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杭州市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根据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区委区政府结合萧山实际,作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十大产业的战略决策。这十大产业中,既有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有先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还有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代表着萧山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十二五”时期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集中资源力量,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十二五”时期两个“率先”总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和发挥萧山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的必然要求。

为科学指导萧山十大产业发展,特制定《杭州市萧山区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分析我区十大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理清我区十大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各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明确产业集聚方向和空间布局框架,提出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和保障措施。

本规划依据国家、省、市相关产业规划、政策文件以及《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本规划是指导我区十大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制十大产业各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背景

(一)重要意义

1.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是推进萧山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短时期内取得明显进步,就必须集中力量,在某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发展十大产业是我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这十大产业中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是我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属于现代服务业,都代表着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综合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等特征,可以有效突破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环境约束,是实现我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产业。因此,只有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这十大战略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是提升萧山城市品位的重大举措。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国内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均提出了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我区提出大力扶持发展十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有利于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资源,集中力量在重点领域形成突破,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有利于扩大萧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美誉度;也有利于引进和培育一大批高科技、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提高萧山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3.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是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根本保证。“十二五”时期是萧山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到2015年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提出到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2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8%以上等一系列具体目标。要完成以上目标,必须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和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高技术、创新型的龙头企业,从而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只有把十大产业培育成

萧山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萧山经济才能在更高层次实现跨越发展,才能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4.加快发展十大产业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对十大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把十大产业发展作为杭州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提出了要在2015年实现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0%以上、十大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前三、前六,至少前十位的宏伟目标。萧山是杭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也是杭州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是省级的产业集聚区,也是杭州发展十大产业的两大核心区域之一。因此萧山是杭州发展十大产业的主战场、主阵地、新高地,萧山十大产业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着杭州市十大产业的发展水平,萧山十大产业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决定着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目标的完成。2010年,杭州市十大产业增加值萧山所占份额仅为1

5.8%,与萧山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加快发展十大产业不仅是萧山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战略决策和发挥萧山领跑、示范、带动作用的需要。

(二)宏观背景

1.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在“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扩散,贸易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和生产一体化加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并向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演变;各国间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加快,推动了国际间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转移和流动。在新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资本跨国转移的趋势中,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中国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已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和研发集聚地。萧山地处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杭州湾城市群的核心位置,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本、产业的跨国转移中,面临着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

移、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重大机遇。

2.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成为各地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抓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改高技〔2011〕1592号)。在此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势头强劲,已成为国内城市间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萧山拥有省会城市的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是杭州乃至浙江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地,有吸纳和集聚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新一轮新兴产业投资热潮中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形势。

3.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区域内一体化、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为加快提升长三角地区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强调长三角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杭州市是沪宁杭沿线、沿湾、杭湖宁沿线3条发展带的联络点,是沪杭、杭甬、杭湖宁三大综合运输通道的重要节点,要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用足、用好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萧山处在杭州湾“V”字形发展带节点上,是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高首位度、打造增长极”的重要门户,

长三角一体化必将对萧山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4.杭州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发挥全市产业的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基础强、发展潜力大的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十大产业。2010年十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247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1.55%,已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市委、市政府对十大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杭州市推进十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从相关部门抽调专人组建办公室,作为市委、市政府推进十大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考核指导机构。同时,拟在五年内安排200亿元产业扶持资金,用于十大产业发展,其中市本级100亿元,区县市配套100亿元。萧山作为杭州工业的主战场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作为全市十大产业发展的两大集聚区之一,必将获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倾斜,因此萧山发展十大产业前景看好。

综上所述,萧山发展十大产业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符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导向,符合杭州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萧山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责任加快发展十大产业,为全市挑重担,为全省乃至全国作示范。

二、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萧山十大产业起步早、成长快,发展成效明显,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2010年萧山十大产业共实现增加值527.97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43.3%,产业主导地位初步确立,为建立具有萧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产业基础比较扎实。我区十大产业体系完整,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在全国、全省保持领先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2010年新能源实现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03亿元,新材料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405.01亿元,先进装备制造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86.41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营业务收入14.8亿元,生物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0.26亿元,文化创意主营业务收入176.45亿元,旅游休闲总收入127.04亿元,金融服务增加值87.2亿元,现代商贸营业收入446.27亿元,现代物流营业收入107.97亿元。

2.龙头企业引领发展。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成长,已成为我区发展十大产业的“领头羊”,对带动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有序联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我区从事十大产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610家。

3.重大项目发展强劲。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在新能源、汽车、重大技术装备、信息、旅游休闲等行业,积极开展项目招商合作,着力实施万向太阳能、东方电气新能源、太能硅业、东风裕隆、广汽吉奥、南车轨道车辆、三一重工力龙液压、信核数据、湘湖二期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初步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联动效应。

4.空间布局有序集聚。围绕集约、集聚发展,我区着力推进产业平台建设,大批企业加快向各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功能区和总部基地集聚。国家级开发区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持续推进,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初具规模。拥有新能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装备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等5个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萧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省级新兴产业基地,浦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等3个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

5.创新体系初步构建。采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技术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的技术体系。截止到2010年,工业五大产业相关的高新技术企业100家,市级以上

企业技术研发80家。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区十大产业规模偏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2010年杭州十大产业增加值萧山部分占萧山GDP的比重为32%,低于全市平均9.5个百分点。工业五大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上千亿元,新材料产业上百亿元外,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单个产业总量仍然偏小,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五大现代服务业除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增加值达到80亿元外,旅游休闲、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增加值均不到50亿元。

2.核心竞争力不强。工业五大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如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但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服务业五大产业中,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层次偏低,存在运行效率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尚处培育阶段。

3.高端人才较为缺乏。发展十大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我区现有产业的高端人才紧缺,无法形成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的集聚,导致萧山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较慢。且企业人才培训非常缺乏,部分大中型企业虽有委托培训计划,但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和指导。

4.扶持政策需要优化。我区产业扶持政策和资金扶持的重点不够突出,支持力度还不够大。“项目扶持、事后补助”的扶持方式,鼓励和支持创新的作用有限。在新技术推广、产品采购等方面,现有政策的前瞻性、导向作用和支持力度有待加强。由于创业投资规模偏小,产业投资基金尚未成立,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完善,导致大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

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瓶颈制约明显。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把十大产业发展成为萧山实现率先发展的领跑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核心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示范产业,使萧山成为全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主阵地和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始终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放在首位,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技术与产品开发平台、孵化器和加速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设。在十大产业领域实施若干科技专项,力争在重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产业化建设。

——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强化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支持、营造环境、优化服务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突出企业在十大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全力参与和支持十大产业发展。

——产业联动,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十大产业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多个产业领域,要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增强十大产业和我区其它产业之间以及十大产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联动、渗透和融合。进一步强化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提升,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优化布局,促进集聚。加快布局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产

业与各项配套功能,着力推进大江东等大平台建设,发挥集聚效应,促进功能提升;进一步整合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功能,积极拓展国家级基地和试点,鼓励工业功能区转型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十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

——条块结合、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区、镇街(平台)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责任,条块结合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区里做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工作,各部门协力推进;各镇街、平台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发展的重点产业门类,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萧山十大产业整体规模迈上新台阶、创新能力获得新突破、梯队建设迈出新步伐、空间集聚呈现新格局、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才集聚实现新进步。萧山十大产业增加值总量达1100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部分产业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力,形成以十大产业为主导的、具有萧山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萧山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

“十二五”期间,杭州十大产业萧山部分绝对值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15年增加值占全市十大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以上,萧山在全市十大产业发展中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萧山作为全市十大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主战场、示范区地位进一步确立。具体目标如下:

整体规模迈上新台阶。十大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规模和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两大千亿产业、六大百亿产业、两大五十亿元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产业达到800亿元,新材料产业突破11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销售产值达到2000亿元,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各突破5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旅游休闲产业总收入超过240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现代商贸营业收入达到900亿

元,现代物流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

创新能力获得新突破。企业对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投入明显增加,掌控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销售产值占比达到25%。新培育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5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8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新建设孵化器100万平方米,公共研发平台10家以上,产学研创新载体100家以上。10家以上企业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梯队建设迈出新步伐。通过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扶持发展成长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集团3家以上,百亿元以上10家,亿元企业800家,扶持发展1000家以上科技型初创企业。

空间集聚呈现新格局。引导企业集中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等大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国家级基地和试点积极拓展,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培育,老城区工业功能区加速向科技园、软件园、电子商务园转型升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到2015年,“两核两区多园”的总体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为十大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载体支撑。

品牌建设取得新成效。知识产权、品牌和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以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发展和壮大一批中国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打造更多的国际品牌;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研制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产业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的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十大产业新增授权

专利1万件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以上,20家以上企业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12家以上企业获得各级政府质量奖。举办有全国影响力的各类论坛、展览会和研讨会50场以上。

人才集聚实现新进步。通过大力引进和积极培养,国际、国内“明星级”行业领军人物、高端创新型人才以及掌握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团队在萧更加集聚,科技人才和企业家这两大现代经济最活跃要素实现紧密结合,高端人才有良好发展平台和工作生活保障。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3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4.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0.8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4万人。

具体指标见下表。

表1:十大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目标表

注:1.因产业融合发展,十大产业中部分产业存在交叉重复。

2.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均为规上企业统计数据,增加值为全口径数据,

增速为可比价。

四、产业发展

(一)新能源产业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

——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相当规模,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800亿元,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初步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成若干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能、新型动力电池三大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建立从硅提纯、硅料加工、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建设运营的完整产业链,突破硅提纯新技术、非晶硅薄膜电池、高效聚光电池领域。以风电主机为核心,加快发展风电叶片、齿轮箱、轮毂、机座、主轴、塔架和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打造完整的风电产业链。以大功率、高能量锂离子动力电池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加快新型动力电池产业化。积极发展核电、水电、潮汐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成套设备和关键部件。

——发展举措。依托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省级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培育力度,扶持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研究开发,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整合与集聚,形成产业规模化。制定新能源产业专项发展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专项扶持资金。扩大光伏并网发电试点示范范围,重点推进“金太阳”工程和建筑屋顶光伏试点示范,对光伏并网发电电价、光伏发电示范推广工程给予补贴。

(二)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使传统材料性能有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发展具备相当规模,新材料产业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100亿元,增加值达到180亿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初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

——发展方向。围绕我区现有材料产业基础,以高技术、高附加值、资源集约型和环保型产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型纺织化纤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金属材料和新型节能环保材料。新型纺织化纤材料重点发展仿棉涤纶、仿毛纤维等超仿真纤维和具有抗静电、阻燃、高吸湿、抗菌防臭、防辐射、免染环保等特性的多功能、差别化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芳纶、聚苯硫醚、碳纤维、新型聚酯等高性能纤维;各类医疗用纤维、建筑用增强纤维、高强高模低缩纤维等产业用纤维。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有机硅、纳米化工材料、无机功能材料和新型工程塑料。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磁性材料、合金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节能环保材料重点发展节能建材、LED等半导体照明材料、新型电池材料。

——发展举措。采用现代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化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纤传统生产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产品柔性化、多样化、高效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技术水平,强化共性技术难题攻关,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三)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关键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

业,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部分和核心环节,是区域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总量稳步提高,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产业销售产值超过2000亿元,实现增加值330亿元;大中小企业紧密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更趋完善;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大幅提高,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产品技术附加值不断增加,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空间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建设长三角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重大关键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重点发展高档乘用车、商用车、新能源汽车以及发动机、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信号通讯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重点发展造船业、特种船舶、运动艇、港口机械设备、涉海工程装备。航天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飞机配套产品、小型飞机及零部件、航空器材。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空分成套设备、深冷成套设备、大中型化工成套设备,高效能燃气轮机等装备。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重点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包括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元器件及通用部件、智能专用装备等。

——发展举措。以大江东汽车产业园为主要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整车项目建设和规模化经营,支持东风裕隆纳智捷轿车、青年莲花轿车、吉奥微型面包车、沃尔沃高端商用车等项目发展,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汽车企业集团。依托杭州较强的船用相关机电设备制造基础及周边较好的市场基础,加强船舶制造上下游产业协同力度。扶持杭州数控装备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积极承接台资数控装备产业链向大陆转移。积极参与国家大飞机项目建设、军工

建设及地铁建设,为相关项目提供配套服务。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信息技术产业是运用信息手段和技术,收集、整理、储存、传递信息情报,提供信息服务,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手段、信息技术等服务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根据世界电子信息产业演进趋势,采用最新技术形成的新兴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40亿元。通过CMMI-3级认证的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达到3家以上;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家以上;在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的企业3家以上。创建1-2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物联网、新型显示等。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重点发展现代通信产品所需集成电路、信息家电和数字音视频产品专用集成电路和IC卡专用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信息安全保密芯片。软件与信息服务领域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基础软件、服务外包、数字电视、电信运营业。电子商务领域重点发展化纤、面料、羽绒、服装、医药物流、苗木等基于行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面向社会服务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物联网领域重点发展物联网设备核心元器件、网络集成与数据处理、应用服务及标准化推广。新型显示领域重点发展TFT-LCD等平板显示和激光显示。

——发展举措。依托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规划建设大江东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建设,引进一批集成电路企业和项目。依托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拓展区块和软件企业孵化器。推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和企业的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鼓励企业开展网上营销业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供应链的要求,建立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系统。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务。依托区内龙头企

业,推广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传感技术等物联网技术,积极发展智能物流。

(五)生物产业

生物产业指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信息学、系统科学、工程控制等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对生物体及其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的组分、结构、功能与作用机理开展研究并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的统称。

——发展目标。到2015年,生物产业销售产值达到50亿元,增加值达到10亿元。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核心基因工程药物、基因重组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生物芯片、现代中药、生物营养保健品、新型生物药剂、生物育种、植物基因工程、农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及相关生物产业。

——发展举措。以杭州“新药港”建设为契机,组建一批按国际规范管理的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建立研发、孵化和生产一体化基地;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以传化科技城建设为支撑,建设一批科技农业发展平台。依托海洋经济建设,积极发展海洋生物等海洋新兴产业。

(六)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40亿元,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14%,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总量处于杭州市各县(区)的领先水平,成为长三角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强区,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示范区。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现代

传媒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文化会展业等八大重点产业。

——发展举措。坚持与杭州主城区既主动衔接又错位发展,依托萧山区位、经济、人文资源的优势和已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优先将有限资源集中配置于文化创意产业先发地区和优势产业门类,引导优质资源向产业基础较好、科技水平较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氛围浓厚的区域集聚。加强对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的培育扶持,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集团),鼓励文化创意类公司上市,形成龙头企业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局面。积极引进文化创意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有影响力的创意创新团队。

(七)旅游休闲产业

旅游休闲产业是为人们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等各种服务,并不断创造新的需求的综合性服务行业。

——发展目标。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旅游总收入达到240亿元,旅游增加值实现84亿元,年均增长14%,努力把萧山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著名的旅游目的地,环杭州湾旅游带的重要集散中心,充满活力的旅游经济强区。

——发展方向。重点发展会议会展、旅游住宿、旅行代理、旅游购物、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休闲、休闲农业等八大行业。

——发展举措。围绕旅游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产业化、一体化、生态化的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杭州旅游经济圈”,加快与杭州主城区旅游业的无缝对接。充分利用“湖、江、山”旅游资源,“做精湘湖、做美浦阳江、做活钱塘江”,加快培育“十大国家级旅游景区”、“十家高星级酒店”和“十大旅游商品”,形成完善的大旅游品牌体系。按照“动静结合、内联外引”的原则,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切实加强业态创新,促使文化与旅游联姻、商业与旅游联营,形成旅游业依托三次产业联动互进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萧山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打响“华东会客厅·休

闲新天堂”的旅游品牌。

(八)金融服务产业

金融服务业是由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活动组成,从事金融中介服务及相关的金融附属活动。

——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年均增长12%。基本形成中小金融机构集聚、区域资本市场活跃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基本形成支持地方经济、促进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以及为民营经济发展、居民金融消费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特色金融品牌,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小金融机构总部基地、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区域金融服务副中心。

——发展方向。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板块,做大做强现有本土金融机构,支持萧山农村合作银行尽快上市融资和加快跨区域经营步伐;争取设立新的本土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地方小型金融组织。参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股权投资业。推动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的形成;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并新设成长性产业投资母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股权投资业。推动上市公司的培育和发展。

——发展举措。积极打造多元化金融集聚区,包括中小金融机构总部基地、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金融后台服务和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完善现有金融发展政策,加大政策覆盖面,发挥其在支持股权投资业发展、促进企业上市、吸引金融机构总部及后台入驻、鼓励金融创新、引进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激励引导效应;争取创新型金融组织、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先试先行。重视国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城市金融发展经验,扩大萧山金融业对内影响力;加强与国际金融界的合作交流,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引进境外金融机构,提升业务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九)现代商贸产业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现代商贸流通业,通过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先进经营管理形式,对传统商贸流通方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代表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亿元,市场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商贸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其中现代商贸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增长15%。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的现代商贸业发展体系,打造“长三角新的商贸中心和杭州大都市商贸强区”。

——发展方向。整合提升商业业态,积极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形成商贸综合体、专业市场、新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网上商城等不同功能的业态结构。

——发展举措。全面实施新一轮十大商贸工程,打造8大商贸综合体和6条商贸特色街;整合提升6大商贸广场和6大超市;培育成交额超百亿的市场6家以上、销售额超亿元的商贸企业100家以上;提升1000家连锁超市商场。积极拓展地下空间,着力发展地铁商贸。启动商业城等市场改造提升。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展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十)现代物流产业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4%,达到90亿元,有效带动全区制造业的提升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努力使萧山区成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区域综合性物流中心和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物流

枢纽中心。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空港物流、公路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