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潘比较政治理论笔记(研究生-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潘比较政治理论笔记(研究生-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潘比较政治理论笔记(研究生-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2017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课件讲义潘比较政治理论笔记(研究生-新祥旭考研辅导班)

比较政治学理论

一、Comparative Politics在政治学中的地位和概念

政治学:政治哲学:二战前是政治学的全部。法学者加哲学者几乎就构成了政治系的全部,叫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或者Government Department。二战后,几乎都改成

了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只有Harvard和Cornell还没变。政治哲学

往往被我们称为原因了,从价值观上来解释,需要有人研究。

政治学方法论:二战后取代政治哲学占主导地位

比较政治学:二战后成了政治学的核心学科。从教员比例上可以看出来。凡用比较的方法

研究政治学问题,就可以称之为比较政治。因此,政治学系里大多数人作比较

政治,政治学研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几乎是全部,方法论也服务于

它,教你怎么比较。

行政管理:是一门艺术(组织理论),给一堆case,每个学校都积累了大量案例。理论上

很简单,容易掌握,但难实践。

国际政治:国政的知识储备主要是国关理论。这点理论虽然不多,但恰恰是其他5部分里

没有的。还有一点国际经济知识(是一个杂烩)、军事战略(国际政治从根本

上是权力政治,其中最根本的是军队,不懂军事战略就无从谈国际政治)、外

国政治(在理解国际行为时也离不开比较政治,一半以上的研究时由比较政治

来承担的)。

本国政治:理解、支持本国政治是基本需要,在任何国家都是政治学的核心。

科学:加以证明

神学:不需要证明

在科学与神学中间的广阔地带,存在着哲学、法律、历史等人文学科,不是科学。比如历史,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事实,逃不出意识形态。人文的东西,比科学还重要,它告诉你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什么是价值观念判断。但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些总是要分裂出来,往科学上靠。因为社会科学的成就和声望,很多历史、法律界的学者出来研究比较历史、比较法学,逃脱了价值判断,不得不承认它们是社会科学。

二、基础概念

1.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合。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

个人主义在前还是集体主义在前?没有任何个体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此集体主义在前。

在这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关系。这是我们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彼此不同的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课堂)行为惊人地相似?

因为,在社会关系里,最核心的是power。摆脱权力束缚本身就需要相当大的权力。在权力结构中,最严谨的是西方,如德国人对红灯的态度。观念背后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背后是权力。权力左右社会关系,构成连接社会的根本纽带。权力连接社会是天然的,永恒的。

权力是社会的基础。但政治学并不研究所有的权力,只研究最根本的权力。政治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基本的权力——政府的权力,支配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第一线曙光是政府的出现。无政府状态要么加入弱者联盟,要么bandwagon。

权力:软权力(思想、魅力等),硬权力(暴力,金钱等)。在无政府状态中硬权力强于软权力。

2.政府:垄断了一切合法合理暴力手段、管理社会的机构。

3.政治:与政府管理社会直接相关的各种权力。

野蛮状态下没有政府,但文明社会中,政府出现后,对人民最大的威胁恰恰又是政府。研究如何限制政府的权力,禁止政府滥用公权,同时又要使政府为人民服务,是一个艰难的任务。研究政府的权力是政治学的根本,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中相当重要。

结论之一:政治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核心。例如:古埃及文明的核心是法老制度;古希腊文明的核心是直接民主制;古罗马文明的核心是贵族领导的法制;美利坚文明的核心是自由民主制;中华文明的核心是科举制(官员考绩制/公务员制度)。

政治文明是无止境的,改善政府的文明是使命。通过比较来实证地判断,这就是比较政治学。

4.资本

帕特南:社会资本,指的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个人自由的表现。今天中国说的自由和西方的自由概念不同:中国的自由是小农基因,加一点道家无为,包裹在西方观念、词汇的外衣之下;西方的自由自古至今都包含着公共的概念,即得到公众尊重,能够为公众服务。因此,西方能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没有社会资本就无资本,也无民主。

三、课程内容

1、“范式”Thomas K.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1962

1)Kuhn此书研究的是科学探索所涉及的认识论问题。科学探索的基础是范式。

Paradigm (范式):是一个结构,它至少包括两个基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假定(assumption),它体现了对该领域的基本认识。如时间、空间等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2)范式不同于理论,比理论大,同一范式中可以包含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理论。

3)一个范式的生命力有限。当人们的观察手段和思维能力进步以后,人们会观察到既有范式无法包含的现象,由此开始新范式的产生和科学的进步。三个阶段:

a)不愿意否认既有范式,把新现象解释为变种,把原有范式不能解释的东西归为例外。

b)当老范式不能解释的例外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学科的困难时,该学科逐渐丧失吸引力并产生消失的危机。

c)学科若要重获新生就必须改变范式,进行重新定义,建立新的理论。前提:新范式既能解释以往范式能解释的现实,又能解释旧范式不能解释的事实。

从科学发展史来看,Kuhn认为科学界最大的范式可能是牛顿的,牛顿前的物理学称为前范式阶段(pre-paradigm),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范式的变迁。他认为社会科学界不存在paradigm,处于前范式阶段。Kuhn的这种说法有很大争议,自然科学界不认可Kuhn的范式一说,社会科学界相反却很认同。

4)本课试图用范式作为工具来组织材料,社会变迁怎样和政治变迁连在一起。

Assumption无所谓正确还是错误,关键是有用(utility)。

5)范式是主观的:一旦它拥有explanatory power,就会被接受。但是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某一范式可能不再具有解释力,于是范式变迁就发生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A 对原有范式的变异;B旧有力量强大,范式不变;C原有学科的被推翻或是被新的范式取代。

是科学的,就不可能是真理。理论本身是主观的,而真理则是事实。

2、“理论”Theory:关于至少两个变量(variables)之间因果关系的解释。

理论包含于范式中。

知识是用理论来积累的,而不是对事实的描述和信息的堆砌。

3、三个层次的范式

政治经济、政治社会、政治文化

四、关于政治变迁

(一)古典范式classic paradigm

18-19世纪之交兴起了一个可以称为classic paradigm的东西,内容上分为两大类: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讲课的两大线索(次线索:政治文化学)

物质短缺——为了克服自然界的障碍——科学创造发明。

研究17、18世纪社会变迁的基本范式(社会科学界一个通用的范式):变迁的三段论或四段论

分工

division of labor;社会分层social configuration)————→

解释:不同社会阶段(科技发展所致)实际上就是分工不同,分工不同导致社会结构不同,社会结果不同说白了就是阶级结构不同,直接导致了社会意识的不同。例如:工厂的出现如何导致一个村庄的权威结构变迁;农业文明、畜牧文明对自然理解不同,导致社会阶级结构和意识的不同,如对年龄的不同态度。

这个范式下容纳了不同的理论,以下一一介绍:

(1)政治经济学:

●Adam Smith(1723-1790)“Wealth of Nations”《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8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转型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的历史性理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是结果变量。

核心概念:“invisible hand in market”,以此来解释市场经济的运作。Smith运用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从经济手段谈论社会,是一流的经济学家。

Smith提出了社会转型,开创了政治经济学(PE)的先河。

在不同的social context中重提原有的概念。

唯物史观是Adam Smith提出来的,往上追溯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经济学》里表现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有重要著作都是按历史唯物主义写。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东西。

他的苏格兰同乡William Roberson在Adam Smith之前便指出欲研究某一人群应首先研究他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初见端倪。

对Smith而言,最关键的是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程度,尤其是所有权,并以此出发划分社会阶段:

1 狩猎采集阶段hunting-gathering

2 畜牧业社会pastoral

3 农业社会agricultural

4 商业社会commercial

(斯密当时还看不到工业阶段)

财富本身是权力,因而所有权是重要的。政治意味着有形的组织机构及其体现的权力,不同社会阶段,能够控制国家权力的人是不同的,导致不同的结果。Smith描绘的是一幅历史唯物主义的图画,他的因果关系是:

1)在狩猎采集阶段,没有社会分工,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财富集中,没有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 of power),因此就没有制度,没有成规制的政府,没有压迫性的国家,只有一种原始的政府形式。

2)在游牧&农业社会,有复杂的分工和相当程度的财产集中,于是带来权力集中,因此产生强有力、压迫性(strong coercive)的政府。

权力集中的两个原因:

①分工要求合作,在生产者之间需要good coordinating,由权力集中来组织,这需要政府;

②怕穷人忌妒富人,需要政府保护富人。

3)在商业社会,有高度的分工,结果是国家的作用越来越小(less role of state),压迫性最少。

国家作用下降的理由:

①因为市场的兴起,invisible hand逐渐取代政府功能;

②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依赖(interdependence)加深。

怎么相互依赖?在农业社会,lord(拥有土地)和service之间相互依赖。在商业社会,权力由土地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企业家手中,从少数人转移到多数人手里,人人都可以使是企业家。结果是财产再社会中的分配趋向平均化,就不存在jealousy问题,也就不需要coercive的政府。

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在同一个范式下的完全不同的理论。

进而有了发展的概念。rude——civilized;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是progress的源泉。

Progress / Development :

物质短缺的下降,government coersion政府压制下降

社会结构复杂性上升,社会和平上升

(孔多塞的社会进步思想)

Adam Smith 强调稳步的发展,并且需要一个firm government。

其理论的动机和行为理论基础。

Mobility: assumption: rational man ——selfish interest

Motivation: self-love and desire of to be proved by others

Fellow feelings(同胞之情):人在追求自我利益时受到一种天然道德的约束,尽量不去伤害他人,这是造物主种在人的心灵之中的。

并不是每个国家都会走向commercial society,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不是每个民族都有fellow feeling。原因是由于资源短缺,或是居民的自我控制能力差。

●K.Marx(1818-1883)

其理论与Adam Smith处于同一范式当中,但相互对立。其理论的起点也是从生产技术开始的,物质生产方式(mold of production)决定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社会分工、财产所有制、交换方式(modes of exchange)三者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区分。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生产方式是历史进步的原动力/火车头。

他承认社会科学的基本范式,政治受制于经济基础,经济是原因,政治是super structure,是dependent variable结果变量。和Smith一样,Marx也把国家当作政治机构,认为power权力体现在对财产的占有,经济生活塑造人们的意识形态。

《共产党宣言》:新技术—→新的社会结构,新技术—→新的所有制,新技术—→新的政治意识。

他定义了一些历史的threshold来划分历史发展阶段。《资本论》的划分与亚当斯密相似:Agricultural, commercial & industrial(研究了一个Adam Smith没有看到的阶段)。

Marx最不重视、甚至蔑视的恰恰是国家,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年老时又重新考虑这一观点,当他写到《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时,发现国家也可能有一点中立性。

马克思对农民的态度也主要反映在这两本书里。

我们今天更熟悉的是斯大林式的五大社会形态划分(原、奴、封、资、社),但Marx不是这样意识形态化。Marx主要探讨欧洲当代资本主义,也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用的是东印度公司寄回大英博物馆的报告),琢磨中国文官制度的由来。他在书中写到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东方专制主义,但对美洲赞美有加,

认为美洲可能是唯一一个可能不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大陆,或许是因为他的主要稿费来源是美洲的报刊杂志,对东方印象极差,可能因为信息主要来源于殖民主义当局、印度总督,因此对东方有很多偏见。

Difference between Adam Smith and K. Marx

异1:Marx受到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影响,认为市场存在缺陷,主要是不完美的分配机制。我们今天说market failure市场失败。但Marx的批判逼Ricardo厉害得多。

贫困化理论:

Marx承认商品交换是基于商品对双方的有用性,承认市场交换的有效性,但他看到了一个例外,即一个绝对商品absolute goods——劳动力。绝对商品被卖给资本家,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工人得到的仅仅是基本生活要求所需。因为这种商品交换的不等价,资本家越来越富,工人却越发贫困。这就是贫富分化的由来,贫困化的由来。

为什么劳动力卖不出其应有的价格?

Marx给了一个bold hypothesis,挑战了过去以及今天一切常规判断。但他解释得不够清楚,有时候认为是资本家利用国家机器压迫工人的反抗和要求;有时候认为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供应过度/供给过剩,劳动力之间竞争激烈。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基石,也是致命伤。

剩余价值(surplus)观:

在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得到的surplus远远超过他们的消费需求,这些surplus转化成资本capital。

Marx的剥削管就建立在剩余价值概念之上。所有阶级社会都有剥削,但资本主义社会里剥削变得如此之盛,资本无限自我增值。所以他写《资本论》,想尽办法颠覆资本,颠覆资本家榨取surplus的合理性。

但是,Marx预见到了工人工资会增加的情况。他在wage, labor & capital《工资、劳动、资本》里说,工人的工资会增加,甚至超过他们生存的基本需求,但是他们并不会满足,对社会的满意程度反而下降,因为他们改善的程度与资本家富裕的程度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没有赶上的希望。这就是所谓的相对剥夺感、相对贫困化。人的欲望和快乐产生于社会之中,因此衡量欲望和快乐的标准是社会而非其对象本身。欲望和快乐具有社会性,都是相对的。

革命的理论是一种心理上的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如何解决这种相对被剥夺感?

-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努力进取

-另一种方法:炸了

Marx对资本的批判非常出色,以资为本的社会将摧毁一切。它的基本逻辑是:贫困化—〉不满—〉阶级斗争—〉资本主义体系的毁灭。从贫困化开始,Marx就与Smith分道扬镳了。

后来Gustave Le Bon勒庞等人的书,谈社会心理、大众心理,都源自Marx。

但Marx的剩余价值学说也是有缺陷的。

异2:关于人的动机motivation的理论:

Smith:有一个文化解释

self-interest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阶级利益和文化是两种东西。

Marx:纯粹的物质主义

文化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仍在于与之相对应的阶级结构之中,从来就没有独立于阶级利益的文化。文化不再是一个independent variable。

他不否认self-command(自我控制),贵族遵守code of honor荣誉准则,把荣誉得失看得超越利益得失,表现出优雅的贵族风度,其实是出于长远利益的考虑。但code of honor是真实存在的,表现了class solidarity阶级团结。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code of honor和class solidarity,贵族就能成为统治阶级。所以,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阶级团结准则后,就可以推翻原来的统治阶级。

* 中国是没有阶级的,“富不过三代”,因而阶级斗争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

西方在Marx之前,还有一个彻底的物质主义者Jeremy Bentham边沁。Bentham就认为利益是行为的

唯一的标准和目的,若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就能达到社会多数人利益的最大化。

异3:Marx是大陆人,德国人,接受了Hegel黑格尔的辩证法思维。

我们经常对辩证法作一种朴素理解,就是怎么说都对。但Hegel不这样认为,在他看来,为了解决环境等带来的问题,人不停奋斗,旧问题解决,新问题出现,如此循环,走向认识的终极完美。

实际上,辩证思维并不是源于Hegel,古希腊人很早就有这种观点:城邦兴衰development & decay是情理之中的。Hegel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带有悲剧意味的兴衰变成了乐观主义的调子,认为兴衰循环走向进步,走向终极完美,走向千年(基督教说法)。

马克思则提出整个世界的完美。

总结:马克思的主要观点

Marx和Smith是左右两派思想的源泉。Marx是一代思想家的代表,是一个综合家synthesizer,怀疑一切。

1、人类的根本问题在于应付各种物质短缺,不断索取与获得,于是有了技术进步的动力。

2、尽管人类有智慧和能力发明新技术,从而使劳动成果成倍增长,但是只要处于私有财产或与私有财产相关的社会制度中,人类便永远无法克服“克服短缺”这一根本问题。克服短缺的办法被异化,反而制造出更大的短缺。私有制非但解决不了短缺问题,还不断地制造新的更大的不平等。(是因为“相对剥夺”吗?)

3、历史最大的矛盾在于社会生产力越发达,财富的不平等越深。资本主义虽然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更先进阶级,但其压迫和剥削程度也远比封建主义更深more exploitive。

4、资本主义尤其是工业资本主义阶段将完成dual tasks双重任务:

A 现代生产力为人类物质需求提供基本生产条件。换言之,生产力已足够满足人民的需要(即,我们的目的不是发展生产力)。

B 这种客观条件与对劳动者空前的剥削,将促使劳动者觉醒,这意味着解决人类根本问题的时机成熟了,人民将抛弃旧的允许剥削的意识形态。

Marx是人类解放的代言人,而不是所谓无产阶级的代言人。所以说,马克思与共产党的联系并不直接。

Marx说,“把颠倒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因此要由共产党人领到人们去理解,去推翻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一个平等、富裕、和谐的社会,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类彻底自由,这便是Marx眼中的终极历史/历史的终结。

Marx的共产主义社会无疑是一个utopia,但在西方,utopia几乎是智慧的全部来源,但在中国,不现实的就不是好东西。

当私有财产极度降低时,还需要家庭吗?

Marx是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的开山鼻祖。后人对他的神化与他本人无关。Marx攻击一切,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critical theory,就是New-Marxism。所以说,Marx及其思想是永恒的,说自己反叛又不承认Marx的人,多半是没读过Marx著作,共产党员不敢说反对私有制的是没读过《共产党宣言》。

(2)政治社会学

关于社会分化的政治(Social differentiation),从Spencer到Durkheim

Smith和Marx看到旧有交换关系为新的所取代,都提供了社会变迁的理论,但都没有谈论工业社会,他们注意的是商品交换关系。大陆另一部分人把注意力放在工业变迁上,他们不关心分配的问题,而是关心工业化所导致的社会繁杂化和官僚机构专业化及其结果。关注工业社会的人被称为政治社会学家,而非政治经济学家。

distribution——differentiation

●Herbert Spencer (1822——1903)

1876:“Principles of Sociology”《社会学原理》

Spencer是19c最重要的哲学家。他对社会科学的贡献完全基于自然科学,信奉Newton牛顿、Lamarck 拉马克(法国博物学家)、Darwin达尔文(博物学家)等人的学说,有意将自然科学原理用于社会科学,e.g.政治社会学。

Smith和Marx把现象分解为个体,通过个体来理解全部(物理方法);Spencer正相反,通过整体来理解社会(生物学方法,通过analogy来理解),是IR中系统论的最早运用者(后来有Waltz的structure functionism)。

Spencer的主要观点:

斯宾塞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个体只有在整体中才有意义和价值。社会是个living organ。

1、社会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伤及一个部分都必然使整个社会感到疼痛。系统论

2、社会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功能perform function(结构—功能主义的来源),从而使整个社会有生命力。同时,各部分的功能都是有限的,是可以被认识和发现的perceived。因而可以据此划分社会类型。

政治在社会这个生物体中最重要,好比神经系统可,指挥协调规范社会各个部分。

3、如同生物体一样,社会是由本性inner nature驱动的,也需要面对适应环境的生存竞争。所谓成功适应环境的社会,必须结构复杂、专业,也就是differentiation。Differentiation程度越高,Specialize专业化程度越高,其适应能力也就越强。社会各部分也是如此,结构越专业化、越复杂化的部分,越能适应环境。分化意味着有机体复杂化提高,意味着进步。社会分化越厉害,越有能力克服遇到的问题,适应环境,在竞争中生存。

Lamarck的生物学体系正是如此。

4、社会进化的梯级越来越高。

simple→compound→doubly compound→triply compound…………

社会越来越分化,进步梯级也越高,邪恶的念头将变小,原始的野蛮和挥霍也减少,走向精神上的进步。例如,农业组织形态进化到工业组织形态后,工业化社会能减少人们野蛮、粗俗的念头,人类精神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在工业化社会中的相互依存,不妨碍别人、合作、公共心、集体意识上升,从而走向集体主义、公共精神,进而走向文明。

5、Organic analogy:Spencer的逻辑是多元主义的逻辑,社会和平的逻辑。社会分化理论也是多元化理论,最后可能导向政治多元化或政治民主化。既然这种分化是无止尽的,没有一个differentiation的尽头,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合作的程度也就是无止境的。

总结:

Spencer也创造了一个社会utopia,推导到最后的结果可能也是国家的消亡。但Spencer的乐观主义与Marx的激进主义不同,他更像Smith,不相信社会进步的普遍性,相信只有少数社会能走向进步和文明。Smith对此的解释是半宗教半文化式的(Fellow Feeling),Spencer则是Darwin式的解释——弱肉强食the law of jungle、random selection、survival of adaptation、survival of fittest。但对于Who’s the fittest?,Spencer 给出的又是文化论解释,他认为只有英国、美国、北欧国家能生存,而俄国、德国尽管当时工业也很强,但他们的工业都是政府建立的,是官僚机构聚敛财富的工具,他们不是工业国家,只能算有一些industrial sectors。这显然是一种偏见。

●Auguste Comte (1798——1857)

Comte,法国人,曾做过圣西门(Saint Simon,著有《论实业制度》)的助手,自称为社会学创始人,是实证哲学的奠基人,著有philosophy of positivism《实证哲学》(四卷本),1822年。

Key concept:人类思想human mind的进步,即理解、驾驭自然环境的能力,也即大范式里的科技进步。

主张历史的发展是由科学、道德、宗教推动的。主张私有制。由知识分子与科学家领导社会。

Comte通过界定知识进步的三个阶段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Growth of Human Life

1、神学阶段theolog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military state

2、形而上学阶段metaphysical——与之相对应的是legal state

3、科学阶段scientific——与之相对应的是industrial society

* state vs. society:在近代的主旋律里,知识界是仇视国家的,直到60s才有所改变。中国现代还在仇视,自由主义泛滥。中国曾经有过对社会主义的崇拜,但改革开放后彻底没了。

知识发展的实质:社会机制复杂化complex of social mechanism——〉职业复杂化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occupation。

主要的区别在于职业的划分。

孔德是个乐观主义者,也相信社会发展的线性进步,progress in civility。他认为,集体主义的放射、忠诚范围的扩大,表明社会的进步。e.g. 人们首先忠诚于部落,然后到民族,再到世界,从而一个神学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关怀家庭,到关怀民族,再到关怀全人类,这就是文明的进步(有了公共概念)。

Comte与Spencer的区别:

1、Comte不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而将其视为由信仰联系的整体,是精神、知识、思想把人们连在一起。

2、Comte不像Spencer那样乐观,介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如果社会真的如同Comte上面所理解,他就有理由对资本主义来临感到恐惧。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他在理论上乐观,相信线性发展,科学知识使全世界同组一个国家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使大家同一,相互认同;另一方面,他看到国家机构可能比以往更具有压迫性,要在一个分化、多元的社会里维持人们的团结精神,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强力干预,否则到处都是欺骗。

人们的自由取决于国家的权力如何行使。

Comte和Spencer看到的现实是一样的,但结论和解释不一样,可能是因为:①思想自由;②思想方法mold of thinking不同,角度、立场不同。

当时(鸦片战争前夜)的欧洲,开启了科学时代,玄学逐渐萎缩;而中国,学者们都在“训诂”、考据,没有社会科学概念。北京大学之所以北大,就在于散播科学精神。

●Ferdinand Tonnies(1855——1936)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他对现代化理论做出突破性贡献,把社会分成两种:

①礼俗社会(gemeinschaft):a spontaneously arising organic social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reciprocal bonds of sentiment and kinship within a common tradition.

礼俗社会,现在叫传统社会,靠宗族、宗法关系(lineage)、血缘关系(kinship)、地缘关系等联系社会,倚赖风俗与习惯把人凝聚在一起,人对自然力量表现出恐惧,是一种由自然意志力推动的社会结构,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规模小,但团结,天然的,无人为雕琢。这种团结一般认为是坚强的。割礼,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②法理社会(gesellschaft):a rationally developed mechanistic typ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characterized by impersonally contrac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s.

法理社会,现在叫现代社会,靠理性意志推动。所谓理性,即对代价的敏感性,会算账sensitivity to costs。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从事某项活动。靠法律理性支撑社会。社会结构可以通过革命改变(revolve –)revolution )。一切都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现的利益盘算。这同风俗、习俗维持的团结完全不同。

从礼俗社会到法理社会这种变迁的原因是:社会的复杂性和分化。所有复杂人群的联系要通过市场。

法理社会的特点:

1、工业主义,导致功能专门化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2、商业主义,导致感情缺失loss of affect,人变得了冷酷无情,行为不再从道德和团结需要出发,每

个人都孤立地处于紧张竞争关系中,谁也不愿给他人生产生么、做什么,除非能换回与付出相应的回报(势利)。

因此,Tonnies把社会复杂化和自私化联系在一起,成为第一个悲观主义者。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国家,才能把人们意志捆绑,把人们利益束缚,这样的政府是压制的、强力的。Tonnies显然与Spencer的乐观主义不同,与Comte模糊的矛盾不同,他是明目张胆的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往往比乐观主义者更深刻。

●Emil Durkheim(1858——1917)

欧洲大陆上著名的悲观主义者

division of labor《社会分工论》,是他的注意力所在。1893

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social constructivism 的全部观点来自涂尔干。

基本观点:技术进步——〉分工——〉社会分化

他认为社会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复杂,社会从低级low stage向高级high stage过渡,但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对经济学家而言,分工由于对幸福增长的需求而导致,分工发展,幸福增加。但实际上没有比这更不确定的事情了。

Durkheim的悲观主义源自他对社会体系social system的分析:

19c末20c初的社会体系明显处于分崩离析disintegration的状态,造成这一状态的因素是文化,社会体系源于文化,而文化是什么呢?

定义culture:a system of symbols,是一套语言表达方式。正是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symbols使社会联系在一起,主要由两方面的symbols:

1、a sense of identity 认同感。

认同变了形位就相应变化

2、a set of behavior norms 价值观/行为准则。

appropriate to the division of labor与社会分工相一致的行为准则

凡是引发1、2、的symbols就是文化。

社会建构主义主要就是继承了这些观点。

社会变迁怎么发生?

技术——〉differentiation——〉社会变迁

社会变迁有两个方面:

1、differentiation

2、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system solidarity(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

社会变迁伴随着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而社会体系团结的变迁又取决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恒定地落后于社会变迁的速度,追上了反而奇怪。

Durkheim把社会体系团结分成两类:

1、mechanical solidarity of social system机械式的团结:based on ritual——〉传统社会

2、organic solidarity of social system有机的团结:靠人为(artificial)设计的myths,cults,social doctrines

——〉现代社会

社会从机械式的团结进入到有机的团结。

为什么Durkheim要把传统社会称为mechanical机械社会,现代社会称为organic有机社会?也许是为了有别于Tonnies。

传统社会里,靠血缘、亲缘、天然宗教等维持的ritual不可靠,现代社会里,人为设计的myth、cult 可靠,但Durkheim并不信任这些。他认为,当社会被这些人为设计的东西所控制,而这些东西又跟不上社会变迁,同时传统的血缘、亲缘、宗教变得分崩离析、不被推崇时,社会团结缺失后,就会出现anomie

(焦虑;社会道德丧、精神颓废):social instability resulting from a breakdown of standards and values. personal disorientation

新文化的兴起是可能的,可能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准则和新的团结,但不是必然出现,不是必然有人来为社会提供新的道德准则。reintegration of society不是必然的。换言之,社会的混乱是永恒的。

在缺乏行为准则的情况下,就会出现personality collapse(人格的崩溃),人处于心理矛盾之中,在极端情况下,个人的解脱方式就是自杀。Duirheim从社会转型来解释自杀,这种社会转型是永恒的。

认同错位—〉多重人格—〉精神分裂—〉自杀

另一种方式就是反社会,出现各种极端小团体(如画家,各种小团体的出现)。norms & identity出现了问题。这种使个人免于自杀的方式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病态的根源。

* 如何保持人格统一?要保持社会平衡。Durkheim则认为没有办法解决,只有悲观。

* Weber:新文化的出现要靠英雄。charisma

“制度迷信”

涂尔干的悲观主义是非常深刻的:

1、现代社会分化的速度惊人地快,社会价值变化万千。这种阶段一直存在,不是转瞬即逝的。

2、对organic solidarity、现代社会世俗的人为设计的信仰体系非常缺乏信心。

secular cult:对个人的信仰和对利益的迷信。个人主义成为宗教,对个人的秘戏尽管目的都是自我,但对社会团结没有帮助。个人主义的动力来源于社会(differentiation),但不能反过来服务社会,反而使社会更分裂、更脆弱。It’s too ourselves.

Durkheim认为无秩序的社会就是一个个人主义社会,注定要分裂。因此,需要有强有力的国家strong state。strong state对涂尔干来说也是必须的,这与道德考虑无关。

Durkheim告诉我们社会紧张的来源:专制的现代化。专制的现代会维持统一,并维持着社会分化。“专制——〉现代化”,是Durkheim提供的解释和路径。

对individualism的信仰在中国并不social,而个人是来自于社会的,不为社会的相处之道提供纽带。

artificial的是不可靠的,总是在变化。

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准则的脱节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病。

●Max Weber(1864——1920)

谨慎的乐观主义者,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除Marx外,在西方影响最大。

sociology of religion《宗教社会学》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nomic Organization《社会经济组织理论》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文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由帕森斯Parsons翻译成英文。

“伟大的两分法”:传统vs. 现代

Tonnies、Durkheim、Weber都把社会分为传统和现代。传统社会是用来替代欧洲式封建社会的一种说法。所谓的现代化理论就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理论,即为社会变迁。

主观概念是科学研究的分析工具。e.g. 传统、现代

Pan:从传统到现代就是一个走向法治的过程。当传统社会出现问题,则依据法律、理性等现代的权威形式。

Durkeheim认为社会的differentiation导致了文化危机?但是没有提出是什么时候。

Weber综合了19世纪。

在政治经济学中,与Marx一样,认为人是自利的反应者,承认经济基础的作用。

同时,Weber也讲文化:文化产生于社会之中,在人与人发生关系后产生的symbolism。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多种社会关系,一旦发生问题,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反应。Weber强调symbolism,认为它是a system of meanings to social solidarity。人的行为离不开system of meaning,即definition of situations,它影响人们

追求利益的方式,文化通过system of meanings 来冲撞行为。文化使得行为有所辩护,不会人格分裂。但文化内部的矛盾一定存在。

Weber承认,在社会结构变化的压力下,system of meaning会崩溃,个人面临strain。与Durkheim观点类似。Durkheim没有分析社会已经分崩离析后还会不会统一,有无可能实现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他将悲观一路走下去,把社会变迁看成单行道,从和谐平衡走向失衡。Weber则认为从平衡—→失衡—→平衡,失衡后能恢复平衡,并设计了双向道,即社会失序时,有两条道路可以走:

1、重新走向传统。

2、建立新的社会契约,走向现代。

政治经济学强调交换及其后果;政治社会学强调社会复杂化及其带来的后果,尤其是强调价值体系在社会中的作用。Weber一直把价值观追溯到源头,认为魅力型领袖是价值观的源泉。他跳出Durkheim圈子的方法是加入一个魅力领袖型权威,在社会混乱的时候,该权威必然出现,将社会带回传统,或者走向现代。

三种权威模式:

Weber提出了一种抽象模式(types,这种模式是否有科学性还需要讨论),抽象出三种权威/社会:

1、traditional 传统社会

2、legal—rational 法理社会

3、charismatic 魅力领袖型权威

no causal relationship,Weber这种分类的抽象model没有原因,很怪的科学研究方法。

每种政治都是权威的形式。Weber的两种权威形式同过去的基本一样。从传统社会到法理社会是经典作家们的一贯思路。民主=/=现代化。

魅力领袖性权威(Charismatic)是一种转折性权威,是传统社会与法理社会之间的过渡形态。当传统、现代两种权威出问题时,找魅力领袖来带领走向传统或现代的权威形式。

危机,促使人们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取向,做出选择。法理社会也可以出现倒退,陷入危机(iron cage)。在十字路口,只有魅力型领袖才能引导。经济、社会、阶级与文化、英雄有机地结合起来。

什么是Charismatic Authority?Weber没有定义。什么人是charismatic leader?Charisma的主要特征在于无所不能,具有极强的个人吸引力personal magnetism,能否认以往的一切规律,打破原有的秩序,创立新的观念、秩序。

Weber认为,文化是英雄创造的,或者说主要是英雄创造的,英雄是通过话语、观点等把不可能转为可能的人,其个人作用超过了社会的力量。魅力型领袖就是能创造文化的领袖,在一个混乱失序的社会中为人们指出方向,预言新社会的降临,为生活赋予意义。e.g.毛泽东、列宁、耶稣、穆罕默德、孔子、霍梅尼(号召走回传统,但他作为魅力型领袖的地位可能有怀疑,因为他把国家搞弱了)。

于是,Weber把我们带到了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十字路口。社会人文家。

theory of rationalization理性化理论:

定义:理性化:人类生活中传统与习惯的贬值。

只有文化上的变迁才是质变,观念的变化:理性化(理性:对“代价”的敏感性)。这是现代化理论的核心。

Weber的理性是市场理性。

传统与习惯的贬值,或者说理性化,体现在:

①习惯和传统的贬值,人们开始小心计算得失cost-benefit。原因是市场时代的来临。

②血缘、宗法、地域观念的贬值,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市场关系来获得帮助。市场从调剂余缺的作用变成竞争利益最大化,亲缘关系贬值,社会关系商业化。

③神圣的变成世俗的、功利的。

社会变迁导致政治变迁。e.g.中南海/北京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

神秘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但人们不会再给宗教同以往一样的地位。e.g.修庙的目的:祈愿还愿——〉

开发旅游资源。

rationalization of politics政治的理性化:

政治的理性化是韦伯最后的落脚点,遵循理性化思路,有三个层次:

1、权威的非神秘化authority devaluation: devaluation of divine

2、政治权威的系统化systematization of politics authority

政治系统化体现在政治的理性化,要官僚化、法治化。官僚政治是中国的发明,也就是公务员体系。随着官僚体制的兴起而兴起,政府公务员成为专门职业。官僚制导致高效率,普鲁士的成功就在于模仿英国建立了一套精准的官僚体制。英国公务员从克里米亚战争开始,为了处理伤员。

Weber是研究官僚制最大、最早的一家。

3、依照市场原则树立政治权威,或者说,政治权威适应市场原则adaptation of political authority to market principles——〉市场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民主化。

公权被公开拍卖,政府权威被拍卖给出价最高的人public auction。

上述三者构成Weber对现代性的理解。但Weber对rationalized politics的评价呈悲观主义态度,现代官僚制度可能与民主发生冲突:市场理性需要官僚之,市场经济有可能产生政治寡头,政治寡头与公务员相冲突。官僚制与民主制必然不可调和,民主制未必能战胜官僚制,可能成为官僚制的附庸,这是理性化的结果。即使民主制赢了,也是毫无意义的,把一个神秘的世界变成无情无义的iron cage,毫无神秘感,毫不romantic,毫无英雄,毫无人性化impersonal,冰冷。铁笼子里住着一群自明得意的傻冒(nulities),自以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总有一天人们会为此造反(Weber预言到了50、60年代西方风起云涌的“文化大革命”,造反的通常是中上阶级的子弟)。只有一种解决的希望,即旧思想在新环境中的再生(rebirth of traditional thoughts),需要产生文化预言家,用回归传统retraditionalize把大家带出iron cage。《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Legitimacy合法性:

定义:合法性:一个政权做合法的事情,不做违法的事情,而非政权的产生方式。

原意是Legality,即做合法的事情,合什么法不重要。

政治合法性的来源:相互给予reciprocity。统治者与人民交换,提供人民所需,满足被统治者一部分要求,从而换取被统治者的支持和服从。人民服从权力,因为权力给人民秩序、道德、安全等,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reciprocity。统治包含被统治者的同意。

Lipset李普塞特:Political Man,人民认为该体制(不一定是政府)能够解决人们生存其中的关键性问题,该体制就有合法性;反之,则合法性消失。“合法化”的政府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但是,在往下走,就进入了政治文化的问题,不同人民对关键性问题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想法。政治文化研究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使其很难有所成就,得出来的东西都是common sense。政治文化研究来源于Weber,他以为能继续从这个角度研究合法性,其实是个死胡同。

冷战后,“只有得到选票的多数才具有合法性”泛滥,是美国宣传机构宣传的,西方从来不相信这个,只有共产党国家才信。这是伪科学,民主与合法性几乎没有关系,只是解决了强势集团如何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合法性因时因地不一样,因此民主并不天然具有合法性。60c末70c初,世界政治大牌学者都在研究民主制合法性危机。

政府做合法的事情,人民就支持。这就是合法性的含义。但合法性只是政府稳定的原因之一。

* 中国的法律制度自秦朝以来,变化不大,人民反贪官污吏昏君,但是不反体制,因此这是一个合法性极高的体制——官僚体制。

(萨托利:多数决定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这个多数往往是少数,因为社会并不都是只分为两个groups的。)政治权威的目的只有一个:秩序。政治权威(秩序至上)=/=权威主义(权威本身至上)

(二)新古典主义/新传统主义范式neo-classic paradigm

(1)早期的修正主义:

老的范式做出了很大贡献,

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女工出现)—→工厂发展—→所有人被雇佣—→原有的权威体系变了—→城市化人类知识对社会变迁的理解很伟大,但其成就来源全部是西方经典或者说是欧洲经典,运用于分析非西方社会则产生错误和问题,就需要修正。最早的修正是革命,后来被人忘记了。最先修正社会变迁的线性思维的不是俄国人,而是美国经济学家Veblen韦布伦。

20c初,范式修正开始,思想非常活跃,启蒙与否定的时代,美洲开始否定欧洲的传统思想。但没有继续下去,20c60s才重新认识到。学术从欧洲传到美国之前的修正,奠定了美国60s学术的基础。

●Thorstein Veblen (1857——1929)

最早对古典范式进行修正的人

《有闲阶级论》《企业论》

《德意志帝国与工业革命》Empire Germany and Industry Revolution 1915

Veblen在《德意志帝国与工业革命》中比较了英国和德国的经历,得出结论:德国不会走英国的老路,也不可能走,德国在创造一种新的工业文明。新兴工业国比老工业国有一种situational advantage of later-comers(随机优势),这种优势来自于后发优势,引进技术的成本比技术创新的成本低。e.g. 工业化当头国家是有代价的。德国比英国后发展火车,却比英国优越。

Veblen看到了后发优势,但没有看到后发劣势disadvantage of later-comers:

1、资本积累困难

2、引进技术壁垒

3、引进技术后对原有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冲击——〉政治危机,社会动荡、崩溃

Veblen也有个文化解释论:并不是所有的later-comers都能赶上来,一国能否享受situational advantage 取决于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很少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够享受这种随机优势,必须有普鲁士式的文化掠夺的血统(Predatory Cultural Pedigree of Prussia):

1、militarism中世纪式的军事主义(尚武,勇敢,无畏)。

2、authentic sense of fealty 真正的对集体group的忠诚,真正的集体主义。对group的忠诚是封建制的典型。

Veblen认为未来不属于所有的后来者,只属于有着强大集体意识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他挑战的是Anglo-Saxon文明,与表达了强烈A-S文化的社会机制论者Spencer尖锐对立,推崇德国式文化。

Veblen的理论正确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我们什么启示:发展不意味着趋同,是有差异的发展。后来者不一定会再重复盎格鲁-萨克逊人的经历。

修正的范式:外部刺激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后发社会。

分工

●Lenin(1870——1924)做了最好的修正。

Lenin面临的问题:如何在落后的处于欧洲工业化边缘的俄国发动一场先进的社会主义革命?

孟什维克的回答:

普列汉诺夫G. V. Plekanov

孟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因感召马克思主义教条,先解决封建主义feudal问题,着

手发展工业经济。只有解决了封建主义问题,才能完成工业资本主义的任务,才会有无产阶级及其思想进步,才有能力发动一场革命。

布尔什维克的回答:

Lenin《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

Lenin提出,要区分工业先发达国家和工业后发达国家,两种国家有根本不同的规律。西方资本主义是在农业革命(圈地运动)和商业革命中产生的,在这两种革命中产生了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他们具备挑战君主和贵族的能力。随着工业大发展,工人阶级又从中产生,比资产阶级更年轻、更伟大。而在工业后发国家,工业是由国家建立的,工业革命是国家机器推动的结果,不以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为前提,相反是先有工业的发达,才推动农业和商业革命。因此,俄国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不是先后出现,而是同时产生的,且工人阶级因为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而比资产阶级更先进,可以在革命中发挥领导作用,可以使资本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合二为一。俄国具备这种后发优势,可以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孟什维克再质疑:

若跨越阶段的革命能成功,社会主义必然会陷入资本积累的泥潭中,统治者为了获得工业发展的积累可能比资本家更残酷,再也不会有平等,正义和自由。

Plekanov 在《俄国农业问题》中预言:在落后社会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将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半亚细亚专制主义(Semi-Asian Despotism),或像印加帝国(Inca)一样昙花一现。其理论极其有预见性。

孟什维克用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回击了布什维克,迫使布什维克必须作出回答。

布尔什维克再回答: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论

托洛茨基《不断革命》Permanent Revolution不断革命论

二人对孟什维克/Plekanov的回答奠定了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基础:

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有统一的生产和商业方式,构成了资本主义统一的世界组织形式。(全球化在那个时代是一个让人激动得多的概念!)因此民族革命与世界革命是不可分的,在一国范围内夺取政权不过是整个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初始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世界市场方面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在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社会主义革命就可能在这样的薄弱环节上成功。WWⅡ给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机会,该薄弱环节正好出现在俄国。但社会主义必须是一个体系,一个国家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成功,相反,一个国家的胜利最终取决于世界革命的胜利。

Stalin《论列宁主义基础》:以往分析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决条件往往是在一个国家内作出的,但在20c,分析单独国家的内部状况、阶级状况等已经不够了,要从整个世界的状况来分析革命形势。

布尔什维克率先把社会科学的分析超出国界,超出国内社会经济、阶级构成,是方法论上的进步。

Lenin原以为横扫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发生,结果并未如期所愿,德、法、英并未相继革命,社会主义俄国岌岌可危。托洛茨基组建红军,打退包围。Lenin开始采取新经济政策。一边,报刊不断宣传资本主义总危机、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另一边,Stalin被迫考虑如何在一国内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发明了一党专政加计划经济,使苏联迅速走向强大。

Lenin《怎么办?》What is to be done?:体现了Lenin全部的建党理论。

里昂惕夫:基本抄袭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物资配送表,以投入产出比的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Pan《计划经济的财富藏在红色印章里》:30年计划经济很多东西没能转换成财富,隐藏在图章里。

Lenin和托洛茨基的思想被遗忘了大半个世纪,直到60年代,人们才又记起这一理论,由拉丁美洲人首先提出挑战,dependency theory 世界体系理论。Wallenstein、Dependency Theory的作者们都基本上是列宁主义者,对Lenin做补充。

所谓的列宁主义者,即在乎世界革命,把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整个世界革命上。

Marx: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Lenin: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Lenin早于Wilson提出民族自决权。

●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理论

文化大革命思想与Lenin、托洛茨基的思想是一脉相传的。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尽管已经被党的决议公开批判了,但它是20c后半期中国对政治学理论作出的唯一贡献。该理论的出色之处不在于维持社会主义不坠这一目的,而在于对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的解释。

理论:

1、一些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加入共产党,不是因为信奉共产主义,而是信奉民族解放,信奉中

国必须摆脱压迫、走向富强。换言之,他们是民族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只是党在民主

革命时期的“同路人”。他们相信,共产主义也许是一条捷径。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有成功希望并为之努力。(只拉车不问路)

3、但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没多大区别。e.g.八级工资制。这些人成为领导之后慢慢滋生了

贪婪之心,滋生官僚主义、贪污等问题。

4、主张资本主义复辟、要走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就在党内,而且是党内当权派。

5、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突破口在农村,小生产是资本主义的温床。

以上解释的是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垮台?

6、维持社会主义不坠的办法:文化大革命,每隔六、七、八年来一次,把官僚全部打掉。

毛看到文革的失败(69年把老干部又请回来了),但不承认文革本身的失败。

毛是最后一个列宁主义者,已经看到一个国家维持社会主义必然失败的命运,只有世界革命的成功才能维持住中国的社会主义,把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上。核战争后是一个共产主义的红彤彤的新世界。《施密特回忆录》

战争三等:装备战——〉智慧战——〉政治战(拼的是民心、纵横)

毛从来都打政治战,无愧于军事家称号。

(2)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古典主义在新形势下的重复

学术中心转向美国:

关于社会发展的学术争议,到20c在旧大陆似乎走到了头,在新大陆注定再来一遍。

20世纪上半期美国很少有人关心political economy & political sociology ,除了少数几个有知识的欧洲移民,e.g. V eblen。与欧洲不同:①美国人很少遭遇物质短缺,很难理解物质短缺的原因,很难理解政治与社会的限制。②美国人一直生活在政治变迁中,很难理解社会的变迁,也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变迁是为什么。③美国人的生活犹如田园诗一般,与社会分工不相关。辽阔的中西部使社会有极大的弹性,没有阶级观念了。而欧洲的社会阶层很清晰。④美国缺少有闲阶级,充斥着爆发户。⑤美国无需依靠革命就获得了自由。⑥美国有government却没有state(政治体制的东西)。

美国如此特殊,以至于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进入美国的方式也极富戏剧性。二战后,美国发现自身利益与世界高度相关,美国大兵遍布全球,收不回来了,且经常出现混乱行为。美国人发现自己对很多东西不理解,尤其是共产党国家和第三世界。出于管理世界的需要,要研究其他地方的思想,了解各地的差异,从而制定正确的政策,美国政府带头建立了比较政治学,重金聘请欧陆教授。很多前欧洲难民加入研究,因此,美国新兴的这一学科带有强烈的欧洲烙印,19世纪欧洲的古典范式占据统治。但美国人还是有选择的,Weber和Durkheim入选,成为学问基础;Marx入选,因为他的乐观主义和批判精神;Spencer 入选,采纳他的乐观主义学说,抛弃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Adam Smith被冷落,被认为其政经理论不完整,且当时凯恩斯当道;帕累托和尼采不受重视,被认为是Hitler Nazi思想的来源。

尽管当时教员主要来自欧洲,但后来最出色的却是美国人Parsons,先翻译,再自己做理论。

●Talcott Parsons(1902——1979)

《行动理论》Towards A Theory of General Action 1951 成名作

Essays in Sociological Theory1954

《从比较和进化的理论看社会》1966

大多数欧陆理论都是由Parsons翻译成英文,如Weber和Durkheim的。他精力充沛,创造理论的欲望极强,不仅介绍新的理论,还试图综合各种社会学理论,结束争论。他采用了系统论方法,将理论建立在系统——结构层面。

抽象程度越高的理论,出错误的可能性越低,对现实的适用性越小。

Parsons与Spencer的系统论很相似,也把社会视为一个整体。与Spencer不同的是,Parson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有价值观、目的性、倾向性等,总称为人格Personality。人的行为action的主要动力在于personality。

定义:体系:两个或多个行为体相互作用构成体系。

人在体系中的行为有三个方面:

1、社会social

2、心理psychological

3、文化Cultural

行为——〉体系。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即此三方面的互动。

=〉具体解释:

1、社会方面:

用分工occupational differentiation来解释行为,又想做成general theory of action:分工——〉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是一个sub-system。唯物观念。

2、心理方面:

借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成人心理是少儿心理的延续和反映。Parsons其实是想说,人的行为不能简化为利益驱动,他看到了非理性的东西,既不能简化为物质的,又不能简化为文化的,于是就解释为心理因素。但Parsons把弗洛伊德引入,其实不算太好。

3、文化方面:

Parsons的主要贡献在于讨论文化。他把文化定义为symbol,与Weber和Durkheim基本一致。

文化是一个structure,构成一个sub-system of symbols。文化这个亚体系的功能是:organize individual choice, to give person internal consistence,使个人内心因一致性而保持平静。

Parsons从三个层面来研究文化:

①cognitive 认知过程,从方法论层面来研究

②normative 价值观的,从价值体系来研究

③expressive 表达上的(语言学),从表达的方面来研究

但Parsons在文化的起源,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讲的不是很清楚。Parsons说个人创造文化。直接说文化导致行为,但文化与社会之间有某种关系。

Parsons对社会变迁的看法:

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就是应付短缺的过程,技术上的突破提升社会的主要层面,从而使社会占有很大的竞争优势。技术突破导致社会先进。

Spencer:organism whole

社会进步是Marx或Smith式的东西,社会进步是为克服短缺。

Parsons认为社会变迁有三个层次:

1、社会分化(social) differentiation

2、社会整合integration

所谓整合,是指:①政治上的制度化。

②新的价值观念形成。creation of new norms,革命时期norms被打破

③新的社会结构形成。

3、价值取向的变迁changes in valuation orientation

Parsonsian Pattern Variables 在价值观变迁中有五大模式变量,据此来判断社会的现代化程度:

1、diffuseness—→specificity 混沌、思维分散—→严谨、思维专注

2、affectivity—→affective neutrality 情感用事—→情感中立

3、particularism—→universalism 狭隘—→移情,胸怀天下,全球视野

4、ascription—→achievement 出身—→成就(英雄不问出身)

5、self-orientation—→collective orientation 自私自利—→集体主义(标准美国式的理解)

Parsons以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最为出名。这5个变量被广为应为,其中,第5条构成了美国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基石。这5项也是传统价值观/传统人与现代价值观/现代人的区别。

总结Parsons:

从Marx到Weber都是欧洲经验的总结。Parsons的理论带有强烈的美国色彩、美国经验,美国的就是现代的。Parsons成为美国现代化理论的鼻祖。

Parsons的线索:

技术——〉分工——〉社会分化——〉社会整合——〉价值取向变化——〉看到现代化Parsons的理论清楚之处在于社会分工导致社会分化,不清楚之处在于为什么社会分化能导致社会整合。欧洲人、亚洲人都不能理解,但美国人理解。我们看到的是革命导致社会整合。

就Parsons的模式变量来看,它们体现了资本主义体系的结果,与市场交换关系有关,即Weber市场理性。但Parsons更强调工业社会带来的变化,认为现代价值观是工业社会的价值而不是市场的价值。一代学者因此迷惑了,是否工业化就能带来这些价值?为什么工业社会会导致整合?没有市场的苏联,是否能做到整合,是否也能具有这些价值?由此,就一个重大问题进行大规模比较研究兴起。

Parsons的缺点:

19c的经典作家们谈论的概念不多,但是都很精准。Parsons给出了大量的变量,因果关系几近崩溃,大批美国学者深受其害。

许多美国人,包括Parsons,都认为工业化会导致现代化。而欧洲学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Parsons所划分的许多变量是相互相关的,在方法论上是不严谨的。也是后来行为主义革命的根源。

系统论:整体概念>个体概念。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事物组成。系统中每个个体发挥功能,凡有系统,必有组成系统的功能单元,必有系统的结构。

Parsons理论结构:

技术

分工

↓现代价值观

亚体系

◆美国的现代化理论:

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就叫做现代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系列指标来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解释这一过程,这就是现代化理论。The Great Dichotomy。

ⅠParsons的三类门徒

第一类:讲社会结构的变迁

●Marion Levy

《当代中国的家庭革命》The Family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1949

The Structure of Society 1952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1866

Levy的现代化思路:技术—→分工—→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几项新功能)

新功能:

1、recruitment吸纳精英的标准以及role assignment:不靠血缘、裙带关系,看achievement。

2、socialization社会化:一个地方先进的东西能迅速扩散到其他地方。社会化程度=现代化程度。

3、communication 传播:传媒使得社会化迅速。传播越发达,社会越现代。

4、acculturation文化进入: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别人。

5、control of destructive behavior 控制突发暴力事件。

6、adequate institutionazation. 足够的制度化。

有了这些概念之后,就能进行比较:社会越复杂,结构功能就越强大。

●Nevil. J. Smelser

Social Change in Industrial Revolution1959

研究英国18世纪的棉纺织工业,从简单社会——〉分化社会。

关键词:disturb distress

Smelser的逻辑:纺织业技术革新—〉家庭分工受到压力—〉家庭生活出现危机—〉社会的回应responses from society:社会整合(友好社会friendly society,e.g.劳工法、工会、合作社等组织)—〉社会重新和谐在Smelser那里,development不再是两分的(tradition vs. modernity),而是三段论式的社会变迁模式:传统平衡——〉转折时期(disruption)——〉重新平衡/现代平衡

●Fred Riggs

Administr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64

一本政治社会学的书

Riggs喜欢发明新名词:

①fused society,即traditional society

②diffracted society,即modern society

③不用differentiation,用diffraction

Riggs的目的在于,说明有一些社会,既不是传统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他与N.J. Smelser不同,不是转变中的社会视为失衡的社会,而是传统因素有与现代因素并存的社会,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有自己的特点和逻辑,可能永恒存在,未必走向新的平衡。他称这种社会为多棱镜社会prismatic society。

Prismatic society有四个facets:

1、经济上,物价不是政府定,也不是市场定,而是处于物价不定状态price indeterminacy;

2、管理上,既不是宗法的(传统社会),也不是绩效的(现代社会),而是由因attainment所提拔起

来的clects(clan + elites)来管理的,是在任人唯亲的圈子里考察绩效;

3、政治上,structure of authority不清楚,既不是政府的等级制hierarchy,也不是多元的议会民主制

度parliament,而是议会存在、官僚机构也存在,议员的来源受行政控制,中间有很多手脚,不知道谁是决策者。e.g.新加坡的election engineering,怎么也选不出反对党来。

4、社会行为上,既不是农业社会里的农民式行为,也不是工业社会里循规蹈矩的市民行为,对旧价

值冷漠,对新价值体系也不拥抱,但社会生活又使人们变得相互依赖,社会生活的依赖使人生活在疯狂的漩涡里,出现抽风式的行为frantic activities,e.g.炒股、气功等,人们的生活失去常规。

Riggs所说的prismatic society是向diffracted society转变的垫脚石。但在他看来,fused society转变为prismatic society和prismatic society转变为diffracted society都不是必然的,可能就永远停在那里,各国自求多福吧。

第二类:讲价值观念的变迁

Levy Smelser Riggs 都是帕森斯的追随者,都注意社会的分化/分工,讲的都是社会结构的变迁。

还有另外两位追随者,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价值导向、心理方面的变化上:从一种习惯变成有意义的选择,从传统到现代化。

●Daniel Lern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1958

研究西方价值观如何在近东地区国家扩散,主要考察理性(对代价的敏感性)和进取精神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现代化要注重现代精神。

三个阶段:传统——过渡——现代

四个要素:识字率、城市精神/城市主义(对城市的向往)、媒体参与、移情(empathy,关心远方)据此来区别三个阶段:

识字率城市精神媒体参与移情

现代社会+ + + +

转折社会- - + +

传统社会- - - - 批评:现代社会和转折社会的区别如果只是识字率的话,普九不久完了吗?但是普九带来一批问题。

●Karl Deutsch

“Social Mobilization &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Review, V ol. 55, 3, 1961.5

定义:社会动员:动员人们不再做传统的事,做与他们原来做的不一样的事。

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是动员人民。mobilization of population。

怎么动员?Deutsch没有说。

传统人进入现代社会,依靠两种力量:

①市场

②教育系统

传统社会是stagnation society。现代化要求社会动员,相应地,就要求教育系统、文化系统,于是人们就可以参加社会动员体系。

共产党就是一个有效的动员体系,教会也是。但共产党比教会组织更严密、更有效。

现代因素的注入是很困难的。

active participation

●Alex Inkeles & David Smith

Becoming Modern——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比较不断增长的现代人cognitive of openness,研究个人的文化、价值观、心理变迁。对Inkeles而言,现代化意味着接受新事物的观念提高,明显受Parsons影响。Inkeles的政治社会学著作开了一个先河,做6个国家的大型比较研究,研究价值观念。

现代化:

社会分化,多样化,接受新事物。探讨价值观的变化。

从习惯到了有意识的选择。habit—→deliberate choice

Deutsch、Inkeles、D.Smith都把注意力放在价值观念的变迁。

什么是社会价值观念?

Pan的研究: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就是社会价值观。

共有7种社会关系: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普世道德观念

2、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精神也是价值观

3、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存活取决于一定规模的集体

4、集体与集体的关系:e.g.市场与市场、企业与企业。市场竞争关系以不损害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

欧洲人说社会市场经济。当竞争关系损害了社会集体利益,我们就要削弱或者组织这种市场竞争,国有企业就出现了。

5、个人与政治的关系:对政府、政治体制的认同

6、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对不对?乱了

7、个人与国际体系的关系:世界体系是压迫与被压迫吗?

今天的社会已经被价值观上的分别搞得分裂了。

第三类门徒:想做一些和Parsons一样的general theory

●Gabried Almond James S. Coleman

The Politics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体系、过程以及政策》1978

with Verba: Civic Culture

Almond的逻辑:社会分化differentiation→社会结构变迁structure change→功能变迁functional change 七个dependent variable体现现代性的功能变迁:

1 制定和执行规则的变化rule making, rule engagement 法制

2 裁量、估价的变化:用人标准、奖惩标准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

3 政治上的recruitment不一样了。政治家如何走进政治圈?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4 socialization 社会化的程度:有用东西能否迅速扩散

5 communication是否变化:媒体

6 interest expression 利益表达:用什么方法表达

7 interest aggregation 利益凝聚:所有利益能否汇合为一体,导致社会团结。

现代社会不是一个divided society。

Almond把文化说成一种态度、信念、情绪。这种文化在变化,变化导向现代化。

世俗化secularition rationalization

政治文化:民族历史所决定的态度、情绪。

●David Apter

Politics of Modernization1965

他写本书的目的是总结1950-1965年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现有成果,相当成功。但他的毛病也和Parsons 一样,定义不清、混淆因果、大杂烩。

* 美国比较政治学的全部成果就是现代化理论。

标准的Parsonian研究模式:社会分化—→价值观导向的变迁。

Apter认为,现代化有两个共生的过程:很像Tonnies

①商业化——社会经济学强调

②工业化——社会政治学强调

=〉现代化在西方国家是工业化的结果,但现代化在非西方国家是工业化的原因。有些国家(发展中国家)是商业化+官僚化的结果。未必需要工业化。

方剂学笔记

00绪论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共收载方剂314首。“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 7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其血,调和营卫。“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补法: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的组成 1、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药的毒性和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 羌活――太阳经 柴胡――少阳经 白芷――阳明经 川芎――厥阴经 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01解表剂 总论 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可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同称为解表剂。 二、用途解表剂主要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 三、分类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四、注意事项 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煎煮不宜太久。 2、解表剂一般宜温服,服后取汗,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可发汗太过,也不可发汗不彻。(因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 过,易耗气伤阴,甚则造成亡阴亡阳的危候。) 3、若表邪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急者,当表里双解。 4、如病邪已经入里,或麻疹以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等,均不宜使用。 5、服解表剂后,应注意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助取汗。 6、服解表剂之同时,应注意禁生冷、油腻之品。 第一节辛温解表 麻黄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汤主要用治外感风寒表证。本方关键之处在于宣肺气。表实证的症状皆是由于肺气不宣所致。肺主气,合皮毛理。外感风寒之邪束表,导致毛窍闭塞,卫阳被遏,不能达外,故而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又由于毛窍不透,故不能宣通,则上逆而为咳喘。故治疗本病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宣通肺气。 而本方之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正可以治疗本病的主症;此外,由于本病卫强营弱卫气与邪气交争于

北京大学社会学考研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终极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 第十章社会冲突理论 第一节社会冲突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战后美国社会及其社会思潮的发展. 第一阶段:相对稳定和繁荣发展的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描述社会制度合理化,社会结构平衡性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二阶段:全球动荡的60年代-冲突论,社会学家对社会上的各种冲突和矛盾的探讨.第三阶段:70年代以来相对稳定时期. 二、社会冲突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20世纪以前的冲突论思想. 1、马克思的社会冲突思想.-米尔斯,达伦多夫 (1)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地位不平等是冲突的根源所在. (2)私有制出现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 2、韦伯的社会冲突思想-达伦多夫 (1)反对经济基础为唯一条件。 (2)从地位,权力,声望来划分阶级 (3)未来社会不可能是完美的,无冲突的. 3、齐美尔: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冲突的作用并非是消极的。-科塞 4、帕累托:归纳性的,自然主义的冲突论。 (二)20世纪前半期的冲突论思想。 (三)60年代以来社会冲突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米尔斯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 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一、生平与著述 米尔斯的学术特点 米尔斯的激进倾向 米尔斯学术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白领为象征的中产阶级队伍迅速扩大,许多西方社会学家以此为据,以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得以缓冲,权力趋向平衡。米尔斯持反对态度,在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 (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 (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三、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 1、在美国,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实际上被工业、政府、军队之类的组织操纵,在每一个领域的顶端,形成了由极少数人组成的小集团,它们是经济界的大公司总裁、金融巨头、政治界的高级政府官员、军事界的以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高级将领。地位超过了一般老百姓,整个国家的重要决策由他们作出,联系紧密,维护自己的利益。——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 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 孙关宏主编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 一、政治文化的成分 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

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觉,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的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3、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政治主体的政治动机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目标以及主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对自身政治能力所做的评估。 4、政治态度。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认知的重要环节。主体政治态度的肯定与否、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反映在主体最终的行为选择上。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政治心理的特性:(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政治心理的基础:(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2)主观基础。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二)政治思想 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

2019年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料及经验

2019年北大社会学系社会学考研复试时间复试内容复试流程复试资 料及经验 随着考研大军不断壮大,每年毕业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大。对于准备复试的同学来说,其实还有很多小问题并不了解,例如复试考什么?复试怎么考?复试考察的是什么?复试什么时间?复试如何准备等等。今天启道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复试相关内容,让大家了解复试,减少一点对于复试的未知感以及恐惧感。准备复试的小伙伴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对你的复试很有帮助啊! 专业介绍 社会学是系统地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从社会哲学演化出来的现代学科。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研究方式的学科。主要有科学主义的实证论的定量方法和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它们相互对立相互联系,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主要目标。 复试时间 社会学:3月13日上午9:00地点:理科五号楼社会学系269会议室(267会议室等候)复试内容(科目) 复试分数线

复试流程 (1) 院系应及时公布复试细则(含复试时间、地点和复试成绩计算规则等信息)和复试名单。考生可登录院系网站查询,并按要求参加复试。 (2)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费标准为 100 元/人次,由院系于复试前收取。参加两次及以上专家组复试的复试费按次收取。 (3) 复试专家组秘书要在复试时填写《北京大学 2018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情况记录表》。 (4) 复试可结合学科特点和培养要求,通过笔试、面试、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突出对考生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方面的考核。 如仅对考生进行面试,院系须设立一定数量的题库,事先确定评分标准,由考生随机抽取适量的试题进行回答。试题难度要适中,并应尽量避免问题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综合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面试结束后,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其平均分即为考生的面试成绩。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北京大学党课笔记·伟人也要有人懂 一起读马克思、毛泽东 韩毓海 一、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 二、马克思出生时,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主要以帝国形式的政治体制存在: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波斯帝国、莫卧儿帝国、清帝国。帝国主权在于皇帝或国王,依靠继承或传袭。而国家的主权,据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讲,来源自民族和人民的集体意志,简称主权在民。 三、马克思的家乡特里尔开始是西罗马帝国西部国君的马克西米安驻跸的首府,后来变成神圣罗马帝国的组成部分,其天主教的大主教是七个选帝侯之一,只有臣民,没有国民。 四、1648年,欧洲诸国混战,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各部分可以自治,组织非常松散。伏尔泰调侃到: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帝国。

五、1789年,发生法国大革命,推翻的国王和王后玛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妹妹和妹夫。因妹妹被砍头,组织反法同盟进行战斗,并很快失败。法国军队开到马克思家乡特里尔,特里尔变成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省。马克思一家从臣民变成国民,马克思父亲首先成为了法国人。 离散的犹太人此前在欧洲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居住需要被特许,一年一度要向居住区诸侯交新年献捐,主教需要钱的时候还要随时表示。当兵、公务员、律师等很多职业不能从事。拿破仑来以后,当地犹太人处境得到极大改善,苛捐杂税都免除了,也可以当兵从政了。 六、马克思祖上是犹太拉比,犹太人过去姓氏是不固定的,父亲的名字加前缀作为儿子的姓,在马克思父亲时才确定下来。 七、马克思出生在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马克思姨妈和姨夫创办了飞利浦公司,家族实力雄厚。母亲带来8100荷兰盾的现金,当时公务员一年薪水40荷兰盾,伦敦白领一年收入是45英镑。马克思写资本论得益于两笔资助:一,母亲给了1000英镑。二是好朋友威廉·沃尔夫,740多英磅遗产(后用于投资美英海底电缆股票(摩根家族),半年盈利400多英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2007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原理专业考研真题及答题思路解析(官方版)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 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2007年政治学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宪政 在狭义上就是有限政府通过宪法的存在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政府机关和政治过程受到宪法规章的有效约束,就存在宪政。在宽泛意义上,宪政指的是一系列的政治价值和期望,反映着人们希望通过建立制约政府权力的内外机制来保护自由的愿望。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3.1) 课程讲义

1.3西方政治概念的起源 “政治”这个词和“政治学”这个词,尽管中国原来有非常多的使用,但是今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时候,这个词是从19世纪中后期受西方的影响引进过来的,所以为了理解这个词,下面,我开始进入我们这个第二部分,也是主要的部分——西方的政治概念。 “政治”这个词起源于古希腊,许多西方的重要的词汇都起源于古希腊。我是讲不少西方的语言,不管是什么语言今天,不管是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它用的这个政治这个词,法语的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polis,这个词从希腊来讲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邦、城堡或卫城。古希腊的雅典人将建在山顶的卫城叫做“阿克罗波里”,这个大家要知道的,这个非常简单用不着很高的学问,我去希腊做过一次旅游,到雅典,你到雅典以后你要到卫城,就那个原来在古希腊时候最著名的那个城,它就是这个词,就是叫这个阿克罗波里是吧,就四周有那个墙能够围起来保卫这个城,这个城叫阿克罗波里,简称就叫polis。雅典那个卫城今天还保留的非常的好,那下面它有城墙,卫城里面那山坡上面有我们今天读的时候想象的那个时候,希腊的著名的演悲剧的地方,演喜剧的地方,有苏格拉底做演讲的地方,有伯利克里站在那个地方做著名的葬礼上的演说那个小土山堆,一个小小绵延的山坡,你可以感觉到那个地方有非常发达的market,交换的地方。苏格拉底在market旁边有一个辩论的地方,穿梭其中和别人讨论哲学。翻过那个小山,那个背面有几个剧场,包括一个是经常演悲剧的,一个是经常演喜剧的。这个地方叫

polis。为什么叫politics,到城邦制形成以后,这个polis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他这个polis,每一个城邦,一个group一群人,都组成一个polis。所以它polis就和土地、人民以及他们的各种生活——我这里边已经把这个“政治”使用了——结合在一起,因此这个polis就具有这个邦和国的含义。希腊,我曾经那年写过一篇非常好玩的一个小文章,大家以后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我最后收到《群己论识》里面的第一篇,叫“西方历史的政治解读”,用政治的方式来解读希腊,我当时觉得西方历史,我说是如果用政治的角度解读历史,和用其他角度解读历史,结论是不一样的。我说,譬如,希腊被公认为西方文明滥觞之地,在哲学家眼中,希腊文明美不胜收,哲学艺术悲剧史诗群星璀璨,构成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写下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至为灿烂辉煌的一页,这是希腊。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当然了我这个讲得稍微刻薄了一些,希腊文明的价值恐怕会大打折扣。当时在爱琴海与爱奥尼亚海之间这块今天看来并不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上百个城邦polis,尽管这些城邦,出现了像雅典民主这样伟大的制度,为后人的政治理论探讨提供了很多启迪——我只是说政治理论探讨,并没说政治实践——提供了很多启迪,但从政治的视角来看,希腊的政治实在难以令人崇敬。城邦的规模较小,少则几万人多则二三十万人,城邦之间战争频仍,最终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代表的两大军事同盟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使整个希腊文明元气大伤。著名的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不朽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详细记载了这场战争,可谓第一部伟大的西方政治名著。然后我讲,希腊衰落之后,罗马就取而代之。在有希腊文明、希腊非常辉煌的时候罗马就存在,罗马是在另一个地方,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翻过山、翻过那片地方就在那。由于希腊人,我刚才讲了,就那么一片巴掌大地方,二三百个城邦,互相之间的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只是个来自鄂北山区的农村孩子,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的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很多人经常都为自己考不好成绩找到许多借口,环境不好,压力太大等等,不过,当《站着上北大》这本书出来后,大家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借口呢? 《站着上北大》主要讲述了北大保安甘相伟,来北大当保安之前,他只是个小人物,自称“草根”,“蚁族”,“青年农民”“普通保安”,但他不屈服命运安排,在没有资源,毫无背景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奋斗,从苦境里逆生“精英意识”,凭借自己的奋斗精神,以北大保安身份,考上北大中文系,拼命获得与北大学子并肩的机会。他在北大这几年,读书写作,写尽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奋斗痕迹,成为底层人物的励志典型,从“北大励志哥”身上,让我们看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改变命运”,因为他演绎了小人物不可能成才的另一种可能模式,他就是一个鲜活的草根传奇。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

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平凡的人一生默默努力,却不被大众所知,但有这样一个人,却在信息开放的今天走进我们的视线,他将“北大”“保安”“中文系”这样的标签贴在身上,用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对艰难的过去做出了完美的诠释。 看着《站着上北大》,我举得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上北大,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吃苦,努力的精神。 站着上北大读书笔记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虽然书中的故事很简单,但却引发了我内心一种强大的共鸣。 在追求精神还是追求物质这个问题上,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回答:精神远高于物质。 当人的精神丰满时,整个人也会呈现出强大的能量和气场,吸引和影响周围的人,书中的主人翁就是最好的示范。 感恩这本书,引发了我究竟每天该如何生活的思考。 我要让自己的精神每天都处于丰满状态,让自己每天都将大块的时间用于之前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上,比如要学习中医养生,要每天祷告读经,要每天写读书笔记,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要和朋友建立好的关系,要树立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计划,还有要参加宋老师的课程,来清理累世的负面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砺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注意:适度发汗(通身微汗出)/药常不宜久煎 2、 吐法: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1、 〈〈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2、 〈〈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 〈〈金匮要略》讲杂病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788首 2、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 倡导“火热论”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 朱棣 载方61739首 2、 〈〈医方考》 吴昆 女口:知柏地黄丸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② 吴鞠通(瑭) 著有〈〈温病条辨》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真题方法问答题汇总.doc

名词解释 深度访问(06,97,92) 民意测验(04,94,93) 个案研究(03,99,92) 理想类型(法)(01,97,94) 间接观察(法)(00,97,92) 概念、变量、指标(95,93,03) 类型比较法(06,93) 分析单位(04,93) 证伪理论(02,99) 拉扎斯菲尔德(01) 典型实验设计(01,98) 社群图(01,98) 客观陈述法(99,98) 层次谬误(97,94) 参与观察(94,93) 信度与效度(93,04)“滚雪球”抽样(93,92) 中介变量(06) 内含变量(00) 外在变量(02) 抑制变量(98) 历时研究(05) 分类法(05) 社会研究(95) 解释性研究(05) 探索性社会调查(00) 定类尺度(05) 结构式访问(04) 实验组与控制组(04) 定额抽样(03) 分层抽样(00) 双盲试验(03) 内在无效度(03) 内容效度(97) 研究范式(02) 抽样框(02) 时间序列设计(02) 典型调查(01) 常人方法学(01) 框图法(00) 投入理解法(00) 抽样误差(99) 语义差异量表(99) 幅度检查(99) 命题与假设(98) 同期群研究(98) 假设的操作化(94) 结构-功能分析(94) 详析模式(93) 自变量与因变量(92) 列联表/交互分类(92) 2005、2006<论>实验的逻辑和调查研究的逻辑是什么,各举一个例子 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92<详>:试说明在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3<简>:简述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观点 2000<简>:举例说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层次 99<简>:简述社会学的三种研究范式; 95<问>:简述概念、变量、调查指标的定义、各自在社会调查中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2003<问>:举例说明在变量关系解释中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异同 99<简>:试举例说明对“外在变量”和“抑制变量”的检验 <问>:调查研究对于理论的四种功能 98<简>: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004<简>:趋势研究和同期群研究的异同 2002<简>:简述典型调查的优缺点 94<简>:社会研究包括哪几种方式?它们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92<简>:试述实地研究(或实地调查)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2003<简>:简述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的关系 2005<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93<详>:是说明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具体程序。两者的主要区别有哪些?它们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什么? 2004<论>: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的异同,并每个各举三个研究题目,注意适用 2003<问>:举例说明在推论中容易发生的、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类错误 95<问>:设计一个调查研究方案主要考虑哪些方面? 92<简>:举例说明四种测量尺度的特点及区别; 2001<简>:是举例说明4种测量尺度及其数学性质;

政治学概论 北京大学 1 第1讲政治的概念 (1.1.1) 课程讲义

1.1中国古代“政-治”意涵考辨 我们可以举出来很多关于政治的一些概念,实际上从我们这个学问的角度来理解,对政治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可以说涵盖了政治学里面和整个人类社会科学里面最核心的内容。我讲这个话以后你们就会知道,等到你们到后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极权主义,所有这些主义的最核心的,就是它对政治的不同理解。所以政治的概念这个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界定的。 下面,我今天讲的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讲一下中国的“政”和“治”这个词,“政-治”这个词的意涵。我今天一个是讲中国,一个是讲西方。我采取什么讲法?我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和同学们讲,我自己受的学术训练的背景是受很强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因此,我在讨论一些重要的概念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事情,就是要对这个概念的缘起,进行一种考释、考察。今天这个方法,大家如果以后念历史学、念观念史、念哲学、念社会学、念观念史的时候,国外有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受德国一个叫Kosseleck的影响,最后在英国有一个叫“剑桥学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夫,就是做观念史的研究。好比说,人们说我喜欢自由,我喜欢民主,我喜欢平等,我喜欢公正,它要用观念的分析哲学、语义哲学的方法,要让你分析分析,你要民主是个什么东西?分析出来以后你再决定要不要。最后很多人做了观念的分析之后,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会带来什么样的可能的好处,什么样可能的负面的东西。这样,人就容易对你的社会政治的东西有个理性的决定。如果你以为上政治哲学的目的就是知道,“自由好民主好,人家有我也要,你不给我就闹”,这个不是一种政治学培养出来的。你应该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想理性思维能力,就要有一个非常扎实认真的学术方法,当

2017年北京大学翻硕考研好的学习笔记的整理

2017年北京大学翻硕考研好的学习笔记 的整理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学佛。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念佛。凯程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专业课五大问题。凯程就是王牌的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机构! 一、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的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二、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英语笔译(语言服务管理)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25,日语口译方向, 日语笔译方向复试分数线是340。 考生总成绩包括三部分,即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和外语听力成绩。总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初试权重×初试各门总成绩/5+复试成绩(换算成百分制)×复试权重+外语听力成绩(换算成3分制)]。初试成绩所占权重为60%,复试成绩所占权重为40%。复试形式和考核内容以口试为主。复试主要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综合分析能力、专业素质及语言应用能力等。外语听力考试在复试中进行,计入考生总成绩。 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老师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三、2017年北京大学翻译硕士考研初试参考书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