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学判断

犯罪学判断

犯罪学判断
犯罪学判断

判断题

一、

1、犯罪学的体系是指有关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的知识与理论,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的系统的整体。(R )

2、《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学者边沁。(W )

3、白领犯罪是由杰出的美国老一辈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教授提出的。(R )

4、1997年刑法修订后,将犯罪分为八大类。(W )

5、犯罪准备,是指为犯罪行为的实施准备条件。(R )

6、我国的综合治理犯罪预防模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的。(W )

7、犯罪实施,是指犯罪人的行为将要指向犯罪所要侵犯的目标。(W )

8、根据犯罪现象的显隐程度,犯罪现象可分为常规犯罪现象和随机犯罪现象。(W )

9、有罪过犯罪行为是指行为实施时,行为人既无故意也无过失。(W )

10、近代世界最有影响的第一步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便以古典学派理论为基础。(R )

11、刑法学和犯罪学都研究犯罪,但它们的视角和重心不同。(R )

12、犯罪学以承认犯罪的不可避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R )

13、意大利法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原因上主张自由意志说。(W )

14、把染色体与犯罪联系起来的生物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R )

15、早在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杰明·门德尔松应予被害人以适当补偿。(R )

16、犯罪与引起犯罪发生变动的社会事物(即犯罪原因)在价值评定上总是一致的。(W )

17、犯罪学在我国得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W )

18、刑罚预防的主体是国家机关。(W )

19、刑罚规定的不合理可能会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20、风俗犯罪,即违背社会善良风俗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W )

答案

判断题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6、错误

7、错误

8、错误

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错误17、错误18、错误19、错误20、错误

二、

1、犯罪学意义上的犯罪概念在外延上与刑法学的概念一致。(W )

2、犯罪学是前犯罪学科,这一定位集中表明了犯罪学的价值基础。(R )

3、犯罪预防的可能性问题是一个关涉到犯罪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问题。(R )

4、社会预防、心里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构成了我国预防犯罪的四道防线。(R )

5、刑罚预防的工具是刑法。(W )

6、犯罪生涯是个人成为犯罪人的过程。(W )

7、犯罪人的反社会性是犯罪者人格呈现出的与社会法律规范和伦理准则相悖的品质或倾向。(R )

8、最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犯罪学研究的是19世纪德国的实证犯罪学派。(W )

9、犯罪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R )

10、故意犯罪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R )

11、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表现出犯罪学在内容与方法上所具的有独特位置。(R )

12、犯罪的的主要原因是外在的。(W )

13、罪因结构,是指犯罪原因的诸因素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也可简化表述为犯罪原因的组合与作用形式。(R )

14、犯罪现象的不可避免性和某些积极功能构成对犯罪预防必要性的否定。(W )

15、事件发生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里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不良状态,是被害后遗症。(W )

16、女性被害人是遭受犯罪侵害而担受被害后果的妇女。(R )

17、控制和防止犯罪可能性的大小以及犯罪预防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性质以及政府的决策和作为。(R )

18、破坏犯罪,即采用破坏手段损坏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如计算机犯罪等。(W )

19、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W )

20、吸毒是一种无被害人犯罪。(R )

答案:1、错误2、正确3、正确4、正确5、错误6、错误7、正确8、错误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错误19、错误20、正确

三、

1边沁在司法改革方面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的监狱建筑设计。(R )

2、被害妇女的非女性化是遭受性攻击的被害妇女的自我救助方法之一。(R )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违反公共生活准则的捣乱行为的社会根源是群众受剥削和群众贫困”。(R )

4、连带性犯罪行为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的而实施的行为所引发的与行为目的有关的犯罪行为。(W )

5、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对犯罪的积极避免和主动出击,后者是对犯罪的被动防守和事后处置。(R )

6、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7、犯罪习性矫治的目的是改造惯犯。(W )

8、被害率,是指一定时空内遭受被害的社会成员与全体社会成员的比率。(R )

9、过失犯罪有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R )

10、行为方式指实施犯罪行为所采取的手段和形式。(R )

11、联合国大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商讨控制犯罪问题,此即“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处遇大会”。(R )

12、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萨瑟兰。(W )

13、犯罪学研究的犯罪现象与刑法学研究的犯罪现象是一样的。(W )

14、所谓犯罪现象的特性,是指为各类犯罪现象所同构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一般共性,其特性的静止的分割样态。(R )

15、被害测定将伤害分为轻微伤害、一般伤害和严重伤害三级。(R )

16、根据被害人所承受的被害现象的个数,被害人可分为符合被害人与单个被害人。(R )

17、犯罪个体原因的特性,是指为犯罪个体的身心所具有,而表现其质的规定性的个性。(W )

18、动机是基于内在需要和外部刺激而引发的、推动人们去行动的动力。(R )

19、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成立于2001年3月21日。(W )

20、智能犯罪,即运用智谋和技能实施的犯罪行为,如爆炸、放火等犯罪。(W )

答案:1、正确2、正确3、正确4、错误5、正确6、错误7、错误8、正确9、正确10、正确11、正确12、错误13、错误14、正确15、正确16、正确17、错误18、正确19、错误20、错误

四、

1、根据被害人的彼此连接程度,被害人可以分为共同被害人与独立被害人。( R )

2、所谓被害后遗症,是指被害事件发生以后,被害人因此而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所产生的持续性不良状态。( R )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实证方法( W )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 W )

5、财产犯罪,是以非法手段侵占公私财产和谋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如杀人、伤害、爆炸等犯罪。( W )

6、突发性犯罪行为是指有预谋实施的犯罪行为。( W )

7、综合治理是我国预防犯罪实践的基本模式。( R )

8、治安预防的作用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和犯罪行为,尽可能地减少犯罪的条件和机会。( R )

9、心理预防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养成来实现对犯罪行为的预防。( R )

10、以消极地不实施法律义务所要求的某些动作,从而危害社会行动是作为方式。( W )

11、新中国犯罪学研究始于对女性犯罪的研究。( W )

12、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R )

13、犯罪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这就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犯罪原因研究的根据指导思想。( R )

14、犯罪现象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永恒存在的,是进入阶级社会出现的。( R )

15、犯罪原因的具体内容永远出于不变的过程中。( W )

16、西方启蒙思想家边沁对“自由意志论”思想做过充分的阐述。( W )

17、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依据行为的道德评价和规范根基把犯罪行为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两大类。( R )

18、犯罪决意,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决心和意向。( R )

19、罪犯特征主要表现为惯犯、职业犯所具有,是长期的犯罪生涯烙于犯罪人生理和心理、表明其罪犯身份的各种符号和标志。( R )

20、犯罪治安预防与犯罪预防的其他措施相比有针对性、专门性两个特点。( W )

()

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 5、错误 6、错误7、正确 8、正确、9、正确 10、错误 11、错误12、正确13、正确14、正确15、错误16、错误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五、

1、根据犯罪现象的存在状态,犯罪现象可分为静态犯罪现象与动态犯罪现象。(R )

2、法律意识的的缺失是引发犯罪的重要因素。(R )

3、刑罚执行中的某些弊端可能影响刑罚预防的效果(W )

4、对重要场所进行犯罪控制,应当贯彻“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原则。(W )

()

5、暴力犯罪,即以实施暴力行为为其基本特征的犯罪行为,如贪污、盗窃等犯罪。(W )

6、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或损害即危害结果的加害者。(W )

7、给他人造成重伤害是由于梦游,也应承当刑事责任(W )

8、蓄谋性犯罪行为是指随着某种情景的出现而突然发生的犯罪行为。(W )

9、孪生子与犯罪的关联研究始于日本精神病学家J蓝格。(W )

10、犯罪预防的综合治理模式,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有适应犯罪预防的一般规律和要求。(R )

11、人格获得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是主体具有良好地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 )

12、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是犯罪预备。(R )

13、犯罪原因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是由犯罪原因引起的,犯罪原因就是引起犯罪现象发生的一切因素。(R )

14、卢梭是功利主义法学的创始人。(W )

15、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只采用思辨方法(W )

16、“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同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是马克思对犯罪的明确阐述。(R )

17、人本主义疗法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R )

18、在我国,综合治理模式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特点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形成的。(R )

19、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

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R )

20、以积极的行动实施某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是不作为。(W )

答案:1、正确2、正确3、错误4、错误5、错误6、错误7、错误8、错误9、错误10、正确11、正确12、正确13、正确14、错误15、错误16、正确17、正确18、正确19、正确20、错误

犯罪学案例分析【VIP专享】

西充县一男青年董某,教唆三名未成年人张某、王某、李 某(其中王某、李某未满刑事责任年龄)持刀抢劫,最终锒铛入 狱。近日,西充县人民法院以抢劫罪判处被告人董某有期徒刑 5年,并处罚金3000元,张某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 并处罚金1000元。 2012年6月11日13时许,董某与张某、王某、李某三名 学生在西充县纪信广场旁文庙附近玩耍,见到被害人丁某孤身 一人,于是教唆三人对其实施抢劫,而自己在一旁帮忙望风。 三人将丁某打伤,强行搜身,抢走27元现金,并将抢得的钱财 当场交给董某,后几人用于共同生活开支。 2012年6月17日,董某与李某在某网吧门口耍,见被害 人郭某一人,便上前将其拦住,逼令交钱。郭某不肯交出钱财, 董某便教唆李某:“要不给他一刀”,郭某在威胁下被迫交出3 元现金。 法院审理后认为:董某、张某以暴力手段强行劫取他人财 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张某因不满十八周岁,系初犯,积 极履行赔偿义务并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可酌情从轻处罚。遂依 法作出上述判决。 近日,淳化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强奸案。15岁少年迷恋黄色网络,心生模 仿色情画面的念头,对年仅12岁幼女实施强奸,未成年被告人阿健(化名)被依法判 处有期徒刑3年4个月,宣判后表示服从判决,该判决已生效。 15岁的阿健是淳化县某镇学生,平时迷恋网络,特别是黄色网站。据阿健供述,他 为了上网浏览黄色网页,将平时父母给他的吃饭钱节省下来,在晚上老师查完宿舍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浅论现代社会犯罪 内容摘要: 回首人类发展的历程,转眼间我们已经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各项事业都在不断进步:科技、教育、文化……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的另一面也在“进步”着——犯罪。时代在不断发展,而犯罪,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无疑都处在最多样最丰富的阶段,尤其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情况也就变得更为复杂。如何更有效的预防犯罪,降低犯罪率便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之一。本文将从不同角度针对犯罪以及如何降低犯罪率进行论述,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启示,以便我们更好的解决犯罪问题。 关键词:现代社会,犯罪,犯罪现象,犯罪原因, 一、犯罪概念:对于犯罪的概念,各学科之间与各学派之间有着不同的定义, 针对本文所要论述的内容,我想从两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论述。 1.刑法学上的犯罪概念: 在刑法学里,犯罪的概念就是要解决“什么是犯罪”的问题,主要讲犯罪构成。乔治·P·弗莱彻在其著作中指出:“犯罪是被描述为已经实施违法行为或者错误的行为。”1意大利学者贝卡里亚则指出:“有些犯罪直接地毁伤社会或社会的代表;有些犯罪从生命、财产或名誉上侵犯公民的个人安全; 还有一些犯罪则属于同公共利益要求每个公民应做的和不应做的事情相违背的行为。任何不包含在上述限度之内的行为,都不能被称为是犯罪,或是以犯罪论处。”2总之,外国学者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如大致归纳,通常一般分为三种: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主要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实质概念论述最科学的就是马克思。他认为:“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的统治 1[美]乔治·P·弗莱彻著《刑法的基本概念》,王世洲主译与校对,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浅析我国犯罪学的产生与发展 09法学一班 何英 200902201132 根据普遍的刑法学理论,刑法犯罪概念的逻辑起点是,先有刑法、后有犯罪,刑事违法性是其本质属性,罪刑法定主义成为刑法与刑罚的基本原则。刑法学研究的犯罪是:个体违反了现有刑法而产生的犯罪。 一、犯罪学犯罪概念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不仅包括个体行为违反刑律而产生的犯罪形式,也包括国家为了保护一定历史阶段的核心利益,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这种形式。后一种形式产生的犯罪,由于是现行刑法所没有规定的,因此不具有刑事违法性的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价值否定性。 (一)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实质上属于价值范畴。 犯罪是什么?要清晰、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古今中外的神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等,从各自的学术传统出发,作出过各种各样的定义这个问题在犯罪学领域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犯罪学作为一门学问诞生起,就一直受这个问题所困惑。应当说犯罪学诞生之初,是依附于刑法学的,以刑法规范定义的犯罪,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其防治对策。但随着犯罪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有很多刑法没有规定的行为,但又严重触犯了社会需要,需要纳入犯罪的范畴,而这与刑法罪行法定主义原则相违背。学者们逐步意识到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有明显的区别。近年来一些国内犯罪学者提倡价值无涉,认为犯罪是一种价值中立的社会事实从犯罪学脱离刑法霸语权的角度,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但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举例说,某人杀了人,这是一个社会事实,但这并不一定就是犯罪。战士在战场杀了敌人、警察杀了绑架人质的歹徒,我们评价他是英雄。只有杀了我们的人,触犯了社会利益时,我们才说他是罪犯。因此价值无涉的观点也没有揭示出犯罪的实质。那么犯罪学研究的犯罪实质究竟是什么?这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有密切联系。学科的性质一般可分为研究事实问题的学科、研究价值问题的学科、研究实践问题的学科。事实问题即是怎样的问题,包括现象、原因、性质;价值问题即应怎样的问题,包括价值评价、价值设想、价值取向;实践问题即要怎样的问,包括主体行动“能够怎样、最好怎样、决定怎样”。按这样的学科性质划分标准分析,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犯罪问题不仅仅是罪犯实施犯罪行为后要怎样处理的实践问题,也不纯粹为是怎样之类的问题。 犯罪学研究的犯罪问题本质上应当归属于价值问题。犯罪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犯罪学的出现至少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但由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问题,犯罪学的基础概念、研究对象与范围、学科体系等学科基质至今都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学术理论。近年来,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篇一: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加工贩卖医疗废物 青岛即墨李某某等人自2012年8月起,多次从收集、储运的医疗废物中,盗取30余吨塑料医疗废物加工贩卖,从中获利2万余元。经即墨市公安局立案侦查,2014年8月14日李某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起诉。 170余吨废料污染环境 贩卖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 犯罪嫌疑人丛某某等8人自2010年起从潍坊、青岛、烟台及江苏省宿迁、睢宁等地医疗机构大量收购病人用过的一次性输液管、针管等医疗废物,经过冲洗、分拆破碎加工后,贩卖到外省牟利。徐某某等5人被移送审查起诉。 在景区倾倒 200余吨废酸 7月28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将从江苏购买的废酸倾倒于嘉祥县卧龙山镇卧佛寺村卧龙湖景区,造成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经查明2014年3月份以来,犯罪嫌疑人黄某某先后购进200余吨废酸非法处置。 本报记者杜洪雷 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事实充分说明,领导干部作风与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和党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我们党始终强调通过加强党性修养来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使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 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关键是要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积极投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砥砺意志、增长才干的正确途径。 ---胡锦涛《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贪污受贿案例相关链接贪污贿赂行为,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中的党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变相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挪用公款的行为,或者拥有不能说明与合法收入差额较大的财产或支出的合法来源的行为、隐瞒境外存款的行为。

犯罪学期末考试

从犯罪学角度分析醉驾 姓名:彭双高学院:理学院学号:11008030117 为了能够更为公正、客观、统一的规制醉驾行为,准确适用刑法修正案(八)关于危险驾驶罪的规定,应该由最高司法机关及时发布相应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性案例,对较为典型的犯罪情节予以明确。 近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的争议,把醉酒驾驶的争执从最初是否应该犯罪化推向今天醉驾行为能否一律入罪的高峰。如果说,立法上醉驾行为应否入刑是可以借助公众讨论的“民意”问题,那么,司法中醉驾能否一律入罪应当是相对专业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犯罪认定是依赖严谨与科学,需依法进行的司法过程,不能掺杂任何非理性的激情与私利。就此而言,回顾近来“醉驾是否一律入罪”问题所面对的诸多争议,笔者认为,分析相关刑法规范和刑法理论,可以更好地厘清这一问题。 一、从刑法典第十三条“但书”谈起 刑法典第十三条在正面阐明犯罪的基本特征之后,又以“但书”规定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把危害行为的情节对犯罪成立的影响予以明确化。这就要求司法机关在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时,除了根据犯罪构成要件加以认定外,还必须考虑包括犯罪情节在内的所有要素对相关法益所造成的侵害或威胁是否符合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本质特征,“醉驾能否一律入罪”也不例外。 从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犯罪概念与具体犯罪类型的关系来看,刑法总则规定了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犯罪概念、刑罚种类等原则、原理内容,刑法分则是刑法总则之原则、原理的具体体现;刑法分则要接受

刑法总则的指导和制约,不能与总则相抵触。从这个意义上说,“醉驾入罪”的司法适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危险驾驶罪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其司法认定需要遵从罪刑法定原则和犯罪概念的制约。虽然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一般不能直接依据犯罪概念判断具体犯罪的成立与否,但是,认定犯罪成立决不能超越犯罪概念的约束,这是总则指导性、制约性的体现,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化判断的需要——借助犯罪概念将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出罪化。二是司法者把醉驾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时,必须把“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作为犯罪的具体类型,不但要符合危险驾驶罪的具体犯罪构成,同时犯罪行为须符合严重社会危害性特征。前者的判断依赖于刑法条文的明文规定,后者的考量则需要结合案件情节予以审慎斟酌。总之,不能因为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没有为醉酒驾驶机动车设定情节限制,就突破刑法总则第十三条关于犯罪特征的相关规定;“醉驾不能一律入罪”正是承认 刑法总则效力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应有之意。 二、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客体考察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必须以侵害或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为前提,不具有法益侵害性或威胁的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犯罪的。即使在危险与冲突不断加剧的当今风险社会,立法者为更好地防范风险与保障公共安全而在刑法中设置抽象危险犯——以期能够对造成法益危害的行为予以提前规制,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也仍应以违法行为对法益造成抽象危险为前提。 具体到以醉酒驾驶机动车为客观行为之一的危险驾驶罪,立法者将其归入刑法典分则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可知危险驾驶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应该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利益;其直接客体,应该是道路交通安全。由此,根据犯罪客体的基本理论,醉驾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必须在客观上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威胁,没有威胁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便不能被认定为犯罪。

犯罪学论文设计

犯罪学论文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论家庭教育与犯罪预防的关系摘要: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整体犯罪呈现增长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2月21日发表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透露,2009年一到十月,公安机关共立案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立案444万多起,比前一年同期上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经济危机、贫富差异过大等等,但这其中,家庭教育也同样是不容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作为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对人们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自然对犯罪预防也启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犯罪家庭教育犯罪预防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2月21日发表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透露,2009年一到十月,公安机关共立案各类刑事犯罪案件立案444万多起,比前一年同期上升%,其中杀人、强奸、放火、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都有上升,其中纵火案件上升%,强奸案上升 %,盗窃和抢劫案件上升了16%,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整体犯罪率的处于上升状态,与此同时我们中国现在青少年犯罪更是呈现令人担忧的增长趋势,并且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也逐渐增多。有关专家分析,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将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介于这种情况,我们不得不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出来,因为对于涉世还不深的青少年以及未成年来说,他们主要接触的就是自己的家庭,于是这些犯罪行为当然主要也是受到了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 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其毕生教育经验后指出:“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等多半在六岁以前养成。幼儿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而对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家庭是主要的生活空间,家庭教育是他们所接受的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其智育、德育培养的奠基石,对其未来的成长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同样对犯罪预防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对犯罪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会通过“行为暗示”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公德、好与坏的评价方面的认知,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巨大。 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动作姿势,对于孩子的思想作风、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如果父母在这方面做得好,孩子看得见,学得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促使孩

犯罪学论述题

答: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大模式: (1)被害人与犯罪人无关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在被害之前与犯罪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在犯罪发生过程中被害人对犯罪人的行为也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被害人与犯罪人没有关系,是指静态而言的,并不等于说被害人没有与犯罪人发生互动。在这种模式中,被害人毫无责任。 (2)被害人与犯罪人有关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被害人对犯罪的发生起了不同程度的诱发作用,死且与犯罪人曾经有过较久或较多的社会互动关系。它包括四种情况:被害人的可责性小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等于犯罪人;被害人的可责性大于犯罪人;完全有责性被害人。 2、试论犯罪人在行为学方面的特征。 答:行为理论的基本设想,是几乎人类所有行为都是学来的。他的基本原则是行为受其后果制约。行为理论认为,犯罪按照和其他行为同样的原则而被学习和实行。任何足以强化犯罪行为的获得和实施的环境影响都是犯罪的原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包括犯罪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犯罪行为也是通过模仿学来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决定模仿行为。犯罪行为是在同赞成这种行为的人交往而同反对这种行为的人隔离的过程中学会的。只要赞成的观念超过了反对的观念,犯罪行为就会发生。社会理论学代表人班杜拉认为,人并不是生而具有侵犯行为本能,这些机制的运行还取决于适当的刺激并且受到认识的控制。挫折作为一种不悦感受是产生“生理觉醒”的一般条件,这种生理觉醒能够激发不同的行为,对于已经学会用侵犯态度来反映不悦感受的人则最易激发侵犯行为。这一理论还指出了行为学的背景,即人所生存的家庭、亚文化群以及有新闻媒介提供的象征榜样等等。 答:意义:家庭与青少年犯罪有明显的关联,这是因为,青少年犯罪在犯罪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是青少年时代,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正常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对犯罪预防具有治本的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少年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因此,要控制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庭预防。 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忽视对子女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二)提高家庭素质。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三)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须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2要从小抓起。3既不能简单粗暴的打骂训斥,也不能一味的溺爱娇惯。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5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致。6家长要以身作则。(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家长应该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联系,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试论家庭预防在预防犯罪中的意义和应注意的问题。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的状况如何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80年联合国第六界预防犯罪及犯罪处遇大会的有关材料指出:“庭在所有国家中都是影响青年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力量”,家庭是最有效的社会控制媒介”。可见家庭的作用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据有关资料,在我国当前的犯罪中,有70-80%是青少年犯罪;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不重视家庭教育或家庭有缺陷。因此,要控制和减少犯罪,必须要筑好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即家庭预防。其中尤须注意以下问题: 1、提高家长对教育好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青少年犯罪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或教育方法不当有关,而这又与家长的不正确认识有关。因此,要发挥家庭这一道防线的作用,首先,要提高家长对教育子女重要意义的认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应当树立“养不教、父母过”的观念,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职责的思想,要认识到不能把子女当作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好坏当作自己家庭的私事,而必须要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联系起来,既要有当家长的家庭责任感,又要有当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也为家庭,对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切实负起全面教育的责任来。 2、通过家庭素质。家庭这道防线是否牢固,同每个家庭的素质有着密切关系。每个家庭的素质,如婚姻基础、家庭人口、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程度、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家庭防线牢固程度的不同。总之,家庭素质的优劣,对于下一代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家庭都应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各个方面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家庭的素质,筑好第一道防线。 3、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要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仅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是不行的,还必须注意教育内容和方法,否则同样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内容和方法涉及的面很广,从预防犯罪的角度,须特别强调如下问题:(1)不能只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而忽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从孩子懂事起,父母就应以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子女,注意孩子个性所健康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从小抓起。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往往伴随终生。有问题小时不管,大时想管已为时过晚。所以必须从小抓紧孩子的教育,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微杜渐,这对子女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3)既不能简单粗暴地打骂,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首先,不能迷信“棒下出孝子”,动辄打骂训斥。有些家长恨铁不成钢,信奉“不打不成材”,“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成祸害”,虽然有时也可见效一阵子,但终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的还事与愿违,或是使孩子丧失自尊心、荣誉感,自暴自弃;或者使孩子产生惧怕心理、悲观,甚至造成绝望自杀等一些不良后果。因此,必须坚决拒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即便对于犯了错误甚至犯了法的孩子,也不能简单地痛打一顿了事,而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与有关部门配合,反复地进行说服教育。当然,反对打骂训斥并不意味着不要严格管理。家长必须对之严格管理,全面关心,注意孩子的生活、学习、玩耍、交际往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不可马虎大意。其次,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娇惯孩子。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有的家长过于娇惯,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高傲、任性,冷漠等不良习性,对家庭、对社会都没有好处。这样的教育方法,明为爱孩子,实则害了孩子。上述是家庭教育两种主要的错误倾向,都须防止。 (4)家长不能脱离实际,按自己主观愿望去强行要求孩子。有的家长急于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本身素质,强迫他们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如强迫孩子练琴、绘画、考大学等。即浪费时间,又扼杀了孩子的潜在能力,甚至还可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严重的还会诱发违法犯罪。 (5)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应积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致。切不可你张我驰,你批评我庇护,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结果互相矛盾,前后矛盾,受不到教育效果,有的孩子还利用家长的相互矛盾和前后矛盾,遮掩甚至发展自己的缺点错误,结果走向了反面,甚至违法犯罪。 (6)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不准孩子做的,家长一定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使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是相反。 解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家长需为之努力。 4、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和有关单位的工作密切配合。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而且也生活在学校里和社会上。要使家庭具有针对性,收到更好的效果,家长和应经常和学校及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主动到学校和单位了解情况,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子女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取得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共同搞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 总之,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具有其他力量所不能取代的特殊重要作用。切实发挥家庭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作用,需要亿万个家庭在上述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分析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承担着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数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程度的加深,大学生违法犯罪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分析,着力考察大学生犯罪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探究其犯罪的根源,并更多地从社会,教育,犯罪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对策,以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违法犯罪;校园案例;成因分析 1.校园违法犯罪案例 2004年寒假马加爵因为打工没有回家,留在学校住宿。邵瑞杰和唐学李提早回到了学校。唐学李原本是住在校外的出租房的,只是因为那几天还是假期,校内宿舍的床位空置率较高而入住邵瑞杰和马加爵的317室。案发前几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时,因邵瑞杰怀疑马加爵出牌作弊两人发生争执。曾被马认为与其关系较好的邵瑞杰说“没想到连打牌你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马认为他的这番话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转而动了杀机。在2013年10月1日2日的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李玫瑾教授透露马加爵真正的杀人动机之一是因为寒假期间涉及性的行为 (外出嫖娼) 被室友发现,当年之所以不公布真相是怕给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马加爵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查阅资料,确定用杀人后流血相对较少的铁锤作为他的作案工具,同时查阅了一些省份的地理资料及登录过公安部的网站。他在自己电脑上查阅的这些资料后来成为警方的查案线索。马加爵到一个旧货市场买了一把石工锤,据其自称为了使用方便,他请店主把锤子的木柄锯短。马加爵把锤子藏在宿舍楼内厕所的隐蔽处,但后来却被人偷走。他又到同一间商店再买了一把锤,并同样让店主锯断。他还买了日后用于捆扎尸体的黑色塑料袋、胶带纸,又制作了假身份证以备逃跑时使用。 唐学李的存在成为马加爵杀人的障碍,因此马决定先除掉他。2月13日晚,马加爵趁唐学李不备用石工锤砸向其头部,杀死唐学李后马用塑料袋扎住唐的头部,藏进衣柜锁好。14日晚,邵瑞杰回到宿舍,因隔壁宿舍同学已经回来他只好回到317室。马加爵趁其洗脚时用石工锤把他砸死。15日中午,杨开红到317室找马加爵打牌,马趁机用同一办法将他杀死。当晚马加爵到龚博的宿舍,跟龚博说317室打牌三缺一,将其引到317室后杀死。四人的尸体均被马加爵用黑色塑料袋扎住头部后放入衣柜锁住。据马加爵本人事后指称,当时曾有一广西老乡过来找马加爵打牌,马加爵曾打算将其杀死,因其曾为马加爵到饭堂拿饭,加上马加爵觉得他平时对其不错而没有动手。 15日当天,马加爵到云南省工商银行汇通支行学府路储蓄所分两次提取了350元和100元人民币现金。杀死4人后,马加爵在2月17日带着现金和自己之前制作的假身份证乘坐火车离开。在火车站他的假身份证被警察查到,但由于其案情还未被发现,他得以逃脱并乘坐到广州的火车离开。 2004年2月23日中午13时18分,结束寒假刚返校不久的云南大学北院鼎鑫学生公寓6幢317室两名学生感觉宿舍有异味,遂一起打扫卫生,发现本室一衣柜内有液体流出并带有臭味后,随即向学校宿舍

犯罪学复习题完整版

《犯罪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犯罪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人类学家( C)提出来的(p3) A.加洛法罗 B.菲利 C .保罗·托皮纳尔 D.贝卡利亚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D)(p7)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治理 D.犯罪预防 3.犯罪学是一门独立的(A )(p9) A.社会科学 B.人文科学 C.法学学科 D.心理学科 4.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p19) A.社会结构 B.犯罪现象 C.社会规律 D.越轨行为 5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 C )(p40) A.发展经济 B.制定法律 C.改善教育 D.奖励美德 6.关于犯罪原因,菲利提出了( B)(p49) A.犯罪二原因论 B. 犯罪三原因论 C. 犯罪四原因论 D. 犯罪五原因论 7.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的研究从犯罪行为转向了( A)(p51) A.犯罪人 B.犯罪被告人 C.犯罪嫌疑人 D.犯罪被害人 8.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也随之不断(D )(p61) A.消失 B.上升 C.下降 D.发展变化 9.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犯罪具有(C)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政治性 10.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 )(p41) A."幸福计算"理论 B.性善论 C.社会解组论 D.刑罚个别化理论 11.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C)(p114) A.内容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2.1939年,美国社会学家塞林提出了著名的() A.亚文化论 B.亚文化群论 C.文化解组论 D.文化冲突论

犯罪学论文

论大学生犯罪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不难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尤其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趋势在不断加剧,例如近年比较出名的马加爵事件、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校生罗卡娜因琐事将同学刺死、中国政法大学在校生付成励在课堂上杀死老师、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无不令人震惊。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犯罪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教育的缺陷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还有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注程度的不够等方面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的分析 狄更斯说: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说不清好坏的年代。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物质生活的进步, 但是也体会着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后果, 环境污染、价值沦落、腐败盛行、生存压力剧增、安全感低等。但其中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年来, 被视为国家未来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实施的犯罪呈现多发的趋势。虽然没有具体全国范围内的数据统计, 但是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 在校大学生犯罪已经占刑事犯罪的很大比重, 而且犯罪越来越恶劣。大学生违法犯罪与其他违法犯罪没有本质的区别,可由于其特殊群体的身份,结合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的事件,归纳如下几点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我在网上做了一些简单的信息搜索, 整理如下: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副庭长、知名青少年法律工作者尚秀云2008年9月在北京透露, 从1987年至今, 共有超过6000名在校大学生在海淀区人民法院被判刑。从最开始的一年一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预防犯罪 D.学科建设 2.从研究方法上看,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主要采用() A.事实分析法 B.规范分析法 C.法律论证法 D.犯罪行为结构解析法 3.关于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当今大多数犯罪学学者持() A.法学观点 B.心理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观点 4.“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学者() A.孔德 B.托皮纳尔 C.塔尔德 D.加罗法洛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犯罪的心理预防 B.犯罪的社会预防 C.犯罪的个体预防 D.犯罪的法律预防 6.在犯罪分类问题上,贝卡利亚认为犯罪行为的真正衡量标准是() A.法律 B.犯罪人的自由意志 C.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D.刑罚 7.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实证派犯罪学将犯罪学研究实现了从犯罪行为转向() A.被害人 B.刑罚 C.犯罪情境 D.犯罪人 8.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在对芝加哥地区的犯罪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 A.同心圆说 B.犯罪饱和说 C.犯罪的生物遗传说 D.模仿论 9.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来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 第 1 页

A.配额抽样 B.判断抽样 C.等距抽样 D.随机抽样 10.犯罪学对事物之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被称为() A.解释性分析 B.描述性分析 C.横向比较分析 D.纵向比较分析 11.一定时空内的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 A.立案率 B.破案率 C.人犯率 D.犯罪率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已举报而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A.发案数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恒比数 13.从新中国犯罪发展的过程看,犯罪的大幅度起伏与() A.经济快速发展直接联系 B.自然环境的变迁直接联系 C.人体的生理变化紧密联系 D.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紧密联系 14.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 A.正在提高 B.正在降低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定 15.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 A.违法性 B.社会性 C.形式多样性 D.社会危害性 16.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 A.纽带作用 B.辅助作用 C.核心作用 D.基础作用 17.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是犯罪人追求犯罪后果的() A.思想体系 B.组织体系 C.实践体系 D.形式体系 18.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学理论观点的是() A.天生犯罪人论 B.人种论 C.亚文化论 D.差异交往论 19.在犯罪原因系统中,以对具体犯罪事件为中心,在较长时间和较大空间内同犯罪发生存在联系的因素组类是() 第 2 页

犯罪学教学案例

案例 刘某,女,1979年出生致聋原因不明,在聋校读至四年级时因父亲病逝退学,家境困难,刘某试图找份工作供妹妹继续上学,后来在街上遇到一聋人(同案),在交谈时同案告诉刘某, 可以带她去找工作,刘某没有多想,也没告诉家人,就跟着同案一起来到深圳。2004年12月26日,刘某在103公共汽车上,趁人多拥挤之即,拉开失主的红色背包,盗取钱包和手机后下车逃跑,刘某最终被群众抓获。公诉机关认为刘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一、犯罪原因 从刘某实施犯罪的特点分析: 1:从刘某的犯罪的动机上看,刘某无稳定收入,缺乏谋生技能和就业机会,无经济来源,求职 谋业无门,遂产生了“以偷为职业养活自己的”的犯罪动机。 2:从犯罪的类型上看,作为聋哑人的刘某犯罪主要是侵财型的盗窃。刘某无稳定的经济来源, 文化程度低,受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认为“有钱就有一切”,对金钱的盲目追求致使私欲 极度膨胀,将盗窃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3:从犯罪的组织形式上看,其一,刘某固有的生理缺陷,加之家庭对的放任,加入到犯罪团伙,她有种归属感。跟别人一起作案,具有纠合性的特点[2]。其二,作为外地到深圳后,陌生的环 境以及固有的“从众心理”导致其对犯罪团伙的依赖。 4:从犯罪的手段上看,刘某把盗窃、侵财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结 合案例分析,刘某刑事犯罪暴力性倾向不明显。 二、刘某刑事犯罪心理成因分析: 1:犯罪的主观心理因素 A、认知片面带来的偏执与模糊心理 刘某缺乏听觉的认知来源,对道德事理的了解与观察难周全透彻。因此,刘某的道德认识相对片面。刘某从个人的需求出发去考虑问题、支配行动,只考虑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不顾国家法律及 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B、意志薄弱带来的消极模仿心理听觉与语言的障碍,致使刘某思维水平较低,自我控制能力差,行为更多的受自我心理倾向和喜好所左右,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在物质动机的驱使下,为了满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2014电大《犯罪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出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和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主张以愚民政策来预防犯罪的是:(B)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2、根据犯罪现象的地位,犯罪现象可分为(AB)

A、主犯罪现象 B、副犯罪现象 C、常规犯罪现象 D、随机犯罪现象 3、按照犯罪形成的特点,犯罪行为可分为:(ABD) A、蓄谋性犯罪行为 B、突发性犯罪行为 C、无罪过犯罪行为 D、连带性犯罪行为 4、犯罪行为形成的过程一般包括:(ABC) A、犯罪决意 B、犯罪实施 C、犯罪准备 D、犯罪处理 5、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基本互动模式有:(ABCD) A、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 B、冲突模式 C、被害人催化模式 D、斯德哥尔摩模式 6、犯罪场包括:(ABCD) A、时间因素 B、空间因素 C、侵犯对象因素 D、社会控制疏漏 7、犯罪自然原因的特性包括:(ABD) A、原生性 B、间接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8、下列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特性有:(ABC) A、决定性 B、普遍性 C、间接性 D、非可控制性 9、犯罪心理矫治的中心环节是:(C) A、改善生活态度 B、培养健全的意识结构 C、消除思想障碍 D、改善生活习惯 10、犯罪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论是:(AC) A、系统论 B、整体论 C、因果论 D、环境论 三、判断题 1、20世纪以来,随着女权的伸张,妇女地位的提高,妇女犯罪率明

贝卡利亚犯罪学思想述评(论文)

贝卡利亚,作为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提到犯罪学就不能不提到他。他通过他的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对欧洲乃至全世界许多国家的犯罪与刑罚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犯罪学历史上起了开创新时代的作用。 从犯罪学的角度来看,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块:一、犯罪的原因 关于犯罪的原因,贝卡利亚在他的著作中论述较少,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他对犯罪原因的一些看法。 1.经济原因。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很多犯罪是由过大的贫富差距造成的,贝卡利亚在书中借用盗贼和杀人犯的口吻说道:“我应该遵守的算是些什么法律阿!它在我和富人之间设置了一道鸿沟。富人对我一毛不拔,反倒借口让我偿受他们所没有尝试过的痛苦。这是谁制定的法律呀?是富人和权势者。他们对穷人阴陋的茅舍从来不屑一顾,他们眼看着儿童们在哭嚎,妇女们在伤心落泪,却连一块发霉的面包也不肯拿出来。我们要斩断这给多数人造成灾难并为少数懒惰暴君服务的绳索!我们要向这不平等的根源开战!我将重新恢复自然的独立状态,我将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来获取一定时间的自由愉快的生活。也许痛苦和忏悔的一天终究会来临,但那是短暂的,在度过多年的自由和享乐的生活之后,我会有那么一个烦恼之日的。作为少数人之王,我将纠正命运的荒谬,让那些暴君在被他们的奢侈侮辱的还不如他们的马和狗面前,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就是这样一段朴素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犯罪人的心声。在这之前,大多数人都认为犯罪是犯罪人本身恶的表现,是其个人的反社会性造成的。而贝卡利亚的这段话向世人说明了犯罪人犯罪的真正根源——那就是贫穷。社会的贫富分化,底层劳苦大众痛苦的扩大化和上层社会的冷漠与暴虐,社会现实的严重不平,使穷人们几乎没有通过正当渠道来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可能性,只有以自己的“勇敢和辛劳”,即实施犯罪,才能打破原有的社会状态,摆脱现实的痛苦和烦恼,以获取一定时间自由愉快的生活。贝卡利亚又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分析道:“一个人如果发现它将在生活于自由之中的本国公民的眼下,在苦役和痛苦之中,度过许多年岁甚至整整一生,成为曾经报复过他们的法律的奴隶,那么,他将这种结局同能够成败未卜的犯罪,同他可能受到的暂时的痛苦进行有益的比较。”也就是说,一旦穷人们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 A.保罗·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保罗·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犯罪学研究的出发点的基础是( ) A.对犯罪现象的研究 B.对犯罪原因的研究 C.对犯罪对策的研究 D.对犯罪矫治方法的研究 3.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 ) A.技术性 B.客观性 C.综合性 D.复杂性 4.在犯罪学研究中,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方法是( ) A.访谈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临床诊断法 5.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犯罪学脱胎于( ) A.刑法学 B.社会学 C.统计学 D.生物学 6.提出“自由意志论”的犯罪原因观的是( ) A.实证犯罪学派 B.古典犯罪学派 C.犯罪生物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7.加罗法洛于《犯罪学》一书中提出了( ) A.犯罪原因三元论 B.天生犯罪人论 C.自然犯罪概念 D.犯罪饱和律 8.菲利在其犯罪原因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著名的( ) A.消长律 B.犯罪饱和律 C.辐射律 D.起伏律 9.当代犯罪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 ) A.犯罪原因“单元论”成为主流 B.广义犯罪学成为主流 C.注重犯罪的单向研究 D.犯罪社会学研究思路复兴 10.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11.犯罪既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危害了公共利益,表明了犯罪具有( ) A.阶级性 B.相对性 C.社会性 D.动态性 12.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3.与犯罪人初犯年龄密切相关的是( ) A.性别 B.犯罪类型 C.再犯的可能性 D.文化程度 14.在犯罪学的初创时期,犯罪学家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其目的是( ) 第 1 页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oc

《犯罪学》期末考试模拟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犯罪行为的类型:指根据一?定的FI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在对纷繁复杂的犯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依据其内在的相似性所做的分类。 2、自然犯罪:是指违反一?般人类所共有的怜悯和正直的道德情绪的行为,这种行为从根本上违反了人的本性,因此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视为犯罪。 3、被害赔偿:是指犯罪人或国家对于被害人因被害而遭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损失,损害或痛苦所进行的返还、恢复原状或补偿。自然犯罪 4、犯罪的心理预防:是指旨在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我控制能力,使人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做出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规范的行为选择,而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的过程。 5、犯罪治安预防:是指由专门的社会控制力量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力,控制犯罪行为实施所需要的或可能利用的外部条件,发现和制止犯罪行为的实施,防止和 减少犯罪对社会的危害的各种行政措施。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 2、AB 3、ABD 4、ABC 5、 ABCD 6、ABCD 7、ABD 8、ABC 9、C10、AC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 1、X 2、X 共12分) 3、V 4、V 5、V 6、X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菲利认为任何一?种犯罪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都是人类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在不同类型的犯罪中,各种因素起作 用的程度和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较大。 (2)据此他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即每-?个国家在客观上都存在着促使犯罪产生和变化的三种因素,这三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并由此影响犯罪现象的变化,故犯罪也有年终平衡,其增多或减少,比国民经济的收支还有规律。 (3)菲利的三因素论实际上标志着犯罪学多因素理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他提出了相应的犯罪控制理论,即在重疏导、轻刑罚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替代措施”的概念,主张以社会防卫概念取代刑罚的概念,在刑罚制度方面,主张广泛使用保安处分和其他预防性措施,并极力推崇不定期刑。 2、(1)科际整合的犯罪学理论日益受到重视。 (2)重视犯罪预防理论的研究。 (3)青少年犯罪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4)犯罪学研究领域逐步扩大。 3、犯罪现象基本包括:(1)犯罪状况;(2)犯罪特点;(3)犯罪规律 犯罪现象的特性有:(1)直观性;(2)综合性;(3)因果性;(4)相关性; (5)饱和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