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同步训练: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同步训练: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同步训练: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附答案)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同步训练: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附答案)

同步检测六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渐.染(jiān)透彻.(chè)卑.劣(bēi)畏葸.不前(sī)

B.雇佣.(yōng)桎梏.(gù) 囿.于(yòu) 骁.勇善战(xiāo)

C.赝.品(yàn) 谥.号(yì) 藐.视(miǎo)暴殄.天物(tiǎn)

D.翘.首(qiào) 劲.敌(jìn) 沉湎.(miǎn)人才济.济(jǐ)

B解析:A项,“葸”应读“xǐ”;C项,“谥”应读“shì”;D项,“翘”应读“qiáo”,“劲”应读“jì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汇合云宵赋予穷困潦倒

B.谴责热忱周详有条不紊

C.愤懑荒诞花费绿草如荫

D.取谛臆造匮乏布衣草履

B解析:A项,“云宵”应为“云霄”;C项,“绿草如荫”应为“绿草如茵”;D 项,“取谛”应为“取缔”。

3.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他______这个已经成立并需要马上开展工作、但还不得不非法进行活动的党,利用一切机会去扩大并加强同工人群众的联系。

(2)特别使他感到不满足的是,自己还没有充分______新近的英国文献和这些文献所依据的经济实践和政治实践。

(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______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A.督促熟习驱除

B.敦促熟习祛除

C.督促熟悉祛除

D.敦促熟悉驱除

D解析:敦促: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请注意。督促:指监督推动,使事情做好,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有促使别人去做的意思。熟悉:侧重知道得详细、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赶走,除掉,一般指具体的东西。

4.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地过去了,情况日益清楚地表明,在正义者同盟和其他工人组织中进行一次思想上的澄清工作是多么刻不容缓

....。

B.马克思认为自己在这几个月里为加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做的一切,是和山雨欲来的

欧洲革命,特别是迫在眉睫

....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C.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之初,由于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马克思以一当十

....,才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D.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学者,是科学真理孜孜不倦

....的探索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早的发现者,而且还是一位热情的革命代言人、英明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和策略家、无产阶级群众解放斗争的领导者。

C解析:C项,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

5.(2009山东潍坊高三期末考试,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面对金融危机,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对党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考验,是对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B.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但办学秩序较乱,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下阶段要对民办幼儿园收费、质量监管、准入等问题进行规范。

C.法国总统萨科齐不顾中方的强烈反对,与达赖会晤,其举动轻率而又短见,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法关系。

D.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海峡两岸终于实现了直接“三通”,这是两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掀开了中华民族发展史崭新的一页。

D解析:A项,前后不对应,应在“变压力为动力”前加“能否”;B项,语序不当,应将“准入”移至“收费”前;C项,“短见”是名词,不能作谓语。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克思忠于自己在“德国年鉴”所发布的“向德国制度开火!”的口号,从布鲁塞尔就近密切注视着德国局势的发展,特别是普鲁士王国局势的发展。

B.面对着已经露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无产阶级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C.在为同盟代表大会做好准备的同时,马克思一刻也不曾忘记,在政治上最成熟的工人当中还要做很多工作,才能使他们接受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

D.正义者同盟于1840年在伦敦建立的一个合法组织——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的会员们对马克思表示衷心的热烈欢迎。

A解析:“德国年鉴”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7.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入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D.⑤③②④⑥①

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著作,②由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④⑥分析鲁迅的精神,①总结语段。

二、阅读理解(4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10分)

同盟的第二次代表大会结束后,马克思于1847年12月中回到布鲁塞尔。恩格斯则重返巴黎。由于分居两地,山水相隔,给两人共同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党纲这一任务带来了不少困难。还发生这样的情况: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敦促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不过此时这部珍贵的手稿已在寄往伦敦的途中了。它是在伦敦比索普门利物浦大街46号的一家规模很小的印务所里印刷的。弗里德里希·列斯纳为付印做了各种必要的工作。卡尔·沙佩尔审阅了校样。在2月的最后几天里,《共产党宣言》出世了。外表并不华丽,是一本只有23页的小册子。印数也不过几百本,是直接送交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各个支部,然后再一手交一手地转发出去的。虽然这是一本篇幅不大的小书,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下的却是一部开创历史的著作,就开创历史的确切涵义来说,的确还没有第二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这部著作直至今天仍然显示,并且每天都在显示出它所蕴藏着的无比生命力。

什么东西使这部篇幅不大的著作具有这样的世界历史意义呢?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在这部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卓越的语言概括了1843年至1848年间得出来的科学见解和实际经验——包括整个工人阶级和他们本人的经验。他们还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作了扼要的系统论述。为了驳斥各种反对共产主义的谎言和诽谤,粉碎种种关于共产主义的传奇和空想,他们毅然公开宣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斗争方法

和斗争目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部纲领性文献是以扣人心弦的几句话开始的: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从这一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一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对抗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宣言的第一章论证了阶级斗争对推动人类历史前进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在其发端时期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曾对社会生活实行过革命的变革,那时资本主义还是进步的,但以后却不可避免地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经济危机和战争——这时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就是充分的证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描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本质和无产阶级在其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各个阶段的特点。他们详细阐明了: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也以不可阻挡之势不断成长,同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阶级斗争也越来越尖锐。马克思恩格斯由此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正以不可避免的必然性产生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组织起来。他们在政治上不断成长,并将意识到自己的权势和力量存在于本阶级的团结和革命的统一之中。阶级斗争的发展,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转变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8.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些方面强调了《共产党宣言》的“毫不起眼”?为什么这样写?(4分)

9.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伟大作品?(3分)

10.如何理解“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这句话?(3分)

8.外表不华丽;只有23页;印数只有几百本。

通过它的“毫不起眼”与“伟大历史意义”的对比,突出强调了它的“伟大”。

9.它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总结了共产主义者的科学见解和实际经验;它宣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斗争方法和斗争目标。

10.“幽灵”,虽然幽暗、悄然,却也灵动、迅捷;虽不可见,却也可感。这种说法形象生动,易于接受,比说“共产主义思潮”更有文学性。“幽灵”“徘徊”表现了共产主义在当时欧洲的处境,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还受到旧势力的排挤、打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6分)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同时,西方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研究更加深入。过去提起马克思,只说《资本论》和经济学;现在说起马克思,至少会说出《1844年哲学和经济学手稿》《法兰西内战》《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认为他贯穿哲学、经济学、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学和政治学。去年,英国和美国的两位学者发表同样的研究成果,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也是多类型的文学杰作。《资本论》完全可以当做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是一部未完成的文学大著。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选自2007年1月21日《南方都市报》) 11.下列信息不能支持文中所引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观点的一项是(2分)()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12.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4分)()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资本论》的文学多样性,表现在它可以当做一部哥特式小说、维多利亚情节剧、希腊悲剧或斯威夫特式讽刺文学来读。

F.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13.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4分)

14.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6分)

11.B解析:B项,恰恰是表明以前欧洲民间只是将马克思当做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看待。

12.CD解析:C项,原文“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不能由此推出布莱尔反对将马克思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D项,文章将马克思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并非说明“马克思的影响力”。

13.①欧洲学术界结束冷战思维,能客观冷静地看待马克思。②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欧洲劳工阶层。③欧洲学术界发现了马克思的多方面的魅力。④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得到显示。

14.(1)在全球化的今天,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在欧洲却受到重新认识和热烈追捧。

(2)①无论是民间还是学术界,都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影响中走了出来,能客观地对待马克思了。②还原了马克思的真实面目。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20题。(18分)

马克思之墓(节选)

南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做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从事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家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吗?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树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地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所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

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就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15.本文题目是“马克思之墓”,而文章前四段却写英国其他名人的塑像和海德公园中戴安娜曾经走过的几条路。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分) 16.第⑤段作者说“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结合文意,怎样理解作者的“感叹”?(3分)

17.文中写戴安娜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对表现马克思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18.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4分)

19.为了突出中心,文章中多有呼应对照的语句,请找出两处这样的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0.文章最后一段提及了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段中作者的思想感情。(3分)

)15.(1)意在与马克思墓的被冷落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2)意在表现世俗的心态和世人的浅陋。

16.马克思终生为平民奋斗,在死后却被众多平民冷落,人们的势利之心并没有因为马克思的呐喊而有所改变,这里的感叹中包含着作者内心的苍凉。

17.貌美,有平民精神,她的故事中寄托了众多凡人的白日梦。作用:衬托(烘托)。

18.(1)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被私有化,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2)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所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19.示例:呼应对照的语句: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

②“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一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纪念阿尔伯特的是在“海德公园里矗立”着的“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伦敦的某一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而“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

③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黛安娜王妃的故事,而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的马克思受到的却是平民的沉默。

④没有多少人知道阿尔伯特的生平事迹;“英国的BBC主持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二十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

好处:①②③句都是前后形成对比,衬托出马克思身后的寂寞。(③句还可答成:对马克思的冷漠,对权贵的热衷,表现了世俗的心态、世人的浅陋)④句世人承认马克思对世界有巨大贡献。

20.(1)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2)交代马克思后人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

三、语言运用(12分,每小题4分)

21.(2009天津河北区高三二模,23)请按照给定的开头和结尾对下面几个句子进行重组,使之成为一个单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删词语)。

①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②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

③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答: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参考答案:(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马克思把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对他的驱逐和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对他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地(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

解析:对句子的重组既要考虑句式的和谐,又要考虑语意的连贯。

22.依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生命是一张网页,你必须知道书写的内容和如何敲击键盘,这样才能操作自如,绘好人生画页。

参考答案: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生命目标和如何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生命是一艘船,你必须弄清到达的目的地和航行路线,这样才能把好船舵,不迷失方向。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结构上,要保留“生命是……,你必须……,这样才能……”;内容上要保持前后的一致,句子整体上要有意义。

23.下图是“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主题标志。该标志造型简洁生动,以“龙、长城、汉字‘文’(草书)”为基本元素,主色红色和黄色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了勇于创新,代表了文明和吉祥。请你针对这几个基本元素,阐述这个标志的含意。

参考答案:标志整体为草书“文”字,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表达了提高公民素质的含意;龙的形象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亲切感,也易于传播,动态的龙表明中国全民参与,积极投入到提升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中;长城的造型,代表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表现了通过“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达到保护旅游资源,增强公民文明意识,弘扬礼仪之邦文明形象的目的。

四、写作(5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成功人士在晚年曾感慨道:“回首昔日,留在我记忆中的并不是那成功的喜悦,倒是那曾经苦苦的追求,最能引起我的怀念。”

一位登山者说:“我登山是因为想看山顶的雪。”山顶的雪,牵引着每一个上山的人,只是每人都有自己选定的路径和方式。

追求产生于一种人生定位,追求的意义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请你以“追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确立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用自己选定的方式和路径去实践去追求,其中必然有感人的经历和深刻的体验。作文时可着眼于追求的意义,可立足于追求的目标,也可从追求的过程入笔;可记叙亲身经历,可发表议论,还可以通过虚构一个动人的故事,想象并展现追求理想的艰难过程和美妙结果。

参考例文:

追求是幸福的

追求一轮红日,便将强壮的身体化作了山峦去托起它;追求一个梦想,便将所有的心血化作了地平线去迎接它;追求一种成功,便将自信的力量化作风景去展现它。

追求者上路了,他头顶烈日脚踏黄土,让骄阳晒着黝黑的胸膛,让热浪夹着干燥的尘土,裹拥着向前走去。要走多远?不知道。要走多久?也不知道。

怀着那颗滚烫的心,浑身淌着坚毅的血,含着心中那个不灭的追求,他继续向前方走去。追求者走得沉着,走得坚定,走得执著,走得自信和勇敢。

追求者进入了戈壁,向沙漠走去,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年轻人,别向前走了,前方有碎石,会磨破你的双脚。”追求者粲然一笑:“前方是我追求的目标,那里有我的理想,什么碎石,什么粗砂,就让它们磨破我的双脚吧!就让那淌下的一滴滴血化成一粒粒的种子吧。待我找到甘泉,这里便是绿洲。”

他依旧不停息地向前走,依旧走得沉着、坚定、执著、自信、勇敢。可换来的仍是骄阳与热浪,追求者的双唇干裂了,脚磨肿了,他昏倒了,但在那依稀的视野中,他仿佛看到了绿洲,看到了希望,风沙对他说:“歇歇吧,胜利就在前方。”追求者说:“不!越是在最后,就越不能放松。只有坚持,才能找到真正属于我的胜利。”追求者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向绿洲爬去。

这便是追求者的生活方式,这便是生存者的生命轨迹,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才体会到一个真正追求者应该得到的,才体会到一个追求者的幸福。没有什么是可怕的,没有什么可以挡住追求的路!

你、我、我们,也在追求着各自的梦想,尽管我们的脚步还很稚嫩,我们的路还很漫长,

但是,只要我们像那位追求者一样锲而不舍,勇敢跋涉,那么,你的一次次勇猛搏击,必会换来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那时,我们就可以骄傲地说:我已用汗和泪甚至血构成了自己的完整人生,而且还拥有了最神圣、最珍贵的自信与尊严。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器物阶段的学习;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政治体制方面的学习;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层次的学习。五四运动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标签: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中国革命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大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早期的器物学习到政治体制学习的过程,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掀起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又一个新层次——思想文化层面的学习。但在先进的中国人一味地学习西方的时候,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人认清了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则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本文通过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探讨先进的中国人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转而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转变过程,并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来说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清帝国被动的进入了近代化进程,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甚至更进一步的认识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于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办议会﹑兴民权﹑闹革命,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发起的自强运动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发起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人不再也没有能力执行“以夷制夷”的对外政策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味地鄙夷﹑抵制﹑不接受到逐渐的接近﹑了解﹑学习,这些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也逐渐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着,并指导着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更为深刻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千年形成的社会观念、思想意识﹑民族心态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更新甚或丢掉。而中国人学习西方也经历了逐步深入的过程,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对西方的器物阶段的学习及其成果,在甲午海战中被敌人的炮火轰得灰飞烟灭。以戊戌变法为标志,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深化到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层次的学习了。辛亥革命则更为彻底的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自有历史以来有皇帝的时代。就在中国人欢欣鼓舞的时候,袁世凯的背叛和军阀割据的混乱埋葬了辛亥革命的光辉。 皇帝没有了,军阀来了;传统被推翻了,而新范式还没有建立起来。未来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呢?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的发刊词中,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六项主张〔1〕,

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华海建明英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得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禹锡执友B.裴度/亦奏其事 C.宗元革其/乡法D.请以柳州/授禹锡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偕()易()妻子()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2)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 4.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杨继盛七岁失母。庶母妒,使牧牛。继盛经里塾,睹里中儿读书,心好之。因语兄,请得从塾师学。兄言于父,听之学,然牧不废也。年十三岁,始得从师学。家贫,益自刻厉。 贬狄道典史①。其地杂番②,俗罕知诗书,继盛简子弟秀者百余人,聘三经师教之。鬻③所乘马,出妇服装,市田资诸生。县有煤山,为番人所据,民仰④薪二百里外,继盛召番人谕之,咸服曰:“杨公即须我曹⑤穹帐,亦舍之,况煤山耶!”番民信爱之,呼曰“杨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九)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③鬻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节选自《古文观止》,略改动) 【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②家:安家。③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灌水之阳,有溪焉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B.故更之为愚溪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皆山水之奇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大舟不可入也潭中鱼可百许头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作者文中说自己“愚”,他的“愚”和《愚公移山》中愚公的“愚”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训练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训练题 高考阅读 01-17 2044 高考语文现代文人物传记阅读训练题 福建四校2011届高三联考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口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

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马克思主义理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时代 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4.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书烈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和实践基础()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0.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1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1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13.“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5.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6.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1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出现和大批青年学生出国留学,出现了人数众多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他们在国外广泛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力。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人们能够用较为开放的心态来审视和对待西方各种政治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以后,在长时间里,其影响主要限于欧洲。孙中山、朱执信、梁启超等人虽也提过一下马克思主义,不过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与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国形成为一股有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不过,在开始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还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十月革命后,他于1918年7月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认定资本主义文明“当入盛极而衰之运”。在同年11月、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两文中,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

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五四运动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还只是李大钊这样个别的人物。马克思主义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才在中国传播开来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瞿秋白说:“中国人民几十年受剥削,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乏的民主主义的噩梦。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五四运动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第11天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1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 定义、阐述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含义: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 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在一切国家中胜利的科学,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 毛泽东:思想武器,理论依据 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蓝P1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的回答。 产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自然科学新发现:“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㈠社会经济根源黄P1 ㈡阶级基础P2 ㈢思想来源 黄P2-3 社会科新成就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的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个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黄P3-4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蓝P8 “与时俱进”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自我批判和后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丰富、发展。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用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认识马克思主义 3.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⑴理论联系实际⑵善于把握客观规律⑶高度重视、总结经验 发对将马克思主义神圣化、教条化、封闭化 题目: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3.谈谈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1、早期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在中国传播的? 答:一、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是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人。 1898年夏,李提摩太委托胡贻谷将英国人柯卡普撰写的《社会主义史》一书翻译成中文,题名《泰西民法志》,由上海广学会出版。这是第一部系统讲述欧洲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著作,也是中国近代出版的书刊中最早提到马克思名字及其学说的著作。1899年初在《万国公报》上由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笔述的《大同学》中所提及的“马克思”、“恩格斯”,只不过是在介绍颉德的社会进化论时的“夹带”而已,显然是西学东渐潮流中的附属品,不带任何的“阶级属性”和功利目的的。 在我国,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学者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对马克思及其学说做了最早介绍与评论。孙中山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做了一定宣传工作。马君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历史,并列举了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单。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和中国社会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由张继、刘师培等人发起,在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这让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了希望,使他们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之中。 苏俄政府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的和平外交政策。苏俄政府曾连续三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废除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建议两国建立平等关系,并表示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苏俄政府的对华态度与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压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好感,使他们同情十月革命,在感情上倾向于马克思主义。许多知识分子都认为俄国的国情与中国相似,中国革命应仿效俄国革命才能成功。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到1919年1月,李大钊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旗帜鲜明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在思想史上具有标界性的意义。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确信“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做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五四”期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的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由当时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决定的。这时,马克思主义一传入中国就开始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它要寻找自己的“物质武器”,而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以后迅速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也要寻找科学的“精神武器”,二者在实践中的有力结合,积极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广大青年与进步社团中,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明显趋势和思想主流,很快便涌现出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刘少奇、邓中夏、恽代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另外一批进步青年,如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周恩来、瞿秋白、蔡和森等人在其留学期间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项测试人物传记类(有标准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乙)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 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录毕,走送之()(2)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3)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 ) (4)既长,知其世家( ) (5)无从致书以观( ) (6) 色愈恭,礼愈至( ) 2.翻译 (1)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也。”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与“以中有足乐者”中的“以“相同的是( ) A 必以分人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以水沃面D不以千里称也 4.从宋濂和范仲淹的成功经历中,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至少谈两点)? 2、阅读《赵普》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高中语文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pōu)摒.弃(bìnɡ) 撰.写(zhuàn)苍劲.(jìng) B.雇佣.(yònɡ) 藐.视(miǎo) 校.样(jiào)诽.谤(fěi) C.颓.废(tuí)愤懑.(màn) 着.手(zhuó)亟.请(qì) D.热忱.(chén)囿.于(yòu) 栏楯.(dùn)模.样(mú) 项,“佣”应读“yōnɡ”;C项,“懑”应读“mèn”;D项,“楯”应读“shǔ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坐落辑捕迄今归根结蒂 B.分歧会晤蔓延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娓娓动听 D.缜密锁链秸秆响彻云宵 项,“辑”应为“缉”;B项,“漉”应为“辘”;D项,“宵”应为“霄”。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发表的演说而有条理,逻辑性很强。 (2)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3)两人详细了他们这些见解的依据,提请工人代表们讨论。 A.简捷祛除申述 B.简洁驱除申述 C.简捷驱除申诉 D.简洁祛除申诉

:直截了当,简便快捷。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祛除:除去(疾病、疑惧、邪祟等)。驱除:赶走,除掉。申述:详细说明。申诉: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处理的要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政党、团体成员等对所受处分不服时,向原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高考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共11项,2015年高考一下子减少5项,力度不可谓不大。取 消加分项目,显然是遏制乱加分的釜底抽薪 ....之策。 B.某化工厂车间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整个车间立刻变得一贫如洗 ....。 C.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 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 D.雷锋精神是一个民族艰难奋进中必须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改革创业举足轻重 ....的精神支柱,更是中华民族可以引以为豪的文明成果。 项,“一贫如洗”形容穷得一无所有。据语境,说的是爆炸破坏的厉害,不是指经济或生活方面,应为“一片狼藉”。C项,“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不合语境,此处可用“梦寐以求”。D项,“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据语境是说雷锋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与地位无关,应为“不可或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2014年12月12日下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闸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可缓解北方严重缺水的局面。 项,一面和两面不照应,“要激发这种潜能”应改为“能否激发这种潜能”;B项,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加“的”;C项,搭配不当,将“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改为“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遭遇大灾难”。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附: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引言:要概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就必须搞清楚社会科学的含义、范围及其界定等;就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内容及其意义等;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的具体的中国实际;就必须客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评价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理论。本论文将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一、关于社会科学的认识 科学是人类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实证性、开放性等特点。英美强调三分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强调两分法: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范畴指广义的人文科学。 (一)社会科学的性质及界定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广义的“社会科学”,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统称。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

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1]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 社会科学的特点,我采用的是百科收录的观点,其他不同之处略有补正。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受众多自然和社会变量的制约,而这些变量之间往往又是彼此相关的、非线性的关系。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我组织、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能力;社会事物的产生往往由偶然的事件或个别人物作为导火索,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模糊性. 2、依赖性。一般社会事物都是建立在众多自然事物的基础之上,或者与众多自然事物相联系,因此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自然科学如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社会科学就难以在精确性和客观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特别是感情因素)的制约,而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利益关系(特别是经济利益关系),各种社会科学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这种由利益关系所引起的“先入为主”的主观因素

第二讲 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第二讲马克思的早期文本(Marx’s Early Writings) 博士论文(Distinction of Nature Philosophy of Demokritus and Epikurus) 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 1839年,马克思开始研究古代哲学,当时的马克思具有无神论思想,因此伊壁鸠鲁这位古代杰出的思想家的哲学,尤其是其关于人与周围世界关系问题的理论,激起了马克思的极大兴趣。马克思的研究成果即1839年写作的《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之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以及古希腊哲学的兴趣有增无减。1840年下半年至1841年3月,马克思写作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一文,以作为计划中对古希腊罗马哲学进行全面研究的一部分。同时,马克思将此文作为申请哲学博士学位的论文寄给耶拿大学哲学系。1841年4月15日,马克思被授予博士学位。马克思还计划将此文发表,为此他写了献词和序。但不知因何原由,当时未能发表。直到1902年,此文才第一次 (删节后)发表于《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裴迪南·拉萨尔的遗著》第1卷 (斯图加特版);1927年,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注集》第l卷第1分册 (国际版第一部分),署名为"哲学博士卡尔·亨利希·马克思"。此文现收录于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 (1982年)。 马克思选择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间的差别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思深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青年黑格尔派认为,晚期希腊的政治生活极端缺乏民主和自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论只有向内以求得身心安宁,不为外物所纷扰,在抽象的哲学外衣下表达反抗现实、否定现实的政治思想。而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政治状况与晚期希腊有些相似。这样,青年黑格尔派就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了与他们强调自我意识相一致的共同语言。除此之外,马克思重视古希腊哲学还有自己的考虑:第一,马克思希望通过考察自我意识,找到一种定在中的自由,找到意识与现实的关系;第二,马克思希望借助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批判宗教,因为当时的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与宗教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与保护。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由两个献词、两个序言,以及两部分正文和附录的片断所组成的。序言对整个论文进行了高度概括,指出了研究伊壁鸠鲁学派等晚期希腊哲学的意义,即"这些体系是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表明了马克思坚持无神论的政治目的。第一部分论述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揭露和反驳了哲学史上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误解;第二部分以原子学说为重点,揭示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论证了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附录批评了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论战,维护了伊壁鸠鲁为无神论所作的辩护。概而言之,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强调了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哲学观点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虽然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同为原子论者,但是两人又有着较大的区别,即伊壁鸠鲁在继承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同时也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的学说,马克思强调了自我运动的辩证原则,批判了哲学史上对于伊壁鸠鲁哲学及整个晚期希腊罗马哲学的通俗看法。对伊壁鸠鲁哲讲究、为马克思的哲学学说尤其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奠定了基础。 (一)批判考察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 对于德谟克利特及晚期希腊哲学,哲学史上早有定论。西塞罗说:伊壁鸠鲁在他特别夸耀的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题技巧 教案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中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名人,包括项羽、苏武、文天祥、徐霞客、谭嗣同、孙中山、华罗庚、邓小平、袁隆平、梁思成、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罗曼罗兰、贝多芬、盖茨等世界级名人的生平事迹或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篇。 高考之所以特别青睐人物传记类文本,还有一个原因是人物传记,往往可以让我们学习人类的先进文化、科学思想和美好情操;传记人物的人生经历、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可以对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学习、为人处世起到表率和榜样作用,而且可以理解许多素材,有利于我们的写作、表达和交流。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之情(为反面人物立传则相反)。),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它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中有评,评中有传,评传结合”是其特点。“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写作的基本要求。(高考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其中,真实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人物传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 理清文本陈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一般来说,可以按照下面要素去归纳整理,即: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1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习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pōu)给.予(jǐ) 撰.写(zhuàn) 孜.孜不倦(zī) B.佣.金(yōn g) 藐.视(miǎo) 校.样(jiào) 诽谤 ..(fěi bàn g) C.颓.废(tuì) 愤懑.(mèn) 着.手(zhuó) 摒.弃(bìng) D.热忱.(chén) 囿.于(yòu) 崭.新(zǎn) 一模.一样(mú) 答案 A 解析B项“佣”读yòng;C项“颓”读tuí;D项“崭”读zh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坐落辑捕迄今得心应手归根结底 B.分歧会晤蔓延迫在眉睫饥肠漉漉 C.羁绊匮乏辩证志同道合娓娓动听 D.亟待锁链经典赫赫有名响彻云宵 答案 C 解析A项辑—缉。B项漉漉—辘辘。D项宵—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后来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流传督促铲除 B.留传敦促根除 C.留传督促根除 D.流传敦促铲除 答案 D 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

观色彩。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督促:有监督并施加压力使完成的意思,是作用于一个时间阶段上的动作。铲除:连根除去,消灭干净。 根除:彻底铲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际社会上,一些国家希望借中国的力量来制衡美国;也有一些国家则只要美国不为已 ...甚.,就希望同美国继续友好往来。 B.某国际运动品牌公开承诺,会在2020年前淘汰其供应链中所有有毒有害物质,身先士 ...卒.响应绿色和平的号召,带动纺织业做出“无毒”改变。 C.正因为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和传统美学方面的研究有着很深的造诣,所以才能见仁见 ...智.,写出极具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谈美书简》。 D.踏上北国土地,极目远眺,茫茫雪原,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你的心里顿时就会有 一种歧路亡羊 ....的感觉。 答案 A 解析A项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B项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C项见仁见智: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D项歧路亡羊:比喻因情况复杂多变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此处只是进入雪地而迷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有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 ①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②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③寓所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④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⑤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⑥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 A.③②①④⑥⑤B.②①④⑥③⑤ C.②⑥③⑤①④D.③②①⑤④⑥ 答案 A 解析语段的核心是“寓所窗前的梧桐树”引发的“我”的思考,故而起句为③,②句中的“这些”指代“梧桐树”紧承其后,①句“但”字转折到“形式上是我所有的”;④句“因为”解说原因,⑥句进一步说明“是我所有的”;⑤句转向“它们的主人”,与后文的“但是”句相呼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学人傅斯年(节选) 说到做到,果然一九四四年九月七日,张群向国民参政会提出施政报告后,傅斯年就提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 1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考点解读】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规律揭示】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 【技巧指导】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