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_萧功秦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_萧功秦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_萧功秦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_萧功秦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

萧功秦

内容提要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角度考察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矛盾与必要性,并运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执政党进行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的三个阶段,它们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三个代表论”。通过这一历史考察来揭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历史特点与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 政党体制 意识形态创新 意识形态话语

一、改革开放需要意识形态创新

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以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特殊的政治功能。通过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社会成员各自获得了自己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形成一种社会政治体制所需要的态度与价值。意识形态体系具有整体性、内在的逻辑的自恰性、严整性与精致性,以及组成意识形态的各个概念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性。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人类组织成政治社会以后产生的一种对政治环境的适应方式。学者们往往把意识形态看做是一种理论逻辑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体,它具有类似于“国家宗教”的信仰上的神圣性与不可亵渎性,又具有理性逻辑的自恰性,它通过一套严密组织起来的核心概念来论证一种政治信仰的神圣性。

从政治学上分类,中国的国家体制属于列宁主义政党体制,列宁主义政党是以意识形态原则为使命与纲纪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意识形态在政治生活与社会整合方面的功用,远比西方多党制国家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作用重要得多。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态是执政党的生命,它承担着论证执政党的合法性的功能、政治凝聚功能、动员社会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功能,以及政治精英的政治录用功能。

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为什么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存在着自我更新与发展创新的内在需要?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所面对的一个巨大难题是,改革以前的国家意识形态是由一系列特

定的理论概念符号,如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群众运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等概念,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内部的每一个基本概念符号,都受到其他概念的支持。这些概念之间的互相依存、补充与制约,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凝结硬化的板块。任何偏离教条主义原则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与尝试,均会在这一意识形态框架中,被定位为负面的、消极的、甚至反动的东西而加以口诛笔伐与攻击。

正因如此,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在意识形态方面就面临上述矛盾。一方面,为了保持政权的合法性的需要,必须不断强调其意识形态,因为它可以起到论证政权及其政策的合法性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国走向发展生产力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改革,本质上是与改革开放以前传统的意识形态预设的“一大二公”的理想社会宗旨相矛盾的,在意识形态的原有话语系统里,市场经济改革被视为“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东西。改革者则被传统意识形态教义判识为“党内资产阶级代理人”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就必然会面临这样的矛盾与两难选择:如果为了实现改革开放,避免意识形态传统提法对改革开放的负面解释,而采取摒弃、搁置国家意识形态的做法,那么,在政治上势必会受到那些以“党的正确路线”捍卫者自居的凡是派、教条主义者的严重挑战,他们会以“革命意识形态”的教义为依据,把执政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判识为“和平演变”与“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一个以意识形态合法性为政治生命的国家里,这种攻击在政治上无疑是致命的。而长期受传统意识形态教化影响的广大党员群众,也会在思想上无所适从。

另一方面,如果改革精英为了得到政治上的“安全”,避免与原有的意识形态话语发生冲突与矛盾,从而不得不与传统意识形态话语在政治上保持一致,那么,作为一个政治家,就只能放弃改革开放,回到自我封闭的状态中去。这个矛盾能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与命运。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从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可以看到,邓小平与执政党领导层,在意识形态上所采取的基本战略,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作创造性的解释,从而发展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党意识形态新的话语系统,使革命意识形态逐渐转化为对市场经济以及对外开放方针具有论证功能的、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理论话语。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保持了意识形态的历史连续性,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对新时期政治路线的保护、辩解、动员与政治凝聚功能。

本文试图结合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方法,通过对二十多年来中国意识形态创新与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列宁主义国家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轨迹,进而对列宁主义体制的意识形态转型的一般特点作若干前瞻性的思考。实际上,中国意识形态创新是中国政治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有助于对认识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路径提供若干启示。

二、意识形态创新的最早尝试

众所周知,意识形态领域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最为关键也是最敏感的领域,如何实现意识形态这种重要制度的创新?改革开放以前的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信仰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彼此联结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价值意涵。而这些价值意涵,又恰恰与改革开放指向相矛盾,要在这样严苛的边界条件内进行意识形态创新,只能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意识形态创新与一般的制度创新一样,其探索过程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渐进的调适过程中,通过试错、校正、调适、再试错、再调适的方式进行的。这一调适性的创新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首先,它必须满足对改革开放的政治正当性的理论辩护,其次,它又必须保证意识形态的整体信仰的神圣性,由此才得以在解释中延续,不受其挑战与破坏。

最早的意识形态创新尝试,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新继续革命论。这一“新继续革命论”,是理论家吴江于1977年7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内刊《理论动态》上提出。此论把文化、技术、生产力的革命作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的新内涵。但这一理论尝试的缺陷在于,“无产阶段专政下继续革命”是“文革”中极左思潮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在社会上已经为广大公众耳熟能详。如果对这一“文革”中流行的旧概念作“旧瓶装新酒”的新解释,显然是不合适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提出废止“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这一尝试后来不得不予以放

弃。

另一次早期尝试,是邓小平本人提出的“群众观点论”。根据邓小平的说法,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求共产党突破旧的计划经济教条,走出新路来。因此,邓小平在革命意识形态话语库中,选择有利于解释改革必要性的“群众观点”这一概念,来探索突破“左”的教条主义的新思路,这一思路体现了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基本路径,具有新的意义,但它并不能从根本上提供与计划经济旧思维作决裂的标尺。“计划经济回归派”与凡是派也可以把自己坚持教条原则,说成是“符合群众观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

后来,邓小平又提出对毛泽东思想的“完整理解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要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1。这个观点实际上意味着,并非毛泽东所有的话都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毛泽东的话,有的属于完整准确的体系,有的则是属于个别的片言只语。这样就可以否定毛泽东晚年一些左的错误观点,把这些观点归入毛泽东思想体系以外的片言只语的范围之中。但是,什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完整理解”?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精髓”?“完整理解论”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普遍的可以客观地加以分辨的尺度。

综上所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些理论观点的提出,对于推进执政的共产党人的思想解放,对于克服左的思想僵化,均起到了重要的政治作用。但从长远看,执政党还需要建立一种能更有效地与左的路线方针划清界限的意识形态理论平台,以便对过去的错误进行清算与反思,并确立新时期的发展方向。

三、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发展的阶段

“实践标准论”是意识形态创新的第一个阶段,即用实践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以此作为新时期意识形态的基础,它也是意识形态理论尝试过程的第一个重要成果。

“实践标准论”的政治意义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它以实践作为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而左的理论、观念、价值与政治决策均在实践中显示出其无效性与错谬性,这样,实践标准恰恰就是划分判断左的教条与正确方针路线的客观标准。其次,“实践标准论”与“实事求是”又恰恰是毛泽东一直强调而深入人心的政治观点。运用毛泽东本人强调的理论概念作为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尺度,就具有极高的意识形态权威性。改革精英把毛泽东思想中的原有的一些概念,用来取代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思想。这样做起到了运用毛泽东本人的威望资源,而不是其他权威资源,来实现对左的路线的批判,进而达到拨乱反正。

“实践标准论”无疑在思想解放中起到一种巨大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具体地说,一切理论、观念、政策、路线与思想方法,包括毛泽东本人的指示,都要放到“实践”中来予以判断,一切必须放在实践的审判台前来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同时,过去那些在实践中取得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经济手段与政策,如市场经济、“三自一包”、责任田、承包制、价值规律、招商引资等,虽然被传统的意识形态判断为“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但它们却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并调动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它们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是应该予以支持和肯定的,并在这一意识形态的标准中获得了其合法身份。

更重要的是,“实践标准论”是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中提取出来的。毛泽东思想经过这一解释,不但不是改革的阻力,而且是改革的动力资源,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可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找到合法地摆脱激进左派思想话语霸权的路径。相反,前苏联的改革,恰恰是由于改革推行者没能从传统的权威资源中,发掘出新的资源,最后不得不采取非斯大林化、非列宁主义化的方式来突破旧体制。而缺乏意识形态合法性保护的苏联,在改革中走向解体,也与此有着密切关系。

“初级阶段论”是意识形态创新的第二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提出的。在党的十五大上,中央又做了进一步阐述。“初级阶段论”的要点是,“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页。

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就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深层次的矛盾和关键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1

我们可以发现“初级阶段论”的关键意义在于,它强调中国目前的国情还相当落后,既然如此,中国就必须在经济发展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去实现其他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必须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些做法,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组织形式与市场机制。因此,必须克服拒绝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左”的教条僵化倾向。

同时,“初级阶段论”还强调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性,从中引申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主要矛盾。用邓小平的话来说,这一阶段在中国要有一百年。这就在逻辑上引出一个极为关键的结论,即只要这一阶段没有结束,就必须改革落后的经济体制与机制,用江泽民的话来说,即必须“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从政治战略的角度分析,“初级阶段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它坚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逻辑上的自圆其说,使一部分反对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人难以在同样的话语系统中对其进行挑战;另一方面,这一理论框架又为引入国际经济中通行的市场机制与制度,提供了理论上的合法性。

“三个代表论”是意识形态创新的第三个阶段。如果说,“实践标准论”提供了新时期真理判断的基本标准,解决了拨乱反正所需要的意识形态基础;而“初级阶段论”则提供了中国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的论证,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理论根据,那么,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即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就是一个以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为其奋斗目标的革命政党。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实现公有制社会,并在这一条件下完成向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运动,却在本质上是一个摆脱了传统意义上革命性质的、与世界市场经济主流相融合的运动。

这样,执政党就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如果坚持原有的理念,以继续保持传统的革命原则与政治目标为己任,那么,原有的革命意识形态赋予它的执政合法性,在新时代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如果要认同世界经济的历史潮流,原有的旨在建立无阶级社会的革命意识形态就与执政党的务实态度产生矛盾。

而“三个代表”理论的创新,完成了从“打天下”的革命党的意识形态,向“坐天下”的执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历史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识形态创新的意义在于,它扬弃了传统的建构一个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目标意识,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满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大目标,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当一个社会以这一目标意识与奋斗方向作为判断执政党合法性的标准时,那么,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就有了意识形态上的法理上的根据。

更具体地说,“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实际上指的是,执政的目标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据,而不是以是否有利于达到某种乌托邦革命平均主义社会目标为根据。而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则只有通过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机制才能得以实现,这就意味着任何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包括法制化、市场化与相应的经济制度都是合理的,也意味着任何不利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旧体制都是不可取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可以有多种含义,首先,其政治作用在于肯定并进一步强化共产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权的必要性。它要解决的是在新时代执政党要牢牢把握政权的问题,决不容许脱离党的领导的自由化。其次,先进文化可以理解为发展的文化,与世界潮流融合的文化,这就为执政党因时制宜地制定新的文化政策,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这又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弹性与对文化发展变迁的容纳性。“最广大人民的根

1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本利益的代表”,则要解决党作为全社会利益的代表者的问题,以此来适应利益多样化与利益分化过程的社会发展趋势。执政党要超越一切个人与团体的利益,党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阶级利益的代表,而是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者。

“三个代表论”的意义还在于,它为一个从事建设的政党提供了长期执政的根据,按原有的革命意识形态,只有当这个党推进革命运动时,并以实现平均主义理想作为目标时,这个政党才具有法理上的正当性。因此,如果没有意识形态的创新,那么,现行的执政党由于没有推行革命运动,也没有把平均主义理想作为施政的目标,因此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三个代表论”的实质是,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一些目标与任务,视为执政的正当性的基础。而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中国,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而以这三大追求为使命的执政党就具有了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未必要按列宁主义的原典去衡量自己是否具有执政合法性,只要忠实于这三大目标,就是共产党的党性与历史使命所在。

“三个代表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还具有丰富的包容性,更具体地说,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概念的具体内涵较少,不同时期的执政者根据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达到的条件,对什么是先进文化,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与时俱进地重新做出新的诠释与定位。这就为执政党与时俱进地确定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与目标提供了可能。

四、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政治学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意识形态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理论试错与创新过程。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期的适应。

从以“实践标准论”、“初级阶段论”与“三个代表论”为标志的意识形态创新过程来看,这种传统内部的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机制是,在革命意识形态概念资源库中,寻找能包容发展性、开放性,同时又能满足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保护功能的,最有助于表达改革开放理念的符号元素,如实践、发展阶段、生产力、先进、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等,并使这些概念元素脱离了原有的革命话语的有机体板块,经过新的糅合与处理,形成“实践标准论”、“初级阶段论”、“三个代表论”,构成新的话语,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

我们看到,一方面,来源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这些元素,成功地保持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权威性,调动了意识形态在人们心中的权威影响力,以利于改革开放充分利用革命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并保持与革命传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运用经过重新处理的这些概念,使之表达新的时代精神。从发展政治学角度来看,成功的转型与改革,需要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原有的制度文化资源。原有的制度文化资源(“旧瓶”)的保留,能有效地保持历史传统的延续性,并起到利用革命权威来继续凝聚基层党员人心的作用。创新性的新解释(“新酒”),则能起到对改革开放中新事物的包容作用。通过“旧瓶”与“新酒”的有机结合的方式,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软着陆”。这一意识形态创新模式,从转型政治学角度来说,是一种低政治成本与高政治效益的转型模式。对于政治发展理论来说,提供了一个政治文化转型的成功范例。

(本文作者:萧功秦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赵景来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_讲解

幻灯片1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讲解 幻灯片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系统阐述 幻灯片3 一、写作、出版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意图 ● 1.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 2.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 3.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幻灯片4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过程和出版情况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这部著作,写于1845—1846年。共分两卷。 第一卷(序言、1-3章), 第二卷(序言、1-5章)。 他们生前仅发表第2卷第4章。1932年在苏联用德文出版,1933年用俄文出版。 幻灯片5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文本概况 ●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内容: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唯物史 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论点。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术语。 幻灯片6 (四)写作背景: 《形态》写于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写作这部著作是为了彻底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和“真正的社会主义”,并清算他们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幻灯片7 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是德国激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流派,高举批判的大旗,在哲学上力图从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无神论的结论;在政治上抨击封建制度,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仅停留在对宗教和基督教义的批判上,因此,青年黑格尔运动虽然在德国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哲学批判却严重脱离现实,将改造社会的事业等同于理论斗争,日益蜕化为革命运动的羁绊。 他们认为,思想、概念是世界的本原,世界受观念的支配,现实世界是观念世界的产物,故而从观念、思想出发就可以理解物质世界。要改变现实只需进行思想上的革命即可。对于如何进行思想革命,费尔巴哈提出用抽象的人及人与人的相互需要代替现存的宗教观念,鲍威尔将理论家的批判视为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而施蒂纳则以为宣称某些思想观念为“怪影”并予以抛弃就可以摧毁现存的世界。 幻灯片8

实验优化设计考试答案

第一题 考察温度对烧碱产品得率的影响,选了四种不同温度进行试验,在同一温度下进行了5次试验(三数据见下表)。希望在显着性水平为。 1.SSE的公式 2.SSA的公式 3.将表格粘贴进Excel,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勾选标于第一行,显示在下面 P=,远小于,所以是显着的 “方差分析” “响应C1C2C3C4” “选单因素未重叠” 4.打开Minitab,复制表格, “统计” 点击“比较”勾选第一个,确定 结果:工作表3 单因子方差分析:60度,65度,70度,75度 来源自由度SSMSFP 因子误差合计 S==%R-Sq(调整)=% 平均值(基于合并标准差)的单组95%置信区间 水平N平均值标准差------+---------+---------+---------+--- 60度度度度合并标准差= Tukey95%同时置信区间 所有配对比较 单组置信水平=% 60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65度度度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70度度度减自: 下限中心上限------+---------+---------+---------+--- 75度获得结果,区间相交包含的不明显,反之明显 第二题 为研究线路板焊点拉拔力与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和焊剂量之间关系。从生产过程中收集20批数据,见下表: 1.将表格粘贴进Minitab,然后“统计”“回归”“回归”“响应,变量”“图形,四 合一” 2.P小于,显着 4.残差分析 第三题 钢片在镀锌前需要用酸洗方法除锈, 为提高除锈效率,缩短酸洗时间,需 要寻找好的工艺参数。现在试验中考 察如下因子与水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详解

基本观点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详细分析 为了分析研究之便,这里先把《形态》中对唯物史观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做当然就能够完整地描述全部过程(因而也就能够描述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由此还可得出下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也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这种观点表明: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每个个人和每一代当作现成的东西承受下来的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神化了的并与之作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具重要的环节,作业向来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办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具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索潜能,甚至有不少时候作业流于形式。所以,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以后,因此经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制造性的考虑、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如今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考虑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究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要紧立脚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考虑进行研究,经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看实施效果,并且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究和考虑。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经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索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制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考虑历史”的能力,力求经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别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办法:咨询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办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刻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时期:预备时期(2018年7月——2018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对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时期:课题实施时期(2018年9月至2018年1月)。经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看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咨询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依照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18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时期:总结提升时期(2018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考虑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别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并且应形成: 1.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生物优化设计答案

生物优化设计答案 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

生物优化设计答案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快乐预习感知 一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1.最主要薯类2.储备肉类植物油3.生长发育瘦肉奶豆类三﹪~70﹪2.钙、磷血红蛋白3.水溶性脂溶性轻松尝试应用1~6DDAABA7(1)A、B(2)C(3)含碘的无机盐(4)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能力提升1~14BBDDADCCCCCACB15(1)ADC(2)贫血(3)B16(1)富病主要是由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富病中还有一种称为“神经炎”的疾病。食物疗法是应尽可能多吃一些穷人吃的东西,如新鲜蔬菜、糙米等。(2)穷病主要是由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雀目”指的是夜盲症,食物疗法是应尽可能多吃一些富人吃的东西,如猪肝、鱼肉、胡萝卜和玉米等。 17(1)马铃薯肝(2)糖(3)维生素C18(1)④?使用同一滴管吸取吲哚酚试剂(2)多(3)先加等量的水果汁,再向其中滴吲哚酚试剂(使操作更加简便)(4)猕猴桃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快乐预习感知一1.咽胃小肠磨碎搅拌运输2.唾液腺胃腺肝脏消化液消化酶3.唾液淀粉酶胃液胃液肝脏胆汁二1.较大蛋白质脂肪2.唾液淀粉酶麦芽糖三1.可吸收消化2.口腔胃小肠四、口腔食管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

油脂肪酸无机盐维生素例题B轻松尝试应用1~5CBBCA6(1)2、3、5、8、9、10(2)2口腔9大肠5胃8小肠(3)5胃氨基酸2口腔8小肠(4)4肝脏胆汁11胆囊肠腔脂肪(5)8小肠三9大肠(6)1唾液腺4肝脏6胰腺胃腺肠腺(7)唾液腺6胰腺肠腺(8)阑尾能力提升1~11BCBCBDADDBD12(1)变蓝变蓝不变蓝变蓝(2)在0℃和80℃时,唾液不能使淀粉分解。(3)在37℃时,唾液能使淀粉分解。(4)设置4号试管的目的是与1,2,3号试管内的现象对照,以证明淀粉的分解是唾液的作用。13(1)葡萄糖(2)氨基酸(3)小肠(4)水无机盐维生素14(1)2(2)牙齿的咀嚼及舌的搅拌对淀粉消化作用(3)淀粉已被消化(4)唾液和牙齿的咀嚼及舌的搅拌和淀粉的消化都有关系 第三节合理膳食快乐预习感知一日三餐按时进餐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二、谷类蔬菜水果薯类豆类瘦肉清淡少盐例题C轻松尝试应用1~7ACDDDDD8、(1)奶类、豆类动物性食物(2)无机盐维生素脂肪水(3)E糖类(4)D维生素C9、(1)糖类小肠(2)这两类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3)Ⅱ级维生素C能力提升1~ 8ADAACCBA9、(1)佝偻病(2)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中钙含量不足184(3)缺乏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4)为正值生长发育时期的青少年提供蛋白质和钙10、(1)二(2)三、四胃(3)糖两能量(4)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在每日摄入的总能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 【摘要】: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 一、个人的含义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在马克思的哲学和思想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个人始终是马克思关注的核心,个人始终是马克思进行研究的一条主线。 读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当今社会所特别强调和提倡的”集体主义”--就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和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是有些出入的,那么究竟集体和个人谁是更基础性的?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笔者认为,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是基础性的,集体是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的,只有重新发现个人,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各项权利,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的集体才更有活力,更强大,集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当二者的利益出现冲突时,应该怎样处理?对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建立在上一个答案的基础之上的,当我们个人遇到这个问题时,个人可以完全根据个人的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你可以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也可以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化的问题,个人有选择的权利。单个人遇到这个问题,单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这是自由的和偶然的,但是从总体上来考虑,总会有这样的一个结果:或者多数人会选择”个人利益是第一位的”,或者多数人选择”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无论单个人怎样选择,从统计上讲,总会有一个多数人的选择,这个却是必然的,就是这个多数人的选择,就是对问题的最好回答,也是问题的最后的答案。这里面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在调节着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选择和解决。 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的两个错误,第一、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现实的历史的人”。第二、批判费尔巴哈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简单、直观地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看到人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在完成对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批判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对”现实的人”作了具体说明:”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

初中历史作业创新研究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作业是反馈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作业能够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状况及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的重要方式。 虽然课改进行了多年,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有很大的改进,但是作业这种传统方式改变很少,仍然侧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与考核,重视结果,而缺乏对学生作业过程的考察,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评价方法单一,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不够重视。第二,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第三,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作业问题而设臵,重点是历史作业的创新,通过集体反复调查和研究寻找出适合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家长承受心理的作业通道的新型作业方式,最为关健的是适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三维目标最终实现。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作为教学评价重要形式之一的作业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认为作业的创新和研究非常必要。第一、作业的创新研究可以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学习是目前历史学习的第一要务,特别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以数理化英语作为主要学科学习、家长的重视程度也都不够高状态下,更是把历史作为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副科目来对待,导致在历史学习中重视度不够,兴趣缺乏,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作业的创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特别是在现行教材体系下,知识容量少,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更有多的信息和不同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作业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甄别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化的时期,是知识爆炸的时期,但是知识的来源也是良莠不齐,学生可以获得知识,但不一定是正确的知识,需要学生去甄别、去思考,其实甄别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只有当学生自主理解了问题,才会去运用知识来对已有的事物进行判断和分析,学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得到提高。第三、作业的创新可以更多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的进步和提高。新式的作业一定要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把握,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全程有效监控,不断地鼓励和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从而重视了过程,也提高了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第四、作业创新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新式的作业一定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通过新式的作业也可以享受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过程的美丑善恶、进取倒退、创新保守的不同史实,其实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的思想体操,知道了什么是进步什么是落后,从而明辨了是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自我探索、团结合作的一种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优化设计试卷练习及答案

-- 一、填空题 1.组成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三要素是 设计变量 、 目标函数 、 约束条件 。 2.函数()22121212,45f x x x x x x =+-+在024X ??=????点处的梯度为120-?? ????,海赛矩阵 为2442-????-?? 3.目标函数是一项设计所追求的指标的数学反映,因此对它最基本的要求是能用 来评价设计的优劣,,同时必须是设计变量的可计算函数 。 4.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确切反映 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力求简洁 。 5.约束条件的尺度变换常称 规格化,这是为改善数学模型性态常用的一种方法。 6.随机方向法所用的步长一般按 加速步长 法来确定,此法是指依次迭代的步 长按一定的比例 递增的方法。 7.最速下降法以 负梯度 方向作为搜索方向,因此最速下降法又称为 梯 度法,其收敛速度较 慢 。 8.二元函数在某点处取得极值的充分条件是()00f X ?=必要条件是该点处的海赛矩 阵正定 9.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增加变量将等式约束 优化问题变成 无 约束优化问题,这种方法又被称为 升维 法。 10改变复合形形状的搜索方法主要有反射,扩张,收缩,压缩 11坐标轮换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多变量 的优化问题转化为 单变量 的优化问题 12.在选择约束条件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出现 相互矛盾的约束, ,另外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约束 。 13.目标函数是n 维变量的函数,它的函数图像只能在n+1, 空间中描述出来,为了在n 维空间中反映目标函数的变化情况,常采用 目标函数等值面 的方法。 14.数学规划法的迭代公式是 1k k k k X X d α+=+ ,其核心是 建立搜索方向, 和 计算最佳步长 15协调曲线法是用来解决 设计目标互相矛盾 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的。 16.机械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中, 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是首要和关键的一步,它是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 二、名词解释 1.凸规划 对于约束优化问题 ()min f X ..s t ()0j g X ≤ (1,2,3,,)j m =??? 若()f X 、()j g X (1,2,3,,)j m =???都为凸函数,则称此问题为凸规划。 2.可行搜索方向 是指当设计点沿该方向作微量移动时,目标函数值下降,且不会越出可行域。 3.设计空间:n个设计变量为坐标所组成的实空间,它是所有设计方案的组合 4..可靠度 5.收敛性 是指某种迭代程序产生的序列(){}0,1,k X k =???收敛于1lim k k X X +*→∞ = 6.非劣解:是指若有m 个目标()()1,2,i f X i m =???,当要求m-1个目标函数值不变坏时,找不到一个X,使得另一个目标函数值()i f X 比()i f X *,则将此X *为非劣解。 7. 黄金分割法:是指将一线段分成两段的方法,使整段长与较长段的长度比值等于较长段与较短段长度的比值。 8.可行域: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设计点,它在设计空间中的活动范围称作可行域。 9.维修度 略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内点惩罚函数法?什么是外点惩罚函数法?他们适用的优化问题是什么?在构造惩罚函数时,内点惩罚函数法和外点惩罚函数法的惩罚因子的选取有何不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思想解读

摘要:共产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不仅完成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而且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对于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深刻地指导意义。 一、阐释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主要从分工的角度以及私有制的产生角度来分析共产主义的。他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分工造成的,分工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与扩大,与此同时,分工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甚至人的本质的异化。如何消灭这种“异化”,首先,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高度发达。其次,由于异化造成了阶级出现了分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越演越烈,无产阶级革命最终爆发。最后,交往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异化”作为实现共产主义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只有消除了“异化”现象才能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铺平道路创造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消除“异化”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共同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为了生存,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起来形成同盟,继而为实现共产主义,扫清障碍,创造有利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交往的力量本身来说是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某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得出以下这样的结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普遍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一项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只有从全世界的角度把握才能够实现共产主义。 二、共产主义不能在一个国家首先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可能的。”这句话指明共产主义是不能也不可能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的。共产主义是一种联合的运动,只有通过几个先进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斗争才能够实现。否则,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经验上的可能”。 三、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 1.以彻底消灭私有制为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指出:“但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灭,人们将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私有制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这些论述从某种角度阐述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私有制,这在以前是完全没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过去以往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共产主义本质上是要消灭这种私有制。 2.共产主义运动是自由联合体的运动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每个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个体都是抱着为了完全消灭阶级的信念而组成的自由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多次使用“联合起来的个人”“各个人之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课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宝鸡市渭滨中学任红云 当代著名史学理论专家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学曾有过精确的阐释:“历史学本身就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历史学Ⅰ)是对史学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历史学Ⅱ)是对第一层次(历史学Ⅰ)的理解和诠释。历史学Ⅰ在如下的意义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和不变的,即大家可以对它有一致的认识……但历史学Ⅱ……是随着我们的思想变化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历史学Ⅱ实则是指对史实的理解和体验,有时也包括价值判断,历史论述的虽是过去,但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却是现实的。西方学者克罗齐那句言简意赅的名言“任何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揭示了史学的这一本质。历史是现在与过去永无止境的的对话,史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深化的,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新课标和历史教科书“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及时跟踪并反映了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针对新课标下高中新课程的这一变化,作为构成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业设计与布置也应相应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

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在作业设计中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合作性、实践性、趣味性,作业的评价应是全面的、动态的、发展的、灵活的、开放的,让作业成为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历史学习环境。 2007年陕西省开启课程改革的步伐,同时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新的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说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纵观几年来我省高中新课程的实践和探索,许多教师注重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关注了课程理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然而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很多教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几乎都局限于书面答题,题型仍以选择、材料分析、问答题为主,着重点仍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能力,关注情感态度的题目很少;其次作业提出是单向的,问题都是课本或教辅资料提供的,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而且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缺乏层次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第三学生完成作业几乎是应付差事,要么找现成的答案抄写,要么通过网络百度,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个性化

浅谈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个性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初中历史作业已不再完全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历史课程意义及学生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初中历史作业不再完全是追求知识掌握为目的的单纯作业目标和功能,而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多维目标功能。但是目前教师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中通常缺乏对作业功能的思考,集中表现在:随意性,盲目性,机械性,惩戒性等。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力求在作业中改变单纯进行巩固性练习的现象,在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和布置时注重作业内容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史实基础上进行探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新信息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改变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的现状中,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的研究,并且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继续探索的。例如发表在《历史教学》2008年第10期上的《初中历史作业的借鉴与思考》一文,以一道美国中学的历史作业为例,阐述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作业,并提出了设计有效作业的几个原则:有助于双基落实;有助于探究性学习的培养;有助于情感体验的渗透;有助于历史思维的发展。并提出了

有效作业设计的目标在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史学方法、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反思。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中的《浅谈历史新课标下的作业创新设计》提出了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而西方的个性化作业设计早已进行,如英国中小学课程作业主要有四种类型: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听力作业、表演作业。2009年第6期的《历史教学》上的《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作业》介绍了国外的个性化作业设计的一些案例,这篇文章从2008年5月中国历史课程网部分转载的《遭遇美国教育》一文开始谈起,通过翔实的案例叙述进行剖析和反思,最后文章提出借鉴美国的作业模式,可以设计一些鼓励学生运用文献得出对历史想象的认识和见解,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重大问题的历史作业,让学生自己构建对历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结合近几年国内外对初中历史作业的研究,初中历史个性化作业设计就是以作业改革为突破口,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作业变得新鲜有趣,

历史作业设计

历史作业的设计 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是历史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它应该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作业优化设计的基本依据是:设计意图明确清晰,陈述准确恰当,形式灵活,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欢;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作业前后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并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以下本人结合新教材历史课程的近一年的教学谈谈优化设计作业的一些尝试。 一、拓宽作业空间,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元式作业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能力,历史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教育资源,优化历史学习环境,努力构建开放性、动态性的历史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拓宽历史学习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历史、用历史,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加强生活体验、感悟、表达,缩短文字与情感的距离,浅化难点,学用结合。教师可设计一些小调查、小研究等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让他们将动手动脑的过程有序地记录下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学生的经历,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作业设计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代史下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作业设计目的:通过学生熟知的家庭变化来反映20年来的中国历史,使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并通过调查活动的展开,多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同时,家庭的变化,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思想教育的效果也远比空洞的说教来得有效得多。 作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本家庭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变化,以我国20年来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事实为依据,写出一篇家庭20年变化的调查报告或是20年家庭“断代史”。 评析: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首先必须了解当事人,从调查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对调查材料进行取舍。如果是写“断代史”的,则可采用纪传体或编年体两种体裁来写。为熟悉这两种体裁的写作特点,学生就必须去翻阅《史记》或《资治通鉴》等史著,了解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体例结构。历史学习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这样的作业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激发学生内驱力。变功利性作业为情趣式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繁琐的死记硬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做到“活”一点、

_德意志意识形态_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第10卷第1期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收稿日期:2007Ο10Ο20 作者简介:张俊梅(1985— ),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探析 张俊梅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摘 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 中图分类号:B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Ο4970(2008)01Ο0026Ο04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几乎吸引了每一位研究意识形态理论 的学者眼光。毋庸置疑,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著 作在意识形态史上占有中心地位,它使得意识形态 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 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英国著名思想家大卫? 麦克里兰说:“然而无论如何,直到最近几十年,意识 形态的研究,无论其企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那 些以某种方式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人 们的保留地。” [1]9Ο10当然,要准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 (以下简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 事。英国学者拉瑞恩提出:意识形态可以说是社会 科学领域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有歧义和最难理解的概 念之一,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 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2]。 关于意识形态也多为顺便提及,并未对此进行系统、 具体阐述。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意 识形态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 及马克思、恩格斯意图实现的理论目的、政治实践目 的,这样方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意识形态”这个词的基本含义。一、Ideology :从观念的科学到“理性的狡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背景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位 启蒙思想家托拉西创造出来的。他反对“天赋观念”,认为宗教神学歪曲了观念起源和本质,而我们所有的观念是以身体感觉为基础的,因而我们可以建立一门科学,摆脱宗教和神学的偏见,揭开观念的真正起源和本质,对思想的起源进行理性的探究。他将这门科学命名为“Ideology ”,Ideology 是由希腊语中的术语“理念”(eidos )和“逻各斯”(log os )合成的新词,用来表示“观念的科学”的意思。生活在科学理性至上的知识氛围中的特拉西及其思想家群体,相信可以用科学理性来改进社会和政治状况,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正确地揭示出人们观念的起源,从而为社会的健康进步奠定观念基础。因此,意识形态概念在其初始阶段“展现了一种利用理性把握和控制社会生活的规律以增进人类生活的改善和获得更大幸福的启蒙运动的乐观主义态度”[3]。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它联系着启蒙运动的理想,特别联系着对世界(包括社会—历史领域)理性认识的理想,以及对人类自觉的理想[1]8。然而在拿破仑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很快就变成了贬义词了。当他的政府在已有的宗教支持下向帝制演变时,他对于那些提倡共和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家的批评就不可避免了。拿破仑借助于这个 词表达了对这些理论家的不满:“意识形态,这种模 糊不清的形而上学,巧妙地寻找第一原因,希望在此 基础上确立人民立法,而不是从关于人类心灵的知 识和历史的教训中获取法则,我们必须把我们可爱? 62?

作业设计与创新思维

作业设计与创新思维 一、作业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作业: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编制并指导学生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再学习的过程。作业的设计、评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业的目的除了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形成某一种技能外,更应把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实际出发,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地确定作业目标。(1)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要立 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2.什么样的作业才是好作业? (1)作业的内容值得做吗? (2)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 (3)作业要求清晰吗? (4)作业任力具体吗? (5)作业是按学生不同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来安排的吗? (6)作业的数量和难度恰当吗? (7)课堂教给的方法和材料能被有效利用吗?3.作业的教学功能 巩固功能发展功能反馈功能沟通功能美国学者哈里斯·库帕研究家庭作业功效:我们也知道家庭作业对学生来说,有两方面的作业:即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适时、适量的作业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年级越高,作用越明显,但反过来, 不合适的作业过多量多,机械的作业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消极情绪。(二)作业设计的类型 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上分成六类:1.主体选择性作业。针对学生能力差异,将作业设计成难中易三个层次,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况自主选择。 2.自主设计性作业。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生方法。新课标理念之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依据教材、学习内容,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内容和形式主义的作业。 3.艺术渗透性作业。艺术渗透作作业是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辅助练习或变式呈现的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细胞,触类旁通。我们小学生是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等,设计一些绘画式操作性作业,让学生把一次次作业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4.操作表演性作业。一位教学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

优化设计习题答案精编版

第一、填空题 1.组成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三要素是 设计变量 、 目标函数 、 约束条件 。 2.函数()2 2 121 212,45f x x x x x x =+-+在024X ??=????点处的梯度为120-?? ???? ,海赛矩阵 为2442-????-?? 3.目标函数是一项设计所追求的指标的数学反映,因此对它最基本的要求是能用 来评价设计的优劣,,同时必须是设计变量的可计算函数 。 4.建立优化设计数学模型的基本原则是确切反映 工程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力求简洁 。 5.约束条件的尺度变换常称 规格化,这是为改善数学模型性态常用的一种方法。 6.随机方向法所用的步长一般按 加速步长 法来确定,此法是指依次迭代的步 长按一定的比例 递增的方法。 7.最速下降法以 负梯度 方向作为搜索方向,因此最速下降法又称为 梯 度法,其收敛速度较 慢 。 8.二元函数在某点处取得极值的充分条件是()00f X ?=必要条件是该点处的海赛矩阵正定 9.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增加变量将等式约束 优化问题变成 无 约束优化问题,这种方法又被称为 升维 法。 10改变复合形形状的搜索方法主要有反射,扩张,收缩,压缩 11坐标轮换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多变量 的优化问题转化为 单变量 的优化问题 12.在选择约束条件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出现 相互矛盾的约束, ,另外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约束 。 13.目标函数是n 维变量的函数,它的函数图像只能在n+1, 空间中描述出来,为了在n 维空间中反映目标函数的变化情况,常采用 目标函数等值面 的方法。 14.数学规划法的迭代公式是 1k k k k X X d α+=+ ,其核心是 建立搜索方向, 和 计算最佳步长 15协调曲线法是用来解决 设计目标互相矛盾 的多目标优化设计问题的。

初中历史作业创新探究

初中历史作业创新探究——分层次布置作业 当前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课程改革在推进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数量不等、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同时,由于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均有差异,依据对班级学情的分析而将作业量和作业难易程度有所区别,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巩固和深化。我在教学实践中对作业创新进行了一点探索。 一、分层次布置作业。我在引导学生学完九年级上册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一课后,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针对班里学习程度中下层学生,我布置了以下几个题: 1.北方____制度和南方____制度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2.____年____当选为美国总统,他反对并希望逐渐废除____制度,这成为美国内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林肯政府在____年颁布了____、____两个重要法令,提高了林肯的威信,而且调动了____积极性,扭转了战局,____年内战以北方胜利告终; 4.《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所有____一律获得人身自由。以上作业题目使学生能对所学的基础知识有一定地了解和掌握。 针对学习程度中等层次的学生,我增加了题目数量,即以上4个填空题和以下几个选择题: 5.“经过南北战争,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其中又一障碍是指() A. 封建专制统治 B. 黑人奴隶制度 C. 英国殖民统治 D. 封建等级制度 6.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一个“许多黑人行进在北方军队的行列中”的镜头,这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颁布了() A.《独立宣言》 B.《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C.《宅地法》 D.《工业复兴法》 7.如果张三是南方叛乱中的一名黑人,在战争中他对林肯的正常反应是() A. 先支持后反对 B. 先不满后来觉得无所谓 C. 一直积极参加南方作战 D. 先不满后来积极参加北方作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