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阅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

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创新是可以学会的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

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

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养成正确的心态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

态。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不协调、不一致的现象,成功或失败、灾难或惊喜,处在一个大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更是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是抱怨它,力图保留原来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还是把它当作契机,观察它、理解它、利用它?在书中德鲁克把“有计划的放弃”列为一个组织实行创业型管理的头等重要的政策,具有警示的作用。因为是否能执行这个政策,是对每一个管理者,尤其是最高层的管理者——首席执行官的严峻考验。

我曾在几年前应邀为一家大型海洋渔业公司做“领导变革”的培训,这家企业的总经理是一位很有魄力的成功企业家,他很重视这次培训,召集了全公司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五、六十人参加。在讨论到公司目前的各项业务到底有哪些应该放弃时,有人大胆地提出,鉴于世界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最应该放弃的正是目前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传统的远洋捕捞业务。这引起了与会者的一场激辩。培训结束后我和这位总经理促膝长谈,他认为开展渔产品深加工和营销方面的创新项目都是可行的,但若放弃远洋捕捞,公司的上百条渔轮、上万名从事远洋捕捞的员工怎么办?而且这样一来,他的企业也就不是一家“海洋渔业公司”了。以后三年,这位总经理为了挽救远洋捕捞,把公司最好的人才包括他本人的大量精力都投放在那上面,又贷款购置技

术装备更先进的新船,但公司绩效却每况愈下。最近我听说,该公司所属的集团总部已做出决定,对该公司进行重组或出售,而在公司内部,总经理把这两年的亏损归罪于“油价高涨”。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对企业、对员工很有责任心、很有承诺的领导人,但是他错误地把这一承诺当成了对现有业务和现有商业模式的承诺。套用一句成语,这是一种“妇人之仁”,最后的结果表明,他的决策无论对员工、对企业其实都是不负责任的。著名的投资大师华伦?巴菲特在他的经验之谈中,曾经检讨了自己过迟退出纺织业的类似错误,他把使人们本能地恐惧和抗拒改变的影响力,称之为“强制性力量”,他本人是花了超过十年时间,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学会如何摆脱

这种“强制性力量”。可见对于任何管理者,养成一个企业家的正确心态,都是知易行难的。但是这个基本的心态转变问题,对于创新者来说,却又是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解决的。使组织成为“企业家” 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企业家,一手创办了生机勃勃的企业王国,他们成功了。但是在第一代创业者离开之后,企业却走向平淡无奇,甚至衰败。反观象宝洁、3M 这样的公司,尽管历史悠久,却一直推陈出新,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方向。究

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并不依赖一两个单打独斗的个人企业家,而是经年累月,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套创新管理机制,德鲁克称之为“创业型管理”;他又把宝洁、3M 这类公司称之为“创业型企业”或者“企业家企业”。本书的第二篇集中阐述了“创业型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德鲁克在这篇中所讲的”管理”,在流行的管理教科书或商学院的MBA 课程中是见不到的。市面上一些畅销的管理书籍,包括某些“大师”的著作偶有涉及对创新或创业活动的管理,至多也是东一点西一片,不象20 年前德鲁克这本书阐述得那么精辟和系统。作为一位高层管理者,尤其是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如果我们能认识这套“创业型管理”工具的价值,肯运用它们去把自己的组织打造成一个“企业家”,那么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在了,组织仍然可以自动持续创新,成为时下所推崇的“永续经营”的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创新固然可以令一个企业成功并赢得财富,但是它的意义不限于此。在本书的“前言”中,德鲁克剖析了创新及企业家是如何有效地创造了就业机会,也创造了GDP,从而打破了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蒂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论断。在德鲁克看来,是成千上万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避免了经济大衰退,而不是美国联邦储备局或者任何一国的政府。所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

健康发展的经济(使经济不在发展途中“休克”)的工具。

在本书的“结论”中,德鲁克把创新引申到他一生最关注的主题——社会的健康发展上。凡深入阅读过德鲁克著作的人都知道,他一贯把推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步,同时又避免使用破坏性手段的希望,寄托在千千万万个有效运转的组织和它们的领导人身上,这些组织其实也包括了政府机构。在“结论”中,他具体地提出了政府机构如何扮演“企业家”的角色,以及进行哪些方面的政策创新的建议。他的建议无疑切中要害。但是这最后一章最重大的意义,并不是这些

具体的建议,而是他关于“创新才是令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的论断。走笔至此,我不得不引述他以下的精彩论述,虽然是重复:“…… 因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不是…一次连根拔除?,而是循序渐进,这次是一种产品,下一次则是一种政策,再下一次改进一项公共服务;因为它们并没经过整体规划,而是随时随地关注各种机会和需求;因为它们是试验性的,如果它们没有产生预期的和所需的结果,则会消失;换言之,因为它们务实,不教条;脚踏实地,不浮夸——它们承诺保持社会、经济、工业、公共服务或商业机构的灵活和自我革新。它们通过代代革新而实现了杰佛逊总统当初希望通过革命实现的理想,它们不是

以流血、内战和集中营的方式来实现,而是有目的,有指导和有控制地完成。” 社会变革方面的创新“不会随暴风雨来临,而是隐含在徐徐微风中。”请注意,德鲁克在这里是把通过强权、战争、暴力、群众运动和“革命”(上个世纪最时髦的

词)这类试图一次性简单化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作为创新的对立面明确地予以否定的。关于“自主创新” 中国在过去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有见于此,政府提出“自主创新”的口号,希望中国的企业不再停留在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先进产品和技术上,中国的企业要以自己独创的科技产品,成为世界范围内某些行业和领域中的领导者和标准制订者。其用心是良好的,但是这种提法却值得商榷。首先,创新从其本质而言都是自主的。创新者或说企业家都是一些独立自主、不等待高层指令的人,他们因为接触具体事件,随机而发才能捕捉到创新的机会,按照指令和“规划”去创新而能取得成果者稀少,即使取得所谓的“成果”所投入的资源也将是惊人的浪费。在书中德鲁克批评了法国、德国和英国向“高科技创业” 倾斜的国策,说这是对创新(包括科技创新)的一种误解(我猜这也是为什么相对于美国,欧洲反而没有出现创业型经济的原因)。他举了法国投入巨资研发“协和”式超音飞机的例子,这种所谓“创新”其实只是追求表面风光的虚荣,其结果并没有产生商业用途,也没有增加就业机会,反而带来大笔财政赤字。其次,创新必须把力量放在自己的长处上。在这一点上日本曾经做出很好的示范。日本在上个世纪后半叶崛起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并没有走高科技自

主创新的道路,相反它的策略是“创造性模仿”或“企业家柔道”。日本在科技方面没有

多少原创,而是在别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原创上加以改进,然后通过市场创新去打败原创者,从书中德鲁克所举的索尼和精工的例子即可见一斑。

我在前边已经提到,德鲁克一贯强调,没有科技含量的社会创新或市场创新比起科技创新,不但更容易发现机会,而且工作周期更短、效益更大;而基于新知识,尤其是高科技方面的创新,时间跨度大、风险高、成功机率小。不错,高科技创新一旦成功可以名利双收,但是既然我们只为追求实效,就不应该刻意规划,也不应该引导国家和企业界把资源倾斜到“自主(科技)创新”这一方面。如果政府要引导,更重要的倒是出台一些政策,去鼓励形成一个中国的“创业型经济”——诚如德鲁克所言:没有刀(创业型经济),哪有刀刃(高科技创新)?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和许多人想象的相反,创新并不是有趣的、风光的事,而是艰苦的、枯燥的,令人沮丧的工作。所以,经常会有人问到这个问题:那些企业家(包括作为组织的“企业家”——创业型企业)为什么会热衷于创新?特别是在他们(它们)已经功成名就之后,为什么还会一再

地推陈出新?很可惜在本书中,德鲁克对这个问题着墨不多。但在第二章中仍有一句话透露出他的看法:“成功的企业家,无论他们个人的动机是什么——为钱、为权、猎奇或追求名誉——试图去创造价值或有所贡献。”在第十一章中他又写道:“……创新也讲究气质上的…吻合?。企业在他们并不真正尊重的领域不会有出色的表现。……(创新机遇)必须对他们非常重要而且有意义。否则他们不会愿意投入到持之以恒、辛劳和令人沮丧的工作中,……” 上述见解不仅是德鲁克对他人的观察所得,也是他本人的切身体验。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创新之一是现代管理学的诞生,而创新者正是德鲁克。从上世纪40 年代初到2005 年末去世,他为此持之以恒地工作了65 年。他通过写作、做咨询顾问以及教学去研究和推广管理学不缀,而他最擅长、也最主要的工作是写作。2001 年夏天他92 岁时动过切除癌症的手术,这之后在最后的岁月里,他还写作和出版了《未来社会》和《功能社会》这两部重要著作,并和他的同事合作,编辑了《德鲁克日志》和《卓有成效的管理实践》。在他去世前三个星期,那段时间他已是昏睡多于清醒,在最后的一次醒来后,他对太太多瑞丝说了一句心有不甘的话:“看来我是再也不能写了……”之后就陷入了永久的昏迷。在他去世后,一次多瑞丝和我以及几位同事谈及他的平生往事,令我联想到他在自传体纪实小说《旁观者

》中流露的对人类和他们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的忧患、热忱和关怀。最后多瑞丝说了一句话作为对他一生的概括:“彼得永远在写,他热爱写作,但是他从不为了使自己重要而写。” 这是所有伟大的创新者或企业家的真实写照。为名、为利、为权、为自己,这些人类的欲望固然可以激发一时的创业热情,但不能持久,在他们达到预期的目标后,往往会停顿下来。许多企业家成功之后转入“守业”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如果你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是超越个人和组织的需求,在个人和组织以外,即使穷个人一生的精力、组织的全部资源也无法真正达成时,你就会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动力,这种动力会推动你去做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苦工作。我曾参加过一次德鲁克基金会组织的圆桌会议,席间有人问德鲁克:“如果要你用一句话描述一下企业家的特征,你会说什么?”德鲁克答道:“企业家就是那些愿意过不舒服的日子,或者说不愿意过舒服日子的人。”我想他不会反对我为他补充一句:“为了一个值得他们那样去做的目标。” 结束语关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话题如果继续展开,会涉及德鲁克数十部著作中的多数重要观点——而本来它们之间就存在着内在关联,不论从现实还是从逻辑角度来看。例如,创新需要“分权自治”,只有“分权自治”才能释放出组织中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分支的创新活力;创新同样需要“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个人只有在他本人参与制订和认同的目

标下,自主地做出决定,运用所长,采取行动,并憧憬着和一步一步看到预期结果的出现,他才会享受工作,得到乐趣——或者说以苦为乐。本文围绕的是创新的主题,但是如果它能引起读者对德鲁克著作的进一步学习、探讨和应用,那将是我的最大荣幸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译者: 蔡文燕作者:( 美)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 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典之作。这是一本基于创新但又强调行动的书,这一点是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创新如果停留在观念、思想和制度上,如果没有转化为行动和结果,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陈春花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地寻找机遇。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来。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如何寻

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成功的企业家都喜欢读史,可不同境界的人却能读出不同的

味道来。有时仅从他们喜欢读的书,就能大致看出其精神追求。例如有些企业家特别喜欢《三国演义》。不用说,准是欣赏书中人物的权谋。《三国演义》中对权谋的描写确实十分精彩,值得一学。可如果只学到这一层,恐怕也成问题。但凡迷《三国演义》的企业家,最后都会深陷于“窝里斗”,这绝不是偶然的。为此,有人建议改读《水浒》(严格说《三国》、《水浒》只能算历史小说),主张学习梁山好汉,讲义气,重情谊。这可能会比单讲权谋好一些,但恐怕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依我看,成功企业家如果真想读史书,不妨读一读《贞观政要》,看看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治国平天下的。把李世民真正读懂了的人,精神境界一定低不了。

提高精神境界肯定要读点书。可读什么却是个问题。一般化的管理类书籍看不看意思不大,因为境界既非知识,亦非技能,不是读教科书所能提高的。而市面上有关人生修养方面的书刊,又都是为青年人写的,层次比较浅,不能指望企业家再去“补课”。所以,要想推荐出几本像样的必读书来,很难。如果一定要我谈点看法,建议大家读点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具体说,就是文、史、哲和宗教。阅读文学书籍对提高境界的帮助。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在文学艺术包括琴棋书画等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开始阶段都必须苦练基本功,把技艺基础打扎实。技艺很重要,但光有技艺绝对成不了大家。技艺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明显的停滞期,这时无论学艺者怎样努力,都很难再有突破。要想继续前进,必须走出师门,广泛涉猎,博采众家之长。到了更高阶段,还要跳出本专业,到大自然中去,“参天地而化育”;到生活中去,体察民风民情;到其他艺术领域中去,获得创新灵感。这样才能突破前人,形成独特风格,直到获得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意境。正如宋代大诗人陆游所说,“汝欲学做诗,功夫在诗外” 。不单写诗如此,所有艺术领域新的意境取得都在专业之外。

创新就是精神,换言之,创新就是企业家的精神,这是不能怀疑的,也

是极其正确性的。什么样企业有发展,什么样企业能赚钱,关键就是创新。不创新不行,创新不发展也不行,因此,还需要企业家精神。然而,企业家精神从哪里来,这就需要企业家创新了。这部书就是这样的道理,“人人都知道创新的重要性,激烈的竞争,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技术已经让人们对此深信不疑,但关键问题是,该如何进行创新呢?创新是每位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它始于有意识地寻找机遇。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你就能系统化地管理创新;如果你懂得运用创新的原则,你就能使创新发展为可行的事来。这就是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为我们揭示的重点。如何寻找创新机遇?将创意发展可行的事业有何原则和禁忌?什么样的政策和措施才能使机构成功地孕育出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机构如何组织和配备人员?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赢得市场?德鲁克在经典之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首次将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所有企业和机构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工作,并与我们共同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德鲁克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首先告诉我们的问题。在本书,德鲁克纠正了人们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一些误区,并针对这

些误区明确提出:1、“并不是每一个新办小企业都是一种企业家行为,或者代表着企业家精神”;2、“企业家精神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人格特征”,相反,“追求确定性的人往往不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3、“高风险性”并不是一种企业家精神,恰恰相反,“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而非风险最高的方式。” ,“许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具有冒险倾向。” 德鲁克从熊彼特的观点得到启示,认为“企业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破坏”,因此,“创新是企业家的唯一判断标准”,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德鲁克给了我们两个定义:一、“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二、“创新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创新形式。企业家精神就是“系统化的创新”。所谓系统化的创新,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创新活动,“系

统化的创新就是指关注创新机遇的七大来源”:1、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2、不一致--现实与设想或推测的不一致;3、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4、产业结构或市场结构的变化;5

、人口统计数据(人口变化);6、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变化;7、新知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上来源的讨论顺序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们是按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递减顺序排列的,“新知识”是最不可靠和最不可预测的来源,而“意料之外的事件”,恰恰是风险性最低的创新来源。这为我们具体分析创新机遇工作提供了一个指点性的操作指南。目前很多企业把创新理解成创想出几个新点子、新创意,或者寄希望于有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这些随意、零散的“聪明的创意”,德鲁克认为这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不论成功的故事多么诱人,我还是建议企业家最好放弃以聪明创意为基础的创新”,而应该进行“系统化”的创新努力。德鲁克在《创新的原则》提出了有几件要做到的事情、应该避免做的事情和创新的条件。要做的事情是:1、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从分析机遇着手;2、创新必须多看、多问、多听,既要关注数字,也要关注人;3、创新必须简单有效,目标明确;

4、有效的创新始于细微之处;

5、成功创新的目标是取得领导地位。避免的事情是:1、不要太聪明;2、不要过多花样,不要分心;3、不要为未来进行创新。为现在进行创新!

创新的三个条件是:1、创新是工作,要把创新当做工作那样去对待;2、创新者必须立足自己的长项;3、创新必须与市场紧密相连,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德鲁克最后提出,企业家和创新者要做“保守的创新者”,“成功的创新者都相当保守,他们不是专注于冒险,而是专注于机遇。”这和人们通常认为的企业家就是冒险家的论调大相径庭,值得好好品味。对现有企业的创新管理,德鲁克提出了三个告诫:1、不要将经营部门和创新部门混在一起;2、创新努力如果脱离已有的事业领域,也很少会成功;3、想通过收购小企业来实现自己企业的创新,是徒劳无功的。至于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创新战略,德鲁克列举了四种企业家战略:一是“孤注一掷”,二是“攻其软肋”,三是“找到并占据一个生态利基”,四是“改变产品、市场或者一个产业的经济特征”,并且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正像德鲁克自己对本书的评价一样。“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书中的很多内容,也需要像读他的其他著作一样,结合自身的管理实践慢慢品读和感悟,才会领悟到他的思想精髓,提炼出对自己适用的真知灼见和指导自己创新实践的理念。

自始至终,管理都是门相当深奥的学问,无论是管理企业,还是人生的职业生涯管理,都是需要费一番脑筋和力气的。如果你懂得在哪里以及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本来我认为在德鲁克先生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唯一有资格写序的一本书,因为在过去十多年里我不仅读过很多遍,而且以此为教材,培训过几班职业经理人。但这次我重读时才发现,事情并非我原以为的那么简单。有关主题该说的话德鲁克在书中几乎都写了,我当然不可能比他写得更好,而且从“自序”、“前言”直至“结论”,全书结构严谨,没有给另一篇序言任何机会。所以这里我写的并不是序言,而是一篇读后感,如果按我的意见编辑,我宁可它出现在书末而不是书首,仅供读完全书仍有耐心的读者参阅。 什么是“创新” “创新”这个字眼在今天很流行,也很时髦,许多机构都把它当作口号,甚至写进自己的宣言,但是对它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首先是把“创新”与聪明的创意或发明混为一谈。其次,是一提到它就意会到科技方面。最后,很多人认为凡开创一盘新生意或者一项新事业就是创新。 德鲁克深刻地指出,“创新”与上述误解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并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产品、新服务或一个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客户有新的所得,才会从不买到买、从买得少到买得多,或者愿意付出比过去更高的价格。这反映在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上,就是创造了新的财富。同样的,非营利机构的创新也要让服务对象有新的满意,从而愿意接受你的服务;政府的政策创新或体制改革也要产生让人民可以感受得到的新便利或保障。虽然很多“创新”与科技有关,但是科技含量很低甚至“零科技”的社会创新,不但机会更多,而且效益更大。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市面上已有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新客户,这样的新公司注定会在市场萎缩的时候被“边缘化”。 创新是可以学会的 在德鲁克的笔下,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悠久的大企业还是新开办的小企业,企业界还是非营利界和政府,处处都有创新的机会,人人都可以成为企业家。他认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实务工作。创新并不需要天才,但需要训练;不需要灵光乍现,但需要遵守“纪律”(创新的原则和条件)。因此,创新是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去传授和学习的,只要照书中所总结的规则去操作,就可以学会如何成功地创新。这打破了以往创新给人的神秘感。但是,在大家同样都认真阅读了本书,或者上过同一个创新课程之后,为什么总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实行了创新呢? 养成正确的心态 德鲁克的回答是:首先,必须不惧怕任何变化,不对外部和内部的改变产生反感。企业家总是把变化当作正常的、健康的事物,张开双臂去欢迎它,并主动从中寻找创新的机会。仅仅懂得创新的原理和规则是不够的,必须养成这样的心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管理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学生创业、必要性、品质、做好一件事 【正文】: 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创新与创业管理这门课程让我感受到了很多东西。成功是不可复制的。蒙牛的牛根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创业其实没什么,你就凭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件事就行。”你做成功的某一件事,就有可能树立一种企业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一旦有了统一的思维方式,办事方法和企业文化,做任何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创业者的成功就为期不远了。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其中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接着,我们来看看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呢? 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活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动力来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倡导。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创业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在经济领域进行创业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我国的经济领域的创业行为基本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的。但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不是大学生,而是一些胆大的、生活贫困的、渴望改变生活面貌的社会底层人士。那个时代的创业精神现在仍值得我们大学生去学习。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比八十年代更快,知识技术的要求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第一代创业者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所以,我们今天的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秀品质,坚强的扛起创新与创业的大旗,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大学生自己的、全新的道路。 然而,光知道创业的必要性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大学生还应当了解一个成功的创业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1.艰苦和勤奋是必须付出的投资资本 屠格涅夫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首先祝福你成为一个能吃苦的人。”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另辟蹊径,把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精神提到了一个相当的理论高度,既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又突出的实践的的本质特征。这是一本基于创新又强调行动的好书,书中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下我的感受。 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德鲁克赋予了创新新的内涵。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创新是有目的性的,他告诉我们凡是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是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也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并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在此书中,德鲁克提出了“七大机遇”的创新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和意外的失败、不协调的事件---实际情况和预料

情况不一致和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口统计数据、认知、情绪以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论文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摘要:创新、创业尽管有各自明确的研究边界,但同时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二者的相互作用和集成融合,对于我们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构建创新型国家,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重大且深远影响。本论文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创业、创新的关系。 关键字:创新创业 一、创业的概念 广义的创业,“其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行为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各种经营活动中,运用创业精神开展工作是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前提。从涵盖范围来看,广义的创业概念,是指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创业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 狭义的创业概念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狭义的创业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内涵: 1、创业是人们的一种经济活动,它以创造财富或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目的指向。这是狭义的创业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根本之所在. 2、创业活动以创办企业为标志。 创业理论的基本观点: (1)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 (2)创业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 (3)创业活动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现的。 (4)创业利润的三个来源:即对于创新的回报、对于风险的补偿和对于企业高效管理和运作的回报。 创业的特征: 创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有着其固有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概括地说,就是具有相对于其他经济活动而言的更多、更为显著的社会性、自主性和风险性。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课堂笔记 姓名:张晶晶 班级:12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号:1210800331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一次课内容小节 2015.3.5 一、本次课的主要内容 1、3月5日为“学雷锋纪念日”简称为雷锋日。 2、“道器变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道 ------《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上》是战国到汉初期间众多学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历代易学者们增补、修编、集体创作而的产物,代表了整个易学精神。 3、李老师告诉我们要懂得用现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眼光去看待雷锋精神,思索并从中受益,这才是真正现代的雷锋精神。 二、本节课知识点 雷锋是国人心中的英雄楷模,李老师让我们思考雷锋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只有那些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才能最

终获得成功,而企业家要想获得成功,应该好好从雷锋精神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在我眼中,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需要坚持贯彻的企业文化雷锋精神与企业文化之间是互通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雷锋精神的坚持和普及。任何一个企业发展的越好,相对应的企业的责任和企业对社会奉献的意义也就越重要,无论是对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 我认为,企业家应该学雷锋,经历了近50年的社会变化后,雷锋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真正的现代企业家精神与雷锋精神确有相通之处。企业家学习雷锋精神,关键是学习雷锋的真诚。企业家只有对社会、对客户、对员工采取真诚的态度,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才能够在良性的环境中取得长足的发展。 三、总结 本次的听课学习,让我对自己平时的学习有了更深刻的反省 和更高的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 教学中,我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学 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多对比,多反思,提高 自己的能力。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第二次课内容小节 2015.3.12 一、本节课主要内容 1、“道器变通”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化而裁之谓之变 推而行之谓之道 ------《周易·系辞上》 《周易·系辞上》是战国到汉初期间众多学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历代易学者们增补、修编、集体创作而的产物,代表了整个易学精神。 2、“道器变通”之器:君子不器。 3、企业家的思想中心——创新。 二、本节课知识点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 社会创新与创业可以理解为创业者为解决社会问题,通过模式、技术、理念等方面的创新,对所拥有的社会和商业资源进行重组或优化配置,从而创造出更大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的过程。本文是关于社会创新与创业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社会创新与创业心得体会篇一 这一年中央国务院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部门、各地方也积极行动起来,一大批好的政策、好的举措在落地生根,应该说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年来政策环境大为优化,而且创新的主体在不断涌现,全社会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应该说20xx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了开门红。如果从效果来说,我想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 一,创业创新的热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特别是在稳增长、促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家也都关注到了前一段时间工商总局发布的数据,20xx年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平均每天有1.2万家市场主体诞生,这些主体具有很大的市场活力,为我们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很大的能量。在就业方面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大学生就业,现在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比例在不断增加,从去年看,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6.8%,同时海外的留学归国人员也大量投身到创业之中,包括很多农民工,在返乡之后也就地开展创业,这方面的人数也非常多,现在初步统计有240多万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起到了效果。 二是通过双创,对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建立新产业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创业创新的行为大部分都是在新的领域,促进新的成果在转化,在从事一些新的业态、新的模式。从数字来看,去年全年我们国家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20%多,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同比增加的更多,增加了61.9%,这个数字应该说非常惊人。作为双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精准发展,这是双创重要的表现结果,去年保持非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

创新创业心得体会 姓名:王洪宇 学号:20120508 班级:动画2班 日期:2017/6/19

通过学习创新创业一课,令我对大学生创业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新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当前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清晰明了的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么我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或者借助什么来提高我们的能力、增加我们的就业筹码呢?如果说必要的文凭、证书对我们的就业极为重要的话,那么比此更加重要能让我们快速发展的东西就非创新、创业莫属。 创新,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每个人都对发明有所了解,发明是在无前人引导的情况下为了生活的需求而做出一些东西,一般人难以做到。而创新却不是这样,它不需要我们整天抱着头的空想去做出一些连科学家都难以做出的东西,它只需要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一些已有的东西做一些改动,来适应我们的需求。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他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创业的路上需要我们能够担当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就像马云所说:“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初升的太阳。”但是追逐梦想是幸福人生的起点,为了理想去奋斗,就需要认识创业、准备好创业的素质,提前进行创业的演练。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极为缺乏。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对创新的认识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所具备的基本知识;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四,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五,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身边诱惑的增多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 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不能正确的认识创业。不少大学生把创业看得很神圣,认为只有高科技、高资本才能完成创业;有的把创业看得一文不值,认为是找不到工作或工作失败后迫不得已而做的一件事;还有的把创业同各种素质锻炼混为一淡,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二,缺乏自我认知。对市场和自我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追赶创业的潮流,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这种新的就业模式,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从被服从的地位,变为就业市场中两个平等、互选的主体,双方都有自主的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更高的素质来面对选择,更强的独立创业者精神来迎接挑战。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 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 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所不同的是创业者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饭碗”(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目前,我们国家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包括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之所以提倡大学生创业,除了创业不失为缓解目前就业压力的一条解决途径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要具有一种敢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绝不仅是希望创业的同学所应考虑的事情,即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之“心”。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随着商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并取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大学生创业也因此成为热门的话题。 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也迅速增加,于是毕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一个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毕业后何去何从,也成为大学生们不得不尽早考虑的问题。创业作为另一种就业方式会不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考虑呢?三年前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引起了各界关注。而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学生创业潮却遭遇“寒流”,很多学生公司纷纷倒闭。有专家指出:“当前大学生创业还刚刚迈出幼嫩的脚步。对于大学生创业,各方面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问。 ——彼得·德鲁克在彼得·德鲁克的众多著作中,《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书,彼得德鲁克先生从另一个全新的视角上给我们展示了他30多年来关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系统思考和不断实践的心得。 这本书主要从三个主题来讨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每个主题都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一个“层面”,而非一个阶段。而在这本书中,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第一部分,那么下面我将详细的谈下我的感受。德鲁克先生在这一部分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创新,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家应该从哪里创新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 彼得·德鲁克无疑是20世纪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最伟大的研究者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现代社会企业家的实践活动。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康德拉杰耶夫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在不断出现,但是到了20世纪末期,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这种论断似乎不那么灵验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于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困扰,挣扎着寻找一条理想的持续增长之路,企业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被企业受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打击在寻找突破之路。事实上在企业家的努力下和经济全球化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加大,市场经济行为已经出现周期性波动

而非危机的局面,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的原因被彼得·德鲁克称之为“创新”。在彼得·德鲁克看来,创新是唯一能造就一个持续和健康发展的经济。 我们社会已经将创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国家管理的创新,变革一直伴随着我们,“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们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持续发展创造了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奇迹,其成就为全世界有目共睹。中国企业也在不断转型和变革,进行着不断的创新,企业不仅重视组织形式和规模效应,也在重视科技创新带来服务上的附加值创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主要在于创新力不够,企业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帮凶”,尽管企业不是本意要这样做,但是没有创新的企业的行为就是为自己和社会经济自掘坟墓。看一下没有创新企业的发展模式,首先是企业生产一种社会需求产品,这种产品在一个阶段有利可图,从而引发其他企业效仿,产品市场投放竞争加剧,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利润减少,企业管理者只能通过增加产量维持利润绝对值水平,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企业利润增长接近于0的过程,这时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企业要面临倒闭的过程。企业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企业崩溃。如果成千上万的企业都是这样没有创新能力,出现群体倒闭,对社会而言,就是发生经济危机。那么,有什么手段能使企业不以上述模式运作呢,如何使企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态势呢,彼得·德鲁克找到了解决办法,就是企业要“创新”。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1000字: 在公司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拜读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受益匪浅。作者彼得.德鲁克,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称为“大师中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本书系统的讲解了创新与企业以及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三部分:创新实践、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以及企业家战略。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是,要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我一直认为,创新很难,是那些智商超群、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的,一般人是不能做的,创新有很大的风险。但是在本书中讲到,创新是可以学习、可以复制的;有目的的创新,可以减少90%的风险。 创新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例如目前焊装车间总拼工位,我们采用ABB的GateFrame技术在同一工位实现褒迪、欧胜两大系列产品,地板定位采用电磁铁和PLP系统适应不同长度、不同底盘状态的车型需求,能满足不同轴距、低中高顶100多个车型的混线生产需求。读后感·这一创新来源于车型种类多,轴距复杂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创新,这就是有目的的创新。 此外,书中也对创新机遇的来源做了系统讲解: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

新知识。 创新有了,但是,只有创新不行,必须还要有创新的管理。这就是所谓的孤芳自赏是没有用的。很多高精尖企业,上了三板,可是没有效益,股票从很高的价格跌到停板,为什么,就是由于这些企业,只有科学家技术员,没有企业家管理。 书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企业家管理独特的政策、措施、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和财务预算。真正的企业家管理,是即使某一天管理者不在了,企业精神也能传承下去,自动持续创新。 我理解为这就是公司的文化精神传承,组织机构延续。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即作为一个管理者,无论你管理的是上万名员工还是几名员工,要从商业角度出发,从社会问题出发,制定出适合自己部门的制度,形成适合自身团队的氛围,并传承发展下去。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欧胜新车型的调试和国六项目的开发,并通过以下三项措施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1、制定严谨的工作计划,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成果可视化; 2、学习多元化知识,多交流多培训,有目的的创新应用于现场生产; 3、针对人员年轻有活力的特点,打造一支敢拼、敢闯、有活力的团队。 创新的路上,我们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但我们会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持续创新,解决现场质量及工艺问题。为打造成一流的商用车企业做出贡献。作者:刘海波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论文 浅谈企业家精神与内源发展 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含义包括企业家的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精明理智和敏捷以及事业心,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内源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内源性即起源于内部的发展;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内源发展理论和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文entreprendre,意思是“敢于承担一切风险和责任而开创并领导一项事业的人”,带有冒险家的意思。最早论述这个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坎提隆。对企业家研究最有影响的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或者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 何为企业家精神?熊彼得认为,企业家作为创新主体,其动力来源有二:一是对利益的追逐;二是独特的理性精神即企业家精神,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企业家精神。熊彼得对此下了几个定义,其主要含义包括:①企业家的首创精神;②企业家的成功欲;③企业家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④企业家的精明理智和敏捷;⑤企业家的事业心。其核心是企业家的成功欲。 二、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与这个国家和民族对于成就的需求强度成正相关,至于成就需求导致经济发展的连接点,麦克里兰认为,就是企业家。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企业家精神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创新的精髓。 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既根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又必定打上一定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的烙印。 1.文化传统特质孕育企业家精神。从理性上分析,儒家伦理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及行为层面上均能提供丰富和升华企业家精神所需要的文化源泉。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儒家文化传统对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是有极大制约性的,其消极的一面更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激烈冲突,这些冲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突出:①竞争与反竞争;②保守与变革;③人治与法治;④崇古与创造。这些冲突和矛盾,无疑构成了企业家精神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障碍,或者说,儒家文化传统虽然孕育却不能启动企业家精神。 2.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变催生企业家精神。纵观历史,无论哪一代企业家出现,除了共同的文化基础,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只有具备足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才会创造出良好的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企业家精神。但在过去的我国,存在着小农经济环境遏制企业家精神和计划经济模式排斥企业家精神的经济文化环境。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形成的因循怠惰、崇尚均平、压抑个性、惧怕创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不出企业家成长必须的

创新创业期末论文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重要性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三次,接着人类步入了科技和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文明,而造就这些文明的便是那些有着创新意识的人们。然而,再看现如今,中国每年毕业的普通应届大学生连年激增,2013年有约700万人毕业也就意味着应该有700万个岗位,可是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即便海归、所谓的“985”、“211”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也不高。由此可见,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那么,为了应对这种现状,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毕业后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是十分重要。所以,作为新时代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们来说,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是第一要务,其次,我们还要明白如何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如何把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到我们的创业实践中去。 一、创新创业背景 1、创新创业能力的紧迫性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连年扩招使得大学生在校人数与日剧增,但同时也使得毕业生人数激增,使得就业压力异常大。具相关机构统计显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突破200万大关,在201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历史之最的700万,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却只有70%左右。另外,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幅较大但社会整体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在毕业生数量年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反而开始出现逐年上升的现象。那么,有创新创业意识则能让大学生脱颖而出,屹立于就业大军中。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尽快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尽管就业压力大,但很多企业却招不到人。经调查,现目前,众多企业都在为用人愁,很多职位都空缺,而且对于具备相关技术的职位更是缺乏。因此,培养、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2、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

创新创业课论文(2)

创新创业课论文题目:众筹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院系: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学 班级:13级 0 4 班 姓名: 学号: 兰州财经大学 2016 年 4月

众筹的法律和财务风险 摘要 众筹作为创业投资的新模式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两个层面对众筹发展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法律和财务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对众筹建设者、众筹参与者分析所面临的法律和财务安全问题。众筹在中国像所有其它新生事物一样,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众筹平台、筹资人和出资人所面临不同问题的解决是保持众筹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是这是个艰难的过程,尤其是面临法律和财务风险这两大问题。众筹平台的建设过程是全新的资本市场底层结构重构过程,考察国内外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不难发现风险可能存在于众筹的各个环节当中。世界银行2013年发布的《众筹在发展中国家》报告中,提示了众筹平台可能面临的几类主要风险,包括筹资人经营破产、投资者成熟度、欺诈行为、洗钱等。这些风险也是传统融资渠道面临的风险。筹资人经营破产的风险是任何企业投资都要面临的主要风险。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知道,投资于种子期和创建初期的公司,比起投资于具有收入历史、成熟的管理团队和适当的经营结构的后期公司风险要高。发达国家公开的有效数据显示,高达50% 的新创公司将会在五年内破产。潜在的众筹投资者,需要借助于这类文件来了解这些风险以及缺乏担保、流动性约束等陷阱。除了简易或正规的信息披露之外,使用众筹平台或可信任的第三方提供的健全的、容易掌握的投资者培训工具都是可用的应对风险的常规办法。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成熟度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众筹投资的风险。 关键词:众筹;财务;法律;风险 众筹:又称群众募资(英语:Crowdfunding),又称群众集资、公众集资或群募;中国地区多简称众筹、群众筹资。指透过网际网路展示、宣传计画内容、原生设计与创意作品,并与大众解释让此作品量产或实现的计画。有兴趣支持、参与及购买的群众,可借由“赞助”的方式,让此计画、设计或梦想实现。在一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何为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谈到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企业家?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所以,仅仅创办企业是不够的。一个人开了一家餐馆,虽然他冒了一点风险,也不能算是企业家,因为他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诉求。但同样在餐饮业,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罗克却是杰出的企业家,因为他让汉堡包这一再西方很普遍的产品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产出,增加了新的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那什么又是创新呢?创新的本质在于是否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什么是价值?价值不是价格。价值是客户得到的,价格是客户付出的。做企业的,推出一项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新流程,要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一家新公司如果只是以同等价格提供世面上已经存在的产品或服务并不算创新,因为它只是对别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客户群进行瓜分,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客户,这样的公司就不能算是创新。 了解了什么是企业家,什么是创新之后,我们就该来谈谈要如何做到具有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了。下面我们将从“有目的的创新”“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企业家战略”这三部分来为您解答。 有目的的创新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结合IBM和Burberry-这两个公司的案例分别介绍:“意外事件”,“不协调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这七个创新机遇的来源。 一.意外事件。意外的成功不仅仅是创新的机遇,同时还需要有所创新。它迫使我们自问,就公司的业务范围而言,目前有哪些基本变化最适合它?就它的技术而言呢?就市场而言呢?如果能够正视这些问题,意外的成功就可能带来最高、风险最小的创新机遇。 20世纪50年代,IBM研制出一台早期的计算器,IBM的计算机是专为科学研究设计的。事实上IBM之所以会进入计算机行业,很大程度是有余老沃森对天文学的兴趣,(意外)当IBM的计算机首次再麦迪逊大街的橱窗展示时,吸引了一大批人群围观,紧接着企业开始购买这朵“科技奇葩”用于处理普通十余,如薪资计算。IBM虽然惊讶于企业界对计算机的强烈需求,但是立即做出了反应,宁愿放弃自己的计算机设计而使用对手的设计,因为IBM 的设计并不特别适合会计工作。(正视意外机遇)于是,在短短四年之内,INM就获得了计算机市场的领导地位。 总结:重大机遇总是经常出现,一旦出现,前景无限,但是这些机遇所需要的并不只是运气和直觉,它们还需要企业去寻求创新、积极加以组织和加强管理,才能利用好这些大

创新创业论文

Meet Coffee咖啡馆成功案例的分析 案例中是一个创业团队的成功案例,依据文件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方面阐述我对Meet coffee咖啡馆的成功的理解。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永不言败的创业精神。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 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变不可能为可能。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决断果敢;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 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

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不受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 可以从材料中看出,这三名大学生创业者都具备了一定的创业精神。所以有了创业成功的基础。 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管理 一般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刚刚组建时的热情是很可怕的。你会看到大家为了一个项目的落地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深夜敲着代码写着计划,你会看到大家在开会时的踊跃发言奋笔疾书思如泉涌聊个三天三夜都交流不晚的灵感,你会看到大家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都去推销你们所谓的“颠覆性”产品或“创新型”服务。他们为什么进来?为的是你的项目吗?学习太单调,学生会无聊了,想试试创业,要挣些零花钱......后来他们发现所谓的交流不过是今天怎么做微信平台拉粉,明天怎么把广告植入进校会活动中,大后天看看如何招募一群大一孩子搞搞校园推广,尤其是没完没了的微信微博拉票活动,会慢慢把创业者和同学们的热情消耗光,想象一下,所谓的创业团队,短时间内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成绩,每天就是往qq,微信,微博里推送各种投票问卷,发问者和被推送的人恐怕都不会对这个项目抱有太大的期待......这是创业最可怕的结果,所以,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创业绿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姓名:程茜学号:201210733044 班级:管理122 【摘要】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人类在创新中进步,社会在创新中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永远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企业生命的源泉,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基本单元保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不但能够促进创业与创新精神的高涨,培育积极进取的市场环境,还可以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是企业生命的源泉。 【关键词】创新企业家精神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一、创新的含义与目的 1. 创新的含义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这种新组合的创新包括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质量,即产品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即组织制度创新。 根据盛田昭夫的“去想别人没有想的,造别人没有造的。”这一原则。创新就等于新思想加可观利润的行动之和。 2.创新的目的 因为一个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企业创新,才能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创新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企业如何进行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然而,并非任何创新都能取得成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战略。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及心得体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近期,读完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 我曾经看过不少有关创新方面的书籍,此书一览,其它的书基本上就不必再看了。经典的价值就在于此。 此书的逻辑十分清晰。德鲁克先详细介绍了创新机遇的七个来源,包括三个内部来源,四个外部来源;然后,德鲁克阐述了在新企业、服务机构及现存企业中,如何实践企业家精神,也就是如何构建良好的创新管理机制;最后,德鲁克为我们指导了实施创新的战略方法,如孤注一掷,攻其软肋等。 创新一词,遍地开花。什么人都在说,我们要创新,但是,究竟什么是创新呢?恐怕一时半会多数人无法出口。 创新无疑意味着变化,但又不等同于变化。只有这个变化,在同等资源、同等条件下,产生更多的利益,也即,同样的投入,更多的产出。唯其如此,变化才能称为创新。 对于创新,还有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创新单纯理解为高科技创新。在此书中,德鲁克把创新清晰地定义为七个来源,三个内部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及程序需要;四个外部来源: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及新知识(也即高科技)。可见,高科技只是创新中的一种。德鲁克的理解,创新是一个经济或社会名词,而非科技名词。内部创新比外部创新风险低、成功率高,高

科技创新在所有创新中风险最高、成功率最低,主要原因在于高科技的接受时间比较长、需要形成配套产业,当然,如果成功了,高科技创新带来的心理成就感最大,企业也会占据行业的龙头地位。 关于此书,总结成几句话。 其一,拥抱变化。可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变化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就近看,手机行业就如此。10年前,在手机行业兴起时,诺基亚成功抓住机遇,风光无限,全球市场份额在50%以上,而近几年,特别是在iphone出世后,诺基亚败退,江山不断被吞噬,如今已被苹果超越,不得不转向wp7平台,以图东山再起。原因也很明了,客户在得到基本的通讯功能后,更加追求手机的体验感、个性化和智能化,这就是客户在使用手机后产生的变化,而诺基亚没有及时迎接变化,迟迟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导致败退。二、主动拥抱变化。还是谈手机。最近新闻,htc老板成功登顶台湾首富,其新增的财富,很大部分在于这几年htc手机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早在5、6年前,htc就已经推出智能手机,吸引了不少爱好者,这二年,在google发布android平台后,htc更是及时跟进,快速推出新版手机,成功占领大陆和欧洲市场。htc成功的原因,恐怕就在于主动拥抱变化,而不是静静等候,或安于现状。 其二,形成创新的机制。企业是否鼓励创新,有利有弊。试想,如果在一个企业内,特别鼓励创新,那么所有人都去搞创新去了,普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ENTREPRENEUR I 企业家 为这样的“数字说话”是完全从系统 的、全面的角度呈现每个人所做的事, 每个企业所做的产品。这种生态组织 可解决四个问题: —是重构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一 般的企业都是销售人员了解客户,好 一点的企业矩阵式管理,稍微往前推 了一步,即所谓的中台参与,但很难 做到全员参与。而利用数字技术则完 全可以实现从销售员对接客户到全员 对接客户。这种状态的实现,靠数字 的穿透、智慧的连接。任正非讲过,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唤炮火”,我 听到这句话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解其 意,一直到2015年我们开始做数字 化管理才豁然开朗,发现通过数字的 穿透,才能做到由前线来指挥后台或 者说指挥后面的所有资源。 二是重构企业伙伴关系。新奥新 的管理体系当中,从伙伴、雇佣到现 在的合伙,从原来的职位到现在的角 色,从工资奖金的分配到自主分配分 享,已经完全改变了管理或者说分配 体系。如何实现呢?我们做的任何事, 都在智能终端,也就是手机上留下了 痕迹。如果不留这个迹,到年底或者 说到月底分享利益回报的时候,就没 有未留痕迹者的事。所以,推动大家 做任何事,都用手机来实现,在这个 基础上再核定你所做的工作。 大家都有这种感受,领导们最 头疼的就是考核,必须要把人分出 三六九等来,很伤努力工作的伙伴们 的心,通过数字留痕、智能合并,这 个问题就很好解决,就不用对员工进 行评选,你干了什么,该获得什么, 都会得出令人心服口服的结果。 三是重构企业内部部门的关系。 “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使 传统组织的每一个部门各自为政。通 过数字化改革,我们实现了从职能到 赋能,从资源配置到资源交易的转变。 数字换资源,就是每次想要争取资源 的时候,必须要有合理的数据来支 撑,这个数据通过智能化的后台对比 得出,比如说我们出一个单子,“上” 是指上面留存的数据.“下”是指你 的数据,“左”是行业的数据,“右” 是兄弟单位相同岗位的数据,通过这 样的对比得出数据。 四是重构企业与政府监管的关 系。只有将来通过数字化的推动,企 业才能实现从被动接受政府监管到主 动寻求政府的指导。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预留数据端口,因为与政府对接 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政府相关部门需 要的数据,比如说安全数据、质量数 据,可以在后台取得,政府在后面也 有相关的职能指导企业的监控,这样 就形成了企业如果真的有违法乱纪行 为,数据会说明一切,企业就能透明 地接受监管。 所以通过数字技术推动,可建立 组织的生态系统;通过解决上述四个 关系,能够使企业高效运营。■ ?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文/广西防城港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卡林 防城港核电公司企业管理的体会 有两点。 第一,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大 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家精神在 核电行业的体现主要有三点。 一是责任担当。除了国有企业担 当国家的使命以外,作为企业管理者 本身的诚信和坚韧,富有效率的执行 力,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的精神,也 是责任担当的体现。 二是大胆创新。只有创新,自己 闯出一条路来才能够发展。这里面讲 2019年第八期 4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