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管理情况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管理情况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及管理情况

(1)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情况

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历史沿革。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税制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其中涉及对个人所得征税的主要是薪给报酬所得税和存款利息所得税,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开征。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开征了对外籍个人的个人所得税、对国内居民的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1994年将上述三税合一,颁布实施了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初步建立起个人所得税制度。其后,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国家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1999年恢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06年和2008年两度提高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扣除标准;2008年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需要,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2010年1月1日起,对个人转让上市公司限售股取得的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主要内容。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11个征税项目,并相应规定了每个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及计税办法。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

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的生产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比较高的,实行加成征收。

同时,为照顾中低收入群体及部分特定人群,个人所得税法及相关法规规定了若干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主要包括:对个人取得的离退休工资、基本养老金、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生活困难补助费、抚恤金、救济金、房屋拆迁补偿款及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所得等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劳动所得减征个人所得税;对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所得暂未纳入个人所得税征收范围。

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约394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约占63%;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收入约占14%;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项目收入约占12%;其他征税项目包括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收入约占11%。工资薪金项目所得是个人所得税11个征税项目中的一项,工薪收入者是指以工资薪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工薪收入有低有高,工薪收入者并非都是低收入者。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较高,主要原因:一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主要来自城镇居民,而目前工薪收入是我国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所占比重达72%。因此,工

薪收入者构成了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纳税群体。二是近年来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纳税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高薪收入者数量增多,个人所得税收入水涨船高。据统计,1998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479元,2008年为29229元。三是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使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如:2007年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收入为518.7亿元,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也随之减少,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在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相应提高,由2007年的55%上升到2008年的60%,2009年进一步上升至63%。

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我国个人所得税始终贯彻“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立法精神,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承担着以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通过采用累进税率、对超高劳务报酬加成征收等方式,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尽量减轻中等收入者的税收负担,低收入者则由于收入低于费用扣除标准以及实施税收减免而不征税。通过大力推进全员全额明细申报管理和年所得12万元以上自行纳税申报管理,加强对高收入者税源监管;通过对高收入者主要所得来源(如股权转让所得等财产性所得)加强征管,实施限售股个人所得税政策等,相关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大幅增长,体现了税收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二是个人所得税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其增收收入成为保障各项民生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近年来,在个人所得税等财政收入项目稳步增长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廉租住房、

就业再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大幅度提高了低收入者收入和生活水平。

(2)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情况

工薪所得税收负担情况。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我国在16周岁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就业人员为7.75亿人,实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总人数约1.1亿人,纳税面(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总就业人数)约为14%。发达国家的纳税面一般在50%左右,美国是80%左右。具体到工薪所得项目纳税面,据全国总工会抽样统计调查,城镇单位职工工资扣除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以下简称“三险一金”)后高于2000元/月基本费用扣除额的人员约占23%,即城镇单位职工工薪所得纳税面约23%。农村工薪收入者月平均工薪所得大多低于2000元/月的费用扣除标准,基本上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农村非工薪收入者中,从事农业所得的收入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从事餐饮、交通、零售等行业的按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如果包括农村工薪收入者在内,我国工薪收入者的纳税面约为11%,也就是说大部分工薪收入者并不缴纳工薪所得税。

从各纳税主体的负担情况看,高收入者缴纳的税多,中高收入者是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的负担主体,低收入者不需纳税。主要表现在:一是工薪所得中的低收入者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规定,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为2000元/月,同时,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的“三险一金”(通常占职工月工薪收入的20%左右)均可在税前扣除。按此计算,每月工薪收入大约在2500元以下者不需缴纳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此外,企业单位

为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以及个人取得的离退休工资、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费、生活困难补助费、抚恤金、救济金、房屋拆迁补偿款、独生子女补贴、托儿补助费等按规定都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二是在中高收入者中,工薪收入越高,个人所得税负担越高。按照现行税制规定,月工薪收入分别为3000元、5000元、8000元、1万元、5万元、10万元的纳税人,不考虑其他减免税因素,其每月应纳个人所得税额一般约为20元、175元、535元、825元、8125元、20925元,税收实际负担分别为0.7%、3.5%、6.7%、8.3%、16.3%和20.9%。三是高收入者人均缴纳工薪所得项目税收最多。2008年对工薪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中,月工薪收入减去2000元费用扣除以及“三险一金”扣除等之后的余额,即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以上的纳税人次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纳税人次的7%,缴纳的税额超过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50%。其中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在20000元以上的纳税人次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纳税人次的9‰,缴纳的税额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28%,平均每人每次纳税约9600元;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次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纳税人次的1‰,缴纳的税额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11%,平均每人每次纳税约34000元。

从地区分布看,经济发达地区缴税多。2008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最高的上海和北京,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714元和4694元,其缴纳的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也最多,分别为411亿元和354亿元,占全国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总额的18.3%和

15.8%。2008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深圳等跨国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纳税人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以上的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接近或超过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60%,有的甚至超过80%。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月工薪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缴纳的税额占工薪所得项目总税额的15%~25%。

个人所得税其他项目负担情况。近年来,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其他项目的征管也不断强化。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对非上市公司股权、上市公司限售股、房屋等财产转让所得的征管。二是加强对规模较大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征管,对高收入者较为集中的税务师、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和房地产估价等鉴证类中介机构不得实行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严格按照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查账征税。三是加强对个人从法人企业列支消费性支出和从投资企业借款的管理。对投资者本人、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相应所得,要依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四是加强非法人企业生产经营支出中的个人消费支出管理。对企业资金用于投资者本人、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消费性和财产性支出的部分依照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五是加强对各类劳务报酬,特别是一些报酬支付较高项目(如演艺、演讲、咨询、理财、专兼职培训等)的个人所得税管理,督促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扣缴义务。

从实际征收情况看,一是财产转让所得项目收入增长迅猛。该项目收入占个税收入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4.3%,2007-2009三年年平均增长率为52%。二是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项目收入增长较快。该项目收入占个税收入总额的比重由2008年的1.3%提高到2009的1.6%,2007-2009三年年平均增长率为32%。以上两个项目收入增幅均高于工薪所得项目收入19%的

年平均增长率。

(3)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有关情况

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通常也称起征点),是综合考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和物价变化情况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的。从我国平均工资水平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单位职工(不含私营企业)有关数据计算,2008年我国城镇单位职工扣除“三险一金”后的平均月工资为1949元,其中:东部地区为2176元,西部地区为1707元,中部地区为1626元,大部分地区城镇单位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2000元/月的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对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征收办法,以及地区收入差异等因素,调整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还要考虑以下情况:一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往往是高收入者受益较多,中等收入者减税较少,占工薪收入者大部分的低收入者,则由于本不需要纳税而不会受益。高工薪收入者减税较多,是因为对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征收,相应在减税时也有累退效应。比如:将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月提高到3000元/月,月薪为5000元的纳税人纳税减少100元/月,月薪为1万元的纳税人纳税减少200元/月。月薪更高者,减税额也更多。二是提高费用扣除标准会造成个税收入的减少,从而影响财政对低收入者的补贴能力。三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和基本生活支出差异较大,在费用扣除实行全国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如果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幅度过大,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将会明显减少,个人所得税收入将会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收支困难会进一步加大。因此,调整费用扣除标准需统筹兼顾各方面

因素,适时适度进行。

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