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建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建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建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建史知识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春秋三国南宋

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

战国朝金

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

隧人氏:“用火的开始”

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

有巢氏:“住屋开始”

“上者营窟,下者为巢”

“构木为巢,冬窟夏庐”

伏羲氏:“渔猎之始”618

“结绳记事”735

建立“数字“概念296

三阶幻方

“均衡为美”

神农氏:“农业之始”

(稳定)

中国文化纷争时期

轩辕氏:“华夏之始”

龙凤图腾

1、建筑类型:

◆住宅

◆祭祀建筑

◆神庙

2、建筑结构:

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

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

◆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

架上涂泥

3、建筑材料:

◆木、泥

◆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

◆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

4、建筑实例:

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

◆六、七千年前

◆干阑式建筑

◆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

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

◆仰韶时期

◆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仰韶时期

◆分三个区域:

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

东――制陶窑区

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

◆仰韶时期

◆分隔成几个房间

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

◆仰韶时期

◆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

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

◆“吕”字形平面

◆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

◆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

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

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

◆莎木佳祭坛

◆阿善祭坛

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

1、夏:(BC21世纪~BC16世纪)

◆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

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

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

◆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

◆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

2、商:(BC16世纪~BC11世纪)

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①城市、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

?“华夏第一殿”

?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

?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

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

?永定柱造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

?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

◆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

◆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羡道:

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天子级用四出“羡道”

诸侯只可以用南北两出“羡道”

②特点:

夯土高台

廊院建筑群

3、西周:(BC11世纪~BC771年)

①城市:

◆只有天子与诸侯才可造成,规模按等级来定

◆西周,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在城市规模上,诸侯之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高度、道路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等级制造,否者就是“僭越”

◆西周都城丰、镐

②建筑:

◆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

?我国已知最早、最早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最早发现的二进组群,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迄今已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二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结,门、堂、室的两侧为通常的厢房,将庭院围城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可环绕。(过渡)

?已采用了瓦“茅茨土阶”―――→“瓦屋”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湖北圻春西周干阑建筑遗址

?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长江中游一带的居住建筑类型

③建筑材料:

◆瓦的发明

◆三合土抹面(白灰+砂+黄泥),平整光滑

◆“今毁”上有柱斗、坐斗的形象

4、春秋:(BC770~BC476)

铁器和耕牛的使用

鲁班(公输般)(春秋鲁国人)

①特点:

◆瓦的普遍使用,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高台宫室(台榭)的出现

◆陵园不用围墙而用隍壕做防卫

(城堑有水称为“池”,无水称为“隍” )

台榭建筑——大体量的夯土台与小体量的木构廊屋的结合体,它反映

出当时在防卫上和审美上需要高大建筑;而木构技术水平尚难达到,不得不通过阶梯形的夯土台支承、联系,取得庞大的规模,显赫的形象。(高台榭、美宫室)

但,夯土工作量繁重,夯土台体自身占去很大的结构面积,在空间使用和技术经济上都有很大局限。

②实例:

◆春秋时期秦国宗庙遗址(陕西凤翔马家庄)

?由门、堂和东西厢组成的四合院

?夯土墙、夯土台基、散水

◆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陵园区

?隍壕做防卫

三、封建社会前期:(战国~南北朝)(BC475~AD589)

1、战国:(BC475~BC221)

①城市:

◆宫城在大城之外一侧:

?齐临淄:大城西南角有小城,夯土台高达14m

?燕大都:东、西两城,东部为宫城

?赵邯郸: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韩故都:

◆宫城在大城之内:

?阖闾大城:

?鲁国曲阜:

②实例:

◆齐临淄遗址

◆秦咸阳1号宫殿遗址

?采用以夯土台为中心,周围环包以空间较小的木架建筑,木架结构不发达条件下,建造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方法。

③建筑材料: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朱色的做法

◆装修用的砖出现,创造大块空心砖

2、秦:(BC221~AD207)

◆秦都咸阳,摒弃传统的城郭之制,建造许多离宫、别馆

◆秦始皇陵

3、汉:(BC206~AD220)

①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主要表现:

?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类型:

◆皇家建筑:宫殿、陵墓、苑囿

◆礼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

◆居住建筑:乌壁、第宅、中小住宅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出现了佛教建筑

?木构架出现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

斗拱悬挑机能正迅速发展,斗拱形式多样(处于定型的活跃探索期)?独立的、大型多层的木构楼阁的盛行和兴起

?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②成熟的木架建筑:

?迭梁式和穿斗式的形成:

◆迭梁式——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再架短梁的木构架。

◆穿斗式——柱头承檩,并有穿枋连接柱子的木构架。

?斗拱已经普遍使用

?屋顶形式多样(悬山、庑殿、攒尖、歇山、囤顶)

?大空间的建筑技术尚未解决

③制砖技术和拱券结构的发展:

◆西汉创造了楔形的有楔的砖

◆筒拱及穹隆在墓中使用

◆石建筑在西汉,尤其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④实例:

?山东沂南汉墓(东汉末年至三国)

◆梁柱结构、石梁板

◆构件表面琢磨精细、对缝严密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

?洛阳白马寺(汉明帝)

“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传入中国

4、三国、晋、南北朝:(206~589)

①主要建筑类型:

?佛寺:

◆塔为主,置于佛寺中央、佛殿为辅——塔院式

◆北魏佛寺以永宁寺为最大(洛阳)

?佛塔:

我国最早佛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砖、密檐塔)

?石窟:最早的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

三种:◆塔院型(支提窟):以塔为中心

◆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相当于一般寺庙中佛殿

◆僧院型(毗诃罗):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其布置为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小窟供一僧打坐

②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更为兴盛

?一方面,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

?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自然式山水园林兴盛

③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

④石刻方面技术进一步提高

⑤“胡坐”的传入,中国家具以适应席地坐的矮足开始向适应垂足坐的高足型转变,引发了中国建筑空间和室内景观的嬗变。

⑥实例: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舍宅为寺:

佛教传入初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即,将私宅捐为寺庙,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该现象决定了寺庙住宅的空间布局,也是佛寺建筑中国化的重要原因。

四、封建社会中期:(隋~宋)(581~1279)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

1、隋:(581~618)

①隋大兴城: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

②河北赵县安济桥:李春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可增加泄洪能力,提高

大桥安全性;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高达37米,减轻桥自重,

减少山洪对桥身冲击力。其砌筑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桥长54米,

高7.23米)

③建筑设计上,采用图纸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

宇文恺用1/100比例尺制“明堂”图

2、唐:(618~907)

◆特点:

①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

?唐长安城影响了渤海国东京城,

影响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市)

②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大明宫的布局和唐乾陵的布局

③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唐朝已有了用材制度,无过大或过小的构件,并富有艺术性,斗拱的装饰效果很好(用材制度的出现,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和加速了施工速度,便于控制木材用料,掌握工程质量,对建筑设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出现“都料”,这一名称一直到元朝仍在沿用。建筑技术分工、技术管理都有进展

⑤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结构

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开朗,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以庄重、大方的印象。从总体、单体到局部都显现有机的联系。

?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统一

3、五代:(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主要继承唐代传统

4、宋:(960~1279)

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变化

◆废除里坊制,并形成街巷制,开敞街道,使得城市建设、消防、交通、桥梁都有新发展

②木构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有利于建筑技术发展)

◆北宋《营造法式》李诫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北宋初《木经》喻皓(五代)

③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总平面空间更加丰富、更趋复杂、层次深厚,主体建筑突出,屋顶组合多变)

④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唐:多采用板门与直棂窗

◆宋:大量使用格子窗、格子门、阑槛勾窗

◆唐: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色为主——明快端庄

◆宋:“五彩遍装”青绿两色为主的“碾玉装”和“青绿迭晕棱间装饰”

——华丽(解绿装、丹粉刷饰)

◆唐:平为主

◆宋:平& 藻井为主

⑤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仍以佛塔为主,其次桥梁(泉州万安桥(北宋)长540米,石梁1米长)

◆我国最早的琉璃塔: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

◆我国最大的石塔: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

⑥园林兴盛,出现了大体量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

5、辽:(907~1125)金(1115~1234)

①辽(907~1125)

◆主要保留唐代建筑手法

◆我国现存的唯一木塔,古代木构高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②金(1115~1234)

◆沿袭辽之传统,又受到宋之影响,色彩与装饰更加富丽

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279~1911)(元、明、清)

1、元:(1279~1368)

①宗教建筑异常兴盛

◆喇嘛教(藏传佛教)的发展

◆北京西四的妙应寺白塔泥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②减柱造:

抽去若干柱子

◆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正殿

③斗拱结构作用减退

◆元代壁画典型:山西永济县永乐宫内

2、明:(1368~1644)

苏州——丝织业中心松江——棉织业中心

景德镇——瓷器制造中心芜湖——染业中心

遵化——冶铁中心

①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硬山建筑应用

◆无梁建筑的应用(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明中叶)

砖细——砖做细的简称

即用刨子加工砖面及线条,得到极为平直的效果

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为广泛

③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简化。

◆柱头斗拱不起结构作用,昂为纯装饰构件

◆柱网规则严谨,柱子不采用“生起”做法,取消“侧脚”

生起——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

侧脚——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

(《鲁班营造正式》木工行业术书)

④建筑群布置更为成熟

⑤私家园林发达(《园冶》计成)

⑥宫式建筑装饰:彩画、装修日趋定型化

⑦明代家具文明于世

⑧风水在明代达极盛

3、清:(1644~1911)

大体因袭明代传统

①园林达到极盛

②喇嘛教建筑兴盛(西藏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③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④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修水平

◆《工程做法》——雍正十二年颁行的,由工部编著,列出27种单体建筑大木做法,并对斗拱、装修、瓦作、石作、铜作等做法和用工用料都做了规定。

◆样式雷——在样式房(建筑设计)供役时间最长的雷氏家族

烫样——模型的叫法

算房——主管预算

工程做法——工程说明书

⑤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

◆对接与包镶法:用两根以上圆木对接,外面再用若干长条木楞镶包起来,并用铁钉、铁箍固结,形成大直径的长柱

第二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一、概述:

1、“城市”的基本含义:

◆“城市”这一概念包括“城”和“市”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城”侧重于“城墙”、“城壕”等防御性功能;“市”侧重于“商品交换”的经济性功能。从时间上考虑,前者的出现早于后者,因此,在商品交换之前出现的一些史前古城,严格地讲只能成为“城”或“城池”,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远古城池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是在“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中国古代城市三个基本要素:

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郭之制,都城制设三道城濠,由内至外分别为宫城(大内)、皇城(内城)和外城(郭)。为了增强城墙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在城门处设置“瓮城”,城墙上设置“马面”。就筑城技术而言,最古老的城墙是夯土城墙和版筑城墙的做法,晋代之后出现了砖包夯土墙和砖砌城墙的做法。中国古代城池多为方形,理想的城市平面模式。

◆陪都制:我国古代的都城制度,除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之外,往往还建置有陪都。

先秦时期陪都制已经形成,此时,一般是于都城制之外只设一处,从而形成“两都制”的格局,后世多有效仿。另外,在中国古代陪都制中还有多都的现象,但往往仍以其中某一个陪都为主。换言之,两都制一直是陪都制的主流。

3、各时期城市形态四阶段:

①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城垣夯土筑成

◆技术较原始

②里坊制确立时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

由吏卒和市专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城市总体布局较自由,形式多样

③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重城——指子城与大城

④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4、城市制:

①商、周:

城市意味着国家,受封建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的城市规模

②战国:自行建城

③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君县制,并基本上沿袭下来

5、城市选址:

“相土尝水”

①解决水源问题(引用水,供应苑囿和漕运)

②政治、军事、经济上的要求

③风水上的要求

6、筑城办法:

①夏商时期:版筑夯土城墙

②唐以后:砖化夯土墙

◆城门洞结构,早期多用木过梁7,以后砖拱门洞开始逐步推广

瓮城——两道以上城门,形成瓮城,为了加强城门防御能力

敌台/马面——城墙上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从侧面射击功城的敌人7、城市布局结构:

①城郭之制: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保护国君;郡,看守人民;一

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

城——子城、内城、城阙

郭——罗城、外城、国城

◆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

皇城或内城

外城(郭)

◆明代南京和北京则有四道城墙

②《周礼?考工记》——最早的中国城市理论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只有鲁国都城接近这种制度)

解释:

?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

路宽九条车轨,左面为祖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

?它表明当时的城市规划已涉及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

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局部用地指标,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等差标准。充分反映出当时城市规划和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并对以后中国都城形成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模式有深

远影响。

③城市布局:

◆帝王宫廷总是都城主体

◆居住形式:

从春秋到隋唐实行“里坊制”

北宋开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局形式

◆市:

唐以前集中设市,由市令管理,城外郊野才能自由设市为“草市“,宋以后出现商业街和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娱乐场所:

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佛教寺院以及郊外风景区

宋以后有单独的娱乐场所(瓦斯)

④城市道路系统:

◆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

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商代起总结

并确立了这条建筑布置经验。

◆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应用

⑤都城绿化:道路绿化、道路“彩化”

⑥市政设施建设:

◆防火:

?宋东京汴梁,专门设立消防队,砖砌望火楼

?设钟楼、鼓楼

◆排水:

?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

?唐长安在街道两侧挖成明沟

?宋东京利用河道排水,春秋时苏州建城考虑河道

排水,清代北京

?“沟董”专事内城沟渠疏浚挑挖。

沟董——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⑦都城规模大:

◆隋大兴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城市

8、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古城

◆中国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

(若加上杭州、安阳则为七大古都)

◆中国历代都城规模大小顺序是:①隋唐长安②北魏洛阳③明清北京

④元大都⑤隋唐洛阳⑥明南京

⑦汉长安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城市有平遥古城和丽江古城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1、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特点:

①灵活性:规模及形制不再受周礼的约束,各诸侯城往往违制而建、规模庞大,

且城市形状多不规整。

②城、郭功能分区明确:城——为政治活动中心郭——为经济活动中心。

③经济性加强:各功能分区规划用地比例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经济性用地增多,

政治性用地减少。

④注重防御性: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城防建设,甚至出现长城。

⑤贵族生活品质提高:高台之风盛行,争相建制离宫别馆。

⑥城市文化的继承:并未完全抛弃周礼王城规划制度,仍以变通的形式体现以宫

为中心,突出中轴,前朝后市的城市特点。

2、“经天纬地“的秦汉帝都

①秦代都城规划主要特色:

?“大咸阳规划”:以咸阳为主体,进而扩展为京畿制度的城郊系统,把环

绕咸阳城围畿二百里内的二百多座宫观组织起来,形成

宏伟的帝都模式

?打破传统集中封闭的城郭形制,以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外郭,既强化了京

城外围的防御能力,又活跃了城郊经济。

?城市格局:以功能分区为基础,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

个综合区,同时借咸阳宫中轴线及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

组织起来。

?运用“体象天地”的观念部署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

成以咸阳宫为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宫苑发达:大造;离宫别苑

②汉承秦京畿之制,城市规划建设有如下特点:汉长安

?良好的环境条件:山环水抱,“八水绕长安”,自然环境好。

?继承秦制,实行大长安城市区域规划,既京城与京畿相、结合的规划,形成

京城为核心的城市群,为封建社会京畿规划奠定了基础,进一步革新了旧有的营国制度传统。

?“强干弱枝”强制迁富豪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七座“陵邑”,形成所

谓“七星伴月”的宏伟格局,也形成京城、陵邑和郊县的三级结构。

?京城采用扩建模式: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

明光宫、建章宫,形成不完全规则的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打破“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及“前朝后寝”等的传

统手法,形式分散而自由,宫苑式园林化的布局手法特征明显

?宫的比重大:城内面积大部分被宫殿区占据,民居的闾里应在外城中

?集中的商业区:长安设九市(基本属于“前朝后寝”格局),城内四市城外

五市,构成了长安城的庞大商业区

?宏观分区概念:城市周围经济性分区偏于城北(结合渭北的陵邑),政治性

分区偏于城西、城南(结合苑囿),居住区的分布原则是“仕者近宫、工商

近市”

?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城市、园林有机结合,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

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城南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⑴基础设施完备:有发达的水运系统(天然水系和人工漕运)、陆路交通系统

(干道、驰道),并完善了秦代以来的邮驿系统。

3、曹魏邺城:

①三国时期

②规模:3087X2205M2

③古代都城建设从邺城开始有一定之规,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

④平面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

⑤“┯”字形主干道,中轴线明确

⑥里坊制——标志

4、北魏洛阳:

◆特点:

①文化性格:以汉文化为指导思想进行城市规划,突出洛都为全国政治中心

的主导功能

②经济地位:充实洛都作为经济中心的功能

③环境特征:北依邙山,南临洛水,山环水抱,环境适宜。

④城市结构:采用了传统的宫城、皇城及外郭的三级结构,城郭功能分区明

确,各区功能按类聚结,有机结合。(如“里”与“市”的有机搭配)

⑤严整的布局:择中立宫,前堂后寝,左租右社,宫城前的东西大街和南北

大街道路严整,强化轴线。

⑥里坊制:外城区的组织结构是划分严整的里坊,是曹魏邺城里坊制的继承

和发扬。

⑦商业城:废弃“后市”之制,根据里坊主要分布于皇城东西两侧的特点布置了对内的东市和西市,在外城正南设置了对外的四通市,形成了“三市制”的集中市制,分工明确,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南朝建康:

①按地形布置结果形成了不规则布局。

②精心选址:位于秦淮河入江口地带,西临长江,北枕后湖(玄武湖)、东依钟山,形势险要,风物秀丽。“龙盘虎踞”之称。

③皇城、宫城及外郭结构明确,宫城、皇城是规则的矩形,外郭形态自由,与周

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④“择中立宫”:城市南北主轴明确,宫城偏于皇城北部,棉朝后寝,皇城南设

左租右社,沿袭市中轴对称,这些特点反映着《考工记》王城图的影响。

⑤官署多沿宫城南御街两侧布置,一直延伸到皇城外的太庙和太社,皇城南部东

西两侧更有东府城和西州城,强化了中轴对成的格局。

⑥扬弃“面朝后市”的做法,根据实际需要在皇城南北分散地布置了南市、西口

市、盐市和北市。

⑦处于同自然地形相呼应的目的,外城中里坊的划分可能采取了自由式的街巷布置,而不同于曹邺城的棋盘式格局。

⑧外城内多寺庙、豪宅、别墅以及公共风景区,城市面貌丰富。

6、唐长安(隋大兴)

①高颖和宇文恺二人负责隋大兴修建。

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

③长安平面长矩形,道路网“幷”字形,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整中轴对称的里仿制

城市,棋盘格状,形成规整的路网和里坊,道路十分宽阔;宫城、皇城集中于

内城,在规划中以重城、宫城长宽为模数;采用东西二市制,一般居民住宅只

向坊内开门,实行宵禁;唐代在城北修建了大明宫,使城市增加了不对称因素,

并与城外北部的皇家苑囿遥相呼应,隋唐时期佛教建筑兴盛,故城中佛教建筑

颇多,城东南有曲江池、芙蓉院,是著名的公共风景园林。

④里坊制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沙堤——长安街道虽然宽,但全市吐露,大雨后泥泞不堪,上朝都得停止,唯有从宰相府到大明宫前一段路面铺沙子,称为“沙堤”。

里坊制——春秋至隋唐实行的城市布局形式,把全城分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及衙署处于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市”环以高墙,设里门、市门,由吏卒市令管理,全城宵禁。

7、北宋东京:(开封)

①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②中国古代都城局部的转折点

③里坊制解体,街巷系统形成,坊有机的结合,形成遍布全城的商业网,取消宵禁制度,形成繁华的不夜之城,城市面貌更趋人性化,公共活动频繁

④由州扩建为都城,原州城变为皇城,又在外面加建外城,形成三级结构;城市基础设施完备,三重城墙,城内河道众多,供水便利,漕运发达,三重水系(五仗河、汴河、蔡河)⑤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城市管理上的创新:望火楼、惠民药局;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⑥因主体部分沿用旧城结构,沿街为市,沿巷作居,开敞式街巷布局

⑦城内及城周有发达的皇家园林

⑧经济性功能增强,城市中经济性分区的类别增多、面积增大

8、明清北京城:(元大都)

◆元大都规划、建设特色:

①保留金中都旧城,在其东北另建新城

②形成大城、皇城、宫城三重相套的格局(三重城墙)

③对河湖水系特别关注(三重水系)

西山昌平泉水——海子、金水河——供应宫城、通会河、连运河——漕运可直达皇城

④规整的街巷布局,南北向街道贯穿全城,东西向街道受居中皇城和积水潭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

⑤开发了两个系统的河湖水系

⑥突出都城壮观景象,城市布局严谨,道路整齐方正,井然有序

⑦不规则水系与规则道路网对比

◆明清北京城:

①明北京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建设,北退5里,南进1里,凸字形城墙;其北部、西部及东北为阴山山脉及余脉,可作为天然屏障,有很理想的环境条件

②城市供水、排水系统被破坏,并且宫城位于全城中心位置,东西交通不便,清北京规模与布局没有改变和扩充,主要是营建苑囿和宫殿,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坛,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观

③在城市整体布局方面是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严整,中轴线得到进一步强调。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与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

④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个中形体不同的广场,辅以两边的殿堂,更加强了宫殿庄严气氛,显示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权势

⑤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集中的商业中心有四个(城北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城南正阳门外),其余的则按不同的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巷坊内

⑥清代在西郊原有景观的基础上建置了大量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等

总之,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都城,它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大成,不仅在城市布局、建筑艺术等方面,而且城市引水、排水等工程方面都有突出设计。

9、明南京:

①功能分区明确:

皇城区——城东

居民和商业区——城南

军事区——城西北

②注重城墙建设,四重城墙,外墙围合极其自然的形态城门共13座,都设有瓮城,聚宝三山,通济三门有“三重瓮城”(即四道城门)

10、南宋平江府:(苏州)

①双棋盘格式水路交通网络

②双层护城河

第三章宫殿

◆我国现知的最早的宫殿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遗址

◆商代为开创宫殿形制的时期

一、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四阶段:

①“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②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③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④纵向布置“三朝”阶段

◆“三朝五门”——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

子诸侯皆三朝”。又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阁入”,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有参)”。即:大规模礼

仪性朝会;日常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左祖右社”——明初宫殿比拟古制,在宫城之前东西

两侧置太庙及社稷坛

“左者”人道所亲,故立祖庙于王宫之左

“右者”地道之尊,故立国社王宫之右

二、古代宫殿形制演变:

?早期:前朝后寝(由前堂后室演化而来)

?春秋战国:高台建筑观

?西汉:宫殿分为几区,主殿中央用于大朝,两侧用于常朝

?晋、南北朝:东西堂制,三朝

?隋:继承北周,三朝五门,东西堂制至隋结束

?唐:三朝五门,强化中轴线,宫阙制,大花园

?宋:御街千步廊制度,工字殿,广场

?元:千步廊金水桥,工字殿,石桥,棂星门

?明、清:千步廊金水桥,三朝二室

三、实例:

1、唐大明宫:(东内)

◆成就和特点:

①选址良好:大明宫位于长安城东北龙首原高地,形式爽皑,俯临全城。

具有良好的风水意境和景观视线

②规模宏大:如不计太液池以北的内苑地带,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明清故宫

紫禁城总面积的三倍多

③基本格局: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前朝后寝”,在丹凤门内顺置含元、宣政和紫宸3座大殿为三朝。宣政门北面是围绕太液池布置灵活自由的园林化内廷居寝区

④宏伟的单体建筑: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如主殿含元殿哟感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到10米,

⑤完善的建筑群空间:空间组合处理趋于成熟,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加强了主体建筑的表现。如含元殿利用的突起

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

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造成威严壮丽的宫廷气氛

⑥建筑艺术风格:气魄宏伟、严整健朗、朴素真实,艺术加工和结构相统

一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于装饰要求的现象

含元殿:所依据的承天门形制(隋)是门阕,因此建立翔鸾,栖凤两阁,全组建筑形成“П”形平面,这一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阕和主体建筑自此相联系而不各自分立。11 开间

2、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中轴线上“自南而北”由:

“大清门(低、小)—→T形狭长庭院—→天安门(高、大)—→长方形庭院—→端门(高、大)—→纵长方形庭院—→午门(高、大)—→横长宽阔庭院—→太和门(低)—→方形宽大庭院—→太和殿(高、大)”

在达到主殿太和殿前需经过1600余米长的轴线及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五院”以衬托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威严,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相对降低减小,以突出“三殿为中心”的皇权象征。

◆故宫建筑在布局上的主要特点——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左祖右神,中轴对称,前宫后苑

①明清的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完成

于永乐十八年。“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

②布局上对前朝各个时期优秀做法形制集达成者

唐:后花园;三朝五门

宋元:千步廊;金水桥

明:后面对应山头,三朝二宫

③与北京城的关系:故宫位于北京城之中央,符合周礼王城规划“择中立宫”思想。

④总体格局:与北京故宫是参照南京宫殿的规制而建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了《周礼?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建造的。紫禁城前部东侧(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西侧(右面)是祭祀土神、谷神的社稷坛;前面为朝会之所,后面为内廷宫苑。景山矗立在紫禁城被,犹如天然屏障

⑤轴线法则:宫殿建筑沿南北向的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左右严格对称布置。

这条轴心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体现了帝王权力设计思想。

⑥空间序列:沿主轴线以连续的、对称的、尺度丰富变换的封闭式庭院空间,形

成逐步展开的空间序列,并以此突出主要殿宇. 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深远的空间。

⑦“三朝五门”之制:外朝的主体部分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构成三朝,其南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及太和门形成所谓“五门”,作为前导空间。宫城中轴线上有五个主要的门,依次为天安门,端门,午门,乾清门,神武门,其左右为东西华门.以乾清门为界,南半部为前朝,北半部为后廷.

⑧礼乐相成:故宫的建筑多遵循轴线对称法则,突出君权神权;“前朝后寝”、“左文右武”的布局又符合封建伦理纲要的要求,这些都是“礼”的反映。此外,故宫中还有形状自由迂曲的金水河,以及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布局相对自由的建筑空间,形成“乐”的一面,而这种“礼乐相成”的思想表达了儒家治世的理想境界。

⑨对比手法:为了突出主体建筑,故宫建筑群的设计中运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天安门、午门、太和殿等夹注前宽阔的庭院尺度与内廷居寝建筑小尺度空间的对比;主体建筑与次要建筑开间进深、屋顶形式、建筑色彩、台基形式等多方面的对比。尺度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

⑩象征手法:有建筑单体的象征以建筑小品等不同层次的象征手法。前者如内

廷之乾清宫象征天,坤宁宫象征地,东西六宫象征十二星辰,形

成附会北极星及紫微垣的喻意;后者如太和殿外丹陛上下陈列的

鼎式炉、铜龟、铜鹤,既是举行典礼时点燃松柏和檀香的用具,

也是象征江山永固的陈设品。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首先

体现了阴阳两极(外朝,阳,阳数1,2,5,7,9.内廷,阴,2,

4,6,8,10).

◆故宫建设成功之点:

(1) 中轴对称:主体对称,实则灵活;次轴线与主轴线平行;

(2) 院落空间:太清门到乾清宫,形成八个院落,三个高潮;

(3) 建筑尺度:大典用处,高大宽阔;起居场所,尺度宜人;

(4) 房屋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钻尖,单檐庑殿、单檐、歇山、

单檐攒尖,悬山、硬山、卷棚等;

(5) 装修色彩:尊者金、黄,次则赤、绿、青、兰、黑、灰;

(6) 技术设施:金水河,(防卫,排水,防火用),八十口井,火道地面,

?太和殿:

①十一间,重檐庑殿,面阔11间,进深5间(最高形制,最尊规格)

②它和明长陵棱恩殿并列为我国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

③皇宫一律用黄色琉璃瓦,是明代开始的规矩

④供天子登基颁布重要政令,元旦及冬至大朝会及皇帝庆寿等活动之用

⑤恰当安排了殿庭的辅助建筑和陈列小品

?午门:——“压倒性的壮丽和令人呼吸为之屏息的美”

采用门阕合一的形式,在城座上建立一组建筑,紫禁城的正门,平面“凹”字形,其形制是从隋唐以来的宫阙逐渐演变的。下部墩台高12米,正中开3门,两侧各开1掖门,俗称“明三暗五”(中门,皇帝专用;东门,供文武官员出入;西门,供宗室王公出入)。巨大的、三面环抱的午门形象造成压倒一切的、及为威慑里的深严气氛。

3、宋朝宫殿形制:

第四章坛庙

◆坛庙:主要指天坛、社稷坛、太庙

◆今所见之祭祀形制为明代制度

一、坛庙三类型:

1、祭祀自然:

①天坛:祭天,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

②社稷坛:土地之神

社——五土之神

稷——五谷之神

③山川神:从汉代起逐渐形成的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祭

五岳:五镇:

东岳泰山(山东泰安岱庙)东镇沂山(山东沂州)

西岳华山(陕西华阴庙)西镇吴山(陕西陇州)

南岳衡山(河南衡山南岳庙)南镇会稽山(浙江绍兴)

北岳恒山(山西浑源和河北曲阳)北镇医巫闾山(辽宁北镇)

中岳嵩山(河南登封中岳庙)中镇霍山(山西霍县)

四海:四渎:

东海(山东莱阳)江渎(四川成都)

北海(山海关)淮渎(河南唐县)

南海(广东番禺)河渎(山西永济)

西海(山西永济)济渎(河南济源)

明堂——中国古代重要建筑物之一,其用途是皇帝于秋季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2、祭祀祖先:

?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宗庙:(家庙、影堂、池堂)在住宅之东,所谓“左庙右寝”

◆庙有两种形制:一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所奉一祖先

二是,在一座建筑中设有7室或9室,每室奉一神主3、先贤祠庙:

?孔庙:(文庙)

?汉代起,就建立孔庙于孔丘故居鲁城阙里;唐代始,全国范围建孔庙

?现存曲阜孔庙的规模为宋代奠基

?泮池、棂星门、大成殿、月台(舞乐用)

二、实例:

1、天坛:

一、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时间: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修建。

2 位置: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大街东侧,与先农坛隔街相对.也是京城中轴线的东面,内城的南郊.这既合乎古制,又因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建筑群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由于全区遍植柏树,为散落其中的建筑群提供了隔绝人寰的树木静米谧的气氛。

3 规制: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占地共4000亩,外墙垣东西约为1725米,南北为1650.3米.内坛墙东西1043.2米,南北1228米.共有坛墙两重.内坛也是北圆南方(分两组祭坛,郊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两组各有自己的配殿)。正门在西,其余均不设门。

4 天坛的建筑包括:

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

(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361×29米).

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

二.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核心特色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形”、“色”以及“数”的象征。

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面形

状。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

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

的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

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

的。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

量。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创造崇天的境界.提

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

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

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

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另外一个单体建筑皇穹宇亦为蓝色琉

璃瓦攒尖顶,有同样的寓意。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天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

圜丘坛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

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

尺1×9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丈=21丈,

全符合阳数。台阶、栏杆的数量均取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中

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

即,9×1,9×2,9×3……9×9。中层、下层也是如此。除了坛面外,台

阶、栏杆所用的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

祈年殿为三重台三重檐金色宝顶蓝色琉璃瓦攒尖圆殿,檐柱12根

(12时辰)承下檐,金柱12根(12月)承中檐,同时两者又是24节

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承上檐,这样就为28星宿。结构布局合

理。它的造型由层层收进的屋檐、攒尖顶构成的外观给人一种强烈向上

与天接近的感觉。它的室内空间很高、彩画绚丽,东西配殿各九间,有

矮墙围成院落,也是应阳数之极数。

三、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1中轴线布局

2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①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③主建筑与环境

④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⑤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

⑥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⑦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

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祈年殿:

?平面正圆形,上为三重檐圆形攒尖顶,外檐柱12根(十二应一周之数)

?依据原形:谷地祭祀建筑——明堂

?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柱枋隔扇为朱红色,三重青色琉璃瓦檐,色调纯净,造型庄重典雅

?圜丘:

?坛三层

?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墙各一重,高度不过一米余

2、太庙: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度,父曰昭,子曰穆;始祖神主居中,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昭居做,穆居右

3、社稷坛:

(明初为太社,太稷两坛)

社稷坛享殿明初永乐迁都北京时所建,为现存坛庙建筑最古老的一座.主体建筑是一座方形的坛和两座面阔五间的殿;坛三层,上铺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五土”;社属阴,建筑“坐北朝南”格局,“左祖右社”布局

4、曲阜孔庙:

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孔庙

孔庙特殊系统:泮池、“万仞宫墙”照壁、“金声玉震”牌坊、棂星门、

奎文阁、大成殿、杏坛等

5、太原晋祠:

①晋祠:

?全祠依山傍皇,风景优美,具有园林风味

?圣母殿为祠内建筑主体

?古人称池塘“圆者池也,方者日沼”

“鱼沼飞梁”——是指方形沼池及其上架设的十字形桥,这种飞梁,桥身伸展如翼,架空若飞,形制独特

②圣母殿:

?圣母殿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用单槽,副阶周匝的实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崇宁元年(1102年)重修

?坐西朝东,殿身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环绕深1间的回

廊,即,“副阶周匝”形式,重檐歇山顶

?结构为殿堂型构架单槽形式,为加深前廊,其构架做了减柱处理

?大殿柱身有显著的侧脚、生起,尤以上檐为甚,檐口和屋脊

呈柔和曲线(北宋建筑风格)

?大殿斗拱用材很大,形制灵活多样

?殿内中央设高大神龛,内供圣母邑姜主像

?砌上明造,使用叉手及托脚,昂式华拱——此式构件最早

实例。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

第五章陵墓

?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埋葬规制和陵园布局先例

? 埋葬制是人之初伴随“魂灵观”的出现而诞生的

一、陵园组成:(地上、地下)

1、“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地上陵墓)

?方上:秦汉夯土垒上:以人工夯土建上小下大的方锥

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方上——即“帝王陵墓起方形截锥体陵台,四面有门阙和陵墙”。

?以山为陵:唐乾陵,围以正方的神墙,四周辟神门

①省工②防盗③以自然方法营造气氛

?明清以后,地面建筑越来越脱离早期神怡,自然走向人工化,宝城宝顶出现(圆形)。◆长陵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称为“方城”

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称为“明楼”

◆长陵的方城明楼与宝城宝顶直接相接,是一种不带“哑巴院”的做法

◆宝城呈不规则圆形,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南北纵深266米,东西横宽307.5米,其内的封土坟丘称为“宝顶”,地宫即在封土之下。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楼式建筑,下为砖石砌筑的方形城台,上为其上部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牌楼,即明楼。楼中立庙隘碑。此式始建于安徽凤阳明皇陵,皇陵有内外三重陵墙,中间一道陵墙四门如城楼,分别为南、北、东、西明楼,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以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

2、地下:

?竖穴:

小穴—→土穴木板墓室,以木板柏合好———→木椁室(所有面均有木头),先做一个大棺材,再把装人棺

材放进去———→砖石发券(皇堂)←

?横穴:始于汉代,盛于唐代“以山为穴”——砖石发券←

◆黄肠题凑:黄肠——柏木芯

题——头也

凑——聚也

黄肠题凑——汉代帝王用短木方(方约30cm,长约90cm)叠成椁墙,墙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用。

3、陵园建筑:

?祭祀建筑:

寝殿、献殿——→棱恩殿、隆恩殿、享殿

?神道:石像生、牌坊、门阙等

★汉代砖拱技术特色:?砖型多样,除空心砖、条砖外,还有各种楔形砖,企口砖,呈现出制砖技术方面活跃的创造力

?发展无模架施工(墓顶砖做成的断面)二、实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

2、秦始皇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

?陵体为方锥形夯土台,周围有陵墙二道绕

3、汉陵:

?各陵有享殿,形成后世“下宫”制度

?山东沂南石墓(东汉末年)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

四川雅安高颐墓阙(东汉)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4、六朝陵墓: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5、唐乾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墓)

?继承六朝的神道并加长

?以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格局

?气象磅礴、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

?柏城:(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

?地下墓室仍为“前堂后寝”之制

6、宋朝巩县宋永昭陵:

?(北)宋朝陵制:

◆上宫:①正方形平面的神墙围绕,四面各辟神门,门

外各有门狮一对

②中央为陵台,方截锥体夯土,其地下深处为地宫(“皇堂”)

③上宫南神门处为入口引导部分。

◆下宫:①陵园管理人员,供祭区

②按风水说规定在上宫西北

?北宋为保持古代方上陵制的最后期,宋代是陵制的转折时期

?南宋:下宫——献殿(祭祀行礼处)和***屋(墓室)“攒宫”(上宫)

↓↓↓

棱恩殿————明方城明楼和宝城地宫(明清)

7、明陵:(明清陵墓定制明孝陵开始)

?明孝陵:(南京)

分两端:前段——部分

后段——轴线南北向,正对主峰(钟山),依次为大红门、棱恩门、棱恩殿(下为隧道穿等)宝城(圆形)当于宫或攒宫地宫在宝城下

?十三陵:(北京)

①以天寿山为屏障,北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势环抱

②总体布局特色: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居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整个陵区的入口起点,是山口处一座五间石牌坊,正遥对天寿主峰

◆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象生到龙凤门(相当棂星门)为十三陵共同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

置石象生、碑亭之类。

◆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长陵:(十三陵最宏伟的)明成祖

①布局:

陵园由墙垣包绕,其前方的方门三孔

入门庭院内设神吊炉,北为棱恩门(五间歇山殿|)

入门为棱恩殿(九间重檐庑殿),过棱恩殿为宝城前院

方城明楼前设五供石,明楼实际是碑亭,不是享殿上宫献殿取消

②上宫献殿自长陵开始取消,祭祀集中于下宫、上下宫喝而为一

③自明代以后,不再见方上陵体,宝城皆为圆形

④清陵完全继承明陵制度

宝顶宝城——明代孝陵首创,地下宫殿上起圆形坟称为“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且用城垣包绕称为“方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8、清陵:

◆仿照明朝

◆总体布局:

?总入口:棂星门、神道石象生、碑亭及华表

?各陵:(不单独用石象生),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大殿(隆恩殿)及左右配殿;石平桥、月台、花门(琉璃门)五供(宝

瓶一对,香炉一对,海山居中)、平桥、礓礤;方城(上立碑亭)月牙城(后为哑巴院)、宝城(陵山封土)及其周围罗圈城

◆河北易县清昌陵:

月牙城——明清帝陵宝城和方城之间有一小院,称“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正对方城所筑之墙,称“月牙墙”或称小院为“哑巴院”,而正对方城之墙称为“月牙城”

9、王建墓:

?五代前蜀国,成都城西

?特点:①前、中、后三室结构相同,惟尺度差别,使墓室结构容易衔接

②采用肋拱可减少模架,简化施工

③墓室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几乎是平地起坟,而不深入地下,非常罕见

10、岳飞墓:

第六章住宅

?《礼记》一书,记载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制度

住宅大门为三间,中央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门内为庭,上方为堂,为生活起居,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堂的左右为厢、堂后为寝

一、概述:

1、早期聚落两大特征:

?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2、汉代住宅形制:

?继承传统的庭院式(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创建新制——坞壁

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隋唐五代:住宅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宋代:院落周围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五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明清两代:

北方,四合院为代表,按照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

南方,封闭式院落,沿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正南北

大型住宅,中、左、右三组纵列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

创造了一种适宜居住的城市住宅生活环境

二、实例:

1、北京四合院:

?平面及建筑组成

?特点:

①有明显的中轴线

②秩序通过门来体现,垂花门的高度和定制,是主人等级的标志

门的位置,脊檩下(广亮大门)、檐檩下、墙上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整理)中国古建史复习重点题目.

1、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2、 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 3、 简述山西应县释迦塔的造型特征及结构技术成就 造型特征:释迦塔内部高九层,其中四个暗层,所以外部看来只有五层,再加重檐共六层。第一层柱高和第二、三、四层包括柱、斗拱、屋檐、和上层平座四个部分的总高都相等,在立面上形成有规则的韵律。各层屋檐按照总体轮廓所需以华栱和下昂进行调整,形成优美的总体轮廓并丰富了檐下造型。最下一层绕以副阶周匝,加强塔的稳定感。塔的总高恰等于中间层外围柱头内接圆的周长,也是塔设计时的重要比例数字。 结构技术成就:柱网和构件组合采用内外槽制度,内槽供佛,外槽供人活动;结构上,外槽和屋顶使用明栿和草栿两套构架;这种双层套筒室平面和结构,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大大增强了塔的刚度。塔内部有暗层,作为容纳平作和屋檐的空间;各层上下柱不贯通,采用“插柱造”,每层外柱与其平座层柱都比下层外柱推入约半个柱径,并向中心略有倾斜,不仅形成各层向内递收的轮廓,也符合力学特性。 4、 简述晋祠圣母殿的造型特征 晋祠圣母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施围廊,前檐廊深两间,空间开阔,前檐廊柱采用盘龙柱,盘龙造型栩栩如生。圣母殿斗拱用材较大,柱间仅施一补间铺作,角柱升起颇为显著,而上柱尤甚,使整作建筑具有柔和的外形。 5、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

中国古代史脉络知识

shuiyue0215 zl19860215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 中国古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政治上,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1)夏、商时期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3)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2. 经济上 (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思想文化上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3)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秦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所开创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到了汉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性、无可分割性和世袭性。 2. 经济上(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国家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上: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受了打击并实现复兴,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题探究]2013·(单位:座)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国古代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学校:班级:姓名:学号: ★(各课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掌握,并加以运用) ★(期末考试题目类型有:一、单项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判断改错题;四、列举题;五、材料分析题) 第1课: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其生活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 2、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4、山顶洞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第2课: 1、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位于长江流域,体现的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家畜,打猎捕鱼;会制造陶器和简单的玉器、原始乐器。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位于黄河流域,体现的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图景的原始居民遗址。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动物、使用弓箭、打猎捕渔;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第3课: 1、黄帝和炎帝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距今约四五千年。后 来,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打败蚩尤。从此,这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黄帝也被称为“人文初祖”。 3、尧、舜、禹的“禅让”。这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汇总一次给大家:唐乾陵的布局特色是什么?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 唐长安城和明清北京是重点 举个例子: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如此长期、广泛地采用木架建筑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 作图题:举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有一道作图题,书上没有图,但我画过几次板书的,反复强调的,希望你们好好把握,在课外书有(穿斗式的屋架)《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宽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城的风貌。A、西汉长安B、唐长安C、北宋汴梁D、明南京19.我国宋代建筑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是指:() A、《营造法式》B、《木经》C、《冶园》D、《工程做法》 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 A、小雁塔(唐)B、摩尼殿(北宋)C、飞云楼D、西安钟楼 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 A、春秋淹城B、曲阜鲁故都C、燕下都故城D、东汉洛阳。 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年开始营造皇陵。 A、第一年B、第二年C、第三年D、第四年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 A、唐乾陵B、汉文帝灞陵C、汉武帝茂陵D、宋裕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武当山建筑群C、天龙山石窟D、安徽九华山建筑群 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菩萨道场。 A、文殊菩萨B、普贤菩萨C、地藏菩萨D、观音菩萨26.()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A、山西佛光寺大殿B、山西应县木塔C、蓟县独乐寺山门D、河北正定隆兴寺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 A、布达拉宫B、普陀宗乘庙C、雍和宫D、席力图召28.下列属于楼阁式塔的是() A、河南嵩岳寺塔B、小雁塔C、苏州虎丘塔D、云南大理三塔 29.天安门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悬山式D、复合式 30.天坛的屋项形式是() A、庑殿式B、歇山式C、攒尖式D、复合式 二·简释(10分,可随机抽取5道题) 1.一池三山 2.黄肠题凑 3.抱厦 4.叉柱造、 5.缠柱造、 6.永定造 7.副阶周匝 8.收山 9.推山 10.阑额 11.普拍枋 12.和玺彩画 13.旋子彩画 14.苏式彩画 三、图释(10分,随机抽取5道题) 1.两出羡道 2.鸱尾 3.悬鱼 4.吻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建筑工程管理)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题目 壹,单项选择 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歇山B.重檐庑殿C.单檐歇山D.重檐攒尖 二,多项选择 属于天坛的建筑有 A.祈年殿B.圜丘C.皇穹宇 D.斋宫E.佛香阁 三,名词解释 1,副阶周匝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周围包绕壹圈外廊的平面做法,称为副阶周匝。 2,金箱斗底槽 中国古建筑中塔身、殿身内有壹圈柱的平面做法,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俩层空间,称为金厢斗底槽。 3,斗拱 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斗拱于结构上挑出承重,且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同时作为立面上大屋顶到屋身的过度部分,也起到装饰作用。斗拱也是等级的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斗拱于古建筑中也起到模数作用。 4,藻井 是指高级的天花,壹般用于殿堂明间的正中。 5,《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是宋代将作监李诫。目的是为了掌

握设计和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6,和玺彩画 是最高级的清式彩画,用于主要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以龙为主要题材, 7,举折 举折是我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壹种方法;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8,《考工记》 记载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规划学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壹夫”。 9,抬梁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柱头上置梁,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于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托脊檩。这种结构于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 10,穿斗式 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和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且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于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11,井干式 古代木构建筑的壹种结构形式。将原木直接叠垒成墙壁,受到木头长度的限制。 12,大木作 指的是木构架建筑中主要的承重部分。包括柱、梁、枋、檩、斗拱等主要构件。且负责制造,组合,安装这些木构件的专业。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研要点整理

1、为什么说我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我国境内发现了一些重要的猿人遗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元谋人,是我国已发现的较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目前仅发现属于同一个体的两颗上颌侧门齿化石,牙齿硕大、粗壮,较为原始。 陕西蓝田县陈家窝和公王岭的蓝田人遗址。距今约80万-65万年。出土有残破头盖骨一具,上、下颌骨各一具,有牙齿十余枚。其特征是眉脊骨特别粗壮,骨壁厚,前额低平,牙齿硕大,脑壳较厚,脑量较小。头骨枕部宽阔而圆钝,外形轮廓呈楔形,说明蓝田猿人的体质还比较原始。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猿人阶段资料最丰富的遗址。从1927年开始,经过多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包括六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在内的大量面骨、下颌骨、四肢骨和牙齿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什么特征? 中国猿人在体质上有如下特征:颅骨很厚,颅穹窿长而低,额骨偏平,后倾,眉骨粗大前突,下颌骨粗大而明显地向前突出,牙齿大而粗壮,肢骨骨壁较厚,髓腔较小。 1、母系氏族公社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母系氏族制或母权制,是指世系按母方来确认和计算,成员死后财产归母方血缘家族继承的一种制度。母系氏族公社有三个特点: (1)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氏族。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址如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处都发现了原始村落。说明,母系氏族阶段的人们已经定居。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标志,即图腾。图腾相当于族徽,或为动物,或为植物,或为无生物。此时姓氏也可能已经出现。这些都反映出氏族公社的血缘性。 (2)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按性别、按年龄的自然分工,青壮年男子主要从事带有偶然性的狩猎、捕鱼和防御猛兽等活动,而妇女主要从事比较稳定的采集和原始农业,对氏族集团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实行族外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成员的世系和财产,只能按母方确定。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就是这个缘故。 (3)氏族首领由公选产生,没有特权,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因而当时尚无私有观念。氏族首领不脱离生产,氏族事务由大家决定。仰韶文化村落中的大房子,可能就是氏族的会议厅。文献记载:“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法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这些记载,大概说得就是母系氏族全盛时期的状况。 2、我国有哪些重要的母系氏族公社文化遗存? 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的遗址遍布全国各地,到目前为止已发现六千余处。这些遗址,主要分展于六个文化系统: (1)裴里岗文化:中心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西北7.5公里处。文化层不厚,主要有一些灰源墓葬和器物群。同类文化在登封、郑县等地也有发现。年代约在公元前5千年以前。 (2)磁山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西南20公里的磁山,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华北平原最初被认识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手制的陶器、琢制的磨盘等。 (3)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建国以来,已发现遗址千余处。以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及河北南部为中心,远及甘肃青海东部、河套平原、河北北部及湖北西北部。其中西安半坡遗址和陕县庙底沟遗址最为著名。

中国历史知识复习考试题目

中国历史 1.我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 A.商 B.周 C. 汉 D. 唐 2.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界点是() A. 商朝与西周 B. 战国和秦朝 C. 秦朝和汉朝 D. 南北朝和唐朝 3.下列不属于春秋五霸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鲁国公 D.蔡桓公 4“战国七雄”指() A.秦、齐、楚、赵、魏、燕、韩 B. 秦、齐、楚、赵、魏、晋、韩 C.秦、齐、楚、赵、魏、吴、韩 D. 秦、齐、楚、赵、魏、燕、宋 5.《史记》的作者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吕不韦 D.孔丘 6.《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孙膑 B.孙武 C.张良 D.韩信 7.创造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的是()A.华佗B.张仲景C.李时珍D.扁鹊 9.下列不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之一的是() A.民族 B.民权 C.民生 D.民主 10.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马关条约 B.辛丑条约 C.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12.雅典、开罗、罗马与中国古代的()被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A. 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开封 13.五四运动发生的时间是() A. 1912年5月4日 B. 1918年5月4日 C. 1919年5月4日 D. 1921年5月4日 14.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是() A.刘家峡水电站 B.鲁布革水电站 C. 石龙坝水电站

D. 葛洲坝水电站 15、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大? A.秦 B.汉 C.唐 D.元 16、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 A.1839年 B.1840年 C.1841年 D.1842年 17、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是在哪一年? A.1949.10 B.1950.10 C.1951.10 D.1952.10 19、成语“卧薪尝胆”说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物的故事? A.夫差 B.勾践 C.伍子胥 D.孟尝君 20、司母戊鼎铸造于哪个朝代? A.夏 B.商 C.周 D.春秋 23、墨家的代表思想是? A.无为 B.中庸 C.兼爱、非攻 D.法治 24、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的哪一个诸侯国? A.赵 B.秦 C.楚 D.魏 26、和陈胜一起发起大泽乡起义的是?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 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中国建筑史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是:(A) A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 西安半坡村遗址 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D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2.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是:(B) A 湖北蕲春建筑遗址 B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C 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 D 安阳小屯村殷墟宫殿遗址 3.我国瓦的普遍使用是在哪个时期?(B)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 4.我国砖的使用始于:(B)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 5.我国古建筑之特有构件斗栱的普遍使用开始于哪个朝代?(C) A 战国 B 秦 C 汉 D 唐 6.按尊卑顺序排列,下列哪组屋顶形式是正确的?(C) A 歇山顶、庑殿顶、硬山顶、悬山顶 B 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 C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D 歇山顶、庑殿顶、悬山顶、硬山顶7.山西五台县佛光寺大殿在年代上与山西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及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略早于南禅寺正殿和隆兴寺摩尼殿; B 略早于南禅寺正殿、略迟于隆兴寺摩尼殿; C 略迟于南禅寺正殿、早于隆兴寺摩尼殿; D 与南禅寺正殿同年、早于隆兴寺摩尼殿 8.“三间四耳”是哪地民居的布局方式?(D) A 北京四合院 B 苏州住宅 C 徽州民居 D 云南一颗印 9.中国古代四大名园指的是:(A) A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B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C 拙政园、留园、寄畅园、瞻园D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留园10.北京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阿尼哥是(B) A 明朝时期尼泊尔人B元朝时期尼泊尔人 C 元朝时期印度人D明朝时期印度人 二、名词解释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 古建保护与修复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做在檐下及室市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 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