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RI常规部位扫描

MRI常规部位扫描

MRI常规部位扫描
MRI常规部位扫描

MRI检查常规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国民健康意识不断的提高,MRI检查逐渐被纳入医保,因此,MRI 检查将成为一种普及性、常规性检查,更好的为患者和临床医师所服务。由于MRI是一种新型学科,MRI图像是多序列、多参数成像,全面精通MRI物理、成像技术、影像诊断对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再加上近年来MRI迅猛发展,不管是成像序列还是K空间填充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成像速度、图像质量都的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进,因此在MRI成像序列选择和最优临床诊断图像资料之间存在着优化选择问题,但国内好多书籍没有及时的更新,因此我综合了几家三甲医院和自己的一些临床经验,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及时和影像界友人沟通,从而通过MRI最快获得最有影像诊断价值的MRI影像图像,更好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最大的为患者健康服务。

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脑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等。

2.颅内感染:结核性、化脓性等。

3.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塞、血管畸形等。

4.脑白质病变:MS 等。

5.脑发育畸形。

6.脑退行性病变。

7.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病变。

8.脑挫伤及颅内亚急性血肿。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高分辨头颅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面与线圈

纵轴尽量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在患者头颅两侧加固定软垫。3.扫描方位:常规为横断位,根据需要加扫冠状位或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SE、GRE、FLAIR、DWI-EPI、PROPELLER等。

(1)T1W Flair——信噪比高,灰白质对比强,对解剖结构的显示是其它序列无法代替的。对病变,

尤其是邻近皮层的小病变的检出率优于T1W SE。对发育畸形、结构异常、脑白质病变以及脂肪瘤等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

(2)T2W FRFSE--常规T2像,用于一般病变的检出,如梗塞灶、肿瘤等。

(3)T2W Flair--抑制自由水的T2图像,便于鉴别脑室内/周围高信号病灶(如多发性硬化、脑

室旁梗塞灶)以及与脑脊液信号难于鉴别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肿瘤及肿瘤周围水肿等。

(4)T2* GRE--梯度回波的准T2加权像,显示细微钙化和出血病变。

(5)T1W FSE +fat sat:T1抑脂扫描主要用于鉴别脂肪与其他非脂肪高信号病变。

(6)3D SPGR:可重建,用于颅内小病变的扫描,如面部神经解剖显示,或者是肿瘤的术前定位

扫描。

(7)DWI-EPI ——常规头部弥散,主要用于急性脑缺血性病变的研究,还可用于评价脑白质的

发育及解剖,并能区分含顺磁性蛋白的良性肿瘤中实质部分与囊性部分。

(8)PROPELLER--对于纠正运动伪影、金属伪影、显示病变细节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PROPELLER T2以及PROPELLER DWI在临床中已逐渐取代常规T2和DWI。

(9)Dynamic (FSE)T1+C-微腺瘤的增强稍慢于正常垂体组织、漏斗、海绵窦等,可通过动

态增强以鉴别。

(10)灌注加权成像(PWI)--通过显示组织毛细血管水平的血流灌注情况,评价局部组织的

活动及功能状况。对于脑梗后的再灌注和侧枝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很敏感,并用于鉴别肿瘤复发和放疗后组织坏死的早期改变,推断肿瘤的分化程度。

(11)弥散张量成像(DTI)--一些组织(如神经纤维)存在特定方向密集排列的结构,水分

子沿着该方向的弥散和其他方向的弥散难易程度不同,也即各向异性。各向异性的大小能够反映这些组织的规则结构是否完整,常用于判断病变对白质纤维的破坏,指导手术范围的制定。

(12)磁共振波谱成像(MRS)--研究正常或病变脑组织代谢及生理生化改变的定量分析方法。

主要用于颅脑肿瘤、出血、感染性疾病、白质病变、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疾病、新生儿脑病以及AIDS等疾病的研究。

(13)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增强技术,被广泛用于视觉、运动、感

觉、听觉以及语言中枢的研究。为术中保护脑功能区及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参考证据。

2 采集模式:MS(多层)、2D、3D

3 采集矩阵:256×(80~256)、512×(160~512)

4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1024×1024

5 FOV:200~250mm

6 NSA(信号平均次数):1~4 次

7 THK/Gap(层厚/间距):4~6mm/(10~50)%

8 TR/TE/TI:

T1Flair 1921ms/20ms/720 ms

T2Flair 8502ms/155ms/2100ms

T2FSE 3917ms/108ms

T2FRFSE 4500ms/79.4ms

DWI SE/EPI 4200ms/92.4ms

5.MRI 增强扫描:平扫如有阳性发现需进一步明确诊断时用Gd-DTPA 按0.2mg/kg(即

0.1mmol/kg)静脉注射后用T1-W 扫描,脑膜病变平扫未发现病灶也得增强扫描。

【注意事项】

1.位于中线或中线附近的病变应行常规矢状位扫描。

2.位于脑室附近病变采用Flair技术,50岁以上机怀疑脑急性梗塞加做DWI。

3.位于垂体及下丘脑附近的病变常规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

4.天幕附近的病变应加扫冠状位及矢状位。

5.与脑室相关的疾病应加扫冠状位及矢状位。

6.脂肪抑制技术与增强检查T1 加权像联合使用有助于颅神经病变的显示。

7. 必要时加做MRI高级功能成像。

8. 怀疑垂体病变时,6ml造影剂动态增强,冠状位显示价值最大。

颅内TOF/PC-MRA 检查

【适应证】

1.脑梗塞

2.脑动脉瘤

3.脑动静脉畸形

4.脑动脉炎

5.矢状窦狭窄或血栓

6.颈静脉球体瘤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高分辨头颅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头颅正中矢状面与线圈

纵轴尽量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在患者头颅两侧加固定软垫。3.扫描方位:3D-TOF 使用横断方位,3D-PC 使用横断及冠状方法;根据病变性质选择预饱

和静脉或动脉血流。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isp 3D-TOF、Fisp 3D-PC、Fisp2D-PC等

(1)3D fast TOF SPGR --3D采集可以保证血管的连续性,并能进行多角度后处理重建;血流成像、空间分辩率高,可进行重建,常用于头颈部动脉扫描。

(2)2D TOF MRA--没有饱和效应,对慢血流敏感,适用于静脉及静脉窦的扫描。

(3)2D/3D PC MRA --二维/三维相位对比法,对较慢、较快的血流均可成像,二维主要适宜于静脉窦病变的扫描,三维主要用于显示被颅内出血掩盖的血管状况。两者可作脑脊液、静脉、动脉血液流动成像,还能做血液流量定量分析。

采集模式:3D、MS、2D

采集矩阵:256×(160~256)、512×(230~512)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180~200mm

NSA(信号平均次数):1~2 次

THK/Gap(层厚/间距):0.75~4mm/(-50~0)%

3D-PC :TR/TE/Flip:32ms/12ms/20°

3D TOF :50ms/7ms/25°

2D-PC :40ms/13ms/20°

3D TOF :FSPG 40ms/9ms/25°

【注意事项】

1.TOF-MRA不能完全代替EC-MRA,CE-MRA显示细小动脉较好。

2.PC-MAR用于筛查或静脉成像。

3.血流成像的适应症:用于检查颅内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闭塞等。

打药EC-MRA检查

【适应证】

1.显示动脉细小分支

2.各部位血管畸形

3.动、静脉炎

4.动、静脉狭窄或血栓形成

5.动静脉夹层及动静脉瘤

【禁忌证】

肾功能不全、基础病变糖尿病、高血压等、对Ga制剂过敏者。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头选用高分辨头颅专用线圈、胸部体线圈、腹部线圈等。

2.体位及采集中心:根据扫描部位而定。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3D fast TOF SPGR、TRICKS等

3D fast TOF SPGR--磁共振血管造影专用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采用较大翻转角(45o)和最短TR以获得最大的血管-背景对比。由于其增强效应非流入增强,因此可以采用冠状位扫描,提高成像效率。3D采集可以保证血管的连续性,并能进行多角度后处理重建。ceMRA合适的扫描时机亦即目的血管达到峰药浓度的时机,稍早则血管不亮,稍晚则静脉污染。

利用顺磁性造影剂Gd-DTPA能够缩短T1的特性,将造影剂“团注”入上肢静脉,把握药物到达目的血管段的时间,选取合适的层块和FOV,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能够在T1像上得到高信号的血管影像及其附近解剖结构。

5. ceMRA造影剂探测的方法主要有:

(1)经验法:由于个体的血流动力学——尤其在病理状态下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用经验数值来确定扫描时机有一定的随机误差,对于远端血管尤其如此。

(2)Bolus Test:用正式扫描时的注射速度团注2ml造影剂,并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重复扫描垂直于目的血管中心的层面,时间分辨率1~2帧/秒,扫描时间超过造影剂通常到达的时间。

用(3)Functool绘出时间-信号曲线,计算出打药至峰值信号之间的时间,即为扫描时间。(4)Smart Prep:是一种自动探测峰药浓度的软件。它能够不间断的探测某一指定空间(设在目的血管段腔内的“探测块”)的信号强度。当造影剂到达该处血管段时,“探测块”信号强度超出系统依据造影剂量推算出的阈值,则系统自动触发扫描。

(5)Flurro Trigger:是一种建立在实时扫描(iDrive)上的半自动探测峰药浓度的软件。其基本原理是实时定位最方便观察目的血管段的层面,系统将以1~2帧/秒的速度重复扫描,当肉眼观察到造影剂到达该处时,手动启动扫描(Go 3D)。

(6)TRICKS--时间分辨的增强动力学成像(Time-Resolved Imaging of Contrast KineticS),能通过造影剂血液动力学进行全身的动态增强扫描。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进一步避免静脉污染。

采集模式:3D

采集矩阵:256×(160~256)、512×(230~512)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由扫描部位定

NSA(信号平均次数):1~2 次

THK/Gap(层厚/间距):0.75~4mm/(-50~0)%

3D TOF :FSPG 40ms/9ms/45°

【注意事项】

4.TOF-MRA不能完全代替EC-MRA,CE-MRA显示细小动脉较好。

5.PC-MAR用于筛查或静脉成像。

6.血流成像的适应症:用于检查颅内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静脉窦闭塞等。

眼部MRI检查

【适应证】

1.隔前病变:蜂窝织炎,基底细胞癌,肉芽肿。

2.肌锥外病变:泪腺及软组织疾病,眶骨病变:骨瘤,成骨肉瘤,骨纤维结构不良,巨细

胞瘤,软骨肉瘤及转移瘤。

3.肌锥外病变:内分泌性眼病,眼眶肌炎,横纹肌肉瘤,淋巴瘤。

4.肌锥内病变:海绵状血管瘤,炎性假瘤、血管畸形、淋巴管瘤、脂肪瘤、转移瘤等。

5.视神经及其鞘病变: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视神经炎等。

6.眼球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转移瘤等。

【禁忌证】

1.眼眶和球内异物。

2.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头部高分辨线圈、环形表面线圈或眼眶专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选用头线圈,体位同颅脑MRI 体位。选用眼眶表面线圈,线圈中心置

于两眼瞳间线中点。

3.扫描方位:眼眶MRI 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矢状斜位、观察眼球的球壁肌肉常用冠状

位序列。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STIR 等

(1)FSE T1W--用于定位,以及病变的鉴别诊断。

(2)FSE T2W +fat sat--抑制脂肪信号,对占位性病变进一步显示。

(3)FSE T2W--在球后脂肪的高信号映衬下,能更好地显示视神经的走行,便于视神经病变的检出;同时对视网膜病变显示有其优势。

(4)FSE T1 fs+ C--增强序列,鉴别病变性质。

采集模式:3D

采集矩阵:256×(160~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140~200mm

NSA:4~6 次

THK/Gap:2~5mm(10~20)%

TSE T1WI : TR/TE/ETL533ms/8.1ms/41.7ms/8~32

TSE T2WI : TR/TE/ETL3000~5000ms/100~120ms/8~32

STIR :TR/TE/TI1500~2000/20~30ms/100~140ms

【注意事项】

1.同头颅MRI 检查。

2.视神经检查矢状位应平行与视神经前后轴,冠状位应垂直于视神经。

3.一般均用脂肪抑制技术显示病变。

鼻及鼻窦MRI检查

【适应证】

1.先天性异常:鼻腔闭塞,鼻中线囊肿和瘘管,脑膜或脑膜脑膨出。

2.外伤。

3.炎症:鼻窦炎,粘膜囊肿,鼻腔鼻窦息肉,肉芽肿性炎症,鼻窦炎并发症。

4.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粘液囊肿、乳头状瘤、血管瘤、神经鞘瘤、脑膜瘤、骨瘤、骨化纤

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软骨瘤、颅骨囊肿。

5.恶性肿瘤、鼻腔癌肿、上领窦癌肿、筛窦癌肿、额窦癌肿、蝶窦癌肿、鼻腔鼻窦癌肿的

复发和转移。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通常选头部线圈,对鼻腔、上额窦病变可选用表面线圈。对筛窦、蝶窦等深

层部位病变应选用头线圈为佳。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鼻根部对准线圈横轴中线。定位灯纵横轴线分别对准

线圈纵横轴中线。

3.扫描方位:鼻及鼻窦MRI 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配合冠状位及矢状位对鼻及鼻窦病变

的显示更有帮助。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180~250mm

NSA:1~4 次

THK/Gap:4~8mm/(10~20)%

SE TlWI :TR/TE400~600ms/10~30ms

SE T2WI :1800~2500ms/80~l00ms

TSE T2WI :TR/TE/ETL2000~4000ms/100~120ms/4~16

【注意事项】

同头颅MRI 检查。

颞颌关节MRI检查

【适应证】

颞颌关节(TMJ)MRI 不仅对其器质性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可通过电影显示方式,对

其功能性改变作出正确的诊断。

1.颞颌关节功能紊乱和脱位。

2.外伤。

3.关节炎。

【禁忌证】

同头颅MRI 检查。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常规选用7~8cm 环形TMJ 表面线圈一对,一次固定,左右对比成像。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仰卧头部置于TMJ 专用头架上体位摆法同颅脑MRI 技术。将环

形TMJ 线圈中心对准外耳孔前1~2cm 处之颞颌关节,将定位灯纵轴线对头部中线,横轴线对准外耳孔。

3.扫描方位:TMJ 常规磁共振扫描方位为冠状位和矢状斜位。矢状斜位主要用于单层多时

相动态扫描,可以电影显示模式诊断其功能性病变。若需观察TMJ 功能,使用单层多时相动态扫描序列。

4.TMJ 单层多时像(SSMP)扫描及电影显示:

使用矢状斜位扫描,每侧颞颌关节设定一个采集包。颞颌关节处于不同的咬合位置时进行多

次重复扫描。同一层面的TMJ 在运动的不同时相的图像,用快速连续显示的方法,即可成为连续的运动画面TMJ 电影。

5.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GRE

(1)FSE T1W :张口/闭口位,观察骨髓、骨皮质解剖及其结构变化。

(2)FSE PD +fat sat:提高软组织分辨率。

(3)GRE T2*W:重点显示关节软骨及其病变

(4)spgr T2* kinematic:动态扫描,观察关节运动情况。

采集模式:MS、2D

采集矩阵:256×(16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180~200mm

NSA:2~4 次

THK/Gap:2~4mm(10~20)%

TSE TlWI :TR/TE/ETL300~400ms/15~25ms/4

GRE MOVIE :TR/TE/Flip50ms/23ms/20°

【注意事项】

1.尽量使线圈平面与主磁场平行,用束带将线圈固定于TMJ 头架上。线圈尽量贴近TMJ。2.给患者讲解辅助开口器的用法,嘱患者在动态扫描时,每作一次扫描,患者需根据辅助

张口器的等高阶梯张开一个口形,依从小到大的顺序等速变化。每张大一级作一次扫描直至最大为止。

耳部MRI检查

【适应证】

1.正常变异和先天异常。

2.外伤。

3.良性肿瘤。

4.恶性肿瘤。

5.其他疾病:美尼氏综合征。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头部线圈或耳部环形表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采用头部线圈则体位同颅脑MRI 技术。采用耳部环形表面线圈则体位

同颞颌关节MRI 技术。

3.扫描方位:内耳半规管MRI 通常采用横断位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CISS

(1)2D/3D FSE T2WI:重T2,使内耳膜迷路中的液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较强的信号对比。重建后多角度显示半规管及其他膜迷路结构、听神经、桥小脑角等。

(2)3D Fiesta:图像SNR高,能很好地显示解剖细节。用以观察半规管、颅神经和神经& 血管CSF(T2/T1加权)间的高对比。

采集模式:3D

采集矩阵:512×(256~512)

重建矩阵:1024×1024、512×512

FOV:180~200mm

NSA:2 次

THK/Gap:0.75~lmm/0

【注意事项】

1.同头颅MRI 检查。

2.中耳病变的诊断MRI 不如CT 检查。

鼻咽部MRI检查

【适应证】

1.先天异常。

2.良性肿瘤和类肿瘤:粘膜囊肿、增殖体肥大等。

3.恶性肿瘤:鼻咽癌、淋巴瘤等。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可选用头部线圈及表面线圈,以头部线圈最常用,如患者颈部太短或病变涉

及鼻咽以下部分则应选颈部表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选用头部线圈时体位与颅脑MRI 相同。选用表面线圈,环形表面线圈

中心对准鼻尖。

3.扫描方位:常规采用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矢状面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180~230mm

NSA:1~4 次

THK/Gap:4~6mm/(10~20)%

SE TlWI :TR/TE 500~600ms/20~30ms

SE T2WI : TR/TE 1800~2000ms/80~100ms

TSE T2WI :TR/TE/ETL3000~4000ms/90~120ms/8~16

【注意事项】

1.线圈应尽量贴近面部,线圈平面尽量与磁场平行,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床面中心并与床

面垂直,两侧听眶线之平面与床面垂直。

2.注意环形表面线圈直径应有17~18cm,径线太小则深层组织信号显示不良。

3.对鼻咽患者疑有颅底内侵犯时,采用增强扫描、动态及延时MRI 增强扫描有助于鼻咽癌

的定性及侵犯深度的诊断。

口咽部MRI检查

【适应证】

1.良性肿瘤和类肿瘤:舌甲状腺残留、鳃裂囊肿、恶性肿瘤、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舌下囊肿、颌下腺和舌下腺混合瘤、舌下腺和颌下腺恶性肿瘤、颌下腺结石和感染。

2.炎症性病变:蜂窝织炎和脓肿。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颈部环形表面线圈、鞍形线圈、颈部容积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双侧听毗线平面与床面垂直,头颈部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

线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将环形表面线圈中心对准患者口部。

3.扫描方位:常规采用横断面、冠状面扫描,必要时加矢状面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150~230mm

NSA:1~4 次

THK/Gap:5~8mm/(10~20)%

SE T1WI : TR/TE500~600ms/20~30ms

SE T2WI : TR/TE 1800~2000ms/80~90ms

TSE T2WI :TR/TE/ETL3000~4000ms/100~120ms/8~16

【注意事项】

1.用束缚带将其固定于颈后或头托上,使线圈尽量贴近面部及颈部,线圈平面与磁场平行。2.特别告知患者在数据采集时,不可运动舌、下颌,不可做吞咽动作。

3.同头颅MRI 检查。

喉及甲状腺MRI检查

【适应证】

1.喉:喉气囊肿、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外伤、肉芽肿。

2.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甲状旁腺肿瘤、甲状腺胶样囊肿和非胶样囊肿、结节性甲状腺肿、弥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舌骨导管囊肿。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颈部表面线圈或颈部容积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于检查床上,使听口线平面与床面垂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中

线一致并与床面垂直。将环形表面线圈置于颈部前面,线圈中心对准甲状软骨,并固定线圈。3.扫描方位:喉及甲状腺MRI 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及冠状位。必要时可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

采集模式:MS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150~230mm

NSA:1~4 次

THK/Gap:3~6mm/(10~20)%

SE T1WI :TR/TE500~600ms/20~30ms

SE T2WI : TR/TE 1800~2000ms/80~90ms

TSE T2WI :TR/TE/ETL3000~4000ms/100~120ms/8~16

【注意事项】

1.使线圈与颈部尽量贴近。线圈面尽量与磁场平行。

2.特别告知患者在数据采集时,不可运动舌、下颌,不可做吞咽动作。

3.同头颅MRI 检查。

颅颈部TOF/PC-MRA检查

【适应证】

1.颈部大血管病变。

2.血管源性肿瘤和富血管性肿瘤。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可选用颈部柔韧环形表面线圈、鞍形线圈、容积线圈、包裹线圈等。

2.体位及采集中心:同颈髓、颈椎MRI 技术。

3.扫描方位:颅颈部MRA 常规采用横断位、冠状位扫描。横断位扫描通常配合TOF 技术。血流方向通常配合PC 技术。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isp2D-TOF、Fisp3D-PC、Fisp2D-PC 等

采集模式:3D、2D

采集矩阵:256×(128~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200~250mm

NSA:2~4 次

THK/Gap:1~4mm/(-50~0)%

3D-PC :TR/TE/Flip45ms/15ms/20°

2D-PC :40ms/13ms/20°

2D-TOF :50ms/8ms/30°

【注意事项】

1.预饱和带的位置。

2.TOF 和PC 法的适应征。

3.同头颅MRI 检查。

纵隔、肺、胸膜MRI检查

【适应证】

1.鉴别肿瘤的来源;

2.纵隔增宽及肺门增大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尤其是含脂肪的肿瘤、囊肿性病变的识别;3.血管生理性变异、动脉硬化、扭曲所致的“肿块”,以及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的诊断;4.肺部肿瘤侵犯肺门及纵隔,特别是对肺癌分期的评估;

5.肺内较大肿块内的血管结构、脂肪成份及血供的显示;

6.鉴别胸腔积液的性质。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包绕式矩形体部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仰卧位。心电门控导联安装于患者左胸前,方法同心脏MRI 技术。也

可用周围门控代替。将包绕式线圈置于患者背后,长轴与患者胸部C~C 轴垂直,中心对准胸骨中点。呼吸补偿感应器置于患者上腹部。先在病人背部安装心电门控装置,使用体部线圈。3.扫描方位:以横断位与冠状位作常规方位,必要时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SE、TSE、GRE

纵膈

(1)Ax FSE T1WI和FSE T2W--纵隔成像的常规序列,用于纵膈内各类病变的显示。

(2)Sag FSE T1W常用于定位。

(3)Ax/Cor/Sag Double IR-FSE --主要显示纵隔内大血管解剖及病变。

(4)Cor Triple IR-FSE/STIR--主要显示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情况

(5)FGRE (+C) --动态观察,鉴别肿瘤和血管性病变。

肺部

(1)Ax FSE T1WI和FRFSE T2W(+fs)--胸肺部成像的常规序列,用于显示胸廓、肋骨、胸骨、

胸膜、双肺以及纵膈的解剖和病变显示。

(2) T1—心电门控,T2-呼吸门控或心电门控+呼吸补偿。

(3)Sag SE T1W常用于定位。

(4)FSPGR T1W和SSFSE T2W--快速屏气胸肺部成像序列,适于呼吸、心率不规律患者。

(5) Ax/Cor/Sag Double IR-FSE --主要显示纵隔内大血管解剖及病变。

(6)Cor Triple IR-FSE/STIR--主要显示锁骨上下、双腋窝以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侵犯情

况。

(7) FGRE (+C) --动态观察,鉴别病变与临近胸膜或纵隔关系。

(8)2D fiesta--显示血管、神经解剖细节。

采集模式:采用SE 序列,T1,T2 加权,层厚10 毫米,尽可能减少间距。

采集矩阵:矩阵为256×256 或256×128

重建矩阵:256×(128~256)

FOV:350~400mm

NSA:1~4 次

THK/Gap:8~10mm/(10~20)%

门控方式:心电或周围门控或HB

SET2WI :TR/TE 20~30ms/70~90ms

TD=Shortest

【注意事项】

1.病人呼吸不稳可采用FLASH 序列或加呼吸门控。

2.一般不需增强造影,在少数情况下如鉴别血管性疾病才采取GD-DTPA 增强。

3.线圈两端向胸前包绕至胸骨处,若两端重叠太多,可在前胸壁加棉垫使重叠不超过8cm。4.气管、支气管冠状扫描:取主支气管平面的横断位图像作第一定位像。取正中矢状面作

第二定位像。设定层厚、层面间距及扫描层数,使扫描范围达到所需范围。相位编码方向取LR 向。

心脏、大血管MRI检查

【适应证】

1.后天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心肌病、瓣膜病变、心包病变、心脏肿瘤。

2.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和房室间隔异常、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

右室双出口、永存动脉干、大动脉转位、单心室、三尖瓣异常、肺静脉畸形引流、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复合性先天性心脏病、马凡氏综合征、腔静脉畸形、腔静脉血栓形成、腔静脉阻塞。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检查前准备。

2.线圈选择:常规为体线圈,也可选用包裹式心脏表面线圈及相控阵线圈。

3.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身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或根据心电图情况左(右)

侧身体抬高约30°角(使室间隔呈水平方向),中心置在两乳头连线处,两臂放于身体两侧,安放好心电门控电极,一般不使用呼吸门控。

4.扫描方位:

心脏扫描方位众多,一般以冠状方位定位先行横轴位扫描,再以横轴像设置冠、矢状位及任

意角度的斜位扫描,有时还需做双斜位(视病人情况,身体右侧抬高15°~30°角,向头侧倾斜

15°角左右)扫描。多种特殊扫描方位简介如下。

平行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显示左、右房室、二尖瓣及左室流出道。能准确测量心功能(舒

张末期与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射血分数),测量左心室长轴和短轴,可与左室造影相对照。

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位:显示4 个心腔,它能很好地观察房间隔、室间隔、二尖瓣与三

尖瓣口、左心室前壁、侧壁以及心尖与心底部心肌。此外能较好观察左右心室流出道、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

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短轴像:显示左右心室或左右心房,能很好地观察房室间隔、前壁、侧

壁、下壁、后壁心肌、右室流出道等。这一扫描体位也是显示主动脉升、弓、降部及其分支的最佳体位。

四腔位设定:显示左右房室瓣及心肌、心腔。

左室流出道位:通过左心尖、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主要显示主动脉瓣及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扫描层面通过右心室、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干。显示肺动脉瓣及流出道。

左室两腔位:通过左心尖与二尖瓣中心。主要显示二尖瓣及左侧房室。

右室两腔位:通过右心室与三尖瓣。主要用于显示三尖瓣及右侧房室。

主动脉弓位:通过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主要用于显示主动脉弓、升主动脉及降

主动脉。

5.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GRE 等

形态学成像:观察心脏大体形态、室壁运动、瓣膜开合、血流状况等

(1)Fastcard/Fastcine/Fiesta cine: 心电门控的快速梯度回波序列,采集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的图像,并用放电影的方式表现为动态过程。该序列也称为“白血”序列,心腔内的血液由于流入相关增强效应而显示为高信号,瓣膜、心肌和涡流表现为低信号,易于观察瓣膜运动及血流状况。

(2)Fastcine tagging: 在Fastcine序列的基础上加了特殊的空间饱和脉冲,使心肌壁显示为明暗交替的网格或网条状,于观察其运动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以判断心肌活动的能力。

(3)Double IR--即“黑血”序列,在FSE序列的基础上采用了预饱和脉冲,使心腔中的血液信号被饱和而消失,有利于观察心肌壁的病变。

(4)Triple IR--在Double IR的基础上添加翻转恢复脉冲,能较好地消除流动血液、抑制心包中脂肪的信号,对心肌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常用于观察 RV发育不良, 心肌脂肪瘤, 斑块成分等。

(5)心肌电影标记成像(Tagging)--主要用于观察和了解心脏各房室功能和运动幅度,通过小方格或直线的变形更有利于评估心肌的收缩功能

(6)3D FIESTA--专用于冠脉成像的稳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成像时间快、信噪比高、具有

内在流动补偿而对冠脉显示良好。采用心电门控使得成像时间处于冠脉运动相对静止的舒张中期;采用SPECIA L压脂技术提高血管内腔与管壁及管周组织的对比;采用3D采集可以多角度重建。

(7)冠状动脉成像序列:Turbo-FLASH序列获得图像是PDWI。

采集模式:MS(多层)、2D、3D

采集矩阵:256×(128~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350~400mm

NSA (信号平均次数):2~4 次

THK/ Gap(层厚/间距):5~10mm/(10~50)%

常规使用的扫描参数:Tl 加权TR=1R~R 间期/ TEl5,2~4 次收集信号。T2 加权TR=lR~R

间期/TEl5/90°,2 次收集信号。FISP 序列TR=lR~R 间期/TEl2/FI 50°,收集信号2 次。ECGtrigger=Yes

TR:在多时相序列中为一个时相间隔时间(HP!)。在单时相扫描序列为1 个或数个R~R

间期。

TE:<30ms(SE)、<15ms(GRE)

Flip:90°(SE)、20~40°(GRE T2WI)

TD(延迟时间):可选择shortest 或设定小于一个RR 间期的特定时间,TD 延长则用于数

据采集的时间相应减少。使用预饱和脉冲时最短TD 值会相应增加。

门控不应期(No trigger period):其值的选择决定于TR,且受心律的影响,如TR 为2(R~R

间期),则门控不应期可选(0.7~0.9)×2=l.4~l.8,若心律整齐可选1.8,反之则选l.4 甚至更小。门控不应期减去TD 即为可用于数据采集的时间。

6.MRI 增强扫描:一般不用。

【注意事项】

1.心脏、大血管扫描以T1 加权为主,根据需要做梯度回波脉冲序列扫描,多采用FISP。

FISP 序列也常用于多相位动态扫描(固定在一个层面,在一个心动周期内做19 次不同相位的动态扫描),还可做垂直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像,平行于室间隔的心脏长轴像及心脏短轴像Tl 加权。2.心肌厚度测量应以垂直于室间隔的长轴位、短轴位及平行于室间隔的长轴位为准,心功

能测量也多用三者。

3.儿童需在扫描前肌注安定或口服水合氯醛,以取得病人配合。

4.心脏肿瘤与心旁、纵隔肿块的鉴别诊断作T2 加权十分必要。鉴别肿块是实性还是囊性

病变,除了做横轴、矢、冠状方位Tl 加权外,至少要选择一个方位做SE 序列T2 加权或FISP 准T2 加权。

乳腺MRI 检查

【适应证】

1.乳房肿块的鉴别,尤其是囊肿性病变。

2.了解乳腺病变的范围、对深层组织的侵犯程度及病变周围的解剖关系。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双侧乳腺专用环形线圈,也可选用单侧环形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胸部支撑垫置于床面中央,支撑垫中间矩形深槽长轴与床面长轴垂直。

将乳腺线圈的方位与支撑垫深槽方位一致。头先进俯卧位姿势,双侧乳房悬空于支撑垫槽及线圈内。定位灯纵轴线对准患者背部中线,横轴线对准双乳头连线。

3.扫描方位:以横断方位为常规方位,必要时可加矢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RFSE、GRE、STIR、TSE

(1)Ax FRFSE T2W/ FSE T1W--显示解剖结构。

(2)Ax STIR--STIR序列对脂肪的抑制比较均匀,将乳房的脂肪信号压低后,能更好显示病变情况,以及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情况。

(3)Sag STIR/ Sag FRFSE T2W fs--均匀压脂,显示囊性及纤维增生性病变。

(4)3D Dynamic FSPGR –动态增强,便于细节的辨认,三种时间-信号增强曲线:单相型(提示良性病变),平台型(可疑恶性),流出型(快进快出提示恶性)。

(5)DWI EPI--乳腺弥散,有助于鉴别实性与液性病变。

(6)VIBRANT--乳腺快速容积成像,HD平台上的新序列,双侧乳腺同时成像,更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更敏感地显示微小病变。三种时间-信号增强曲线:单相型(提示良性病变),平台型(可疑恶性),流出型(快进快出提示恶性)。

采集模式:MS、3D。

采集矩阵:256×(160~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320~350mm(双侧)

NSA:2~4 次

THK/Gap:4~6mm(10~20)%

SE TlWI :TR/TE400~650ms/20~25ms

SE T2WI :TR/TE 1800~2000ms/20~90ms

TSE T2WI :TR/TE/ETL3000~4000ms/100~120/8~16

STIR T2WI :TR/TE/TI/ETL3000~4000ms/20~30ms/100ms/4~10

GRE TlWI :TR/TE/Flip30ms/10ms/80~90

【注意事项】

1.乳腺扫描应不需使用呼吸门控,乳腺平扫常采用3D扫描模式。

2.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乳腺癌最有价值。用梯度回波快速扫描技术做增强前扫描,再于注

射造影剂后90秒/7分钟内作梯度回波快速动态扫描(T1 加权脂肪抑制)。将动态增强图像与增强前图像进行减影处理,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增强过程。使用脂肪抑制技术,效果更好。

肝胆脾MRI检查

【适应证】

1.正常变异和先天性异常;

2.外伤:血肿、破裂等;

3.囊肿:单纯性、寄生虫性、多囊性等;

4.肿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母细胞瘤、淋巴瘤、血管内皮肉瘤;

5.感染:肝脓肿、包虫病、肝霉菌感染、肝血吸虫病等;

6.其他疾病:肝静脉阻塞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肝梗塞、被动性肝充血、脂肪肝、肝

硬化、血红蛋白沉着症等。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腹部包绕式柔韧表面线圈,相控阵线圈,也可使用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线圈横轴中线对准剑突。

3.扫描方位:肝、胆、脾MRI 常规扫描方位为横断位、冠状位。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GRE、TFE、LAVA、Dual Echo FSPGR、SSFSE、FIESTA等

(1)T2W FSE fs RT--快速自旋回波加呼吸门控和脂肪抑制。肝脏实质生理性含有脂质,因此T2WI加权相信号高,病变T2WI常为高信号。加用脂肪抑制技术可降低肝实质的信号强度,从而增加实性病变与肝实质的对比.另一方面,脂肪抑制可有效减小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提高肝脏实性病变的检出率。长TE的重T2加权像可进一步鉴别肝囊肿与血管瘤。

(2)T1W BH Dual Echo FSPGR--双回波的化学位移in-phase/out-phase 成像(同相/反相成像 )。对同一层面出两幅图像,共用于水脂混合性病灶的诊断。在肝脏主要用于局限性脂肪肝或判断肝局灶性病变是否含有脂质。同相时信号升高,反相降低。

(3)T1W SPGR BH--无需脂肪抑制。因为在T1WI上,病灶多呈低信号,肝实质背景信号高反

而有利于病变显示。

(4)T2W SSFSE fs HB--对于呼吸不规律的病人可采用。因为有效TE在120ms以上,对肝脏来说,T2加权太重,不利于实性病变的显示。但有利于囊性病变与实性病变的对比。实性病变信号与肝实质接近,但良性富含水的病变(肝囊肿和血管瘤)表现为明显的亮信号。(5)FIESTA--图像SNR高,精细显示腹部脏器的解剖细节、化学位移效应。液体(包括流动血液)与软组织间对比好,清晰显示肝静脉、门静脉、淋巴结及病变侵犯的情况。对于长T2的病变如海绵状血管瘤和囊肿,能反映出很好的对比。成像速度非常快,对呼吸运动不敏感,即使不能屏气的病人也能获得好的图像。但对T2稍短的组织,如肝细胞癌和转移癌,T2对比差,容易漏诊。

(6)2D FSPGR T1W fs Dyn+C--2D的肝脏动态增强屏气扫描,加压脂。主要用于病变性质的确定和鉴别,动态增强有助于肝脾良恶性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

(7)3D FAME T1W fs+C--Fast Acquisition with Multiphase Efgre3d,即3D 多时相肝脏动态增强快速扫描,屏气扫描,加压脂。多层薄扫,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可多角度重建,有助于小病变的检出与鉴别。

(8)LAVA --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即容积加速肝脏采集。多时相肝脏增强扫描,大范围覆盖全肝、高时间、空间分辨率,能进行多个动脉时相扫描,精细分辨微小病变。

采集模式:2D、MS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300~400mm

NSA:2~4 次

THK/Gap:5~10mm/(10~20)%

SE TlWI :TR/TE:400~600ms/10~20ms

SE T2WI :TR/TE 1800~3000ms/90~120ms

FSE T2WI :TR/TE/ETL4000ms/100ms/10

STIR T2WI;TR/TE/TI1400ms/20ms/120ms

TSE T2WI :TR/TE/ETL2200ms/100ms/16

Turboflash 动态:TR/TE/Flip100ms/7ms/60°

【注意事项】

1.可在检查前先让患者口服0.5mmol/L 的Gd-DTPA 500~1000ml。

2.若患者太瘦,可在胸骨前线圈内加棉垫使线圈开口重叠不超过8cm。若患者太胖,腹围

超过线圈长度,可将线圈开口端置于左侧腹壁,以免肝脏信号不均。

3.呼吸补偿感应器安装于患者上腹部正中时,两端的腹带不宜过紧。

4.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平静自由呼吸,不可闭气、咳嗽,以免引起扫描中途停止。如使用Breathhold(呼吸暂停)扫描技术,应先训练病人:吸气-呼气-暂停,使病人能掌握这种暂停呼吸的方法。

5. 增强扫描选用LVAV动态增强,时相同CT或监测左室见造影剂开始扫描。

6.DWI--B值小于脑,因为TE短。高B值需要长TE,长TE在肝脏中T2权重太大。作用:ADC值

鉴别囊性与实性病变;评价肝硬化;判断恶性实性病变的供血情况。富含血供的ADC高于乏血供。

胰腺MRI检查

【适应证】

1.炎症:急、慢性胰腺炎。

2.肿瘤:胰腺癌、囊性肿瘤、转移瘤、胰岛细胞瘤等。

3.外伤。

4.其他疾病:包虫病、囊性纤维化、血红蛋白沉着症等。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选用腹部包绕式柔韧表面线圈,相控阵线圈或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横轴线对准线圈横轴中线。

3.扫描方位及采集中心:胰腺MRI 扫描常规取横断位扫描,有时加冠状位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SE、STIR、TFE 等

(1)T2W FSE RT--呼吸门控的常规T2W,不加压脂,在脂肪的高信号背景下更好地显示胰腺。(2)T1W SPGR BH +fs--加用脂肪抑制,提高胰腺和周围组织的对比,更好地显示胰腺的全貌。

(3)其他均和肝脏扫描一致。

采集模式:2D、MS

采集矩阵:256×(80~256)、512×(160~512)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350mm

NSA:2~4 次

THK/Gap:5~8mm/(10~20)%

FSE T2W1:TR/TE/ETL3000~4000/100ms/8~10

TSE T2WI :TR/TE/ETL2200ms/100/16~20

TFE 动态:TFE/Flip100ms/6ms/60°

【注意事项】

同肝胆脾MRI 检查。

肾及肾上腺MRI技术

【适应证】

1.囊肿:单纯性、出血性、肾盂旁、多囊肾等。

2.肿瘤:良性肿瘤如错构瘤、腺瘤,恶性肿瘤如肾癌、肾乳头状腺癌、移形细胞癌、肾上

腺神经母细胞瘤、转移瘤等。

3.感染:结核性、化脓性、肾盂肾炎。

4.外伤:血肿、挫伤。

5.其他疾病:肾梗塞、血管畸形等。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腹部包绕式柔韧表面线圈或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线圈横轴中心位于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扫描方位:肾及肾上腺MRI 扫描常规取横断位及冠状位扫描。有时为了鉴别病变也可设

定矢状位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TFE、FSPGR 等

(1)肾脏、肾上腺扫描与肝脏扫描序列基本一致。

(2)肾上腺病变冠状扫描更多用FSE T1W不压脂扫描。

(3)疑有腹膜后淋巴结病变时加扫STIR。

(4)增强时扫FSE T1W fs+C,疑有肾上腺病变加扫冠状位。

(5)T1 BH dual(in phase/ out phase)常用于肾上腺病变的鉴别诊断。因为肾上腺腺瘤中常含有脂质,在反相位图像上信号强度常有明显降低,利用化学位移成像技术判断肾上腺结节是否为腺瘤的敏感性约为70-80%,特异性高达90%-95%。

采集模式:2D、MS

采集矩阵:256×(80~256)、512×(160 一512)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1024×1024

FOV:350mm

NSA:2~4 次

THK/Gap:5~8mm/(10~20)%(肾)

3~5mm/(10~20)%(肾上腺)

SE T1WI :TR/TE450~550ms

SE T2WI :TR/TE 1500~2000ms/60~80ms()

FSE T2WI :TR/TE/ETL3000~4000ms/100ms/8~10

FSPGR T1WI :TR/TE/F1ip100ms/7ms/60°

【注意事项】

同肝胆脾MRI 检查。

腹部血管MRA检查

【适应证】

腹部血管MRA 技术可用于显示腹主动脉系统、下腔静脉系统及门静脉系统血管影像。根据

检查目的的不同可将动脉与静脉单独显示。

1.血管性病变: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和先天性变异等。

2.与血管有关的肿瘤性病变。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可选用腹部软制包裹线圈、相控阵线圈及体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头先进仰卧位,线圈横轴中线对准剑突与脐连线中点。

3.扫描方位:腹部MRA 技术常规采用冠状位或横断位扫描。根据需要设定扫描范围。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3D~PC(冠状位)、2D~TOF(横断、冠状位)

采集模式:3D、2D

采集矩阵:256×(128~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350~450mm

NSA:1~2 次.

THK/Gap:2~4/(-50~0)%

3D~PC :TR/TE/F1ip35ms/12ms/20°

2D~TOF :50ms/10ms/30°

【注意事项】

1.动脉成像在动脉远端设定平行于层面的预饱和带,静脉成像设定动脉近端平行于层面的

预饱和带。

2.3D 采集配合呼吸补偿技术,2D 采集配合Breathho1d(BH)多次扫描,可提高成像质量。3.其他同肝胆脾MRI 检查。

MRI胆道、输尿管造影技术(MRCP、MRU)

【适应证】

1.先天性疾病。

2.肿瘤:胆管癌、胆囊癌等。

3.炎症和结石。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包裹式体部表面线圈、体部相控阵线圈、体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同肝脏MRI 技术。

3.扫描方位:MRI 胆管造影通常使用冠状位扫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SE、GRE

(1)T2W FSE fs RT--常规腹部T2呼吸门控压脂扫描,用于整体观察腹腔脏器情况,检出病变。

(2)3D FRFSE fs MRCP/MRU RT/BH--呼吸门控/屏气的3D MRCP扫描,包绕整个胆系/泌尿系统扫描,原始图像可同时显示胰胆管/输尿管内外结构;可进行多角度重建,观察梗阻部位及梗阻情况、梗阻分型。如果是恶性,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周围组织有无侵润或转移。(3)2D thick slab SSFSE MRCP/MRU BH--厚层的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扫描,加压脂。水具有极长的横向弛豫时间,当TE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如大于1000ms)时,大多数背景组织已不产生MR信号,含水结构如胆管、胆囊及输尿管、膀胱等仍可得以显示。此序列可根据梗阻情况进行自由定位,或按辐轮状定位,胰胆管全貌显示好,胰管没有断续现象,但不能进行重建。直观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情况。

(4)2D FRFSE/SSFSE MRCP/MRU fs RT/BH--呼吸门控/屏气的2D MRCP薄扫,梗阻部位扫描,原始图像可同时显示胰胆管/输尿管内外结构;可进行多角度重建,观察梗阻部位及梗阻原因。如果是恶性,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周围组织有无侵润或转移。

采集模式:2D

采集矩阵:256×(128~256)

重建矩阵:256×256

FOV:220~320mm

NSA:2~4 次

THK/Gap:2~4mm/(-50~0)%

TSE T2*WI :TR/TE/ETL8000~10000ms/200~300ms/16~32

【注意事项】

1.采用全方位流动血流信号抑制及脂肪抑制技术可使扩张胆道系统与周围形成强对比。

2.原始图像进行三维MIP 重建并实施适当的背景抑制及滤波平滑处理即形成单独的MRI

胆道造影图像。

7.其他同肝胆脾MRI 检查。

8.MRCP--根据左右肝管走向以及壶腹区胰胆管走向,扫描角度倾斜10- 30度。9.MRU—根据双侧肾门走向。

男性盆腔MRI检查

【适应证】

1.膀胱疾病:膀胱癌、膀胱结石、膀胱外伤、膀胱炎、膀胱软斑病、憩室、异物、膀胱皮

肤癌、肠瘘、输尿管囊肿、囊肿。

2.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癌、增生。

3.睾丸和精囊疾病:睾丸精原细胞瘤、鞘膜积液、睾丸损伤、附睾及睾丸炎、睾丸下降、

睾丸发育不全、无睾、并睾、多睾、异位睾丸、精囊炎、精囊结石、精囊出血、精囊肿瘤、囊肿。4.盆壁和盆腔疾病:脊膜向前膨出、骨盆畸形、骨盆外伤、盆壁原发肿瘤、转移性肿瘤、

盆腔积血、盆腔脓肿、腹水。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包绕式软制表面线圈或体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取足先进仰卧位,身体长轴与床中线一致。包绕式表面线圈的中

心置于患者盆腔侧边,两端分别绕臀部和前腹壁向对侧边包绕,开口端位于盆腔侧边。线圈横轴中线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3.扫描方位:盆腔MRI 扫描常规取矢状位和横断位T1、T2 加权对应扫描,并辅以冠状位

T1 加权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FSE、SPGR。

(1)T1W FSE--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观察前列腺肿瘤骨转移情况。

(2)T2W FSE--不压脂,能清晰显示前列腺包膜。

(3)T2W fs FSE--压脂显示前列腺外周带中的病变信号。

(4)T1W SPGR BH +C--膀胱扫描时用,以防膀胱壁病变增强被强化的尿液掩盖。增强扫描主要用于病变性质得到确定和鉴别,分辨术后改变和病变复发等。

(5)PROBE--前列腺波谱序列,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采集模式:MS、2D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350~400mm

NSA:2~4 次

THK/Gap:6~8mm/(10~20)%

TSE T2WI :TR/TR/ETL 3000~5000ms/100~120/4~16

FSPGR T1WI TR/TE/Flip:100ms/7ms/60°

【注意事项】

1.发现病灶应加Gd-DTPA 增强。

2.对疑有直肠受累患者最好检查前直肠内注气以充盈直肠。

3.对无睾、睾丸未降者应加大扫描范围。

4.必要时可选用直肠内线圈。

5.扫描前2 小时让患者喝水,扫描时膀胱呈充盈状态。呼吸补偿感应器安装于患者上腹部

中线处。

10.嘱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平稳呼吸。

11.以轴位和冠状位为主,显示前列腺情况。

女性盆腔和生殖器官MRI检查

【适应证】

1.子宫、卵巢、输卵管、炎症、外伤及其他疾病。

2.阴道畸形、肿瘤病变。

3.膀胱及直肠肿瘤、炎症、外伤及其他疾病。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线圈选择:包绕式软制表面线圈或体部线圈。

2.体位及采集中心:患者取足先进仰卧位,身体长轴与床中线一致。包绕式表面线圈的中

心置于患者盆腔侧边,两端分别绕臀部和前腹壁向对侧边包绕,开口端位于盆腔侧边。线圈横轴中线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

3.扫描方位;盆腔MRI 扫描常规取矢状位和横断位T1、T2 加权对应扫描,并辅以冠状位

T1 加权像。

4.脉冲序列及扫描参数:

脉冲序列:TSE

(1)T1W FSE --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

(2)T2W FSE--能清晰显示子宫外膜、肌层以及内膜结构,更好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3)T2W fs FSE--显示病灶、肿大的淋巴结以及骨质病变,以及对肿瘤进行分级。

采集模式:MS、2D

采集矩阵:256×(80~256)

重建矩阵:256×256、512×512

FOV:350~400mm

NSA:2~4 次

THK/Gap:6~8mm/(10~20)%

TSE T2WI :TR/TR/ETL3000~5000ms/100~120/4~16

FSPGR T1WI :TR/TE/Flip100ms/7ms/60°

【注意事项】

1.膀胱不宜充盈过量,充盈1/2 以上较佳。

2.特别要求观察宫颈段或宫腔,则可将层面沿L~R 轴转动使其与官颈段或宫体平行,以达

到重点部位最佳显示的目的。

3. 其他同男性盆腔MRI 检查。

4. 以轴位为主,显示子宫、附件情况、矢状位观察子宫、宫颈情况。

产科MRI 检查

【适应证】

1.骨盆的测量。

2.怀疑有滋养细胞肿瘤。

3.子宫妊娠情况和合并有病理性腰痛。

【禁忌证】

同基本常规。

【操作步骤】

1.仰卧位,中心置在耻骨联合上3 厘米处。

2.膀胱内留适当尿液,肠道无需准备。

3.常规序列F SE。

层距1 厘米,层间距1

厘米,矩阵128×256。

采集模式:MS、2D

MRI成像技术

第一节MRI常规成像技术 所谓常规MRI成像技术,是指各受检部位进行MRI检查时需要常规进行的MRI检查技术,包括成像序列(通常包括T1WI和T2WI序列)、序列的成像参数、扫描方位等。下面以1.5 T扫描机为例简单介绍临床上常见检查部位的MRI常规成像技术。 一、颅脑 颅脑是MRI最为常用的检查部位,颅脑常规的MRI检查包括:(1)横断面SE T1WI: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5 ~ 8mm,层间距1 ~2.5mm,层数15 ~2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20 ~ 240 mm,NEX = 2;(2)横断面FSE T2WI:TR = 2500 ~ 5000 ms,TE为100ms左右,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矢状面SE T1WI或FSE T2WI:有助于中线结构的显示,成像参数同横断面SE T1WI或FSE T2WI;(4)冠状面SE T1WI 或FSE T2WI:有助于病变定位及近颅底或颅顶部病变的显示,成像参数同前。 除上述常规检查外,颅脑检查常需要增加的检查技术包括:(1)横断面IR-FSE FLAIR序列:TR = 6000 ~ 10000 ms,TE = 100 ~ 120 ms,TI=2100 ~ 2500 ms,ETL = 10 ~ 20,其他成像参数同前,该序列有助于被脑脊液掩盖病变的显示,如皮层病变,脑室或脑池内病变等;(2)横断面DWI序列:常用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无穷大,TE = 60 ~ 100 ms,b值为1000 s/mm2左右,矩阵128×128 ~ 256×256,其他成像参数同前;(3)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常为Gd-DTPA)后,利用SE-T1WI序列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横断面,必要时加扫矢状面或冠状面,成像参数同前。 二、垂体 MRI是目前显示垂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垂体的MRI常规技术包括:(1)矢状面SE T1WI序列:TR=300 ~500ms,TE=8 ~15ms,层厚3 mm,层间距0 ~0.5mm,层数8 ~12层,矩阵256×192 ~ 256×256,FOV = 150 ~ 200 mm,NEX = 2;(2)冠状面SE T1WI序列:扫描参数同矢状面;(3)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同前。 垂体MRI检查根据需要可增加以下技术:(1)冠状面或矢状面FSE T2WI:TR=2500 ~ 3000 ms,TE = 100 ms,ETL = 8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2)动态增强扫描:可选用FSE T1WI (TR=200 ~ 300 ms,TE=10 ~15ms,ETL=2 ~4)或扰相GRE T1WI(TR=100 ~150 ms,TE 约为4.4ms,激发角度60 ~70°),其他参数同SE T1WI,于注射对比剂后30s、1min、2min、3min、5min、7min、10min进行扫描。 三、眼眶和眼球 眼球和眼眶检查时,需要嘱病人不能运动眼球,检查可使用普通头颅线圈或专用表面线圈。扫描常规序列包括:(1)横断面SE T1WI:层厚3 ~4 mm,层间距0 ~1mm,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SE T1WI;(2)横断面FSE T2WI,层厚和层间距同SE T1WI,其他参数同头颅横断面FSE T2WI,由于眼眶内富含脂肪组织,常需要采用脂肪抑制技术;(3)根据需要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SE T1WI或/和FSE T2WI,扫描参数同前;(4)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进行横断面SE T1WI,参数同前,必要时加扫冠状面和矢状面,一般需要施加脂肪抑制技术。 四、脊柱脊髓 MRI是目前检查脊柱脊髓最佳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椎管内病变应该首选MRI检查。脊柱脊髓MRI扫描应该选用脊柱专用线圈,最好选用相控阵列线圈。常规扫描序列包括:(1)矢状面SE(或FSE)T1WI:TR = 300 ~400ms;TE=8 ~15ms;层厚3 ~ 4mm,层间距0.5 ~1.5mm,层数10 ~15层,矩阵256×192 ~ 512×256,FOV = 250 ~ 320 mm,NEX = 2,相位编码选择上下方向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2)矢状面FSE T2WI:TR大于2500 ms;TE=100ms;ETL= 12 ~ 16,其他参数同SE T1WI;(3)横断面FSE T2WI:层厚3 ~ 5 mm,层间距1~2mm,其他参数同矢状面FSE T2WI;(4)根据需要可增加冠状面扫描、脂肪抑制技

MRI技术扫描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 MRI 检查 【适应证】 (一)颅脑外伤。 (二)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三)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四)先天性发育异常。 (五)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六)颅内感染。 (七)脑白质病。 (八)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一)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二)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三)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四)MKI 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五)早期妊娠(3 个月内)者应避免MRI 扫描。 【检查前准备】 (一)认真核对MRI 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

(二)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三)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四)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五)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室。 (六)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 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 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 .平扫 (1 )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 )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MRI读片基础

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 MRI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 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 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MRI检查技术腹部篇专家共识 腹部 (一)肝、胆、脾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序列)、快速梯度回波水-脂同反相位(双回波) T1WI屏气采集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扫 DWI序列,扫描范围覆盖肝、胆、脾;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 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动态容积屏气采集序列[22],低场设备可选用二维序列行三期以上动态扫描,并补充冠状面图像。 4.技术参数:二维序列层厚6.0~8.0 mm,层间隔<1.5 mm,FOV(300~400)mm×(300~400)mm,矩阵≥256×224。三维序列层厚2.0~4.0 mm,无间距扫描, FOV(300~400)mm ×(300~400)mm,矩阵≥256×160。采用呼吸触发(婴幼儿呼吸频率过快、幅度过小时可不选用)。增强扫描以 2~3 ml/s的流率注射常规剂量钆对比剂,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尽量优化扫描参数将扫描周期缩减至<10 s/期[1]。

5.图像要求: (1)完整显示靶器官及病变区域; (2)呼吸运动伪影、血管搏动伪影及并行采集伪影不影响影像诊断; (3)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fs-T2WI序列为必选项,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轴面 T1WI 序列优先选择梯度回波-水-脂双相位 T1WI序列或非对称回波水脂分离T1WI序列,尽可能使用DWI序列; (4)至少显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影像; (5)提供MPR、 MIP及曲面重组胆管像。 (二)胰腺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 2.体位:仰卧位,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剑突下2~ 3 cm。 3.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轴面呼吸触发快速自旋回波 fs-T2WI 序列(呼吸不均匀者可选用屏气fs-T2WI 序列)、快速梯度回波 fs-T1WI(必要时可加扫同反相位 T1WI序列),在设备性能允许的情况下加 DWI序列;冠状面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T2WI屏气采集序列。 增强扫描序列:采用轴面快速梯度回波三维 T1WI 屏气采集序列行三期或多期扫描,低场设备可行二维扫描,并补充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尽量选择薄层、高空间分辨率扫描。二维序列层厚3.0~ 5.0 mm,层间隔≤层厚×20%, FOV(300~400)mm×(300~

MRI技术操作的要求规范

MRI技术操作规范 (一)颅脑MRI检查 【适应证】 (1)颅脑外伤。 (2)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 (3)颅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先天性发育异常。 (5)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6)颅内感染。 (7)脑白质病。 (8)颅骨骨源性疾病。 【禁忌证】 (1)装有心脏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抢救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内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附近有不能去除的体内金属植人物。 (4)MKI对比剂有关的禁忌证。 (5)早期妊娠(3个月内)者应避免MRI扫描。 【检查前准备】 (1)认真核对MRI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上述禁忌证,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人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诉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不得随意运动,平静呼吸。若有不适,可通过话筒和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适量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检查室。 (6)急、危重患者,必须做MRI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 选用头部专用线圈。准备MRI对比剂,必要时使用。 【操作方法及序列】 1.平扫 (1)体位设计: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头先进并置于线圈内,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旁或胸前,双手双脚避免交叉形成环路。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 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矢状、横轴状三方向定位图,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范围。

【2020实用】CT和MRI技术规范-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腹部、盆腔CT扫描技术 第一节腹部CT扫描技术 一、适应证 1.肝脏、胆囊: (1)肝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脂肪肝、肝硬化、胆管占位性病变、胆管扩张、胆囊炎和胆结石等; (2)鉴别肝脏肿瘤; (3)评估肝脏肿瘤的性质、大小、范围及转移情况(肝静脉、门静脉和下腔静脉内有无瘤栓形成等)。 2.脾脏: (1)确定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先天变异等; (2)鉴别脾脏良恶性肿瘤、炎症及外伤引起的出血等。 3.胰腺: (1)确定急性胰腺炎的类型、炎症渗出的范围、有无假性囊肿形成及合并症,为外科治疗提供依据; (2)显示慢性胰腺炎微小的钙化、结石,为内科保守治疗或手术后随访观察疗效; (3)确定有无肿瘤,肿瘤的来源、部位和范围; (4)鉴别外伤后胰腺有无出血。 4.肾和肾上腺: (1)确定肾脏有无良恶性肿瘤及其大小、范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等;

(2)肾脏炎症、脓肿及结石的大小和位置; (3) CTA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其他肾血管病变; (4)显示外伤后肾损伤及出血; (5)确定肾上腺有无良恶性肿瘤以及功能性疾病(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5.腹部及腹膜后腔: (1)确定有无良恶性肿瘤,如血管夹层动脉瘤、脂肪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2)观察有无腹部肿瘤及腹膜后腔的淋巴结转移、炎症和血肿等。 6.胃部:肿瘤术前评价、术后随访,不推荐单纯为诊断胃肿瘤进行扫描。 7.小肠:小肠炎、小肠肿瘤、吸收不良综合征。 8.结、直肠: (1)肠梗阻、肠缺血、胃肠道出血; (2)炎性肠病、阑尾炎、结直肠癌。 二、相关准备 1.检查前少渣饮食, 1周内禁服含金属的药物或行消化道钡剂造影。 2.检查当日禁食4 h以上,不禁水。 3. 口服温水:检查前 15~20 min 口服温水500~1 000 ml,检查前即刻在检查床上再服 200~300 ml(使胃及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第七讲-MRI成像技术(1) 1 MRI成像系统简介 ●1.1M R I影像设备发展概况 ●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在磁共振波谱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成像自出现以来曾被 称为:核磁共振成像、自旋体层成像、核磁共振体层成像、核磁共振C T等。 ●1945年由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B l o c h)和麻省哈佛大学的普塞尔(P u r c e l l) 教授同时发现了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即处在某一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核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现象。因此两位教授共同获得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磁共振的物理现象被发现以后,很快形成一门新兴的医学影像学科—磁共振波谱学。 ●1971年纽约州立大学的达曼迪恩(Damadian)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核 磁共振(NMR)信号可检测疾病”和“癌组织中氢的T1时间延长”等论文, ●1973年曼斯菲德(Mansfields)研制出脉冲梯度法选择成像断层。 ●1974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组织内磁共振光谱仪。 ●1975年恩斯托(Ernst)研制出相位编码成像方法。 ●1976年,得到了第一张人体MR图像(活体手指)。 ●1977年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入体层摄影实验阶段。 ●几十年期间,有关磁共振的研究曾在三个领域(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内获得了 六次诺贝尔奖。(2003年10月6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化学家保罗·劳特布尔(Paul C. Lauterbur)和英国物理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以表彰他们在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内所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 雷蒙德·达马蒂安的“用于癌组织检测的设备和方法” 幻灯片7 1.2 MRI影像设备功能 现代磁共振成像系统大体结构都很相似,基本上由四个系统组成:即磁体系统、梯度磁场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1.磁体系统 ●磁体系统是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成本最高的部件,是磁共振系统中最强大的磁场, 平时我们评论磁共振设备的大小就是指静磁场的场强数值,单位用特斯拉(Tesla,简称T,垂直于磁场方向的1米长的导线,通过1安培的电流,受到磁场的作用力为1牛顿时,通电导线所在处的磁感应强度就是1特斯拉。)或高斯(Gauss)表示,1T=1万高斯。 ●临床上磁共振成像要求磁场强度在0.05~3T范围内。一般将≤0.3T称为低场,0.3T~ 1.0T称为中场,>1.0T称为高场。磁场强度越高,信噪比越高,图像质量越好。但磁 场强度过高也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 ●为了获得不同场强的磁体,生产厂商制造出了不同类型的磁体,常见的磁体有永久磁 体、常导磁体和超导磁体。 (1)永久磁体 永久磁体是由永久磁铁(如铁氧体或铷铁)的磁砖拼砌而成。它的结构主要有两种,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