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_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_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_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_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第36卷第4期2015年4月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6,No.4April ,2015

收稿日期:2014-07-15;修回日期:2015-01-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补偿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71172007,2012.01-2015.12)。作者简介:王

刚(1966-),男(汉),吉林松原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

李显君(1967-),男(汉),吉林松原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战略、产业创新系统。

章博文(1989-),男(汉),陕西西安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模式。

孟东晖(1991-),男(汉),河北沧州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吸收能力。高

歌(1990-),女(汉),吉林长春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创新。

通讯作者:李显君

文章编号:1000-2995(2015)04-010-0001

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

刚1,李显君2,章博文2,孟东晖2,高

2

(1.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部,天津300073;

2.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摘要:鉴于主流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产业规模大但创新能力低的现象,以及国内学术界对创新政策与机制缺乏整合研究的缺陷,

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案例研究方法,辅助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框架;选择中国汽车、家电、航天和计算机为案例研究产业,进行大样本数据调研,对所提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创新政策对创新有正向作用,其中政府采购政策的正向作用最大;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有正向作用,对激励机制的作用比对运行机制的作用更为显著;创新机制对创新有正向作用,且激励机制的作用大于运行机制,而物质激励大于非物质激励。关键词:创新政策;机制;产业创新系统;案例研究中图分类号:F062.4;F416.47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公共创新政策能够促进产业创新已成为学术

界和政府的共识

[1]

。按照主流创新政策和机制

理论,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系

统性配套激励政策、技术学习和制度建立是实现技术和知识扩散、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5]

美国、日本、韩国等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然而主流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难以解释中国近20年来虽广泛采取了上述措施,但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和总体创新能力上没有成功的现实。近二十年来遵循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我国几乎制定了发达国家采取的所有创新政策,

并建立了相应机制

[6-8]

我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技术创新

研究以来,对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相继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对创新政策给予了大量关注。随着市场换技术战

略的失败,

20世纪90年中期之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学术界对自主创新及其政策展开了丰富研究。但总体看来对自主创新机制研究较少,而关于机制方面主要集中在对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研究,

对其运行机制研究还十分匮乏。关于对自主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的研究数量较多但质量不

够,定性研究较多但定量研究不够。特别是缺乏基于创新的整合视角来研究创新政策和机制,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研究基

·2·科研管理2015年

本上围绕技术或科技展开,缺乏对“自主管理创新”和“自主文化创新”的研究;二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或“企业”层面,忽略了产业层面自主创新研究;三是跨产业比较研究还很罕见,尚缺乏从不同产业实证比较研究中抽炼出一般性规律的文献。理论研究的缺口,是造成实践中我国现有的创新政策与机制分散而不系统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选择以建立理论为目标的案例研究方法,以我国汽车、家电、计算机和航天四个产业为案例,研究我国的创新政策和机制,力图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如何理解上述主流理论与中国实践的偏差,试图理解创新激励政策对我国自主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寻找主流理论哪些与我国创新实践不相符合;二是建立适合我国的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指导我国政府健全自主创新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同时为丰富和发展后发国家创新理论奠定初步研究基础。选取上述四个产业作为案例研究,主要基于两点考虑:首先,它们都是我国的核心制造业,其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创新能力;其次,它们在自主创新演化中呈现出不同的能力和绩效,能够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同时实证分析其自主创新政策和机制,可以去掉产业的特殊性而提炼出一般性,提高理论的普适性。

2文献回顾

自主创新,是我国学术界针对我国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发展特定阶段以及“市场换技术”失败提出的概念。国外没有完全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最相近的概念是Grossman和Helpman1994年提出的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国外学者常将创新(innovation)对应于模仿(imitation)来研究,在这一点上自主创新概念和创新在内涵上是相同的。基于国外学者的创新界定范式,我们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与政策研究现状,主要从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

国外与创新政策和机制相关的文献十分丰富,但综合起来主要基于四大类理论展开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产业创新系统理论。技术创新学派主要聚焦在技术如何在创新主体网络间产生、扩散和利用,国家创新系统主要关注国家层面、非盈利组织和机构的创新效率及政策,区域创新系统主要关注于区域或地方层面上的创新,产业创新系统主要以产业为创新主体。

“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Dodgson andRothwell,1994)的出版标志着国外学术界开始关注产业层面的创新。Malerba在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系统(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9],此后国外一些学者对其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研究[10,11],逐渐成为一些国家制定创新政策的工具。Malerba认为,产业创新系统的关键是合作演化(Co-evolutionary)与学习过程(Learning Process),由三个部分组成:①知识与技术;②行动者和网络;③制度[12]。根据这一框架,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如服务业[13]、医药生命产业[14]。

从西方国家几十年创新政策实践来看,各国所使用的典型技术创新政策工具主要有六种:以税收优惠、减免或研究开发财政拨款、补贴等形式提供支持的财政激励政策;以创造或者扩大对创新产品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政府采购政策;风险投资鼓励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专利制度和规制政策等[15]。作为产业创新研究的主要学者,Dodgson和Bessant总结提出了12大类创新工具,基本上涵盖了发达国家已实施的创新政策或机制[16],参见表1。

我国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起,对技术创新、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相继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了自主创新政策和机制,特别是对技术创新政策理论[17,18]和我国技术创新政策演化的研究[19]较为丰富。但是自主创新政策研究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较少。其中机制研究主要关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则鲜有涉及。总体上看,关于自主创新政策和机制的研究数量较多、质量不够,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不够。特别地,国内研究主要依据技术创新理论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而缺乏基于创新的整合视角研究创新政策和机制,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研究基本上围绕技术或科技展开,缺乏对“自主管理创新”和

第4期王刚,李显君等: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3·

“自主文化创新”的关注,而管理和文化对于一国产业的创新和竞争优势培育至关重要。二是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或“企业”层面,忽略了产业层面自主创新。不同于微观层次上的“技术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以及宏观层次上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国家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的创新组织和创新绩效具有独特的作用和规律,汽车产业是制造业的典型,美、德、日、韩等国家汽车产业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将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来研究本文的原因。尽管一些文献从产业层面对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进行了探讨,但这些文献从产业创新而不是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加以研究的,还缺少基础理论和分析范式。产业层次的技术创新政策作用在于促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创新协调和整合,掌握未来科学和技术前沿,提升综合竞争力。

表1创新工具汇总表

Table1Summary of innovation tools

创新政策或机制具体工具

直接的金融支持赠款、补贴、贷款,提供设备或者服务,贷款担保

间接的金融支持鼓励对创新进行投资的计划,风险资本

信息信息网络,咨询中心,咨询服务,专业图书馆,数据库,联络服务

科学与技术基础设施公共研究图书馆,研究协会,学习团体,研究赠款

教育基础设施普通教育体系,大学和工业学校;技术教育体系,学徒计划;再培训体系

公共采购中央或地方政策采购以及合同、研究开发合同

税收公司税、个人税、间接税和工资税,税收减免

管制专利,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查,垄断与反托拉斯法规

公共企业公有企业进行的创新,利用这些创新作为一种创新设施,新产业的创办

政策规划,区域政策,对于创新的荣誉和奖金,鼓励合并或建立合资企业

公共服务采购,维修,监督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创新,如电讯、运输与保健部门

贸易贸易协定,关税,货币管制

资料来源:Dodgson,Mark and Bessant,John.1996.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3理论框架及假设

3.1概念模型

根据理论研究和对我国家电、汽车、计算机及航天等四个产业的案例分析,我们得知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和创新机制有积极影响,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有积极影响,其中创新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创新政策主要包括:财税政策、采购政策、政府投入重点政策、金融政策、管理政策和创新环境政策。特别指出的是,政府所制订的政策特别是创新政策,不会自动地促进福利的改善[20]。一方面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创新机制也是创新政策与自主创新之间的转换方式或转化机制。依据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创新是合作演化、集体学习、协同发展的过程[12]。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目的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结合本文研究目的,我们构建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概念模型,参见图1。

3.2理论假设

上面所提出的自主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概念模型,核心理念是创新制度对自主创新效果正向作用。诺斯认为社会的技术和知识存量决定了产量的上限,而实际产量还要受制度的约束。我国学者吴敬琏也指出,推动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下面根据该模型,结合理论文献和案例产业实证分析,提出本文理论假设。

(1)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政策作为提高创新系统绩效的有效方式已被广泛认同,公共创

·4·科

研管理

2015年

新政策能够促进产业创新

[21]

。OECD 对创新政

策研究及其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1982年其

政策委员会就发表《Innovation Policy 》研究报告,正式提出创新政策的概念,并提出发展创新政策的目的是“将科技政策和政府其他政策,特别是经济、社会和产业政策,包括能源、教育和人力资源政策形成一个整体”

。从1995年开始,OECD 科技政策委员会通过技术与创新政策工作委员会正式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计划研究工作,分几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围绕创新政策展开,旨在加强创新政策分析的实践性研究。随着国家创新系统研究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以此为基础的创新政策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

[22,23]

。Dodgson 认为,创新政策应包括三个框架:支持创新者、创新文化、

减少创新障碍[12]

。政府采购、管理及规则、

R&D 补贴和科技基础设施,被认为是公共创新政策的

主要方式[24]

。Edler 和Georghiou 基于供给和需求对创新政策进行了系统归纳,特别是提出了公

共采购对产业创新的重要作用[13]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a :财税政策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H1b :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H1c :政府投入的重点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1d :金融政策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H1e :政府创新投入的管理政策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1f :创新环境政策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图1

自主创新政策与激励机制概念模型及作用路径

Figure 1

Model and path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policy

(2)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的影响。

我们将创新机制分为两类: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运行机制是创新主体内部以及主体之间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激励机制是指对创新主体的创新方式的引导和对创新结果进行物质和非物质上的奖励方式。

由于创新政策在很多方面包含了创新机制,例如政府采购或公共采购既是从需求层面的创新政策,也是对创新企业的一种激励机制。从本文

四个案例产业的演化看,航天、计算机和家电产业的创新政策要比汽车产业创新政策更为科学合

理、更适合产业的充分竞争和创新过程,因而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创新机制。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政

策是最近几年才明确的,

这导致了我国现在虽然是世界产销第一大国,但仍没有培育起一家跨国

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较其他三个案例产业弱得多。路风、

慕玲通过对中国激光光盘播放机工业发展经验的分析证明:政府促进自

第4期王刚,李显君等: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5·

主创新政策的导向应该是促进创新主体的技术学习和能力的发展[25]。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H2a: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有正向作用。

H2b: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运行机制有正向作用。

(3)创新机制———运行机制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产业创新是创新系统相关者合作演化(Co-evolutionary)与学习的过程(Learning Process)[12]。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创新的动态性越来越明显,产业、大学和政府支持性政策与环境的共同演化已变得非常重要。产业文化、共享知识、非正式交流和社会资本强烈影响产业集群及其创新绩效;地方知识创新体系(Lo-cal Knowledge-innovation System)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知识结构和产业持续共同演化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大量国家创新系统文献不断涌现,强调创新的本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4],组织间的创新网络和资源利用决定着创新绩效[23]。创新过程也是知识流动和学习过程,因此,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受到了广泛关注。Tether 和Tajar基于创新网络配置和产学研联系,提出了知识流动模型[26]。除了组织间的知识充分有效流动外,组织内部也要建立创新协同和知识共享体系[27]。在对我国航天产业、计算机产业和家电产业分析时,我们发现这些产业的先锋企业集团在内部创新网络、组织设置、创新机制和团队文化等方面都十分优秀,建立了与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类似体系。此外,产业共性技术并由此形成的共享技术平台对一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8],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实践的教训之一是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全国性的共性技术共享平台[29]。

由此我们得出如下假设:

H3a:产学研有效合作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3b: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3c: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3d:优化组织内部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4)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对自主创新的影响。

激励制度可以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热情,促进技术创新要素有效配置。根据North对制度的分类,丁恒龙和朱悦怡把科技自主创新激励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30]。正式制度包括产权激励制度、政策激励制度、市场激励制度、企业激励制度;非正式制度则指社会文化激励制度。每一种制度对应若干个创新激励机制。如前所述,每一类创新政策都包含了若干个运行机制,同样也包括激励机制。如创新税收政策和财政投入政策,也是对自主创新优秀企业所采取的两种激励机制;再如,专利制度既是创新环境范畴,也是创新激励范畴。

为此我们提出两个研究假设:

H4a:物质激励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H4b:非物质激励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

4研究方法

4.1数据收集及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搜集数据,按照产业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选择四类调查样本:企业、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行业协会。样本企业来自本研究的四个案例产业:汽车、家电、航天和计算机,均为该产业的国内先锋企业;政府、大学及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样本都为与案例产业相关组织。

问卷中的每个题目均采用Likert五点尺度测量方法,即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5分表示“完全同意”,其余介于两者之间。

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我们通过纸质媒介和E-mail形式发放问卷总计300份,收回190份,对个别问卷通过电话进一步沟通,最后确定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63%。其中,航天业39份,汽车行业39,家电行业22份,计算机行业20份,行业协会16份,政府26份(来自四个案例产业国家主管部门),大学及研究机构28份。参见表2。

·6·科研管理2015年

表2调查问卷统计情况

Table2Statistic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数量发放数量回收率汽车产业395078%家电产业224055%航天产业395078%计算机产业204544%政府264262%大学及研究机构284365%行业协会163053%总计19030063%4.2数据分析及验证方法

基于变量间因果关系的复杂性,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采用Lisrel8.7数据分析软件。

4.3变量定义

本研究潜变量包括四个:创新政策、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自主创新绩效;根据潜变量确定相应的观测变量,本研究设定了16个观测变量;并根据16个观测变量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对应28个题项,参见表3。

表3变量及问卷题项列表

Table3Variables and items of the questionnaire

潜变量观测变量问卷题项

A:创新政策财税政策

采购政策

政府投入重点政策

金融政策

管理政策

创新环境政策A1.政府对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应该减免税收

A2.政府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进行一定数量的财政补贴

A3.政府加大对自主品牌产品的采购力度

A4.政府要加大创新型中小企业投入力度

A5.政府对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加大直接投入力度

A6.政府提高对重点企业技术投入力度,避免资金过度分散

A7.降低自主创新企业上市融资的门槛

A8.加速风险投资体系建设,拓宽创新企业融资渠道

A9.政府加强对各类创新投入的资金和成果评审验收管理力度

A10.政府要加强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阶段的评估和控制

A11.提高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建设,保护自主创新企业和个人的收益A12.营造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B:创新机制—

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机制

共性技术平台机制

组织间协同创新机制

组织内部创新机制B1.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共同开发机制

B2.建立产学研学习交流和对话平台

B3.产业的共性技术以政府投入为主,组织相关企业和研究单位参加B4.对完全由政府投入的研究项目,应建立行业内知识和技术共享机制B5.政府加强对产业上中下游的协同创新,避免单一环节创新

B6.政府加强对某一产业的相关支持产业的同步创新支持

B7.企业要完善自身的自主创新及其管理体系

B8.大学等相关研究及中介机构要把握产业动向和需求

C:创新机制—

激励机制

物质激励机制

非物质激励机制C1.对自主创新单位和领导进行物质奖励,如项目经费支持、奖金等

C2.对自主创新单位和领导进行股权激励

C3.对自主创新单位和领导进行精神奖励,如树立榜样、扩大宣传

C4.对自主创新单位和领导进行权限奖励,如对单位给与获得经营资源和条件的优先权,对领导职务实现晋升

D:自主创新绩效自主品牌企业国际竞争力D1.本人所在的行业中,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自主品牌产品国内市场地位D2.本人所在的行业中,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

自主品牌产品收入比重D3.自主品牌产品收入,是本人所在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自主品牌专利数量D4.本人所在的行业中,自主品牌企业的专利总数大于在这一行业的中外合

资企业与独资企业专利总数

第4期王刚,李显君等: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7·

4.4数据信度与效度

本文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值对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利用SPSS13.0软件,计算各个潜变量及其观测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本次调查问卷的总量表的Cronbach'sα值为0.9168,各子层面的信度中最低的α值为0.7635,各子层面的α系数均在0.7以上,证明该问卷的结构是可靠的。

从标准因子载荷情况来看,16个变量的因子载荷系数在0.44 0.93之间,t值在2.91 19.64之间,表明在0.01水平上统计显著。各观测变量因子负荷系数均高于0.4,说明具有很强的内效度,并且所有的载荷均显著,因此保留所有指标选项。

5假设验证与结果讨论

5.1假设检验

基于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式模型的调整,计算得出关于自主创新政策及机制假设的验证结果,见表4。

表4假设检验结果

Table4Hypothesis test results

序号假设路径路径系数t值验证结果(是否支持假设)H1a财税政策→自主创新0.43 2.26支持

H1b政府采购→自主创新0.57 2.59支持

H1c政府投入重点→自主创新0.46 2.37支持

H1d金融政策→自主创新0.38 2.18支持

H1e政府创新投入的管理政策→自主创新0.41 2.98支持

H1f创新环境政策→自主创新0.35 2.21支持

H2a创新政策→创新激励机制0.84 6.31支持

H2b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0.49 6.27支持

H3a产学研有效合作→自主创新0.240.98不支持

H3b建立共性技术共享平台→自主创新0.31 2.01支持

H3c建立组织间协同创新机制→自主创新0.27 1.22不支持

H3d优化组织内部创新机制→自主创新0.27 1.34不支持

H4a物质激励→自主创新0.52 3.32支持

H4b非物质激励→自主创新0.47 3.25支持

5.2结果与讨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除H3a、H3c和H3d未通过检验外,其余11个假设均被接受。

(1)与主流文献的差异。

创新政策和激励机制对自主创新的正向作用、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的正向作用,符合主流创新文献。但需要指出两点:第一,在创新政策中,有别于创新系统的主流文献,政府投入重点政策和管理政策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较大。第二,关于运行机制对自主创新作用的四个假设中只有一个通过了检验,即H3b。未通过检验的三个假设所涉及内容,恰恰是技术创新理论、产业创新系统理论及国家创新系统理论都特别强调的。同时,这三个被排除的假设,也不符合我们在对我国航天产业、计算机产业和家电产业研究时的发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偏差?通过我们对创新理论文献、案例产业自主创新模式和问卷调查者结构的再分析,得出如下原因。

一是主流文献主要来源于对发达国家产业创新实践的总结,关于发展中国家的文献主要来自Kim对韩国产业创新的实践总结,而这些国家的产业产生背景、资源和能力基础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这是导致偏差的首要原因。这也符合Met-calfe的观点———“政策及其体系依据不同国家及

·8·科研管理2015年

其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20]。

二是H3a涉及产学研合作、H3c关于产业协同创新问题,它们没有通过检验的原因可能是案例产业中产学研合作不理想或组织之间的创新网络没有形成,所在产业的问卷调查者感受不到则很难认同。而事实上,我国大多数产业都长期存在着产学研合作不理想或被称为“科技与经济两层皮”的现象。

三是H3d关于组织内部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的假设,没能通过检验不但违背了技术创新理论,而且违背了组织和竞争优势等有关理论。这可能是调查问卷填写者来自不同组织、专业和岗位背景导致的。由于本文是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的研究,问卷填写者来自产业(企业)、大学、政府、行业协会,而后三类问卷填写者可能不太熟悉企业内部组织的设计和创新的微观机制。

(2)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差异化影响。

六个细分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程度是不均等的,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路径系数为0.57。其余政策中,已被普遍采用且得到广泛认同的金融政策和创新环境政策却排列在最后,而政府投入重点政策与管理政策却位于前列。这说明管理在我国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加强,政府要加强对各类创新投入的资金和成果评审验收管理力度并加强技术引进后消化吸收阶段的评估和控制。政府投入的创新资金要坚持重点原则,避免过度分散。

(3)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的差异化影响。

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具有正向作用,但其对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创新政策→创新激励机制的路径系数为0.84,而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的路径系数为0.49。这表明,自主创新政策对创新的激励具有更显著的效果。经过检验后,运行机制只剩下“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同建立激励机制相比,由于建立产业共性技术设计环节和组织多,达到效果时间长,因此导致了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的路径系数较低。

(4)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的差异化影响。

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具有正向作用,但不同机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自主创新运行机制方面,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自主创新的路径系数为0.31。在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方面,物质激励→自主创新、非物质激励→自主创新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52和0.47。路径系数的差异表明,激励机制的作用大于运行机制,而物质激励大于非物质激励。

6结论

本文基于产业创新系统视角,选择我国汽车、家电、航天和计算机作为案例研究产业,得出如下个结论。

(1)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有正向作用;创新机制对自主创新有正向作用,但不同机制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激励机制的作用大于运行机制,而物质激励大于非物质激励。

(2)六个细分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均具有正向作用,但影响程度不是均等的。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正向作用最大,其他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正向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政府重点投入政策、财税政策、管理政策、金融政策和环境政策。

(3)创新政策对创新机制具有正向作用,但其对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影响是不均等的,对创新的激励具有更显著的效果。同建立激励机制相比,由于建立产业共性技术涉及环节和组织多,达到效果时间长,因此导致了创新政策→创新运行机制的路径系数较低。

本文证实了产业创新系统的很多政策和机制在我国的适用性,但本文的理论贡献是得出了不同创新政策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并给出了作用次序,这对于指导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政策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别于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检验排除了组织间合作与协同创新机制及组织内部创新机制。但排除并不代表这些在发达国家理论和实践中为重要的要素在我国就永远不需要或不重要,可能说明我国创新过程中,这些方面欠缺或效果不理想,从而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作为对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中国的创新实践的总结,本研究对丰富和发展后发国家创新政策与机制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第4期王刚,李显君等:自主创新政策与机制—来自中国四个产业的实证·9·

参考文献:

[1]Dolfsma W,Seo D B.Government poli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 suggested typology[J].Technovation,2013,

33(6):173-179.

[2]Carlsson,B.,Stankiewitz,R.Technological system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case of factory automation[M].

Springer,1995.

[3]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J].1987.

[4]Lundvall B A.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analytical framework[J].London:Pinter,1992.

[5]Malerba F,Orsenigo L.Technological entry,exit and surviv-al: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tent data[J].Research Poli-

cy,1999,28(6):643-660.

[6]胡志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2-28.

Hu Zhijian,Feng Chujian.Foreign promoting policies on pro-

gress and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6(1):22-28.

[7]柳卸林.管理范式的转变—从生产型到技术创新型[J].中国软科学,1997(2):117-119.

Liu Xielin.Transition of management paradigm,from produc-

tion to innovation[J].China Soft Science,1997(2):117-

119.

[8]尚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J].中国软科学,2005(7):1-3.

Shang Yong.Enhancing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mpe-

tence and building an innovational country[J].China Soft

Science,2005(7):1-3.

[9]Malerba F,Orsenigo L.Technological regimes and sectorial patterns of innovative activitie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7,6(1):83-118.

[10]Rogge K S,Hoffmann V H.The impact of the EU ETS on thesectoral innovation system for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

gies–Findings for Germany[J].Energy Policy,2010,38

(12):7639-7652.

[11]Tigabu A D,Berkhout F,van Beukering P.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Adoption of bio-di-

gestion in an emerging innovation system inRwand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3.

[12]Malerba,F.Sectoral systems of innovation:Concepts,issues and analyses of six major sectors in Europ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13]Corrocher N,Zirulia L.Demand and innovation in services:The case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J].Research Policy,

2010,39(7):945-955.

[14]Gilsing V,Nooteboom B.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in-novation systems:The case of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J].Research Policy,2006,35(1):1-23.[15]余志良,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3,6:32-37.

Yu Zhiliang,Xie Hongming.Review of technologic innovation

policy theory[J].Scientific ManagementResearch,2003,6:

32-37.

[16]Dodgson M,Bessant JR.Effective innovation policy[J].1996.

[17]赵兰香.技术学习过程与技术创新政策[J].科研管理,1999(6):8-14.

Zhao Lanxiang.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olicy[J].ScienceResearch Man-

agement,1999(6):8-14.

[18]金雪俊,杨晓兰.基于演化范式的技术创新政策理论[J].科研管理,2005(3):55-61.

Jin Xuejun,Yang Xiaolan.Theor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y on the paradigm of evolution[J].ScienceResearch

Management,2005(3):55-61.

[19]彭纪生,孙文祥,仲为国.中国技术创新政策演变与绩效实证研究(1978-2006)[J].科研管理,2008(7):134-151.

Peng Jisheng,Sun Wenxiang,Zhong Weiguo.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echnological and innovational policies and the em-

pirical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1978-2006)[J].SCI-

ENCERESEARCH MANAGEMENT,2008(7):134-151.[20]Metcalfe J S.Technology systems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

ics,1995,19(1):25-46.

[21]Edler J,Georghiou L.Public procurement and innovation—Resurrecting the demand side[J].Research policy,2007,

36(7):949-963.

[22]李正风,曾国屏.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4,22(2).

Li Zhengfeng,Zeng Guoping.OECD NIS project and its sig-

nificance:From theory toward policy[J].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04,22(2).

[23]柳卸林.新时期我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解读[J].山西大学学报,2007(3).

Liu Xielin.The policy interpretation of self-reliant innova-

tion of China in new era[J].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7(3):177-

182.

[24]Aschhoff B,Sofka W.Innovation on demand—Can public procurement drive market success of innovations[J].Re-

search Policy,2009,38(8):1235-1247.

[25]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

管理世界,2003(12):57-82.

Lu Feng,Mu Ling.Product creation based on local markets,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Manage-

ment World,2003(12):57-82.

[26]Tether B S,Tajar A.Beyond industry–university links:

·10·科研管理2015年

Sourcing knowledge for innovation from consultants,private

research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 science-base[J].Re-

search Policy,2008,37(6):1079-1095.

[27]Zarraga C,Bonache J.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Resource Management,2003,14(7):

1227-1245.

[28]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Li Jizhen.Supply system of industrial generic technology

[M].China Financial Publishing House,2004.[29]李显君,董本云,徐可.我国汽车产业区创新绩效实证分析[J].汽车工程,2009(9):893-899.

Li Xianjun,Dong Benyun,Xu Ke.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utomotive industry districts in Chi-

na[J].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9(9):893-899.[30]丁恒龙,朱悦怡.科技自主创新中的激励制度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12Z):63-64.

Ding Henglong,Zhu Yueyi.Incentive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in independ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J].Mar-

ket Modernization,2006(12Z):63-64.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Evidences from four industries in China

Wang Gang1,Li Xianjun2,Zhang Bowen2,Meng Donghui2,Gao Ge2

(1.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3,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utomotive Safety and Energy,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The mainstream innovation theory cannot make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to the particular phenomenon that China’s in-dustries are large in scale but weak in innovation capabilities.Domestic academics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integration in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On this background,this research explores and establishes the theory of innova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 by employing the method of multi-case study based on building a theory as the goal and byassisting with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We select automobile,household appliances,aerospace and computer as case study industries,and collect large sample data to test hypotheses we built.Our findings show that:innovation polic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of which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y has the largest positive impact on innova-tion;innovation polic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mechanism,and this effect on incentive mechanism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on operational mechanism;and innovation mechanism also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and the role of incentive mechanism is more important than operational mechanism,while the impact of material incentive is larger than non-material in-centive.

Keywords:innovation policy;mechanism;sectoral system of innovation;multi-case study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大力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加强自主创新提出了迫切需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中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部署,本文从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出发,讨论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一.我国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发展历程中凸现出许多因创新水平低下以致阻碍发展的问题。下面这组数字就是最好的证据: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55%的出口产品是加工贸易,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来自加工贸易。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国在50%以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购置所需要的技术含量高的关键装备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进口。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时至今日,创新水平低下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道路上的大绊脚石,是我国目前亟待正视的问题。我觉得原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创新主体的内在原因,例如创新思维观念落后、创新人才匮乏和创新能力不高;其二,创新外部环境原因,例如体制不健全、科技水平较低和创新资源不足等。 从创新主体内在的方面来看,首先,自主创新主体的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国家自主创新需要的是有知识有想法并且有能力将自己知识和想法转化为成果的人才。随着我国大学的普遍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长。虽然看上去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真正的行业创新人才很少。其次,观念是创新的源泉,落后的思想只会阻碍进步,又谈何发展?创新需要主体拥有颠覆的、独特的、大胆的思维方式方法。古板的、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大可能有创新想法的。可悲的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不被鼓励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学生的能力被

最新-中国移动分公司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精品

中国移动分公司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文章标题:中国移动分公司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中国移动___公司是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移动)在___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并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直接领导和管理。 ___是经济大省,交流大省和人口大省,___移动公司的客户数和运营收入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已连续9年稳居第一,客户规模超过5000万。 2019年,中国移动___公司提出了“国际化理念,本土化创新,中国式管理”的创新理念,积极构建通信企业系统化的创新体系,开展“跨部门跨公司.跨行业”的创新活动,营造“人人有创新企业有专利”的创新文化,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推进移动信息专家战略转型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新跨越提供了良好支撑。 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背景一、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国家提出了“坚持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颁布实施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自主创新提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十一五“时期着力自主创新.并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时期的”六个必须”之一。 二、我国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创新的重点突破领域.但目前我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对外依存度过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国际竞争力较弱。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国外通信企业已在国内申请大量运营业务专利未来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通信企业的发展。 三、复杂的外部环境要求通信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渐趋复杂的外部环境来看.技术变革、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传统语音业务的萎缩和增量不增收.数据业务发展压力的加大.信息化发展的大势.3牌照的发放等.都要求通信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快创新步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更多的新业务.推出更多的信息化产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提升企业价值。 四、通信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呼唤系统化的创新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通信企业缺乏系统化创新体系已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 主要体现在:①创新缺乏统一战略.统一理念.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企业的创新往往是分散的,创新工作.创新资源难以整体协调,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

自主创新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

自主创新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关键 产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当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自主创新就成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建议》提出,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第一,从产业发展阶段看,从模仿到创新是后发国家实施追赶的一条捷径,在模仿的基础上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提升产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我国经济规模和制造业规模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发展实力,同时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滞后于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单纯靠引进技术已无法支撑我国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必须转入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争取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有利地位,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要求,迫使我国必须加强培育自己的产业技术能力,围绕产业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系统整合国内外技术创新资源,加快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第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无法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源、能源制约已成为产业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要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必须面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未曾遇到和未曾解决的一系列难题,这就决定了我国今后的产业发展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产业技术进步的新途径。另一方

面,我国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为实现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条件。只要把握好机遇,选择好方向和重点,就有可能在部分产业技术领域率先实现突破,使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真正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之上,促进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从保障国家安全看,世界经济利益格局和相应的政治格局调整,使我国引进先进技术遇到多种困难和限制。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都将受到技术来源上的限制,迫使我们必须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国际经验表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产业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突破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从国际竞争趋势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知识产权积累有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某些跨国公司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进一步加强对我国相关企业的技术控制,迫使国内企业接受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分工。另一方面在国际竞争中,我国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国家技术壁垒、反倾销等措施的限制,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够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五,从结构调整看,自主创新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手段和中心环节。一方面我国产业结构中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的突出矛盾,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必须通过技术能力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况汇报

关于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情 况汇报 我县科技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知识普及、试验、示范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特色优势资源开发技术的引进应用,依靠科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发挥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科技进步。按照州府办明电[XX]14号的通知要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和州委、州政府“科技强州”战略的重大部署,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提高我县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作如下汇报: 一、加快科技进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结合我县实际,本着科技与经济结合,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发展思路,其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编规划、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陡坡山顶封育绿色带,缓坡山腰草畜林果带,山脚平地经作钱粮带”的产业发展布局原则,突出在抓好“五个培育”上下功夫,做好六大规划和做大做强以蔬菜、

蔗糖、林果、畜牧水产、电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六大产业。 2、总体目标 到XX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有较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个乡有3个以上有规模、上档次的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占总农户的30%以上,达到县有科技示范乡、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递增,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二、我县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的现状 近三年来,我县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速、增效、创新”的原则,按照“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科技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1、以科普示范村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一是开展科普专栏宣传25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0期,受培训人数15万余人,发放实用技术资料25000余册,科普活动实现了正常化,项目实施村的群众科技意识、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撑。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带动广大社区居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是大力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探索农业增效、

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经验材料

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经验材料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当前要重点完善和落实好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是从体制机制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因为发展模式、市场条件、政策和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热情不高。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大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促使企业把创新作为自身发展的头等大事。要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的主体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带动市场导向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包括: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使国内企业参与、融入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进

一步整合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科技资源,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社会化、市场化服务;进一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校联合共建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同时,加快完善推动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政策,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大企业的骨干作用,发挥民营企业的重要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 二、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 积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是各国政府普遍实行的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已经出台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我们要认真研究WTO框架下政府支持企业研发和创新的做法,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财税政策方面,要加大支持研发和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及设备更新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推进并完善企业研发投入的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

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 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若干政策的通知 国办发〔2008〕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十二月十五日 关于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政策 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 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知识产权局中科院工程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成果转移机制不健全,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薄弱,产业化资金难以筹措,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要求,为加快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本政策。 一、培育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 (一)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集成能力。按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总要求,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

重点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开发体系;支持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化试验设施。同时,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中的咨询、信息、桥梁等作用。 (二)启动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国家在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能源、现代农业、先进制造、节能减排、海洋开发等重点领域,选择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工程,给予适当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办法,做好组织实施工作。各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实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三)切实落实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发投入,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研发费用,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企业按照《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实施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条件的,按相关规定享受进口税收优惠。 二、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转移 (四)完善自主创新成果发布机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其他单位使用财政资金开展研究开发的,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形式,将有关自主创新项目以及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能公开的除外),有关公开发布的要求必须在项目合同中予以明确。要不断完善国防科技成果解密制度,适时发布具有民用产业化前景的自主创新成果。要充分利用各类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发布知识产权信息。 (五)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发展改革、教育、科技、知识产权等部门要指导、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强化自主创新项目的筛选、评估和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积极推动自主创新成果的转移和许可使用。鼓励企业间技术成果的转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转让所得,按照有关税收法律和政策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六)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要将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引导、支持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活动。对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给予奖励。 三、加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投融资支持力度 (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的增长情况,继续增加投入。主要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补助(引导)资金、保费补贴和创业风险投资等方式,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加快自主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 (八)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按照市场机制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领域,扶持承担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任务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发展改革和财政等部门要积极培育、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领域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重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予以支持。 (九)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自身特点和业务需要,按照信贷原则,加大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强担保机构等融资支撑平台建设,为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融资提供服务。 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良好环境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浅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认识 第六期县级干部轮训班姚应东 根据教程安排和班委提名,我现就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浅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评批、指正。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强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这就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的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各工作方面中去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加速我国经济方式的快速转变。 一、当前我国在提高自主创新方面的矛盾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日渐提高,在科技领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如举世瞩目的载人航天工程,“中国集成蕊片”的突破、嫦娥二号的发射成功等标志着我国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为我国科技界和企业圈的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这些成果与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使我国经济至今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矛盾长期存在,压力日益增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于过度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低端产品生产国”的地位;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工厂”,实际上我国就是产品加工或组装的基地,而不是产品技术 腹有诗书气自华

研发基地,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再就是我国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能力差,对技术的引进在吸收、消化和转化方面工作开展滞后,导致我国长期处于先进技术与设备的重复引进,大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使经济的增长与国家总财富增长不同步。 (二)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已严重受到“技术瓶颈”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来推动,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许多企业宁愿花费巨资做广告,也不愿意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科技含量上多投入。 (三)核心技术薄弱。核心技术的关键技术是无法通过引进得到的,没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弱国家是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经济强国。 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经济发展成本将越来越大,在日趋广泛的国际竞争中,将越来越被动。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途径与方式 如何尽快在自主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形成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较强的自主的创新能力,使技术引进由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原始创新方面:要重点过研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批在科技前沿有着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要攻克一批制约和影响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实现新的跨越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实现新的跨越 分析今年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创新成果,最突出的是得益于自主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已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党中央一再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自主创新的观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 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一年来,我国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重要创新成果。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探索太空的伟大征程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六号,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些重要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卓越创新能力。 在医药领域,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治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已进入临床试验。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美国获得专利许可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类药物,其国际专利将通过PCT(专利合作条约)进入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由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大流行流感疫苗”进入临床研究,这标志着我国在防控大流行流感药物研发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在信息产业领域,由海信自主研发的高画质、高清晰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Hiview信芯,将使我国高清彩电跳动“中国芯”。这种我国第一款音、视频领域能自主生产的产业化芯片,打破了彩电行业长期以来核心芯片依赖国外

的现状。另外,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生物信息处理专用计算机————曙光4000H,已成功应用于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家蚕框架图等大型基因组的组装工作,项目组申请并被受理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在农业方面,完全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国稻1号”平均亩产达685公斤,为我国的粮食安全进一步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生物科技领域,我国基因研究取得新突破,发现和鉴定了7个遗传病致病基因,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在可信计算领域,联想集团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可信计算联想“恒智”安全芯片,只有报纸5号字大小的多层板硬件芯片,不仅能识别出病毒,主动把病毒挡住,还能识别主人和主机的身份,这一成果将对我国IT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黄曲霉毒素亲和微球速测技术及速测仪”,为保证我国大宗农产品及食用油消费安全,促进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在交通领域,大连磁谷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华06号”轻型吊轨磁悬浮技术验证车一次运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将拥有自己的高速永磁悬浮列车…… 此外,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已初见端倪。海尔、联想、奇瑞、华为、中兴、用友、东软、中芯国际、长城国际、长春生物、远大、地奥制药、大唐电子等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重点领域核心专利的骨干企业,勇于打破技术瓶颈制约,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如奇瑞汽车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销量已达12.86万辆,专利申请数达65件,其中发明

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科技创新则是提高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任何一个企业都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那么,企业该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积极响应国家、地区相关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企业在进一步发展中,按照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方向,密切跟踪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和产业变革最新趋势,落实国家、地区产业政策导向。 要更自觉地重视学习,优化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创新信心,勇于自主创新,始终注重做深、做细、做实,确实把科技创新落到企业发展上。 二、建立、完善自主创新长效机制,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科技创新需要体制机制保障”。 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来说,不仅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自主创新核心团队,并且还需要一种能长期保障自主创新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企业的核心竞争在于科技创新成果,而科技创新成果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不但要培养现有人才,还要引进广大英才为我所用。 建立和完善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以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为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当今的社会里,企业如何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让其都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和智慧,从而保持科技创新的高效率,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健全激励机制、完善企业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企业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不同员工采用不同的激励办法,灵活运用激励机制,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企业氛围,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创造创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创新的水平“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 企业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也要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并且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合作交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通过主动整合现有资源,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理念和技术,以提高企业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的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 4、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保障科技创新的实施“任何一个科技创新,都必须要有大量的科技投入作为支撑”。 企业必须完善资金链,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高效合理配置,才能保障科技创新的顺利实施,才能实现科技创新成果。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有助于促进科技创新,有效提高科技创新的绩效。 5、加强知识产权意识,保护科技创新的成果“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决定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

突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学勇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隆重开幕,这次会议是在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任务,是在“十一五”起步开局的关键阶段召开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对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指出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专门为会议发来致辞,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亲自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受徐冠华部长的委托,代表科技部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王旭东部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目标、重点任务和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晓强同志代表国家发改委作了讲话。会前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产业自主创新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会上还将讨论《信息产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我们相信,这次会议的召开,必将对增强我国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做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国务院还发布了60条配套政策。这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贯彻落实好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是一项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当前,各地方、各部门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纷纷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借此机会,我也想介绍一下科技工作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 — 1 —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刘康勇, 邓奕红 作者单位:刘康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邓奕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刊名: 管理观察 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 年,卷(期):2011(4) 参考文献(5条) 1.Robert M.Solow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1956(70) 2.Economi st IntelIigence Unit A new ranking of the werld's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 2009 3.贾康加大财政支持促进自主创新 2008 4.科技统计信息中心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5.邬贺铨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孟姝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与提升[期刊论文]-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1(4) 2.田兆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刍议[期刊论文]-新校园(理论版)2011(3) 3.何光喜.孔欣欣我国科技工作者对创新环璄的评价[期刊论文]-创新科技2011(4) 4.郭霞布局科技实力营造创新环境[期刊论文]-华东科技2011(3) 5.韩丽峰领导干部对思维创新能力的认识及提升途径探析[期刊论文]-探求2011(2) 6.邓伟根创新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产业2005(12) 7.李璐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探讨[期刊论文]-科技风2009(12) 8.肖立新.XIAO Li-xin广西与江苏、浙江创新能力之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桂海论丛2011,27(1) 9.于健樵.周勇山东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现状与建议[期刊论文]-科学与管理2004,24(6) 10.李珊.马萧.LI Shan.MA Xiao大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4) 引用本文格式:刘康勇.邓奕红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期刊论文]-管理观察 2011(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情况调查报告》 ——以安顺金星啤酒厂为例 调查时间:2011年8月15日 调查地点:安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调查对象:安顺金星啤酒厂 调查方法:走访调查法 调查人: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严峻,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总之,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永葆长青的根本秘诀。本文正是立足于企业自主创新对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假期社会实践调查,走访了贵州金鑫啤酒厂,了解了目前啤酒企业面临的一些困难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使企业在困境中谋生,通过走访,我深深体会到了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2 主体 本人通过假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走访了安顺金星啤酒厂,对近年来金星啤酒厂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啤酒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困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调查。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我对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为何进行自主创新的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以我的调查,走访结果结合安顺金星啤酒厂浅谈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以及目前啤酒行业面临的困难及金星啤酒厂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发展等。 2.1 企业为何要自主创新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企业创新就是企业为了与时俱进,不断推出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使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有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企业对市场的占有范围,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今社会企业发展的竞争角逐从根本上说就说创新能力的角逐。 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更应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其最主要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创新的机制。 纵观当代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做不到这一点。 2.2企业自主创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背景材料】 2010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温家宝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最终战胜危机、实现经济复苏要靠科技的力量。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紧密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前沿科学问题,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 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气氛,使科技人员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们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2010年世博会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举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次展示各国科技实力和水平的盛会。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和创新摆在重要的地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这是中央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2010年世博会将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博览会。这次博览会的举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是一次展示各国科技实力和水平的盛会。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多年来,党和政府始终把科技和创新摆在重要的地位。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这是中央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发展需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对中国的前途命运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命题视角】 经济常识分析 1.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大力加快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才能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推动现代新兴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企业为什么要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 转变到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 (3)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迎接经 济全球化的挑战,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3.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1)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完善分配制度,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4)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为自主创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税收减免措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6)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政治常识分析 4.从政治常识角度,谈一谈我国应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深化“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11卷第10期科技和产业Vol. 11, No. 10 2011年10月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Oct., 2011 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钟荣丙(中共株洲市委党校科研处,湖南株洲412008)摘要:就经济发展而言,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比前沿技术、尖端技术灵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及后果,并提出了相应的化解对策。关键词: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原因;后采;化解对策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807(2011) 10一003<6←05产业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1)研究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2.8万多家大的集中体现。当一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中型企业拥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75%的企业没和发展条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时,自主创新就有一个专职人员从事研发活动。企业创新投入严重成为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我国产不足,据最新的调查显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仅占销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直接影响我国企业发展前景售收入的0.5<6%。在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和经济发展水平。业申请量占50%以上,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关键技术1 我国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的原因的专利申请基本上被国外企业垄断。计算机类国外1.1 主观原因;缺心;专利申请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信息类占J 92% ,半导体类占90%o[I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此,主观上我国大部分社会成员没有尽心尽力搞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无论政府、2)表面合作过多,自主研发过少。在;以市场换企业,还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民众。技术;思想驱动下,我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急功近利,1. 1. 1 政府:缺乏决心热衷于与国外跨国公司进行表面层次的合作,放弃了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产业技术自本企业的自主创新机遇。东风汽车公司热衷于与雪主创新的重视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字上和口头上。这铁龙、日产、本田、标致、起亚等汽车公司合作,不但没主要由于: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自然包括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科技进步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了精辟论述,强调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顺应时代特征、事关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技人,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向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总之,要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