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概念转变教学

关于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概念转变教学

基于认知冲突的生物概念转变教学

Biology Concept Transformation Teaching

Based upon Cognitive Conflict

宋汉萍崔鸿*

Song Hanping Cui Hong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杜伊特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将概念转变学习分为连续途径和不连续途径。其中不连续途径的概念转变是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突的基础之上。本文以认知冲突为基础,着重探究如何在不连续途径的生物概念学习中创设认知冲突以及如何构建不连续途径的生物科学概念。

关键词:认知冲突不连续途径生物概念转变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学习生物学知识,首先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概念的含义。然而,在学习之初,很多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通常是片面的、错误的,例如他们认为“血糖就是血液中的糖”、将“叶绿体”和“叶绿素”混为一谈等等,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的掌握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

所谓概念转变学习就是学生原有概念的转变、发展、重建的过程,即学习者的前科学概念(有叫错误概念)向正确的科学概念的转化过程。杜伊特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将概念转变学习分为连续途径和不连续途径。[1]连续途径就是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那么概念转变学习就是一种“丰富”或“充实”知识的过程;相反,不连续途径就是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是不一致的,甚至学生的理解是有悖于科学概念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概念转变学习要对学生的原有概念进行“修订”或“改正”,从而转变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一、创设不连续途径生物概念转变的基础

正是由于在不连续途径的学习中,学生的原有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存在不一致,就会产生认知冲突。[2]一旦产生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对前概念或者错误概念进行修订或改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新的科学概念。所以说,认知冲突是不连续途径概念转变的基础,是促使学生实现不连续途径概念转变的契机和动力。那么,应该如何创设认知冲突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对一个特定的情境或特定的学习主题用“问题”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例如,在讲“性别决定”时,引导学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公鸡和母鸡同样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但是为什么两者在外形和生殖系统上会表现出那么大的差异?问题一提出,就会在学生脑中产生一种认知冲突,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

(二)利用生物学探究实验,制造认知冲突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它能够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所以利用生物实验设置认知冲突,更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概念转变教学实践中,运用了学生观察生物学现象、动手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来展示矛盾事件,引发认知冲突。

(三)制造知识“陷阱”,暗设认知冲突

教师利用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含糊点、易错点或盲点,制造出相应的知识陷阱,引诱学生落入其中,再将学生从中“救起”或引导学生进行“自救”。[3]这种制造陷阱,暗设认知冲突的做法,对于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防止学生错后再错,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光反应”和“暗反应”时,教师先制造出“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进行暗反应”的陷阱,在光合作用的学习过程中,渐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科学概念。

(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引发认知冲突

对生物学前科学概念调查表明,不同的学习者对问题的认识深刻和广度不同,存在着差异性,即因人而异。因此,开展合作学习,使得学习者之间产生不同观点的对立、交锋,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二、促进不连续途径生物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当教师采取各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后,就要以认知冲突为基础,提出可以促进学生的不连续途径生物概念发生有效转变的教学策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用生物科学概念取代学生的原有概念,而是两者之间不断协调和平衡,从而达到让学生接纳并理解掌握生物科学概念。显然,这不是简单的灌输式教学所能达到的,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基于认知冲突,结合自己的学习、思考,提出以下促进不连续途径生物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一)运用实例,构建生物科学概念

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善于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举出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把一些抽象的生物概念和具体的实例联系起来,逐步引入概念。学生在通过实例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以便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概念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这一观点不能认同,教师通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多喝水会排尿,大量排汗引起口渴,促使多饮水,并说明这些调节是由人体自动调节完成的。通过反思,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结构有功能的单位,就如同人体一样,不需借助系统外的力量可以维持系统相对稳定,有着自我调节的机制。

然而,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多次。当某个生物科学概念形成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和运用,使概念具体化,把新的科学概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保证学生对概念有着正确、完整的理解。

(二)加强思维训练,重建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都有一个共同点-一从具体感知过程到抽象思维过程。生物教师不仅要创设情景,发现和转变学生的原来观念,还需要组织、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其他属性作进一步的探讨,帮助学生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完成对生物学概念的意义重建,从根本上放弃前科学概念。

抽象思维是指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的思维。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分类、系统化等思维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则是通过分析和综合来实现。

(三)构建生物学概念体系

弄清生物学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同时,将其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使概念系统化。在学习生物学概念的过程中,建立严密的概念结构,有助于把握概念的层次与性质、认识概念间联系、理解概念深刻内涵,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生物学概念,避免错误概念的再产生。[4]

1.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生物学概念体系中的相关概念种类多,关系复杂,根据其本质上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划分为从属概念、并列概念、相反概念和毗邻概念等类型。在高中生物学的教材各或单元课题中都含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概念体系。例如,新陈代谢是一个概念体系。按其代谢性质可分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按其代谢方向可分为同化作用(即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即分解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两个并列概念,又是新陈代谢的从属概念;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也是新陈代谢总概念的从属概念,但两者却为相反概念。

2.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

根据奥苏伯尔认知同化理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即起固定作用的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达到意义上的同化,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而且也使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观念获得了新的意义。因此,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应注意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尽快从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概念的起固定作用的概念,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例如,学习“反射”(指人或动物,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概念时,应使学生联系到以前知道的“反应”概念,学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概念时,使学生想到“反射”,这样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认识基础上就会提高学习效率。

3.学会使用概念图

在了解概念体系中相关概念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渐让学生由易到难学会描绘自己的概念体系。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认识,人们在头脑中是一某种命题或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知识的,并且这些命题是按层次结构进行储存的。概念图是以综合、分层的形式表示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学生在描绘一幅概念图时,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将概念体系整合的过程清晰呈现。不同的学生由于在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已有知识基础等方面会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同意内容而制作的概念图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概念图不仅可以做为学生学习概念的工具,同时可以作为教师对学生概念学习开展评价的工具,甚至在科学概念学习前,概念图还可以作为前科学概念的诊断工具。

(四)开展随机通达教学,巩固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等人提出的随机通达教学[5]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并且每次的情境都要经过改组,而且目的不同,应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应注意的是,随机通达教学在每次的通达中,不同问题侧重点,并不是为了巩固一般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的重复,即复习。显然,学生通过多次进入同

一概念内容,将能达到对该概念所涵盖的内涵、外延本质属性等方面的知识的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加强了对生物概念的训练,使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巩固。

三、总结

不连续途径的生物概念转变不仅仅是要从概念本身入手,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原有概念和生物科学概念之间的认知冲突。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进不连续途径的生物概念转变,从而让学生较好地理解掌握生物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教学概论——建构主义观点[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

[2]杜伟宇,吴庆麟.论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4.

[3]游隆信.生物学概念的教学策略探析[J].生物学教学,2005,2.

[4]冯伟.从建构主义视角研究物理前概念的转变策略[J].教学研究,2006,8.

[5]李彤.排除前概念干扰构建生物学概念[J].广州教育,2004,10.

作者简介:宋汉萍(1985—),女,现为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物·课程与教学论。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7级研究生

重点高中生物重要核心概念80个

重点高中生物重要核心概念80个

————————————————————————————————作者:————————————————————————————————日期:

高中生物重要的80个核心概念 1.诱变育种的意义: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使亲代和子代细胞之间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7.呼吸作用的意义是:(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8.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是: 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19.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理由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仅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 20.DNA规则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21.DNA结构的特点是:稳定性——DNA两单链有氢键等作用力;多样性——DN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22.遗传信息:DNA(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或密码子: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个案概念化

个案概念化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安芹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通过会谈可以了解大量来访者的信息,但是有时咨询员会感到获得的资料犹如一团乱麻,束手无策,甚至来访者对咨询员的共情反应没有产生被理解的情绪体验。这就涉及咨询员对个案进行概念化的问题。 在国外,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通常作为一个专题纳入咨询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使咨询员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在我国,无论学历教育还是继续教育,对个案概念化问题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什么是个案概念化、个案概念化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对个案概念化的步骤以及报告形式四个方面作一介绍。 一、什么是个案概念化 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具体来讲,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要获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并加以有意义地综合,如何利用信息进行临床预测和假设,从而由这种判断或假设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咨询员的这些内心活动成为概念化过程。让我们看一个案例。 来访者是一位大学二年级男生,因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前来咨询。主诉从高二下学期开始,经常想一些“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某化学分子式为什么这样构成?从篮球场经过会想刚才的进球究竟是谁投进的?奇怪的是他宁愿自己冥思苦想找寻答案,也不喜欢看书或问别人。在他的脑海里不断出现一些问题想来想去,以致影响学习,非常焦虑。来访者出生在南方某县城,独子,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学习优秀。临近中考时父亲查出身患癌症,由于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填报高中志愿时,父亲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子能够自立,坚持让他报考中专。在他私自改报高中后,父亲只问了一句话:“你能不能和以往一样跟得上学习”。高一时父亲去世。来访者后来顺利升入大学,为人处事谨慎、好强,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 综合来访者的各种信息,依据精神分析理论对个案进行理论假设。来访者从小学习优秀,经常被肯定、被赞赏。对他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父亲决定让他放弃高中,而是父亲怀疑他的能力,内心非常愤怒但超我又不允许,只能压抑到潜意识里。于是出现私自改报志愿的行为,但这样违抗优势他十分内疚,内心深处一直有强烈的心理冲突。其实,他不断思索一些问题是想向父亲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都是自己想出的答案,表明自己是比别人聪明的。因为父亲已经去世无法看到,所以来访者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另一方面,只有通过这样的证明,才

认知冲突概念教学例子

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引起认知冲突?物理实验能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如人们在生活中普遍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针对这一点先拿一铁锁和一鹅毛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毫无疑问;再用一张信纸代替鹅毛并问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会怎样学生肯定回答“信纸下落慢”,答案是对的;但当信纸质量没变教师把它紧紧地揉成团,并让它和锁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其结果又会如何学生毫不犹豫地同声回答“信纸慢”,这时别急着给出答案,可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会发现结果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它们几乎同时落地。利用实验现象引起的这一认知冲突否定了生活中形成的“重物体一定比轻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观念,在解释清楚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引出“自由落体”概念,再用毛钱管做自由落体实验。这样处理后,学生对“自由落体” 运动的概念清楚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就顺利了。又如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很多“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现象,那么这个结论真的是正确的吗取一玻璃小球先让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不久就停了;再把玻璃球放在一块长长的水平玻璃板上滚动,会发现小球一直滚出玻璃板。两次实验同样没有推力作用,让学生思考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假设球与板间无摩擦,结果又是如何师生经共同分析可得结论:“光滑的玻璃小球和玻璃板在水平方向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而竖直方向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因而“运动并不一定要力来维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此,多数学生即可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对牛顿第三定律所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问题,学生们普遍认为主动施力肯定更大,这时只要给学生每人一把弹簧秤,让两人互相对拉实验 (提醒他们注意弹簧秤的测量),他们会立即得到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类似的物理实验还可做很多,都可利用其现象引起的认知冲突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再如对于“电流”概念,由于受到“流”字的影响,学生会认为灯泡等用电器是让电流“流进”并加以消耗的终端设备;对此,教师只需引导学生用多个一样电功率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入电源,让学生们看灯泡的亮度是否会因距离电源正极越远而越暗,这样他们就会明白电流只是“流过”用电器并未被消耗。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电流概念,也为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提供了感性基础。

学生认知冲突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43927058.html, 学生认知冲突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作者:王洁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4期 摘要:通过物理教学与实践发现,许多物理的知识会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不相同,这 个时候,刚刚接触一个新的物理知识的学生,就会在心理产生疑问,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认知冲突,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平衡——失衡——平衡”的过程,生衡的時候就是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这种失衡的状态会促使学生继续学习,找寻新的平衡点,因此,学习中的认知失衡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老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生的心理,善于在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 关键词:认知冲突;初中教学;物理概念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冲突,探索并实施有益于学生发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创设认知冲突就是一种复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式,创设认知冲突是一种利用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是追寻平衡的动态认知过程,因此,学生在感到认知失衡之后,便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并且,很多物理学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认知都有差距,因此,如果老师在初中物理课堂中能够很好的创设认知冲突,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果都产生很大的帮助。 一、认知冲突策略 “认知冲突”理论由费斯廷格于1957年在《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提出,认知冲突理论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指的是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的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景不相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或冲突。从认知冲突的概念定义来看,想要达到认知冲突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上要先在合适的时机制造认知冲突,也就是破坏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中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而不是由老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在自我建构知识时,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反复活动,通过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加入或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补充或对其进行更替,从而引发学生观念的转变或知识结构的重组,因此,学生的知识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累加,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与完善。然而,引起学生知识发上重组的时机就是学生的认知冲突与认知不平衡。 结合认知冲突理论和建构主义学的观点,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使用认知冲突,其本质就是老师制造冲突与引导学生解决冲突的过程,因此,作为一个老师,需要制造冲突的艺术,为

高中生物35个重要概念梳理

高中生物35个重要概念梳理 1.多肽与肽链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多个肽键(—CO—NH—)的化合物叫多肽,其合成场 所是核糖体。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 2.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①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只在细胞工程中使用此概念。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用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中。 3.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①生物膜: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膜等,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 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②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生物膜系统。 4.与染色体有关的一组概念 ①染色体和染色质:细胞核内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并行的两条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DNA分子 的结构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一样,其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的后期。 ③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中无同源染色体),切不能将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认为是同源染色体。 ④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组数可以根据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基因型进行判断。 5.细胞周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反映了细胞增殖速度。测定细胞周期的方法有很多,有同位素标记法、细胞 计数法等。

生物学概念教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 房立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我们学校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经过本人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研究和近三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现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谈谈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物学的谚语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分别作了三个实验:(1)将植物的叶和较粗的茎分别用塑料袋罩住,置于强光下观察,可见袋内水珠较多;(2)将一盆花的叶用凡士林涂抹在正、背两面后,罩上塑料袋观察,袋内水珠较少;(3)分别选择一个晴天、一个阴雨天在上午同一时间在同一植物上罩上塑料袋,观察、对比袋中的水珠量,可以看到塑料袋内的水珠明显多于阴雨天。在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后,我提问:(1)塑料袋中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为什么罩叶的塑料袋水珠多?植物体内的水分主要从哪个器官散发出来?(3)晴天、雨天植物蒸腾作用的速度是否相同?(4)温度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关吗?教师对重点、疑点进行启发点拨,学生通过分析综合而掌握重要知识点。 三.抓住关键词对概念的掌握 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由几个要素构成,引导学生把概念的几个要素找出来,解剖要素并把各要素关键词串联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简化的概念。如,“仿生”概念中关键词为“结构和功能”、“仪器和设备”;“生态平衡”概念中关键词为“数量和所占比例”,“相对稳定”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关键词分别代表的内容、含义及关系。通过找概念的关键词,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临潼田家炳中学姜会民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学科素养主要是指由学科的核心概念内化而成的“科学观念”,将指导我们在今后的生活生产中做出科学决策和判断。生物核心概念是指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构建核心概念,有多种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交流借鉴,共同提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实施的核心任务。《课标》要求“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理解、掌握、并应用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如何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怎样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核心概念?是每个生物教师必需探讨、并明确的。关于核心概念有多种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得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该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所以核心概念既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重点概念,也不是我们认为的生物学观念。核心概念的核心指的是核心(重点)问题,即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概念不是只指基本概念而是指概念性知识,即与某一生命活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基本意义和应用等相关概念性知识点有机建构的整体认知或概念模型。如光合作用作为代谢的核心概念,不只是简单的名词概念,而是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特征,影响因素、意义应用等有机构成的一个概念系统,外化的核心概念可以用概念图来表示。课程学习中学生获得的是多个核心概念,从而形成了生物学观念。今后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研究中始终指导我们的可能就是由核心概念形成的科学观念。生物高考也主要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当下,怎样突破核心概念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着力点,采用多种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构建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同行都在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查阅并学习有关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理论及资料,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现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同行之间交流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核心概念的效率。 一.现代学习理论关于概念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学习观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知冲突概念教学例子

利用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引起认知冲突物理实验能为物理概念的建立提供科学的感性认识。如人们在生活中普遍认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针对这一点先拿一铁锁和一鹅毛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毫无疑问;再用一张信纸代替鹅毛并问学生重复刚才的实验会怎样?学生肯定回答“信纸下落慢”,答案是对的;但当信纸质量没变教师把它紧紧地揉成团,并让它和锁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其结果又会如何? 学生毫不犹豫地同声回答“信纸慢”,这时别急着给出答案,可让一个学生上讲台演示给其他同学看,大家会发现结果并不是预期的那样,它们几乎同时落地。利用实验现象引起的这一认知冲突否定了生活中形成的“重物体一定比轻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观念,在解释清楚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引出“自由落体”概念,再用毛钱管做自由落体实验。这样处理后,学生对“自由落体” 运动的概念清楚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也就顺利了。又如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理解,生活中确实可以看到很多“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现象,那么这个结论真的是正确的吗?取一玻璃小球先让它在水平桌面上滚动,不久就停了;再把玻璃球放在一块长长的水平玻璃板上滚动,会发现小球一直滚出玻璃板。两次实验同样没有推力作用,让学生思考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假设球与板间无摩擦,结果又是如何?师生经共同分析可得结论:“光滑的玻璃小球和玻璃板在水平方向并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而竖直方向受到的是一对平衡力”,因而“运动并不一定要力来维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到此,多数学生即可真正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了。对牛顿第三定律所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关系问题,学生们普遍认为主动施力肯定更大,这时只要给学生每人一把弹簧秤,让两人互相对拉实验(提醒他们注意弹簧秤的测量),他们会立即得到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类似的物理实验还可做很多,都可利用其现象引起的认知冲突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再如对于“电流”概念,由于受到“流”字的影响,学生会认为灯泡等用电器是让电流“流进”并加以消耗的终端设备;对此,教师只需引导学生用多个一样电功率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入电源,让学生们看灯泡的亮度是否会因距离电源正极越远而越暗,这样他们就会明白电流只是“流过”用电器并未被消耗。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电流概念,也为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提供了感性基础。

高中生物重要概念梳理

会有不少同学表示。初中生物很好学,为什么高中生物那么难学?学习生物就要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生物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完成探究性实验的基础。做好高三生物探究性实验大题,就要认真分析教材涉及的实验,理解每一个实验的原理与目的要求,弄清材料用具的选择方法与原则,学会对已知实验进行变式。发展求异思维,有助于提高实验综合能力。所以说,高三生物不难,说难的同学概念你都明白了吗?知识什么是多肽与肽链吗?知道什么是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名吗?下面为你整理了生物重要概念梳理,速来领取! 1.多肽与肽链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含有多个肽键(—CO—NH—)的化合物叫多肽,其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作肽链。 2.原生质体与原生质层 ①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去掉细胞壁后剩下的结构,只在细胞工程中使用此概念。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用在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中。 3.生物膜与生物膜系统 ①生物膜: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膜等,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②生物膜系统: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生物膜系统。 4.与染色体有关的一组概念 ①染色体和染色质:细胞核内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②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并行的两条染色单体,是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由同一条染色体经复制后形成的,其大小、形态、结构及来源完全相同,DNA分子的结构相同,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也一样,其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张少斌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中重要概念的教学策略,并对不同的概念采取怎样教学方法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优化生物课堂教学。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生物学概念是支撑生物学科科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学好重要概念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知识,建立自我生我学体系的根本。介于此原因初中新课程标准已经对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而高中目前还没相应的提法,这是本课题组最初确定这个课题为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说明概念教学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都很重要。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在课本的章末自我检测中都要求学生在理解本章概念的基础上画概念图,这是旧教材中没有的。 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事实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呢?经多年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概念记忆不牢,理解不清,概念的应用能力差,生物基础不差,生物学科素养低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3.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word doc]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

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 教学论稿 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 口江毅华 认知冲突(cognitiveeonfliet)是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 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 皮亚杰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否则,只有同化, 没有顺应或调节,人就无法保持他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通过调节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同化与顺应的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或平衡的状态,促使人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动f练语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这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

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体,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研究 总结以下几个较为有效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 ,创情境中的冲突,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进行教学是大 家普遍使用的方法.从认知冲突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 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片断一】 上海版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文本《尊严》,在文本 中写到难民们看到食物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以此相反的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却坚持要求用劳动换取食物,换取报酬.在这一情景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年轻人的品质既赢得了杰克逊先生尊重和赞赏, 也有了尊严.一味的讲解对学生来说只是须于表面的理解,而如何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笔者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创设了情景.从人物的内心需求和现实行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一、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

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三、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四、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

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

新课标高中生物核心概念必修一:

::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如: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将土壤中的NH3氧化成HN02进而将HNO氧化成HN03硝化细菌能利用这两个化学反应中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将C02和水合成为糖类,这些糖类可供硝化细菌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举例: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细胞的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过程:受精卵―增殖为多细胞―分化为组织、器官、系统―发育为生物体 特点:持久性、稳定不可逆转性、普遍性 细胞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体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潜能。

植物细胞全能性: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例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动物细胞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克隆羊多莉 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衰老的细胞特征: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癌细胞:细胞受到致癌因子(三种)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特征: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着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癌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显着降低,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必修二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 在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意义: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密码子: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密码子有64种,其

(完整版)高中生物概念大全

1.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物圈、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 PAT: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系统、器官、组织层次,细胞即是个体;植物没有(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生命系统 2.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进化地位较低。 分类: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粗分为“三菌三体”6种类型,即细菌(狭义的)、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注: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生命结构 4.真核细胞: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其染色体数在一个以上,能进行有丝分裂。 5.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细胞中的结构如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核仁等结构的大小均超过0.2微米,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都能看到,因而这些结构属于细胞的显微结构。 6.亚显微结构:又称为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力极限约为0.2微米,细胞膜、内质网膜和核膜的厚度,核糖体、微体、微管和微丝的直径等均小于0.2微米,因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些细胞结构,要观察细胞中的各种亚显微结构,必须用分辨力更高的电子显微镜。) 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微米的细微结构,叫做亚显微结构。 7.水:水是生命的源泉。人对水的需要仅次于氧气。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是水,水占成人体重的60~70%,占儿童体重的80%以上。 作用: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8.无机盐:其中大量元素有钙Ca、磷P、钾Ka、硫S、钠Na、氯Cl、镁Mg,微量元素有铁、锌、硒、钼、氟、铬、钴、碘等 无机盐作用:1)、是细胞的结构成分。 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例:Mg2+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碳酸钙是动物和人体的骨、牙齿中的重要成分。 (2)、参与并维持生物体的代谢活动。 实例:哺乳动物血液中必须含有一定量的Ca2+,如果某个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过低就会出现抽搐。Ca2+对于血液的凝固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Ca2+,血液就不能凝固。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这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HCO3-对于维持血液正常,pH值具有重要的作用。含Zn的酶最多,有七十多种酶的活性与Zn有关。Co是维生素B12的必要成分,参与核酸的合成过程。 (3)、维持生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尤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有重要作用 9.糖类:麦芽糖、蔗糖、乳糖是双糖。葡萄糖和果糖是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和糖原 作用:1 作为生物能源 2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碳源 3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4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10.脂质:生物体中一大类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的有机化合物。分类:1. 油脂即甘油三酯或称之为脂酰甘油,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一般将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为油,而将其呈固态时称为

认知冲突

发现问题往往是创新的先声,其意义绝不亚于解决问题。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早、过于直接地把问题(认知冲突)呈送给学生,欠缺了一个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问题的产生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老师的角色应是使学生遇到问题的“机缘”创造者,而不是问题的呈送者,而学生则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探究者。从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认知冲突即认知过程中的“障碍”或“不协调”因素,它可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动机,促使人们去寻找协调的途径。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主动完成认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从而提出设置认知冲突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认知冲突数学教学设置方法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情境之间暂 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为提供真实的背景,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为在真实的背景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如果教师过多地为铺设台阶,使道路过于平缓,对所学知识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很难产生成就感,所学知识容易遗忘,更难形成能力。 一、设置认知冲突的作用 1.形成悬念引发思维

在课堂中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使产生企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忍的心理状态,由此激发的求知欲,引发的积极思维。 2.强化注意凝聚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设置认知冲突可以强生注意,促使头脑保持一般警觉和知觉集中。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认知冲突能够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并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3.激发内需发展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者发现不能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来解释一个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悖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衡”,因为人有保持认知平衡的倾向,所以认知失衡会导致“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的不舒服感觉,就会产生认知需要(内驱力),努力求知,萌发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在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4.制造起伏活跃思维 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气氛平淡,没有高潮,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效果可想而知。在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的情绪注意,使从情感上参与课堂。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调节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汇总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汇总 1.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P4】 2.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P5】 3.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P5】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P8】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P8】 6.生命体: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生长和增殖的细胞。【P12】 7.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初中教材) 8.微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初中教材) 9.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P21】 10.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P21】 11.多肽:由多个氨基酸(≥3)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P22】

12.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P26】 12.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P30】 13.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P30】 14.碳水化合物:糖类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多数糖类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为2:1,类似水分子,因而糖类又称为“碳水化合物”。【P30】 15.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P33】 16.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P35】 17.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P35】 18.染色排除法:科研上,利用诸如台盼蓝等染色剂能将死细胞染上颜色,而活的细胞不着色的现象来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的方法。【P43】 19.差速离心法:将细胞膜破坏后,形成由各种细胞器和细胞中其他物质组成的匀浆;将匀浆放入离心管中,用高速离心机在不同的转速下进行离心处理,将各种细胞器分离开的方法。【P44】

心理学《认知学习的过程》归纳总结

第二节认知学习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认知理论将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探讨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并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 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可看作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学习过程涉及:刺激-〉感觉记忆-〉注意-> 知觉-> 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 认知学习过程 一、早期加工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四、元认知 早期加工 一)感觉记忆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进入视线的>知觉的? 感觉记忆的性质 ★感觉记忆也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是感觉刺激停止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信息保存时间非常短暂,大约0.25—2s,大部分迅速消退。如果延迟回忆,成绩迅速下降。 ★是一种原始的感觉形式,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登记。★容量较大,但只有一部分信息进入短时记忆。 二)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 注意的选择性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分配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注意的转移 ?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的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心)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引起的,使人发生兴趣的或强烈地影响情绪的刺激也会引起注意分散。 注意的类型: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避免分散注意、内容丰富、生动活泼】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进行教学【加深理解、了解任务、自我提醒、和命令、智力与外部活动结合】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吸引注意的策略 (三)知觉学习者对从感觉记忆中获得刺激信息附加意义的加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 知觉的特征:对象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适应性 一、选择性/对象性 二、整体性(组织性) 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 三、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 五、适应性 当视觉输入发生变化时,我们的视觉系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使之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斯特拉顿的研究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与长时记忆无关的或者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在感觉记忆中很快就消失了。 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是我们当前能意识到的记忆,包含正在思考和操作的信息(20s-1min), 短时记忆里的信息来自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 短时记忆的容量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