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2013年第17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andTechnologyManagementResearch 2013No畅17

收稿日期:2012-12-07,修回日期:2013-03-11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技术创新中的标准锁定效应及反锁定规制研究”(11BJY0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

金项目“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研究”(2012HGXJ0084)

doi:10畅3969/j畅issn畅1000-7695畅2013畅17畅015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陶爱萍,宗查查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环境支撑三方面构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

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上升并加速提高的趋势,技术创新投入及专利制度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评价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95(2013)17-0072-04

MeasurementandEvaluationof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nAnhuiProvince

TAOAiping,ZONGChacha

(SchoolofEconomics,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Evaluationindexsystemof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sconstructedonthreeaspects:technologyinnovationinvestment,technologyinnovationoutput,environmentsupportoftechnologyinnovationbyusing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tomeasureandevaluate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nAnhuiprovince.Theresultshowsthat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nAnhuiprovinceoverallistendingrisingandaccelerating,technologyinnovationin-vestmentandpatentsystemhavegreatinfluenceson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Basedontheresult,somerel-evantpolicyrecommendationsareprovidedforfurtherpromotingindustrial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inAnhuiprovince.Keywords:industry;technologyinnovationability;measurement;evaluation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的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得到巩固,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业产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与评价,有助于认识安徽省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劣势,从而发掘安徽省科技创新的潜力;有助于找出影响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促进安徽省工业的发展和赶超。1 研究综述

测度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是关于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研究也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1畅1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意大利在度量其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时采用了专利、技术贸易、高技术产品出口3个指标。日本科

学技术厅推荐的指标有专利、技术贸易、技术密集

产品输出、制造业总附加值等。欧盟理事会提出的欧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由4类17项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的指标组成,4个类别分别是人力资源、新知识的产生、新知识的转移和应用以及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市场。魏江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设计和开发了包括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配置、技术创新支撑、技术创新管理和技术创新

产出为主体的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1]

。魏后凯从知识创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活力、技术创新绩效和创新支撑能力等6个方面,采用200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以及20项指标测算了各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

指数[2]

。1畅2 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方法,从区域、工业、企业等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刘友金、李洪铭等采用聚类方法对我国31

个省市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

。范德

陶爱萍等: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成、周豪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

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4]。邵云飞、

唐小我等通过建立线性模型,从技术创新投入、技

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过程三方面对全国31个省市

区的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线形实证分析[5]。黄永兴

基于因子分析法和理想解法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安

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评

价[6]。李旭峰运用DEA中的CR模型,从横向、纵

向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状况,

对湖南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进行了评价[7]。

范一、张凤鸽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西部各省市

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8]。潘晓君、

张良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包括福建省在内的东南沿

海11个省市区的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

价[9]。任瑞、陈红利用密切值法模型对山西省的工

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10]。

2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相

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系统。结合1995—2010年安徽

省省情和统计数据的可采集性,参照国内外有关技

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文献,构建了包括

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三个层次的工业技术创新

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因素层包括技术创新投

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

力三个因素,这三个因素下面又分设10个指标构成

指标层(如表1)。

表1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

目标层因素层指标层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

投入能力

科技活动人员占工业企业全部职工人数的比重(X11)

R&D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X12)

科学家、工程师数量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X13)

技术创新

产出能力

专利授权数量(X21)

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22)

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X23)

技术创新环境

支撑能力

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数量(X31)

技术市场交易额占GDP的比重(X32)

企业投入资金占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X33)

政府投入资金占科研经费投入的比重(X34)

3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3畅1 测评方法及结果

根据表1,收集了1995—2010年间各指标的相应数据,主要数据来源于枟安徽省统计年鉴枠、枟中国统计年鉴枠、枟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枠。

本部分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终结果是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值,综合反映了1995—2010年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以及各指标因素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

首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将所有指标正指标化并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Factor过程对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至表4)。

表2 相关系数矩阵

ZX11ZX12ZX13ZX21ZX22ZX23ZX31ZX32ZX33

ZX34ZX111畅000畅753畅342畅750畅318畅438畅805畅866畅749-畅540

ZX12畅7531畅000畅481畅266畅775畅590畅263畅555畅249-畅370

ZX13畅342畅4811畅000畅044畅283畅496畅053畅487畅250-畅669

ZX21畅750畅266畅0441畅000-畅094畅099畅931畅706畅804-畅357

ZX22畅318畅775畅283-畅0941畅000畅543-畅203畅035-畅289-畅011

ZX23畅438畅590畅496畅099畅5431畅000畅111畅313畅005-畅266

ZX31畅805畅263畅053畅931-畅203畅1111畅000畅765畅892-畅456

ZX32畅866畅555畅487畅706畅035畅313畅7651畅000畅838-畅660

ZX33畅749畅249畅250畅804-畅289畅005畅892畅8381畅000-畅545

ZX34-畅540-畅370-畅669-畅357-畅011-畅266-畅456-畅660-畅5451畅000

表3 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

Component

InitialEigenvaluesExtractionSumsofSquaredLoadings

Total%of

Variance

Cumulative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ve

%15畅19451畅94151畅9415畅19451畅94151畅94122畅50525畅05476畅9952畅50525畅05476畅99531畅15511畅55088畅5451畅15511畅55088畅5454畅4964畅95793畅502

5畅2652畅65496畅156

6畅2032畅03098畅186

7畅090畅90199畅086

8畅048畅48599畅571

9畅031畅30999畅880

10畅012畅120100畅000

表4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Component

123ZX

11畅952畅069畅246

ZX

12畅660畅640畅251

ZX

13畅506畅492-畅638

ZX

21畅786-畅430畅293

ZX

22畅178畅861畅375

ZX

23畅431畅670畅046

ZX

31畅833-畅479畅198

ZX

32畅938-畅091-畅097

ZX

33畅834-畅482-畅066

ZX

34-畅703-畅064畅586

由表2可知,所选取的各指标因素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因此进行主成分分析是必要的。一般来说,为了达到降维的目的,我们仅提取前几个主成分。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个因素相关指标存在着3个较大的特征根,即5畅194、2畅505和1畅155,

37

陶爱萍等: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他们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达到了88畅545%(即为累积贡献率),超过了85%,因此我们提取前三个主成分来分析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表4(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中可以看出,指标因素X11、X12、X13、X21、X31、X32和X33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因素的信息;指标因素X22和X23在第二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二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因素的信息;指标因素X34在第三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三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因素的信息。因此我们用这三个新的变量取代原来的十个变量。

用表4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便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因素所对应的系数(这一步骤可以在SPSS上操作完成),并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F1=0畅418倡ZX11+0畅290倡ZX12+0畅222倡ZX13

+0畅345倡ZX21+0畅078倡ZX22+0畅189倡ZX23+0畅366倡ZX31+0畅412倡ZX32+0畅366倡ZX33-0畅308倡ZX34

F2=0畅044倡ZX11+0畅404倡ZX12+0畅311倡ZX13

-0畅272倡ZX21+0畅544倡ZX22+0畅423倡ZX23-0畅303倡ZX31-0畅057倡ZX32-0畅305倡ZX33-0畅040倡ZX34

F3=0畅229倡ZX11+0畅234倡ZX12-0畅594倡ZX13

+0畅273倡ZX21+0畅349倡ZX22+0畅043倡ZX23+0畅184倡ZX31-0畅090倡ZX32-0畅061倡ZX33+0畅545倡ZX34

用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为:

F=0畅288倡ZX11+0畅315倡ZX12+0畅141倡ZX13+0畅161倡ZX21+0畅245倡ZX22+0畅236倡ZX23+0畅153倡ZX31+0畅214倡ZX32+0畅120倡ZX33-0畅121倡ZX34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计算得出综合主成分值,即为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值F

3畅2 测评结果说明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结果是一个相对值,表明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的相对进程。由图中的F综合值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从1995年至2003年,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测度值变化较大,但从2003年开始,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测度值稳步上升,这表明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

力在不断地增强。

由技术创新能力主成分综合模型可以看出不同技术创新指标因素在技术创新能力测评中的权重及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技术创新的人员和经费投入数量、高技术产业产品以及新产品的数量等对于安徽省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影响,相比于政府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企业资金的投入对于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更为重要和明显,同时专利制度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测度结果,为进一步提升安徽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工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已经愈发成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中人员和经费投入的主体。国际上一个定性研究的结论显示:R&D经费投入强度小于1%,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可以勉强维持;达到5%以上,才有竞争力。2009年,安徽省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畅71%,其中,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为0畅99%(来源于安徽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畅ahtjj畅gov畅cn/),可见安徽省大中型企业多属于“难以生存”类。因此要加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活动经费,确立企业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等在内的多元化、全方位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同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体系。政府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的同时,应主要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利用相应的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

二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1985—2011年,安徽省共申请专利160339件,排名仅居全国14位;授权专利83664件,排名仅居全国13位(来源于安徽省知识产权局枟2011年全省专利统计分析报告枠),专利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将知识产权贯穿于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从技术研发到技术成形、技术实施到技术成果的转化,每一步都要及时、有效地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创新主体要强化自身的知识产权意识,灵活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效应,不断提高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能力,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提升安徽省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陶爱萍等: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参考文献:

[1]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9):49-51

[2]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5):15-22

[3]刘友金,李洪铭,叶俊杰.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2):24-29

[4]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3):61-63

[5]邵云飞,唐小我,陈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线性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06,18(4):14-21

[6]黄永兴.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基于大中型企业视角的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24(4):453-457[7]李旭峰.湖北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5):67-69

[8]范一,张凤鸽,崔文姣.西部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68-70

[9]潘晓君,张良强.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2):145-149

[10]任瑞,陈红.基于密切值的山西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1):33-34

作者简介:陶爱萍(1970—),女,安徽枞阳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宗查查(1989—),女,安徽濉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上接第71页)

[6]姚树俊,陈菊红.基于服务能力的产品服务化供应链协调对策研究[J].软科学,2011,6(11):56-60

[7]马德功,杨陈晨.成都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体制改革,2011,3(6):174-177

[8]CARLOSMENA,MARKJOHNSON.Supplychainmanagementforoutsourcingproduction[J].IndustryCaseStudy,2008,14(1):27-39

[9]GGROSSMAN,EHELPMAN.Integrationversusoutsourcinginin-dustryequilibrium[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2011,5(2):123-128

[10]蒋艳辉,李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政府作用的有效性[J].经济经纬,2012,5(6):67-73

[11]EROSSI-HANSBERG.Tradingtasks:Asimpletheoryofoffsho-ring[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5,3(5):26-32[12]HANIIMESAK,JOEMPULLIS.Onoptimalservicecapacityalloca-tionpolicyinalladvancesellingenvironmentincontinuoustime

[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10,11

(203):505-512[13]易志高,潘镇.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新趋势及特征[J].现代经济探讨,2011,4(9):46-50

[14]王根蓓.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的演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7(11):71-80

[15]JJOHANSON,JVAHLNE,GHHANSON.Productivitymeasure-ments,outsourcinganditsimpact[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11,11(8):76-83

[16]GMGROSSMAN,EHELPMAN.Optimalintegrationstrategiesfortheoutsourcingindust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

2012,5(6):37-46

[17]张皞,王柏玲.大连服务外包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1,6(5):67-69

[18]赵晶.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力对离岸发包方需求决策影响[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10):66-74

作者简介:杨传明(1979—),男,山东莱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技术经济学。李晓峰(1952—),男,河北南和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张思嘉(1991—),女,江苏苏州人,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

57

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作者:陶爱萍, 宗查查, TAO Aiping, ZONG Chacha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13(17)

参考文献(10条)

1.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09)

2.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4(05)

3.刘友金;李洪铭;叶俊杰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1(02)

4.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6(03)

5.邵云飞;唐小我;陈光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线性实证分析[期刊论文]-管理评论 2006(04)

6.黄永兴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基于大中型企业视角的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04)

7.李旭峰湖北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绩效的评价[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8(15)

8.范一;张凤鸽;崔文姣西部地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期刊论文]-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8(02)

9.潘晓君;张良强福建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及分析[期刊论文]-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0(02)

10.任瑞;陈红基于密切值的山西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2011(01)

引用本文格式:陶爱萍.宗查查.TAO Aiping.ZONG Chacha安徽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与评价[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13(1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