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六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2013.9.24

李六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2013.9.24

李六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2013.9.24
李六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2013.9.24

第五章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防控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一、前言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的出现是细菌变异以及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结果,MDROs感染患者往往病情复杂,治愈困难,需要用较高级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易形成定植菌,给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及心理负担。而MDROs可通过污染的手、物品等方式进行接触传播,易造成医院感染,从而延长患者住院日、增加医疗成本。因此,推进MDROs医院感染防控意义重大,不但可减少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减轻患者的负担,还可提高医院效益,延缓细菌耐药性的提高。另外实践也证明,MDROs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可以通过采取干预措施使之降低的。

二、项目综述

(一)诊断及监测

细菌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不是天然固有耐药,而是后天获得性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关。在国际上多重耐药菌一般指细菌对一类或更多类抗菌药物耐药,但通常对除了一类或两类市场上可购买到的抗菌药物之外的所有抗菌药物都耐药,如MRSA、VRE 、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等。而在我国的规范中多重耐药菌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针对葡萄球菌属,一般把体外药敏试验中耐甲氧西林/耐苯唑西林/耐头孢西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视作多重耐药菌,分别称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针对肠球菌属,由于其天然耐药谱较广,因此,一般是将后天获得耐药基因的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称为多重耐药肠球菌菌(VRE)。而对于临床上较少见的鹑鸡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黄色肠球菌等,虽然大部分也对糖肽类耐药,但这种耐药性属天然固有耐药,因此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般不将其包括在内。

针对G-杆菌,对以下五大类抗菌药物(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类、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中≥3类抗菌药物耐药即视作多重耐药,一般包括多重耐药的非发酵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的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等)。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压力的增大及细菌多重耐药程度的加剧,近些年又出现了泛耐药( pan-drug-resistant, PDR)菌株(俗称―超级细菌‖),则是较多重耐药更为严重的一种耐药情况,主要是指多重耐药菌的耐药谱进一步扩大,如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和耐碳青霉烯类的G-杆菌,如产碳青霉烯酶(KPC)/产金属β-内酰胺酶(如NDM-1、IMP、VIM、GIM、SIM、SPM等型别)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弗劳地枸橼酸菌、普罗威登菌、摩根摩根菌等。

国际上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及污染诊断也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有临床症状及标本培养结果阳性时,诊断为感染;标本未污染,培养结果阳性,但无相应的临床症状时,诊断为定植。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监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另一种是对入院患者进行目标多重耐药菌定植的主动筛查。

(二)控制措施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的成功例子,这些例子证明一个感控团队的重要性,感控团队不仅需要有丰富的防控知识及经验,还需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致力于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消灭和控制MDROs,比如那些报道,在干预期间经常需要定期重新评估和增加新的并且更严格的干预措施(分层策略)。例如,某研究在3年中在一个NICU逐步添加干预措施,从而最终根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烧伤病房内通过一年的努力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根除VRE;同样的通过几年的时间采取综合措施及不断增强干预措施根除耐碳青霉烯的鲍曼不动杆菌。

目前还不能明确某单一控制措施或某特定干预措施的组合非常有效并适于所有医疗机构,这需要用更加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核实验证。预防与控制MDROs的干预措施可分成7类,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相继报道使用多种干预措

施成功地控制MDROs,有效的措施如下:①行政支持,如安装信息系统、提供手卫生设施及产品、加强监督检查等;②教育培训,通过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意识,促使行为改变,如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④监测,包括新发病原菌、感染率、流行趋势等;⑤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对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患者实施接触预防,即实行隔离措施直到病人的多重耐药菌培养呈阴性。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换病房时提前通知下一病房采取隔离措施。而隔离措施并不是单一的,包括单间或同种病原体集中隔离、手套、隔离衣、医疗物品专人专用、加强清洁消毒等;⑥保持环境卫生,经常对病区环境、物品等进行清洁、消毒;⑦主动筛查目标多重耐药菌并清除,但不推荐常规使用。并不是单一的干预措施就能起到有效控制MDROs的目的,几乎所有成功控制MDROs的研究,都会同时采用7到8种不同的干预措施。

1、行政支持

有研究显示,行政支持和参与对于成功控制目标MDROs非常重要,卫生行政部门在感染控制中强烈推荐这种支持。有几个例子显示,执行MDROs干预措施需要的行政支持包括财政和人力支持。一项措施是主动监测(ASC),其他要求行政支持的干预措施包括:1)实施系统变化,保证及时和有效的通讯,如计算机预警来识别先前已知的MDROs定植/感染患者;2)提供必要数量及合适的水池及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3)根据护理强度需要保证人员水平;4)加强MDROs控制措施的依从性(如手卫生、标准预防和接触预防)。

强烈推荐的建议包括:1)将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作为衡量医疗安全的重要指标;2)提供包括财政和人力资源在内的行政支持;3)建立信息系统,共享MDROs相关信息,尤其是针对卫生行政人员;4)建立多重监督机制,督促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传播预防措施;5)鼓励多方合作共同防控MDROs 的传播;6)确诊MDROs定植或感染的患者在院内转科或转院应告知相应科室或医疗机构;7)MDROs监测与控制信息的及时反馈。另外还指出医院内最好能有专家能够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MDROs有高度认识及制定有效控制策略。这对防控MDROs的传播也有意义。

2、教育培训

很多研究显示全院性的、部门针对性的以及非正式的教育干预对MDROs的防控非常重要。干预的重点是通过提高对医疗机构试图控制MDROs问题的理解鼓励行为改变。试图更改的范畴是否涉及手卫生、抗菌处方模式或其他成果,加强理解和创造一种文化支持和促进所需的行为改变,被认为是干预成功的基本。在很多医疗机构,促进手卫生依从性的教育活动联合其他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MDROs传播。

MDROs的防控需要全院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其防控措施体现在每天的日常工作中,如手卫生等,因此需要让医务人员了解MDROs感染的危害和具体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知识的更新定期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多重耐药菌预防策略和经验。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控制MDROs必须包括关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在一些研究中,目标MDROs的防控与抗菌药物使用模式的改变在时间上具有关联性,尤其是在那些多耐药的革兰阴性菌(MDR-GNBs)。艰难梭菌相关的疾病的发生也与抗菌药物使用改变有关。尽管一些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VRE控制方面的文章试图限制抗菌药物使用,但其重要性对控制这些MDROs的作用仍不清楚。仅仅限制抗菌药物使用可能无法控制病原体的耐药性,因素有很多,包括1)一旦抗菌药物出现持久抗药性,选择压力并不明显;2)限制使用不到位;3)观察干预影响的时间不够。一项研究显示,通过解决以上第2和第3点问题,将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改为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降低VRE的现患率。

MDROs的产生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关系密切,只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降低MDROs的产生,强烈推荐的建议包括:1)在医院和长期护理机构中,确保从多学科角度去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根据各地区的敏感模式(抗菌谱)来评价抗菌药物使用;2)建立一些系统(比如:电子医嘱,微生物敏感性评价,临床药师或病室主任的通告)来促进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形成临床用药手册。

4、MDROs监测

监测是任何MDROs控制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监测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方面:1)微生物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方法,根据已发表的指南确定目标微生物(如MRSA)的抗菌药物敏感性;2)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机制保证微生物

室发现新的耐药模式后及时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医疗主任;3)微生物室应制定相关制度,规定当需要证实传播的存在或描述流行趋势时,应保存检出菌株并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4)各医疗机构应向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报告各自的抗菌药物敏感情况,通过这些报告来监测耐药模式是否有改变,提示MDROs 的出现或传播;5)各医疗机构应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分析MDROs感染的发病趋势,有无降低或升高,是否需要增加干预措施。

在监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多学科的合作,尤其是微生物室和感染控制部门之间,如果建立良好的信息系统,微生物信息充分共享,则感染控制部门便可主动发现,提高监测的效率。

在某些情况下,如采取上述措施后,MDROs感染不能有效控制,可采取一些加强措施,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对高危患者(例如:重症监护病房、烧伤、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肿瘤病房的患者,由多重耐药菌患病率高的机构中转入的患者,与定植或感染者同病房的患者,以及曾经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目标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美国一些州立法要求进行MDROs主动筛查,国内愈来愈多的医院开展了MRSA、VRE和产ESBLs肠杆菌细菌的主动筛查,以体现感控的先进性,但是否要进行主动筛查和去定植尚有很大争论。主动筛查并非MDROs防控的一线措施,没必要常规开展,MDROs的防控主要依赖于常规措施(隔离、手卫生、环境消毒等)。是否开展主动筛查,取决于该MRDOs 是否是准备开展的病区或医院中的常见病原体、是否有暴发、是否采取了其他措施仍不能控制。已经开展的主动筛查:应总结筛查资料与临床的相关性。筛查方法如下:

(1)可以从皮肤破损处和引流伤口进行采样。此外,还可以根据下述不同多重耐药菌选择不同的部位。

①MRSA:通常从前鼻孔采样即可,从咽喉、气管内插管抽吸物、经皮胃造口处、直肠周围或会阴部采样可能会增加阳性率。不同部位的拭子在运输前可放置在相同的选择性肉汤管中。

②VRE:可以选择粪便、直肠或直肠周围的样本。

③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如不动杆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如果怀疑来源于呼吸道,选择气管内插管抽吸物或痰液进行培养。

(2)从入院时在高危区域(例如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处获得目标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培养物,并且按需要的周期间隔评估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进行培养结果调查以评价强化控制措施的效果。

①连续(例如每周一次,直到传播停止后减少频率)进行固定单元目标多重耐药菌时点患病率培养监测,以确定传播是否减少或停止。

②在常规间隔时间或在患者出院及转院时,重复进行时点患病率调查,直至传播停止。

③如果要明确评估多重耐药菌问题,可进行采样评估已知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同病房者和其他接触者的定植状况。

(4)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医务人员为持续的传染源时,对医务人员进行筛查。

5、感染控制措施

没有研究直接比较单独采取标准预防与采取标准预防和接触预防结合的有效性,有或没有MDROs主动筛查。一些报告提到使用一个或两套措施作为成功控制MDROs的措施,然而,预防措施并没有作为研究干预的重点。

(1)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在防止MDROs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医疗机构内对MDROs使用接触预防,标准预防仍不能忽视。其实很多情况下MDROs定植不能被发现,即便采样及时也因敏感性、实验室问题或因抗菌药物治疗导致间断定植而不能发现MDROs定植。因此,必须使用标准的预防措施,以防止潜在的定植患者引发传播。手卫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预防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个报告中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并不能改善接触预防措施的应用,但可改善接触MDROs 患者时手套的使用。

MDROs控制经常涉及隔离措施,特别是在暴发时。在大多数的报道中,对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实施接触预防,一些机构经验使用接触预防措施并对所有新入院或某单元所有患者进行主动筛查,直至培养阴性。

(2)接触预防

接触预防是为了防止传染性病原体,包括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或病人的环境进行传播。单间是首选的接触预防措施,当单间不可及时,需进行传播风险评估,与其他患者安排在一间。在接触需要进行接触预防的患者或可能污染的环境时,医务人员需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在患者房间入口穿上隔离衣和戴手套,出患者房间前脱掉隔离衣及摘手套。

(3)患者集中安置

在一些报告中,集中安置病人,集中分配员工,使用特定的床或单位,甚至关闭单位对控制传播很有必要。一些作者表示,后两种策略的实现是他们控制成功的转折点,然而这些措施通常带动许多其他行动来防止传播。在一个两中心研究中,将ICU内MRSA阳性患者安置在单间或集中安置,并不能降低其传播。然而,在这项研究中患者间的手卫生依从性只有21%。其他已发表的研究,包括一项由美国建筑师学会和指南协会(https://www.doczj.com/doc/c12886876.html,/aah_gd_hospcons)所做的研究证明单间隔离与降低MDROs传播风险密切相关。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使用单一的病人房间和/或集中安置对防止MDROs传播的作用。

(4)接触预防的期限

对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必要的接触预防的时间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患者可能会保持长时间MDROs定植,去除这些病原体可能是间歇性的,采样培养也可能无法检测到它们的存在。1995年HICPAC防止VRE传播指南建议每周进行大便或肛试子检测,连续三次阴性作为终止接触预防的标准。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标准通常是可靠的,然而,其他一些研究却指出随后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可发生VRE复发,持续或间歇性携带VRE一年以上。同样,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能更长。很多研究证明初始MRSA去定植成功后复发率很高。通过已有的研究文献还不能明确停止接触预防的具体标准,但这些研究仍提供了一些线索。在暴发期间,需要对感染或定植患者无限期使用接触预防。同样,如果ASC是用来检测和隔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VRE定植患者,而且不采取去定植措施,需在其发现的科室住院期间一直采取接触预防措施。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已数周不再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尤其是没有引流、呼吸道分泌

物或其他传播的风险,间隔一周或两周进行检测,连续三次以上为阴性,终止接触预防措施应该是合理的。

(5)防护用品的使用

三个研究评估是否使用手套和隔离衣在防止VRE在ICU内传播的作用。其中两个研究表明,使用手套和隔离衣可减少VRE传播,而第三个研究没有显示出差异。一项在养老院所做的研究比较了仅仅使用手套和手套加接触隔离防止MDROs(包括V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播的效果,并没有发现任何差异

(6)接触预防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影响

关于接触预防对病人的影响的研究很有限。两项研究发现,只有一半的医务人员包括主治医生愿意进入隔离房间或对接触隔离的患者进行检查,其他研究通过观察外科病房也发现了类似现象。两项研究报道,单间隔离及接受接触隔离可引发患者焦虑和抑郁。另一项研究发现,接触隔离的MRSA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对诊疗满意度较低,比其他非隔离患者护理记录少。因此,当病人需要接触隔离时,医疗团队需努力解决这些潜在的不利影响。

6、环境清洁措施

在一些研究中,环境宿主如物体表面和医疗设备在VRE及其他MDROs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不推荐常规环境采样,但在一些研究中通过环境采样证实环境被污染后,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MDROs的传播,包括对非关键医疗设备专人专用,安排专人负责清洁,对高接触表面(如床栏、病历、床边的马桶、门把手)增加清洁及消毒频率。导致MDROs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医疗机构程序的依从性较低,因此在干预实施中,对环境清洁的依从性进行监测是决定控制措施成功控制MDROs传播的关键。

在MDROs的预防与控制中,环境的清洁与消毒至关重要,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医务人员会经常接触很多表面,如果手卫生不到位的话,非常容易引起MDROs的传播,但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做法不容乐观。正规的做法为:清洁和消毒可能被病原体污染的环境表面和设备,包括密切接近患者的物体表面(如床

栏杆、床头桌)、患者诊疗环境中经常接触的表面(如门把手、病房中厕所的表面和周围),以及与之相比更频繁接触的表面(如候诊室的地面);已知感染或定植多重耐药菌患者使用的低度危险医疗用品尽量专人专用;优先清洁实行接触隔离措施的房间,并重点清洁消毒经常接触的表面(如床栏杆、床头桌、病房浴室的设备、门把手)和直接邻近患者的设备。

7、去定植

去定植是对携带某特定MDROs的患者进行治疗,通常是MRSA,以清除携带的病原体。尽管很多学者试图对VRE患者进行去定植,但很少有成功的报道。

然而鼻孔内携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去定植成功的方案包括单独局部使用莫匹罗星或结合口服抗生素(如利福平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或环丙沙星)加上使用抗菌肥皂洗澡。在一个报告中,连续3天使用聚乙烯吡咯酮碘沐浴和莫匹罗星鼻治疗可根除鼻MRSA定植。

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去定植方案有效,不建议常规使用。因此,大多数医疗设施仅在MRSA暴发或患病率高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去定植方案,特别是那些特殊护理单元。限制这一控制措施普遍使用的几个因素包括:1)明确去定植对象需要进行采样监测;2)接受去定植治疗的患者必须接受持续监测以明确根除的效果;3)相同基因病原体的再定植;4)初始对莫匹罗星耐药及治疗期间引发对莫匹罗星耐药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可能引发MRSA传播的携带者需要去定植并接受治疗直至培养阴性才能接受常规诊疗。相反,那些无症状的MRSA定植患者,如果没有流行病学传播可能,不需要去定植。

在采取去定植方案时,通常需咨询感染学及医学流行病学专家,在有限时期内对患者或工作人员逐一评估,采取适当的去定植疗法,可作为MRSA强化控制项目的一部分。对MRSA进行去定植时,应检测目标微生物或在传播中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MDROs对去定植因子的敏感性并监测检出对耐药因子耐药的敏感性。尚未制定标准时,通过咨询微生物学专家选择合适的方法检测莫匹罗星的耐药性。如果人体有多处部位定植MRSA,莫匹罗星不能根除定植在人体的MRSA,可能导致耐药性的发生。不建议常规局部应用莫匹罗星进行MRSA去定植。如果医务人员有MRSA定植,仅在流行病学显示其为持续传播的传染源时才对其进行

去定植。如果无法去定植而持续传播,则考虑重新分配医务人员。没有对VRE 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去定植的建议。

(三)不同措施推进的优势及难点

获取行政支持是国际上感染管理专家强烈推荐的一种措施。一旦上级领导重视,不仅容易获得各种资源,临床人员的执行力度也会加大。难点在于如何开发领导,如何让领导重视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可以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阐述。教育培训的推进较容易,但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重培训的方式,有明确的考核方法。促进手卫生包括配备充足的设施、提高依从性,多重耐药菌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而手是接触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促进手卫生,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的传播,进而减少其感染率。难点在于该措施的推进是项长期积累的工程,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医院,改变工作人员的意识、直至改变行为、看到成效,需要的周期很长。实行隔离措施的优势在于隔离感染源,减少感染其他患者的机会。此项措施的难点在于临床工作人员对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不便监督,临床工作繁忙,有时执行不到位。主动筛查目标菌,优势在于能及早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尽早采取隔离措施。难点在于筛查项目成本高,包括人力、时间及经费,有些患者不愿意进行筛查。有些指南不推荐主动筛查,认为标准预防也能起到预防效果。MDROs感染或定植患者换病房时,主管医生或护士提前通知下一病房采取隔离措施,能防止病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对其他患者的污染。难点在于如何确保传达的及时性及有效性。

(四)国内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卫生部2008年发布《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2011年颁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医院等级评审又将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放在了重点位置,体现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但在防控方面亦存在一些问题。

1、多数医院可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获取细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基本可实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目标监测,但基层医院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不能检测多重耐药菌。

2、很多医院病原体送检率较低,多采取经验用药的方式,很多MDROs不

能被发现。

3、MDROs的定义不一致,虽然2011年颁布《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中有明确的定义,但对抗菌药物类别的理解不一致。什么是一类?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是否视为单独一类?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是其中一种还是全部?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是否包括中介?不同医院均有不同的理解。

4、不同医院监测及防控的MDROs范围不一致,尤其是产ESBL菌株,有些医院将其排除在监测范围之外。

5、MDROs医院感染的判定标准不一致。

由于对感染、定植、污染的诊断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许多医院也并没有对监测菌株进行分类,监测结果没有针对性。

6、防控措施的依从性不高。

临床工作人员对隔离措施的依从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没有足够的单间病房,或者病房的患者数远远超过原定的床位数,对发生MDROs 感染很难实施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原体感染者同室隔离。实行床旁隔离,以及在床边和房间挂隔离标识,医护人员在诊治护理时穿戴隔离衣会引起同房间的其他患者及家属的恐慌和不安,甚至可能引起医疗纠纷等问题。患者及陪护人员的教育监督不到位,造成传播。

7、缺乏对防控措施依从性的监测。

参考文献

1.Jane D,Emily R,Marguerite J,Linda C,the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Manage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In Healthcare Settings, 2006.

2.Matthew E. Falagas1, Patra K. Koletsi1, Ioannis A. Bliziotis. The diversity of definitions of multidrug-resistant (MDR) and pandrug-resistant (PDR)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Med Microbiol 55 (2006), 1619-1629.

3.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2008.

4.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11.

5.倪语星. 细菌耐药及其临床——泛耐药细菌[J].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6):281-283.

6.Tschudin-Sutter S,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2) doi: 10.1093/cid/cis770.

7.Huskins WC, et al. Intervention to Reduce Transmission of Resistant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 N Engl J Med,2011,364: 1407-18.

8.Jain R, et al. V eterans Affairs initiative to prevent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fections. N Engl J Med,2011,364: 1419-30.

9.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DOI: 10.1111/j.1469-0691. 2011.03570.x

10.Alicia I Hidron MD,Jonathan R Edwards MS,Jean Patel PhD,et al. Antimicrobial-Resistant Pathogens Associated With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nual Summary of Data Reported to the 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 at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6–2007[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8, 29(11):996-1011.

11.肖永红.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介绍[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 33(10):577-578.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Global Strategy for Containment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 WHO/CDS/CSR/DRS/2001.2.

三、推进该项目方法

(一)诊断标准

1、多重耐药菌(MDROs):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具体药敏实验需提供的抗菌药物品种详见表1-表5。

2、什么是一类?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单环类、多粘菌素类、磺胺类均为单独一类。

3、如何定义为对一类药物耐药?

对某类抗菌药物中一种抗菌药物耐药定义为对该类药物耐药。

4、耐药是否包括天然耐药?是否包括中介?

不包括天然耐药,仅指获得性耐药,包括中介。

表1 报告MDR、XDR和PDR金葡菌时需提供的敏感性结果

注:1

2 对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耐药则代表对除头孢洛林之外的所有β内酰胺类均耐药,包括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等)。

表2 报告MDR、XDR和PDR肠球菌时需提供的敏感性结果

注:1 多利培南、达托霉素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尚未在我国上市。

表3 报告MDR、XDR和PDR肠杆菌科时需提供的敏感性结果

表4 报告MDR、XDR和PDR铜绿假单胞菌时应提供的敏感性结果

注:1 多利培南尚未在我国上市。

表5 报告MDR、XDR和PDR不动杆菌时应提供的敏感性结果

注:1 多利培南尚未在我国上市。

6、泛耐药(XDR):对除了1~2类抗菌药物之外的所有其他抗菌药物种类获得性不敏感

7、全耐药(PDR):对所有抗菌药物种类均获得性不敏感

8、以下多重耐药菌的药敏结果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的最新标准进行判断: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苯唑西林或头孢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包括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一类细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 -PA):对临床常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均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9、MDROs医院发病的感染(HOI,以下简称医院感染):患者入院后48h 后发生的感染,包括各个系统的感染,如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手术部位、皮肤和软组织等,相应部位细菌培养为MDROs,并符合该部位感染的临床诊断。

10、MDROs社区发病的感染(COI,以下简称社区感染)定义为患者在入院前或入院48h内发生的MDROs感染。

11、MDROs定植:标准为从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出MDROs,但无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在排除污染的情况下,判定为定植。痰中常见的定植菌或污染菌包括:念珠菌(如果没有其他部位培养阳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伯克霍

尔德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弗劳地柠檬酸菌(枸橼酸菌)、阴沟肠杆菌、肠球菌、木糖氧化产碱杆菌。如果分离到多种菌,依据微生物知识进行初步判断可能的致病菌。如痰培养中同时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则大体上克雷伯菌是致病菌的可能性大;患者处于严重受抑状态,AIDS、大剂量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或移植术后等,致病可能性大;使用敏试中耐药的抗菌药物但取得了很好临床疗效,定植的可能性大。

12、MDROs污染:①痰液标本: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 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除外。②分泌物:涂片白细胞数量少。③尿液标本:非导尿或穿刺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生长;近1周内未留置尿管患者,男性尿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女性尿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④无菌组织部位:包括血液、脑脊液,若无临床感染征象,判为污染。

(二)监测方法

1、MDROs目标监测的种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MDR/PDR-PA)。

2、需监测的对象:全院住院患者

3、监测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主动监测,每天获取实验室信息系统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细菌培养阳性的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包括查看患者的病历、各种感染相关检查结果,疑难病例则直接查看患者和/或与临床主管医师讨论,以明确感染诊断。调查时根据诊断标准判定所分离的细菌为医院感染、社区感染、定植或是污染。对诊断为感染及定植的患者,通知临床科室采取干预措施。在此期间,填写表6多重耐药菌监测表格。

4、干预措施

(1)感控部门

①制定制度,下发各科室执行,包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多重耐药菌

预防和控制,手卫生的制度。

②教育培训:开展全院、科室的教育培训,对所有医生、护士、医技人员、保洁人员、外送人员分层次分别进行培训和宣教,重点是提高工作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重视,严格执行本人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培训内容大致包括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防控措施、手卫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标准预防、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等。

③与微生物室合作,有获取细菌培养结果的途径。规范标本送检。从感染患者或携带者身体采集的标本必须放在不漏的容器内进行运送;标本必须立即直接送检,不能通过其他气道传输系统;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增加血标本的送检,减少痰标本。

④获取上级行政支持,提高医院领导层面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控工作的重视程度。配备合格、充足的隔离用品,如手卫生设施,包括洗手池、皂液、干手纸巾、速干手消毒剂、手卫生提示图、手卫生方法图示,隔离标识等。

⑤每日进行多重耐药菌监测,根据监测表6。

⑥干预措施依从性的观察及记录: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后,通知科室采取干预措施,并于48小时内(节假日顺延)到病房观察工作人员执行干预措施的情况,并填写表7干预措施观察表。

a)医务人员知晓及防控知识现场提问主管医生及护士;

b)手卫生设施配备现场观察,手卫生依从性通过观察医务人员接触MDROs 感染或定植患者时的手卫生行为进行计算;

c)隔离情况现场观察;

d)环境措施以现场提问及询问制度为主。

⑦反馈:每季度向全院及重点科室反馈多重耐药菌相关的率及干预措施执行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每季度公布医院感染菌株药敏结果及耐药性。

⑧评估:项目结束对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及效果进行评价。可做成本效益分析。

表6多重耐药菌监测表

填写说明Ⅰ:仅填写病原体名称,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肠球菌等。

Ⅱ:1为社区发病的感染(COI)、2为医院发病的感染(HOI);Ⅲ:1表示“是”,2表示“否”

Ⅳ:仅在病原体是多重耐药菌的时候填写,如某病人感染了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则该项中需具体填写到底是耐碳青霉烯类的大肠埃希菌还是产ESBLs的大肠杆菌,若病原体不是多重耐药菌则无需填写此项。

Ⅴ:1为合格、2为不合格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试题 一、单项选择 1.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 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B) A 应穿隔离衣 B应当实施手卫生 C 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D 以上都不对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C) A 可同时收治不同耐药菌感染病人 B 不必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C 应当使用专用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 D 经患者同意可挂隔离标识 3.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做的哪项 是错误的?(D) A 及时脱去手套 B 及时脱去隔离衣 C 及时进行手卫生 D 以上都无必要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B 正确、合理地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C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 D 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5.以下多重耐药菌与代码不正确的是哪一个(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D多重耐药菌(MRSA) 6.对确诊或疑似的MDRO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那种隔离措施( A ) A 接触隔离 B 空气隔离 C 飞沫隔离 D 消毒隔离 二、多项选择

1.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 患者的哪些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ABCDE) A 溃烂面 B 血液和体液 C 分泌物 D 伤口 E 正常皮肤 2.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何处理?(AC) A 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 B仅用清水擦拭 C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D 以上都不用 E 没必要处理 3.医务人员在何种情况下都应当实施手卫生?(ABCE) A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B 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 C 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D 处理清洁物品后 E 摘掉手套后 4.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那些细菌实施目标性监测(ABCD) 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B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C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 D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E 表皮葡萄球菌 5.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从那 些部门采取有效措施(ABCDE) A 医疗 B 护理 C 检验 D 感染控制 E 后勤 6.医疗机构应当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ACD) A 首选单间隔离 B患者安置无特殊要求 C 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D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 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E 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不必单独安置 7.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E) A 室内清洁消毒时,要用专用的拖把、抹布。 B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医疗器具如血压计、体温表等专用。 C 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及时杀灭细菌,防止传播。 D 检验科发现多重耐药菌,要及时通知院感科,对患者进行隔离。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先用窄谱后用宽谱,先用低级后用高级的原则,根据药物敏感实验,正确、合理地选择实施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管理,减少或者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 临床科室对疑似或怀疑感染的病例,应及时相应的,血、尿、分泌物,等标本送检,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报告单上标注提示后通知临床科室,并由检验科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多重耐药菌报告流程 各科室经治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主任,同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医生应在科室内设立《多重耐药菌登记本》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各科室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科病房、

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病人床头卡、病历夹及患者一览表粘贴接触隔离标识。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 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3.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4.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

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计划及实施方案 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于2011 年1 月1 日开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多重耐药菌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 1 、了解细菌耐药性发生情况及耐药细菌的分离率,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MRCo、产超广谱B -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通过对不同时间的耐药菌分离率进行比较,能够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重要资料。 3、了解我院感染病原体的耐药性及其变化,对医院内不同区域细菌耐药性的分析也可以为发现耐药细菌在医院内的流行提供重要信息。 4 、每日对耐药菌培养结果动态细致观察可以为发现暴发流行提供重要的线索。 二、监测对象 所有住院患者送检细菌室的标本 三、监测时间

2011 年1 月 1 日开始 四、监测方法 1、每天由细菌室工作人员将多重耐药菌阳性结果上报 医院感染办,同时通知相关科室。 2、医院感染办接到上报后,专职人员一方面指导临床 督导落实多重耐药菌相关制度措施的执行情况,科室须按要 求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到细菌室对多重耐药菌 发生情况及检测项目进行登记(每日或每周2—3 次)。 五、汇总报告 1、每月将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汇总,了解全院耐药菌不同部位的构成比,并观测其变迁,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全院反馈,全年度总结。 2、监测同时,专职人员及时到相关科室指导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情况,并及时修改完善、持续改进细菌耐药监测项目及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的措施等。附一:多重、泛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附二:各科室检出耐药菌分布表 感染办 2010 年12 月26 日

年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分析.docx

2016 年 1 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与分析 多重耐药菌名称标本来源部位 科室菌耐耐溶沃产脑人大肺铜奇洋阴嗜产鲍痰血尿咽伤胆引腹其他株甲甲血氏色膜葡肠炎绿异葱沟麦气曼拭口汁流腔 数氧氧性葡葡脓萄埃克假变伯肠芽肠不子拭液渗西西葡萄萄毒球希雷单形克杆窄杆动子液 林林萄球球性菌菌伯胞杆霍菌食菌杆 金表球菌菌金菌菌菌尔单菌 葡葡菌黄德胞 菌菌杆菌菌 菌 老年病科531141

心内科0 消化科0 儿科3212 1 分泌物神经内科111 内分泌科11 1 分泌物呼吸科531141 康复科132522249 肿瘤科0 肾内科953172

ICU 科201211733 2 13 5 2 导管处妇科331 2 分泌物产科0 眼科111 耳鼻喉科111 口腔科111 泌尿外科714116 1 分泌物外一科11 1 脓液外二科0

骨一科321 3 分泌物骨二科211 2 分泌物脑外科21111 胸外科0 中医科0 介入科0 合计78422113215633342265302213结果分析: 1、2016年第 1季度共监测住院病例多重耐药菌78株,具体如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4株,占5.13%;溶血性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及 鲍曼不动杆菌各 2株,分别占 2.56%;人葡萄球菌及脑膜脓毒性金黄杆菌各1株,分别占 1.28%; (ESBL+)的大肠埃希菌 32株,占 41.03 %;

(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 15株,占 19.23%; (ESBL+)奇异变形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阴沟肠杆菌各3株,分别占 3.85%;铜绿假单胞菌 6株,占 7.6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4株,占 5.13%;本季度监测中未发现VRE。 2、检出多重耐药菌的标本:痰26份,占 33.33%;血液 5株,占 6.41%、,尿液 30株,占 38.46%;咽拭子及引流液各 2株,占 2.56%;其它13株,占 16.67% 。 3、多重耐药菌菌种前 5位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耐甲 氧西林金葡菌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与去年同期相比铜绿假单胞菌有所增加。 4、除以下 4例病例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外,其余多重耐药菌菌株均为定植菌。 附: 2016年第 1季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 科室住院号感染部位病原菌 ICU 科26524导管相关性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別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消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

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五、严格实施消毒隔离措施 1、必须实施隔离措施,在床牌和病历卡上贴接触隔离标识。 2、首选单间隔离(如VRE),也可同种病原同室隔离,不可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同一房间。隔离病房确实不足时考虑床边隔离,当感染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3、尽量限制、减少人员出入,如VRE应严格限制,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所有诊疗尽可能由他们完成,包括标本的采集。 4、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时,应戴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 5、完成诊疗护理操作,离开房间前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 6、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医疗护理前后、脱去手套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必须洗手和手消毒。 7、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等不能共用。其他不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方案 为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MDRO )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我院将开展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现制定本方案。 一、术语和定义 多重耐药菌:细菌对3 种或3 种以上不同类抗菌药物耐药即为多重耐药。 泛耐药菌: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VRE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MRCNS :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PDR-AB :泛耐得鮑曼不动杆菌 ESBLs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PDR-PA :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二、各部门职责 1、检验科 1.1切实提高细菌室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 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实验条件和方法,及 时报告细菌药敏实验结果,作为临床医师正确的选用抗菌药物的 依据;

1.2从临床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时应电话通知临床医生,并一起 讨论应对措施;增加药敏试验的范围,补充备选药物,进行联合 药敏试验; 1.3报告院感科,实行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这类细菌的传播; 1.4填写多重耐药菌(MDRO )监测登记表(附样表1)。 2、临床科室 2.1医生:感染病人及早进行病原体送检,跟进检测结果,接到细菌 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报告后,有医生开“细菌名称接触隔离”(例 如:MRSA 接触隔离)医嘱,及时通知护士,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附件表2)及填写监测登记表(附件表3)晨会进行交班,在 病程中做好病人治疗及预后情况的记录,必要时请临床药学部药 师会诊,指导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2护士:遵医嘱做好床边标识(详见附件图1),实施预防和控制 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消毒隔离措施(附件表2)。 2.3保洁员:在护士的指导下,做好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及医疗废 物的处置。 2.4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院感监控员及时填写科室耐药菌监测登记 表(附件表3)。 2.5耐药菌监测登记表科内要存档管理。 3、临床药学部 3.1接到临床科室会诊申请后,现场查看病例,指导配合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93115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的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3.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4.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5.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6.加强诊疗环境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7.合理应用抗生素。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一、临床各科在诊治感染性疾病时应规范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及临床表现合理用药。 二、检验科微生物室负责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并做好质控.开展病原体的耐药性目标性监测,主要包括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等。 三、临床各科在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按照我院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SOP》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防止多重耐药菌院内播散。 四、临床各科对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则按我院的《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进行报告。如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则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执行. 五检验科微生物室每半年负责全院细菌耐药结果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向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反馈。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微生物实验室报告的多重耐药菌的情况,及时到科室指导隔离措施。 七、药剂科应根据细菌耐药动态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向药事委员会提出严重耐药的抗菌药物的有效控制措施。

八、科室主任和护长负责落实多重耐药菌各项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检查监督。 九、对于不认真执行多重耐药菌监测、预防、控制措施的,予以批评及纳入科室绩效考核中,每次扣个人劳务费50元。如造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产生不良后果的,则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院感科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各临床医生要有主动搜索多重耐药菌的意识,及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菌的培养。 2、院感科对微生物培养结果及时跟踪,若发现有多重耐药菌(主要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耐亚胺培兰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立即通知临床科室医务人员。 3、临床科室接到通知后,应立即将该病人转到单独房间或同类病人房间。并挂隔离标识。 4、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5、严格执行手卫生,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此类病人前后必须洗手或手消毒。 6、临床医师应并做好抗菌药物选择,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正确、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减少和延缓耐药菌的产生,时刻关注该病人的治疗效果,若有需要,可向相关人员提请会诊。 7、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 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并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 8、对于非急诊用仪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或器械(如轮椅、担架、摄片机、心电图等),在每次使用后必须立即消毒处理才可给其他病人使用;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消毒。

9、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洗手或手消毒。 10、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以便他们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在把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应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接收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同样应该进行清洁消毒。 11、病房应当固定使用保洁用具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 12、院感科及时督促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所在科室做好消毒隔离。 13、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 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1.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2.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3.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檀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病房和“患者~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3.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4.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2015年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 近一个世纪以来,抗菌药物在人类战胜各种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日益突出的多重耐药菌问题已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减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阻断多重耐药菌传播,已引起医学界、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产生和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组织,58位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发起,邀请全国165位专家参与,历时10个月,召开了9场专题讨论会,在充分收集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荟萃了国内外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的最新进展,总结了我国大多数权威专家防控方面的宝贵经验,旨在规范和指导我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防控,提高我国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水平。 1概述 1.1定义及临床常见类型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MDRO)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extensivedrugresistance,XDR)和全耐药(pan-drugresistance,PDR)。临床常见MDRO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等。 1.2流行病学不同监测网、地区、医院以及同一医院不同科室、不同时期MDRO的监测结果均可能存在差异。CHINET三级甲等医院监测结果显示:MRSA 检出率在2008年之前持续上升,最高达73.6%,随后开始下降,2010年为 51.7%,2013年为45.2%;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0.6%、3.6%,2013年分别为0.2%、3.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56.3%、43.6%,2013年分别为54.0%、31.8%;X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和XDR鲍曼不动杆菌(MDR-AB)2010年检出率分别为1.7%、21.4%,2013年分别为2.0%、14.6%。湖南省2011年度细菌耐药监测结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和防控措施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常见的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为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各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患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于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报告卡。 2、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附件1)并报院感办。 3、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4、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暴发、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则按照《医院突发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处理。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根据回报的检验报告单结果,在隔离房间门上或MDRO 患者的病床栏挂接触隔离标识,由科室负责人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感控医师(质控医师)和护士(质控护士)应积极配合。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尿、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污染的危险因素。 (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MDRO)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包括抗假单胞菌的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复合制剂、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同时出现耐药的细菌。我院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肠杆菌科等。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加强MDRO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及医疗安全,特制订此制度。 一、建立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报告 1、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接到“多重耐药菌株”的报告后,立即报告科主任、护士长,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如诊断为医院感染的,填写“医院感染报告卡”,报院感科。 2、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立即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在报告单上盖上“多重耐药菌株,请隔离”的红章,同时电话通知医院院感科。 3、医院院感科接到微生物实验室的报告后,立即到科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指导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和预防控制措施 4、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院感科立即向分管院长报告。 二、控制措施

临床科室对MDRO患者应做好病人一览表、病历卡及床旁标记,由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病区内的MDRO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的落实情况,相关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 1、应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 2、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3、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挂接触隔离标识牌,以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 4、严格执行手卫生,离开隔离病房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 5、在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预计与病人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当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痰或雾化治疗等),医务人员还应戴上标准外科口罩和防护眼镜。并在离开病人床旁或房间前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至黄色垃圾袋中。脱去手套后必须进行洗手和(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2016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 一、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 2015年第三季度全院共检出多重耐药细菌61株,较第二季度42株相比减少19株。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2015年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 表1 2015年第一、二、三季度主要多重耐药菌对比情况 多重耐药菌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株数 构成比 大肠埃希菌 15 25.86% 8 19.05% 21 34.43% 铜绿假单胞菌 11 18.97% 11 26.19% 17 27.87% 肺炎克雷伯菌 8 13.79% 11 26.19% 12 19.67% 鲍曼不动杆菌 17 29.31% 3 7.14% 5 8.19% MRSA 0 0.00% 1 2.38% 5 8.19% 2015年第三季度共分离出致病细菌297株,其中多重耐药菌61株,构成比为20.54%;与第二季度对此情况见表2。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分析见图2: 表2 第三季度多重耐药菌构成比与第二季度对比情况 时间 细 菌 构成比

致病菌株多重耐药菌株 第二季度217 42 19.35% 第三季度297 61 20.54% 图2 第三季度主要致病细菌与多重耐药菌对比分析 二、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结果分析: 1.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其中20株产ESBLs)药敏结果:

2015年第1-3季度大肠埃希菌药敏谱变动情况 药物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敏感敏感敏感 亚胺培南93.3% 100% 100% 厄他培南80% 100% 100% 呋喃妥因40% 37.5% 71.5% 阿米卡星73.3% 50% 71.4% 头孢替坦60% 75% 61.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3.3% 62.5% 47.6% 复方新诺明13.3% 37.5% 9.5% 妥布霉素33.3% 12.5% 0%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及防控措施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 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耐亚胺培南等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应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 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 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切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诊断与报告 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临床科室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同时做好控制措施,以防扩散、流行。

(一)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时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目标性监测的及时发现与诊断。 (三)确诊为医院感染的必须在24 小时内填卡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措施 (一)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二)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 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医疗设施表面,须由保洁员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使用过的抹布、拖布必须消毒处理。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三)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协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 合理使用的前提是要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同时严格按照权限开处方,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四)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 在直接接触多重耐药菌患者前后、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防控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防控 在新一轮等级医院评审中,规范化的管理俨然已成为最基本要求!对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防控的规范化管理都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起学习。 后附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考核评估表和工作流程哦~ 首先,领导重视是做好多重耐药菌管理的前提。设立由主管院长担任组长的多重耐药菌管理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院感办、药剂科及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组成,主要针对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商议解决。 其次,建立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与报告制度是感染防控的基础。 1、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病原学标本,力争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当接到“多重耐药菌”的报告单,需上报科主任、护士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2、微生物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株”,立即电话报告院感办,发往科室的书面报告单上加盖“多重耐药菌,请接触隔离”的印章,便于提醒接单人员。 3、院感办接到报告要立即指导科室做好消毒隔离,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怀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立即核实,根据核实情况适时启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是关键。科主任和护士长共同负责本科室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 1、患者安置:首选单间隔离,隔离病房不足时可考虑床旁隔离,可将同类感染患者同室安置,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隔离标识:在住院病人一览表、病历牌、患者床旁公示接触隔离标识,便于提醒医务人员及家属。 3、手卫生:认真执行手卫生的五个关键时机,即2前3后: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接触血液、体液后。 4、诊疗护理:在实施诊疗护理时,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合格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隔离衣,也包括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处理污染物品与医疗器械。当实施床边隔离时,尽量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诊疗结束,应脱下防护用品,做手卫生后再离开。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最好专用。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每次使用后必须消毒。 5、环境卫生:对病房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设备设施表面,地面每天清洁消毒。保洁用具(抹布、地巾)应专室专用,用后及时消毒。 6、医疗废物: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使用黄色医疗废物袋收集。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总结

于田县人民医院多重耐药菌培训效果 分析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降低发生我院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执行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的各项措施,重点加强接触防护,手卫生规范,强调医务人员要认真做好多重耐药菌的隔离防护措施,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一、科室隔离的实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1、由于本院床位紧张,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无法实施单间隔离,只能采取床边接触隔离措施。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未能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诊疗。 3、对于非急诊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感染者或携带者应隔离至连续2个标本(每次间隔大于24小时)培养均阴性,方可解除隔离。个别医生送检率未做到。 二、整改措施 1、为了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建立了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严格掌握适应症。 2、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值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3、对全院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培训。 4、对全院全体医生进行多重耐药感染的预防措施相关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定制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三、效果评价 1、临床科室提高了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送检率。 2、医护人员对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消毒隔离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按照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佩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过程。 3、增加了对患者接触物品的消毒频率,对感染患者血液、体液污染能立即消毒。 4、能够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多重耐药患者的感染报卡。 院感办 2012年12月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一年一月十七日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