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利用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利用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利用笛沙格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初等几何命题

立体几何证明垂直专项含练习题及答案

立体几何证明------垂直 一.复习引入 1.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 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_________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5.直线与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 个平面相交,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7.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_____________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 个平面平行. 8.线面垂直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________. 9.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________平行. 10.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_____于另一个平面. 二.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与判定 定义判定 语言描述如果直线l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 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 互相垂直,记作l⊥α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 图形 条件b为平面α内的任一直线,而l对这 一直线总有l⊥αl⊥m,l⊥n,m∩n=B,m?α,n?α 结论l⊥αl⊥α 要点诠释:定义中“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就是指“平面内的所有直线”,这与“无数条直线”不同(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知识点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性质 语言描述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条 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习题及答案)-精选学习文档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习题) 例题示范 例1:如图,强大的台风使得一棵树在离地面 3m 处折断倒下,树的顶部落在离树的底部 4m 处,这棵树折断之前有多高? 解:如图,由题意,得 AC=3,BC=4,∠ACB=90° A 在 Rt△ABC 中,∠ACB=90°, 由勾股定理,得 AC2+BC2=AB2 ∴32+42=AB2 ∴AB=5 C B ∴AB+AC=5+3=8 答:这棵树折断之前高 8m. 例 2:如图,在△ABC 中,AB=13cm,AC=5cm,BC=12cm.求证:∠C=90°. A C B 证明:如图 在△ABC 中,AB=13,AC=5,BC=12 ∵52+122=132 ∴AC2+BC2=AB2 ∴△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C=90°.

巩固练习 1.如图,在 Rt△ABC 中,∠C=90°,若BC=8,AB=17,则AC 的长为. B C A 2.已知甲、乙两人从同一地点出发,甲往东走了 12km,乙往南 走了5km,这时甲、乙两人之间的距离为. 3.如图,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直径作半圆,三个半圆的 面积从小到大依次记为S1,S2,S3,则S1,S2,S3 之间的关系是() A.S l+S2>S3 B.S l+S2

5.如图 1 是用硬纸板做成的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 长分别为a 和b,斜边长为c.图 2 是以c 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请你开动脑筋,将它们拼成一个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 (1)画出拼成的这个图形的示意图,并利用这个图形证明勾股定理; (2)假设图 1 中的直角三角形有若干个,你能运用图 1 中所给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另一种能证明勾股定理的图形吗?请画出拼成的图形的示意图,并利用该图形证明勾股定理. b b a a 图1 图2 6.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1.5,2,2.5 B.9,12,15 C.7,24,25 D.1,1,2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 定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证明题的思路 很多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往往是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 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 例如: 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证明题要用到哪些原理?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立体几何证明题定理推论汇总

立体几何公理、定理推论汇总 一、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符号语言:,,,A l B l A B l ααα∈∈∈∈?? 作用: ① 用来验证直线在平面内; ② 用来说明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且所有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过这个公共点的直线。(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公共点的公共直线) 符号语言:P l P l α βαβ∈?=∈且 ! 作用:① 用来证明两个平面是相交关系; ② 用来证明多点共线,多线共点。 公理3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C A B C ?不共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1 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a A a a 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推论2 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P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 推论3 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符号语言://a b a b ααα???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使, 公理3及其推论的作用:用来证明多点共面,多线共面。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图形语言: 作用:用来证明线线平行。 二、平行关系 - 公理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平行公理)。(1) 符号语言://////a b a c c b ???? 图形语言: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2) 符号语言: ////a b a a b ααα???????? 图形语言: 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3) 符号语言:////a b a a b βαβα??????=? 图形语言: 2.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4) 符号语言://(/,///),a b b b O a a ββαααβ??=?????? 图形语言: ! 面面平行的判定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5) 符号语言:,,//oo oo ααββ???? ⊥⊥ 图形语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专题练习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专题练习 (一)几何法证明勾股定理. 1、如图所示, 90=∠=∠BCE ADE ,a CE AD ==,b BC DE ==,c BE AE ==,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二)勾股定理的应用. 一、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1、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偶数,则这三个数分别为__________. 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是__________.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 4、在△ABC 中,∠C=90°,AB =5,则2AB +2AC +2BC =_______. 二、勾股定理与实际问题: 1、如图,一根树在离地面9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底部12米处.树折断之前有_____米. 2、如图,某人欲横渡一条河,由于水流的影响,实际上岸地点C 偏离欲到达点B 200m ,结果他在水中实际游了520m ,求该河流的宽度为____________m . 3、如图,从电线杆离地面6m 处向地面拉一条长10m 的固定缆绳,这条缆绳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有__________m . b c c a a b D C A E B

4、如图,在高2米,坡角为30°的楼梯表面铺地毯,地毯的长至少需___________米. 5、将一根长24cm 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5cm ,高为12cm 的圆柱形水杯中(如图).设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为hcm ,则h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三、勾股定理与图形变换: 1、如图,已知ABC ?中, 5.22=∠B ,AB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D ,26=BD ,BC AE ⊥于E ,求AE 的长. 2、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直线AB 折叠,使点C 落在点F 处,BF 交AD 于E ,48==AB AD ,,求BED ?的面积.

牛顿几何三大定理及证明

精品文档 . 牛顿三大定理 牛顿定理1:完全四边形两条对边的延长线的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和两条对角线的中点,三点共线。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四边形的牛顿线。 证明:四边形ABCD,AB∩CD=E,AD∩BC=F,BD中点M,AC中点L,EF中点N。取BE中点P,BC 中点R,PN∩CE=Q R,L,Q共线,QL/LR=EA/AB,M,R,P共线。RM/MP=CD/DE,N,P,Q共线,PN/NQ=BF/FC 三式相乘得:QL/LR*RM/MP*PN/NQ=EA/AB*CD/DE*BF/FC 由梅涅劳斯定理 QL/LR*RM/MP*PN/NQ=1 由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知:L,M,N三点共线 故牛顿定理1成立 牛顿定理2圆外切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中点,及该圆的圆心,三点共线。 证明:设四边形ABCD是⊙I的外切四边形,E和F分别是它的对角线AC和BD的中点,连接EI只需证它过点F,即只需证△BEI与△DEI面积相等。 显然,S△BEI=S△BIC+S△CEI-S△BCE,而S△DEI=S△ADE+S△AIE-S△AID。注意两个式子,由ABCD外切于⊙I,AB+CD=AD+BC,S△BIC+S△AID=1/2*S四边形ABCD,S△ADE+S △BCE=1/2*S△ACD+1/2*S△ABC=1/2*S四边形ABCD。即S△BIC+S△AID=S△ADE+S△BCE,移项得S△BIC-S△BCE=S△ADE-S△AID,由E是AC中点,S△CEI=S△AEI,故S△BIC-S △CEI-S△BCE=S△ADE-S△AIE-S△AID,即S△BEI=△DEI,而F是BD中点,由共边比例定理EI过点F即EF过点I,故结论成立。证毕。 牛顿定理3圆的外切四边形的对角线的交点和以切点为顶点的四边形对角线交点重合。精品文档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证明定理及性质总结

一.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2. 线面相交 l 符号表示: 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符号表示: 二.平行关系: 1.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m l m l l // // ? ? ? ? ? ? = ? ? β α β α m l m l// // ? ? ? ? ? ? = ? = ? β γ α γ β α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若α α⊥ ⊥m l,,则m l//。 2.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 α α// // l l m m l ? ? ? ? ? ? ? ?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 β β α // // l l ? ? ? ? ? 3.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方法二:用线面平行实现 β α α β // ' ,' , ' // ' // ? ? ? ? ? ? ? ? ? ? 且相交 且相交 m l m l m m l l 。β α β α α // , // // ? ? ? ? ? ? ?且相交 m l m l 三.垂直关系: l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 α⊥???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αββαβα⊥????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βαβα⊥?? ?? ?⊥l l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优质课)优秀教学设计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 Y qzx Bmm 【内容和教材分析】 内容教材第31-33页,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节,是在上节“勾股定理”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定理,它是前面只是的继续和深化.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今后判断某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以后的解题中,将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应用中渗透了利用代数计算的方法证明几何问题的思想,为将来学习解析几何埋下了伏笔,所以本节也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理解原命题、逆命题、逆定理的概念关系. 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能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探索,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形成过程. 2.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结合方法的应用.3.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定理与逆定理之间的和谐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2.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运用. 2.灵活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 2.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及辨别其真假性. 【教学突破】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题设实际上是给出了三条边的条件,其形式和勾股定理的结论形式一致.证明在此条件下的三角形是一个直角三角形,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才能完成,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从特例推向一般,设置两个动手操作问题.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计算来做判断. 3.几何中有许多互逆的命题、互逆的定理,它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揭示了图形的特征性质,所以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几何中的重要概念.对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概念,理解它们通常困难不大.但对那些不是以“如果……那么……”形式给出的命题,叙述它们的逆命题有时就会有困难,可以尝试首先把命题变为“如果……那么……”. 4.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先画出图形,根

几何定理证明

几何定理证明 1、重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 中点距离的2倍。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先证明交于一点,如图一中线AD、BE交于G,延长CG 交AB于F,即证明F为AB中点即可,延长GD至H使 GD=DH,又BD=DC∴BDCG为平行四边形,∴BE∥CH, CF∥BH,又E为AC中点,EG为中位线,∴G为AH中 点,又CF∥BH,∴FG为中位线,即F为AB中点,∴三 条中线交于一点。 再证明2倍问题 证明1:如图:△ABC的中线AD、BE交于G(重心),求 证:AG=2GD 取CE的中点F,连接DF, 则CE=2EF=AE , ∴DF是△BCE的中位线, ∴GE∥DF , AG/GD=AE/EF=2, ∴AG=2GD 。 证明2:面积法(三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6个面积相等 的三角形) △ABC,AB、BC、CA中点分别为D、E、F,交于一点G。 ∵D、E、F为中点 ∴S△CAD=S△CDB=S△ABE=S△ACE=S△ABF=S△BCF =S△ABC/2 ∴S△ADG=S△CEG=S△BEG 同理S△BDG=S△BEG ∴S△ABG=2S△BEG ∴AG/GE=2即AG=2GE 证明3:相似三角形 △ABC,AB、BC、CA中点分别为D、E、F,交于一点G。 ∴DF//BC,DF=BC/2 ①(中位线定理)。 ∴△ADF∽△ABC, E为BC中点,∴H为DF中点(可证AH/AE=DH/BE=HF/EC, BE=EC, ∴DH=HF) ∴HF=DF/2 , BE=BC/2,又可由①知HF=BE/2 ∴HF//BE. 又∵∠BGE=∠FGH。 ∴△BGE∽△FGH ∴BG/GF=BE/HF=2。∴BG=(2/3)BF

立体几何平行证明题复习过程

立体证明题(2) 1.如图,直二面角D﹣AB﹣E中,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E=EB,F为CE上的点,且BF⊥ 平面ACE. (1)求证:AE⊥平面BCE; (2)求二面角B﹣AC﹣E的余弦值. 2.等腰△ABC中,AC=BC=,AB=2,E、F分别为AC、BC的中点,将△EFC沿EF折起,使得C到P,得到四棱锥P﹣ABFE,且AP=BP=. (1)求证:平面EFP⊥平面ABFE; (2)求二面角B﹣AP﹣E的大小.

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是正方形,侧面PAD⊥底面ABCD,且 PA=PD=AD,若E、F分别为PC、BD的中点. (Ⅰ)求证:EF∥平面PAD; (Ⅱ)求证:EF⊥平面PDC. 4.如图:正△ABC与Rt△BCD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BCD=90°,∠CBD=30°. (1)求证:AB⊥CD; (2)求二面角D﹣AB﹣C的正切值. 5.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PAD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DC=120°,AB=2AD. (1)求证:平面PAD⊥平面PBD; (2)求二面角A﹣PB﹣C的余弦值.

6.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CB=90°,AC=CB=CC 1=2,E 是AB 中点. (Ⅰ)求证:AB 1⊥平面A 1CE ; (Ⅱ)求直线A 1C 1与平面A 1CE 所成角的正弦值. 7.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DAB 为直角,AB ∥CD ,AD=CD=2AB=2,E ,F 分别为PC ,CD 的中点. (Ⅰ)证明:AB ⊥平面BEF ; (Ⅱ)若PA= ,求二面角E ﹣BD ﹣C . 8.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ABCD ,PA=AB=AD=2,四边形ABCD 满足AB ⊥AD ,BC ∥AD 且BC=4,点M 为PC 中点. (1)求证:DM ⊥平面PBC ; (2)若点E 为BC 边上的动点,且λ=EC BE ,是否存在实数λ,使得二面角P ﹣DE ﹣B 的余弦值为 3 2 ?若存在,求出实数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初中数学所有几何证明定理 证明题的思路 很多几何证明题的思路往往是填加辅助线,分析已知、求证与图形,探索证明。对于证明题,有三种思考方式: (1)正向思维。对于一般简单的题目,我们正向思考,轻而易举可以做出,这里就不详细讲述了。 (2)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初中数学中,逆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证明题中体现的更加明显。 同学们认真读完一道题的题干后,不知道从何入手,建议你从结论出发。 例如: 可以有这样的思考过程:要证明某两条边相等,那么结合图形可以看出,只要证出某两个三角形相等即可;要证三角形全等,结合所给的条件,看还缺少什么条件需要证明,证明这个条件又需要怎样做辅助线,这样思考下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然后把过程正着写出来就可以了。 (3)正逆结合。对于从结论很难分析出思路的题目,可以结合结论和已知条件认真的分析。 初中数学中,一般所给的已知条件都是解题过程中要用到的,所以可以从已知条件中寻找思路,比如给我们三角形某边中点,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连出中位线,或者是否要用到中点倍长法。给我们梯形,我们就要想到是否要做高,或平移腰,或平移对角线,或补形等等。正逆结合,战无不胜。 证明题要用到哪些原理?

要掌握初中数学几何证明题技巧,熟练运用和记忆如下原理是关键。 下面归类一下,多做练习,熟能生巧,遇到几何证明题能想到采用哪一类型原理来解决问题。 一、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 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二、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案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教案

图18.2-2 [活动2] 建立模型 1.你能证明以2.5cm 、6cm 、6.5cm 为三边长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2.如图18.2-2,若△ABC 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c b a =+,试证明△是直角三角形,请简要地写出证明过程. [活动3]理论释意 任意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只要满足222c b a =+,一定可以得到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1.教材75页练习第1题. 学生结合活动1的体验,独立思考问题1,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问题2.在此基础上,说出问题2的证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学生完成问题2的证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此基础上,类比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介绍逆命题(定理)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完成问题. 在活动2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联想到了“‘全等’,进而设法构造全等三角形”这一问题获解的关键; (2)学生在问题2中,所表现出来的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意识; (3)是否真正地理解了AB =A /B / (如图18.2-2);数形结合的意识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活动3中 (1)利用几何画板,从理论上改变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度量∠BAC 是否为直角.从实践上去检验命题的正确性,加深学生对勾股逆定理的理解; 变“命题+证明=定理”的推理模式为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方法的获取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参与发现的愉悦. 利用几何画板去验证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让理论上释意形象生动,可强化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深刻. [活动4] 拓展应用 1.例1:判断由线段a 、b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17,8,15===c b a ; (2)15,14,13===c b a . 小试牛刀 1.教材76页习题18.2第1题(1)、(3). 2. 在下列长度的四组线段中,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 =5,b =12,c =13 B .25,5===c b a C.a =9,b =40,c =41 D .15,12,11===c b a 在活动4中 学生说出问题(1)的判断思路,部分学生演板问题2,剩下的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 教师板书问题1的详细解答过程,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向学生介绍勾股数的概念. 在活动4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否规范; (2)是不是用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与较大边长的平方进行比较; (3)活动4中的练习可视课堂情形而定,如果时间不允许,可处理部分.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理解勾股数的概念,突出本节的教学重 点.

平面几何-五大定理及其证明

平面几何定理及其证明 梅涅劳斯定理 1 .梅涅劳斯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一条直线与 ABC 的三边AB BC CA 所在直线分别交于点 D E 、F ,且D E 、F 均 证明:如图,过点C 作AB 的平行线,交EF 于点G. 因为 CG // AB ,所以 CG CF --------------------- ( 1) AD FA 因为 CG // AB ,所以 EC ( 2) DB BE C F ,即得 A D C F EC FA DB EC FA 2.梅涅劳斯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 ABC 的边AB BC 上各有一点 D E ,在边 AC 的延长线上有一点 F ,若 二、 塞瓦定理 3 .塞瓦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内一点P,该点与ABC 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 三条直线分别交 ABCE 边AB BC CA 于点D E 、F ,且D E 、F 三点均不是 ABC 不是ABC 的顶点,则有 AD BE CF 1 DB EC 由(1)宁(2) DB 可得兀 AD BE CF DB EC FA 1 ,那么,D E 、F 三点共线. 证明:设直线EF 交AB 于点D ,则据梅涅劳斯定理有 AD / BE CF 丽 EC FA 因为AD Bl CF DB EC FA 1,所以有誥 段AB 上,所以点D 与D 重合.即得D 鴿.由于点D D 都在线 E 、F 三点共线. 证明: 运用面积比可得 AD DB S ADP S BDP S ADC S BDC 根据 等 比定理有 S ADP S ADC S ADC S ADP S APC S S BDP BDC S BDC S BDP S

立体几何证明定理及性质总结

一.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 1. 线面平行 2. 线面相交 l 符号表示: 符号表示: 3. 线在面内 符号表示: 二.平行关系: 1.线线平行: 方法一:用线面平行实现。方法二:用面面平行 实现。 m l m l l // // ? ? ? ? ? ? = ? ? β α β α m l m l// // ? ? ? ? ? ? = ? = ? β γ α γ β α 方法三:用线面垂直实现。若α α⊥ ⊥m l,,则m l//。 2.线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 α α α// // l l m m l ? ? ? ? ? ? ? ? 方法二:用面面平行实现。 α β β α // // l l ? ? ? ? ? 3.面面平行: 方法一:用线线平行实现。方法二:用线面 平行实现 l

βααβ//',',' //'//??? ?? ? ? ? ??且相交且相交m l m l m m l l 。βαβαα//,////??? ????且相交m l m l 三.垂直关系: 1. 线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线垂直实现。 方法二:用面面垂直实现。 α α⊥??? ????? ?=?⊥⊥l AB AC A AB AC AB l AC l , αββαβα⊥???? ???⊥=?⊥l l m l m , 2. 面面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方法二:计算所成二面角为直角。 βαβα⊥?? ?? ?⊥l l 3. 线线垂直: 方法一:用线面垂直实现。 m l m l ⊥?? ?? ?⊥αα 方法二: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PO l OA l PA l αα⊥? ? ⊥?⊥????

勾股定理逆定理八种证明方法

勾股定理逆定理八种证 明方法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证法1 作四个的直角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如图那样的一个多边形,使D、E、F在一条上(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过点C作AC的延长线交DF于点P. ∵ D、E、F在一条直线上,且RtΔGEF ≌ RtΔEBD, ∴ ∠EGF = ∠BED, ∵ ∠EGF + ∠GEF =90°, ∴ ∠BED + ∠GEF = 90°, ∴ ∠BEG =180°―90°= 90° 又∵ AB = BE = EG = GA = c, ∴ ABEG是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 ∴ ∠ABC + ∠CBE = 90° ∵ RtΔABC ≌ RtΔEBD, ∴ ∠ABC = ∠EBD. ∴ ∠EBD + ∠CBE = 90° 即∠CBD= 90° 又∵ ∠BDE = 90°,∠BCP = 90°,BC = BD = a. ∴ BDPC是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 同理,HPFG是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 设多边形GHCBE的面积为S,则 证法2 作两个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斜边长为c. 再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多边形,使E、A、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过点Q作QP∥BC,交AC于点P. 过点B作BM⊥PQ,垂足为M;再过点F作FN⊥PQ,垂足为N. ∵ ∠BCA = 90°,QP∥BC, ∴ ∠MPC = 90°, ∵ BM⊥PQ, ∴ ∠BMP = 90°, ∴ BCPM是一个矩形,即∠MBC =90°。 ∵ ∠QBM + ∠MBA = ∠QBA = 90°,∠ABC + ∠MBA = ∠MBC = 90°, ∴ ∠, 又∵ ∠BMP = 90°,∠BCA = 90°,BQ = BA = c, ∴ RtΔBMQ ≌ RtΔBCA. 同理可证RtΔQNF ≌ RtΔAEF.即 证法3 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同证法2,再作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多边形. 分别以CF,AE为边长做正方形FCJI和AEIG, ∵EF=DF-DE=b-a,EI=b, ∴FI=a, ∴G,I,J在同一直线上, ∵CJ=CF=a,CB=CD=c,∠CJB = ∠CFD = 90°,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部分课外平面几何定理证明 一.四点共圆 很有用的定理,下面的定理证明中部分会用到这个,这也是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的原因。 这个定理根据区域的不同,在中考有的地方能直接用,有的不能,据笔者所知,北京中考是可以直接用的。其余的还是问问老师比较好。起码在选择题是大有用处的。 二.三角形三垂线交于一点 四点共圆的一次运用。很多人都知道三垂线交于一点,在这里给出证明 三.三角形垂心是连接三垂直所得到新三角新的内心 由三角形的三垂线可得多组四点共圆,一般有垂心的题都离不开四点共圆。 估计这个结论在中考是不能直接用的,如果地区允许四点共圆的话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四.圆幂定理(在这里只是一部分) ·为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于相交弦定理的总称。 这个应该是很多地方都允许用的,如果不能用的话也是稍微证一下就行了。

五.射影定理(欧几里得定理) 什么也不说了,初中几何里应该是比较常用的。目测考试随便用 六.三角形切线长公式

·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可求内切圆切点到顶点距离 可能是做的题比较少吧,很少见有这样的中考题。推导也是很简单的。 七.广勾股定理 估计中考允许用的地方不多,除非你那允许“引理”这货 八.弦切角定理 很简单,估计每个地方都允许的。就算不把它当定理,自己也能发现这个结论

九.燕尾定理(共边比例定理) 面积法思想,出现中点时可以用来证线段相等(例如下一个,重心),另外用于比例也是挺好使的。 中考的时候,直接用的话估计老师会认为你跳跃度太大,考虑的时候想到这个,证明的时候用面积法就行了。 十.海伦公式 已知三角形三边可求其面积,可用余弦定理和正弦求面积公式推导,但余弦定理是高中知识(在后面会放出来)所以不用在这里。另外公式里带根号,若三边中有根号的配凑一下应该可以开根。这里是海伦公式的一个探讨,推广至n边形面积。在第五页有海伦公式的各种变形,其中变形⑤的个边带有平方,可以解决边长带根号的问题,缺点是过于冗繁。吧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探讨。 中考嘛,一直不是很喜欢,过多的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个公式就不推荐考试的时候用了。

初中几何证明题要用到的一些定理

初中几何证明题要用到的一些定理 证明两线段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3.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的高平分底边。 4.平行四边形的对边或对角线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相等。 5.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顶点距离相等。 6.线段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线段两段距离相等。 7.角平分线上任一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8.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平行于第三边的直线分第二边所成的线段相等。 *9.同圆(或等圆)中等弧所对的弦或与圆心等距的两弦或等圆心角、圆周角所对的弦相等。*10.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的切线长相等或圆内垂直于直径的弦被直径分成的两段相等。 11.两前项(或两后项)相等的比例式中的两后项(或两前项)相等。 *12.两圆的内(外)公切线的长相等。 13.等于同一线段的两条线段相等。 证明两个角相等 1.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同一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中,底边上的中线(或高)平分顶角。 4.两条平行线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同角(或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6.同圆(或圆)中,等弦(或弧)所对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

弧对的圆周角。 *7.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9.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外角等于内对角。10.等于同一角的两个角相等 证明两直线平行 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各直线平行。 2.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的两直线平行。 3.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4.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 5.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6.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7.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延长线)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则这条直线平行于第三边。证明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垂直于底边。 2.三角形中一边的中线若等于这边一半,则这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3.在一个三角形中,若有两个角互余,则第三个角是直角。 4.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5.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则必垂直于另一条。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则两直线垂直。 7.利用到一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8.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9.利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的证明

1 平面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及其证明 一、塞瓦定理 1.塞瓦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内一点P ,该点与?ABC 的三个顶点相连所在的三条直线分别交?ABC 三边AB 、BC 、CA 于点D 、E 、F ,且D 、E 、F 三点均不是?ABC 的顶点,则有 1AD BE CF DB EC FA ??=. 证明:运用面积比可得 ADC ADP BDP BDC S S AD DB S S ????==. 根据等比定理有 ADC ADC ADP APC ADP BDP BDC BDC BDP BPC S S S S S S S S S S ??????????-=== -, 所以 APC BPC S AD DB S ??=.同理可得 APB APC S BE EC S ??=, BPC APB S CF FA S ??=. 三式相乘得 1AD BE CF DB EC FA ??=. 注:在运用三角形的面积比时,要把握住两个三角形是“等高”还是“等底”,这样就可以产生出“边之比”. 2.塞瓦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证明 定理:在?ABC 三边AB 、BC 、CA 上各有一点D 、E 、F ,且D 、E 、F 均不是?ABC 的顶点,若 1AD BE CF DB EC FA ??=,那么直线CD 、AE 、BF 三线共点. 证明:设直线AE 与直线BF 交于点P ,直线CP 交AB 于点D /,则据塞瓦定理有 // 1AD BE CF D B EC FA ??=. 因为 1AD BE CF DB EC FA ??=,所以有 A B C D F P A B C D E F P D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及简单应用;原命题、逆命题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内容解析 把勾股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交换,可以得到它的逆命题.本节内容证明了这个逆命题是个真命题.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给出的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前面学过的一些判定方法不同,它通过计算来作判断.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对拓展学生思维,体会利用计算证明几何结论的数学方法有很大的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经历“实验测量-猜想-论证”的定理探究过程后,能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目标(2)能根据原命题写出它的逆命题,并了解原命题为真命题时,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是先作一个合适的直角三角形,再证明有已知条件的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全等等,这种证法学生不容易想到,难以理解,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 你能说出勾股定理吗?并指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忆勾股定理,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其题设和结论,教师引导指出勾股定理是从形的特殊性得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追问1:你能把勾股定理的题设与结论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新的命题, 教师指出其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 追问2:“如果三角形三边长、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能否把它作为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依据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自然合理地引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问题2 实验观察:用一根打上13个等距离结的细绳子,让学生操作,以3个结间距、4个结间距、5个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请学生用角尺量出最大角的度数(900).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适时指导,并介绍这是古埃及人画直角的方法. 追问:你能计算出三边长的关系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 【设计意图】介绍前人经验,启发思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实验操作:(1)画一画,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第三个数的平方,分别以这些数为边长(单位:cm)画三角形: ①2.5,6,6.5;②4,7.5,8.5. (2)量一量: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上述各三角形的最大角的度数. (3)想一想:判断这些三角形的形状,提出猜想.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画三角形,并计算三边的数量关系:,.接着度量三角形最大角的度数,发现最大角为900,并猜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把勾股定理记着命题1,猜想的结论作为命题2.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测量、计算、归纳和猜想的过程,了解几何知识的探索过程.问题3 命题1和命题2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高中数学竞赛平面几何定理证明大全

Gerrald 加油坚持住 Gerrald 加油坚持住 Gerrald 加油坚持住 莫利定理:将任意三角形的各角三等分,则每两个角的相邻三等分线的交点构成 一个正三角形。 設△ABC中的∠B,∠C的两条三等分角线分別交于P, D两个点(图1),按照莫利定理,D是莫莱三角形的一個頂点,当然D就是△BPC的內心,因為BD, CD正好是∠CBP, ∠BCP的角平分线。 莫利三角形的另两个頂点E, F应该分別落在CP和BP上,因此我们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能夠在CP, BP上找到E, F这两个点,使△DEF是个正三角形,再证AE、AF正好是∠BAC的三等分线就行了 为此,先把DP连起來,在CP, BP上分別取两点E, F使∠EDP=∠FDP=30°,于是就得到一个三角形△DEF。为什么它是一个正三角形呢?因为D是△BPC的內心,所以DP是∠BPC的角平分线,即∠DPE=∠DPF,由作图知∠EDP=∠FDP =30°,在△DPE和△DPF中,DP是公共边,而夹此边的两角又是对应相等的,所以△DPE≌△DPF。于是DE=DF,即△DEF是个等腰三角形,它的腰是DE和DF,而它的頂角又是60°,所以它当然是个正三角形。 接下來,我们的目标就是希望能证明△DEF真的是莫利三角形,亦即AE, AF 的确会三等分∠BAC。

如图2所示,在AB, AC上各取一点G,H,使得BG=BD, CH=CD,把G、F、E、H各点依次连起來,根据△BFD≌△BFG,△CED≌△CEH,我们就得到GF =FD=FE=ED=EH。 下面,如果能夠证明G,F,E,H,A五点共圆,則定理的证明就完成了,因为∠GAF,∠FAE,∠EAH这三个圆周角所对的弦GF, FE, EH都等長,因而这三个圆周角也就都相等了。 为了证明G,H,E,F,A共圓,必须证明∠FGE=∠FHE=∠A/3。 看图2,首先我们注意到△GFE是个等腰三角形,∠GFE是它的顶角,如果这个角能求出來,其底角∠FGE也就能求出来了。 △PFE也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是因为△PDF≌△PDE,(PD是公用边,∠DPF=∠DPE,∠PDF=∠PDE=30°),所以PF=PE。等腰三角形△PFE的顶角大小为: ∠FPE=π-2/3(∠ABC+∠ACB)=π-2/3(π-∠BAC)=π/3+2/3∠BAC (1) ∠BFD=∠PDF+∠DPF=π/6+1/2∠FPE=π/6+π/6+1/3∠BAC=π/3+1/3∠BAC (2) ∠GFE=2π-∠EFD-2∠BFD=2π-π/3-2π/3-2∠BAC/3=π-2/3∠BAC (3) 最后得到:∠FGE=∠FEG=1/2(π-∠GFE)=1/3∠BAC...(4)同理可证:∠FHE=∠HFE=1/3∠BAC (5) 至此可知G,H,E,F,A五点共圓。 因GF=FE=EH,所以∠GAF=∠FAE=∠EAH=1/3∠BAC (6) 即AE和AF恰好是∠BAC的三等分线,所以△DEF是莫利三角形。 AB是圆的一条弦,中点记为S,圆心为O,过S作任意两条弦CD、EF,分别交圆于C、D、E、F,连接CF,ED分别交AB于点M、N,求证:MS=N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