:指皇家。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意常不足.( ) (2)度.终不可禁( ) (3)亦如是.( ) (4)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 10.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画开。(限断两处) 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 11.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直,价值,价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23课《马说》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23课《马说》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 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xx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xx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精编)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

23* 马说 激趣导入 播放伯乐相马短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准确把握主旨并背诵全文。(重点) 2.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难点) 3.理解文章阐明的深刻道理,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重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 文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 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代表作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 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 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生难字 祇()骈() 槽枥()粟() 奴隶()食马者()外见()无马邪()zhǐpiáncáo lìsùlìsìxiànyé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同“饲”,喂 同“现”,表现 同“才”,才能,才干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字词释义

◆古今异义 古义:有时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或许 古义:这样例句:是马也 今义:判断动词 古义:怎么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平安 古义:这样之后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动词,用马鞭驱赶名词,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动词,能够名词,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代词,它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大概,表推测语气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