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2006年 第10期兰 州 学 刊N o.10 2006 总第157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157 历史研究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陈 力张永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北京 100872)

[摘要]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关键词] 辛亥革命;文化意义;思想解放

[中图分类号]K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3492(2006)10-0043-04

作者简介:陈力,男,湖北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清史;张永江,男,内蒙古赤峰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图书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第三教研室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兼任日本学术振兴会(J SP 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亚洲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清代、文化史。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前后经历十几年,在国内外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也许由于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制定民主宪法、创立中华民国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在文化上的意义,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偏重于政治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政治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革命的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先导,为变革作舆论准备;而革命的过程,又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正如列宁所言: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1]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也没有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亦如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 人们对其文化的改革评价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政令,而忽视社会实际效果的考察,导致评价过高。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主要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需要 , 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革命 ,它对 社会文化改革是有限度的 。[2]不可否认,1912年1月1日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它只存在了三个月,而且它的各种措施甚至在南方各省也难以得到认真的实施。尽管中华民国的实际结局与人们的期望有极大反差,但不能就此认为它只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据此就认定它是一块毫无意义和实际内容的 空招牌 。而应该看到,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给人们燃起了希望之火,使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3]同时在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4]因而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时,不能要求他们比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更多更大,而应当看他们是否比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变化、转型,思想文化这样一个有浓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就当时的历史实际来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与戊戌维新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此时民主思想的传播重要特征就是它几乎抛弃了维新派 托古改制 的外衣,也不带任何神学色彩,而是直接依据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国家、法权学说以及进化论的观点在理论上论证封建君主专制存在的不合理以及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必然性,具有非常鲜明的近代性质和政治明朗性。这为拯救祖国的危亡提供了新的认识,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增添了许多内容。

首先,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形势和性质作了比过去更为深刻和科学的揭露与分析。他们认为列强对中国实行的帝国主义侵略,不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而是一种有着深刻背景的趋势,这对提高人们的民族沉醉是有益的。他们着重揭露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指出 经济上之竞争,其祸乃更毒于政治上。何以故?譬之是犹人也,朝割其一手,夕割其一足,其人必痛,而其惊醒也易,而其反抗之力大,而其人犹可以复生也。若举全身之精血而吸之,其犹茫然皇然莫知所由,未几乃病瘵以死矣。此言其术也。若夫于政治上,则未有经济之权既占,而政治上之权乃犹能以人者也。盖其资本所在之地,即其政治能力所到之地,征之于近代,历历有明征也。 [5]这使民众明白,不仅在西方武装入侵逼到眼前时需要认真对待,就是对帝国主义可能采取的经济侵略也不能不预先防备,故而反帝爱国运动也就有了更加深厚

兰 州 学 刊总第157期

而持久的基础。

其次,他们指出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反帝斗争必须和反清斗争联系在一起。陈天华在 猛回头 中就一针见血地点明: 列位,你道现在的朝廷仍是满洲的吗?多久是洋人的了! 洋人的朝廷 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被陈天华一语道破,立刻在爱国人民中形成一种普遍的新的觉悟。

同时他们鼓吹爱国主义,发扬民族主义精神。资产阶级革命派所说的 民族主义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二是反对国内满族贵族的统治。他们提出了 帝国主义 的概念,指出帝国主义 乃膨胀主义也,扩张版图主义也,侵略主义也 [6]。

而中国成了它们争夺的舞台之中心。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由于清王朝腐败而致。把反对外国侵略同反对国内反动统治者联系在一起,这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进程中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最后,他们指出: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将中华民族从危亡中挽救出来。无数事实反复教育了国民:在这个政府统治下,任何根本性的改革都是不能实现的。这就迫使人们不能不得出如此结论:爱国,必须革命。如果不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就不可能把祖国从极端危急的局势中拯救出来,中国是没有希望的。 民报 与 新民丛报 的论战从多方面反复论证了革命的必要性,驳斥了改良派反对革命的各种言论,在广大爱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批判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同时,大力宣扬近代民主思想。在其传播的民主思想中最具启蒙意义的还是 自由、平等,博爱 的 天赋人权 说。他们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君主不能压、官吏不能侵、父母不能夺、朋友不可越。推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政体,是为了恢复人的自然之权利。号召人们不仅要摆脱君权、外权的压制,而且要摆脱数千年来的风俗、思想、教化、学术的束缚,这样才能争得 自由之形体,独立之精神 。他们大声疾呼冲决治人者与被治者之网罗,贵族与平民之网罗,自由民与不自由发之网罗,男子与女子之网罗,以实现国民的彻底平等。他们甚至提出:国民享有上下平等,以及生命、言论、思想、出版、选举与被选举等天赋之人权,无论何时,政府不得侵犯,否则,人民便可揭竿而起,将其推翻打倒在地,建立新政府。可以说革命派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博爱之思想,为五四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大大发扬光大而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在辛亥革命时期从客观事实反复教育下获得的新认识和新觉悟,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们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帝、反封、民主思想,它使长期处在封建毒雾迷绕下的近代中国人民经受一次空前广泛的民主洗礼。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随着每一次社会的巨大变革,人们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 [7]由于革命派革旧立新,旧制度倾覆,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大解放,打破了政治舞台上的沉闷局面,促使社会思想活跃起来。

首先,人们对政治生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参与政治的意识大大增强。在封建社会,士大夫以 君子不党 自保,普通老百姓也以 莫谈国事 自律。由于 专制局破,共和成立 ,政府的鼓励, 国民者,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之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缺之人。 [8]于是人们的参政意识一发不可收拾。民国初年,国内志士相率组织政党,积极投身沸腾的政治生活。此时民主空气浓厚,民主潮流高涨,民主宪政在实验中,言论、结社是自由的。 一时报纸风起去涌,蔚为大观 ,1913年7月前统计全国达五百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当时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报纸。[9]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0]许多政党与报纸以监督政府为自己的责任,议论时政得失,评说政府官员,乃至公开斥责大总统。政党和各种社团如 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团体就有85个,包括政治团体22个。[11]众多政党合法并存,和平竞争,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竞选热。从1912年底到1913年年初,各省进行国会议员选举,竞选者奔走四方,发表演说。[12]当时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1908年清王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院选举的0.4%的比例。同时,为了适应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人们迫切需要学习政治、法律知识, 一时法政学校遍于全国 ,各类法政学校和大学法学专业学生猛增。

普通老百姓对政治所抱的消极、冷淡、回避和畏惧的态度改变了。革命二字,已经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礼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去髻灭,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卡片兴,大名刺灭,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13]

辛亥革命时期,主张 女权解放 ,呼吁妇女解放、妇女参政的声音是非常突出的。在 三权 (族权、父权、夫权)的压迫下,广大妇女 出入无自由,交友无自由,婚姻无自由,非顺从家主,不得其所欲 。[14]革命者对进行激烈抨击, 夫三从四德,数千年来之古训 人人奉以金科玉律 ,以至人尽奴性,习非成是,漠之不察, 以今日之醒眼观之,固不足以当一噱 。[15]在革命者的宣传下,广大妇女也认识到 居地球之上,其不幸者莫如我中国人,而中国女界,又不幸之最不幸者 。[16]所以她们要求 女权摧折残败兮,自我复之。自由废弃坠弛兮,自我举之。 [17]1912年1月11日的 民立报 传出发自女界的声音: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 ,一字之别却使人顿生 换了人间 之叹,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1902年到1912年十年间出版的女子刊物就有三十八种之多。[18]资产阶级革命派指出: 男女同生天地间,同有天赋之权利,同有争存之能力。 [19]革命党人宣传的家庭革命、女权革命,其中包括着婚姻革命,即革除封建婚姻制度的种种弊病,破除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等恶习和陋习。提倡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建立夫妻关系平等,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婚姻。他们认为 女权愈振之国,其国愈文明,女权愈衰之国,其国愈衰弱 ,倡言 二十世纪为女权革命世界 。[20]长期以来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广大妇女,经过民主共和思想的鼓舞,纷纷走出阁楼,步入社会联合团体,从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女子参政运动。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着手制定约法,一些女子纷纷上书请愿: 请于宪法正文之内,订明无论男女一律平

44

第10期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等,均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 这一要求得到中山先生的支持,他指出: 天赋人权,男女本无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 女子将来之有参政权盖所必至。 [21]尽管后来由于袁世凯的阻挠,这一决议没有写入宪法。

但是,辛亥革命时期的 女权解放 实践活动,开创了近代妇女运动之先河。数千年来在封建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压迫束缚下的中国妇女通过辛亥革命,第一次组织了女子队伍,打起反封建、反男尊女卑的旗帜,用行动向古老的中国社会示威抗议,迈出了从 女人 到人的第一步。这标志着中国女性被剥夺人权达数千年之久的历史宣告结束。

其次,在人民面前出现了新国家、新政府和新观念, 今日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22]毫无疑问,辛亥革命革命者传播的民主思想最富启蒙意义的还是 自由、平等、博爱。 [23] 自由、平等、博爱 的政治原则,是民国政府理想的政治原则,把民主的精神运用于共和政治和新生活之中,是临时政府的一个宗旨, 革命者,国民之天职也,其根柢原于国民,因于国民 。[24] 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主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25] 是故下等社会者,革命之中坚也;中等社会者,革命事业之前列也。 [26]

民国底定、共和政府成立 ,莫不使长期在封建专制黑暗中生活的中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人们热情拥护新生的中华民国,对种种事物均冠以 新 字,以显示其有别于旧时代、旧社会。共和国首次以崭新的实体耸立在人们面前,因而共和在社会各界面前发出极其诱人的异彩。在政府 自由、平等、博爱 政治原则的倡导下,人们以无比的热情向西方寻找真理, 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数家。新思潮之输入,如火如荼。 [27]各种思想、理论一涌而出,然而其精要莫不是四字 民主共和 。

在 民主共和 思想的影响下,国人逐渐悟到,将人分为尊贵卑贱并不合理,任何人都不应该在社会上占有特殊的位置。革命者倡言 杀尽专制我之君主 , 收回我天赋之权利,以挽救有生以来之自由,以购取人人平等之幸福 。[28]

什么是自由呢? 粗言之则不受压制,即谓之自由 。而自由并不仅仅是 自由之形体 ,更在于 自由之精神 , 无自由之精神,非国民也 , 盖脱君权、外权之压制者,犹所谓自由之形体;若能跳出于数千年来风俗、思想、教化、学术之外,乃所谓自由之精神也 。平等也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天之生人也,原非有尊卑上下之分 , 不平等者,非国民也。 只有 冲破自由民与不自由民之网罗 , 冲决男子与女子之网罗 ,才能实现 一国之内无一人不得其平,举国之人无一人不得其所,有平等之民其为平等之国 。[29]

一时间 提倡成年以后财产独立权 、 个人自立、不依赖亲朋 、 不得歧视私生子 、 对于一切佣工不复苛待 等呼声,此起彼伏。广大青年男女,为了谋求人格独立,生活自由,冲出家庭,走上社会。民初,出洋留学,离乡背井做事之人比清末大有增加,妇女为培养经营本领而创办的各种公司、学校、习艺所不断建立。这些现象都表明,辛亥革命所倡导 民主、自由、平等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封建锁链对国民个性之禁锢,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

令人注目的是,共和的字眼不仅在城镇大行其道,就是在僻静的农村也屡见不鲜,一些乡村农民开始运用 革命 、 共和 等新名词来进行反抗斗争。人们对 民主共和 所发生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国民意识的增长。其一表现在人们的国家意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 忠君爱民 的传统观念,充满着为新生的共和国作贡献的热情;其二表现在人们已经具有较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将个体生命与近代意义上的民主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教育、出版、文艺界大声疾呼将培养国民意识视为至要之急务。当时人们不一定了解民主共和的涵义,但随着民国的建立,社会更新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思想已经在人们的思想中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

最后,革命党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的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可怕的因袭重担,笼罩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上的那种浓厚神秘色彩,还有经过儒家精心论证和灌输而确定下来的旧道德规范,在长时期内严重地禁锢着千百万人的头脑,这种愚民思想使人民难以获得精神解放。这是中国社会前进道路上的巨大精神障碍。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周恩来总理曾对其做出过科学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0]辛亥革命之伟大,在于它不仅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由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丑剧。[31]

辛亥革命的文化成就就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经历了一个由人们不自觉的抵抗侵略到自觉起来为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强盛而进行斗争的逐步深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辛亥革命运动是一块真正的界碑。它划分了爱国救亡要不要革命,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两种爱国主义思想的界限。资产阶级革命派确立的爱国、革命、共和的思想不仅推动了自戊戌维新运动以来在中国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而且还把推翻 洋人的朝廷 ,实现民族独立和更新国家政治制度结合起来,使中华民族的觉醒达到空前的高度,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同时,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大解放,使各种主义、思潮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许多革命者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随之摆脱失败的迷惘,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阐门。辛亥革命高潮过后,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知识分子从共和制度立足不稳的状况,看出问题的症结在于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层面并没有受到触动,故而发动 新文化运动 ,以空前不锐的批判形式从思想上动摇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运动是爱国运动,也是民主运动,由爱国与民主相结合爆发的革命具有新时代的明显特征,它表明辛亥革命是民族觉醒的产物,也是民众觉醒的产物。革命派通过革命宣传和革命传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而民族觉醒又推动了爱国革命运动的发展,革命者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的联结在一起,革命的机遇培育了革命者,革命者在革命中又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民族的历史使命。由此可见,没有民族觉醒就不会有辛亥革命,没有辛亥革命也不会有当时的民族觉醒。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在文化上也引起了变革。如果说在武昌起义,文化的发展是因为资产阶

45

兰 州 学 刊总第157期

级民主革命的需要而宣传鼓吹,那么在推翻了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文化的变革则是通过资产阶级民主政权的政策力量而实现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存在虽只是昙花一现,但在思想文化产生的社会影响却足以与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争辉。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辛亥革命时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提出的一些问题,这时得以展开;这一时期文化的进步,又为日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 五四 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几乎在辛亥革命时期都已经提出来了,包括一些偏向的产生,也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时期。就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看,辛亥革命又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它一方面结束了中国的传统社会,加一方面又推动了中国的文化近代化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后一个方面的意义必将愈加突出,愈加重要。

[收稿日期] 2006-09-13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2]张九洲.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文化改革刍议[J].史学月刊,2002(12).

[3]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533.

[4]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

[5]飞生.俄罗斯之东亚新政策[J].浙江潮.(1).1.

[6]自强.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世界这前途[J].开智录.(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0.

[8]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1960.671.

[9][10]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86.181,194. [11]黄远生.远生遗著(卷2)[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9年(1920年).24.[12]李时岳.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M].中华书局,1994.527.

[13]新陈代谢[N].时报.1912-03-05, 滑稽余谈 .

[14][15][16]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2卷下)[M].北京:三联书店,1960.932,842,937.

[17]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81.

[18]沈寂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20 2021.

[19]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922.

[20]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924.

[21]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52 53.

[22]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77.

[23]彭平一.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3.

[2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1960.665.

[25]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6.

[26]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2.

[27]民族主义之教育[J].游学译编,1903年,(10).

[28]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下册)[M].北京:三联书店, 1960.649 677.

[29]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上册)[M].北京:三联书店, 1960.72 77.

[30]周恩来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1961-10-10.

[31]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5).

责任编辑:贺永泉

The Cult ural Influence of the Revolution of1911

Chen L i Zhang Yongjiang

Abstract:The Revol u tion of1911is not only a politi ca l revol u tion,but als o a great cu ltural revol u ti on.In ter m s of soci al cu lt u ra,l the revol u ti on of1911w as a great success.The politi cal p ri nci p l es de m ocracy,li berty,hum an ri gh t,equalit y s yste m etc,den ied t h e feudalis m.Th erefore the Revol u ti on of1911l aid t he f oun dation of realizi ng a through de m ocracy i n Ch i n a and opened t h e p rogressive sl u ice gate ofm odern Ch i n a.

K ey w ords:t h e revol u tion of1911;cu l tural i nfl uen ce;t he e manci pation ofm i nd

(上接第66页)

所以可以另辟天地,自立一格。因此可否如此推论,正因为诗序中这一类具有独立品格,或者它对作品的限制作用,使它最终仍与诗歌分离,自在 序 这类文体中发扬其光彩,而诗序与诗歌完美融合的一类,又使它保持了生命力,进而促成南宋词序美文的出现。

[收稿日期] 2006-05-02

注 释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有关诗题的论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诗序,是指列于诗题后、诗作前的一段文字。唐诗诗序是以 全唐诗 为主要参考依据选出的,目前收集到443篇。逯钦立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共收诗序70篇,相对唐诗诗序443篇来说,分布稀薄,因此唐诗诗序更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着重讨论唐诗诗序在作品中的影响。

将陈鸿 长恨歌传 作为 长恨歌 序,是因为两者有十分紧密的关系,确如一篇完整的篇章,见陈寅恪先生 元白诗笺证稿 有关 长恨歌 的论述。

根据诗序的功能和内容划分为四种类型,释题是其中一种,就是解释诗作的主旨或者概括思想内容。

参考文献

[1][11][13]刘禹锡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44,199,250.

[2][3]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93, 179.

[4]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87.

[5]孙钦善.高适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9.

[6][10][12]全唐诗[M].2945,3122,5480.

[7]此篇以 全唐诗 为据,第5247页。

[8]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67.

[9]徐鹏校.陈子昂集[M].中华书局,1960.232.

[11]浦起龙.读杜心解[M].中华书局,1978.314.

[13][15]刘禹锡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250.

[14]顾学劼校点.白居易集[M].中华书局,1979.52.

责任编辑:郭洪

46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新纪元,对于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经济、社会性质都发挥了关键性的引导力量。我想辛亥革命在驱动中国政治现代化方面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已绵延整整两千多年,在此期间历经了一代代王朝的变迁。这种历代政权的变迁并非革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原有政权的崩溃并非意味着造反者希望变更体制的运用规则,认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新的政治价值标准,仅是对效忠对象的改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前所未有地提出建立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可以说是我国由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发展的里程碑 ,是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虽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治依然命途多舛,发展风云多变 ,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其以后中国在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为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示。 首先,辛亥革命从政治形态与体制上彻底推翻了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共和制。虽然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的中国只是徒具形式,但这个形式使人们观念上引起的巨大转变却不容小觑。人们不再把自己看作皇上的“子民”,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有了这样的背景,各种政党团体、社会组织和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政治生活空前活跃,民主精神普遍高涨。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继续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我想政党政治是辛亥革命对政治的影响中一个突出的亮点,对于国家政治结构与模式的建立意义十分重大。“皇权专制时代,政党不允许存在,即使在‘预备立宪’的清末,凡与政治及公事有关的结社集会,同样也不可以‘照常设立’。” 最后,我想以上海为例,尽可以说明辛亥革命在帮助各大城市确立以后的政治地位,增大政治影响方面的重大影响。孙中山曾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后上海政治及各方面突飞猛进的伟大意义:“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辛亥革命给上海带来的进步可以说是全方面的,尤其推动了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上海本身作为一个驰名中外的通商巨埠,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更是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政治突越的契机。“当时上海聚集了一大批有政治声望、有全国影响、有经济实力的士绅名流,如赵凤昌、熊希龄、伍廷芳、李平书,等等,他们的态度逐渐转变,与革命党人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上海在当时政治风云中的影响力”。由此可见,辛亥革命在上海整个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算是一个意义显赫而无比重要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辛亥革命纪念馆观后心得 2010年5月23日,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纪念馆。 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亲身亲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气息,一起回顾了先辈们的不朽事迹。远远观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走近辛亥革命纪念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孙中山的铜像。先生身着长袍马褂,左手执杖,右手持帽,面南而立,凝视远方,有一种大义凛然的气概,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大门两端插着的鄂军都督府的军旗,它迎风飘扬,由鲜红的颜色和紧密围绕着的十八只五角星组成,叫做十八星旗。十八颗黄星,是代表山海关内十八个省份的炎黄子孙,红底是鲜血,黑色是铁,庄严肃穆。 感叹着这里的革命气息,我走进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在这片历史圣地中穿行、体验,开始了耐心细致的参观。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同学们在仔细看着,想象着,解说员了也在一旁不停地叙说着,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通过一件件实物的展示,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动荡、艰险和国家命运的茫然,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忠心爱国的革命党人的那一份火热的爱国之情。他们深深的感染了我。印象最深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那句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我想,“红楼”经过时间的历练,已化身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深植于广大人民心中,它承载着深厚的革命历史,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弘扬着灿烂的不怕吃苦、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为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结束了参观,我们大家合影留念,最后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我相信博物馆的一切将永驻每个人心中。通过这次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革命先辈们当时的物质生活上是简陋的,武器装备是落后的,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凭借着他们的那份爱国热情,冒着随时都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在探索祖国前途命运的道路上,勇敢的向前冲去,由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热血儿女的努力,终于推翻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在中国近两千年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民被禁锢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思想,敲醒了中国人民求得民主自由的欲望,激发了中国人民独立翻身的热情,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加足马力,又经过几代人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稳定,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牢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珍惜我们幸福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我们一份力量。 历史属于过去,但是现在我们更加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更加重要。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我们现在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以准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和带动周围的同学,从小事做起,为同学多做些事情,为班级多做些事情,为学院多做些事情,逐步真正融入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当中去。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永记革命志士所流传下来的精神,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这些精神更好的发扬下去。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创新积极进取,牢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从这些前辈的身上看到他们为国家前途,为民族命运不顾一切的积极探索的精神。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秉承下去,为党的不断壮大,国家的不断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陈力张永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关键词]辛亥革命;文化意义;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前后经历十几年,在国内外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也许由于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制定民主宪法、创立中华民国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在文化上的意义,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偏重于政治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政治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革命的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先导,为变革作舆论准备;而革命的过程,又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也没有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亦如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对其文化的改革评价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政令,而忽视社会实际效果的考察,导致评价过高。”“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主要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需要”,“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革命”,它对“社会文化改革是有限度的”。不可否认, 1912年1月1日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它只存在了三个月,而且它的各种措施甚至在南方各省也难以得到认真的实施。尽管中华民国的实际结局与人们的期望有极大反差,但不能就此认为它只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据此就认定它是一块毫无意义和实际内容的“空招牌”。而应该看到,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给人们燃起了希望之火,使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同时在“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而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时,不能要求他们比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更多更大,而应当看他们是否比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变化、转型,思想文化这样一个有浓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就当时的历史实际来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与戊戌维新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此时民主思想的传播重要特征就是它几乎抛弃了维新派“托古改制”的外衣,也不带任何神学色彩,而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 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在于,革命的发生动摇了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君主专制制度——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 ●辛亥革命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带来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大解放。用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是怎么形容也不过分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说明,中国旧式的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走到头了,只有新式的民主主义革命才能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义无反顾地肩负起这样的历史任务,走上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 ●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不仅北洋军阀未能实现,国民党政府也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才有条件实现孙中山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共产党不仅继承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事业,

而且大大发展了他们的理想和事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是辛亥革命的忠实继承者。 由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今年已经100周年了。辛亥革命是历史的首创,它提供了此前的中国历史进程未曾提供的新鲜经验,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深入研究。 辛亥革命冲破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堤防 中国历史悠久,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已经过了2200多年。著名的二十四史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宫廷政变、砍砍杀杀的许多故事。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这一起义固然是大胆的造反举动,但目的也只是争一个帝王的位置。楚汉相争,出身草莽的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元末农民战争,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力战群雄,开创了明朝天下。但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不管是统一还是分裂,天下始终是一人一姓的天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是君主专制制度最为成熟的国家,也是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以前,冲破君主专制制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进入近代以来,情况有了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独立主权损伤极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它们的生产方式带进中国,对中国社会生产的冲击很大;欧风美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逐渐传入中国,对国内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冲击很大。太平天国运动发动了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冲击,虽然提出了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理想,要在地上建立“小天堂”,但这个“新世界”、“小天堂”仍然不能摆脱封建皇帝的那一套,不能给中国指出新的出路。被人给予很高评价的洋务运动,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能给百孔千疮的统治机器增加一点润滑剂而已,根本无法改变国家的面貌。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君主立宪,试图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它力图保住光绪皇帝的位子,既不彻底又没成功。义和团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一次缺乏有力领导且被清朝当局利用的运动,打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最终被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联合绞杀。 辛亥革命以前所有的历史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还是在争夺皇位上打圈子,未能跳出这个怪圈。 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则不同,它是中国历史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一次伟大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个最具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甚至可以说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感谢您的阅读!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题记。 一百年前的满清,是一个目光短浅,用傲慢掩饰自私落弱的虚伪官员,对外奉承,对内进行种种残酷压迫,官吏肆意搜刮民财,帝国主义在我国土地上蛮横霸道,对中国的能源,经济,文化进行侵略,水生火热的同胞们无以聊生,国将不国,又何惧牺牲! 广大人民为了挽救清朝这一现状,发动了多次起义;一些有主见,有良知的官员也组织了改革。可这些都由于国内腐败官员,国外各国列强的阻止以失败告终。但他们并未放弃,他们压抑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国家,推翻清朝的统治。 《辛亥革命》以此为始拉开序幕,1911年4月27日至1912年2月12日,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围绕武昌起义的历史画卷。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公元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赐予不仅为中国证据开创新里程碑,也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 对于当时的艰苦岁月,如今的我么似乎有些生在福中不知福了。高科技,新产品,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便有不少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荒废学业。你可知道,如今的生活是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那鲜红的热血换来的;你可明白,现在我们唯有努力学习,提高水平,中国才可在世界立足,不然,100年前的悲剧依然会在我们身上重演。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二)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浅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聂冰晨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他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已过去百年,百年之中,对于它的评价层出不穷,褒贬不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已成为过去。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只有从其中借鉴到避免我们再次重蹈覆者的经验,才是我们学习、评论辛亥革命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辛亥革命历史成败借鉴学习 功过自有后人评 辛亥革命已过百年,当年之人,或许都已远逝,他们或留名历史或无闻于人们心中或被人们唾骂,但百年之后,他们都已化作尘土;当年之物,或孤独的陈列于博物馆或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或留下了一段往事的印记或抹去了这段历史的踪迹;当年之事,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思索、去总结。历史终归历史,后人之论或以偏概全,或无中生有,或模棱两可,不一而足,但终究是后人之作,无法亲身经历当时之事,不能感受当时之情,只能以现代的思想、背景以及历史事件其后的发展来评论,对错不知,褒贬由心。 功过自有后人评,可后人又怎能身临其境的评价当时之事呢? 不管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也不管辛亥革命在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发展还是在另一方面阻碍中国进步。无论平民还是伟人评价辛亥革命,无论从全局还是从某一方面讨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是在历史上发生过辛亥革命!为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一段不能抹灭的印迹,让我们记得辛亥革命的存在。 辛亥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历史巨变 不论从全局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还是从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中国发展。也不论辛亥革命最终未完成反帝的目标、民主难以实现,还是辛亥革命政治不稳、经济不能维持、思想混乱。但总而言之,没有辛亥革命,或许中国的进步还得推迟几年,也或许中国受奴役的现实一直存在,中国终究由大变小,由强变弱。也同样由于辛亥革命,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是是非非,我们无法客观的评价辛亥革命,我们也就只能谈谈它的功,议议它的过。功过不相抵,它的发生改变了什么,造成了什么,我们后人只能叙述而不能妄下结论。或许他的发生根本没有成功对错之分,不身临其境,不大局旁观,我闷又怎能正确的评价它。大谈,空谈,漫谈,它依旧发生,结果是不变的,我们妄加议论又有何用。历史为鉴,我们后人不需要一个结论,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我们后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过程,一个让我们能有前车之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无价值、无意义的结论。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1910年3月孙中山在旧金山设美洲同盟总会(又称同盟会美国总支部)。同年6月16日湖北革命党人改群治学社为振武学社。同年9月18日资政院开院。同年10月3日《民立报》在上海创刊。同年10月11日国会请愿代表团发起第二次请愿,分别向资政院和载卫上书。同年10月清廷发布上谕,将预备立宪期限由九年改为五年。同年11月4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议,布置广州起义。同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负责筹划和组织广州起义。同年4月8日温生才击丝广州将军孚琦,温被捕遇害。同年4月27日黄兴等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同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

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一百年前,无数爱国革命党人发动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百年来,它的伟大精神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祖国谱写出了无比壮丽的诗篇。 辛亥革命与当代民主 辛亥革命以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压力之下,人们几乎没有民主的观念。在鸦片战争失败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有了较多的传播,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民主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这些认识都不够深刻,也未能引起什么大的影响,但却不能否认是一种进步,同时对之后辛亥革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思想启迪作用。 在早期改良思想以及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发展了自己的思想,并意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要推翻清王朝,实现民主共和。他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划时代地提出了民主共和的要求。其后发展而成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更是体现了民主的思想。 虽然辛亥革命所提出的民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在之后的数十年中,所谓的民主也只是深入到了社会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之中,而广大的社会底层百姓,对此仍是一无所知。民主不过是个口号,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但是不可否认,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伟大的尝试,它当之无愧是中国民主的先驱,对之后的革命行动有着深远的思想启迪作用。?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流传

广远,人民对革命的追求绵延不绝。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①正是辛亥革命的不可估量的思想影响力指引着后来者的行动。?它不但推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朝政府,埋葬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破天荒的建立了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促进了民主精神的高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此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前进的道路。?②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为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辛亥革命的启蒙作用,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民主。 今天看来,辛亥革命首次真正提出了民主并去付诸行动,对于现在我们的民主有着不可忽略的引领作用。同时,辛亥革命后的失败的民主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经验,又是教训。为今天我们的民主建设指明了道路。 辛亥革命与当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革命的果实为袁世凯所窃取,之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和。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人民的悲惨命运并未改变。 ?孙中山原来对袁世凯的印象并不好……如把建立民国的大任托给他是靠不住的,不赞同和他妥协议和。但是孙中山和一般资产阶级革命家一样,有早日实现共和与统一,也就是廉价胜利的愿望。……因此,他又想利用袁世凯……同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汉人’也抱有一些幻想……?③当然,革命党人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当中国的社会现实认识得不够深刻,过分急于逼迫清帝退位以结束帝制,建立共和,而对今后国家将如何发展考

辛亥革命观后感4篇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观后感4篇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辛亥革命观后感4篇,感谢您的阅读!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辛亥革命》这一电影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通过荧幕上的历史画面,让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以促进当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革命,在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描绘祖国的未来。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注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电影中有许多细节描述,比如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与外国政府官员协谈时的激烈争论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战众人,在面对种种刁难与不领略的情绪下,孙中山先生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力量!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彻底的觉悟,在整个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后。 电影中还有那么一幕,在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同志们讨论临时大总统的事宜的时候,有刺客枪击。一阵慌乱后,刺客被抓,在审问刺客的过程中,刺客对孙中山是满嘴的辱骂,黄兴进来后说了一句:"他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当时清政府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场革命并不只是军阀形式的占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深入群众的内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播种革命的种子,而且还要让其健康成长。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场实质改变的革命。 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一旦其发展变成盲目的,脱离实际的,就需要勇于改变,将发展的方向标重新定位。辛亥革命给予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历史不会再重演,但历史的规律是会再现的,我们要观史而明智,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指导自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辛亥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辛亥革命与中外文化的相互作用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工程管理1003班鲁齐 摘要:提起辛亥革命人们想到的总是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 府。但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在这样一场伟大的革命中为其指引方向的是文化。具体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而在革命胜利以后起又反作用于本国文化促进其发展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今天主要从文化对革命的推动作用,革命对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及对我们当今文化建设的启示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辛亥革命;文化;相互作用 O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Abstrac t: it is always mention the 1911 Revolution which overthrew the two thousand years of feudal monarchy established a bourgeois republic government. But few people will realize that in such a great revolution for its direction is culture. Specifically i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But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 and reaction to the native culture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so as to make it more rich and colorful. So today I mainly from the culture of the revolution, revolution o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reaction and to our curr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three aspect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Keywords: the revolution of 1911; culture; interaction

辛亥革命读后感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辛亥革命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辛亥革命读后感 回忆起那段伟大而又历经沧桑的历史,就不禁想到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这段令人扬眉吐气、荡气回肠的故事! 今年是武昌首义100周年,想起1911年清宣统三年的时候,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时候的清朝日益腐朽,中国即将面临灭亡的灾难,在东方点燃了一束象征着光明的火苗。在国内全面的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关于辛亥革命的图片。看到了起义军战士与清军作战,看到了清朝军队在汉口街市四处杀人放火,当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刻,我看到那些贪官狼狈而逃,而那些旧时被清朝政府压迫的百姓们开始剪辫子,投靠起义军……这一幕幕情景让我感受到革命战士的英勇,令我感受到清朝政府的腐败。由此,辛亥革命的炮火点燃了。武昌起义大响的第一枪,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推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才慢慢有了现在的中国…… 看了这些辛亥革命的故事,让我感受到起义军战士们、革命烈士们的英勇,面对很有优势的清军,他们毫不退缩,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宁可死也不为清朝政府卖命。可见清朝政府的腐败,如此遭到老百姓的怨恨和反抗。正当起义军日益壮大的时候,眼看清朝就要危在旦夕了,朝中的官臣竟然逃走,弃之不顾,更显示出清朝的腐败荒凉,他们收养了这么多贪官奸臣,国企能不败。这时候,清朝面临的结局就是灭亡!其实在清末晚期,清朝便开始腐败,做了很多对不起平民百姓的事,如果一直这么做,终有一日就会别人推翻。这就告诉我们好人就会有好报,坏人就会有恶报,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同时,也让我们学习起义军的战士们,学习他们不向恶人低头,学习他们坚贞不屈,学习他们勇于反抗,面对错误勇于指出的精神。在那些坚强的革命者心里,追求着公平、和平、美好的生活,他们反抗那些不平等的规定,他们有着一颗向往美好和单纯的心。革命烈士们是值得我们佩服和敬仰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为老百姓出气,他们用血肉之躯挽救了民族的危亡,他们用血肉之躯争取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是他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繁华,在他们的身上,令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段令人扬眉吐气、荡气回肠的故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_心得体会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启明班金晨曦 (一) 电影《辛亥革命》截取了封建中国在1911年至1912年初那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从“阳夏保卫战”再到“创建共和制”,由表及里的历史重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书写了一群热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叩击愚昧的封建国体,用自己的热血呼唤青春中国的壮举。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深思。 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章开沅说,盘点辛亥革命,要看三个100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以及放眼今后的100年。“百年锐于千载”,这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成立以前那100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而对于同盟会成立以后这100年的世界历史,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因为20世纪的“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等等,其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更远远超越了19世纪那100年。只有透过这前后两个1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 “前面的两个100年都是前人做的事业,而未来的100年是我们的事情。”章开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摒弃肤浅的科技决定主义,实现精神的回归。当前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资源浪费耗竭、生态环境毁坏日益突出,不是科技决定论所能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精神的力量。 为此,章开沅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和传承精神力量,包括百年来形成的辛亥精神、延安精神、人文精神等等。 章开沅认为,辛亥精神实质上是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二)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心得体会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心得体会 距离上次去辛亥革命纪念馆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大概是因为夜深,想起孙中山先生了。 此时,中心花园正上演着1370,我害怕看了之后又感慨时间太快,于是淡 定地坐着,翻了翻那时去纪念馆拍的照片—— 那天下雨,我和西毒合撑着一把伞,走进了纪念馆。馆不大,却能不小心感 受到当年革命团体的那股热情。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结束帝制。其丰功伟绩 永垂青史!在这场革命中以浙籍志士为主体的光复会,是与兴中会。华兴会齐名的最重要的革命团体。大批浙籍壮士,或是革命阵营中的舆论健将,其犀利精彩的文字是革命的义师先声;或是国内最早一批革命学术团体的创建人,这批团体成为汇集四方志士共图革命的基地;或是武装起义的组织者,他们所作的努力和牺牲,可歌可泣;或是闻名遐迩的革命实干家,在辛亥革命史上写下富有传奇色 彩的篇章……他们的业绩和品德,是留给后人及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为缅怀他们的业绩,弘扬他们爱国爱民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使浙江人民受到自己前辈这种品德的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促进祖国建设,统一和繁荣昌盛。 上段话摘自馆内的前言。大概当年的革命都是为了祖国繁荣昌盛而斗争的 吧。曾经的是是非非,我们这些懵懂的少年无从考证。我们只能通过那些泛旧的照片,已有的记载文字了解那些所谓的帝制和民主共和制。 这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幅图。大概是因为没有舟山。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人说,当年英国要的是舟山群岛,只是慈禧那个老妇人乐意把香港给他们。不过,目前作为新区的舟山发展速度也还凑合。这叫什么?这就叫自力更生。 由于管理严密,我们无法搜集更多的照片,在馆内转了两圈就早早的出来了。其实我回头看了好几次这块牌匾,总觉得这些字不够霸气。即使馆虽小,也得霸气外露啊 雨一直细细地下着,像是迷路的孩子,一路都寻找着什么慰藉。 如今,革命英雄体魄不在,留下一座座雕塑,供后人观摩。其实,观摩什么呢?观摩人的模样,还是眼神,还是感受气魄。他们的眼神直直的盯着前方,似 乎有话要说。它饱含着革命同志不灭的爱国之情。 坐了一小时的车到的纪念馆,逗留了20分钟之后就撤回了金沙港。时间虽 然短,但其间的革命精神我们已深深领略到。 孙中山这面旗帜,是由孙中山几十年奋斗的历史和贡献树立起来的,是一面革命的旗帜,一面振兴中华的旗帜,在整个中华民族,包括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中,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琼州学院作业)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这场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让我们认清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就像孙中山先生晚年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后继者只有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新的道路,进行艰苦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不过,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则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其次,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赶跑了一个皇帝,更在于在两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对传统思想作了根本性的颠覆。一是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二是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 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辛亥革命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辛亥时期的革命志士们,始终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们一方面深信,只要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中国一定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取得“异常之速度”,在短期内“迎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福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振兴实业,成立实业部,先后颁布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使当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革命派曾提出过“反满”的口号。这个口号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实质还是反对以满族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封建独裁政权,而不是反对满族这个民族。到了清王朝覆亡后,革命派就立即高举民族平等的大旗,强调消除民族畛域、促进民族和睦。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辛亥革命后10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内在联系。辛亥革命导致的思想解放,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政治和社会学说的传播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辛亥革命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的破灭,促使人们在怀疑和失望中另觅新路,为选择社会主义打下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