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_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_龚芳[1]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_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_龚芳[1]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_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_龚芳[1]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_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_龚芳[1]

……2012.02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编号:10JHQ024)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

一、引言

粮食价格问题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的重大问题。粮食价格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水平,以粮食价格为基础的食品价格在我国物价总水平构成指标中占比约为1/3,粮食价格的波动将直接引致整体物价水平的波动[1][2];二是农民收入,粮食价格作为影响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关键要素,其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农户收入水平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3]。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仍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时期,这导致我国粮食市场和价格形成具有“异质性”特征,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以粮食生产价格为代表的政府价和以集贸市场价格为代表的市场价两种价格体系,且我国粮食价格体系演进具有渐进性和漫长性,自1985年开始实施粮食流通市场改革以来,粮食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1997年开始出现相对成熟的粮食集贸市场,2000年开始形成以市场价为主、政府价为辅的价格体系。基于这种“异质性”来探究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趋势和内在机理,显然对于实现整体物价稳定和农民收入增加具有启示意义。

基于此,本文试图在引入粮食市场及其主体行为的基础上深入探析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趋势、成因和内在机理。

二、文献综述

当前学术界针对转型期中国粮食价格问题已经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条线

□龚

芳高帆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及内在机理:基于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

经济学家DOI:10.16158/https://www.doczj.com/doc/c41704745.html,ki.51-1312/f.2012.02.006

……2012.02

ECONOMIST

索展开:其一,粮食价格波动趋势和特征分析;其二,粮食价格波动成因和机理分析。

就粮食价格波动趋势而言,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分为计划经济阶段、粮食改革市场化阶段和市场化深入阶段。在波动趋势分析中,赵德余(2010)[4]将我国粮价波动分为1978—1985、1986—1991、1992—1996、1997—2002、2003—2009年五个阶段,其依次表现为稳步上升、加速波动、大幅上涨、急剧下降以及恢复性上涨的基本特征[5],其中1983—1984、1991—1992和1996—1997是三个粮价低谷期。就粮食价格波动特征而言,罗万纯、刘锐(2010)[6]认为我国粮食价格波动存在非对称性,即价格上涨引发的波动效应大于价格下跌的效应。同时,价格波动没有呈现出高风险高回报和低风险低回报的特征。整体而言,我国粮价波动呈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可控性和联动性等特征;同时,粮价波动周期的非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征从侧面反映了粮价波动受经济以及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就粮食价格波动成因而言,学术界形成了“供需决定论”、“外生冲击论”、“市场结构论”以及“复杂成因论”四种观点。在供需决定论中,方福平等(2010)借助协整分析表明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的影响显著且时滞较短;同时,收入水平增加所带来的消费升级效应以及供需结构变化引致的粮食库存变动是导致粮价波动的主要原因[7]。在外生冲击论中,原油价格波动导致的粮食成本波动以及生物能源发展引致的“人车争粮”都是影响粮价波动的重要原因,其影响程度在21世纪以来表现得更为显著[8]。除能源因素之外,全球主要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带来的货币冲击也是导致粮食价格急剧波动的重要原因,尤其在粮食的投资品属性凸显的背景下,其影响程度更为显著[9]。在市场结构论中,现有研究认为粮食市场不完善、区域市场封锁以及政府不当干预行为和行政管制是导致粮价波动的主要原因[10]。在复杂成因论中,现有研究认为除供需基本面因素之外,货币、能源以及政治因素等都是导致粮价波动的主要原因。

尽管现有文献对国内粮价波动趋势及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在粮食价格体系的差异化分析、国际比较以及影响机理构建等方面均存在改善的空间。首先,现有研究没有对政府价和市场价两种价格进行比较分析,而这两种价格的决定机理存在着明显差异,同一化的分析难以厘清价格背后的决定机制。其次,现有研究往往局限于国内来探究中国粮价的波动趋势,并没有将其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宏大背景之中,而明晰国际国内粮价的关联机制已经成为认识中国粮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现有研究在影响机理的分析中多借助定性分析或针对单一因素的定量分析,且多数文献是就现象来描述其表现方式,并没有探究导致粮价波动背后的“故事”,而明晰市场特征和主体行为方式是分析粮价波动的根本所在。基于此,本文在区分政府价与市场价的基础上,借助国际国内粮价的比较分析认识中国粮价波动的周期,基于分品种分阶段的比对来廓清粮价波动的内在成因,进而从市场主体行为特征来剖析导致不同粮食价格体系波动的微观基础,这种研究体现了对现有文献在边际意义上的改进和完善。

三、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态势:双重价格的比较分析

中国粮食价格通常分为政府价和市场价,前者主要指以粮食生产价格为代表的最低收购价或保护价;后者主要指以粮食集贸市场价格为代表的市场交易价。自1978年实施粮食市场改革以来,我国两种价格并存的“双重价格”特征便一直存在,只是在不同阶段主导型的价格体制存在差异性。本文以粮食生产价格作为政府价的衡量指标,以集贸市场粮价作为市场价的衡量指标。在样本区间的选择上,由于政府价以年度价格为主,本文选取1960—2010年的年度价格作为政府价样本;由于市场价的时间频度

……2012.02

①我们可以得到的最早国际粮价数据起始于1960年,因此选取1960年作为粮食政府价的时间起点;现今可得的我国最早的粮食市场价数据起始于1997年4月,为了更好地与国际粮价波动趋势比较,运用相关数据平滑法估计出1997年前3个月的粮食价格数据。

表1

1960—2010年中国粮食政府价波动周期及波幅

起始时间周期年限

基本特征变异系数实际价格波动(最高/最低,元/吨)对应国际粮价波幅(最高/

最低,

2000年=100)1960—197718基本稳定0.0589256.60/213.00=1.20161.32/48.78=3.311978—19869直线上升0.2339572.16/263.40=2.17161.79/91.97=1.761987—19926小幅调整0.1297899.35/618.42=1.45128.70/99.13=1.301993—19997显著波动0.20071933.12/966.16=2.06149.92/104.87=1.432000—2010

11

快速走高

0.2005

2280.73/1324.70=1.72

247.41/100.00=2.47

较短,年度数据分析难以有效反映价格波动的特征,因此本文选取1997—2010年的月度价格作为市场价样本;同时选取对应时间段和对应频度的国际粮价作为国际价格样本①。所有价格指标均以2000年=100进行指数化处理;其中,

国内粮食价格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国际粮食价格数据来自世界银行GEM 数据库。

从粮食政府价分析,1960年以来我国粮食政府价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现今正处于第五个周期的上升期(见表1和图1)。在1960—1977年18年中,反映粮价波动幅度的变异系数仅为0.06,最高最低价格的比值仅为1.2。自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提高政府价以刺激粮食生产,1978—1986年粮食政府价直线上升。自1986年开始实施粮食市场改革以来、

尤其是1992年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我国粮食市场进一步放开,粮食政府价快速上升,价格波动性显著增强。总体而言,尽管在不同阶段粮食政府价的波动趋势和波幅之间呈现出显著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明显上涨趋势。与同时期的国际粮食价格相比,在1986年我国实行粮食市场体制改革之前,两者无相关性;但1987年以后两者波动趋势逐渐趋同,相关系数约为0.67(见表1和图2)。在波动周期上,其均经历了1987—1992、1993—1999、2000—2010年三个周期;但在价格波幅上,国际粮价指数在2005年之前都相对平稳,而我国政府粮价自1978年以后便呈现出直线走高的趋势。

与粮食政府价相比,粮食市场价的波动周期更短,自1997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价

波动呈现出五个明显的阶段(见表2和图3)。在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的阶段中,市场价呈现出平稳的下滑趋势,波动的变异系数约为0.07;在2000年1月至2002年6月,市场价呈现出平稳中略有波动特征,最高最低粮价比值仅为1.15,是2000年以来粮食市场价波动最平缓的时期;自2002年7月至

250150200196219641966196819701974197219781984198819921994199619982002200020061986199019761960

2004198019822008500

1003002000年=100

国内粮食政府价国际粮价(右)

图1中国粮食政府价走势及同比波动图2中国粮食政府价及国际粮价走势

粮食政府价粮食政府价同比波动(右)2000年=100

200160140180120100806040200

%

5040

3020100-10-20

196219641966196819701974197219761978198019821984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42002200020062008

1960

1986经济学家

……2012.02

97.1

97.798.198.799.199.700.100.701.101.702.102.703.103.704.104.705.105.706.106.707.107.708.108.709.109.710.110.7粮食市场价国际粮价(右)

2000年=100

2000年=100

250230210190170150130110907050

350

30025020015010050

图3中国粮食市场价及同比波幅图4中国粮食市场价和国际粮价

2005年底,

市场价呈现出平稳走高的趋势,最高最低粮价比值高达1.58;自2006年初至2008年底的阶段中,市场价呈现出显著的波动趋势,变异系数高达0.11,这是我国粮食市场开放以来经历的最大波动。2009年以来,粮食价格呈现出新一轮的直线上升的趋势,截止2010年底市场价涨幅已经超过25%。与国际粮价相比,

我国粮食市场价波幅略微弱于国际粮价波幅;从相对价格指数衡量,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约为0.91,其均在2004年3月和2008年5月达到对应周期中的峰值且呈现出趋同化的波动趋势(如图4)。

综上,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的波动呈现出以下特征:其一,价格波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且进入2000年以后价格波幅明显放大。

粮食政府价的波动周期约为6—8年,而粮食集贸市场价格的波动周期约为2—3年,大幅波动常态化已经成为2000年后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基本特征。其二,与粮食价格周期性波动相伴随的是粮价整体的持续走高。无论是政府价还是市场价,

其周期低点不断走高,在波动中走高是我国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以来粮价波动的重要表征。其三,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粮价波动之间呈现出趋同性和高度相关性,其中粮食市场价与国际粮价波动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程度更高。尽管政府价与市场价呈现出上述基本特征,但两者在周期的长短、波动的幅度以及与国际粮价的关联机制上均存在差异,这促使我们思考引致两种价格体系波动的因素和机制存在哪些差异化的特征。

四、中国粮价波动的影响机制:多元视角分析

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粮食政府价与市场价的影响机理,并从分阶段和分品种的多元视角进行综合分析。

由于1978年之前我国粮食政府价无明显的波动特征,且影响粮价的供需、库存、贸易等指标均在1978年后才有准确的数据,

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0年作为政府价影响机理的分析区间。在影响指标表2

1997.01—2010.12中国粮食市场价波动周期及波幅起始时间

周期期限基本特征变异系数国内粮价波动(最高/最

低,

2000年=100)国际粮价波幅(最高/最

低,

2000年=100)1997.01—1999.1236个月平稳下滑0.0731142.61/103.74=1.37148.81/95.87=1.552000.01—2002.0630个月微幅调整0.0402112.09/97.86=1.15111.46/96.26=1.162002.07—2005.1242个月小幅走高0.1589155.70/98.69=1.58150.27/112.92=1.332006.01—2008.1236个月显著波动0.1091197.11/144.19=1.37292.61/139.34=2.112009.01—2010.12

24个月

直线上升

0.0708

226.76/181.22=1.25

273.11/189.42=1.44

250210230190170150110130902000年=100

%-2008060204005.707.108.197.1

97.798.199.700.100.701.102.102.703.103.704.105.106.106.707.708.709.109.710.101.77050

98.799.110.7

-40

04.7粮食市场价

粮食市场价同比(右)

ECONOMIST

……2012.02

①净进口量不进行指数化处理的原因在于在某些年份我国粮食是净出口,此时净进口量为负值,指数化处理难以反映贸易量本身的波动特征。同时,由于净进口量存在负值的情况,也不对其进行取对数处理。

的选取上,本文基于供需、库存、贸易、能源、货币以及价格传导等六个方面构建影响粮价波动的完整蓝图。据此,

本文以粮食生产量、消费量、库销比、净进口量、世界银行能源现货价格和广义货币量(M2)分别作为供给、

需求、库存、贸易、能源和货币因素指标,以国际粮食价格和国内物价总指数(CPI )作为价格传导指标,构建对数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粮食库销比数据基于平衡法和历年粮食产销贸易进行估算得出,能源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来自世界银行GEM 数据库,其余指标均来自历年《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为剔除差异性因素的影响,除净进口量之外,所有指标均以2000年=100进行指数化处理①。依据上述指标构建含自相关项的对数线性模型,具体如下:

log (price t )=c 0+c 1?log (prod t )+c 2?log (cons t )+c 3?log (stock t )+c 4?trade t +c 5?log (energy t )+c 6?log (money t )+c 7?log (cpi t )+c 8?log (fprice t )+u t ;

u t =αu t -1+ωt

回归结果显示:对数线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测度粮食政府价的波动(见表3)。从影响因素分析,物价总水平和国际粮价是影响我国粮食政府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其对政府价的影响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0.914和0.306,其贡献率分别约为75%、25%;而供需、库存、贸易、能源和货币因素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长期以来粮食价格和物价平稳是我国政府调控中的首要目标;同时粮食政府价对粮食生产没有直接影响,这一结论也能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11]。此外,尽管近年来能源和货币因素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加剧[12],但我国生物能源发展的起步阶段以及国内资本的流动管制等,使得这两种因素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较低。在影响机理上,物价总水平和国际价格传导对政府定价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物价水平的稳定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物价水平波动将影响农民收入,政府需要借助不断提高政府价来保障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而保证我国整体的粮食安全目标。

考虑到粮食品种之间的结构特征,人们会追问引致我国粮食政府价波动的因素是否存在品种差异?为了解答此问题,本文选取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种主要的粮食品种,对引致其政府价波动的因

表31978—2010年影响我国粮食及分品种价格波动的因素分析

粮食

大米

小麦

玉米大豆

系数

t 值系数

t 值

系数

t 值

系数t 值系数

t 值

C 0-0.887*-1.852

2.768*

2.063

C 1-1.192***-3.326

C 20.429***

2.9470.323*1.987C 40.017***6.156C 60.245*2.024C 70.914***11.0910.897***17.5960.835***15.6751.076***9.5600.585**2.178C 80.306***3.1130.226***2.8490.272***2.865

0.125*

1.756

0.376***

3.341

α

0.685***6.592

0.324*1.7440.471***3.0310.236**

2.1240.624***5.158

F 值795.221404.159366.705

513.473

337.772

R 20.9890.9840.9760.9920.985D.W 值

1.742

1.716

1.608

2.278

2.026

注:空白处表示该系数对应的变量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其中***、**、*分别表示该系数对应的变量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由于系数C 3和C 5代表的指标影响不显著,从简洁出发表中未列出相应系数。

经济学家

……2012.02

①贸易和物价总指数不进行指数化处理的原因在于前者可能出现负值,后者是价格波动率,取指数难以反映真实波动。两者在对数线性模型中也不进行对数化处理。

素进行比较分析。在指标选取以及模型构建上,均与前文的方法相同,其中国际粮价指对应品种的国际价格。如表3所示:在影响机理上,物价总指数以及国际粮价对各个品种政府价波动的影响都十分显著,这说明实现价格稳定并规避国际粮食价格冲击是我国政府定价行为中的主要考虑因素。在分品种上,大米和小麦呈现出与整体相同的特征,即政府定价主要受粮食安全因素的影响,与供需、贸易及外生冲击因素无关,这主要源于我国大米和小麦供给相对充裕。我国玉米的政府价不仅与物价水平、国际玉米价格相关,而且受国内供需因素的影响显著,其影响系数在1%显著水平下分别为-1.192和0.429,与我国大米、小麦品种充裕的供给相比,我国玉米品种产能相对固定但需求日渐增长,尤其是工业需求和加工需求,因此政府需要借助政府价来调节玉米市场的供需结构。同时,我国大豆不仅受供需及物价等因素影响显著,而且受贸易和货币因素的影响也十分显著,这主要源于我国大豆品种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和“小部门”特征使其容易成为国内外游资冲击的重要对象。有趣的是,库存和能源因素对各品种的政府价影响均不显著,这表明我国的粮食价格调控多利用政府价等直接干预手段,而库存等间接调控的效果不显著;同时,我国各品种的能源属性尚未凸显。

与政府价相比,我国粮食市场价的开放属性使其波动机理存在某些差异。在市场价分析中,影响因素以及计量模型与前文相同;但在时间区间的选择上,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说服力,本文选取1997—2010年的月度数据为样本。在指标处理上,

以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以月消费量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对应的市场价指标;粮食供需数据以年度数据做月平均季调处理后得到,库存数据将一年内各个月份的库销比进行等同化处理,物价总指数以每月CPI 指数的环比波动率为指标,贸易、能源、货币因素均以当月实际数据为对应指标,除贸易和物价总指数指标之外,其它指标均以2000年=100进行指数化处理①。其中,

市场价和供需库存数据来自《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其它数据来自WIND 数据库。基于含自相关项的对数线性模型,

具体如下:log (price t )=c 0+c 1?log (prod t )+c 2?log (cons t )+c 3?log (stock t )+c 4?trade t +c 5?log (energyt )+c 6?log (money t )+c 7?cpi t +c 8?log (fprice t )+u t ;

u t =αu t -1+βu t -2+ωt

如表4所示的回归结果表明:供给、需求、货币以及物价指数均是影响粮食市场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其中供需基本面、货币和国内价格传导对市场价波动的贡献度分别约为50%、40%、10%,库存、贸易以及国际粮价对其的影响均不显著。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市场价受供需等基本面因素的影响强度远高于政府价,同时,1997年以来,我国广义货币量的急速增长所带来的货币冲击直接作用于具有投资品属性的粮食商品,进而使其价格走高;而政府价的管制性使其受外在冲击的影响有限。除此之外,由CPI 指数所反映的物价总水平对粮食价格有着

“水涨船高”的效应。同时,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生物能源发展的初步阶段使得库存机制未能有效地平抑粮价,而能源因素也没有对粮价波动产生实质性影响;同时我国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也使其国际粮价的影响有限。

伴随着改革开放战略逐步深入推进,我国内部市场化改革和外部国际化进程均加速发展,这促使人们思考粮食市场价波动的因素是否存在阶段性差异。基于Chow 断点检验,

发现2001年12月是有效的显著性断点,据此将样本区间分成1997—2001年和2002—2010年两阶段。在数据指标的处理以及计量

ECONOMIST

……2012.02

表41997—2010年整体及分阶段影响粮价波动的因素分析

1997.1—2010.12

1997.1—2001.122002.1—2010.12系数值

t 统计值系数值

t 统计值系数值t 统计值C 03.125***4.3785.482***3.6833.447***4.456C 1-

0.291**-2.103-

0.314**2.598-0.242*

-1.615C 20.201*

1.6860.375**

2.495

C 40.001**2.159C 60.418***5.6590.403***4.629C 70.008***3.3890.007***3.043C 80.091*

1.823α

1.301***

17.177

1.109***

12.507

1.348***

14.047

β

-0.331***-4.455-0.154*-1.836-0.391***-4.099

F 值

4878.932476.6613064.324

R 2

0.9950.9640.995D.W 值2.049

1.920

1.910

注:空白处表示该系数对应的变量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其中***、**、

*分别表示该系数对应的变量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模型的选择上均与上述整体分析相同,回归结果如表4。在1997—2001年,供给和需求是影响市场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其它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均不显著。导致这种供需主导型的价格机制的原因在于2001年之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同时粮食主要表现为消费品,其能源和货币属性都未凸显;同时,此阶段我国CPI 指数大起大落,对市场粮价的影响不显著。在2002—2010年的阶段中,供

给、

贸易、货币、物价指数以及国际粮价都是引致市场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其中供给、货币和国际粮价的影响最显著。与前一阶段相比,供给因素仍然是影响市场价波动的主要因素,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持续丰收对市场价有下拉作用。同时,贸易的直接传导以及国际价格的间接传导都成为影响国内市场粮价波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近年来我国经济体中存在着货币持续增长的态势,而这不仅可以因货币“多发”而直接推高粮价,而且会导致居民通过资产再配置而间接影响粮价。可见,随着我国粮食市场逐步开放,市场价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加,粮食价格不再是简单的供需决定而表现为开放背景下多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明晰政府价与市场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在数据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对政府价与市场价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数据样本的选择上,借助Chow 断点分析,结果发现1997年是政府价中的有效显著断点,为了数据频度的统一,本文选取1997—2010年的月度政府价与市场价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借助ADF 单位根检验发现其均存在一阶单整,

经一阶单位根处理后实现数据平稳性可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基于LM 最大、AIC 最小的信息准则,可以判断最佳滞后期为3期(月),选取3期滞后的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粮食市场价与政府价之间互为因果,其作用机理表现为政府价的制定是在参考一定的市场价和约束条件下所做出的结果,因此市场价表现为政府价的格兰杰原因;同时,政府价在粮食市场交易中的运行,必然会借助供需和渠道等因素影响到市场价的高低,因此政府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场价的格兰杰原因。

五、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一个解释:主体行为视角

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的定价机制差异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引致不同价格机制背后的微观基础是什

表5

政府价与市场价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样本区间:1997.1—2010.12,滞后期=3

原假设

样本数F 统计值

P 接受/拒绝原假设

市场价不是政府价的格兰杰原因1656.8590.000拒绝政府价不是市场价的格兰杰原因

165

4.161

0.007

拒绝

经济学家

……2012.02

么,在不同的价格体系下价格机制和主体行为存在哪些差异。基于此,本文借助构建“价格-主体-行为”

的逻辑框架对粮食价格波动给出一个系统的阐释,此种框架可表示如图5:此框架图的展开逻辑是:首先,我国粮食市场价格表现为“双重性”,即由粮食市场供需决定的市场价和由政府确定的政府价,且市场价与政府价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其次,影响粮价波动的因素在于粮食供给和需求,而前者取决于农户的生产供给,后者取决于收购和批发市场上粮商企业的需求,因此市场主体行为决定粮价的形成。最后,

除了农户和粮商这两类主体外,政府也是粮食市场的重要的参与主体,其行为表现为在一定约束条件和决策思想下的目标选择,其约束条件主要表现为政府财政能力和对粮食供求情况的判断;目标集合则表现为在不同阶段中对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两种具有差异性目标的组合;决策思想表现为政府对粮食安全和粮价波动等目标的理解及容忍程度。同时,政府行为对粮食市场运行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借助政府价等直接干预手段来影响价格;另一方面表现为借助价格补贴、控制粮食总供给以及控制粮食流通渠道等间接手段影响农户和粮商两类主体行为进而影响粮价变动。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粮食价格体系的形成及有效性有赖于不同阶段政府主体行为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而影响政府主体行为的因素在于不同阶段经济背景决定的约束条件、行为目标和决策方式。依据上述考虑,可以从中国粮食价格及政策的变迁历程中清晰地看到此种价格决定机制的演变历程。依据粮食价格的波动情况,我们可以将粮价形成分成六个阶段进行考察(如表6)。

在1978—1985年期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价值规律盛行,我国粮食市场开始放弃统购统销的体制,实行“双轨”体制。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成为此阶段政府行为的目标,而提高统购价格的直接手段与减少统购任务的间接手段则成为主要的调控工具。我国在1986—1991年期间粮食减产、通胀高企以及对农户“打白条”

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此阶段政府继续借助提高统购价格和减购、压销等方式来刺激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然而持续提高收购价格使得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同时承担国家收购任务的国有企业也面临严重的亏损。正是在此种背景下,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体市场经济的体制,为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体制基础。自1992年开始,我国政府逐渐转变决策思维,确立了以实现粮食增产、减少财政负担和提高配置效率的改革目标;然而1992—1994年快速市场化进程所带来的粮价冲击使政府认识到“市场失灵”,最终形成了以国有企业相对垄断和顺价收购的制度安排。

进入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 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图5我国粮食价格决定机制

ECONOMIST

……2012.02

表6我国粮食价格及政策演变历程

阶段经济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实施效果

1978—1985市场化启动,

价值规律盛行(1)粮食增产、

(2)农民增收

直接:提高统购价格;

间接:减少统购任务

1986—1991粮食减产、通胀高

企和“打白条”(1)粮食增产、

(2)农民增收

直接:提高统购价格;

间接:减购、压销

(1)财政补贴(负担)

增加;

(2)国有粮食企业亏

损严重

1992—1999邓小平南巡讲话、

十四大召开、

“粮食危机论”(1)粮食增产、

(2)减少财政负担、

(3)提高配置效率

直接:提高保护价;

间接:国有企业垄断收

购,控制渠道

以国企相对垄断运行、

顺价收购延缓市场化

改革

2000—2008

加入WTO、市场

化改革深化(1)农民增收、

(2)粮食增产

直接:提高生产价格;

间接:农民直接补贴,

垂直型储备体系

2009—至今通胀高企、

国际粮价在波动

中飙升(1)粮价稳定、

(2)粮食安全、

(3)农民增收

直接:提高生产价格;

间接:控制渠道,价格

补贴

(1)国有粮食企业职能

冲突;

(2)库存调节机制作用

有限;

(3)粮食市场价急剧波

不断深化,我

国粮食市场

化改革进程

也在加速发

展,这集中表

现为政府主

体形成了以

市场价为主、

政府价为辅

的价格决策

思想。与之前

的粮食增产

目标相比,农

民增收成为更重要的目标取向,政府调控也形成了以生产价格为主的直接调控和以垂直型储备体系为主的间接调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随着全球主要国家量化宽松所带来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高企,稳定粮价、确保粮食安全成为政府决策的首要目标。在此种目标定位下,政府加大调控力度,借助对政府价的直接干预以及对农民主体的价格补贴和对粮商企业的渠道限制等间接手段影响粮食市场运行。同时在约束条件上,尽管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使得财政支出的约束程度下降,然而政府主体在决策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粮食市场供需判断的难度、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带来的激励机制失效等问题,这一方面使得库存机制在调节粮价运行方面的积极效应有待增强;另一方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调控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粮食价格的波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上述计量分析中,2000年后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的变异系数都快速增加,且供需、库存和贸易等因素对政府价影响都不显著;而与政府目标密切相关的国内物价总水平以及国际价格传导等则对政府价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时,在政府干预程度较低的2000—2002年粮食市场价的波幅较小,而在政府干预程度较高的2006-2010年粮食市场价波动显著,这一结论也能得到相关研究的支持[13]。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体系的差异化分析,在构建粮价波动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粮食市场的微观特征。基于此我们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其一,我国粮食政府价和市场价波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其中粮食政府价的波动周期约为6—8年,市场价约为2—3年;同时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粮价对我国粮价影响加剧。其二,影响政府价与市场价波动的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前者主要受物价总水平和国际粮价因素影响显著,其贡献度分别为75%和25%;后者受供需等基本面因素以及货币、价格传导影响显著,其贡献度分别为50%、40%和10%。其三,影响粮价波动的因素存在品种和阶段差异,其中大豆品种政府价受需求、货币因素影响显著,玉米品种略微受到需求和贸易因素影响,小麦和大米品种相对最封闭;在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粮价对我国市场价的影响程度日渐增强,已经成为仅次于供给、货币因素之外的第三重要的影响要素,其对整体价格波动的贡献度约为12%。其四,不

经济学家

……2012.02

ECONOMIST

同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背景以及政府主体的目标决策是引致粮食市场参与主体、结构特征以及定价机制转变的根本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表现为政府主体在一定的约束条件和决策思想下,借助政府价的直接调控和粮食总供给、流通渠道等间接调控来实现粮食增产、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和农民增收等综合目标集的过程。1978—2010年的粮食市场演进过程正是这一逻辑的真实表征。

基于此,本文可引申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措施:首先,在粮食价格机制上,我国应确立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定价机制,使粮食价格成为调节粮食供需结构的最有效的工具,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其次,我国粮食价格的稳定应凸显品种差异,尽管大豆品种在粮食结构中具有“小部门”性,但其受需求、货币以及国际粮价因素影响均十分显著,我国应在稳定大豆等品种价格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有效的粮价机制。再次,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农产品贸易的持续深化,粮食价格问题已经不是封闭体制下的简单的供需决定问题,而是多因素冲击下,复杂的价格决定问题;粮食能源属性和货币属性的增强以及国际粮价的影响将成为未来影响我国粮价波动的主要因素,尽管现阶段我国粮食的能源属性还未凸显但随着国际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能源因素也将成为影响我国粮价波动的关键因素。最后,我国应持续地推进粮食市场改革,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干预方式,与直接的价格管制相比,未来我国政府主体应更多借助粮食流通市场和储备体系的完善来发挥间接调控作用;借助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和开放的市场竞争来提升我国粮食市场的整体效率。此外,我们应将粮食市场发展内嵌于我国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粮食市场发展无法脱离中国经济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一个高效率、平稳运作的粮食市场做支撑。

参考文献:

[1]卢锋,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J].经济学(季刊),2002,(4).

[2]朱信凯.中国粮食价格与CPI的关系(1996—2008)[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

[3]彭克强.中国粮食生产收益及其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6).

[4]赵德余.价格双轨制的制度特征及其社会福利效应[C].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2008.

[5]王双正.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下的粮价波动与调控:回顾与反思[J].经济研究参考,2008,(24).

[6]罗万纯,刘锐.中国粮食价格波动分析:基于ARCH类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4).

[7]方福平,李凤博.稻谷价格波动与农民种稻行为动态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2).

[8]程国强,胡冰川,徐雪高.新一轮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8,(1).

[9]MITCHELL,D.A Note on Rising Food Prices,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4682[R].Washington,DC:World Ba-nk,Development Prospects Group,2008.

[10]林毅夫等.中国粮食供需前景[J].中国农村经济,1995,(8).

[11]王德文,黄季焜.双轨制度下中国农户粮食供给反应分析[J].经济研究,2001,(12).

[12]CIAIAN.P.Interdependencies in the energy-bioenergy-food price systems: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10,(33):326-348.

[13]王小鲁.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J].经济学(季刊),2001,(1).

(收稿日期:2011—09—26责任编辑:赵爱清)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迅猛,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粮食产量无疑成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因素。同时,粮食的产量直接关系到农业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因此,“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提高粮食产量,关注农村居民收入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将就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粮食产量关键作用的因素。 二.研究方案与数据的搜集统计: 影响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粮食作物耕种面积、粮食面积单产、有效灌溉面积、化肥用量、农药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塑料薄膜用量、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等,根据实际情况及模型建立需要选取其中五个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农业化肥施用量(x1),粮食播种面积(x2),成灾面积(x3),农业机械总动力(x4),农业劳动力(x5)。表中列出了中国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拟建立中国粮食生产函数: 表1 中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资料

2000 46218 4146 108463 34374 52574 36043 2001 45264 4254 106080 31793 55172 36513 2002 45706 4339 103891 27319 57930 36870 2003 43070 4412 99410 32516 60387 36546 2004 46947 4637 101606 16297 64028 35269 2005 48402 4766 104278 19966 68398 33970 2006 49804 4928 104958 24632 72522 32561 2007 50160 5108 105638 25064 76590 3144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8)。 研究假设: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粮食播种面积(x2)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成灾面积(x3) 与粮食产量负相关 农业机械总动力(x4)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农业劳动力(x5) 与粮食产量正相关 三、模型的估计、检验、确认 1.画散点图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08:38:51.293Z 来源:《赤子》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建成 [导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家之一,目前在粮食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粮食消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粮食消费;发展;需求1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基本构成 1.1消费现状。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粮食属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粮食价格高低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幅度很小。 1.2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种子用粮相对平稳。 2 我国粮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根据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将坚持粮食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13亿多人口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把目前人均粮食供给仅为世界发达国家1/2的水平逐步提高,这就给生产粮食的主要资源耕地和水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1)计划生育少生4个亿,减轻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需求和6亿亩以上耕地的人口压力,成绩显著。粗略估算,1970年以来,因实施计划生育因素,少生4亿人口。以人均消费粮食350~375kg计算,相当于减轻了1.4~1.5亿吨的粮食需求压力,约为中国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4;以目前的粮食平均单产3.5t/hm2计算,需要耕地4000万hm2(6亿亩)以上,超过现有耕地面积的1/3。应该说,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中国日趋严重的耕地、粮食与人口矛盾,减轻了耕地与粮食压力。 (2)30年来新增人口4个亿,约消耗新增粮食产量的1/3。尽管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1971~2003年中国人口仍由8.52亿增加到12.92亿,净增4.4亿;虽然中国粮食同期生产力翻了一番,由2.5亿吨的产粮水平增加到5亿吨,但粮增人增,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 400kg。结果是,新增粮食产量的34%用于新增人口消费,只有2/3可以用来提高食物消费水平、改善膳食营养结构。可以预见,21世纪初期的20~30年内,中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由人口总量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消费总量扩张势头难以遏制。 2.2饲料用粮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饲料用粮主要为玉米、稻谷、小麦、高粱及薯类等直接用作饲料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全部食物消费中,动物性食物消费所占比重增加。随着畜禽业和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食呈逐年递增趋势,饲料粮消费正成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需求方面。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要求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 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年均增长速度为 9.79%。同期饲料用粮增长速度远远超出粮食增长速度。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例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甚为重要。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饲料用粮增长已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 3 针对问题的对策 3.1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人口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资源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 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峰时期14.73亿人的粮食需求,但受18亿亩耕地资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来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问题。 3.2“藏粮于土”工程。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应成为中国人口中长期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2000年以来,世界谷物连续4年出现大额缺口,粮食储备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对未来20年世界谷物市场的预测均得出了需求大于供给和贸易量不增的结论。在全球粮食形势严峻、国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耕地人均量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即使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资源安全战略之下,90%以上的贡献仍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此,必须注意中国食物总量需求增加与农业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土”工程,近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严格“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在现有各类耕地保护区基础上,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适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级耕地保护区”,稳定我国耕地资源保有量,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国人粮食安全。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继续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1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一方面搞好土地复垦,继续土地整理,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1亿亩。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崔彦鹏 20142095110002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内容及其调整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该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中储粮公司),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据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施的10年中经历多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购价的调整: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计分别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另一方面是收购种类的调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国家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2012年启动了粳稻预案,2006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启动了小麦预案。 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粮食生产农户只需到各地由中储粮公司开设的粮食收购站卖出其生产的粮食便可享受这一保护政策。 二、针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这一政策主要通过粮食市场供求模型去解析。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但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就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谷贱伤农”。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比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总供应量还要多,确保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确保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中国的国家稳定十分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其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从而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三、“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剖析

应用统计案例库封面 案例名称: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刘文卿 薛立波 教学目的: 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粮食产量影响因素, 建立回归模型反映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正 确诊断并处理经济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适用课程: 应用回归分析学习本案例的 前期知识准备: 回归分析、SPSS 软件 本案例的知识点: 回归分析 多重共线性 岭回归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 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1961~2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 2.2%。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 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7%和77. 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 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单产从19 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 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 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总量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 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 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因素分析 摘要:通过时1990一2012年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分析,在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诸多原因中选出了3个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模型对粮食产量情况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与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建议 一、研究意义 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 它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尽管我国粮食总体上虽然保持了较高的自给率! 但大豆进口量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超过70%的大豆依赖进口! 而其中30%以上进口自美国$当前的形势提醒我们!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而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 粮食供给必须首先立足于国生产$ 随着我国粮食需求日益增长! 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 大量资源不断流向城市! 农业可耕地面积日益萎缩! 使得粮食生产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 粮食生产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就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制约和冲击 粮食是人民生存之本、经济发展之柱,对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粮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它更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中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农业相对落后的国家。近几年世界粮食价格的大围浮动,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大起大落更使我们重新审视起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只有抓住了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改府才能正确的做出举措来将粮食生产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路线并且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文献回顾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粮食生产问题.于法稳选择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播种面积和受灾面积等5个指标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对这5个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和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3个最主要因素;肖海峰将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 影响因素选择为粮食播种面积、其他物质费用、成灾面积、劳动力和化肥费用,通过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证实了粮食播种面积是影响粮食产量最重要的因素;熊华等人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和C一D生产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证实了化肥施用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均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此外,xinagL采用粗糙集理论,建平、Yunzhang和WuY 等人运用灰色关联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中又加人了农村用电量、地膜覆盖面积、水电建设投资和支农支出等因素,从多种角度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对粮食产量的重要性。 应该说前人在关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这个问题上做得研究已经很多而且很深,每一位学者对于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将各位学者认为的影响因素综合起来,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试图在综合了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后,找出更具有代表性的,更准确的影响因素。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

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的国计民生的头等问题。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发展与生产的一个关键的主题。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多次的变动,给消费者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了解影响粮食生产因素很重要。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创建我国粮食生产函数,我们会发现粮食播种、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三大因素,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粮食是我们人类生命得以延续的最基础的物质条件,没有粮食这个重要基础,人类将无法继续生存。回顾我国粮食的生产情况,我们会发现,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从整体来讲我国粮食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二、中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1978年)之前我国粮食产量非常缓慢增长,一直都在30000万吨以下。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一路疯狂走高,粮食生产得到飞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在1997年总产量首次跨上50000万吨的大难关,达到了50453万吨,增长率为%。但在2004年开始出现了几年的连续减产的现象,曾一路降到43069万吨的局面,一下子退回到十几年前的水平,让人更加担忧。从2004年以来的5年里,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产。在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一直是我国最关心的问题,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减少定购数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我国粮食产量从30000万吨开始一路走高。1980—2010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改革和粮食价格提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78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30000万吨,增长了7.8%。1979年粮食产量继续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飞速增长。1978和1979两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8.38%。而1980和1981年则

从生产成本分析今后粮食价格走势

从生产成本分析今后粮食价格走势 南华期货研究所张一伟 我国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的逐步化解是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改革的初期,恢复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改革农村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林毅夫先生在《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一文中给出的统计数据,1978年~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7.7%的增长速度。1984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以不变价计算增加了42.23%,若以生产反应函数估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为42.2%,提价的贡献为16.0%。1985年,国家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将其改为合同定购。让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按合同价格把粮食卖给国家,余下的部分则可以自由上市。1986年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提出,适当减少合同定购数量,扩大市场议价收购比重。在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的同时,1990年10月中央在郑州建立了小麦批发市场,此后,9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和一批较为规范的农贸市场在全国各地红火起来,同时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迅速发展起来,为最终取代主要农产品的计划调拨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正式宣告了粮价双轨制的结束,标志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虽然现在的粮食市场基本上是放开的,但国家仍采取最低收购价格、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利用国家储备和进出口等政策减缓国内价格波动和人为干预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等手段对粮食乃至农产品价格进行调控。我国粮食产量近几年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了建国以来的最高峰值,为5.29亿吨。但国家从2007年以来确不断提高三种粮食作物(小麦、稻谷、玉米)的最低收购价,并对农业生产进行巨额补贴。这是为什么呢?而今后粮食作物价格还会继续攀升吗?本文仅从粮食作物生产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今后粮食价格的走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农业生产的成本。一般来说,农业生产的成本主要分为六部分,一是土地费用;二是土地耕作费用;三是种子费用;四是化肥和农药费用;五是农机费用;六是运输费和人工费。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人工费用,其次是土地费用和租种费用。近几年来,农资、农机的费用大幅增加,加起来已经超过人工费用(见图一)。随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大幅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大幅下滑,已经开始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因此,国家从2006年起每年都在提高最低收购价格,以不断抬高粮价,保护农业的种植积极性。 图一、我国农业生产成本组成 数据来源:农业部、国家统计局、南华期货研究所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研究分析报告 粮食金融部

一、粮食行业概述及粮食市场特点 关于粮食与粮食安全。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及其副产品),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也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兼具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古往今来,“农本思想”、“以粮为纲”一直占据重要的战略位臵。1990年国家建立专项储备粮制度,按年消费量产区不低于30%、销区不低于60%储备粮食,用于平抑粮价、对抗灾害及其他不时之需,目前中央储备粮约2.6亿吨1。国家的基本粮食政策是立足国内粮食生产自给,近几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粮食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不到6%,控制在安全范围。 关于粮食生产。粮食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土地投入大。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种植面积少,粗放作业,粮食生产除稻谷外不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长足发展,产量从80年代初3亿吨攀升到1998年超过5亿吨,一度呈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卖粮难现象,粮食库存大幅增加,粮价大幅下降;但最近几年,我国粮食产量逐年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回落至4.3亿吨,粮价出现恢复性增长,粮食库存减少,粮食缺口增大。 关于粮食供给与需求的现状与未来走势。粮食供给量主要取决于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剔除自然灾害影响,由于一,城镇开发占地、环境恶化、农作物结构调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和粮食生产效益递减等原因,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2003年全国减少耕地面积超过3000万亩,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减少耕地面积超过2亿亩,估计未来耕地面积仍将持续减少;二,粮食单产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农民投入的增加,但直接提高粮食单产的科技成果短期内难以突破,农民则因为种粮收益不如其他经济作物而减少投入,长期来看,国内粮食供给稳中有降,专家估计“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将在4.5亿吨左右徘徊。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长拉动粮食需求的持续增长。现阶段粮食消费中,口粮占50%,由于 1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一些中央储备粮企业偷卖粮的投机行为因价格上涨而没有及时补库,估计约1/4的储备库有数无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