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杨氏太极拳,太极拳的一个流派,是由河北邯郸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杨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查看精彩图册

目录

杨式太极拳史

杨露禅偷师陈家沟

赴京授拳

发扬光大

拳法传承

太极拳创始人之争

张三丰

陈卜

陈王廷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古城文化

古城美誉

杨式太极拳

风格

立身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动作松柔缓慢

行动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周身圆活连贯

腰身使动四肢

换位逢转必沉

体用效果突出

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套路

二十四式拳谱

杨式四十式拳谱

练习

太极拳中架

太极拳提腿架

太极拳大架

太极拳快架

太极撩挎八卦掌

太极四路炮捶

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太极剑

太极刀

太极十三枪

要领与准则

总论

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含胸拔背

松腰

分虚实

沉肩坠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相连不断

动中求静

传人杨振基

简介

少年苦学

光大太极

重要事件

拳不自秘

高风亮节

展开

杨式太极拳史

杨露禅偷师陈家沟赴京授拳

发扬光大

拳法传承

太极拳创始人之争张三丰

陈卜

陈王廷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古城美誉

杨式太极拳

风格

立身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动作松柔缓慢

行动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周身圆活连贯

腰身使动四肢

换位逢转必沉

体用效果突出

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

套路

二十四式拳谱

杨式四十式拳谱

练习

太极拳中架

太极拳提腿架

太极拳大架

太极拳快架

太极撩挎八卦掌

太极四路炮捶

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太极剑

太极刀

太极十三枪

要领与准则

总论

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含胸拔背

松腰

分虚实

沉肩坠肘

用意不用力

内外相合

相连不断

动中求静

传人杨振基

简介

少年苦学

光大太极

重要事件

拳不自秘

高风亮节

展开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史

杨露禅偷师陈家沟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少侯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杨澄甫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

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编辑本段太极拳创始人之争

张三丰

此说根据民国初年许禹生的说法,许氏推断数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据,远不及以俗民志方式,进行科研考证的唐豪、顾留馨二位专家可信。

陈卜

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而是从山西移居到河南的。陈式第十八世陈绩甫在他著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的序中说:陈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村,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的,后来,家族繁衍,遂把此地改名为“陈家沟”。陈家沟也称为陈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杨氏太极拳真传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李说:“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另外,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另外,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陈王廷

唐豪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陈家太极拳是陈家沟九世陈王廷研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收录的拳法三十二势图解以后,又吸收了道家的《黄庭经》一书中的呼吸法而创编的。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河北永年广府。

古城文化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

杨氏太极拳

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美誉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1]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

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

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

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杨氏太极拳真传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

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套路

传统拳套有三路: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杨澄甫虽然只公开传授大架,但曾传一路“太极长拳”与陈微明。此拳单招与大架极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别,亦多出一些大架所无之招式。杨家支派王兰亭王府皇家太极拳的太极拳架,为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杨家支派“府内派”的太极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杨家中架。杨氏太极拳还有打手(今人多称“推手”),大履,散手,太极功等流传于世。大架本是杨家太极拳门之入门基本拳架。杨澄甫简化后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简,故很适合作为健身运动。为了配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一些人把杨澄甫大架再次简化,编成更短的拳架流传下来。8式、16式、24式、40式竞赛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广泛流传。

二十四式拳谱:

1、起式(一)左脚分开半步(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一)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

3、白鹤亮翅(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

4、左右搂膝拗步(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

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一)后脚跟近半步(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

6、左右倒卷肱(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坐腿虚步推掌(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坐腿虚步推掌(三)(四)动作同(一)(二)

7、左揽雀尾(一)转腰分手(二)抱手收脚支撑困难时可脚尖点地(三)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六)坐腿转

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侧后方(七)转身搭手仍转向正前方右手心贴在腕关节内侧(八)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腕与肩高

8、右揽雀尾(一)转身扣脚分手(二)坐腿抱球收脚(三)转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方翻转相对(六)坐腿转腰向下向后捋(七)转腰两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挤(九)分手坐腿后引手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

9、单鞭(一)坐腿转身扣脚左云(二)坐腿转腰向右云(三)翻掌勾手收脚勾尖向下左手掌心向内(四)转身上步(五)弓腿翻掌推掌

10、云手(一)坐腿转腰左手下落向右云摆画弧勾手分开(二)转腰向左移动重心两手交叉向左画狐摆动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三)向右转两手交叉向右摆动到右侧翻掌出脚开步(四)转腰向左云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五)转腰右云翻掌出脚开步(六)转腰左云翻掌收脚并步并步相距20厘米

11、单鞭(一)转腰右云(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脚跟(三)转身出脚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

12、高探马(一)跟步翻掌两手心向上(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虚步推掌左手收到腹前

13、右蹬脚(一)穿掌活步脚尖脚跟向左侧移动(二)落脚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脚(四)蹬脚分手方向右前方30度

14、双风贯耳(一)收脚并手两手翻转向上(二)落脚收手握拳(三)弓步贯拳弓腿和贯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

15、转身左蹬脚(一)坐腿转身分手扣脚眼看左手(二)抱手收脚重心后坐(三)分手蹬脚方向左前方30度

16、左下势独立(一)收脚摆手提勾(二)出脚落手(三)仆步穿掌(四)弓腿挑手(五)独立挑掌膝关节和肘关节上下相对小腿自然下垂脚尖脚面展平

17、右下势独立(一)落脚转身摆手提勾(二)右腿向右侧伸出右手微下沉(三)仆步右穿掌掌指向右侧虎口向上掌心向前(四)弓腿挑掌起身前脚尖外撇后脚尖内扣重心前移后手勾尖转向上(五)独立挑掌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手是侧立掌脚尖斜向下右手按在体侧

18、左右穿梭(一)①向前落脚脚跟着地脚尖外撇②抱手收脚③向右前方上步脚跟落地两手分开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右前方30度右手举架在头的前上方(二)①撇脚落手转腰②抱手收脚③上步挫手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左前方30度

19、海底针(一)跟半步落在中线上(二)坐腿转腰提掌成侧掌提到肩上耳旁左手落到腹前(三)左脚前移半步成虚步右掌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

20、扇通臂(一)上体立直提手收脚(二)上步翻掌(三)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一)转身扣脚摆手(二)坐腿握拳右拳停在腹前拳心向下(三)摆脚搬拳搬到身前拳心向上左掌按在体侧(四)转身收脚摆手收拳(五)上步拦掌拳收到腰间(六)弓步打拳拳心向左拳眼向上

22、如封似闭(一)穿手翻掌翻转向上(二)坐腿收引(三)弓步前按

23、十字手(一)转身扣脚(二)弓步分手(三)交叉搭手(四)收脚合抱

24、收式(一)翻掌分手(二)垂臂落手(三)并步还原

杨式四十式拳谱: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风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裆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编辑本段练习

杨式太极拳是一种系列性的拳种,要想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那你就的全面的掌握它。如果你想利用太极拳锻炼身体,学一个中架就完全可以了。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是先学中架、再学提腿架、大架、快架、散手、一时短打,在中架学好后,四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即可和其他架子穿插着学,最后学习小架。

太极拳中架

姿势高低幅度适中,故称中架子。是初学太极拳的入门架子。该拳架分为阴手阴腿、阴手阳腿、阳手阳腿、阳手阴腿四个拳架(现在在社会上流传大都是杨澄甫先生简化定型的阳

手阳腿和阳手阴腿拳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虚腿拳架和实腿拳架)。阴腿阳手还是阳腿阴手,除在练习周身一家和将各种身法要领练到身上之外,主要是在练习缠丝,给练习背丝扣打基础。应该知道,区分太极拳和其它拳种的主要依据就是看你练的拳中是否有缠丝和背丝扣。杨式太极拳中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平圆。圆在卦象上是指天,也就是乾。在练习时,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步皆能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加之推手练习。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中盘。整个套路除比当今流传的杨澄甫定型拳架多一个践步栽捶、二起脚外,其它拳势、顺序基本接近。速度较慢,每遍约15分钟。

太极拳提腿架

拳势顺序与中架相同,姿势要求比中架略低,步子稍大。在每个定势运动时,不可忽高忽低,但在每一个姿势完成后加一个提腿,故称提腿架。提腿架有两种练法,也可以说是两个架子。一个是侧重实战应用的,一个是练习提放术的。提腿的具体要求是,一条腿直立起来,另一条腿曲膝上提,提的越高越好,脚同时要有向前踢或蹬之意,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上盘。然后,这条直立的腿下蹲,另一腿伸出去做下一势动作,比中架增加了八十多个提腿动作,使腿产生巨大的摧毁力,在技击中一旦被腿击中,对方不亡即伤,故太极拳有“传上不传下”之说,所以能得到其传者甚少。杨式太极拳提腿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方,是练立方。方在卦象上是指地,也就是坤。中架的圆为天为乾,提腿架的方为地为坤,这就是一对阴阳,阴阳即为太极,这是拳架与拳架而言。此拳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着重练习太极桩功,即太极活桩,以增强气力,体用兼备。配合专门的呼吸锻炼,就是太极提放术。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坚持锻炼,可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因速度较慢,每遍约25分钟左右。

太极拳大架

是在提腿架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点与提腿架相近,但每势完成后不提腿,而都要跟步,使两条腿当一条腿用。步子和动作幅度比提腿架更大一些,故称大架。在练习时,弓步坐腿,臀部均低于膝,进退都要求在一条腿下蹲的条件下,先将另一腿收回,再仆步伸出,这样势必增加了活动量,故此架便于提高功力。由于不断以仆步往来、旋转,因而可以在方桌甚至高凳下往返穿越。其高难度,于此可见端倪。该拳架在实战中主要用于下盘。杨式太极拳大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圆,是练立圆。中架是练平圆,大架是练立圆,平圆和立圆就构成了立体圆。再具体些说就是无极一变就是太极,太极一变是缠丝,缠丝一变是背丝扣,由缠丝变背丝扣即是太极拳。大架因吃功夫,一般每遍约6分钟左右,但功夫越深速度越慢。

太极拳快架

动作名称顺序与中架相似,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后,为增加功力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因架势即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即使中架、提腿架、大架功底较好,初学也难较快适应。必须先分段练习,随着功力增长,渐至一气呵成,此拳架功夫越深,速度越快。杨式太极拳快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练方,是练平方。提腿架练的是立方,快架练的是平方,平方和立方就构成了立体方。杨式太极拳的学习程序就是先学中架,中架练的是圆;再练提腿架,提腿架练的是方;然后再练大架,大架又是练圆;接着再练快架,快架又是练方。这一平圆一立方,一立圆一平方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

阳,阳不离阴太极功夫,这种太极功夫就是太极拳。

太极撩挎八卦掌

在太极拳中占据者非常重要的地位,撩挎八卦掌在太极掌中为第四掌。太极掌的第一掌是无极掌、第二掌是太极掌、第三掌是九宫掌、第四掌是撩挎八卦掌。太极掌的功用:一是练身法、步法、手法、眼法。二是练缠丝、背丝扣、迎敌。撩挎八卦掌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五套。撩挎八卦掌可以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发劲,四是练招势,五是练左腾挪、右闪战。

太极四路炮捶

在太极拳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四路炮捶与四隅捶亦有将其统称为太极八卦捶的。四隅捶打的是四隅角,四路炮捶打的是四正方,合二为一为八方,即八卦,故称八卦捶。四路炮捶在太极丹田功中为第六套。四路炮捶主要是单练,一是练缠丝,二是练背丝扣,三是练上下,四是练开合,五是练领落。

太极拳小架

是继以上拳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故称小架。整个套路可在八仙桌上演练,故有拳打卧牛之地之说。其名称顺序虽然与中架接近,但从中增加了六十多个开合动作,每遍拳架约30分钟练完。整个套路中两手掌始终似抱球运动,不带发劲,从表面看,似乎回到比中架更高更慢的状态,然其内涵却有质的飞跃,使太极十三势在此拳架中前后穿插练习,一经功力已就,技法娴熟,由此进入练神还虚阶段。亦即由抬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真正将阴阳、刚柔、虚实、动静、蓄发、体用合为一体,乃至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肃静自然之境,架子虽小,仍可巩固加深原有功力,健身效果更属上乘。故此,该架被历代传人视为珍宝,即是拜门弟子也要严格择人而传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

太极剑

传统杨式太极剑套路共55式,十三种剑法,属内家剑法,内家剑法的特点是剑走轻灵,尚巧轻,以静御动,后发先至,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太极剑套路结构正是以此为原则,剑法细腻,结构严谨,演练起来轻柔和缓,舒展优美,攻防结合,精\气\神合而为一.故在练剑过程中要求剑法分明,剑式准确清楚,动作整洁,形象逼真.通过经久练习,自然达到用剑之妙.太极剑运动在强身健体.陶冶性情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作用.太极剑运动显示了独有的魅力和价值。

太极刀

(杨氏太极刀的特点为前剑后刀,与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剑合一。)

杨氏太极刀属杨氏太极拳类型的短器械,它源于杨氏太极拳,其演练方法和要领以及风格特点与杨氏太极拳基本相同,再配以钢刀,更显得刀姿潇洒利落,神态威武雄壮。

太极十三枪

(自杨班侯被其母令他去掉枪头后,不少杨家太极门后辈亦随之。今日所谓太极杆,实际上是太极十三枪。)

它内容丰富,动作简洁,枪法突出,适合于中、老年人健身。在功夫练习时要体现太极拳类的特点,要有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连绵不断、行云流水般的特点。

编辑本段要领与准则

总论

十个要领:提顶、敛臀、吊裆、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沉气。

十个准则:松、沉、柔、匀、圆、稳、正、实、灵、健。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手、眼、身、法、步,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现依

次说明。[2]

手眼身法步,把手摆在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手的动作是最多的。而在技击中,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反之,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的手分掌、拳、勾。

1.掌:杨式太极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指间稍离,掌心稍窝,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掌型有如下八种:

A、坐腕立掌:坐腕,手心向前。这种掌法运用较多,一般前推均用此掌,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有前立掌,手掌向前微俯。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C、坡掌:手背成坡形,手心斜向前下。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搂膝掌等。

F、横掌:手心向前,横向摆掌,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H、垂掌:指尖向下,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分清劲点所在之处,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横掌在小指一侧,坡掌在掌心,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无论是练拳和推手,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杨式太极拳要求手出有名,手打的方向,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不宜随意出手,不能象做体操那样,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2.拳

杨式太极拳,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向手心卷屈,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松松握住。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除太极五捶外,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

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C、仰拳:拳心向上,如撇身捶式有拳。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仰拳在拳背等。

3.勾手

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勾尖朝下,如单鞭式右直勾手。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无式非手,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都须贯注意念,掌握劲点所在之处。比如掤手,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左手心。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其他不一一赘述。

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从杨少侯遗像看,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这是长期练习眼法

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之不足也。”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是:

L、眼向前平视。一般情况下,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关顾到手,但不死看着手。眼也有向前下看的,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身动眼随,身向那个方向,眼向那个方向望去,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而前进后退,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3.眼与意一致。眼是心之苗目,心有所思,眼有所注,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4.眼法自然。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精神内含。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有关,虚灵顶劲,精神能提起,则眼自然有神。

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即从肩背至胯部。从生理学上说,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对于这些要点,杨家先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这里不再重复。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的运用。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腰的重要性普遍为世人所公认,以致武术界有太极腰、八卦掌之说。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腰带手脚,一般手脚不妄动,少动,靠腰带动。这种练法不但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击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转换移动,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转动,比如云手,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腰带脚也一样。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靠腰去带转。

总之,腰带脚、手、身、头等。腰一动则全身皆动,腰一转全身皆转,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但这种情况不多。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作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要想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说明把说明腰的动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阐明,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学者有所帮助。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问题,杨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配合的问题,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呼可放人,吸也可放人。拳论上有“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也放得人出”。

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招法,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指用身的方法。作者根据传统的说法采用第一种说法。

练杨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实际含意,主要是指其明白技击作用。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变为若干使用法。这里的法,是指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对方如何击来,我如何站位,如何出手,出脚,化解还打等。练拳时,要有攻防的意识,这当然是“假设敌”。这种"假设敌"的练法,能使人集中精神,心静用意,增加兴趣,久久练习,不觉乏味。

必须指出,运用杨式太极拳与人推手、交手,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法,届时因对方的变化而用“法”,招法熟练,前后、左右、上下均应物自然,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凑效。但要先懂“法”,后法自然而然而至。《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由懂劲而皆及神明”。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这是学拳的必经之路。

多为拳的根,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7种:

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脚尖朝前,虚实不分,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为开立步。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使用最多,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后脚在前脚外,脚尖方向与前脚脚尖方向成约45°角,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前脚弓,后脚蹬,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3.前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左虚步的做法是,有脚踏实,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以脚掌点地,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以脚根点地,如肘底捶式。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前脚不全虚,也具有支撑的力量。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前脚都不是全空的,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转动自然为合适。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

前虚后实步还有一种是后脚实,前虚脚全脚掌着地的,如倒撵猴式。

4.横行步:两脚平衡站立,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右实左虚,两脚尖均向前。如云手式。

5.独立步:单腿直立,一脚提起,膝与胯平,脚向里收,脚尖自然朝下。如金鸡独立式。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后脚外撇坐实,身胯下蹲,前脚脚尖向前,身稍向一侧俯。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这是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步型,两脚还是分虚实的。如云手的动作过程中有此步法。

杨公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如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有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某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在《太极拳十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式太极拳对步的要求要分清虚实,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绝不轻浮。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虚,腰带脚掌转动摆好位置后,后腿往前送身体重量至前脚,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后提虚脚动步。动步时不往前脚靠近,而是向前迈到确定的位置。《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郑曼青先生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前进法,“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当垂死终无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映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

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体会。涌泉在脚掌中,涌泉有根则步有根,步有根则腰才能有转动的基础,而脚要前进,首先身要向后坐。这种前进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本书所传的进法也是这种方法。

退步,前脚提起向身后退一步,不向后脚靠近,直接向后落到确定的位置。这种进退步,在述架

势时结合实际再加以具体说明。

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利于今后学习拳架和推手。至于杨式太极拳关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头、肩、肘、胯、裆、膝等,结合拳式再述。

编辑本段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即意到气到,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形与神合一,即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外动内静,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编辑本段传人杨振基

简介

杨振基先生,1921年农历6月20日生,2007年3月27日逝世,享年86岁。祖籍河北省永年县闫门寨村。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曾孙,太极宗师杨澄甫次子,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生前曾任邯郸市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名誉主席。

少年苦学

杨振基五岁起即随父亲杨澄甫、堂叔杨兆鹏学习家传杨式太极拳,继而跟随大哥杨守中(振铭)学拳并一起赴南方各地传授拳艺。1948年,被广东中山县一中聘为“国术专任导师”,教授杨式太极拳。随其学拳者不仅有学生和教职员工,还有社会上各界人士,在广州一带及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

1950年杨振基到中国华纱布邯郸分公司工作,工余期间仍坚持习练太极拳,同时还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们传授太极拳艺。

光大太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应中共华北局第一书记李雪峰邀请,杨振基调入河北省体工大队,任太极拳专职教练。到北京、天津、青岛等地,主要在华北局、河北省直机关等单位教拳。学拳者既有高级领导干部,如李雪峰、林铁、刘子厚等,也有各大机关普通干部员工。

解除了十年文革的禁锢,杨振基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对外重新传授太极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使杨门真传得以发扬,杨振基和夫人裴秀荣二人携手带徒授艺,开班讲学。八十年代初,应原邯郸地区体委邀请,先后举办了6期太极拳教练培训班。他担任总教练传授传统太极拳技艺,来自邯郸各地各单位数百名拳师和太极拳爱好者得到深造,其中不乏后来活跃在各处的太极拳界名家。其后的二十多年间,他们不辞辛劳奔波于全国各地,先后在邯郸市、北京、天津、济南、南宁、中山、大连等地举办太极拳培训班130余期,学员一万六千余人次。除正式办班授拳,再加上其它方式求学者,直接接受杨振基传授太极拳者已超过两万人次。

他的影响还传播到世界各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南非等几十个国家的太极拳爱好者纷纷前来登门拜师求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健康作出巨大贡献。重要事件

1981年在邯郸迎见来访的日该国家太极拳代表团时,杨振基先生以传统太极拳高深精湛的劲力使对方叹服。代表团团长、日本著名柔道和太极拳武术家三浦英夫先生当即决定全团改变预定行程,留邯三天专门向杨振基先生学习太极拳功夫。回日后,他们在当地各主要媒体刊发文章介绍杨振基的太极拳功夫和事迹。

1982年12月,他以邯郸市政协常委、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的身份,代表邯郸武术界出席了全国武术工作代表大会,期间受到中央总书记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92年5月,被美国波士顿华人太极拳社聘为“永远名誉顾问”,该社社长朱振舜先生是太极拳宗师杨守中的三位拜门弟子之一。1993年,组织成立邯郸市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并亲任终身会长,后逐步扩展为邯郸杨澄甫式太极拳总会,促成全国许多杨澄甫式太极拳协会组织的成立和发展。1996年作为中国武术协会代表团成员随团访问美国,进行表演和讲学,被美国华人报纸《世界日报》称为“最受注目的人”。

杨振基先生幼承庭训,矢志太极,刻苦研练,聪慧早现。幼年苦学苦练的磨砺,使他坚信要掌握一门拳艺非下苦功夫吃大力不可,因此他反复强调要“死练拳,练死拳”,扎根传统,力戒浮躁,要求严格,一丝不苟,给习拳者指出了一条真正的成功“捷径”。从他自幼随父辈兄长学习太极拳起,经过八十余年学拳、练拳、传拳生涯的精修苦练,完整地继承了杨家传统太极拳术精要,积淀了深厚的太极拳功夫,在太极拳的练法教法上独具特色。形成了身法中正、结构严谨、动作简洁、位置精确、架式舒展、行拳顺畅、虚实分明、轻灵自然的大家风范。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台湾廖白先生评太极拳名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国人中说拳的越来越多,而且对于很多人练是为了说。鄙人虽功夫一般,但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至少还积累了点浅见。这几天对孙门争论的挺激烈,其实真是浪费精神。老一辈的拳家我还是见过不少,如杨松山、杨奎山、刘志清、郝家俊、马礼堂、李天骥、沙国正、何福生、周元龙、顾留馨、万籁声等等,不一一枚举了,提起孙禄堂先生,老练家子们没有一个不服的,皆认为孙禄堂先生是绝顶的功夫。这本来就是早已盖棺论定的事。就象多少年后,人们争论当年贝利、马拉多那会不会踢足球一样,吵的天翻地覆,简直是太无聊了。据我多年的见识,孙门的情况正如周元龙先生所说:真正的传人极少。因为孙氏拳多少年来都是师选徒,而不是徒找师。记名弟子很多,但不教你真东西。这与钱无关,全在缘份。真正得孙氏拳真传的,据说除了孙存周外,上海只有支燮堂。支燮堂有个弟子寿关顺,功夫确实超凡。上海还有一位老中医程大夫,是孙门传人,注意是姓程而不是陈。程传给了原浙江省武术队教练、省传统武术挖整负责人凌耀华孙氏八卦盘根和孙氏太极拳。凌得孙氏拳之一鳞半爪,功夫脱俗。此外,北京的孙剑云据说尚有其先人的形迹,至于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天津的张烈,也许是他太聪明了,他的拳理与孙氏拳的拳理大相径庭,完

全是他自己的一套。功夫到也有一些,但是未能脱俗。与张烈谈拳,他最得意的似乎是如何使用胡椒面外加钢丝锁。黄万祥真正的师傅是万良,万良解放后一直被管制。黄万祥是有功夫的,也是下了大功夫的,但是按照我的体认,也只能算是俗中佼佼、庸中铮铮。谈不上超凡。安徽的余永年很难算是孙门的正宗传人,至多只能算是旁系。余永年有功夫,但保守的很。其他的如白普山,人很软,推手马马乎乎。童旭东在研究历史方面狠下些功夫,有人说他胡吹,倒也不是,我和他见过几面,他确实掌握不少资料。不过他几乎没有什么功夫,当老板的人,尽忙他的项目了。张振华以前就认识,天生不是练拳的料,根本不懂拳。以前有个小刘还行,也是很一般。开封还有几个练孙氏拳的,小魏、小马、小时,名字忘了。不过那时他们几个还是真有些功夫。如果练拳一直没仍下,现在够得上人物了。这是我了解的孙门的大致情况。我说这些话,孙门的人要骂我,一门心思要贬低孙门的人也要骂我,笑骂随他便,反正这是我的亲身经验。下面再谈谈杨氏的情况。有人说杨氏到了杨澄甫先生时,就没真东西了。这是胡说八道。杨澄甫先生的功夫是非常厉害的。散手、推手都行。当年杨澄甫先生去广州,李济深不仅借给他一幢小洋楼,还送给他两个小姐(相当于现在的二奶)。没真功夫,哪能有这种待遇。这事不是我胡说,广州的朋友马志斌也知道的很清楚。根据我的体会杨氏太极练的好的还是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24式简化太极拳简介

24式简化太极拳简介 24式太极拳也叫简化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现为国家体育总局)于1956年组织太极拳专家汲取杨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成的。尽管它只有24个动作,但相比传统的太极拳套路来讲,其内容更显精练,动作更显规范,并且也能充分体现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演练太极拳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在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采用自然呼吸。 24式太极拳是国家本着弘扬国粹,发扬传统武术的指导思想,而编制的一套入门级的太极拳,它动作简练,浓缩了传统太极拳的精华,老少皆宜,实在是居家晨练之必备佳品! 动作及口诀: 一、起势 ①两脚开立,②两臂前举,③屈膝按掌。 二、野马分鬃 A.①收脚抱球,②左转出步,③弓步分手。 B.①后坐撇脚,②跟步抱球,③右转出步,④弓步分手。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视频讲座52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讲座全集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2(语音,字幕不一致,关闭声音以字幕为准。)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0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1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2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3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4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5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6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7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8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19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0 赵幼斌杨氏太极拳85式21 赵幼杨式85式最新教学(三视角) 赵幼斌最新讲座(杨式85式精讲)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二) 赵幼斌杨氏太极85式教程(一) 赵幼斌老师谈传统杨式太极拳要领 赵幼斌杨氏85式动作分解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1【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2【关雪川2007年组办】 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3【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4【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5【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教拳论道6-6【关雪川2007年组办】_标清赵幼斌在邯郸办班授拳10-02【关雪川组办】_标清 赵幼斌说拳论道答拳友问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一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二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三_标清 赵幼斌讲痤视频之四_标清 赵幼斌讲座视频之五_标清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太极拳入门——初学太极拳者必看内容 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传统杨氏太极拳,健身、养生、娱心、益智。邯郸市长兴太极拳培训中心欢迎您!学习太极拳不能心急,要打好基础,基本功的训练很重要。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拳,到老练不全。尤其零基础学习者学太极拳要抓好基础课的学练,基础课就是基本功,这样才能目标清楚,重点突出,容易学好。 第一、端正。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注意姿势正确,特别是身体中正,不能东倒西歪。其它部位也要按照动作要领做到位。初学阶段要抓住姿势“端正”这一环节,不可贪多求快,潦草从事。这样做开始阶段可能刻板一些,初练起来灵活性稍差,但只要抓住了“身法”中的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第二、稳定。要使上体端正舒适,必须首先保持下肢稳定。步型、步法既是姿势当中的一部分,又是整个姿势的基础。经验证明,很多人下盘不稳,并不完全出于力量不足,而多数是由于步型、步法不当。如果步子过小过窄,或脚的位置、角度不对,以及变换动作时虚实不清,势必造成身体重心不稳。初学者必须把步型、步法的要求弄清楚,可以单练各种桩步和步法,先把身体重心

的变换找清楚。这样既利于培养下肢的支撑力量,又能把主要步型(弓步、虚步、独立步等)、步法(进步、退步、侧步、跟步等)的要领掌握好。 第三、舒松。初学时,在姿势动作中要注意舒松自然。舒松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按照规矩,尽量把动作做得舒展大方。任何运动总是松紧、张弛交替进行,太极拳也是如此。但是太极拳的特点是轻缓柔和,沉着自然,要求“运劲如抽丝”。初学者往往理解不了这个要求,容易使用拙力,造成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僵硬,破坏了姿势动作的端正、稳定。初学打基础时必须由舒松柔和入手,把不必要的紧张和生硬的僵劲去掉,姿势动作力求舒展大方,自然柔和。 第四、轻匀。为了较快地掌握太极拳轻缓、柔和的运动特点,初学时注意动作要慢、要柔,用力要轻、要匀。当然,快和慢是相对的,不是越慢越好。一般说来,初学者动作慢一些,用力轻一些,易于使动作准确,速度均匀,消除拙力。初学时如果动作不熟练,可以在姿势之间稍有停顿,体会一下要领,边想边做。但是动作熟练之后,就要努力保持匀速运动,起落转换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

【精】杨氏二十四式太极拳图解、攻防要领

持之以恒,方成正果 坚持练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生理效益: 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导引、吐纳的方法,著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紧密调协。练习时一方面可锻鍊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透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锻鍊,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 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精神效益: 好处一: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後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後血气回圈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人有著正面的帮助。 好处二:认识及体验和谐协调的阴阳哲学观(周昭和1996)——太极拳倡身心和谐调协,不强已所难,内外相合、虚实分明、刚柔互兼。正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这种讲求明白阴阳对立统一辨正关系的哲学,就是太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氏太极拳正宗传承人到底是谁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建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而最近对于杨式太极拳正宗人有了新的质疑,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正宗传承人究竟是谁呢? 杨澄甫出生于1883年,到1917年其父杨健侯去世,已经35岁了。按照陈炎林的说法,杨澄甫年近弱冠开始学拳,即从1899年起,到1917年,拳龄已是18年了,这个年龄对于杨氏太极拳承上启下的责任来讲,应该是“完整准确”地继承了杨氏拳法的成熟年龄了。 可是,杨澄甫的拳法为什么与其父的拳法就不一样呢?难道是杨健侯没将太极拳传给儿子吗?依据封建社会的传拳理念,这绝不可能!难道是杨澄甫笨而惰学吗?据陈炎林讲,杨澄甫练拳是绝顶聪慧的天才。然而事实上,父子两代所传之拳,无论是拳架、练法上,还是在理法、心法、劲法上的差异,简直判若两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杨氏太极拳包括本体和应用两大部分内容。本体指拳架套路,应用指拳式的使用法和破解法。两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内功。而内功的训练和培养是靠太极拳的理法、心法和劲法。杨澄甫究竟是否继承了祖辈、父辈的拳法,本文将其父与他的拳架、内功理法、心法和劲法做个比较就清楚了(笔者:杨健侯的拳法,以汪永泉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及其弟子魏树人的著述为准,杨澄甫的拳法以其著作《太极拳体用全书》及其弟子的著述为准)。 先谈拳架。杨健侯在京溥伦贝子府教授的拳架是老六路共89个拳式。杨澄甫在上海教拳据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记载,其拳架共80个拳式;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中,记载的拳架共78个拳式;1933年,杨澄甫将自己创编的拳式定型为85个,分三节九个套路,并将其中快速的技击性招式,改为健身性舒缓动作,遂出版《太极拳体用全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定型”,是杨澄甫给自己创编的拳架套路定型,并非给杨氏太杨拳拳架套路定型。 据魏树人大师所著《太极拳内功理法》之《拳苑记事》里披露,汪永泉大师在向杨健侯学拳之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坚持杨健侯所传的老六路拳架及其练法,并将其一并传给京都一脉的众多弟子。这种拳架及练法与杨澄甫定型拳架及练法根本不同。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拳架本体与其父杨健侯的拳架本体根本没有传承关系。 确定传承人,不应该从形式上认定,只注重名份,更重要的是看他继承了谁的拳理拳法。这是实质上的内容。从汪永泉所传授的拳架本体和应用来看,他已经继承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两代人的拳理、心法和劲法,并且在劲法上,从学习杨少侯劲法经验和自己揉手实践的结合上,又作出了重大贡献。 太极拳界近五十年来普遍认为,杨氏太极拳到了杨澄甫第三代,才趋于完善成熟。“三代研习而定型”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认为这两代人的拳法是不成熟的,从而否定了杨露禅、杨班侯、杨健侯父子两代人的研习成果。 我们应当破除迷信,求真务实,从对宗师的迷信中解脱出来。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就是笔者不讲,也总会有别人去讲的。陈炎林早在1943年就说过:杨澄甫“年将弱冠,才开始从父学拳。父在世时,并未深研拳中奥妙,父亲去世后,顿起觉悟,日夜苦练,终负盛誉。其各种功夫自研而得。”陈炎林在那时只是讲得含混,没捅破这层窗户纸而已。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 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

体弱多病练哪种太极拳原来这种太极拳效果最好太极拳是很多中老年人比较热衷的健身运动,但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太极拳学习方法,到底哪种太极拳能够改善人体体弱多病的状况,大多数人并不是很了解。其实杨氏太极拳是能够增强人体体质,改善体弱多病的状况的。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杨氏太极拳通过改善我们的大脑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活动,对于白领亚健康产生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头痛、过度疲劳等疾病,有着显著的健脑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极拳要求我们全身要放松,使得人体的血管阻力减少,能够加速我们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太极拳的呼吸是采用的腹式深呼吸,气沉丹田,能够对五脏六腑有着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等等有著一定的医疗作用。这是无可推诿的事实!

养生太极拳是一种身心兼修的练拳健身运动。练拳时注重意气运动,以心行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气血,以提高阴阳自和能力——即西医所说的抗病康复能力和免疫力。 练养生太极拳有疗疾健身、修身养性、健美益智,开悟智慧、激发潜能、技击防卫,达到维持健康、提升气质、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4式太极前三式

武术教案 班级:级人数:人教师:指导教师:日期: 教学内 容 1.二十四式太极拳第一组动作:⑴起势⑵左右野马分鬃⑶白鹤亮翅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1、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2、90%以上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太极拳步法及各动作了解各式动作的攻防含义; 3、学生认真学练和尝试太极拳动作,并相互学习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1、较少的人了解太极拳,接触较少,学动作叫慢; 2、动作与动作之间无法衔接; 3手、脚和呼吸无法结合起来; 课的 部分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和练法内 容 时 间 练 习 次 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开始部分整队,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 整队清点人数,师 生问好,宣布本节 课内容和安排见习 生; * ********** ********** ********** ********** 要求:快、静、齐 精神饱满,注意力 集中。 2 分 钟 准备部分1、热身:呈一路纵队沿着 跑道弧线内侧和足球场 底线慢跑三圈; 2、⑴扩胸运动 ⑵体侧运动 ⑶弓步压腿 ⑷仆步压腿 ⑸劲、肩、腰、膝、踝 各关节绕环。 3.课课练:站“马步” 两脚平行分开,脚尖正对前 方,两腿屈膝半蹲,挺胸, 塌腰,脚跟外蹬 教师带领学生慢跑 并督促学生认真 跑。 在教师的口令、示 范引导下,共同认 真完成各肢体、关 节活动 1、教师口述要领, 学生尝试练习。 2、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跟学。教师巡 回矫正错误动作 要求:精神振奋, 心情愉悦,身体各 机体功能得以充分 活动,为接下来的 学习做好热身准备 要求:动作到位, 身体舒展,活动充 分。使身体各肢体、 关节充分活动以适 应本课学习的需 要。 要求:眼微闭,敛 神,心无杂念。体 验“心静体松”,“呼 吸自然”。 5 分 钟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关于杨家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辩析 王志远著傅声远审核 关于“单鞭”按后抹转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问题,引带出杨式太极拳是“虚腿(脚)转还是实腿(脚)转”的长期争论,甚至杨家门人、传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张“虚腿(脚)转”说者,其主要理由是“实脚磨转法练久可能会损害膝关节的功能。”会造成膝关节痛。并说虚腿(脚)转“这种练法是杨家祖传。”而持“实腿(脚)转”说者,认为,”实腿(脚)转的负担是重的,正因为负担重,多练后增强了腿部力量,从而增强了体质。”两说争持,因杨公澄甫124张铜版照片及《体用全书》均无此照此说,似成了“无头公案”。笔者就“虚实腿(脚)转”说,客观而慎重地进行了多年的了解、考证、研究和实验,赞成“实腿(脚)转”说。 一九六三年三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傅钟文演述,周元龙笔录,顾留馨审校的“杨式太极拳”一书,此书是傅老师受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为了继承杨澄甫精湛的太极拳术而编写的,自1961年5月开始编写,直到1962年8月完稿,历时年余。此书一出,即引起“十八图风波”。因为傅公钟文老师平时教学生是“实腿(脚)转”的,而且经常强调,“实腿(脚)转,多练才能增强腿部力量,功夫才能上身。不能贪方便、贪懒,不能虚腿(脚)转。”而书中18图“单鞭”按后抹转,恰恰画成虚腿(脚)转的,

弟子、学生都问傅老师,傅老师这才发现问题,这一下可焦急了,为此而寢食不安。怕此书广泛发行流传,误人子弟,并影响杨家太极拳以至杨公澄甫的声誉。就主动联系负责审校的顾老,慎重的提出要求更正,顾老当时面有难色,此书因种种原因而不能纠正,成了傅老的一块心病。傅顾之间亦因此而有些小芥蒂。后顾氏在《太极拳术》等著作中,纠正了“虚腿(脚)转”的错误。(见顾氏著《太极拳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15页图22-26)。顾氏师从杨家传人武汇川,且受杨公指教,是当代对太极拳有研究、有影响的人物,他的纠正是有所据的。傅老师很开心,他曾说:“不管谁纠正都好,可以消除以前的坏影响。”傅老以后在自己的《杨式太极拳、刀、剑资料汇编》、《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1989年11月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亲自纠正了“单鞭18图虚腿(脚)转”的错误,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他说:“我以后可以坦然去见杨老师了。”我被傅老的高度的责任心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我看到了老一辈太极宗师的赤诚之心。 关于“虚实腿(脚)转”的问题,笔者曾专门请教过傅钟文老师,为什么要“实腿(脚)转”?有人说“虚脚转是杨家祖传。”傅老师反问:“练太极是为了什么?杨家拳祖传给了谁?我自9岁起随杨老师习拳,直至其逝世,一直追随左右,与杨老师朝夕相伴,经杨老师精心指教的,总不至于连实脚转虚脚转都搞不清楚,杨

杨氏85式太极拳(带方向)

杨氏85式太极拳 一预备势(南) 二起势(南) 三揽雀尾(西) 四单鞭(东) 五提手上势(南) 六白鹤亮翅(东) 七左搂膝拗步(东) 八手挥琵琶(东) 九左右搂膝拗步 3个(东)十手挥琵琶(东) 十一左搂膝拗步(东) 十二进步搬拦捶(东) 十三如封似闭(东) 十四十字手(南) 十五抱虎归山(西北) 十六肘底看捶(东) 十七左右倒撵猴5个(东)十八斜飞势(西南) 十九提手上势(南) 二十白鹤亮翅(东) 二十一左搂膝拗步(东)二十二海底针(东) 二十三扇通背(东) 二十四撇身捶(西) 二十五进步搬拦捶(西) 二十六上步揽雀尾(西) 二十七单鞭(东) 二十八云手 5个(南) 二十九单鞭(东) 三十高探马(东) 三十一右分脚(东南) 左分脚(东北) 三十二转身左蹬脚(西) 三十三左右搂膝拗步(西) 三十四进步栽捶(西) 三十五翻身撇身捶(东) 三十六进步搬拦捶(东) 三十七右蹬脚(东) 三十八左打虎势(西北) 三十九右打虎势(东南) 四十回身右蹬脚(东) 四十一双峰贯耳(东南) 四十二左蹬脚(东) 四十三转身右蹬脚(东) 四十四进步搬拦捶(东) 四十五如封似闭(东) 四十六十字手(南) 四十七抱虎归山(西北) 四十八斜单鞭(东南) 四十九野马分鬃5个(西) 五十揽雀尾(西) 五十一单鞭(东) 五十二玉女穿梭4个(西南、 东南、东北、西北) 五十三揽雀尾(西) 五十四单鞭(东) 五十五云手5个(南) 五十六单鞭(东) 五十七下势(东南) 五十八金鸡独立(东) 五十九左右倒撵猴 5个(东) 六十斜飞势(西南) 六十一提手上势(南) 六十二白鹤亮翅(东) 六十三左搂膝拗步(东) 六十四海底针(东) 六十五扇通背(东) 六十六转身白蛇吐信(西) 六十七搬拦捶(西) 六十八揽雀尾(西) 六十九单鞭(东) 七十云手5个(南) 七十一单鞭(东) 七十二高探马带穿掌(东) 七十三十字腿(西) 七十四进步指裆捶(西) 七十五上步揽雀尾(西) 七十六单鞭(东) 七十七下势(东) 七十八上步七星(东) 七十九退步跨虎(东) 八十转身摆莲(东南) 八十一弯弓射虎(东北) 八十二进步搬拦捶(东) 八十三如封似闭(东) 八十四十字手(南) 八十五收势(南)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杨式二十四式太极拳拳谱 一、起势 1 左脚向左分开半步同肩宽 2 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与肩同高,同宽,似直非直,肘关节微微的弯屈,手心向下 3 两腿慢慢屈膝下蹲成马步。两掌至于腹前,上身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前方 二、野马分鬃〔三次〕 左野马分鬃 1 上体微向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2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两手随腰转自然分开,左手与眼同高,右手按在右胯边。 右野马分鬃 (同左野马分鬃,左右方向相反) 左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1 右脚向前跟半步,两手左上右下抱球 2 上体后坐向右转腰,右手上提至右额 3 左转成左虚步,左手按在左胯边。 四、搂膝幼步〔三次〕 左搂膝幼步 1 上体微微左转再右转,右手转至面前自然下落,经右胯由右后方盪起 2 左脚尖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向前移动到左脚成左弓步,右腿自然蹬直,左手经左膝搂过,右手向前推按 右搂膝幼步 (同左搂膝幼步,左右方向相反) 左搂膝幼步 五、手挥琵琶 1 右脚向前跟半步 2 右手屈臂后坐,左手由左而上划弧到正前方 3 左脚提起,脚跟着地成左虚步

六、倒卷紘 右倒卷紘 1 上体右转,两掌心向上左手在前,右手经过腰向右后划弧,与头同高 2 上体转正,又臂屈肘于耳侧,左脚后退一步,左手向后收,右掌向前推,右脚跟随腰撵正 左倒卷紘 (同右倒卷紘,左右方向相反) 右倒卷紘 左倒卷紘 七、左揽雀尾 1 上体右转,两臂平举,右掌心向上,左掌心向下 2 上体继续右转,右胳臂环抱右胸前,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抱球状,左脚收到右脚内侧。 3 上体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脚跟先轻轻的着地,重心前移成左弓步,左臂棚,右手按于右胯侧 4 上体右转,两手同时向下向后履 5 上体左转向正前方,右手搭在左手腕,左弓步向前挤 6 后坐,左脚尖翘起,两手分开致腹前 7 左弓步按掌 八、右揽雀尾 (同左揽雀尾,左右方向相反) 九、单鞭 1 上体左转,两臂随腰运转,左掌向外右掌向上, 2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左手由下而右,右手由上而右划弧,在右前方变刁手 3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 4 左弓步翻掌 十、云手 1 上体右转,左手向右划弧到右肩,右刁手变掌 2 上体左转,至左前方时两手左压右穿,同时收右脚到左脚右侧,两脚平行,距离约十公分(一) 3 上体右转,至右前方时两手右压左穿,同时左脚向左横开一步(二) 4 重複2,3 (三)2 十一、单鞭 1 上体右转,收左脚到右脚内侧,右手在右前方变刁手 2 左转身上步,左手向左划弧 3 左弓步翻掌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一,预备式: 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 二,起势: 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收腹,跨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即以胯跟带右脚跟外摆90 度,抬脚转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 2 一 8 开,为左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 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蹬直,松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弓步推掌。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

平移左转,用胯跟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胯出脚。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往前按。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 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成抱球状。腰微右转,重心移往右腿,用肩靠,左手按住右手背,右手背为棚壮。要求:沉在左腿,劲往前走,命门后拉,劲点在掌跟,左右合。后为棚。 六、白鹤亮翅: 右腿下沉,右挤,右手从左手小臂(尺骨)处往旋转外翻,右腿下沉,出左脚轻提起,脚掌尖轻点地,腰往后退,右手上举,掌外翻至上额前。左手按掌大腿部,虎口朝前。要求:沉肩、臂圆、上下撑掌。 七、左搂膝拗步: 腰右转,右手经中路自然下垂,右掌至上往下弧形往后拉,眼随右手虎口斜向上,同时左手内翻,掌心朝下,收左脚,同时右腿下沉,出左脚,脚跟落地,松胯跟,后腿推前腿,右手折手收至肩耳旁,眼朝前,左手经左膝前搂至大腿旁,推时大臂不动,右手小臂镙旋向前,手掌跟发力,虎口对肩窝,定势要圆、要平、左手往后走,按掌,虎口朝前,肩与手合。要求:腰腿蹬,卷尾闾,整个身心保持推劲。 八、手挥琵琶:

杨氏24式太极拳_口令词

24式简化太极拳口令词 第一组 一、起式 1、两脚开立,与肩同宽; 2、两臂前举 3、沉胯屈膝按掌。 二、左右野马分鬃 1、悬胯揽掌,抱球收脚 2、转身上步 3、弓步分手; 4、坐腿撇脚转身 5、抱球收脚 6、转身上步 7、弓步分手; 8、坐腿撇脚转身 9、抱球收脚 10、转身上步 11、弓步分手。 三、白鹤亮翅 1、跟步抱球 2、坐腿转腰 3、虚步分手亮掌,左脚点地。 第二组 四、左右搂膝拗步 1、右臂前摆,两手交叉; 2、转体摆臂收脚 3、屈臂上步 4、弓步搂推 5、坐腿转身撇脚 6、摆臂收脚 7、屈臂上步 8、弓步搂推,眼看前手; 9、坐腿转身撇脚10、摆臂收脚11、屈臂上步 12、弓步搂推掌。 五、手挥琵琶 1、跟步按掌 2、坐腿引手3虚步合手,脚跟落地。 第三组 六、左右倒卷肱 1、转体撒手翻掌 2、退步屈臂到耳旁 3、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 4、转体撒手翻掌 5、退步屈臂到耳旁 6、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 7、转体撒手翻掌8、退步屈臂到耳旁9、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 10、转体撒手翻掌11、退步屈臂到耳旁12、后坐虚步推掌,左手收在腰旁。 七、左揽雀尾 1、转体展臂 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 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 八、右揽雀尾 1、转腰坐胯,扣脚捋带 2、收脚抱球 3、转体上步 4、弓步前捧 5、转体旋臂 6、后坐下捋 7、转身后捋 8、转体搭手 9、弓步前挤 10、弓步平分掌 11、后坐引手 12、弓步前按。 第四组

九、单鞭 1、坐腿转身扣脚左云手 2、右云手、勾手、收脚 3、转身上步 4、弓步推掌。 十、云手 1、坐腿转身,勾手松开 2、左云翻掌并步 3、右云翻掌开步 4、左云翻掌并步 5、右云翻掌开步 6、左云翻掌并步。 十一、单鞭 1、右云翻掌勾手 2、转身上步 3、弓步推掌。 第五组 十二、高探马 1跟步翻掌 2、坐腿屈臂3、虚步探掌。 十三、右蹬脚 1、穿手收脚 2、上步翻掌 3、弓步分手 4、提膝抱手 5、分掌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1、收脚并手,提膝翻掌向上 2、落脚后捋3弓步贯拳。 十五、转身左蹬脚 1、坐腿转身分手 2、提膝抱手 3分掌蹬脚。 第六组 十六、左下势独立 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左脚碾地,提膝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 1、落脚转身摆手勾手 2、屈膝开步 3、仆步穿掌 4、弓步挑手 5、右脚碾地,提膝挑掌。第七组 十八、左右穿梭 1、落脚转身撇脚 2、收脚抱球 3、上步分手 4、弓步架推掌; 5、身体后坐,转身撇脚 6、收脚抱球 7、上步分手 8、弓步架推掌。 十九、海底针 1、向前跟步 2、坐腿抽手 3、虚步下插掌 二十、闪通臂 1、起身提手收脚 2、上步翻掌 3、弓步推掌 第八组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杨式85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式①预备势 第二式太极拳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搂膝拗步(左、右、左)第十式手挥琵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②抱虎归山(捋、挤、按)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十七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十八式斜飞势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转身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1、2、3)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左分脚 第三十三式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第三十五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六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八式右蹬脚 第三十九式左、右打虎势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③抱虎归山(捋、挤、按)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右、左、右) 第五十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一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四角)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绷、捋、挤、按)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1、2、3)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左、右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倒撵猴(左、右、左) 第六十式斜飞势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 第六十七式进步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1、2、3)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 第七十三式回身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 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捋、挤、按) 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七十七式下势 第七十八式上步七星 第七十九式退步跨虎 第八十式转身摆莲 第八十一式弯弓射虎 第八十二式进步搬拦捶 第八十三式如封似闭 第八十四式十字手 第八十五式太极拳收势 太极拳要领: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松胯4、虚实分清 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 7、上下相随 8、内外相合 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