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的实践观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的实践观及其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2016年12月第2卷第6期

外国语文研究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Dec. 2016

V ol.02 No.6

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的实践观及其

对语言教学的启发

邱 琳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北京100029;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北京100089)

摘 要:本文对比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不同的意义观,旨在点出维特根斯坦后期对本质主义的抛弃,向日常语言的回归。“意义即使用”的实践观奠定了语用学的哲学基础,并对语言教学产生诸多启发。以“意义即使用”的语言哲学观统筹外语教学环节:外语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教材编写和语料甄选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语料;语言教学要重视情境化,让学生在使用中体验语言的意义;语言测试的理念和实践应该由“测试语言理解”转化为“测试如何使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

关键词:意义即使用;日常语言;语用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6-0021-06

1. 引言

维特根斯坦是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在前后期出现巨大分裂。《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的集中代表,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风格。从前期赋予逻辑独断而强制性的形而上学的至高地位,到后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从试图建立一套严格表述哲学的精准语言,到放弃本质的追求,提出“意义即使用”的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身上体现了猛烈的自我批判。

本文主要聚焦语言的意义观,分析“意义即使用”在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精髓中的重要作用,并就此展开在此哲学观统领下的语言教学问题的思考。

2. 维特根斯坦早期:语言的意义观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逻辑图像论。简言之,“逻辑图像可以描绘世界。图像与它所描述的对象具有相同的逻辑表现形式”(王平复 译,2009)。也就是说,语言符号与世界图像是一一对应的。

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意义观和奥古斯丁、洛克的语言意义观具有相似之处,是经典的指称论的观点。这种观点普遍持有下列看法:语言词汇都有与其相关联的确定的意义,词语的意义在于它们所代表的对象。若没有对象的存在,相应的词汇就没有意义。既然一般名词可以适用于一类个体或一类个别情况,那么这一类个体或个别情况必然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而这共同的东西或本质,不论是形象还是概念,就是一般名词所代表的对象或意义。这种意义观要求,一般名词若要有意义,就必须要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作为它的意义;换言之,普遍本质作为名词的意义必然存在(徐大建,1994)。

·2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