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长沙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第一章总则

缙云旧城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为指导,通过对缙云旧城区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的实地调查,在详细考察旧城区历史变迁,综合分析旧城区自然、人文特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按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制定。

保护与发展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缙云旧城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统筹安排旧城区各个地段的建设工程,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缙云旧城区的社会经济活力,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经济和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

本规划受缙云县建设局委托,由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编制任务。

1.1 规划依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2年)

1.4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4)14号令

1.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2005年)

1.6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9号令)

1.7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设部、国家文物局(1994)533号文

1.8 《缙云县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9 《缙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2 规划的层次与范围:

本规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缙云县旧城区保护规划、缙云旧城区紫线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缙云旧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复兴路胜利路整治详细设计等内容。

规划范围为:西至大桥北路,东、南、北各以总体规划新开道路为界,面积为32.9公顷(包括好溪在内为39.29公顷)。

1.3 规划的原则

缙云旧城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的出发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原真性原则:首先要保护好原有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对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应建立在对本地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真实而的独特魅力。

2、特色性:对不同价值的遗产应分类、分层,充分挖掘缙云旧城区历史文化的特色内涵,体现缙云浙西南地区历史文化风貌的特点和多样性

3、生态性原则:通过对现状旧城区道路、建成区、水体和山体景观的改造,形成以山、水、城的自然融合和过渡,构造丰富的生态景观层次,尤其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绿化配置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4 、文化性原则:注重现代旅游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协调,注重历史人文层面的挖掘,注重历史街区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强调景观营造的文化性,强调对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5、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城市用地、交通、旅游诸多因素的相互制约,综合解决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在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挖掘和发展,满足新型的文化旅游城市功能发展要求。

1.4 规划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通过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和对旧城风貌起重要影响的引导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引导缙云旧城区走保护与复兴双赢之路,最终达到在风貌上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功能上复兴旧城的中心功能,在环境设施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规划目标是在缙云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近期具体实施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建立旧城区保护与发展的和谐关系,将保护与地区发展具体化,探寻“在保护的前提下复兴旧城,通

过复兴深化保护”的历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通过本次规划,促进缙云旧城区的保护更新和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项开发建设项目,为旧城区改造更新提供技术指导。

第二章规划主题和规划编制的重点

2.1 缙云旧城区的性质

根据总体规划的定位和本次规划的研究,规划确定缙云旧城区是以旅游观光、商业服务、居住为主要职能,集中体现缙云山水文化、黄帝文化、街市文化、石城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新兴旧城区。

2.2规划主题

本次规划主要保护缙云旧城山水城相融的历史格局,打造好溪景观岸线和大型公共绿化空间,营造黄帝文化游览区和复兴路胜利街传统商业区,形成四大文化景观主题:山水缙云:通过对旧城区原有水系的挖掘梳理以及好溪滨水景观岸线和三山一水之间景观绿地的建设,展现缙云古城山水城相融的历史格局。

黄帝古风:黄帝文化是缙云的特色之一。通过黄帝文化展示馆、图腾柱、修真台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展现道教文化的精髓和黄帝时期浙江先人断发文身、织葛铸剑、喜好傩舞、祭鬼神的风俗习惯。

传统街市:通过恢复部分府衙和宗祠、修复传统民居和复兴路胜利街等传统商业街市的打造,结合传统特色店铺、工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利用,全面恢复缙云旧城传统街市的的历史环境。

石城遗韵:通过对传统石材的大规模运用,来体现缙云“石城”的文化底蕴。

2.3 规划的基本思路

规划首先是保护具体化,明确物质/非物质、地上/地下的保护对象,确定保护的对象和范围,分层次拟定保护方案和措施,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强调对核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

其次是相容性项目的引入,明确相容性功能的范围,指明利于历史风貌保护与展示的功能发展方向,并迁出不相容的项目。

最后,通过保护与发展将结合的,对旧城风貌改善起决定性影响的引导性项目的规划设计,引导旧城走保护与复兴双赢之路,最终达到在风貌上展现历史文化特色,在功能上复兴旧城的中心功能,在环境设施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2.4 规划的编制重点

为了实现规划的战略意图,规划应在以下方面加以重点研究:

2.4.1 论证发展目标,确定旧城区发展方向

缙云旧城区保护规划必须立足于缙云县乃至浙西南地区发展的全局,充分分析论证旧城区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优劣条件,建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以保证缙云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2.4.2 提出旧城区保护框架,实施总体保护战略

规划应在概括提炼缙云旧城区历史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缙云旧城区历史文化环境要素的整体把握,确定旧城区保护框架,突出保护主题,整体地保护缙云旧城区传统的物质形态和文化内涵。

2.4.3 划定保护层次,确实保护好历史遗产

保护规划应在旧城区保护框架的基础上,加强对旧城区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街区和单个文物保护点的保护,通过科学地划定保护范围,确定保护要求,有系统有层次地保护缙云旧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2.4.4 恢复历史环境,重现旧城区风貌

规划应在充分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对旧城区的文物古迹和有价值的历史风貌地段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在予以充分保护的基础上,予以恢复或修复,从整体上改善旧城区的景观风貌,全面恢复缙云旧城区的历史环境,重现旧城区风貌。

2.4.5 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规划应调整旧城区的用地布局,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健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此外,规划应充分重视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只有高标准、高起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改善城市的服务环境,促进旧城区的健康发展。

2.4.6 挖掘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全文化旅游功能

规划应对旧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缙云悠久的历史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积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有着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挖掘并系统展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策划文化旅游项目,对于健全缙云旧城区的旅游功能有着重大意义。

2.4.7 建设生态绿化系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规划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从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高标准的园林绿化系统,提高缙云旧城区的环境质量与品位。

第三章缙云旧城区保护规划

3.1 缙云旧城总体保护与发展策略

风貌保护策略:依托旧城山拥水绕的自然环境,整体保护旧城,逐步消减对城市传统风貌不利的设施和项目,提高旧城的整体环境和景观的传统特色,通过适度的土地调整和近水平台、景观视廊的建设,重塑缙云旧城“山、石、城、溪”的景观文脉。

系统整合策略:利用城市中心轴线------好溪景观轴和城市传统商业功能轴线-----复兴街胜利街水南街的打造,将城市传统商业经济中心与传统历史文化区整合成“十”字形的城市公共活动走廊,形成城市从仙都旅游-------旧城传统商业区------旧城历史文化中心------好溪休闲的聚集型公共活动功能带,以此提升旧城的活力与人气。

功能诱导策略:鼓励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存、城市风貌特色相协调的居住、古城休闲、古城旅游与文化功能。其中古城休闲、古城旅游与文化功能是缙云旧城区近期拓展的主要功能。

弘扬文化策略:恢复旧城适宜地段的历史风貌,通过恢复复兴路、胜利街、水南街等传统商业地段的核心功能地位,恢复府衙、东门城楼、城隍庙等历史节点的风貌,来展示缙云旧城区的历史、民俗等多元的文化特色。

3.2 旧城区保护框架的建构

缙云旧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格局保存完整,地方特色浓厚,是一个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旧城区。

保护框架制定的目的是在概括提炼缙云旧城区历史文化内涵、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名城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重点历史地段和文物保护点的整体框架的把握,更好地保护缙云旧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

缙云旧城区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由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三部分组成。归纳如下表,需要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保护。

缙云旧城区保护要素构成表

3.3 缙云旧城区保护规划的要点和层次:

1、保护缙云旧城区山水相融的自然格局

2、保护缙云旧城区传统的街巷历史格局和历史文化街区

3、保护缙云旧城区留存的文物古迹及优秀历史建筑

4、保护缙云旧城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现状特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本次规划中,将缙云旧城区的保护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

3.4 缙云旧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工程建设,并且“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可以在文物保

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内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

缙云旧城区规划范围内目前共有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即学宫泮池。规划要求对该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切实的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该文物点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执行不同等级的保护规定,以符合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

3.4.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

保护范围内: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故”,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保护区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且保证满足消防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容许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与文物保护建筑风貌冲突的一般建、构筑物,现状存在的应坚决拆除。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才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以取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3.4.2 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经过对缙云旧城区的历史遗存详细踏勘和审核后,建议将其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群)划定为优秀历史建筑(或增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本次规划共划定优秀历史建筑15。

优秀历史建筑(群)的保护要求:

对于优秀历史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其他部分允许改变。建筑维护修缮应优先采用旧料来更换损毁构建,修缮的原则是“只修不建,修旧如旧”。保护并恢复其传统建筑与院落的布局,在细部做法上应采用当地的典型做法、样式材质等,可以在对当地建筑的特色提炼下,对无法恢复原样地部分做一定的创意性设计。

附表:缙云旧城区优秀历史建筑汇总表

3.5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在缙云旧城区划定复兴街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和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根据保护对象性质和措施的不同分为两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和其外围的建设控制地带。

3.5.1 保护范围

历史文化街区,其内涵及具体划定界限原则为应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包含该地段的“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以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群,是旧城区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体现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是指为了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历史文化街区主要风貌带的完好所实施保护控制的地段。

复兴街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位于旧城区内沿复兴街胜利街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的传统民居集中区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详见“保护范围规划图”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

范围。本次规划复兴街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为3.23公顷。其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西至大桥北路、南到好溪,东、北以总体规划新开道路为界,具体范围以“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划定为准。复兴街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9.25公顷。

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位于好溪南岸水南街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的传统民居集中的区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详见“保护范围规划图”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区范围。本次规划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为0.98公顷。其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西至大桥北路、北到好溪,南到水南山,东以总体规划新开道路为界,具体范围以“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划定为准。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为6.76公顷。

3.5.2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要求

对划入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的区域,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建筑物、街巷及环境不受破坏,如需改动必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各种修建需在城镇建设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下进行,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街区整体风貌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街区整体风貌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上级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会通过方可执行。

①古街巷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地面铺装应逐渐恢复传统特色,采用麻石条铺砌;原有电线杆、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逐步转入地下或移位;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应有地方传统特色,不宜采用现代城市做法。

②街区内组成街区整体风貌的历史建筑应加以成片地维修恢复,保持原有空间形式及建筑格局,古井、古树及反映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应予以保留并清理恢复,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

③传统民居建筑的建筑装饰、建筑形式应采用民居形式的坡顶黑瓦,建筑门、窗、墙体、屋顶及其它细部必须严格按规划管理确定的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细部做法执行。建筑功能主要为居住建筑或民居旅馆。

3.5.3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

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文物管理部门等批准,审核后才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街区保护要求进行,以取得与历史文化街区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①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木色及地方石材黄灰为主色调,最高建筑高度为四层;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旧建筑必须搬迁和拆除,近期拆除有困难的都应改造其外观和色彩,以达到环境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

②街巷两侧建筑功能应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鼓励发展传统商铺、茶肆和产商结合的手工作坊,建筑的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符合风貌要求,色彩控制为黑、白、灰及黄褐色、原木色。

③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文物管理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进行,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历史环境的保护要求,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传统风貌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由专家评审。

3.6环境协调区

鉴于缙云旧城区的具体情况及发展旅游的前景,规划尽可能大地划定环境协调区范围。

3.6.1范围

环境协调区的范围,以“保护范围规划图”上的环境协调区范围划定为准。

3.6.2控制要求

在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其建筑形式要求不破坏旧城区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该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对整个区域协调区,新建筑应鼓励低层,原则上不超过6层,街坊内部建筑高度应严格按照“高度控制规划图”执行,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第四章紫线范围的划定和管理控制要求

按建设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应当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紫线。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在划定城市紫线时,应当确定城市紫线控制的对象和范围、紫线区域的用地性质,规定各类紫线区域的控制原则。

4.1 紫线范围的划定

本次规划对缙云旧城区的1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历史文化街区和15优秀历史建筑实行紫线范围划定和控制。将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为紫线。

4.2 紫线范围的管理控制要求:

①在城市紫线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1)违反保护规划的大面积拆除、开发;

(2)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格局和风貌构成影响的大面积改建;

(3)损坏或者拆毁保护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4)修建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5)占用或者破坏保护规划确定保留的园林绿地、河湖水系、道路和古树名木等;

(6)其他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构成破坏性影响的活动。

②确因需要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和其他活动的,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依法办理相关审批手续。上述审批事项涉及重大建设项目、对古城保护有重大影响的,应当由市规划行政部门和文物行政部门事先共同组织论证。

③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新建或者改建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对规划确定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进行修缮和维修以及改变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进行。

④在城市紫线范围内,不符合规划要求、影响历史环境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应当依法逐步拆除或整改。

⑤在城市紫线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涉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

带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⑥涉及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古村落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应当按照本规划的相关控制要求和浙江省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建筑保护与更新模式

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模式规划是本着保护缙云旧城区风貌和传统空间格局的要求,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建筑的等级分类及其质量、风貌等的综合调查评估,对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紫线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提出分级保护和整治的方式措施:

1、修缮: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传统风貌保护建筑,对其残缺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对该类建筑整体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等。

2、维修改善:对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进行的不改变其外观特征的加固、维护、改建活动,也可以采取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的建设活动。

3、整修:针对一般建筑中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进行的改建活动。

4、拆除:针对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一般建筑,或该建筑原址曾经有重要的古迹遗址,则根据规划需要将其拆除,进行新的建设活动或对古遗迹进行复建,或开辟为绿化及开敞空间。

5、保留:针对质量较好,但与整体风貌冲突很大且不处于核心风貌保护区的紫线范围内的一般建筑,由于经济社会原因而暂时无法更新拆除的,暂时保留,建议远期更新拆除。

第七章缙云旧城区高度控制规划

7.1高度控制

缙云旧城区内除几片传统居住街区外,大部分为解放后新建的建筑,大多数建筑为2-3层,还有一些4-5层的建筑。城内新、就旧建筑混杂,建筑高度参差不齐,与历史古城保护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点:

①缙云旧城区有机地融合于山水之间,并与自然环境形成“山、水、城”三个层次的外部空间轮廓,现状中这三个层次由于一些大体量、高建筑的兴建而有所障碍。

②旧城区山体周围建筑物高低混杂,密度大,其景观环境应改善。

③各空间标志点之间及其与旧城区外部空间环境之间缺乏应有的呼应关系。

④由于许多与历史古城保护相冲突的建筑质量尚好,不易拆除,因而给规划实施带来不利影响。

高度控制规划是在充分研究和分析旧城区传统特色和现状的基础上,考虑旧城区保护、利用和复兴的综合要求,针对旧城整体风貌和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着眼各标志点之间的呼应与统一,旧城区外部空间轮廓以及旧城区外部空间环境的保护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现状建筑情况和用地规划,确定旧城区各个地块的建筑限高。

具体如下:

①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群):保护范围内——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本身及其附属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为原高。建设控制地带——规划视其保护性质和内容(文物保护、风貌保护)以及周围具体现实情况而定,建筑层数控制为二层的,檐口高度控制为6米;建筑层数控制为三层的,檐口高度控制为9米。

②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2层,檐口总高度为6米;建设控制区内综合考虑改造开发效益和旧城区空间尺度的要求,建筑物最大高度控制为4层,檐口总高度为12米。

③环境协调区:环境协调区建筑高度基本上控制为6层,檐口总高度为18米。局部有特殊需要超过6层的,可经由县规划行政部门和文物行政部门事先共同组织论证后,予以批准。

各控高区域的具体范围详见高度控制规划图。

7.2 景观视廊控制

视廊控制的目的在于建立重要景观点与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分布较为散乱的景点之间在景观上统一为一个整体,并使标志性景观点的地位得到突出和强化。建立文物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以及自然景观点和自然景观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使旧城区与其自然环境互相协调并统一为一体,构筑方向指认系统并增强地标识别性。

视廊起讫点的选择主要依据如下原则:

①地标性景点——吏隐山、金紫山、水南山等,它们是旧城区空间环境的制高点,千百年来在景观上一直具有积极的作用,并成为缙云旧城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象征。

②重要景观点——龙津桥头、胜利街入口、大会堂、电影院、城隍庙等,它们是缙云旧城区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并且具有较独特的外部形象。

综合上述所选各点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和确定各视廊的视点、视高(视点相对地面的高度)、视向、视域和被视区域,最终确定六条视线走廊:

吏隐山------金紫山

吏隐山----水南山

金紫山-----水南山

龙津桥头电影院------胜利街入口------金紫山、吏隐山

大会堂---吏隐山

城隍庙----水南山、金紫山

视廊确定后,根据每条视廊起讫点的高度,通过对视廊断面进行分析和计算,确定出在视廊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在两条或多条视廊交叉、重合的区域,为保证每条视线均不被阻碍,规划中取叠加后的最小值为控制结果。

第八章缙云旧城区的空间结构和规划功能布局

8.1 旧城区的空间结构

缙云旧城区外有山水环护,内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更有独特的文化艺术,这些是缙云旧城区悠久历史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体现,这些要素反映在空间上为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通过结构组织构成完整的保护框架体系。

8.1.1 重要节点

节点是人们感觉和识别城市空间的重要参照物,也是人流聚集和营造景观的重要地点。

山体:吏隐山、金紫山、水南山

古桥:龙津桥

建筑:电影院、大会党

寺庙:城隍庙

交叉点:胜利街复兴街交叉点、胜利街主入口、龙津桥头等

8.1.2 轴线

结合旧城区山水城几个层次的具体环境,组织形成几条人们生活、休闲和旅游的主要通道。

①好溪水岸景观轴:以好溪沿河水景、两侧山体景观、驳岸景观以及沿岸建筑、民居景观为主题的景观旅游轴。

②金紫山吏隐山景观轴:在金紫山与吏隐山形成一条绿色景观轴,打开两山之间的绿化通道,结合好溪水岸景观,形成一条收放开合、远眺近观皆宜的旅游观光休闲开放空间轴。

③复兴街胜利街传统商业轴:以复兴街、胜利街、水南街为轴线的特色街道商业轴线。沿街为具有传统风味的商业街,店铺林立,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街头檐角相望,具有独特的景观。

8.1.3 区域

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地段或街区,人们在其中活动能得到与其它的地段或街区明显不同的感受。

根据缙云旧城区的形成发展过程、现状积淀文化和保存状况和规划的基本思路,将缙云旧城区划为三片区域。其中两个位于好溪北岸,分别为复兴街胜利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吏隐山金紫山石城文化展示区,一个位于好溪南岸,为水南街历史文化街区。

因此,根据缙云旧城区的价值及其环境要素构成,可以将缙云旧城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三轴三片”的框架结构,即以三条特色轴线、三片功能区域和多个重要空间节点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框架(见保护框架规划图)。

8.2 旧城区的功能分区结构

规划结构:缙云旧城区规划形成了“三个游览区两个辅助区”的规划结构。三个游览区指:石城老街风情游览区、黄帝文化游览区、好溪滨水休闲游览区。两个辅助区指:风貌协调居住更新区、商业购物综合服务区。

1、石城老街风情游览区

石城老街风情游览区以复兴街胜利街以及溪南的水南街为主轴,东西向延伸成为贯穿旧城区的老街步行休闲一条街。保护、整修、恢复区内的府衙、祠堂、以及传统民居等文物点或优秀历史建筑,恢复特色小吃店、染坊、酒坊等,恢复原有水系,增加滨水绿化。

2、黄帝文化游览展示区

规划拟依托现金紫山吏隐山之间形成的公共空间绿地以及文庙泮池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缙云的文化内涵,利用缙云丰富的黄帝传说与道教、儒教传承等文化现象,建设黄帝文化游览展示区。可设置一处黄帝文化展览馆,修建群雕、舞台等设施。也可考虑用古代名人诗话建立文化长廊或小型博物馆。在吏隐山南侧的地域,拟规划营建一处水面滩地,将好溪滨水景观和金紫山吏隐山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处重要的城市开放公共空间和重要景点。

3、好溪滨水休闲游览区

“好溪”是缙云具有母亲河意义的绿色河道,规划拟在恢复与完善老城区水系格局,疏浚清理,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沿好溪整理河道绿化,建设沿水步行道及滨河休闲广场,结合石城特色,形成新区的滨水景观轴线。另设置几处水岸码头,形成水上游览线,把商业街、金紫山和黄帝文化展览区联结在一起。同时可考虑与新区滨水景观点的连接。

4、风貌协调居住更新区

在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外围,规划用小规模自我更新的方式,形成几处新的风貌协调居住区。其建筑风貌要求与老城区整体风貌协调,体现石城特色,比如形式上可参照当地民居形式,融合民居马头墙特色,用灰瓦坡顶、石墙或粉墙,并能体现缙云水乡特色为好。可综合考虑房产开发、居民回迁等事宜。。

5、商业购物综合服务区

在旧城区规划几处商业购物综合服务区:在功能上为旧城区居民及游客提供商业购物、旅游接待、旅游服务等综合服务。该区在风貌、布局上应延续老城格局与整体风貌特色。吏隐山西侧规划建设一处大型的商业购物、旅游服务、接待中心,同时在该区域内建设地下停车场,该区将设为集管理、接待、度假、会议、餐饮、娱乐功能的综合区。

第九章土地使用规划

9.1 用地调整目标

根据保护与发展旧城区的原则,通过对现状土地使用的合理调整,以达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从而更好地保护旧城区的风貌,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发展文化及旅游事业,为旧城区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9.2 规划原则

(1)保护的原则——即保护缙云旧城区的城市形制、空间格局、街巷尺度、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构成要素,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环境。

(2)发展的原则——即贯彻历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传统的历史文化环境在现阶段的现实积极意义,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

(3)效益的原则——积极开辟和利用缙云旧城区新、老景点,发展旅游事业,振兴缙云旧城区的传统经济,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

9.3 用地调整规划

(1)处理好旧城区与新城区关系,利用新城区的发展疏解旧城区人口及调整部分用地性质。

(2)旧城区规划范围以内主要布置与旧城区为旅游服务、接待以及商业金融、居住生活等相关的用地性质。其它为居民服务的工商服务业用地及行政管理、教育科研用地因酌情适量布置,现状占地条件比较大的应尽量搬迁布置在其他城区和新城区。

(3)理顺旧城区道路交通线路系统,解决旅游车辆出入停放问题,在复兴街北部入口

及吏隐山南侧等附近设专用停车场。修复复兴街胜利街水南街商业步行街。在商业步行街区域内实行交通管制,对机动车辆通行进行适当限制。

(4)搬迁吏隐山和大会堂之间的政府公用房,其用地改为旅游服务用地。

(5)调整吏隐山和金紫山之间的办公、居住等用地性质,将其用地改为公共绿地及文化展览用地。

(6)调整胜利街复兴街两侧商业、居住用地,修整后使之成为富有缙云特色的传统商业、旅游服务一条街,功能上以茶楼、酒楼、特色店肆等旅游服务业为主,可兼顾部分居住功能。

(7)在居住用地中挖掘新的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将其划为优秀历史建筑,其用地并入科教文体用地中。

(8)好溪两岸根据防洪和景观的需求,布置景观公共绿地。

(9)调整电影院周围的建筑环境,将其建设成为展示石城文化的重要节点。

(10)恢复府衙,将其建设成为展示缙云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11)利用原有居住用地间的部分弃置地,规划新增公共绿地及休憩、集散广场用地,全方位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及居民、游客的生活、游览环境。

(12)调整现状部分综合效益较低的用地性质,对其进行再开发,转变为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博物展览等旅游服务用地。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

11.1 旧城区交通规划

旧城区道路交通规划主要遵循了总体规划的道路网规划格局,在综合考虑旧城区现状的特殊性和旅游、文化展示、滨水景观打造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支路进行了调整。

(1)、旧城区外围交通应在保证不打破旧城区原有宁静气氛的前提下应充分保证其应有的交通可达性,成为充分提高旧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旅游的保障,并为新区开发建

(2)、旧城区内部街巷如复兴街、胜利街、水南街等保持原有的尺度、比例和步行方式,严格限制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并形成完整的商业旅游步行系统,除消防等应急车辆

外,其它机动车辆不准进入。

(3)、在好溪滨水道路实行交通管制,对机动车辆通行进行适当限制。

(4)、在复兴街北端入口、吏隐山西侧等地结合旅游接待设施设置旅游(地下)停车场,主要为游览观光车辆服务。同时,针对现旧城区内基本没有停车位的状况,规划设置几处地下停车场,主要为旧城区内部各功能单位所必需的停车用,但必须作严格的管理和限制。原则上,旅游车辆不得进入旧城旅游步行区内。

(5)、居住区内的停车地点及行车路线应在详细设计时根据规划的机道车道和步行道位置,认真规划定点,避免人行交通与步行交通混合。

11.2 消防交通规划

旧城区内外部的机动车交通道路和内部的主要步行街作为主要的消防交通道路。

根据街巷现状,开通宽度在3.5米以上的小巷及空地形成尽端式消防通道和回路式消防通道,从而保证整个旧城区的消防可达性。

11.3 道路保护整治模式

由于旧城区内部的道路系统是整个旧城区历史风貌的有机构成,因此应保护旧城区内街巷格局和传统街巷风貌与名称。旧城区内道路的铺砌方式和宽度与两旁的建筑所营造的空间环境是整个旧城区保护的一部分,因此针对不同的街道相应有不同的规划整治模式。

对于完整保持了传统风貌的街巷要以修缮路面为主,保持街巷尺度和两侧建筑的高度。

对于路面铺砌的原有风貌已基本不存,但尺度和格局保存较好的传统风貌街巷,要根据当地的传统做法进行适当的恢复和改善整治。

另外根据旧城区内部和外部的交通状况,可以适当拓宽部分街巷和新辟街道。

附表:缙云旧城区保护街巷一览表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作者: 学号: 年级: 调查与分析 调研思路 调研报告的分析方法采用调查访谈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的方法。调研过程有文献收集,确定调研方向,实地勘探、获取现状资料 、整理归纳资料 、分析结果。 调查主要采用下列方式、方法:现场勘踏、拍照、观测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分析的问卷调查以及定性分析的访谈等,分析评价建立在坚实的数据资料基础上。问卷调查中总样本量为100份,有效问卷82份,有效率为82%;访谈中共10名被访者.在表达形式上,每一部分分析都由调查访谈的内容和理论知识两部分结合存在,充分体现了社会调研应联系实际,并最终分析解决问题。调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宽窄巷子是如何围绕休闲这一主题展开保护与改造,研究其规模、特色、空间处理以及如何与周边历史环境结合,侧重点是接到的尺度比例,如何处理使其更适宜现代人生活,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同时,发展现代空间,不使之冲突。 【摘要】 当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保护对历史街区整体和区域的保护理念的强调,不仅强调对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性历史建筑进行原真性保护,而且主张对大量存在的一般性的历史建筑、街区以及存在期间的文化内容、生活方式进行整体的规划保护,同时也要求保持地区活力,瞒住现代生活的要求;重视对历史见证遗产的再利用,对于大量存在的一般性历史建筑既反对大拆大改,也不再主张不做任何变动的保护方式,而是主张保护和发展相结合,保护应到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内容。较好的协调保护与历史遗产与现代生活、传统保持与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 街道尺度; 比例; 公共空间; 改造 前言 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在诗圣杜甫眼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人陆游又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近年来,成都又先后荣获 调研流程图 深入研究阶段 验证阶段 结题阶段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 1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 (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 (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 (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 (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 (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 2 -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二)有比较丰富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2(三)占地面积不小于2.5hm;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江南历史文化街区蕴含丰厚的城市记忆要素,其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与魅力的重要空间场域。不过,伴随世界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其蕴含的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内涵持续缺失,街区建设发展与地方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也越发尖锐。所以,选择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典型个案,采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探究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对街区保护与开发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为促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记忆、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城市靠记忆而存”,城市历史的延续及自然的生长,能够彰显城市文化独有的地方特色,增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城市的地方感和文化认同感,因而,保存完整的城市记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古朴,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繁荣地方经济、促动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化和城市化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下,表现新的时代发展特征。一方面,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大批量的外来商户持续涌入甚至侵占街区核心地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商业化氛围愈发高涨;另一方面,资本级差地租带来的空间置换与权益割让,原住民开始搬迁,市井民俗生活气息开始消亡,街区承载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功

能开始弱化。站在历史和现代、记忆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禁反思:这些弥足珍贵的江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城市大拆 大建、大修大补、大面积更新改造后,存留下哪些隐患?人们在探寻 街头巷尾的历史足迹时,是否还能找到记忆中那些美丽的“乡愁”? 未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这些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缘于此,从城市记忆角度切入,选择江南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 个案,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发现存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和建议,为保护城市记忆、传承地域文化、促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 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城市记忆概念 国内外关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有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文化记忆(culturalmemory)、实践记忆(practicememory)等。比如法 国社会心理学家“集体记忆”的研究鼻祖莫里斯哈布瓦赫就曾将集体 记忆的概念界定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认为集体记忆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一种物质客体、物质现实,又是 一种象征符号,即附着于物质现实之上的为群体共享的东西;德国著 名学者扬阿斯曼在阐释文化记忆的概念时,指出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 或国家的集体记忆力,其记忆传承媒介包括仪式和文化两种类型;此外,相关学者还指出实践记忆形成于人们的日常交往、生活实践、行 为仪式等活动中,是人们通过潜移默化方式习得的文化记忆,建立在 群体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通过世代沿袭的方式传递。综合来看,本 研究将城市记忆的概念界定为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件或人物故事等的集体性记忆。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蚕食的危险。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2日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三章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四章保护规划实施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护规划的审批、公布、修改与备案 第三章保护措施管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编制要求 第三章调查和评估 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 第五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第六章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 第七章成果要求 第八章附则 附件一保护规划制图统一标准和要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本办法所称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规划制定与实施、监督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管理主体层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保护原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应当遵循保护遗产,继承文化,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突出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护风貌的完整性,维持功能的延续性,采取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正确处理更新改造和保护的关系。 第六条(保护资金)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第七条(支持奖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资质管理)承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单位,应当符合相应的规划资质管理规定。 第二章历史文化街区的设立和撤销 第九条(设立标准)历史文化街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比较完整的历史格局和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分析

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 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试行) 时间:2014年03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武汉魅力村镇点击:522次 1.1依据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 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1.1 依据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规范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13),结合武汉市历史文化资源保 护和规划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本技术规定。 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依据《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 项规划》、《武汉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紫线专项规划》、《武汉市主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等上位规划及本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作用 本技术规定是结合武汉市历史保护的特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 50357-2005)》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内容的深化。编制完成的保护规划和修建 性详细规划将作为武汉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1.3 适用范围 本技术规定适用于武汉市主城区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及传统 特色街区)保护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其他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的区域可参照本技术 规定执行。 1.4 规划编制组织、审批、修改程序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房屋、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并征求所在地区人民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的意见,依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市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修建性 详细规划。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中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祝莹 提要本文从城市设计过程中类型学的应用特点出发,通过对杭州大井巷传统街巷群落保护区城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尝 试运用类型学方法进行保护性城市设计,探索关于历史街区保护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城市设计类型学 文章编号1000 - 3363 (2002) 06 - 0057 - 04 中图分类号TU984. 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大环境,对历史街区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越来越深入。要体现“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并在传统建筑群落与环境中充分表达出来,仅对历史街区进行功能定位、地块划分、交通组织,以及对传统风貌的保护停留在容积率、密度、建筑高度、色彩、形式及绿地等指标控制上是不够的,还必需进一步深入到城市设计的层次上,建立整体城市设计思想,以高超的城市设计技巧,对重点地段的传统风貌、空间形态做深入具体的探讨,从而增强方案的可操作性来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历史街区发展的要求,又能将“原汁原味”的历史传统风貌具体化、可视化。 在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即使是在传统文化和宗法观念的历史条件约束下,每一代人仍有权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延续,即不断的推陈出新是中国文化传统得以继承的基本前提。反映在建筑上人们重视并延续的是建筑空间的功能及体验, 而不是建筑物物质形体本身。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百余年寿命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在连续的文化背景下,建筑虽然在不断更新,但只要格局不变,风貌永存,就足够令人产生认同感和历史意识了。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在保存传统建筑形态的前提下转变内在功能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呢? 在历史街区保护性城市设计过程中合理运用类型学策略,探索城市、街道、建筑类型抽象化与具体化的互动关系,发掘历史街区中传统建筑与环境的个性以及其具备的地区性特征在居住人群中的心理积淀,对于达到上述平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类型学作为建筑及规划领域内一种分类组合的方法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方法体系,它的符合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的特征对建筑和城市的实践已经起到相当大的影响。通过类型学概念,既可以研究传统建筑形式特征的历史变化与发展,又可以研究建筑与建筑群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城市形态的延续。维特考尔(L. Wittkower) 把建筑类型作为特定时间内起作用的文化影响,通过建筑类型的比较重新发掘并运用曾经存在并起作用的文化影响。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 Rossi) 则在发展类型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罗西看来, “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是交织着历史的和个人的记录的所在”, “类型学是研究构成都市、城市, 或建筑的元素之中揭示永恒关注主题的原型”, “应建立起建筑的类型以确定城市的形态结构”①。 在类型学中,历史性传统建筑要素形成了人们在建筑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而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通常居住在同一社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和对传统的记忆具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至于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就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了。建筑的深层结构———类型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社会文化积累,只有通过对建筑类型的研究,才能探询到建筑现象的根源,并进而将之反映到建筑的表层结构———形式上。同样,通过研究城市的深层结构———“集体记忆”,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在城市的表层结构———街区及建筑的组织或结构中将之表现出来,既能满足传统建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研究 摘要:本文是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总结性思考。结合这一学期所学,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规划专题的认识,汇报案例(绍兴仓桥直街规划)的介绍和总结,对本专题同学所做的内容的总结和思考,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个人观点。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文化 随着对历史街区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已不仅仅是规划师或建筑师的研究课题,更关系到市民的切身利益,保护的内容也不再是某一文物,某一街区的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是使城市生活文化得以更好延续。历史街区保护是一项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的复杂工作,既需要不断推进城市保护理念的提升,还需要不断加强保护规划的实施以及控制机制的完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对我们现代城市的硬件和人们文化思想的软件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目前看来,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拟就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现行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及保护制度上,通过研究历史街区的本质特征,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实践进行思考,以总结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经验和教训。 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的问题研究主要概括为三个方向,与时代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与时代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到时代变迁是引发历史街区保护矛盾的根源,在保护过程中强调分析,针对不同类型寻求不同策略。探寻历史街区发展源动力,寻求新的社会因素的介入。与自然的关系: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整个人类进化以及迁徙历程,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受制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寻求理想人居环境的历程。与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城市开发需要对历史文脉和地方文脉的重视和恰当的运用。在城市开发和建筑设计中,引用国际城市规划理论成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抛弃了自己本土文化和悠久历史所沉淀下来的建筑经验和理论,就是本末倒置了。另外,对待传统街区的复原也要持审慎的态度,传统的美不在于符号的简单堆砌,而表现在经过艺术考虑的内在结构。建筑物的营造如同写文章,应从实际需求出发,理清地区文化脉络,将文化符号、地域符号进行重组。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和发展历史街区,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结合时代,自然,文化的关系,使历史街区在保护中发挥它的重要价值。 结合本专题研究,找的案例为浙江省绍兴仓桥直街。绍兴仓桥直街全长一点五公里的绍兴仓桥直街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水乡风貌。2003年获“二零零三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绍兴仓桥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是国内成功的保护规划,而在规划设计上采用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一、规划范围 南至泉城路,北临大明湖路,东至鞭指巷,西临太平寺街、西城根街,总用地面积16.08公顷。 图1 现状航拍图 二、规划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保护遗产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生活延续性和保护利用的可持续性的原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引导商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指导思想 规划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加强引导,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指导思路开展工作。 四、规划目标 1、保护街区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尤其是体现街区价值特色的传统街区风貌,包括: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济南古城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多类型建筑集中展示区;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2、保护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居住功能为主,使其成为城市发展历史的见证。 3、整治街区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传统居住文化突出的特色社区。 4、结合街区现状情况,综合研究符合街区特点的规划实施模式,提出规划实施建议,加强保护规划中提出的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的可行性。 五、街区价值与特色 作为济南古城现存的保留较完整的、最具传统特色的地区,将军庙街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方面的极高价值。街区是古城的传统居住区;街区还集中了大量宗教建筑,是中西

文化交流繁荣的区域;街区内整体风貌保存尚好,传统街巷空间基本保留完好,名泉水体、大树丰富,建筑遗产多样。将军庙街区的总体价值为: 1、将军庙街区是具有济南“城泉共生”特色的传统居住区之一; 2、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宗教建筑分布最为集中,同时最能体现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中心; 3、将军庙街区建筑类型多样,体现了中西建筑精湛的建造技艺; 4、将军庙街区是济南古城内中西文化交汇融合、商贸交流繁荣之地。 六、保护内容及保护要素 本规划从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两部分确定保护内容及各项保护要素。其中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传统格局、传统街巷、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泉水历史文化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七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存要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和与泉水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历史街区保护文件回顾: 1933年《雅典宪章》 由CIAM编制 关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保存好代表某一时期的、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具有教育今人和后代的重要意义。 1964年《威尼斯宪章》 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 更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出必须把文物建筑所在的地段当作专门注意的对象,要保护它们的整体性。首次提出历史街区概念1976年《内罗毕建议》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进一步拓展了保护的内涵,明确指出了保护历史街区的作用和价值。1987年《华盛顿宪章》 ICOMOS(从事历史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工作的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 再次对保护“历史地段”的概念做了修正和补充,文件指明了“历史地段”应该保护的五项内容,即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装饰等;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与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关系;该地段历史上的功能和作用。 1994年《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 ICOMOS 继《威尼斯宪章》后,再一次提出“原真性”一词。将保护的范围扩展到非物质的层面。认为: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1999年《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大会 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大发展”和“大破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居环境”的概念,提倡“宜将新区规划设计、旧城整治、更新与重建等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国际社会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从纯粹的单体古建筑保护延伸到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原真性”保护。在国内,对历史街区保护也经历了从“修旧如新’,到“修旧如旧”,再到“修旧如故”,从最初对实物遗存真实性保护到近年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习俗等生活真实性的关注.如有认为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生活形态的保护是历史街区保护的核心性问题(张曦,葛听);历史街区保护应“保护原有社区网络结构和生活的真实性”(阮仪三,孙萌);“生活真实性”是历史街区真实性保护的前提和基本内容之一(杨新海)。 《巴拉宪章》 前言 考虑到《国际古迹遗址保护与修复宪章》(1964年在威尼斯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五届全体大会决议》(1978年在莫斯科通过)的内容,澳大利亚ICOMOS(ICOMOS澳大利亚委员会)于1979年8月19日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巴拉正式通过了巴拉宪章,并于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通过了修订案。 巴拉宪章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指导,它建立在澳大利亚ICOMOS成员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 保护是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进行整体管理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持续的责任。 宪章的适用者 本宪章旨在为那些需要就具有文化意义的地点提供建议、决策,或承担工作的人,如业主、管理者和监督者,制定一套实践标准。 宪章的使用方式 本宪章是一个整体,许多条款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保护原则中的条款通常会在保护方法和保护实践部分作进一步阐释。为使阅读流畅,宪章中已包含了标题,但这并不成为宪章的组成部分。 本宪章是独立的,但是它的使用和应用将在ICOMOS澳大利亚国家委员会的下列文件中作进一步解释: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文化意义》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保护措施》 《巴拉宪章操作指南:从事研究和编写报告的程序》 《与保护有重要意义地点相关的道德规范》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2008〕110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 为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提高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我厅组织起草了《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并从2008年6月1日起试行,请结合当地的实际组织实施。试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给我厅城乡规划处。 联系人:方芳 联系电话:025-********(兼传真) 江苏省建设厅二○○八年四月八日 ─1─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2.适用范围 3.规划编制的依据 4.规划编制的原则 5.规划的层次定位 二、保护规划编制管理

1.规划编制组织 2.编制单位的资质 3.规划审批 4.规划修编 5.公众参与 三、保护规划文本大纲内容 1.规划总则 2.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利用 3.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2─ 4.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5.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6.实施政策建议 四、保护规划成果内容与要求 1.保护规划成果内容 2.保护规划成果要求 五、保护规划技术指引 1.历史研究 2.现状调查与评估 3.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 4.用地、人口与空间规划

5.交通与市政设施规划 6.技术指标与经济测算 7.规划实施政策建议 ─3─ 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 (试行) 一、总则 1.目的 为了加强对全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的指导,规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2.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其管理工作。历史文化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可参照执行。 3.规划编制的依据 3.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等法规; 3.2《城市紫线管理规定》等部门规章; ─1─3.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标准; 3.4《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07〕86号)等相关规范性文件; 3.5城镇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规划以及相关上位规划。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

近代建筑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天津解放北路金融街城市设计 探讨 一、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距北京137公里,为首都之门户。 天津是国务院1986年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建筑、近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并存的大城市。天津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同天津密切相关,一大批历史风云人物在天津留下了足迹;天津曾是我国近代北方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所有这些,使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天津市有不少古建筑,辽金时期的砖塔、楼阁、石经幢。元代以后的官、观、寺、院、官邸、会馆、祠堂、庭院。较著名的有天后官、文庙、玉皇阁、清真大寺、独乐寺、广东会馆、大悲院以及清代的私人园林。据统计,商周以来的建筑文化遗存达1000余处。 天津还拥有大量的西方近代建筑,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其中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花园路和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官附近,大部分是庭院式独居住宅,建筑外形具有各国民俗特点;以金融贸易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多集中在中街(今解放北路)上。建筑的特点是:高台阶、大柱子、金属栏护窗,外檐贴面大多是花岗岩和大理石,室内装修讲究,顶棚装饰精细雕刻,地面是硬木拼花地板或彩色水磨石地面,在设计上沿用本国习俗,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貌。

二、海河与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十里鱼盐新泽田,二分烟月小扬州”。这是自元代以来,一些文人赞美天津水乡景色的秀丽写下的诗句。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全长约72公里。 海河是一部记载着天津发展历史的史书,伴随着天津形成、发展一直到今天。天津最早起源于漕运。当时这一地带商贸业十分发达。明朝永乐二年,也就是公元1404年在天津三岔河口西南设天津卫,开始建设天津城。到2004年的12月,是天津设卫600周年的纪念日。老城经过400年建设,逐步形成了规模,其中建成了我们熟知的天津三件宝:鼓楼、炮台、铃铛阁。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各帝国主义国列强先后在天津划定租界.他们为了抢夺通向人海口的资源,纷纷在海河两岸抢占用地,建设码头、仓库、工厂和商贸设施。天津沿着海河发展,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九国租界区,租界区面积相当于当时老城区的十倍。在这期间西方的近代文明从天津登陆开始向中国传播,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有强烈的碰撞。在这个时期海河两岸也先后修建了一些在国内比较先进的设施,如:老龙头火车站,是我国大商阜里第一个火车站。还有开启式的铁桥,国内第一条有轨电车、在海河两岸建设了电报局、第一个邮电局。还有我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当时叫武备学堂。改革开放以后,市委市政府对海河两岸开发建设十分重视,投入巨资进行改造。特别是修建了天津站、整修了古文化街,近期叉整修了的金街和滨江道商业步行街,重修了鼓楼,整修了具有异国风情的五大道风貌街区,整治了津河、卫津河等二级河道,使海河两岸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的剖析,提出昆明文明街区历史街区的保护途径——“有机渗透型”模式,首先对文明街区内的遗产进行调研与评估,然后从街巷格局、交通、文脉等方面加以分析,希望对今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有所裨益。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昆明文明街片区;历史风貌;文脉 1、引言 历史街区的概念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景观,显示一个城市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典型场景。历史街区作为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却随着现今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文脉的割裂,昔日历史老街的场景已经远离我们的记忆。 作为昆明唯一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文明街片区虽保留着老昆明原有的市井生活与商业习俗,但随着城市化的暗涌:外来人口入住、房屋年久失修……导致现在的文明街街区与周围街巷的发展格格不入,甚至面临着被重建的命运。针对昆明文明街街区形势,结合当前国内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模式研究,探寻适合于文明街街区发展的模式。 2、国内外保护模式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动态 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从保护深度、保护范围、保护对象上都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变革,从建筑实体的保护衍生为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保护、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及文化形态的保护等等。历史街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具体的的保护形式可分为着眼于城市内部的经济复兴型、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主的环境改造性及着眼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保护型。[1]从保护的运作模式来看,国外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民间商业组织得自主行为、政府推动并引导的社区参与、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模式来进行保护的。[2] 2.2 国内动态 国内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追溯到19世纪20年代初期,一直发展到1986年国务院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正式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对于历史街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