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政策透明度_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_徐筱雯

货币政策透明度_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_徐筱雯

货币政策透明度_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_徐筱雯
货币政策透明度_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_徐筱雯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 I EC O NOM I C STUD I E S

2006年 第4期 

No.4 2006 

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徐筱雯 高 艳*

摘 要:由于预期的形成是需要成本的,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预期成本的简单模型,分析可得信息的开发和处理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对货币政策博弈的影响。模型得到两个结论:一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降低通货膨胀率;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越“保守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导致更高的通货膨胀。因此,为了减少由动态不一致所导致的通胀偏差,中央银行越保守,就应该越透明。

关键词:预期成本;货币政策;通胀偏差;透明度

一、引 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预期作为经济结果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宏观经济研究所重视。弗里德曼(1968)和菲尔普斯(Phe lps,1967,1968)把自然失业率理论建立在增加了预期因素的菲利普斯曲线之上。卢卡斯(1972,1973)深入地研究预期的形式。他将分析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设之上,根据这一假设,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决策者则遵循该规则来制定政策。随后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提出的“动态非一致”(ti m e inconsistency)概念为预期的形成增加了一个新视角。“动态非一致性”,是指政策当局在t时刻按最优化原则制定一项t+n时执行的政策,但这项政策在t+n时却不是最优的。巴罗和戈登(Ba rro&Gordon,1983)将这一概念引入货币政策的研究,他们认为,动态非一致性导致初始的政策承诺是不可信的。假定实际低通胀是一个最优选择,当公众形成了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时,中央银行将会面对某种现实的通胀激励(通过制造意外的高通胀以获得产出的额外收益)进行相机抉择;但如果社会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他们确信政策制定者会屈从于这种激励,这样博弈的一开始就会有较高的通胀预期。最终博弈的结果是货币当局的政策造成了高通货膨胀,却并没有得到任何产出上的好处。之后大量有关“动态非一致”所产生的通胀偏差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如人们对中央银行在决策时所面临的约束及激励(incentives);对减少通胀偏差,中央银行应怎样提高自己的声誉、社会如何对中央银行施加某些契约(contrac t)约束、如何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透明性和独立性等等问题。在众多的研究中,暗含着一个假设条件是公众形成预

* 徐筱雯,南京大学商学院、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邮编:210001),E-m ail:xx w2917@126.co m;高艳,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邮编:210046)。对审稿人的评论表示感谢,作者文责自负。

期是无成本的。这在现实中难以成立,G r oss m an 和S tiglitz (1980)首先提出预期的形成是有成本的,他们认为在现实中即使有关中央银行行为的信息可以自由获得,但使用这些信息是需要支付成本的。这一成本会影响到公众对信息的优化使用。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引入预期成本的简单模型,分析可得信息开发和处理信息成本之间的权衡关系对货币政策博弈的影响。假设如果公众支付有关中央银行行为的信息成本,他就可能在观察到货币政策后形成通胀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意外通胀(产出增加)的可能,中央银行为了最小化损失函数会将通货膨胀设定为零。如果公众由于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相对于收益太高而选择不支付,博弈成为在给定公众预期的情况下进行,最终中央银行决定的通胀率水平等于相机抉择的结果。通过模型可以得到两个有益的结论:一是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可以降低通货膨胀,提高透明度可以降低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激励公众支付信息成本来观察货币政策,限制中央银行的相机抉择行为;二是如果中央银行是比较“保守的”,那么,相机抉择的通胀结果会较低,从而导致观察货币政策的成本相对于收益来说太高。公众会选择不支付该成本,则中央银行决定的通胀水平虽然较小,但仍为相机抉择的结果而非零通胀。因此通常认为通胀偏差随着中央银行的反通胀力度而减少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本模型的支持。为了获得低通胀,中央银行可以不必通过保守性而是通过保持公众形成预期的低成本来实现。

二、引入预期成本的一个简单模型

(一)模型构建

总产出由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描述:

y =y n +β(π-πe ) β>0

(1) 其中,πe 是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率,y n 是自然失业率下的均衡产量。该线性函数

表示各期产出和通胀的关系。假设存在一期名义工资合约,该合约在每一期期初根据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制定。如果事实通货膨胀超过预期,实际工资就会下降,企业就会扩大就业。反之,就业就会减少。

假设中央银行不仅关心通货膨胀问题,还关心失业问题,则中央银行的单期损失函数由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决定。

L MT =(1/2)λ(y -y n -κ)2+(1/2)π2

 κ>0(2) 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损失函数最小化,即中央银行想要同时稳定产出和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要稳定在零周围,产出要稳定在y n +κ周围,即比自然失业率下的产出高出常数κ的水平。对此可能的解释一是由于市场的扭曲(如工资刚性、不完全竞争等)使得自然失业率下的产量低于政府认为的理想水平,二是政府受选民的压力不得不寻求产量高于自然率的水平。

假设公众的预期是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假设认为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理性人”对支配经济运作模型有准确的认识,并会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进行预期。但在现实中,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 I ECONOM I C STUDI E S 2006年 第4期No .4 2006

如信息经济学所显示的,信息是生产不可缺少的稀缺要素,且随着市场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所有权、使用权等交换,对特定的、理性的经济主体来说,获得预期所需的信息是要有成本的。“理性人”将比较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如何使用信息。因此公众的损失函数除了包括产出和通货膨胀的稳定外,还要考虑到公众预期形成的信息成本: L PT =(1/2)λ(y -y n -k )2+(1/2)π2+c c ≥o

(3) 其中:c 为预期成本,在货币政策博弈中,本文主要考虑公众获取中央银行行为所需信息的成本。

(二)求解

货币政策的制定是中央银行与公众间的动态博弈,博弈的次序是,首先公众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制定名义工资,然后中央银行在给定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选择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引入公众形成预期的成本,在公众与中央银行的博弈中,支付预期成本的收益是避免中央银行相机行为,实现低通货膨胀。公众将比较这种收益和成本来决定预期的形成。以下通过对两种可能情况的分析来说明在引入公众预期成本后中央银行与公众的博弈过程。

1.公众支付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

公众通过支付一定的信息成本c 购买、收集及处理有关中央银行行为的各种资料形成预期,在确定工资前观察到π。

则πe =π,代入(1)式得:

y =y n

(4) 把(4)代入(2)得均衡的π为:

πe =π=0

(5) 则L MT =(1/2)λκ2,L PT =(1/2)λκ2+c (6) 2.公众不支付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

公众在设定工资前不能观察到π,则为中央银行在给定通胀预期πe 下确定n 以使

损失函数最小化。

把(1)代入(2)式,求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π:

π=λβ2πe +λβκ1+λβ2(7) 在理性假设下,πe =E [π],则

πe =λβ2πe +λβκ1+λβ2,经整理得: πe =λβκ(8)

把(7)代入(6)得均衡π为: π=λβκ(9)

把(9)代入(1),(2),(3)可得: y t =y n ,L MT =L PT =(1/2)(λβκ)2+(1/2)λκ

2(10) 徐筱雯、高 艳: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从以上可知,公众如果支付了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发动意外的通货膨胀获得收益,中央银行的最优策略是零通货膨胀率,公众的损失为(1/2)λκ2

+c ;反之,中央银行的最优策略是相机抉择,发动意外的通货膨胀π=λβκ,此时公众的损

失等于(1/2)(λβκ)2+(1/2)λκ2。通过对两种情况下公众不同损失的比较可知,公众

是否支付观测中央银行行为的信息成本来形成预期取决于C 与(1/2)(λβκ)2的大小,即实现零通胀的条件就是c <(1/2)(λβκ)2,由此可以延伸进一步的思考。三、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通胀偏差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央银行一直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机构,一般不明确宣布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向公众详细说明所采取政策的原因与目的等等。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纷纷放弃了神秘转向致力于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性。主要的原因是人们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增强是货币政策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是指货币政策的公开程度,涉及向公众明确宣布政策目标、披露决策过程及有关信息数量和信息准确的程度,它往往与信息对称有关。具体地,可以划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上的透明度。狭义透明度是将透明度基本视同为中央银行向公众披露信息的数量和准确度(谢平,2005)。例如,G eraats (2002)认为,“透明度一种有益的定义是指存在着信息对称,因此,缺乏透明度或者说模糊(a mb i g uity ),就指信息不对称。这意味着模糊产生不确定性。”这包涵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证数据的可公开获取状况必须达到透明度,以便公众能提取充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关注中央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如果公众可得信息在量上保证了充分,但中央银行在信息披露上不及时、不精确,所发送的信号模糊,甚至有意散布误导性信息等,这不仅不能提高透明度,反而会增加不确定性,这样只会让公众更加迷惑。广义的透明度,代表性的观点是W i n kler (2002)提出的,他认为,央行披露较多的信息并不意味着公众就能较好地理解其政策意图,透明度是指有效的沟通,而不仅仅是指宣布政策目标和操作方面的要求。他指出,透明的含义应包括公开、清晰、诚实和共同理解。这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信息的公布,二是公众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1.货币政策透明度越大,通货膨胀越低

从以上对透明度含义的分析来看,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透明度都关注于信息对称问题,透明度的提高可以有效解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在货币政策制定中,公众与中央银行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对于政策目标、决策、实施过程等中央银行行为的信息的把握,公众相对而言属于弱势,是委托方,而中央银行是代理方。结合模型给出的结论看,由于实现零通胀的条件是c <(1/2)(λβκ)2

,而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有效地传递信息,能降低公众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c ,所以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越大,通货膨胀越低。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 I ECONOM I C STUDI E S 2006年 第4期No .4 2006

2.货币政策透明度与保守型的中央银行

对于由“动态非一致”所导致通胀偏差的解决的一种方法是直接针对中央银行的偏好。这类文献和大批实证研究有较紧密的联系。这些实证研究发现,至少就工业化国家来说,平均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相对于政治当局的独立程度呈负相关。如果中央银行具有独立性,我们就可以考虑中央银行的偏好可能不同于当选政府的偏好。罗戈夫(Rogoff ,1985b )是明确研究中央银行最优偏好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保守中央银行管理方法,即政府应该任命一个比社会整体赋予通货膨胀目标更多相对权重的人当中央银行行长。具体来说,在(2)式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中,产出稳定权重为λ,而通货膨胀的相对权重为1。如果使通货膨胀的相对权重为1+δ,该中央银行行长的特征就比社会整体更保守,这一现象称为“权重保守主义”,则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为: L MT =(1/2)λ(y -y n -κ)2+(1/2)(1+δ)π

2(11) 公众的损失函数仍为(3)式,公众支付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的情况如前: πe =π=0,L MT =(1/2)λκ2,L PT =(1/2)λκ2+c 。

但在公众不支付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时,均衡的通货膨胀率则为:

π=λβκ1+δ

(12) L MT =12(λβκ)21+δ+12

λκ2 L PT =12(λβκ1+δ)2+12

λκ2(13) 把(12)与(8)相比较,发现保守的中央银行往往拥有较低的通胀激励。但一旦考虑了形成预期的信息成本,一个有趣的结论出现了,通常认为通胀偏差随着中央银行的反通胀力度而减少的结论并没有得到本模型的支持。原因是一个独立(保守)的中央银行往往拥有较低的通胀激励,即均衡的π比较小。在保守型中央银行下,实现零通

胀的条件是c <12(λβκ1+δ)2。比较保守型和非保守型中央银行实现零通胀的条件可知,由于12(λβκ1+δ)2<12

(λβκ)2,在C 一定时,保守型中央银行实现零通胀的可能性降低,则通胀偏差为π=λβκ/(1+δ)非0。而此时要实现零通胀,唯一方法就是尽量降低监

督成本c ,使得在π=λβκ1+δ比较小时,实现零通胀的条件c <12(λβκ1+δ

)2仍能成立。因此,“依赖型”中央银行往往会激励公众支付信息成本形成预期,监督中央银行,获得零通胀,否则就会有高通胀;而“保守型”中央银行则会导致正的(尽管较小)通胀率的结果,除非增强透明性,所以“保守型”的中央银行应增强透明度。

从民主政治的角度也能解释为什么“保守型”的中央银行须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当政府将货币政策委托给独立、保守的中央银行,一是可以让专业人士专门负责货币政策;二是避免了由政客直接拥有政策决定权而导致相机行事,如政治周期对货币政策的 徐筱雯、高 艳: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影响。这有利于解决相机政策下的通胀偏差。然而,作为一种制度选择,它也会导致民主责任的丧失,将权力移交给非民选官员,而这些官员自身也面临激励,从而使他们实施的政策服务于狭隘的私人目标而不是大众利益。例如,中央银行独立后,一方面,由于现实中货币政策是由一些具有自身目的的个人或集团制定的,他们往往具有私人目标,如声望或物质方面的利益,此时中央银行官僚会为自身利益而积极开展寻租活动,那他们的行为就决定于那些能影响他们收入、声望和工作条件的因素,而无视其他的经济政策目标,如低失业目标。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还可能会使用隐秘方式来掩藏错误、愚蠢或者无能,而且,更危险的是,隐秘性本身成为目的,政策制定者会借口政策有效性来遮盖隐秘性(G oodfriend ,1986)。对于以上两方面的问题,Friedm an 精辟地指出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变量应该是:逃避责任;在公众中享有声望。

因此随着世界中央银行独立性趋势的加强,如何有效地增强“保守型”中央银行的责任性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提高政策的透明度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一方面透明度可以提高公众对官僚是否忠于社会的观察力,抑制中央银行的道德风险。由于现实中政策会受未预期事件的影响,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结果,因此,如果政策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不公开,就会为道德风险创造条件。解决道德风险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使代理人的行为可观察,而借助于信息披露这样的行政程序可以实现官僚机构的运作透明化。正如Stig litz (1998)所说,透明度可以让公众断定政府机构所公布的政策,是基于专家分析而不是未被察觉的某个院外集团施加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透明度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声誉博取能力。通过对货币政策有效地披露,能增强中央银行的策略和操作程序的可见性,提供了公众直接监测货币政策的机会,这会引起社会对货币政策的公共兴趣或理解,此时私人预期和中央银行声誉对中央银行的行为都变得更加敏感。这样,中央银行要放弃执行一项已发出声明的政策成本将增大,因而其背信的激励减少,而遵守承诺,则会大大提高其声誉,并能良性的引导公众预期。其实这里根本的原因与模型揭示的一样,是由于透明度降低了公众获取有关中央银行行为信息的成本导致公众对货币政策关注兴趣提高。

四、小 结

从理论上看,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对减少通胀偏差,提高货币政策效果是必要的。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国家都普遍强调货币政策透明度这一特质。他们的实证显示,中央银行使公众相信它对既定政策的承诺,主要取决于透明度而不是依赖保证中央银行官员绝对独立于政治干预。因此,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成为世界中央银行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也在努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从1996年开始,人民银行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并公布每年货币供应增长率的控制目标。从1998年1季度开始,形成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部门与国民经济有关 南 开 经 济 研 究

NANKA I ECONOM I C STUDI E S 2006年 第4期No .4 2006

综合部门和商业银行每月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制度,建立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以及有关经济综合部门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人民银行从2001年1季度开始按季度向社会公布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方向、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市场运行情况以及对经济、金融前景的预测。从2002年开始,就新拟订的货币信贷政策,在正式出台前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此外,人民银行还建立了网站,网站包括任行简介、行领导讲话、新闻、金融法规、报告与统计数据等栏目,可供公众及时了解人民银行的动态。

虽然,我国在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上付出了种种努力,但对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原则宣言》的要求,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国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方法、时间与形式,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目前由于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不具备完全的决策职能,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次发布的新闻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语言,让人很难从中得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尽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对外公布了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货币政策相关问题分析报告,但是对于公众在形成预期时最需要的对将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预测分析报告却较少对外公布。此外,货币金融数据编制与公布在数据的覆盖范围、频率、时效、质量、真实性以及公众对数据的可获得性等方面做得还不够,还需要向更高质量、更快频率和更高的时效努力。最后,与国际惯例相比较,我国货币政策决策环节过多、时期过长,这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及时、有效传导。

参考文献

[1] [美]本杰明 M 弗里德曼,[英]弗兰克 H 哈恩.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卷).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2.

[2] 陈利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透明与模糊.世界经济,2004,(2).

[3] [美]卡尔 瓦什.货币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 穆良平,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制度兴趣的背景分析.金融研究,2004,(5).

[5] 魏永芬.关于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的研究.金融研究,2004,(10).

[6] 谢平,程均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础理论分析.金融研究,2005,(2).

[7] Barro ,R ,J .and G ordon ,D.B .Ru l es ,D iscre tion and R eputati on in a M ode l o fM one t a ry P olicy .Journal

o f monetary Econom ics ,1983,(42):101—122.

[8] G e raa ts ,Pe traM.Centra l Bank T ransparency .U ni ve rsit y o f Camb ri dg e ,2002.

[9] G oodfriend .M onetary M y stique :Se crecy and Central Banki ng .Journal ofM onetary Econom ics ,1986.

[10] G ro ss m an ,S .J .and Sti g litz J .E .O n the I m possi bilit y o f Infor m a tiona ll y E fficientM arke ts .Am erican

Econom ics Rev i ew ,1980,(70):393—408.

[11] Kyd l and ,F inn and Ed w ard P resco t.t Ru l e s R athe r than D iscre tion :t he Inconsist ency of O pti m al

P l ans .Jou rna l of Po litical Econo m y ,1977,vo.l 85(3):473—91.

[12] Lucas ,R ober t E .Expec t a tion and t he N eu tralit y ofM oney .Journal o f Econom ic Theory ,1972.(4).

[13] Rogo ff ,K.The O pti m a l Co mm it ment t o an Inter m ediate M one t a ry T arge.t Q ua rt e rl y Jou rna l o f Eco -

no m ics ,M ay 1985a ,18(3-4):199—217. 徐筱雯、高 艳: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胀偏差与预期成本

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研究论文

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建立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并利用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数据进行检验,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在基准利率调整和准备金率改变等重大政策决策上,货币当局更倾向于采用模糊的政策操作方式,由此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并最终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政策操作经验,进一步有选择地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并借以最终建立一个简单透明、效率更高的政策调控框架。 关键字: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中央银行 一、我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证检验 (一)基于制度设定的透明度量化。通过考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关制度设定来研究其透明度状况,需要对应制度设定的不同方面对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细分。在与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关的制度设定上,Eijffinger和Geraats(2002)的研究区分了行政、经济、程序、政策及操作等五个方面,但这五类透明度实际上存膨胀反应函数,强调了中央银行的政策决定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即货币政策的政策透明度。方程(4)表示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所遵循的一种工具规则,它根据实际经济结构及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而确定,即为货币政策的操作透明度,其中e表示导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利率的金融冲击。 此处借鉴Eijffinger和Geraats的设计思路,对上述每一个方面的透明度都设计若干个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回答及相应赋值来编纂衡量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量化指数。因此可以看出,这种透明度指数设计的基础为中央银行的制度设定和实际政策行为表现,即通过考察各国中央银行的实际制度设定及其实践中的政策操作方式,得到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衡量值。在此衡量标准下,中央银行对所设计问题的回答得分越高,则表明其透明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此对中国、美国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量化分析(见表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国人民银行与美国、欧洲中央银行的透明度相差较大,尤其在向市场主体公告政策信息和政策操作的相关细节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实践中反映为,我国中央银行在每次货币政策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都使用比较原则的语言,公众难以从中得出正确的理解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范文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 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1.认识时滞。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2.决策时滞。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1.操作时滞。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中央银行一旦调整政策工具的操作方向或力度,需通过操作变量的反应,传导到中介变量。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政策工具,都要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动来影响中介变量而产生效果。而政策是否能够生效,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中央银行政策的态度、对政策工具的反应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对央行政策的敏感程度。2.市场时滞。这是指从中介变量发生反应到其对目标变量产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货币政策要通过利息率的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或者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经由消费的收入弹性产生效应。不仅企业部门对利率的变动、私人部门对货币收入的变动作出反应有一个滞后过程,而且投资或消费的实现也有一个滞后过程。各种政策工具对中介变量的作用力度大小不等,社会经济过程对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措施的反应也是具有弹性的。因此,中介变量的变动是否最终能够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还取决于调控对象的反应程度。 外部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操作力度和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对政策工具的弹性大小。外部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周转(或实现交换)次数。商品实现交换后,一般会退出流通,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而货币作为实现商品交换的媒介手段,是处在流通中不断地为实现商品交换服务。在一定时间内,多种商品交换活动不断继起,同一单位货币就可以为多次商品交换服务,从而实现多次周转。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和心理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货币收入水平和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当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时,消费结构中用于高档消费品的部分会增加。在积储过程未实现购买力,居民持币率就呈上升趋势。这就会促成货币流通速度的减慢。

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理论方法与实证检验

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理论方法与实证检验摘要:文章通过建立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并利用我国金融市场 的利率数据进行检验,认为我国中央银行在基准利率调整和准备金率改变等重大政策决策上,货币当局更倾向于采用模糊的政策操作方式,由此可能会导致市场预期的混乱,并最终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政策操作经验,进一步有选择地增加货币政策操作的透明度,并借以最终建立一个简单透明、效率更高的政策调控框架。 关键字:货币政策;透明度指数;中央银行 一、我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实证检验 (一)基于制度设定的透明度量化。通过考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相关制度设定来研究其透明度状况,需要对应制度设定的不同方面对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细分。在与货币政策透明度相关的制度设定上,Eijffinger和Geraats(xx)的研究区分了行政、经济、程序、政策及操作等五个方面,但这五类透明度实际上存 此处借鉴Eijffinger和Geraats的设计思路,对上述每一个方面的透明度都设计若干个问题,并根据对问题的回答及相应赋值来编纂衡量货币政策透明度的量化指数。因此可以看出,这种透明度指数设

计的基础为中央银行的制度设定和实际政策行为表现,即通过考察各国中央银行的实际制度设定及其实践中的政策操作方式,得到其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衡量值。在此衡量标准下,中央银行对所设计问题的回答得分越高,则表明其透明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此 __、美国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透明度进行量化分析(见表1)。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此衡量标准下,我国人民银行与美国、欧洲中央银行的透明度相差较大,尤其在向市场主体公告政策信息和政策操作的相关细节等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在实践中反映为,我国中央银行在每次货币政策会议之后的新闻发布都使用比较原则的语言,公众难以从中得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不仅如此,货币政策委员会每次会议时间也并不固定,也未提前告知市场主体和征求公众意见,而且会议上各位委员的发言没有给予公开,这样不利于公众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走向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穆良平、程均丽,xx)。 注:目标透明度中的目标特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另外,对上述12个问题的回答,得分上限为12分,下限为0分。 (二)基于实际政策操作的透明度检验。基于实际政策操作的透明度检验,将视角从货币政策相关制度设定转移至政策当局和市场主体的真实行为,即主要通过考察中央银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行为

货币政策刺激需求的局限性_1

货币政策刺激需求的局限性 [摘要]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及其调控,我们发现:在1993年开始的以抑制经济过热和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在缺乏财政政策有效配合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起到了主导作用且政策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以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长期的社会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相对旺盛转向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的相对过剩。这种转变在货币层面上表现为周期性通货膨胀转向持续性通货紧缩趋势。由此也带来了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增发国债、增加离退休及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等的配合下,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自1996年起先后七次调低存贷款利率;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实行的贷款规模

限额控制;1998年3月大幅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将消费信贷业务放宽到所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种类放宽到所有大件消费品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投资、消费、进出口的信贷指导意见……。然而,近几年的经济运行状况表明,货币政策在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为什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抑制社会需求时政策效应非常显著,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时却效果欠佳呢?笔者认为其内在原因在于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当前宏观调控中存在的问题相当程度上正是这些局限性的必然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货币政策是狭义的,即指中央银行为达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供给、影响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一、从货币结构看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建立在扩张货币供给总量和提高货币流动性的基础之上的。而一般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实现的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是仅就广义货币而言的,在消费及投资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和居民会减少现金及活期存款持有量而更多地以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外币存款等广义货币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在货币总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货币流动性的减弱,如1994年底M1占M2的比率为43.8%,1999年则降为35%,致使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大打折扣。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1997年以来扩张性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拉动作用效微力乏的原因了。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3 徐亚平 内容提要:本文着重探讨货币政策透明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说 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能够兴起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在标准的“时间不一致性”理论里面,货币政策是否透明对货币政策的效应 是没有影响的,因为在这类理论里面,经济主体能够使用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形成与经济系 统相一致的、无偏的估计。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假设的基本前提在实践中并不完全成 立。当考虑到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结果和经济运行过程的不完全认知时,货币政策透明 性对于促进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 性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不完全认知 公众预期 预期引导 货币政策透明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引 言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央银行是一个带有几许神秘色彩的机构,一般并不明确宣布货币政策的目标,也不向公众详细说明所采取政策的原因与目的等等。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致力于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选择。那么为什么要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在理论探讨上,大量文献主要是从透明性与中央银行责任制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货币政策透明制度的兴起(Cukierman,2000;Faust and Svenss on,2001;E ijffinger and Macro,2002)。但Thornton(2002)强调指出,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能否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果透明性仅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性而不利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那么这样的透明性也不会为人所接受。Charles Freedman(2002)也强调,在促使中央银行不断增加货币政策透明度的背后有两个关键性因素,一个是货币政策透明性与责任性、可靠性之间的关系,一个则是货币政策透明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按照Lucas的理性预期理论,要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似乎应是降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以形成意料之外的政策变动,或造成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如何解释理性预期理论与货币政策透明制度之间的不一致?本文认为,理性预期理论的基本前提之一是经济主体对经济运行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够形成与经济系统相一致的、无偏的估计。但这种假设在实践中并不完全成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对经济运行结果的不完全认知。自上个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以后,大量文献都研究或论证了理性预期模型的多重均衡(multiple equilibria),即理性预期解的非唯一性问题(Black,1974;T aylor,1977;Boldrin and W oodford,1990等)。因此,即使理性预期模型存在均衡解,也存在多种收敛路径和结果的可能性。第二,对经济运行过程的不完全认知。有限信息与信息成本决定了人们对于“真实经济模型”(T rue m odel)———即实际经济运行过程———只有模糊的认识。因此,正如Orphanides(2003)等所指出的,本质上,人们也都好比是计量经济学家,他们通 3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230039,电子信箱:h fblackcat@https://www.doczj.com/doc/c32695639.html,。作者十分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建议。

第三讲-外汇与汇率习题

第三讲外汇与汇率 一、单项选择题 1、汇率亦可称为()。 A 汇价 B 货币平价 C 黄金平价 D 铸币平价 2、人民币汇率采用的标价方法是()。 A 美元标价法 B 直接标价法 C 间接标价法 D 英镑标价法 3、直接标价法是以()为基准货币的标价法。 A 本币 B 外币 C 美元 D 英镑 4、间接标价法是以()为基准货币的标价法。 A 本币 B 外币 C 美元 D 英镑 5、国际外汇市场上采用间接标价的货币有()。 A 美元 B 日元 C 瑞士法郎 D 澳大利亚元 6、国际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是()。 A 购买力平价 B 利息平价 C 铸币平价 D 换汇成本 7、银行买卖外汇支付凭证时标出的汇率称为() A 现钞价 B 现汇价 C 中间价 D 官方汇率 8、中央银行参与外汇交易的主要动机是()。 A 投机 B 对外支付需要 C 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D 调控市场汇率 9、外汇市场最原始的传统业务是()。 A 即期交易 B 远期交易 C 期货交易 D 期权交易 10、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汇率安排是()。 A 浮动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联合浮动制 D 管理浮动制 11、基本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之间的汇率。 A 美元 B 欧元 C 日元 D 关键外币 12、黄金输送点是() A 输送黄金的地点 B 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 C 黄金市场 D 黄金价格 13、布雷顿森林体系是()。 A 自由浮动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管理浮动汇率制 D 以上都不对 14、经济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发达国家往往选择()的汇率制。 A 固定汇率 B弹性较大的浮动汇率 C 弹性较小的浮动汇率 D 以上都不对 15、影响汇率变动的长期因素是()。 A 国际收支 B经济增长 C 货币政策 D预期因素 16、本币贬值在通常情况下会使() A 贸易条件恶化 B贸易条件改善 C贸易条件不变 D贸易条件波动 17、外汇成交后,在未来约定的某一天进行交割所采用的汇率是()。 A 浮动汇率 B 远期汇率 C 市场汇率 D 买入汇率 二、多项选择题 1、按外汇交割的时限分,汇率可分为()。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货币政策的声誉、透明度与有效性—一个动态博弈的分析视角(一)

货币政策的声誉、透明度与有效性—一个动态博弈的分析视角(一) 一、问题的提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实施的有效性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领域。根据理性预期学派理论的基本主张,即要想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取的选择就是降低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制造中央银行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会比公众掌握更多的信息,就可以利用信息优势制造公众预期之外的政策,如意外的通货膨胀来获取短期额外收益而达到政策的目标。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在货币政策的实施上,都在致力于把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正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制度选择(徐亚平,2006)。那么如何解释理性预期理论与货币政策透明性的不一致,这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借用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一声誉模型,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的透明性,是中央银行良好政策声誉的必要前提,而良好的声誉又能够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同时,声誉进而获得公众政治上的支持是中央银行保持政策一致性的重要激励机制。同时,本文将利用模型的一些结论,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进行分析。 二、基本模型的解释说明 随着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其中一个开创性的研究就是将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理论引入到货币政策研究中来,建立了著名的货币政策声誉模型(Barro与Gordon,1983),为这方面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Barro和Gordon(1983)、Barro(1986)、Vickers(1986)在Kreps(Kreps,等,1982)等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重复博弈模型解释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效应,构建了货币政策声誉模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本质上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看成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博弈。下面具体描述这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 对于公众来说,总是希望政府能够遵守承诺,保持货币政策的一致性,这样,就能保证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一致,避免因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对于政府来说,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来获得额外收益,违背承诺,但另一方面,政府为了保证政权的稳定性,取得公众政治上的支持,保持良好的政策声誉,必须信守承诺,政府必须权衡得失。 Barro等人就针对政府多重目标性引入了对政府偏好的讨论,假定可以将中央银行分为两类,一类选择合作策略,是强硬的政策执行者,相对于失业率更关心通货膨胀率,不能忍受过高的通货膨胀;而另一类正好相反,更关心的是产出和失业率,是温和的政策执行者,能够忍受一定的通货膨胀。在此仅考虑公众与中央银行之间有限次重复博弈,假定中央银行的任期是有限的。 首先,在博弈开始时,自然(Nature)随机地选择一个具体类型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宣布一项就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最优的货币政策,并订立政策目标。 然后,公众并不清楚自然的选择,不能确定中央银行的偏好,只有关于中央银行两种类型的概率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期:如果强硬政府所占的比重越高,先验的通货膨胀预期就越低。若中央银行信守承诺,那么他推行的政策就在预期之下,会引起经济衰退;若中央银行不信守承诺,他会比预期的更为扩张,刺激产出增长。 接着,在中央银行任期开始的一段时期内,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中央银行为了树立起严格遵守承诺的声誉都会选择零通货膨胀率。随着中央银行信守承诺的时间越来越长,公众会不断提高对于中央银行是强硬的概率的预期,同时也不断降低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这样使得中央银行制造意外的通货膨胀所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大。在这一阶段,温和的中央银行可以随机地选择自己的策略。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一)货币供应 1. 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传统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现代的意义上,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某一时点上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和执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总和。从统计上看,货币供应量包括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现金具有绝对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的流动性较低。 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 2.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体:传统和现代货币理论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有的认为是内生变量。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货币供应量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也取决于作为货币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出来。因为,第一,现代的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个别国家由财政部发行)。第二,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第三,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受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 1. 基础货币的定义 指流通中的现金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货币性负债总额。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应的是,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 对外资产净额+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金融资产净额。 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减带动基础货币量增减: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则取决于各项资产增减变动相互抵消后的净值。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因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变动制约着银行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中央银行可以借创造基础货币的多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商

《西方经济学(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题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搞清二者的基本内容、政策工具及相互关系,明确两者的基本目标,协调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理清财政理论与政策和货币理论与政策的基本内容; 2.完整准确阐述两个基本理论; 3.分析比较时包括相同与区别 时间安排:学习第十二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教学内容后实施。 分值:满分20分。 解题思路: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货币乘数和财政乘数 4.调控力度分析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模式和内容(包括协调模式、双紧搭配、双松搭配、一松一紧搭配) 答:财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以便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的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稳定,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税收和公债等;财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这些财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社会总需

求乃至国民收入的调节作用,不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增减,它们还会通过乘数发挥更大的作用。财政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转移支付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这些乘数反映了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化量的最初政府购买支出变动量、转移支付变动量、税收变动量和政府收支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动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这些变量的变动量之间的比例。通俗地讲,这些变量的变动在连锁反映下,将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反映为财政政策效应,取决于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由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小,调控力度就小;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大,调控力度就大。影响政策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即: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IS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从而挤出效应小,政策效应就大;LM曲线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从而挤出效应大,政策效应就小。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的总和。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般是指经济发展的目标。如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代表中央政府通过银行体系实施。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