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

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是个“大嘴巴”

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的“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右派大嘴巴。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他是拔毛成兵的齐天大圣了。”——看到这段,哑然失笑。唐先生说宋教仁是大嘴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当然这里的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话语气势!正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的《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是看书要看代表作,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讲的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的转型,与我们的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著读不来,至少读读我的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唐德刚认为,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未来的太平之洋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只说,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看,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谁干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万恶之源,马列派的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是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比如当今剑桥学派的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的“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的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的一种幻觉——虽然他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日本战败之

初,也有忏悔心态来着,可是后来居然有了进出论者,把侵略中国说成“进出中国”!

唐德刚担心国人忘记历史,甚至不知帝国主义为何物,所以他准备给大家挖挖这个根儿。先生一锹就挖到了近代欧洲的“扩张主义”。“扩张主义”是咋回事呢?欧洲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欧洲的大黑暗时代,把人类文明自中古推入现代,因此一部300年的现代世界通史,就变成一部欧洲扩张主义的历史。

欧洲扩张主义是有两面性的。善的一面,传播现代文明,中国人称之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恶的一面,当然是战争及烧杀抢掠,到现在还是中国的民族主义之痛!

唐德刚认为,帝国主义不是任何一个单纯的国家或民族所可包办的,它种类繁多,因国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现代西方帝国主义的通性不外是:滥用暴力,追求暴利,不择手段,绝情寡义。这条通例可以说是自1493年西、葡两国经教皇敕令中分地球开始,到1945年二次大战后日本投降为止,通用于450余年之间所有的帝国主义而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分而论之,15、16世纪之间,西葡两国开始向海外扩张,但地球太

大,两邦太小;17世纪兴起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占领台湾一角,也被郑成功所逐。三小邦自始至终没有侵及中国内陆。导致我明清两朝蒙头大睡,这一觉居然睡了四百年,醒来时,英国这个人类史上的头号毒枭,已泊到了我黄浦江口!

唐德刚说英国是个有修养的帝国主义。鸦片战争后,英国发现把中国变为印度第二不易,自己独吞更不易,接踵而至的还有美、法、俄甚至日本。于是它从一个面目狰狞、吸血吮髓的母夜叉变成一个捍卫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保姆,较之俄、法、日之贪婪横暴,也算盗亦有道。

法国是百分百的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执行的是瓜分后的非洲模式之延续。至于俄国,则是疆土式的帝国主义,其志在中国长城以北之整个满蒙与新疆。俄的这种志,刺激了东邻小日本。日本这个小黄人,原为大陆汉族文化向外扩展之边缘,而此边缘于近百年中竟能反噬母体,其母体文明又表现得若斯之颟顸不可救,连史家都看傻了。

美国本来不沾中国的边儿,隔岸观火呢。可是1898年居然打败了西班牙取得了菲律宾,远东对它也就有了经营的必要。英国招架不住其他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占风潮,想出了一个门户开放的政策,自己不好意思提,就拜托美国提。美国在中国一无所有,正穷急呢,很乐意让它变成美国的政策。要点有三:1.中国领土完整;2.中国主权独

立;3.列强利益均沾。这政策虽然没解决任何问题,效果基本没有,但是反映了列强在中国的均势,正是这种均势,让大清国又苟活了十几年,并且给孙中山的革命制造了空间!

3.太平天国是个嘛玩意儿

晚清时代,中国改朝换代的历史周期率大驾光临,广东高考落榜生、民办教师洪秀全不知是应中国传统的天命,还是应上帝的圣谕,在广西举起了反旗。他的本意是要建立天堂,但历史呈现给我们的,则是地狱!

唐德刚也承认,大清乃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称颂的朝代。论武功,它开疆拓土、四向扩张,幅员之广在中华民族史上是没有前例的;论文治,清初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的国泰民安,制度上轨道,政治有效率,真是“三代以下无斯盛”!论剥削,清朝是我国历代中唯一没有全国性徭役制的,政府对人民的剥削实在是历史上最少的!论经济,三朝人丁剧增、民丰物阜也不在同时的欧洲之下,一个十三行的行商都远超美国首富好几倍!论学术文化,连乾隆皇帝一删再删的《四库全书》,分量都大于当时全世界其他各国所存书籍之总和,其他更不必说。

唐德刚很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抱屈。这么好的一个王朝,却为中外史

家糟蹋得不成样子。原因不外是,晚清时期,改朝换代的周期已届,内忧外患一时俱来,非人力所能救也。外忧当然是帝国主义,内忧——用唐德刚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历史周期率一到,我国就要出现黄巢、张献忠一类的煞星。结果赤地万里,尸骨堆山,血流成河,中华文化遗产玉石俱焚……然后海清河晏,新的帝王一统天下。

可惜,会说粤语的广东客家人洪秀全没此运数。十四年就玩完了。据唐德刚说,这是“时代设限”。

我国历史上的草莽英雄,在天下大乱时逐鹿中原,所追求的目标,不外一个“改朝换代”。不幸鸦片战后西风东渐,历史已经由中古进入现代,原先那一套传统制度,在西洋现代制度挑战下,没法再继续下去。改朝换代不行了,你得改朝换制,而换制,并不仅是名称上把“皇帝”换掉。它需要有点质变。问题是,不特洪秀全、杨秀清无此知识和能力,比他们晚了数十年的人们,还照样变不了呢!

关于太平天国的定性,唐德刚说,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它就是基督教中的一个狂热教派。不过唐德刚为洪氏点了赞,他的意思是:我们大中华因孔子他老人家不信神,也算无宗教民族。但日常生活中不但鬼神未远,还遍地皆是。现在好了,天父上主皇上帝派了他的次子洪秀全下凡,禁绝一切邪神,独崇上帝——这是要把大中华从泛神论的低级迷信火坑里“救”出来的节奏,多么高大上啊!

可惜洪杨起点甚低,初心不过是苏杭宁这种金三角地带的“最小最卑尽绸缎、男着龙袍女插花”的小天堂理想,所以进了南京城就再也不想挪窝了。唐德刚如此讥讽洪秀全的天京生活:洪秀全这位落第老童生,三家村的私塾老夫子,至此可说是吐尽鸟气。至于他心中究有多少苍生,多少人民,吾不知也。好汉既入深宫,难免纵情声色,金田起义时,姬妾十五六;突围永安时娘娘三十六,进入天京后同床八十八,如此粉阵肉屏,大脚小脚应付不暇,还有什么革命可言?何况,独夫专政,本就没有一个是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他们起自民间,出身于被压迫阶级,一旦翻身,其狠毒、其腐化、其堕落、其制造被压迫阶级而奴役之的劣行,往往百十倍于原先的压迫阶级——不管这些新的统治者打的什么旗帜,叫的什么口号!

唐德刚认定,在3000年杀功臣的中国特色游戏中,表演得最下流最无知的就是太平天国这一窝!他们进城以后才三年就等不及,互相砍杀起来,不败又如何?当然,胜了更不妙!

4.甲午战争刺激出一个半吊子的戊戌变法

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的统计,大清帝国北洋舰队居世界海军第8位。排名仅次于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强。此时日本亦锐意发展

海军,然甲午前夕日本海军远不及我,世界排名为第16位。这么精确的统计自有狐疑处,但是,我海军实力约在第6与第8位之间,日海军在第11与第16位之间,则是大致不差的。

唐先生授课至甲午,总要问学生:中日之战,凭嘛败的是我们?课堂问了数十年,迄今无明确答案。他说:“惭愧的是,不只学生不知,做老师的我翻烂中西史籍,讲义十易其稿,至今仍在云雾中也。”

这是客气。以唐先生的才学,总会给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答案。甲午战前,中国所搞的那套,在清末叫“办夷务”“办洋务”,“师夷之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民国学人加一顶洋帽子,叫“自强运动”,“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唐先生鄙夷地说,不就是“四个现代化”吗?

针对“四化”,唐先生又给创造一个了新的概念——“五化”,加入了“第五化”:政治现代化。唐德刚说,政治现代化不一定要搞什么鸟“民主墙”,但至少搞个干净而有效的现代化政府——至少也得像当时德国和日本那样。像我们慈禧老太后治下的那摊烂狗屎,怎么配跟人家玩儿?不输了底裤才怪!

搞“现代化”的老祖宗最早可以追溯到林则徐和徐继畲。同治时出现一帮洋务名臣,其中当时最杰出的代表当属唐的安徽老乡李鸿章,他最

大的成绩,便是把他的宝贝北洋舰队,搞到世界前八,但甲午一战,那些坛坛罐罐,几炮就被东洋鬼给打没了。

脸疼。更羞的是,1895年2月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的残枝败叶退守威海卫,被日舰重重包围得走投无路正预备自杀殉国时,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居然写来一份劝降书,说得咱无地自容。十天之后丁汝昌自杀,大清政府也脸红了。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咱得“政治现代化”。

问题是“政治现代化”更难!百多年的中国近代史,苦难的中国人民承担了无数次大小革命,还有变法。唐德刚说,革命易而变法难。盖革命者,革他人之命也,敌我分明,一枪了事。变法者,变自己之法,抽刀断水,沾涟不尽——君不见戊戌之变时有新旧之争、帝后之争、母子之争甚至婆媳之争。帝党中有后党,后党中亦有帝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纠缠不尽!

如此沉重的传统包袱和历史使命,落到了康有为头上。唐德刚当然看不上小康,认为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历史对小康够厚道了,首先有光绪皇帝的支持,就是光绪背后的那个太后,虽然唐德刚也骂她专制腐败,但同时也承认,这娘们没有党派,不搞特务,量材器使,中央地方,人才名臣一溜儿一溜儿的。就是她的私生活较之前朝的“脏唐臭汉”,简直算是宫庭中的修女了。这修女也是支持变法的嘛,只

不过对于变法的节奏与速率与小康他们有所不同而已。除了这两大主子,小康背后还有一溜儿高干子弟和高干子弟们的爹,以及还谈不上高干子弟和高干子弟他爹、但已是名满天下的有能力有经验的中青年官僚军人士大夫。

康此时的角色,应该是理论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三者皆备才成,不幸他在这三方面连最起码的条件亦不具备。生为现代中国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他的见识和学养应兼跨古今两代和中西两型,问题是他对西学那一点粗浅的认识,不但跨不过这两道鸿沟,且强不知以为知,反足以为害——教条主义、激进主义、赌徒品格,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鸡飞蛋打的结局——他飞了,六君子没了,光绪被垂帘了,袁世凯受伤了,“五化”玩完了。

5.义和团引来了八国联军

甲午之败,清朝上层的反应是“现代化”,但下层的反应则是退化——义和团的揭帖里宣传什么“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倒不如说“鬼助拳,义和团,尔们自己闹中原”。

当时的教会乃是中国第二政府,教民在他们的庇护下也就成了特权之民。但是不得不承认,不管是良心教徒还是吃教教徒,这种与我大中

华严重不同质的西方文明传到中国,会造成极严重的社会矛盾。比如中国传统的孝顺,在“反孝”甚或“仇孝”基督教那里,就是“笑话”,加之山东省长毓贤的三项基本原则“民可用,团应抚,匪必剿”,也仅是立论上正确,实际执行时错漏百出,所以首起于山东的义和团,始终谈不上什么正正堂堂的群众爱国运动。用唐德刚的话,他们不过是以烧香念咒或间有特异功能的气功师为主导,终于走火入魔的运动而已。加以北京传来的最高指示是只能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也”,明摆着是支持这一运动的,加之袁世凯做了山东省长后对他们严厉镇压和驱逐,导致他们由山东而直隶,而京津,最终发展成为一场不可控的清卫兵大串连运动!

他们要杀尽天下长毛(洋人)二毛(中国教民)以至于三毛(用洋货的中国人),他们一路走来,除了杀人,就是破坏,甚至围攻教堂与使馆。于是惹出一个八国联军。保护使馆与公民,是西方政府的天然职责,他们不来不行的。

唐先生把太后身边那几个以载字辈为核心的满洲亲贵称作“四人帮”。其实不只是四人,载漪、载濂、载澜、载勋,以及没有“载”字的刚毅等,代表了满洲亲贵中最傻的那一小撮。关键时刻,老太后居然靠上了他们——当然有利益的勾连,老太后想废光绪,改立载漪儿子溥儁,没成想外国人严重干涉俺大清内政,说什么除了光绪,其他领导人一概不认!老寡妇在亲信荣禄的建议下,改立溥儁为大阿哥,没成想,

外国公使没一个恭贺的。叔可忍婶不可忍,老太后决计给洋人点颜色看看,载漪更是被刺激成了一个民族老愤青。只不过给颜色的时候,老太后自己也着色了,用唐德刚先生的话,《三国演义》里蒋干偷书的故事居然上演了——外国报纸上的一篇社论,居然被罗嘉杰粮道报告为“勒令老太后归政”的洋人通牒。于是太后从政治家蜕变为女人:他大爷的,我得再给你们加点颜色!

这一加,全加到自己脸上了——八国联军进中国,她打扮成农妇窜了。窜之前,她想到了唯一能替她擦净屁股的李鸿章大人。鸿章这个时候正因甲午战败在两广总督的位子上晾小鞋呢。明知道这活儿不好干,他还是出山了,爱朝廷嘛。唐德刚对这位安徽老前辈评价颇高,他一出山洋人就骂,说这老头“老奸巨滑,挑拨离间”。老奸巨滑不说,合肥老俵,不奸滑咋能一路混到现在?挑拨离间就是以夷制夷了。最后结果还不错,大清国不是以敌对国,而是以受害国(大家都是受义和团的害嘛)签约的,也就是说,只赔款不割地。虽然这款赔得多了些,大清按人头一人一两,总计4.5亿两,但是,谁让老太后向洋人教堂和使馆开战的行为比日本鬼子轰炸“珍珠港”还可恶百倍呢?

那时我国驻外公使,例如驻美的伍廷芳、驻俄的杨儒、驻英的罗丰禄、驻德的吕海寰等,都是一流的外交人才,可是端王控制下的总理衙门内部,就是一溜儿傻子。所以这些驻外公使请训时,不是找中央政府外交部,而是找地方上的三位总督:广州的李鸿章、武昌的张之洞和

南京的刘坤一,而这三位总督大人的意见也各行其是,李鸿章看重俄罗斯,刘、张则倾向英、日。外交上既不能统一指挥,使领人员纵有苏秦、张仪之才,也是枉然。

老太后挑战的洋人,当时也没几个人嘛。使馆被围时,经清政府同意,各国武装警卫凑到451人。其中军官两人率41名水兵守卫西什库教堂,余众则留在使馆区。八国联军的先头部队——驻天津各国领事和海军将领组织的西摩尔联军,也才2066人。再后的八国联军,组织起的也仅18800各自为战的乌合之兵——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在联军破都两个月后,才带了7000德兵赶了过来。难怪唐先生讥讽说,时值盛暑,我们那群久已习惯与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老鼠同居的义和团广大群众,免疫能力又都是天下无敌;而那些以现代化卫生清洁自炫的洋兵洋将,一旦碰到我们这些小动物同盟军,无不上吐下泻、头昏目眩,甚至醉卧沙场,永不西归……

问题是,咱的战斗力在哪儿呢?何况老太后私下里还派人给使馆大送西瓜慰问呢,就是荣禄大人手下的炮兵军官,也知道不能真瞄准。用荣大人的话,炮声一响,横竖宫里是听得见的。总之,围攻也是假围攻,义和团不外是炮灰。只不过,游戏结束后,买单的鸿章大人有些累而已——累死了,老头儿吐血而死!

唐先生很为安徽老俵李鸿章叫屈。他说,幼时曾听鸿章的幕友感叹,

说德相俾斯麦曾当面替鸿章抱不平。鸿章说,没办法,与妇人孺子共事!——岂止是妇人孺子?还有恁多傻子呢不是!

6.袁世凯、孙文与辛亥革命

唐德刚对我们河南帅哥袁世凯评价也很高。什么抗日爱国小青年、现代小班超啥的。

确实,袁世凯早在朝鲜任上,就是“非袁莫属”了。偌大的中国竟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支撑朝局——有接受传统训练而大魁天下的张誊状元;有从欧洲留学归来,精通数种西语的文法大家马建忠,他们都是吴长庆之下的要员,有在朝鲜工作的经验,但是他们都干不了朝鲜差事!

李鸿章精明,且知人善任。他知道应付朝局,非袁不可。按理朝廷派往朝鲜去主持要政的,应该是钦命大钦差,但是袁老四才26岁,没功名,没地位,最后因人设官,给他一个三品顶戴的商务委员,算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之下一个附属机关,等于是让位卑权重的袁世凯去做小班超,周旋于列强之间,也真难为他了。朝鲜毕业后,小站练兵,北洋新政,小袁在大清的政治舞台上冉冉升起,最后变成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正风光的时候,被老太后收进北京眼皮底下,没多长

时间,又被摄政王载沣踢回老家,做离退休老干部了。

至于孙文,以造反为业后,混了个美国户口,大本营却扎在了日本。日本称他为革命党,且日本遍地革命群众。那时日元比中国银元便宜,留日中国学生,生活比在国内更为便宜,加以留东不要签证,来去自由,且当时日本经济刚起飞,声色犬马,样样比中国新鲜;连下女和欧巴桑都颇有文化。加以当时日本无种族歧视,而日俗男尊女卑远甚于中国,公共浴池中男女同浴,中国留学生乐不思书——还念啥鸟书呢?唐德刚说他的父执辈中,当年留日者不计其数,但一句日语都不会说。胡适之先生也曾告诉过唐先生,鲁迅和周作人这对周氏兄弟了不起哪,居然能念日文说日语,还能用日文写信。胡汉民、汪精卫、吴稚晖等党国元老,都是留日学生,却一句日语都不会说。这些人还是文科学生,武科学生就更不必谈了。但是,不论他们学的是怎样的二百五,但有一点,他们回国后神气哪,东洋留过学呢。还有,都革命呢!

革命也是乌合之众。唐德刚说,同盟会是个革命大拼盘,不管他们什么理想什么主义,都有先天缺陷。就说打倒专制建立民国吧,他们之中几乎没一个人知道,一个没有皇帝的国家是个什么样子。孙中山“驱除鞑虏”,只是驱除几个可怜又可嫌的满族寡妇孤儿和十来位昏庸糊涂、连半句满语也不会说的满族老头子罢了。袁世凯歪歪嘴,不就把他们“驱除”了一个干净利落吗?可是那八字灵符的后四字“创立民

国”,就不简单了。别说建立国家了,就是同盟会内部,“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司法独立”的美式共和模式他们也执行不来,内讧得鸡飞狗跳的。所以辛亥革命成功的同时,也就意味着结束。不只孙中山玩不转,袁世凯也玩不转,所谓的民国,也就那样了。

但是唐先生对辛亥评价并不低。他说,约束王权的英美政治传统始于光荣革命,自光荣革命(1688)到美国革命(1775),大致挣扎80余年,才建立一个说英语的民国;法兰西民族从君权完全转换成民权,自法国大革命(1789)到第三共和之确立(1875),大致也挣扎了80余年;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历经军阀起伏专政,到1945年战败,也挣扎了快80年,始搞出点民治的雏形来。比诸他们,咱们自辛亥革命起,至今也有年头儿了。中间出了个在位83天的袁皇帝,1917年宣统爷回来也就那么几天……成绩也不算太坏嘛!

7.总结:少安毋躁,转型就到

社会转型需数百年之功。我国古代的秦政,从始皇到汉武,三百年才定型嘛。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也是三百年,14世纪初文艺复兴,17世纪末才逐渐定型出资本主义所谓的民族国家和代议政府。

中国的第二次社会转型,起自鸦片战争,至今仍徘徊于中古边缘的“第

三世界”,但如今这个历史三峡已快到尽头,隐然在望矣。诸位少安毋躁。唐先生估计,不生意外的话,2040年,我们历史上“第二次文化大转型”大致就要完成了。

前期接力赛之路段,唐先生大致划分如下。第一段,洋务,最重要的选手是李鸿章,他把北洋舰队搞到全球第八,跑得不错哩;第二段,变法,或曰维新阶段,接棒人康有为,这人短跑健将,可惜跑得太急,摔了个狗啃地皮;第三段,武装革命,接棒人是另一个广东人孙中山,这人跑得更急,民国倒是建了,问题反而多了;第四段,文化革命,接棒人胡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后面是啥段,唐先生甩手不管了。我们自己琢磨吧。

原书信息

书名:从晚清到民国

作者:唐德刚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62252

解读版作者:端木赐香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姓名:刘春雪 专业: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 我是个比较喜欢看故事,尤其是关于英雄的故事的人,所以选择了《文武北洋》这本书,我一直相信,在那样的年代,能够风生水起的人物,一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不管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好或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武北洋》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从最初接触1912-1928这段历史时,总觉得,这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卖国反动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必定也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而中学的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段历史写的十分粗略。渐渐的,也就忽略了这段历史中蒙尘已久的光芒与颜色。 首先,历史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根据先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以及民间的传说,故事,加以整理而成的。因此,历史就不免带有作者本人的喜恶,也免不了受当局政府,政党或统治者的影响。历史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被塑造的,而一些所谓真实的史实则或许会被遗忘。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真正历史的一个侧面,准确来说,是当局所强调的那些侧面。所以,历史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去细细考量和思索。 《文武北洋》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别样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被现在的人所忽略的精神和力量。对于1912-1928年这一时期,我所能做的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所不知道的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先暂且不说,至少能让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重新审视这一时代。 四朝元老周有光先生在他的口述书籍《百岁忆往》中写道“坏的时代能做好事”“晚清下来是军阀时代,后来是国民党,共产党,最自由的是军阀时代。”他这样形容这个时代“军阀不垄断整个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让进步的人来做,所以做出好事情。因此最坏的时代做了很多好事情。” 这应该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描述了,说它是坏的时代,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而说它做了好事,则是因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太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亦文亦武,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如今百年之后,那些人事,依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永生不灭。 这是我对这个时代以及历史的大致想法,下面就说说这本书的具体情况。 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寻找历史和呈现出来的方式。作者李洁通过走访故居,墓穴这样的独特的方式来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来娓娓道来这一个个伟大的人的命运。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文明进程的先人,都怀有一份敬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份敬意,让他有勇气去追寻这段历史,去展现给人们别样的视角。书中的一些地方也有作者个人的倾向,但我认为,他已经努力的展现一段客观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了。 关于这本书的九个人,我选择了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来做一点分析。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晚清到民国时期混合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起源于晚清的洋务运动时期。最初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官督商办,以后逐渐向官商合办转变。这都是混合经济的组织形式。到国民政府时期,政府给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划出了界限,同时也鼓励混合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的混合经济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吸取某些有益的经验或教训。 洋务时期混合所有制企业:官督商办,政府推进 在洋务时期,由于洋务官员普遍不相信商人能有对此等重要事业的创始能力,更没有对国计民生负责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轻易放松对新兴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官商结合企业的早期形式就是官督商办。经营“官督商办”企业的具体措施是,先由官方提供部分官款作为垫借资本,同时指定与官方有一定联系的“商人”出面,向社会招募资本,然后由该企业以其经营所得,陆续归还官方前期垫借的款项。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企业中大型的航运、煤矿、电讯和纺织企业几乎都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当时一些著名的近代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天津电报总局、中国铁路公司、漠河金矿、华盛纺织总厂等,大多数都采用了官督商办的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在集资经营方面确实采取了许多西方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诸如发行股票,公布企业章程,并在章程中规定了公司的运作程式和股东的权利与义务等,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步尝试。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洋务派官僚意识到发展民族工业有利于“求富”,“求富”又有利于“图强”,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而且通过发展民族工业还可以“稍分洋商之利”。正是由于这种出发点的矛盾,导致在官督商办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弊端。如产权不清导致治理结构混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官商矛盾;市场垄断导致自身效率低下也限制其他企业发展;政府对企业无限制地索取加重了企业负担,使商民对“公司”产生恐惧感,严重影响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的读后感

读《剑桥中国晚清史》有感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剑桥中国晚清史》晚清史与当今中国多么的相似,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不可能轮回,但不能排除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所以,研究晚清历史对看清当今社会的发展走向仍有不小意义. 由于离今天年代已经相当久远,所以争论不大,定论已多。当历史的脚步踏入了中国的战国时期,社会景象的变化已然超越过往。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铁的广泛应用。战国时代,铁制用品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使用,这对于列国的经济、人口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分为几大章节:1800年前后清代的亚洲腹地、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条约制度的形成、太平军叛乱、中俄关系(1800—1862)、清朝统治在蒙古、新疆和西藏的全盛时期、清代的中兴、自强运动(寻求西方的技术)、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是要了解这一百年里,这个国度曾经发生了什么。恰恰相反,我们都很清楚发生了什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这些事件以及参与这些事件中的人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

《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 读后感《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 Cogitoergosum 大学迄今为止,自己为数不多写的公选课论文之一。自己感觉写的很跳跃,水平有限,能力不足,还望大家见谅。全文如下: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的感慨 纵观中华千年历史,百年中国近代史本在浩瀚的中华千年历史上不值得一提,但就是这短短百年历史留给了我们千年来未曾经历过的痛苦和悲愤。人们常说,中国的百年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不敢苟同:那我们那些为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而奋斗一生的革命之士有算什么呢?我们先辈在永夜黑暗中摸索出的救亡图存的方法以及取得的成就呢?……但我又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伊始,火烧圆明园,黄海战败,庚子赔款……无尽的黑暗笼罩着曾经的"天朝上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每当捧起相关书籍,在这百年历史中,甲午战争是我最不愿意看,也是最看不下去的部分。因为每每读到此时,总是双眼喷火,义愤填膺,读到悲壮之处,更难免落下几滴眼泪,无限感慨。但仍咬牙坚持,力求进一步了解。

适逢前些日双十一图书优惠,所购一套"传记文学书系"里面就有一本唐德刚先生的《从晚清到民国》。抓紧读完之后,内心诸多感慨,但更有一丝愤懑,一丝绝望。我结合一下《从晚清到民国》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实话,此时的清军实力,尤其是海军,还是很不错的。我们也知道,自从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满清中先见人士就已经认识到了自身同西方列强的差距,如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我们一直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洋务运动"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举国上下,好不热闹。并且清军的实力,主要还是海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方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陆军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战斗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李鸿章不惜重金从外国买来许多"坚船利炮"装备海军。我们的海军实力在国际上是排名第八的,而日本仅排在第十六位!这相比于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的战斗力能强上不少,我曾浅读过茅海建教授的《天朝的崩溃》,书中所举让我清楚地了解到了当时清军的战斗力以及为什么我们会输的那么惨。 而我从唐先生书中了解并触动最深的是我们当时的海军高级将领们,竟然都是军校的"佼佼生".他们首先在我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堂——马尾水师学堂学习,学术实习并用,结业后,随轮实习三年。再由政府选送至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校,深造三至五年,并进入英国舰队见习或至德法各高级船厂见习造船。 而我们熟知的海军将领刘步蟾,邓世昌等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晚清有个袁世凯读书笔记 赵焰 2014-03-14 相较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袁世凯更复杂,更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首先,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影子,中华传统文明尤其是中原文化的诸多特质,在袁世凯身上表现得异常充分;其次,袁世凯还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袁世凯身上,既有儒、道、法的气场,正与邪的混合,也有阴与阳的起伏。 2014-03-14 袁世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时代里——它应该是所有中国人的故事,因为袁世凯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中国人警惕和自省。当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强人在1916年的夏天躺在灵柩里回归故土的时候,他甚至付不起自己的安葬费。尽管北洋政府在财政巨大赤字的情况下,拨了五十万元用于陵墓的建设,但这一笔费用由于袁克定和田文烈控制规模不力,远远不能满足安葬的需要。最后,他的弟子和手下,不得不又个人凑了二十万,用于弥补他安葬的漏洞。这个生平一直幻想着流芳千古的河南人,最后竟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地步:看起来庄重肃穆,其实只是敷衍了事。尴尬地躺在“袁林”之中,面对如此结局,袁世凯若地下有知的话,会永远合不上眼睛的。 2014-03-14 袁世凯在晚清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上天的有意为之: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让他择机冲天而起,有所作为;最后,又毫不留情地让他一败涂地,遗憾终身。 注:对袁我是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会称帝的,虽然之前有讨论过,但总感觉理由不是那么充分。 2014-03-14 有很多人联系到袁世凯的出生环境、多变的性格以及末代权臣的地位,以为袁世凯在整体上像极了曹操。真实的情况是,袁世凯的性格和命运,与其说像曹操,不如说更像其远祖袁绍(袁世凯家族,就是三国袁绍的遗脉)。 注:像袁本初?本初同志志大才疏,就是有个好出生,不然哪里有机会和曹孟德在一起逐鹿天下啊。袁世凯好像没这么好运吧? 2014-03-14 自袁耀东到袁世凯这一代,四代袁家男性主人,几乎没有活过六十岁的,这四代的三十余个男人当中,先袁世凯而死的十四人当中,有十三人都是死于虚龄五十八岁以前,仅袁世凯的四叔祖死于六十岁。 注:这能解释他急于称帝吗? 2014-03-14

论晚清文化以及影响

论晚清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物 摘要 纵观中国近现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晚清的中国社会是东方各种矛盾的焦点。民族危机,阶级对抗,中华文化冲突和交融所引发的社会剧变,对晚清王朝力求救亡图强的爱国人士产生了巨大的刺激作用。在内外交困的晚清,救亡图强成为时代的主题。面对日亟的民族危机和文化危机,晚清国民中一些先进的积极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其中有我们所熟知的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林则徐,以及其好友魏源,林则徐学习西方、尝试现代化的活动并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 而是近代中国谋求国家富强的一个侧面。在鸦片战争前后,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 和林则徐做着相似的事情, 他们关注、研究和介绍西方国家的情况, 主张学习西方例如: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我将以这些先驱为代表研究闭关锁国的中国逐步引入西方文化和科技的过程以及对当时的中国的影响。 (一),林则徐对西方文化科技的学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 开眼看世界, 了解西方、学习西方, 对中国现代化进行了最初的尝试, 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中国人不了解外部世界。如果不破除陈腐、愚昧的思想观念, 对西方国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就不会有新的目标, 中国就不可能主动学习西方, 当然谈 不上搞现代化。林则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走到历史舞台的前面, 理所当然地肩负起特殊的历史使命。林则徐起初也不能正确对待西方文明, 刚到广州时, 对西方文明知之甚少, 甚至有许多可笑的地方。林则徐比同时代人英明的地方在于, 当他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后, 不是抱残守缺, 固步自封, 而是与时俱进, 果断地与自己陈旧的思想观念决裂。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了解西方, 认识西方: 第一, 直接和外国传教士、商人及其家属等交谈 第二, 翻译西方的资料。林则徐“日日使人刺探西事, 翻译西书, 又购其新闻纸。 第三, 指派人员打听西方国家及其商人活动的情况 第四, 亲自调查和考察。 林则徐明确了中国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 努力让更多的中国人清醒过来, 学习西方, 因此, 他积极向国人介绍西方情况。一是通过向清廷上奏、与清政府官员交谈、给亲朋好友写信等方式介绍西方各方面的情况。二是翻译和整理西方的资料。如前所述, 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人发行的书报。在报纸方面, 组织人员编辑了《澳门月报》; 在书籍方面, 组织人员整理出《各国律例》、《对华贸易罪过论》、《华事夷言》、《四洲志》等。林则徐认为, 在我们落后的情况下, 要抵抗侵略, 保卫祖国, 就必须“器良、技精”, 即搞现代化, 而在当时, 首先就是要军事现代化。 第一,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发展现代化的武器装备, 即“器良”和“技精” 第二, 建立一支能够海上作战、保卫海洋的现代化海军, 提高军队人员的素质。魏源进一步发挥了林则徐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林则徐对现代化的尝试, 从引进西方的军事科技着手, 谋求军事现代化,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严复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的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 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是个“大嘴巴” 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的“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的个性,和右派大嘴巴。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他是拔毛成兵的齐天大圣了。”——看到这段,哑然失笑。唐先生说宋教仁是大嘴巴,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当然这里的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话语气势!正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的《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着述颇丰。但是看书要看代表作,特别是《从晚清到民国》,讲的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的转型,与我们的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着读不来,至少读读我的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唐德刚认为,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

天空的太平之洋。 未来的太平之洋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只说,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看,我们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几乎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谁干的?“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的万恶之源,马列派的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是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比如当今剑桥学派的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的“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的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的一种幻觉——虽然他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主义。日本战败之初,也有忏悔心态来着,可是后来居然有了进出论者,把侵略中国说成“进出中国”! 唐德刚担心国人忘记历史,甚至不知帝国主义为何物,所以他准备给大家挖挖这个根儿。先生一锹就挖到了近代欧洲的“扩张主义”。“扩张主义”是咋回事呢?欧洲的文艺复兴结束了欧洲的大黑暗时代,把人类文明自中古推入现代,因此一部300年的现代世界通史,就变成一部欧洲扩张主义的历史。

读书笔记——《国闻备乘》

读书笔记 ——《国闻备乘》 近几天我阅读了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其作者是胡思敬。胡思敬(1870—1922),字漱唐,号瘦篁、退庐居士、耶溪憨史等。生于江西新昌(今宜丰)的一个文化世家,祖上三代皆为举人。他自幼随父就学,刻苦读书。光绪二十年(1894)选翰林院庶吉士,戊戌散馆,改吏部考功司主事。宣统元年(1909)才由人推荐任辽沈道监察御史、转掌广东道监察御史。胡思敬自己恪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反对贪腐的官场习气,为官廉正,忠于职守。他在任时,曾上疏弹劾权势显赫、受清廷重用的两江总督端方、两广总督袁树勋、尚书载泽、善耆、徐世昌、四川总督赵尔巽等等多名权臣。后因为其言不能用,辞官归乡。1912至1913年度民国之初,以及1917年张勋复辟前后,他都积极进行过阴谋复辟清廷的活动。1922年4月病死,年五十三。 胡思敬熟谙清末掌故,著述甚丰,有《退庐诗集》、《退庐文集》以及大量属于史部的撰述,如《戊戌履霜录》、《丙午厘定官制刍议》、《审国病书》、《大盗窃国记》、《圣武记纂误》、《盐乘》、《国闻备乘》等。 《国闻备乘》是胡思敬在京为官期间随时记载、陆续撰写而成的,这在胡思敬写的《自序》中可以验证,即:“予趋职之暇,时有所记,久之遂成卷帙”。目前,我所看的这本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国闻备乘》是由后人顾菊英在胡思敬手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国闻备乘》不是一部系统的历史撰述,它是以笔记的形式分条记载了清季掌故、轶事,并且穿插了作者评述史事的札记。该书共四卷,每卷之内又有众多小条目,各条皆有题目,叙事翔实、细致,保留了较多的客观记载。因此,后人评价《国闻备乘》是研究清末政治的重要参考史料。 我在阅读《国闻备乘》的过程中,发现这本书记述了许多官方史籍所没有记载的内容,为我了解清末的一些事实提供了重要资料。在这本书中记述了许多宫廷秘事,其中涉及慈禧太后的甚多,如卷一“文宗遗命得人”、“慈安防患之密”、卷二“文锡”、卷三“宫纬疑案”等条,作者通过“西后忌慈安久矣,无疾暴崩,宜外言之啧啧也”,“烛影斧声,遂成千古疑案”,“孝贞显皇后(即慈安太后)、孝哲毅皇后、德宗景皇帝、醇亲王奕、珍妃五人之死,外廷皆有异言……孝贞暴崩,群臣临视,十指甲俱紫,疑有变,然无敢言者……”这几句话向我传递出慈禧太后暗地害死慈安太后的传闻。这是我之前所不知道的,因此感到很惊讶。 在《国闻备乘》这本书中,胡思敬重点记述了清末官场状况。如卷一“调任”指出州县官的调任完全以政府的爱憎为转移;卷二“商部捷径”、卷三“北洋捷径”说这两处官员升迁要职,十分快捷;卷三“宦途异数”讲清末官员任命,已经

师大读书笔记考核方式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积极贯彻落实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我校决定颁布《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办法》提供了143种学生应该阅读的经典名著目录,分为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类和教师教育类五部分,其中文学部分38种,哲学部分34种,历史学部分31种,艺术类部分10种,教师教育类部分30种。 第三条我校本科生应在学好所修课程的同时,有选择地认真阅读《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能力和素质。 二、成绩考核 第四条学生必读书目成绩考核采用平时考查和毕业前考查 两种方式,具体由本科生导师负责。平时考查由学生所在院(部)组织实施,一般应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毕业前考查由院(部)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期中进行。同时,学校将组织校督导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于平时和毕业前进行随机考查。

第五条学生应在《办法》中认真选择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籍进行阅读。每读完一种书,要认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从《办法》所规定的书籍中选读10种书籍,其中从文学、哲学、历史学和艺术类、教师教育类各部分中选读的书籍均不得少于2种。汉语言文学、历史学、音乐学和美术学专业的学生须在所学专业以外的书目中选读,完成读书任务,经考查合格,可取得2学分。 第七条学生每学期选读的书籍不得少于2本,其中一本为精读书目。学生在学期初应向本科生导师提交个人学期读书计划,并定期向本科生导师汇报读书进度。 第八条本科生导师应做好学生读书的指导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阅读建议,定期检查学生读书进展情况,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读书计划,在学期末审阅学生读书笔记或小论文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读书讨论会。 第九条各院(部)应组织本科生导师做好学生阅读必读书目的年度考核工作。考核内容为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或小论文,考核成绩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等。 第十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如果能读完2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并通过有关学院指定教师的检查,学校发给“文化名著阅读证明书”;如果能读完50种《办法》所规定的书籍,参加文学院、

从晚清到民国(解读版)

从晚晴到民国(解读版) 1.导读:唐德刚先生也就是个“大嘴巴” 一本《中国近代史》书稿得“导论篇”,居然单独成了一本书。这种事,也就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能干出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描述宋教仁:“少年气盛,精力过人,心比天高,自命不凡,又生个倔强得个性,与右派大嘴巴。吧啦吧拉起来,听众掌声如潮,欢声雷动,使政敌听来,就真以为她就是拔毛成兵得齐天大圣了。”——瞧到这段,哑然失笑。唐先生说宋教仁就是大嘴巴,她自己又何尝不就是呢?当然这里得大嘴巴绝无贬意,相反,那就是学识渊博、点豆成兵、思如闪电、笔如游龙才能形成得大珠小珠落玉盘得话语气势!正就是由于这种气势,这导论最后成型为这部38万字得《从晚清到民国》。 唐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但就是瞧书要瞧代表作,特别就是《从晚清到民国》,讲得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到今天还没有完成得转型,与我们得当下密切相关,不读不显得咱太傻吗?鸿篇巨著读不来,至少读读我得解读版嘛!欧了,我们可以开始了。 2.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综论

唐德刚认为,历史就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得潮流里,转型期就是个瓶颈,就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得性质,就就是两千年一遇得“社会文化大转型”,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历史三峡”终有通过之日。从此扬帆直下,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得太平之洋。 未来得太平之洋就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进入?最后交代。只说,从社会经济史得角度瞧,我们鸦片战争以前得中国史,几乎就是千年未变,而鸦片战争后,则几乎十年一变。谁干得?“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就是个嘛玩意儿?唐德刚说,中国一般史家都会肯定帝国主义就是近代中国得万恶之源,马列派得史学家,更会概念化地解释曰:帝国主义之所以为万恶之源,乃就是由于它就是资本主义得最高阶段。 这些说法不为西方汉学权威所接受。比如当今剑桥学派得开山宗师费正清,认为所谓得“西方帝国主义”在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它只就是由于革命话语系统得渗透,而嵌于我民族心理上得一种幻觉——虽然她们也并不否认日本对中国得侵略就是不折不扣得帝国主义。日本战败之初,也有忏悔心态来着,可就是后来居然有了进出论者,把侵略中国说成“进出中国”!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读书笔记详解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读书笔记近代以来,中国几经战火摧残,不论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英鸦片战争,还是随后而来的第二次中英法鸦片战争以及中法战争,都无一不意味着,中国不再似“康乾”般强大。但在这一系列战争之后,满清的统治阶级似乎并没有真正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而只是“天真地”以为“狮子打了一个盹”,并且相信“狮子”总会苏醒。但是,中国在三十年以后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再次失败,使统治阶级大为震撼。一直以来被中国称之为“倭寇”的东洋小国日本,持着“现代化”的武器,大刀阔斧的向中国袭来,而中国在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下创办的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战果”,掩不住“统治阶级”日益腐朽的面目,亦挡不住昔日不足挂齿的“手下败将”;最终中日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收场,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跌到新低,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天朝上国”的“美梦”,“狮子”还未苏醒,便已“遍体鳞伤”。 石泉先生的《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正是基于这场战争而作。在自序中,老先生说道:“私意颇欲就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内政背景进行探索:何以中国同日本同于19世纪60年代起步效仿西方,而二十余年后,以甲午战争为标志竟乃成败判然,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皆因之发生重大变化,下启我国此后更为动荡之历史新阶段?拟寻究其所以然之故。”石泉先生通过分析战前、战后中国之政局变幻,以“明其所以为近代史上一转捩点之故,以求与远东国际局势之演变相表里。”

“中日甲午战争,无论就远东国际形势,或就中国国内局势言之,皆为近代史上划时代之大事。”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远东国际均势被破坏,中国国际地位日益下降,而日本则成为远东强国。同时,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也以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破产。 《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全书共有六个章节。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也即第一章:甲午以前政局概观。讨论了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内部政局的状况。在这一时期里,首先,“洋务运动”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和以“清流士大夫”为代表的守旧派之间的“摩擦”中艰难发展。洋务派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创办了一系列“兵工厂”,其中尤以李鸿章创办之“轮船招商局”为最;在海防、海军、军舰等方面亦颇有建树在轮船、电报、铁路等交通事业方面以及与之相关的煤矿业方面也取得不朽成就;但,此“一切大小事物之创建,几无一不遭士大夫之批评与反对者”。其次,在白莲教和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期间以及之后,统治者为尽快解决事端,不断放权于汉族将领,使得汉族将领在军队中的势力日益扩大,而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地方军队不再是“中枢所能遥制”,这不可避免引起了满清统治者对汉族新兴势力的猜忌与防范。最后,宫廷矛盾与朝臣党争也很激烈。形成两宫太后、亲王之“后党”,德宗一列之“帝党”,以及各“党”之间内部相互斗争的局势。 第二部分论述了甲午战争期间满清政府内部政局的变化。中日甲午战争以朝鲜“东学党起义”为导火线,中军与日军先后出兵朝鲜,

剑桥中国晚清史读书心得

读完这本书,首先最直接的是全书给予我一个对于晚清帝国的基本概况,丰富了我对于晚清时期的基本史实,并且能够将历史认识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该书从清帝国中晚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疆域结构上都提供了深入的介绍,从多个方面叙述并分析了历史的进展,以及对当代的影响。书中作者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不会对这些问题再以简单化的眼光来看待,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观察这一时期,而且有一些新的认识,对于今后我在其他类似此种问题的研究中,也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晚清至中国现代的历史,无论从历史轮廓还是具体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成长历史中,其实已经受教太多,有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甚至是耳熟能详,因而,读这一时段的历史,不 物,我们的历史教材已经讲述了太多,重新介入这段历史的学习,需要的是进入历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至少是自己的对这段历史的一个全新的认识,而非还是停留在中学教科书上的水平。 整体说来,剑桥晚清史(上)是一本比较易读的史书,除了开篇有些语句翻译之外。这本书 传教活动及其影响。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当是彻底颠覆了历史线条化的教条式书写。这就是这样一本由西方汉学界编著的晚清史的可贵之处。比起中国内部的任何一方,它的自身利益色彩无疑是最淡薄的。这赋予了本书少有价值偏向的中立性。同时,它身处局外,更能将晚清与清朝前期以及更久远的传统中国视作一个整体。

以来,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关于晚清整个统治集团,几乎是被贴上了腐败、昏庸无能等等标签,可以说,晚清的代名词就是屈辱、腐败、懦弱。我们的民族,将一百年的落后、屈辱、失败、血泪,很是快意又轻松地一股脑推到满清统治集团身上,他们是历史和国家的罪人。又或者到了后来,当这一罪人集团伏罪了,此时的历史还是需要这么述说,因为需要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尊严和执政党的“理所当然”.“正统”。我们几乎从来不见在我们的史书上有对晚清统治集团中任何一人的赞美,哪怕是中肯之词。 后来者,下一个结论或做一个判断是容易的。但当时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他能做出 港跟南宋对金割地有什么不同?新开通商口岸跟与俺答汗的互市有什么不同?采用西式武器与胡服骑射有什么不同?在现代人眼中,它们有本质上的差别,但当时人却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从晚清至民国,为了我们这个国家的存亡与自强奔走不息的何止一代人,又何止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无论是满清王朝的恭亲王、文祥、乃至同治、光绪这些清帝,还是汉族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在内忧外患的历史窘境中,在历史的有限视域里,始终有那么多的奋发图强而不是昏聩腐败的政治家与改革家在励精图治,试想,将后来被奉为时代英雄的任何一位放到他们所处的时代与位置,谁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呢? 19世纪至20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从近现代蜕变的阵痛期,如果说,与现代化的接轨是时代的胜利,那么这个胜利,绝不是仅仅是康有为、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这几个简单搭建的,恰恰相反,这份胜利,应该是从晚清一步一步走来,现代化的历程正是由他们开启的。只是前人播种,后人收割,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罢了。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新教材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 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综合检测(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辛亥革命与中 华民国的建立 A卷——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中外关系史上,某条约是中国由天朝时代转入条约体制时代的界碑。这个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选A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由天朝时代转入条约体制时代的界碑。 2.2018年4月,疑似圆明园被劫掠的青铜器文物“虎蓥(yíng)”在英国拍卖,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表声明谴责这一行为。如果虎蓥确系为圆明园文物,它被劫掠应发生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解析:选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在圆明园劫掠了大量文物,并火烧圆明园。 3.近代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扶清灭洋” D.三民主义 解析:选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出台《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人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4.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求强”“求富” C.顺应世界潮流D.实现中国近代化 解析:选B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求强”“求富”。 5.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 ) A.“致远”舰B.“定远”舰 C.“靖远”舰D.“经远”舰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33653320.html, 晚清民国的苛捐杂税 作者:梁发芾 来源:《同舟共进》2019年第08期 中国历史上,官府和官吏巧立名目向百姓进行额外征收的事,是非常常见的。但在晚清民国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以至于有人用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剩屁无捐”来谴责苛捐杂税之繁多。丛生的苛捐杂税,大概是晚清民国近百年财政史的独特风景。 从自愿之捐到强迫之捐 “捐”的意思本来是舍弃、献出,一般是人们主动、自愿作出的行为,早些时候,捐”与官府的征收无关,不是一项税收或税收的别名。如捐款,就是放弃钱款所有权,把钱款送给他人,帮助他人。通常所说的捐款,有两个较为本质的特点,一是自愿性,二是无偿性。这两个特点,把“捐”与税收较好地区分开来。即使是向朝廷“捐”献,和纳税一样是无偿地献出钱物,但税收是强迫而无偿的,捐”则是自愿而无偿的。 到了明清,尤其清朝朝廷发明了一种成熟的筹集资金的方式,叫做“捐纳”或“捐输”。这种制度的概要是,未考取功名或未当官的读书人,或者已当官的官员,以及受处分被革职的官员,通过给朝廷捐献些银钱,就可得到朝廷授予的功名、身份、官衔,或者得到优先录用、晋升的机会,或者在犯错误后被优先免除处分、优先起复任用的特权。这本质上属于卖官鬻爵或特权交易,当然比卖官鬻爵的范围还要大一些,朝廷出卖的不仅仅是官爵,还包含获取特殊便利可能性的资格等。而到了晚清,一些由官府进行的向民间的强制性征收,虽然仍叫做“捐”,但它既不是自愿的,也不是有偿的,完全沦为强迫而无偿的征收,与税收完全失去区别。晚清就出现了“捐税”的说法,《太平天囯歌谣·百姓不空半文债》:“清兵‘好’,清兵‘好’,弄得百姓吃不饱;卖掉棉衣交捐税,晚上睡觉滚稻草”,可见,“捐税”一词那时已经出现了。 既然“捐”已经变成了强制性的税,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叫做税,还仍然要叫做捐,或者捐税呢?这主要是因为,后来成为强制性征收的“捐”,在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按照“捐”来征收的,具有一定的自愿性,所以相沿以“捐”称呼,而且它是临时性征收的,不像税收那样长期固定。另外,清朝在康熙时就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此政策成为祖制,后来的各项临时征收等都不能突破这项祖制,不能获得合法的税收资格和待遇。有这样的限制,那些“捐”即使已经成为了税收,也无法取得正税的地位和身份。 厘捐是苛捐杂税的集大成者 捐税的出现,仍然应该从太平天国战争和为此征收战争经费说起。 太平天国兴起后,迅速占领了最为繁荣富庶的江南地区,并以南京作为首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大清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地,这些地方被占领,在财政上对于清朝统治的影响非常严重。

《晚清第一相李鸿章》读后感

读《晚清第一相李鸿章》有感 班级:12软件4班姓名:刘晓健学号:201200301150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徘徊在软件园校区的图书馆,拿出这本富有历史沧桑的书籍,映入眼帘的便是恢弘大气的书名和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这一下子便吸引了我的眼球,读一本这样的历史小说想必是极好的事情,结果也的确是这样。 打开百度,输入“李鸿章”,在百科里面,有长达十数页的篇幅介绍这位晚清重臣,足以看出李鸿章肯定是一个奇闻轶事众多的名人,也可以了解其对晚清的重要影响。 怀着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晚清第一重臣的敬畏,我开始翻阅《晚清第一相李鸿章》,很快就被其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渐渐的,我发现这不仅是小说,更是历史——是一部用小说的笔法忠实反映王朝走向没落的晚清史。 我们李鸿章并不陌生。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多年来却又颇具争议。他是晚清重臣、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亲手创建了北洋海军,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前期。李鸿章在宦海中几经沉浮,争议纷纭;盖棺后对其千秋功罪也难有定论。但在以前的教科书及某些辞书中对其都持否定评价,因为《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上签名的正是阁下,加之,镇压太平天国他居功至伟,毁掉北洋舰队他难辞其咎,种种历史无不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有辞书称其“是中国近代史上媚外卖国的典型人物”。但这位中堂大人到底是“英雄”还是“卖国贼”呢?读完这本小说,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历史本身是复杂的,从古至今总有人把历史当成可以任意搓揉的泥巴,不是掩盖就是歪曲历史真相。而在我看来,本书作者余云叶创作出来的这部作品,真正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从网上得知,他为了写这本书,光在国家图书馆就泡了数月,几乎收集了所有有关李鸿章的史料,也请教了不少专家,并沿李鸿章当年的重要足迹,考察采访了天津、保定、山东、安徽、江苏、江西、广东等十余省市,耗时3年,数易其稿。只看在余先生的认真劲,也可以想象出这本书有多优秀。 本书从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李鸿章进京考中丁未科进士(时年24岁)写起,按时序一直写到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李鸿章去世。以李鸿章的为官生涯为主线,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悬念叠起,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李鸿章那充满危难惊险而又屡屡逢凶化吉的一生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历史背景波澜壮阔,在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官场的激战中,让人时不时地为主人公的成败捏一把汗的同时,却又在残酷鏖战、血腥风雨的间隙,时不时地享受着师生间深厚的交情、同窗间真挚的友情、家人间浓浓的亲情中传递出来的那份感动、喜悦与温馨…… 李鸿章的一生以做曾国藩幕府的一只鸿鹄、建立淮军联手湘军一起镇压太平天国为起家,通过剿灭东西捻军屡建奇功、查办贪污贿赂案件左右逢源、开展洋务运动有声有色……,为自己的仕途添上了一块又一块稳稳当当的铺路石,于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在读此书中,我也有所思考,在晚清时期,究竟是什么让李鸿章的历史地位顿

剑桥晚清民国史

上海大学2013~2014学年冬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读书报告 课程号: 0200R215 课程名称:《剑桥晚清民国史》与中国近代史论文题目:末日穷光----光绪帝的悲哀 任课教师:严泉教师号 1000 学生姓名:穆玥学号 12122966 成绩:

末日穷光----光绪帝的悲哀 【摘要】要说晚清时期对中国近代化起到影响的历史人物,慈禧,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这些肯定是举足轻重的。但我今天想谈谈一个悲哀的存在——光绪皇帝。虽然光绪帝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决策都以失败告终,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改变历史所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权力改革自保 光绪的先皇同治皇帝死后没有儿子,慈禧为了能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亲自指定醇亲王的次子,也是自己妹妹的亲生子,过继于咸丰帝,名义上继承咸丰帝而非同治帝的皇位,以维持咸丰帝的皇统和父死子继的法则。年仅4岁的载湉(光绪本名)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 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意思是说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饮食寒暖没有人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没有母爱,没有童年的欢乐。这些综合起来致使光绪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清朝皇室规定,皇子6岁上学,光绪二年,光绪皇帝开始上学读书。慈禧给他选了师傅,一个是内阁学士翁同龢,另一个是侍郎夏同善。刚上学的时候,他不习惯,就哭、闹、发脾气,翁同龢、夏同善就报告慈禧。慈禧说你们再好好开导一下皇上,开导还是不听,发了脾气以后就摔书本。所以把他生父醇亲王奕譞找来,到毓庆宫来帮着照顾小皇帝读书,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比较习惯了。小光绪学习很用功,他还是比较聪明的,字写得也可以,也能做诗,后来文章也不错。光绪15岁的时候,写了一篇御制文,里面有几句话:“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因为他受了一种帝王教育,特别要强调“仁爱”之心。按说皇帝在14岁的时候就应该亲政了,然而慈禧说再等一等,等到光绪十三年,虚岁17岁了,才让光绪亲政。 虽然光绪帝经历了中法战争、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和筹备立宪等晚清重大的政治事件,但前期年纪尚小,后期被软禁瀛台。因此,他实际参与并主持的只是一个战争和一个运动,前者即中日甲午战争,后者即戊戌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