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总结

高一历史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夏商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3、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都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4、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6、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是小宗。

7、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各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战国时期,强大起来的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一些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变法。

3、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蠃政终于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朝。

4、秦王蠃政“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5、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6、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7、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8、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9、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地方,郡县、封国并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形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2、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尚书省下设六部。

4、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内乱屡生。

2、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4、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5、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6、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政加强。

第二单元

五、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天然良港众多,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

2、希腊史称“城邦”,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3、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

4、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1)建立公民陪审法庭;(2)废除债奴制。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5、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6、伯利克里,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7、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六、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

2、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

3、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城,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1)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2)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3)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4、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5、罗马法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6、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7、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日益强大,在议会发挥着城来城重要的作用。

2、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

3、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

4、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1)限制国王的权利:(2)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5、代议制。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为工业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6、1721年,主持内阁会议,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7、内阁成员集体负责,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8、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为首相。首相(1)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2)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八、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

独立之初,松散联盟,邦联。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2、各洲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激烈争论,这就是1787宪法。

3、联邦政府拥有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大权。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4、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互相制约,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后来,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

5、1789年,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国会也经选举产生,联邦制共和政体。华盛顿两届任满。

6、民主党和共和党,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

九、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18世纪时,法国君主专制国家。

2、1789年,法国爆发了革命。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3、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爆发战争,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垮台,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4、1875年初,国民会议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6、19世纪中期,德意志四分五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8、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专制传统,君主立宪政体。

十、鸦片战争

1、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清政府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英国从中国购买茶叶、生丝和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

3、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4、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5、1842年8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与英国签订中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3)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6、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后。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7、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十一、太平天国运动

1、鸦片战争以后,(1)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加速;(2)洋货大批涌入,手工业者纷纷破产;(3)赔款分摊到参战省份,各级官吏乘机搜刮百姓;(4)连年发生自然灾害。

2、农民暴动,此伏彼起。

3、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4、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

5、太平军北伐西征并举。同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6、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7、1856年,发生内讧。

8、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

9、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10、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1、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十二、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4年,朝鲜起义。

2、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3、随后,黄海大战

4、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5、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6、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她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7、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

8、《辛丑条约》,(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2)“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9、《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十三、辛亥革命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进行一些改革。

2、孙中山建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3、1905年8月,日本东京,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为壮烈。

5、1911,武昌率先起义。

6、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

7、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9、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英、美等国操纵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2、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

3、为支援学生装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装罢课。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罢免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7、1924年,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8、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9、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10、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11、汪精卫,7月5日,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十五、国共的十年对峙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3、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围剿”

6、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根据地。“左”倾领导人掌权,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

7.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8.1935年1月,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军事路线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9.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会师,红军长征胜利。

第十六课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东北沦陷,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宛平城的卢沟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3.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4.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十七课

1.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等赴重庆。经过谈判,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召开政协会议,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人民解放军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到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3.1949年4月,国共两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国民政府覆灭。

第十八课

1.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家日益富裕,工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设想,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接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

3.《共产党宣言》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的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4.《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5.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第二帝国垮台。

6.1831年3月18日凌晨,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凡尔赛。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监督和罢免,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7.临时政府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进攻,5月下旬,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的教训。

21课

1.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一、各项法律名存实亡,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三、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四、“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五、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制度,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

错案。

3.1982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4.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民主选举。

22课

1.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多次谈话中全面阐述“一国两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了极大发展,为香港回归创造了有利条件。撒切尔夫有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

3.198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4.1997年7月1,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5.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实行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个民间团体,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23课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一、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二、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三、1954年,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四、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

功。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4课

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抵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

2.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美国敌视中国,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4.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中国还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玉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

25课

1.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箱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2.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扶持的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3.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

第26课

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优势地位。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推在强制日本拆迁工业设备,赔偿战胜国的同时,又推动日本政府进行民主改革,消除封建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帮助日本免除战争赔偿,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

日本政府重视教育,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不结盟运动兴起。

5.1961年,国家和政府首脑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第27课

1.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共总书记。集中经济改革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2.东欧各国社会制度根本性变化。

3.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行了两德的统一。

4.苏共实行多党制,民族矛盾爆发,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5.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世界形势出现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6.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趁南联盟内部发生科索沃危机,向南联盟发动了78天的狂轰滥炸。北约在没有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对南斯拉夫动武,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进攻一个主权国家。

7.“冷战”结束后,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8.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随着实力不断增强,欧盟的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人教版历史知识点精选总结5篇 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尽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条件 (1)依托海洋: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环绕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多海岸线与天然良港,为希腊提供了通向世界的便利通道。 (2)相对孤立:重叠山峦和海洋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海岛上。 2.城邦制度: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 ②内容: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③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进行改革。 ②内容: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 ③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②内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并参加公民大会;进一步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陪审法庭成为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 男性公民中产生,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十将军委员会不仅统率军队还参与政治;执掌城邦军政大权的是首席将军。发放参政津贴和“观剧津贴”。 ③作用: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三、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1.进步性 (1)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许多文化巨匠。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2.局限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文档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1—1/2练习班级姓名 1.“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是民间传说“龙抬头”的日子,也称为“春龙节”,人们用许多美食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从节日的起源看,形成这一风俗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习俗B.农业生产C.祭祀祖先D.纪念庆典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 中国古籍中有神农氏教民耕种、有巢氏教民筑房的记载。《左传》中记载了“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这“烈山氏”的称呼可能与哪种历史情形有关? A.养蚕织丝 B.烧山耕种 C.铸造青铜 D.使用铁器 4. 孔子的学生种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 A.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畜牧业是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 C.当时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 D.孔子生活的时代可能已有牛耕 5.东汉时期,某些地区的耕作方式出现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这种变化 ①使回转更加轻便②提高了耕作效率图1 ③便于牛耕的普及④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在十二生肖中,牛是最勤劳的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牛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2 一直享有尊崇的地位,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下列关于牛的评说中,不具有可能的是A.牛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殷商时牛已经拉着犁给人耕地了 B.古人以竹蒲作画,以牛拉车载书,所以有“汗牛充栋”的故事 C.唐诗“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描写老牛田地耕作劳累 D.人们常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只问耕耘、不问索取的人称为“老黄牛” 7.史书记载:战国中期,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这一记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练习【实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0.12.8 1、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 .商朝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2、右图是出土于今陕西省的东汉画像石中的农耕图,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A .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东汉B.东汉时期没有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 C.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曲辕犁D.东汉时期有耦犁进行耕作的技术 3、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受灾严重,但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 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A .郑国渠B.都江堰C.大运河D.井渠 4、黄梅戏《天仙配》中有一句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它所反映 的我国古代经济形式是 A.小农经济B.集体经济C.商品经济D.游牧经济 5、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釉下彩绘技术,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使图案与器形相 映成趣。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汉代 B .唐代C.宋代 D .清代 6、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高潮,图7 中所示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 的青铜器,该青铜器铸造于 A.商代 B .秦代C.汉代 D .唐代 7、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鼓风冶铁 8、 2007 年 12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 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期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 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 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9、唐代诗人陆龟蒙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所描绘瓷器的主要产地在 A .古代河北B.古代河南 C .古代陕西D.古代浙江 10、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 .景德镇 B .苏州 11、古代诗人王建在《汴州即事》中写道 C.扬州 :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 .洛阳 ,诗中的“草市”是 古代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草市最早出现是在 A.秦汉B.六朝C.唐朝D.宋朝 12、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 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 草市兴起 13、我国北宋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必修一1-5课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原始社会后期禹沿用禅让制,但他的儿子夏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由“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商时期的统治: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充满神秘色彩(王权神化) 3.分封制 ⑴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⑵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见觐职的义务 ⑶特点: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⑷初期结果: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统治区域 ⑸后期结果: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4.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⑴概念: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核心内容与特点:王位由嫡长子(皇后的大儿子)继承 ⑶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核心) ②皇权世袭 ③皇位独尊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三公: ①丞相:协助皇帝负责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检查百官 ③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三公九卿”的作用:①互相配合,彼此牵制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3.地方制度 秦朝实行郡县制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②有利于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统一 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改变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试题参考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检测 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2分) 1.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依据是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D.民族矛盾开始成为主要矛盾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的标志是 A.《天津条约》的签订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4.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A.三元里抗英 B.黄海海战 C.威海卫战役 D.平壤战役 5.近代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6.在《马关条约》各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右图中的史实发生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鸦片战争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洋务运动时期 8.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10.“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五万英磅,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 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 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 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1.佳士得拍卖公司曾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12.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3.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一英国殖民者说:“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此观点的本质,是通过战争使英国 A、对华贸易合法化 B、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大门 D、获得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14.在下列条约中,涉及既割地又赔款的是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辛丑条约》中哪一条最能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 B、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D、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二课知识点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制、诏、玺)④皇位世袭 2.特点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 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 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确立巩固完善强化加强顶峰集权专制↓↓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

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二)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 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书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 理解: 1、《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实用】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 世纪初— 19 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 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 1 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经济根源 )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过程: 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时间成就 ★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1487 向东: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 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1492 向西: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1497 到达印度 麦哲伦葡萄牙西班牙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 、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商业革命” 和“ 价格革命” ,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 、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 、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 、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 、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 、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 2 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 : 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五篇 说到高一历史,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高一历史是高中历史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工业革命在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使世界面貌发生了变化 (3)工业革命还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产生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4)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后期)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

根本原因是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 5、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在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在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在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6、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西汉: 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隋唐: 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宋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