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农植物保护通论考研资料

南农植物保护通论考研资料

南农植物保护通论考研资料
南农植物保护通论考研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保护的对象

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

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

3、植物保护的目的

植物保护的目的是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避免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植物保护主要是控制植物的生物(病虫草鼠等)灾害。

4、有害生物与生物灾难

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植物保护学范畴的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

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环境中只有极少部分生物可以适应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植物生产上可见的经济损失,甚至暴发成生物灾害。如蝗灾。

5、植物保护的方式

控制有害生物对植物的危害有两类方式,即防与治。

◇防:阻止有害生物与植物的接触和侵害,如利用防虫网、害虫驱避剂、保护性杀菌剂、抗性品种等。

◇治:有害生物发生流行达到经济危害水平时,采取措施阻止有害生物的危害或减轻危害造成的损失。如利用杀虫剂、治疗性杀菌剂、除草剂及释放天敌等。

植物保护并非保护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损害控制在一定程度,以不致影响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完全阻止有害生物对植物的伤害不仅相当困难,同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检疫性有害生物除外)也是不必要的。

6、3R问题(3R problem):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和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

7、3致:致畸、致癌、致突变。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害三角”:植物、病原和环境

“病害四角”:植物、病原、环境和人类干扰

3、植物本身由于遗传原因有时出现病变,如白化苗、先天不孕等,称为遗传性疾病,它与外界致病因素无关,因而不同于一般的病害。

由于虫咬、冰雹、大风、电击及各种机械损伤对植物造成的破坏没有一个逐渐变化的病理过程,因而称为伤害,而不是病害。

病害造成的直接损失是减少植物特别是农作物的产量。病害也能降低农产品的品质。有些病害侵害的

农产品,食用后还可引起人人畜中毒。

但有些植物感染病害后会提高经济价值。如郁金香(感染碎锦病毒后,色彩斑爛)、茭白(茭白的食用部分受黑粉菌的感染)。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

1、植物病害症状的定义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称为症状。可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内部症状要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外部症状则肉眼可识别,外部症状又分为病状和病症两部分。

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

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

2、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定义及分类

1.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

具体又可分为褪绿、黄化、花叶、红叶、脉明等类型。

2.坏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

坏死最常见的就是病斑,其它有叶枯、茎枯、穿孔、疮痂、溃疡等类型。

3.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幼嫩和多肉的组织易发生。

腐烂可分为干腐、湿腐和软腐。猝倒及立枯也是腐烂的类型。

4.萎蔫植物由于失水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有生理性和病理性萎蔫。

生理性萎蔫―由于土壤中含水量过少,或高温时过强的蒸腾作用而使植物暂时缺水,若及时供水,则植物可恢复正常。病理性萎蔫―植物根或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供水不足所出现的凋萎现象,如黄萎、枯萎和青枯等。这种凋萎大多不能恢复,导致植株死亡。

5.畸形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增生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如矮缩、矮化、叶片皱缩、卷叶、蕨叶、瘤肿、丛枝或发根、徒长及变叶等。

3、植物病害的病征类型及定义

1.霉状物在植物病部形成的各种毛绒状霉层。

2.粉状物植物病部形成的白色或黑色粉层。

3.锈状物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疱状突起,破裂后散出白色或铁锈色的粉状物。

4.粒状物植物病部产生的颗粒状物。

5.脓状物植物病部在湿度较大时产生胶粘状、似露珠的白色或黄色脓状物,即菌脓,干燥后形成薄膜或胶粒。是细菌病害特有的病征。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可分为: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1、非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即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而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类病害由于没有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植物个体间互相传染,所以称为非侵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影响因素有:风雨雷电,土壤、肥料、农药、农事操作、大气、水分、温度等。

2、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因为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植株间传播,所以又称为传染性病害。根据病原生物种类不同,又可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病害等。侵染性病害的种类、数量和重要性在植物病害中均居首位,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点。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称为寄主。

2、致病性――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与致病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从寄主中获取营养的能力,后者强调破坏植物的能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是所有的病原物都是寄生物,有些土壤微生物不进入植物体内,但能分泌有害物质,使植物发生病害――体外致病。也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如豆科的根瘤细菌。在植物病原物中,寄生性的强弱与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如:病毒的寄生性强,但致病性弱;大白菜软腐病菌的寄生性弱,但致病性强。

一、真菌: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类群,它所引起的植物病害最多。

(一)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

1.真菌的营养体

是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典型的营养体是极细小又多分枝的丝状体,有固定的细胞壁,大多无色透明。当然有些真菌的细胞质中有各种色素,所以菌丝体就表现有不同的颜色。

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在基质上生长的形态称为菌落。真菌的菌丝体是从一点向四周呈辐射状延伸,在培养基上通常形成圆形菌落。

有些真菌的营养体为多核、没有细胞壁的、形状可变的原质团,如粘菌。有些真菌的营养体是单细胞的,非丝状,如酵母,但酵母芽殖产生的芽孢子相互连接可形成假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无隔多核),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隔膜上有孔洞,细胞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通过隔膜的孔洞进入相邻的细胞。

真菌的吸器:真菌的吸器是菌丝的变态,它是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机构。吸器形状各异,如白锈菌的吸器为小球状,霜霉菌为丝状,白粉菌为掌状,锈菌为指状。

真菌组织体主要有菌核、子座和菌索等。

菌核:是由菌丝体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内层是疏松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环境,环境适宜时也可产生新的营养菌丝或形成新的繁殖体。

子座: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有时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其功能是产孢机构,也可帮助渡过不良环境。

菌索:由菌丝体纠结形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植物的根有些相似,也称根状菌索,其功能是抵抗不良环境,也有助于菌体在基质上蔓延。

2.真菌的繁殖体

当营养生长进行到一定时期时,真菌就开始转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包括无性繁殖形成的无性孢子和有性生殖形成的有性孢子。

无性繁殖

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割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无性繁殖产生的后代为无性孢子。

真菌的无性孢子包括:

◇游动孢子:以割裂方式形成于游动孢子囊内,是鞭毛菌的无性孢子,由菌丝或孢囊梗顶端膨大而成。无细胞壁,呈球形、梨型或肾形,具鞭毛1根或2根,释放后能在水中游动。

◇孢囊孢子:以割裂方式形成于孢子囊内,由孢囊梗的顶端膨大而成,是接合菌的无性孢子。有细胞壁,无鞭毛,不能游动,但释放后可随风飞散。

◇分生孢子:由芽殖和断裂方式产生在由菌丝分化成的分生孢子梗上,是子囊菌、半知菌及担子菌的无性孢子,是一类外生无性孢子的统称。成熟时容易从孢子梗上分生脱落。有些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还着生在分生孢子果内。孢子果有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盘。

◇厚垣孢子:由断裂方式产生,各类真菌均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是由菌丝个别细胞膨大而成,具厚壁和浓缩原生质,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孢子。内部贮有较多的脂类物质。

有性生殖

真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后期)就进行有性生殖。真菌的有性生殖是性细胞(配子)或性器官(配子囊)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过程。

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真菌可产生五种类型的有性孢子:

◇休眠孢子:根肿菌、壶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游动配子配合所形成的合子发育而成,具厚壁,萌发时发生减数分裂释放出单倍体的游动孢子。

◇卵孢子:卵菌的有性孢子。是由两个异型的配子囊——雄器和藏卵器接触后,雄器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经受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的细胞核进行核配,此后卵球生出外壁,即发育成细胞核为厚壁的二倍体卵孢子。

◇接合孢子:接合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同型的配子囊以配子囊结合的方式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在此细胞中进行质配和核配后形成的厚壁的二倍体孢子

◇子囊孢子:子囊菌的有性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相结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倍体孢子。子囊孢子着生在无色透明、棒状或卵圆形的子囊内。通常每个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

◇担孢子:担子菌的有性孢子。通常是直接由“+”“-”菌丝结合形成双核菌丝,以后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膨大成捧状的担子,担子内的双核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最后在担子上产生4个外生的单倍体的担孢子。

3.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发育,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一般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无性阶段也称无性型,在生长季节可以连续多次发生,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有助于传播病害。有性阶段也称有性型,一般在植物生长或病菌侵染的后期产生,在整个生活史中往往只出现一次,其作用除了繁衍后代外,主要是渡过不良环境,并作为翌年病害初侵染的来源。

(二)真菌的主要类群

真菌界分为2个门:粘菌门和真菌门,植物病原真菌几乎都属于真菌门。

真菌门分为五个亚门:主要特征

亚门营养体无性孢子有性孢子

鞭毛菌无隔菌丝游动孢子卵孢子或休眠孢子

(少数为原质团或单细胞)

接合菌无隔菌丝孢囊孢子接合孢子

子囊菌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

担子菌有隔菌丝多数缺担孢子

半知菌有隔菌丝分生孢子多数缺(如发现,多为

子囊孢子,少数为担孢子)

1.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菌丝体无隔多核,少数为原质团或非丝状的单细胞,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或休眠孢子

绵霉菌◇引起水稻烂秧的稻绵霉

腐霉菌◇可引起多种作物幼苗的根腐、猝倒以及瓜果的腐烂,如瓜果腐霉

疫霉菌◇可引起多种作用的疫病,如马铃薯晚疫病

霜霉菌(霜霉菌是鞭毛菌亚门中最高级类群)

◇十字花科植物霜霉病

2.接合菌亚门的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接合孢子

◇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可引起果腐以及薯的软腐和瓜类花腐。如引起甘薯软腐病的葡枝根霉。

3.子囊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有分隔和分枝,少数(酵母菌)为单细胞,许多菌丝体可形成子座和菌核等

◇无性繁殖主要产生分生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子囊菌可产生4种类型的子囊果:

◇闭囊壳:子囊果包被完全封闭,没有固定的孔口

◇子囊壳:子囊果的包被有固定的孔口

◇子囊盘:子囊果呈盘状

◇子囊座:子囊产生在子座组织内,子囊周围不另外形成真正的子囊果壁,这种内生子囊的子座称为子囊座。

根据子囊果的有无及子囊果的特征,将引起植物病害的子囊菌分为五类:

半子囊菌◇外囊菌引起果树叶片、枝梢和果实畸形,如桃缩叶病(畸形外囊菌引起)。

不整囊菌◇如青霉、曲霉,青霉可引起柑桔腐烂病.

核菌◇核菌包括两类重要的植物病原菌:白粉菌,如引起麦类白粉病的禾布氏白粉菌。球壳菌,如引起麦类赤霉病的玉蜀黍赤霉。

腔菌◇苹果黑星菌、梨黑星菌(腔菌纲的格孢腔菌目、黑星菌属)

盘菌◇引起油菜菌核病的核盘菌(盘菌纲、柔膜菌目的核盘菌属)

4.担子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菌丝体发达,分隔分枝,细胞一般双核,在双核细胞分裂以前,两个细胞之间可以产生钩状分枝,形成锁状联合,它有利于双核的并裂

◇无性繁殖除锈菌产生无性孢子外,其余很少产生无性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担子菌亚门中有两类菌:一类是高等担子菌:担子和担孢子着生在担子果内;如许多食用菌和药用菌,蘑菇、平菇、木耳、银耳和灵芝等,很少有植物病原菌。另一类是低等担子菌:担子裸生,没有担子果,在寄主组织内形成成堆的冬孢子。这类真菌包括黑粉菌和锈菌,引起多种作物的黑粉病和锈病。

黑粉菌◇引起麦类散黑穗病的黑粉菌和引起小麦腥黑穗病的腥黑粉菌。

锈菌◇锈菌生活史中可产生多种类型的孢子,最多为5 种:性、锈、夏、冬、担孢子

以引起小麦秆锈病的禾柄锈菌为例:

①担孢子萌发形成单核菌丝侵染野生植物――小檗

②寄主表皮下形成性孢子器,内生单核的性孢子和受精丝

③不同性别的性孢子和受精丝交配后形成双核菌丝体,产在叶片的下表皮形成锈孢子器,内生双核的锈孢子

④锈孢子不能侵染小檗,只能侵染小麦,锈孢子经风传播,萌发成芽管从气孔侵入小麦,并在寄主体内形成双核菌丝体,后在表皮下形成双核的夏孢子,聚集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在生长季节可连续多次产生,不断侵染小麦。

⑤小麦在生长后期,双核菌丝体形成休眠的双核冬孢子,聚集成冬孢子堆。

⑥后期冬孢子内双核融合,并在萌发的先菌丝中进行减数分裂,先菌丝上侧生小梗,上而着生单核担孢子,

以后担孢子再侵染小檗。

禾柄锈菌是转主寄生的,在麦类作物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是一种休眠孢子),冬孢子萌发形成的担孢子只能侵染小檗,在小檗上形成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只能侵染麦类作物。

4.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特征

◇营养体为发达的有隔菌丝体

◇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方式缺失或还没有发现,一旦发现,大多属于子囊菌,少数为担子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包括那些只有无性阶段,或有性阶段尚未发现,以及一些有性阶段后来被发现但过去未曾出现的真菌。

丝孢菌◇引起稻瘟病的灰梨孢、玉米小斑病的玉蜀黍平脐蠕孢、棉花枯萎病的尖镰孢、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枝孢等

黑盘孢菌◇引起棉花、麻、苹果等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

球壳孢菌◇引起茄褐纹病的拟茎点霉、稻尖叶枯病的稻生叶点霉等

无孢菌◇引起水稻等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麦类纹枯病的禾谷丝核菌

二、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是一类由细胞壁和细胞膜或只有细胞膜包围细胞质的单细胞生物。

◇无核膜,DNA分散在细胞质内。

◇没有内质网、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

◇包括细菌和菌原体。

原核生物侵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茄科植物青枯病、十字花科植物软腐病、桑萎缩病和泡桐丛枝等。

(一)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一般性状

1. 形态和结构

细菌◇多为杆状,也有球状和螺旋状

◇细胞壁由肽聚糖、脂类和蛋白质组成

◇胞壁外有以多糖为主形成的粘质层(厚而固定的为荚膜)。

◇有鞭毛

◇无固定细胞核,但有核物质相对集中的核区,有些细菌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质粒

◇植物病原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少数是阳性。

菌原体◇无细胞壁

◇无革兰氏染色反应

◇无鞭毛等其它附属结构

◇菌原体包括:植原体――植原体形态、大小变化较大,表现为多型性,如圆形、哑铃形等。螺原体――螺原体为线条状,在生活史的主要阶段呈螺旋形。

2.繁殖、遗传和变异

◇多以裂殖的方式进行。

◇还可以芽殖方式进行。

◇原核生物经常发生变异。方式:突变、接合、转化和转导等。突变是自身发生的,突变的可能性较小,约为十万分之一。其他是两个细菌之间发生的。

3.生理特性

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都是死体营养生物,即非专性寄生的,对营养的要求不严格,可在一般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有一类寄生植物维管束的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难以培养或不能培养,称为维管束难养细菌。植原体至今还不能人工培养,而螺原体需在含有甾醇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形成煎蛋形菌落。绝大多数病

原细菌都是好氧的,少数为兼性厌气的。

对细菌来说,培养基的酸碱度以中性偏碱为适合,最适温度为26-30℃,在33-40℃时停止生长,50℃,10min时多数死亡。

(二)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主要类群

在原核生物界下分为4个门,7个纲,35个组群。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原核生物分属于3个门,即薄壁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而疵壁菌门是一类没有进化的原细菌或古细菌。

1、薄壁菌门细胞壁薄,7-8nm,壁中含肽聚糖8%-10%,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G-。

◇土壤杆菌属:杆状,有1~6根周生或侧生鞭毛。G-,好气,氧化酶阴性,过氧化酶反应阳性,培养基上形成粘性的白色菌落。该细菌为土壤习居菌,为害植物常引起木本植物的瘤肿和发根等畸形症状。

◇欧氏杆菌属:杆状,周生多根鞭毛,G-,兼性好气,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反应阳性,培养基上菌落灰白色。为害植物后引起软腐、枯死和萎蔫症状。

◇假单胞杆菌属:杆状,有1至多根鞭毛,G- ,好气,氧化酶反应多为阴性。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灰白色,有的能产生荧光色素,有的能产生扩散性的或不溶性的色素。为害植物引起维管束萎蔫、枯萎、溃疡、软腐、叶斑等症状。

◇黄单胞菌属:杆状,有1根极鞭,G-,严格好气,培养基上菌落蜜黄色,含非水溶性的黄色素。为害植物引起叶斑、叶枯、萎蔫等症状

◇木质菌属:短杆状,无鞭毛,G-,好气,生长需营养因子。危害植物引起葡萄皮尔氏病、苜蓿矮化病等。

2、厚壁菌门:细胞壁厚,10-50nm,壁中含肽聚糖50%-80%,G+,包括棒形杆菌属

◇棒形杆菌属:短杆状,多形态,弯曲成V形,常排列呈栅栏状。无鞭毛,G+。严格好气性,培养基上生长缓慢且弱。为害植物后引起萎蔫、溃疡、叶斑等症状。

◇链霉菌属:放线菌,菌体丝状,无隔膜,可形成基质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顶产生链球状或螺旋状孢子。危害植物,引起马铃薯疮痂病。

3、软壁菌门:无细胞壁,原生质膜厚8-10nm,无肽聚糖,对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螺原体属:螺旋形,无鞭毛,兼性厌氧,生长需甾醇,菌落小,煎蛋状,直径1mm,危害植物引起柑橘等的僵化病。

◇植原体属:圆球形或椭圆形,在植物组织中呈变形体。不能人工培养。危害植物引起桑萎缩病、泡桐丛枝病、枣疯病。

四、植物病毒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动形态的具有侵染性的寄生物。病毒区分于其他生物的主要特征是:

1.病毒为非细胞结构的分子寄生物,主要由核酸及保护性衣壳组成

2.病毒为专性寄生物,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

植物病毒引起的病害数量和危害仅次于真菌。大田作物和果树、蔬菜上的许多病毒病都是农业生产上的突出问题,如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小麦黄矮病、大麦黄花叶病、油菜病毒病、烟草花叶病等。

(一)植物病毒的一般性状

1.形态、结构与组分

形状:多数粒体为球状(多面体或二十面体病毒)、杆状和线状,少为弹状,和双联体(2个球状粒体联合在一起)。结构:完整的病毒粒体是由一个或多个核酸分子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衣壳内构成,绝大多数病毒粒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衣壳组成。组成:绝大多数植物病毒为单链RNA(ssRNA),极少数为双链RNA (dsRNA)、单链DNA(ssDNA)或双链DNA(dsDNA)。

多分体病毒: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它的遗传信息存在于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核酸链上,包被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粒体中。多分体病毒中单独一个粒体不能侵染,必须是一组粒体同时存在才能全部表达遗传特性。有单分体、双分体和三分体之分。

卫星病毒:有些植物RNA病毒伴随有两种大小不等的相关病毒粒体,它们的基因组RNA没有同源性,小粒体病毒必须依赖大粒体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大粒体病毒称辅助病毒。如烟草

坏死病毒的卫星病毒。另有些病毒粒体中,除含自己的RNA外,还含有包被在同一外壳中的其它的小分子RNA,此称为卫星RNA。

类病毒:无外壳蛋白,对植物有侵染性、环状、具较高碱基自配对的单链RNA。具有相对分子量低、稳定性高、自然寄主少、侵染力强、侵染后潜育期长及常不显症的特点。如马铃薯纺缍块茎类病毒。

2.复制和增殖

植物病毒核酸的复制与一般细胞生物的主要不同点是反转录的出现,即有的病毒RNA可以在病毒编码的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互补的DNA链。但大多数植物病毒的核酸复制,仍然是由RNA复制RNA。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寄主提供复制的场所(通常在细胞质或细胞核内)和复制所需的原材料和能量。病毒本身提供的主要是模板核酸和专化的聚合酶即复制酶。

病毒基因组信息的表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病毒基因组转录出mRNA的过程,二是mRNA的翻译表达。植物病毒基因组的翻译产物主要包括病毒的衣壳蛋白和复制酶等。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细胞成分等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和形状的内含体。内含体的形状有各种晶状体或不定形,可分为细胞核内含体和细胞质内含体。

植物病毒的增殖过程,除了核酸复制和基因表达外,还包括病毒粒体的脱壳和新粒体的装配。

3.传播方式

病毒的传播是完全被动的。根据自然传播方式的不同,可分介体传播和非介体传播

非介体传播:在病毒传播过程中没有其他生物体介入的传播方式,包括汁液接触传播、无性繁殖材料与嫁接传播、种子与花粉传播等。

◇机械传播:也称汁液摩擦传播,是指病株汁液通过与健株表面的各种机械伤口摩擦接触,进行传播。◇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许多病毒具有系统侵染的特点,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各部位均可带毒,因而以块根、块茎、球茎和接穗芽作为繁殖材料就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嫁接可以传播任何种类的病毒及菌原体病害。

◇种子和花粉传播:约有1/5的病毒可以种传。

介体传播:病毒依靠其他生物体进行传播侵染的方式。自然界传播植物病毒的生物介体,主要有昆虫、螨、线虫、真菌、菟丝子等,其中以昆虫最为重要。在传毒昆虫中,多数是刺吸式昆虫,特别是蚜虫、叶蝉和飞虱等。根据介体昆虫传播病毒的特性,植物病毒可分为3 种类型。

◇口针型病毒:也称为非持久性病毒,病毒只存在于昆虫口针的前端。属于这一类的病毒一般都可以通过汁液接触传播,传毒昆虫主要是蚜虫,引起的病害症状多为花叶型,如芜菁花叶病毒,大豆花叶病毒等。◇循回型病毒:包括所有半持久性病毒和部分持久性病毒。介体在病株上取食较长的时间才能获毒,但不能立即传毒。经过几小时至几天的循回期后,介体才能传毒。病毒大多存在于植物的维管束,引起黄化或卷叶等症状。属于这一类的病毒一般不能通过汁液接触传播,而是由较专化的蚜虫传播,如大麦黄矮病毒,有的可以由叶蝉、飞虱传毒,如甜菜缩顶病毒。

◇增殖型病毒:为部分持久性病毒。病毒在昆虫体内的转移时间更长,并能进行增殖。所以,获毒的昆虫可终身传毒,有的还能经卵传毒。属于这一类的病毒都不能通过汁液接触传播。传毒昆虫主要是叶蝉和飞虱。引起黄化、矮缩、丛生等症状,如水稻矮缩病毒、水稻条纹病毒。

4.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

不同的病毒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不同。这种特性可作为鉴定病毒的依据之一。对外界环境影响的稳定性试验包括稀释限点(DEP)、热钝化温度(TIP)和体外存活期(LIV)的测定。

(1)稀释限点:指病汁液保持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度。

(2)热钝化温度:指病汁液处理10分钟,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处理温度。

(3)体外存活期:指病汁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二)植物病毒的命名和分类

植物病毒的命名目前不采用拉丁双名法,多采用习惯法,即以寄主俗名加症状来命名。如TMV,Tobacco mosaic virus 烟草花叶病毒。

常见植物病毒属特征:

属名粒体核酸传毒症状

烟草花叶病毒属杆状RNA 汁液花叶

马铃薯Y病毒属线状RNA 蚜虫、汁液花叶、叶畸形

黄瓜花叶病毒属球状三分体蚜虫、汁液花叶

黄症病毒属球状RNA 蚜虫黄矮

真菌传杆状病毒属杆状二分体RNA 真菌黄矮

植物呼肠孤病毒属球状10-12dsRNA 叶蝉矮缩

五、植物病原线虫

线虫,又称蠕虫,是一种低等的无脊椎生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昆虫,居动物界第二位。线虫分布很广,多数腐生于水和土壤中,少数寄生于人、动物和植物。

(一)植物线虫的一般性状

1、形态:植物线虫一般呈两端尖细的线形,雌、雄同形,少数异形,即雄虫蠕虫形,雌虫为梨形或柠檬形。

2、结构:线虫虫体可分为体壁和体腔两部分。

体壁从外至内由角质膜、下皮层和肌肉层所组成,具有保持体表、保护体腔、调节呼吸、收缩运动的作用。

体壁内是体腔,腔内充满用以湿润各种器官的体液。这种体液如同原始血液一样,供给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体腔内有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排泄系统,其中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比较发达。

消化系统是一直通管道,起自口腔,经食管、肠、直肠而终于肛门。食管有三种类型。一是垫刃型食管。二是滑刃型食管,三是矛型食管。线虫的食管类型是线虫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植物寄生线虫口腔内有一根骨化了的口针,它能穿刺植物组织,向内分泌消化酶,先消解寄主细胞中的物质,再吸吮入食管。

线虫的生殖系统非常发达,性的分化十分明显。

3、个体发育和生态:线虫的一生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幼虫一般有四个龄期。二龄幼虫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抗性,因而常是越冬和侵入寄主的虫态。

植物线虫都有一段时期生活在土壤中,所以,土壤的环境条件对线虫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土壤的温、湿度高,线虫的活动期就较长,体内的养分消耗快,存活的时间较短,反之,生活时间长。许多线虫可以休眠状态在植物体外长期存活。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对线虫有很强的吸引力,所以线虫大多生活在耕作层中。

4、寄生性:植物线虫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可分为外寄生和内寄生两种方式。一种线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可有不同的寄生方式。

外寄生,线虫仅以口针穿刺到寄主组织内吸食,而虫体留在植物体外。

内寄生,线虫全部进入植物体内吸食,有的固定在一处寄生,但多数在寄生过程中是移动的。

5、致病性:直接危害、间接危害

线虫对植物的致病作用,除了直接造成损伤和掠夺营养外,主要是线虫在穿刺寄主时分泌的唾液中含有许多酶或毒素,引起各种病变。

(二)植物线虫的主要类群

属名特征危害

粒线虫属雌雄线形,垫刃型食管禾本科地上部

茎线虫属雌雄线形,垫刃型食管地下茎根

滑刃线虫属雌雄线形,滑刃型食管叶、芽

异皮线虫属雌雄异形,具突出的阴门锥,又称胞囊线虫属根,有胞囊

根结线虫属雌雄异形,有特征性的会阴花纹。根,根结

六、寄生性种子植物

概念:因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某些器官的退化而营寄生生活,称为寄生性植物。

1、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根据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寄生性种子植物可分为两类:半寄生和全寄生。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导管直接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如寄生在树木上的桑寄生和槲寄生。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叶片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因而没有足够的叶绿素而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植物相连,从寄主植物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养分和水分,如列当和菟丝子。

根据寄生的部位不同,寄生性种子植物还可分为茎寄生和根寄生。如桑寄生和菟丝子寄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列当寄生植物的地下部分。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寄主营养被过度摄取后生长受到抑制。草本植物植物受害后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至全株枯死。木本植物表现为落叶、落果、顶枝枯死、叶小、开花延迟或不开花,甚至不结果。

2、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主要类群

桑寄生科的植物都是半寄生的灌木,危害热带或亚热带林木。

旋花科的菟丝子和列当科的列当则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全寄生性种子植物

菟丝子:攀缘性草本植物,没有根、叶,或叶片退化成鳞片状,无叶绿素。茎为黄白色,丝状,呈旋卷状,用以缠绕寄主,在接触处长出吸盘,侵入植物体内。花小,白色至淡黄色,排列成头状花序。果为开裂的球状蒴果。种子小,卵圆形,表面粗糙。菟丝子有许多种类,可危害大豆、花生、马铃薯等,如引起大豆菟丝子病害的中国菟丝子。

列当:列当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没有叶绿素和真正的根,叶片退化为短而尖的鳞片状。茎单生或有分枝,黄色或紫褐色。穗状花序,花冠合瓣,蓝紫色。果实为蒴果,种子细小,呈葵花子形。我国主要有埃及列当和向日葵列当。大多分布在新疆等地,寄生在瓜类、豆类、向日葵及辣椒等植物上。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又称病程。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我们将其分为侵入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四个时期。

1、侵入前期

侵入前期是指病原物侵入前已与寄生植物存在相互关系并直接影响病原物侵入的时期。许多病原物侵入前期是从与寄主植物接触开始到形成某种侵入机构为止,也称接触期。

侵入前期以植物表面的理化状况和微生物组成对病原物影响最大。因此在侵入前期病原物必须适应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才能实现侵入。此时也是阻止病原物侵入和发展的有利时期。在生物防治中,应用具有拮抗和竞争作用的微生物可以控制病原物的侵入。

2、侵入期

侵入期是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到侵入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包括: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角质层和细胞壁的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以寄主组织上气孔侵入最为普遍。水孔、气孔、柱头、蜜腺等也是侵入途径。伤口侵入有三种情况:一、伤口只是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如病毒。二、有些病原物除以伤口作为侵入途径外,还利用伤口的营养物。三、病原物先在伤口处的死亡组织中生活并提高寄生能力,然后再侵入健全的组织。

真菌直接侵入或从自然孔口进入;细菌从自然孔口或伤口进入,有的只能从伤口进入;菌原体和病毒只能从伤口侵入。线虫一般以直接穿刺的寄主细胞和组织的方式侵入;有时也从自然孔口侵入。寄生性种子植物是直接产生吸根侵入。

影响病原物侵入的环境因素中,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湿度是病原物侵入的必要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温度则决定病原物萌发和侵入的速度。光照影响气孔的开闭,所以光照与侵入也有一定的关系。

3、潜育期

潜育期是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并建立寄生关系到寄主表现症状前的一段时期。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首先要从寄主体内获得营养物质和水分,建立寄生关系,然后在寄主体内繁殖扩展,最后引致寄主发病。潜育期内病原物与寄主的关系,最基本的是营养关系。

各类病原物在寄主内扩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局部侵染,形成局部性病害;二是系统侵染,从侵染点扩展到寄主的其他部分或全株,引起系统性病害。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决定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同一种病害潜育期长短则主要受温度影响,而受湿度影响较小。有些病害还有潜伏侵染现象,即长期潜伏不显症。

4、发病期

经过潜育期后,寄主植物开始出现症状而发病。在发病期,局部性病害从最初出现的小斑点渐渐扩大成典型病斑。许多病害在病部可形成病征。

环境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对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扩展影响很大,其中以湿度对病斑扩大和孢子形成的影响最显著。在一定的湿度下,温度影响也很重要。在发病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愈有利于病斑扩展和孢子形成。

二、病害循环

病害循环是指侵染性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季节再次发病的过程。它主要涉及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传播和初侵染与再侵染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有寄生、腐生和休眠三种方式,其越冬越夏的场所有:

种子苗木和无性繁殖材料:病原物各种休眠机构混于种子中;病原物休眠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病原物以菌丝体潜伏于种子内部;病原物侵入并潜伏在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内部。

田间病株。病株残体。土壤: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粪肥。昆虫和其它介体。

2、病原物的传播:

有些病原物可以由本身的活动进行有限范围的传播。但主要还是借助外界的因素和动力。如气流传播(真菌);雨水传播(细菌);昆虫或其它生物传播(病毒和菌原体);人为因素传播等。

3、初侵染与再侵染:

初侵染: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在植物一个生长季节最初的侵染,称初侵染。

再侵染: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或健康的植株,称为再侵染。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为单循环病害。单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一个侵染过程,多为系统性病害,一般潜育期较长。只要消灭初侵染源,就能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一个植物生长季节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称为多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侵染过程,多为局部性病害,潜育期一般较短。这类病害一般初侵染的数量有限,但由于再侵染不断,病害容易迅速蔓延而引起流行。

第四节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柯赫氏法则:判定侵染性病害及病原物病原性

内容:柯赫法则一般是用来判定侵染性病害及病原物病原性的通则。其具体步骤为:

◇感病植物上伴随有病原物存在;

◇该生物可在培养基上分离和纯培养;

◇将纯培养生物接种到相同植物的植株上,能表现出与原来相同的症状;

◇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进行该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其特征与原接种的病原生物完全相同。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一种病害是否是病原物引起的,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非侵染性病及至今尚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的病原物则无法进行诊断。

二、侵染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

1、真菌病害

真菌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和萎蔫,少数为畸形。在病斑上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粒状物等病征,这是真菌病害有别于其它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田间诊断的重要依据。

鞭毛菌:低等的鞭毛菌经常引起植物根部和茎基部的腐烂或苗期猝倒,湿度大时往往在病部生出白色的棉絮状物。高等的鞭毛菌如霜霉菌大多陆生,引起叶斑和畸形,有时在病部形成霜状霉层。

接合菌亚门的真菌引起的病害较少。

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会在叶、茎、果上形成明显的病斑。其上生有各种颜色的霉状物或小黑点。

担子菌:担子菌中的黑粉菌和锈菌都是活体营养生物。在病部形成黑色或锈色的粉状物。

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征,稍加保湿培养即可长出子实体来。常见病害诊断时先要进行症状识别,并对真菌的子实体进行镜检。有子实体的将其剥落,制作切片,直接镜检;如没有子实体,可先保湿培养,再镜检。然后再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就可以确诊。偶发性病害或新病害必须按照柯赫氏法则,做一系列的工作。

2、细菌病害

一般细菌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坏死、腐烂、萎蔫和瘤肿等,并时常有菌脓溢出。田间细菌病害的症状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渍状或油渍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色或乳白色、胶粘、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常有恶臭味。

诊断细菌病害时,除了根据症状、侵染和传播特点外,有的要作显微镜观察,有的还要经过分离,培养和接种等一系列的实验才能证实。在区分细菌病害与其它病害时可做溢(喷)菌现象的试验:切取病组织于玻片上,加清水,盖盖玻片,立即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在切口处可见有大量细菌呈云雾状流出,即溢菌现象。

非常见病害也要按照柯赫法则进行鉴定。

3、菌原体病害

菌原体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化,矮化,丛枝,花变叶及畸形等。电镜下才得见,注射四环素后,初期病害的症状可消失。注意与病毒区分。

4、病毒病害

病毒症状与菌原体引起的相类似,在田间,一般在心叶开始出现症状,然后扩展到其他部分。绝大部分病毒是系统侵染,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不利于病害的加重。

病毒的诊断更为复杂,形态上的特征要在电镜下才能看到。

5、线虫病害

由于线虫的穿刺吸食对寄主细胞的刺激和破坏作用,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往往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局部畸形和根部腐烂等。一般在植物的受害部位特别是根结、虫瘿内有线虫虫体和卵,可以直接分离和镜检。

三、非侵染性病害特点与诊断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如氟化氢,二氧化碳等,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植物根部发黑,根系发育差,往往与土壤水多、板结而缺氧,有机质不腐熟而产生硫化氢或废水中毒等有关。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使用化肥或农药不当所引起。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出现黄化或特殊的缺素症。

5.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表现为生长不良或与系统性症状相似,多为遗传性障碍。

第三章植物虫害

概述

1、虫害的定义

危害各种植物的昆虫(insects)和螨类(mites),通称为害虫。

昆虫纲不但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纲,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全世界已知动物已超过150万种,其中昆虫就有100万种以上,占到2/3。

2、昆虫与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益:传花授粉昆虫、工业原料、捕食或寄生性天敌昆虫、腐食性昆虫、药用昆虫、

食用昆虫、科学研究、宗教神话

害:①直接危害栽培植物②间接危害:昆虫可传播植物病毒。

③卫生害虫对人类的危害。④建筑物受白蚁的损害。

第一节昆虫的形态结构

一、昆虫的形态特征

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体躯分为头、胸、腹3段,生有6足4翅的动物。其基本特征主要是:

1. 体躯由一系列体节所组成,明显分成头、胸和腹3个体段。

2. 头部着生有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和0-3个单眼。

3. 胸部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各节上着生有胸足1对,中、后胸一般各有1对翅。

4. 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所组成,末端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

节肢动物门各纲区别

分类体段胸足翅单眼复眼触角

昆虫纲头胸腹3段

甲壳纲

蛛形纲

唇足纲

重足纲

二、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一)昆虫的头部

头部是昆虫身体最前端的一个体段,由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是由几个体节愈合而成的一个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头壳,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在头壳的形成过程中,由于体壁的内陷,表面形成许多的沟。这些沟和在某些昆虫中存在于头顶的倒“Y”形的蜕裂线,把头部划分为若干区如头项、额、唇基、颊和后头等。

1、头式反应昆虫的取食方式和生活习性,昆虫的头部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型式。

下口式:口器向下,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大致垂直。常见于植食性昆虫,如蝗虫、蛾蝶类的幼虫等。

前口式:口器向前,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呈水平或钝角。多见于捕食性和钻蛀性昆虫,如步甲、虎甲、天牛幼虫等。

后口式:口器向后,位于前足基节之间,头的纵轴与体躯纵轴呈锐角。见于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蝉、蝽、蚜虫等。

2、昆虫的触角

触角是昆虫头部的一对分节外长物,一般位于头部的前方。它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主要司嗅觉、触觉作用。在某些昆虫中触角还具有听觉、味觉或一些特殊的功能。

触角是分节的构造,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等3节组成。

昆虫的触角类型:刚毛状、丝状、串珠状、锯齿状、球杆状、锤状、具芒状、羽毛状、腮叶状、环毛状

3、昆虫的眼昆虫的眼有单眼和复眼两种。

昆虫在成虫期和不全变态昆虫的若虫期具有复眼一对,着生于头部的前上方,多为卵圆形或圆形,也有肾形或每个复眼又分离出2个部分的。

复眼是昆虫主要的视觉器官,由许多的小眼集合而成。小眼的数目因昆虫种类而异。一般小眼数目多而小,它的视力也越强。昆虫的复眼能分辨近处物体,对光的强度、波长以及颜色等也有较强的分辨能力,特别是对330-400纳米的紫外光有很强的趋性。人们可根据这个特点,采用黑光灯、双色灯或卤素灯等诱集昆虫。许多昆虫有趋黄或趋绿反应。

昆虫的单眼分为背单眼和侧单眼两类。单眼的构造比较简单,与复眼中的一个小眼相似。一般认为单眼只能辨别光的方向和明暗,不能形成物像。

4、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端。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也存在多种类型,但基本分咀嚼式和吸收式两大基本类型。吸收式又可分为刺吸式、虹吸式、舐吸式和锉吸式等。

(1)咀嚼式口器

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五个部分组成。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很多,常见的如直翅目的蝗虫和蟋蟀、鞘翅目的甲虫、膜翅目的叶蜂和茎蜂等。

咀嚼式口器的害虫主要取食固体食物,造成机械损伤,如将植物咬成缺刻、孔洞,取食叶肉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形成虫道或白斑,蛀食植物的茎杆、花果、蕾铃,有的还吐丝卷叶,隐匿其中取食危害。

(2)刺吸式口器

刺破动植物组织并从中吸取汁液的一类口器。其构造特点是:上唇退化成三角形的小片,上颚及下颚的一部分特化为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成收藏或保护口针的喙,同时口器后方的食窦和咽喉的一部分形成强有力的抽吸结构。

刺吸式口器主要为同翅目、半翅目及一部分双翅目昆虫所具有。常见的主要有蝉、飞虱、叶蝉、蝽、蚊等。这类口器危害后,一般不造成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呈现局部性的褪色、斑点、黄化、卷缩、虫瘿等。这类口器害虫有许多还能传播病毒病,造成更严重的损失。

(3)虹吸式口器

为鳞翅目昆虫所特有,如蝶蛾类的口器。其特点是2个下颚的外颚叶特别延长,并且相互嵌合成一个管状的喙。喙在不用时卷曲如钟表内的发条,取食花蜜或吸食食物的汁液时,即可伸长。

(4)舐吮式口器

为双翅目昆虫所特有。其特点是下唇特别发达,末端为2个半圆形的唇瓣,唇瓣上有许多环沟,与食管相通,平时部分缩入头内,取食时身体压缩使体液充溢于吻部的空间,然后得以伸出,唇瓣伸展如盘状,贴在食物上,借抽吸作用将液体或半流体食物吸入食管内。

(5)锉吸式口器

这类口器为蓟马所特有。其特点是上颚不对称,右上颚高度退化或消失,口针则由左上颚和2个下颚特化而成,食管由2个下颚形成,唾液管由舌与下唇的中唇舌形成。取食时先以左上颚锉破植物表皮,再以头部向下突出的短喙吸吮汁液。

(6)嚼吸式口器

其特点是结合了咀嚼与吸收的功能,既可用上唇及大颚切割与搬运物体,建筑巢室;又以下唇及小颚形成吸收式,可以吸收花蜜、花粉,以蜜蜂的口器为典型的代表。

(7)幼虫的口器

如鳞翅目昆虫蛾、蝶类的幼虫,其口器也属于咀嚼式。这类咀嚼式口器其上唇和上颚无变化,但下颚、下唇和舌组成一个复合体,两侧是下颚,中间是下唇和舌,复合体前端具有一个突出的吐丝器。

(二)昆虫的胸部

1、胸部的基本构造

胸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二体段,由前胸、中胸和后胸三节组成。每胸节各具一对附肢,即前足、中足和

后足;多数昆虫中、后胸还各具一对翅,因此胸部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胸部体壁一般都高度骨化,且内陷形成许多内脊和内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肌肉。每一节由背板、腹板和两块侧板组成。胸部通常还具有两对气门,位于中、后胸两侧的侧板上。

(1)前胸无翅,构造较简单,但在各类昆虫中形状有很多变化。

(2)中胸和后胸因为有翅,又称具翅胸节。其特点是背板、侧板和腹板很发达。

2、昆虫的足

足是昆虫体上最典型的附肢,位于体节的侧腹面。着生于昆虫胸部的足称胸足,成虫期一般有3对,分别位于昆虫的前胸、中胸和后胸。着生于昆虫腹部的足称为腹足,鳞翅目昆虫幼虫和膜翅目叶蜂类幼虫具有此构造。

足是一种分节的构造,自基部向端部分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

昆虫的足的类型: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

3、昆虫的翅

成虫期的昆虫一般有两对翅,着生在中胸称前翅,着生在后胸的称后翅,是胸部背板向两侧扩展演化而形成,与鸟类的翅不同。

翅的基本构造

昆虫的翅一般为三角形,有3个边和3个角。同时为了适于翅的折叠和飞行,翅上常发生一些褶线,通常还可分为若干区,腋区、臀前区、臀区、轭区。

模式脉相

昆虫的翅一般为双层膜质的构造,上下两层之间分布的气管,翅面沿气管周缘加厚则形成翅脉,对翅膜起着支架作用。翅脉在翅面的分布型式称为脉序或脉相。各种昆虫翅脉的数目不尽相同,为了便于比较研究,人们对现代昆虫和古代化石昆虫的翅脉加以分析、比较,提出了“模式脉相”,作为对现代昆虫脉序研究的科学标准。

翅的变异

常见类型有膜翅、鳞翅、毛翅、缨翅、覆翅、鞘翅、半鞘翅、平衡棒等多种。

(三)昆虫的腹部

昆虫的腹部是昆虫体躯的第三个体段,一般由9-11节组成,里面包藏着昆虫主要的内脏和生殖器官,因此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1、腹部的基本构造

腹节每一节主要由背板和腹板两块骨板所组成,两者由侧膜相连,节与节之间也由薄膜相连称为节间膜。其中1-7(雌)1-8(雄)节各节身体的两侧还分别有一对气门。生殖节第8节(雌)产卵器,第9节(雄)交配器。生殖后节第10、11节,尾须、肛门。

2、腹部的附肢

在有翅昆虫中,腹部一般无分节的附肢,仅在腹末有由附肢演变而成的外生殖器和尾须。

(1)外生殖器

昆虫生殖系统的体外部分,是交配、授精和产卵器官的通称,主要由腹部第8至第9节的附肢特化而成。

雌性昆虫其外生殖器又称产卵器,包括三对产卵瓣,即背产卵瓣、内产卵瓣和腹产卵瓣,其生殖孔位于第八、九腹节间的节间膜上。

雄性昆虫其外生殖器则称为交配器或交尾器,包括将精子输入雌体的阳具及交配时挟持雌体的一对抱器,一般发生在第九或第十腹节。

(2)尾须

尾须是第11腹节的附肢,通常是1对须状的突起,着生在第11腹节转化成的肛上板和肛侧板之间的膜上。尾须只在低等的昆虫。

(四)昆虫的体壁

昆虫的体壁,又称“外骨骼”,是昆虫体躯的最外层组织,具有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着生肌肉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和体外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的侵入,同时由于体壁上各种感觉器和腺体的存在,使之可以接受外界刺激和分泌各种化合物,调节昆虫的行为。

1、体壁的构造与特性

昆虫的体壁由内向外依次由底膜、皮细胞层和表皮层组成。

(1)底膜:位于体壁的最里层,是紧贴在皮细胞层下的一层薄膜,直接与血腔中的血淋巴接触,常有各种血细胞粘附在上面,也有神经和微气管穿过至皮细胞层。一般认为它是血细胞所分泌的非细胞物质,主要成分为中性粘多糖。

(2)皮细胞层:又称真皮层,是体壁中唯一活的组织,位于底膜之上,由单层细胞所组成。其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控制昆虫的脱皮作用、分泌表皮层形成虫体的外骨胳。皮细胞中常有一些细胞特化成刚毛、鳞片和各种形状的感觉器及各种特殊的腺体。

(3)表皮层:表皮层是昆虫体壁的最外一层,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各种昆虫表皮分层情况也不完全相同,自内向外一般可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3层。

◇内表皮: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在皮细胞层之上,由许多重叠的薄片形成,一般柔软无色,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蛋白质,具有一定的亲水能力。

◇外表皮:由内表皮转化而来,主要成分也是几丁质和蛋白质,但其蛋白质已被多元酚氧化酶鞣化而失去亲水性。外表皮性质坚硬而颜色较深。软体昆虫及昆虫的幼虫期或节间膜处外表皮不发达。

◇上表皮:是表皮最外的一层,也是最薄的一层,但其构造和性质复杂,是最重要的通透性屏障。上表皮的主要成分是脂类和蛋白质。上表皮一般可分为3层,从内向外依次为:

◇角质精层:它是表皮通透性的屏障。在昆虫新表皮形成和脱皮过程中,角质精层隔离原表皮层和旧表皮层,使新分泌的原表皮层不被溶化和消化;具韧性,可限制虫体使其适度伸长;角质精层对于决定虫体表层模式和刻纹也有重要作用。

◇蜡层:蜡层能阻止水分和外物的渗入;也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但高温、脂肪溶剂或惰性粉都能扰乱蜡分子的排列,使虫体内的水分过量蒸发或使药物进入虫体。

◇护蜡层:主要功能是保护蜡层、贮存类脂、修补表面和防止水分蒸发等。

2、体壁的衍生物

昆虫体壁的衍生物是指由皮细胞和表皮特化而成的体壁附属物。共2大类:

(1)体壁外长物

非细胞性:非细胞性突起均由表皮向外突出形成,没有皮细胞的参与,如刻点、脊纹、小疣、棘及微毛等。

细胞性:细胞性突起由皮细胞向外突出形成,其中单细胞的突起包括刚毛、毒毛、感觉毛和鳞片等。多细胞的突起包括刺(固定在表皮上,不能活动)和距(突起基部以膜质与体壁相边,能够活动)

(2)体壁内陷物

为了增加体壁的强度和肌肉的着生面积,体壁常内陷形成各种内脊(陷入较浅)、内突(陷入较深)和内骨(陷入更深且形成一定的骨架)。表面所留的陷口称为沟和缝。

(3)皮细胞腺

一些皮细胞特化为各种特殊的腺体,这些腺体有的仍与皮细胞相连,有的完全脱离皮细胞层而陷入体腔内。

3、体壁的色彩

昆虫的体壁多数具有颜色。根据体色的性质可分为色素色、结构色和混合色。

(1)色素色:又称化学色,是存在于体壁中或皮下组织内的某种色素所产生的颜色。这种色素多为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2)结构色:又称物理色,是由体表的特殊结构对光的反射或干涉而产生的色彩,一般具有金属光泽。此类颜色不会因煮沸或化学药品的处理而消失。

(3)混合色:综合了色素色和结构色而成。昆虫的体色大都属于此类。

昆虫的体色常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而改变。

4、体壁与化学防治的关系

体壁上生有的密集刚毛、鳞片等,会影响农药在体表的展布。体壁上表皮层的厚度、坚硬程度和表皮层各分层的性质等,会影响药剂的穿透情况。同时,不同种类昆虫以及不同的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被覆物多少也不一致;昆虫体躯不同部位体壁的厚度也不一样,一般节间膜、侧膜和足的跗节处体壁较薄,而感觉器则是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化学防治时必须考虑体壁的因素。

三、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昆虫的内部器官主要分为:消化、排泄、呼吸循环、生殖、神经和激素调控系统。

1、昆虫的消化系统

昆虫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其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2、昆虫的排泄系统

昆虫的主要排泄器官是马氏管,是一些浸浴在血液里的细长盲管,开口在消化道中肠和后肠的交界处。马氏管的主要作用是从血液中吸收代谢废物并将其送入后肠后随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3、昆虫的呼吸系统

昆虫的呼吸系统由许多富有弹性和一定排列方式的气管组成,由气门开口于身体两侧。在虫体的两侧各有1条纵贯全身的气管侧纵干,连接着全身的大小所管分支,并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微气管网,遍布体内各器官组织。昆虫的呼吸作用主要靠空气的扩散作用和虫体呼吸运动的通风作用来完成的。

当空气中混合有一定量的毒气时,随着昆虫的呼吸,毒气也就随着空气进入虫体,使其中毒而死,这就是熏蒸杀虫。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昆虫的呼吸作用越强,气门开放也越大。因此,高温条件下进行熏蒸杀虫,效果好且节约用药量。昆虫的气门一般都是疏水亲油的,只有油剂或油乳剂可大量的通过气门进入虫体或堵塞气门使昆虫窒息而死。

4、循环系统

昆虫的循环系统属开放式循环系统,即血液不是封闭在血管里,而是充满在整个体腔内,内部器官则浸浴于血液中。循环器官主体是背血管,前端开口,后端封闭。被血管前段伸入头部,称大动脉,后端由一连串的心室组成,称为心脏。昆虫血液中没有血红素,所以昆虫的血液循环不能输送氧气,主要由气管系统进行。

5、昆虫的神经系统

昆虫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所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咽喉下神经和腹神经索;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指额神经和与其连接的神经索;周缘神经分布在感觉器和肌肉、腺体等效应器上,其功能是把外来刺激所产生的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号传递给效应器。

6、昆虫的生殖系统

昆虫的雌性生殖系统由1对卵巢、输卵管、受精囊、生殖腔、生殖附腺组成。昆虫的雄性生殖系统由一对睾丸、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阳茎和生殖附腺组成。

昆虫性成熟后雌雄交配,雄虫的精子从卵的受精孔进入卵内,这个过程称为受精。

7、昆虫的激素

急速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内激素由内分泌器官分泌于体内,作用于其它的内部器官和腺体。包括脑神经细胞群分泌脑激素,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前胸腺分泌蜕皮激素。脑激素能激活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激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昆虫整个生长发育和变态过程。

外激素或信息激素由外激素腺体分泌排于体外。

第二节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1、两性生殖

两性生殖是昆虫普遍进行的一种生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即经过雌雄交配,精子与卵子结合后,雌虫产下受精卵,再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孤雌生殖

又称单性生殖,即卵不经过受精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经常性孤雌生殖,如某些粉虱、介壳虫和蓟马等;而蜜蜂、蚂蚁等社会性昆虫,可以同时进行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其未受精卵发育为雄性个体。

2.周期性孤雌生殖又称异态交替,如棉蚜、大豆蚜等。

3.偶发性孤雌生殖,如家蚕,飞蝗等。

3、卵胎生和幼体生殖

又称孤雌胎生,即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并不排出体外,而是停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常见的蚜虫就是孤雌生殖。

有些昆虫母体还处于幼虫阶段就能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如瘿蚊。

4、多胚生殖

指一个卵发育成2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正常的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常见于一些寄生蜂,如小茧蜂科、跳小蜂科、姬蜂科等。

二、昆虫的变态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由卵到成虫性成熟为止,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

(一)昆虫的变态及其类型

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从幼虫期转变为成虫过程中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变态。

1、增节变态:幼虫期和成虫期除个体大小和性器官的发育程度不同外,腹部节数随着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初孵幼虫为9节,到成虫时增加到12节。仅存在于原尾目昆虫。

2、表变态:从初孵幼虫到成虫,变化不明显,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触角和尾须节数增多,成虫期继续蜕皮。如弹尾目、双尾目、缨尾目的昆虫属于此类型。

3、原变态:为蜉蝣目昆虫所特所。从幼虫到成虫期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亚成虫期性已成熟,再经1次蜕皮变为成虫,可看成是成虫期的继续蜕皮,这类变态的幼虫为多足型。

4、不全变态:昆虫的一生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没有蛹期。其中一类幼虫和成虫在形态、食性等方面相似,其幼虫称为若虫,如蝗虫、盲蝽等;另一类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和习性有所差别,如蜻蜓等,这类变态的幼虫多为寡足型,有翅芽和复眼,成虫期不再蜕皮。

5、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外部形态、内部器官、生活习性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经过蛹期的剧烈改造,才变为成虫。

(二)昆虫的个体发育阶段

1、卵期

卵自产下后到孵出幼虫或若虫所经过的时间称卵期,它是昆虫个体生命活动的第1个阶段。昆虫的卵是一个大型细胞,表面具有各式刻纹,由卵壳、卵黄膜、原生质、卵黄和细胞核组成。卵壳一端有孔,叫受精孔,是精子进入卵子的通道。昆虫卵一般较小,但形状多样,产卵方式也多样。

2、幼虫期

昆虫从卵孵化为幼虫或若虫到变为蛹或成虫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称为幼虫期(对不全变态昆虫而言,又称为若虫期)。幼虫期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取食、快速生长、增大体积、积累营养、完成配后发育。随着昆虫的生长,必须周期性地脱去旧表皮代之以新表皮,这个过程称蜕皮,脱下的旧表皮称为蜕。昆虫每脱一次皮,就增加一龄。两次脱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期。常见的全变态昆虫幼虫的主要类型有:

(1)原足型:幼虫发育不完全,腹部分节尚未完成,胸足只是简单的突起,口器发育不全。如寄生性的

膜翅目昆虫的早期幼虫。

(2)多足型:幼虫既有3对胸足,多对腹足,头发达,口器咀嚼式,如鳞翅目的蛾、蝶类幼虫和膜翅目的叶蜂类幼虫等。

(3)寡足型:幼虫只具有3对发达的胸足,无腹足,头发达,口器咀嚼式。又常分为:蛃型幼虫:幼虫感觉器官和行动器官发达,行动迅速,如鞘翅目的步甲、瓢虫的幼虫等。

C型幼虫:幼虫行动迟缓,静止时身体弯曲如“C”型,如蛴螬即鞘翅目金龟甲的幼虫。

(4)无足型:这类幼虫既无胸足又无腹足,如许多蚊、蝇类和象甲幼虫等。

按其头部的发达或骨化程度,常又分为:

显头无足型:幼虫具有充分骨化的头部。如蚊子的幼虫等。

半头无足型:幼虫的头部有部分退化现象,其后端常缩入胸部。如虻类的幼虫。

无头无足型:幼虫的头部退化,完全缩入胸部,或仅有露在外面的口钩。如蝇类的幼虫。

3、蛹期

全变态昆虫从幼虫期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间,称蛹期。

老熟幼虫蜕最后1次皮变为蛹的过程,称为化蛹。老熟幼虫化蛹前停止取食,迁移到适当场所,活动能力减弱,同时身体缩短,准备化蛹,称为预蛹或前蛹。

根据蛹的翅、触角、足等附肢是否紧贴于蛹体和能否活动等特征,可将蛹分为:

◇离蛹:又称裸蛹,附肢和翅不紧贴在蛹体上,可以活动,腹节也能自由活动,如金龟甲的蛹。

◇被蛹:附肢和翅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腹部多数体节因为化蛹时分泌粘液,硬化后在外面形成1层硬膜,也不能活动。如蝶蛾的蛹。

◇围蛹:为蝇类所特有,第3、4龄幼虫的蜕硬化成蛹壳,内有离蛹。

4、成虫期

成虫羽化后至死亡所经过的时间称为成虫期。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任务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成虫从它的前一个虫态蜕皮而出的过程称羽化。

成虫期还必须注意的几个概念:

①补充营养:有很多昆虫羽化后,其生殖腺尚未成熟,还需要取食以获得卵巢发育所需的营养,这种取食称为补充营养。

②产卵前期:成虫性成熟后便开始交配产卵。通常把雌成虫从羽化到第1次产卵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产卵前期。

③性二型现象:大多数昆虫成虫期雌虫和雄虫和外形相似,但生殖器官不同,称为第一性征;有些种类在触角、身体大小、颜色及其他特征方面也有区别,称为第二性征,这种雌雄在形态上的差异,称为性二型现象。如:褐飞虱、褐黄前锹甲

三、昆虫的世代

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完成一个世代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世代历期。

1年发生1代的昆虫,称为一化性昆虫。如大地老虎、大豆食心虫、天幕毛虫等。1年发生2代及其以上者,称为多化性昆虫。如东亚飞蝗、棉蚜、棉铃虫等。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蛰不集中,而造成前一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四、昆虫的生活史

昆虫的生活史又称生活周期,是指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一年中昆虫个体发育的全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或生活年史。习惯上是指昆虫从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翌年越冬复苏前的全过程。它包括发生世代数、各世代发生时期及此时寄主植物生育阶段情况、各虫态的历期以及越冬的虫态和场所等。

五、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一)休眠

昆虫在其年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宜,则生长发育迅速恢复正常状态,这种现象称为休眠。引起昆虫休眠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在温带和寒带地区,低温常常是引起休眠的主要原因,称冬眠。在干旱或热带地区的干旱和高温季节,有些昆虫却进入夏眠。

(二)滞育

某些昆虫在一定的季节、一定的发育阶段,不论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出现生长发育停止,不食不动的现象,称为滞育。从滞育开始到终止的时间,称为滞育期。一旦进入滞育状态,即使给予良好条件亦不能恢复,必须经过一定的滞育期,并要求有一定的刺激因素(如低温),才能恢复生长发育。滞育可分专性滞育和兼性滞育两类。专性滞育其滞育的出现有固定的世代和虫期,多发生于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而兼性滞育的昆虫为多化性昆虫,滞育的虫态一般固定,但由于生活的地区或个体发育进度不同,可以再不同世代进入滞育。

一年中光周期的变化是诱导滞育的主要因素。引起昆虫种群中50%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称为临界光周期。因此昆虫的滞育有两种类型,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滞育型。

(三)假死性

在受到某种刺激或震动时,身体蜷曲,停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的现象,称为假死性。

(四)趋性

趋性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刺激所产生趋向或背向的行为活动,其中趋向活动又称正趋性,背向活动称为负趋性。按刺激物的性质,趋性主要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颜)色性等,其中与测报和防治关系密切的主要是趋光性和趋化性。

1、趋光性:昆虫对光的刺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反应。趋向光源的称正趋光性,反之为负趋光性。

2、趋化性:昆虫对一些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反应。

(五) 多型现象

有些昆虫除成虫期有性二型现象外,同一性别还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这种现象称为多型现象。如蚜虫、飞虱。

(六)食性:对食物的选择性称为食性。通常按取食的食物类别可分为:

1、植食性取食活体植物及其产品的昆虫。植食性昆虫又依据寄主范围可分为:

(1)单食性,只取食一种寄主植物

(2)寡食性,一般只取食一个科及其近缘科内的若干种植物;

(3)多食性,能取食不同科、属的多种植物。

2、肉食性主要是以小动物或其他昆虫活体为食的昆虫。又分为寄生性和捕食性两大类。

3、腐食性以动物尸体、粪便或腐败植物为食的昆虫。

4、杂食性既取食植物性又取食动物性食料的昆虫。

(七)群集性

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群集有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之分。

(八)迁移性

迁移是指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为迁飞。

大多数昆虫常发生近距离的迁移,称为扩散。扩散是昆虫扩大居住空间的生活方式之一。

(九)拟态及保护色

拟态是指一种动物与另一种动物或环境背景很相像,从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保护色指某些昆虫具有与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体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警戒色是指昆虫具有与背景环境成鲜明对照的颜色,可以使其袭击者望而生畏,不敢接近。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教案 中国考古学通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 遗物。 2( 遗迹。 3( 遗址。 4( 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 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

(完整版)华中农业大学2018考研真题之902-植物保护通论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一、名词解释(共20 分,每题4 分〉 1.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2 .单主寄生与转主寄生; 3 . 休H民与滞育;4. 初侵染与再侵染;5 . 世代与年生活史 二、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 答题纸相应位置处。共20分,每题1分〉 1. 病毒是一类(〕活养生物 A . 单细胞B. 多细胞C. 非细胞结构D. 死养 2. 媒污病的病部易长黑色霉层是( A . 植物B. 茵物C. 动物D. 原核生物 3. 细菌病害的病征是() A. 粉状物 B. 霉状物 C. 溢版 D. 锈状物 4 . 菌核的主要作用是() A . 繁殖B. 抵御不良环境C. 传播 D. 寄生 5. 不属于病原物的致病机制是() A .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B. 机械压力 C. 生长调节物质 D. 寄主植物固有的形态特征 6. 以下袍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 B. 游动包子 C. 子囊袍子 D. 接合袍子 7. 接合菌亚门的菌丝通常是() A . 变形虫状B. 有隔菌丝C. 无隔菌丝 D . 原生质团 8. 某种植物发病以后在叶部出现斑点属于以下(〉一类病状A. 变色B. 腐烂C. 坏死 D . 畸形 9. 以下子包子属于无性袍子类型的是() A .卵子包子B. 分生袍子C. 子囊抱子 D. 接合袍子 10. 植原体对()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

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本上,不得写在试题纸上,否则无效。 A .井冈霉素B. 四环素 c. 赤霉素D. 阿维菌素 11. 半翅目昆虫的口器属于(〉 A . 虹吸式口器 B .咀嚼式口器c. 嚼吸式口器 D . 刺吸式口器 12.在食物条件好的情况下,虫牙虫可以不经过产卵和交配直接产生若呀,这种生殖方式为() A . 多胚生殖B. 两性生殖 c. 孤雄生殖 D. 幼体生殖 13. 细胸金针虫是重要的地下害虫,属于() A .金龟甲科 B. 吉丁甲科C. 叩甲科 D. 象甲科 14. 在昆虫消化道中,进行消化作用和吸收养料的主要部位是() A .中肠 B . 前肠 c . 后肠 D .口 15. 烟粉虱对下列有很强趋性的色板是(〉 A . 黄色板 B . 蓝色板 C . 黑色板 D .白色板 16.K对策昆虫一般比r对策昆虫的繁殖力()、生活周期() A.弱、短 B.强、长 C.弱、长 D.强、短 17.“芦苇起锥,向棉田迁飞”,这句谚语预测的是下列哪种害虫() A . 棉铃虫B. 甜菜夜峨 c. 棉呀D. 小地老虎 18. 由于〈)见光易分解,一般不用于喷雾。 A . 辛硫磷 B . 灭幼腺 C . 乐斯本 D . 澳氨菊酶 19 . 能促进杆插枝条生才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 A.赤霉素 B.口号!味乙酸 C.矮壮素 D.乙烯利 20.农药可湿性粉剂的组成通常不含有以下组分()A. 乳化剂B.原药C.分散剂 D.载体 三、填空题(共40 分,每空1 分) 1. 植物病害侵染性病原有真菌、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等类型。 2. 病原物侵入寄主的方式和途径,包括被动侵入和主动侵入,被动侵入包括、和

吉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doc

2000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 1、遗存: 2、单位: 3、层位关系: 4、遗址: 5、民族考古学: 二、下图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T126、T127、T128北壁剖面图,请根据这个图写出它们的层 位关系(15分) 三、以下是白燕遗址商代时■期的几件陶鬲,区分它们的型、式,并简述它们的各自作用和相 互关系 四、简述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在研究中国史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 五、列出五条近年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 六、介绍一木你在大学期间读过的最好的一个报告学论文(从资料、方法、理论、结论方面 以及你受到的启发等几方面入手) 秦汉考古 一、名词解释(5X6) 1、金石学: 2、三叠层: 3、殷墟: 4、干栏式建筑: 5、肆: 苏秉琦: 二、问答(10X4) 1、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周原遗址有哪些重要考古发现 3、按时间早晚顺序列举东北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4、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而的考古报告或研究论义,试举一例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 三、简述(15X2) 1、试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年代序列 2、关于哪些遗址可能是夏文化,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哪儿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四、简答(16X3) 1、两汉至唐,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结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汉唐期间,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并指出其大致范围和重要遗存 3、简述唐宋瓷器发展概况

2001年试题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一、回答下列概念(10分) 1、考古学: 2、考古学文化: 遗迹: 遗物 3、相对年代: 二、写出下列青铜器名称(20分) 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中期墓葬青铜器 三、简述层位学发掘的原则(30) 四、谈谈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手段结合的新趋势(40分) 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与体质人类学 一、名浏解释(3x10) 匿河文化:莫斯特文化:北京猿人:南方古猿:夏娃理论:克罗马农人第四纪地质学金牛山人 基因:人种学 二、简答题(10x3) 1、早期智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 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3、清列举出国内外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各三例 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 1、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人科形成问题的理论模式有主要有哪些?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请分别阐述一下关于现代人起源问题的〃单一?地区起源论〃和“多地区起源论〃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运用动物考古学的资料,分析一下我国新石器时代狗、猪、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等家畜开始驯养的时间和地域问题 先秦考古(新石器、商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东北、西亚) 一、名浏解释(5x6) 1、山顶洞人: 2、〃三登层〃: 3、干栏式建筑: 4、殷墟: 5秦权: 6黄肠题凑: 二、问答(10x3) 1、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主要有哪些区别? 2、周原考占有哪些重要发现? 3、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面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试举两例进行简要内容介绍 三、论述(20x2) 1、筒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分期与分区) 2、简述建国以来夏商周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教学大纲-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植物保护通论》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植物保护学是现代农业高产、稳产、高效、优质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与植物生产类各专业密切相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非植保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有关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并掌握基本的植保技能,从而培养出宽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本科生,为培养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 1.植物保护的对象 2.植物保护的目的 3.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 4.植物保护的方式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的概念,有害生物及其灾害,防与治。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

1.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 2.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 习题要点: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 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 3.有害生物的防治对策与措施 习题要点:农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植物保护的防治对策和措施、植物保护方针。 本章重点是理解植物保护的基本概念,难点是树立植物保护观念,采取正确地植物保护措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章教学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保护中涉及的不同的有害生物的类群,理解广义的植物保护与狭义的植物保护之间的区别,并结合后续章节的内容,掌握植物保护的综合治理策略和植物保护的目的。 第二章植物病害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1.植物病害的定义 2.植物病害的症状 3.植物病害的类型 习题要点:病害三角,人为干扰,伤害与病害,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和症状,病害的两重性,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第二节植物病原物 1.真菌 2.原核生物 3.病毒 4.线虫 5.寄生性种子植物 习题要点:寄生性和致病性;菌丝组织体、菌丝、菌核、子座、菌索、厚垣孢子,真菌的繁殖体,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和形态,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属及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特征及常见病害。 第三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4.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5.病害循环 习题要点: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不同病原物的侵染特点;病害循环的定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导论 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 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 (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 1 遗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 三、考古区系类型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植物保护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保护学 一、名词解释 1. 生理小种:种内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2. 水平抗性:又称非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和非专化性抗性,即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3. 侵染性病害:由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生物病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4. 活体营养生物:指只能从寄主的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养分的生物,相当于过去所提的专性寄生物和少数兼性腐生物。 5.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二、简答题 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是什么? 侵染性病害的特征是病害有一个发生发展或传染的过程,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在病株的表面或者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生物的存在,有的侵染性病害在病部有明显的病征。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及所有的病毒病害在植物病部没有病征,但是有一些有明显的症状特点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2. 何谓病害的侵染过程?其一般分为几个阶段? (一)病害的侵染过程 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二)侵染程序一般分为以下3个时期:(1)侵入期。从病原物侵入到与寄主植物建立营养或寄生关系的一段时间。 (2)潜育期。从病原物初步与寄主植物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的一段时间。潜育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寄主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和时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3)发病期。受侵染的寄主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出现明显的症状,包括染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反映出的病理变化和病原物产生繁殖体的阶段。3. 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介体传染:病毒的自然传播多数依靠昆虫、菟丝子等介体,其中以刺吸式口器的昆虫最为突出,象西葫芦病毒病、番茄蕨叶病、辣椒病毒病主要是靠蚜虫传播的。 (2)汁液接触传染:田间进行的许多农事活动都可以传染病毒病。另外,叶片间的互相摩擦使病毒通过轻微的伤口传播。 (3)嫁接传染:许多果树病毒病主要是通过嫁接传染的。苹果的病毒病几乎都是由嫁接传染的。 三、论述题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病害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对植物病害循环的分析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①初侵染和再次侵染;②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③病原物的传播途径。也就是说,侵染性病害的延续发生,在一个地区首先要有侵染的来源,病原生物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传播到寄主植物上,发病以后在病部还可以产生子实体等繁殖体,引起再次侵染。病原物还要以一定的方式越冬和越夏,度过寄主的休眠期,才能引起下一次发病。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依据病害的循环特点制定的。

[全]植物保护通论-考研真题详解[下载全]

植物保护通论-考研真题详解 1下列哪一个形态特征不是昆虫所特有的?(光)[扬州大学2019研] A.体表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 B.体分三段即头、胸、腹 C.胸部有三对足 D.多数成虫有翅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昆虫是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生有6足4翅的节肢动物。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即前胸、中胸和后胸,每个胸节各着生1对足,中胸和后胸通常还各有1对翅。因此答案选A。 2玉米UU属于()。[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半翅目 B.鞘翅目 C.鳞翅目 D.双翅目

【答案】C查看答案 结合合菌亚门的菌丝通常是()。[华中农业大学2018研] A.变形虫妆 B.有隔菌丝 C.无隔菌丝 D.原生质团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菌丝体,无性繁殖形成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子。因此答案选C。 4蚜虫的触角通常()。[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12节 B.24节 C.6节 D.3节 【答案】C查看答案 5下列哪一种害虫属于迁飞性害虫?()[扬州大学2019研]

A.三化螟 B.白背飞虱 C.棉蚜 D.二化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不少农业害虫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这是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形成的遗传特性。如东亚飞蝗、黏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屑屑、稻褐飞虱、草地螟、白背飞虱等都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这些昆虫成虫开始迁飞时,雌虫的卵巢还没有发育,大多数没有交尾产卵,通过迁飞到降落地后才性成熟。因此答案选B。 6()属于专性寄生菌。[青岛农业大学2014研] A.小麦纹枯病菌 B.花生黑斑病 C.梨白粉病菌 D.甘薯黑斑病 【答案】C查看答案 7吡虫啉属于()。[扬州大学2019研]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古学概论 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不可移动的文化遗存;通常分为房屋、水井、陶窑、村落、运河、墓葬等人工建筑和设施。 考古学中的地层学最初来自地质学,是指地层堆积和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在考古发掘中判明地层和遗迹的相对年代关系;考古地层学主要有先后关系和共存关系两种基本情况。 人类居住在一地,一般都会在原来的天然堆积或沉积的生土上面,堆积起一层熟土,这种熟土常夹杂着人类无意遗留下来的或有意抛弃的器物;这种包含文化遗物的熟土层,考古学上称为“文化层”。 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 判断考古遗存年代的方法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前者是指各种遗迹和遗物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后者是指它们的作成距今已有多少年。断定相对年代,通常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地层学断代的要旨,是先确认各文化层次序的先后以断定它们的相对年代,然后再以各层所含的遗物断定各层的绝对年代;类型学断代的要旨,是将遗物或遗迹按型式排比,把用途、制法相同的遗物(或遗迹)归成一类,并确定它们的标准型式(或称标型),然后按照型式的差异程度的递增或递减,排出一个“系列”,从而体现了它们之间的相对年代。断定绝对年代,在历史考古学的领域内,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的研究;无文字记载的史前考古学的绝对年代的断定,则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碳素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的原理进行断代的技术称为放射性碳素断代;一般适用的年代范围是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我们将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具和武器的重要原料和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叫做青铜时代。 利用航空摄影和航天摄影探寻到的遗迹大体可分为三类:根据土色明暗判别的,如坑穴、壕沟、道路等;阳光斜射阴影显示的,如堤坝、坟丘、城墙等;植物的绿色深浅差异判断,如村落、都市、运河等。 金石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植物保护概论

植物保护概论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是研究植物的有害生物—病原物,害虫杂草等的生物学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植物保护的内涵:(1)植物保护是对农作物的保护(2)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3)研究有害生物的各种防治技术(4)植物保护是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科学。 3植物保护的IP原则:不是使植物不受任何损害,而是将有害控制到一定的程度,不影响人类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 4三R问题: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狂,有害生物抗药性 三致问题:致癌,致畸,致突变。 5植物保护研究内容:(1)有害生物的生物学(2)有害生物发生规律(3)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 第二章植物虫害 1昆虫与其他害虫的区别:昆虫动物的体躯由若干个节组成,某些体节上着生着成对分节的附肢,体壁硬化外成骨骼,附着肌肉,并包藏着全部的内脏器官,没有脊椎动物所具有的内骨骼系统。 2 昆虫的足的基本环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附节,前附节。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昆虫足的变化:1步行足,适于快行2跳跃足,适于跳跃。3捕捉足,适于捕捉小虫。4开掘足,便于挖土。5抱握足,交配时用来抱握雌体。6游泳足,适于在水中游泳。7携粉足,用来梳集花粉。 3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特点:腹部的题解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和腹板之间以侧膜连接,前后相邻的两附节间,由环状的节间膜相连,由于附节和两侧均有柔软的膜质部分,所以腹部有很大的收缩性,这种结构对昆虫容纳内脏器官,进行气体交换,卵的发育以及产卵活动都非常有利。昆虫腹部1-7节(雌性)1-8节(雄性)称为内脏节,腹部1-8节两侧各着生着一对气门,是昆虫的呼吸通道,腹部八节(雌性)或者第九节(雄性),称为生殖节,生殖节以后的各节统称为生殖后节,除原尾目成虫外,最多有两节,即第十节和第十一节,第十一节比较退化,只有一对尾须。 4昆虫体壁的功能:昆虫体壁的骨骼张在外面,而肌肉却生长在骨骼里面,这种结构称为外骨骼,这种外骨骼的结构使昆虫能保持固定的体型,着生肌肉保护内脏免授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有害物质的侵入,此外,体壁上还有各种感觉器官,使昆虫与外界环境去的广泛的联系。 5昆虫体壁的通透性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由于体壁的特殊构造和理化特性,使它对虫体具有良好地保护作用,尤其是体壁上的覆盖物和上表皮的蜡层,护蜡层,对杀虫剂的入侵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同种类的昆虫以及同一昆虫的不同发育期,其体壁的厚薄,软硬和覆盖物的多少是不同的,凡是体壁,蜡质多和体毛较密的种类,药剂不容易通过,一般来说同一昆虫幼龄期比老年期的体壁薄,尤其是刚蜕皮时,由于外表皮尚未形成,药剂比较容易渗入体内。此外,昆虫体躯各部分的体壁厚度也是不同的,一半节间膜,侧膜和足的附节部分,体壁较薄,感觉器官则是最薄弱的地方,而且感觉器官下面

2020年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902《植物保护通论》

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保护通论》 考试大纲 一、课程基本内容 植物保护通论通过讲授植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作物病虫害的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农药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作物重要病虫害的种类及鉴别要点,熟悉其发生规律,并能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治理策略和配套措施。 二、考试基本要求 了解、认识与掌握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具备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作物栽培中病虫害综合防控的能力。具体要求: 1. 掌握植物病虫害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解植物病虫害发生规律。 2. 掌握重要植物病害的病原种类、基本特性、基本检测及现代检测技术方法和基本原理。 3. 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农业昆虫的主要类群及其危害等昆虫学基础知识,能分析不同昆虫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能运用分类学知识进行害虫的鉴定识别。 4. 掌握重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发生规律及寄主植物的抗性特征,掌握病虫害防治基本原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案。 5. 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能够对作物学有害生物的复杂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或解决方案。 6. 能运用农药的基本理化性质及毒杀作用机理,针对主要农作物及其有害生物正确选用不同农药品种,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 7. 能运用农药与环境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农药的科学使用技术,针对生产实践中未知有害生物等复杂问题,合理选用不同农药品种,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 三、复习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和生物灾害的概念;化学农药的3R问题。 第二章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的病征、病状;病害三角;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寄生性和致病性;真菌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种类;真菌的生活史;真菌五个亚门的特征及典型的病害;原核生物的形态特征、重要的原核生物及引起的农业病害;病毒的特征及常见的病毒病;病害循环;柯赫法则;病原物的致病性机制;寄主的抗病性机制。 第三章植物虫害 昆虫纲的特征;昆虫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昆虫的生物学特性;重要昆虫目的主要特点及其常见害虫;螨类的分类地位及主要特征;植物抗虫性。 第四章农田草害 杂草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杂草种子库;杂草与作物的竞争;他感作用;常见恶性杂草。 第五章农业鼠害(此章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 第六章农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与预测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病害流行的因素;种群的特征;害虫的生长和消长类型及因素分析;昆虫的种群动态生命表;病虫害常用调查方法;病虫害预测预报。第七章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有害生物的防治基本原理;各种常用技术的特点及其利弊;作物抗害品种原理及利用;农药的定义、农药的毒力与药效;农药的剂型和使用方法;不同杀虫杀螨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的性质、活性作用特点和毒杀作用机理;针对主要农作物及其病、虫、草等,正确选用适合的农药品种,并制定有效防控策略;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IPM;TPM;EPM;植保方针。 第八章主要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 水稻、小麦、棉花、果树、蔬菜、油料作物重要病虫害识别、发生危害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推广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可编辑)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 11世纪 ,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

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章节题库】(第6章 夏商周考古)【圣才出品】

第6章夏商周考古 一、名词解释 1.偃师商城 答: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城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商城城址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大城平面近长方形,城墙四周有5座城门,城内有纵横交错的道路若干条。在大城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的小城。大城、小城的建筑方法一样,都是先挖基槽,然后层层夯筑而成。小城的年代早于大城,大城是在小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城内有密集的宫殿建筑群,分布于宫城的中、南部。可早到二里岗下层早期,邹衡先生认为是太甲桐宫。 2.利簋 答: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3.甲骨文字 答: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

兴起以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上承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妇好墓[川大2006年] 4.妇好墓 答:妇好墓的墓主是妇好,为商王武丁的配偶之一,1976年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墓圹为长方形竖穴,南北向,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有棺椁、殉人、殉狗。墓内出土大量铜器、玉石器、骨器、陶器等,所出带铭文铜器为武丁时期断代的标准器物。妇好墓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盘龙城 答:盘龙城遗址于1954年发现,1974、1976年进行较大规模发掘,其位于湖北省黄陂县叶店。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前后,属于商代中期的城市遗址。这一遗址的发现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分布、城市性质、宫殿的形制和建筑技术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古城位于府河北岸高地偏东南部,平面略呈方形。遗迹的分布状况表明,城内仅有宫殿,具有宫城形制,城外侧则是居民区和手工业区,表明该古城尚属早起城市的形态。 6.人祭 答:人祭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人鬼)、神灵或自然界万物,主要流行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的整个历史时期中。在中国,人祭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河南陕县邯郸涧沟、河南洛阳王湾、陕西沣西客省庄的遗址中,曾发现龙山文化杀祭坑。到了东周时期,已逐渐衰落,且越来越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秦汉及其以后保留了献俘的传统,

植物保护通论重点复习题

第一章 1、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 提高植物生产投入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广义的植物保护是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在农业上所说的植物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栽培作物保护。 2、农业有害生物: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着损失的生物。包括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 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及鸟兽等(病、虫、草、鼠)。 3、化学农药在环境中释放所造成的3R问题: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 4、植物保护的对象:广义保护对象: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狭义保护对象:人类的栽培作物。 5、有害生物(pests):是指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生物灾害:是指有害生物大量危害人类目标植物或森林植被等,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7、致病性:是指一种生物具有的引起植物发病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8、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而被寄生的生物 成为寄主。 9、植物保护的方针: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第二章 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 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呈病态,甚至死亡。 病害三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 病害四角: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人类干扰 2、植物病害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 状态。 3、病状有哪些: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有哪些: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脓状物 4、 5、植物病原物主要包括哪五大类群: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6、真菌(fungus):是一类通常为丝状的营养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 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真菌的主要类群: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鞭毛菌亚门真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无隔多核,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有鞭毛的游动孢子 ③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 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①菌丝体发达,无隔多核,细胞壁由几丁质组成 ②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

中国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作用。 年时所提出,共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与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因为欧洲探险家将铁直接引进,使美洲直接从石器时代跳至铁器时代 2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过渡性阶段。又称金石并用时代。为原始农牧业和手工业达到较高水平,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铜器的文化发展阶段。其显著特征是:主要工具和武器仍然是石器,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石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出现了数量不等的以红铜(天然铜)器为主体的金属器,采用冷锻和冶铸两种技术成器,多属小型工具和饰物;也有因自然共生矿资源比较丰富而产生的合金铜。 3水下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类水下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对淹没于江河湖海下面的古代遗迹和遗物进行调查、勘测和发掘,运用考古学所特有的观点和研究方法作为认识问题的手段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4盟誓春秋时期诸侯或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而举办的一种具有制约作用的礼仪。先挖好小坑,歃血为盟,将盟书与牺牲者埋入坑中,如有违背,便如此牲。史书有多处记载反映当时的政治形势,主要的盟誓遗址有侯马盟誓遗址和温县盟誓遗址。 5“列鼎制度”,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鼎以及伴随的其他铜器如簋等都是“礼器”,在“礼不下庶人”的周代丧葬制度中,是贵族的专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则是日用陶器。 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与此相配合的是:五鼎或五鼎以上的贵族,可随葬真车真马;而五鼎以下的贵族,只能随葬象征性的车马器;同时,三鼎或三鼎以上的贵族才能用双重椁。 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7经幢石料制作的建筑物,上刻佛教经文或佛像。经幢:读音jīng chuáng ㄐㄧㄥㄔㄨㄤˊ。幢,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考研真题精选 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大遗址保护的意义、注意的问题,举例说明。[四川大学2012年研] 答:“大遗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等特点的大型聚落、城址、宫室、陵寝墓葬等遗址、遗址群。在我国已公布的六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约有500余处是大遗址,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一部分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五千多年灿烂文明史的主体和典型代表,不仅具有深厚的科学与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极具特色的环境景观和旅游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世界展示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遗址所在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在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的同时,加强展示和宣传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利用水平,发挥文物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新考古学学派所指出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问题?[南京大学2012年研] 答:(1)“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含义 该问题是1973年英国考古学家戴维·克拉克在其发表的《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一文中提出的,后被中国文博考古界翻译成中文版。他指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新考古学背景下,考古学学科意识的扩展是以学科纯洁性的丧失为代价的,代价虽高,收获却也颇丰,而纯洁性的丧失已是不可挽回的了。

“纯洁性丧失”的内涵是指,考古学在新方法、新仪器设备、新观察、新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目标等学科意识扩展之后的新知识生产方式。 (2)“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主要表现 ①考古学的整体性受到挑战。考古学被分解,考古学分支学科增加,学科进一步细化为更具朝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领域,整体性受到挑战。 ②新研究分析方法的出现。获得信息的手段和分析研究的方法,尤其是相对微观层面的研究,传统考古学来应付已是力不从心。 ③学科交融的特点愈发明显,一些非传统考古学学科兴起。 (3)对“考古学纯洁性的丧失”的思考 ①事实上,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就采纳了多学科的精华,体现了交叉学科的特点,纯洁性一说似可商榷。 ②其他学科和考古学是相互渗透的,其中考古学向其他学科的渗透,体现了它强大的活力,通过整合其他学科,考古学的独立性会逐渐增强。 ③考古学将人直接带入到历史层面去获取未知信息的特质,也注定考古学的独立性不会丧失。 3.考古发现中植物和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南京大学2011年研]答:(1)考古发现中动物的遗迹对判断遗址的作用和意义 ①确定遗址的年代 通过对动物群的特征、组合与更替,以及对其中的绝灭动物属种与现代属种的对比及比例统计,可帮助确定遗址的相对年代及划分地层。 ②环境与气候

完整版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植物保护学通论整理 第一章绪论 1.植物保护: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 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2.植物保护的对象:在广义上指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 在狭义上指人类的栽培作物,农业上一般用狭义的概念。 4.有害生物: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 6.3R:农药残留、有害生物再猖獗、有害生物抗药性。 第二章植物病害 1. 植物病害:植物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其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 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种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即病态,甚至死亡的这种现象。(观赏、食用:郁金香、茭白、韭黄) 2.植物病害三角:在自然情况下,植物病害的形成涉及植物、病原物和环境,它们之间呈 三角关系,即“病三角”。(病四角多了农业管理) 4.症状: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病状(是指植物本身外部和内部表现出的异常状态)和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面形成的结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病症类型:霉状物、粉状物(白粉病和黑粉病)、锈状物(白锈病)、粒状物、脓状物。 5.植物病害类型: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6.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 子植物引起。其特点为:具传染性,田间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分布有一定规律,有明显的病变过程。 7.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而引起植物病害。其特点为:不具传染性,发病无规律、 发生过程迅速,有些能恢复 植物病原物包括:真菌、原核生物、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 毒力:指农药对有害生物毒杀或机体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能力,是衡量和比较农药潜在活性 的指标,以LC/EC/LD/ED表示。50505050致病性:是指一指生物具有的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这种生物称为病原物。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8.真菌(fungus):是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具细胞壁,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 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9.真菌的营养体: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典型的营养体称为菌丝。菌丝成丛或交织成团的丝状体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 10.吸器:菌丝体在寄主细胞内形成吸收养分的特殊结构。 11.真菌组织体主要包括菌核、子座和菌索等。 12.真菌的繁殖方法分: ①无性繁殖: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无性孢子包括3类: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作用) ②有性繁殖:性细胞或性器官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一般经历质配、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 参考书目: 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 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 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 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 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