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

1、课程的概念

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4、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论专注。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著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专著。

6、特级老师的代表及其理论内容:

(1)于漪:最突出的特色是教书育人的思想。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几个拔尖的,应该是教好每

一个学生,且要做到心中不仅装书,还装下所有的教学对象。

(2)钱梦龙:创立了“三主四式导读法”。(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理论,即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

(3)宁鸿彬: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

务。提出学生必须突破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不迷信教师、课本和

名人。

(4)魏书生:创立了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

和科学化问题。民主化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要解决学生会学的内容。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②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③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④答疑: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⑴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⑵四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

⑶五个领域: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④口语交际⑤语文综合性学习

8、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⑴范文系统⑵知识系统

⑶实践活动⑷系统助读系统。

9、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倡导自主性,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综合性学习”都是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的。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如七年级下册“马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觉马文化熏陶,积累、梳理马文化,国赤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新的发现。

(2)倡导合作性,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大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进行评估。在群体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

学生分小组活动,去搜集关于莲的资料,参观莲塘荷池,在组内各种讨论、争辩关于莲的各种问题。

(3)倡导探究性,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解”尝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中,教学提出,三味书屋是作者写出优秀作品的关键,它是作者生命历程的一部分。与以往老师说,三味书屋是对鲁迅身心的摧残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10、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陈述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11、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3)适应社会需要。

12、㈠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散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㈡现代的阅读教学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写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2)阅读对话教学把文本从作者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它置于与读者的关系之中来看待阅读的本质。

(3)学生与教师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

13、语文学科教育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2)正确的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4、阅读教学的常规过程:引导——研读——运用。(三个环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㈠引导过程:阅读活动的准备期,作用在于引起注意,唤起动机,确定目标,激活经验。

⑴预习

⑵解题:

①板书课题:如于漪教《茶花赋》,只写“茶花”二字,学生喊:“掉了一个字!”然后再加上“赋”字,并由此展开讲解内容。

②揭示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如《父子情》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间接揭示主题。⑶介绍有关资料:

①介绍作者,如许多作家的笔名颇具有深意,莎士比亚的英语愿意是“挥动长矛”作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战斗风格。

②说明写作缘起。如《狂人日记》

了依据。

④介绍作品的社会影响。如《鲁迅选集》出版时,按鲁迅的意见把《藤野先生》作为第一篇

⑤播放有关音像资料。如学习《七根火柴》,可让学生听壬愿坚的讲话录音。

⑷课前谈话:

①开门见山②承前启后③问以致思④轶闻趣事

㈡研读过程:阅读活动的展开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作用在于通过阅读实践学会阅读。

⑴感知阶段:主要任务是整体认识

认读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辨认文字符号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包括:

①认识生字新词;

②通读——视读、默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自由阅读、分角色读、班组齐读

③了解内容概要和辨认文章体裁;

④批划评点和质疑问难。

⑵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各个局部的具体认识

①结构分析;

②内容要素分析。如《变色龙》中警官的五次“变”,既是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又

戏剧地揭发了任务的性格特征。

③写作技巧分析。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这

三个层次来驳斥论敌的。

④语言分析。如鲁迅语言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警句特别多。

⑤重点分析(特点、要点、难点、疑点)

⑶综合阶段:主要任务是整体理解和把握,基本任务是概括中心思想和总结写作特点

①概括中心思想:审题引申、段意综合、寓意显现、弦外之音

②总结写作特点。如《伐檀》和《硕鼠》最基本的写作方法就是对比。

㈢运用过程:阅读活动的发展期,作用在于促进保持和迁移。(知识—能力)

特别注意背诵训练,如背《桃花源记》

运用过程的基本任务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迁移能力。

15、(1)写作教学

老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了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个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老师在哪些方面对学生写作指导:

①写前指导: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指导,提出要求明确重点,指导审题,拓展思路,提供必要的材料,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②作文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帮助学生解决在执笔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

批阅前,指导他们修改文章。

(3)写作、作文、写话、习作

“写作”属第三个学段(5-6年级)

“写话”属第一个学段(1-2年级)

一般地说,在语文教学理论中,“写作”和“作文”两个概念是通用的,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当我们强调学生语言表达接近成人的特征时,用“写作”这个概念;当我们强调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性时,用“作文”这个概念。至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写话”、“习作”、“写作”等多种概念,只是为了强调从小学到中学学生书面表达发展的阶段性而已。

(4)写作的本质(写作是什么?)

写作是人们学会用书面语言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体认生活的过程。写作,表层结构虽是语言链条形成的潜在文本,内层结构却是生命意识的流动

16、作文批改的方法:教师批改,学生参与。最高境界是,第批改一次作文,就是教师和学生进生一次思想感情的交流。

作文批改的方法:⑴批:眉批、总批;改:增、删、调、换

⑵具体的方式:a.教师批改;b.学生批改;c.师生共同批改

17、作文批改的要求

(1)有针对性,讲求实效;

(2) 多批少改;(启发性原则的运用)

(3)内容兼顾形式。(文质兼美)

18、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⑴运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表扬;

⑵运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批评;

⑶选择恰当的句式写评语。(如陈述句、疑问句、省略句、不肯定句等)

⑷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有启发性

19、作文修改的主要内容:

⑴中心思想是否鲜明突出

⑵文章体裁是否恰当得体

⑶条理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详略是否得当

⑷语言是否准确,简洁,通顺,优美

⑸感情是否真挚,立意是否深刻、新颖

⑹命题作文的内容和题目是否符合,是否切题

⑺字词、标点、行款、格式是否得当。

20、作文指导要求:

主要形式有两种:(1)帮助学生解决在执笔行文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指导方式以个别

为主,适当采用咨询、答疑的方法;

(2)在学生写出初稿交给老师批改之前,指导他们批改文章。

21、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

(1)综合讲评(2)典型讲评(3)专题讲评(4)对比讲评(5)交流讲评

作文讲评的基本原则是激励,而激励的基本方法是发表。如在班上朗诵、教师范读、黑板报、手抄报刊登、学校广播、公开刊物发表等。

22、口语交际教学的含义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口语简单地等同于听话、说话。

23、㈠口语交际教学演变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性的“听话说话”教学变为实践性的“口语交际”教学,把“综合性学习”方式提高到综合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一个教学领域,体现了21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

㈡口语交际教学名称的由来

(1)基于原有的“听话说话”课或“看图说话”课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要求。

(2)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3)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继续沿用了“口语交际”的提法。这不单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

24、口语交际的态度——(1)耐心专注地倾听;(2) 自信负责的表述。

口语交际的总目标——“具有日常生活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这一条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及内容作为具体的诠释。(注:结合案例分析谈)

25、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方法:

(1)激发学生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

①在内容方面,选择学生喜欢的话题:低段的儿童游园活动、中段的学生游玩活动、高段的学生感兴趣的社会、家庭以及学校话题。

②在形式上,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借助多角度朗读与体会、讲故事、表演节目以及辩论等多种方式激趣。

(2)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精心创设交际情境

①从关系上营造: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处理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②从情境中营造:

b现代话题展示:拓展讨论话题、编演课本剧

c借鉴视听技术:配乐讲故事、舞台情境表演等。

(3)教师给予鼓励与指导,树立口语交际信心

①给予适当的鼓励

a在课堂上,教师要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只要学生说得有条理、意思清楚,提问抓住了要点,评价抓住了闪光点,建议抓住了欠缺点,都应充分肯定。

b教师要传达给每个学生“人人能成功口语交际”的期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更加自信,以更大热情大担表达自己的意见。

②给予合适的指导。 a借助回忆指导b借助事例指导

(4)借助多种渠道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①口语交际课

借助专门的口语交际课,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比较系统地养成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习惯与语言修养。

②语文教学的其他课型

阅读课中通过师生问答进行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写作指导课中通过师生理答实现师生口语交往。

作业指导课中涉及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

③语文教学的环节

开课前三分钟的讲故事、谈答会等活动。

课堂结束时的学生总结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问答与理答活动。

④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外活动与日常学习及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口语交际机会。

课外的语文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参观、调研等活动。

26、㈠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特点:

(1)情境性,“得体”就是适应情境。

(2)互动性,交流、交涉、谈判、辩论等,都是有目的、有对象的。

(3)综合性。

㈡口语交际的实质思想情感的交流,反映的是人的整体素质。口语交际教学必须根据这些特点来设计:

(1)听讲:包括听课、听报告、听发言、听新闻广播等

(2)诵读:朗读、朗诵、背诵

(3)复述

(4)答问

(6)专题演讲

(7)即席发言

(8)讨论和辩论

(9)创设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交流

㈢各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了解)

27、实施综合性学习基本方式:

(1)与综合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2)利用教材资源进行综合性学习;

(3)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教学资源;

(4)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5)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别差异。

28、综合性学习与教师素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2)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3)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除了必要的指导外老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相信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加强计划性;(整体考虑、整体规划)

(5)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29、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1)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所谓对语文课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教师的讲课有兴趣。总体说来,学生对语文教师讲课感兴趣的最根本的两条是:一是课上得好,二是对学生态度好。

(2)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内容切实而又有系统性。

(3)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兴趣,绝大多数是师生劳动的有效配合。

(4)学生对语文课外活动的兴趣,无论在课内或课外,学生都爱读文学作品和人物传记。

上述所有的方法都要起到改善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作用。因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30、教学语言的功能

(1)引导功能。定向、提示、加深、点拨、联系、对照、组织学生活动等。

(2)教授知识的功能。包括讲授教材内容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教材内容方法的知识及其他有关知识。

(3)抒发感情的功能。包括抒发教材内容的情感和教师个人的感情。

(4)答疑解惑的功能。包括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和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性或检测性的问题。(5)师范功能。教师的语言是规范化的语言的典范,可供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模仿和借鉴。

31、教学的语言特点:

(1)规范性;(最本质、最根本)

(2)科学性;

(3)艺术性;

(4)和谐性;

(5)交流性。

32、教学应变能力:

⑴随时根据新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左右逢源;

⑵发现自己有所失误时,要沉着冷静,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补救;

⑶发现学生有妨碍教学的行为时,要因势利导;

⑷要用眼神、手势、动作等非语言行动控制课堂气氛;

33、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⑴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⑵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⑶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难点分析等;

⑷总结主题思想;

⑸研究写作特点。

34、学生对语文教师讲课感兴趣的因素依次为:

⑴讲课有条理,能激发学生思考;

⑵讲课有深度,有力度,既有哲理的启发,又有艺术的感染;

⑶方法灵活多样,富于变化而节奏鲜明;

⑷态度和蔼可亲,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⑸严格要求学生,评价客观,没有成见和偏爱;

⑹有风度,有个性,语言幽默风趣;

⑺多才多艺,有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著作。

35、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兴趣依次为:

⑴有切实的内容,有系统性,学了有切实的收益。

⑵语言简练生动,有艺术性,能感染人。

⑶有生活气息,有时代感,真实新颖。

⑷有图画表帮助理解,浅深适宜,厚薄适中。

36、教学的语言特点:

⑴规范性:(最本质的特点)规范化的标准就是普通话。语音、语调、句调都必须准确流畅。做到音质纯正、音色优美、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⑵科学性:最低标准:准确无误,有逻辑性和条理性;最高要求:每一句话都要提示一定的真理,对学生有启蒙作用或启迪作用。

⑶艺术性:最低标准:简练明确、灵活多样;最高标准: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⑷和谐性:教学语言的高低快慢要以适合学生听、记、思考和体验为原则。

⑸交流性:师生双方的语言要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做到活泼而不流俗、文雅而不晦涩。

37、语文素养

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学习和训练发展起来的语文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现代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

38、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教学目标⑤创设教学情境

②安排教学内容⑥板书或演示设计

③组织教学过程⑦编写教学方案

39、语文教学中教师主体性的发展

㈠先进的教育观念

⑴崇高的职业道德:①热爱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业务上精益求精。

⑵语文教师形象的审美自塑:①道德美、学识美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②道德欣赏、哲理欣赏、和仪表欣赏。

⑶语文教师的教态类型:①亲切型;②严肃型;

③活泼型;④拘谨型;

⑤随意型;⑥冲动型。

㈡语文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⑴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①教学语言的功能(引导功能、讲授知识的功能、抒发感情的功能、

答疑解难的功能、示范功能)

②教学语言的特点:a.规范性;b.科学性;c.艺术性

d.和谐性;

e.交流性

⑵教学应变能力

⑶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

㈢语文教师研究能力的发展 (了解)

⑴语文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特点。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

⑵语文教师教学研究的内容。语文教学研究的内容,有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

40、㈠识字的含义:

(1)从心理学角度看,识字就是建立音、形、义三者之间的神经联系,当感汉字的某一因素时,能够迅速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也就是说,见形而知音、义,闻声而知义、形,表义能知形、音。

(2)识字需要准确而完整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合理的联想、精密的分析和综合,是一个复杂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思维的心理过程。

㈡识字教学的方法:

⑴字音教学(基础,要求准);⑵字形教学(难点,要求清);

⑶字义教学(核心,要求活)

㈢各学段识字量及识字能力的具体要求

㈤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的教学观念变革(了解)

1、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只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适当降低其教学要求,把拼读音节作为其教学重点,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识字。

2、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以便使学生多识字,尽早进入阅读和写作。

3、强化“情感态度”维度的教学目标,重视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识字写字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4、强调识字方式的多元化走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加强写字教学和训练,提高写字能力,培养良好的写字姿势和写字习惯。

㈥识字写字教学法的基本类型——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

⑴集中识字是我国传统的识字形式。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进行了集中识字实验。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也开始了这种实验。多年后,随着中央教科所的加入,扩大了这种实验,从而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

⑵1958年,南京附小的斯霞老师对这种方法(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中的边识字边读书的教学方法)

进行了新的试验和创造。

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

⑴抓住主要渠道,促进有效学习。

⑵遵循教学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

⑷提高教师素养,落实课程标准。

41、课程论的含义

课程论是指关于课程编订、实施及评价的理论,但它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

对课程论的认识主要集中于课程目标的认识上,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的不同而形成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科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从而产生三大课程流派(学生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及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42、对三个隐喻的认识

(1)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作为设计图纸,会对如何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这样,教师便成了工匠,教学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即达到设计图纸的标准来测量的。

(2)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

(3)隐喻三:课程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奏,效果也会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

对隐喻一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教师“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的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作出任何变革;教学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二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

4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性质

(1)含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应用理论。

(2)性质——学科形成:综合性边缘学科

学科归属:教育学科

学科功能:应用型理论学科

(3)小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课程论、教学论与语文学的边缘学科为核心的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

44、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说法一: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说法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45、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1)前五条: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

第一条: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条:关于对待古今中外不同文化的要求

第三条:关于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第四条:关于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方面的要求

第五条:学习语文重在探究、重在实践

(2)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

第六条:关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能力

第七条:关于阅读能力

第八条:关于写作能力

第九条:关于口语交际能力

第十条:关于使用工具书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46、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三个认识

课程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综合课程

活动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

方式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47、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1)综合性:①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②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③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④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2)实践性(3)自主性(4)合作性 (5)开放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1——4页要认真对待)如:

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初中)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实践性很强;

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⑷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⑶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 “语文独立设科”时间和内容 答:时间:1904年单独设科。内容:①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制度改革而出现,现代语文教育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②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也带来了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变革。③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章学堂章程》,中国历史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我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④学制对语文课程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宗旨,教学任务和时间,教学原则,教材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过度。 2 教学: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助灯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学记》是最早的教学论专着。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

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依据对科学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几个发展阶段。 答:①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②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③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④语文教学法时期(1939-1978)⑤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⑥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二章 1 1963年,张志公发表《论工具》一文。发展了工具论理论。 2 我国古代阅读教学方面的主要经验有:熟读,精思,博览。 3 《国文百八课》是1935年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 4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5 四书五经,《大教学论》,《学记》王筠的《教童子法》朱熹的《朱子教学法》 6我国古代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主要经验有哪些? 答:阅读教学:1熟读,精思,博览2评点法写作教学:1注重基本功训练2多读多写多改3作文从模仿入手4先放后收 第三章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类。总目标有十项,前五项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后五项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笔记 1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笔记 性质 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构成 课程:即经验,是学习者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学习者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 课程内容:(课程要素)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 课程内容选择:根据特定的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 语文课程内容:是课程层面的概念,回答的是语文课程教什么这一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它是学习的对象,因而也是对学什么的规定。 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1、学习语言、2、关于学习的语言3、通过语言学习4、探究 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材层面的概念,值得是为了有效传递、显现课程内容诸多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资料,包括例文及近来鉴别出来的样本和用件类型的选文。 语文教材选文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定篇:是语文课规定的要素之一,指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 新教材的特色: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得语言素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语文教材的品格和功能:品格:内容上包含勒社会所需要得各种知识形式上体现勒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规划。功能: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构成要素:1、语言文字、文学与文化2、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言语实践活动3、语文知识与策略 语文知识:1、宽式: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他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2、窄式:前面相同,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语识 语文知识的范围及状态:范围: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状态:语感和语识。 语感和语识的关系:1、语感具有不可分析性,语识具有可反思可被理解性分析特征2、语感比语识更基本3、语感比语识丰富4、语识识公共的,语感却具有强烈的个人独特性5、语感语语言能力浑然一体地结合一起6、语识识概念化的、推理的、依靠理性思考循序渐进的进行,语感却是直觉的、跳跃的、横向的、具有格式塔的特征。7、即使在一般性的语言活动中,语识虽然能够帮助我们对子或他人的语言进行分析、评价和调整,但语言活动本身能流畅地进行,依靠的还是语感。8、语识在一定条件中向语感转化,转化标志是:高度熟练至无意识地领会运用。 语文的实践活动(三种类型):1、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语文实践活动2、在课程指引下的语文实践活动3、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活动。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理念:1、注重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注意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得个性特长。2、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3、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求实务实的品格和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期末复习

*题型:1.背诵20’(诗、词。填空背诵/全文背诵) 2.简答3*5’(答课标。有一道高中课标,两道初中课标) 3.课例分析20’ 4.教学设计30’ 5.论述15’(注意多举例) 1.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五方面获得发展。 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 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着,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4.应用拓展。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在应用中开阔视野,增强文化意识,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5.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2.简要回答《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审美情趣、文化教养、语文能力、审美品质、思想品质、生活体验。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人文性、实践性、文本性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该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确立适应所需要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3.简要回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高中语文课程应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4.简述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最新《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二章)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 行为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50和60年代盛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理论家普遍把学习看做是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刺激所作出的行为上的被动反应,并且提出了著名的“刺激一反应”(S- R)联结公式,其主要观点是,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应该只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因此称为“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主张心理学研究应局限于有机体可观察的外在行为,反对研究内在的意识活动或心理过程; 第二,主张行为的形成或改变(学习结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建立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刺激指作用于有机体并可能引起其反应的因素对有机体所施加的影响;反应则是对作用于有机体刺激的应答。 第三,有机体的任何复杂行为都可以还原为一系列简单行为的简单组合。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语文课程观 (一)课程目标 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 (二)课程内容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提倡根据程序教学原理编制教材 1.小步子原则;2.促进学生积极反应原则;3.提供及时反馈原则 (三)课程实施 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 (四)测量评价 在语文课程的测量评价方面主张测验外显行为和进行客观测验。 三、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课程观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提出了程序教学原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消极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模仿和练习 第二,客观性测验只适合语文基本常识和名句名篇记诵的测量。用它来测量评价语文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1、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极端混合型的,是集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2、1949年叶圣陶将”国语”和”国文”统称为”语文”. 3、语文的本质:语文是以言语为根本质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内的一个综合体.(张志刚对语文的理解,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4、语文的特征:①符号性②工具性(思维的工具,交际的工具,信息的载体,文化的载体)③人文性(民族性,时代性,发展性,多元性,相对性)(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也,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为人文?《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文精神是一种基于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 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以及承载这些信息和理念的人文学科。 5、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人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时代性,复合性。 人文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一是借助语文本体的人文构成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塑造,二是在文化塑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选择与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因素应该交互作用,和谐统一。具体表现为:①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民族历史文化信息。②体验和吸收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受。③开掘汉语汉字本身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④追求自由精神和独立意思。强调每个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⑤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总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重点。 6、语文课程的功能细分起来包括:丰富科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功能;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功能;启迪思想开启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即语文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课程复合功能的内部结构有两大要素组成: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要素主要内涵是:听说读写,知识,方法思维等。 人文要素的主要内涵是:情思,审美,伦理,历史文化等。 汉语文教育的复合功能的特点:多维性和开放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辐射性和延展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练习答案(精校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课程,一般说来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和指导实践的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和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目标。 二、论述题 1.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等等;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内部对立的问题,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等等;此外,根据问题有无价值,分为常识问题和未知问题;根据问题探讨程度深浅,分为表象问题和实质问题;根据问题涉及范围宽窄,分为大问题和小问题;根据问题发现先后,分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和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等等。 2.试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教授法”阶段。1896年,清大理寺少卿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阳公学,由于教员缺乏,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开中国师范教育之先河。1904年1月13日,请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1913年3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仍规定:开设“心理学及教育学”,其中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史、教授法、学校卫生等科。 (二)“教学法”阶段。1919年,陶行知提出以“教学法”取代“教授法”,以便把研究对象由单独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三)“教材教法”阶段。1939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课目表》,将这门学科的名称正式改为“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四)“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的“国语”和“国文”统一更名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的开设了“语文教学法”或“语文教材教法”课程。1978年,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编写《中学语文教学法》。1981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该课程定名为“中学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哲学思考 第一节语言与文化:“背景”与“领域”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归纳 1.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结果 2.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 3.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条件 (二)本杰明·沃尔夫的假设 1.语言是文化的“背景” 2.语言决定人们的思维,语言提供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陈规(既定规则)” 3.语言是一切文化类型生长和发展的“共有知识背景” 二、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但是人们并不是直接面对客观世界,而是通过语言这种中介。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就拥有同一种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系统,这种语言成为人们从事任何文化活动的“共有知识。这种背景性质的共有知识隐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甚至不为人们所察觉(例如:research研究、perfect完美)。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或“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与基础上展开的,都是隐蔽地受到语言本身的制约的(“语言世界观”)。 第二节审美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文化领域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属于背景性质范畴,文学属于这个背景下的一个文化领域。 文化即人的活动的产物。根据人的活动类型,可以将文化大致划分为三类:科学、哲学、文学。 一、科学 科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物,其最高目的是认识自然,基本取向是主观向客观靠拢,途径是最大限度逼近自然本身,因此语言的背景作用相对最弱;

二、哲学 哲学是研究人的,而人按照自己的尺度创建了语言。因此,语言成为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同时,语言还为哲学研究活动提供了一种先在的思维方式。与科学相比,哲学与语言的关系进了一步; 三、文学 文学的本质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这是文学与哲学、科学的最大不同(一株树在科学家、商人和文学家眼中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 但这里所谓的“现实”是通过语言的折射获得的。因此,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成人与语言的审美关系(唐诗翻译成外语之后就缺少了一份韵味)。因此,语言对文学的背景作用最强。 总之,语言既是科学的“背景”、哲学的“背景”,也是文学的“背景”。科学、哲学、文学等等,都是在语言的“背景”下展开的不同领域的文化活动。语言与它们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的关系。 第三节课程论的选择:分立与组合 一、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以及课程体系中,语言与文学关系的处理方式 首先分立语言与文学,然后在分立的基础上组合为一门课程,就是在保留“语文课”这样的外壳的前提下,重组语文课的内容要素,即语文课=语言课+文学课(这样的观点相当于把语言和文学当作语文课的两大内容要素)。 二、语文课的内容和结构 (一)文学课:其教学目标定位在审美教育上。 1.文学阅读教学;2.文学写作教学 (二)语言课:即母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 1.汉语语用知识;2.文章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