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籍开国将军

杭籍开国将军

杭籍开国将军---中将
1、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2、袁子钦(1908--1968) 又名袁致卿, 福建省上杭县人。
3、罗舜初(1914---1981) 福建省上杭县人。
上杭籍开国将军--少将
1、陈海涵(1914--1994)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陈茂辉(1912----) 福建省上杭县人。
3、丁甘如(1917--1995) 福建省上杭县白沙人。
4、黄鹄显(1914--1986)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5、黄炜华(1914---2001) 福建省上杭县南阳人。
6、孔瑞云(1917--1992)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7、兰庭辉(1913----1983) 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人。
8、雷钦(1915--)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9、李平(1915--1964) 福建省上杭县白砂人。
10、刘 彬(1912---1989) 福建省上杭县蓝家渡人。
11、刘禄长(1914--1980) 福建省上杭县丰稔人。
12、刘永生(1904---1984) 福建省上杭县人。
13、刘振球(1911--1997) 福建省上杭县中都人。
14、邱国光(1918--2001)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15、邱相田(1916--1984) 福建省上杭县溪口人。
16、邱子明(1914---1999)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7、王贵德(1914--) 福建省上杭县太拔人。
18、王集成(1907--1983)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19、王奇才(1903--197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0、王胜(1909--199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1、王香雄(1918--1988)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2、王直(1916-------) 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
23、翁祥初(1908--1997)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人。
24、张力雄(1913---) 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人。
古代名人一组
1、邱弘
【明朝人物】 邱弘,字宽叔,上杭人,明朝中期大臣。天顺末进士。授户科给事中。
2、胡时
〔明〕字子俊,福建上杭人。以明经教授于乡。洪武(一三六八至一三九八)间荐授本学训导。善诗,工楷书。
3、邱大儒
〔明〕字涵春,福建上杭人。精鼓琴,善小石兰竹。事母至孝。晚年客死楚中。
4、华喦
〔清代著名画家〕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布衣生。福建上杭人,侨寓扬州。
5、李奎光
〔清〕字朗垣,福建上杭人。光绪(一八七五―一九o八)间诸生。善花卉蝴蝶。
6、罗晓帆
(1894—1983.10) 别名花草主人,福建上杭人。擅国画。1922年毕业于上海美专。
7、邱青风
〔清〕字彭祖,号别乜,福建上杭人,客江右。善水墨蔬菜。
8、李翠岩
〔清〕福建上杭人,寓粤。善画,传真非近人所及。
9、应元
〔清〕福建上杭人。精医理

。善画,有天
官图,不施金碧,而神采奕奕,为世所重。
10、包识生
(1874~1934) 又名一虚,字德逮,福建上杭人,叔祖伯寅、父桃初皆业医。包氏幼承父业,年二十即行医,旋游粤东,所至有医名。民国元年(1912年)移居沪上。
11、邱景源
〔清〕字晓岚,号小澜,福建上杭人。仕东粤二尹。善隶书,工水墨山水。著有天下名胜图册。《历代画史汇传附录》
12、 邱钟灵
〔清〕号芝山,福建上杭人。乾隆(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间武举人。官镇江衞运粮千总。精行、楷书,与王文治、鲍皐、李御、殷石琴、张石帆诸名士,流连诗酒无虚日。

13、 宋省予
幼名连庆,字廉卿、善余,束发更名省予,号春风红杏楼主(简称红杏主人)。清宣统二年庚戌十月寸一日(公元1910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上杭城关。
14、丘 复(1874~1950年)
丘复,原名馥,字果园,别号荷生,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生于上杭县兰溪镇曹田村。6岁上蒙馆,19岁列郡庠,24岁赴省试,考中举人。著有《念庐诗稿》10册、《念庐诗话》5卷、《念庐文存》5册、《念庐联话》1卷,编纂了《上杭县志》36卷、《长汀县志》35卷、《武平县志》31卷,还整理校勘了《后汉书注校补》、《杭川新风雅集》、《天潮阁集》等古籍多种。1950年9月,丘复病逝于曹田故居。
客家来源
何谓客家?所谓“客户”和“主户”的名称。
“客家”就是相对“主户”而言的。所谓“主户”系指原来居住在本地的土著即畲民,所谓“客户”系指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北一带迁移来的人们。在历史上,客家大规模的南迁,共有三次。
一。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
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不得人心。晋武帝时,大乱已经萌芽,以后终于酿成“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又进一步导致各族间的大混战。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的刘曜、石勒攻陷洛阳,怀帝被掳。嗣后,愍帝即位,改元建兴。建兴四年(公元316年),愍帝又被掳。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汉族政权彻底崩溃了。从这时起,一直到隋朝统一中国的近三百年间,中原地区相继为匈奴、羯、氐、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民族所盘据,先后建立了五胡十六国的地方割据政权。各族间互相仇杀,混战不已,黄河流域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号元帝。这时的长江流域相对地显得较为安静。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一带的汉人士族和民众,纷纷渡江避乱。《晋书?王导传》云:“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南迁的结

果,形成了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三个
支派的汉族民系。其鄱阳湖支派即为现在客家民系的先民。他们是原来居住在山西和河南等地的汉人,逃到安徽、湖北、江苏、江西一部份地方,再沿鄱阳湖流域迁赣南和闽西诸地。
宋元之际,蒙族南犯——客家人的第三次南迁 赵匡胤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这对中国历史无疑是一大贡献。但是赵宋王朝却很少有过几天安静的日子。一百多年以后,金灭辽复又侵宋,破汴京,掳徽、钦二帝,北宋亡。宋高宗南迁杭州,建立南宋政权。公元1234年,元灭金,并吞中原。接着,元军南下,南宋亡。时爱国将领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奋起抗元,闽西、赣南、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参军抗战者甚众。广东《嘉应州志》载:“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文信国(天祥)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义兵,所至响应。相传梅民之从者极众。(父老流传,松口卓姓有八百人,勤王兵败后,只存卓满一人。)”黄遵楷所撰之《先兄公度事实述略》一文中说,就在这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又说:“嘉应一属,所自来者,皆出于汀州之宁化石壁。征诸各姓,如出一辙。”《嘉应州志》卷三十二《丛谈》也说:“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宁化石壁乡人。”翻阅《上杭县志》更容易发现,今日上杭的不少姓氏,如丘氏、江氏、朱氏、伍氏、李氏、官氏、陈氏、袁氏、范氏、张氏、黄氏、曾氏、雷氏、詹氏、谢氏、严氏、罗氏、龚氏等等,都是从宁化石壁迁居上杭的。迁杭时间大多在宋元之际。宁化县简直成了抚育客家的摇篮和客家继续迁移的中转站。
公元874——884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接着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时,中原人民又一次遭受了大灾难。他们只好再向较为安全的南方迁移。原来已经逃亡到皖南赣北的人民又被迫扶老携幼再度放弃已经定居了数百年的家园向新的地方迁徙。作为江西邻省的福建当时却相对地较为安定,而且靠近江西的闽西一带居民还很少。所以这里成了客家第二次迁移的目的地之一。他们中的大部分经赣南与福建交界的宁都、雩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宁化是闽西开发最早的县),而后又迁往汀江流域直到闽粤交界地区。许多客家族谱还详细地记载着这次迁移的原因、时间和经过。如广东兴宁之《刘氏族谱》载云: “自五胡乱华,永嘉沦覆,晋室播迁,衣冠南渡,永公(刘备次子刘永)亦迁于江南……唐僖宗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黄

巢倡乱,海内骚然。于时有天锡公,弃官,奉父祥公避居福建汀州宁化县之石壁
洞。后世遂以祥公为宁化始迁之祖。” 又如江西《罗氏大成谱》载云: “迨下唐僖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徙闽省汀州府之宁化县石壁村,成家立业……” 又如《崇正同人系谱》载温氏条云: “……至九郎公(原住江西南昌),因避黄巢乱,转徙闽汀之上杭县……” 其载沈氏条云: “……五代时,其族小半随王潮入居福建汀州……”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次大迁移与闽西地区的开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自从客家迁入之后,闽西人口大大增加起来了。可以说,当时迁入的客家人已大体上奠定了闽西地区开发的基础了。不过,查武平、上杭等县族谱,从唐末、五代迁来者,绝大部份亦已衰亡,其传续至今者已寥寥无几了。 客家先民第三次南迁之事实,尚有下述资料可为佐证—— 广东五华《魏氏族谱》载云:“三十九世淑玉公(原住江西石城县),生四子,曰元,亨、利、贞。时值宋末,天下混乱,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人,扶宋主在赣州霸截水道。元主起兵二十余万,从建昌而来,杀戳人民,在此经过,是谁敢当?我祖兄弟惊恐流涕,商议只得移别处逃生。于是兄弟行经宁化,不得已号泣分袂,移居三郡。元公至惠州长乐(今广东五华),为一世开基祖。亨公迁福建汀州上杭县,后迁惠州龙川县。” 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谱》载云:“……寿成,景定间,游学金陵,因载籍为金陵人,生五子……清之子曰邓念,生三子,其二仍居金陵珠玑巷;其一邓向游学粤东,立籍雄州,遂家焉。据此则向公之来雄,在宋末元初之间也……” 上面讲的是由闽迁粤及由赣迁粤,由苏迁粤的客家移民情况。此外,还有从颍水、汝水间南迁的。《崇正同人系谱》载陈氏条云:“陈氏郡望称颍川。宋末,中原士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有陈魁者率其族众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之宁化、上杭。其曾孙有孟二郎、孟三郎,由闽迁粤之程乡,逐渐散布于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处。至其先九十三人所出之后裔,亦已蕃庶蔓延于全闽。其族复相率转徙而入粤。且当日南来之人,自此九十三人外,更有或为之先,或为之后,抑或为之同时。故陈氏族属蕃庶,实冠全粤焉!”
从明崇祯七年至十七年(1634-1644年),上杭连续发生了水、旱、雪、地震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爆发了以张恩选聚众起义的农民革命战争,前

后历经10年,转战于闽粤赣三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七月初七日(8月12日)夜大雨,上杭出现了历史上最大洪水,城
中水深至丈余,南门城垛上可以行舟,登高四望,尽成泽国,临汀江的东、西、南民居泥墙皆倒塌,儿啼妇哭,哀号呼痛之声惨不忍闻,四乡受灾尤甚。清咸丰七年(1857年)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挥师30万,攻下汀州府城长汀,上杭城虽未占领,但四乡基本都被太平军控制,转战杭川大地达9年之久。近200余年时断时续发生的灾害、兵乱,使大量的上杭客家人被迫沿着汀江向广东梅州、惠州地区迁移,向福建漳州、泉州地区迁移,随后又从广东、福建播迁到香港、澳门、台湾等东南亚各地。孔、温、曾、詹、谢、龚等姓氏的上祖,既是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这个姓氏的入闽始祖或客家始祖。他们在上杭繁衍生息并迅速发展起来,后又沿着汀江向外播迁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旺族,在诲内外客家各大姓氏中占据一席之地,颇具影响力。个别姓氏的裔孙如李氏,还左右着某一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客家各大姓氏中的骄傲,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些姓氏的裔孙从上杭向外播迁到新的地域后,进一步发扬客家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拓展生存空间,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他们离开故土发迹后忘不了故土的亲人,忘不了故土的山山水水,自发兴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寻根谒祖热潮,有的携妻带子,有的扶老牵幼,从四面八方、天涯海角汇集祖地上杭寻找自己的根,沐浴祖地的风情,为祖地的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献计出力,给祖地的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祖地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留下他们对祖宗虔诚的身影。
郭氏 郭福安及其裔孙是早期的客家民系成员,他们在客家民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郭福安裔孙除分布在上杭和闽西各县外,广东、江西、广西、四川、台湾、香港及东南亚等地都有。文坛巨匠郭沫若,越南郭氏宗亲总会理事郭松江,加拿大国际公司董事长郭兰秀,泰国客属总会福利委员会副主任郭金丰,台湾空军上校郭奇伟,原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美国杜兰大学博士、美路易斯安娜州南方大学科学院院长郭定五等都是福安的裔孙。他们中的不少人与上杭祖地都取得了联系,有的上杭郭氏研究会已邀请他们来杭寻根谒祖。1999年6月30日台湾新竹郭氏宗亲访亲团共16人已来杭谒祖。台湾原省政府社会处专员郭永一行于1999年冬来杭祭祖。
李氏 李木德、李

火德兄弟从宁化石壁迁来上杭之后,木德的裔孙分布在上杭及闽西各县和广东、江西等地。火德被其裔孙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大始祖",其裔孙播迁我国南方
各省、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列国及欧美各地。清康熙名相李光地、新加坡资政(原总理)李光耀、台湾李登辉、香港实业巨子李嘉诚等都是李火德的名流裔孙。根据近几年的不完全统计,有居住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美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火德裔孙3000多人次来上杭寻根祭祖,专程到上杭稔田镇官田村参拜为纪念李氏入闽始祖火德公而建立的"李氏大宗祠"。他们还为维修祖祠、祖墓、为祖地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踊跃捐资。
张氏 张化孙葬于白砂镇茜洋村李家屋背后大坪岗,墓地呈"金盘载珠"形。陈、阙二恭人合葬于离化孙墓地约2华里的官地村水尾神仙坑,墓地呈"飞凤展翅"形。汀江别称鄞江。张化孙被其千万裔孙尊称为"鄞江始祖"。
张化孙开基上杭后,其裔孙繁衍迅速,播迁海内外,遍布我国南方闽、粤、赣、湘、浙、桂等省及台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其裔孙已达1000余万人,在台湾400万客家人口中,张姓人口就有105万,其中90%是张化孙的后裔。一个引入关注的事实是,其裔孙对张化孙十分崇敬。据有关资料载,1995年秋,为修建化孙夫妇墓地,有3个国家和地区、4个省、226个村庄近10万裔孙,纷纷捐资。为使张化孙墓地到省道围禾线将军桥全长4公里的村道便于车辆来往,在台湾张泰胜先生捐资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张桓昌先生,广东汕头、平远、蕉岭神岗、丰顺埔寨、大埔高陂、五华,福建永定北山等地张氏裔孙都纷纷捐资,用于铺设水泥路面,并把此段村道命名为"敬祖传万路"。近年来,到张化孙墓地祭拜的裔孙每年都有上万人次。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鼎丞、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办人张弼士、台湾"世界货柜船王"张荣发、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张金善均为张化孙后裔。
丘氏 丘三五郎迁居上杭后,历经近千年的繁衍播迁,其裔孙之多成为上杭著名姓氏,有"丘半县"之号称,且遍及海内外,仅在台湾裔孙达38万多人,如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总干事丘秀强先生所述:"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脉下之裔孙(继龙公裔孙特盛)。"清末著名爱国志士、诗人丘逢甲,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的主要领导成

员邱创焕(原国民党副主席)、邱清辉、邱正吉等都是丘三五郎的裔孙。丘氏裔孙不仅对始祖虔诚有加,每年都有许多祭祖团前来祭祖,而且十分热心上杭祖地的公益事业建设,正在城郊兴建的"姜太公旅游中心",就是由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出面,副理事长邱正吉先生负责筹款投资而兴建。旅
台同胞丘诚先生在上杭旅游胜地"七峰山"积极捐资,在城区南门建设"思源阁"中发动其他台胞一同捐资,随后在1998年又捐资在上杭摩陀寨旅游区建庙、修路等。台胞丘达人先生及其夫人1998-1999年在上杭珊瑚乡圆通山旅游区捐资建寺庙、修路等。台胞丘衍洪先生1996年在"七峰山"旅游区捐资兴建"弥勒大佛"。
廖氏 廖花在上杭开基迄今800多年,被其裔孙尊称为闽粤赣一世祖,其墓地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墓地呈"田鸡浮塘"形。在台湾的裔孙廖松亨先生1988年回大陆后,热心家乡建设,动员旅台同胞集资在上杭县城建成"台北公寓"一幢,他本人投资兴办"双才鞋业有限公司"、"松亨蜜抽种植有限公司",为家乡山地开发与建设作出了贡献。
其它姓氏的始祖,如江姓始祖江十八郎,墓地在上杭庐相乡三坪村;黄姓始祖黄天禄,墓地在稔田镇石牌村;范姓始祖范宁壁,墓地在旧县乡石圳村;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地在稔田镇丰朗村;刘姓始祖千十郎,墓地在稔田镇化厚村;温姓始祖九郎,墓地在庐丰乡安乡圳头岗;丁姓始祖十二承事郎,墓地在才溪钟寮场;赖姓始祖赖标,墓地在上杭古田彝石埔;叶姓始祖叶映五,墓地在上杭中都镇都康。他们被称为上杭该姓的开基始祖,也是闽粤赣、港澳台等地该姓外迁裔孙的上祖。他们的海内外裔孙不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也都年年如此,一批一批地来杭寻根谒祖,以表达他们对上祖的虔诚之意

刘秀实,字乘时,号文敬,胜运里干田村(今稔田乡官田村)人。生卒年不详。明洪武年间中举。初任四川顺庆知府,后任江西饶州知府。永乐年间,从饶州返乡,见家乡土地平衍,人居稠密,田多水缺,一遇天旱常减产乃至失收,心里焦急。他沿溪察看时,发现距村上游数里处可引水,便倡议在此筑一大陂。陂成后又组织村民从右岸开一条长700多米、底宽1米、圳塍0.7米的渠道;把水引到村里,灌溉旱田500多亩。还在陂的两旁山上种植树木,既可护陂,又能就近取木修复。他推举一名诚实可靠的农民专管,另推一名协助做好堤坊疏浚工作。从此,500多亩旱田当年秋季就有了好收成。人们把“旱田”改为“

官田”,以为纪念。
 李宗政,明上杭太拔乡寨背山人。生年不详,是上杭历史上第一个称得上“以一平民而敢与势豪恶吏相抗”的农民英雄。
明景泰元年(1450年),县境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岁不熟,民相聚将为乱”。天顺四年(1460年),又遭大饥荒,米价飞涨,而官府照样逼收赋税,地方豪富照样逼交租债,豪强更加残暴掠夺,侵占田产。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六年,李宗政聚集因受灾流亡到上杭
的永定山背人阙永华等一起商议起义。由于参加起义的都是白民(平民),即议定仿西汉末年樊崇领导的“赤眉军”的做法,号称“白眉军”。他们以反对豪富掠夺为宗旨,严惩贪赃枉法、罪恶盈贯的官吏,深得农民拥护,队伍迅速壮大,遂从寨背山向县城进发,沿途农民欢欣鼓舞。官府闻讯惊慌失措。白眉军旗开得胜,一举攻下县城,随即严惩恶吏,声威日震。汀州卫闻报惶恐不安,不敢轻举妄动。此事震动省垣,便派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丁泉赶来上杭。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退出县城,撤回根据地张芬□、寨背山一带,进行固守。起义军攻打之处,官兵皆无法抵御。
白眉军的声势日大,根据地日益巩固,使封建统治者更加坐立不安。次年(1463年),巡按御史伍骥奉命亲往“督剿”,采取软硬兼施的伎俩,先“谕以祸福”,力劝就抚、投降。白眉军识破其阴谋,仍固守山寨坚持斗争;伍即派都司丁泉率部绕道进攻,烧掉山寨,造成甚大伤亡,张芬□、石马崎等山寨均先后被占,丁泉自以为得计,忘乎所以,孤军深入,当进入丁字寨伏击圈时,白眉军全军出击,官兵措手不及,死伤无数,丁泉也在此丧命。伍气急败坏,亲自督战。白眉军英勇奋战,打退官兵一次次疯狂进攻,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白眉军仍顽强战斗到最后一刻。李宗政被俘后,坚贞不屈,于同年在县城英勇就义。
 丘弘,字宽叔,号兰斋,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年不详。
明天顺三年(1459年)乡试,以易经第二名中举。八年廷试中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成化二年(1466年)淮阳大饥,奏请拨库金赈济饥民。洪武、永乐年间,因京畿、山东一带土旷人稀,故听任平民开垦,永不纳税。而公主、番僧依仗权势,硬说这些新垦田地为闲田,嘉善长公主要求宪宗划给文安诸县土地;番僧札实巴要求皇帝划给静海县数百顷土地。四年春,丘弘与同职官员上疏进言:所划土地超过百顷,而土地属于百家之产。哪能徇一人之私情而夺百家之恒产?宪宗采纳其意见,下令自此以后不准再请求划给土地,并令札实巴将所占

土地还之于民。顺天府尹阎铎对受灾挨饿的百姓,不加赈济,被其弹劾去官,同时还上疏请拨款救灾。在偕同新宁伯奉钦命册封山西代府事时,不私受馈赠,还责令下属将千金赠款买布制成冬衣分发京师七十八卫所士兵。在奉命检查整顿养牧马匹时,又选良马送给京师驻兵,使之得以补足所缺马匹。
后来,丘弘升为都给事中。成化六年(1470年)夏,山东、河南大旱,丘又上疏请拨款救灾,说:“四方告灾,部臣拘成例必复实始免。上虽蠲
租,下鲜实惠。请自今遇灾,抚按勘实即蠲除。”所请被采纳。当时万贵妃很得宪宗宠爱,太监梁芳、陈喜争着进献。奸人屠宗顺等,每日献上奇异宝石。宪宗每次均给厚酬,消耗国库藏金以百万计。有的人还因此升官,人们多加仿效,互相攀比,愈演愈烈,甚至以朝廷名义乱肆挥霍,奢侈无度。对此,丘弘又与同职官员上疏控告宗顺等人,建议追还库金,严禁侈俗。宪宗把此案批给刑部尚书陆瑜办理。丘等再上疏请求将宗顺等人绳之以法,没收其财产。宪宗未批准这一请求,但下令不得赦免超越职权假借上级名义之挥霍者。
成化七年,丘弘奉命出使琉球,至德州因病逝世。所作七律《杭川十景》10首,被收入《杭川风雅集》。
 郭资,字逢源,号莲斋,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卒年不详。少年时以才智过人闻名乡里。明成化七年(1471年),因诗经成绩优异而中举。十一年中进士,授户部主事,不久派往山东、湖广任职。在职期间,廉洁奉公,赢得当地百姓的赞誉,并得到上级嘉许。后回京,授浙江嘉兴知县,廉介有为,声震两京,任期长达10年之久。后升云南道御史。不久,奉命清理江西军政,简汰虚冒。他秉公行事,使长期留下的弊病得以革除。在出差途中,因过度疲劳,旧病复发,病逝于武林驿舍,终年51岁,归葬于县城西郊。
 梁乔,字迁之,号静轩,明上杭在城里(今临江镇)人。生卒年不详。
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举,十五年中进士。正德初,授刑部主事,曾与同职官员共同上疏弹劾太监刘瑾。但几次上奏均无着落,梁便单独面奏,因而触怒武宗,武宗下令将其投入锦衣卫监狱。梁高声大喊:如能阻止阉官不法行为,就是死也没什么可惜的,哪里还怕入监禁坐牢?武宗便下令将其枷锁在朝外示众,许多官员十分同情他。经保释后,调为兵部郎中,后任绍兴府知府。任职期间,爱民如子,深得百姓拥戴。任职六年后,因母年高体弱辞职归里,细心侍奉老母,事事得其欢心。母死,哀毁成疾,因筑小楼,闭门谢客苦读20余年,从不干谒

公门,淡泊不求名利,深得人们称誉。60岁病逝于家中。
 
李鲁 字得之,号弘庵,胜运里(今稔田乡官田村)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生。天启四年(1624年),乡试中举,但不愿出外为官。
明隆武元年(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占。唐王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李鲁便聚集有志兴明人士,在福员山结“贞社”,规划勤王复国之事。阁部曾樱在杭城任漳南道职,深知其才干,便写信相邀。李即往福州,上书献六策。隆武帝大为欣喜,召其面谈,授予工部主事职务。是年十
二月,隆武帝驻跸建水,三关危急,禁旅稀少。李鲁又急切上奏,建议确定兵营编制,整顿军纪,加强警卫。隆武帝以为讲得有理,但终不能实行。
隆武二年六月,鲁王弃浙江,从海上逃走。李鲁又上奏说:如今温州、邵武、建阳等处均有空隙,即使重兵扼守,也无济于事,况且驻兵撤回,安海四境已没有关隘要地,人心涣散,忠义之士灰心,离闽当如避焚穿网,请另选正直而有才能的人来共济大事。刚巧汀州府报告农民起义军张恩选围攻杭、永,鲁又建议说:“急守莫如汀城,急练莫如汀兵。此地为五岭咽喉,务必使之呼吸相应。陛下果真前往,我当执戈前驱,愿捐躯为卫。”隆武帝大加赞许:“你慎重思谋,必能担负大任。”即改授李鲁为兵部主事。鲁即日夜兼程,向汀州进发,至八月初二日方赶到汀州。
一到汀州,汀州府就接到“张恩选围杭城甚急”的报告。李鲁密对汀帅周之蕃说:大驾早晚即到汀城,公当整顿军旅护送皇上过岭。如杭城不守,风声传来,人心浮动。皇上又将到此,必须切实考虑发生意外的事变。我当亲往上杭先解杭城之围,然后护驾往杭城。鲁随即返杭,单骑亲至农民起义军营地,劝起义军反清复明,护驾立功。打通这一关节后,鲁即入城议事,宣布屯练项目,编伍就绪,星夜赴汀。隆武帝于八月二十七日抵达汀城。只两日,清兵接踵而来。八月二十九日,隆武帝为清兵所俘。
李鲁在赴汀途中闻变,痛哭回杭。九月四日,清军贝勒遣吏入城,先诱以高官,后用利害恐吓,李鲁大义凛然道:我生平学经书,只知不惜生命来实现自己的志愿,不必用其他言语来玷污我的耳朵!立即奔赴道署,此时巡道傅天佑还在睡大觉,他大声斥责说:“今日是主辱臣死之日,哪里是臣子睡大觉的时节!”便生气地离去。鲁原与上杭知县杨惟中约定当晚一同逃到福员山。待其至县署,杨已归顺于清,便长叹说:我最初认为大明历代皇帝恩育二百年,犬马尚且识主,何况是人呢!我决不可在城里死

去或投降。于是携带诏书、印信返回福员山,途中气绝而死,时为隆武二年九月五日,终年56岁。清康熙中,诸子搜集其所著《烬余集》刊行于世。
 华岩,原字德嵩,后改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白砂道人、离垢居士,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初七日(1682年11月21日)生于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今属蛟洋乡华家村)一农民家中。幼年曾上过蒙馆,不久因父逝辍学,乃往寓浙东族人开办的造纸作坊当学徒,常利用纸坊废纸自习绘画,渐谙画技。一天,在门外墙上画了只牛,适逢某画师过此,说:牛虽神似,惜肚子画得太大了。华
听后便在牛旁添画上一棵树,作擦庠状。次日,画师过此,见墙画十分赞誉,感到昨天嫌其肚大,乃因未画完的缘故,便问:“此画系何人所作?”迨知系一少年所作时,更加称异,认为此人大有培养前途。在征得主人与华岩同意后,收其为徒。数年,画艺大进。
康熙四十二年,华岩由浙返里住其叔祖家。适值村中重修华氏宗祠,欲绘壁画,叔祖命其试绘,因未经族长认可,其叔祖依族规受罚,重新将墙壁涂刷,准备请画师绘制。华岩十分恼怒,遂连夜越墙爬进祠堂,左手举着火把,右手奋笔挥毫,重新绘好《高山云鹤》、《青松悬崖》、《水国浮牛》、《倚马题诗》四幅壁画,不待天亮就背起行囊远离故乡,往杭州而去。
华岩在杭州结识了徐逢吉等文人学士、画朋书友,得以观赏到一些古今名画,大开眼界,深感自己读书少、学识浅、画艺粗,乃发愤精进,远师南宋画家马和之,近学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恽寿平、石涛诸家,认真研习宋、元、明各大家的绘画技法,学诗学字也下了很大苦功。对古人的诗学而不倦,尤以六朝近体诗为最,且酷爱三国钟繇由隶入真的楷书和唐初虞世南的草书。通过勤学苦练,终于得其精髓,为其后成为诗、书、画三绝的伟大艺术家铺平了道路。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摹古仿古的宫廷艺术,鼓励画师们一味临摹宋元名迹,在食古不化时癖盛行之际,他别树一帜,一画吸引前代各派画家之长,以为己用;一面注重写生,独辟蹊径,超脱前人。如画翎毛,前人都用细笔湿墨一笔一笔去描绘,而华岩却大胆改用秃笔干墨去擦,一笔下去就皱出数十条蓬松的羽毛,然后傅以淡彩,使之栩栩如生。他独特的画法,使花鸟画面目一新,渐渐名声远扬,求画者络绎于馆。成名之后,常以“新罗山人”的笔名在画上落款,还用东园生、布衣生等笔名作画,以表明自己的出身。
康熙五十六年华岩36岁时,带着作品,北游幽燕,进入帝都北京,原认为

自己充满清新气息的画作,会引起京华画坛的重视。然事与愿违,那些称霸画坛的宫廷画师们,把华岩的作品视为左道旁门,百般挑剔,因而王公显宦、富户豪门对其十分冷落,但他并不因此心灰意冷,反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极大的毅力忍着饥寒,跋涉到长城以北的热河(今属内蒙东南部、河北东北部),为其后来扩大创作题材,提高绘画意境创造了条件。
雍正元年(1723年)42岁时,华岩从杭州转到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扬州,住在好友员果堂家中,与“扬州八怪”中的金农、汪士慎等人切磋画艺。此后画艺突进,人物、山水、花鸟、草虫
、走兽等等,无一不精,在意境、构图、技法各方面都更臻完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代表作《天山积雪图》中,他没有着意渲染层峦迭嶂上的皑皑积雪,而是精心描绘画面中身穿红袍、手牵骆驼的旅人,画中人物仰着脖子凝神看那掠空而过的孤雁,四周不见草木,没有人烟,只有背景上水墨勾成的两座冰峰。细品此画,可以使人想到一个任重道远者,只要意志坚强,不畏艰辛,凭着一峰骆驼作伴,就能踏平一路坎坷,穿过千里戈壁,来到天山之麓的琼玉世界。其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其花鸟画,构图简练,枝叶不多,突出鸣禽和鲜花,收到删繁就简、立异标新的效果。到扬州后的第三年,华岩发现陈洪绶未完成的《西雅图集》遗稿流落于市肆,曾细心地为之补全,并作了题记,时人传为佳话。
华岩晚年定居杭州,仍以绘画为生,画艺虽高,但聚财无术,贫病常伴其度过艰难岁月。66岁时,老妻蒋妍病故,他身心深受打击,病魔缠身,每况愈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病逝于杭州,享年75岁。
近300年来,华岩的画风一直对中国画坛起着积极的影响,不少后世画家喜欢在自己的画幅上写明“效新罗山人笔意”,表示对这位画家的师承和尊敬。华岩的名字还激励了像齐白石等出身于工匠的人努力奋进。华岩遗作,现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院和日、美、法等外国美术馆中,成为世界艺术珍宝。故宫博物院收藏并出版了《华岩花鸟册》8幅、《华岩画册》12幅。日本出版的《支那南画大成》收录有华岩的画作10幅。华岩的遗诗600余首已收入《离垢集》和《解弢馆诗集》。
陈桂明,字金镛,清上杭太平里(今旧县乡)人。光绪年间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任北洋海军管带,后擢升游击。陈治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能体恤士卒,深得士兵拥戴,所领导的舰队作战勇猛,成为海军中的一支劲旅。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中,他率

舰在鸭绿江与日舰作战,身先士卒,竭力督战。初曾打败日舰,上报告捷。因后援不继,军舰被日舰击中下沉,以身殉国。后追封云骑尉,世袭其职。刘录长,民国3年(1914年)1月18日生于上杭稔田乡歧坑村。7岁入私塾,10岁辍学在家放牛。
民国18年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2月,参加赤卫队;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福建省军区警卫营三连任班长。20年夏,在省军区司令部警卫班当警卫员。尔后,被调闽粤赣省委警卫班当警卫员。同年冬,被调闽西工农通讯社当秘密武装交通员,担负护送上海来的干部穿越国民党军封锁线到苏维埃地区的艰巨任务。
民国21年春,被调红十
二军三十四师一○○团团部任通讯员。同年7月,随军攻打雁石,在战斗中,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把负伤的师长救出险区,立功受奖。8月,在连城县平坑,由共青团组织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后任一○○团二连党支部书记和列宁室主任。次年春,中央苏维埃地区进入第四次反“围剿”的第二阶段,他在东陂战斗中身负重伤,在治疗过程中,紧密配合医务人员与伤病作顽强斗争,至10月伤愈,即到红军学校学习。结业后留校任二营六连指导员。23年七八月间,红军学校进行整编,调中央教导师二营六连任指导员兼二营中心指导员。
民国23年10月,随中央教导师参加长征。至宜章整编后,任十五师四十四团九连指导员。尔后,历任一军团警卫连指导员、一军团二师五连、特务连和二师一团四连指导员。次年,红军到达陕北,调任陕甘宁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后历任陕甘宁省军区独立团政治委员、延安后方政治部巡视员、留守兵团警卫二团一营政治教导员、留守兵团直属政治处主任、留守兵团部队政治艺术学校政治委员等职。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民国34年8月,被调任东北热河纵队三旅政治部主任,后历任热河军区十三旅参谋长、冀热察军区独立五旅副政委、四野四十八军一四三师政委,直接参加了热河战役和冀热察的宁城、建昌、崇礼、独石口、旧屯、隆化等歼灭战或保卫战,还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参加了平津战役和解放大江南北、大西北战役,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解放后,历任炮兵二十一师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炮兵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部部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调送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同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
1957年,任沈阳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次年7月,调任福州军区炮兵司令员。8月2

3日,奉命炮 击金 门,给盘踞金门骚扰沿海、抢 劫渔船的国 民 党军以沉重打击。“万炮震金门”,威慑了台湾当局,保卫了海疆安宁。炮击开始后,便认真做好炮兵连队迫切要求渡海解放金门的思想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军委“打而不登”的决策。金门全面被封锁时,美国军舰保护台湾当局向金门运送物资。战士们个个义愤填膺,对此,又深入做好指战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反复讲清这次炮击的目的意义,严格执行上级“痛击蒋舰,警告美舰”的指示,从而出色地执行了中央军委的命令。
1970年12月,“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军委炮兵副司令员,即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抓好部队训练,抓好典型推广,以点带面
做好工作,为提高部队素质作出贡献。“文化大革命”后期,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虽受冲击,但始终立场坚定,坚持原则,与之作了不懈的斗争。1980年初,因患胆管癌住院治疗,至2月27日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67岁。
王香雄是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人,1918年出生。历任宣传队队长、医生、侦察参谋、作战参谋、营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团参谋长、24军参谋处长、71师参谋长。 1950年6月19日,我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空军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王香雄任参谋长。空4旅8月8日移驻上海。空4旅下辖驱逐第10团、第11团、轰炸第12团、冲击第13团。驱逐第10团1950年6月9日在徐州成立,以四野116师348团团部为基础,加上在空军机关工作的部分干部、华东军区调来的部分干部和第5、6航校速成班毕业学员组成,当时装备米格─15型喷气式驱逐机38架、乌拉-9飞机3架、雅克-17飞机4架。驱逐第11团1950年6月23日在南京成立,以叁野102师306团团部和警备304团团部部分人员,加上在空军机关工作的部分干部和第3、4航校速成班毕业学员组成,当时装备拉─11型驱逐机39架、乌拉-9飞机4架。轰炸第12团1950年6月23日在南京成立,以叁野100师299团团部为基础,加上在空军机关工作的部分干部和第1、2航校速成班毕业学员,当时装备图─2型轰炸机39架。冲击第13团1950年8月1日在徐州成立,以华北军区独立206师616团团部为基础,飞行员是第1、3航校一期提前毕业的学员,当时装备伊尔─10型冲击机25架、乌伊尔-10飞机3架。 1950年8月,全旅飞行员进行了飞行训练,飞行员平均飞行了12个小时,有91名飞行员放了单飞,50名能在昼间简单气象条件下执行战斗任务。10月,苏联空军巴基斯基部队离开上海,空4旅10团和11团开始担任战斗值班。12团参加了刘伯承在安徽组织的抗登陆演习和国庆一周年阅

兵。1950年10月26日,党中央和军委空军命令空4旅到辽阳集中,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1月初,空3师7团调入空4旅,同时空4旅接收了苏联空军在辽阳的一个米格歼击机师的装备,在此基础上,空4旅改编为空4师,王香雄担任空4师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争中升任空4师副师长。回国后,王香雄任空26师师长,空6军参谋长、副军长,空9军副军长、军长,济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王香雄1964年晋升少将。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王香雄1988年去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