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新课程培养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摘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基础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物理学科中丰富的资源,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一条理想的有

效途径。

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需要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使社会得以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使人类走向文明,使社会不断进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应当是中学阶段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也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养、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中学物理教学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在物理教育中探寻和渗透科学素养的培育和熏陶,无疑是物理教育中一

个突出而又值得深究的课题。

以物理新课程理念审视物理教育,物理课程在重视科学知识积累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加强学生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基于这些认识,物理新课程的设计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探讨研究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则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而《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则明确提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

心理念”。

物理教育不单指常规的物理教学,还包括各种与物理知识有关的活动。如科普宣传活动、科技发明与小制作、网络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小论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物理游戏、物理故事会、物理讲座等。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要遵循一

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中学生的科学观

所谓科学,狭义观点认为是指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广义观点认为,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探究活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就其过程来说是一种对自然的探究活动,而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理论只是这种探究活动的结果;二是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有可能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探究活动。因此,从科学活动的结果来看是科学理论,即一种知识体系,而从科学活动的过程讲是科学探究。正是由于科学在认识自然上具有一种“探究性”,科学家对自然的认识也正是通过探究来完成的。所以,“探究性”是科学做为科学的核心所在,是科学所具有的首要特征。

由此可见,对科学的理解和看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科学馆的培养,可以起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是人来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的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是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交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科学观对科学探究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意识有两个功能,即对社会现实的维护或批判功能;对人的活动的控制和调节功能。由于意识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它对“是”的维护和对“非”的批判,对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学生的探究学习,实质是模拟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所以这个道理对中学生学习科学同样适用。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应当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不仅涉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活动,同时还是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主观因素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提高基础学力,促进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

学力,是指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物理科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并使更多的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学力是教育的内核,是学校课程设计的前提。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目标大体有四个组成部分:⑴知识、理解;⑵技能;⑶思考力、判断力;

⑷关系、动机、态度。前两部分为显性学力,后两部分为隐形学力,就犹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浮出水面的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隐匿在水面下的才是支撑浮出水面部分的基础,四部分做为一个整体反映了一种学力观。科学素养的提高要依靠学力水平的支撑,在科学素养提高的同时使学力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遵循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教学,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学

生学力水平。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过程和方法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知

道,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在某段时间或某个方面的渗透就能达到目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只有在整个物理教育过程中,都注意到科学素养教育的渗透,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1.课堂教学是养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场所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

⑴加强“双基”学习,让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学知识

知识的传授是物理教学的最基本的任务。但是,传授怎样的知识是值得讲究的。应试教育注重考试的知识点,割裂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走入死记硬背、做题套公式套题型的死胡同。素质教育崇尚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需在物理学知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指导下传授知识及学科思维方式上下功夫,亦即要教会学

生如何学。

⑵渗透科学史教育,了解物理知识的来源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发展史既蕴含着物理学知识,也蕴含着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着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是对学生全面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物理学史包含了大量科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案例,且内容又与中学物理教材紧密相连,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所以只要教师认真设计,穿插在教学中,不仅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

⑶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身边的科学,如学生普遍对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有意识地讲述物理知识在电子信息技术中的重要作用等。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科学就在你身边,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而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

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验证性实验,即用实验来验证理论;

另一种为探索性实验,即用实验来探究未知的结论。

验证性实验可用过程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实验的目的,采取的步骤及其理论依据,观察现象差异,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同时也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探索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在学生在未知结论时,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利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采取有效的实验步骤,从实验中探究结论。这一类实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方

法,并从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自然中。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科学品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生活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

物理新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编入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研究,可以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运用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采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补充结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的特定环境和资源特点,开展适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补充。我校物理组在课改实践中,开发了二十多门的校本课程,从物理与生活、物理与人类、物理与环境、物理与军事、物理与航天、物理与信息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物理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发展、现状、未来、前景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理研究的观念、观点、态度、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感悟,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很大的

提升。

三、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既要全面看到每一事物中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要研究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问题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物极必反。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的放矢,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形式是要不得的。

1.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亟待教师素养的提高长期以来,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科知识的教学方面,很少考虑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要具备哲学头脑,在知识结构上,除掌握本学科知识外,还需通晓社会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等知识,从而实现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

素养培养。

2.坚持正向引导,学习科学方法

自然界不同物质形态之间,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呈现出的是一幅多样又统一的画面,各个系统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而发生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交织、渗透,从而不断运动变化着,为我们展示出一个瞬息万变、绚丽多彩、多样统一的面貌。在科学教育中,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通过观察、分析去探究规律,认识它并学会应用它,把握好科学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死记一个个定

义、公式与定理。

3.防止科学方法教育程式化

科学是一个具有可验证性、真理性和开放性的系统。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科学知识只能是相对真理,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范围内适用,如牛顿力学就是如此。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知识会不断发展与进步,新的观察常常会对已有理论提出挑战,知识的变化就不可避免,在物体做高速运动的情况下,牛顿力学就得由相对论力学来代替。因此,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科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科学实验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已有理论,又要防止把它视为永远不可逾越的认识顶峰,从而扼杀学生对科学进一步探索的向往与寻求发展的乐趣。即使科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

科学方法教学也不应程式化。

4.在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科学道德的培养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科学是理智的探索与追求;科学是实事求是的事业,创新是科学的生命,这就要求科学家必须在其个性、情感、态度等方面体现出一种求真、理性、务实与创新的科学精神,自觉接受科学道德的约束。基本的科学道德与一般的社会道德对于现代合格公民,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差别仅在于程度与着重点不同而已。因此,在教学中不应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割开来,而应当统一起来,和其他课程与教育环节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责任感而努力。

六、加强物理科学教育与社会、技术的联系

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同时,科学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和科学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科学的社会功能与它的这种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我们清楚地看到科学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业,而且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每个公民都应当关注科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科学教育中不应把科学与技术、社会分割开来,就科学谈科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实际,从而抑制学生学好科学服务自身与社会、振兴中华的意识与实践,进而为全人类奉献服务的意愿。

6.注重从科学的本质来把握科学素养的内涵人们通常从对科学的狭义观的认识出发,总是把科学教育仅仅理解为科学知识的传授,把科学素养仅仅理解为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相应地也就把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所谓“双基”作为科学素养的唯一内涵。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这是因为,倘若教师在科学教育中仅仅强调科学事实,那么学生就会认为科学是事实的堆积;倘若只强调科学的概念,那么学生就会以为科学是一连串的概括;倘若教师只强调科学的原理,那么学生就体验不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与预见的功

能。因此,在我们的科学教育中,如果不能超越事实、概念与原理的局限,是难以促进学生科学经验的形成的。

7.突出科学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认识过程,科学过程的本质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得以在科学探究的实践中,感受、领悟和理解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一些重要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科学的结论。这是因为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能有效保持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培养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主动构建具有个体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还有利于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和社会,从而领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方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

学习效果。

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物理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

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年

[2]张大昌《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 2002年

[3]黄晓莲《论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中国教育学刊 2004(7)

[4]余翔《试论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其培养》科技广场 2004(7)

[5]陈新庆《刍议物理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扬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05(23)

[6]林瑾《试谈运用物理学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安徽电子信

息技术学院学报 2005(3)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19-12-13T17:05:48.0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作者:刘正兴[导读] 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刘正兴(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安徽马鞍山 238100)摘要:当前教育的核心目标已经从知识的获得上升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而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质量)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同时,《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认为: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所以,我们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利用中学物理教学在学 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方面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物理课堂教学、物理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04-01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接触物理,对物理的认识充满好奇、有新鲜感,同时对物理的学习方法、研究内容又感茫然。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阶段早准备、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意识、科学的态度,这对于学生今后形成优秀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益的。物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极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施过程和方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内涵可以知道,科学素养的培养并非在某段时间或某个方面的渗透就能达到目的,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所以只有在整个物理教育过程中,都注意到科学素养教育的渗透,才可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1.物理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物理科学素养导向的教学不仅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还要求物理教师具备良好的物理科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在学生探索世界、建构认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事物的剖析、示范;离不开教师对学生活动的启发、引导,这当中都融入了教师的理解,教师的精神,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核心要素,物理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研究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手拈来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经意的一个“随便”,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冲击。而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关键场所,在这个场所里重视科学素养培育的有机结合、渗透,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科学素养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这种培养。而初中物理教师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教师,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高度。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有使命感,要多学习、多钻研、交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 、“识物讲理” 。而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所以,各种物理实验中都应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和培养。物理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种:一为验证性实验,即用实验来验证理论;另一种为探索性实验,即用实验来探究未知的结论。验证性实验可用过程式教学方法,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实验的目的,采取的步骤及其理论依据,观察现象差异,从而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能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钻研精神。在学生在未知结论时,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利用正确的科学方法,采取有效的实验步骤,从实验中探究结论。这一类实验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学到科学探究方法,并从中得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前沿与物理教学的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学是一门实践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物理教学应当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掌握新知识,避免用陈旧的课本禁锢学生、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新知识的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紧迫感和创新思维,以实现物理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国际科学综合实力竞争的需要。而物理教学和科学前沿相结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关注和追踪前沿物理知识,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知识储备,把自己也当成新时代的学习者,不断提高自己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第二,教师要结合新知识、采用新方法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梳理,以便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多创造、多思考、多疑问,同时教学过程也没有必要全部安排在课堂上,可以让教学深入家庭、工厂、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为物理学本身就是实践科学,只有在不断的生活体验中才能培养出物理学思维,才能避免物理知识的“片段化”,使学生不仅了解物理学的过去、体验物理学的今天,更能预知物理学的未来。 三、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矛盾,既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又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既要全面看到每一事物中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要研究矛盾双方各自的特点。问题往往有正、反两个方面,物极必反。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都要注意适时适度、有的放矢,不切实际的空谈和形式是要不得的。所以,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亟待教师素养的提高;2.坚持正确引导,学习科学方法;3.防止科学方法教育程式化。科学素养的养成、培育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这不仅需要物理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在渗透科学素养教育过程中,注重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将会显著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们经常深入物理课堂听课,你往往会 有一种感觉,好像物理课与其他学科没 有什么两样:或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或学生分组实验,其实验技能的缺陷便 暴露无遗;新授课与习题课一样,题海 茫茫苦做舟……物理课的特点在哪里? 物理课的特点就在于“物”和“理”。“物”即 事实证据,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理”即理性思维,要以思维为中心。通过实验, 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 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 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显然,把活生 生的物理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 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样的物理是 没有魅力的,这样的物理课背离了物理的 本质和特性,不是没有魅力的问题,关 键是不能形成物理学科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 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物理教学为例,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物理教学。 ?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尊重的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学生观看之后就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

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 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发现了 这些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 就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接下来,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在盛有盐 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 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 再将鸡蛋放进清水里,则鸡蛋下沉;放 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鸡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 会被吸引住,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 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 体里浮沉的情况会不一样的呢?正是这 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实现由 难到易的转化,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 如何理解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92168855.html,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作者:周幸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将培养高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新目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以“实践+理论”为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自发形成物理学习意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对整个物理教学的意义深远,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形式,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盲目跟从;在思想上,教师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怀抱,喜欢直接讲解或简单得出答案;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脱离时代步伐,满足自身当下的成绩,不求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及时充实自己,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不重视、不理会的态度也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物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堆积许多知识点,导致授课内容显得复杂、时间紧迫、知识结构不清晰。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喜欢教授理论课,轻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习惯利用更多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繁多的课堂作业、试卷、课后作业堆积在学生的课桌上。有时,教师因重视分数而有意提高课程难度,拓展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未等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知识点,教师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分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第三,未厘清教学重点。教师倾向于把考试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对物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未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教师重视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时,教师倾向于考试分数,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也未将学生的其他能力纳入评价中。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初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核心素养的种类: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而具体到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核心素养应该是:一、利用网络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主要用网络来娱乐与休闲,因此强化他们利用网络进行自发性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初中阶段,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发展,而形象思维能力有所减弱,此时应该通过艺术类课程来保持他们的想象力。三、创新意识。在未来只会越来越重要。另外还有民主意识、正义感;为将来的专业发展做准备;以及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最早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以缜密的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手段的理论思维的严格科学。正因为物理学的这种特点,它在各门自然科学课程中,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肩负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策略就是要重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探究情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物理探究式教学是利用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内容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过程的探究特征。传统教学主要是把对学生的“双基”教育看做是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没有能够全面地培养…… 二、注重科学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科学观。 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之一。中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真实的科学研究图景,而不是“科学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是唯一确定的”这样的印象。真实的社会和生活充满着复杂性和多样性,就像真实的科学,没有预先知道的确定答案。如果学校教育没有教给学生这一课,不仅学生在未来难以胜任科学研究,而且在学生从学校进入到社会的庄边过程中也会非常困难。 三、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案例60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光滑的弧形槽半径为R (R>>MN 弧),A 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 放在A 点 的正上方离A 点高度为h 处,小球C 放在M 点,同时释放,使两球正好在A 点相碰,则h 应为多大? 解:对小球B :其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时间为 t B =g h 2 对小球C :因为R>>MN 弧,所以沿圆弧的运动模型是摆长等于R 的单摆做简 谐振动,从M 到A 的可能时间为四分之一周期的奇数倍 所以 t C =c T n 4)12(+ g R Tc π2= 解得:h =8 )12(22R n π+. (n =0,1,2……) 【评注】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C 小球的运动模型——单摆简谐振动,其圆弧的圆心相当于单摆的悬点,圆弧的半径相当于单摆的摆长,只要求出C 小球运动到A 点的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小球以速度v 0朝它们运动,如图1-2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1=v 2=v 3=30v (B )v 1=0, v 2=v 3=20v (C )v 1=-v 0/3, v 2=v 3=320v (D )v 1=v 2=0, v 3=v 0 解:依题意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小球之间的碰撞一定是弹性碰撞,这里关键 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碰撞过程模型。若把2、3两小球看成整体,建立1小球和2、3 小球之间的两体碰撞模型就会得出(C )答案错误结论。其实2、3小球只是靠在一起并没有连接,加之碰撞过程的位移极小,必须建立三小球之间依次碰撞的过程模型,由两球弹性碰撞得速度依次交换,所以(D )正确 【评注】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的小球碰撞模型——两两依次碰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行。 [例3] 如图1-3所示,有一根轻质弹簧将质量为m 1和m 2的木块连在一起并置于水平面上,问必须在m 1上至少加多大的压力,才能在撤去压力后,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通过一天的听课以及培训,让我这个新进的青年教师对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感觉自身需要提高的还很多很多,需要专家们的进一步指导和培训,以便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由“精英教育”改变为“大众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在教学中,教师要观注全体学生,而不能只盯着几位尖子生。无论上课提问、辅导,还是课外活动等教师都要关心弱势学生。耐烦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发展能力。同时,要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优良基础,而不要顾及学科的自身体系是否完备。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要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释;同时会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突破口。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应具有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组成。通过物理教学让学生初步具有这些能力,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主要让学生具备应用物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此,在教学设计方面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着应用这个理念和导向。 初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前知识,这是必须考虑的。所以先让他们通过简单的操作并记录数据。用自己的刻度尺测量课本的长度,每组讨论结果,派代表上黑板记录数据。用时5分钟。当他们很有信心的写完只有数字的数据时,让学生观察是否有问题,学生因为简单所以很自信地回答说没有。我在这些数字后面写上夸张的单位,“米”、“千米”“毫米”等单位。学生立即豁然开朗,“老师,应该是厘米,忘写单位了。”在物理学中,数字必须加单位,要不出笑话。紧接着问,能否用老师的这些单位记录呢?这样单位换算顺理成章。这一小节让学生通过出错、自行纠错加深印象,形成“物理观念”,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物理的表述方式。 用老师发给的刻度尺(米尺)测量课本的长度,需要修改的组上黑板用不同颜色的笔重新写一遍。同时思考:用哪种刻度尺测量好一些呢?为什么?发现学生们重新改过的数据后面都加上了单位。(表扬学生的应用能力)学生发现老师发的尺子更方便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因为最大刻度 不同,即量程不一样。 一把米尺同桌之间可以同时用吗?这说明零刻 度的选择是任意的。用另一种刻度(米尺的正反面 两种刻度的分度值不同)测量课本的长度,读出来 的数据又是多少呢?这个刻度跟刚才的刻度有啥区 别?最小刻度不同,即分度值不同。(如右图所示)

关于物理学核心素养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由“精英教育”改变为“大众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该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应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 在教学中,教师要观注全体学生,而不能只盯着几位尖子生。无论上课提问、辅导,还是课外活动等教师都要关心弱势学生。耐心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发展能力。同时,要优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不要顾及学科的自身体系是否完备。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课程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更要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可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释;同时会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为社会生活服务。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类把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学科。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事物不同类别性质的优点,但也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把握。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揭示了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的内在本质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割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能以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将是事半功倍的。这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科学能力,养成了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是一门科学学科,而不是工具学科,重视探索真理的方法。 语文,数学,英语,在中学阶段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不是研究语言科学、逻辑理论,都不是作为系统的科学学科呈现在学生面前的。 物理,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把它作为科学学科来学习。 物理以感知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不是简单地给出学生一套逻辑规则。 语文,在起始阶段,不需要逻辑规则。 数学,在起始阶段,不需要丰富的生活。 物理则不同,物理学科从起始阶段就扎根于活生生的认识过程中。 世界上有音乐神童,数学神童,却没有物理神童。这与物理需要从丰富的感知中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有关。 物理观念处于不断的更新之中。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认识,从而不断地由表及里地、回旋式地逼近真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表 现最为突出。 数学不是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中的发展常常表现为概念的扩展,很少出现概念的否定。 中学的化学,在否定旧观念中接受新知识的例子也不多。 因此,物理孕育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科学的文化——自然的哲学。 科学,就是要按照科学研究的系统方式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不仅重视认识论,而且重视方法论。 化学、生物、历史、经济都是科学学科。但是,在中学阶段,能达到科学水准、构成科学体系的只有物理。 物理有概念系统、有定性规律、有定量规律,有完整的从表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有丰富的模型。因此,物理学习很讲究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其他学科的要求,则没有物理学科这样层次丰富形式多样。 中学数学的思维方法,重点是逻辑,而不是建模。 中学化学,定量的规律较少。中学生物、历史、经济则基本是唯象的、定性的研究。 因此,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科对学习能力的要求要素上更全面、发展水平上也更高。 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首先化学这门学科,它虽然是理科,但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而每一道化学计算题,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结构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 涵与结构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浅谈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结构的培养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科学素养;内涵与结构 多年来物理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最高目标,事实—概念—规律—应用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学生拟对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理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但是根据笔者十余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严重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笔者基于对新课标的认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谈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建构良好学习动机和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改进实验,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物理实验大多是“葫芦画瓢”,而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其长期影响学生长与求同,缺乏独立思考、难有创造和发现。要真正培养学生创造质疑、勇于探索,即使对那些早已成为定论的事物也要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重新审视,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不断改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苦学,厌学,死学,难学不会学为乐学,好学,活学,易学,会学,逐步培养其主动,探求知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对巩固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改革物理教学模式,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传统的中学物理通常以概念教学为课堂核心,从而忽略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理想化等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功能。要把物理课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方法渗透于教学之中,必须要让教法为学法服务,打破单一的概念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领悟和掌握,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科学方法运用于生产实践,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探究教学、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和互动式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科学思维训练。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在国家顶层教育设计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参照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人格成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运用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始了“21世纪技能计划”: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的培养。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部顶层教育设计的大背景下,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颁布。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

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5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2004年9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以句子为单位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版)进行编码,对课程标准中所有表达核心素养的素养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视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探究、学习素养、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环境素养、可持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 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应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的研究方法,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初中物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 1.科学知识与物理观念 ?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学生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和理解到客观世界的物理现象,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

客观规律,包括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等,形成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主要表现为学生应了解并掌握物理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包括建模的思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思维等。 ? 3.应用知识与实验探究 ?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够把已掌握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4.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主要表现为学生应具备开拓进取、创新奋进的科学精神,秉承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够在物理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 1.初中物理教学应紧紧围绕核心概念展开课堂教学,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抓住核心概念,可以帮助教师跳出纷杂的教学内容,能够为教师教学指出明确的方向,使教师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组织教学活动,实现高效课堂利用,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重点从单一的知识事实讲授转移到知识的运用和实践中去,把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记忆知识转移到运用知识中去,重新构建具有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2.初中物理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实现由学知识到用知识的转化。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地思考,并提供给学生应用科学方法研究问题的机会,并鼓励、支持、

核心素养9个方面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9个方面物理学 科的核心素养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doczj.com/doc/c92168855.html,的支持!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

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

物理学科素养及核心解读

物理学科素养 物理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部分,国际上对物理教育的研究,都是在科学教育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一、物理观念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但没有知识就一定没有能力。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特别重视知识和原理的教学,很多学校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和原理学习,而素养强调知识和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用。最新的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强调核心概念、大概念、跨学科概念。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概念是指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与本质特征,是抽象的,这与国际上关于概念的内涵并不一致。因此,在建构物理核心素养时,没有使用物理知识,也没有使用物理概念,而使用了物理观念。一方面,观念是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另方面,中国文化中的观念与国际上概念的内涵基本致。 我们将物理观念(特别强调应用)作为物理核心素养,其依据主要有如下方面第一,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学生发展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第一,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都将核心概念,或大概念,或关键概念,或知识理解与应用、工程实践等作为重要的科学素养。如英国科学课程示准认为在科学研究领域,有一些关键概念支撑着科学研究工作顺利进行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他们更加深人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技巧和科学观念。南非科学教育标准中提出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三个方面,其中之一是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美国NGSS提出强调科学与工程实践、学料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第三,科学教育研究一直重视概念学习,从21世纪之前重视概念发展、概念转变,到最近重视核心概念和概念进险,都把科学概念学习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科学教育研究者普遍认为,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

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理解

初中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我们经常深入物理课堂听课,你往往会有一种感觉,好像物理课与其他学科没有什么两样:或不做实验,或以讲代做,或学生分组实验,其实验技能的缺陷便暴露无遗;新授课与习题课一样,题海茫茫苦做舟……物理课的特点在哪里?物理课的特点就在于“物”和“理”。“物”即事实证据,必须以实验为基础;“理”即理性思维,要以思维为中心。通过实验,创设情境,观察表象,通过理性思维抽象出具体的理论,再通过具体的原生态问题,得到建构和升华。显然,把活生生的物理仅肢解为知识,而又把知识的获得归结为习题的训练,这样的物理是没有魅力的,这样的物理课背离了物理的本质和特性,不是没有魅力的问题,关键是不能形成物理学科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形成的品格和素养。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以物理教学为例,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物理教学。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即我们所说的尊重的教育,它包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学生观看之后就会发现一系列的问题。 譬如:为什么有时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发现了这些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接下来,可以再做一个实验,在盛有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鸡蛋放进清水里,则鸡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鸡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他们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会不一样的呢?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如何理解的,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传授物理思想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物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主要的物理思想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学什么,怎样用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繁杂的实际问题,物理思想方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